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素材

2024-08-08

品德素材(精选十篇)

品德素材 篇1

想到自己第一次执教《多彩服饰》时的情景, 上网搜罗了一大堆资料和图片, 还借了一套藏族服饰, 以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感知维吾尔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 然后让学生将搜寻到的少数民族服饰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 了解和回顾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尔后, 扩展到认识全世界各民族的服装, 又重点讲解与交流了大和民族的和服、阿拉伯民族的长袍、中华民族的旗袍, 让学生谈感受。最后又了解各国着装的风格和礼仪。整个课堂采用了许多的素材, 手段不可谓不多样, 形式不可谓不丰富, 氛围不可谓不热闹, 但服饰还是服饰, 文化还是文化, 礼仪还是礼仪。难道是图片选得不够精美?还是教具不够典型?抑或是教师不够亲切?细细一想真是因为这些吗?2011年版品德课标修订稿指出“: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 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面对我们的孩子, 灵动的目光, 渴望的眼神, 而我却给了他们别人的东西。让他们隔着玻璃看东西, 他们会有真实的感受吗?要想他们受到感染又谈何容易?这样的教学课堂会有实效吗?

鲁老师的课例《多彩服饰》, 以感性、真实而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素材使整个课堂熠熠生辉。给了我许多启示, 也给了我思考。在小学品德课堂中, 我们要怎样筛选和利用教学素材, 激发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 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呢?

一、立足生本, 精心开发本土素材

课堂中, 我们面对7~12岁的小学生, 他们纯洁、天真, 但我们能说孩子们是一无所知吗?当然不能!小学生是带着他们从生活、学习、交往中获得的经验和思想走进课堂的, 虽然零散、不成体系, 但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我们小学品德课程中可以选择和利用的资源又很多, 所以, 我们老师就要把好关, 选择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素材 (当然要考虑教学成本) , 选取与学生的需求和知识经验相符的教学素材, 并加以整合利用。

【案例1】《可爱的家乡》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家乡的一草一木, 在学生的心中是灵动的。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提供的实例, 客观地讲解, 无法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要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更是对牛弹琴。所以, 教师要有意识地撷取带有本土特色的素材,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亲近自然, 领略自然风光。所以, 在教学《可爱的家乡》一课时, 老师先在课前布置作业:老师要同学们帮个忙, 有几个外地亲戚来新昌做客, 老师可以带他们去哪些地方观光?一石激起千层浪, 要帮老师的忙, 同学们个个积极, 位位活跃, 上网找资料、将拍下的景区照片送到老师手中, 搜寻相关的传说故事……学生的热情全面点燃。课堂上, 学生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了风光旖旎的4A级景区——大佛寺。站在千年古刹中, 耳听浑厚的钟声, 同学们的心一下子静下来, 按捺下纷杂的心绪, 用最虔诚的心去领悟佛所赐予我们的智慧, 感受佛学文化的熏陶。师生一起登上川岩十九峰, 凭栏远眺:只见那嵯峨黛绿的群山, 满山蓊郁的树木与湛蓝的辽阔的天空, 缥缈的几缕云恰好构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画。近处, 农家良田千顷, 尽收眼底……同学们纵横山水, 吟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感悟家乡的美丽与繁华, 同学们忍不住发自内心的赞叹“:家乡真美!”感到身为新昌人, 真是件自豪的事。

二、拓宽平台, 多元策略选取素材

新课标要求,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需要解开教材的束缚, 寻求更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采用多元策略, 充分拓宽平台,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素材和策略, 才能让教学目标最优化。

1.向学校要素材

【案例2】《“问号”之歌》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校园是一本活动的德育教科书。会说话的墙、会唱歌的花草、会做梦的小鱼, 都是最好的德育课程资源。我们学校袁老师在执教《“问号”之歌》时, 就先和大家分享了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视频故事和图片资料, 了解到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像同学们一样好问, 并且仔细观察、动手实践, 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接着出示了同校小发明家五 (4) 班吴启翌的照片, 问:“孩子们, 现在你又想知道什么?想问什么呢?”这是一个和自己同校、同龄的孩子, 同学们的问号匣子纷纷打开, 一个个小问号不断抛出, 都想认识这位同学。教师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位和他们一样爱观察、爱提问的同龄人, 接着又播放了启翌发明新型铅笔盒的过程介绍视频。启翌从“铅笔盒里的铅笔为什么容易断”开始思考, 并想办法解决“:有什么办法能让铅笔不断?”他思考着, 观察着,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 包苹果的网、双面胶、棉絮……但不是麻烦就是不实用。他不断地提问, 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在前面的基础上改进。最后他采用了压的方法, 在铅笔盒盖内加上一块海绵, 紧紧地压住铅笔, 让铅笔不能动弹, 铅笔自然就断不了了。启翌的发明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好奇是科学的种子, 只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动手实践, 你也可以成为小小的发明家。身边的小小发明家可触可学、有血有肉、可感可爱, 一下子让孩子感悟到发明就在身边, 一下子和发明家拉近了距离, 唱响了心中的“问号之歌”。

2.向家庭要素材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特性, 学校是品德教学素材获得的良好平台, 但仅有学校和老师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获得家庭的大力支持, 努力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与学校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案例3】《家乡的变化》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

