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发展

2024-08-18

起源发展(精选十篇)

起源发展 篇1

首先, 档案的起源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它涉及档案的性质、种类、发展规律, 同时还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图书馆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因此, 探讨档案的起源对档案史学理论的研究无疑会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要探讨档案的起源, 我们应该先弄清楚档案的定义。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人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这个定义明确地指明了: (1) 档案来源三个方面, 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人; (2) 档案产生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及人们的日常生产活动中, 反过来这些社会活动又是档案记录的范畴; (3) 档案内容储存在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载体之中, 并通过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载体记录方式表现出来; (4) 档案是一种记录工具, 具有原始的直接的根本属性。

记忆功能是档案一切作用的基点, 档案起源时最基本的作用是满足人们记忆的需要。有些人认为, 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 人类在漫长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 产生、发展了思维和语言。但语言不能传诸远方和流传后世, 人们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联系和交往, 为了表达一定的概念和弥补记忆力的不足, 客观上要求把记忆、备忘“扩展到人们的大脑之外”, 于是, 逐渐产生了“结绳”, “刻契”等辅助记忆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代秘鲁人把不同长短和颜色各异的细绳, 用不同的距离和不同形式的结拴在一根主绳上, 绳子的颜色代表不同事物的种类, 结子的位置、距离代表不同的数量, 用以帮助记忆。秘鲁人的这种“结绳”记事方式与我国祖先几无不同。另一种记事方法“刻契”, 即是在树木、竹片、器皿等器物上刻画各种式样的符号、标志以记其事。随着人手的发展和完善以及人的观念形态的进化, 人们产生了将从劳动实践中得来的认识、情感、情绪和思想表达出来的强烈要求, 于是出现了较之“结绳”、“刻契”等更直观的记事方式, 比如壁画、雕刻等, 在我国江苏发现的将军崖摩崖石刻画, 上面刻有人体、兽面、农作物及多种符号, 这些符号反映、记录和表达了人们的生活、情感乃至信仰直接反映了4000多年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面貌。这些原始壁画、雕刻后来一方面演变为绘画, 一方面演变为文字。这些载体方式, 就其性质来说, 虽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档案, 然而可以认为它们为档案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起到了保存记录、辅助记忆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包含档案的某种成分, 可以看做是原始形态档案的萌芽。正是由于远古时期原始档案雏形的产生, 才为人类开创了档案的起源。而另有人则认为:原始记录方法如结绳、刻契、贝珠带等都不能称之为档案, 是因为这种记录方式所记录的内容只有当事人知道, 当事人死后或不在时, 别人就无法了解它的内容提要, 这种记事方法离开了当事人就失去了留待参考和有利用价值的这一档案最本质的特征。因此这种不能离开当事人的原始的记录, 在当事人还在时, 它有参考利用的作用, 在这个条件下它包含有档案的成分, 如果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就失去了档案的成分, 这种记录方式我们不能称之为档案。完整的档案是可以离开当事人这个特殊环境的。用文字记录的载体离开了当事人这个环境, 我们照样可以参考利用。因此两种记录方式应该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应混为一谈。

笔者与前者观点略有相似之处, 认为原始的记录方法, 如:结绳刻契、贝珠带等是档案的初级阶段, 正因为结绳刻契、贝珠带等记录方法离开了当事人别人就无法了解它的内容提要, 故人们才想到利用其他记录方法来代替它们, 以便使自己的思想能够源远流长。

档案的发展应该用档案载体的发展来体现。档案的载体是档案信息借以记录与存在的物体。档案载体的演变正是档案的发展史。档案的载体又分为以下几种: (1) 档案的多载体; (2) 档案的纸张载体; (3) 档案的磁盘和胶片载体; (4) 档案的电子载体; (5) 档案的生物载体; (6) 泥板档案; (7) 纸草档案; (8) 蜡板档案; (9) 羊皮纸档案; (10) 图纸档案; (11) 缩微档案。

1.档案的多载体。从人类开始将某种文字符号记录在某一物体上, 以记忆与保存行为发生的那个时候开始, 档案就已经产生了。夏商时代, 人们将档案信息记录在甲骨、金石上面。商代后期, 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 出现了在青铜器上刻字的方法, 即后来所称的“金文档案” (“铭文档案”) 。秦朝, 人们使用竹简、石刻记事。两汉时期, 简牍和缣帛是普遍而又重要的书写材料, 与甲骨、青铜器、坚石等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2.档案的纸张载体。汉魏时期, 纸张的发明, 使档案进入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时期, 纸张具有记录简捷, 传递方便, 价格低廉等优点, 因此, 很快取代了竹简、丝帛, 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纸张档案的出现给档案信息传播与保存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3.档案的磁盘和胶片载体。从人类发明电影胶片和音乐唱片开始, 磁盘和胶片载体的档案就产生了, 磁盘和胶片记录档案信息可以把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记录在上面, 这比纸张所记录的单一图文信息进步多了。磁盘和胶片所反映的人类社会活动, 更加生动逼真, 可以比纸张更方便地复制、缩微、交流、传递, 实现多版异地归档保存, 增加了档案的安全性, 它主要有照片、录音带、录影带。

4.档案的电子载体。人们通过敲击键盘或光电扫描、录音、视频涂写将纸质档案转换成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记录形式是由计算机中“0”或“1”的数字转换 (又称“比特”) 完成的。因此, 人们常常把电子档案与计算机等同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记录在计算机并在计算机网络中运行电子档案, 其载体是目前为止人类所发明的最现代化的档案载体。

5.档案的生物载体。将档案信息以脑细胞作为载体记录在人类大脑中的, 可以称为生物载体档案。生物档案是唯一可以沟通人类整个文明史的档案。不管是在远古时代人类所发明的最为原始的符号, 还是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所发明的乙太档案, 都是产生于人类大脑, 然后才转换成其他载体档案的。生物载体档案既是最为原始的, 又是最为现代的, 是一直伴随人类脑细胞这一记录档案信息的载体。

像泥板档案、纸草档案、蜡板档案、羊皮纸档案均为欧洲国家古代档案。

人们用黏土制成一定尺寸和厚度的泥板, 然后用木棒、骨棒把文字刻在上面, 在太阳下烤干, 这样就形成了泥板档案。

在古埃及沼泽地带有一种特殊的植物叫纸草, 将这种材料制成书写材料, 然后将两张甚至多张连接起来, 形成纸草卷, 用芦管笔蘸墨水在上面写字, 写好文件的纸草卷放在圆筒盒内, 标上标签以备查用, 这就形成了纸草档案。

古罗马人在木板上涂一层蜡, 用尖笔在上面写字。尖笔是用石头、骨头、象牙或金属制成, 需长期保存的文件, 便写在蜡板上。这就是蜡板档案。

羊皮纸是兽皮制作技术逐步改进的结果, 纸草档案只能一面写字, 羊皮纸可以两面写字, 是书本形的, 而不是像纸草一样呈卷形, 更易于存放。羊皮纸在公元1世纪时已成为罗马人的通用书写材料, 这时用羽管笔, 书写材料也由没食子酸铁墨水代替了炭墨水。

缩微档案即通过缩微摄影技术拍摄在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上的档案。

综上所述, 档案载体由简到繁, 由低级到高级不同阶段的变革, 都标志着人类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进步, 它的发展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穆岚岚.档案的载体与形态[J].黑龙江档案, 2005 (6) .

