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行业会计处理

2024-07-11

律师行业会计处理(精选三篇)

律师行业会计处理 篇1

一、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概述

所谓高危行业, 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煤炭生产、非煤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与存储、交通运输、电力、冶金、机械制造、烟花爆竹生产的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

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费用是指在高危行业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提取, 在成本中列支, 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费用的财务管理原则是“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 (财企[2006]478号) 。

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

为了建立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 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维护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我国对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的规定, 真可谓一波三折, 其处理方法也发生相应变化。

(一) “财企[2004]3号”及“财企[2006]478号”规定

1.煤炭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在提取时直接计入负债, 即借记“制造费用——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安全生产费用”;在相关费用实际发生时, 直接冲减“长期应付款”。

2.如能确定有关支出最终将形成固定资产, 应在“在建工程”科目下单列项目归集所发生的费用。待有关安全项目完工后, 对于形成固定资产的, 应按实际成本, 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同时, 按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 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该项固定资产在以后使用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如此会计处理的缺点在于“长期应付款”计提比例过高或者计提的余额大大高于正常安全费用开支, 以负债的形式反映, 实质上是高估了企业的负债, 低估了所有者权益。

(二)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8) 》对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8) 》对于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指出:在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项下, “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列报, 不再作为负债列示。

1.企业按规定标准提取安全费用时:

2.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形成资本性支出时:

按规定范围使用安全生产储备购建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等资产时, 按应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的金额:

3.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形成费用性支出时:

按规定范围使用安全生产储备支付安全生产检查和评价支出、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等费用性支出时,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安全防护设备等, 企业应当按规定计提折旧, 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4.企业按照安全生产费用实际使用的金额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 结转金额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其特点是克服了“负债式”核算的缺点, 客观地反应了使用安全费用形成的长期资产, 并且以实际发生的安全生产费用计入企业损益。但在计提时不能按照“规定标准提取, 在成本中列支”, 不能客观地反映或有负债的安全生产费用支出的余额, 如果企业在以后年度发生巨额安全费用超出当年计提数, 形成了巨额亏损, 容易造成企业业绩忽高忽低的现象, 不符合会计的谨慎性核算原则。

(三) 《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 (财会[2009]8号) 相关规定

1.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 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记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

2.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 属于费用性支出的, 直接冲减专项储备。

3.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 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 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 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4.“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企业提取的维简费和其他具有类似性质的费用, 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安全生产费的计提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8) 》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要求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以及具有类似性质的各项费用, 应当在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项下, 以“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反映, 即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 贷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该规定也不同于财企[2006]478号文件要求安全生产费用在提取时直接计入负债, 即借记“制造费用——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安全生产费用”的规定。新规定下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 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贷记“专项储备”科目, “专项储备”不再为二级科目。

例:某金属矿山企业属井下矿山, 该矿山企业安全费用依据开采的原矿产量按月提取, 提取标准井下矿山为每吨7元, 原矿产量10 000吨/月。2009年6月10日, 经有关部门批准, 该企业购入一批需要安装用于完善和改造矿井运输的安全防护设备, 价款为100 000元, 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7000元, 安装过程中支付人工费30 000元, 6月26日安装完成。该同类设备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残值率为5%, 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2009年6月27日, 该企业另支付安全生产检查费用11 000元, 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12 000元。

其有关费用计算及会计处理如下。

(1) 企业按月提取安全生产费用=10 000×7=70 000 (元)

会计分录为:

(2) 动用安全储备支付费用性支出=11 000+12 000=23 000 (元)

会计分录为:

(3) 动用安全储备购置安全设备等固定资产时的会计分录为:

(4) 支付安装费时的会计分录:

(5)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的会计分录:

(6) 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 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注意执行时间及追溯调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 本解释发布前未按上述规定处理的, 应当进行追溯调整。也就是说, 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发布前, 高危企业按照财会函[2008]60号文件执行的, 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进行追溯调整。调整时, 要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属于2009年1月-5月的, 先用红字冲回前期的会计处理, 再按新的规定处理;属于以前年度的, 先冲回计提数, 然后冲回计提的折旧, 最后冲回费用支出。