执教《家乡的变化》一课时, 我着眼于“变化”二字, 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 而这一切的变化, 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爷爷奶奶们的生活经历就是一本活教材, 孩子们从爷爷家的泥结构房、木结构房和自己家的砖结构房中, 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从爷爷奶奶的结婚照、爸爸妈妈的结婚照和哥哥姐姐的结婚照中, 感受到人们生活越来越美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 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 教学之前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有准备的, 我也是有准备的, 孩子们在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找到了家乡的巨变, 这才是有效的情感, 才能给他们以启迪。

3.向社会要素材

【案例3】《多彩服饰》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在浙江省品德优质课上, 嵊州市的参赛老师魏东曲在课堂上穿旗袍上课, 又让学生穿上自己最喜欢最漂亮的服饰上课, 在课前播放了大量的老师着多彩服饰的婚纱照, 以及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参观杭州的丝绸服装市场的照片。这都是从教师和学生自己身上找资源, 巧妙地把文本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了。这堂课践行了课标提出的“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 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理念, 真正让学生从文本走向了课堂, 从课堂走向了社会。

三、且行且思, 创新形式重构素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人们生活内容逐渐丰富, 能被品德与社会课程选用的资源、素材可谓天上的繁星, 不计其数, 而充分开发、有效利用教学素材, 对于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课堂也在不断地改革, 而我们如何利用更多的形式重构素材, 让我们的教学更灵动、课堂更活泼, 这是我们需要时时思考的问题。

1.电影, 为品德课程打开一扇窗

历史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惨痛的历史悲剧让孩子们感到陌生, 宝贵的历史经验让孩子们从何处找寻?深深的爱国情怀能否再度被激发?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陌生, 就无法感知。因为无法感知, 就无法体会。因为无法体会, 就无法激情。因为无法激情, 就无法立志。这一连串的问题, 迫使我们教师必须对众多的教学素材进行创意开发和利用。电影片段的开发和利用, 为品德课程打开了一扇窗, 让课堂中的素材呈现瞬间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层次。学生能够从影片素材中, 捕捉到教学内容新的信息和新的生长点, 促使他们的品德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案例4】《圆明园在哭泣》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在执教《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富丽堂皇的圆明园, 当学生从内心深处为圆明园赞叹时, 如何让学生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 对清政府的痛心, 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 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中导入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让学生们感动、震撼后, 老师又将学生从虚拟的情境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 使学生在亲历教学后得到新的认识。“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 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 改变他们的生活、生活方式, 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

2.绘本, 为品德课程增添一抹亮彩

近年来, 绘本逐渐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读物, 绘本走进了语文课堂, 走进了英语课堂, 那它是否能为我们小学品德课堂增添一抹亮色?优秀的绘本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 有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老师们不妨尝试开发和利用绘本, 激活绘本的德育功能, 进而服务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案例5】《我不胆小》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年级上册)

在教学《我不胆小》一课时, 老师采用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明白胆小的不良后果, 正确区分勇敢与蛮干。但真正要培养学生勇敢的优秀品质, 还是要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历习得、体验、内化等循环往复的过程, 而绘本不怕“哆嗦”的特点恰恰与品德培养的特点不谋而合。老师推荐学生阅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从绘本不断反复的语言中, 体会鳄鱼和牙医胆小的微妙心理;还推荐学生阅读《胆小的老鼠》, 让学生在充满喜剧色彩的氛围中, 感受到胆小老鼠的成长, 他们发现:有些事我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没有去尝试, 只要大胆尝试了, 有了第一次成功, 以后就再也不怕了。

3.微信, 为品德课程注入一股动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们又步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QQ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 而微信的出现, 为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微信让我们丢弃电脑, 离开办公桌, 随时随地就可以与人交流, 获取信息。通过对微信深入的分析,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有必要在坚持传统社会与品德的背景下, 更好地应用微信这类媒介, 取长补短, 使微信对小学生的社会品德培养发挥出正面的作用。

【案例6】《神奇的电话》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在教学《神奇的电话》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感知电话的其他功能, 教师出示自己的手机展示微信:对同学们上课过程的记录, 和朋友圈朋友实时交流, 在微信中记录生活中美好瞬间, 记录旅游景点, 与朋友分享快乐, 交流生活、学习、工作心得。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有了电话, 我们的生活不仅更便捷, 还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高考作文素材:品德篇 篇2

2017高考作文素材:品德篇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2.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

3.知耻近乎勇。──孔丘

4.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5.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老聃

6.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7.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8.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9.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10.辱,莫大于不知耻。──王通

1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1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13.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1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16.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17.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葛洪

18.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19.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简文帝

20.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晔

21.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22.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宋濂

23.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24.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25.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

26.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27.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魏相

28.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张咏

29.虚已者进德之基。──方孝孺

30.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聂大年

3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32.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吕坤

3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徵

34.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申居郧

35.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36.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37.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3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39.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品德教学中“典型”素材的使用 篇3

一、心由境生,典型图片拨心弦

图片展示形象、直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图片是教师经常使用的素材。但如何真正发挥图片的作用,这就需教师要选择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图片中的意境,用童眼观察图片中的事件或场景,用童心感受图中人物的内心,在入境入情的学习中,他们内心的情感也会迸发。

