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革

2024-07-24

全面改革(精选十篇)

全面改革 篇1

一、理论创新, 坚持改革话语权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

首先, 《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变为了现在的“决定性”,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这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首要的重大理论创新, 既指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又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重大突破[2]。

其次, 《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总体目标之一, 标志着党的治国理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 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

最后, 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决定》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4]从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到后来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到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提并列, 放在同等地位上,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及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

任何长盛不衰的理论, 必定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能够不断回答、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 实现了理论的一次又一次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国情中的应用和不断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话语权紧密相关, 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理论创新, 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紧紧把握时代话语权。

二、人民至上, 使改革话语内容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过去执政合法性所赖确立的条件和基础发生了变化。面对执政合法性的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从《决定》的起草过程来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是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后作出的。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 “广泛征求意见, 开展专题论证, 进行调查研究, 反复讨论修改。其间,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两次分别审议决定, 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 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 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5]《决定》的起草充分征询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反映了人民最关心的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和愿望, 得到了人民的普遍认可和赞成。

从《决定》的内容来看, 全文提到“人民”多达42次, 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6条改革主线, 内容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对于广大人民最为关注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稳定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法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国防建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 《决定》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提出了未来改革方向及具体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决定》, 一方面从满足人民要求, 改善民生入手, 以深深抓住民心,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这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性举措。另一方面从司法改革、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入手, 提高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 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这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性举措。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 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决定》中的这些措施, 都与作为话语权客体的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这就加强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对于巩固党的舆论阵地, 把握时代话语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制度建设, 为党的话语权提供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6]胡锦涛同志通过对党九十年光辉历程的总结, 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 并告诫全党“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 认真学习制度, 严格执行制度, 自觉维护制度。”[7]

由于“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8], 制度建设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巩固政治统治具有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突出强调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制度建设, 《决定》全文提到“制度”的次数高达183次, 是所有热点词语中次数最多的。制度建设贯穿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所有领域, 使以前的成功经验制度化, 并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提供制度路径和制度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要实现物质的现代化, 而且还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决定性措施。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让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为中国共产党掌握话语权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四、党的领导, 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话语权主导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指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为了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中共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 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5]这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体现, 也是在发挥党领导核心作用下,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从而凝聚全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重要保证。

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执政党, 也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党, 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9]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只有把自身建设成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兼具的党, 加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才能使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才能增强中国共产党作为话语权主体的威信, 从而牢牢掌握和引领改革时代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1-78.

[2]许志峰.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权威访谈·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N].人民日报, 2013-11-15.

[3]冯建华, 翟江玲.理论创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灵魂[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1-10.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3.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 2013-11-1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33.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7.

[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12.

从“综合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篇2

——系统学习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作者:张伯里 《光明日报》(2015年02月11日 13版)

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他在各个工作时期都曾就此发表过大量重要论述。

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中间梗阻”

30年前,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会议上曾专门讲到综合改革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中间梗阻”,各部门之间动作不协调,步调不一致。他尖锐批评有的同志思想保守、政治迟钝,对改革工作不主动、不敏感,缺乏改革责任感,等、靠思想突出,上级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甚至推也不动,“宁肯不改革也不犯错误”,忽略了“不改革我们才是犯了大错误”。他明确提出,要把对待改革的态度如何、改革工作搞得好坏作为检验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党员干部做清醒的领导者,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积极改、主动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撞击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强调各级干部要做好改革的保护伞。凡是努力于改革,工作中出了一些偏差或问题的,一律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县委、县政 1 府一定做大家的保护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为勇于改革的同志做保护伞。对于不满、抵制甚至反对改革的上访信件一律不要向下转,有关部门要负责处理、答复和解释这一类的匿名信件;对于陷害改革者、破坏改革工作的人和事件,一定要从严查处。

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

在宁德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我们的改革只能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态度要坚决,实施要谨慎。总体改革的设计必须是目标方案、过渡性方案和分步实施方案相互衔接配套,不求一步到位。他重视解放思想在推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树立“不耻落后,意气风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他指出,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关于开放,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在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他还具体阐述了“双向开 放”即对内、对外同步开放问题:一方面积极参与本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加强外引内联,大力引进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心求证”,尽可能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低限度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把改革看作是活力之源。他高度重视抢抓战略机遇期,提出抢抓战略机遇期要有历史紧迫感,只有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用得好,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他大力倡导在各项改革中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超越原有的体制障碍,从根本上冲破束缚发展的桎梏。他提出,要继续发扬敢闯、敢冒、敢干的创新精神,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与规范的关系,避免先改革后规范、先发展后整治的被动局面。要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及时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规范起来,在率先规范中再创体制新优势。

习近平同志还多次提出要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强调要善作善成,处理好部署与落实的关系;要再接再厉,处理好坚持与深化的关系;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强调我们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 3 心求证”。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要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纠正失误,避免反复,减少失误,尽可能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低限度。

习近平同志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指出浙江正处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必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他借用“地瓜理论”对此作了生动论述: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同样,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非资源外流、企业外迁,这是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

到中央工作以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需要建立一套更加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工程极为宏大,零打碎敲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要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强调要防止“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错误认识,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蹄疾步稳务求实效等。

从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不少思想观点都是对他以前相关论述的凝练、发展和升华,是他多年思考和实践的结晶。我们要全面把握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改革的思想和论述,深入 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同心同德、凝神聚气,不断把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重启全面改革 篇3

同一时期,供销总社监事会主任诸葛彩华,也率领调研组来到陕西咸阳,详细了解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和供销社参股企业运行情况。

供销总社的密集调研动作,实际上源于2015年3月2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时隔20年由国务院出台的又一个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

事实上,早在2014年初,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列入中央改革办2014年工作要点,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

此前,经中央同意,包括中央农办、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等17个文件起草组成员单位,在2014年5月正式启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文件的调研起草工作。

此次发布的《决定》,系统阐述了政府眼中供销社的当前角色,即“党和政府以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供销社体系需“既体现党和政府政策导向,又承担政府委托的公益性服务”;“既有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的特点,又履行管理社有企业的职责”;“既要办成以农民为基础的合作经济组织,又要开展市场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决定》也指出,现有的供销合作社体系,存在“与农民合作关系不够紧密,综合服务实力不强,层级联系比较松散,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等弊病。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供销合作社曾多次错失改革机遇。”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分析,供销社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尴尬和重重困境,源自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化运动以来,基层供销社民主管理、民主办社的制度便逐渐消亡;“一人一股、按股分红”的建社原则徒剩虚名;社方对社员在价格、品种、收购事务上的优待办法不再执行。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基层供销社又试图用经营承包制以减亏增利,“客观上助长了单纯盈利的经营思想,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更加薄弱,甚至被农民认为是打着合作社旗号的公司”,农民和供销社的利益关系日渐脱钩,农民不再把供销社看作是自己的集体,供销社已经变异为商业集团,难以归位了。

这次改革怎么改?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表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为农服务这个根本,深刻认识到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是供销合作社的潜力和优势所在,这是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魂。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篇4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 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保障公平竞争, 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 推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弥补市场失灵。

全面深化改革 篇5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集中发力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集中发力在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之处,集中发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5中文网络搜索分析报告,由电脑根据“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三个关键词的搜索热度自动生成。从这张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年来,对中国“改革”相关话题的搜索量出现了成倍的增长。

搜索意味着关注,增长的曲线则代表着不断凝聚的改革共识。2015年,总书记主持召开了11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几乎每月一次,86个重要文件在会上通过审议,领导小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各部门完成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启动,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按计划展开。

2015年12月22日全国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开始实行,1000万困难残疾人和1000万重度残疾人将开始享受国家的专项补贴;12月22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开始实施,16岁以上符合条件城乡居民都可以在户籍地参保;12月22日2.7亿流动人口翘首企盼多年的《居住证暂行条例》开始施行,持有人可以享有教育、卫生、法律援助等六大基本公共服务和七项便利。在全国率先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山东,城乡居民如今不分身份,统一支付标准。

