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环境治理

2024-07-16

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精选十篇)

环境监测环境治理 篇1

1 环境监测的对象和技术

1.1 对象

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气体、水质、土质、光热能和声音等, 并使用现代的化学学科、地质学科和生物学科的知识对这些对象进行监测, 通过监测结果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 对监测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评定;利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开展严格的科学实验, 计算出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以及该成分在污染物中的比重, 实行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还能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发展;根据当前区域环境情况, 需要监测对象包括:气体环境、水质环境、土质环境、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声音和光的检测等, 并使用高科技的监测手段进行检测, 判定该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1]。

1.2 技术

开展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的检测技术, 首先要对环境监测的区域开展标本的采集工作, 根据不同对象采用相应的样本, 得出检测数据结果后, 与原来的数据进行比较, 进而分析出影响到该区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为保证数据分析结果具备科学性, 要求监测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实验操作技术;同时还需要监测人员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运用较高的物理学科知识、地质学科知识和生物学科知识等进行工作, 环境监测收集的数据分析需要结合这些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应用, 才能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 进而对该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进行判定, 其中包括污染涉及范围的测定和污染造成危害的评估。

2 环境监测的任务和目的

进行环境监测过程需要落实环境质量的评价、环境质量变化走向的分析、考核环境管理的结果和环境综合质量的措施等工作, 并选用能够代表整体环境治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评定该区域的环境质量有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环境质量标准, 通过走访和调查了解污染环境的污染源分布的区域和地点;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走向, 充分做好防范措施;实行环境监测过程还要对污染物给该区域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判定, 根据污染严重的区域进行观察, 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监测得出的检测数据进行前后比较, 结合当下的环境保护法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保护条例[2]。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任务主要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 根据该区域存在的环境污染, 对污染对象进行标本的采集, 通过标本的传递和分析, 最后再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针对性防治措施。而监测环境工作开展的目的则是为环境治理工作带来充足的理论依据, 通过环境的保护, 保护生态平衡、稳定发展。

3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 不仅能提升环境治理技术, 还能起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在:

3.1 监测的针对性

在实行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 需要根据环境存在的不同问题实行不同的监测方式, 只有应用合理的监测方式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即利用分类的方式对环境进行监测, 能对环境的治理起到促进的作用。

3.2 分区域对待性

对环境的监测主要分为厂区环境和区域环境两种, 因为不同的区域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同, 污染源也应区分对待, 因此在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区域对待性十分必要。通过不同区域的分别监测, 可以根据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实行针对性防治措施, 进一步提高该区域的环境防治水平, 提升该区域的环境质量, 然而监测过程还会存在各种问题, 因此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在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 要求监测人员分清工作的轻重点和难易点, 重点对危害性较强的污染源进行监测, 才能有效提高环境防治水平, 进而实行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防治措施[3]。

3.3 合理开展监测工作

在实行环境监测工作前, 需要制定出严密的监测方案, 并要求监测工作按照一定步骤实行, 因此, 合理、有序的开展监测工作, 才能保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有序性, 进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有效性。

3.4 重点监测人为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人为污染, 主要指的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 还有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生活废弃物等, 这些废弃物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 有些工厂为获取更多利益, 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 胡乱排放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等;还有污水处理厂的日检能力较低, 无法提升污水处理水平;农业生产过程中, 使用农药、化肥无节制, 养殖废水未经过处理便随意排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质造成污染[4]。

总之, 为了有效的对环境进行治理和防治, 需要实行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治理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环境污染原因和类型, 制定出完善的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从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水平。

摘要: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要分清监测对象并利用相关知识进行监测, 再根据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对环境治理发挥促进作用, 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的污染状况。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污染程度

参考文献

[1]李红.探讨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J].经营管理者, 2013 (23) :96-114.

[2]李瑜.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7) :25-356.

[3]赵精明.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促进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31) :213-249.