《劳动成果要珍惜》教学片段一: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劳动者背后的辛劳,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了一组环卫工人起早摸黑的工作画面,最后画面定格在满是鞭炮屑的元宵节第二天,天还没亮环卫工人已经开始默默清扫街道,尽力还人们一个洁净的环境。图片已无声地将这个行业工作者的艰辛呈现在学生眼前,默默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此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时候,我们又给他们增加了多少工作量?算一算,看似简单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切身的体验,当学生计算着一组又一组数字时,一幢楼,一个小区,一个社区,数字由小变大,单位由轻变重时,学生真正体会这份劳动背后的内涵。教师的问题,把学生带入了图片中人物的所处环境,设想着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于是学生明白这些平时不起眼的劳动者他们背后所想的,所做的,正是为别人着想,对他人负责地工作着,他们的劳动成果更应该珍惜。此时教师又出示了语文教师批阅作文画面时,作文本批阅的数量、字数和时间,学生都细细地算了算……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的情感已在学生心中悄然滋生。而这些新认知、新经验、新情感体验就是源于学生对典型图片的深刻感知。

二、渲染情感,典型视频掀高潮

典型视频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如同催化剂唤起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激发真实的情感。在运用典型视频时,教师要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时候渲染气氛,激化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生成新的认识。

《劳动成果要珍惜》教学片段二:

课中,教师播放了一段央视的公益广告,抓住一位平凡的环卫工人从早上4∶30上班,到天寒地冻地扫着积雪,一段段自述式的独白、深情的乐声,感人的动作……此时教师适时提出:“对比自己的生活,早上4∶30你在干什么?”“烈日炎炎的马路上,你又在干什么?”这样的一次次强烈的画面对比,激发出学生心底的那一声:“你们辛苦了!”

我们的学生其实从未真正看见过辛劳的劳动场面,而我们的品德课堂,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有限的,此时,典型视频的使用,结合教师适时的追问,让学生目睹了从未见过的生活的另一面,

了解了才能去理解,才会去珍惜别人劳动成果。这样的视频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真切体验,典型事件更动人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为了让教学更接地气,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或典型意义的事例展开教学。对于这样的典型生活事件,学生已有了一定认知基础和情感体验,更容易触抵学生心灵的深处。

《劳动成果要珍惜》教学片段三: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的“食堂饭菜的由来”为教学点。在食堂用餐是学生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而每次用餐结束后,食堂潲水桶中堆积的剩菜剩饭也是学生亲眼目睹的。把学生亲历的生活事件作为交流的内容,这些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习以为常的事件再进行细化。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的惊讶声在教室里升腾,就是平时我们所忽略的,但其中却蕴含着独特的东西。教师随后用课件展示了一顿午餐从食材种植、收割、清洗、制作的过程,再让学生来谈“我们倒掉的仅仅是饭菜吗?”学生顿然明白这些劳动成果所包含的东西。这样典型的生活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教学,使得学生心中已有的情感体验得到强化,进而获得更深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公民,学生也是在小小的校园社会里亲历感受着点点滴滴,就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以小见大,从校园社会辐射到真正的社会的做法,使得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四、追踪生成,典型要点推波澜

品德课堂是灵动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认知、情感和体验互动交流、彼此相长的动态过程。因而课堂上就会精彩纷呈,产生“意料”或“意外”的生成。而很多课堂生成就是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抓住其中的思维点,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从而激活学生主体的道德潜能,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劳动成果要珍惜》教学片段四:

教学过程中,正当学生们纷纷为倒掉的饭菜可惜时,课件中出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种种浪费行为,学生看到这儿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哇,这么多都掉倒了呀!”“真是浪费呀!”接着出示一组数据: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教师马上追问:“你在哇什么呀?”“你在惊讶什么呀?”“你在感慨什么呀?”教师顺势而下,将问题引向深入,再掀波澜。“每6秒就有一个儿童因为缺少粮食而死去……”再播放世界上饥饿儿童的画面,音乐画面的渲染让学生们眼睛湿润。教师再问:“我们浪费的仅仅是粮食吗?”“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一串串生发,一环环相扣,讨论的问题也一步步走向深入。

对于课堂中随机生成的典型资源,教师要善于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问题背后的答案。而这样的学习,更好地让学生有了深切的体会,使课堂变得鲜活而有力度。

曾有一位品德课程的教研员说过:“品德最终能带给学生什么?就是让他们真正学会生活。”可见,品德学科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其他课程所无法代替的。而在信息资源蓬勃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带给了我们便利、多媒体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此时,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挑选典型的、适合学生品德发展的教学素材是需要每一位品德教师思考与不断探索的。