[2]沈成玉.档案的起源和载体演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8 (19) .

[3]杨光建.档案的起源与发展[J].档案时空, 1994 (4) .

[4]刘越男.由档案起源诸说想到的[J].兰台世界, 1997 (3) .

诗歌的起源 发展 篇2

中国古代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诗经》,一个是浪漫主义的《离骚》。

诗歌从最初的4言发展到汉末出现五言诗歌,曹操是四言到五言过度期的著名诗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歌长足发展,出现了建安七子、陶渊明等诗人群体。隋唐时期,国家安定,实行科举考试,人民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诗歌创作迎来了一个巅峰级高潮,出现了一大批杰出诗人,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诗歌创作也进一步发展,七言诗歌成为主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思想更加深刻,感情更加细腻。五代时期,国家混乱,诗歌进入低潮,宋朝安逸富庶,文人地位提升,诗歌发展又步入一个高峰,宋诗之外,宋词的创作成为诗歌领域里面的新秀。元明清诗歌创作虽也丰富,但是没有突破唐诗宋词的境界水平。后来文化改革,提倡白话,产生了新诗,如今诗歌处于一个低潮。我国古典诗歌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分别有何特点?

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分期大致与我国的历史分期一致,即:先秦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元朝时期,明清时期。

我国先秦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语言简洁朴素;(2)大多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3)赋、比、兴等各种修辞手法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风均已出现;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大多辞藻华丽、铺排讲究;(2)形式更加多样,且部分朝形式主义方向发展,近体诗出现;(3)清新的玄言、山水、田园诗得到发展;

唐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之高妙,达到我国诗歌的最高峰;(2)诗歌反映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3)诗人众多,群星灿烂;

宋朝诗歌的主要特点:

(1)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词,逐渐取代了原来古体诗、近体诗的正统地位;(2)词的发展比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元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1)诗词等传统诗歌逐渐开始走向衰落,又一种新的与戏剧相关联的诗歌形式---元曲出现并得到空前发展;(2)元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比之唐宋都相去甚远;

我国明清诗歌的主要特点:(1)应制、应酬之作空前繁盛;(2)整体来说,古典诗歌发展走向衰落;

汉乐府诗代表作是什么? 《木兰辞》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孔雀东南飞》这首叙事诗共356句,1780个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

诗经表作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qī),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关雎--《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窈窕淑女⑶,君子好(hǎo)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屈原,他创作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唐诗特点?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小数的起源与发展 篇3

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的国家. 这种计数法使得我国古代在数值计算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小数也是我国最早发明并运用的,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

小数是在实际度量和整数运算(如除法、开方)的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度量精度的要求逐渐提高,反映在数学上,就是对数量表示的精确程度要求的提高. 开始,人类只能用整数表示数量,继而在所表示的数量的末尾附注“有余”、“有奇”或“强”、“弱”等字样,以表示该数量与实际量之间的差异,当需要用数来比较精确地表明这种差异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分数来表示不足整数的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发展度量衡系统,采用更小的度量衡单位来表示有关的量. 我国古代较早地形成了占主流的十进制单位系统. 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长度的记法采用的单位是:丈、尺、寸、分、厘、毫、秒、忽,忽是最小的单位,在计算中他把忽做为单位,以下那些没有明确单位的数就是小数,刘徽称作“徽数”,或者把它舍去,或者化成简单分数,或者用十进分数表达. 刘徽是我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应用小数的数学家. 可惜的是他没有对计数法稍加改进,把小数推到现代的水平,反而把十进分数作为一般的分数进行通分约分.

刘徽以后,有些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也采用了这种科学的小数计数法. 南朝刘宋著名科学家何承天编著的《宋书》律历志部分,大量地记述了如

十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六二十五(1148296.25)

九万四千三百五十七(94305.17)

这样的数,用附在整数位后面的小字来表明小数,这大概是数学史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法了.

宋代的数学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中,不仅有大量的小数的运算,而且他对小数的记法也十分先进:用有关文字标明一个筹算数码的个位数,清楚地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区分开来. 如在卷6“环田三积”的运算中,得出数“三十二万四千五百六步二分五厘”(324506.25步),他在演算中用筹算记为

用“余”字明确表示该位以后皆是小数,“余”字无疑起着现代小数点同样的作用. 他还在卷12和卷13中使用了0.8,0.5等纯小数.

与秦九韶几乎同一个时代的数学家李冶在用天元术(我国古代求一元高次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也很明确地表示在运算中所遇到的小数. 如方程348-248x-0.5x2=0记为

其中“○ ”就是0.5. (天元术中在常数项旁边注一“太”字)

由此可见,宋元时期,我国在小数的记法上不仅指明了数的个位,区别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而且对于纯小数,还写上了我国特有的“○”,表示得十分清楚. 由于我国古代筹算历来是对齐数位进行的,所以小数的运算也是不成为问题的.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小数在宋元时期已发展到现代的水平了,与现在相比,仅是没采用小数点的记号罢了.

世界上,古印度的数学家也在开方得不到整数根时使用过十进分数. 十二世纪以后,欧洲数学家开始采用十进分数,但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也不够普遍. 到了1585年,比利时的一位工程师和学者斯特文(S.Stevin)出版了一本仅有7页的小册子《论小数》(Ladisme),详细地介绍了小数的意义,并且把小数推广到全部算术运算上去,从而对小数的推广、普及工作贡献很大. 斯特文表示小数的方法是在整数的最末一位数字后边加上一个圆圈,圈中写一个“0”字,以下每位小数之后都加一个圆圈,圈内依次写1,2,3,…,用以指明每个数字的位数. 例如35.914写作359①1②4③. 这种表示形式仍是很笨拙,特别是用于除法运算比较麻烦,于是创造合适的小数的记法提到了日程上来了. 有的数学家用一撇把小数部分分开,有的数学家在小数部分的数字下面划一横线,也有数学家用一垂直线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间隔开,等等. 1593年,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C.Clavius)的著作中首先出现了小数点,并在欧洲逐渐被采用.