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这里主要阐述以下两个方面。

(一) 专项设备不符合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 (财会[2009]8号) 中, 关于安全生产费用的解释规避了从利润分配中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与《公司法》相关规定相矛盾的问题, 但从成本费用中直接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并列入所有者权益下的“专项储备”也不完全符合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二) 缺乏关于企业退出高危行业的会计处理规范

当企业退出高危行业时, 意味着企业无需再计提安全生产费用。另外, 按规定已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没有使用完毕的剩余部分, 尚无相关规范。一般企业在会计处理时通常全额使用完毕, 可能造成有些不是安全生产费用列支范围的费用牵强进入安全生产费用, 可能出现“集中花钱”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造成安全生产费用使用金的虚高。

四、完善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的建议

高危行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属于费用性支出的, 应将费用支出摊销出去, 确定计提标准;资本化支出的, 应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比例计提。专项储备余额如果不作为特定用途的费用, 就应该以净利润形式列示所有者权益项目。首先形成当期利润, 否则会导致经营成果的失真。

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 是为了完善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但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职工的安全。所以, 从保护职工权益角度考虑, 当企业退出高危行业时, 应将安全生产费用结余额用于职工, 作为一项职工集体福利。

律师行业会计处理 篇2

摘 要 根据汽摩行业特有的用量结算的方式,结合会计准则及税法,提出規避用量结算方式下的风险规避操作方法,以规避涉税风险。

关键词 用量结算 规避风险

目前在汽摩行业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结算方式,即以每月的实际耗用量与供应商结算的方式,所谓的用量挂账结算。在这种结算方式下,需求方与供应方双方签订协议约定结算以每月双方确认的需求方耗用量(生产装配数量+直接销售数量+其他耗用数量),以及当月的原材料涨跌而计算出的结算价格进行结算。即在供应方发出商品时,需要进行结算的数量不确定,结算单价不确定。

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己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4)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相关的、己发生的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前两条是用来证明销售商品的交易是否真正完成的。后三条是收入确认的基本条件,也叫作收入确认的核心条件,所有收入的确认都要满足这三个条件。

用量结算方式下,供应方发出商品到需求方时不能立即确认收入,这是因为:

1.在供应方根据需求方的要求送货后,具体的结算时间和价格无法确定,结算价格随原材料的涨跌而波动。因而可以视为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购货方。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的第一条要求;

2.虽然供应方已经将商品送到需求方库房,但在每月都要进行需求方代保管商品收发存数量核对,以明确当月参与结算的数量和需方代保管商品的数量,这可以看做供应方还继续保留着对商品的管理权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因而也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第二条要求。

3.在用量结算的方式下,供需双方的结算价格在供方发出时并不能立即确定。结算价格根据需方实际耗用当月的原材料涨跌计算确定,可以认为供需双方结算价格并未最终锁定,因此收入无法可靠地计量,不符合收入确认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4.在在用量结算的方式下,供应方将商品送到需方后,只要没有进行月度挂账结算,都有退回到供应方的风险。且在需方收到供方的货物后并没有立即确认应付给供方货款的金额,供方也没有开出送货金额的发票,因此可以视为相关的经济利益并不能流入供方,不符合收入能否确认的第二个基本条件。

5、收入确认需要满足相关的、己发生的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的条件。虽然供方将商品送到需方前,其相关商品的单位完工成本已经能够确认。但因无法确认将要参与结算的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因此对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不能够可靠的计量,不符合收入确认的第三条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在用量结算方式下,供方在发出商品到需方时,销售商品确认的五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因而不能确认收入。

在用量结算模式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对供需双方的存货管理和税收方面有一定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供货方期末存货的盘点,会出现账实不符,对已发出到需方的商品,因供方与需方的结算周期一般不会和供货方会计期间一致,即体现为供货方的账面存货金额大于实际库存金额。需方则没有在账面显示代保管商品。

2.发出商品按现行税法规定,如采用预收贷款、托付承付或委托收款销售方式,商品一旦发出,纳税义务就产生。但是供货方发出商品后,对该部分发出商品是否能够变现回收还没有把握,在没有任何现金流入的情况下,就要缴纳税金;而需求方在占用对方资金时,却提前抵扣进项税,即相当于供货方替购货方垫支了税款。从供货方企业角度来看,这是不合理的。

