居住区规划与生态建筑

2024-06-27

居住区规划与生态建筑(精选九篇)

居住区规划与生态建筑 篇1

居住区生态建设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要依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和人居标准进行生态建设规划的基本定位, 根据区域的总体规划和发展商的能力进行弹性 (可延展性) 生态建设规划, 并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商、居住者的接受能力, 同时, 经济上应在不增加发展商和居住者负担的情况下进行生态建设规划。

进行居住区的生态建设规划, 首先应该调整传统规划的思路, 应汇集生态、建筑、规划、资源、水、生物、环境、材料、景观、园林、能源、经济等多学科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在对规划对象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目标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定位后, 再进行生态建设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应该与居住区的传统规划交叉进行, 略有超前。生态建设规划是居住区生命周期的规划, 在现阶段的生态建设规划原则上要贯穿工程建设的始末, 并介入今后的管理。

生态建设规划应包括空间生态规划;过程生态规划;功能生态规划;生态工程规划和管理生态规划。居住区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a.水生态规划:从结构、功能及过程等层面开展生活供水、污水、雨水、景观水及流域水循环、再生、美化的生态工程规划, 以体现居住区的水生态活力。b.生物多样性规划:包括室内外现存植被 (乔、灌、草、花) 及鸟兽鱼虫的保育和发展规划, 以体现居住区的生物生产生态活力和自然美。c.能源生态规划:包括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生物能) 开发与利用, 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和系统开发、保护及利用的控制性规划, 水土流失及洪涝灾害的防治规划, 地表水净化、节能, 光、热、声、色环境营造规划, 使小区的生态经济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影响小。d.土地和景观生态规划:土地整理、生态恢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观规划、绿 (植被) 蓝 (水体) 空间建设及规划, 所占用原土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复的工程规划。e.废弃物的处置: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和方法对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置进行规划。f.建筑和建材生态规划:对区内的建筑, 从建筑材料、结构、建筑布局以及室内环境提出生态建设的技术方案。g.交通生态规划:对住宅区内外交通联系、区内交通路网系统, 本着环境友好、降低成本、降低污染、提高效率、安全性和生态显示度的目的提出生态工程建设方案。h.人类生态规划:提出社区人类生态工程的硬件、软件和心件发展规划, 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提供方便、经济、适用的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健身、交往、学习和文化活动的机会, 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和社区文化。i.小区生态管理规划:运用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论原理, 提出居住区以人与自然为本, 规范性、激励性、自觉性结合的生态管理方案、服务设施与能力建设的技术框架。j.产业生态规划:针对居住区的生态和经济位势, 为了达到该居住区从纯消费型小区变为能够在区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生产型小区, 增加居住区吸引力, 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制订居住区产业孵化的概念性规划。

居住区生态环境建设在不同的建设阶段都可介入, 根据居住区的发展状况调整和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提高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广州汇景新城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进行生态建设规划, 并在居住区建设中正在全面实施各项生态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国际型高尚生态居住区。

汇景新城生态建设规划的特点在于具有良好的前期定位, 并将生态规划和建筑规划进行了有机结合。发展商对居住区的生态建设也充满信心, 并制定了系统的生态建设实施计划和方案;汇景新城的生态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充分利用了国内外成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工程技术, 是一项在城市高密度区进行居住区生态建设的示范工程。

汇景新城生态建设规划的重点:

a.进行功能性绿色和蓝色空间的规划;b.恢复被占土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c.将静态建筑和动态环境有机整合;d.将废弃物资源化, 减少小区的能耗、物耗、水耗;e.创造生物、建筑、景观、文化的多样性;f.强化交流空间的分类和人文生态环境;g.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资产, 进行生态居住区建设;h.优选建筑和装饰材料, 进行生命周期分析。

汇景新城生态建设规划建立了生态居住区的指标体系, 其中生态建设指标有:活水覆盖率、绿地覆盖率、公共活动空间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人均蓝色空间、人均公共活动空间、可渗透土地比率、建筑用地生态功能恢复率。资源指标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率、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分质供水、中水回用率、综合降低城市供水消耗、综合降低能源消耗、建筑围护节能、自然通风、其它节能 (节能灯具变频电器、重力流等) 、3R材料使用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垃圾收集、分类、处置率。功能指标有:室内空气质量、室内平均空气流速、道路照明、全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浓度、悬浮颗粒物浓度、室内噪声值、区内地表水体水质量、住区室外环境噪声值、土壤环境质量、住宅日照、室内照明、土壤环境质量、甲醛浓度、心理保健医生比例等。

生态建设规划的合理定位使发展商、居住者和国家都获得收益, 发展商可在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 改善居住环境, 使房价提升;同时综合利用了自然资源和废弃资源, 降低了成本;由于居住区自生、再生能力的增强, 也降低了居住区将来的运行成本。对于居住者, 在同等区域和价格条件下, 生态居住区的人居环境舒适度增强, 居住管理费用降低, 居住区的服务项目体贴、周到, 居住者收益。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使国家的能源、资源真正得到了有效合理的利用, 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摘要:对于居住者, 在同等区域和价格条件下, 生态居住区的人居环境舒适度增强, 居住管理费用降低, 居住区的服务项目体贴、周到, 居住者收益。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使国家的能源、资源真正得到了有效合理的利用, 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居住区规划与生态建筑 篇2

一、概述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初步了解居住区规划的相关规范和技术指标,掌握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方法,努力构筑适宜的人居环境。

二、设计任务

要求在所给用地范围内合理规划一个居住小区,综合考虑各种场地因素和规划限制条件,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城市规划所要求的日照、消防、道路、停车、绿化等各项规范,注意建筑红线退让道路等方面的需求。合理布置公共建筑的位置。在满足规范的基础上考虑居住组团的形式,设计中心绿地等,规划优美的居住区环境。

总用地面积约27万平米,容积率:1.6;占地率30%;绿地率不低于30%。停车数按照户均1个车位设置

三、时间安排:

阶段一:

1、2周总平面设计——每组四人,每人出一个方案,第2周周五从中确立一个小组实施方案。

阶段二:

3、4周组团设计——每组在实施方案基础上,将整个小区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由一名组员独

立负责,但需要相互协调并考虑整体效果。

阶段三:5周户型设计与转换——在初期所选户型基础上,针对规划设计与建筑配置需要(如边户

和转角户等),完成若干户型的平立剖设计工作。

阶段四:6-7周完成全部设计。

四、图纸要求

1.2.3.4.5.图纸规格 A2(考虑图纸之间的整体效果)设计说明与各类分析图。总平面图。典型组团(包括景观设计)放大平面、立面、剖面,鸟瞰。典型户型标准层平面(2种)。

