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影像技巧

2024-07-26

数码影像技巧(精选六篇)

数码影像技巧 篇1

1 影像传播的特征和优劣势

信息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下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对于科技新闻而言, 其当前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三:以报纸、期刊、杂志为代表的纸媒, 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影像传播, 以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其中, 科技新闻的网络新媒体传播多以纸媒和影像传播为基础, 信息内容也以二者为主要来源。纸媒传播, 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方式传递科技知识, 可简要报道, 也可开辟专栏专版。读者的选择性广, 只要是自己没有看过的都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重要的科技信息和科普知识还能够反复多次的阅读分析, 也可推荐给他人阅读。但纸媒传播对于文字表述的依赖使得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纸媒版面毕竟有限, 在全面而又形象的传播科技信息上难度很大。相比之下, 影像传播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传播特征。

1.1 影像传播是一种综合传播

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网络多媒体的影像传播, 它都是备受人们喜爱的综合性传播方式。影像传播集文字 (说话、解说) 、图像 (画面) 、音乐、同期声、文艺、故事 (表现的形式) 于一体。以电视为例, 如同一题材, 各个媒体都在同一时期进行报道、宣传, 人们要从中获取科技新闻信息, 电视这种生动形象且内容丰富的报道形式无疑和受众需求具有相通之处。如今, 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这一点来说, 利用电视等影像来进行科技知识的报道和宣传, 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此外, 影像传播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其内容编辑上, 有很多的科技新闻和科技发明见之于报端之时, 其往往因为重要程度或所涉及领域不同, 只能出现在相对应的领域部分报刊上。但影像传播不同, 在拍摄制作完一段科技影像后, 其可被应用到各个不同的位置。即使是一档电视娱乐节目, 只要符合内容需要, 它也可以将影像置于节目之中来编辑, 并间接的完成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在一些影视作品里, 我们也常常会见到这种间接的科技信息传播。

1.2 影像传播速度快、普及面广

在影像传播特别是电视传播媒介中,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能够通过电波直接把科普知识传送到每一个人面前, 一般情况下, 一个地方当天发生的科技事件、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 当天就可进行传播。特别是同步地球通讯卫星的发射成功, 任何一个国家发生的某一件科技 (新闻) 事件, 通过卫星可以一下子就传遍全世界只要有电和接收电视的设备, 就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影像传播速度快, 普及面广的特征和科技新闻的传播优势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科技新闻传播的优势是传播的时效性强, 科技题材广泛,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受众面宽, 影响力大内容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 表达深入浅出, 可受性强的科技新闻能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1]。

1.3 影像传播具有较强的技术革新性

技术革新性是影像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点在科技新闻报道上的体现尤为明显。随着拍摄制作技术的进步, 一些很难用文字去形象说明的科学技术, 都可以通过技术性的处理来得以实现。技术的革新使得科技新闻在传播上拥有了无限可能, 甚至可以说, 传播的国界消息了, 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我国神舟系列航天科技活动报道就是典例, 现在直播技术不仅能够让我们第一时间看到火箭的发射, 同时影像上的三维特效展示也让我们明白了很多航天领域的科学原理。

基于此, 我们可以发现, 影像传播在科技新闻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 它也拥有一些缺陷, 并不是完美的。首先, 图像稍纵即逝, 一旦错过播放时间或部分段落, 就不易及时弥补, 特别是比较深奥的科技信息, 遗漏了一些内容就很难去理解、分析。其次, 制作成本相对较高, 且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对于影像特别是电视来说, 播放科技新闻或科技信息, 在目前追求收视的大环境下必然受到很多其他节目乃至行业间的冲击, 竞争激烈。这就要求我们“更新传播理念, 选好宣传角度;强化综合优势, 实现可视易受”[2], 使传播形式多样化, 让科技新闻增值。

2 科技新闻影像传播的技巧解读

综合上面对于科技新闻影像传播特征和优劣势的分析, 我们了解到科技新闻与影像传播的内在相通之处, 那么, 细化到影像表现本身, 如何全面而形象的呈现所要传播和普及的科技新闻和知识呢?对此, 我们就要结合影像的组成要素和科技新闻的特色, 系统化地分析影像传播的形式和技巧, 让科技新闻传有所受, 受有所得。

科技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 在客观、真实、准确的基础上, 其还要做到科学性、理论性、新闻性的统一。在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环境下, 科技新闻传播方式多样, 传播类型丰富。在影像传播方面, 科技新闻传播涵盖了多种制作形式, 其中主要包括科教电影、纪录片、系列片、动画片, 电视访谈, 新闻资讯等众多样式。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样式中, 科技新闻的传播都必须囊括这么几个关键要素:题材选择, 画面拍摄及剪辑, 标题设计, 解说创作及配音等。

首先, 在题材选择方面, 科技新闻的选材范围广泛, 门类众多, 学科纵横,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闻必录, 有录必播。因此, 科技新闻在题材上应该是有选择的。要做到选得好, 选的准, 把握“三性”结合是基础, 即知识性, 科学性、趣味性的三者结合。其中, 科学性是根本, 没有科学性, 科技新闻就没有生命;知识性是方向, 只要知识性才能保证科学思想的传播, 解放生产力;趣味性是策略, 内容新颖, 形式生动, 才能够引起观众极大的欣赏兴趣。科技新闻的从业人员要善于创新, 并注重平常的素材积累。