对思想品德教学素材的精选妙用 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素材,选择

一一

笔者认为, 思想品德教学素材是指与思想品德课程和教材内容相契合, 为实现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激发情感触动的有效信息性资源。 新课程提出:“思想品德课无论从学科本身的特点还是从学习目的来看, 若把课程局限在校园内, 把学生规定在刻板的课堂中, 课程内容也就渐渐丧失生命力, 课堂教育就会成为脱离生活的乌托邦教育。 ”传统的“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教学模式, 书本是唯一的知识参考, 缺乏新颖、“接地气”的教学案例的渗透和链接, 课堂显得昏暗和呆板。 而在新课改的背景要求下, 打造灵动、活泼、有效的课堂, 教学素材的选择和使用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 教学素材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 围绕教学目标, 彰显价值引领。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掌握所要达到的质量和规格要求的规定。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于发展, 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并设置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构建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也是衡量和评价课堂成效的重要指标, 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教学素材的选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 并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例如, 在讲解《难报三春晖 》一课中, 我播放了视频 《天亮了 》, 并向同学们介绍了这首歌的背景故事。 故事的分享和视频中歌声的渲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家庭情感, 大多数学生都沉浸在故事的感动中, 更有甚者眼中带泪。 这样一则比较陈旧、不算新颖的视频和案例, 紧扣父母对孩子无私奉献的主题, 而且这样真实的案例和情境, 能帮助学生体会父母的付出, 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从情感和行动上真正体谅和孝敬父母。 这样的教学素材, 承接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个教学目标的契机, 发挥了素材的教育作用, 也实现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沉淀。 素材的选择不仅是形式上的呈现, 更是能为目标服务, 真正实现教育功能的桥梁。

(二) 把握时代气息, 实现与时俱进。

思想品德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 实时更新的新闻和消息能帮助学生准确了解时事动态, 了解社会变化, 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为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奠定信息基础。 所以, 恰当的政治时事素材和社会热点话题应当成为教学素材的有效组成部分。 这是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学生政治敏感度和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当然, 时政素材的选取应当为教学服务, 与教学内容的切合要自然、贴切, 注意时政素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例如, 当前的热点话题:2015年9月3日上午10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多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代表都参加了阅兵活动。 整个阅兵过程, 可以剪取其中的一部分或是精彩集锦, 在上课过程中作为教学素材导入课堂, 有针对性地和教学知识相关联。 如九年级第三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第四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都可联系此时事热点,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 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提高民族自信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贴近学生生活, 营造轻松氛围。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指出: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学习总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接近, 学习的兴趣和接纳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的时候, 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关注和熟悉的现实生活, 将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尽可能呈现在课堂上,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当学生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惑都能在课堂上得以呈现和解决, 自然觉得亲切、实用, 易于理解和体悟。 例如在设计一节七下法律知识复习课时, 我选用学生比较熟悉和了解的生活现象:中国式过马路, 并让学生结合图片和视频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我们有过这种行为吗?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2.大家应该都不会赞成这种行为, 试分析原因。

3.路人乱穿马路、 闯红灯该不该罚款? 罚款的依据是什么?

4.罚款能起到什么作用? 说说你的理由。

由于学生很了解该现象, 因此讨论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联系教材、结合事例的分析很轻松地就掌握相关法律知识, 关键是学生可在案例分析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 及时纠正, 增强法律意识。

(四) 关注本土资源, 突出地域特征。

笔者认为, 本土教学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态地理、传统文化、历史事件、生活经验等能够用于服务教学的有效资源。 南京是富有历史韵味和时代气息的城市, 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为增色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丰富资源。 在开展教学时,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本地资源, 将其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潜能, 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 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近几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中, 出现了很多本土材料。 如2014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卷, 选择题第2题, 考到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选择题第三题考到了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等。 选择合理适宜的本土资源, 突出教学素材的地域性, 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

在实际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用的教学资源有很多。 但适宜的教学资源如何正确运用, 应考虑以下要素。

(一) 物尽其用, 而非流于形式。

很多思品教师在备课时, 为了使课堂更充实和丰满, 便大费周折地挑选各种其认为适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 课堂就很容易变成了“幻灯片展示课”、“素材阅读课”, 机械地向学生呈现“多样的素材”, 而忽视对素材的加工、提炼和升华, 这样盲目地堆叠, 除了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杂乱无章之外, 更重要的是, 学生也很难有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机会, 知识得不到掌握, 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课堂虽然满满内容, 但全是粗糙的、未产生任何实际的教育价值, 也未起到相应的教育功能, 反而与教师花费的大量心血成反比。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有凡事用脑好好想一想的习惯, 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 将教学事例典型化[1]。 合理挖掘素材的全部价值, 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例如, 我在讲解《学会合理消费》一框时, 以小明国庆旅游为主线, 设计了一系列在消费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整节课整体性很强, 围绕一个热点话题, 层层展开, 逐步深入, 学生对这种环环相扣的背景感到好奇, 期待“故事的延续”。 这种主线式的案例使用法, 使课堂更合理、更具逻辑性,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度, 增强课堂实效性。

(二) 抛砖引玉, 而非全权把控。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出示了教学素材, 提问了问题或者设置了相关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 但事实上, 学生没有思考多久, 教师便急不可耐地抛出答案。 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小组活动成了形式和摆设。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全权把控者”, 学生探究的兴趣会在一次次的所谓“活动”中被抹杀, 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再, 探究欲望不再, 教师案例的展示和问题的呈现, 于学生而言, 只是静坐等待答案。 事实上, 教学素材的呈现只是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目的在于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情境, 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独立地或和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去思考、探索、求真。 教师应当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如果我们把“教学素材”当做一种“点缀品”, 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 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学会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 灵动多变, 而非枯燥单调。

思想政治课是灵动的、动态生成的, 其课程教学内容不应是抽象空洞的, 不能平铺直叙, 它应当是境域化的和情境化的[2]。在教学素材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 我们应当做到多样化, 避免枯燥单调。 大多数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更好地把控课堂, 更喜欢将教学素材以文本形式呈现, 这样的方式当然有其优点, 但不免单调。 我们完全可以选择音乐、动漫、新闻视频等教学资源, 也可以将文本材料改编成相声、小品、演讲、辩论等形式, 丰富课堂, 优化资源。 当然形式丰富不仅仅是为了课堂热闹, 更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其注意力吸引至课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 所以任何教学素材的选用都应当配合有效的设问和教师的引导, 提高课堂效度。

