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案教学

2024-08-16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 篇1

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笔者了解到,现阶段的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地方。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改进学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存在的问题

1. 学案变成了习题库

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个别老师对课程内容缺乏足够深入、全面的认识,将学案教学变成了简单的习题强化训练。在进行学案设计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塞入大量的练习题进去。这就是题海战术的再现。这样不仅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会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语文阅读视若猛虎,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将学案变成教材

还存在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将教案变成了教材。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带着学案,语文阅读课本却被束之高阁。对学生的教授,完全依据教案的内容,完全忽略了教材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语文阅读学案教学的时候,依然要重视教材的作用。教材是课堂内容的主要载体,学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学生的阅读必须要有针对性,而最好的阅读材料往往就是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单纯对学案进行讲解分析,缺乏和教材的有效链接,这样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学案完全是问题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有的教师会针对教材的内容设计一大堆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就会对学生进行无间隙的问题轰炸。单纯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阅读来回答。这样,是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这么做也会使得学案教学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提问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结合课改的要求,实事求是,针对教案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状态的要求,让学生发挥出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同时也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或者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尝试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交流来解决问题。这么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议

1.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案中应该突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内容。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真正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点拨。此外,大量的习题不仅会降低学习的乐趣,也会使得语文的魅力骤减,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毫无益处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导计划,让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2. 对文本进行仔细阅读

进行阅读的教案教学,要重视教材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之中。其实,语文的阅读就是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掌握。在对文本进行仔细阅读之后,学生自然就会对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然后,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和答疑。依托教案的内容,对学生的语文阅读情况进行辅导。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3. 通过组织活动来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方式要灵活,不能呆板僵硬。为了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硬塞的教育方式会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课堂应该是灵活有趣的。比如在进行《最后一课》这篇文章的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同学们举行一个阅读比赛,写读后感,相互之间交流和学习。通过阅读交流,感受语文阅读的魅力所在。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以更好地体会文章主人公的感情。通过写作和交流读后感,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极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阅读的学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虽然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学案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不断改进,相信就一定能够弥补不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多《“学案教学”的生命力——必修化学课堂教学探究》,《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9期。

[2].严建彪《关乎宏旨应然而生——也谈《春酒》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 篇2

摘要:本文立足于我校的“教学案”课堂改革模式,以《陈太丘与友期》一课为例,初步探讨了“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课堂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并阐述了“教学案”课堂模式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字:教学案

实效

反思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的核心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2006年9月我校大力推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案”的实践与研究。经过三年的摸索与探究,在全校老师的努力下,“教学案”模式日臻成熟。去年刚刚踏上讲台的我,积极参与到“教学案”的课堂改革中,在半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受益于这种“教学案”的课堂模式。下面以《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案”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一、“教学案”的特点及其基本理念

“教学案”的是将教案与学案合二为一的一种讲学稿。它的实现形式分为三部分,即: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案;课后辅导落实教学案。“教学案”的精髓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其基本理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是“自觉、善思、好问”,学生依据“教学案”自行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上学生要善于合作交流、质疑释疑、虚心好问。教师教学行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诱导、启发。

二、“教学案”模式的操作步骤(以《陈太丘与友期》一课为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一则被编入“方正”一门。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对话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严词,逼得对方无言可答。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根据文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人把这篇课文的文言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教育意义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并设计了“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案”课堂教学步骤如下: 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1、知识、技能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及自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

教学难点: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情况。

“先做”、“先学”环节

1、了解作家作品(由生收集汇报、整理)

2、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设计意图:学生在“先学”阶段可以参照课文注解、利用手上的工具书以及互联网对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字词自行解释。)

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门外戏()

尊君在不()..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3、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乃至”、“期行”“无信”等。

4、翻译下列句子。(设计意图:掌握对重点句子的翻译,引导学生对全文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合作探究(设计意图: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3)文中三个人的做法你赞同谁的做法?你认为谁做的不妥当?(4)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化解太丘与友人的矛盾?

