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理论

2024-07-03

民族音乐理论(精选十篇)

民族音乐理论 篇1

一、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 文化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我国民族音乐受到了世界各国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 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同时也使民族文化发展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首先, 我国一些资深的民族音乐理论家仍然坚理论研究, 将理论研究与现实分离。1但是, 放眼21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 不管是实体生产, 还是文艺发展, 只要将理论与现实分离, 理论就很那在现实中发挥作用, 这样做就阻碍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其次,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加深, 我国本土传统民族音乐受到国际文化的严重冲击, 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体系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面对民族音乐理论的上述两种尴尬现状, 我国民族音乐家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发展方向。由全球化导致的对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的现实冲击, 促使民族音乐理论在其发展方向、定位以及定度上适当转变, 只有通过变化才能解决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存在的现实问题。就目前我国目前民族音乐理论发展现状来看, 其缺陷和不足主要在于内容过于保守和封闭, 形式比较刻板、肤浅, 对目前空前活跃的民族音乐创作实践毫无行动。当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者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时, 其理论研究与现实形成矛盾, 民族音乐理论既要继承传统理论又要结合现代社会文化活动, 并且对当前社会文化活动形成指导, 这就导致理论与现实之间矛盾, 导致民族音乐理论以后向哪里发展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商榷

二、民族音乐理论现代意识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理论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不断增强现代意识, 这不仅是由社会发展进步造成的,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同时也是民族音乐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社会,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发展空前迅速, 现代艺术实践也随之飞速发展, 继续沿用陈旧落后的思维体系和理论知识是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因此, 发展民族音乐理论的现代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作用重大。

首先, 民族音乐理论现代意识的发展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发展进步具有直接影响。民族音乐理论是指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民族音乐艺术发展最坚实的支撑。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民族音乐艺术需要不断汲取各国精化, 吸收现代化社会的优良元素, 将民族音乐理论与时代接轨, 这样可以不断减小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与现代社会和国际间的差距, 保证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发展以及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先进性, 从而帮助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发展摆脱尴尬的境地。

其次, 民族音乐理论现代意识对于树立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继承”是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及艺术的前提, 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发展要继承旧的理论的优良先进部分, 同时不断汲取外界优秀元素, 丰富名族音乐理论的内容, 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所以民族音乐现代意识的加入, 使得我国民族音乐理论不断创新和进步, 与现代社会接轨, 向世界迈进, 让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和文化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三、民族音乐理论现代意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过程中, 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民族音乐理论亦是如此。3民族音乐理论本身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停的发展和进步, 因而社会现代化发展以后, 民族音乐理论必须必定有所改变以指导新的形势下民族音乐的发展。当然, 民族音乐理论的现代化并不是对传统民族音乐理论的彻底否定和抛弃, 而是有选择的扬弃, 放弃坏了, 继承好的。同时在现实基础上, 充分审视社会发展, 拓展民族音乐理论, 用科学现代的理论指导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实践。

因此, 为了保障民族音乐理论对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指导作用, 民族音乐理论必须进行充分变革, 使其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 以保持其持久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这也是由目前社会发展的具体现实所致。就现代意识概念而言, 它并不是一个实质性的、具有明确定义的概念, 它具有模糊性,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发现, 并且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也有所不同, 它是人们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共同思想和意识。现代意识是在对传统意识扬弃的基础上产生的, 既有继承也有摒弃, 说明现代意识不是独立存在的。现代意识为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和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有利于在民族音乐实践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指导者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结论

从历史角度看, 社会处于不断发展进步中, 并且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和深入, 从而导致我国名族音乐理论发展的特殊现状, 使得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发展不得不进行再思考, 努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引入现代意识。发展民族音乐理论现代意识是保证我国民族音乐艺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总体上说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现代意识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摘要:民族音乐理论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不停进步, 民族音乐理论中也逐渐开始融入现代元素, 呈现出现代意识。从民族音乐理论的发展来看, 其只有与时俱进与现代意识相结合, 不断创新, 以传统文化为积淀, 现代意识为指导方向, 民族音乐理论才会有长远发展。本文将对民族音乐理论现代意识进行研究和分析, 研究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发展之路。

关键词:民族音乐理论,现代意识,民族,思维体系

注释

11 .魏超新.民族音乐理论的现代意识[J].神州, 2013 (18) :132-135.

22 .冉启端.试论民族音乐理论的现代意识[J].音乐时空, 2013 (13) :45-4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 篇2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的)规律、(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A.满、回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BCDE)。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E.蒙文八协

四、辨析题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并不是永远存在,稳定性不排斥语言文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是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的时期)

五、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160

第十三章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一、填充题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2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3. 民族风俗习惯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4.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7. 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二、单项选择题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A)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A. 传承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

C. 原则性和灵活性

三、多项选择题

1.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ABCE)。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ABCDE)。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E)。

A. 民族性B. 群众性C. 传承性D. 变异性E. 敏感性

4.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BCDE)B. 自然原因C. 经济原因D. 历史文化原因E. 宗教原因

四、辨析题

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错,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

五、论述题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178

第十四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填充题

1.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原始宗教是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等形式为内容的宗教,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的信仰。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

C.佛教和伊斯兰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C.资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B.自治、自养、自传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C.赵朴初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ABCDE)。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ABCDE)。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ACDE)。A.维护法律尊严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四、辨析题

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五、论述题

高校民族音乐理论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篇3

关键词:民族音乐 理论教学 改革措施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的载体,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的进步都有着深刻的意义。高校的民族音乐理论课随着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断地探索和进步,但在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发展的步伐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从高校的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现状,以及改革前景进行分析。

一、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从而弘扬和传播民族音乐的内涵,有助于为大学生引导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从音乐教学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交流,然而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注重的是对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以人才为竞争的核心时代,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发展我国文化的必要条件。

