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风险管理

2024-05-02

操作风险管理(精选十篇)

操作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个人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操作风险,解决措施

一、个人金融业务的主要操作风险

个人金融业务主要是针对消费者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根据业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金融、个人信贷、银行卡、财富管理及私人小银行四大类,其主要的操作风险如下:

(一)负债业务

1. 开立账户流程。

在办理个人账户开立时,存在银行内部人员代理客户开立个人结算账户、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情况;个别消费信贷业务经理违反规定代客户开立活期一本通存折用于偿还贷款。

未按规定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联网核查,营业日终了,未打印联网核查清单,对联网核查系统出现故障缺乏应对措施。

2. 结清、销户交易流程。

消费信贷经理为个人贷款审批未通过的客户代办借记卡销户业务,客户密码处于敞口状态。

在办理客户活期存折换折或结清业务时,未对存折封底磁条进行剪角处理。

3. 挂失、解挂流程。

在办理挂失业务时,未严格执行“先冻结后办理挂失”的业务流程,未与客户明确挂失前账户余额;在进行挂失调查核实时,客户填写的地址、电话与系统打印的客户资料不符,但在核实书中却填写“核实相符”;网点专夹保管的挂失申请书存在缺失现象,超过三个月未处理的挂失没有进行专夹保管、定期核查。

(二)个人信贷业务中的主要操作风险

1. 档案资料不完整。

贷款档案缺资金用途证明材料,信贷资料中缺少足以证明借款人真实购房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贷款合同中无押品复印件。出国留学保证金贷款档案中无质押品系统冻结凭证。

2. 贷前调查贷前信息核查工作流于形式,贷前未落实双人调查制度。

贷前调查不细致,无法确定贷款的真实用途;借款人真实收入证明材料不充分。

未能适时调查借款人的信用记录,虽有支行设有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贷前管理查询登记簿登记台账,但完整性不够。

对零售贷款业务尽职审查管理不规范,缺乏审查过程的可验证记录,如部分贷款缺少面谈记录。

3. 会计控制与账务核对。

零售贷款科目与其他部门混用、串用,导致每月均出现差额,造成账务核对困难。贷后管理人员未按照零售贷款账务处理原则实现两系统同步入账,造成零售贷款损益科目不平。

当日计息冲补账交易的审批和监督存在不足,未留有完整的工作痕迹。

4. 押品管理。

一是零贷中心只登记实物账记录押品份数,没有设立表外台账,没有进行会计表外账、经办机构表外台账与零贷中心表外台账之间的核对;二是押品表外明细账信息采集不完整,表外科目核算不及时,表外核算未做到账账、账实相符,系统间押品表外账务清理进度还需加快。

(三)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中的主要操作风险

1. 个人理财机构贵金属产品销售环节,由于税金、账务记载不一致等多种原因,实物库存账与会计系统账、进货账之间暂时无法核对相符。基金销售当日未能将销售资金划往总部指定销售专户,未实现日清日结;理财产品资金划拨和付息环节无统一的工作流程。

2. 理财客户经理未有效落实对客户的风险评估工作,存在不当销售和错误销售的问题,主要依据客户基本情况,与客户口头交流沟通,判断客户风险偏好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3. 理财业务人员替客户、熟人、亲属等保管存折、密码、银行卡和有价凭证等物品和资料,以及代客办理存取款、汇款、投资交易等严重违规现象。

二、个人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实践方法

对操作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既是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显得尤为突出,无论在损失事件数量还是金额上均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对个人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准备环节

操作风险评估的对象通常为“流程”和“产品”,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是某个特定的操作风险事件。绘制流程图,应遵循业务步骤的逻辑顺序,标明手工或自动化操作环节、运用的系统名称、与外部供应商或其他业务流程的交接点等信息。评估前应收集尽可能多的操作风险信息,包括内外部损失数据、检查发现的问题、重大风险事件、监管机构的风险提示等。

(二)评估环节

识别对业务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与控制评估可采取讨论组会议(w orkshop)、当面访谈、电话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采取讨论组会议时,评估部门应选派有业务经验、有主持讨论会能力、有一定资历的人员作为指导人主持会议。固有风险是指未考虑现有控制及其作用时的风险;剩余风险是指在考虑现有控制及其作用后的风险。采用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矩阵来评估操作风险的严重程度。对于不可接受的剩余风险,应当制定改进和控制优化方案。

(三)报告环节

评估部门应整合本条线的风险识别结果,明确被评估业务流程中须重点关注和监控的主要风险,并进而明确本条线的主要风险,并进行监测和管理。各部门自我评估后,应填制操作风险自我评估工作表,向上级对口部门和同级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报告,总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整理全行自我评估报告。

三、实现个金操作风险管理与计量的有机融合

商业银行要切实提高个金操作风险的管理,应当将资本计量工作与操作风险管理实现有机融合,有效提高操作风险量化管理能力。

一是完善资本和绩效考核体系,将个金类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向分行进行分配,并将经济资本结果用于分行经营绩效考核,引导分行主动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二是通过积极推广应用各项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主动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并评估风险大小,提升个金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敏感性和前瞻性。

四、结语

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在现代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本文主要从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措施进行分析,立足于金融业务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现代金融行业的顺利发展和运行,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蒋亚利.中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防控机制文献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01:6-9+5.

操作风险管理报告 篇2

(一)操作风险状况

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给出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的不完善或失灵、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各部门、各条线的操作环节中。1. 人员因素

(1)员工数量与业务的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在综合柜员制下,柜员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业务品种增加、业务量增大、劳动强度也不断增大,高强压力下,稍有放松便可能la出现差错形成风险。

(2)员工流动频繁,新员工不适应业务要求。近几年,柜面业务水平好,熟练的员工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或新设网点充当业务骨干,致使前台都是近两年新入行的员工。新员工虽然学历较高,但由于工作时间、参加培训的时间都比较短,业务熟练度不够,总体业务能力不强,加之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往往会在工作中产生问题。譬如今年有个新进员工,在给客户办理整存整取销户时,误把600多的利息当成了6000多,幸好客户及时发现返还了多付的金额。由此可见,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熟练度,直接影响着操作风险的发生率。(3)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不够,员工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些员工由于工作态度不认真,操作不经心,导致操作失误。柜员之间、柜员与主管授权人员之间互不防范,也造成风险隐患。举个柜面挂失业务的例子,有个客户到柜面办理挂失,我们要求其七天之后再带相应的凭证和有效身份证件来办理新卡补发,挂失时是当事人自己来办理,但在补发新卡时却发现是另一个人来办理,如果柜员不仔细查询对比,就不能发现这其中存在的重大操作风险。2. 流程因素

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流程没有严格执行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在我行业务操作规范一书上都详细的列出了各条业务操作的流程,逆程序操作势必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譬如一些个人、公司的特殊业务需要额外收取费用的,需先得到客户同意认可,收妥相关费用之后再进入系统操作。如果逆流程操作,先帮客户办理好了业务,但是回头客户不认可此项操作,不愿意支付相关费用,就形成了一部分损失。3. 系统因素

银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电子化系统的行业,系统的良好运转是保证银行正常运营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系统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近日有本行客户想赎回基金,但是基金系统对该客户的购买信息总是显示不存在符合条件的记录,通过查询又能查询出确实存在过购买的记录,并且还未暂停。该系统不仅给我行带来了操作上的风险,也带来了一定的信誉风险。

(二)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1.加强对公结算账户开户环节的风险管理

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开户管理案件风险提示的通知》一文,我行加强了对公结算账户开户环节的把关力度。受理的客户开户资料必须都出示原件,然后由我行人员对其进行复印,并做相关的联网核查。对于缺失开户材料或者材料不合规的不予以开户,对账户的变更、销户也以此未标准,严格把关。并把相关的资料扫描上传分行营运部进行审核备案,以确保核心账户信息完整性及合规性能达到总行的指标要求。2.加强对大额支付及反洗钱业务的风险管理

我行对于每日大额的进出都给予密切的关注,采用电话查证,每日统计大额进出并上报上级分行的方式,对于有些大额的支付,则需由上级分行审批之后才能进行业务操作。人民银行的发洗钱系统也是每日必做,有效的限制了洗钱行为。3.加强对网点岗位设置和分工的风险管理

进行科学的岗位设计,前移风险管理关口,明晰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实施差别授权。在岗位安排上要防止不相容岗位由一人兼任或不同时期兼任,在人员调配上要向基层一线倾斜。因不同岗位的“风险度”不同,基层机构应重点加强两类岗位人员的管理。一是新上岗人员。要把好从业人员入关口,防止有赌博、吸毒、诈骗等劣行的人员进入银行;要加强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把获得岗位资格作为员工上岗的必备条件。二是重要岗位人员。不仅要关注其8小时内的工作表现,还要关注其经济往来、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异常现象,及时进行风险排查;同时要认真落实重要岗位人员的休假、轮岗或异地交流顶岗制度。