五、地形图:

浅谈生态住区的规划与建设 篇3

大有恬园二期工程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水街道,用地面积约25 hm2,地势南低北高,以山为屏,是大连少有的自然人文环境俱佳的宜居之地。2006年被列为“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秉承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原则。规划方案设计中,运用先进生态环保理论,对住区的空间及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规划,是本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2 以生态理念为主旨的空间规划

2.1 环境空间规划——“山”“水”“绿”

2.1.1 山文化

守土,就势,顺势布局,依山而建,保持原有地貌特征,全景流露。

山——作为构筑整体环境的重要生态因素,给整个住区环境带来了大的生态基底,依山而建的居住区不仅拥有大量的有利健康的负离子,还可将山体作为人们休憩的最佳去处。

规划设计中,将与山的呼应——“显山”作为整体空间规划的指导性因素。通过设置中央绿轴及景观转折节点以达到观山、进山的目的。另外,因为随山就势的原因,大有恬园小区地势比较复杂,走向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纵深约400 m,地势高差达20 m。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原有的地形因素,因地制宜,因山就势,在满足各单元便捷可达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开山,减少土方量,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地貌。充分利用地势高差来解决停车问题,用半地下车库的方法将较大的高差消化掉,既保证了建筑与地形的和谐,又有效地利用了不利的地形条件,也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2.1.2 水文化

一座水库,两条溪流;一上两下,人水相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出了古人对水的理解,借水寄情。“对水的亲近和关注使得古人领悟到了众多智慧和哲学[1]”。水景是居住区构筑环境、提升意境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之一。

设计中利用小区天然的水系湖泊,营造水景文化。将整个小区的水利用和水处理系统当成一个整体,将周边山体的雨水通过收集处理应用到水景,利用现有的水库作为景观核心,结合周围建筑小品的设计,使住户可以充分享受生动、活泼的水体景观,给人们以视觉、心理情感的享受。

2.1.3 绿文化

多种树,少种草;多绿植,少热岛。

“绿色植物是居住环境中最体现时间、生命和自然变化的要素[2]”。在住区的设计中将乔木、灌木、草坪相结合,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叶绿面积,形成景观层次分明,季节变化明显的结构模式。

大有恬园小区每个地块独立形成组团,绿化景观系统设计围绕主体构架展开。小区的中央景观绿地,一直延伸至小区北侧的原生态山林。区内中心花园绿化、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在一起,赋予小区绿地景观空间多样性和脉络线,形成了供住户方便使用的各类活动场地、休憩绿地等空间。

2.2 住区空间规划——“瘦”“露”“透”

2.2.1 建筑体量“瘦”

以自然环境作为背景,建筑体量应考虑与地形、绿地等基地环境相协调,使建筑物在基地环境中求得统一。本场地地形起伏变化,山势蜿蜒转折,靠山建筑体量宜采用小巧、灵秀、别致类型且与山体起伏地形交相融合。

根据场地状况及容积率要求:地块地形狭长,适宜布置8层~9层的板式小高层住宅;地块地势北高南低,适宜布置板式小高层住宅,局部点缀高层短板住宅,使得小区的建筑空间通透、灵活。

2.2.2 自然山景“露”

“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小区,小区融于自然[3]”,让人感受到“尽可能自然”的自然景观。

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使周边的自然景观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的原生性,保证山体与绿化之间的视线通廊。同时塑造小区良好的内部环境,创造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让每户住宅均能享受到舒适幽雅的居住环境。

2.2.3 空间结构“透”

大有恬园小区空间规划的一个亮点是一条南北贯通的景观轴线,轴线的起点是东南角的入口广场,对景是北部的一座山峰。从整体空间来看,山峰只是这条轴线的转折节点,在此轴线折向东北,最终指向这一地区的主峰。

规划将用地融入这一景观序列当中,并且通过自身的空间变化加强景观轴线的空间秩序,最终形成一组完整的景观序列。

3 以生态技术为核心的建设手法

3.1 节水——建立中水水库,实现雨水渗透、中水循环

3.1.1 中水利用技术

大有恬园小区后面有一座地面水库,小区南侧有一个污水处理站。为减少水源的投资,建设中水地表水库,水库用来储存小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中水,然后中水再通过管网进入居民家用于冲厕。中水还用于小区绿化、景观、消防及洗车用水。污水处理站日处理1 000 t污水,不仅处理本小区1 480户的污水,还处理其他小区2 300户居民的生活污水。小区生活污水实现中水回用、零排放,没有给我市水环境带来负担,运用雨水、中水利用技术,每年节省自来水4.55万m3。

3.1.2 雨水回收技术

利用地表涵养和地下有组织盲沟系统收集雨水,可作为中水用途的补充,实现雨水渗透、中水循环。收集利用地表水,是大有恬园一个节水高招,在水脉出口建设了集水大口井,这样一来,雨水地面径流通过小区地面、道路,渗入地下及集水井得以储存利用。

3.2 节能——户户太阳能热水系统,零耗能住宅

3.2.1 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设计中尽最大可能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高效利用,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染。大有恬园每户安装一台130 L~140 L蓄热导油承压式光电两用太阳能热水器,每年为小区居民节电150万度~200万度,节省电费支出66万元~90万元,平均每年每户至少节省450元。

3.2.2 零能耗住宅技术

零能耗建筑本身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为零,并非建筑物不耗能,而是最大可能的应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利用欧洲先进的被动式住宅建造技术,通过技术合作,在大有恬园二期中建10 000 m2的零能耗住宅。

建设了单户保温体系,外墙及楼梯间采用外墙保温技术;设计了合理窗墙比,采用保温效果更好的中空玻璃和具有三重密封功能的平开窗;做到了户间保温,形成特有的单户保温体系,使单户采暖计量成为现实。运用太阳能、零能耗住宅技术每年节省用电285.8万kW·h。

在大有恬园二期中,利用欧洲先进的被动式住宅建造技术,通过技术合作,建10 000 m2的零耗能住宅。参考日本住宅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建设20 000 m2的SI可持续住宅,并研究长寿命、可改造住宅以及全程产业化施工安装的课题。

