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2024-06-29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精选八篇)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1

1 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2]。SWB由三个维度构成: 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3]。生活满意度是个体生活的综合认知判断, 主要是个体生活的一个总体的概括认识和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对生活整体的满意度愈高, 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 消极情感愈少, 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愈强。

2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测评

从总体上来看, 目前研究一致认为我国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即大多数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而农村老年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低于城市老年人, 所以相对于城市老年人他们体会到更明显的经济、身体状况和幸福感的威胁。

李德明等[4]人于2002年调查了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大约一半以上的县、市, 随机抽样65岁以上老人。研究发现, 与城镇老年人相比, 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水平较差, 主观幸福感的评分较低。宋晓飞等[5]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一般, 主观幸福感好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不到40%, 尤其是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主观幸福感好的只占28.64%。关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城市老年人的差异, 因为样本来源不同, 所用研究工具不同, 因此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来源于发达地区或者基本脱离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地区农村的老人主观幸福感与城市老人无差异[6,7], 或高于城市老人[8,9];来自于远离城镇的地区, 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较低且低于城市老人[10,11]。李彤[12]研究西部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发现农民老人无论在各维度及总体得分上都低于先前从事教育类、管理类、经营类的老人。

在测查主观幸福感时, 国内学者主要引进和介绍六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化研究工具, 即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 (PGC) 信心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 (MCTNSH) 。这些量表在我国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国内关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MCTNSH、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量表。

3 影响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国内外近年来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家庭环境、健康状况、经济因素、生活事件等;主观因素最重要的就是人格特点。而国内关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多, 主要集中在客观因素中的人口统计量因素、社会支持、经济因素和自身健康状况等方面, 尚未见关于农村老年人人格特点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3.1 人口统计变量

人口统计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这几个变量上。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 Diener和Suhde (1998) 的研究报告显示, 生活满意度在18~l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 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 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13]。也有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 儿童时期和老年时期人的主观幸福感最高, 而中年时期大约40岁左右时的主观幸福感最低[14]。国内关于年龄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宋晓飞等[4]研究发现农民年龄越大, 主观幸福感越差。郑剑虹等[15]研究粤西农村地区居民发现老年段农民主观幸福感明显好于中年段的农民。因为中年农民承担着较大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有研究发现年龄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差异[7,16]。

在性别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 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没有明显的差异[5,7,10,17]。

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 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夫妻同住、文化程度高的农民主观幸福感较离婚或丧偶、分居、文盲/半文盲要好[4,5,11]。

3.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又称社会网络, 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互动关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 缓解精神紧张状态,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支持与帮助, 它是主要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 团体或组织。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客观支持包括实际上的物质资助和社会关系所赋予的直接援助。主观支持即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 是指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 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 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多数学者认为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 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崔丽娟等[18]研究表明, 不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 社会支持网络都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 会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罗扬眉等[7]研究湖南省老年人亲子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农村和城市老年人在接受服务支持、接受信息支持、给予经济支持, 给予信息支持和给予情感支持方面差异显著, 且城市高于农村。李德民[4]等研究表明, 农村老年人来自子孙的社会支持比例高于城镇老年人, 但是, 随着大量的农民工进城, 农村的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正在增加, 因此, 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和精神赡养问题也不容乐观, 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 增进他们身心健康的任务十分艰巨。

3.3 经济因素

Diener等人对财富和主观幸福感的早期研究也发现, 富裕国家的人民比贫穷国家的人民更感到幸福, 在同一国家, 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19]。大多数研究认为, 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力最大的是经济状况。梁渊等[17]对农村高龄老人研究发现经济状况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力最大。

3.4 自身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状况是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指标之一, 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有密切联系。宋晓飞等[4]关于威海市农民的调查研究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差的人群, 其主观幸福感较差。患慢性病及在调查前一年住院的农民其主观幸福感明显较差。梁渊等[17]研究认为慢性病患病对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 心理因素的影响力可能比生物因素更为重要。李德民等[4]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低, 健康状况评分也低于城镇老年人, 仅有3.5%的农村老年人享受公费医疗, 约1/7的农村老年人不能及时治病, 因此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3.5 养老观念

李德民等[4]研究发现, 目前近4/5的农村老年人靠子孙赡养, 但赡养的总体水平较低。农村老年人担心无人供养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比较大影响[17]。胡军生等[10]研究表明对于农村老人来说子女数量不影响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因素是子女是否孝顺、亲子之间有事情是否会互相商量, 这为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农村养老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实证支持。