(二)高校開展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文化建设意义

民族音乐作为本土文化,民族音乐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高校大学生进行对民族音乐理论的学习,能够促进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能够开拓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大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所传达出的爱国之民族精神,加强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继承并弘扬的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最终使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在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

(三)高校开展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教育深入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在随之进行推进,各大院校对于本校学科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转变。音乐教学工作者在不断的发挥自身对于音乐知识的见解,同时也在对音乐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不断地钻研。力图改善并提高我国民族音乐教学面貌。因此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改革存在着很大的必要性。

二、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对教育人才的培养

我国是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国家,并且每个民族的文化各异,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并且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着其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高校应加强对民族音乐教学的分类和教学计划,注重对高校的音乐教育者的水平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校较高素质水平的音乐教师,从而在教学工作中向学生展现出正确的民族音乐价值观念。

(二)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校民族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摈弃传统教学观念中的落后的思想理念,应该制定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适应各时代学生心理观念的变化,将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非教学方法与学生兴趣点想结合。此外,高校对于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也应该进行合理的调整。加之少量的学生实践过程。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才能够深刻的感悟到所学民族音乐的思想情感,以及民族音乐所表现的意境。通过对学生的体验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理论的不足

民族音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各国文化的交融,我国许多本土的民族文化受到侵蚀,因此,高校就要重视民族音乐理论的进一步探索,要及时改进落后的理论内容,使之符合时代民族音乐的发展特点,以更好地指导民族音乐的教学事业。

三、高校开展民族音乐理论教学改进的措施分析

(一)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的影响力

民族音乐学在学科理论的整体构架和研究探索中已经取得新的、不断的进展,但是曾受到我国70年代的特殊的国内情形以及较为封闭的学术研究环境,与民族音乐学相关的学术观点及思想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

(二)对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增添活力因素

民族音乐能够反应出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能够传递出一个民族或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内涵,因此,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更深入的了解一种民族文化背景。通过更深入的了解,体会所学的民族音乐理论。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枯燥的理论呢知识,能够给成文的理论知识增添新鲜的活力。

(三)采取将理论教学转变成项目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讨论,分析研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自主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如自主地采集有关音乐的相关资料,或者学生亲身投入实践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检验与证明,考察实际情况,最终通过实践得出结论。通过这种项目模式能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也能够增加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成效。打造出一个新式的平台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会不同种类的民族音乐的特性。

四、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力。学生作为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群体,必须要不断地对民族文化理论进行探索。民族音乐理论只有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而进行改革才能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文兴,张新林.论高级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保山师专学报,2006,(01).

[2]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周乐瑞,徐涵.我国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模式评价[J].职教通讯,2012,(25).

作者简介:

民族音乐理论 篇4

世界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产物,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世界多民族的产生自然也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世界音乐。根据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看法及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一般将世界音乐文化按地区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即东亚音乐文化、东南亚音乐文化、南亚音乐文化、西亚音乐文化、北非音乐文化、黑人非洲音乐文化、欧洲音乐文化、北美音乐文化、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大洋州音乐文化等。针对以上众多音乐文化区的划分,如何帮助学生扣开世界民族音乐之门?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运用区域分析比较的方法,采用简单列表提纲,浓缩主要教学内容,清晰展现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看列表可以直观地感受世界民族音乐的存在以及分布情况,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思路,此方法颇受学生欢迎,教学实践证明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列表如下: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优秀的民族音乐有较强的国际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世界各国人民千百年来文化的积淀和艺术成就的体现。在亚洲,中国有传统的古琴音乐、多彩的戏曲音乐和多样的民族器乐以及丰富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歌舞音乐等。中国的“京剧”艺术,令西方人称奇叫绝,堪称为表演艺术的今古奇观。中国的近邻—日本“雅乐”“能乐”“歌舞伎”音乐独具特色。朝鲜,韩国的歌舞、器乐和唱乐“板索里”甚为独特。在印度,无论是丰富的音乐体裁形式、表演方式,还是乐队、乐器、音乐理论的记载都有特殊的印记。印度的“西塔尔琴”“维纳”是著名的弹拨乐器,能弹奏的如泣如诉,婉转曲折,曾在世界乐坛引起轰动。蒙古的“呼麦”唱法和“马头琴”被视为世界民族音乐中的艳丽奇葩。印度尼西亚“甘美兰乐队”是一种传统敲击乐器大合奏的形式,其表演极具震撼力。在非洲,打击乐器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鼓在非洲有非同寻常的表现力,它可以作为语言,信号来传达感情,叙述民族的兴衰。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的鼓节奏是非洲黑人对世界音乐的重要贡献。在大洋彼岸的拉丁美洲,由于多元文化的融入,拉美音乐、拉美舞蹈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印第安人雄宏深沉的排箫音乐传遍了安第斯高原。特立尼达多巴哥人发明的钢鼓音乐响彻加勒比海岸。在太平洋,夏威夷岛风韵独特的草裙舞和热带海洋飘逸的优美旋律令人为之陶醉。在世界众多的优秀民族音乐中,苏格兰的风笛,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艺术,巴西的“桑巴”,古巴的“探戈”“伦巴”舞曲,葡萄牙的“法多”悲歌,罗马尼亚的“排箫”音乐以及阿拉伯的“玛卡母”,美国的“黑人灵歌”“爵士乐等都是世界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它们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特征呈现在世界百花园中,令人为之惊叹。通过列表可以帮助学生粗线条地了解世界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开阔了思路和视野,留给了学生自学的空间,达到了进步提高的目的。