3.3 垃圾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采用垃圾分类,把收集的垃圾分为有机、无机、有害、无害、可再生利用等种类,分类回收和处理实现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小区设有两座32m 2垃圾处理站,两台日处理量200kg微生物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运用此项技术,每年可处理有机垃圾300t。其中无机垃圾中的金属、塑料、玻璃等回收利用,有机垃圾通过处理机处理后做肥料使用,整个小区垃圾排放减量95%。

4结语

生态化住区是未来住区建设的主流趋势。大有恬园二期工程利用自身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将生态的理念从前期规划运用到后期的技术手段全面体现。作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以恬静优美的外部自然景观、生态和谐的内部居住环境为亮点,规划建设获得了“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的称号,也是获得此殊荣的唯一居住建设项目。

摘要:以大连大有恬园居住小区二期为例,叙述了其节能、节水等生态建设手法以及在整个规划方案布局上体现的生态住区理念,包括环境空间突出“山”“水”“绿”,住区空间规划“瘦”“露”“透”,以期通过生态设计方法促进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生态住区,空间规划,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占柱,吴彦,彭春东.往高处走,还是往低处流?——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6(10):56-57.

[2]钱旭彤.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与建设[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

居住小区建筑、规划调研报告 篇4

※※ 2008级学生

※※※※※※※※※ 《城市设计概论》 课程论文 ※ ※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

课题名称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居住小区规划调研报告 吕晨炜 0801102-01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 郭建东

2012 年 05 月 27 日

居住小区规划调研报告

专业:城市规划学号:0801102-01姓名:吕晨炜

居住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任务和城市现状条件,进行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综合性设计工作。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好居住小区的规划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居住小区的规划需要注意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要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住宅布置上要满足当地日照、通风,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不受污染等要求;要为不同年龄的居民提供休息、活动的场地;要考虑防火、防震、防空、防盗等安全上的要求。

2、设置一套齐全、方便的生活服务设施。一些文化、商业服务设施一般采取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中心;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早点等服务网点要分散布置;占地较大的学校、锅炉房等布置在居住区内的独立地段。

3、要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公共交通、给水排水、供电、供热、供燃气、垃圾清除、路灯、汽车及自行车停车场地等。私人汽车拥有量较大的居住区,采取车行道和步行道分离的设计原则,有的还设计专用的自行车道。居住区内市政工程管线要布置合理,便于维修。

4、要形成丰富、优美的建筑空间,外观上注意完整、统一并富于变化。居住区的内部空间应给人以亲切感,并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要特别重视绿化,改善卫生条件。低密度的居住区还可提供宅园用地。

5、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在规划上采取适当的标准,布局紧凑,以节约用地、降低工程造价。

下面我以益阳碧桂园小区对居住小区的规划要点进行简要介绍:

益阳碧桂园小区城坐落于益阳市迎宾东路501号。亲水是花园城的一大特色。它呈优美的U字形,向董铺万亩水面张开怀抱,同时,小区内还建造了130亩的人工湖,布置如喷泉、瀑布等各种水景。400亩配套生态园是小区的又一特色。由入口生态景区、人工湖亲水景区、天鹅湖景区、生态运动区、自然森林风光景区、自然山水景区6个主题景区组成的400亩生态园。

在整个小区的规划上,益阳碧桂园小区规划分东南西北中五个组团,北欧城

堡式的建筑群整呈U型环绕与董铺湖端头,把400亩的生态园林景区紧密的与湿地保护区紧密结合,围合在小区内部,既是迎合了中国以水主财的历史文脉,更是实现了优美环境的充分共享,让每一户业主都拥有足够阳光、绿色和清新的空气。小区种植成年桂花、木瓜、紫薇等名优树种,更是从大别山区植物园优选数千株成年香樟,营造出社区内绿意盎然,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现在益阳碧桂园小区已绿化面积达到285000㎡,绿化覆盖率约为55%,园建面积80000多平方米。

益阳碧桂园小区各组团内部的楼宇打破了呆板的兵营式布局,采用了自然流动的弧线型设计,保温墙体、双层窗玻,提高了采光和通风效果,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小区景观的完美共享。橘色的穹型屋顶、米色的外墙和深褐色的页岩贴面,一切都在展示着这里浪漫的北欧气息,而亭台和人物雕塑又洋溢着浓郁的马来风情,东西结合的建筑文脉更贴近了小区的主题——碧桂园。完美的规划布局,打造出毫无遮挡的山水风景。

益阳碧桂园小区的规划思想:

1、倡导水岸绿地的生态景观。规划充分考虑水和绿这两个自然要素,倡导生态和景观的优化概念。在设计中,运用水景链、绿地环境、智能建筑、环保住宅、情感链等人性化元素,构建社区的景观空间。

2、构建贯穿南北的生态绿廊。结合基地狭长不规则的特点,以一条贯穿南北的绿地廊道联系社区的各个组团,既是一条通风走廊,又是一条视觉廊道和各个组团住户活动的主要空间。

3、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营造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强调居住均好性的家园人情味和亲切感,使住户有回家的感觉。

4、注重市场规律和项目可行性研究。从总体布局到单体类型的选择与排布,充分考虑地区的居住特点,注重人们“亲水”、”近绿“的自然倾向研究,让更多住户欣赏到美好的景色。

益阳碧桂园小区的规划要点:

1、总体框架。由于狭长的规划用地缺乏向心力,规划通过强烈的人口空间,对东西二片进行整合。其中东片呈南北走向,以条景观中轴贯穿全区,将各组团连成一体;西片呈东西走向,分为两个组团,设置一条东西景观轴线。通过简明的规划结构,把不规整的用地整体化,使其具备分期开发的机动性和功能分区的完整性,兼顾各组团的均好性。

2、交通组织。④根据地形特点,结合底层架空空间,采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营造组团内通而不畅,步移景迁的园林步道系统。②强调人车分流。人走中,车行外,将车流的影响降至最低,营造组团内部安居休闲的居住环境。⑧考虑使用的日常性与应急性,将区内步行主干道作日常休闲观景的步道,但其宽度、构造及与外环车道的连接,都考虑了在应急状况下车行的可能性,为急救、消防、搬迁等创造条件。④最大程度的园林化。柔化环状车道以外的所有道路,都成为园林绿化的一部分,路边停车按生态停车设计,上面大树遮荫,下面青草、多孔砖铺底。