4 展望

目前关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尚为薄弱, 需结合我国文化背景, 编制出专门针对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 尤其是要能适用于我国农村老年人。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自陈量表测验法, 自我报告法, 也尝试运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要进一步探讨影响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 如人格特质、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等如何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以及对个人主观幸福感影响作用的不同权重。构建其影响模型, 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 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整合模型。并逐步形成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幸福感理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2

本文通过对城乡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相关社会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采用随机街访和定向抽样调查的方法,用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和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了赣州市18个县市的城乡老年人,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婚姻状态、城镇、不同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态的`老年人幸福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老年疾病、经济来源、性别和邻里关心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 者:曹新美 刘翔平唐宏 CAO Xin-mei LIU Xiang-ping TANG Hong 作者单位:曹新美,CAO Xin-mei(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赣南师范学院,教科院,江西,赣州,341000)

刘翔平,LIU Xiang-ping(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唐宏,TANG Hong(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篇3

关键字:主观幸福感;农村养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43-01

一、引言

对于多数的市民来说,可能幸福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唯一的目标,但是幸福却是最主要的目标。人们通常采用“主观幸福观”来对幸福程度进行衡量。主观幸福感就是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中的认知性和情感性进行的整体评价,以此综合性指标来反应出人们的生活质量。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但是在市民的幸福感上却面临着停止不前的困境,严重的是市民的主观幸福感还有下降的趋势。近几年来,各级党和政府开始转变执政理念,在很多的地方和城市都以增进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来衡量发展程度的标准和尺度。所以,我们应该对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入手,研究它们所影响的尺度和影响的方向是什么,以此来增加市民的主观幸福感,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他们是社会的脆弱群体,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重要。由于农村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的下降,对于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感有所增加,要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提高,需要以社会政策方面为出发点。村老年人的主观与客观生活质量之间存在差异,他们更多地是将自己现在与过去相比较、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进行比较,进而基于这些比较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做出判定[1]。通过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决定生活质量的因素是什么,使得政府在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资粮进行改善的时候,方针政策更有针对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重庆市农村老年人。

对重庆农村老年人采取分层取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中共588位老年人,其中男276位,女312位,年龄都在60~89岁之间,平均的年龄在69岁左右,对智力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通过多级分层随机的抽样方法来获取样本,研究结构表明,重庆市各县由于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将其分为相对落后的区县和一般的区县,不同类型的区县按照相对比例进行随机抽取六十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最终受试者的588位中,相对落后的区县占118位,一般区县占470位。

(二)研究工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的理论结构时指情感平衡理论,它把幸福理论理解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之间的平衡,即正性情感是对一个人的幸福感持增加状态,而负性情感是指一个人幸福度的下降,两者之间的平衡便是总的幸福度。

在1980年,纽芬兰计量表首次在农村使用,主要是对65~95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通过老人对幸福度的自评与MUNSH之间的关系,来反应MUNSH对老年人幸福度的预测,农村老年人幸福度的信度和效度计量表显示,随着时间的增长,幸福度量表呈持续增长状态。1985年将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引入中国,调查表明,中国老年人的幸福指数率低于国外测定的结果。

(三)统计软件:spss16.0。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所计量的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t来检测。计算的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卡方检测进行组间的比较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三、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

通过对588位农村老年人调查,老年人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在91~199分之间,平均分数为97.32~120.94分,症状自评量表的分数明显比中国成人分数结果低。幸福感量表总分为6~48分之间,平均分数在25.62~41.94分之间,其中在500位农村老人大于24分,约占85.03%。正性情感平均分为3.66~8.32之间,负性情感平均分为-0.39~4.25之间,正性体验平均分为5.38~12.24之间,负性体验平均分为0.34~5.88之间,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女性、有慢性疾病、认识水平高、亲子关系不良、有慢性疾病和社会支持低的老年人的症状自评量表分数比男性、有配偶、亲子关系良好、无慢性疾病、认知水平低和社会支持良好的老年人分数高。

(二)影响主观幸福感主要因素研究。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特点,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1]。

1.人格特点。

从人格特点来考虑人的主观幸福感,它的影响因素包括有爱心、神经质、外向和认真等,人的性格越外向主观幸福感越高,而过分的神经质会导致主观幸福感降低。

2.社会关系。

所谓的社会关系包括朋友之间的关系、家庭之间的关系、邻里之间的关系和婚姻的关系等等。在社会的支持下,人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或者物质方面的帮助,从而提高人们的归属感和喜悦感,增加人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可以缓解或者阻止人们在生活中面临应激事件时的反应,使内分泌系统的神经得到安定,健康的行为模式增加,从而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家庭网络以及互依关系有显著的关系,但与朋友网络的关系, 却不是那么显著[2]。

3.经济状况。

农村的老年人与城镇的老年人相比,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较低,主观幸福感指数比城镇老年人偏低,大多数的老年人靠子孙来赡养,但是还是有少数老年人生活较困难,收入不够用,主要经济来源靠政府救济等等。

四、讨论

通过调查,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并不理想,这就需要社会各部门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特别是在年龄、婚姻状况、工作情况和养老方式四个方面,而性别的问题不会对老年人造成主观幸福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刚、李树《政府如何能够让人幸福?》,《管理世界》2012年第8期.