在实际思想品德教学中, 选择适宜有效的教学素材, 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合理呈现, 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晖.教学事例的选与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2, 4:20-21.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素材模板 篇5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教育和训练,是幼儿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特制定此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向幼儿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班幼儿的思想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二、情况分析

1、我班有幼儿38名,整体思想品德状况不理想,主要呈现以下几点: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太差如:有抢玩具现象;上课要插嘴;解小便要吵架,不排队。

2、大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

3、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

4、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

5、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6、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一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班级每天进行晨谈,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谈的教育作用。

2、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

3、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如:雷锋,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常规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

5、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二学习标准,培养习惯。

1、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照本班幼儿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学习先进园的德育工作经验,用于实践。

3、学习有关文章、理论,对照实践,寻找差距,不断做好本职工作,抓好思品工作。

四、具体工作安排:一月份

1、常规教育让幼儿熟悉一日生活常规。稳定情绪,较快地适应学前班生活。

2、礼貌教育进行初步的礼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早”“好”“再见”等礼貌用语。二月份

1、常规要求:教育幼儿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知道洗手的正确方法。

2、组织幼儿春游,进行季节教育,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三月份2、进行爱集体守纪律教育。

3、学习自己整理玩具,整理书包。四月份2、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五月份2、进行总结。六月份

1、常规教育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上课不插嘴,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2、毕业典礼。培养孩子对老师的情感,知道要毕业了,离开幼儿园,离开老师,心里会很难过。

3、进行总结。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二)

一、我大一岁了。

通过谈话、科常课、诗歌教育幼儿又大一岁了,要做个懂事地好孩子。

二、文明、礼貌教育。

结合班级谈谈谁最有礼貌,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三、“三·八”节教育。

开展亲子活动。

四、爱同伴的教育。

教育幼儿一起玩、不霸道、主动帮助同伴。

五、安全教育。

通过户外活动等对幼儿进行安全保护意识教育。

六、做勇敢孩子的教育。

通过故事、谈话、表演等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七、爱护鸟类教育。

通过故事、科学、看图片教育幼儿要保护鸟类朋友。

八、爱惜粮食、勤俭节约教育,幼儿园工作计划《幼儿园小班思想品德教育计划》。

通过吃饭、吃点心、洗手等活动教育幼儿要爱惜粮食、勤俭节约教育。

九、讲卫生教育。

通过表扬班级里能讲卫生孩子,鼓励其余孩子向他们学习。

十、“五一”节爱劳动教育。

结合节日教育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十一、自我服务教育。

通过各学科教育幼儿对劳动有兴趣,积极认真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十二、(5·15)母亲节教育。

结合节日教育幼儿爱劳动和尊敬大人。

十三、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

结合饭前饭后点心洗手教育幼儿不玩水。

十四、“六一”国际儿童节教育。

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开展一系列庆祝“六·一”的活动。

十五、继续对幼儿进行六一节日教育。

欣赏幼儿制作地美术、手工作品。

十六诚实守信教育。

不说谎话、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归还、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

十七、守纪律、安全教育

通过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十八、“6·19“父亲节教育。

通过节日教育幼儿爱长辈,并为爸爸献自做的礼物。

十九、勇敢、坚强、活泼、开朗性格的教育。

通过谈话等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燃气安全工作计划(三)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燃气安全生产管理,加快建立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燃气从业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消除事故隐患,杜绝燃气安全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燃气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镇实际,制订燃气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燃气市场经营秩序,依法履行安全监管职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村居供气、用气安全。

二、目标任务

深化专项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由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我镇燃气安全监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整治重点

(一)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落实各相关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形成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二)依法查处燃气企业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充装不合格钢瓶、缺斤少两、掺杂二甲醚等违规行为;查处为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经营性气源的行为;查处销售不合格钢瓶等违法行为。

(三)依法查取小液化气供应网点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取缔不符合规划、无证照小液化气供应网点;查处价格欺诈、强买强卖、违章倒灌、倒残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规行为;查处超范围经营、擅自在未经核准场所经营、非法改装液化石油气钢瓶、超量存放实瓶等违法行为。

(四)规范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等用户的燃气采购、储存和使用安全管理。查处使用不合格燃气和不合格燃烧器具、不符合安全规范的瓶库使用行为;查处不规范瓶组、擅自改装燃烧器具、液相直烧、管道瓶装气混用等违法使用燃气行为。

四、职责分工

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认真组织、有效开展燃气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对各村居,机关各办、服务区、镇属各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新河派出所、新河交警中队:负责依法查处禁行区域内未按“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进入禁行区域时间、路线规定”的运输危险化学品行为;查处液化气运输超载行为;查处未取得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擅自从事液化气运输的行为;负责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清理整治工作;规范“三车”(三轮车、电瓶三轮车、三轮摩托车)运送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协助质监、行政执法中队做好对运输途中的气瓶检查工作。

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村居燃气行业的监督管理,做好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确保站内设备设施安全运行;加强应急救援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安监中队:依法行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全镇燃气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并将燃气安全纳入全镇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内容。