居住区规划与生态建筑 篇5

在高品质居住社区设计中, 有效分析地块所在区域特点、地块本身特点等, 将特点视为资源, 并有效整合基地地块内外部资源, 是社区规划设计最优化的前提。

通常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主要问题要素有:地块资源分析;地块特点与居住需求定位;合理布置住宅产品类型;合理设计内部空间节点和景观空间;合理设计人、车流线;关于建筑单体和规划如何有机结合方面的问题;其它关于声光热环境的分析等。本文仅以御湾雅墅项目设计为例, 分析其部分的关键点。

项目地块资源多分为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其中外部资源科分为地块区域资源和地块周边资源。区域资源一般指人口分布、自然环境资源、版块城市机理、交通结构、商业服务配套、学校医院公共配套等。地块周边资源是指和地块相邻的地块的条件, 同样涉及到道路、自然景观、公共服务设施等。而内部资源通常是指地块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植被、历史遗留建筑物、构筑物或标志等。

规划设计的过程就是分析、提炼并有效配置与重构资源的过程。

“御湾雅墅”坐落落在惠州市东部新城, 南连漉江沥江畔, 西临城市东环路, 北临合生国际新城, 东面未来规划高档滨水住宅区 (见图1) 。占地面积约1 890 000 m2, 容积率1.2, 建筑密度25%, 限高60 m。如何在近郊建造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社区是这个项目设计的首要内容。

一、规划与景观设计

在居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中, 多维分析地块所在区域、地块周临及其内部资源条件, 并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解决不利因素, 并设计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在御湾雅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 针对项目资源条件, 主要设计策略如下。

1. 有机构成组团, 实现多产品的和谐共融

地块资源条件一:距城市市中心约10 min车程, 属于城市近郊地块。周边配套尚未达到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服务能力, 同时1.2的建设容积率可以设置低层、多层产品。城市近郊的住户需求及市场调查, 可以尝试设计高端别墅洋房类产品。如何选择产品类型是项目成功的前提。

在设计之初, 除了设置一定的商业配套产品, 尝试有全高层建筑产品、高层与洋房产品的组合、洋房与联排产品的组合以及全联排和双拼产品的组合。通过周边同类产品的差异化分析, 结合地块的区域特点, 以及产品经济价值的货值比较分析, 最终选择以高层、联排、类独栋及部分洋房产品的组合。沿东北侧以高层产品为主, 西南以联排类产品为主, 临江以双拼类独栋产品为主。多产品的组合也使得销售能提供多样化、差异化选择。通过有效分区, 将高端低层产品和高层产品通过步行景观水湾分隔, 同时又相互借景, 情景相融 (见图2、图3) 。

2. 整合水景资源, 营造生态环境

地块资源条件二:地块南接漉江沥江畔, 一线的清澈江水资源如何有效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设计重要考虑的问题。

充分利用基地现有水资源, 将水与基地紧密联系起来, 合理设置滨江环境设施, 将内部景观水系和自然水系有机联系并相互呼应, 营造生态的水乡环境。同时将公共的会所设置于一线临江, 使得公共的水景资源为全社区的居户拥有, 而不是私人独有 (见图4、图5) 。“项目的会所设计与建造以及会所周围从无边际游泳池漫开的水系, 环绕着园区的主要角落, 再配以层层绿色生态的景观植物, 平地糟粕的起伏地形, 使‘花园城市’的设计理念在这里极致发挥。” (王受之《一个城市的中西语境——御湾随想》)

3. 利用城市绿带, 打造绿色屏障

地块资源条件三:项目西临城市东环路, 给项目交通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 也给地块造成车流噪声等影响, 减弱了高端社区的品质。

设计有效利用西侧预留35 m绿化带空间, 堆坡种树打造社区绿色屏障。堆坡绿化使得多层住户的西侧有山坡绿化相临, 远离城市噪音, 拥有临山而居的意境 (见图6) 。

4. 结合地块内外空间, 营造景观多维化

景观资源条件:基地南侧漉江沥水系是社区最重要的景观资源。除了利用滨江资源, 在社区内创造景观环境是设计的重要课题。

在景观打造设计中, 将滨江景观、山坡景观、中心景观结合成三位一体, 形成“一江一湾一森林”的景观体系 (见图7) 。在入区景观、组团景观、入户景观的微景观设计上注重归家的林荫感与亲切感 (见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 。其中, 地块东侧设置为高层住户的车行线, 西侧布置为别墅住户的车行体系, 地块中心及沿江处设置步行的空间花园。

二、建筑与空间设计特点

基地内资源条件分析:项目本身场地平整, 对于高端联排及别墅类产品来说, 在空间上不宜形成丰富感。因地造势, 为高端产品营造情趣空间和价值空间是这个项目设计重点之一。

在建筑与空间的设计中, 有意设造起伏地形, 植入半开敞的地下空间。让前院后院以及侧院, 均有着丰富的下沉院落、半开敞的阳光居住空间。户型的设计也特别注重院落和入户空间的塑造, 营造回家的愉悦精神与归宿感 (见图14、图15、图16) 。

立面设计方面, 将简约的北美新古典风格元素和现代材料手法相融合, 形成大气、自然、典雅、庄重为一体的建筑气质 (见图17、图18、图19、图20) 。材料上运用不同色彩微差的面砖、石材和涂料搭配, 精致线脚和窗沿等细部的点缀, 正面山墙设计庄重、有历史感, 建筑体系掩映于水波与林荫中, 浑然天成、意趣盎然 (见图21、图21、图23) 。“在惠州出现的这种建筑风格形式, 必将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一种很新型的居住体验。让西方的文化在中国南方这个一样宽厚、包容的小城中体现, 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 (引王受之本项目书评)

摘要:文章以惠州御湾雅墅项目规划建筑设计为例, 总结了高端居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素, 例如资源分析、产品组合、空间营造及建筑细部的设计, 为高品质社区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分析,产品组合,空间营造

参考文献

浅谈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 篇6

生态住宅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尊重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两大主题,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应用生态、环保、建筑、区域发展战略、信息、生物、资源利用等专业知识及系统工程方法,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的尺度内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 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和良性循环,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聚居区。

2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城市生态住宅区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着手, 创造一个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空间, 具备优美环境, 能诱发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提供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居住环境。生态规划设计是以人、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 应用规划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这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 去设计和调控生态住宅区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 体现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 它把人与自然石作一个整体, 综合空间、时间等要素, 协调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之间关系, 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 实现人、自然和谐共生。波兰科学院院士彼得·萨伦巴教授曾提出整体规划方法论, 整体规划就是把规划中最基本的四大要素, 即空间、功能、时间、地域和部门以及有关的一切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考虑。但生态整体规划并不等同于它, 较之有更广的时空范围和内涵, 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着眼于生态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规划方法, 它是以人—自然和谐共生为取向的, 目标是创造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 达到人工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使之成为人类文化和创造力的自然之家。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是运用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积极、主动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实现更高层次的人—自然的双底。“和谐发展、协同进化”, 这是生态整体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