[2]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46-51.

[3]梅锦荣.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社会性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85-87.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死亡态度的关系 篇4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死亡态度

在“中国梦”提出的当下, 对老年人的关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2012年, 随着中央电视台进行“你幸福吗”的随机采访,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 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 包括感觉到积极情绪的出现和消极情绪的消失。它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两个维度, 这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的并且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

关于死亡态度, 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张淑美 (1996) 认为死亡态度包括一般人对死亡与濒死的各种情绪倾向与评价, 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死亡与濒死态度的反应。王申 (2009) 认为死亡态度是指人们对死亡这种现象的评价、“不同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 包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否认、逃避、害怕、威胁、关切、好奇、接受等各种态度。

一、方法

(一) 被试

取样地为广西临桂县, 属于旅游旺地桂林市城市郊区, 地处城乡结合地带, 混合生活着城镇与农村的居民。从临桂县的山枣、侯寨两个村收集所有配合调查的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据63份, 以及临桂县郊区年满55岁的老年人数据44份。其中男性62人, 女性45人。

(二) 研究工具

1. 主观幸福感简易测量问卷。

沈烈荣、刘华山 (2007) 编制了主观幸福感简易测量问卷, 由四个单项目构成, 6点记分, 总分作为总体幸福感指标, 分数越高, 幸福感水平越高。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经测试, α信度系数为0.72, 四个单项目及总体幸福感重测信度分别为0.71、0.72、0.68、0.77和0.84。

2. 死亡态度描绘量表 (修订版) (DAP-R) , 包括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等5个维度共计32个项目。

每个项目均按5点计分 (1=极不同意, 5=非常同意) 。维度的得分以平均分表示, 平均分值越高则表明被试对该维度的认同度越高。重测信度分别为0.86、0.88、0.65、0.97、0.84。

3. 施测程序。

采用一对一施测, 按照主观幸福感简易测量问卷与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对临桂县内部分年满55周岁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地访问, 记录并汇总数据。

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结果

(一) 一般人口学变量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分别以性别、宗教信仰、政治面貌、家庭人均年收入等为自变量, 主观幸福感和死亡态度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死亡态度在性别、宗教信仰、政治面貌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同时也发现家庭人均年收入也在主观幸福感和死亡态度中存在统计学意义, 其在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F=5.325, p<0.001) 、自然接受 (F=1.383, p<0.001) 及趋近接受 (F=1.19, p<0.01) 这三个指标上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在主观幸福感 (F=2.784, p<0.05) 、客观支持 (F=3.105, p<0.05) 及死亡恐惧 (F=2.538, p<0.05) 上也具有显著差异。

(二) 主观幸福感与死亡态度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由表2可见,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死亡态度多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负面情绪与死亡恐惧呈显著正相关, 健康感受与死亡逃避、自然接受呈非常显著正相关, 生活满意度、正面情绪也与自然接受呈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1.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死亡态度在性别、宗教信仰、政治面貌及家庭人均年收入上的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性别上男性的健康感受高于女性, 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性别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宗教信仰方面, 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在死亡恐惧以及趋近接受上都显著高于没有宗教信仰的老人。在政治面貌上, 党员的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总分都显著高于普通群众。在家庭人均年收入差异上, 家庭收入高的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总分以及自然接受上都显著高于家庭收入低的老年人。而在死亡恐惧上收入低的老年人显著高于收入高的老年人。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2.不同居住地老年人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此次研究显示, 城镇居民在健康感受上显著高于农村居民。这可能是因为城市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较高, 比较能够客观地分析和面对一些社会和家庭问题, 社会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强。

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死亡态度的关系。从结果可以看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死亡态度呈显著正相关, 这表明主观幸福感与死亡态度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越能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死亡的老年人, 越感觉到幸福。这一结果与孙梦霞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四、结论

第一, 不同性别、宗教信仰、政治面貌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的老年人在主观幸福感、死亡态度上具有显著差异;第二,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第三,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死亡态度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唐丹, 邹君, 申继亮, 张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 (3) :160-162.