“后学”、“后教”环节

一、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由生收集汇报、整理)

2、解释画有标记的字词(依托课前“自学”的基础四人小组讨论整合出最佳答案,小组无法得出结论的提出异议,由其他小组或教师引导完成)

3、翻译下列句子。(根据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翻译全文,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4、合作探究(依托学生自学阶段的思考,四人小组交流对照,整合出最佳答案)

二、学生反馈,质疑解惑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立足课文提出自己的疑惑,师生共同解疑。

三、课堂教学的实效

本人初涉讲台,对教材把握还不够成熟,“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案”课堂模式极大的帮助我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教学重难点,同时在进行第二次备课的时候依据教学案的问题,更容易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了备课的针对性,以此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自“教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我深刻地感觉到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师的引导调控下,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探究质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掌握也慢慢形成了共识,在“先做”阶段学生会依据“教学案”对课文进行大致的疏通、理解,为“后教”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后教”阶段,学生与教师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反馈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立足书本大胆思考提出问题,极大地鼓励了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大胆提出质疑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与探究的意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教学案”模式在古文教学中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字词的训练帮助学生打牢基础,有利于对篇章的理解。“由字到句、由句到意”的文言文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水平明显提升。

四、实践后的反思

“教学案”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表面上看来教师的工作量似乎减少了:教案有现成的,课堂上教师讲的也少了,但实际上这种课堂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更多!那么如何成功实践“教学案”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我素养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大胆的“放”,转“灌”为“引”,不要“填鸭式”的将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来说不是轻松了,而是要求更高。因为“教学案”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质疑阶段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随时准备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的,还可能是超出了语文学科范围的,甚至是自己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使用“教学案”之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钻研教学案,根据学情进行详细的“二次备课”。在“教学案”模式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能做的,教师坚决不做”,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具有一定水平的语文素养。俗话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道理。

2、勤钻教材,提高整合能力

教科书是最坏的主人,也是最好的仆人。“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想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使用教材,需要有选择、取舍、整合的勇气与智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面对教材,教师首先是一个决策者,然后才是一个执行者,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要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与整合形成成熟的教材观。教师对教材要有居高临下的驾驭能力,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将直接关系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提高整合教材资源的能力,能根据教材内容,依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依托“教学案”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设计的问题既要重视基础学习,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练就本领,提升课堂调控能力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一节中指出“要重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条很有指导意义,这里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不是“放羊式”的自由活动,教师必须加强全过程的调控,适时的加以引导和指点。因此教师是否能成功的调控课堂将决定课堂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调控好课堂呢?笔者认为要善于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以亲和、信任、鼓励、赞许的态度,使每一位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其次,要善启发、巧引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初步见解,教师应与鼓励以增强他们探究的信心,给予点拨使他们于“山重水复疑无路”处走向“柳暗花明”。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进行合作学习;要精心设计问题,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有讨论的价值,能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最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五、结语

在实施“教学案”模式的语文课堂中,本人虽然深受其益,但由于本人初涉讲台,经验尚浅,对“教学案”的实施还处在摸索阶段,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学”与“教”的时间分配,对学生的“先做”缺乏学法上的指导等。但是正如我校的“教学案”模式日臻成熟,随着我在语文教学方面时间的加长,我对语文教学认识的加深,我对“教学案”模式的课堂会驾驭得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优化初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具体方略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优化方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88-01

学案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理念。要想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整实施且发挥实效,务必要兼顾多方面、多层面工作,以此达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现就从五个层面做以分析,探究学案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优化。

一、学习方法指导

对于学案教学来说,关键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所以初中语文老师要善于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移到研究学法上,真正变教学为导学,方能真正意义上的领悟“导学”的内涵,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同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学案教学时,老师需将语文学案于上课之先下发给学生,并且组织和指导学生使用好学案,紧紧跟随学案的脚步预习好上课内容,了解清楚如何进行字词摘抄、如何搜集作者资料、如何质疑文本等问题,然后让班级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积极思考,长此以往的话,对于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大有裨益,而且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兼顾分层递进