4.加强对网点办理重要物品交接的风险管理

我们需要规范重要物品的交接,交接时必须保证有第三方的监交人在场,并完善地填写好交接登记簿,保证记录的数据文字真实完整可靠。5.加强对自助设备的风险管理

按《江苏银行自助银行管理办法》,要求网点对ATM密钥的规范保管,及时处理自助设备长短款和吞没卡,严格按规定频率进行清机和加钞操作;必须坚持同出、同进、同操作。结合监控录像和相关登记簿,督查网点清机加钞过程的合规性。6.加强网上银行业务操作的风险管理

我行下半年对某个二级支行网点进行网银管理的抽查,发现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开户资料上相关章戳欠缺;数字证书签收单上的接收人签名非法定代表人,并且查无未见法人的授权委托书;有效身份证件的留存复印件模糊不清等。网银内管系统经办员在业务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江苏银行企业网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暂行)》相关规定办理,加强审核,规范网银业务操作流程,防范网银的业务操作风险。

(三)对进一步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1.打造“学习型”银行,促规章制度内化于心

规章制度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商业银行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细,但违规违章事件和案件仍不断发生,主要原因是规章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而影响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规章制度管理不到位。必须从打造“学习型”银行入手,进行制度重检,使一项业务活动仅由一份制度文件受控;制度文件按岗位分类,在内部网站上发布,便于员工查询。银行还应强化制度学习培训与测试,使员工将规章制度内化于心,促使制度文件成为员工业务操作的标准、工作检查的依据和岗位培训的教材,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基层员工因不了解、不熟知业务规定而产生的操作风险。2.进行员工风险自评,提升风险识别、防范能力

风险管理有个著名的“三倍定律”,即3/4的损失可以通过风险的事前识别和化解予以控制,而当问题出现时再去化解,则一般只能挽回不到1/4的损失。通过员工根据岗位职责、业务及管理流程,识别主要风险点,重点关注制度本身有无缺陷、制度执行是否有效、业务操作系统有无缺陷、哪些环节存在控制缺失或控制过度或容易出现操作不当等问题,形成《员工风险报告》后报上一级管理部门研究解决。“自我评估”法不仅有利于基层员工主动提示风险,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减少管理层与基层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员工熟识岗位风险因素并有意识地进行防范。3.检查纠正到位,整改提高

检查工作贵在效率、重在效果,实施中应注意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筹划到位。针对种类繁多的全面检查、专项检查、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外部检查、内部检查、专项审计等,应在年初制定好检查工作计划,整合检查力量,开展集中检查,避免大量交叉重复检查。要区分检查重点,对管理好、内控等级高的基层机构,检查频率可低一些,检查内容可少一些,或者实行阶段性的免检制;对经常发生操作风险事件或案件的基层机构,则应增加检查的频度和力度。二是准备到位。每次检查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选派合适人员、组织检查前培训,选取可疑点或关键点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检查。三是整改到位。除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外,还要跟踪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将问题整改率作为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加强责任追究,严格纪律约束,避免屡查屡犯。四是纠正到位。管理部门要组织例会对检查发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查清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检讨制度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从源头上进行纠正。对增加控制环节的纠正措施应格外慎重,因为增加控制环节意味着管理成本加大,还可能产生新的风险。4.建立应急管理制度,防范突发事件

操作风险管理 篇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因操作风险而造成的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2002年巴塞尔委员会做过一次全球性的操作风险调查,被调查银行共计报告损失金额超过1万欧元的操作性风险事件47269起,平均每家银行发生操作风险事件逾500起。操作风险事件频繁引爆,破坏力量之大令业内震惊,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快,银行业无论是经营的业务范围还是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都更具多元化,加之日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在银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得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更为复杂。操作风险暗流涌动,已成为导致金融机构及整个金融体系恐慌的潜在威胁。即使是最传统的业务,也有相当部分是银行内部由于有章不循、违规越权甚至内部人作案而导致的,有的甚至酿成重大损失,比如,今年四月邯郸农行金库被盗近5100万元,涉案金额如此之巨大,性质如此之恶劣,给正处于股改关键时期的农行产生了极坏影响,也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起案件依然凸现了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它又一次给各家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值得中国银行业深刻反思。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以及国内外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调查统计都表明,操作风险不同于信用风险,不仅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难以依赖模型进行判断,而且与政策体制及人员因素直接相关,因而健全的内部控制成为商业银行进行有效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内部控制失效导致操作风险频发

政策层面上的控制机制缺乏是要害所在。由于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的一些程序在不同区域或不同层级呈现非标准化特征,而这种非标准化正是造成操作行为不一并缺乏统一衡量标准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些程序并没有被系统整合上升为政策层面的东西,没有形成诸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统一有效的政策,无法指导和规范各类业务的运行,这也是商业银行从整体上难以规避操作风险的原因所在。

严密有效的制度体系缺乏是风险难以规避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这些制度或规章多是针对某一产品或某一业务领域而制订的,因而具有单点或条线式的特征,不能形成一个网络状的体系,使业务运行中的各个部位和各个环节达到平衡制约、相互支持。这种制度执行的结果,往往是局部或某一环节的风险点得到了控制,抑或是某一业务条线的风险得到了防范,但总体上却控制不足或系统控制失效,使内控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监督不力或无效容易酿成操作风险。无论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外部监管机构,为实现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行,每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现場或非现场检查,甚至是大规模的全国性检查。可每次检查都会发现大量的、以前检查中发现并责成整改的问题,又在不同的部位、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还会在相同部位、相同形式再次发生。究其原因,一是这种检查多是“自上而下”发起而非“内生性”的,操作人员有“隔靴搔痒”之感;二是这种检查是不定期的、视银行管理者或监管部门的管理偏好而定的,是非制度化的,改进的效果也多属“就事论事”式的,而非从根源上查找原因并加以系统整改的;三是缺乏持续跟进的机制,因此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去除。

关键岗位缺乏有效制约是风险频发的重要因素。尽管商业银行的制度规定中对一些关键岗位有明确界定,如要求机构负责人、尤其是基层机构负责人在任期届满后必须交流,又如,要求会计部位的人员必须定期轮换或“强制休假”等,但执行起来遭遇种种原因或借口而打了许多“折扣”。近些年在一些银行发生的大案要案,有相当部分属于机构负责人在一地或某一岗位任期太长,而使一些已酿成损失的事件长期被掩盖,由此造成巨额损失。

体制性因素成为商业银行内控失效的关键。近年来,虽然银行内部强调了平衡制约,规定了一些不相容岗位的职责,但由于业务条线自上至下的管理与对人员和资源的配置是脱节的,因此政策的传导和制度的执行力度会因各层级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或自身利益驱动而发生一定的扭曲或调整,从而使控制失效。这一问题已成为商业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致命性掣肘因素。

建立有效内控体系管理操作风险

有效的内控体系是银行防范各类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的一道重要屏障。而要建立这套体系,则必须把着眼点既放在银行管理的根部又放在顶部。根部则需从基础做起,通过对银行现有运行的基础系统进行梳理分析,识别出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并跟进有效控制措施,把基础打牢。顶部则指银行高管层必须把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放在同信用风险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明确内控政策、目标和程序的前提下,督促建立系统、透明、文件化的内控体系,实施对银行整体经营活动的系统监测控制,并通过不断评审保持其持续改进。

进行制度整合,建立文件化的内控体系。为使内控体系有效,需按照内控原则对现有制度进行整合,通过系统梳理业务及管理流程找准其出口与入口,将其有机连接起来,使之体系化,然后通过这一“网状”的体系文件来指挥、控制各项业务的运行。体系文件在指挥业务运行中的一大显著优势是它的惟一性,即一项活动只能由一个文件来规范,其后发生的变化可以通过该文件的不断评审和修订来完成。这不仅可避免众多文件指挥一项活动带来的负担和操作风险,还有利于根据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和基层行的实际情况随时修订文件,增进体系文件的时效性,并随着不断评审持续改进,增进内控的有效性。

定期评审,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解决商业银行“屡查屡犯”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制度化的评审和系统化改进机制。即规定承担操作风险的各业务部门的各岗位员工必须定期对涉及该岗位的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查或审核,对发现问题并积极建议者给予奖励;风险管理部门需定期组织对所有业务条线和各业务环节的系统评审,发现问题及时跟进整改措施,并对疑点和薄弱环节建立持续跟踪检查制度;审计部门也需定期对文件化的内控体系进行评审,对其有效性发表意见并提出整改建议;银行监管当局则应在一定的期间内对商业银行内控体系进行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或风险隐患责成制定纠正措施,并跟踪其纠正效果及有效性。这种职责分明、环环相扣的评审机制有利于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改进内控体系,提升内控体系的有效性。