3.供货方一旦按实际发货数量开具发票并确认应收帐款后,并不能确保货款按时收回。而收入准则又要求企业如判断货款不能收回,要提供可靠的证据。但除了破产裁定书算是可靠的证据外,其他情况下供货方均难以对不能回收货款举证。供货方在账面体现了销售收入和应收款,而货款没有收到,却要先交增值税,所得税,核销应收帐款时还要作纳税调整。所以,供方在发出商品时往往不愿立即开具发票,从而导致对收入的确认与商品的发出时点不一致,这给供货方带来税收上的风险。

4.收入准则规定,当企业发出商品时,可以先不确认收入,但在纳税义务产生时,应先计提销项税,借记“应收帐款”科目,贷方“应交税金——销项税额”项目。由于增值税发票不可能只开税金,而不开销售金额,若要开完整,收入又无法确认。同时,税务局在征税时,只要企业计提了销项税就征税,开票时又要按发票再征税,而不考虑企业是否能收到货款。但买方企业只要取得发票,就可以抵扣,这对销售企业来讲不合理。因此,在实务中,很少有企业在未开具发票时,就确认销项税额并交税。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在期末都有已发出但尚未起票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的发出商品。若商品一旦发出就结转损益,则违背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且会导致资产和利润虚增;但若不及时结转损益,企业的损益是否正确核算,税收上是否存在着延缓纳税就难以控制,存在涉税风险,而且无论从税收监管,还是企业财务正确核算的角度来看,都不可能放任企业随意处理发出商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就成为一个难题。 但笔者认为在采用用量结算方式下,若能做到下几点,可规避税务上的风险。

1.严格遵守发票的开具要求。单纯从增值税角度来看,供方发出商品没有起票,对国家整体税收没有影响。因为,供方虽然没有计销项税金,但需方同样无法抵扣。就这一点而言,供方在需方没有付款或确认结算之前不应开票,以免代对方垫支税款,若对方急于索要发票,供方可要求需方付款。

2.真正导致增值税流失的不是上述情况的发出商品,而是需方是小规模纳税人或是定额税征收对象时,需方本来就无须发票抵扣,而且,发给这类客户的发出商品一般都是采用现金交易。因此,对这种情况的发出商品应在发出时立即结转损益,计算相关税金。要审慎选择采取用量结算的需求方,若需求方为小规模纳税人,不能采取用量结算的方式。需求方均一般纳税人,才能采取用量结算方式,以避免这一风险。

3.供方均应每月就已发货但未结算的商品,请求需方单位确认。即每月在供需双方的结算表中体现出需求方已经收到,但还未与供方进行结算的代保管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并且由双方鉴章确认。

4、供需双方必须签订约定按实际耗用量结算的合同,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在需方收取货物后每月在规定时间进行需方耗用量的挂账结算。一旦挂账结算确认,则视同双方交易成立,供方按结算金额起票,需方则应按规定的时间付款;否则,应在约定的时间内提出退货。合同约定的结算时间一到,供方应按挂账结算确认金额开出发票,并按挂账金额计算出相应的收入金额结转损益,计提相应的税金。对不签订合同者对结算方式和期间进行约定的,一律不予以认可,并按实际发出数量开出发票进行结算,计提相应的税金。

5.若条件许可,可以采取由需方提供库房,由供方使用,待需方实际耗用时到该库房直接领取,需方领取的数量即为供方的销售数量,同时也是需方的采购入库数量。另外也可以考虑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即将其转变为形式上的委托代销方式避免因采用发出商品核算带来的涉税风险。

根据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的第三十八条规定: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以此作为按照实际耗用量结算货款的依据。

采用发出商品核算时,供需双方的账务处理如下:

供方:(1)发出产品时:

借:发出商品或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贷:产成品

(2)合同约定的挂账结算日当天,开具专用发票,并确认销售收入时:

借:应收账款

贷:产品销售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按照实际耗用量结算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4)结转销售成本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发出商品或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需方处理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2009年1月1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酬金制下物管行业的会计处理 篇3