新课改言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同时存在鲜明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尽可能大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处所提的“分层递进”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层”指分层教学,目的在于照顾各学习层次的学生,确保课堂教学和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以此讓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向前推进。此处尤其要注意语文作业设计问题,争取针对同一篇课文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基础题、能力题、提高题以及拓展题,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详读教材文本

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载体,合理利用教材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极为有益的,所以老师要改变审视教材的角度,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依托学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那么如何“走进教材”呢?这就要求老师详细解读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问题等多种要素,争取在对言语的感悟和理解中产生情感共鸣,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未知的每一处世界。比如,老师在讲授《沁园春·雪》这首诗时,老师要带领学生领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象,还要引领学生感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豪迈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体悟“江山、英雄”别样的壮美形象,感受毛泽东诗中所要表达的激荡情感。通过详读教材文本的方式,学生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细读,才能真正“走进教材、提升思维。

四、巧设语文活动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更要想方设法,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巧设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与习惯,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比如,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七颗钻石》、《蔚蓝的王国》这几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一是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二是借助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这种人人参与、人人思考的语文教学活动,有益于实现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五、及时批阅学案

学案教学中的学案有一部分被称为反馈部分,多指课前预习部分和课堂总结,这两部分内容需要语文老师分两次进行收集,从而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它是语文学案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中,学生初步完成学案中预习部分后要由语文科代表收齐上交,教师进行第一次批阅,从中了解学情并确定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调整课堂学习方案,这样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上课前将学案发下来;课堂上,学生结合学案研读文本,拓展文本、小结感悟、训练巩固,学生要在课下进一步完善、整理、订正,完成后收齐上交课代表,教师再进行第二次批阅,这种双重批阅的方法一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二是优化学案教学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而言之,优化初中语文学案教学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对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皆有帮助,同时有效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有效性,因而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落实好以上提到的五条方略,争取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慧军.初中语文学案编写与实践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 金 琪.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学案教学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 2012

[3] 彭奇凤.稻田中学初中语文学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 篇4

一、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1. 应用于全体学生, 体现学生自学性

新课改的初中语文教材针对全体学生都适用, 这就需要教师所设计的学案对所有学生都平等对待, 给予学生平等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不因学生成绩好坏而区别对待, 培养学生的信心。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注重教学导向过程, 在教学的思想、手段和方法上都要注重改革和创新。

2. 学案教学引导自主预习

在开始课程学习前的自主预习, 与以前的教学流程存在本质的区别。学案的自主预习导向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课文大意、疑难字的疏通、句段的通顺这三方面。学生有计划地按照学案进行预习, 能够对课文有初步了解, 对课文中的生字能够提前认识, 对课文章节、段落了解清晰。教师应控制自主预习时间, 以提高效率。学生完成预习后, 可以通过学案习题测试预习效果, 这样能够有效地知道哪些问题没有完成, 再去课堂听课就有了目的性。教师在学生预习时, 对学生的疑难进行了解, 这样上课时就有针对性, 能够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就有了方向性。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 再依据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生的学习目的为标准, 制定出学生在这节课能够完成的任务。

3. 学案教学的多变性与学生的参与性

学案教学的多变性是指在开展学习活动后, 过程中有可能和开课前的预测方向不同, 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变化作出进一步的教学方案调整, 使课程继续进行下去。即使教师在开课前已经让学生做了自主预习, 但是课程教学具有多变性, 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课程教学的多变性充体现了自主预习并不是确定教学的方向, 当课堂教学发展和自主预习方向不同时, 就需要情况进行修改。