[2]陈秀云.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量表编制及初步应用[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2007.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5

1代际关系基础理论

家庭代际关系(简称代际关系)是指不同代位家庭成员之间所形成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关系[1]。代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有代际团结理论、代际矛盾情感理论以及最近发展的代际交换理论。

1.1代际团结理论

代际团结理论认为团结和凝聚力是代际团结的核心, 主要关注与家庭结构特点有关的代际关系的积极特质。代际团结主要包含联系性团结、情感性团结、功能性团结、 一致性团结、规范性团结和结构性团结。联系性团结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活动的频率和互动模式;情感性团结是指对家庭成员所持有的积极情感(如亲近、理解)及其程度;一致性团结则是家庭成员在态度、价值观和信仰上的一致性程度;功能性团结指帮助和资源交换的程度(如经济上、躯体上和情感上的帮助);规范性团结指执行家庭角色、承担家庭责任和履行家庭义务的承诺强度;结构性团结就是通过家庭成员数量、家庭类型和家庭成员所处的地缘邻近性反映出来的代际交往的机会大小[2]。

1.2代际矛盾情感理论

代际矛盾情感理论认为代际关系的特点是矛盾情感, 该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定义:一方面是同时存在的冲突性的情绪情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另一方面是情感冲突时的主观感受。该理论在代际关系特质研究中获得了很多新发现,但因为它可能无法准确地描述出代际关系的复杂性,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

1.3代际交换理论

代际交换是家庭不同代际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 亦称为代际支持,它的定义类似于功能性团结,后来发展为独立的理论,是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一般进行代际支持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子女对应一个老人,但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几代同堂,所以,Fingerman[3]等研究者设计出多维代际支持模型(MISM)来研究多维代际支持。因为在成年时期父母对子女的支持通常是逐渐减少的,而子女对父母的支持却相反。所以,对代际关系中的代际支持研究通常集中在逆向支持(即子女对父母的支持),而非顺向支持(即父母对子女提供支持)

2家庭代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随着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下降、社交范围变窄和经济能力变弱等一系列变化,他们在家庭中的功能和地位也在发生转变,使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感更重。除了自身的健康和经济状况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外,代际关系(如情感支持)也会直接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此外,代际关系也会通过影响老年人的自尊感和孤独感[4],间接地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代际关系的内容和报告质量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代际关系与老年人健康、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身体健康

健康是影响整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对躯体状况的感知,也决定了人们能做什么事情。研究表明,代际关系质量好能够显著地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而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会得到更多的代际支持。杨晶晶[2]通过研究发现,代际团结能够提高个人的幸福感水平,代际矛盾情感与个人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但是对健康自评状况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与其他研究有所不同。李婷[5]在其研究中指出,代际照料关系与代际情感关怀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而代际经济支持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影响不显著。代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决定他们对生活状况的感知评价。尚振坤[6]通过定性访谈发现,在农村,代际关系中的经济支持与日常照料会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代际情感关怀则处于被忽视的地步。

2.2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代际质量、代际支持及情感支持等维度的代际关系都会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目前,关于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与日常照料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论不一。有研究者认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不仅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还能传递出对老年人的孝顺与关爱,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反对者认为,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与日常照料往往与其健康状况成反比,而健康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极大,所以,不能证明经济支持与日常照料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影响。研究发现,子女提供情感支持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这可能与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支持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有关。 熊跃根[7]对长春市社区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的研究发现,老年人自身的经济状况、健康程度和代际关系影响着老年人对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估。王萍、李树茁[8]通过追踪调查研究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发现,老年人获得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代际间双向的家务帮助和情感支持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2.3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大多数研究认为,在代际关系中,代际团结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而代际矛盾情感和害怕亲密与幸福感呈负相关,代际支持互换有助于代际间情感和经济的交流,可以帮助提升双方的幸福感。代际团结中的情感性团结和联系性团结能够显著地影响幸福感,而其他几项的影响则不明显。2009年Ruth[9]研究了五国(挪威、英国、德国、西班牙和以色列)老年人的代际关系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代际团结可以很好地解释主观幸福感, 代际矛盾情感与幸福感中的消极情感呈正相关。但同时表明,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尤其是家庭模式和社会福利不同时,代际关系不同内容与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维度关联程度大不相同。