小数点在我国最早出现在1723年的著作《数理精蕴》里,只是小数点是记在个位数的右上方的,与现在记法略有不同. 其实,《数理精蕴》中的记法并未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注意,所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于十进制小数的记法一致很混乱,直到十九世纪末才普遍采用了小数点. 至此,小数在我国获得了完全胜利.

参考文献

[1] 眭秋生.我国十进小数发展简史[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91-95.

[2] [英]斯科特.数学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1-133.

[3] 刘纯.大哉言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11-119,212-215.

[4] 张奠宙.数学史选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6.

起源发展 篇4

1 空竹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1 空竹的起源

空竹运动作为我国首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的起源却没有明确界定, 纵览我国其他民俗传统体育运动或者历史文化遗产, 通常是先有民间传说, 后有文字记载;最初空竹作为宫廷玩物, 后来传入民间并广为流传, 特别在我国北方曾风靡于城乡百姓之中, 一度成为家喻户晓的健身娱乐项目。

早在三国时期, 曹植曾经写诗《空竹赋》;在北宋时期, 宋江看到有人玩胡敲, 于是有感而发并赋诗一首:“一声低了一声高, 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 无人提挈漫徒劳。”;到了清代对空竹的记载有了更多, 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记载:“京师儿童玩具, 有所谓空钟者, 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 中贯以柱, 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之空钟, 其形圆而扁, 加一轴, 贯两轮, 其音较外省所制, 清越而长。”;又有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空竹者, 形如车轮, 中有短轴, 儿童以双杖系棉线播弄之。”清代李若虹在《朝市从载》中记曰:“抖空竹, 每逢庙集, 以绳抖响, 抛起数丈之高, 仍以绳承接, 演习各样身段。”生动地记述了当时民间抖空竹的情景, 可见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空竹运动是多么的热爱。

1.2 空竹运动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 空竹运动也在不断的前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众健身意识的增强, 空竹运动已成为群众性的特别深受广大中老年群体的青睐。建国后, 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 对于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强身健体也有了更高要求, 空竹运动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体育活动又焕发了青春活力。近年来, 抖空竹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很大发展, 特别是北京、天津、郑州、西安、石家庄、济南等地练习者众多且互有交流。随着空竹运动的不断发展, 空竹运动开始了科学体系化的进程, 如空竹的教程和规则的出台和完善等, 各地也陆续举办不同形式的空竹艺术节、空竹比赛、空竹培训班等, 最有名气的如:河北保定市空竹艺术节、空竹比赛、北京空竹艺术节;2011年成立了金岸 (国际) 空竹俱乐部;2012年三利杯中国·保定国际空竹艺术节隆重开幕;2013年南京举办了首届“金陵杯”全国空竹球邀请赛等, 特别是连续三届“中国保定—空竹艺术节”的成功举办, 对空竹这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空竹运动的价值体现

2.1 空竹运动的健身价值

空竹运动作为民俗传统体育项目, 具有民族传统性, 对参与者有极高的健身锻炼价值。抖空竹看似简单的上肢运动, 其实是全身各个关节以及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同时运动, 眼睛始终都要注视着空竹在空间旋转位置的变化, 做出正确的判断, 准确地完成动作, 从而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保护调节视力、提高四肢协调能力、灵敏性和平衡能力, 促进大脑发育, 提高其机能。随着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 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机能活动, 因此, 抖空竹运动对消化系统也起着机械性的刺激作用, 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 促进消化能力的提升, 预防便秘, 有效改善老年人焦虑和抑郁症状、有效提高老年人睡眠质量、改善老年人血脂水平、提高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等。

2.2 空竹运动的表演与娱乐价值

抖空竹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体现表演的色彩, 既然有表演的色彩就必须能够展现杂技表演的艺术的“奇、变、巧”。抖空竹表演时讲求花样的变幻莫测、技术的精巧娴熟以及招式的新颖奇特。空竹艺术的具体呈现的是其技术、形式和力量的融合, 同时包含比例、对称、均衡、和谐及节奏的统一。在抖空竹过程中, 表演者通过双手握杆扯拉抖动, 将运动和技艺有机结合起来, 在多变化的节奏中利用人体各种姿态, 在动态中将力度、幅度、速度、力量等糅合于空竹技巧中, 完成各种高难、优美的动作, 这对表演者来说, 是一种很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 对于观赏者来说也是一种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娱乐方式。通过其方式把心灵与情感的内在驱动力和精神的蕴涵力完整表现出来, 使人得到鼓舞, 获得自信。

2.3 空竹运动的社会和推广价值

空竹运动适合群体性活动, 不但能强身健体, 还是人与人之间沟通, 加强交流, 增进友谊的一个平台。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扩大交流与传播, 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文明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空竹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器材便宜, 场地随意, 因此,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群众性推广价值, 要有空竹专业人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和拓宽空竹运动的发展空间;空竹衍生出产品的推广价值, 厂家要不断创新, 制造出新颖独特的空竹产品, 才能更好的适应空竹运动现代化的需要。

3 空竹运动的发展策略

3.1 健全管理机构, 夯实基础

随着我国空竹运动的不断发展, 参与空竹运动的人数的不断增多, 尽管我国参与空竹运动的人数在国际上相对来说比较多, 但缺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人才, 缺乏国际竞争力, 必须健全管理机构, 成立正规的行业协会, 使其得到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3.2 制定健全的空竹运动教程与竞赛规则

任何一项运动项目都应该有一套比较完整健全的运动教程与竞赛规则, 它们是该项运动的理论指导, 空竹运动也不例外。因此, 应该制定一套合理完整的空竹运动教程与竞赛规则。

3.3 引入商业竞争, 发展创新空竹

空竹曾经在街头、集市、庙会随处可见, 但是去购买空竹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原因是传统空竹制造业的衰败和空竹制作工艺的逐渐失传。一切事如无竞争, 必遭冷落甚至淘汰, 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空竹也是如此, 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使空竹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3.4 培养高水平的教练

随着空竹运动的不断发展, 对空竹技术动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出更高水准的教练, 以传授技能。

3.5 依托学校体育教学平台, 大力传承空竹文化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因地制宜地开展空竹运动, 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 还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3.6 由表演项目向竞技项目的过渡

目前的空竹运动主要体现在全民健身和参与舞台表演上, 广大从事空竹运动的爱好者的最大愿望是让空竹运动以全民健身、舞台表演为基础, 参与到各大运动赛事竞技项目中去。因为, 空竹运动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有它独特的优势, 把空竹运动推送到竞技体育项目中去, 将成为空竹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3.7 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空竹曾经作为一项传统的杂耍项目以杂技的形式活跃在艺术舞台上, 今后, 我国的空竹运动要想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必须要融入国际社会, 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金岸《空竹运动教程》编委会.空竹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1.