学生是否能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当中很重要, 有效参与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亲身参与进去, 从中获得知识。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必须做到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进来,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现自己, 不能可有可无, 要让每个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学到知识, 取得进步。

二、语文学案教学促进合作探究

1. 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好学性

要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能忽略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喜欢上课堂, 激发学生好学的天性, 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依据学案中重、难点精要进行讲解, 组织学生探究学案中的综合问题;针对学案中重、点、难点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进行小组讨论;多鼓励学生, 让他们自己对未知的问题进行探索, 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求学精神, 让学生自己得到想要的答案。

2.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达到平等对话

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实现人性化的特点, 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对话是其实施的重要因素。在平等的前提下, 以学生为主体, 分成小组对课文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听课, 带着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 有目的地进行讨论, 能够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和质量。经过讨论后还是不明白的问题, 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这样教师就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 达到教师指点、学案引导、问题激发、学生探讨。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师在注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从中学习到人生哲理, 这样也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 以平等的方式对话, 这样教师才能更加了解学生的需要,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 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学案教学巩固拓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完成基本的语文知识教学外, 还要使语文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初中语文的教学向语文教育的纵深发展。在当堂任务结束后,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 达到创新的目的。练习习题后, 学生可以通过互对答案, 也可由教师给出答案, 但一定要有针对性的点评。课后教师要负责对学生预习时的疑问和课堂未解决问题进行解答, 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新课改教材中有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 任课教师要在此基础上, 结合相关资料或相关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亲自动手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 增强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总结

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 制定有效的学案, 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制定学案教学, 实现自主学习;以全新的方式和思路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 促进学生的自身教学素养, 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艳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 2011 (20) .

[2]吴西海.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J].神州, 2011 (17) .

初中语文爱连说教案优秀 篇5

1.将下面词语和拼音抄写三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

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涟 lián 亵玩xiè 隐逸yì

2.查阅资料,了解文学知识。

周敦颐(见课本) 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 )不染( ),濯( )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香远益( )清,亭亭( )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4.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熟读课文,并在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二)思考与探究

1.理清层次结构,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描写莲花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独爱莲的原因.

第二层:对菊花、牡丹、莲花作出评价。

2. 找出描写莲的语句,概括莲的品质。从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的品质:不与世同流合污,豁达正直,美德远扬,仪态端庄,气节高尚。表现了作者鄙弃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 文章liuxue86.com的语言十分精炼,试从文中找出一例,赏析它的精妙之处。

衬托手法:写菊、牡丹是从正面、反面来衬托莲的品质高尚。

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以菊比隐士,以牡丹比富贵人,以莲比君子,从而表达作者对三种人的不同感情、不同态度。

(三)发现和质疑:

学习课文,就文章的内容或写作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请说出

浅谈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与设计 篇6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一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提高课堂效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五年前涉足语文导学案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课前发给学生语文导学案并完成,的确具有可取之处。

1.学生课前预习任务明确

近几年来不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往往不能提前预习。尽管教师提出预习要求也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了导学案,学生就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就能够识词认字、划线批注,对课文作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成为学生课堂展示的舞台

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实行学生主导、教师辅导,学生纷纷崭露头角主动投影自己预习字词、作者作品常识等,脸上洋溢着成功与自信。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配角也随之体现出来。

3、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

以往教学中字词教学、作者作品常识介绍起码需要十五分钟,实施教师强化灌输,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甚至写不好汉字,记不住词语,导致写作文时错别字连篇。

语文导学案的落实,填补了学生在语文课外学习中留下的空白。用明确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学生就无法躲避,必须完成。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

由于不少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课前根本没有预习课文;课堂上,再加上课文篇幅较长,课堂时间有限,不少教师常常是在学生没有阅读课文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这样的讲解能有多大作用,值得思考。

语文导学案,正是把“先学后教”这一教学原则具体化,落实到了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语文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尽管这种思考不够正确,不够深入,不一定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写作意图,但只要阅读了,思考了,学生与作者就已经进行了初步沟通,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阅读的效果取决于读者自身的阅读储备。再经过课堂上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的认识自然就得到了修正与提高。如此循环反复,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反之,如果没有学生的“先学”,只靠教师的“后教”,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中考课外现代文如何去阅读分析?文言文将如何吃透?