环境监测环境治理 篇2

环境监测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与环境相关的各种数据信息,依照环境质量的相关标准对环境数据信息进行评估和管理,在此基础上找到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源,从而为环境的治理提供有效的数据,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源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提供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信息的过程。根据环境监测具体的目的不同,可以把环境监测分为主要的以下3种类项:监视性环境监测、定点性环境监测、研究性环境监测。

1.1监视性环境监测

这种常规性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影响环境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通常情况下,对这些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监测主要是通过长期、定点的监测方式,再利用相关环境监测高科技仪器设备对追踪到的环境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比较,得到环境污染排放物的趋势,以便在后期的环境治理下采取有效的措施。

1.2定点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监测的方式主要是用于在污染事故发生的情况下,对该环境污染的区域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采取该种监测方式能够有效定位污染源具体的位置。与此同时,当环境污染中发生有害物质的扩散等现象的时候,通过使用这种定点性的环境监测方式能够对有害物质具体的扩散方向以及速度进行掌握,从而为后期环境污染区域的治理提供很好的基础。

1.3研究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的监测方式主要应用于科研方面,为相关的环境课题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因此在进行研究性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其标准和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从而保证后期的环境治理能够正常的进行。

2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环境监测在整个环境治理的环节中占用重要作用,通过选择及时、适当的环境监测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展开。整个环境监测的过程是相对比较复杂和繁琐的。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对于在数据分析中所采用的化学知识越来越频繁,重量法、色谱分析法、容量分析法以及电化学分析法都对环境的监测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环境污染中准确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具体信息。具体来说,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环境治理的目标更加明确。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其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多种不同形式,在对这些具体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合适的监测形式,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具体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由于有环境监测在前期具有针对性的监测和管理,使得整个治理工作能够进行明确的范围、功能划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环境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2)环境监测的区域区别对待性能够促进治理工作的展开。根据区域的不同的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厂区环境监测和区域环境监测。在面对具体不同的区域来说,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落实到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区域性的差别化处理。这就使得在后期环境工作的处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抓住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顺利地展开环境治理的工作。

(3)环境监测促进治理工作的有序展开。在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都是提前设计和规划具体详细的监测步骤,保证环境监测的有序进行,在后期的环境治理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制定和规划与之相适应的步骤展开工作,从而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性展开,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和环境质量。

3环境监测在提高环境治理效力上的措施分析

环境监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过程,所以对于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上的效益上的发挥,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努力从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成效。具体来说根据现阶段环境污染的具体现状和环境治理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加强环境监督检查

在环境监察的过程中,通过严格要求相关环保工作人员对污染源、举报地区以及具体的受污染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和检查,从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制止非法排放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采用现代化高科技、高标准的环境监测设备等仪器,严格按照监测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规划所在行业环境监测的具体标准和规定,从而发挥其对环境监管的作用,更好的建设高质量的环境。

3.2制定和规划环境相关的法规

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逐渐颁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最高人员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这些相关的法律使得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与此同时通过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纳入到我国五大文明的建设之中,更加提高和加强了环境治理的我国法律层面的重要性。

3.3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可以说现阶段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所以通过提高公民在环境治理上的相关意识,这对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可以在每年的中国环保日举行相关的生态保护活动,可以借助相关网络新闻媒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联系当年的世界环境主题和重点,为鼓励和引导公民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进行有力的宣传。

3.4加强生态净化绿色治理

对于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很繁琐和大规模的工程,除了要对污染源进行减少和消除之外,还需要借助生态系统对环境进行改善处理。在进行生态净化绿色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生物科学的相关技术,设计和研发具体的绿色治理措施,如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分解以及转化等功能对环境污染物的浓度以及有害性物质进行降解处理。

3.5减少工农业商等领域的污染

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打破以环境作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研发和应用生态、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高科技的污染处理设备,促进无污染、绿色、高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和提高对环境治理的效果。

4结语

从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 篇3

一、从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

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

虽然很多文章并未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但管理和治理两个词的不同,恰恰反映了一种理念的改变。两者存在如下显著区别:一是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乃至个人。二是权源不同,政府的管理权来自权力机关的授权,而治理权中的相当一部分由人民直接行使,这便是所谓的自治、共治。三是运作不同,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因而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常受质疑,其有效性常难保证;治理的运作模式是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视,其有效性大大增加。