[2]张登峰.空竹的体育文化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1) :43-47.

[3]赵成鹏.谈民族传统休闲体育项目—空竹[J].科学之友, 2010, (6) :105-106.

[4]李军.空竹锻炼对老年人血脂变化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4 (1) :85-88.

唐诗的起源与发展 篇5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田园山水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下面分别作扼要介绍。

唐代自开元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盛唐的时间在四个时期中是最短的,但是成就是最大的。这一时期,唐朝的经济十分繁荣,与此同时,诗歌也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这时的诗人主要分为山水田园派与边塞诗派两派。山水田园派以王维与孟浩然为首;边塞诗派则以王昌龄为佳。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他们写出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优雅自由的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的鄙弃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在他们的诗中把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保卫祖国的豪迈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出名的是王昌龄的《出塞》与《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沉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在边塞诗人的笔下,写出了边塞风景的雄奇瑰丽,写出了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们的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说的盛唐,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不得不提,他就是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代表这唐诗走到了顶峰。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是自李白后的华夏第一诗人,他的诗没有李白的豪放,而是一种沉重的感觉。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记入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百姓民生,著名的如三吏、三别。

总之,唐诗在盛唐中发展到了顶峰,这时期的诗也是唐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中晚唐歌

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繁荣原因

在隋末的农民蜂起的大起义中,原隋朝大官李渊和他的儿子们(世民与兄建成),其中李世民功劳卓著。公元6,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统一的帝国(疆域约1100多万平方千米)。并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在唐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而诗歌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时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

在两千多有名望的诗人中,特别突出的属世界级的大诗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以外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名,这一数字也大大超出战国至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连鲁迅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唐朝后就没好诗了;实在是后来人写古诗,要先读唐诗是很必要的。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以及世界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

说到唐诗的兴盛的原因,(当然学术界不断的在探讨中)较普遍的看法是:

一: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三: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诗歌概括性强)、赋(文彩韵章),而皇帝也热爱诗歌,(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例如;李白遭谗,也就是‘赐金放还而已)所之,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并非是一片颂扬)

六: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印度、中亚国家)这些新鲜事物,同时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唐诗的发展传统分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

丝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篇6

丝绸的发展历程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绸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中国生丝产量从3.6万吨上升到5.7万吨,增长了1.58倍;丝织物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丝织品消费量也从4亿米增长到了12.2亿米,增长了约3倍;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80%以上,绸缎也要占50%上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

丝绸与华夏文明

丝绸的出现,使养蚕织绸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并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手工业门类。丝绸的兴盛则开创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新时代,给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以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丝绸对中国汉字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人类历史上,因丝绸贸易而兴起的东西方人民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对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里,不少诗篇是以蚕桑丝绸为题材的。如《诗经》中反映妇女从事农桑事业的情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大量对蚕桑丝绸的描写,可以窥见丝绸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

作为世界蚕桑丝绸业的发源地,中国流传着许多与此相关的神话和传说。如蚕马神话、螺祖教民、天仙配,等等,都以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艺术地概括了人们对蚕桑丝绸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蚕桑丝绸的感情。

蚕丝与染织

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蚕丝厅生动的向人们展示了蚕丝生产的工艺和发展历程、人们对蚕丝的利用及由此而产生的蚕丝风格。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明平纹、绞纱织造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在丝绸博物馆的染织厅里展示了历代织机的发展历程,每台织机置于一定的场景氛围内,并有古丝绸工艺演示,动静结合趣味无穷。

丝绸之路

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为世界人民提供绚美华贵的丝绸产品,为绚丽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远在公元前七世纪,中国丝绸就已作为珍品馈赠外宾。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丝绸就传到了希腊等遥远的西方国家。

西汉(公元前二世纪前后),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这也是一条最长最古的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洲,直达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代交通要道,因运送中国的丝绸而闻名。它东起古长安,西达古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长15000余公里,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整个古代东西方商品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丝绸是中国的发明,丝绸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人民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西安)。长安是汉朝和唐朝的国都,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再由各国商人把一捆捆的生丝和一匹匹绸缎,用油漆麻布和皮革装裹,然後浩浩荡荡地组成商队,爬上陕甘高原,越过乌鞘岭,经过甘肃的武威,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经过青海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第一条是沿著昆仑山北麓到达安息(今伊朗),直至印度洋,称为“南道”。第二条顺天山南侧行走,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和波斯湾等地,称为“北道”。但西汉以后天山北路又增加了第三条丝路,通往地中海各国,称为“北道”,或“新北道”,原来的北道(即顺天山南侧行走的那一条)就改称为“中道”了。除了从长安出发运往欧洲外,还有其他“丝绸之路”:

1.南方丝绸之路:长安—成都—保山—缅甸—印度—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扬州—泉州—珠海—(经马六甲)— 欧洲

论二胡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篇7

中国最早的擦奏弦乐器是唐代的轧筝。这就是说, 在拉弦乐器未出现用弓来擦奏琴弦时, 中国已出现了用竹片当弓的乐器。这种轧筝被认为是中国拉弦乐器的最初形式。所谓拉弦乐器的起源, 实际上是说以弓弦来摩擦一种弦乐器而使它发音的这一方法的起源。轧筝的特异奏法与弓拉弦的方法是有联系的, 这种轧筝和唐代出现的奚琴一样都是用竹片轧弦。奚琴之外形则是更近于“胡琴”罢了。所以, 一千余年前的奚琴被认为是胡琴的前身。

宋人陈旸在他的《乐书》中曾介绍奚琴。这说明奚琴本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所喜爱的拉弦乐器 (当时的少数民族奚部, 南北朝称为库莫奚, 隋唐时代称为奚) 。其演奏方法, 是用竹片夹在两根弦之间擦奏。可见, 当时的拉弦乐器早已在民间流传。