例如:文言文教学中,导学案要求学生归纳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学生在书中注释、工具书上能查到,教师何乐不为?许多教师认为讲后积累,这就使先学后教大打折扣,阻碍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

因而为实现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则有效拓展了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4、便于资源共享

许多学校使用导学案,各年组形成资源共享,这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去钻研教学、辅导学生,以提高教学质量。这不意味着导学案一成不变,要不断修正,达到更精。

学案导学是以教案为载体,引领学习方法,体现自主学习,促使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那么如何设计导学案?

1、符合学生学习基础

教师要抓住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针对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独立自主

学习。学生是导学案的直接使用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自身的导学案是至关重要的。

2、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编写导学案一定按照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课标集中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定格了语文导学案教学设计的中心点,因此,设计导学案不能脱离新课程标准。

3、准确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符合一节课导学重难点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中来,引导学生掌握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当然教师在设计时呈现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落脚点要小、精、有层次。

4、要有恰当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习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专门拿出具体的方法提示或者典型实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让学生明白采取这些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才能完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導学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发展能力。三是问题或任务设计应有层次性、针对性。四、突出文本重难点,质疑由浅入深。符合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导学案”

初中语文学案导学主问题的优化设计 篇7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分析,文学常识识记等,烦琐、细碎、杂乱。这些活动占据了教学的绝大部分时空,阅读教材被肢解得“千疮百孔”,阅读教学自然显得支离破碎,阅读教学知识点严重“沙化”。由于这些训练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这样的能力训练当然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的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问题。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比如传统习惯上我们在教学《故乡》的时候通常把教学时间安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来揭示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第二课时分析杨二嫂的变化。第三课时分析“我”的形象。这样,三个课时之间被肢解成各自独立的部分。而率先采用“主问题教学”的章林华老师则设计成互相关联的问题:1.找出闰土和“我”一气和隔离的表现。2.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是什么?3.面对着这种隔离,“我”产生了什么愿望?

这三个问题逐层推进,呈现了阶梯状的三个教学板块,且三个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囿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性学力。通过自己的独特体验,亲自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可见,主问题教学以一个或几个主要的问题把文章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目前主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1. 主问题过多。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总是希望倾其所有地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总想面面俱到,以至于产生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

2. 主问题难易不适。

简单的问题是学生只需要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而较难的问题学生无法解答。

3. 主问题层次不清。

问题一多,哪些问题为主,哪些问题为次,在层次的安排上不尽合理。

4. 主问题统领性不强。

主问题孤立静止,不能统领全篇。

三、学案导学主问题设计的优化方案

在学案导学的编制和使用中,我们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来优化主问题的设计,并显示出初步的成效。

1. 深入文本,挖掘内涵

(1)从文章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如《童趣》一文,我们根据标题“趣”,找到和题目对应的话一一“故时有物外之趣”(物—趣)设计主问题为:为什么能够体会到物外之趣?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2)从关键词、句入手设计主问题。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动作描写有三个关键的动词,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问题:

①在这段的描述中作者用了几个动词,找出来并加以理解。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获得这样的理解:

“攀”: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

“缩”: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的紧张啊!

“倾”: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年迈的父亲迈着蹒跚的脚步,爬过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然能够得出父亲这样艰难还能去为作者买橘子,体现了父爱的伟大。

2. 抓住特点,借鉴描写

(1)文章的细节描写

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鲁迅的《孔乙己》在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得非常深刻,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2)文章的写作手法

在对《夏感》这一课的学案编写中,我们把主问题设计为赏析第4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紧张的旋律的。

怎样的阅读才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种紧张气息?