积累数据,为开发操作风险管理模型奠定基础。内控体系的一个基础性要求,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记录内部控制相关活动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提供内控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并可追溯到相关的活动。这无疑为积累操作风险的数据,开发操作风险管理模型奠定了基础。由于操作风险的无处不在和爆发前的隐蔽性,靠人工检查和手工操作有较大局限性,因此亟需开发模型,建立监测与计量系统,以有效跟进与控制操作风险。考虑到目前国际上尚无成熟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型,且操作风险的量化存在一定困难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现在就应着手积累数据,并就易发风险的关键环节开发相应控制程序,并随经验的增加和情形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建立基于有效内控体系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操作风险政策及标准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平台。国际先进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建立在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框架之下的。这一基于统一政策、标准流程、明晰的职责分工和授权建立起来的体系,能够通过全行范围内的自评活动,有效识别经营及管理活动中的风险,跟进控制措施,并搜集、积累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数据,为筛选关键风险指标,开发分析工具奠定基础。

确立统一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银行可在全面风险管理流程框架的基本模式下,结合操作风险的特点,确定统一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首先,从潜在重大风险事件入手,开展风险辨识和成因分析;其次,通过对上述工作所得数据在各业务单元和业务部门进行分类,从而使各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操作风险状况采用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最后,银行需要建立一个防范非预期损失的机制,包括一个风险转移机制,如保险。风险管理流程可以分为事件识别、原因分析、风险映射、风险应对以及资本管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别涉及定性、定量风险管理以及内外部审计三个层面。

开发行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范式和工具。首先,要建立全行范围的事件和风险指标数据库。新资本协议在多处提及操作风险损失数据问题。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被视为风险识别和风险监控的基本要素,用来校验风险估计,并成为风险报告和操作风险高级法的关键输入变量。在风险事件数据库构建时,必须要确立连续的事件收集标准,包括事件的定义、收集的金额起点以及事件分类方法等。其次,通过开发一个获取和跟踪的程序对全机构各层面的操作风险问题、事件和损失进行跟踪,包括这些事件的损失和成因。识别并跟踪操作风险的先行指标和驱动因子。获取定量及定性的驱动因素数据和其他描述性信息,为管理层采取适当的行动提供指标报告和打分依据。

开展动态的操作风险监控和评估。操作风险监控和评估有三大目标:第一,确定风险事件损失情景的类型;第二,确定损失事件的原因以及潜在的损失程度;第三,将上述分析结果转化为能够应用于风险缓解的模式。风险管理部与业务部门协同进行持续性的风险评估,从内外部审计等部门获取有关风险的信息及数据。操作风险管理部为各业务部门进行的操作风险评估提供便利,并在全行范围内进行操作风险脆弱性分析。通过在全行实施操作性风险调整后绩效管理(RAPM)方法等风险和业绩测量工具,将有关操作风险、风险指标以及事件趋势等信息进行有效传递。

建立一体化的操作风险报告体系。操作风险报告过程应该涵盖银行面临的关键操作风险或潜在操作风险、风险事件以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已实施措施的有效性、管理风险暴露的详细计划、操作风险明确会发生的压力领域、为管理操作风险而采取步骤的状态等方面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应该足以满足以下要求:(1)使高级管理层和经营者能够确定風险管理职责的委派的有效性,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2)使整体风险预测能够与银行的风险战略和偏好相比较,并得到评定;(3)使关键风险指标得到监控,可以判断出采取措施的需要;(4)使业务单元能够确定对关键风险成功实施了控制,有关信息得到了传递。以上所述的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该确保关键操作风险管理活动以适当的频率重复进行,例如每年或每半年一次。

操作风险管理中的有关报告清单包括:风险汇总报告、单一风险指标报告、风险指标综合分析报告;关键风险因素分析报告;问题跟踪系统报告;损失原因分析和预测报告;事件和损失汇总报告;事件趋势预测报告;损失预测;关键事件的风险监控报告;经济资本分析报告;监管资本分析报告;操作风险管理成本报告;风险融资和保险决策报告;风险化解报告。

运用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充分调动业务部门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参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可运用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平衡战略性风险和收益,运用资本作为优化风险和回报的手段,为风险管理提供激励和约束。比如使用风险调整后绩效测量模型(如基于风险的经济资本配置或分配程序)来强化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通过经济资本分配和操作风险管理成本配置等手段对业务部门操作风险管理的进展给与奖励;通过在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操作风险管理的考核指标,鼓励员工参与操作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将操作风险的考核内嵌到员工的福利计划中,以保证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专注于操作风险的防范和优化上。

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管理 篇4

1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

1.1 金融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种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未来收益、资产和债务价值的波动性或不确定性,最终的结果是使经济实体产生损失。它直接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相关。金融风险是指与金融市场波动相关的诸多因素导致机构或企业财物损失的可能性,是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波动性,主要分为市场风险、信誉风险等。

1.2 金融风险管理的定义

金融风险管理是从事金融学领域研究的学者通过用多种学科理论对金融风险做出评估和监管,调节金融投资安全性和收益性均衡的金融管理方法,通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来对风险进行衡量、控制以及回报之间的得失,以达到使风险最小化的目的,从而使企业的经济利润最大化。

2 我国当代在金融风险管理尚存的问题

2.1 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强烈

我国金融机构缺乏对风险的概念,对金融风险的观念意识不够强烈,法律意识相对比较薄弱[1]。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给金融机构创造了机遇,但其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和挑战也随之增多。商业银行为了扩增和争取资金规模而导致大量的不良贷款,各种理财投资相关业务的开展比较盲目,无疑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风险。投资者只顾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却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许多法规还未涉及金融体系,从而导致对金融风险监管的力度不够,才会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出现这么多问题。

2.2 经营者缺乏风险控制积极性

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几乎都存在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缺乏风险控制积极性的问题,甚至对其概念与内涵也没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诸多银行为了扩其资金规模,就盲目地增加了各种投资理财业务,包括大量的不良贷款行为,从而增大了金融风险。经营者只顾增加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金融风险。

2.3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和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还没有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健全的金融组织结构。央行信贷资金管理和金融监督工作对业务范围控制重视的多一点,落后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无法与当前金融市场运作相适应。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很多不良债权引发信用风险,金融资产质量也随之下降[2]。此外,我国大多数的金融机构未设立风险管控部门,从而金融管理就很难运行。整个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与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弥补不了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组织结构和风险防范机制的缺乏。

3 解决金融风险管理中问题的途径

3.1 加强对相关人员金融风险管理教育,强化其对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

人民银行,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和个人等全部参与资本活动的人都应被教育。提高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国家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也会相应的加大。强化企业和个人的风险管理意识,会使企业与个人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与此同时也会对其他经济参与者进行监督。据国际经验显示,政府实行的多种监督政策既无益于银行业发展和效益,也不能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率。反之,让民间直接监督银行这种方式最有成效。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与民间监督是否健全直接相关。政府为减少对国有银行的依赖应多设立民营银行。银监会可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银行经营范围从而达到对直接管制的逐步放松。操作风险多数是人为因素,所以要从根本入手,即从员工开始整顿。要让员工学习专业技能,因为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者务必要具备高的专业素养。要让就职的员工定期上专业技能培训课,提高工作素质,时刻学习监督,尽量减少在工作中的失误,确保每个员工都应严于律己,有较强的责任感,有很强的金融风险意识,从而能精确地管理金融投资操作风险。培训的好处不仅在于提高员工的素质还可使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友爱,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睦相处,相互促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对金融机构也是不可或缺的,具备了这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随之上来了。

3.2 调动经营者的风险控制积极性

一国政府通过金融主管机关对金融市场和机构进行的某种规定或限定称之为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发展是否稳定取决于金融监管体系是否完善。首先,市场定位要明确,可建立信用等级制度,处罚违规等问题。其次,财税制度要完善,并明确认识到企业、财政、银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妥善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宏观调控要加强,为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为加强金融机构本身防范监控风险的能力应重视金融法治的建设。

设立经营者岗位责任制,加强监管力度[3]。实时监督经营者和一些重要企业的内部人员,责任到人,明确责任人的权利与管辖范围,一丝一毫绝不能疏忽,杜绝一些形式化的监管,强化刺激其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先由一开始的强制政策慢慢调动起经营者们的风险控制积极性。

3.3 完善企业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金融管理的管理水平

健全法律法规是一个刻不容缓问题,从国外金融风险管理措施中可以看到,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不足都有待完善,国家为各经济单位提供法律约束和依靠而颁布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政策法规完善现有法律,让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做到有序而持续发展并有法可依。完整的内部风险管理体制有助于防止金融机构受外界金融风险的威胁。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内部管理体制是否完善,因此,目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首先,应普及相关人员金融法规知识,大力开展各项活动从而提高从业人员及公众对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金融主管部门应进行内部管控,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还应规范各相关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度,责任人的权利和范围要明确,强化风险与责任意识,不断地加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金融管理的管理水平。

4 结论

为了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策略和解决措施,我们一定要对其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认识。同时对金融体系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在国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寻适用于我国风险管理问题的策略和措施。金融市场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做好金融风险管理的工作务必要提上日程,它所占的地位相应的越来越重要,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状况,建立一套合理的金融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来规范金融市场,要加快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重构,加大金融风险的文化管理,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提高我国规避金融风险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欣颖.浅谈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4(5).