其次, 在画面拍摄和剪辑上, 科技新闻既有与一般影像节目的共同之处, 也有它的特殊性。除了合理用光, 构图平稳, 讲究节奏等一般要求之外, 科技新闻的影像拍摄要保证绝对的真实可信, 不能凭空虚构, 拍摄的画面一定要精细, 特别是主体画面更要如此, 不细就不能充分说明主题, 观众也不好理解。同时, 因科技新闻常常要反映事物内部的结构或原理, 在拍摄的时候, 就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摄录设备、计算机等技术的优越性。在剪辑上则要求做到符合欣赏的逻辑, 合理运用剪辑技巧和编辑模式, 要充分保证画面剪辑的完整性, 画面不宜过于花哨, 尽量把其制作的更加完美, 更加符合实际, 严肃而丰富。

再者, 科技新闻的影像制作还要注重标题的设计, 一个好的标题, 既能扼要的概括某项科技信息的主要内容和应用价值, 也能醒目有力, 吸引观众注意, 增强受众的记忆。标题设计的形式主要有直叙式、形象化、提问式等, 在设计科技新闻标题时, 我们可以使用“以物定题, 以事定题, 以喻定题, 象征定题, 以人名定题”[3]等多种方法, 既要实在易懂又要富有情趣。

另外, 对于科技新闻而言, 解说词的创作及配音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在某些方面, 解说之于科技新闻节目的重要性要远比其他影像节目重要得多。解说要负责讲清楚科技事件的科学道理, 使人看了能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在解说词的撰写中, 一方面要做到与画面的统一, 不与画面重复, 另一方面要以事实说话, 做到口语化, 讲究科学性。除了解说, 科技新闻在声音配置上彼此错落有序, 交相辉映, 在音乐的使用上要严谨, 要写实而不宜过于抒情, 最基本的原则即做到声画统一。

3 结论

影像传播在网络技术时代依然是最主要的科技新闻传播形式之一, 它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比其他媒介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制作精良的影像内容是扩大科技新闻传播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对于科技新闻的影像传播形式及要素组成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 并且运用影视方面等相关知识, 对科技新闻的影像传播技巧进行了整合。在科技新闻的传播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方法与技巧, 丰富传播内容, 扩展传播渠道, 推动我国科技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浩鸣主编.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82.

[2]李浩鸣主编.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26-328.

[3]谭树慰.电视科普节目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158.

[4]王欢.信息时代的科技新闻需要平民化[J].甘肃科技纵横, 2009 (4) .

[5]刘建明, 胡钰, 等.科技新闻传播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6]董玉琴.漫谈科技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数码摄影的常用技巧 篇2

一、摄影,你最需要什么?

请牢记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中的最经典的三条基本原则: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题材),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2.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

3.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只要根据这三条基本原则开始思考,你就会发现你作为摄影者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你会用新的标准去观赏一幅美丽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你会用全新的方式去观察这大千世界,从而用全新的方式捕捉画面。你会开始运用摄影家的眼力通过取景器去观察世界!

这里所讲的三项基本原则,是你赖以进步成长为一个摄影家的基础。

二、摄影基本技巧

随着数码的不断普及,数码相机(DC)已不再是罕有的物体。而数字化的今天,对人们在原来的拍摄技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初级用户反映: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图片暗淡,欠缺活力、噪点多、景深浅(特别在微距模式下)、 等。但摄影本来就是心灵与光线沟通的桥梁,要掌握传统拍摄技艺并非易事。下面就让笔者为大家简述一下数码相机在拍摄中必需注意的问题,同时也讲述一些拍摄前后的事项。

1、浏览说明书

很多用户都不喜欢厚而繁琐的产品说明书,一般数码相机购回后都喜欢自行摸索。当然,在摸索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惊喜,但这会花费不少的时间,而且也不能以最短的时间系统了解你手中产品的特性;如果看过说明说后再操作的话可以避免一些错误操作。因此在初接触新品时,应简要先浏览一回厂家为大家用心汇编的说明书,熟悉一下数码相机的基本菜单与功能。以后再有所不明时也可以翻一翻它,会有所收获的。

2、合理选用图像格式

我们都很清楚,数码照片的质量与象素(分辨率)有关,象素越高图像质量就会越好。而经实际情况的推算,200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大约与1200dpi的扫描仪拥有同等的数字影像撷取能力,而600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则可视为与2400dpi的扫瞄器同级。若只是使用一般的平台扫描仪进行相片数字化,那么数码相机只要200万~300万象素就可轻易地胜过35mm相机了。不过,如果输出4“x6”,约A6大小,使用200-300万象素足可满足一般人的需求。而若只是用于电脑72dpi的显示器,要求就更低了,分辨率为1024X768,才约为80万象素,任何一台二百万级别的DC都可以游刃有余。因为数码相机储存空间有限,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分辨率,如:只用于PC的,对于本人的SONY DSC-S75一般使用1280X960;如应用于印刷,一般采用1600X1200;拍生活照时当然用2048X1536。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压缩标准也采用STANDARD,这可比FINE的压缩标准存多一半的图片呢!