二、以简短的内容形式作比较,了解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异同

简短的内容形式是指学生熟悉的内容或易于理解的内容(如乐理、和声、音乐常识、欣赏等),用学生掌握的内容与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内容相比较,从中体会感受他国音乐文化的异同,以提高分析判断力。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从横向上,将不同音乐文化区的音乐审美特征进行比较,如东亚音乐文化在音乐审美方面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古朴典雅旋律的横向美。大部分的亚洲音乐注重音与音的连续和它们细微的差别与装饰音。欧洲音乐则讲究纵向和声的表现力,而黑非洲音乐最明显的特征是注重节奏性。从纵向上将同一音乐文化区不同国家的音乐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如中国戏曲中的“散板”,在山歌,牧歌,西北的花儿,信天游歌曲的形式中叫“散拍子”,节奏自由,而在日本则叫“追风样式”,在蒙古叫“长调”。中国汉族民歌中的小调、秧歌、二人转等均为有规律有节奏的均分律动,蒙古称为“短调”民歌,而在日本叫“八木节样式”。在音阶和旋法的比较上,东亚各国,普遍存在的音阶是五声音阶,而中国更是如此。中国民族五声音阶在实际应用中又分为:有半音的五声音阶和无半音的五声音阶二种。如:34671(高音)3(高音)、134571(高音)(为有半音的五声音阶)这样的音阶也应用于日本,分别称为都节音阶和琉球音阶。无半音的五声音阶有:5(低音)6(低音)1235;6(低音)12356主要用于中国、朝鲜、韩国、蒙古,这二种音阶在我国称为:徵调式音阶和羽调式音阶。这种音阶在日本又分别称为律音阶和民谣音阶。以上这些例子,表述形式上虽然不同,但意义上有相近相同之处。教学内容采用这样的简单对比,学生容易掌握知识要点。

三、重视教学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丰富教学内涵

《世界民族音乐》是一门基础理论新型学科,但它更应侧重教学实践的指导,因为这门课程包容了世界众多民族的优秀民歌及大量的声乐、器乐作品。对丰富多彩世界民族音乐的学习仅限于理论上的分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要靠实践,加强学生对优秀民族音乐理解、感受、体验的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艺术、情感艺术,音乐艺术除了建立在对音乐作品多听多看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对它的审美体验和切身感受它的思想内涵、时代气息、风格特征、地域区别等。只有对优秀音乐作品激发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产生深刻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也才能提升良好的艺术修养。

对此《世界民族音乐》教学实践的指导,可以从以下两个环节来进行:

(一)重视课堂和课后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积累。

如何让浩如烟海的世界民族音乐作品,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鲜活起来?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学课件,教师应尽可能地制作搜集相关的音响资料,保证每个课时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生聆听具体的音响作品。让学生多听多看,使教学内容立足具体音响化,学习有直观的艺术形象感。通过多听、多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世界各国多样音乐文化在音乐体裁形式上、音乐内容布局上、乐器演绎分类上等,有初步清晰的认知和了解。通过课堂上的听、看环节为课后学生自学奠定了基础,课后学生自行上网也能够查阅搜集相关课内有关知识。课内课外两条途径的引入丰富了教学内涵,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知识。

(二)重视学科“音乐会”演出实践

人们常说:“好歌的活力在于传唱。”为了将优秀的世界民族音乐深深地记忆留在学生心中,根据课程的进程我们整理了近百首世界优秀民歌装订成册,让学生传阅学唱。经过两学期的积累,课堂教学的实践最终定格在学年课程结业时学生举办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学演唱会。演唱优秀的民歌,突出学生广泛的参与性,其目的就是感受----分析----理解----表现音乐的过程。有准备、有目的地举办“演唱会”,邀请学院领导、老师及学生参与,大家纷纷展示了课间、课后自编自导的节目。如:在表演形式上有齐唱、混声合唱、男女小合唱、表演唱及个人独唱等;在曲目的选择上有易有难。举办这样的“演唱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演冲动,锻炼了学生的综和能力。如手风琴基础好的同学可以为小合唱,表演唱伴奏,钢琴弹奏好的同学可以为混声合唱、独唱伴奏,与此同时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也登台表演了外国的民族舞蹈,爱好器乐的学生表演器乐合奏。最终全班同学在钢琴伴奏下表演的配乐诗朗诵《樱花》(冰心《樱花与友谊》)将晚会推向高潮。通过演唱会的形式,反馈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的成果,对各民族音乐风格的掌握,积累了更多感性体验。实践证明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它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我们将延续这样的做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总之,学习优秀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指导学生加强高师《世界民族音乐》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多种。如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贵在支招,重在引领。高师如何拓展《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我们今后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摘要:高校开设的《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教育,贯穿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理念的重要课程。本论文主要采用列表的形式,从音乐文化区划、音乐内容形式、注重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针对《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性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世界民族音乐,多元文化,实践性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诺内特尔,《音乐教育与人类音乐学:(通常的)和谐关系》,中国音乐教育

[2])林冰清,《让音乐教育由“二元”变为“多元”—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开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

[3])王耀华、王州《世界民族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4])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出版社,2002年

[5])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6])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构想》,人民音乐2006年第4期

[7])杜亚雄,《世界音乐课教学刍议》,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

[8])周新华,《多元文化中的世界音乐》,黄钟,2001年第2期

高校民族音乐理论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篇5

【摘 要】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音乐理论的具体内容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和发展,学校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中都在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效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科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也使得教育发展能够顺应因当下社会进步中的教育需求。英语高校内的民族音乐课程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点学科,在我国的教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再加上现在的民族意识也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开展重点,伴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民族文化在学科教育中更为注重对民族音乐的探究。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以民族音乐学习理论为导向,通过对民族音乐学进行研究,来达到民族音乐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民族音乐学的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实现了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下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本文的主要讲述了民族音乐在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民族音乐课程中民族音乐理论这一教学方式进行简要探究。