国内多倾向于研究子女对父母的代际支持,一般将其划分为情感支持、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其中情感支持与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对日常照料、经济支持与幸福感的相关性,不同的研究者结论不一。杜舒宁[10]在其四县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子女支持对其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子女支持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经济因素对老人幸福感的影响不明显;情感支持对幸福感的正向作用较明显;因为子女对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的多少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身体健康状况有关系,所以,会出现子女照料越多老年人幸福感并不一定高的情况。贺志峰[11]使用自评量表对三省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3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很多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上,尤其是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多以家庭为中心。随着社会的变迁,代际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代际关系变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代际关系对生活满意的影响上,对其他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且这些研究也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

3.1适当拓展家庭代际关系的定义

目前对代际关系的定义多倾向于亲子关系,虽然这是代际关系的核心所在,且这种定义有助于简洁量化代际关系,但是却忽略了家庭中其他成员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家庭中某些成员之间的关系会显著影响双方的幸福感,如婆媳关系,这在当前中国社会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家庭成员关系。在很多家庭都存在婆媳不和的问题,而媳妇对婆婆的幸福感不仅有直接影响,也会通过影响“儿子对母亲”、“孙辈对祖母”的关系间接地对婆婆的幸福感产生影响。只将亲子关系作为代际关系的内容来研究其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显得有些片面。

3.2加强对顺向支持的研究

目前,多数研究关注的焦点是逆向支持及其对幸福感或生活质量的影响,而研究给别人提供支持对自身幸福感的影响却较少。在国外,有学者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如Krause和Shaw[12]的研究表明,给予别人支持会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他们的研究也证实,在老年时期对子女或孙辈提供支持不仅会增强老年人的自尊,也会让他们有独立感,这相应地会影响主观幸福感。但在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仍有为数不少的老年父母为子女提供各种支持,如照料孙辈,不仅能够减轻子女抚养孩子的压力,也能填补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空虚寂寞。所以,顺向支持的存在对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

3.3增加对社会文化、制度变迁等因素的考量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于2014年1-7月期间分数次对山东某四个地区的11个城镇化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纳入标准: 1精神和记忆能力正常; 2可正确理解和回答问题; 3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年龄>60岁,<80岁。

要求被试按照问卷要求进行答卷,问卷中详细注明指导语、内容以及填写方式。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18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91. 7%

1.2研究方法

1.2.1自编老年人基本情况问卷

自编老年人基本情况问卷包括: 性别、年龄、居住形式、月均收入、经济来源、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子女状况、与子女的关系、有无慢性病等14个项目。

1.2.2主观幸福感量表[2]

由Dinner编制的19个题项分别测查个体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三个部分。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 1分) ”到“完全符合( 5分) ”中选择唯一,分别记1 ~ 5分。 研究发现本量表单项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 48 ~ 0. 78之间, 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 56 ~ 0. 88,重测一致性为0. 85[2]。

1.3数据处理

全部问卷资料经核实后进行编码,输入SPSS17. 0 ( 中文版) 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方法包括: 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2.1新型城镇化村老年人基本情况

性别: 男性84名,女性116名。年龄: 60 ~ 64岁98人,65 ~ 69岁32人,70岁以上70人。月均收入1000元以下116人, 1000-3000元50人,3000元以上34人。经济来源: 子女供给64人,养老保险116人,其他20人。医疗保障: 有医疗保障62人,无医疗保障138人。养老保障: 有医疗保障62人,无医疗保障138人。子女状况: 无子女13人,有儿子62人,有女儿44人,儿女均有81人。与子女的关系: 不好,有矛盾20人,比较和睦110人,很和睦70人。有无慢性病: 有慢性病78人,无慢性病122人。

2.2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2.2.1性别、养老保险、慢性病对新型城镇化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由表1可知,不同性别、有无慢性病的老年人在消极情感、 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其中男性组高于女性组,有慢性疾病组低于没有慢性疾病组。养老保险在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明显低于有保险的老年人。

注:*表示 P<0. 05,**表示 P<0. 01

2.2.2不同年龄老年人在各变量上的差异

不同年龄老年人在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分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进一步统计分析,经两两比较显示,70岁以上老年人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见表2)

注:*表示 P<0. 05,**表示 P<0. 01

2.2.3不同居住形式老年人在各变量上的差异

不同居住形式的老年人在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分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经两两比较发现,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明显低于与配偶共同居住及与子女孙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

注:*表示 P<0. 05,**表示 P<0. 01

2.2.4不同月均收入老年人在各个变量上的差异

表4数据可知,不同月均收入的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分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两两比较显示,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注:*表示 P<0. 05