3、构图与思考

对于摄影有一定了解的用户来说,都清楚明白准确构图的重要性。如:若不是拍摄特写,一般应把主体放在画面的1/3处,同时尽量避开杂乱的背景,从特别的视角来拍摄,尽量捕捉物体的细节与个性,利用一些斜线或曲线的背景构图会让整体画面看上去更为生动。

另外,我们要善于运用二维的眼光观察。因为摄影只有二维空间,它通过透视关系(即光和影的造型效果为参照物)来表现空间感,不同于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三维人眼。不过,现时的数码相机绝大部份都有直观LCD取景屏,而且其视野率均在90%以上,有些接近100%,如S75就达99%,

资料

可以直截了当地观察到空间感和距离感是否足够,可做出及时的调整。不过一般的数码相机LCD的分辨率都比较低,清晰度一般不能令人满意,但笔都对S75还是挺满意的。可也不能迷信于它,因为在实际上使用中发现:在LCD中显示曝光轻微过度,在电脑的显示器中显示曝光量度刚好。这也是有部份用户总是拍出暗淡图片之因。 而且LCD耗电量也一直让“色友”们头痛,因此有不少“色友”在拍摄中还是习惯于使用光学取景器,就考虑到光学取景器的视野率只有80%-90%,而在拍摄近特写还要记得它可是旁轴的呀!当然,想拍出壮观的画面还得闭上一只眼睛,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搭一个“镜框”,把眼前的景象想象成一幅印在书里或挂在墙上的`画……

??总之,相机是拍摄的结束,之前的过程才是关键。

4、不要迷信DC的自动模式

首先,和传统相机另一个最大的差别是DC有一个白平衡。这有点类似于传统摄影中的色温,也正是由于初学者没有重视这白平衡,所以才会生产 。DC一般都提供有自动、室内、室外、手动四种模式,初学者都信赖AUTO,可往往拍出的图片偏了某一颜色,只要我们细心注意LCD取景窗是可以看出的。当我们刚拍摄到某一实物,该实物一般偏重某一颜色,假如蓝色,这时DC的白平衡会自动偏向于蓝色,再拍摄其它实物时自然也是会 的了。这点虽然在LCD中会体现出来,但初学者一般都没发觉。同时,有些模式也不尽完善,如:SONY的DC在室内模式下都有“蓝色综合症”现状,因此我们还是尽可能使用手动白平衡为好。而且,还要密切留意LCD的色彩变化,一发现该白色的不是白色,就得重新对白色的实物取光修正白平衡。另外,有些数码相机也具备了自动包围式白平衡的功能,以便记录准确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门的控制。建议若有手动的也应使用手动模式,因为自动模式下通常拍出来的图片暗淡,特别是窗内,噪点也多。因为在室内拍摄时,DC一般会自动提升ISO值,如:SONY DSC-F505V在室内一般达282左右,而感光度与影像质量成反比关系,即选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质量越差。这和传统感光材料的特性类似,只是在数码相机上这种特性表现更为明显。因为传统摄影中,我们通过选择不同的感光度胶卷或者通过“提速增感”来改变拍摄时的感光度,但是数码相机就不能这样做,它只能通过提高CCD的灵敏度以及电路的增益来提高CCD的反应速度,即牺牲滤波性能和分辨率指标为代价,这样做就会产生一个信号噪声的问题,并最终在画面上留下痕迹,这一点和传统的高感度胶卷的粗颗粒十分类似。所以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时,若想获得好的成像质量应尽可能地选择低的等效感光度,或直接固定在最小值。

再次,DC都有微距模式,而且数码相机的广角一般较大,达F2.0左右。在自动模式下,相机的程序也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光圈以缩短快门时间,防止震动。但摄影常识告诉我们,照相机镜头的收缩一般从最大光圈收缩两级左右拍摄的照片效果最好。尤其是在微距模式下,如:SONY DSC-S75在拍一些手机按键时,只有中间部份清晰细腻,周边的都带轻微的模糊。因此,我们最好使用光圈先决或全手动模式,使用较小的光圈以扩大景深。如果相机没有光圈优先功能,可以试着尽量提高环境亮度,让相机自动选择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闪光灯,图像质量也能有所改善。

5、正确用光、与光线对话

光是摄影的灵魂。因此我们要留心光线的变化,不仅是光的强度,还有光的方向,用心与光线对话。如:落日把晚霞染成红色,象征着浪漫;阴暗的天空呈现出灰色的冷色调,象征着忧郁;树荫中撤下一束阳光,透射出欢乐、愉悦的情绪……。

分辨光的强度

讲究用光角度

数码相机摄影技巧

数码影像技巧 篇3

通过音量键遥控拍摄

从iOS 5开始,iPhone、iPad支持将音量控制键设置为触发拍摄的按钮,并且通过耳机的音量控制按钮同样也能够控制拍摄。这无异于为所有能够升级到iOS 5系统的苹果设备增加了一个拍摄遥控器,除了耳机可以作为有线遥控器使用以外,蓝牙无线耳机更是可以充当无线遥控器。不过,需要注意,部分型号的蓝牙设备无法支持这一功能,在使用前可以先测试一下。