3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

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要突出结合自然进行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结合自然设计是指结合建设基地的太阳辐射、热、光、阴影、降雨、水文、风、植物地形等自然条件, 在人类居住过程中与自然合作, 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 (当然也包括限制条件) , 促进、适应自然过度, 使建筑融入自然, 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保证建筑及其环境与更高层次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创造生态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绿化是分不开的。从规划上看, 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问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 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另外, 在具体设计上, 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 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例如, 除普通草本植物外, 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 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 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 注重节省能源, 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生态住宅要把健康落在实处。

3.1 结合地形规划

土地是建筑的载体, 地形地貌影响着住宅区建筑的布局和形态。结合土地设计主要有三方面, 地形地貌、地表土层、表层土以下的岩土。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地影响住宅区的布局与建筑形式, 如有依坡就势、层层叠落的布局形式, 有爬坡建筑、吊脚楼等建筑形式。建筑或硬质景观设计遵从地形地貌, 在生态敏感区尤其重要, 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

建筑环境中地表土的保护和还原也显得很重要。土地作为绿色植物的“营养基”, 除场地和软质铺地外, 建筑间角落、岸项、阳台、窗台甚至墙面等部位都可作为争取还原表土的建筑环境, 硬化是对绿色植物的排斥, 但建筑及其环境还是蕴含着广阔的绿化前景, 其简单形式为建筑屋面、墙面绿化、立体种植等, 可起到保温、遮阳、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屋顶花园是大力发展方向, 通过绿化、配置必要的游憩设施 (坐椅、茶座) 等, 使屋项成为仪次于地面的一种新型的积极户外活动空间, 如果建筑间通过连接廊相连, 将进一步激活屋面的活力, 一改灰色、消极屋面空间为绿色、有活力的空间。

3.2 设计结合气候

通过适当的建筑体形和空间组合、建筑朝向 (定位) 、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 避免不同气候条件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不适。控制阳光辐射、空气流动是结合气候设计的重要内容, 对于炎热地区, 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筑空间舒适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骑楼、敞廊、通透、架空等设计;对于寒冷地区, 则以保温、纳阳为上, 形成了双层墙 (窗) 、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封闭等设计;而对于温带地区, 则需建筑空间具有可转换的灵活性, 即空间有开与闭、内与外的双重性。阳光、风还可转化为有用的能, 则显示了其另一种价值。水可作循环资源。设计可因地制宜利用水, 在建筑环境中引人亲水设施, 增添人们可接触的水, 可起到调节空气温度、降温的作用, 创造理想的微气候, 设计中可利用建筑岸顶、水池暂时蓄存雨水。然后缓释到地下或再利用, 提高建筑室外环境的渗透能力, 或采用透水性铺装等, 顺应水循环过程, 达到防洪、减少洪涝与侵蚀的作用。

4生态住宅区道路系统规划

生态住宅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依靠住宅区道路系统实现, 同时生态住宅区内部建筑单体也是通过道路交通系统而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招体。因此, 住宅区内部道路交通系统是生态住宅区发挥正常功效的基础。

(1) 内外通畅、人车分流。

在生态住宅区的道路交通组织中, 应限制小汽车进人, 小汽车和货车从住宅区边缘进入, 并在边缘处停车或存车, 同时又保证消防、救护、废物收集等车辆的可达性, 同时住宅区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公交车站, 居民到公共交通站点不超过10分钟~15分钟步行距离, 使住宅区能通过公共交通与外部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在住宅区内部建立完善的步行或自行车系统 (包括无障碍系统) , 避免交通干道穿越住宅区, 消除车辆与行人的冲突, 住宅区中心应布置适当的公共活动场所, 如在建筑平台或屋顶开辟屋顶花园、商店、咖啡馆等, 并用连廊将这些公共活动场所连接起来, 不仅可减少人们出行量, 而且增加了使用可达性, 还创造了一种新景观。

(2) 满足内部管网布置的要求。

生态住宅区内部道路也是区内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各类管线的主要通道, 因此, 道路设计不能仅考虑交通、容量、设计速度、通行能力、路面、结构、水平垂直定线等, 要综合考虑上述要求。

(3) 结合生态廊道规划。

道路设计还应与绿道蓝道也即生态支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 尤其是车道和自行车道。使之有更多的自然特性, 展示自然环境之美, 吸引人们回归步行道中, 丢下汽车, 重新发现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悠闲与愉快。促进从车回归到人的新标准的建立。道路还应同给排水、电力电讯等输送线路结合起来, 形成“联合走廊”。“联合走廊”是特殊的开敞空问, 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 而且极大提高住宅区风景的价值。

5信息与智能系统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居住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与智能系统是生态住宅区的神经系统, 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枢纽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它能否通常、灵敏、反馈快速在生态住宅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通信系统对生态住宅区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重要;还有建立安全、可靠、防止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灾、减灾设施也是不可少的。如现在普遍推广的智能化小区, 其智能化系统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即系统网络集成系统, 为居民提供一个网络信息平台, 实现对内外的信息交流目的;安全防范系统, 用于安全防卫;信息管理系统, 用于物业管理。

6结语

生态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是个综合的、多角度的、多目标的设计过程。它需要生态学家、规划师、建筑师、政府有关部门与开发商以及广大居民的协同努力来实现, 需要我们在很多方面上的不断努力。正如吴良镛先生说的那样“人居环境的建设是包括各学科为实现人类聚居的目标和共同需要而共同进行的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建设, 是使人与环境的各个方面取得平衡的建设。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能作到任何点滴的进展就是前进, 需要大家向这共同的目标努力, 我们必将有所突破, 达到新的起点, 同时还必须指出, 终点是没有的。”

摘要:对城市生态住宅区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并从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生态住宅区道路系统规划、信息与智能系统规划几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规划设计,生态住宅区

参考文献

[1]成阳.后小康绿色住宅模式研讨[J].中国房地产, 2004, (12) .

[2]秦坤.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J].上海住宅, 2004, (10) .

