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软件工程

2024-07-03

继续教育软件工程(精选十篇)

继续教育软件工程 篇1

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曾经说过:“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在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高等工程教育。根据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截至2013年底,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共有1170所,其中开设工科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7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92%以上,包含地方本科院校在内的非中央直属本科院校有1060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90%以上。由此可见,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基石,是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工程人才辈出的摇篮。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以及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立,社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质量工程人才,是地方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持续研究攻破的课题。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的兴起和推广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力量,随着“985”、“211”等高校逐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如何以工程教育认证基本理论为指导,将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是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目前我国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因此,工程教育必须要面向工程实际,但这却是我国地方高等工程教育长期以来主要欠缺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时期,部分地区甚至还处于农业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虽然近年来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在迅速扩张,但教育质量却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部分地方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验设备老化,设计环节不被重视,实验教学难以落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很多地方高校虽然形式上向高水平大学靠近,却不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实地进行改革,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工程教育未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没有办出特色和水平。在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的同时,出现了“办学趋同化”的倾向,既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又没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特色,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没有根据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脱离工程实际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以及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对现代工程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能力以及管理素质相对较弱。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包括教育经费、基础素质、就业走向等,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对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对工程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深入、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工程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活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位于沿海地区的部分高校抓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利用外部环境优势,积极开展工程教育改革,以促进地方高等工程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式发展的新常态。有些高校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大部分地区的高等工程教育仍旧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也高呼改革的口号,却理不清改革的思路,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改革未见成效。

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发展和内涵

工程教育认证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已发展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2006年,我国开始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虽然工程教育认证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项新生事物,但已备受高等工程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并引发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究的新一轮探索。2013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即我国所采用的认证政策、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与其他签约组织具有实质等效性,认证结论可以获得各签约组织的认可,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倡导三个基本理念:一是学生中心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进行资源配置和教学安排,并将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专业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产出导向理念,强调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以学生教授教育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并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和要求,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三是持续改进理念,强调专业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能持续跟踪改进效果并勇于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我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与国际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加强工程教育与工业的联系,提高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变革的适应性,在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同时,提升我国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其根本目的还在于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由此引发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变革将会对整个工程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15个工科专业开展了认证,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制度也进一步得到推广,并逐步向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渗透。

四、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1.明确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推广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内容覆盖了《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其中,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三个方面规定了相应专业类的特殊要求。认证标准各项指标的逻辑关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保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最终使学生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内涵。可见,工程教育认证为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资源相对短缺、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的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来说,推广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将会是推动工程教育改革的有力推手。

2.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地方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结构在设置上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要明确其调整的方向。根据地方高校发展的地方性、服务性特点,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要依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开展专业规划,坚持“改造老专业,培育新专业的”的建设思路。学科专业设置要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强调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对接,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专业调整需要从指令性转向以需求为导向性、从传统性转向现代性、从趋同性转向特色性。在专业建设时,地方高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积极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便更好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这不仅体现了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思想,又避免了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是地方高校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专业认证”的重要抓手,也有利于解决大学就业难的问题。地方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结构对接和深度融合的目的还在于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工程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确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出达到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专业与产业、行业的对接与相互渗透,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有效的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

3.以产出为导向,制订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基于学习产出的工程教育模式。以产出为导向,即教育要注重教育的产出和实际成效,教育者需要对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水平有明确的认知,将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有机地导入到教学各环节中,明确各类各门课程对达到毕业生预期目标的贡献率,形成培养计划的无缝匹配矩阵,制订以提升工程能力为核心的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工程教育评估体制。以产出为导向,需要高校对人才市场和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从学校和行业两个方面,确立工程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支撑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围绕工程技术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来组织,按行业与企业对工程人才的评估标准,实施教学过程与教育教学活动,把行业的目标体现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教学组织管理中,并让行业和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让学生边学习边参与行业和企业的活动,不断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不断提高技能和改进缺陷与不足,并通过不断地积累、改善,使学生职业素养与行业要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模式的改革。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并不是新生事物,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OBE工程教育模式以产出为导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工程教育认证得以推广的重要手段。目前,部分高校已对OBE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汕头大学,为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地方高校在资金投入方面相比较“985”、“211”高校来说有限,需要地方高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积极与地方相关企业和行业联合建立实验平台和实训基地,积极实施“企业进校,校进企业”工程,努力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入手,构建学校与地方经济合作的立体型校企合作体系,切实加强专业与地方产业的整体融合,将单一线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到与行业内企业集群合作的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系统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形成校企按需组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在建立校内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重大科技与工程创新的机会与平台,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的探索,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形成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例如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工业中心,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实验室,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内做实验,也可以到相关企业和行业实地做实验,企业将新设备赠予学校,委托学校培训工程人员使用设备,同时学校可利用新设备让学生做实验。

5.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至少应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工程实践,针对目前工程教育中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经历的问题,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要创新自主引智机制,应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工程教育团队。一方面,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聘请部分工程科技或管理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也可以聘请企业已退休的高层次工程科技和管理人员,提高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另一方面,学校面向社会、企业和行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参加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等。另外,学校制订专业教师、实验人员的实践学习、进修计划,选派缺少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到企业去进行定期培养,也可以选拔部分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一段时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或者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工程能力的培训。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

6.建立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和评估机制,地方高等工程教育保障体系应以学校为基础,以企业和行业组织为骨干,以政府作用的发挥为主导,建立一个“高校自我保证、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多元监督”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其中,学校处于质量保障的核心层,必须充分发挥其基础和核心作用;企业处于保障层,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配合与参与,培养质量是否合格需要接受企业的检验;行业处于联保层,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行业的支撑;地方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工程教育中的战略规划、资源保障和组织实施中的作用;社会的独立中介评估机构起着质量监控作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可行的改进机制和措施,能持续跟踪改进效果并收集信息用于下一步改进,形成“评价—改进—再评价”循环式过程。地方高校要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向导的基本思路,引入校外评估,使校内评估与校外评估相结合,逐步建立完善的工程教育评价机制。

五、结语

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如何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依托地方产业发展实际,找准方向,寻求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是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希望本文提出的对策能为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慧研.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教育学院学报,2015,(2):29-31.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3]王瑞明,王孙禺,李锋亮.论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34-40.

[4]包榕.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8,(1):54-55.

继续教育软件工程 篇2

第1题

定额,是造价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具设备、资金及时间的数量标准。所谓正常生产条件,一般指()A.人工、材料、机具设备消耗正常

B.生产任务饱满、材料自行采购,管理制度健全

C.企业生产正常、原材料供应及时,劳动组合合理,企业管理制度健全

D.企业生产任务饱满、原材料供应及时,劳动组合合理,企业管理制度健全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8.0 批注:

第2题

根据工程建设的技术特征,按照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相关政策规定,工程建设定额按专业性质分为()

A.全国通用定额、行业通用定额和专业专用定额 B.概算定额、预算定额、施工定额

C.建筑工程定额、安装工程定额、设备购置定额 D.工程费用定额、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及其他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8.0 批注:

第3题

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途径主要包括()

A.通过设计招标、运用价值工程、推广标准化设计和实施限额设计 B.运用价值工程、实施限额设计

C.与设计相结合、运用价值工程、推广标准化设计和实施限额设计 D.严格按照造价标准计价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8.0 批注: 第4题

按管理职责分类,我国工程建设定额可以分为全国统一定额、行业统一定额、地区统一定额、企业定额、补充定额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8.0 批注:

第5题

水运工程造价标准中的各类定额即属于全国统一定额 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8.0 批注:

第6题

水运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水运工程建设标准的组成和结构,是水运工程建设标准发展的规划蓝图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8.0 批注:

第7题

工程建设标准代码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中“JTS/T”表示“交通行业水运建设强制性标准” 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8.0 批注:

第8题

工程建设定额体现了在正常施工条件下人工、材料、船舶机械等消耗的社会平均先进水平。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8.0 批注:

第9题

工程建设定额反映了工程建设和各种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10题

劳动定额的时间定额与产量定额互为倒数。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11题

根据工程建设定额的编制程序及用途,可以把工程建设定额分为施工定额、预算定额、概算定额、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指标等五种。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8.0 批注:

第12题

对于船厂水工建筑物工程,采取执行相应沿海及内河的编制规定、配套定额等造价标准和工料机价格要素计价 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8.0 批注: 第13题

根据水运工程建设特性,按照工程建设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基本技术特征不同,水运工程造价标准的适用范围划分为内河、沿海及远海。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县级集中培训 篇3