一、开展高校中的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重要

现如今,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大潮流中,如何创造出更加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人才,就是现在各个高校应该主要研讨的问题关键点,人才之间的竞争和压力,所以我们在关注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总体的素质培养情况,也就是高校的教学情况,如何做到更加优秀的教育出更加适合现代化的全球经济发展的人才,就是要全方面的设置课程,才能够创造出更加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而民族音乐教育在整体的学校中设立,是现在适合社会整体情况的,同时也是提高整体学生对于音乐素养和民族荣辱感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同时民族音乐也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对于民族音乐理论的了解,能够让整体的大学生提高对于世界音乐的眼界,对于民族歌曲中的一些情绪和因素得到一定的了解和明白,对于民族精神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明白,同时加强对于爱国情绪的树立,对于整体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弘扬效果明显,另外,中国的优秀音乐也是现在国外不断追求和喜爱的,这种形式的传播和弘扬,能够让大学生在一些与外国交流的时候,对于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有着很深远的传播,让中国的民族音乐不断走向世界,走向国外,让中华民族的东西真正成为世界的东西,对于提高中国的社会影响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现在整体高校的对于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中新出现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教学主要是体现在对于整体外国的音乐的讲评等,现在的中华民族音乐涉猎较少,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树立对于中国音乐理论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民族音乐理论的教育和实践不融合。所有的学习都需要运用理论和实践的双融合,只有凭借理论,才能够让实践更加出彩,而只有依托于实践,理论才能够更加被理解,在运用实践之后,才能够对于音乐学习更加深入和彻底,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展开的方面,从而让效果更好,另外,在学习中,应该开展更加贴切的音乐赏析课程,现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更加注重的就是一些对于音乐的简单理论教导,而不是注重于实践和运用中,只有简单的,繁琐的,冗长的理论教学只能让整体的教学失去自己的风范和生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枯燥,无趣,甚至失去学习力和积极性,(二)加强信息传播力度在中华民族音乐理论教学过程中,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得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实现知识的快速学习与掌握。课堂内容通过民族和音乐两种方式传播,进一步拓宽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播力度,使得课程内容能够在教学中进行高效传播,有力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增加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深度。对于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中来说,中国现在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目标定位不准等,具有太过于深沉的功利性,所以造成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存在一定问题,在整体知识面上面没有深度和广度,只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整体的教学,而不是去使用莫种方式来进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整体的学习和知识的了解不多,而一些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当时的考试而进行学习民族音乐理论,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单纯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入研讨的心里并不迫切,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不够优秀。

(四)教育手段不高,中国的现在经济和科技发展速度很宽,而大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深入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新的技能和设备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具有核心竞争力,很多的学校并没有具备相应的设备,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另外,知识过于片面,只停留于黑板教学的教学手段是过于落后的,这种原始的民族音乐理论教学方法是让整体课堂对于大学生没有新意,没有吸引力的,没有高效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学生对于这类科目的学习就变成一种应付公事的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如果改变现在的民族音乐理论教学

伴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中的学科系统也在逐渐完善,日渐深化的音乐课程教学正在有力推动着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在音乐教学的发展中,民族音乐理论学应该作为音乐教学课程的核心,逐渐在音乐教学的发展中受到广泛关注,加之我国教育改革大纲中着重强调了语言学重要性,这也有效促进了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在民族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音乐学教学着重强调对课程体系的建立,并通过在体系的建设中加强民族音乐理论实践教学,以充分提升音乐学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在民族音乐理论课教学的开展中,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民族音乐理论学发展的动力。为探究有效的教育方式,我国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型改革,通过在教学中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完善民族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当下民族音乐理论的课程教学的开展,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过将民族音乐理论学课堂内容输入计算机,并经过计算机处理,最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展现给学生。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在视觉教学和赏析教学两种教学方式对音乐课程内容进行学习,视觉教学能够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建立起良好的英语印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民族音乐理论学的进一步学习,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形式对学生进行视觉教学的同时开展音乐赏析教学,不仅能够对学生获取的视觉信息进行阐释,还能对音乐的课程内容做进一步深化,使得学生能够在音乐的课程学习中保持稳定高质量的学习效率。

另外,如果能够引进更加高效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坚持科学能够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引入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辅助工具,让计算机教学等方法让整体的民族音乐理论课程变得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的直观生动,培养学生的愉快的音乐课程氛围,提高总体的教学效果,完善整体的教学系统。

四、结语

民族唱法的教学理论初探 篇6

关键词:民歌;气息;共鸣;语言

民歌是历史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升华,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要求学习民族声乐唱法。因为这种唱法善于表达民族的气质与感情,容易被群众接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下面将本人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体会提供给民族声乐爱好者参考。

一、歌唱的姿势

歌唱时的姿势对于歌唱器官的运用、歌唱方法的学习和歌唱表演的情感表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歌唱时,首先要感情充沛,精神饱满。站立时身体自然挺立,双肩略向后展,两手自然下垂,双脚稍分开站立。头部要端正,颈部要放松,下巴不要向前突出,口型也应根据字的发音自然张合。歌唱时要加入动作,应简洁、适度、协调有方,避免僵硬造作。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不要坐满,两脚稍分开,自然弯曲,不能跷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叉叠起。歌唱姿势正确了,发声器官各部分就能正常的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发音。歌唱训练初时,我们也应该要学习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等到形成不良姿势导致影响歌唱时再来纠正,就十分困难了。

二、气息的应用和保持

在声乐的学习与训练中,正确的呼吸是一个重要的、十分关键的因素,它既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又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发声是否正确、音质是否优美都与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声乐家们都十分重视歌唱的呼吸。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十分丰富。卡鲁索说:“只要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迈开了走向声乐艺术高峰的第一步。”辨证讲,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实现歌唱机能调节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歌唱方法中,一定包含着正确的呼吸方法。