1、酬金制是物业管理服务费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物业管理始于80年代初。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物权法》,并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7年10月17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修订《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解决了物管行业内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中国物管行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法规中明确: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可以约定物业管理服务收费采取酬金制或者包干制的形式。其中,酬金制是指在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中,按约定比例或者约定数额提取酬金支付给物业管理企业,其余全部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支出,结余或者不足均由业主享有或者承担。采用酬金制,物业管理的成本费用取决于物业本身,不受物管企业的操作。物管企业在收取合理的酬金后,也不再考虑如何采用隐瞒的办法增加利润,减少与业主之间的摩擦。业主选聘物管企业时主要考虑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诚信度,而并非看哪家企业的收费低。只有这样,物管企业之间的竞争才算公开公正,物管行业才能操作规范,才能发展壮大。

相对于包干制而言,酬金制具有先进性。酬金制的财务运作更加透明,是物业服务收费方式的发展方向,是推动物业行业市场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目前高档住宅、别墅、写字楼选择酬金制物业管理收费方式的较多,特别是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2、国家现行的相关税收政策。

现行税法规定,物管行业需要缴纳的税费主要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其中营业税是对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物管行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物管企业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价外费用包括除代理服务以外向对方收取的手续费等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营业税按服务业中其他服务业类5%的税率计征。物管企业从事物管服务取得收入后,必须向付款方开具由地方税务局统一监制的服务业专用发票。营业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

物业管理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的暖气费、水费、电费、燃(煤)气费、有线电视收视费、维修基金、房租的行为,属于代收代付业务,不计征营业税。但从事此类代理业务向委托方收取的手续费按服务业中代理业类5%的税率计征营业税。

二、现阶段我国物管行业酬金制的会计处理和困惑

1、订立的物业合同书是酬金制物业管理会计核算的起点。

酬金制下物管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在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中扣除约定比例的佣金后,按物业服务合同的服务项目进行物业管理,所以物管企业与业委会之间订立的物业合同书是酬金制物业管理会计核算的起点。物业合同书涉及的等级标准和内容越详细,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就越具体,日后两者之间的纠纷就越少,这样会计核算就更加有理有据。例如签订合同时明确规定:小区每天要扫几遍地,需雇用多少保洁人员,工资多少;几分钟巡逻一次,雇多少保安,工资多少;需种几棵树几株花,花费多少;电梯多久维护一次,费用多少;物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将涉及的情况尽可能地列举出来,事无巨细。在随后的物业服务中,管理有没有达到标准,就一目了然了。

2、每个小区管理处应单独设置账号。

酬金制下,物管企业只是一个代管机构,每笔支出都必须严格按物业服务合同书执行,支出的最终支配权在业主手中。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业主都很忙,没有专门的人来做账,目前普遍采用的做法是:业委会授权物管企业预收物业服务费,物管企业充当职业经理人来管理这笔资金,并对日常支出进行账务处理。物管企业每年不少于一次向全体业主公开其收支账目,业委会派专人审计监督。作为物管企业,应对每个小区管理处单独设置账号,独立核算某小区的经济事项。既不能与别的管理处共用一个账号,也不能与物管企业本身费用开支的账号混淆,必须保持账号的独立性,会计核算清晰、明了,也方便业委会日后的审计和监督。

3、日常账务处理。

(1)酬金制下,代管的物业服务费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从会计记账角度出发,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这里的营业收入是指企业从事物管和其他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各项收入。实行物业服务酬金制,真正意义上的物管企业经营收入主要是服务合同中约定的酬金部分。就服务费的性质而言,在酬金制下物管企业收取的服务费属于“代管”性质,并非物管企业的收入,不应计入物管企业的营业收入。但在物业管理实践中,税务部门要求物业服务费的收取必须由物业企业开具由地方税务局统一监制的服务业专用发票。为避免政策风险,许多采用酬金制收取服务费的物管企业不得不把物业服务费计入企业的营业收入。

例1:2007年12月末,××物业管理企业当期向业主收取代管服务费30万元。账务处理如下:

物业管理企业受托进行物业管理,严格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每笔支出账目分明,但由于现行税法的规定,不得不将收取的服务费计入营业收入,这与会计原理中收入的内涵不符。