论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 篇7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基础,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适宜公众居住, 因此住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 并且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单元。在住区建设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 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是在所难免的。同时, 就我国而言, 因为快速发展的经济, 以及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 致使住宅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占我国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因此, 规划建设生态型的居住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使人与自然公正共存、协调发展, 形成城市有机的生态单元, 以及能够使得居民在生态、文化、经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2 什么是生态型居住区

2.1 关于生态型居住区的内涵分析

生态型居住区是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运用生态型技术手段,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 从而使人居环境达到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标准。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使人和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 在保证居住区内部系统的生态平衡的同时, 又能使得居住区与周边的环境协调发展。

2.2 关于生态型居住区的特征分析

生态型居住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经人类创造的复合生态系统, 其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是生态型居住区具有优美的环境景观、合理的空间结构、完善的基础设施, 资源、能源能够得以充分利用,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无论在设计理念、建造手段、管理方法上, 还是在居民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与一般的居住区都存在本质的不同。

3 关于生态型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1 生态型居住区的内涵分析

生态居住区以生态学原理和建筑学为理论基础, 坚持平衡生态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进行设计、组织, 使居住区内的物质、能源实现有秩序地循环转换, 从而使建筑环境实现高效率、低消耗、无污染、生态得到平衡, 把人、自然和建筑和谐统一起来。

3.2 关于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

首先, 要坚持设计的整体性。具体说就是, 在生态型居住区的设计规划中, 要把综合建筑、规划景观、暖通空调, 给排水, 建筑电气、室内设计等进行充分整合, 各专业密切协作, 统一规划, 深入综合分析居住区的一切构成因素, 并充分运用当前成熟的新技术及新产品, 从而形成居住区内部互为联系的生态节能体系;第二, 要体现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居住区的空间布局。第三, 要坚持节约能源、资源, 避免污染与浪费。第四, 尽可能设计节水型建筑, 并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五, 要坚持选用不对环境构成污染的绿色建筑材料。第六, 对生态居住区内部产生的垃圾及废弃物, 要实现循环再生利用,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七, 生态居住区要坚持立体空间发展, 已实现多层次利用、节约土地的目标。

4 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

4.1 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简介

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地景观系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是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 把居住区的空间与人的行为有机地组织起来, 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品质得以有效提高, 而且对于城市面貌的改变, 城市风采的体现, 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征: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作为人类聚居的场所, 其绿地景观系统显然是要需要人为地进行规划设计与建设, 并对各种要素进行选择, 从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中的人工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必须实现协调、统一、和谐, 也就是说, 绿地景观环境体系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具有不稳定性, 整个系统内呈现出不连续性的物质循环和能源流动状态;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具有高度开放性使用空间。一方面, 并非少数人, 而是居住区全体居民都能够方便地到达出入, 另一方面, 它的空间不是封闭的, 而是与其周边的环境互相融合连通。

4.2 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不必必须要明确的具体要求

4.2.1 必须体现地域性的特点。

规划设计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地景观环境, 必须与景观所在地域的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相适应, 注意对所在地域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加以充分利用, 尽量保持所在地域的环境及景观要素的完整, 用最小的、最简单的投入和维护, 实现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氛围有机地融合。

4.2.2 必须要体现自然性的特点。

追求自然、质朴、原始的景观氛围, 应是居住区的绿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一方面要求。通过彰显自然的生态设计, 创造适宜的人居生态环境, 使人与自然相处得更加和谐与轻松。同时, 居民们通过欣赏利用绿地景观环境, 能够更多地亲近、感知、发现自然的美, 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品质。

4.2.3 必须要体现文化艺术性的特点。

居住区文化和居住区的建设发展是互动的, 住区建设的存在形式和内容, 是由住区文化决定的, 反之住区建设的质量又可以使居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我国当代的城市设计的理念很多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舶来品, 热衷建设标志性建筑, 对于城市规划欠缺深度思考, 缺乏文化意识。因此, 在建设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环境时, 要对中国文化予以充分考虑, 要充分解读传统人文主义文化艺术, 并进行转型创作, 立足于本土文化, 充分利用世界多元的优秀文化艺术, 构建居住区的文化价值。使居民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在味觉的感官, 把生理的感受升华到精神上的感悟, 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住区绿地景观系统。

4.2.4 必须要体现时代特征。

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不仅要充满历史韵味, 而且要展现时代风采。要保持城市原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 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迹, 保持景观的个性与文化特色。同时, 要通过规划设计展现绿地景观的现代时尚都市风情, 在居住区中充分充分展现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新成果、新观点, 让居民的思想、精神境界与现代文明同步发展。

4.2.5 必须要遵循公平共享的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保证每一位居民能够共享自然生态环境, 努力为全体居民营造安全、轻松、舒适的绿地景观环境。

结束语

当然, 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不仅仅是住宅的设计和绿地景观的设计, 还包括水环境生态系统的规划等其他方面, 本文不再赘述。总之, 生态型居住区既是居住区规划新理念的体现, 又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远景目标之一。它的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与帮助, 而且还需要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提高, 自觉充分地运用生态学原理, 多层次、多方面营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态环境, 从而开拓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摘要:基于生态学的角度, 坚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以期创造高品质的、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型居住区, 为当代和后代人奠定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基地。

关于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思考 篇8

1.1规划设计思想依然陈旧

在建筑设计领域“重公建、轻住宅”的设计倾向普遍存在, 虽然近些年来, 设计思想有所着重住宅, 但住宅设计依然功能单一, 忽略了认识城市设计的主体, 居住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准则。

1.2环境设计不配套

在过去住宅建设中, 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忽视了住宅也是居住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造成单体设计外观粗糙、体型呆板、色彩单一、千楼一面的单调景观, 没有公共绿地、建筑小品、游憩设施等。室外环境小品与小区建设不配套, 绿地指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指标。有的居住小区甚至还有裸露地面, 道路系统不合理、车辆穿越小区对居民产生噪音干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压缩住宅间距, 形成“兵营式”的排排楼, 使小区内空间犹如被高墙包围起来的“天井”, 造成居住区内夏季通风不畅, 冬季采光不足。

1.3管理手段落后

“重建设、轻管理”, 甚至有的小区放松管理。小区建成后, “一年新、两年旧、三年破”的现象依旧存在着。由于小区管理不善, 造成居民使用不便, 环境质量差。虽然近年来在管理上有所改善, 但与生态居住区的要求相差甚远。