人们的呼吸方法有3种: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目前被声乐界公认为最科学、最合乎生理规律,而被普遍采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方法,它能够比较完全地调动胸腔、腹肌和横膈膜的整体能动性并使之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作用。要想在歌唱时保持好气息,首先在演唱时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形成内外对抗,它不仅可以保持气息的深度,又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用吸气状态演唱,只是一种感觉,其实谁也不能在唱的过程中还能吸进气来,但是就用这个感觉就可以达到保持气息的目的,这种状态能保证声音位置和气息的平衡,还能使气息保持一定的深度和通畅无阻,在演唱的过程中,气息越是不夠用,就越是要保持向里吸气的状态,问题就可以缓解下来,使别人听起来气息有用之不竭的感觉。其次在演唱中的叹气状态,一般在演唱中出现气息不够用,气短或憋气现象,这和气僵和气浅没有直接关系,解决的最好办法是放松和叹气,叹气是我们生活中的习惯动作,这个动作每个人都会做,也好掌握,用这个感觉启发学生把气息放下来,并保持这个状态来唱歌。这样,气息不仅有深度,也自然、放松、流畅。在使用叹气状态进行演唱时,要注意声音不要脱离呼吸,否则就会声气脱节,难以保持呼吸了。

三、歌唱的发声训练

人体的嗓子都有两种机能:一种是发真声的,真嗓子的机能,一种是发假声的,假嗓子的机能。这两种机能互相配合运用,不能单用一种,有些学生把两种机能分开使用,走入了误区。在学习与训练时不能单独使用一种机能,或是使用两种技能混合在一起的声音,还要把握两种机能使用时有恰当的比例。若是真嗓子用得过多,声带长息肉的机会多,若是假嗓子用的过多,声带长小结的机会多。一般来说,如唱低音的时候用真声多些,唱高音时假声多些,唱中音时真假声混合的比例差不多。初学者在演唱时经常会出现声音发白、近似于喊叫、音波乱抖、声音窄亮、尖锐刺耳的毛病。这是因为没有打开喉咙,这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打开喉咙的办法有很多,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悟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大体有以下几种打开喉咙的方法,打哈气、吸气的状态,在胸部建立支点、大笑和大哭的感觉来打开喉咙。由于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仅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实践来实现。歌唱发声训练能从技术上逐步地提高演唱者的水平,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声情并茂的歌唱表现成为可能。

四、歌唱中的共鸣

歌唱时,呼出的气流冲击闭合的声门,使声带振动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叫基音。基音声波引起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的共振,使声波增强、音量扩大,声音放大,这就是共鸣。歌唱中的共鸣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这3种共鸣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如:唱高音时,侧重头腔共鸣,但也要有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唱中音时,侧重口腔共鸣,但也要有头腔、胸腔共鸣;唱低音时,侧重胸腔共鸣,但也要有头腔、口腔共鸣。对于初学的学生,要想获得共鸣就要多进行哼鸣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必须找到一种晕呼呼的近似于麻木的感觉,这样就打开了头腔,把声音哼到头上去了。在训练时学生可以自行检查哼鸣方法是否正确,看嘴巴是否能自由动作而不影响发声,如果张着嘴哼和闭着嘴哼一样,方法就基本正确了。共鸣在歌唱中具有放大、美化人声的作用,是歌唱者根据歌曲音色、力度、音高的需要,用科学的调节方法,使共鸣腔体处于获得最佳共振的状态。

五、歌唱中语言的运用

语言是表达歌曲内容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歌唱时连歌词都难以让人听清楚,就不容易使听众与歌手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不论歌手的声音如何圆润和通畅也是无济于事的。在歌唱中,切不可孤立地讲求咬字和吐字的规律。咬字和吐字的规律不过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手段之一。它的目的是要求更清晰更有效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内容实质。根据声乐作品的内容、情绪和风格,咬字和吐字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抒情性的作品,咬字吐字就应该清晰而柔和;雄伟壮阔的作品就应该强调声母,并尽力保持韵腹和韵尾的结合体的连贯及字与字之间的衔接。歌唱者一切咬字和吐字,都不能离开气息的支持和声乐方面有关器官的动作来配合而产生。这两个方面必须很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歌唱者应该将每个音节与歌唱的“起声”结合起来,在练习任何一首歌曲时都应该如此。当然也需要结合作品性质而掌握“起声”的分寸。朗诵是对咬字和吐字有益的辅助练习。但对歌唱来说朗诵必须结合声乐的要求。为了达到演唱表现的统一,演唱者应掌握正确的“普通话”的发音。力求避免地方方言的痕迹。总之,正确掌握语言规律,是表现声乐作品内容要求的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声乐作品的艺术再现,不仅需要优美动听的音色,还需要咬字和吐字的清晰准确。所以歌唱者的语言训练十分重要。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不仅仅要借鉴西方的发声方法,也要借鉴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的行腔特色等,只是这些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中国的民族声乐要靠中国人的科学创新来发扬光大。要在“守根”的基础上“养根”,要在“护根”的前提下“壮根”。守根就是守住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个根本,养根就是以博采众家之长的手段,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增加新鲜的营养,使之更加牢固壮大。

浅析音乐理论教学 篇7

一、音乐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艺术, 不仅有娱乐功能, 还具有教育和审美功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音乐理论教学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音乐理论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础, 不仅制约着其他音乐学习, 还直接影响着音乐学习的质量。想要提高音乐理论教学, 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方式、理念入手, 解决音乐理论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 音乐理论教学没有体现民族化主旋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 西方的流行音乐一度成为我国音乐市场上的主流, 被很多年轻人喜爱, 而我国在音乐教材上一般都用比较严肃高雅的民族音乐, 这就使得音乐理论教学不能很好地被大家认可和接受, 使得我国很多音乐理论教学都是借鉴和引入西方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冷落, 严重干扰了我国人民对民族音乐的价值观。