这期培训男女老少共200名,老龄教师有五十八九岁的,如唐权玉就有六十岁了。年龄最小的20岁,在职一年以上。

据了解,我国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工程至1999年起,每五年为一个阶段,其中1999年-2004年是以“学历达标及教师基本功”为目标;2005年-2010年以“校本教材及师德师风建设”为目标;2011-2015年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为目标。

7月14日下午我到农中报道,15日正式上课。在上午的开班典礼上我就下定决心好好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学习,绝不是为了一时的兴趣,更不是为了时髦、装门面。而是想通过知识的积淀,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辅设一条使自己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生之路。我深知这条路上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更不会总是坦途。在“求知”的道路上,我还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会伴我勇敢地走下去,必会到达光辉的彼岸。我也曾说过,既然选择继续教育学习,就要把握机遇,克服种种困难,战胜自我就是胜利!珍惜现在,珍惜所有。最后把自己特喜欢的人生语录送给在座学习的全体同事!人生:因有朋友而酣畅,因有事业而从容;因有成就而自豪;因有家庭而温馨;因有爱人而强大;因有希望而奋发;因有健康而快乐!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人才的不断竞争,知识技能已成为每个人所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毛泽东都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佳话。因此,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已迫在眉睫。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每一节课上我都认认真真听,认认真真做笔记,课后认真梳理笔记,不断地反思总结再反思再总结一点一点的进步。首先、学习谢煊老师组织学习讨论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心理健康”;再次、学习谭成学老师的“教师专业素养”;第三、学习蒙福昌老师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第四、学习吴兴江老师的“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学到这里我很想写一篇关于“教师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为孩子创设良好学习环境”的论文。第五、学习罗朋老师的“说课”,使我懂得说课是按照: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重难点及确定的依据、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多媒体的运用、说效果的知识点进行,从而有课可说,有课好说。罗朋老师讲的也太精辟,她的讲解将会永远回荡在我心田。第六、学习了徐洪老师的“师生交往中的师德”;第七、学习蒲永進老师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第八、学习了马作林老师的“新课程下好课程的标准”;徐远美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林满老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这老师的教学也非常幽默风趣;吴再兴老师的“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罗国安老师的“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含义”;韦玉敏老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意义”;接着学习吴奎老师的“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对策”;余启国老师的“课堂中教师职业道德”;最后是苏萍老师的“教师专业能力的概述”。

所学的理论知识都是教师师德师风,职业技能方面的。学习期间,教育局罗廷海主任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篮球比赛也精彩,特别是晚会。这活动就是学习内容的升华和实践。概括起来就是:“理论结合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经验+反思=自我成长 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经验+反思=自我成长”应该改成“经验+反思+再经验+在反思……=自我成长”的一个不定等式。

浅析远程开放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建设 篇4

我国与印度同属为发展中国家, 但是我国的软件出口数量却落后于印度。虽然我国的软件市场在不断丰富和增长, 可是软件的整体发展还较为缓慢, 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这为我国的软件市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软件工程将会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目前我国的软件市场人才处于较为匮乏时期, 高端人才更为稀少。所以, 针对国内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应该开放教育来弥补高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疏漏, 为更多的人才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二、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缺陷

我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其标准化程度、国家化水平都明显落后。第一, 我国软件毕业人员的英语教育水平相对较弱。软件高新产业中, 英语是进行交流的第一语言;印度能够出口大批软件, 与英语软件人才的储备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的高端人才, 在英语的各方面能力都阻碍了国际化的交流。因此, 英语水平的提高成为了软件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 我国的高校教材更新频率相对较低, 与软件行业的发展相比, 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所以, 大批毕业生难以面临企业工作的需求。印度的相关教育模式较之我国, 更新频率较快, 每年都会进行更新, 这就为英语人才的储备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学习环境。

三、依托电大优势, 发挥创新精神

1. 教学课程内容的更新。在进行软件专业化教育过程中, 教育部门应该依据每个学科与学生的特征,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计划, 防止过度注重理论化。教学方案的制定也应该以数据库知识的储备、软件工程知识的更新以及程序设计的变化为基础。软件工程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 具有变化速度快的特点, 教学更要应该保持实时更新, 与实际社会需求情况接轨。

2.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性强、实践能力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实施者。所以, 想要完善相关专业建设, 可以从师资队伍入手, 以及其知识的掌握深度。软件工程的特征决定了基本理论与方法, 通常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因此, 中青年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教授者, 也是程序的设计与软件开发工程的负责人, 所以, 教学课程还是以年轻教师担任较为适宜。

3. 教师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手段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 也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软件工程专业, 很多课程都具备较强的实践性, 有些课程除理论教学外, 上机实习和动手实践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程的教授提供了客观条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内容贯穿于课堂当中, 必要时进行上机操作。由于软件专业工程专业性较强, 学校可以邀请负责人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

4. 实践应用性的增强。实践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 深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他们的专业实践, 设置必要的教学环节, 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实践教学的地位极其重要, 加强实践教学, 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日常工作的工作内容, 进行全面的统筹, 加强各方面的协调, 确保实践教学能够落实到各个环节。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环节得到落实的重要条件, 应该依据软件工程课程, 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产学研三者的紧密结合, 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个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有极大的便利。教科研相长, 产教结合, 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增强应用型人才, 减少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 提高就业的竞争性, 满足社会需求。因此, 在专业建设期间, 需要加强校企合作, 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 力争有更大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优秀的师资队伍, 需要客观条件的搭建来实现, 建立好一个基地是为我们开设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与单位要坚持开拓创新, 探索新思路, 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实现我国人才兴国战略。

参考文献

[1]刘琴, 朱宏明, 杨晓雯.软件工程实践类课程的设计和合作模式[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 (S1) .

继续教育软件工程 篇5

2016 9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20道题】

1.制造厂、炼油厂、深海石油钻井平台以及其他高新技术项目适合采用()的工程项目发包交付模式。

A.传统 B.代建制 C.设计/建造 D.CM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2.测定施工工作的进度时, 对行政管理任务,例如项目管理、质量保证、合同管理或项目控制,这些任务伴随着很长一段时间,或者在整个项目期间持续进行的任务应采用的方法是()。

A.开始/结束百分比法 B.渐进里程碑法 C.完成单元法 D.成本比率法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3.计划要做的工作是WBS最底层的组成部分,称为()。A.任务 B.活动 C.工作包 D.交付成果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委托运营(Operations & Maintenance,O&M)的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年。

A.3 B.5 C.8 D.10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5.按《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规定,企业投资建设的重大和限制类项目,实行()管理程序。

A.审批制 B.核准制 C.备案制 D.评估制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6.编制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领域中的一项管理任务。

A.集成 B.范围 C.成本 D.进度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7.联动无负荷试车调试由()组织。

A.业主 B.监理单位 C.设计单位 D.施工单位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8.项目中某个活动的乐观时间(a),最可能时间(c)和悲观时间(b)分别是15天、17天、20天,则此活动的期望时间是()天。

A.17 B.17.2 C.17.3 D.17.5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9.资金申请报告由需要申请投资补助或者贴息资金的项目单位提出,报送()。

A.项目汇总申报单位 B.省级财政部门 C.财政部 D.国家发改委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10.单项工程验收过程中进行的试车调试是()试车调试。单机无负荷试车调试、联动无负荷试车调试,以及之后进行的联动有负荷试车调试。

A.单机无负荷

B.单机无负荷和联动无负荷 C.单机无负荷和有负荷

D.单机无负荷、联动无负荷,以及联动有负荷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11.下列文件中,属于监测和控制项目工作结果的是()。

A.绩效报告 B.需求文件 C.变更请求 D.交付成果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12.工程网络计划中,如果紧后工作的开始并不以紧前工作的完成为前提,只要紧前工作开始一段时间以后,紧前工作虽然尚未完成但已经提供了紧后工作开始工作的条件,紧后工作就可以在这种条件下与紧前工作平行进行。能够很好地表达这种逻辑关系的网络图是()。

A.双代号网络图 B.单代号网络图 C.双代号时标网络图 D.单代号搭接网络图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13.《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公顷土地的,需报国务院批准。

A.10 B.20 C.35 D.70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14.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应当首先制定(),明确投资补助和贴息的目的、预定目标、实施时间、支持范围、资金安排方式、工作程序、时限要求等主要内容。

A.投资补助和贴息计划 B.投资计划 C.工作方案 D.资金申请报告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15.深度应满足设备材料订货及非标准设备制造要求的设计阶段是()阶段。