行政执法中队: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或不按照燃气经营许可证的规定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经营单位和个人、燃气用户(重点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行为。

消防中队:负责对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等场所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消防安全技术标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提出整改意见,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单位和经营者,报发证机关依法吊销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工商分局: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营业执照或不按照营业执照的规定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在营业执照有效期内被依法吊销、撤销燃气经营许可证或者燃气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

各办、服务区:将燃气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负责本服务区的燃气安全监管工作,配备专兼职燃气安全管理员;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每月配合执法中队开展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宾馆、饭店、小餐饮、小液化气供应站等经营场所;负责重点单位隐患整改跟踪和督查,对治理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通知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机关各办、服务区,镇属各单位要认真分析燃气安全生产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燃气经营违规、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为加强对燃气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燃气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详见附件),各办、服务区、镇属有关单位要抽调精干人员成立监管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四)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为加强班级德育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德是人才的灵魂,是人才的保证。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栋梁之才。因而,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特制定此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向幼儿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班幼儿的思想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班级情况分析

1.一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

2.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

3.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等不尊重成人的劳动。

4.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5.文明行为习惯仍待提高。

三、具体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往,萌发幼儿的爱心,从爱周围人开始。

2.增进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健康稳定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能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讲文明、讲礼貌、尊敬长辈,主动向长辈问好,会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

2.继续学习常规的培养:上课专心听讲,坐姿端正。

3.主动帮助新朋友,让新朋友感到安全、高兴。

4.不拿别人的东西。拾到东西交给成人,知错就改。

5.增强集体意识。在活动中能相互合作。同伴之间互相关心、帮助、友好相处。

三月份:

1.“三八”节开展爱妈妈主题教育。

2.爱护花草树木,不攀折。

3.“ 3.12”植树节,向幼儿进行初步的环保教育。

4.养成爱护物品及节约勤俭的好品质。三个轻:起路轻、说话轻、放下东西也要轻。

5.尊敬长辈和客人,礼貌的与客人说话,不随便插嘴。

四月份:

1.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愿意为同伴和集体服务,做集体的小主人。

2.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习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作品。有礼貌,坚持每天上幼儿园。

3.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习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作品。

4.讲卫生、勤洗澡换衣,常剪指甲。

5.在活动中让幼儿学着解决同伴间的纠纷。

五月份:

1.爱幼儿园,爱老师、友爱同伴。

2.未经允许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捡到东西要交给成人。

3.爱父母,爱长辈,听他们的话,不任意的发脾气。

4.在集体面前态度大方,做事勇敢、性格开朗。

5.修补图书,整理图书。

六月份:

1.利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幼儿习得和巩固已有的良好习惯。

2.衣着朴素、大方,不挑穿戴。

3.在家人的帮助下做力所能及的事。

4.树立安全意识,不独自玩火、玩水、玩电。

品德素材 篇6

一、从社会生活中选择提炼

本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品德学科强调我们的教学必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入手,有选择地采用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事例,即从生活中选择和提炼育人的素材性资源。教师在进行这一类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要紧密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有关的素材性资源进行选择,提炼出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实例充实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之中。只有这样,品德教学活动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并且具有教育的实效性,达到课程预期的效果。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主题二“包装袋上学问多”,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上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父母一起购物,注意观察包装袋,收集日用品、服装、药品等包装袋上的信息,并做好记录。教学时,“合作交流识包装” “火眼金睛辨包装” “学以致用会维权” “灵活运用保健康”四个活动环节环环相扣,做到了“社会、家庭、学校”“ 家长、同学、教师”之间的多项交融互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到课堂,从教材到生活,了解生活、学会生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再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主题一“我是谁”时,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学生平时的生活为切入点,设计“看一看,猜测她是谁” “演一演,发现我是谁” “比一比,辨析他是谁”“ 说一说,当好我是谁”“评一评,最棒他是谁”这几项活动。通过这几项活动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角色对人不同的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辨析与思考,从而达到活动目标,完成精彩的课堂教学。

二、从不同的教材中借鉴融合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有机借鉴和融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经过合理组织及设计,“为我所用”,是进行品德教学的一项基本能力。品德学科可供选择的教材版本丰富,比较常用的教材版本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科版等。各种版本的教材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为我们在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提供了更为广泛和直接的素材,我们可以从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选择性地借鉴融合。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个单元时,我们可以借鉴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中第一个主题“走进民族大家庭”相融合的部分,还可借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是炎黄子孙”中部分主题的相关内容。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相关内容的借鉴融合,为课堂教学充实更加鲜活丰富的素材。

在教学中,除了可以借鉴同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充实丰富素材外,还可以从其他学科教材中选择与本学科教材相近或有关的知识内容,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汉字的创造与发展》这一课时,可与其语文学科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学科及其他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来充实本课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生在写一写象形字、认一认指事字、析一析会意字、比一比形声字等活动中,产生对祖先的敬佩、对汉语言文字的自豪、对中华文化的挚爱之情,让灵感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三、引导学生积极搜集补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提出:“教师、学生、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对素材性资源搜集的过程,是学生对社会生活深入认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锻炼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