2015年,备受瞩目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出台,从多个维度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方向、任务和措施;2015年,行政体制改革再进一步,行政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为企业减负松绑,平均每天有1万2千家新企业注册成立。2015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行、价格改革挺进到多个垄断行业;2015年,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速,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2015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进入快车道。2015年,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方式,都在随着农村综改的深入发生着变化;这一年,对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步伐坚定有力,让中国在开放与改革的深层次互动中获得新的动力。

2015年,经济改革迎难而上,其他重点领域改革也紧扣社会关切,逐一破题。加快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政党协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前行。《立法法》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立法权限,巡回法庭、立案登记制、法官检察官实施分类管理,司法制度深层次的改革让公平正义之网越织越密,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2015年,文化改革紧锣密鼓,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党的自身建设以及纪律检查等多项改革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速前行,《环保督察方案》等一系列硬手段陆续出台,重点解决地方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不作为”。

中国改革,世界怎么看?大数据机构亿赞普对全球十余家重要媒体以“中国改革”为题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发现不仅数量比2014年增加了一倍多,对中国的金融改革、人口政策调整等也普遍给予了积极评价。

唯改革者进,新年开端,也是“十三五”开局,现在,改革号角再次吹响,改革方向已经清晰,2016年,改革将更加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将为未来中国注入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

1.改革工作的目标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总目标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总书记12月9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明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项改革任务、制度建设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焦,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严明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改革工作的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理不清思路,就踩不准脚步,完不成任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指出:“2016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协调推进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抓在手上,主动出击,贴身紧逼。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加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更加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更加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

3.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内容丰富意义重大,要把这些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在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进的情况下与新的改革内容形成梯次衔接、协调推进,做到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三次会议,三份文件,每一份文件都包含着大量具体的改革举措。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7年的改革实施工作作出整体安排,突出了每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2015年11月9日,中央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指出:“对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要纳入改革台账,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推动落实。要统筹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实现梯次接续、前后衔接、纵深推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纳入“十三五”时期我国发

展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分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十三五”规划也将是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3.改革工作的关键

“一份部署,九分落实。”改革的顶层设计重要,但落地深根更重要。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落实责任,根本在敢于担当,要主动承担主体责任,针对改革方案,拿出具体措施,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支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指出:“改革工作能不能落实到位,落实责任是关键。要抓好部门和地方两个责任主体,把改革责任理解到位、落实到位,以责促行、以责问效,抓紧抓实改革方案制定、评估、督察、落实等各个环节,做到全程跟进、全程负责、一抓到底。要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健全能定责、可追责考核机制,条条线都要拉直绷紧。地方各级党委对本地区改革任务承担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既要亲自抓改革部署,又要亲自抓改革督办,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改革方案落地生根。”

深化改革离不开部门和地方两个责任主体。承担牵头任务的有关部门要定好方向,划好底线,狠抓落实与督察,要切实担负起改革措施落地的责任,积极主动想法设法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各地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抓好改革部署的具体落实,把改革做深做细做实,形成上下良性互动、各个环节全面行动的局面。

要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让各级党委承担改革措施落实承担主体责任。落实主体责任不是简单表态、不能务虚,必须务实。只有各级党委切实强化了责任担当,党委书记真正成为第一责任人,把中央提出的“既要亲自抓改革部署,又要亲自抓改革督办,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的要求带头做起来、做到位,才能切实加强党对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推进改革不断深化的带动作用。

强化对改革工作的督察

强化对改革的全程督办督察,是抓改革落实的有力举措,是主动有序推进改革的有效行动,是传导责任和压力、把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的重要方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指出:“要强化督察职能,健全督察机制,更好发挥督察在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提高质量中的作用。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要排队督察,重点督促检查方案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要加强对各级干部推进改革情况的了解,加大改革实绩考核权重,形成鼓励改革、支持改革正确用人导向。”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经常会遭遇梗阻。要用好督察这件消除“中梗阻”的利器,破解改革胶着局面,提高改革落实的效率和质量。习近平在主持

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改革方案出台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方案“落地”。方案落实过程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和障碍。如阻挠改革推进的问题、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问题、侵占国家利益、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就要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深入开展督察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对需要调整完善的改革方案及时分析研究,努力使各项改革都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都能满足人民群众愿望和期待。” 2014年,中央改革办成立督察局,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各地也要加强对改革方案落实的督办督察工作。通过督察,对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估,及时跟踪研判,并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使改革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2.全面深改:突出精准发力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700元,一直是个贫困村。去年,村里拿到了国家下拨的一笔200多万元的扶贫款。以往扶贫款都是按人头发到村民手里,但这次有了不同。湖南省花垣县县委书记罗明告诉记者:“我们感觉要找到一个长远致富的产业,才能使老百姓长期脱贫致富。我们在十八洞村第一次探索了由全村老百姓来合作出资,跟一个农村合作社来出资,建立猕猴桃基地。”

花垣是猕猴桃的原产地,这里的土壤中富含硒元素,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十八洞村这次的做法是,村民每人出50元钱可得1股,加上国家下拨的扶贫款凑足294万元,村民和村委会合计占股49%,合作社投入306万占股51%。除了600万自筹的资金,十八洞村还从当地银行获得1000万的支农贷款。

有了1600万的资金投入,村民顺利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如今,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已初具规模,尽管还未挂果,但已经跟成都的一家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销路有了保证,还准备发展猕猴桃深加工。十八洞村猕猴桃种植基地负责人石志刚说,预计按股份平均来算,每个人收入最少在5000元钱以上。从人均不到1700元到人均5000元以上,一年之内,十八洞村村民的收入有望提高两倍。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当地改变了原来那种撒胡椒面式的粗放的扶贫模式,开始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精准扶贫。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表示:“中央提出来主要的措施就是精准扶贫,有针对性地去采取措施,比如刚才我们村子这个例子就很典型,穷人在产业发展中间,能够让他进入到产业链里面来,使他各种受限制的因素大幅度减少,从而能够从中受益。当然这只是产业发展一方面,中央政策精准扶贫涉及的面是很多的,包括移民搬迁,包括教育和卫生扶贫,都是精准扶贫的内容,通过综合性的措施,使现有标准下的穷人,在未来5年里面能够摆脱贫困。” 脱贫攻坚,这是我们在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6亿多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6年的时间,要让7000万人如期脱贫,就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这是个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得搞清楚7000万人分布在哪儿,为何贫困,怎么帮扶。扶贫模式就要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不光扶贫工作需要精准,我们面对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同样需要发力精准。

精准发力的前提是找准问题,就好比医生开药方,首先得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政策变化,就是“二孩”全面放开。这项人口政策的调整,针对的主要问题,就是为了减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问题症结找到了,还得开对药方。这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对明年的改革工作,明确提出了“四个突出”的要求,突出精准发力作为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起着定方向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明年的深化改革中,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力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银温泉认为:“两个聚焦,实际上就是我们下一步精准发力的总目标。十三五期间从发展上来讲,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改革上来讲他要是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友好型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这一个改革的目标,一个发展的目标,精准发力实际上就是要为聚焦这两个目标,是围绕着这两大目标来确立我们的改革的方向。” 3.全面深改:突出问题导向

12月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明确了明年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突出强调了四个关键性环节,它们是: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这四个突出,既是完成未来改革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经过已有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重要原则。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4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关键年。这一年的2月份,刚刚成立两个月的中央深改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而在这次会议上,以问题为导向倒逼改革的思路再次被总书记明确。他指出:“各项改革任务都能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认为:“我觉得问题可能主要有三类,一个就是制约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的问题;第二类是影响老百姓生活切身利益的;第三类就是我们党我们政府包括我们的军队这样一些组织,它自身健康发展要提高能力。” 找到了病根儿,如何对症下药?梳理过去两年多的深改足迹我们注意到,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全面深改的重要突破口。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说,该管的政府要管好、服务好;不该管的政府就要放手,让市场自己去解决。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举措。经过几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国已取消和下放5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政府正在一步步摆脱“全能型家长”的影子。