2/远距摄影/

使用变焦镜头拍摄特效照片

在照片的后期处理中采用Photoshop的径向模糊特效,能够让照片变得特别吸引眼球。不过,要直接使用相机拍摄出类似的效果并不容易,可以说比通过后期处理加上类似特效要困难很多。要尝试拍摄类似的照片,可以将单反相机切换到快门速度优先模式“S(TV)”,然后选择1/8s和1/30s之间的一个相对较长的快门速度。而拍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焦距的控制,我们需要在曝光的过程中,转动变焦环将变焦镜头从长焦调整到广角的位置。通过上述方式进行拍摄,我们将可以获得一张效果非常好的照片。

3/食品摄影/

简单手段营造清爽的氛围

水滴可以使水果看上去更新鲜与美味,只需要使用简单的喷雾或者在水果上有针对性地加上水珠,就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另外,在拍摄过程中,应该避免使用在冰箱中存储过的水果,新鲜的水果看上去会更具吸引力。

4/动物摄影/

拍摄好鸟类照片的准备工作

蹲在地上通常能够比较好地拍摄鸟类,此时摄影师可采用仰拍的视角,拍摄效果最佳,而从上往下拍摄鸟类则是错误的做法。

大多数鸟类可以使用300mm和500mm的长焦距进行远程拍摄,远程拍摄的优点很多,可以不惊动鸟类,以及更轻松地构图,并且可以得到更好的焦外柔化效果。如果希望背景更模糊,还可以使用光圈优先模式“A(AV)”,设置使用f/4或者f/5.6的光圈进行拍摄,这将会营造出更佳的景深,产生很好的背景虚化(模糊背景)效果,让鸟类在照片背景中脱颖而出。

在类似的拍摄方式下焦距越长、距离越小,背景就越模糊。必须使用足够高的快门速度或足够大的感光度,才能够避免在拍摄时出现画面模糊。要找出最低的快门速度,只需以1除以镜头的有效焦距再乘以相机等效系数即可,大多数的APS-C单反相机的等效系数是1.5或1.6。这意味着,用300mm镜头,我们可以得到相当于全画幅单反相机450mm或480mm的有效焦距,而对应这一焦距,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最低的1/500s的快门速度。根据光线条件,ISO值必须设置为400、800,甚至更高的1600。

浅析数码照片后期处理的运用技巧 篇4

1. 相片尺寸的调整

1.1 用于冲印的数码相片的数码相片剪裁

当今, 相机的拍摄像素成为评价相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随着数码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画质的要求, 拍摄像素的越来越高让我们能够方便的记录身边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然而高像素其必然带来较大的占用空间 (一般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相片多为1024*768, 1600*1200等规格) , 而常规情况下我们大多数只打印6英寸或7英寸的相片就已经足够了, 这时我们在对相片处理时就需要缩小和剪裁。[2]用Photoshop处理照片尺寸将它们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可以保证原照片的品质不变。

首先使用Photoshop打开一张数码相片 (这里使用的是Photoshop CS) , 点击工具栏中的裁切工具, 在上部的工具选项中输入宽度为“6英寸”, 高度为“4英寸”, 分辨率“300”像素/英寸。然后沿着相片的左上角开始框曲想要的部分, 这时超出虚线的部分都会被裁掉, 确定后回车键完成操作,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用于打印成标准4R尺寸的数码相片。选择菜单“文件”——“存储为”, 选择保存路径输入一个文件名点击“保存”后弹出一个“JPEG选项”对话框, “品质”选择10以上的高画质后点击“确定”进行保存文件。

1.2 用于网络展示的图像剪裁

有很多时候拍摄的相片只需要通过网络上传至网络相册或者网络论坛等, 便于共享和交流, 这时就要报相片制作成便于网路展示的尺寸。

打开相片点击菜单“图像”——选择“图像大小”打开对话框。保持“缩放样式”“约束比例”“重定图像像素”三项为勾选状态, 重定图像像素保持默认的“两次立方”选项, 并在长边宽度栏输入600——1000像素, 最后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如图1) 。保存成网路相片“存储为Web所用格式”, 在弹出的对话框选中“优化”选项, “品质”一般不小于80%, 数值越高代表画质越好。未见尺寸一般在300K以下为宜, 最后点击存储进行保存文件。

2. 数码相片色阶和曲线的调整

由于天气、环境、技术等方面原因, 都可能造成照片欠曝、过曝或反差不足, 使很多照片看上去太暗、太亮或灰蒙蒙的。其实通过简单调整图层的色阶和曲线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3]

2.1 自动调整功能

使用Photoshop打开一幅数码相片, 首先最好使用它的自动调节功能, 简单的修改一下照片的效果。在“图像”菜单下选择“调整”, 然后选择其中的“自动色彩”、“自动对比度”、“自动色阶”来做简单的处理。