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的黄老师在龙岩市品德课题结题活动中执教的《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发现汉字特点 感受神奇魅力”环节。有一学生展示了“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他所展示的内容令人震撼。“舞动的北京”所包含的里程碑意义和承诺、形象、美丽、英雄、精神、邀请等含义,对于班上其他学生可以说是陌生的,甚至连许多听课的老师都没能完全领会或是领会不全。可就是因为这个学生的展示,让大家深深地认识或再一次认识“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所蕴含的意义。这样的效果不正是源自于这位积极开发素材性资源的学生吗?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并积极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开发资源,补充、充实课程资源。品德学科的课程资源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中的 “几幅图和几句话”, 课堂活动也不应只是枯燥的讲和无味的听,而应是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生机的。

开发有效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最终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品德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今后的健康成长服务。只有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充实到课程中来,从中提炼出课堂活动的主题,不断充实、丰富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的教学实效。

品德素材 篇7

一、素材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

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和时事本身的特点来看, 两者具有相似性, 均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科学性、社会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因此教师在平时应多关注社会热点, 注意搜集相关的背景材料, 可以在课前三分钟通过时事快讯、时事点评等形式导入课程, 建立学生和课程之间的有效连接, 帮助学生熟悉、内化相关的知识点。

二、素材选择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要突出“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的德育功能。要使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并形成相应正确的价值观绝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在素材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 通过材料的选择, 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价值观的形成。笔者在教学中就注意把素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拥护党的领导》的教学中, 如果遵循 传统的讲授模式, 学生很可能会出现认知困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笔者首先播放国外拍摄的关于改革开放的纪录片, 纪录片生动、清楚地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讨论合作学习。通过讨论,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党在改革开 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上述教学设计,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体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 通过采用播放网络视频的形式, 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 也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知识建构; (3) 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 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三、素材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大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材料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具有关键性作用, 具体体现在: (1) 辅助学生理解枯燥、单一、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2) 用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有趣的教学材料,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有意注意,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3) 通过引入适当的材料来说明相应的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联想、分析、判断、总结, 最后得出结论, 有效地增强了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如在《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教学中, 笔者以西游记故事为载体, 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西游记内容的简单描述;西游记主要人物的主要个性特征及其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思考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作团队等问题。

上述教学设计, 由于选用了学生喜 爱的材料,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积极, 课堂上甚至出现了学生引经据典进行争论的场面, 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这堂课不但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更重要的是通过材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另外, 通过课堂中的讨论,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四、素材选择要充分考虑生活实际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 育。”思想品德课教学一旦与生活分离, 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 就容易流于虚空。

如笔者在《自立自强》的教学中, 就充分利用了上述理论。笔者首先通过视频呈现了无臂钢琴师刘伟身残志坚, 带着一双隐形的翅膀, 获得首届“中国达人秀”总冠军的案例, 并结合教学目标, 设置了相应的问题。如:刘伟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自强的优秀品质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刘伟身上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由于上述材料来 源于生活 实际, 引起了学 生的共鸣, 学生都为之动容、流泪。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高涨, 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 笔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进行了总结和点评, 让学生对该案例有了更加完整、全面的认识。通过上述 教学过程, 一方面教 学目标有 效达成, 另一方面更好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引领作用。

五、小结

教学素材的选择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笔者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 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并在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品德素材 篇8

1. 挖掘真素材,奠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基础

第一,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小学生主要依靠感性思维学习,并且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较少,教师应当迎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选择教材,优化教材组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具备灵活捕捉为教学服务的生活素材,这种素材一般与生活密切相连,合理利用这些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及有针对性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学习《我也棒》时,制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同时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并进行学习。虽然教学素材非常传统,但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非常有创意,这种活动方式学生喜闻乐见,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会有所提高。

第三,尊重课本教材。教材是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结果,教材中的活动案例无不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科学利用教材,激活学生的思想。教师不能机械地使用教材,当然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教师一定要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教材。例如:学习《漫话邮政》时,教师没有直接进入教学,而是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关于“最美邮递员”的视频,学生感触很深,这个教学素材是非常可取的。纵观整个教学单元,教师发现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走向信息时代”,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和途径。本单元的学习顺序是《漫话邮政》、《神奇的电话》、《网络世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传递的途径、发展历程,并且运用这些信息传递方式。

第四,创设教学情境。人有意识、有情感,人体的情感将会影响学习质量,尤其是情感强烈的素材,更容易带动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品、角色扮演及视频资料等方式创设情境,将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政治知识以生活场景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思考、分析的好习惯,从而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升华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素材,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立足学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选取教学素材的方式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活跃在教学活动的第一线,不仅要掌握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开展真活动,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

第一,制订计划。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准备好教学活动所需的道具和场地,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首先,确定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学目标的选择尽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最好可以“跳一跳,抓得到”,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活动的开展形式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投入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再次,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最后,做好总结工作。每次活动结束后,对其进行反思与总结,以使后面的活动课更完善。

第二,创设情境。思想品德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内心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获得不同的体验。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如观看视频、欣赏图片、模拟体验等,以此引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例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时,教师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普通百姓,在这场屠杀中存活了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三,提出问题。学习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例如: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时,我没有直接进入教学主题,而是采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为什么生活中会有这么多塑料制品?”“这些塑料制品为什么深受欢迎?”“是否有塑料制品的替代材料?”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请每组的代表上台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学生经过讨论发现塑料制品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原因如下:便宜、弹性好、重量轻、坚固耐用、可反复使用、不变形等。我们现在仍然没有找到塑料制品的替代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定可以发现更多的塑料制品替代材料。鼓励学生质疑教师的结论,勇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品德素材 篇9