2.2.5不同经济来源老年人在各个变量维度上的差异

不同经济来源老年人在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分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经两两比较可以看出,经济来源源自养老保险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

注:**表示 P<0. 01

2.2.6不同子女状况老年人在各个变量维度上的差异

表6数据显示,不同子女状况老年人在幸福感各维度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经两两比较可以得出,无子女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低于有子女的老年人,儿女都有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组。

注:*表示 P<0. 05,**表示 P<0. 01

2.2.7老年人与子女关系在各变量维度上的差异

与子女关系不同老年人在消极情感分、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两两比较结果,与子女关系和睦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其他组。

注:*表示 P<0. 05,**表示 P<0. 01

3讨论

3.1性别、养老保险、慢性病对新型城镇化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以往关于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中,性别是影响因素之一[3,4,5],本研究支持这一观点。本研究结果还可能与新型城镇化带来的适应发展问题有关,相对而言女性比男性更细腻敏感,思考关注此过程中的生活问题比较多。

养老保险关乎到老人晚年生活能否获得基本的经济保障, 为老人提供可靠生活来源。养老保险可以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减轻年轻人的养老负担,避免因养老问题而产生的家庭纠纷[6]。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村老年人在面对劳动能力减弱、脱离了依靠土地的生活之后,如果晚年生活有了保障,主观幸福感自然要比没有养老保险者要高。

在对新型城镇化中农村老年人有无慢性病的调查中发现, 慢性疾病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这个结果支持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7,8]。患慢性病会降低老年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的甚至可能会造成残疾,缩短健康预期寿命。老年人因担心身体健康状况从而造成精神负担影响幸福感

3.2年龄对新型城镇化中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分析原因: 60-64岁年龄组的老人刚步入老龄阶段, 由于城镇化使其脱离了依靠土地的生活,还不能充分适应,因此处于迷茫阶段。同时,60 ~ 64岁年龄组的老人对刚刚步入老年有一种恐惧[9,10],因此幸福感要稍低于中期或晚期阶段的老年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相比较他们那个年代,目前的生活很满足,儿孙满堂、子女生活幸福对他们来说更重要一些。

3.3居住形式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居住形式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其中独居的老年人幸福程度最低[5]。本研究支持这一结果: 单独居住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要明显低于与配偶共同居住的和与子女孙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消极情感分也高于其他组[11,12]。结合本研究的访谈分析最主要原因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孤独感较强,加之新型城镇化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得老年人之间的联系也不如传统农村平房居住方便。

3.4月均收入与经济来源对新型城镇化中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虽然幸福指数和经济收入之间不一定会是线性关联,但是物质水平越高,对于精神生活的关注度也就越高。本研究发现,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其他组,经济来源于其他( 包括以前的积蓄、不定期做活得来等) 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有固定收入的老年人,本结果支持以往的研究[13,14]。分析原因: 以前靠土地自己种粮菜可以解决基本生活,而城镇化后没有了土地,生活中样样需要花钱,积蓄总有花完的时候。随着衰老,再靠体力劳动增加收入的可能越来越小了,因此有钱也不敢花,再加上有的家庭子女也不供给,更加重了心理负担。而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经济方面有保障,可以安心享受晚年,因此,这些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要稍高一些。

3.5子女状况、与子女的关系对新型城镇化中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中有女儿的老年人幸福感要高于只有儿子的老年人。而儿女都有的新型城镇化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老年人。访谈中发现由于传统的影响,有女儿的老年人不用像有儿子需准备结婚的房子、汽车等,经济负担相对要小得多,也可避免婆媳关系紧张带来的不愉快。与子女关系方面,子女孝敬,家庭和睦,常来看望老人可以减轻老人的孤独感。儿女不孝顺的老年人,来自儿女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就少,他们自然感到孤独失落。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城镇化中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自编基本情况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山东三地市城镇化进程村中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性别、年龄、居住形式、经济来源、医疗保障、子女状况等9项因素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居住形式、经济来源、医疗保障、子女状况、月均收入、养老保障、与子女的关系、有无慢性病是影响新型城镇化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7

关键词:骨折,老年病人,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防御方式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显示, 到2012年底, 中国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93亿, 占人口总数的14.3%, 预计2013年末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破2亿大关, 达到2.02亿, 老龄化水平达到14.8%[1]。主观幸福感是表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根据一定标准对个体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2]。一项对住院病人的心理研究表明, 骨折即运动系统损伤, 病人产生的心理应激强度仅次于癌症, 位居第二, 甚至有并发应激性溃疡和精神障碍的报道[3]。本文旨在通过对老年骨折病人主观幸福感、医学应对方式及防御方式进行调查并分析, 了解老年骨折病人主观幸福感与应对及防御方式的相关性, 以期达到引起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 提高老年骨折病人的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4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住院的60岁以上的骨折病人, 纳入标准:60岁以上, X线显示有新鲜骨折;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不能清晰的理解调查内容, 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病情危重者。