宋代又把奚琴称为秘琴, 并明文记载了它的弦数。宋末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写道:“嵇琴, 本嵇康所制, 故名曰嵇琴。二弦, 以竹轧之, 其声清亮。”另据宋沈括《梦漠笔谈》所载:“熙宁中, 宫宴, 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 方进酒而一弦绝, 衍更不易琴, 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格。”可知当时宫廷伶人演奏奚琴, 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演奏水平。在沈括的《梦漠笔谈》中还有一首记载马尾胡琴的长诗, 诗中写道:“马尾胡琴随汉军, 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云中雁, 归雁如今不寄书。”这里的马尾胡琴就是指后世的那种“胡琴”, 并说明那时已由竹片改用马尾琴弓来演奏, 乐器的发音方法比前更为先进了。

元朝开始, 马尾胡琴已在全国广为流行, 经历代演奏者的长期实践, 其结构形制不断得以改进。当时的胡琴已经是卷颈龙首、马尾琴弓夹于二弦中擦奏, 并有了固定弦长的千斤, 与今日之二胡形制已大体相同。自元代起, “胡琴”之名己被广泛运用。

明清时代, 是中国弓弦乐器的较快发展期。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及各地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的广泛兴起.胡琴已被普遍用于各种戏曲伴奏、民间乐器的合奏, 并在民间不断地演变、派生、发展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弓弦类乐器。如:二胡、京胡、软弓京胡、粤胡、四胡、板胡、椰胡以及少数民族的牛角胡、马头琴、马骨胡、艾捷克等。在众多的民族拉弦乐器中, 二胡即为其中流行甚广的一种, 它广泛使用于河北梆子、评剧、吉剧、豫剧、琼剧、越剧等戏曲的伴奏乐队中。

尽管明清戏曲之盛行, 二胡也成为主要的伴腔乐器, 但其地位还远在被文人雅士称为国乐正宗的古琴、琵琶诸乐器之下。胡琴地位的彻底改变, 是二十世纪开始以后的事情。

二十世纪初, 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先生对二胡的演奏开始从一个把位到三个把位的演奏探索。周少梅可以说对后来的刘天华影响极大, 他是将二胡从传统演奏过渡提升到独奏二胡形式的一位重要人物, 被称为“二胡音乐的开拓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民族音乐家、一代宗师刘天华对二胡进行了前沿性的研究改革, 致使传统二胡在时代的传承中以异军突起之势、拓展了一片光明美好的天地。他大胆借鉴吸取西洋音乐之长处, 编写创作了一套新式的科学的演奏艺术教程 (包括47首练习曲和10首独奏曲) 。将长期处于民间伴奏状态的二胡搬上舞台用以独奏, 并将二胡列入高等艺术院校的专门学科, 为二胡走上近代专业化道路、建立二胡的科学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此开启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性和变革性的复兴契机。刘天华在中国二胡音乐发展史上, 可以说是创立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弓弦乐器的大发展期, 在以刘天华等人为代表的群体将二胡提高到专业音乐领域的同时, 民间艺人以自己的艺术实践, 在民间器乐演奏的基础上对二胡演奏技术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他们打破了旧的传统技法的局限, 引进了新的技术, 丰富拓展二胡演奏的艺术表现力, 走出了自己的民族器乐演奏的路子。民间音乐家华彦钓 (阿炳) 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等体现了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之精髓, 也是民族音乐宝库中最为淋漓尽致、高度完美的乐章之一。阿炳不愧为我国民间音乐传统的继承者、革新者和创造者。

自刘天华之后, 尤其是五十年代以来, 二胡艺术得以飞速发展。专门为二胡创作的独奏曲、协奏曲都不乏精采之作, 出现了一批胜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如, 《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 、《赛马》、《江河水》、《秦腔主题随想曲》、《战马奔腾》、《蓝花花叙事曲》、《新婚别》、《红梅随想》、《长城随想》、《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专门以胡琴类弓弦乐为对象的作曲家、演奏家更是层出不穷。如蒋风之、陆修棠、黄海怀、张锐、刘文金、张韶、王乙、项祖英、王国潼、陈耀星、许讲德、鲁日融、刘长福等, 他们共同开拓二胡演奏艺术的新天地、为二胡事业的继承和创新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当代二胡演奏艺术的天空, 已出现群星灿烂的景象, 新人辈出, 新作不断, 二胡已发展成一门独具特色的音乐表演艺术。无论在教学、创作乃至演奏技术上的深度和高度均已达到了空前的境地, 并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西方政治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篇8

政治广告是由传者 (政府、政党、候选人和各种政治团体) 透过大众传播媒介, 付费购买时间、空间、机会和篇幅, 直接向受众传输完全符合传者意愿的政治讯息, 欲要影响其政治态度、信念或行为的传播过程。[1]

一、西方政治广告的起源

西方政治广告最早可能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等具有“民主”气氛的国家。当时已具备了传播政治广告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活动基础。在公元前79年维苏威火山灰吞没的罗马庞贝古城遗址的发掘现场, 人们发现纵横交错的街道建筑中的墙上和柱子上, 有招牌广告、图画广告、文字广告近1600处。一些官方圈定的广告栏内, 有呼吁参政者要公正的告示和候选人的政治竞选广告, 这是西方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代政治广告文物。[2]

政治广告诞生隐含着两个必要前提:一是政治主体之间建立起平等关系。如果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拥有绝对的权力或者暴力, 就不需要通过广告发布来推行自己的政令。二是在政治事务领域确立起人民主权和民主程序的权威。当民众认识到政治事务就是自己应该参与的事务时, “广告”才成为政治的重要选择。

早期政治广告的出现与社会的“民主”制度有直接关系。古希腊、古罗马的元老院与公民大会, 使政治争论的气氛浓烈, 直接促成了“政治广告”的诞生, 其国家强盛与其政治制度有一定关系。斯巴达共和国延续了800年之久, 罗马共和国近500年。这些古国的政治实践为古典作家探索政府形式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对西方政治学说、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政治广告的发展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政治广告只是萌芽状态,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治广告诞生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之后。美、英两国被公认为现代政治广告的发源地。

长期以来, 传统政治一直是君主、贵族、大臣或部长们的专利, 随着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参与政治游戏的行为与日俱增。除政府官员之外, 各种类型的政党、社会精英、利益集团、媒体、思想库、普通民众等成为政治游戏圈的重要参与者。因此, 随着工业社会的转型, 政治思想的解放, 传统的政治组织体系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一种新型的社会权力关系逐渐形成。一个政治实体要想获得合法性支持, 就必须借助“广而告之”的形式, 采取劝说、鼓动和诱导等新的权力行为方式, 才能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这就是政治广告。