A.可行性研究 B.初步设计 C.技术设计 D.施工图设计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16.工程项目的单项工程验收由()组织。

A.业主 B.监理单位 C.设计单位 D.施工单位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17.按《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规定,核准目录之外的企业投资建设项目,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专门规定禁止投资的项目外,实行()管理程序。

A.审批制 B.核准制 C.备案制 D.评估制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18.按《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规定,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管理程序。

A.审批制 B.核准制 C.备案制 D.评估制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19.某项目原始预算为147500元,计划工期为94天。项目进行了70个天后的项目状况报告提供了如下信息: BCWP=56830元,ACWP=65080元 BCWS=102800元,BAC=147500元

按此时的结果,预计项目完成时的总费用为()元。

A.149443 B.153833 C.163822 D.169298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20.深度应满足施工准备和生产准备要求的设计阶段是()阶段。

A.可行性研究 B.初步设计 C.技术设计 D.施工图设计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投资补助和贴息资金重点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的经济和社会领域,主要包括()投资项目。

A.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

B.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 C.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

D.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E.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 用户答案:[ACDE] 得分:3.00

2.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应当首先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投资补助和贴息的()等主要内容。

A.目的、预定目标、实施时间 B.支持范围、资金安排方式 C.申请条件、提交材料 D.工作程序、时限要求 E.审批流程、审批时限 用户答案:[ABD] 得分:3.00

3.制定项目范围计划的管理任务包括()。

A.收集需求 B.规定活动 C.规定范围 D.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E.测算活动资源

用户答案:[ACD] 得分:3.00

4.政府投资项目,采用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从投资决策角度只审批()。

A.项目建议书 B.项目申请报告 C.可行性研究报告 D.资金申请报告 E.开工报告

用户答案:[AC] 得分:3.00 5.工程咨询服务采购方式包括()。

A.代理招标 B.公开招标 C.邀请招标 D.竞争性谈判 E.单一来源采购

用户答案:[BCDE] 得分:3.00

6.创建工作分解结构的依据包括()。

A.企业环境因素 B.项目范围说明 C.需求文件 D.组织过程资源 E.需求跟踪矩阵

用户答案:[BCD] 得分:3.00

7.对比项目管理,职能管理更关注()。

A.必须做什么 B.必须在何时完成 C.要花费多少费用 D.要怎样做 E.要做到多好

用户答案:[ABC] 得分:0.00

8.一般来说,在采用PPP时,从项目是否是存量项目来看,存量项目可采用()等方式。

A.O&M B.BOO C.MC D.ROT E.BOT 用户答案:[ACD] 得分:3.00

9.工程网络计划中,估计工作持续时间的主要方法有(A.参数估算法 B.定量计算法 C.经验估算法 D.单一时间估算法 E.三时估算法

用户答案:[BCDE] 得分:3.00

10.资金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B.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

C.申请投资补助或贴息资金的主要理由和政策依据 D.项目核准或备案的情况 E.工作方案要求提供的其他内容 用户答案:[ABCE] 得分:3.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6道题】

1.我国现行土地的一级分类,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5.00

2.《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二十五公顷的,需报国务院批准。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5.00

3.按规定内容已经建设完成,但因外部条件制约,而不能投入使用的项目也应组织竣工验收。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0.00

4.工程项目生产准备是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工作,应与项目建设进度同步进行。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5.00

5.在采用PPP模式时,存量项目可采用O&M、MC、TOT、ROT等方式,而新建项目可采用BOT或BOO等方式。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5.00

6.工程项目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Y.对 N.错

继续教育软件工程 篇6

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网络时代软件工程的特点以及以此为基础构建超大系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对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软件工程;网络时代;超大系统;软件工程教育

从工程的角度看,将一个系统做大、做快、做强有两个途径:一是采用集中式体系结构,二是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二者各有优缺点,需要不同的支撑环境。有人形象的把集中式体系结构比喻成计划经济体制,把分布式体系结构比喻成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大型、巨型计算机体系结构走过了这一历程。最近十余年来,随着应用软件规模、复杂性的扩大以及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分布式软件系统的重要性快速提升。应对这一挑战产生的概念、方法、工具和过程称为网络时代的软件工程。基于网络的软件系统开发必将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软件工程的内涵,推进软件工程教育的改革。

一、软件工程的回顾

1968年在德国举行的NATO软件工程会议上,为应对“软件危机”的挑战,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术语。40年来,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工程已由最初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成为一个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交叉学科。同时,软件工程方法学的研究与实践大大丰富了计算机科学,促进了软件产业的发展。

软件工程的主流方法和技术走过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结构化方法为主的时期,时间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计算机速度和内存空间以兆(M)计,分大、中、小几种类型,采用集中式、批处理或分时工作方式。软件工程提出了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软件开发的瀑布模型。从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及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开始,逐步扩展并形成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结构化编码、结构化测试等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是集中式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问题求解方式在软件层次的延伸和发展,与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规模和能力相协调。基于瀑布模型的软件工程以阶段论看待软件生命周期,围绕软件生命周期的主要活动制定质量标准,给规范和规程的制定、工具研制、预算管理、工程核算、质量保证带来极大方便,使得软件开发走上工程化的轨道。由此产生的问题为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课题,产生了面向数据、面向数据流、面向实体/关系、面向事件驱动和状态变换的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白盒与黑盒测试方法。软件工程将这些成果规范化、模式化,并开发成相应的软件工具,提高了软件生产率和质量。20世纪70年代软件工程流行的定义是:“软件工程是一种工程形式,它运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原理,针对软件问题获得一种经济有效的软件解决方案。”这个定义反映了当时软件工程的特点和人们对软件工程的认识。1972年IEEE的计算机协会第一次出版了《软件工程学报》,很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先后开设软件工程课程。1991年,ACM和IEEE/CS的计算教程CC1991专题组将“软件工程”列为计算学科的九个知识领域之一,确立了软件工程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地位。

软件工程的第二个阶段是以面向对象方法为主的时期,时间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的计算机速度和内存空间以吉(G)计,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日益普及,大型机采用多处理器体系结构。显示屏、鼠标、多种传感器、网络普遍用于计算机系统,人机交互的图形人机界面为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提供了发展机遇,并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分布计算成为计算机科学研究的热点,并行算法、并行编译、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计算机科学的内容。这一时期软件工程的典型定义是:“软件工程是开发、运行、维护和修复软件的系统的、规范的、可量化的方法。”这一定义至今仍被广泛认同。以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敏捷软件开发为代表的开发过程的改进,提高了团队的软件开发能力。2004年8月,ACM和IEEE-CS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的最终版本,标志着软件工程学科在世界范围正式确立。SWEBOK定义了软件工程学科的内涵,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10个知识域。SWEBOK还把软件工程相关学科列为知识域,它们是软件工程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数学、管理学、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系统工程学和人类工程学8个领域。目前,软件工程已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并列,成为计算学科的5个独立子学科。

软件工程走过了40年,但软件产品的成本高、质量低的问题仍很突出。美国专门跟踪IT项目的机构Standish Group指出,成功的大型软件项目1994年只有16%,到2005年也只占34%。统计表明,目前人们仍能接受这样的软件失效率、成本和质量。这在其他工程领域是不可接受的。问题的本质是:软件是复杂的智力产品,采用集中模式开发大型复杂应用软件系统受到了领域知识、知识产权、人类智力、项目管理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局限。

二、网络时代的超大规模软件工程

目前,计算机芯片工艺进入纳米时代,主频/存储以G计的计算机系统普及并成为网络系统的有力节点,网络更快、更便捷、更普及。受到这些因素的推动和影响,软件工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突出特点是:以网络为基础将单个软件按照用户需求“渐进式”组合为一个应用系统成为广泛的社会需求。各行各业的人们正在逐步将现实社会各种形式的信息映照到“网络一计算机世界”。网格计算、计算服务、Internet应用普遍,软件工程进入了以网络为中心的新阶段。“网络一计算机世界”和现实社会一样安全问题突出,为维护系统安全耗费许多系统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基于网络的超大系统?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对超大规模软件系统进行了研究,并于2006年6月发表题为《超大规模系统:未来的软件挑战》的报告。报告试图回答在目前软件工程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未来基于网络、可能具有数10亿行代码的系统。报告反映了当前软件工程面临的社会需求和自身应对挑战的困难和思路。超大规模系统依赖于日益复杂的支撑系统,这些系统由大量的平台、传感器、决策终端、执行系统、执行单元通过异构的有线或无线网络组成。如物流系统、全球气象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等。系统在任何维度都会大大超出目前的系统,如代码量、雇员数、数据存储量、读取量、操作量、软构件数及复杂性等。急剧增长的系统规模将使很多事物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基于网络的系统需要多种分布方式,大量用户按照不同需求开发、使用和持续演化系统,并通过异构构件进行连接。用户带着需求在网上漫游寻求并选择服