[2]冯桂宾.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外资,2012(11).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论文 篇5

[摘要]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事件”再次将全球金融界目光聚焦在操作风险上。相比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内涵更为广泛,操作风险事件更为复杂。主要有人为、流程、系统因素和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事故。本文论述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特点,探讨了操作风险的管理现状,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风险管理;操作风险;发展趋势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特点

风险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风险就越大。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对银行风险分类的标准也不一。一般可分为市场风险(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和国家风险。一般业界所说的三大风险是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是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提取资本金的三类风险,是国际银行业和银行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三类风险。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操作风险是个新概念,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中没有操作风险管理活动。事实上,各商业银行一直都有自己的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但一般使用“内部控制”一类的表述,而且,在多年内控管理过程中,各商业银行都程度不一地建立和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框架、制度和措施。不过,相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管理而言,操作风险管理还缺乏识别标准、管理模式、数据积累等。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具体表现就是商业银行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由于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侵袭;通信、电力中断;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这些都属于操作风险。可见,操作风险不仅仅包括操作中的风险,还包括内部程序、信息科技系统和外部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具有内生性,除自然灾害等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损失外,操作风险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则为外生风险。第二,广泛性,操作风险的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与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和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不同,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管理中。此外,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来说,风险越高,收益越高,存在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而操作风险和收益没有太多联系。

二、操作风险识别和管理

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需加以识别和管理。

(一)人为因素。主要为内部欺诈、主观违规、操作失误。主观违规有超授权授信行为、逆程序、过度信任造成管理缺位、岗位设置不合理造成监督空位、不良爱好(如涉毒、涉赌、涉黄)引发的违法违规。操作失误是由于员工技能水平不高、态度不认真在业务过程中的失误造成的,如数字输入错误、将取款记作存款等。由银行员工操作失误引起的操作风险一般具有损失小(当然不排除特殊情况)、发生频率高、难以事先预测的特征,因而非常难以防范。人员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有的是作为,如主观违规,有的是不作为,如业务不熟出错,疏忽大意。

(二)流程因素。包括操作程序遗漏或忽略、产品设计缺陷、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等。过去认为流程越复杂、相互制约性越强越好。事实上,流程越简单越易于操作,流程越短越便于管理,设计越合理越利于控制。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确保效率和风险管理,流程设计不合理,有瑕疵,往往容易出现风险隐患。

(三)系统因素。系统是现代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命脉。无论是业务发展如网上银行、现金管理还是风险监控,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紧密支持。但是,商业银行高度依赖信息系统,信息数据高度集中也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管理难题,如系统安全稳定、IT技术风险防范、数据和信息质量,系统设计和开发战略风险,等等。系统出现如故障、瘫痪,系统不安全、通讯中断以及系统兼容性、稳定性、适宜性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容易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法估量的信誉损失。此外,从操作风险发生的部位来看,当前与系统有关的操作风险日益增加。由于系统原因和流程问题导致犯罪分子利用系统漏洞实施金融诈骗已经成为妨碍我国银行业资金安全重大问题。

(四)外部因素。银行经营都是处于一定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中的,经营环境的变化、外部突发事件都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活动,甚至会产生损失。外部事件引起银行损失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外部欺诈、外部突发事件与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外部人员的蓄意欺诈行为是近年来给银行造成损失最大、发生频率最高的操作风险之一,而内外勾结作案更是令商业银行防不胜防。外部欺诈包括骗贷、抢劫、偷盗、爆炸等风险因素。外部突发风险包括遭受冰冻雨雪、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袭击、火灾等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引起的操作风险是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银行监管法规变化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尚处在一个较为初期的发展阶段。由银行监管部门以规范性文件发布关于操作风险监测方法或者具体操作模式还为时尚早。监管机构主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操作风险(或内部控制)管理质量上,并且要求银行提高对操作风险的重视。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新的资本协议,对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了新的资本要求。据巴塞尔委员会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仅次于信用风险。2006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专门为“操作风险的监管”新增一条原则,制定了评估该原则执行情况的标准,提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最佳做法和监管指引。

目前,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国家都按照新协议要求,明确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范畴,国际上已形成了对操作风险加强监管的共识,已经形成了相关制度和监管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有关规定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也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新要求。

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银行界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实施操作风险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引》要求,操作风险监管机构是中国银监会和派出机构。商业银行要履行报告义务,提交有关方面的审议报告,对有关政策和程序要报备。银监会定期要进行检查评估。对于高管严重违规、重大抢劫银行等操作风险事件商业银行必须报告银监会和其派出机构。另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引》要求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管理,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降低操作风险。

(二)操作风险机制建设。国际上巴塞尔协议将人们的视线更多地集中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上。但实际上,一个银行的资本量多少并不是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最关键是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机制建设。

1.关于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各银行间存在着重大差异。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逐步建立和探索适应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董事会的监督控制;高级管理层的职责;适当的组织架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等基本要素。董事会从总体上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如制定总体战略、政策、定期审批报告等。高级管理层在操作风险管理中职责主要为执行董事会的有关决议,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各商业银行一般以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战略和组织结构相匹配成立管理操作风险的部门。具体执行中操作风险人员可能被放在一个部门——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主要拟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建立并组织实施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缓释(包括内部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法;定期检查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有些银行在总行层面上建立了首席风险官,在各营运业务条线设置风险经理,对主要业务的关键、高发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测。有些银行在专业领域内如法规部门、审计监察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监管部门,在管理好本部门的操作风险的基础上,为其他部门管理操作风险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关政策。各商业银行正积极探索制定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政策和方法。首先,在操作风险政策制定方面,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框架》、《操作风险管理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各行各级机构和部门在操作风险中的管理职责。针对操作风险的执行,制定具体执行措施,如详细的《案件防控及整改方案》、《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内容与操作指引》,同时,将操作风险控制基本要求植入业务流程改造和IT蓝图建设中。其次,为衡量分析操作风险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标准。各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研发风险控制与评估、关键风险指标、重大事件报告制度、损失数据收集和业务持续经营计划等工具。再次,识别操作风险,制定有关制度措施。根据银行风险的特点,加大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并针对性地制定制度措施,如对系统风险、外部等操作风险,有关行制定了详细的风险应急预案,增加应急措施;建立与新产品、新业务发展相对应的制度规定;修改更新产品和流程,塑造流程银行,按流程操作;增加制度执行建设,强化日常检查的频率,加强员工行为排查,等等。

四、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

(一)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nterprise

wideRiskManagement简称ERM)是西方商业银行比较成熟的风险控制理念和技术。全面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全面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它的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和系统性。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有高度的相关性,操作风险与其他风险结合将导致风险更加复杂、更加分散,风险损失更加显著,将数倍、数十倍地被放大。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应将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保证风险管理政策统一、工作协调。同时,操作风险遍布商业银行内部各业务环节、产品线和不同的管理层面,不仅仅是依赖于一两个专门的部门监管,应该从本行、本部门、个人操作抓起。各商业银行应及时上升层次,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辖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形成总体规划,发挥资本在风险覆盖、部门配置方面的作用。

(二)操作风险的缓释。操作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人群、行为和活动,就一定存在操作风险,应尽量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从操作风险的规避角度分析,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可规避的操作风险、可降低的操作风险、可缓释的操作风险。除极少数应承担的操作风险外,大部分操作风险都有规律可循,其发生过程类似多米诺骨牌,有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因此,要查找出其发生规律,通过技术手段切断引发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并通过必要的管理措施加以缓释。

1.商业银行一揽子保险和打包保险。火灾、自然灾害等引起的商业银行财产损失,商业银行的内外部欺诈,对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的责任险等都可以通过保险公司一揽子保险和打包保险承保予以缓释,通过承保转移给保险公司。然而,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尚未开发更多的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保险产品,保险方式、有关保险业务品种还有待保险公司创新。另外,保险公司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财务承受能力还不能准确精算评估,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取也存在重大分歧。如对于内外部欺诈引发的操作风险,各保险公司普遍收费高,无疑增加了银行的成本管理,也直接约束了操作风险的缓释。不过,相信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这一局面将逐步得到改善。

2.业务外包。除保险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业务外包来缓释操作风险。将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有关业务交由专业机构管理,增加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益性。如有关法律风险可聘请具有符合条件的外聘律师代理诉讼和仲裁;对于风险性高的守护、保卫、押运可聘请符合资质条件的保安公司管理;对于产品评估、网络维护、系统开发也可招标专业性服务公司。当然,选择外包公司,不可能一包了事,也需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合理转移风险。事实上基于双方的委托关系,最终的权利和义务应由商业银行承担。

(三)建立健全制度管理,狠抓制度落实。总结有关操作风险损失案例,其中大部分为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缺位造成的风险损失。因此,要建立健全制度管理,狠抓制度落实,才能够使操作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才能使因操作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是做到制度到位,及时立、改、废有关制度,形成制度数据库,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有关规章制度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形成操作指南和岗位流程;二是责任到人,处理到人。要及时跟踪检查执行,增加检查的频率和有效性,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加强合规管理与合规文化教育。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合规文化,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关键风险点,形成防范风险的有效屏障。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要求不是一时之需,而是伴随商业银行发展的长期任务,如果要想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甚至在国际金融市场取得一定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余化,赵榄.警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走向误区[J].经济论坛,2006,(13).