2.环境治理概念的界定

罗西瑙认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或者至少被它所影响的那些最有权势的人接受)才会生效的规则体系,既包括政府机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的扩大,各色人等和各类组织得以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需要,实现各自愿望。在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治理”被界定为“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民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概念反映这样一种观念,即“各国政府并不完全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政府而外,社会上还有一些其它机构和单位负责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何兴贵(2011)认为治理理论包含以下核心思想: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过程互动化、目标共赢化。

在以上理解“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将环境治理界定如下:政府、企业、公众等社会多元主体,为解决各种既有或预期的环境问题,通过法律赋予的程序和途径对环境进行治理,从而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包括参与环境活动的所有利害相关的利益主体及各种类型的组织和机构,是一种多元组织或网络的互动模式,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分权和授权,更加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过程。

3.环境治理理念的革新

从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有的单一治理主体已经无法应对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不但需要企业和公众的配合,更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然而由于环境仍然具有公共事务的特点,需要政府从自身开始转变职能,以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理念,引导多元的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到环境治理中,从而构建一套多主体多维度的协同治理合作体系,对环境进行全方位、低成本、高质量的治理。

二、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政府仍然是环境治理的主体,在环境治理中应有以下几方面的作为:首先是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应当建立环境保护的基本框架,约束各种参与主体的行为;其次是经济手段的辅助使用,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税收、收费、罚款等经济杠杆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最后是政府投资环保产业,根据中国环科院认为:要使中国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环保投资需占GNP的2%以上,环境问题基本解决,环保投资需占GNP的1.5%,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环保投资也需占GNP的1%。企业投资固然应当是投资主体,但当前阶段尤其是中国,政府投资不可或缺。

企业作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承接方,在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下,需要更好地将环境诉求与利益诉求相结合。企业这一主体与当前中国的环境治理密切相关,如何转型为环境友好型企业也是我国大范围的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怎样将外在的环境治理诉求与内在的利益诉求相结合,甚至利用日益增加的环境关注度,形成企业环境治理的收益,是当前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环境治理理论中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

公众作为最广泛的环境利益相关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理论和实践中都应积极将这一主体纳入环境治理体系中。政治权力下放,促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进而建立完整的政府、企业、公众的环境治理多元参与主体,是以后中国环境治理改革的方向。

三、以环境权为核心的制度重塑

1.企业参与的制度重塑

本文认为,针对企业主体的环境权,主要指企业具有“破坏”环境的权利,以便维持基本的生产活动。承认企业的“环境破坏权”,并不是纵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而是改变既有的政府管制方式,运用更加合理有效的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平衡生产与环保,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为例,既有的政府管制模式简单粗暴,根本原因是不认可企业具有“环境破坏权”;而西方国家广泛使用的碳税和碳排放交易的方法,通过累进税制和控制总量的手段,使企业自主衡量“破坏环境”的成本,来选择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的逻辑前提就是认可企业的“环境破坏权”。后一种方式就是典型的政府与企业间的协同治理——政府成为掌舵人而非划桨者,只是在宏观上对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而在微观领域让企业按照市场的方式来进行资源的配置与优化。此种方式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增加了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激励,并引导企业低碳发展。

2.公众参与的制度重塑

针对公众主体的环境权,主要指公众具有“享受”环境的权利,进而保障健康的生活状态,以“环境收益权”为核心的针对公众主体的制度重塑,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维护法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构成应当包括环境信息知情制度、环境立法参与制度、环境行政参与制度、环境司法参与制度,以及出于保障上述制度实施的程序保障制度等。

融入实践。近年来全国各地意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积极创新公民参与环保的形式,如圆桌会、陪审员、道歉书、点单式、联动化等形式,其目的在于吸引公众积极地参与到环境管理和公共决策中来。

投身组织。环境 NGO 作为新生事物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众根基,是公众参与最活跃、最有效和最具生命力的组织形式,它培养了公民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能力与热情,加强了公民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这种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公民间新的人际纽带的形成和良性互动,产生新的公共空间。

参与激励。首先,应当重视对环境意识的教育宣传;其次,应当进行奖励机制的相应设计;最后,应当构建低成本的参与制度。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长远性,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往往面临着环境信息不足和有限理性的问题,而数量多、分布广的公众由于最贴近也最了解周围的生态环境,只要渠道畅通,公众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提供给政府大量的环境信息,为科学的环境决策提供信息依据。除此之外,公众监督作用的发挥也至关重要。