务,根据服务的效果修订需求或提出新需求,直至达到目标。软件和硬件失效是不可避免的常见现象,不再是异常。对系统的查询及其他操作会同时发生,需要新的控制方式。这些特征对传统的软件工程原则、假设、方法学、软件项目管理等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果把传统软件工程开发的软件比喻成“建设房屋”,那么建设超大系统的软件工程相当于“建设城市”。二者之间的差异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房屋、电气和水利系统属于工程范畴,可以采用传统的工程方法构建,但城市不能。城市受限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约束。一个或少数几个开发团队建设“城市”是无能为力的,需要许多开发团队按照规划、行业分工逐步建造。“城市”可以一边建造一边发展一边提供服务。系统不是静止的,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有很高的复杂度和组织性,不能通过工程方法构建。同样,因特网使用的协议可以工程化,但网络的形式受限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管理,不可能工程化。将来系统提供的功能会超越现在的Internet。这就是基于网络的软件工程面临的新挑战。

三、深化软件工程教育改革,迎接网络时代超大系统的挑战

软件工程的进步必然影响着软件工程教育的发展。十余年来,基于网络的软件工程已逐渐进入软件工程的教学活动中。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软件工程教科书,如Ian Sommervill,R.S.Pressman,S.L.Pfleeger编撰的教科书中已有一定的反映。将三本软件工程教材的新版与前几版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网络时代软件工程教学内容改革和发展的动态。Ian Sommervill于2007年出版的《软件工程》第八版充实了安全工程、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敏捷软件开发等内容。R.S.Pressman于2005年出版的《软件工程》第六版充实了Web软件工程、敏捷软件开发的内容。S.L.PfleeRer于2006年出版的《软件工程》第三版充实了抽象、建模、敏捷软件开发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对传统软件开发方法的扩充,反映了网络时代软件工程的部分新特点,但离解决网络环境下的超大规模软件开发、运行与管理问题尚有很长的路程。

为了迎接超大型软件应用对传统软件工程的挑战,必须对当前的软件工程教育体系进行研究,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为网络时代超大型应用软件研发人才的培养作好准备。基于网络的软件工程将面对规模庞大、软件密集,包括人、策略、科学、技术、文化、经济和安全组成的网络社会生态系统。网络环境超大规模的软件设计理念将从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组织、社会为中心,并系统地考虑环境感知、设计规则、管理策略等因素。软件工程需要认知科学、自然语言理解、信息安全、微观经济学、生物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的支持,软件工程教育需要扩展这方面的内容。

高端软件工程教育的目标可定位于培养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研发人才,研究建立与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研发能力框架,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具有一定专业领域知识是高层次软件工程师完成需求获取和系统测试的必要条件。软件工程与领域相结合开发各领域的应用软件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有意识地拓展软件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适当引入和培养具有认知科学、人机工程、管理学、生物学、运筹学、信息安全、微观经济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背景的教师和学生,强化这些学科与软件工程的交叉研究,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面向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有效途径。在继承传统软件工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建设房屋”与“建设城市”的关系。

由于超大规模软件工程在诸多领域还非常不成熟,更有必要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开展探索式学习。在人机工程领域,要进一步强调人在复杂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探索复杂系统中人与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的交互协作模式、用户及用户社群的建模、用户意愿的理解、环境感知计算等。在超大规模软件设计领域,有必要研究复杂系统的多级设计空间及设计规则,探索面向冲突目标和冲突利益的软件设计技术、复杂系统的软件设计表示及分析、基于动态反馈的自适应设计及设计进化技术、分散设计活动的协调与管理方法、基于动态反馈的系统连续进化方法。研究以用户为中心的复杂系统质量度量及质量控制方法,复杂系统的软件过程模型及过程改进。研究软件开发平台对分散式协同开发、配置、发布的支持技术,复杂系统软件运行平台对系统运行监控、动态配置、在线热发布、动态进化的支持技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让学生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理解超大规模复杂系统软件研发的技术、方法和管理过程。针对超大规模软件系统的本质特征设置实验课题,要求学生在课程实习过程中动手探索超大规模软件系统研发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实践新的过程管理方法。利用现有的分布式软件技术平台模拟、仿真复杂系统的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在复杂系统与现有的大规模系统之间的本质差异、复杂系统的特征、复杂系统对现有软件技术的挑战等方面的认识。利用软件仿真原理,以社会一技术综合系统(例如城市建设及运行管理)或以生态系统为仿真模拟目标,设计复杂系统的仿真软件。学生在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实验课题中学习、探索了复杂系统的设计与进化技术、复杂系统的质量控制与软件研发过程改进等。

为迎接网络时代超大规模软件工程的挑战,不仅要重视学生工程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问题求解和工程管理能力、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科变化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十分重视学生专业道德与相关法律教育,重视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纪律性和团队精神、主动性、创造性和美学修养等。所有这些都必将丰富软件工程学科的内涵,促进软件工程教育的发展。

继续教育软件工程 篇7

软件工程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宽, 与数据库系统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内容交织, 为了实现相关课程之间内容的贯通、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专题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1]、任务学习 (Task-Based Learning) [2]和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3,4]等教学方法引入课程教学中, 突出软件工程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色。

在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从CDIO工程教育模式得到启发, 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特点, 对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实现了从基础实验到综合实践的逐步过渡和合理衔接。

本文针对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给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进思路, 讨论了综合实践教学的实施细节。

一、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思路

我校软件工程课程组从CDIO工程教育模式出发, 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 对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进, 采取分层次、分步骤的方式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软件开发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软件系统开发经历、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得到系统训练。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 包括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四个环节[5]。CDIO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教学大纲, 内容涵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与人协作交流能力以及大系统适应和调控能力等多个方面;强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6]。CDIO认为工科学生的能力应该体现在工程基础知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开发能力四个层面[7]。软件工程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学生掌握现代软件开发理论和准则, 具备对软件行业和软件项目的理解与掌控能力, 拥有根据软件需求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并且在软件开发团队中能够进行良好的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8]。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不谋而合。CDIO的12条标准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具体化的、可操作、可测量的模板[9]。我们以此为依据并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特点, 对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内容、结构、实施细节进行了调整和改进。CDIO倡导主动学习, 即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解决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主动式、知识探究型的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模式关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非良构问题;学生以学习团队的形式参与问题式教学活动, 通过解决紧密联系实际的非良构问题来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学科概念和原理, 拓展专业知识, 培养团队协作意识[10]。

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科概念和学生能力逐步整合, 学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工程项目分析设计和实施能力。据此, 我们将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践两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基础实验与软件工程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重点训练学生对软件生命周期组成阶段的理解、对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工具的掌握。综合实践部分以实训课程的形式单独开课, 教学内容涵盖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多门软件类课程, 重点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二级模型

从学生运用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的能力、系统化的个人职业技能训练、软件项目的开发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四个层面出发, 将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划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践两级, 图1所示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二级模型概括了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和内容。

基础实验模块融合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 培养学生对软件工程原理的理解、软件开发技能和工具的掌握。

软件工程综合实践模块内容涵盖软件项目开发的完整过程, 以软件实训课程的形式独立开设, 侧重学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综合实践模块依托软件工程基础实验和其他相关的软硬件支撑资源, 是软件工程基础实验的延伸和扩展。

1. 基础实验模块。

软件工程基础实验模块涉及软件生命周期的四个主要阶段, 内容包括需求分析模型及建模工具、软件结构及接口设计、系统实现过程中所需的算法逻辑设计、与软件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相关的测试用例设计等。基础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领会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和准则、掌握软件工程标准、学习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基础实验内容偏重于设计型, 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但实验形式属于验证型, 是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延伸和应用。教师通过教学案例阐述如何运用软件工程理论、技能和工具,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模拟解决与教学案例类似的软件问题, 以实践的方式体会和巩固软件工程知识。

2. 综合实践模块。

软件工程综合实践环节主要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环境下的软件项目研发能力出发, 引导学生使用主流的软件开发技能和工具, 获得较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学生在软件工程基础实验阶段所掌握的软件开发技能和工具应用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软件类课程的知识, 是完成综合实践任务的前提。