2.2 使用色阶调整图层

打开一张相片, 点击菜单栏中“图像”中的“调整”并打开一个色阶调整图层。在这张色阶图中, 黑色小三角代表图像的暗部, 素色代表中间调, 白色代表图像的高光。如果将黑色三角向右移动就会使图像的暗部更暗, 而如果将白色三角向左移动就会使图像的亮部更亮。通过这样调整就可以是想要的相片变亮或变暗了。 (如图2) 在色阶对话框通道中选择“RGB”模式, 然后可以调节下方的节点来调整图像整体的亮度和对比度, 而在通道分别选择“红”“绿”“蓝”可以分开调整。调整色阶时一定要看着直方图来做, 才能准确。很多人习惯看着屏幕调整照片的影调, 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样容易受到显示器设置、室内环境光线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一般来说, 过曝的照片层次损失更严重, 调整恢复的效果不如欠曝的照片, 因此数码相机曝光时有“宁欠毋过说。[4]

2.3使用曲线调整图层

打开一张相片, 点击菜单栏中“图像”中的“调整”并打开一个曲线调整图层。如图3所示, 上面的点代表图像中的高光部分, 中间代表图像的中间调, 下面的点代表图像的暗部。往上拉更亮, 往下来更暗。更了拉大图像的反差和对比度, 一般高光部分要往上拉, 暗部要往下拉, 这样图像的反差就会变大, 可以多试几次已得到满意的亮度和反差, 最后点击“确定”确认操作。

3. 数码相片色偏的调整

在实际拍摄中常遇到阳光下拍的照片偏蓝、在室内荧光灯下拍的照片发青的情况。这是因为数码照片中的图像是以RGB色彩模式记录的, 每个像素点是由RGB三种颜色按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在颜色正常的照片里RGB三色比例关系是平衡的。由于光源或相机白平衡设置的因素影响, 而改变了某种颜色应有比例, 即这种颜色参数过高或过低, 照片中色彩平衡关系被打破, 就会产生偏色。[5]调整图像的色偏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但是对于大多数数码相片来说, 色偏问题都是轻微的, 在Photoshop中调整色偏的工具很多, 这里只简单介绍色相/饱和度、色彩平衡、和照片滤镜三项工具。

首先打开一张相片, 点击菜单栏中“图像”中的“调整”并打开一个“色相/饱和度”选项, 并对“饱和度”做相应的加减调整;创建一个“色彩平衡”选项框, 可以滑动红、绿、蓝三个模块来调整相片的色彩效果。在色轮上可以看到三对补色:青与红 (C—R) 、品与绿 (M—G) 、黄与蓝 (Y—B) 。每对补色之间的过渡是一个单色与相对的间色之间的转换, 产生的是真正的中性灰色。补色时增加其中的一种颜色, 就会减少另一种颜色。为了校正色温, 我们可以使用“照片滤镜”工具, 根据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滤镜, 调整浓度, 点击“确定”确认操作。 (如图4、5、6所示)

4. 数码相片的锐化处理

有的数码相片整体效果比较“肉”, 这时需要锐化处理, 而锐化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otoshop中的USM滤镜和智能锐化。

4.1 USM锐化滤镜

第一步:打开一张需锐化的数码相片, 选择“滤镜”——“锐化”——“USM锐化”, 跳出一个“USM锐化”对话框。第二步:使用半径像素、数量、阈值这3个数值进行锐化。为获得满意的效果, 这3个指标可以多试几次来对比。半径取值的技巧:将数码图像的输出分辨率dpi除以200, 当需要输出为dpi为300时, 半径值为1.5会得到质量较好的效果;如果只需要网络展示, 则使用0.3—0.5的半径。第三步:点击菜单“编辑”——“消退USM锐化”使相片保留更多的细节。

4.2 智能锐化

智能锐化拥有新的高级智能锐化滤镜。智能锐化可在“滤镜锐化”子菜单中找到。与标准的USM锐化滤镜相比, 智能锐化滤镜可以避免产生色晕, 因此, 应用更多锐化而不会损坏照片。它具有“更加准确”的功能, 可应用多次, 重复进行锐化。另外, 它还具有改善边缘细节、阴影及高光锐化。特别是在阴影和高光区域它能对锐化提供良好的控制, 可以从“移去”下拉菜单三个不同类型的模糊中选择——高斯模糊、运动模糊和镜头模糊。

5. 常用特殊效果调整

5.1 数码相片老照片效果处理

让一张新的数码相片泛黄, 往往勾起对以往时光的追忆。打开准备处理的相片, 切换到“图层调板”, 单击“创建新的填充或调整图层”按钮, 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渐变编辑器”对话框。调整上下控制透明度和颜色两个滑块。在下侧左侧“拾色器”点击“褐色”颜色块, 在选择下侧右边的滑块选择“浅棕色”, 单击“确定”, 这样相片就变成了棕黄色的老照片了。同样利用这个工具, 可以制作各种色调的相片。

5.2 数码相片黑白效果处理

看似单调的黑白相片有它独特的魅力。打开准备处理的相片, 使用菜单命令“图像”——“模式”——“灰度”和“图像”——“调整”——“去色”都可以制作黑白相片, 后者效果稍好于前者。

摘要:摄影是一门充满了创造和灵感的艺术, 而蓬勃兴起的数码摄影和数字化影像后期处理技术, 使普通摄影爱好者得以创作出专业级别的影像作品。本文结合实践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Photoshop对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 并探讨了摄影方面各种题材后期处理的运用技巧。

关键词:数码相片,后期处理,Photoshop

参考文献

[1]吴启海.数码影像原理及其像质评价[J].照相机, 2007, (1) :34-35.