1796年美国总统大选, 近代政治广告出现, 而1824年亚当斯与杰佛逊较量时, 政治宣传已达到炽热化。1796年, 这个新国家举行了第三届总统的选举, 但这时美国已经存在两大政党:由前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和由前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领导的共和党, 参加竞选的不再是一名总统候选人, 三人之间存在竞争。最后选举的结果, 71%的选票投向了约翰·亚当斯, 68%的选票投向了共和党人托马斯·杰斐逊, 60%的选票投向联邦党候选人托马斯·平尼克。根据当时的选举制度, 得选票最多的约翰·亚当斯当选为总统, 得票第二的托马斯·杰斐逊为副总统。

1824年的总统选举, 杰克逊、亚当斯、克劳德福、克莱四个候选人争夺总统宝座。四位总统候选人选票均未能超过半数, 众议院直接从得票最多的前3人中投票决选总统, 得票最少的亨利·克莱淘汰出局。1825年1月, 众议院议员集结在国会大厦进行投票。杰克逊和亚当斯的支持者们使尽浑身解数拉选票, 他们利用一切时机进行密谈和交易, 甚至到支持对手的州去宣传发动。

政治广告刚在美国“问世”时, 它仅利用各种大众传媒——传单——来传递候选人所要传达的讯息。后来, 伴随传媒科技的进步, 候选人的“广播”演说 (Speech) 、“电视”短广告 (Spots) 等形式陆续出现, 美国的政治广告蓬勃发展起来。

英国政治广告诞生晚于美国。19世纪, 英国政党就已利用印刷媒介来散播政党消息, 但是与美国一样, 也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 电视成为大众化的媒体后, 政治广告才成为选战中的主流工具。

政党起源于英国。1660年,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 英王查理二世没有后代, 他的弟弟詹姆斯成了法定继承人。按照惯例, 英王继承人必须是英国国教教徒, 但詹姆斯笃信天主教。于是, 詹姆斯是否有资格继承王位成为英国议会内部争论的焦点, 有的支持, 有的反对, 于是产生了两大政治派别, 一个叫辉格党 (强盗) , 一个叫托利党 (不法之徒) 。后来逐渐演变, 成了现在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两党日后的选举促进了政治广告的繁荣。

英国的两党政治最典型。1832年, 议会通过《选举改革法》扩大了普选权, 两大政党的斗争从议会内发展到议会外, 逐步形成了现代的资产阶级政党和两党制度。两大政党不仅控制选举, 共同占据议会中绝大多数席位, 而且由其中占最多席位的政党组成政府, 使议会和内阁保持议行合一, 议会一般处于支持政府的地位。

在美、英的选举中, 政治广告发挥重大作用。政治广告是竞选人向选民传达信息的主要途径, 广告能帮助竞选人树立名气、知名度, 提出他们认为对竞选最关键的问题, 表现他们的性格、才能和将来的工作议程;政治广告也能用来攻击对方, 树立己方优势;另外, 政治广告也有助于大众增加政治知识, 了解政治事件。Denton和Woodsard认为政治广告有七大功能:建立名字的认识;使选民对候选人产生兴趣;认别主要政见并建构公众辩论的问题;展现候选人才华;提供支持候选人的动力;刺激民众参与;提供娱乐。[3]

现代政治广告通过浓缩的候选人新闻报道影片, 借鉴商业广告的种种技巧, 来制造抽象的印象, 传达简单扼要的政见。政治广告具有一种舆论功能, 现代的政治广告, 尽最大努力除却“宣传味”、“说教味”, 代之以“人情味”、“谈心味”, 以成为控制民意的强有力的手段。麦克卢汉称“广告的作用与洗脑程序完全一致”。

政治广告的媒体多种多样, 既有传统媒体, 也有新媒体。

1、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政治广告

传统媒体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印刷物来传播信息的印刷媒体, 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二是通过声音或图像传播信息的广播媒体, 主要包括收音机、电视机、电影和电话。其中电视广告比报纸和广播更有效, 更能吸引观众。在美国, 每当总统选举、国会选举和州长选举时, 选民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大量的竞选政治广告。20世纪60年代电视竞选广告开始在美国盛行, 如果候选人能够支付一大笔钱去购买电视广告的黄金时间, 播放自己制作的电视政治广告, 会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新媒介、新武器——网络政治广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因特网迅猛成长, 互联网逐渐成为一种政治交流的必备工具, 也为政治广告开辟了新战场。网络既可以像报纸那样提供图文并茂的版面, 也可像电台那样广播美妙动听的音乐, 同时也可以像电视那样播出电视画面。许多候选人利用因特网来拓展自己的影响。早在1998年, 美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参众议院候选人就拥有自己独立的网页;在2000年大选中, 几乎所有的参选人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竞选网站, 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选民进行沟通;2003年, 前民主党党内选举参选人霍华德·迪安成功地运用互联网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支持网络, 把网络建设成了一个合法的政治广告工具。2012年美国大选前夕, 奥巴马创造了很多个人的品牌, 自己的粉丝群, 然后在专业的网站上帮助自己筹款, 可以说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通过互联网, 包括史上筹款最多的一个总统。[4]

总之, 政治广告在西方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广告发展如火如荼, 内容和技巧也日趋成熟。尽管西方国家在政治竞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但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 它解决了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权力更替的难题, 调动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为选优淘劣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57994.htm

[2]徐键:《现代政治广告研究》, 《新闻知识》2006年10月

[3]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6%94%BF%E6%B2%BB%E5%B9%BF%E5%91%8A