梳理19次深改小组会议我们发现,这两年的深改除了注重理论创新之外,还以问题导向进行了分层次的改革,既有全国统筹的顶层设计,也有针对具体领域的改革意见,比如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和司法体制改革。既有地方性的试点,也有酝酿成熟后全国性的实施。曾经困扰改革进一步推进的“顽疾”正在逐步被厘清、调整。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需要动奶酪、分利益的时候,难度就更大。仍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举例,虽然政府已经下放了很多权力,但是“含金量”高的有多少?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是否又负起了足够的责任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员杨禹说:“比如说去年以来公众热议的,现在很多私家车能不能来做专车,在这方面有一些新情况,政府要恪守什么样的准则,管什么,不管什么,有些部门处理得并不是很好,这正是问题导向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有哪些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会束缚这些发展理念的实施,是下一步落实问题导向,仍然需要不断去梳理和解决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一方面需要去顶层设计,需要先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把它梳理清楚,大的思路理清楚,但到底哪些方案,哪些具体的措施更加有效,也要在逐渐执行过程中不断去反馈学习,所以我们现在讲叫适应性治理,就是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地去总结经验,把一些可能做得不好的地方去修正,然后进一步推进。” 突出问题导向,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回避、不能遮盖;把人民的需要当做最高要求,从来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些重要原则,落实在实践中,就一定会表现为“突出问题导向”。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会离人民越来越远、离实际越来越远,就会陷入孤立和危机。找到问题怎么办?接下来就要突出精准发力。

4.全面深改:突出完善制度

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四个突出”的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抓在手上,主动出击,贴身紧逼”。这样的要求,容不下一丝懈怠、一点马虎,必须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而这其中的“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无疑就是高标准、高品质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大城市落户难,是很多漂在大城市的外乡人的共同的感受。尤其想在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城市落户,更是难上加难。几天前,北京市在首都之窗网站发布了一份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让众多的北漂一族看到了希望。这份公告是对《北京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这两份户籍改革文件公开征求意见。最新出炉的北京积分落户征求意见稿提出,北京将对具备一定的资格的申请落户人的条件进行量化,并对每项指标赋予一定分值,总积分达到规定分值,就可在北京申请办理常住户口。北京和其它一些大城市积分落户细则的纷纷出台,让很多流动人口感受到户籍改革离自己越来越近。实际上,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开始,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户籍制度改革一直在不断加快完善制度、细化政策。

其实,户籍制度改革最大的突破来自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顶层制度建设。2014年6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经过中央深改组第3次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个月后,国务院就印发了这份分量最重的户籍改革文件。其中多项制度建设和措施完善引人关注,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特大城市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等等。今年11月26日,国务院又进一步细化居住证制度改革措施,公布了《居住证暂行条例》,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意味着全国1.7亿流动人口将可以享受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

就在几天前,中央深改组召开第19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意见》提出计划生育等政策要与户口登记脱钩,“黑户”人口将获得正常的身份。户籍制度改革又一硬骨头被啃下。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出台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主要大城市都已推出积分落户细则。专家指出,户籍制度改革从顶层设计提出大的制度框架开始,到一步步细化措施规则,体现了本轮全面深化改革在完善制度方面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顶层设计,从上到下,一步步一级级细化落实。

梳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在制度建设和完善方面,可以用“紧锣密鼓、蹄疾步稳”8个字来形容。仅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这三次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和举措就有800多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两年来开了19次会,平均一个多月就要开一次会,审议了100多份重要改革文件,涉及到经济、司法、民生、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改革意味着破旧立新,新的事物的出现,新的规则的建立和完善,往往意味着制度的创新。2015年4月21日这一天,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一下子多出了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天,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同时挂牌成立。根据国务院的总体方案,三个新成立的自贸区都将使用同样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负面清单里面列出的是在自贸区内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外商投资,只要不在“负面清单”里面就不必经过审批,备案即可。而这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直接复制于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探索经验。而现在,上海自贸区试点探索出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经验已经扩展到了全国。今年9月15日,在中央深改组第16次会议上,《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审议通过。这意味着今后在中国境内,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和业务,各类市场主体都可以依法平等进入。

从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到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的成立,再到全国复制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经验,显示出本轮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方面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基层探索和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梳理中央深改组两年来审议的100多份重要改革文件,其中试点方案就有18份之多。

改革无止境,完善制度无止境。两年来,从中央顶层设计层面,一些重要的难啃的硬骨头,像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金融财税体制改革、价格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等,都已经取得突破。接下来,大的制度框架下如何细化政策、完善制度,要看各部门、各地方出实招,见实效。

总书记指出:“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确保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突出完善制度,就是要全面落实这样的要求,不仅要“有”而且要“好”。这样的制度拿出来了,就更需要“突出督察落实”。

二、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主线

在今年两会上,无论是提交代表委员审议、讨论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提交人大审查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都是重要议题之一。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哪走,如何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代表委员们,通过他们的基层具体实践,提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3月6日,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了第一场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

员谈适应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第一场记者会的主题,足以看出这个话题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由总书记提出来的。在去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自此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个高频热词。在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和委员带来的提案和建议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1)现状分析: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潜在的增长下降,外需不足,内需潜力和空间有限。过去短期需求管理的做法是需求侧增加消费,靠增加投资、增加进出口。“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7年,一些行业和领域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习总书记曾多次阐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2)基本思路:五个“搞清楚”

“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深入调查研究”——“情况要摸清”,这是改革发展最基础的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我们要发挥这个优势;

“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论事甚至本末倒置”——“目的要明确”,这是改革发展的关健,强调的是方向的重要,我们要紧紧围绕前进方向做努力,不能南辕北辙; “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确定的任务要具体化、可操作”——“任务要具体”,这是改革发展的期待,强调的是办事情要靠谱,要接地气,我们不能纸上谈兵,大而化之;

“搞清楚谁来干,做到可督促、可检查、能问责”——“责任要落实”,强调的是踏雪有痕,职责明确,我们的工作不能浮在空中,落不了地; “搞清楚怎么办,用什么政策措施来办”——“措施要有力”,这是改革发展的保证,強调的是怎么办怎么干,我们要让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有数,投身实践,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3)根本目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些减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同时通过“降成本”和“补短板”加法。降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社会保险费、降低财务成本等等就是增活力,是在更深层面上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政府的重要作用。补短板就是强根基、清障碍,重在持续扩大有效供给,最终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全面实施营改增,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二是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三是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实施上述政策,今年将比改革前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这样为企业减负和松绑力度全所未有。

而在政府为企业营造良好经营环境的情况下,企业作为供给端的主体如何壮大自身,引领消费,这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代表委员们认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两端同时入手,共同发力,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加紧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是这样的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拿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体现的是这样的变化。可见供给侧结构改革集中反应了十八大以来党的多项重大决策,确实是一次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战略调整。

从去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业已成为经济领域的高频词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继新年视察重庆强调供给侧改革之后,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这一改革的重要性,并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提出供给侧改革方案需要五个“搞清楚”等等(4)工作重点: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和去杠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产能就是要重点抓煤炭、钢铁关键行业,这两个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最突出,面临的困难最大,国务院提出2016年要减少一亿吨的粗钢的产能的目标,办法要靠改革和结构调整,共同推进。

去库存主要是讲去房地产的库存。既有当前运行的增量和未来库存,同时还有更多的存量库存。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建设新的住房供应体系,包括租售并举,来解决房地产库存问题,这就是双推动。