[2]姜燕.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曾向阳.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5,(8).

[4]杨满沧.企业银行博弈与共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强化会计内控管理防范业务操作风险 篇6

【关键词】会计内控;管理;业务操作;风险

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离不开会计工作的支持;在企业内部控制环节中,会计工作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会计工作主要负责对活动资金进行核算以及使用监督。而在实际的企业业务操作中,通常会具有一定的操作风险性,要想能够有效的防止这种操作风险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就需要加强对会计内控的管理力度,从而有效防范业务操作风险的出现,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

一、对企业会计内部进行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的会计内控就是会计内部控制,在当今社会中,企业要想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需要对其自身的会计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并且对会计工作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保障企业的会计工作可以高效的开展,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在企业的会计内控工作中,所牵涉到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在正式对这些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内容体制,依据体制中的要求,对工作的开展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在相关内容制度的基础上,各工作之间的联系性也开始加强,这有利于推动会计工作的开展,使得会计内控工作的职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就会计内控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该项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针对企业的发展,开展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在此条件下,对会计的信息形成了保障,使得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内部会计进行控制和u十礼,可以使得会计工作人员无法对会计报告进行造价操作,也能够有效的防止会计人员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以及报表制定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失误现象,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有效的保障。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使得企业的决策者能够制定出企业发展的正确策略,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提高,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提高财产的管理质量,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对会计进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可以使得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的会计管理结构更加的优化,从而使得企业在资金的利用上,能够更加的合理化,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还能够使得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运营风险的冲击,从而使得企业的活动资金免受影响,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另外,对企业会计内部进行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遏制资金浪费问题的…现,也能够防止盗用公款现象的出现,这对企业的资金财产的安全形成了有效的保障,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3.有利于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

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可以有效的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企业会计的内部工作形成控制和管理,约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得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就能够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进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会计内控制度来对企业会计的内部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的顺利和高效。就日前的企业发展状况来说,企业的会计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而要想使得企业发展可以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就需要对会计工作实施内部管理和控制,采用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于段,来对会计风险进行规避,甚至是减少,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就现阶段的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而言,企业的会计内控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诱发危险因素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就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会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会计工作人员主要是对企业的活动资金以及运作资金进行核算和管理,如果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或者是采用的管理方法不当,就会使得资金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从而会造成企业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害,企业将无法高效的发展。而针对这种问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自身的风险意识进行有效的提升,并且不断的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敲响警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还无法做到这点,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对相关的风险管理常识了解也不够全面,从而使会计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风险隐患。

2.内控制度实施不当

很多的企业其本身所建立的内控管理制度相对来说并不健全,在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管理力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度。因此,这样的内控管理制度也只是空有其表,完全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片j。会计内控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工作违规开展會计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屡查屡犯,企业对会计责任追究不严责任机制无法真正落实资金管理不严而导致资金贪污、公款挪用等。

3.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企业内部所聘用的会计工作人员存在部分人员年级偏小问题这些工作人员的思想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所以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偷懒、贪图享受、利用岗位职能侵占企业资金等问题。

三、会计内控管理强化措施分析

就上述会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想使得企业可以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会计内控管理的力度,不断的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能够使得业务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规避和减少,进而能够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会计增长。而采取的具体会计内控管理强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会计风险知识的教育和提示

企业应及时总结会计风险的重点环节,归纳案件实例提炼浓缩成会计人员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风险环节和防范措施,运用风险提示方式使其掌握风险识别能力、提高风险意识。

2.重视会计队伍建设加强会计人员管理

企业要重视内部会计队伍的建设要加大会计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强化人员管理切实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各类会计人员后备力量建设要重视对骨十人员的培养。

3.加强对会计人员日常行为的管理

开展会计人员行为排查不但要了解其在工作中的表现,还要掌握其工作之外的生活情况不但要了解其本人的思想状况还要熟知其家庭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做好岗位调整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日前的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的业务操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要想使企业的业务操作风险可以得到降低或者是减少,就需要对企业的会计内控管理力度进行提升,从而可以保障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只有做好会计内控管理工作,才能使业务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从而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哲,张明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管理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05)

[2]刘艳红.对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2012(13)

[3]郭赢浅议如何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浅析 篇7

操作风险贯穿于整个银行发展的始终, 自银行兴办以来便伴随着风险的产生, 但长期以来大家都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近年来, 随着我国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面临的运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其中, 作为商业银行常见的三大金融风险之一的操作风险更是频频凸显。据统计, 仅2003—2007年, 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可以搜集到的操作风险案件就达174件。2011年, 中国银监会发布的《银监会2010年年报》指出, 2011年中国银行业仍存在诸多风险挑战, 其中之一便是“部分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弱化”。该报告指出:“2010年底, 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出现反弹。齐鲁银行案件等多数案件发生在基层网点和所谓低风险业务领域, 且多为内部人员作案, 这反映出部分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银行业中, 由于其自身具备国际化的发展机制、规模化的组织机构、电子化的业务操作、模糊化的产权边界等特点, 再加上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来自国家的监管、恐怖势力的威胁、自然灾害等, 造成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致使许多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的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漏洞, 即使是一些具有良好口碑和声誉的国际性商业银行, 如巴林银行、住友银行、大和银行等也存在操作风险。因此相关的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 加大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及防范。

二、概述

长期以来, 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偏重于对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管理, 而操作风险的管理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 无论是从制度管理方法上还是从认识水平上, 考虑都比较缺乏。许多商业银行的管理高层都没有将操作风险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风险来进行管理, 不能很好地对其风险边界进行掌握, 只是把操作风险的管理停留在审计和内控的层次上, 无法将操作风险进行量化的计算, 也无法对经济资本进行分配。在银行内部缺乏理, 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和统一的政策实施标准, 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 导致操作风险的管理处于割裂、分散的状态, 无法发挥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的作用。同时, 在总分支行制度的施行条件下, 商业银行的内控力度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各级负责人的横向权利却得到了增长,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操作风险的产生。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1、操作风险的管理理念过于陈旧

目前,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注重对基层操作人员的管理, 但缺乏对高层人员的管理。由于受到总行管理半径的限制, 支行和分行的行长存在着权利过大的现象, 也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对上述高管人员的业务操作流程实施监控;在现实环境中, 许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掌握着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大权, 容易引发内外勾结的操作风险。同时, 某些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严格履行其管理职责, 对自身的岗位责任缺乏承担意识, 当风险存在时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而是一味地进行责任的躲避和推委。二是注重对事后的管理, 缺乏对事前的防范。当某些操作风险发生之后, 花大力气进行内部的检查和加强相关方面的防范措施, 而在日常的操作过程中却没有形成严格的防范和管理操作风险的意识。三是注重对个案的严厉查处, 缺乏对问题的全面分析。在以往的操作过程中, 对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检查和案件查办时, 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 而缺乏对问题的全面了解和分析, 屡查屡犯的情况时有发生。

2、缺乏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结构

(1) 管理职责过于分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是由外部事件、流程、系统和人员等因素引起的, 与银行中的各个职能部门密切相关。但在我国的银行运作过程中, 不同的业务部门负责不同的操作风险, 缺乏一个协调统一的管理部门。在这种分散管理的模式下, 银行的操作系统缺乏对操作风险的统一管理, 造成了许多的管理“盲区”, 高层管理人员也难以对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很好的整体把握, 不能及时地采取防治措施。

(2) 基层分支机构缺乏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国外的许多银行都会选择在基层的分支机构进行风险管理职位的设置, 主要是负责监督和管理总行的风险管理政策的实施情况, 并时刻保持与总行的信息沟通。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 大多没有进行这一职位的设置, 操作风险的管理主要是由内部的审计部门进行负责, 基层机构也没有其分支。部分商业银行虽已开始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管理的尝试, 但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 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际监督和实施上的操作风险管理尚有较大差距。

(3) 内部审计部门缺乏权威性。在我国许多的商业银行内部, 其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就是内部的审计部门, 缺乏管理的权威性, 与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平行的设置, 导致许多监督稽核工作难以顺利地得以展开。部分商业银行虽然已开始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但在实际监督与控制过程中, 与国际金融同业的管理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