2生态居住区的特点和要求

到2010年, 已基本实现居住区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而进入新世纪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建设生态型居住小区。也就是按照现代家居生活行为的实际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和建造, 较好地体现生态性、舒适性、安全性的文明型居住区, 居住功能更完备、更合理, 设施配置更齐全, 室外环境明显改善并有所创新, 能够达到国际上常用的文明居住标准和要求。

小区的居住环境的好与坏, 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内部处理上, 更关键的是看小区整体质量即居住环境是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生态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整体居住环境水平高, 小区环境优美

居住小区规划不仅重视室外环境和绿化的同步规划, 而且还要考虑城市周围环境的协调, 处处显得完整统一。

2.2考虑生活周到细致。

从用地结构、道路布置、公建布置、室外空间利用等方面都要深入研究, 使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需求活动组织的有条不紊。在有限空间内全面绿化、美化环境、达到文明标准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比如:住宅小区 (组团) 采用封闭式院落, 只设1-2个出入口, 在出入口处设居委会、自行车棚 (库) 、地下停车场 (库) 、超市等。

2.3利用地形恰到好处

对于地面标高相差较大, 地形复杂的地块, 通过规划设计很好地合理利用坡地、冲沟、小池、林地, “随坡就势、随高就低”, 或采用“大保留, 小改造”, 或“借景、对景、植景而筑”。充分体现节能、节地、保护生态的原则, 把自然引入小区, 形成高低错落、优美的特有的生态面貌。

2.4要借鉴传统, 有所创新

把传统住宅与现代住宅功能融为一体, 规划设计出节能、节地、安全、舒适、宁静、新颖的小而精、巧而新的新时代的住宅小区, 使地方传统风格更加突出。

2.5建筑形式应活泼多样

居住区在规划设计上不再是“排排楼”、“方盒子”的军营式布局, 要有所错落。住宅无论是立面、还是阳台、山墙、屋顶等各个细部都要经过细致推敲, 给人以多姿多彩的空间形象。

2.6设计手法上要在统一中求变化

在小区 (或组团) 的空间组织上, 采用不同层数、平面点条结合, 前后错开等多种手法, 富于变化;色彩上采用高雅、明快的粉饰, 每个组团一种基色调, 统一中有变化;每个建筑小品都精心设计、构造和谐优美环境。

2.7要大胆创意, 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意识

生态居住区设计作为新世纪工程, 设计时要留有余地、对城市小汽车的发展、空调器的用电和安装位置都应考虑。

3生态居住区规划为规划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住宅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 而又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考虑到现实, 又要着眼于未来, 使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这就对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规划时要树立把广大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的思想, 时刻不忘对个性的重视, 这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最首要的原则。他要求不能只满足于解决物质功能的要求, 但也不能片面的追求形式和某种精神功能的需要, 而要做到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

3.2规划师要进行更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 除对环境的调整, 还要对环境设计主体进行调查, 并了解居民的需求与愿望。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 为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3.3规划师要具备多学科、多层次的广泛知识及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多学习, 多研究, 广开思路, 提高业务水平, 以优质的设计来满足市场需求, 不断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摘要:住宅作为人类生活中必备的物质要素, 其设计质量的好与坏, 居住环境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如何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 正确研究新世纪住宅区建设, 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多快好省的、建设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的生态居住区的成功之路, 是当前城市规划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新课题。

居住区规划与生态建筑 篇9

很多新建居住区的用地范围都比较大, 因此确定居住区的整体空间形态是居住区规划的首要环节, 它包括建筑布局和场地规划等内容, 是形成居住区特色的重要因素。通常,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确定要受到规划条件、甲方意愿、设计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规划中, 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特征, 通过对生态居住区规划中的现状生态资源、建筑布局、绿化系统、景观与开放空间等各个环境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可以规划出有利于节能、节水、环保的居住区空间形态, 为实现生态居住区的环境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以下将通过我们的一些实践项目来具体分析生态居住区规划中的环境控制因素。

1、居住区用地生态资源评价

居住区的原有生态环境是体现居住区用地长期以来发展历程的基本环境基础, 是居住区未来发展建设的先天基本条件, 故原有生态环境对居住区的未来可谓具有一定的决定性。重视居住区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充分发挥原有环境中的积极有利因素, 转化原有生态环境中的消极不利因素, 对于居住区未来的环境建设发展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居住区用地生态资源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分层法运用计算机ArchGIS软件对居住区建设用地现状的各项生态因子进行分别评价, 再将各项生态因子叠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对现状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 并完成建设用地的土地适宜性分析。在居住区规划中常见的生态因子包括:

1.1 原有植被条件生态评价

原有植被的覆盖面积、生长分布、健康状态、物种多样性等因素, 是决定居住区原生态环境能否在未来形成良性循环的基本初始条件。在原有植被生态系统较为完善、健康的情况下, 加以保护维持, 并予以积极引导, 优化系统结构, 则能为居住区环境的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若原有植被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而不完整, 则更要保护现有基本结构, 进一步加强植被系统的全方位培育发展, 积极养护和建设, 改善增进其环境保护的生态功能。图1为辽宁省一个海岛上某居住区的现状植被生态评价图。该居住区用地范围较大, 从现状植被生态评价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用地及周边地区的植被生长状态和空间分布形态, 这些内容可以为居住区中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依据。

1.2 原有水体条件生态评价

原有水体的形态往往反映了区域的基本地质、地貌和相关水文环境条件, 分析原有水体的分布、水源、水质和流域分布, 往往能揭示该区域的基本自然环境条件。维护好原有水体, 对于维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关键的。图2为海岛居住区现状用地地表水及暴雨径流分析图, 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应该考虑这些现状水体的影响, 同时, 居住区的景观水系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 并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

1.3 原有地形条件生态评价

地形的特点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演变有密切关联, 关注地形的分析研究, 找出地形与该区域生态状况的关联, 则更易揭示区域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生态调节因素, 从而便于判断其他生态调节措施的优劣。保护利用原有地形,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建设开支, 降低生态环境维护的成本。图3为海岛居住区现状用地地形生态评价图, 居住区规划应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的特点, 结合地形合理地安排各种用地的类型。

2、居住区建筑布局生态化控制

居住区的建筑布局需要精心、合理地予以规划。必须重视针对当地具体特点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研究, 更加确实地分析本地日照及风环境, 从科学的角度予以规划, 避免不顾实际情况、过多从设计者主观意象出发的恣意而为。