降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它是由体制机制问题造成的经济、时间和机会等各种成本;税费是企业另一项主要成本,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达17%,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降低社会保险费,绝大部分企业“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都在工资总额的40%以上;财务成本过高尤其是小微企业严重;降电价、降物流成本对总体企业发展、全社会经济活力的增强有较大促进作用。

补短板是我们一个长期的工作,有生态环境短板、农业短板、资源短板、民生短板等等,几乎每个领域都有。十三五规划纲要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这三个发展理念主要是围绕补短板而提出的。

去杠杆在产能过剩和高库存的企业中,往往依靠高负债率来维持运营的,而企业如果连续负增长,就可能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所以在去产能和去库存的同时,必须去杠杆,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钱颖一认为,去杠杆一定要注意一个“稳”字。2.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2015.4.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的部署,在协调衔接三中全会相关改革任务和四中全会改革举措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绘就的路线图和时间表。(1)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切实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着力破解影响法治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改革的目标任务:

着眼于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保证公正司法,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提高司法公信力;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着眼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3)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司法规律的改革之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从基本国情出发,尊重司法规律,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二要坚持改革的大局观,敢于担当、勇于进取,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谋划、提出改革举措,防止把改革简单等同于扩张权力、增加编制、提高待遇,要敢于啃硬骨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三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统一,按照统筹兼顾、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依法有序的要求,紧紧抓住制约司法公正的最突出问题进行改革,确保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四要坚持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支持地方在符合中央确定的司法体制改革方向、目标下积极探索,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三医”联动改革——“三明路径”

“突破口:医药” 三明市规定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同时,严格监控大处方、大检查,对药品招标采购严格执行“两票制”,药品从生产企业到医院过程中只允许开两次增值税发票,减少流通环节中的加价行为;

严控医生诊疗行为的同时,在全国率先对22家公立医院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与岗位工作量、医德医风、社会评议挂钩,不与药品、检查、耗材等收入挂钩,由原来的“以药养医”变成“以技养医”。

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由人社和卫生计生部门分别经办,造成重复参保、互相攀比、管理成本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明市将26家经办机构整合,实现“三保合一”。目前,三明市是全国唯一进行“三医联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地级市。2015年,福建省以三明医改作为蓝本在全省内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4.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1)改革的总体要求

A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B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C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原则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创新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监管职责,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

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要形成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又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有效约束,逐步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

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自觉行为,同时要深化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建设有益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先易后难、分步推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支持各地区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基本方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大胆试验。D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

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3)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4)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5)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6)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7)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8)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9)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10)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施保障 5.国防军队改革

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是对军队的领导管理体制和作战指挥体制进行改革。提出了构建两个体系,一个是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一个是军委——战区——部队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专家指出,区分和构建领导管理和作战指挥两个体系,目的是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一个共同发展趋势。在军委统一指挥下,构建这两个体系也是第一波要进行改革的重点。

专家指出,这次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上而下,强调顶层设计。构建领导管理和作战指挥两个体系的最前端都是军委。军委管总,意味着目前的军委总部机构首先要进行大的改革。这次改革提出了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组建新的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重大举措。

这次改革顶层设计中,特别提出组建新的陆军领导机构,陆军将成为与空军、海军、二炮等并列的平等兵种。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我军实行多年的大陆军体制将彻底改变。

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一直是我军建设的一个目标,这次改革明确了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主要分两个层级,一个是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一个是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与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相配套,这次改革还提出了要重新调整划设战区。专家指出,新的战区的概念内涵和以往的军区的概念内涵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军区划分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边界的,而新的战区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战略方向和不同的威胁来划分的,这也是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趋势。

这次改革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我军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而质量将大幅提高。改革提出,裁减军队员额30万,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真正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这次改革对部队编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来要根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着眼于未来战争的趋势,这次改革特别强调,要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选准突破口,超前布局,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这次改革除了对军队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一体化顶层设计外,还对军队权力运行监管体制进行了顶层设计。改革提出,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组,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全部实行派驻审计。组建新的军委政法委,调整军事司法体制,按区域设置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确保它们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此外,这次改革,还将对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军队院校改革,推进军官、士兵、文职人员等制度改革,深化军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工资福利等制度改革,完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和后勤政策制度,下决心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等方面做出统一部署。专家指出,这次改革,从广度到深度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整体性的革命。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这轮改革坚持自上而下、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各阶段改革任务。根据改革总体方案确定的时间表,2020年前要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三、决胜全面小康 开启“十三五”全面深改新征程

新华社3月15日发表在决胜全面小康新征程上奋勇前行的社评: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决胜全面小康,中国制度是制胜之本;决胜全面小康,民主法治是重要保障。两会已经结束,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

2.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3.深入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 A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 B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C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4.提几个建议

(1)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部署中来;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2)对纲要学精、学细、学透;

脱贫(7017万)攻坚战2020年脱贫摘帽:产业扶持3000万、转移就业1000万、异地搬迁1000万、社会政策兜底脱贫。

福建省十三五规划提出“造福工程”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生态补偿脱贫、低保兜底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等精准扶贫模式。(3)抓落实(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

个税必须全面系统改革 篇6

当前中国争议最大、最受诟病的税种,非个人所得税莫属。区区4000多亿元的税收收入,占国家预算内财政总收入不足5%,占政府总收入的比重不过3%,却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政治成本。如果按比例算,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社会和政治成本是最高的。在当前的个人所得税税制下,所有人都感觉不公平不满意。与其说当前的个人所得税拉平了收入分配,倒不如说它恶化了收入差距。

在当前的税制下,工资收入按照累进的方式征税,起征点在调整前仅为月收入2000元;而投资回报的征收税率却比许多人工资的平均税率还要低(比如,房租所得的税率为5%);至于资本增值所得,却不用征税。在当前国内收入差距主要来自财产性收入所得的背景下,这种税制毫无疑问打击了劳动所得,使得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速相比差距更大。

因此,这样一个设计非常不合理,甚至可以称之为“弱智”的个人所得税制,事实上已经沦为工资税,当然会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而当前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路仍然停留在提高起征点以及减少征收的税率间隔上,毫无疑问,这种改革思路远远解决不了当前个人所得税的根本问题。

当前个税体制成本巨大、

设计简陋

那么,当前个人所得税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这一税制没有考虑到它巨大的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

应该说,任何税收都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既是政府强制性地对经济人收入的剥夺,与此同时,它也需要政府对纳税人作出一定的承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与个人所得税相对应的政府承诺是什么呢?那就是让纳税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福利,比如说,对怀孕妇女的各种补贴;对幼儿园、托儿所的社会补贴,在一些国家,这部分补贴甚至完全由政府承担;对义务教育乃至于大学教育明确的政府补助;以及对退休养老等各个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福利体系在中国已经不复存在,而新社会福利体系未见其端倪。尽管政府在保障民生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应该看到,这些民生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临时政策的形式出现的,并没有让单个百姓感觉到与纳税相关的收益,难怪当今一提到税收,百姓都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感,因为他们还没有感受到税收与社会福利的挂钩。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个人的税收必须慎而又慎。如果个税过重,会直接恶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个人所得税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它的设计极其简陋,甚至可以称之为“弱智”。几乎全球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里,征收的对象和税基都是所有收入,而并不把主力放在劳动所得上。尽管各国的资本增值税率与劳动收入税率不尽相同,往往还略低一点(这里涉及很多复杂的经济理论的讨论和考虑),但总的说来,很少有国家或地区(香港是个例外)会把资本增值所得完全置于个人所得税之外。

再有,当前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全以个人为征收对象,不考虑家庭负担,这又增加了弱势群体的不满,加大了社会矛盾。