3. 综合实践模块包括五部分内容。

软件定义阶段, 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调研活动对系统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根据个人特长和软件项目开发的需要合理组织项目开发团队并进行工作分工, 按照软件工程规范制订项目开发计划。

具体的软件项目开发工作集中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三个阶段完成。系统分析阶段主要解决软件项目“做什么”的问题, 并以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动态模型的形式表达分析结果。“如何做”的问题将在系统设计阶段解决, 包括实现系统功能的物理方案、数据库实施方案等内容。系统实现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编程阶段, 包括编程环境的配置、编写代码、进行软件测试和系统集成等工作。

评价考核阶段既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成果的检验, 也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反思, 是一个再提高的过程。

三、软件工程综合实践教学的实施细节

软件工程基础实验的内容和形式已经非常成熟, 我们对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的重点是综合实践教学。

软件工程综合实践教学融合了计算机专业多门软件类课程的内容, 并与软件开发的新技术新工具紧密结合, 是一项系统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提供的综合实践题目、学生组成的项目开发团队以及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方式都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1. 综合实践题目的特点。

在软件工程综合实践环节,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题目, 即需要学生完成的软件开发项目。实践题目要兼顾普适性与创新性两个方面。所谓普适性即实践题目要具备明确的可操作性, 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体验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规范, 经历软件开发的完整过程。因此, 教师提供的综合实践题目应该与现实环境中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 便于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普适性还体现在不同实践题目的核心知识需求基本相同, 但要保证应用背景不同, 以保证学生获得软件开发基本技能方面的完整训练。综合实践题目的创新性是指, 对已经满足普适性要求的实践题目进行适当的需求扩展和功能延伸, 并保留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疑点, 即保持适度的非良构性,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可以在软件开发技能方面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也就是说, 学生需要在问题的牵引下去适当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搜集提炼信息、补充项目本身缺失的条件, 最终制订可行的软件项目实现方案并解决软件实施问题。

2. 软件项目开发团队的组建。

软件工程综合实践环节是学生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模拟体验, 现代软件开发工作多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所以对学生而言, 综合实践环节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组建软件项目开发团队并进行合理分工。

软件开发团队成员的角色分为项目经理、软件工程师、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四类。为了使学生能够模拟较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及开发团队成员的角色, 一般建议5~6个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开发团队。组建项目团队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优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 引导学生按照既发挥个人特长, 又优势互补的原则组织项目开发团队并进行角色分配。

3. 综合实践教学的评价。

成绩评定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工作之一, 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我们采用实践过程监控和结业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形式。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体验软件项目开发规范, 经历软件开发的完整过程, 是软件工程综合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 所以要将软件开发过程的规范性、开发文档的完整性、程序代码的可理解性、系统运行稳定性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软件工程综合实践题目兼具普适性与创新性两方面特征, 要求学生完成的软件项目与特定应用领域密切相关, 题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同一软件项目, 往往会有若干技术实现方案, 这些方案可能各有优劣, 因此应该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评价标准, 对学生进行的实际调研、提出的合理假设、创造性改进等工作予以肯定。

结业考核方式采用答辩会形式, 每个参加考核的项目团队都要进行工作陈述和系统演示, 接受教师同学的提问并进行答辩。通过辩论和提问, 引发了学生对相关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这种开放性的交互辩论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实用性软件项目, 以换位思考的形式领略其他软件开发团队的工作成果。

四、结语

软件工程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用工程化原理和手段指导软件开发, 软件工程原理和准则只有通过软件开发实践才能充分体现。为了解决软件工程教学中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 我们将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应用在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中, 提出了一种可行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框架———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二级模型, 实现了软件工程基础实验到综合实践的平稳过渡和合理衔接。学生通过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活动, 掌握了软件开发基本技能, 可以在软件开发工具使用、软件开发经历体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等方面得到系统训练。

参考文献

[1]Robert Michael Capraro, Scott W.Slough.Project-Based Learning:An Integrated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Approach[M].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 2009:99-103.

[2]Simone B.R.New Media and Task-Based Teaching/Task-Based Learning:Web Quests[M].Munich:Grin Publishers, 2010:54-59.

[3]Barrows H.S.Problem-based learning[M].Berlin:Springer Publishers, 1980:3-12.

[4]Boud D., Feletti G.I.The Challeng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2nd Ed[M].London:Kogan Page Ltd., 1997:34-38.

[5]顾佩华, 陆小华.CDIO工作坊手册[M].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8:12-17.

[6]陶永芳, 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1) :81-83.

[7][美]克劳雷.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 等, 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8-44.

[8]Roger S.Pressman.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郑人杰, 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3-5.

[9]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3) :1-6.

继续教育软件工程 篇8

1 校企合作概述

1.1 校企合作内涵

校企合作, 主要是专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间所构建的新型合作方式。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 包括大中专院校等在内的职业教育院校出于自身未来发展需求, 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从而与企事业单位所形成的新型教育合作方式, 从而帮助企业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可用人才, 更关注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与实用性。

校企合作, 作为新型的双赢合作模式, 更关注培养质量, 更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更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充分发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真正做到了人才培养应经济社会所需, 力争于经济市场相接轨, 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从而为教育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1.2 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 主要有如下几种合作模式:

1.2.1 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学校将合作企业引入到校园中, 企业在校园内建设与合作企业相同的生产线, 从而能够更为高效地推广“理论学习”与“顶岗实训”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合作企业空间缺少的问题, 并可解决学校实习设备短缺问题, 达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的发表目标, 实现产学研共赢的目的。

1.2.2 工学交替模式

当前工学交替应用模式, 主要包括工读轮换制与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等两种方式。前者主要是将同年级同专业的学生细分为两部分, 部分在学校上课、而剩余的部分则被安排到企业接受培训或就业, 不同的学期进行轮换。而后者主要是所有的学生全部被安排在企业全日工作, 而利用上班以外的时间接受知识培训, 通过沟通交流讨论的方式达到理论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将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老师实践环节中, 达到技能提升的目的。

1.2.3 校企互动式模式

校企互动模式, 主要是指合作企业提供实习所需的基地、设备、原材料等资源, 并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 同时还安排专业的员工或管理人员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以达到互动的目的。合作企业将优秀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员工安排到学校讲课, 推动校企开展互聘活动, 以持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在校企互动过程中, 学生能够持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还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可用之才, 并解决学校实训材料经费紧缺问题, 达到创收育人的目的。

1.3 订单式合作模式

订单式合作模式, 意味着学生在入学时就拥有工作岗位, 毕业的时候就意味着就业, 从而达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的发展目标。学生, 有着双重身份, 兼顾着学校所选拔的学生以及企业所录用的员工双重身份。订单式合作模式所进行的教学活动, 通常由学校以及合作的企业共同完成, 培训以及考核工作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求, 所设置的学科更贴近于合作企业所需的专业岗位, 这意味着企业将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培训角色。

订单式合作模式, 通常是按照企业需求所开展的技能培训, 当接受培训并通过企业考核后, 便可上岗就业。订单式合作模式, 针对性刚强, 并体现出技能培训的灵活性, 所培养的学生有着更强的适应性、更高的就业率。而订单式合作模式劣势在于, 学校专业设置及教学计划制定较为被动, 需要严格依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专业学生规模以及教学计划进度, 丧失了教学主动权, 通常被应用于中专层次的校企合作中。

2 校企合作在软件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

推进校企合作机制, 在当前软件工程教学工作中有如下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2.1 迎合教育大背景的基本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 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目的在于培养更多具备较强创新能力,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工程类技术专业人才, 推动我国工程教育强国计划发展。同时, 根据《华盛顿协议》的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严格依据软件工程人才的国际标准进行, 以确保软件工程人才实现国际接轨发展目标。此外, 国家提出, 普通本科院校将走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道路, 重点在于推进产教融合, 制定中国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道路。上述的教育改革措施的制定, 都提出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必须融入校企合作发展策略。

2.2 匹配软件工程学科发展特性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及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软件工程学科也在当前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已在教育战略体系中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同时, 软件工程作为工程类学科, 综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 软件工程所提供的软件开发服务等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不需要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 还需要数学、经济学等与软件工程有交叉的学科知识, 属于综合性的学科。软件工程被应用于当前经济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软件工程所需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范围以及应用的范畴, 均是其他工程类学科所难以相比的。因而, 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环节中, 单纯地依靠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是难以完成的, 校企合作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突出了软件工程教学中应用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2.3 适应经济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需求