1.2 方法

1.2.1 测评方法对住院1周内病情稳定者进行以下3种问卷的测评, 发放问卷时使用统一指导语, 由病人自行填写, 不识字或不能写字者由病人口述, 护理人员根据病人回答代为填写。

1.2.2 测评工具 ①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 (MUNSH) :MUNSH由24个条目组成, 10个条目反映正性和负性情感, 14个条目反映正性和负性体验。总的幸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 得分越高则幸福度越高[4]。总分<30分视为不幸福, 总分≥30幸福, 常模28.7分±10.72分[5]。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的理论基础是情感平衡理论, 即把幸福理解为两种对立而同样重要的、彼此独立的 (正性与负性) 情感与体验之间的平衡。借此方法, 可用以在0分~48分刻画受访对象的主观幸福感[6]。②医学应对方式问卷 (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 MCMQ) :由Feifel H等编制的专用于病人的应对量表。共20个条目, 包含面对、回避、屈服3个分量表。各条目按1级~4级计分, 部分条目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倾向于采用该应对方式[4]。③采用防御方式问卷测量防御方式, 问卷共包含88个项目4个因子。F1为不成熟防御方式、F2为成熟防御方式、F3为中间型防御方式 (神经症性防御方式) 、F4为掩饰因子。采用从“完全反对”到“完全同意”1~9的9级评定方法[4]。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病人应对、防御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98份问卷, 回收93份, 其中有效问卷90份, 有效率91.2%。男71例, 女19例, 主观幸福感评分24.97分±11.01分。本组老年骨折病人主观幸福感与应对及防御方式的得分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得分的相关性分析见表1。

3 讨论

3.1 老年骨折病人主观幸福感情况在进入老年期以后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会逐步衰退, 这种生理反应疑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加之老年人群很少担任社会职能或部门要职, 多数闲赋在家, 其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当面对骨折创伤后, 其心理反应甚至要比生理变化更加剧烈。加之骨折由于疗程较长, 病人多数时间需要卧床治疗, 且愈合较慢, 久而久之, 病人会感到更加不安、怀疑、焦虑, 甚至消极面对治疗, 出现悲观、轻生等想法[7]。有文献显示, 人际关系、和邻居的交流、居住环境和朋友的帮助等子项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其中, 人际关系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强。对此, 社会活动理论就指出, 老年人虽然面临生理、心理状况的改变, 但与中年期一样, 仍然具有活动的心理性和社会性需求, 并主张高度的活动能为老人带来满意的生活[8]。本组病人骨折后被送往医院接受住院治疗, 不仅离开了熟悉的居住环境、断开了与邻居的交流、和谐的人际关系, 还要承受骨折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和改变原来规律的生活方式, 病人均有诸多的身心不适, 本组老年骨折病人主观幸福感得分为24.97分±11.01分, 明显低于常模[5]。医务人员要多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 使病人能感受到医务人员对他的关心、并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不但能使病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而且可使其在精神上、心理上获得安慰。

3.2老年骨折病人防御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Freud认为在本我欲望和超我标准之间有时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而且这种冲突通常会引起一种弥漫性的恐惧感, 或谓之焦虑。自我防范危险或焦虑的手段就称为心理防御机制[9]。按照防御机制对个体行为的作用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中间型 (神经症性) 。成熟型防御机制整合了良知、现实、人际关系及个人情感, 出现于恰当的场合;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常表现为不受社会接纳的错误行为;中间型防御机制目的在于改变自身的感觉或本能的表达, 以个性怪异的方式显现出来[10]。本组病人成熟、掩饰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r=0.823、0.260, P=0.000、0.084) 说明成熟防御能提高病人幸福感, 病人成熟防御方式评分较高可能与病人年龄步入老年经历的事情较多, 能较冷静的思考问题有关。从表1可见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是影响老年骨折病人幸福感的主要障碍, 护理人员要帮助骨折病人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方式, 指导其多采用升华、幽默等成熟防御方式。让病人理解防御方式对情绪的影响及情绪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指导病人病情稳定后。卧床期间可多看幽默书籍、欣赏欢快的歌曲等。因幽默不仅能使病人嘲笑某些根深蒂固的、非理性的观念, 而且能对抗和改变他们陷入困境时的夸张想法。经常运用诙谐的语言行为既可以使骨折病人自如地应对尴尬的处境, 甚至摆脱困境, 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个性修养, 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转移和升华, 以保持情绪稳定。矫正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改善老所骨折病人心理状况, 促进主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10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 男74例 (52.9%) , 女62例 (46.2%) , 平均年龄 (70.83±5.16) 岁。纳入标准:符合WHO 1999年相关诊断标准;年龄≥60岁;确诊时间≥3个月;意识清楚, 能正常沟通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严重精神疾患和认知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合并有严重心、脑、肾脏功能障碍。