四、职能转变的逻辑起点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讨 篇4

1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意义及其分类

我国在进行改革开放时, 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 而且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例如为了建立大型厂区而开山毁林造成了绿色植被覆盖率降低, 使得空气中的CO2含量升高, 从而造成了酸雨以及全球变暖等恶劣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许多麻烦, 但是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的话就可以分析得到那些地区的CO2或其他有危害物质的含量超标, 然后对于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例如进行植树造林或关闭能够产生有害物质的工厂。目前我国仍然有许多对环境有高污染的企业, 这些企业虽然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其对于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所以要通过环境监测对于这样的企业予以重点监测, 监测其排出的有害物质的含量, 如果超标排放应停工整改, 整改不合格应予以关闭。所以环境监测为我国的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保障, 两者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的共同协作将能够使得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1]。

环境监测有很多种方式, 其主要是按照监测目的、监测介质对象、监测区域以及检测性质等来进行分类, 通过对环境监测的分类将能够更好的实施环境监测工作。

1.1 依照监测目的分类

1.1.1 监视性监测

监视性监测即常规监测, 其检测范围包括对污染物的检测、污染物排放量的检测以及对污染的检测。监视性监测的主要方式是对检测的区域进行长期定点的检测, 并记录所检测的数据, 通过和以往的检测数据进行对比便可以得到现阶段的环境污染趋势, 如果环境有恶化现象, 则对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2]。

1.1.2 定点性检测

在环境发生污染事故时, 需要对事故区域予以及时检测, 方便确定污染源的大致位置。并通过检测得到有害物质的扩散情况, 例如及时掌握有害物质的扩散速度及方向, 并预计污染的波及区域。环境监测将能够为国家对于污染事故实施仲裁提供依据, 同时还可以预告近期的环境污染情况。

1.1.3 研究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主要用于科研, 即所从事的环境监测是为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的, 其主要任务就是保障科学研究的正常进行, 对于这种环境监测要求更加严格, 监测的任务也非常单一, 研究性监测所测定的数据也更加准确[3]。

1.2 依照监测介质的分类

由于环境监测的范围很广, 所以其检测的介质也不尽相同。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常用的检测介质有声音、震动、固体废物、水质、土质、气体、热能以及光, 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上述因素的变化, 通过检测这些介质含量或成分的改变就能够确定环境是否遭受污染, 并可以得到环境遭受污染的严重程度。监测介质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个角落, 一旦某一地区的环境遭受污染便可以通过监测介质得到的相应的信息。

1.3 依照监测区域的分类

环境监测有许多环境监测点, 这些监测点分布很广泛, 但是可以大致的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厂区监测主要是针对一些对环境存在污染情况的厂区, 这些厂区可能超量排放有毒物质, 通过对厂区进行环境监测将能够有效的控制厂区对于有害物质的排放, 对于经常超量排放有害物质的厂区应予以关闭。而区域监测主要是对于某一较大面积的区域进行环境监测, 区域监测主要用于旅游景区或是大气的检测[4]。

2 环境监测的对象与技术

环境监测主要是利用气体、水质、土质、热能、光能以及声音等介质为对象, 利用现代化的化学、地质学以及生物学对这些介质的变化予以检测。这些学科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析便可以得到环境污染的程度, 而且通过这些学科严密的科学实验可以得到污染物的具体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以及环境保护都有很大的作用, 而环境对于生态平衡以及稳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环境监测在现阶段的检测内容包括气体环境监测、水质环境监测、固体废物检测、土质环境监测、放射性污染检测以及噪声和光检测, 这些监测手段几乎能够对所有危害环境的因素加以检测, 通过对全球的监测对象加以环境检测将能够有效的预防环境被进一步破坏。

由于环境的监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 环境监测首先要能够对监测区域的各种检测对象加以采集, 通过对比采集到的数据和原有的正常数据将能够分析出该区域环境被破坏的原因, 而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却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且有很好的化学成分分析能力。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同时还有具备良好的物理学、地质学以及生物学知识, 这些学科知识被广泛运用到环境监测的数据分析, 只有得到准确的数据分析才能够对比得出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污染范围并对污染后造成的灾害程度加以评估。