(2)成本、费用核算。①营业税的会计处理。税法规定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施工生产以外的其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应交营业税。会计处理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科目核算。

例2:接上例,计算并交纳当期营业税,该企业营业税率5%。账务处理如下:

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物管财务人员的问题。除佣金外,其余的属于业主暂交的资金属于广大业主所有,并非物管企业的收入,但这部分钱同样也要缴税。既然是在酬金制下,营业税理应由业主承担,这样也加大了业主的负担。希望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尽快解决物管企业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所遇到的障碍,从根本上解决物业管理法规、税务法规和会计法规的矛盾。

②提供维修、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实行物业管理服务费用酬金制的,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支出范围包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和物业管理企业的酬金。物业管理服务成本构成包括: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社保和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等;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清洁卫生费用;绿化养护费用;秩序维护费用;物业管理处办公费用;物业管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保险费用及公众责任保险费用;经业主大会同意的其他费用。

例3:2007年12月末,××物业管理企业当期在物业管理服务中发生的人员工资3万、辅助材料1万,间接费用0.5万和管理费用1.5万。账务处理如下:

物管企业本身发生的费用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本,而按物业服务合同书约定的各项支出是代收代付,不属于会计意义上的成本。由于代管服务费计入收入,所以相应地把该部分支出也纳入成本费用核算,这样收入成本才能配比。代收的水电费、燃(煤)气费、有线电视收视费、维修基金、房租等属于代收项目,不能进行收入成本核算。

例4:2007年12月末,××物业管理企业当期代供电局收取电费5万元,按代收总金额1%收取手续费。

(3)经营成果核算,缴纳所得税。①计提和缴纳所得税,区分业主和管理企业各自承担部分。会计期间结束,物管企业进行财务成果核算,所有的收支项目转至“本年利润”科目归集,计缴所得税。酬金制下,物管企业本年利润中的服务费结余部分计缴的企业所得税,税金由业主负担。其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会计处理如下:

物业企业各管理处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管理处的服务费结余±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物业公司本身应计提应纳企业所得税额=应纳企业所得税额-各管理处应纳企业所得税额

例5:2007年12月末,××物业管理企业服务费盈余5万,适用税率15%,计提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账务处理如下:

对于酬金制下物管企业而言,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收支是代收代付性质,不应计入企业收入成本。但是因为税法的规定,代收服务费计入收入,代付的支出计入成本费用,相应的物管服务费结余并入物管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交纳所得税,这部分税金也应由业主承担。而属于物管企业自负盈亏结余部分所交纳的所得税则由企业承担,会计记账所用的科目和方法同上。

②财务成果核算,管理服务费结转余额,不分配。酬金制下,除了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的酬金部分外,其余收支均为代收代付性质,所以扣除物业合同约定的成本费用支出后的结余,并非物管企业的经营成果,其所有权属于全体业主。因此,利润总额中的管理费结余部分不参加利润分配,不能分配给物管企业股东。各独立核算单位的管理费结余扣除计提的所得税费用后的余额,从未分配利润项目转至相应的负债项目,转入下一年度物业服务费中或转为专项维修资金。如物业服务费不足使用,物管企业应提前告知业委会,并告知不足的数额、原因和建议的补足方案。

例6:2007年12月末,××物业管理企业一管理处管理费结余1万,账务处理如下:

三、结论与建议

1、社会法制化是物业管理行业规范发展的瓶颈。

酬金制的推行实际是业主服务费实报实销制。物管企业作为一个服务机构,从中收取合理的酬金,在小区物业管理中起到职业经理人的作用。酬金制的实施减少了物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摩擦,使物管企业有序健康的发展。酬金制的推广要有比较先进的法律法规体系,要有完善的市场环境,要有诚实守信的企业行为等等,显然这些条件目前我国尚未普遍具备。所以,社会法制化已经成为物管行业规范和发展的瓶颈。国外和港台地区物业管理实行的是酬金制,推行品牌优质的物业管理,有的物管公司己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2、建立完全的酬金制物管企业,业主和物管企业共赢。

上一篇:电视造型下一篇:语文课堂的实践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