(二) 音乐理论教学没有与实践相互结合

音乐本身是一种视听艺术, 只有在实际音响里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妙, 加深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和认知度。由于音乐理论本身具有枯燥性, 使得音乐理论在教学上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这就使得音乐理论被大家排斥, 造成了音乐理论教学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

(三) 音乐理论教学手段和设施落后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科技不断推陈出新, 多媒体教学逐渐被引入到教学中来, 可由于许多地方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音乐理论教学上没有进行投资和改造, 使得音乐理论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 设施比较陈旧。

二、音乐理论教学改进方法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性, 在审美和功能上也更加具有教育性。音乐理论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音乐基础学科, 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这就需要我们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对音乐理论教学的认知度, 从根本上改进音乐理论教学的方法方式, 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推成出新, 使音乐理论教学质量得到飞速发展。

(一) 音乐理论教学要在思想上突出民族性

在我国, 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 不仅融汇了古人的智慧, 也融和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在里面, 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承中国历史文化, 也要发扬传统民族音乐。在音乐理论教学上, 要从思想、方式、方法、内容上进行改革, 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音乐理论教学, 将我国的民族精神贯穿其中。我们要借鉴西方音乐的优点, 融汇我国的民族文化精髓, 使之贯穿在音乐理论教学中。

(二) 提高音乐理论教学的文化品位

音乐理论教学本身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 这就需要我们在音乐理论教学上增加趣味性, 将枯燥的音乐理论变成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的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形式。例如音乐理论中的五线谱教学, 本身就很枯燥, 而且不好被大家所认识和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讲一些有关的故事等方式, 使得枯燥的音乐理论变成一种增加文化品位的东西, 丰富学习形式。

(三) 音乐理论教学要联系实践加入多媒体技术

音乐理论教学不仅要停留在书本上, 也要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将音乐理论推广和发扬,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促使其更好地去感知音乐的内在魅力。要将多媒体引入音乐理论教学中, 这样不仅可以缓解音乐理论教学的枯燥, 也能使得大家更加形象、生动地感受音乐理论的博大精深。

摘要:目前的音乐理论教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比较欠缺, 加上音乐理论教学带有功利性, 一般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能与国内研究状况和教材内容相结合, 教学上枯燥乏味, 使得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不能自主学习, 这种状况从根本上不能提高整体学习氛围。因此, 我们在音乐理论教学上要深化改革, 注重对音乐深度和广度的提高,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真正提高我国音乐理论在教学上的整体水平。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音乐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音乐理论的重要性, 提出了进行音乐理论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罗玲玲.让创意破壳而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民族音乐理论 篇8

我国开设民族理论教育课程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今, 各民族院校都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立足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现实, 通过进行系统的历史观、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素养, 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民族现象及问题, 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并自觉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能力。在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培养方面,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具有其他政治理论课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教育形势与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近年来, 与高校其他各门思政课面临的情况大体相似,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教学亦遇到了诸多挑战。

从本质上看,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目前, 无论对于教师, 或是对于学生而言, 这门课程的教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对于教师而言,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既重视理论, 又关注现实的实践性非常强的政治理论课程。课程的性质及其内容决定着教学的难易程度。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结群现象。与民族相伴而生的民族问题又以其普遍性、长期性、广泛性、国际性、重要性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民族问题、民族冲突屡有发生。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影响及改革开放深入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又不断凸现, 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影响到学生正确民族观的确立。毫无疑问, 民族现象与民族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将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有关理论与政策完整而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是困难的, 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民族问题对人们思想造成的困惑则更进一步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对于学生而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和分配形式也呈现多样多元发展的态势, 这些变化日益深刻影响着年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高等院校连续几年的扩招、收费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下降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习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性使得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逐渐多数化,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和过程都与传统有很大的差异性;互联网在即时准确传输信息的同时, 网络信息内容却是良莠不齐的,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和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和控制力相对较弱,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价值标准的混乱、精神困惑和信仰茫然。凡此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我们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大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认同感, 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理论水平,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日益显露出某些不足和缺陷。近年来, 大连民族学院针对上述情况, 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来源多样、复杂的特点, 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 60%的学生来自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65%左右, 生源覆盖56个民族, 各民族学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在改革与创新中才能寻求到一条保持思想政治教学和教育具有实际效力, 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良好效果的发展之路。针对学生的实际与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状况, 在课程改革中, 大连民族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第一, 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更新。我国当前民族理论政策课程使用由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统编教材《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由于出版时间较早, 该教材内容特别是相关统计数据的更新已经落后于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 而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 课程教学不能脱离现实, 且要如实反映现实。教师有责任与义务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比如, 在讲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个问题时, 可以收集并向学生展示西部大开放的最新数据、音像资料等, 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另外, 教师需要树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意识, 建立科研与教学之间良性互动关系。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教师难以向学生传授方方面面的细致知识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将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最新观点与信息传授给学生, 将教材内容按照民族发展规律、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述, 教学主题突出而不失全面, 同时又充分调动了教师在某个知识领域所具有的优势, 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关注课堂教学动态,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以案例分析、讨论交流、教师点评等方式体现, 做到老师讲与学生想、老师问与学生议,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充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 (影视资料、网络和多媒体课件) , 使教学与时俱进, 呈现现代色彩。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最新的民族问题音像素材,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利用手机短信、博客、电邮、即时通信工具等与学生开展交流与沟通, 及时把最新动态传递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拓宽教学的信息量。传统的教学互动方式有很多弊端, 学生往往有各种担心, 教师很难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意见, 特别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 网络可以匿名发表意见, 所以, 教师能够及时并且深入地掌握学生真实的想法, 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育。