1.2 方法 采用2型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 (2-SCS) 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 (MUNSH) 进行问卷调查。由研究医院内分泌科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 并介绍填写要求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填写前采用统一性指导语向患者介绍填写要求。

1.2.1 2-SCS量表:此表包含6个分量表:饮食控制 (30分) 、运动控制 (20分) 、遵医嘱服药 (15分) 、监测血糖 (20分) 、足部护理 (25分) 、高低血糖处理 (20分) 。2-SCS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5分:完全做到;4分:经常做到;3分:有时做到;2分:很少做到;1分:完全没有做到。该表效度为0.84, 信度为0.78。

1.2.2 MUNSH量表:该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 在结构上分为正性情感 (PA) 、负性情感 (NA) 、正性体验 (PE) 和负性体验 (NE) 4个分量表。MUNSH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内部一致性较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SCS量表和MUNSH量表各项得分采用频数、x¯±s进行描述。采用Spearman法对自我管理与主观幸福感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 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116份, 回收率为96.7%, 其中有效问卷109份, 有效率为90.8%。2-SCS量表和MUNSH量表评分及两者相关性分析见表1~3。

注:*P<0.05, #P<0.01

3 讨 论

3.1 自我管理现状

本文结果显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不够理想, 总体自我管理得分为84.56分, 低于2006年张惠英[2]报道的87.01分, 且各项自我管理项目维度水平不一, 其中遵医嘱服药和饮食控制得分相对较高, 分别为72.1%和70.2%, 遵医嘱服药得分高可能与人们长期认为患病需遵医嘱用药的传统观念有关;饮食控制得分较高可能与近年患者从电视媒体、杂志以及医护人员的指导中了解到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进而有意识地自我控制饮食有关。监测血糖和足部护理得分较低, 分别为60.6%和54.8%, 与孙胜男等[3]研究相一致, 主要原因有:部分患者未意识到经常测血糖的重要性, 对血糖监测是调整用药方案以及确定是否治疗达标的重要依据认识尚不足, 加之经济原因, 不愿主动监测血糖;患者惧怕疼痛, 若无明显的不适则不愿主动监测血糖。足部护理得分指标最低为54.8%, 可能与患者糖尿病足部保护知识缺乏和足部保护意识不强有关。因此, 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 护理工作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和足部护理方面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告知定期监测血糖的重要性, 提供血糖监测仪器现场示教, 并给患者现场实践的机会。

3.2 自我管理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健康特别是自我评估的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幸福感。由表3可知, 饮食控制、监测血糖与正性因子及遵医嘱服药、高低血糖处理与负性因子均呈负相关, 其余自我管理各子维度与幸福感各维度呈正相关。其中高低血糖处理与负性因子的负性相关程度最高 (r=-0.328) , 分析原因为发生高、低血糖可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 甚至危及生命,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遵医嘱服药与负性因子的负性相关程度次之 (r=-0.203) , 说明药物对患者血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如未做到遵医嘱用药将对患者的病情控制造成严重危害。饮食控制、监测血糖与正性因子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可能与在饮食控制过程中, 严格的食物选择有关, 尤其对爱吃甜食的患者可能造成某些负面情绪;监测血糖可造成患者疼痛, 而且部分患者认为长期测血糖很麻烦, 这势必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负面心理。高低血糖处理、遵医嘱服药与正性因子正相关程度较高, 分析原因与正确的处理高低血糖状况和服用药物能有效控制血糖, 减少突发状况, 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关。足部护理与正性因子呈正相关, 但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患者对足部护理没有引起重视及糖尿病足的知识缺乏有关。

综上所述, 本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处于中偏下水平, 不够理想。通过分析影响患者自我管理现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提示护理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 应针对个体差异采取相应措施, 从而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使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真正提高其生活质量, 增加其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Prevenla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2]张惠英.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D].山西医科大学, 2006.

上一篇:流量识别系统下一篇:发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