[2]刘宽新.数码影像专业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沙风.数码相片常用技巧解析 (上) [J].数码, 2008, (9) :156-159.

[4]李新军.数码摄影与数码照片后期处理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单反数码相机的使用技巧 篇5

常规摄影的黄金定律,尽可 能使整个取景框内只充满打算使用的图像。因而如果要 拍摄家中一台电脑的照片,应使取 景框中只有电脑,然后再在图片处理软件中裁剪出来。这就是使画面主体电脑的分辨率达到 最大的意思。(3)正确运用光照条件 大多数数码相机只能在完美的光照条件下才能拍照。在拍照之前,一要找到尽可能好的 光照条件。常规的胶卷也受光线的影响,但是,基于胶卷的摄影的色调与 色彩质量使其较 少依赖光照条件。数码相机是完全依赖于光线的。在数码相机照片范围内的光照太强的话,就会产生带状效果,没有大量细致的调整工作是很难改正 的。另一方面,由于CCD有一 定的感光阀值,如果光线较暗,达不到要求的起码照度,数字照片就会受到严重损坏。即使 是光照稍小一些,也能明显地减少照片的 清晰度。由于受到闪光灯的有效距离限制,即使 使用了闪光灯,对于数码相机来说,阴影地带或傍晚时的光照条件仍可能光照不足。采用更 灵敏的CCD芯片是数码 相机减少光照条件限制的有效途径。数字摄影中的另一个因素是,某些类型的光照对不同的相机的影响不同,这一点对于常规摄影来说也是如此。但关键是,

某些光 照条件对数码相机的影响与对常规相机的影响不同,这就需要试验。荧光照明会产 生亮度与色彩问题;为了得到最佳结果,可以使用拍电视用的新闻灯。试验表明,在一个 拍摄周期内,在摄影室内使用钨灯进行数码拍摄,过后在电脑上观察照片,惊奇地发现,当 光线照直射向镜头时(而不从后面射来)照片上明显地增加了桔橙 色。对于低档数码相机来说,自然光确实是最好的。利用台灯和相机灯也可以,但是需要控 制灯光,使其成为直射光,因为光线和相机的低分辨率会抵消获得优秀而 连续色调的努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日光而不必到户外去拍照,可以摆好一张桌子,上面放上一个由白色招 贴板做成的背景,并将其放在窗口旁,以便在一天中尽 量多地接受日光照射。目前,完全 或部分云遮的日光对于数码相机来说是最好的光源。(4)慎用闪光灯 许多数码相机有内置的闪光灯。通常有四档设置:闪光、不闪光、防红眼闪光和自动闪 光,最后一档是由相机来确定是否需要额外的光线。在许多情况下,闪光灯可能会破坏一幅 完美的照片或者会制造出以后难以清除的错误。对于傻瓜数码相机来说,大多数自动闪光都是在多云天气下发生的。将闪光灯关闭,然 后增加曝光量,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闪光灯不像曝光量那么好控制,闪 光灯射出的光线 容易彼附近的物

物体反射回来,在照片上形成不均匀的耀斑。因此,当在多云的天气或是黄昏 日落时拍照(或是其他不理想的照明条件时),请尽量关 闭闪光灯。闪光灯射出的红外线 会影响图像,因为图像是由CCD芯片进行处理的。例如,红色区域可能记录下来时变成了 发绿的。在室内拍摄时,应该提供足够的 照明,以便得到不用闪光灯的照片,或是看看没 有闪光灯的照片是否满意。为了看出差别,可拍摄同一对象的两张照片,一张使用闪光灯,而另一张不用。可能不用 闪光灯更好。从中可以学到不用闪光灯拍照的技巧,不过这时需 要有其他光源进行补光。(5)色温的调节 熟悉传统摄影的朋友都知道彩色胶卷有日光型和灯光型之分,目的是适用于不同的光源 环境,日光色温室5000K的,卤素石英灯色温是3200K。数码相机无法更换胶卷,所以采用白平衡调节,同时又分手动和自动,手动调节具有灵 活性,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但手动调节并不那么简单,也很难 掌握。自动调节 可以保证拍摄的效果不会偏差很大,但难以创造特殊的艺术效果,如采用日光型胶卷拍摄,用3200K的石英灯做光源,可以营造出温馨的气氛,肤色黄里透红,是现在婚纱摄影 很常用的手法,但用数码相机拍摄,采用白平衡自动调节,拍摄的效果没传统相机那么明显,不过效果也很好。还有相同的灯光、相 同的模特儿位置,换用不同颜色背景结果拍摄的结 果模特儿肤色也会不同。不同的数码相机拍摄的差异很大,所以对于白平衡的调节,用户必 须针对不同的摄影环 境、不同的数码相机自己试验、摸索而得,做到心中有数。(6)把拍好的照片下载到电脑硬盘上进行观察取舍并保存。数码相机上一般都有液晶显示屏(LCD),这是一种特别有用的功能,但是,并不能 完全依赖它。大多数LCD显示屏是背光式的,在它上面显示的照片可能 比在计算机上显 示的照片看起来要好得多,特别是在色彩饱和以及明亮的区域。LCD最好只用于图像的定 位,比如翻阅查看图像或是为图像建立索引,总之是适合 于简单的查看。值得提醒的是,LCD显示屏上的图像效果并不能代表最后产生的照片。略图并不总能反映生成照片的真实 情况。而且,在略图情况下看起来不太好 的照片很可能有某一部分是有趣的或是有用的。在删除照片之前,请将图像从相机中全部下载到硬盘上,并从硬盘上观察,然后再决定删除 哪些照片。在插入电缆之 后,接通计算机的电源,运行软件下载照片。根据相机带来的的 软件的不同,可有好几种方法来做。