第三, 实践环节是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民族理论课程的实践性。要围绕民族发展与民族政策教学内容, 安排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近年来,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展览馆、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开展民族热点问题讨论、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并展览、组织民族自治区及自治地方成就展示、开展“爱我家乡”民族知识竞赛、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现状调查等。其中, 民族文化交流展示活动, 先后举办过哈萨克族、藏族、侗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苗族等9个民族的民俗艺术交流活动, 有5000名各民族学生参与活动。此外, 我们还组织各族学生参与大连市文化周、大连服装节、奥运火炬传递、朝鲜族、锡伯族民俗节、建国六十周年祖国颂民族情等各种活动,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不过, 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其作为一门与现实结合紧密的社会科学, 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这仍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

摘要:民族院校民族理论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民族现象及问题, 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并自觉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能力, 具有其他政治理论课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教学遇到了诸多挑战。研究民族理论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新路径已经势在必行。

民族音乐理论 篇9

民族音乐学更多强调的是理论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 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作为基础, 以何种方法去分析。同时, 它注重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不是只存在于它自身, 它是人类的一部分。因此, 不管是史学还是民族音乐学等学科, 它的研究都要建立在某个文化的大背景下, 不能孤立的去看待, 否则就是不全面的。关于这一问题, 有三种非常重要的观点:music in culture;music as culture;music is culture, 即在文化中研究音乐;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音乐本身就是人类的心智产品。对于这三种观点, 作为研究史学方面的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最后一点, 音乐是人类的心智产品, 因此我们可以从其结构中解读它所隐藏的文化意蕴。

通过对这一学科的初步学习, 再结合自己的专业, 笔者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 在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是依靠现有文献、乐谱等一些有限的资料, 研究方法一般是对音乐本体的分析, 这就给本学科的特别是国内的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着实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那么, 在西方音乐研究中是否可以借鉴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呢?或者说如何将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相结合?这就涉及到一个角度问题, 下面就以笔者本科毕业论文为例作简要分析。

笔者本科毕业论文是以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为例, 探讨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特征。文章运用的方法是以音乐本体为主, 通过对乐曲旋律、节奏、调性等的分析, 再结合人物生平、社会背景等因素加以解释, 文章整体感觉平平, 甚至在连接上有些许生硬, 内容缺少新意与独特的视角。

而放在民族音乐学的角度上来考虑, 就涉及到所研究的“事象”问题, 这与西方音乐研究中的“作品”是不太一样的。民族音乐学中的“事象”与西方音乐中的“作品”相比,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因此, 民族音乐学中的研究对象具有多元性, 它可以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物、作品等, 而“作品”本身却是通过对其他对象的分析所提出来, 这就与西方音乐中的以“作品”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有所区别, 其关注的可能就不再是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动机等问题, 在民族音乐学家来讲, 也许更会关注柴可夫斯基创作《曼弗雷德》的原因, “曼弗雷德”是否代表了那一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曼弗雷德》对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影响等等, 希望可以以此来证明一种文化现象, 以及构成这种文化现象的各种因素和它所蕴含的意义, 甚至是会考究它的传承情况等等。这些角度都是西方音乐研究中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其次, 民族音乐学中最强调的方法问题, 在西方音乐研究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多数时候, 西方音乐研究都采用以研究音乐本体为主, 但在刚刚结束的论文开题中, 同样身为西方音乐史专业的一位同学, 她的论文就不再是一味的以研究音乐本体为主, 而是尝试运用调查、采访的形式来说明问题, 这种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之所以用此作为例子, 是想说明一点, 民族音乐学所提倡的运用理论与方法的观念对每个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不要让所谓的“方法”成为夸夸其谈, 而是要能在实际的研究中灵活大胆运用。

第三, 民族音乐学中提到了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关系,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我们身为西方以外的研究者在研究西方音乐时, 所带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是属于西方的还是非西方的呢?民族音乐学提到的局内与局外人, 主要针对文化的观察和阐释。我们没有生活在西方, 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必然带有局外人的角度, 这是自然形成的。虽然我们可以采用西方的分析方法, 但这主要是技术层面的, 不是文化层面。目前看来, 国内还很难形成对西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有价值的认识, 除了个别几位大家。更多的人都是在学习、吸收, 尝试着理解。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弱势和差距, 又不能放弃自己的学习, 毕竟西方音乐文化是属于全世界的, 所有人都可以享有它。那么这里又再一次涉及到角度问题, 与前面提到的角度问题不同的是, 这里的角度是指, 作为局外人应怎样看待西方音乐的问题, 有新的视角是好事, 但要尽量避免刻意寻求新角度。在此阶段, 我们只要能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 在有限的领域能做到相对熟知, 就可以被认为是合格的, 相反的, 盲目寻求“中国特色”的视野, 反而会适得其反, 所以要学会用“全视角”来审视问题。