现今的环境监测技术有很多, 并且随着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 环境监测技术也变得越来越成熟。环境监测的数据分析中化学知识被运用的最广泛, 其中用到化学知识的分析法有重量法、色谱分析法、容量分析法以及电化学分析法。这些方法可以对采集到的样本加以严密的分析, 得出环境中的污染物以及各污染物的含量。在现阶段的环境监测中运用的最广泛的环境监测技术是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是利用氧化速率来对污染物的成分进行分析, 生物传感器有可多次使用、监测速率快以及准确度高的特点, 通过生物传感器将能够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更好的检测[5]。

3 环境监测的任务及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包括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监视环境管理的效果以及对环境综合防治的对策。

通过评价代表环境质量现状的数据, 可以判断环境质量是否达到国家制定的质量标准, 同时还可以大致了解污染物的分布情况。预测污染的扩散趋势, 提前做好防范准备。环境监测还可以判断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 并对受污染较严重区域提出防治对策以及治理手段。通过对比前后大量的检测数据, 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法律来对环境进行保护。环境监测的任务就是在某一时刻对某一区域的某一污染或多种污染进行污染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 然后依照分析得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而环境监测的目的就是为环境治理提供有效的基础依据, 并通过环境治理来确保生态圈的相对稳定。

4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虽然我国现在正大力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观战略, 但是仍然还有不少企业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治理的工作势在必行, 可要进行环境治理必须要对环境的灾害程度做出了解和评价, 环境监理便可以利用自身的高科技技术以及遍布全国的4000余各环境监测站对所在的区域进行全方位实时的监测。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得到一个较大区域内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包括该区域内的污染指数、分布规律以及污染物的含量, 在实际的环境监测过程中会首先监测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危害程度很大的有害物质, 通过分析这些有害物质的形成原因, 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以及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 20世纪80~90年代,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大厂镇采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废水、废渣直接排放, 使处于下游的刁江受到严重污染, 经过河池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长期对刁江水质和污染源的定点监测, 为刁江治理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而加快了刁江治理工作的进度。经检测, 目前刁江水质已稳定达标。

另外, 人为因素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危害, 其中包括人们正常的生活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农膜等, 这些因素都使得自然环境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我们必须通过进行系统地监测, 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地治理。因此, 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能为环境治理提供治理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 实时全方位的环境监测将能得到环境的污染情况, 并能够为环境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环境监测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人们对于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而环境的自愈能力远远不及人们对其的破坏能力, 进行环境监测将能够有效的促进环境治理。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促进性

参考文献

[1]李瑜.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09) .

[2]王秀娟.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意义问题研究[J].绿色科技, 2012 (10) .

[3]赵精明.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促进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1) .

[4]王英, 龚起.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之间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 (04) .

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论文 篇5

公选课课程论文

(废电池的危害及回收利用技术)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班别2010级8班 学号3110006193 学生姓名李海真 指导教师付丰连

2012年 4 月

废电池的危害及回收利用技术

摘要:介绍了什么是废电池,以及废电池的种类,分析了废电池里的污染物,阐述废电池污染环境的途径及其危害,同时介绍废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国内外废电池回收处理现状,并提出了废电池管理与处置的对策。

关键词:废电池;污染;现状;回收利用技术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为: 原电池(一次电池)、蓄电池(二次电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池)、贮备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环境,实质就是保护物质生产活动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粒小小的钮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废旧干电池,没有得到回收利用,造成了浪费,也污染了环境。其实,被废弃的干电池,其锌壳只损耗了一小部分,二氧化锰也只起了一点氧化的作用,碳粉、石墨棒和铜帽还远远没有被消耗。如果能加以回收和利用,就具有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回收和利用,最重要的是在治理环境污染这方面取得极大的效用。

原子能电池等。市场上普遍使用的主要是原电池和蓄电池, 在这二类电池中, 原电池使用量最大, 占电池使用量95%以上。①

废电池的危害

废电池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其成分中重金属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汞是电池的添加剂,尽管其含量很少,即便是高汞电池,含汞量一般也在电池重量的千分之一以内。然而这并不代表废电池没有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因为在生活中需要的电池量越来越大,电池的使用范围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商品之一,从照相机、录音机、计算器到手机、掌上电脑等都离不开它。