中国古代象棋的起源及其发展 篇9

一、中国古代象棋起源及其发展

中国象棋, 古代称为“象戏”、“桔中戏”, 亦有方言称其为“大棋”, 是传统的二人对弈棋类活动, 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对弈中, 由红方先行, 二人轮流执子, 以“将死”对方的将 (帅) 为最终胜负和的判断标准。中国象棋, 带有浓烈的中国特色, 充满玄机, 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娱生活, 更是雅俗共赏, 陶冶情操, 启迪思维和磨砺意志的游戏项目, 以其特有的魅力, 吸引大批中外人士的喜爱, 从古至今, 象棋运动在中国都极为普遍, 深受百姓喜爱, 街头巷尾时常可看到成群爱好者以棋论战, 如痴如醉, 可见其群众基础之广泛。书中有云:“车无轮马无鞍炮无弹, 鸿沟鏖兵;帅有才象有智士有勇, 荥阳争雄。”这正是对中国象棋最生动的诠释, 在对弈中, 仿佛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 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关于中国象棋的最早起源, 至今众说纷纭, 并无确切考证, 较为可靠的记载便是出自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一文中:“有六簿些;分曹并进, 遒相迫些;成枭而牟, 呼五白些。”[1]和《说苑》一文中: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 说:“足下千乘之君也,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2]关于象棋的描写, 这说明, 当时已出现“象棋“一词, 且这种运动已为权贵所戏玩。而王逸注《楚辞》中“博, 著也, 行六棋, 故曰六博。”[3]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六博和《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中:“当时齐地的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 六博蹋鞠”的描写, 则说明象棋亦在民间流行开来[4]。战国末期, 盛行一方六子象棋, 因而叫做“六博”, 这与当时的军队编制相符, 其比赛法则又形同战争中布阵遣将, 目的在于相互攻击而置对方于死地, 可见此时的象棋, 是当时战争的缩影。

时至秦汉, 在“六博”基础上, 又发展出的“塞”, 亦被称为“格五”、“塞”的行棋更为规范, 排除了运气成分。特别受到宫廷人士的喜爱, 东汉边韶在《塞赋》中写道:“始作塞者, 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约, 其为乐也大。犹土鼓块木包, 空桑之瑟, 质朴之化, 上古所耽也。然本其规模, 制作有式:四道交正, 时之则也;棋有十二, 津吕极也;人操厥半, 六交列也;赤白色者, 分阴阳也;乍亡乍存, 象日月也;行必正直, 会道中也;趋隅防折, 礼之容也;迭往迭来, 刚柔通也;周则夏始, 乾行健也;局平以正, 坤德顺也。然则塞之为义, 盛矣大矣, 广矣博矣。质象于天, 阴阳在焉;取则于地, 刚柔分焉;施于人位, 仁义载焉。考之古今, 王霸备焉;览其成败, 为法式焉。”不但详细地描写了塞的形制, 更体现了当时宫廷对“塞”的重视[5]。

魏晋南北朝时期, “象戏”棋艺活动为百姓所热衷, 北周武帝亲自拟写《象经》, 将其主要行棋规则加以明确和改进, 《象经》的出现, 为日后象棋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隋唐时期, 象棋的发展处于平稳发展态势, 隋文帝不喜象棋, 因此在他统治时期, 象棋并无太大发展, 而至唐高宗统治时期, 由于李世民的大力推崇, 而使象棋的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无论从棋子到棋盘都有了很大变革, 棋子中已出现“将、马、车、卒”四个兵种, 而棋盘则由六十四方格组成, 形似国际象棋, 后来在围棋棋盘的影响下, 才变为九十点, 但其形制已经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象棋有诸多相似之处。

宋代是中国象棋发展的另一个鼎盛时期, 象棋的形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变革, 新增了“士、象、炮”三子, 再历经了百年的变革后, 终于于北宋时期基本定型, 形制与近代相似, 含三十二子, 九宫和楚河汉界, 宋代的《事林广记》有着对我国象棋棋谱的详细描绘, 比西方于15世纪出现的国际象棋棋谱尚早200多年, 这足以推翻我国象棋源于国外一说。北宋时期先后有众多关于象棋的棋局、棋势的著作问世, 而南宋时期, 象棋则成为街头巷尾最热门的活动, 许多文人墨客也无一例外嗜好象棋, 民间更是出现了专门的以制棋为生的手工业者和传授棋艺的讲师。可见象棋在此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进入高速繁荣发展的时期。

进入元明清时期, 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象棋在民间的发展较先前更为进步, 不但技术水平大大提升, 还涌现出大批象棋高手, 著名的有王再越、周廷梅、吴梅圣等, 象棋已经越来越接近平民化, 众多棋类研究的专门性著作,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竹香斋象棋谱》、《金鹏十八变》、《适情雅趣》、《桔中秘》、《梦入神机》、《梅花谱》, 这些著作更是对象棋的博弈进行了更加深入、透彻的研究, 这标志着这一时期人们对象棋进一步探索的成功, 同时也为我国后世棋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中国后, 我国象棋发展也迎来了崭新的面貌, 源源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 新人在汲取前辈经验的同时, 不断开拓创新, 勇于实践, 使我国象棋棋艺水平得以迅猛提升, 1956年, 象棋终于被列入我国体育项目之一, 为中华文体事业增光添彩。

二、中国古代象棋棋具

中国古代象棋的独特魅力, 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还离不开它别具一格的棋具设计。古棋具的独具匠心, 正是我国古代象棋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最重要的体现。然而针对古代象棋棋具的研究, 存在诸多困难, 由于藏品较少, 断代不详, 仅能依靠大量古籍和史料中的记载进行分析和推断, 因而难免存在疏漏。

在古代, 对优质棋具的界定是十分严格的, 以能更好地满足对弈双方使用需求为主, 首先要求棋子两方颜色区分鲜明, 赏心悦目, 切不可过于夺目, 以免给下棋人造成紧张情绪。其次要求棋子轻重适宜, 既要求便于行棋, 防止棋子过重造成博弈疲累, 又要求棋子稳当坐落于棋盘之上, 免受户外风雪影响, 造成对弈中的棋子偏移。最后是对棋子质地的考量, 它要求棋子能够经受磨损、摔打, 且适宜四季气候, 始终保持温润、柔和的手感, 不至于夏季汗腻而冬季冰冷。要同时满足以上需求, 绝非易事, 然而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却凭借其聪慧的头脑和高超的制棋手法, 制作出众多工艺精湛的棋具作品。其中较为出名又有史料佐证的有唐代南洋香檀木制宫廷象棋, 其做工精致, 独有一股异香, 极为珍贵。

直至唐代, 我国才出现较为明确介绍象棋的古籍资料和文物遗迹, 这也使得象棋的形制开始逐渐被后人所熟知, 此时已有扁圆形状棋子, 棋盘为8乘8方格状。

宋代象棋以北宋大象戏玉子、北宋木质象棋、南宋铜质象棋、南宋官窑瓷质棋子棋较为多见, 棋子上刻画的图案和文字, 反映出当时军队服制和字体特点。又因其种类繁多, 可见宋代象棋发展之鼎盛。

元明清时期, 古代象棋发展相对衰落, 但却仍受民间百姓推崇, 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制, 如罕见的元代青花、釉里红棋子木质棋具、玉质棋具、象牙棋具、石制棋具等, 都如工艺品一般古朴、精美。