对居住区建筑布局进行生态化控制, 可以采用计算机C F D软件和ECOTech软件模拟技术等科学的方法, 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气候和环境特点对居住区建筑布局形态进行生态优化, 其中需要涉及的因素包括:

2.1 建筑布局与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方式反映的是居住区各类土地使用功能的空间布局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居住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充分照顾居住区绿化系统、水体系统的土地利用模式, 合理布局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居住区建筑, 才有可能使规划在整体上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2 建筑布局与场地日照环境

需要对场地日照环境进行更为精确的理性分析, 使建筑以更经济合理的价格运行, 从而使日照这种“免费能源”更充分的发挥其效益。这样则更能促进节能事业的发展, 从一开始就在居住区规划中重视建筑布局与场地日照环境的研究, 对于住区建设的整体节能将有积极贡献。图4为河北省某居住区规划方案夏季和冬季的日照环境模拟图, 这是在满足高密度的前提下, 进行多种方案比较后所选择的最佳方案。因为中国目前的城市居住区大量的都是高密度高层的建设方式, 所以保证每户在冬季都能有充分的日照也并非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另外, 结合日照环境模拟图, 还可以对室外公共空间的位置和形态进行规划, 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

2.3 建筑布局与场地风环境

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居住区建筑的节能效果。过渡季节的自然通风引导, 或者是寒冷冬季对风的遮蔽、减速措施, 都是针对风环境的积极应对方式, 可以为居住区提供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同时, 场地风环境的优化也为住宅建筑内的自然通风创造有利条件, 能有效的减少住宅夏季空调的能耗。从一开始就在住区规划中重视建筑布局与场地风环境的研究, 对于住区建设的整体节能将有积极贡献。图5为河北省某居住区规划方案夏季的室外风环境的风压模拟图和矢量模拟图, 通过建筑布局的调整, 使每一栋住宅建筑的前后两侧都具有足够的风压差, 尽可能用“穿堂风”对室内进行降温, 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夏季需要运用空调进行降温的时间, 从而实现建筑的整体节能。

3、居住区绿化系统优化

居住区绿化系统结合了原自然植被系统和人工栽植绿色植物这两个绿化空间系统。绿化系统的生态效益优劣, 取决于植被的空间分布结构的外部关系、内在关联性和植被种类的多样健康性等因素。人工栽植绿化空间系统, 对原自然植被系统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性补充, 是绿化系统生态效益得到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这需要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予以科学的研究, 进而予以合理规划。

居住区绿化系统的优化, 就是通过绿化系统的合理规划设计, 实现在相同的绿地面积上的绿化系统生态效益最大化, 其中包含的要点有:

3.1 绿化系统植物配植

从植物的实际生态效益出发, 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 研究居住区内适宜的植物配植方式, 并形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建立以叶面积指数为基础的居住区绿化系统指标控制体系, 对绿化系统的植物配植方式进行引导。这一指导思想可以避免目前中国在园林景观设计上过多的以视觉效果作为设计指导的误区, 而把绿化系统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放到首要位置。

3.2 绿化系统空间形态

保持绿化系统在空间上能够相互连通, 综合运用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的方式, 可以为生物多样化创造条件, 从而保证绿化系统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 绿化系统内部的斑块、廊道关联结构, “踏脚石”斑块的规模和形状、斑块的边界形态、缓冲区的空间尺度等等, 涉及绿化系统空间形态的研究, 是保证绿化系统合理规划的基础, 可以保证绿化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图6为江苏省某居住区规划方案绿化系统空间形态分析图, 在规划中, 首先, 使小区的绿化布局相互联通以保证绿化的生态功效;然后, 构建局部植被网络或小型植被斑块, 形成小区范围内的生态安全网络体系;同时, 保持与城市自然生态安全网络连通。

3.3 绿化系统生态效益评价

对居住区绿化系统生态效益的评价标准进行完善, 突破目前居住区规划中以绿地率作为唯一指标的方法。运用计算机Citygreen模拟评价软件对居住区用地现状绿化生态效益做出评价, 提出指导绿化系统规划的建议, 并对规划方案的绿化系统生态效益进行模拟, 建立结合绿化系统空间形态和植物配植的评价方式, 为居住区绿化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图7为江苏省某居住区规划方案的绿化系统生态效益评价分析图, 通过软件的计算, 可以预测绿化系统的生态效益, 从而为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提供可度量的参考数据。

4、居住区景观水系统生态化控制

水在生态系统的各种循环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 水体系统的优劣,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同时也反应了本地生态环境的质量。结合地形、地质因素而分布合理、水质好的水体系统, 会大大促进该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相反, 规划不合理、水质管控不好的水体系统则会伤害生态环境, 甚至导致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居住区景观水系统的生态化控制体现在水系的合理布局和水源的循环利用上, 其中包含的要点有:

4.1 景观水系与原有水体

景观水系是居住区规划中的亮点, 居住区景观水系规划应该充分考虑与场地中原有水体的关系, 使景观水系与居住区用地环境结合。在规划中应首先考虑尽可能地保留用地中原有水体的形态, 减少对基地的扰动。对干涸的水道也可考虑恢复水体, 尽量利用原来的岸线。图8为河北省某居住区规划中景观水系与原有水体的关系分析图, 原有水体大部分已经干涸, 但是河岸还基本保留完好, 景观水系的规划在综合考虑其他各种因素的前提下, 尽可能利用原来的河岸, 体现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响应。

4.2 景观水源

在景观水源的选择上, 应充分循环利用雨水和生活污水, 使景观用水满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生态要求。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对生活污水和雨水进行处理, 以提供景观水源。生物技术处理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场地, 降低设备投资成本, 并减少日常运行费用。例如可以通过“土壤毛管渗滤”技术进行生物处理, 让生活污水通过分别含有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土壤滤层, 使其净化达到景观用水的水质标准, 把净化过的生活污水排入到景观水系作为景观水源, 并提供洗车、浇灌等的水源。

5、结语

综合对以上各个环境控制因素的分析, 可以对居住区的整体空间形态进行引导。规划阶段的生态策略是建设环境可持续居住区的重要基础, 而且, 这些方式完全通过规划和设计的手段完成, 不增加任何建设成本, 所以可以有效削减人们对建设生态居住区要大大增加额外成本的顾虑, 为生态居住区成为真正的大众可以负担的居所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Leon Glicksman (2006) .Sustainable Urban Housing in China:Principles and Case Studies for Low-Energy Design.Dordrecht:Springer.

上一篇:普通混凝土耐久性下一篇: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