在当前经济市场发展中, 软件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业也是国家实现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软件工程专业性人才提出了较大的需求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当前软件工程人才需求量每年仍维持在40万人的高位水平上。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量的软件工程人才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同时软件企业却难以找到合适的软件工程人才, 造成当前软件行业存在就业难、招人难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当前的人才培养问题, 达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软件企业人才需求无缝连接, 校企合作成为当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2.4 满足地方高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发展需求

当前国内大多数地方院校所处的位置并非国内经济发达城市, 再加上所处的区域高校不多, 软件企业较少, 严重缺乏关于软件人才培养的校际交流、校企交流活动。再加上地方高校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信息未准确获取, 难以及时有效地跟进软件工程产业的最新技术需求, 最新应用领域发展需求,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各种信息相对比赛, 高校办学理念相对滞后, 师资团队力量不强、办学软硬件条件较差, 难以提供良好的办学条件。同时, 地方高校绝大部分均是师范院校转型而来, 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 尤其是对软件工程新技术、新应用领域的了解不够深入。作为地方高校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 应积极通过校企合作渠道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

3 当前软件工程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

校企合作, 在当前院校教学开展中得以深入发展。然而, 当前软件工程应用校企合作方法仍然存在如下方面发展瓶颈:

3.1 管理体系及政策法规不完善

校企合作的高效推进, 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 双方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假如缺乏积极有效的管理保障制度, 就会造成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同利益方缺少系统高效的管理, 难以确保校企合作平稳开展, 取得预期的合作效果。同时,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利益的独立管理机构间的合作, 主要包括政府管理机构、教育管理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等, 这要求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与管理规章制度, 以推动校企合作更为平稳开展。

3.2 信息沟通不畅快、缺少应用平台

当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缺失必要的合作信息沟通渠道, 这造成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环节中难以深入地了解社会地方、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人才的真正需求, 同样不清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哪些软件工程人才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技能与素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由于缺少信息沟通交流渠道, 造成学校未深入与地方企事业高效合作, 也尚未建立起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 在当前高校软件工程学科课程设置中, 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突出问题, 理论课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多, 而实践类教学课程所占的教学时间比例仍然较低。此外, 软件工程当前的学科课程设置仍然滞后于软件工程产业的发展需求, 高校所设置的实践课程难以取得理想的实践效果, 难以培养学生的与时俱进创新意识。

3.3 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

在当前大多数高校设置软件工程学科时, 均会考虑推进校企合作教学策略, 然而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形式化问题, 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当前高校与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在推进校企合作时尚未建立起共建共赢、互赢互惠的合作模式, 造成校企合作各利益方参与的积极性不够, 缺乏应有的合作动力与合作积极性。

对于高校而言, 软件工程老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教研活动并未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或者企事业产业发展的真正需求, 更多以自身兴趣爱好为主要出发点, 造成科研成果脱离于经济市场实际需求。同时, 当前高校的学术评价机制更多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 不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考核, 必然会造成高校老师面向市场经济的科研动力不足。

对于企事业而言,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中, 尽管企事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定的需求, 然而企事业单位更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 却忽视了对新技术、新产品引入的重要性, 科技需求的动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 部分企事业出于生产秩序及生产进度的考虑, 不太愿意接受过多的大学实习生, 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3.4 利益分配存在不均现象

当前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中不同的参与方来自于不同的利益方, 包括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单位等等, 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目标值会有所差异, 这对软件工程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 高校科研成果转让的价格问题、校企合作中研发实体共建的投资比例分配问题, 以及校企合作中经济利益分配问题、校企合作所形成的科研成果归属权问题以及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问题等等, 这类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中缺乏积极有效的共享机制以及风险管理体系, 制约了软件工程校企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前进。

4 软件工程应用校企合作教学方法未来发展策略

4.1 打造四层递进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应用校企合作, 应紧密依据开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遵循“突出工程化教育、突显应用型专业”的办学理念, 设计科学合理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为校企合作服务。

4.1.1 课程设计

科学的课程设计是保证软件工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也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基础保障。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学校在设计软件工程课程时, 应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综合实践项目, 包括Web开发基础、Java程序设计、以及.net程序设计等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实践性课程周期通常设置为1至4周, 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真实模拟软件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所安排的相关岗位, 通过仿真的方式开发软件项目, 完成岗位体验, 以达到培养学生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 从而帮助学生更熟悉软件开发项目流程与标准, 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开发习惯。

4.1.2 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 主要为结合软件工程知识点而开展的单项软件实验项目, 包括设计性实验、验证类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 比如数据库创建与修改、类与对象创建与修改等等操作。通常, 学生可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软件工程教学中开展课程实验活动, 有助于学生掌握1到2门的软件工程开发工具语言, 深入地了解软件工程内所应用的基本算法与字段知识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

4.1.3 综合实践

结合软件工程学生的知识与实际技能水平所开展综合性软件工程实践性项目, 主要包括实习与毕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以及社会应用实践等等。通常,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综合实践周期为六个月。在综合实践环节通常采取双导师制, 也就是学校与企业均安排指导老师, 学校老师承担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以及项目文档规范等方面的指导与审核工作, 而企业导师则承担为学生提供软件工程实践机会、软件工程项目以及软件技术层面的指导工作。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软件项目的开发实习工作并完成学校所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 在学校老师以及企业软件技术导师的辅导下, 在软件工程需求分析、分析设计、软件开发、测试以及实施等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知识, 从而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

4.1.4 企业实训

企业实训, 是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在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时, 应该结合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软件工程课程实际情况开设企业实训中心, 并努力引进企业实际的软件工程项目。

比如, 合肥作为新兴的软件开发城市, 产生了诸多新兴的软件企业, 软件开发的项目大范围存在。安徽大学为了更好地培养软件工程人才, 与合肥区域内的知名软件企业合作, 在学校内引进软件项目, 主要包括安卓开发、IOS应用开发以及其他应用系统开发项目。结合学校软件工程办学的实际情况, 将企业实训的周期设为8周, 并引入合作企业的软件工程开发专家。

软件工程学生在知名软件企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 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训, 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软件工程系统设计与分析水平、软件开发实践专业技能以及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同时, 在企业实训过程中, 学生所掌握的软件专业技能满足当前软件产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 解决过去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 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

4.2 构建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

在教育质量提升环节中, 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是重要的组成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是推动软件工程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力量, 主要包括老师教学质量评价以及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两方面的内容:

4.2.1 老师评价

在校企合作开展中, 老师除了需担负起教学任务外, 还需要担负起教学质量评价的任务。由于同行老师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性质有深入的了解, 对软件工程课程重难点部分有清晰地认识, 清楚地了解老师在软件工程教学中所能够取得的预期质量, 从而为教学活动提出有效的教学评价。

因而, 在校企合作中每学期应安排老师互相听课, 开展评课活动, 老师每学期所听的课程数不应该少于4节并应做深入地教学评价。在听评课环节中, 老师可以向同行们指出教学中所存在的待改善点, 从而持续提升校企合作中软件工程教学整体水平。

4.2.2 学生评价

校企合作中软件工程的实际教学质量, 学生应有着最大的发言权, 学生评价结果是软件工程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依据。因而在校企合作软件工程教学质量评价中, 应积极发挥学生评课的重要作用, 督促老师深入开展教学创新与优化改善, 持续提升软件工程教学质量。

比如, 在每学期的期中及期末时间段, 应安排学生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并由学生提出教学课程待改善之处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任课老师的各方面素质进行全面地分析评估。待学生进行教学评估后, 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统计分析, 指出软件工程校企合作活动中未来所应该改善的工作方向, 以推动校企合作活动的更高效开展。在学生教学评价工作领域, 老师应该注重对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工作, 切实提升其评价效果。

5 结语

现代化教育事业提出,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于满足社会发展及企业生产对人才技能发展的需求, 这也突出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软件工程,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型学科, 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出了较大的要求, 校企合作在培养软件工程人才的各方面实践技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而, 软件工程教学工作未来应该从构建合理的工程实践教学以及以及可行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 激发学生在软件工程项目实践的积极性与热情, 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水平, 真正达到校企合作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柳婵娟, 邹海林.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1 (24) :9-12.

[2]张晓晶, 张淑丽, 刘胜辉.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3 (3) :56-58.

[3]徐洪智, 覃遵跃.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6) :128-130+160.

[4]覃遵跃, 王晓波, 郭鑫, 陈园琼.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4 (18) :27-29+49.