经过讨论明确:把握句式的特点,本段以短句为主,词语反复。

从“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又得赶快去”中,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忙碌。(在这里还通过删去了一个“快割”和一个“快打”,让学生比较阅读,通过读,感受夏天紧张忙碌的节奏。)

从“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天空可是遮上了云”中,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不安和企盼。(农民夜里不寐的心理揣摩,他们在想什么?怕刮风,担心有云压来,风云带来雨水,而麦子还在场上,如果下雨的话,就要想着起来把麦子盖起来,不然麦子遭了雨,要发霉生芽的。心里默念老天可千万不要下雨,如果要下雨的话,还是等麦子收回家吧。)

从“挑着夏秋两季”中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民使命感、责任感的赞美。

再来看看作者的情感,通过关键词,“亦够苦了”的“亦”,“该松一口气了”的“该”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对农民的体恤、理解。

3. 寻找共鸣,熏陶情感

(1)人物形象分析

编写《老王》这一课的学案时,我们把主问题设计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

通过文本的阅读,学生能很快找出相关的内容:

老王是个很苦的人: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老王还是一个很善良的人: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作者一家人都关怀老王,常坐他的三轮车,照顾他的生意;知道他有夜盲症,送他大瓶的鱼肝油;老王送冰,不要他减半收费;不坐老王的车了,还问他现在的生活如何;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给了钱,不让他白送,后来想起,心里不安。

作者为什么那样关心老王?——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人人平等,人人互爱,因而作者是一个极富爱心的人,也是一个善良的人。读到这里,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以善良体察善良,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2)文章主题把握

七年级上《散步》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因此我们把主问题分解成三个子问题:

①这篇散文通过写一家人“散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道德?又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的?(敬老爱幼。“我劝母亲散步”,“解决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分歧”,“‘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

②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要依从儿子,走小路。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了小路。表明了“我”是对母亲非常孝敬的一个人。)

③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表现了他们的责任感,体现了“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以主问题为载体的阅读教学的特点

1. 教学头绪相对简化。

它一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的局面,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它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

2. 教学问题高度整合。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从而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3. 教学效果自然生成。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以居高临下、条分缕析地“讲深讲透”为己任,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主问题”学习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创新的教学关系,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成功感,真正把阅读的空间还给了学生。

五、关于主问题教学的思考

“主问题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它的完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在阅读教学中,以文章的题目为主问题,抓住文眼,感知全文;以中心为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以思路写法为问题,训练思维,培养语感。让每篇文章、每节课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每个主问题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让学生在共同参与、广泛交流中,形成指向语文学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董洪亮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董叶英、张毓人主编《和谐课堂构建与氛围营造》,华龄出版社。

[3].刘良慧、张先华著《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

[4].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写的意义和原则 篇8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尝试, 我对导学案模式逐渐熟悉, 发现它有诸多优点:

1.由于导学案课前就发到学生手中 , 学生可以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预习, 或自主学习, 这样教师讲授起来学生掌握的情况要比以前好。

2.导学案的设计站在学生的角度 ,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导 学案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 培养了 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4.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记录 、师生与生生交流的平 台、复习的重要资料。

二、初中语文导学案的基本结构

1.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内容包括:课时数、课题名称、学习 目标及重难点。

2.学习准备。 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落实、学习方法指导、课 文写作背景、课文内容自主阅读理解。

3.自主学习。主要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答案基本上在课文中能够找到,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 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合作探究。 与课文有关的一些比较难一点核心的问题, 注重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这类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5.巩固拓展。巩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并且注重题型和提问的方式变化多样, 或找与课文有关或有密切关系的美文,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三、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写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 学生资料使用多但是分散 , 学生选择的能力和时间 有限。