3、操作风险管理的手段落后

在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其手段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审计存在严重的形式化现象, 问责制缺乏实施力度;二是电子化技术的运用相对落后, 主要体现在基于信息技术的风险管理平台搭建不足, 操作人员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等方面;三是对相关的操作风险数据缺乏积累, 再加上信息及产权披露制度的不健全, 存在着对风险事件进行隐藏的动机。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改进的主要措施

1、制定并实施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

制定并实施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的统一性政策,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制定基本的指导性方针及开展性原则;二是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且与国际接轨的风险事件分类处理标准;三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情况、行业特点及内外部环境等出发, 制定出与各类业务相符的具体操作流程;四是对资本分配及风险计量的方法加以确定, 制定各类的风险操作应急措施。

2、进一步提高操作风险的管理技术

对新巴塞尔协议中所提出的建议进行有效的选择和利用, 在努力做好系统设计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 进一步开发与本行特点相符的风险计量管理模式。对信贷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等各个系统的信息进行整合, 并深度挖掘其内在价值, 以对本行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同时, 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一是建立起操作风险的历史性数据库, 为风险的测量、资本的分配及模型的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二是根据业务条线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模型, 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操作风险及时进行监测;三是建立操作风险专项检查模型, 实现各业务系统间风险数据的自动比对, 加大对操作风险的监督力度。

3、增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组织建设

建立一个可以实现集中管理风险的机构, 其主要措施如下:设立一个与交易、市场等部门相分离的独立操作部门, 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同时保持其在管理决策、分析判断方面的独立性;对风险控制进行垂直化的流程管理;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定位, 处理好管理层、内控部门、业务部门、审计部门等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的关系。

4、建设立足岗位差异的多元化激励制度

逐步建立员工个人价值与银行发展价值间的正向关系,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积极效能。一是依据岗位工作的业务复杂程度和岗位职责的责任大小, 合理确定岗位激励系数, 突出对业务复杂程度高、岗位职责重的员工激励。同时, 注重实施不同岗位的不同收入限额制, 并尽量将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相同岗位或近似岗位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二是针对高官人员、核心岗位人员和业绩显著的员工, 探索丰富的激励手段, 特别是要强化除薪酬激励之外的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激励体系, 例如实行多元化的弹性福利制度、增加股权激励等方式, 注重对员工的激励要实现短期与长期两个维度的良好相合。鼓励员工开展风险管理方式方法的探索, 对于做出积极贡献和显著成绩的员工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进一步强化操作风险的管理意识

在商业银行内部, 自上而下进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宣传, 以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为代表, 进一步提高全员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意识及认识程度, 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风险管理工作。同时, 还需在管理高层、各职能部门、各岗位成员中进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 努力培育并提高全员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 并让其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掌握、分析及度量, 以更好地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此外, 还要将操作风险的管理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位银行职员的行为、职责中, 让操作风险管理可以持续有效的顺利进行, 将操作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县莉: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巨额骗贷案”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法律对策[D].兰州大学, 2011.

[2]邴康泰:基于CSA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价值评估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0.

[3]胡海滨:基于满意度调查的中国银行金城支行员工激励模式改进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4]朱睿博: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0.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篇8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例如, 1995 年的巴林银行倒闭、1996 年三井住友银行的巨额亏损以及2001 年中国银行的开平案件, 均可视为由操作风险所致。这类风险一旦发生, 往往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严重时会直接导致银行的破产和倒闭, 甚至还会对整个金融行业或国民经济运行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而越来越引起投资者、金融界、监管当局的重视。自然地, 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也成为银行经营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商业银行发展史已有300 多年。“操作风险”一个曾经不被人们重视而却与商业银行发展伴生的风险种类, 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由于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重视不够、认识不清、手段单一、方法陈旧、人才匮乏, 致使操作风险肆虐, 使商业银行付出沉重的代价。

(一) 商业银行忽视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沉重代价。商业银行中流传这样一句话:“谁忽视了操作风险, 谁将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十年来, 金融界的重量级案件频发, 从1995 年巴林银行的李森事件到2005 年中国银行分理处高山的票据诈骗案等, 短短十年间, 一系列由操作风险而引发的案例给商业银行造成了数以亿计的巨大损失。涉案银行名称、案件时间、案情简述、造成损失、总结教训如下:巴林银行:1995 年交易员李森私自开立“88888”账户隐瞒投机日经指数期货亏损, 14 亿美元, 管理松懈, 监督不利, 有章不循。大和银行:1995 年交易员井口俊英从事3 万笔未经授权的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的交易形成损失, 11 亿美元, 越权违规, 缺乏制衡, 授权无度。三井住友银行:1996 年交易员滨中泰男从事投机铜的期货交易造成亏损, 40 亿美元, 违规操作, 监控不利, 忽视管理。中国银行开平支行:2001年交易及管理人员余振东等人从事外汇买卖、账外贷款、盗用联行资金等方式造成银行损失, 4.8 亿美元, 超权越权, 违规违法, 作假藏真, 监控失灵。中国银行河松街分理处:2005 年, 分理处的负责人高山内外勾结, 私自开出假票据, 私自挪用客户的存款, 使银行形成损失, 10 亿元人民币, 内外勾结, 违规违法, 监控失灵 (数据来源:摘自中国经营报和国际金融报) 。操作风险带来的黑洞使一些商业银行付出惨痛的代价。触目惊心的案件应该让监管者意识到监管的乏力。

(二) 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存在诸多错误的认识。操作风险之所以越来越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难以承受的风险压力,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出现偏差,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操作风险就是操作性风险或操作中的风险。如果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操作风险, 很容易将其理解为操作中的风险。这实际上是大错特错, 极大地缩小了操作风险所包含的范畴。

2、认为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犯罪。国际上商业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 人们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是从金融犯罪开始的。百年老店巴林银行的倒闭正是交易员李森犯罪所致。人们对金融犯罪的熟悉程度远高于操作风险, 所以容易误认为金融犯罪就是操作风险。

3、认为操作风险是无法计量的, 不可以量化的。长期以来, 人们对操作风险的描述更多的是局限于定性内容, 很少有定量内容。这是由操作风险的特点所决定的。

4、认为各种操作风险事件之间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表面看来, 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银行员工的欺诈以及关键人员的流失三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事件, 相互之间并无多大联系。

5、认为操作风险管理只是内部稽核审计部门的事情, 与其他部门无关。很多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将操作风险等同于操作性风险或操作中的风险。这种认识误区往往会导致另外一种错误认识, 即认为操作风险管理只是银行内部稽核审计部门的事情, 与其他部门无关, 进而将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不恰当地赋予内部稽核审计部门。

6、认为决策层只重视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就可高枕无忧。许多管理者认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是最重要的, 操作风险只是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一般差错, 并不会对银行的资本构成多大的威胁。

7、认为操作风险的控制手段可以简化, 不需要浪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大多数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手段和方法还一直停留在简单的、手工的、事后检查的模式上。认为不需要对操作风险付出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成本。

商业银行暴露出的对操作风险的诸多错误认识, 往往是导致操作风险管理失败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风险认识将有利于提高操作风险的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错误认识应该是修正的时候了。

二、对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目前, 国际范围内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水平相对较高的商业银行, 通常都建立了强有力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和框架, 并将操作风险与管理其他风险所采用的方法和框架有机整合起来, 形成操作风险管理的体系, 而且通过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了收入的波动性, 其中有些机构还改进了自身的外部评级水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颁布及实施, 就促使操作风险管理进一步向更多的商业银行扩展。陈四清曾经说过:“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需要考虑操作风险管理的范围、文化、方法、计量、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 要健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一套从决策层、执行层直到监督层;从国内到海外;从总行到分支的全球化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的大政方针、决策操作风险的风险资本配置、批准核销操作风险损失准备, 等等。执行层按照既定的操作风险策略具体执行和落实操作风险的管理内容。最终, 由操作风险的监管层负责跟踪评价操作风险的管理过程。决策、执行与监督, 层层到位, 各司其职, 才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操作风险。

第二, 商业银行要界定操作风险管理的范围。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 操作风险的范围主要包括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三部分, 商业银行要针对内部程序制定操作规程, 针对人员制定员工的行为规范, 针对系统制定规章制度, 对整个商业银行的运营制定应急方案, 减少和降低因操作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 有了清晰的操作风险范围界定, 事后评价操作风险和监督操作风险的政策执行情况才能有的放矢。

第三, 需要培育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是一时之需, 追赶时髦, 而是伴随商业银行发展的不朽主题。就像企业需要建立企业文化, 操作风险的管理文化要深入人心。人人意识到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各阶层都来重视操作风险。

第四, 商业银行要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如何确定和量化操作风险, 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计量手段。目前, 国际上先进的软件、模型已开始被商业银行应用,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

第五, 跟踪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过程。操作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防范、风险处理、风险监督和风险评价的多个步骤, 具有环节多、领域广、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的繁杂过程, 只有全过程的跟踪操作风险才能够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提高操作风险的防范能力。