[5]王文发, 武忠远, 许淳.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延安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 2016 (2) :114-119.

工程师的责任与工程伦理教育 篇9

关键词:工程师,责任,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师的责任问题,是工程伦理的重要问题。工程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是人类的各种工程活动中的关键角色。在工程活动中,工程师研究和开发了各种技术和产品,设计、建造和实施了各种工程项目,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产生了重要影响,应该承担与之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适用于普通公民的法律责任,而更重要的是与工程师的社会角色相应的道德责任。为了激发工程师的责任意识,提高工程师的道德判断力,培养负责任、有良知的工程师,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1 工程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

工程师(e n g i n e e r)源于拉丁语“ingeniare”(谋划、设计)和“ingenium”(有能力,有创造力)。工程师的本意也就是谋划者、设计者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是创造性的,不能等同于技师(technician)或工匠 (craftsman) [1]。“Technician”只是在科学家和工程师指导下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助手,“craftsman”也不过是熟能生巧的手艺人,二者显然不能与工程师相提并论。

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工程师是工程活动中的关键角色。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工程活动的发展,工程师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师职业也逐渐实现了制度化。一方面,对于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有了明确的限定。Martin和Schinzinger[2]提出,工程师应该满足四条标准:第一,教育和学历,如在权威认定的学校中的工程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第二,从事实际的工程工作,如研究、设计、监督、管理、试验等;第三,正式注册为职业工程师;第四,职业道德的要求。类似的,美国工程教育与应用委员会也认为,工程师至少应该满足如下条件之一[3]:大学/学院中经认证的工程专业的学士或更高的学位;某专业的工程师协会会员;经政府机构登记或注册的工程师;当前或近期内从事具有专业水平的工程工作。另一方面,工程师群体的内部出现了一定的社会分层。技师和工匠也开始被看作是工程师群体中的一部分,不过其层次要低一些。在国外,工程师群体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工程师(engineer)——设计、研发活动的领导者和协调者(leader and coordinator);工程技术专家(engineering technologist)——工程活动的实施者(implementer);工程助手(engineering assistant)——某一工作的管理、监督(s u p e r v i s o r);工程技师或技术员(engineering technician)——具体操作者和实干者(doer)。与之类似的,虽然不是完全的对应,国内也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乃至技师的区分。

2 工程师的责任

责任(responsibility)源于拉丁语“respondere”,是回应、响应和回答之意。衍生开来,责任在日常用法中可以有三种基本含义——承担责任、追究责任和惩罚。这三种不同含义体现出了责任伦理分析的两个不同维度——前瞻性维度和后视性维度。承担责任具有主动性的意味,体现的是责任伦理的前瞻性维度。它是责任主体以其知识和能力承担一定的功能、作用或社会角色,并为其所涉及的行动负责。在这个意义上说,责任要超出义务的范围。义务是无条件的,是“绝对命令”,是必须履行的责任,而主动承担超出应尽的基本义务范围之外的责任,就近乎于美德。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是从履行基本义务的层次上升到追寻美德的层次。追究责任和惩罚,具有被动性的意味,体现的是责任伦理的后视性维度。追究责任接近于“responsibility”的本意“回应、回答”,它意味着责任主体与某一特定的责任相关联,意味着责任主体要对其所涉及的行动的后果负责,并接受相应的评价。如果责任主体的行动产生了好的后果,责任主体应当受到赞扬。反之,如果这一行动产生了坏的后果,责任主体就要接受相应的道德谴责、赔偿义务乃至惩罚。

作为工程活动中的关键角色,工程师对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顾客、雇主、同事、工人和其他相关者——都负有重要的责任。从前瞻性维度来看,工程师在社会分工中获得了工程师这一职业地位,就意味着要承担与这一职业地位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具有道德责任的性质,它不仅超出了适用于普通公民的法律责任的范围,而且也不同于其他主体如工人的责任。由于工程师与工人在工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工程师的责任不可避免的要高于工人的责任。很多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都规定了工程师的一些基本责任,如忠实于雇主和客户,不谋私利等。进而,要求工程师将社会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等。对于这些责任的性质,不应该只看成职业义务的履行,而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德性的实践”。例如,在涉及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责任与良心和美德的关联就会凸现出来。在职业活动中,工程师经常会面对这样的局面,雇主为了经济动机而牺牲产品的安全性,或者是对环境造成危害,由此导致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和受产品的使用影响的其他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利受到损害。工程师是否应该拒绝执行雇主的指令,甚至向社会揭露这一问题呢?为此,工程师可能会面临雇主的诱惑、压力乃至惩罚,使道德选择与工程师的切身利益发生直接联系。在这种局面下,就会拷问工程师的道德水准,呼唤工程师的良心。

从后视性维度来看,工程师的职业活动不仅要有良好的动机或善的出发点,而且要对其活动的后果有合理的关照。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主张,道德原则不能来自于经验,而是出自于人的理性,道德原则和道德义务是无条件的;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由此达到的目标,只在于是否出于义务动机;幸福于道德无益,它不能起不变的指导作用[4]。然而,这一传统认识并不能适应现代工程活动发展的现实。近代以来,人类以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不可逆转的改变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面貌。这种力量虽然强大,却常常导致两面性的后果。且不必说现代军事技术和工程的破坏力,只是民用技术和工程所引致的副作用和意外后果,如环境问题、健康和安全问题、工程灾难问题、社会伦理问题,就足以表明科学、技术和工程不仅可以极大促进人类的幸福,也可以招致严重的灾祸。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力量的强大性,与其社会后果的两面性伴生在一起,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6]。如同鲍曼[7]所指出的,我们的行为能够产生深刻、深远和持久的影响,却可能有难以预料的副作用和意外后果,而窒息有着良好企图的目的,带来任何人都不希望的灾难和痛苦。工程师必须在良好动机的基础上,对工程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后果,以及由此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产生的影响有合理的关照。虽然工程活动的一切负面后果不应该、也不可能全部由工程师来负责,这就如同工程活动的一切成就和荣誉不能全部归于工程师一样,但是工程师至少要负有一部分的责任,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责任。承担这一责任,也正是工程师的良心和美德的体现。

3 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是对工程专业的学生和从事工程实践的工程师进行的伦理道德教育。长久以来,伦理教育并未在工程教育中受到重视,工程师的责任问题还不为人们熟知。工程师只是从工程实践中所了解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来了解伦理问题、学习伦理知识。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工程师的责任越来越重大,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例如,麦吉恩在一项调查中[7]发现,80%-90%的工程师认为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重要的伦理问题,53%-70%的工程师曾经在职业活动中遇到过伦理问题,或者知道其他工程师遇到过伦理问题,更有超过90%的工程师认为在正式的工程教育中就应该探讨到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这表明,工程师在职业活动中有很大的可能面临伦理问题,有必要通过正式的伦理教育,获致一定的伦理知识和道德判断力。

正式的工程伦理教育,也就是大学的工程伦理课程,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它发端于美国,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发达国家。从教学目标来看,工程伦理教育意在激发学生的伦理想象力,帮助学生认识伦理问题、分析关键的伦理概念和原则、决疑,鼓励学生严肃对待伦理问题,增长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伦理准则的知识,改善学生的伦理判断和道德意志力等。从教学内容来看,有职业伦理准则、理论推理和道德理论、人文阅读、案例研讨、伦理解释和学习服务等。从教学活动的组织来看,有单一课程,其形式有传统教学和系列讲座或案例研讨;混合课程,其形式是嵌入于专业课程中的伦理模块;单一课程和混合课程两种方式的组合;以及通过网络进行的开放式课程等。从教学具体方法来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讨论,还有案例研讨、历史分析、团队教学、角色扮演、道德困境讨论等。

美国由于具有良好的职业伦理教育传统,工程伦理教育在大学中的普及程度最高,很多大学,如M I T、S t a n f o r d University、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等均开设有相关课程。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的修改认证标准后,明确规定工程教育计划认证应包括工程伦理的内容,职业工程师的工程基础考试也需要包括工程伦理的问题,使工程伦理成为美国工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荷兰,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从1995年起规划工程伦理课程,1998年在工程专业中设立了伦理必修课,成为欧洲在工程专业中开设相关课程最早、最具规模的大学。在我国台湾地区,清华大学、中原大学、交通大学和元智大学等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设立了工程伦理课程。目前,国内的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已经开展起来,但是在大学中还缺乏与工程伦理有关的课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出现针对工程专业学生的伦理课程。