2.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不是随时有教师指导。

3.学生上课小组合作太空无实际内容, 无交流碰撞火花。

4.教师集体备课前教案不统一, 无交流前提, 无讨论基础。

四、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 。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 导学案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我们在设计《春》导学案时, 加入一篇对文本的赏析的文章, 让学生主动读, 读完后对课文就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这样比单纯由老师讲要有效得多。

2.探索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 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探索学习, 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有些比较难点的问题还可以加入一些提示, 一步步引导学生, 从而使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灵活性原则。因为各个学科的特点不同, 所以导学案的设计不一定所有学科都一样, 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也存在差异, 编写时要考虑到学生学情的差异, 使导学案形式上丰富多彩, 灵活多样,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编写, 想学生之所想。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由浅入深。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先从字词预习开始, 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进而深入把握课文中心, 小台阶、低梯度, 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6.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 , 要强调内容创新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我们在设计《藤野先生》导学案时, 可以安排“情景表演”这一环节, 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主人公藤野先生和鲁迅, 通过他们的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祖国沦陷时的心情, 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五、初中语文导学案问题或习题选择的注意事项

1.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不超出课程标准。

2. 选择初中学生 通过阅读能够理解 、 掌握 、 运用 , 由易 到难。

3.以学生学习方便为准 , 指明看书的页码和段落 , 每课尽 量有方法和思路的总结的问题。

4.把握准确。在编写之前 , 必须翻阅课程标准 , 精读全课教材;准确具体制定学习目标, 用词上突出知识技能掌握, 目标叙述具体可操作;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选用问题或习题教师必须试做一遍, 以估计其难度系数。

以上是我对导学案的一些认识, 导学案的设计操作需要不断研究, 挖掘它的潜力, 从而促进教学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陈顽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初中美术学案教学初探 篇9

关键词:初中美术,学案教学,知识建构

新课标提出要将学生由外部刺激或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与信息加工的主体。“学案教学”正是在布鲁纳发现法、探究问题训练法等诸多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将知识建构、智能开发、能力培养、人格健全熔为一炉, 依据学生认知规律, 按标准课时单位设计出学生学习方案, 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兴趣, 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最终完成学生角色地位的切实转换。笔者仅结合自身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案教学的若干体会, 联系教学实践, 对此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 共勉共进。

一、明晰教学标准, 制订学案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标准》指出, 初中美术教学正处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将此前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进行融汇综合, 是此阶段美术学习的重点, 学案教学也应遵循此原则。在具体的学案设计中, 教师要遵循三个基本步骤:学案主客体分析—学案目标制订—教学活动设计。在学案主体分析中, 教师应就初中学生整体的知识理解能力及生活体验, 联系教学重难点和衔接要素, 找准理论迁移、动手实践与学习主体间的最佳结合点;在学案目标的制定上也应做到智力目标、非智力目标相兼顾, 如“实用美观的家具”一课, 教师可在基本操作上要求学生掌握纸板制作的基本技法, 其次就是要学生在“纸板坐椅的设计和制作”的应用课程锻炼培养立体造型的设计能力;学习活动设计或目标呈现, 教师要依据学案目标, 从知识线、学法线与能力线三方面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及质量反馈做有层次地方式方法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把讲堂变为学堂, 真正做到把时间交给学生。