三、中国古代象棋特点

中国古代象棋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竞技性, 它采用两方对弈的形式, 通过双方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包括体格、心理、智力等方面的能力, 从而打败对方, 最终取得比赛胜利。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 古代象棋具有明确而严格的比赛规则, 对弈双方必须按规则行事, 具有公平公正性。第二, 古代象棋要求对弈双方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力支撑、智力水平和技术能力, 并在比赛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能。第三, 古代象棋带有一定的竞赛性和娱乐性, 对弈双方在比赛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彼此对抗的乐趣, 并在比赛结束后一决胜负。基于以上一系列特点我们不难看出, 象棋堪称中国古代竞技类体育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比赛项目。

四、中国古代象棋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象棋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可谓历史悠久。在历经百年洗礼, 经历无数挑战后仍被传承下来, 且在秦汉、唐宋时期, 发展至我国古代体育史上两大巅峰。这一传统体育运动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创造结晶, 它集中原文明特色于一身, 不仅在宫廷显贵中得以盛行, 更为民间百姓所喜爱, 显示出华夏儿女的勇敢和智慧, 是各个民族都极为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作为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一大组成部分, 它不仅从侧面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更为后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古代象棋, 在启迪思维、挑战智力的基础上, 还富于极强的娱乐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堪称我国古代文明之瑰宝。它凝聚了中国独有的东方特色, 是东亚乃至世界体育史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 在世界各国所开展的国际象棋体育竞赛中, 仍然能够看到中国古代象棋的影子, 可见它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6]。

古代象棋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无数智慧与汗水, 是汲取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精髓的独特体育项目。它棋制严谨、玄秘深奥, 千变万化、引人入胜, 既充满着辩证关系, 又富含人生哲理, 让对弈双方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互相搏杀, 着实是一场思维上的较量。正因中国象棋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华夏儿女更应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楚辞·招魂》.

[2]刘向.说苑.

[3]王逸, 注解.楚辞.

[4]司马迁.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 (前104—前91) .

[5]边韶.塞赋.

西方政府诚信的起源和发展 篇10

关键词:西方政府,诚信,起源

一、西方政府诚信的起源

西方政府诚信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初步确立于17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 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时期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后开始完善。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眼中, 诚信就是买与卖的交易中不赊欠、不掺假, 这种商业行为后来被社会所承认, 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准则。这一辩证法后来成为古代契约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因此西方政府的诚信是一种契约式的他律诚信。在罗马共和时期, 希腊的辩证法传入罗马, 罗马法学家引入将其运用于罗马现行的法律制度之中, 维护商品经济所要求的公平, 后来诞生的现代诚信要求和自由裁量权都萌芽于罗马法。

17世纪, 学者们将契约论上升为人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并被社会所承认。西方经济发展起来后, 人们更是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商业行为, 并显现出积极的成果, 因而这一原则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 成为社会的公认准则。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社会大危机过去后, 经济开始复苏发展, 诚信原则也逐步完善。

二、西方政府诚信的制度发展

西方政府诚信起源于契约论, 经过长期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较成熟的体系, 其中由许多相关的制度构成, 正是由于制度的成熟, 才构成了西方政府诚信体系的成熟。

(一) 根本制度

宪政制度是西方政府诚信的根本保障制度。宪政制度也是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立宪制, 根本起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人们希望有政府来管控整个社会, 否则社会就是混乱动荡的, 但政府的权利又不能失去控制, 否则就会危害到人民的利益。因此人们利用宪政制度来平衡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这种关系, 即由政府管理社会, 同时人民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使国家权利受到有效的制约。

宪法是宪政的一种治理方式, 是社会契约论的法律表现形式, 也是人民与政府达成的一种契约。宪法明确了政府公权力的来源、性质和地位, 人民同意按照宪法规定的形式来接受国家的统治, 而政府也要按照宪法的规定形式自己的权利, 履行义务。可见, 政府的诚信是建立在宪法规定之上的。一部真正起根本作用的宪法不单规定了政府如何行使权力, 还要明确规定政府如何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的需求才是建立政府的基本要求, 才是真正的宪政制度, 才能为政府诚信提供根本保证。

(二) 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是解决政府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政府需要通过税收汇集公共资金提供公共服务, 因此, 税收是一个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 很早就被国家统治所采用。很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都是由于制度的缺失和不健全下不合理的税收引起人民的反抗而引起的, 因此税收制度对一个政府的诚信和一个国家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后, 西方政府陆续开始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各国通过宪法把征税的立法权、执行权和管理权分立管理, 实行公平便捷征收。除设立完善的征收机构外还设立科学的监管机构, 如美国就设立了单独的税务法院, 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三) 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诚信制度中比较重要的一项, 因为直接涉及政府的市场行为既涉及政府自身的诚信问题, 也涉及政府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一种商业诚信问题。

政府出于自身的运营以及自身职责所在, 也要有市场购买行为的发生, 但是不同的是, 政府的采购行为属于国家行为, 所采购的商品不止用于政府办公自用, 有的还用于投放于公共事业, 并且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的是纳税人的税收, 因此, 政府采购必须有相关的采购政策, 采购方式和采购管理等一系列规定, 用以规范政府的行为, 对民众负责。西方国家的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 美国颁布了《联邦采购法》, 英国设立了文具公用局, 20世纪30年代后,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 采购制度日趋完善, 建立了相关法律, 明确规定了采购的目标、原则、程序、方式和主观机构等, 也约束了政府的行为, 维护采购信誉, 通过这些制度使纳税人知道政府将使用这些税收想要做什么, 正在做什么, 成果如何, 做到公正透明, 这是维护政府诚信最有力的措施之一。

(四) 政府公共管理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也是经历了政府职能缺失和政府职能越位等极端方式造成的后果之后, 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 从而提高了政府行为的有效性, 提高了政府诚信度。西方国家多以认真务实的精神与公民一起制定为人民服务的宪章, 宪章规定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标准, 成为政府服务的依据和检测工具。公民既可以通过服务宪章了解政府要提供哪些服务, 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如何提供服务, 也可以了解政府是否提供了应有的服务, 有否遗漏, 是促进也是保证政府言出必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从而提高了政府诚信力。

(五) 政府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体现诚信政府的又一重要制度, 也是促进政府诚信的重要制度之一。是否能选出人民意愿代表的政府, 是政府诚信与否的表现之一。人民通过选举选出认为能够代表民意的政府, 也实现了对不诚信政府的更替,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诚信。

上一篇:流失风险下一篇:合同约定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