4 结语

工程伦理的出现是工程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程活动日益复杂,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作为工程活动中的关键角色,工程师群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正所谓“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工程师在一般的法律责任之外,还负有更重要的道德责任。在我国大学中设立工程伦理课程,开展正式的工程伦理教育,将有助于培养负责任的工程师,实现负责任的工程活动。

参考文献

[1]M.Davis.An historical preface to engineering ethics[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1995, 1, 33-48

[2]M.W.Martin, R.Schinzinger.Ethics in engineering[M].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1996, 26

[3]Engineering in society[R].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5, vii

[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3-34

[5]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7-81

[6]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9-20

[7]R.E.McGinn“.Mind the gaps”: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engineering ethics.1997-2001[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3, 9 (4) , 517-542

继续教育软件工程 篇10

“领雁工程”理论培训尽管方案详尽,计划周密,设置了不少培训模块和学习课程,但相较于信息时代的发达资讯和信息,培训资料仍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同时,面授、讲座等传统培训方式也妨碍了师生双向交流,局限了培训者的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因此,“领雁工程”理论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创新和改造。

一、品质指导:蹲点实践之创新

蹲点实践能促成理论内化并转化为教育实践,提高“领雁”学员的领导水平和执教能力。在这一关键环节,多提供资源,多搭建平台,多创设机会,无疑更有利教师成长。对此,我们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1.基地资源点面共享。基地学校有着丰富的培训资源,如果同时辐射更多的受训学校,更能凸显基地价值。而对学员而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借鉴学习更多基地学校的先进经验,则会大大提高培训效益。如我们在组织德育骨干培训时,前三天时间安排学员分组轮流去所有基地学校考察,了解每所基地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以便取人所长为我所用。然后,再去各自的蹲点学校进行重点考察、细致了解,观摩精品课,听取特色经验介绍,参与组织主题活动,举办德育专题论坛。学员们反映,这样的点面结合实践,大有裨益,富有成效。而在小学骨干校长班培训中,我们也安排基地学校分批接待受训小组,受训小组先后有序地考察基地学校。学员们在异校蹲点前罗列问题,拟定提纲,通过了解名校品质、观摩教育教学、考察校园文化、了解特色课程建设和校长管理策略等渠道,全方位开展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和案例诊断分析书等材料以校长论坛的形式进行交流,全面提升了教育管理理念和教育实践水平。

2.指导教师主副配合。培训中,我们按照上级指导意见,对培训班学员进行分组每五~六位学员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这名指导教师作为主导师负责开展业务指导。此外这些导师有时又作为其他受训小组的副导师的身份出现。这些指导教师往往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学员更频繁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风采,就更能开阔视野,有更大可能拓展业务上升空间。如在组织小学语文和小学英语骨干培训时,为了充分利用名师资源,就让几名导师统一开设示范课,即一位导师上课,另几位导师和其他组学员都参与听课与研讨。不同导师、不同风格的示范课给所有学员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研讨分两个阶段,首先是所有导师和学员们零距离交流,听取导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阐述和教学方法的说明,学员们现场理解、领会导师所传授的课堂教学理念。接着学员又由各自的主导师组织再研讨,让每位学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谈自己观课后的体会和感受。

3.好课汇报,“领雁”首秀。领雁学员在主导师指导和同伴互助下,通过多轮备课、修改、上课和反思,完成诊断课和提高课。在进一步打磨汇报课时,别组的副导师也参与进来,主副导师组团作再次修改、指导,直至相对完善。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骨干班里,要求学员人人上汇报课,并向所有学员及部分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开放。在受训教师公开教学展示活动中,学员们人人开设公开课,大家都既是上课者,又是听课者、评课者,课堂教学活动很热烈,再加上名师的跟踪指导,课堂执教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高。好课汇报,一方面打磨出了一批精品课堂,另一方面又为“领雁”学员提供了展示风采的秀场,而这一过程也是“领雁”教师初长成的过程,其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能力等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高效引领:作用发挥之创新

1.培训考核中发挥作用。随着“领雁工程”的深入实施,参加各级培训的教师陆续回到工作岗位,反哺当地教育,发挥“领头雁”作用。为加强“领雁”教师的后续培训管理,我市出台考核细则,规定“领雁”教师每年的引领任务,并注重考核资料积累,记录专业成长足迹。“领雁”培训是个动态过程,打造“领雁”不能一蹴而就。专业引领之于“领雁”教师也是一个新课题、一次新培训。因此完成年度考核任务既是“领雁”教师专业引领的过程,更是积蓄能量、保证日后稳健引领的“领雁”后续打造过程。考核细则里更侧重对“领雁”后续培训、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的考核,如师德表现、学科教学质量、承担公开课或讲座、完成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开展教学研究或课题研究等。“领雁”教师们以专业成长行动带动农村教师共同成长,在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发挥辐射作用。

2.阶梯式培训中发挥作用。“领雁工程”学员作学科引领时,在市(县)校两级培训学科骨干或开设观摩课、汇报课,与基层教师们分享培训体会和成长感悟。如邀请省市(地)级“领雁”教师为市(县)级德育班学员开设讲座,畅谈体会感受 ;请省级音乐学科“领雁”教师担任市(县)级培训学员的指导师,开设示范课,开展说课和研讨。三级“领雁”教师在市内、本镇(校)完成考核任务时,不管是承担公开课或是讲座,都在基层教师中作了示范辐射,而他们平时与同事之间高频度的共事合作,也更常态地进行着理念渗透和专业引领。如此,一期接一期,一茬接一茬,借智借力,逐级培训,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大好局面。

3.“送培送教”中发挥作用。“送培下乡、送教进校”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教师培训形式,既能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教作用,又为城乡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颇受农村学校和教师欢迎。开展“领雁工程”培训后,我们把“领雁”学员吸纳到“送培送教”团队中,统一安排他们与市内名优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起,赴基层学校上示范课、开讲座,与农村教师进行专业成长互动交流等,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这样,不但做到了在领雁培训中把培训阵地前移至农村学校课堂,寓培训于教学中,又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实践智慧,加速了“领雁”教师的成长。

4.校本联片研训中发挥作用。为推进区域内学校校本培训工作、加强校际之间校本培训工作的经验交流和实践合作,我市组建了若干个“校本联片研训共同体”,通过召开学校联片研训发展推进会、牵头校长工作例会等渠道,进行人员互动、研训轮办、文化共建、项目合作,构建“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校共赢”的校本培训格局。两年来,我们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联片主题研训12次,有示范精品课展示,有农村课堂的把脉问诊,有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讲座,也有校本培训管理、组织、活动等分层有效引领的专题研讨。完训后的“领雁工程”学员作为生力军加入了这一联盟,“校本联片研训共同体”成为了“领雁”教师培训的延伸及其引领作用发挥的新载体。

联片研训共同体,“领雁”贮能蓄势的处所。“领雁”引航需要动力,需要能量。联片研训共同体,正是“领雁”蓄势炼翅的场所。研训共同体学校定期开设“领雁讲坛”,为“领雁”空中加油。论坛采用定主题、谈观点的办法进行思想交流,如《立足文本,夯实训练——打造有效的常态语文课堂》论坛、《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论坛、《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论坛等,“领雁”教师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论述。论坛的举行,为“领雁”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各种思想和信息供给他们高飞的新能源。

联片研训共同体,“领雁”展翅引航的天地。“领雁”引“群雁”高飞是“领雁工程”的根本。在参加三级“领雁工程”培训后,“领雁”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学科引领能力,但分散在各独立学校还是显得势单力薄,而联片研训共同体就可以凝聚、整合有限的资源,形成一股强劲的引领态势。我们选派其中的佼佼者,成立共同体学校的各学科学术委员会,有效地避免了各独立学校学科带头人缺失或瘸腿走路的尴尬和无奈。学术委员会成员树立大局意识,以共同体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为己任,开设精品课例引领在前,诊断教师课堂切中要害,主题研讨理念先进,业务竞赛评点客观,在校本研训、联片专题研训、共同体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系列竞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开辟着高远的一片天,引领“群雁”展翅翱翔。

摘要:因为各地培训条件的不同、培训学科的差异,“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需要因地因时制宜,在培训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本文从理论培训的形式、现场教育的体验、实践指导的资源利用、“领雁”作用的发挥渠道等几个视点着笔,论述温岭市实施“领雁工程”骨干培训的创新做法,以一斑观全豹。

上一篇:设计基准水位下一篇:视频显示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