二、诊断学生认知状况, 导入新课

美术教学的人文性质较为明显, 在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之外, 还需要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作出清晰的认识。换言之, 教师就是要通过思考题、填空题等形式, 对学生关于新旧知识点衔接的认知状况进行诊断, 并就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补偿教学, 扫清新知学习中的障碍, 同时也有利于导入新课, 起到激趣导思的作用。譬如在“实用美观的家具”一课中, 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多类现代风格坐椅的图片, 再组织学生按小组讨论答案的形式完成以下思考题:1.座椅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2.现代风格座椅社会功能有哪些?“兴趣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教师要通过课件中传统座椅与现代座椅风格的比较, 再以思考题激发学生对于现代座椅美观、实用社会功能的思考, 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图例分析,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案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先学后教”的理念, 以教学重难点为中心预设教案。同时, 在学案设计中, 教师应注意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分析教材, 即备课备学生, 以学生的认识经验、思维感知和研究教材, 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在“实用美观的家具”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在课件中利用图例对纸板座椅做详细的制作图解, 并可在具体的动手实践环节中, 提供多个图例, 将学生小组按单、双数号加以区分, 要求单号组与双号组选择不同的图例制作, 允许小组内可交流讨论完成。在各组同学制作完成后, 应就其卡纸坐椅的制作方法进行讨论总结, 考查学生对于坐椅制作技法如折、剪、插、粘、卷的应用与思考, 同时也为学案教学的下一环节设计再创造做好了理论铺垫。

四、设计制作,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指导学生对基本坐椅制作技法的学习与操作后, 教师应及时组织达标测试, 以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网络, 力避遗忘, 并根据教学反馈情况进行补偿教学。在达标测试的题材选择上, 应注意以下几点:测试题要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难度适中, 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在纸板座椅的设计构思再制作的环节中, 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公园、海滩、卧室、办公室四个不同的背景环境, 要求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出一个或一套风格匹配的座椅或沙发来。在指导学生进行纸板座椅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着重强调或提示学生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即在利用简单的材料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座椅的同时, 不仅应能充分调动创造力, 传递对生活的热爱, 还应要求学生在座椅造型、风格设计上应注意适应所选环境, 并保持功能和美感、简洁与实用的统一。在学生设计制作完成座椅后, 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交流, 组织自评、互评, 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在此环节中, 还可以适当地采用小组作品竞赛的形式, 由组内同学选取代表本组可竞选最佳创意奖的作品参与评比。

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 篇10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最直观的呈现方式就是学案。学案是在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学环境与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它以导学为学习方法,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自主进行学习与探究,在发现问题时, 课上与同学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对于一些疑点难点,通过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学案导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要发展个性,充实语文课堂

学案作为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文案,应当要有教师自己的个性与特点,针对不同的文章,要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性不同,对学习的理解不同,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学案导学”也应该有着其独立的特性。 单调的学案迟早会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所以这就要求学案不能总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尝试多元化的方案。 如可以将学案采用提纲式或报纸式进行编写,或是可以尝试将学案做成手抄报式。有条件的还可以采取不同颜色的纸张,在色彩鲜明的对比下,刺激学生的神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是实施学案导学的基础。

(二)教师要将编好的学案提前发给学生

在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要提前将准备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文章,学会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如在学习 《逍遥游》 一文中,其主要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梳理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了解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文章是怎样的文章。并要求学生要掌握文章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所以教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要充分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将庄子的思想与作品编制成小故事, 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对于文章中不了解的问题要及时的做好相关的记录带到课堂中。这样学生在课前对文章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事先就能进入到课堂中,从而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这是实施学案导学的前提。

(三)教师对学案的内容应当要拿捏好分寸

对文章有不同的解读相应的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总是希望将知识多多的传授给学生,甚至是希望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全面掌握高中语文中的所有知识。所以在制定“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习惯性的将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推荐给学生,也就造成了学案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没有时间去学习,或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学习,就会让学生产生逃避的心理。所以教师在制定学案的过程中要适当的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重点难点的知识,有层次有逻辑的编制到学案中,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例如在学习诗歌 《归园田居》 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将题眼中的 “归“字拆分出几个问题: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归去后如何等等,并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寻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通过将”归“字细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更好的实现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实施学案导学的方法。

(四)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最专业的指导

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 “学案导学”其实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这并不等于说就不重视教师在这其中的地位。相反,教师在“学案导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对课堂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积极学习语文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指导能力。在学生面临难点与重点时, 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己。教师也应当要正视角色的转换,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摆正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实施学案导学的关键。

上一篇:乐于开口下一篇: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