彻底改换征收思路,

实施平税制度

所以说,当前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必须全面、彻底、系统地改革,改革中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首先,必须要明确,当前中国的社会基础不支持西方式的高税额、高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这样的个人所得税势必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弹,倒不如彻底改换思路,承认当前的社会现实,先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同时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累进幅度,用一个比较平、比较低的(如上限为20%以下)税率对百姓征税。其目的是为了引进这个税种,让全社会能够自觉地纳税,提升纳税的意识,而不在乎能够征多少税。事实上,如上所述,这一不到5000亿元的税种仅仅占到国家全部财政收入(预算内和预算外)的3%左右,为此付出巨大的政治成本和社会代价,非常不值得。

第二,在技术层面,需要统一考虑居民所有的收入,包括工资所得、资本分红(如租金、资本增值所得,如果是负增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税)以及其他所有收入,都要合并纳税。同时要考虑百姓的家庭负担,所有的身份证号,或者被认定为某一位纳税人的赡养人口进行抵税,或者成为被征收对象。

第三,税率要尽量地简单,减少各种非赡养人口之外的抵扣。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个基本教训就是,个人所得税不能成为政府执行各种具体政策的替代品,不能因为短期内政府需要鼓励或者惩罚某种经济活动,而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修修补补。这势必会带来纳税成本的大幅提升。以美国为例,从联邦到州到市的个人所得税法高达十几万页纸、几十册,收入稍微复杂一点的纳税人,都必须雇佣专业的会计师来打理,同时还必须要保留相关的记录;每年4月15日之前的一两个月,都成为各个家庭为了纳税的头疼日,而4月15日当天,邮局会排起长长的大队,在今天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仍然如此。笔者刚刚从美国回来,亲眼见证了这一现象。

个税改革不能局部修修补补

世界各经济体在个人所得税问题上有大量丰富的实践,其基本的经验就在于,纳税收入必须要和社会福利相挂钩,个人所得税必须简单,个人所得税必须要以较平的税率来征收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也要简化社会的征收手续;但是,在税基上应该扩大。

当今世界,个人所得税改革非常成功的国家也不乏其数,俄罗斯、新加坡、香港地区、爱尔兰都施行了非常简单的几乎是平税的制度,它们的最高税率在15%左右甚至更低。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纳税人积极纳税,也使得政府的监管成本简化,在很多地方,最终也转化为政府的税收收入提高。

当今中国社会在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讨论上偏离了方向,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提高起征点的枝节问题上,在此笔者疾呼,必须要有系统、全面的思路,要把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政治的稳定全面地进行考虑,局部的修修补补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激化社会矛盾,浪费宝贵的公共政策讨论资源,使得一些更为重大的问题(如土地财政、资源税费)不能及时合理解决。

全面改革 篇7

1.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国体育改革的目标

依照现今的社会改革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也在不断进步, 实践表明, 传统的单纯依靠国家及政府搞体育事业, 是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体育事业取得更大发展的。所以, 笔者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 体育改革应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提出的改革要求,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方向, 不断解放思想, 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完善与创新, 改变传统体育体制缺陷, 以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为主要推动力, 重新认识体育改革的整体方向, 坚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知道, 严格整顿体育竞赛中的不正之风, 从项目管理中心和单项体育协会改革出发, 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 通过政府、社会及市场三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体育改革及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保障多元利益需求得以实现。因此,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引导下, 2015年全国体育改革目标是全面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我国体育的发展情况, 并提升人们的体育运动意识, 不断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 积极备战里约奥运、创新管理体制、办好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提高“三大球”水平;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 全力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力争到2025年, 人均锻炼体育场地达到2平方米, 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 并让其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重要力量。

2.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国体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作为增强中华民族整体身心素质和保持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渠道,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 能够对改善民生起到积极作用, 满足人民对多样化体育的需求;拉动国内体育消费需求, 增加工作岗位, 促进就业, 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促进国家凝聚力的增加、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我国体育改革首先要做到以下六点:第一, 建立多元化市场, 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并为相关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指导, 督促其将体育产业做大、做好。第二,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营管理, 规范居民区建设利民便民的中小型体育设施, 积极引进各种健身体闲体育运动项目, 组织居民进行多样化体育比赛活动。第三, 转变政府职能, 简政放权, 完善相关体制, 促进商业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逐步改变社会办体育事业审批难问题, 推动改革, 完善并创新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营运。第四, 在市场经济指导下, 协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布局, 促进体育服务行业发展, 开发其经济潜力, 发掘消费热点。第五, 面向全社会营造健身氛围, 提倡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加全面的体育健身设施。总体来讲, 就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对于一些体育活动的举办更加灵活多样性, 在确保好安保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开放性项目活动, 和社会融为一体, 加强职业体育的资源利用, 通过不断加强改革创造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来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开展体育产业, 提高体育产业的多样化水平。

为进一步实现全面改革进程中体育改革目标, 各地方需要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发展, 并在多个部门间制定工作协调机制。同时, 各相关部门和地区还应积极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政策, 并督管落实。具体来讲, 本文给出了如下七条建议:第一, 从政策和投入方面支持群众健身, 制定完善的鼓励健身政策, 从政府财政中预算出全民健身经费, 用于加强全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并积极进行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群众体育健身。第二, 积极推动社会投资, 借助于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推动体育产业的繁荣, 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多种有效融资方式, 解决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第三, 完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 积极制定体育设施用地规划, 强化居民区配套健身设施改造和建设。第四, 推动发展体育品牌, 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并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的保护以及鼓励创新政策。第五, 在税费方面给予相应鼓励政策, 对营业税、房产税、所得税、电热气水价格以及土地使用税等进行调整, 给予相应优惠。第六, 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对体育竞赛的举办和转播收益进行分配, 放宽权限。第七, 进一步完善与落实体育人才培养与就业政策, 促进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与更好就业。

综上所述,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 体育改革应当首先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并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紧跟改革步伐, 紧紧围绕体制变革, 借助于国家、社会及市场的力量实现全面深入改革, 促进多方利益的实现, 为体育产业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基础, 扎实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迅速, 正在着力于全面深化社会改革, 体育作为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项, 作用巨大, 促进全民发展体力、增强体质和保持身心健康, 为国富民强贡献力量。《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通过国务院审议, 并于2014年10月印发, 开始进行全面的深化的体育事业改革。基于此, 本研究主要结合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背景, 分析了未来我国体育改革的目标及改革路径。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体育改革,路径

参考文献

[1]何强, 冉婷.关于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4, 02:113-118.

[2]杨桦.深化体育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01:1-7.

适应高考改革全面服务学生 篇8

一、因材施教, 开启分层教学新模式

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 给每个学生一个基础平台, 然后在稍高于他们的水平上提出要求, 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A层次教学侧重于夯实学生学科基础, 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创新的精神;B层次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这类平时不容易成为课堂主角的学生, 焕发学习的激情,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C层次则要使学生通过努力, 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并兼顾补缺补差, 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等。

制定层次教学计划, 明确层次教学原则。各学科在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时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一改过去的“一刀切”、“一个模式”、“大一统”的弊端, 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笔者认为, A层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B层的教学一定要打好基础, 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使学生能掌握和会运用所学知识。C层的教学按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 到高二6月份完成学业水平测试所需内容, 且着力在打基础、养习惯方面下功夫。

科学编班, 动态管理。我校有20个行政班, 应考虑以行政班为单位, 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能力水平、发展志向填报各科学习层次志愿;结合学生申请和学科测试成绩, 按A、B、C三个层次, 以3:4:3的比例, 对20个行政班按9个学科进行分层编班, 安排课表、教室。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 每节课, 每个学生照课表到各自层次、各自教室上课;自习和其他活动则回到各自的行政班, 实行行政班、教学班双轨制动态管理。在动态管理过程中, 应确立任课教师 (教学班班主任) 是教学班的核心, 是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 就相应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班班主任。对任课教师基本要求是一岗双责: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又要承担起对所任的教学班的学生管理的责任。课后行政班班主任负主要管理责任, 与教学班班主任通力合作, 信息互通。