立足于国际金融界的经验, 商业银行在引入操作风险管理、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模式

1、建立基本运作程序的同时, 从容易衡量的领域着手。从具体的实施过程看, 国际金融界的经验是, 首先建立一套相对策略的、但是比较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缓释、监控、报告等环节, 在此基础上建立覆盖整个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 从相对简略的领域出发, 在实际运作中逐步完善, 扩大其覆盖的操作风险的领域。

2、金融机构在着手管理操作风险时, 重点要建立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一致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确定不同职位的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责任, 如业务管理人员, 其中特别是零售业务部门的操作人员、中台人员、稽核人员、风险管理部门等。在此基础上, 风险管理委员会等高层机构应当确定打算选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策略, 业务部门应当据此采集关于操作风险的各种数据, 向市场寻求专业的咨询和支持, 逐步建立初步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严格地说, 整个金融机构范围内管理不同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应当一致, 这意味着新建立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必须要整合到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相一致的框架中去, 操作风险所运用的方法和原理也应当与整个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运用的方法和原理相协调。

3、风险管理部门并不是风险管理的唯一部门, 具体的业务部门、法律部门、稽核部门都承担着进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责任。如果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管理日趋强调集中化的话, 那么, 操作风险的管理必须强调分散化。严格地说, 具体的业务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应承担第一位的责任。这是由操作风险的特征所决定的, 当然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原则应当由风险管理部门提供。

(二) 建立操作风险报告与考核机制

1、操作风险的报告体系。操作风险的报告系统应当独立于业务部门, 并且应当能够敏感地反映操作风险的变动, 主要数据自动生成, 与整个机构采用的采集方法保持一致。

2、操作风险体系中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在具体的管理人员介入操作风险系统的运行时, 就存在着其机会主义地运用这一系统的可能性, 因此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同样十分重要。同时, 即使一个机构中建立了相当自动化的操作风险报告体系, 但是如果高级管理人员不能动态地介入整个管理过程、不能将报告的结果与员工和部门的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这个系统的运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操作风险的报告和考核都离不开操作风险的衡量方法和技术, 谨慎选择适当的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和技术显得非常重要。在多种计算资本拨备方法中, 一般的银行可以先采用单一指标法进行测试 (即一定的风险系数×毛收入) , 向金融机构管理层提供参考数据, 有条件的银行还可以考虑采用标准化方法的具体措施。按标准化方法, 银行业务将分类, 并以各类业务的毛收入去计算总操作风险资本金的配置要求。对于一些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银行来说, 应当注意及时跟进监管机构及业界有关计提操作风险资本金配置要求的最新发展, 着手积累各类操作风险损失的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使用更精确的方法。

(三) 参与操作风险的管理者应各司其职

1、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包括建立清晰的管理结构、明确的责任分工, 并且保证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能够覆盖所有相关领域, 还应当建立清晰的关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报告程序。所有的业务部门和支持性部门都应当整合在整个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中。

2、寻求合格的、充足的操作风险管理人员。从人员结构看, 目前的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中的操作风险管理人员主要有不同部门的管理经理、法律或者稽核人员、业务计划人员、信息安全人员等。较之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有实际经验的人员相对较少, 大部分需要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 还有一部分需要从外部招聘。

(四) 选择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类型。目前, 全球范围内管理操作风险主要采取三种方法:总部集中管理型、总部集中管理与分散化支持型、稽核部门占据主导作用型。选择其中任何一种类型, 主要取决于各自企业文化和董事会的风险偏好、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等。针对性地选择操作风险管理的类型有利于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立和实施。

摘要:从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看, 更多的是把风险管理的重点和精力放在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上, 从而忽视或弱化被称为商业银行“三大风险”之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本文依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和近几年商业银行管理先进经验, 重点对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分析, 并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思路进行探讨, 从而达到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阐述操作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篇9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改制过程中, 出现过许多操作风险的重大案件, 对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如2004年交通银行锦州分行2.21亿元核销不良贷款作假案;2005年中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10亿元诈骗案等。我国的金融案件正朝着“高职务、高科技、高案值, 发案数量多、内外勾结作案多、作案手法多”的“三高三多”趋势发展, 并呈现出“同类案件屡次发生”的特点。正如著名金融学家巴蜀松所言:“我国现有的银行风险监管系统存在重大缺陷, 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中国银行业的软肋。操作风险,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采用哪种管理模式, 该怎么识别、衡量和管理它, 谁负责, 职责划分都不清楚, 存在一系列制度漏洞。”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分类方法, 再据袁德磊、赵定涛 (2007) 收集的2000-2005年间由媒体报道的307个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 按照损失事件数目和损失金额两个角度进行分类统计。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

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是欺诈风险, 占总案件量的83.1%, 总损失金额的97.2%。其中包括内部欺诈 (含内外勾结欺诈) 和外部欺诈, 而又以内部欺诈最为突出, 占一半以上。相比之下, 国际活跃银行损失事件中内部欺诈发生频率只有3.31%。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人的因素引起的, 特别是内部员工的道德风险;

2) 操作风险在基层比较突出, 发生频率较高;

3) 管理层人员欺诈所占比重较大, 在内部欺诈事件中涉及管理层人员欺诈的占60.5%, 而涉及一般员工的欺诈不足40% (张新杨, 2004年) 。

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2.1 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内部人控制”代替内部控制

我国占主体的商业银行实行全民所有制, 从而导致事实上的产权归属缺位。国家和银行没有真实委托人委托的“代理人” (张维迎, 1995年) , 委托人无法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这种产权制度损害了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 也间接阻碍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 使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机构无法体现“三权分立, 相互制衡”运作机制, 从而影响了营运效率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2 风险控制意识落后, 管理方法单一

在实际工作中, 商业银行及其人员把出现的操作风险事件看成是偶然的、局部的, 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重视不够。在管理理念上, 多数银行都“重事后管理, 轻事前防范”, “重个案查处, 轻全面分析管理”;在管理方法上, 过分依靠内部审计, 忽略外部审计, 缺乏电子化管理手段, 操作风险识别不够全面和准确, 风险评估和计量的手段有限, 忽视了风险缓释工具的利用。

2.3 内控机制不健全, 内控管理混乱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形成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 特别是新的业务品种容易出现管理真空, 导致风险控制措施缺位。组织结构上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 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 同时, 现行制度执行不力, “人制”大于“法制”, 使得稽核力量薄弱, 不相容岗位制约失灵, 领导监督约束机制缺乏, 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2.4 外部环境不成熟, 监管机制缺失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监管相当薄弱, 一方面由于操作风险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操作风险信息交流不畅, 使得监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外部监管;另一方面外部监督内容老化, 理念落后, 方式简单, 很难起到防范与惩治的作用。而银行外部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社会信用秩序混乱, 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成因之一。

3.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3.1 培养健康的操作风险文化和理念

1) 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观。应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同时列入考核体系, 避免激励机制失衡引发逆向激励和道德风险问题。

2) 全员风险管理理念。每个人都应自觉熟悉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 掌握内控要点, 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经营管理之中。

3) 高度的规章制度意识。操作人员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坚决抵制任何违反制度的事, 使风险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3.2 改善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模式,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1) 在董事会下专设风险管理委员会,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操作风险管理小组。操作风险管理小组负责监督银行整体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政策执行以及管理效果评估等工作。

2) 在总行和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专设操作风险管理经理, 加强总、支行以及分行之间的风险信息交流。

3) 完善审计委员会职能,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建立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动态监督与评价机制, 负责监督、评价控制状况, 并将修正控制意见反馈给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

4) 适当地、逐渐地缩小基层行长的权力范围, 以减少由道德风险引起的操作风险事故。

5) 严格划分每个机构部门和职位的职责权限和应负责任, 特别是有关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部门和职位的职责划分, 以避免一旦发生操作风险事故时没人负责的局面。

3.3 建立操作风险缓释和转嫁机制

3.3.1 建立操作风险准备金制度

根据巴塞尔新协议规定, 对计提操作风险准备金的计量主要有三种方式。

1) 基本指标法 (Basic indicator approach)

KBIA=GI×α

KBIA是基本指标法需要的资本;GI是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 总收入为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α=12%。

基本指标法适用于小型的非跨国商业银行, 可直接将操作风险资本同商业银行的业务指标加以联系, 而不考虑银行的具体业务范畴。

2) 标准法 (Standardized Approach)

KTSA=Σ (GI1-8×β1-8)

其中, KTSA是用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GI1-8是按照基本法的定义, 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中过去三年的年均总收入。β1-8是由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数, 建立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的总资本要求之间的联系。

3) 高级计量法 (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 AMA)

高级计量法就是商业银行采取定量和定性标准确定计量模型, 根据银行测算的操作风险基数和比例计量操作风险资本。高级计量法又包括三种方法:

内部度量法 (Internal Measurement Approach)