一、心由境生,典型图片拨心弦

典型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真切切得到巨大的视觉冲击,从而获得心灵震撼。品德教学中, 图片是教师经常应用的素材,直观明了,但如何真正发挥图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图片中的意境,用童眼观察图中的事件或场景,用童心感受图中人物的内心,在入境入情的学习中,他们内心的情感也会迸发。

例:片断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了一组环卫工人起早贪黑的工作画面,最后画面定格在满是鞭炮屑的元宵节。图片已无声地将这个行业工作者的艰辛呈现在学生眼前,此时我问:“这个时候,我们又给他们增加了多少工作量?算一算。”看似简单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切身的体验,当学生计算着一组又一组数字时,一幢楼、一个小区、一个社区,数字由小变大,单位由轻变重时,他们真正体会这份劳动背后的内涵。在出示自己老师批阅作文画面时,作文本批阅的数量、字数和时间,学生都细细地算了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的情感已在学生心中悄然滋生。

二、渲染情感,典型视频掀高潮

典型视频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如同催化剂唤起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激发真实的情感。

例:片断

我播放了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平凡的环卫工人从早上4:30上班,到天寒地冻地扫着积雪,再到扫负责的路面就像扫自家的客厅一样,一段段自述式的表白,让学生感受真切……深情的乐声,直白的表述,感人的动作,学生从未真正全面地见过这样的场面。再回过头来,对比自己的生活,早上4:30你在干什么?烈日炎炎的马路上,你又在干什么?这样一次次强烈的画面对比,激发出学生心底的那一声:“你们辛苦了!”了解了才能去理解,更能用自己的行动去缓解,更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影片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真切体验,典型事件更动人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为了让教学更接地气,我们往往会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或典型意义的事例展开教学。对于这样的典型生活事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情感体验。

例:片断

教学中,我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的食堂饭菜的由来为教学点。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感到学生的惊讶声在教室里升腾,就是平时我们忽略的东西却蕴含着独特的东西。我用课件展示了一次中餐的自述,再让学生来谈“我们倒掉的仅仅是饭菜吗?”学生顿然明白这些劳动成果所包含的东西。这样典型的生活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教学使学生心中已有的情感体验得到强化,进而获得更深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四、追踪生成,典型要点推波澜

品德课堂是灵动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认知、情感和体验互动交流、彼此相长的动态过程。因而课堂上就会产生““意外”,抓住鲜活的教学生成,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主体的道德潜能,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例:片断

教学中,画面中出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学生看到这里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哇,这么多都倒掉了呀!”“真是浪费呀!”一年所浪费的一组组数字更是让学生惊心动魄,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教师马上追问:“你在哇什么呀?”“你在惊讶什么呀?”教师顺势而下,将问题引向深入,再掀波澜。“每6秒就有一个儿童因为缺少粮食而死去……”再播放世界上饥饿儿童的画面, 音乐画面的渲染让孩子们眼睛湿润。我们浪费的仅仅是粮食吗?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一串串生发,一环环相扣,讨论的问题也一步步走向深入,课堂变得鲜活而有力度。

品德素材 篇10

一、素材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

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和时事本身的特点来看,两者具有相似性,均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科学性、社会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因此教师在平时应多关注社会热点,注意搜集相关的背景材料,可以在课前三分钟通过时事快讯、时事点评等形式导入课程,建立学生和课程之间的有效连接,帮助学生熟悉、内化相关的知识点。

二、素材选择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要突出“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德育功能。要使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并形成相应正确的价值观绝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在素材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通过材料的选择,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价值观的形成。笔者在教学中就注意把素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拥护党的领导》的教学中,如果遵循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很可能会出现认知困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笔者首先播放国外拍摄的关于改革开放的纪录片,纪录片生动、清楚地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讨论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党在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上述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通过采用播放网络视频的形式,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也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2)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知识建构;(3)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三、素材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材料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具有关键性作用,具体体现在:(1)辅助学生理解枯燥、单一、难以理解的知识点;(2)用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有趣的教学材料,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有意注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3)通过引入适当的材料来说明相应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联想、分析、判断、总结,最后得出结论,有效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如在《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教学中,笔者以西游记故事为载体,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西游记内容的简单描述;西游记主要人物的主要个性特征及其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思考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作团队等问题。

上述教学设计,由于选用了学生喜爱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积极,课堂上甚至出现了学生引经据典进行争论的场面,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这堂课不但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材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另外,通过课堂中的讨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四、素材选择要充分考虑生活实际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一旦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就容易流于虚空。

如笔者在《自立自强》的教学中,就充分利用了上述理论。笔者首先通过视频呈现了无臂钢琴师刘伟身残志坚,带着一双隐形的翅膀,获得首届“中国达人秀”总冠军的案例,并结合教学目标,设置了相应的问题。如:刘伟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自强的优秀品质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刘伟身上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由于上述材料来源于生活实际,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都为之动容、流泪。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高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笔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进行了总结和点评,让学生对该案例有了更加完整、全面的认识。通过上述教学过程,一方面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另一方面更好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引领作用。

五、小结

教学素材的选择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笔者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并在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巢昌明.思品教学生活化的冷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2(29).

上一篇:社会动乱下一篇:社区基本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