建立激励机制, 实施弹性管理。每学期结束, 具备条件的学生可申请调换层次, 但学校要统一组织考试, 由各学科分层次教学管理委员会确定到上一层次学习的名单, 并进行公示, 同样也允许学生申请到下一层次学习, 实现教学班弹性流动和相对固定的有机结合。

二、因势利导,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新课题

在高考改革新方案中, 不论是三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选择, 还是考试时间的选择, 都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学生自身的选择能力。而一直以来的高中学生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主要依据考试分数。客观地说, 新高考就是对学生选择能力的考验, 这相应地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高中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对社会的了解不深, 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不太知道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因此也就不太清楚该选什么课。有时学生的喜好和家长的期望不一致, 家长期望的未必是孩子喜欢的, 选课有矛盾;由于条件所限, 学生想选的课, 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不一定都能满足。加之我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 学生、家长、社会对新高考选考科目不太理解, 对专业与就业关系及各专业就业趋势无法正确把握等等, 造成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难以准确把握, 学生选考困难。因此, 作为学校、教师、家长都有义务和责任,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做法应该考虑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 作为学校而言, 需要以进修和培训的方式, 加快培养高中职业生涯指导专业教师, 在学校全面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如介绍高校专业大致分成哪几大类,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哪些要求。还要不定时地邀请大学派专业教师来介绍学生个性与专业的匹配度, 以及各专业的就业前景, 让学生对将来要报考的专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提早做好准备。当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决不能“闭门造车”, 一定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一是加强与大学的合作与交流, 清晰了解大学的专业、各专业的素质要求及就业情况等;二是要加强与公司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 清楚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类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这样, 才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当然, 将职业生涯辅导课作为一科新课程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将“职业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智育有机融合、相互渗透, 必定会面对许多新的困难, 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这毕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有益尝试, 我们何乐而不为之!如果可以引入生涯规划测评体系, 为学生做专业分析和评定, 给学生与家长提供专业的职业发展建议, 帮助其选择高中课程和学考科目必将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还需要将“选择”贯穿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的各个方面, 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学会独立作出选择, 着力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开设选修课程, 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经历, 而且要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分析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创思与创造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潜能;同时积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让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最大程度地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尝试创新, 促进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做法帮助学生做好学与考的选择及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 作为教师而言, 需要及早尽快转变自己的传统教育思想, 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教书育人, 而且包含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 要对学生的潜在发展负责。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将简单的学生学习“分”, 丰富为学生学习“分”和学习“过程”的结合, 从而使学科“分”能更准确地描述学生学习的状态与特点。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达到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潜力、需求和志向的高度, 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分析, 将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信息准确传递给学生;提升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做出明智的选择的能力, 让学生既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 也能实现自身多向发展的未来。

第三, 作为学生家长而言, 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 理想抱负强加给学生, 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 尽早树立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与学校的选课指导教师或班主任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 帮助孩子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合理的选课计划。

第四, 作为高中生而言, 应该在学校、教师、家长的帮助下尽早地找到并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特点、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选考课程和选修课程, 通过不同课程组合的学习, 彰显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也为高校从招“分”转向招“人”提供自己的“名片”, 为更好地适应、迎接新高考做足准备。

三、走出误区, 准确把握英语学科新地位

高考改革新方案规定, 英语学科不再参加统一高考, 而是实行社会化考试, 一年两考, 三年六考。考生可多次参加, 取最高成绩作为高考成绩。加之有些省市在改革方案中降低了英语学科分值, 还有一些省市有关于英语学科的传言, 诸如“高考取消英语科目”等等, 让一些家长产生了这样的揣测:对于今后的中小学生而言, 英语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降低了, 英语学科的成绩不那么重要了。实则不然, 因为改革前如果你的英语成绩不够好, 可以通过优势学科拉分。改革后, 英语成绩不够好, 甚至可能失去进入名校的资格!因为名校对于英语成绩是有要求的, 这就促使你不断提高成绩, 也可以说其竞争变得更加残酷了。所以正确看待英语学科考试的新变化, 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新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 首先要对家长、学生从思想等方面做好引导。新高考改革, 英语学科并未退出高考, 英语成绩仍旧直接关乎学生是否可以顺利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其次教育部门对英语学科的学业要求决不能放松, 包括从小学到中学阶段。据了解, 从去年开始就有一部分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 明显降低了对英语学科的课业要求。有的中小学削减英语课课时数, 有的甚至还有低年级不再开设英语课的现象。由此造成的学生的英语基础可想而知, 升入高中后再努力抓起, 甚为晚矣。最后把握好最佳的英语学科考试时间。高考改革后, 英语考试可以有六次机会, 取最高成绩作为高考成绩。那么是不是每次考试都要参加?什么时候参加考试最好呢?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 对不同英语成绩水平的学生必须不同对待, 应把握他们各自的最佳考试时间, 考出他们自己的最好成绩。

四、综合评价, 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 除了高考、学业考, 还有一项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参考。教育专家认为, 目前来说, 如何应用好综合素质评价还是一道难题, 但是这项改革对更全面评价学生迈出了重要一步。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的内容, 很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 好的学生最主要的不是好的成绩, 而是很好的综合素质。只有一个有个性的学生档案, 才能让高校发现学生的特长, 潜力所在。新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五个程序: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五个程序前后连贯, 环环相扣。同时对每个程序的时间、责任主体等相关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如:写实记录由学生自己填写活动记录单, 教师做指导, 不是代替学生记。要及时记录, 突出重点, 注重写实。再如, 整理遴选在每学期末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 遴选出来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 学校要进行公示, 相关教师要签字确认。这些记录以写实性为主, 同样强调公平, 不仅有校内教师评价, 也有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场所评价, 评价进行公示, 接受各方监督。从这些改革来看, 折射出明显的人才培养和选拔理念的变革, 衡量、选拔学生不再只看重智育因素, 注重学生的品德、个性、素质、能力的多个维度。

新高考改革必然给高中教育带来一系列的创新, 如编制配备、课时安排、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等, 这些有待于我们所有同仁一起探索。期待着大家对新高考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期待着新高考改革给我市教育战线带来新局面。

摘要: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分析高考改革出现的新情况、带来的新问题, 设想县域高中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 如何超前谋划、超前运作,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使高中教育更好地服务学生, 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全面改革 篇9

1 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 指导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要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解放思想,运用市场决定价格的灵活性,同时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发挥政府职能,实现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完善价格机制的深化改革。

1.2 基本原则

全面深化价格改革需要坚持3项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决定因素的价格机制,同时结合适当的政府调控,灵活把握市场的“放”与政府的“管”;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在价格改革工作上抓住重点领域来开展,同时以简化机制作为工作重点;三是坚持民生导向,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在价格改革问题上,必须从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利益层次出发,坚持为民服务的原则,统筹各收入层次的消费水平,科学合理地建立价格机制。

2 如何推进价格改革工作

2.1 深化重点领域的价格改革

为更好地推进价格改革工作,首先要从重点领域的价格改革工作出发,不断推广,逐渐渗透各个领域的价格改革。交通、医疗费用、供热、电费和水费等都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头等大事,在价格改革领域里首当其冲。在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在大层次上保持同一原则的情况下针对不同地域作出相应调整。除地域条件外,各个项目的价格改革都需要进行专业的调研工作,例如交通运输价格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公交、大巴以及出租车等各类车型的载流量,根据人流、距离等因素合理定价,并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从法律的高度上保障价格改革的落实。总的说来,重点领域的价格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领头羊,为了科学合理的控制价格,在价格改革中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以市场为主体,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2.2 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2.2.1 价格形成机制

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一定的干预,但是不能过度干预,全面深化改革价格机制需要建立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强调的是顺应市场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职能要适当的简化放权,将市场作为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在建立价格形成机制中,政府权力的下放是对市场的信任,当然,政府也必须在宏观上综合调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