对银行业务划分不同领域后, 再在每个业务领域中定义不同的风险类型, 对不同领域与不同风险类型的组合规定相应的风险暴露指标EI, 和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的转换系数γ, 并利用银行自己的内部数据计算损失概率PE和损失程度LGE, 公式为:

风险资本=ΣiΣj[γ (i, j) ×EI (i, j) ×PE (i, j) ×LGE (i, j) ]

其中i表示业务领域, j表示风险类型。

损失分布法

根据损失资料库中每一种业务类别的损失特征选取拟合度最优的模型, 对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做出假设, 得到操作风险损失在未来时期内的可能分布, 以此来估计该类业务操作风险所需资本金。整个银行操作风险要求的资本金总额是各个业务类别资本金的加总。

计分卡方法 (Scorecard approach)

在计分卡方法中, 银行首先设定一个初始的资本值, 然后利用对风险控制环境打分的方法来对这个值进行调整, 它更多地使用了定性的方法。

高级计量法赋予了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计量和管理方面的自主性, 因此也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权威的模型标准, 使风险资本的计提结果发生差异。

3.3.2 操作风险控制中引入保险保障

目前, 多数银行业务事项一般没有保险介入。一方面是保险机构没有推出适合银行操作风险的险种, 另一方面银行与保险公司在操作风险的确认、理赔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异议。因此, 保险机构应根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需求, 进一步开发操作风险的险种;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业务风险状况买入商业保险, 降低操作风险损失给银行持续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

3.3.3 采用业务外包方式转移操作风险

银行业务外包, 是指银行把一般性的业务或者服务的辅助环节交给外部机构去做, 以便将自身核心能力集中关注于战略环节。对银行而言, 业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成本, 减少交易和操作风险, 减少与信用风险相联系的资本要求, 而且能将部分人力资源从日常维护管理中解放出来, 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超.基于作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实践者的视角[J].金融论坛, 2005, (3) .

[2]袁德磊, 赵定涛.基于媒体报道的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238) .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讨 篇10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性不充足或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其表现形式主要由以下几种:

1、内部欺诈行为

指商业银行内部的有关人员,采用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内部规章制度等手段进行舞弊,致使商业银行发生资产损失的行为。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内部欺诈无论在数目上还是在金额上都是最重要的损失事件类型。如中行的“高山卷款10亿潜逃案”、建行的“吉林金融诈骗案”等。

2、外部欺诈行为

商业银行外部的人员采用抢劫,伪造凭证或票据进行诈骗,开具空头支票或使用银行卡恶意透支,利用计算机盗取他人及银行货币资金,以及采用其他的违法手段使商业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行为。在国内,外部欺诈仅次于内部欺诈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第二大常见形式。

3、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失误

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过程中,业务及管理人员由于交易数据输入错误,简洁的管理失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合作伙伴的不当操作以及经济纠纷等所产生的交易失败、过程管理出错、合作失败等状况,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经济损失的行为。

4、系统出错

这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产生故障、发生问题,通讯系统故障以及设备老化或出现问题发生业务中断,从而发生直接的经济损失和由此产生其他的操作风险损失。当前由于银行系统漏洞或缺陷导致的操作风险事件呈现出上升趋势。如2006年发生的一起利用中国建设银行的网址来对美国大通银行以及e Bay的客户进行网络钓鱼诈骗的案例,就是一起典型的利用银行网络缺陷由外部实施的技术性操作风险。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上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是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其次是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而其他类型的操作风险所占比例很小。所以操作风险的核心是人及对人的管理。

1、模糊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制度下,商业银行或多或少都会得到来自政府的“保险”。这种“保险”不可避免地会使商业银行产生道德风险。银行危机越严重,政府以及监管部门采取救援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商业银行经营者的潜意识中,他们有为追求市场业务占有率而进行轻率决策的可能,而外在的竞争压力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可能,从而引发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发生。由于有政府一起“分担风险”,就降低了银行承担的风险损失成本,商业银行就会更加放松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有动力去冒更大的风险,甚或诱发更大的操作风险。再加上有模糊的“最后贷款人”兜底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在出现危机时,银行经营者往往会出现“赌徒”心理,孤注一掷,从事更高风险业务。假如银行间普遍存在一种预期,认为银行存款隐含地被政府担保,则很可能导致银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并使银行的操作风险进一步加大。

2、商业银行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操作风险

从我国商业银行发生的各类操作风险事件统计情况看,有限理性导致相当大比例的银行人员对制度的执行出现错误或失误,许多银行在制度操作上有章不循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是形同虚设,而对制度执行的查处不力则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局面。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指出,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有80%以上都是因为“有制度而没有严格执行”所致。调查显示,76.7%的银行员工认为现有规章制度已经比较健全,可以防范各种风险,但是长期存在执行不严的问题,97.7%的员工认为,只要业务人员主动执行制度,就能有效防范大多数操作风险。可见,制度执行不力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主要原因,而追究其根源则是由于银行职员的有限理性所致。

3、产权关系的相对模糊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局面

操作风险的性质决定其产生大多与内部人为控制因素有关。良好的管理体系是建立在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基础上的,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又依赖于明晰的产权关系。虽然现在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股份制银行,产权关系相对明晰,但国有体制尤其国有商业银行的惯性还没有彻底消除,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体系的完善,进而促使操作风险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我国银行业出的一系列大案要案,很多都是内部人控制造成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分支行权力过大,掌握分行人财物等各个方面的权力,用的人也主要是自己信任的人,又缺乏独立部门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最后很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

4、内部审计体制不完善导致的操作风险

内部审计强调操作风险的规避、转移以及操作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从发展趋势来看,内部审计不仅越来越关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而且也将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独立性、客观性和审计效果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银监会组织的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活动中暴露出的案件多由外部审计发现,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业内部审计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

5、银行业高素质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人员素质得不到保证,是基层操作风险的一个主要成因,这与中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相关。规模冲动必然造成银行争设网点,扩大业务量,而成本考核压力又促使银行紧缩人员编制,人手紧与业务量剧增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由于人员储备不足,一些内控制度无法实施,这个问题在中小商业银行中尤其突出,例如:一旦实施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一些分支机构关键岗位将无人可换。一些不具备银行从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的人员依赖个人的社会关系进入银行,并且担任关键职务甚至成为高管人员,这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操作风险极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

当前我国银行业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改革正在迈向深入,这为重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创造了良好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应研究借鉴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切实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业本身就是个高风险行业,而操作风险贯穿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控制操作风险应是银行全体人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不仅仅是银行管理人员或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自上而下建立、倡导、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要在全行内部倡导操作风险管理的理念,把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事关银行业务永续发展的重要工作进行宣传。应对各管理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开展操作风险培训,培育和提高每一个人的操作风险意识,使之掌握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操作风险的基本方法。应将操作风险管理落实在每一个员工的职责、行为中,加强监督和考评,对主动发现操作风险或改进操作风险管理的给予奖励,对有章不循的给予惩戒。同时,要经常性地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典型案例教育、规章制度教育等,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切实抓好风险教育工作,提前做好化解风险的各项准备工作。

2、完善操作风险制度管理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操作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尽可能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即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根据情况变化和形势发展,不断增加管理制度对风险点的覆盖密度,要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其次,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防范道德风险:

(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

(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

(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

3、切实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加大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各级领导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让那些信奉有章不循的人付出沉重代价;二是适应强化内控、规范管理的需要,对有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补充与细化,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和要求;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察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坚决遏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

4、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使得它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对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为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独立性。将内部审计独立于前台业务之外,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或股东会负责,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二是强调事前及事中内部审计,确保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三是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条业务线都可以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增减审计频率与审计强度,从而可以大大增强对操作风险的控制作用。

5、提高监管水平

有效的内控机制和外部监管是识别、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基础。商业银行应确保本行能够及时应对操作风险,其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定期报告操作风险及管理情况,并严格履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评估各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和应对操作风险的能力,将此项工作列为现场检查的重要内容。要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尽快建立操作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测程序,及早采用符合本行实际的识别、评估操作风险的工具。监管部门应当明确商业银行呈报操作风险相关的数据类型,督促商业银行以手工收集整理操作风险数据,逐步过渡到信息化管理。同时,监管人员的素质必须有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最好建立监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6、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及管理人员提出了优化要求。目前国外商业银行职员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的比例已经远远超出我国商业银行的比例。另外,由于商业银行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普遍使用对防止计算机犯罪和网络风险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人员要求。因此,提高业务及管理人员素质是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商业银行要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对现有的工作人员应加强风险培训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从根本上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要求不是一时之需,而是伴随商业银行发展的长期任务,如果要想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甚至在国际金融市场取得一定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肖崎.最后贷款人操作中的透明度和模糊性[J].上海金融,2006(3).

[2]、王晓春.激励缺失与内部人道德风险[J].金融研究,2005(11).

上一篇:专项资金管理研究下一篇:跨国企业在中国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