数码影像技巧 篇6

目前,五年制医学影像学实习生的专业实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影像检查技术以及医学影像诊断。其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实习存在一些问题,而这部分的实践学习效果与是否能同患者建立有效沟通、获得患者的良好配合有密切关系。因此,良好的沟通技巧培养是影像专业技能培养之外不可或缺的一门基本功。通过对影像检查技术实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整理分析,我们从心脏CTA检查技术的实习进行改革,总结归纳实习生沟通技巧培养的经验,以利于在医学影像各检查技术的实习中推广。

1 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实习问题分析

不少实习生认为,在医学影像科技术组实习就是单纯地为患者进行投照体位的摆放,而对于患者的配合度或者检查过程中患者的理解度不予关注。通常情况下患者前来检查,是需要技师告诉患者如何自我调整体位,进而顺利完成检查,在这一方面实习生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误区。

访谈近一百多位实习生,将近七成的实习生在第一次接触患者时,因为害怕而不敢跟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因患者数量大,检查任务重,为了完成检查任务提高效率,有些实习生甚至与患者零交流。对于一些患者因为等候时间过久而情绪激动,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抚患者情绪,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社会舆论的误导将医患关系变得异常紧张,经常会有一些不和谐的事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话题。实习生也受此影响,认为尽量少跟患者说话方能确保自身安全。但是我们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很多不和谐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与医患沟通不畅有关。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围绕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地不断深化的信息交流,包括与疾病诊治直接有关的内容及医患双方的思想、情感、愿望和要求方面的表达[1]。如何进行和谐有效的医患沟通应该成为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实践教学的必备内容。

2 心脏CTA检查中沟通技巧等人为因素的作用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医学影像检查手段日新月异,由最初的X线投照成像,发展为CT断面成像,进而CT又走过了单排、多排、螺旋等发展历程,以及近些年磁共振成像的普及化。影像学检查可以为很多疾病提供诊断依据,临床医生依据影像学资料结合病史方能给出合理的诊断。目前,成像要求最高、检查流程最严谨的检查项目之一的心脏CTA检查,患者的配合度以及医患的有效沟通,对检查的顺利实施和检查结果都具有重要影响。

2.1 患者在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心脏CTA检查主要是针对患者心脏冠状动脉的一种CT血管造影检查。该项检查与常规CT血管造影检查一样,要使用CT造影剂,开始检查前,护士要进行静脉留置针埋入,需要对患者的心律、血压进行监测,同时为配合检查需要事先在患者胸壁上粘贴专用电极片,需要进行屏气呼吸训练。待一切检查前工作顺利完成后,方可对患者进行检查。

合理的沟通与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得患者了解检查流程,缓解紧张情绪。从对患者前来候诊直到检查结束的流程介绍,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也可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及在准备工作时的场景转换将会使患者的情绪放松,对于因紧张或者害怕而造成的患者短时心律加快,合理的心理暗示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提前埋针,监测心律,粘贴电极片,进行呼吸训练。为了提高检查效率,在患者到诊后,进行心律监测,扎留置针、粘贴电极片及进行扫描时的呼吸训练均很有必要。心脏CTA对于患者的心律要求很高,心律过高会造成采集图像出现伪影,粘贴电极片是为了进行心律监控,在不同的期相进行数据采集。屏气呼吸训练要求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呼吸屏气幅度一致。

2.2 做好细致详尽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检查效率

检查过程中需要患者完成四次屏气,每次屏气约5~6秒。因为静脉注射的造影剂采用高速注射,在注射过程中患者会产生一定不适,加之需要进行呼吸配合,且患者心律需要保持合适的速率,检查才能获得成功。该项检查是一项要求患者配合度很高的检查,因此,如何在患者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和注意事项的交待是检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3 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心脏CTA技术实习中的沟通技巧培养

3.1 转变思路,学会换位思考

医患之间的换位思考,是指医患互相替换一下角色,医生主动站在患者的立场审视病情,设想可能存在的各种需求和解决方案,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与生理体验,消除患者的担忧、恐惧和排斥心理[2]。引导实习生换位思考,设想自身是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在医院就诊时期待医务人员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对待自己。设想自己作为病患在焦急地等待做检查时的心态和情绪变化。角色转换模拟培训使学生可以理解为何有的患者会因长时间等待而产生焦躁甚至激动情绪。