第四, 关注当代民族音乐学理论特征, 它逐渐显现出一种文化人类学的倾向。音乐的研究逐渐同文化人类学问题相结合, 越来越注重音乐的文化意义, 音乐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以及语言之间的种种关系也成为人们无时不关注的问题。对于音乐形态, 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 民族音乐学家都将其视作是音乐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对于民间音乐, 民族音乐学家一般会假设它都是产生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 而某个民族特定的信仰都可以反应其民族的文化背景, 也就是课中老师所说的民俗体系和价值体系。在西方音乐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这个倾向,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愈来愈紧密, 甚至不可分割, 可见, 了解所要研究地区的文化是何其重要, 当然, 根据不用的学科, 了解的途径自然有所不同, 民族音乐学有田野工作, 而对于西方音乐研究, 特别是国内没有条件出国的研究者来说, 只能通过大量阅读有关文献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五, 关于音乐的文化传承和相互借鉴关系。每个地方的音乐都有其独立性, 音乐的传承可以将这种独立性延续下去, 但在传承的过程中, 不免会有对其他文化的借鉴, 因而就破坏了这种独立性, 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种现象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 要辩证的看问题, 但对于这个问题, 也许不能仅仅用这种理论来回答, 或者这本来就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第六, 是关于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笔者认为这点是非常应该值得大家注意的, 无论哪个学科, 在研究过程中都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所谓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如何将我们的学术成果回归民间, 贡献社会?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 或者说是让我们比较困惑的问题, 可以发现, 研究者用尽浑身解数研究出来的成果, 它的影响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更多的是在本学科范围内得到一些回应, 这是让人费解的一个问题, 也许要想达到哲学界那样的影响力还有待时日, 这时, 我们更需要的也许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本学科未来发展的信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构建一个文科的平台, 老师一直强调要时刻以一名文科生的身份来要求自己, 这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要多涉猎一些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不仅如此, 还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一切艺术, 包括电影、绘画、评论都要去了解、关注。

对于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同学来说, 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 我们无法像研究民族音乐学的同学一样去田野调查, 也就无法亲身感受他们的音乐文化, 不能像民族音乐学那样深入探究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传承, 相反的, 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文献与乐谱去慢慢理解和体会他们的内涵, 暂时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 西方音乐史研究又不能像作品分析那样可以立足于作品本身, 但即使面对这种种尴尬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原因而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 即使是一点的补充, 对于我们整个学科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年版.

[2]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民族音乐理论 篇10

一、音乐理论和音乐创造力之间的联系

音乐理论,即人们对音乐及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后归纳出的理论,涉及到音乐创作论、音乐审美学、音乐发展史等内容。对于初学者而言,掌握足够的乐理知识非常必要, 只有初期不断丰富和巩固音乐理论,才能在将来充分创作。 音乐家贝多芬,少年阶段曾反复学习音乐基础理论,著名音乐家巴赫也是从乐谱学起。这几位音乐家的发展之路,充分有效地证明了音乐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艺术创造力看似突然发展,可是实际上也是进行不断积累,最终量变形成质变。正因为此,在创作方面, 只有乐理知识丰富,创造力才能被带动,进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笔者在任教中常常强调,在音乐学习进程中,掌握乐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初的阶段,学生们切不可忽视。

另外,在音乐的创作进程中充分调动音乐创造力,对乐理复习而言,是一种有效地巩固。乐理知识偏于枯燥、理论化, 如果不应用于实践,极易遗忘。而音乐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乐理的复习巩固,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乐理的理解。

二、音乐理论与音乐创造力之间的冲突

在音乐创作中,如果拘泥于乐理,乐理和音乐创造力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冲突。过多的理论框架束缚,很容易制约音乐创造力的发展。事实上,乐理的学习与创造力培养的关系,可能在某个层面上确实存在一些矛盾,但是,这种矛盾的出现前提是具备充分的音乐理论基础。在音乐学习的起初阶段,对于乐理知识,一定不能忽视充分的积累,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的音乐素养是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

就像流行音乐的作曲家,如果被理论束缚了创新能力, 会失去很多个性的理念,这对流行音乐本身的发展而言,得不偿失;但如果乐理基础不好,创作出来的歌曲也很难拥有清晰完美的节奏感。如何把握、调整这个度,是笔者关注的问题。

三、理性的思维对创造灵感的影响

音乐创造力不是单独存在的,研究的理论太深入,极容易对音乐创造的灵感产生制约,因此音乐理的掌握,一定要在科学的范围内,切不可因乐理而忽视了音乐风格的个性化。众所周知,音乐的创作,充沛的灵感以及丰富多样的阅历必不可少,如果人的思维太过理性,对艺术的感知敏感度会降低。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明晰教育的目的,现如今的音乐教育,是从数量的理解到质量的创新,所以,乐理的教育一定要与创造性的发掘有机地结合。

四、传统音乐、现代音乐与乐理的关系

传统的音乐,为迎合现代人消费的需要,已经进行很多调整,可是其与乐理仍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音乐如果想在当下的环境中立足,比起如今的通俗音乐,要更加关注创造领域。如果当代的音乐人对乐理知识的掌握不够完善,极难对时间久远的传统音乐进行深入分析与创造。

特别是对一些极富古典气息的音乐,我们如今的音乐创造人如果缺乏足够的乐理知识积累,改变起来都困难,更罔谈创造了。因为,现今时代的乐理基础,注定和古代的有很大差别,而且,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注定会对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价值观念有些影响,演奏乐器有差别注定了情感表达就不同,人们的理解,必然有一些偏差。

乐理和创造力的关系,在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中,看起来颇有些微妙。不过这也能够更加考验音乐人的真正创作水平了。在改造传统音乐中,乐理基础上的音乐创造力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创造现代音乐中,乐理的掌握可能对个性化的音乐创造有些束缚。

五、如何将音乐提升到新高度

其实,不论乐理和创造力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最主要的,不过就两方面,一是个人的努力,二是现今社会环境。 在这两方面有了足够的优势,才可以在音乐领域上有一定的突破。

笔者在任教时,常常对学生们强调,基本的音乐理论一定要吃透,只有熟练了乐理,才能进行创作。然而,对乐理的熟练不是拘泥于乐理,当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敢于跳出理论,把自己的情感、思想充分融入到音乐创作中,进而把理论内化成自己的思考。

结语:

上一篇:境外媒体的经济发展下一篇:广深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