2.2.2 价格调控机制

建立健全能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价格调控机制,需要做好3个工作。一是注重科学透明,实现价格的动态变化,做好价格调整工作;二是健全价格利益的相互补偿机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不断改革不同行业的水费、电费等费用价格,实现社会公平;三是防范市场失灵,建立好相关的调控机制,在政府引导下,确保市场运作井然有序。

2.2.3 价格监管机制

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需要建立健全市场价格监管机制,对价格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市场秩序。如果对市场价格不作监管,竞争的公平性将会被破坏,没有约束的市场是混乱的、不健康的,买方与卖方都将处于不确定状态。只有构建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2.4 价格服务机制

为了建立健全优良的价格服务机制,需要从多方面实现价格的透明公开化管理,构建开放的政务平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各方面的价格信息,以满足群众对市场的了解需求。价格服务机制面向人民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针对市场经济的变动、政务的开支,一些廉租房等各种有关价格的信息都在这一平台得以展示。

2.3 保障价格改革推进措施

2.3.1 加强组织协调工作

为推进价格改革,需要加强组织协调,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紧密联系,协调实现市场经济的调控、监管与服务。价格改革作为经济政策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各方面间实现完美衔接。

2.3.2 引导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是建立健全价格机制的重要因素,为实现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需要从舆论上实现正确引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媒体需加大市场改革方针的宣传,改善传播方式,采用一些新颖的手段实现市场经济的正确导向,让公平竞争的观念深入人心。

2.3.3 夯实改革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中,为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改革价格机制,要不断加强改革基础的建设工作。价格改革工作是市场运作与政府干预相互配合的,为保证价格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夯实改革基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开展价格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下,市场经济也需要不断调整,推动价格改革的工作势在必行。在党的政策方针号召下,价格改革工作正在全面有条不紊的开展,本文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出发,对如何推进价格改革工作作出指导分析,以期促进价格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价格机制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的繁荣复兴。

全面改革 篇10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形势下,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影响, 对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所做的全局性和基础性改革设计。为此, 需要用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来认识改革, 用系统思维、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做好改革顶层设计, 更需要打破常规, 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

一、摒弃“打补丁式改革”, 做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主要采取“打补丁”的方式, 即在保持原有高等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框架的前提下, 针对现实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漏补漏;或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增加一些新成分和新做法。如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面向21世纪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等等。此外, 还有一些高等教育专门领域的改革, 如民办高等教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等。上述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问题导向型的分项改革, 针对形势的变化和社会需要的变化, 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局部问题, 进行“打补丁”式的改革, 以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没有涉及高等教育理念和现代大学制度的革命性突破。目前, 这种“打补丁”式改革已经难以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需要进行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整体, 不能简单看作“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两个部分的相加, 而是高等教育理念、体制机制甚至高等教育体系的重建和系统重装。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解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设计。总体设计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政府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角色和责任问题;二是要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

关于政府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角色和责任问题 (1) 。对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来说, 高等教育改革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政府往往是改革的设计者、领导者和推动者。我国的历次高等教育改革都是由政府部门发动、推动和实施的。如20世纪末开展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院校合并和划转)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 (“211工程”“985工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等等, 都是由中央政府教育部门主导实施的。目前即将实施的新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改革也沿袭了这一思路。由政府部门发动、推动和实施高等教育改革, 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管理传统, 也的确在不少方面体现出其固有优势。但是, 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摒弃长期以来奉行的“打补丁”式改革思维, 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

首先, 必须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建立高等教育改革的约束机制和问责机制。高等教育改革不一定都是成功的, 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和后果需要接受实践检验。当改革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甚至出现严重失误时, 必须要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对高等教育改革实行责任追究和问责。只有建立了相应的改革责任追究机制, 才能使政府在设计改革、领导改革、推动改革时做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以增强改革的科学性, 减少随意性和主观臆断。为此, 政府要自觉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保证高等教育改革的合法性。特别是政府在设计、实施和推进涉及全局、影响深远的高等教育改革时, 更应该利用政府在领导和管理公共事务时所形成的权威以及自身在政策和信息方面的优势, 将高等教育重大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使政府依法行政, 依法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主动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中央政府自身的高等教育改革行为和决策行为, 而不是只约束高校、约束地方政府而不约束自己。这就是说, 中央政府主导和设计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应该在法律框架内, 接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 特别是要接受法律问责和社会监督, 承担改革失败或达不到改革发展预期目标的法律后果。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其次, 政府领导和推进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不是政府操纵、把控整个改革进程。政府应该以公共事务组织者的身份, 以服务性思维, 利用政府自身优势, 营造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 一方面为高校松绑, 另一方面帮助高校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水平, 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而不是改革一次, 政府的控制就强化一次。为此, 政府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为改革大计着想的勇气, 而不是出于政府私利和既得利益来设计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也就是说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让市场竞争机制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高校办学活动的干预;对那些的确要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 必须依法管理、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领导重新设计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高等教育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 不仅要约束高等教育的各利益相关者, 也要约束政府自己的行为。

关于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 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要推进这些改革, 我们必须在思想观念上确立大学自治的理念, 在法律和大学章程上确立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地位, 使高校依法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参与市场竞争, 自主接受市场检验, 从而改变目前高校隶属于政府部门或者作为政府延伸部门的状况。

我国高校与西方国家高校具有性质上的重大差异。在西方国家, 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 都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高校对自己的办学行为负责, 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办学和发展资源, 办学绩效和教育质量接受市场检验。特别是政府和高校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政府资源只是高校办学资源的来源之一, 政府利用资源分配对高校实施影响也必须利用市场竞争机制, 由此形成了一种多主体、多中心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而我国高校由于特殊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传统, 高校办学权来自政府授权, 要经过政府的“授权审批”才能开展办学活动, 政府掌控着高校的办学资源和资源分配权。高校实际上是接受政府委托和授权, 作为政府的“被委托人”和“代理人”来开展教育活动和办学活动的。

目前, 我国仍然采用的是“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提法, 这一提法与西方国家的大学自治理念是有本质差异的。早在1979年, 时任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等高校领导, 就发出了“给大学一点自主权”的呼吁。“大学自主权”呼吁了30多年, 每一个时期的重要教育政策文件也都把扩大高校自主权作为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也的确下放了一些办学自主权, 但在实际运行中总是陷入“一放就乱, 一乱就收, 一收就死”的怪圈中。政府部门困惑, 认为已经下放了不少自主权, 但高校自我约束能力不够, 下放自主权越多, 高校的办学行为越难以控制和规范;而高校总是感觉政府下放自主权不够, 办学自主权太少。形成这种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指责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全社会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形成大学自治的理念, 在法律和大学章程上没有确立高校是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地位;另一方面, 政府和高校在法律地位上处于严重不对等状态, 政府对赋予高校哪些办学自主权、多大办学自主权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没有法律来约束政府的乱作为、不作为和越位现象, 政府也不承担高等教育改革决策失误的法律后果, 或者把后果转嫁给高校———由政府对高校进行责任追究和问责。与此同时, 由于没有建立起来源于市场竞争的自我约束机制, 高校在获得一些办学自主权后, 投机办学、“报复性”地使用办学自主权的现象非常普遍。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说, “当前, 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原因有很多, 究其根本, ……在教育管理部门, 在于我们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落后, 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落后。”[1]

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着手开展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参照国际惯例, 把政府管理高等教育和大学自主办学都纳入法制化轨道, 明确高校是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 处理好“管教育”和“办大学”的关系, 实现“政府宏观管理, 高校自主办学, 社会广泛参与”的高等教育治理格局。政府要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局出发, 确立从高等教育管理走向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政府理念, 改变政府独大, 大包大揽, 不计改革成本, 缺乏责任追究意识的惯性思维, 从改革政府自身开始, 主动下放权力和归还权力, 朝着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的目标而努力。