3.2 排班时设置候诊室岗位

以往实习生轮转影像科技术组时仅仅安排在各个检查室内,所做的工作即为协助技术员教师为患者摆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检查。为了更好地培养实习生的沟通能力,自2015年7月起在带教2015届实习生时我们专门设置了心脏CTA检查候诊室岗位。通过候诊室岗位设置,患者检查成功率明显提高,图1显示了2015年7月至12月患者检查时的图像质量。图2为2014年和2015年同期患者因心率、屏气等原因检查失败人数统计。由图2可见,2015年患者检查成功率明显提高。

上岗前进行工作范围培训。因为心脏CTA检查流程比较繁琐,我们专门印制了候诊室工作手册,提前发放并进行岗前考核,经带教教师考察合格的实习生方可上岗。手册内容涵盖检查流程、患者心律控制、电极片粘贴位置、呼吸训练方法以及心律过快时处理方案、患者血压过高时的处理方案等一系列注意事项。

维持检查秩序。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因等候时间久而“躁动”。因此该岗位需维持检查秩序,保证检查顺利完成。在检查前去护士办公室领取埋好留置针的患者检查单,按照顺序依次点名,并安排患者有序进行检查前准备。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结束后次日可以取到胶片和结果,患者有疑问则进行详尽地解答。

3.3 PBL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深化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直沿用PBL[3]教学法,培养实习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之前服从式的带教模式为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模式。所发放的班前准备手册均是由之前实习学生总结、科室带教教师审校的内部手册,主要由学生自己总结,通过在该岗位的亲身体验,总结出经验分享给更多同学。通过带教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步提高。

沟通技巧培养。安排专门的带教教师对学生进行访谈,就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集中回答。授课方式为讨论式,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先分析原因,然后提出改进意见。根据患者的反馈意见,与学生一起分析患者出现不满意的原因,并讨论解决方案。对于出现的较为严重的纠纷或者患者投诉,首先鼓励学生积极自省,先不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以第三者的角度切入,剖析问题本质,进而减少日后此类事件发生。

医学人文教育的渗透。要求每一位带教教师给实习生传播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医患关系构建理念。多给实习学生分享一些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和谐医患的案例。由参加医院组织的和谐沟通培训班的教师为实习生讲解学习心得。鼓励实习生对危急重患者予以积极心理暗示及人文关怀,倡导实习生对残疾、老年患者进行爱心帮助,培养实习生救死扶伤的职业素养。

3.4 床旁教学加课下辩论,抽丝剥茧,全员参与

基于心脏CTA检查的特殊性和难度大的特点,我们就关键环节安排带教教师床旁教学,由教师示教后学生临摹,课下再进行讨论。由带教教师和实习生全员组成正反两方,就发现的问题展开辩论,最终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心脏CTA检查中是否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第一次检查失败的患者在进行疏导后第二次成功率的提高由哪些因素决定,等等。除了心脏CTA检查技术实习过程中我们应用该种方法,在一些比较难掌握的环节我们也同样采取此种教学方法,诸如肩关节特殊投照体位、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技术。通过集体的力量,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激发了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通过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4 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沟通技巧培养的经验

4.1 实习生由不敢说不知道怎么说变为必须说

通过设置心脏CTA检查候诊室岗位以及沟通技巧的培养,多数实习生由最初一见到患者就紧张脸红不知如何应对,变为最后主动地告知患者需要如何做才能顺利完成检查。王伟[4]等人构建的“沟通教育为基础、临床教育为核心”培养模式,正是将沟通培养放在与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实习生需要耐心地告知患者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使得整个流程顺利进行。每天实习生都会与很多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有的患者不明白专业的医学类术语,则需要实习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

在具体临床实践过程中,病人的情况不同,因此要因人而异、察言观色,根据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进行得体合宜的沟通,也是对实习生情商的一种培训。既是医学教育沟通能力的培养,又是情商教育的一种体现。

4.2 成为医生前的练兵

实习医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步入医疗行业。如何更好地与患者沟通、描述患者的病情,就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实习生,检查技术的实习,则是需要带教教师言传身教,如投照体位、扫描方案制定、检查方案的选取。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完成检查。等毕业后实习生走上岗位,自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时,就可以从容与各类患者进行交流。

医学影像科有别于临床科室,是以医学技术为主的科室,前来就诊的患者面对冷冰冰的机器难免会心生紧张情绪,良好的沟通可以有效化解患者的恐惧和陌生感。尤其对于患者配合度高的检查项目,如心脏CTA、磁共振等更是需要技术员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暗示和积极引导。通过对医学生心脏CTA检查实习沟通技巧的培养,使得实习生知道如何有效的与病患及患者家属沟通,也让每一位实习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此种培养模式也是今后实习生带教的一种有效模式,通过实习生的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带动学生积极性,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媛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014(12):1-2.

[2]徐源.医学生医患沟通与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073-1075.

[3]刘树奎.PBL在临床医生医患沟通技巧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1):57-59.

上一篇:大型地下厂房岩锚梁下一篇:改革实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