二、突破高等教育双重体制, 让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1992年之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开始在长期实行政府计划体制的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引进市场机制, 由此形成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双重体制。即在高等教育管理和资源配置方式上既有行政体制又有市场体制, 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都在发挥作用。目前,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等教育高度集权管理的传统惯性, 政府主导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政府实际上也决定着在高等教育领域是否推行市场竞争机制, 以及在哪些领域、在多大程度上推行市场机制, 高等教育实际上仍然是行政机制在发挥主导作用。

这种双重体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在我国, 教育从来都是国家和政府管控的重要领域, 而且在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 我国从来就没有解决好社会自治组织和中间组织的发育和建构问题。学在官府, 以吏为师;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和官僚制度神奇地结合起来;书院自由讲学制度最终沦为科举考试制度的附庸;近现代高等教育思想和制度体系孕育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特殊背景和环境中;私立大学在1949年后彻底消失;等等。今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在强大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推动下才能实现赶超。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促使我国建立了一种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政府既管高等教育又办大学, 并形成了统一的入学考试制度、统一的国家学位、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评价体系、统一的改革政策。以致1992年之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仅推进缓慢, 而且所涉及的具体方面极为有限 (如收费上学和毕业生自主择业) , 其他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基本没有实质性进展。

双重体制和双重机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 甚至可能比单一的行政机制对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更大。如前所述, 在高等教育双重体制中, 政府享有是否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在哪些领域或多大程度上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的决定权, 这实际上并没有对政府分权和限制政府权力, 而是增强了政府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由裁量权。就大学办学而言, “大学在双重体制中办学, 极易滋长办学投机行为———既想规避市场风险又要同时获得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资源的好处。这就给大学领域违背办学规律的行为甚至权力寻租行为提供了制度空间, 导致大学竞争成为非完全市场竞争, 严重的就会出现大学竞争异化, 从而使大学竞争成为脱离办学质量的无序竞争甚至不公平竞争。”[2]由于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 高等教育多样化和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就成为一个说起来重要但却进展不大的问题。“高校准确定位为什么这么难”的体制性根源, 在于政府统一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代替了市场竞争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 我们试图建立的除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之外, 还想建立一些榜样大学和示范性大学, 以此作为所有大学的标杆, 让所有大学向榜样大学学习和看齐。政府希望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且不说建立起这种国家标准难度极大, 即使勉强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它也必然会将我国大学引向高度统一化而丧失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这仍然是一种政府本位而不是市场本位的思维, 仍然会通过统一的质量标准进行统一的质量评价, 对大学办学进行统一规范和约束, 从而将大学办学自主权最终控制在政府手中。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 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虽然是针对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而言的, 但对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市场经济的精髓, 在于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市场调节机制和资源的市场配置, 但是这些方面在高等教育领域极少得到体现。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必须突破高等教育双重体制。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 在‘管办评分离’中, 政府管理的改革是前提、基础。推进政府管理改革, 核心要义是加快转变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 同时督促基层和学校把权接住、管好, 确保放而不乱。”[1]为此, 政府必须退出高等教育具体领域和具体事务,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强化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 使市场竞争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高等教育市场体系不完善、非完全竞争以及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其次, 政府要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对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以及形成的合理院校结构体系的经验一再表明, 竞争导致高等教育多样化, 竞争促使大学准确定位并在自身办学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竞争带来办学压力、强化大学发展动力和增强办学活力, 竞争增强了大学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反应能力, 竞争也使民众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评价和检验大学的办学质量。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 唯有政府才能堪当营造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环境的大任。

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高校对政府依赖过多, 政府对高校过度干预, 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僵硬, 对社会需要和市场变化反应不及时、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和变化, 形成对市场和社会需要的灵敏反应机制和应对机制;才能实现从面向政府办学到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的转变, 从高校办学质量的政府评价向社会评价和市场评价的转变;才能真正体现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 与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相契合。

三、避免对“中国特色”“中国国情”的滥用, 切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体系,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在滥用“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情况非常普遍。既得利益者用它来维系自身利益不受损害;改革者因为它丧失改革信心和方向, 模糊该领域的普遍通则;人民群众觉得无能为力, 顺从忍受旧体制和旧的利益格局。滥用这两个概念已经成为维系旧格局的思想理论基础, 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思想障碍。在高等教育改革领域, 我们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但在现实中却出现把“中国特色”“中国国情”凌驾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全球共识和普遍规则之上的现象。目前, 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在使各国高等教育超越地域限制和意识形态壁垒, 全球互联网正在使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具有高度一致性, 大学成为日益具有全球性和共性规则的组织。大学模式和大学制度的相互借鉴和影响, 是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大学模式和大学制度在全球流动和扩展过程。当然, 大学制度同时又是一国对自身高等教育体系和大学系统所做的一种制度安排, 因而与国家的政治制度、行政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高度相关, 大学制度因此表现出鲜明的国别特色和多样性特点。但是, 大学制度的国别特色只是体现现代大学制度基本思想和框架基础上的国别特色。脱离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和框架讨论国别特色, 是没有意义的。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特色”, 必定会淡化普遍规则, 必定会使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裹足不前, 从而丧失现代大学制度的普适性。

毫无疑问, 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必须尊重国情、尊重传统。但是, 尊重国情、尊重传统, 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科学地选择改革途径和方法, 确定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中, 有时必须要顺应传统, 但顺应传统只是一种改革策略, 而不是看到传统的强大力量而不去改革。同时, 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也是变化的, 只不过其变化的幅度小和速度慢, 以致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 甚至我们这一代人都感觉不到传统的变化。但是, 从历史发展来看, 从大跨度时间来看, 传统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把传统看作是社会和文化的核心, 那么, 我们所说的社会进步、文化发展, 实质上就是传统的变革和进步。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尊重高等教育传统, 不能成为阻碍高等教育创新的理由。尊重高等教育传统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开展高等教育创新, 是在改革和创新的前提下尊重传统、尊重国情, 而不是相反。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大学的崛起, 深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大学制度和模式的影响, 它将先进的德国大学模式和美国国情, 以及从英国大学中延续而来的大学传统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了高等教育理念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创新, 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的传统, 进而影响了全球高等教育和世界大学的发展, 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思想理论武器。但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和开放的产物, 没有改革开放, 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绝对不能成为阻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否则就丧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思维品性。

改革要考虑国情, 需要根据国情来进行改革。但是, 在有些领域或方面, 有时候改革就是要改变国情。所谓国情, 无非就是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笼统地强调国情, 会阻碍具体领域的改革。在不同领域强调的国情, 内涵是具体的但又是有差异的, 所针对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 所强调的国情是不一样的, 所实施的改革, 其难度也是不一样的。在政治改革领域, 可能需要更加强调国情、尊重国情;而在经济改革领域和教育改革领域, 可能更需要遵从共同的经济规律、教育规律和普遍规则。如果强调国情在前, 改革在后, 就不会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所带来思想解放, 就不会有1992年的“南巡讲话”, 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 我国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政府办学、高度集权管理、大学行政化运行;在教育文化和传统方面, 我们是集权文化、关系社会和官本位文化。如果只是根据国情和传统来设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路线图, 高等教育改革就会裹足不前, 举步维艰。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 现代大学制度是具有普适性的, 高等教育是有共同价值内涵的。大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 为增进人类福祉作贡献, 追求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学者治校。高等教育是解放人和完善人的, 而不是用技术和实利来束缚人和限制人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达臻自由个性, 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因此, 高等教育要全面深化改革,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本;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 尊重现代大学制度的普适性。

摘要: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高等教育改革, 首要任务是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一是要摒弃“打补丁式改革”, 做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政府要转变思维观念, 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同时营造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 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二是要需要突破高等教育双重体制, 让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三是要避免对“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的滥用, 切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市场机制,现代大学制度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14-02-13.

上一篇:输油管道课程群下一篇:二项式定理的基本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