一般地讲,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有汞、镉、铅、镍和锌等重金属物质,以及其中的电解质溶液。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蒸汽压较高,汞及其化合物,特别是有机汞化物,具有极强的生物毒性、较快的生物富集速率和较长的脑器官生物半衰期。废电池定义、组成、种类

废电池,就是使用过而废弃的电池。废电池的组成成分主要有锌皮(铁皮)、碳棒、汞、硫酸化物、铜帽;蓄电池以铅的化合物。

电池有多种分类, 通常按其工作性质可分

镉易在动植物体内富集,影响动植物的生长,致儿童行为异常和低智商。锰虽为人体所需具有很强的毒性。

铅可对人的胸、肾脏、生殖、心血管等的微量元素,但吸收过多也会引起中毒。土壤具有一定的孔隙,对有机物或含碳、氧、器官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智力下降、磷、硫等化合物进行降解后,可生成无毒或肾损伤、不育及高血压等。

镍和锌的毒性相对较小,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但超过一定浓度范围时,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②

废弃电池中的酸、碱电解质溶液会影响土壤和水系的pH值,使土壤和水系酸性化或碱性化; 这种污染相对而言是较轻微的,电池电解质构成污染的主要组份是其中可溶重金属,特别是铅蓄电池电解液中大量的硫酸铅和镉镍电池中的氢氧化镉。③

那么,含在电池里面的汞、铅、镉等重金属是如何对环境以及人造成影响的呢?

废弃在自然界电池中的汞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可以转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鱼类的身体里,人食用了这种鱼后,甲基汞会进入人的大脑细胞,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著名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甲基汞所致。有关资料报道,全球的镉污染有50%是来自废旧电池的污染,长期饮用被镉污染的水,会发生骨质改变和贫血,典型表现是全身骼酸痛。铬会引起胃肠道溃疡和损伤。镍有致癌倾向,还可导致心肌损伤。铅被摄入后不易排泄,高血铅会导

低毒物质,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汞、铅、镉等重金属进入环境后,却不易被除解,长期蓄积在土壤中,破坏自然的自净能力,使土壤成为污染物的“储存库”,最终降低土壤肥力,在这样的土壤中种植农作物,重金属会被植物根系吸入植物体内,引起农作物减产或长出的农作物会有害。④

废电池的现状

1.国外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丹麦: 丹麦是欧洲最早对废旧电池进行循环利用的国家。丹麦从1996 年开始回收镉镍电池, 其具体做法是: 电池按销售单价0.9 美元/ 只电池的回收费用售出, 从回收费中按17.6 美元/ 千克支付给电池回收者。该政策的制定, 使镉镍电池的售价相对较高, 从而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小型二次电池的消费重点转向环保型电池。1997 年镉镍电池的回收率就已达到了95%。

日本: 日本回收处理废弃电池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早在1993 年就开始回收电池。汽车用铅酸蓄电池目前已经全部回收, 并有成熟的处理方法, 其他二次电池的回收率也已达84%。采用的方法是在各大商场和公共场所放置回收箱,依靠电池生产企业的赞助实施回收。目前回收的废电池93% 由社团募集, 7% 由电池生产厂收集(含工厂废次电池)。

美国: 美国有很多家废电池回收公司, 许多地方的垃圾清扫公司也从事电池回收业务。美国规模最大的电池回收公司当为RBRC 公司, 这是一家非盈利的民间环保机构, 它得到全国二百多家生产镍镉电池厂商的赞助。1999 年RBRC 公司在美国及加拿大设立了25 000 多个电池回收点, 回收用过的镍镉电池, 公司在2000 年还在全国每一个邮区内都设立回收点。RBRC 公司设计制作了专用的电池回收箱、带拉链的塑料回收袋以及专门的电池回收标志,将它们分发给各地需要的电池零售商和社区的垃圾收集站。

2.国内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干电池生产量及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然而只有几个大城市(大连、厦门、上海等)开展了回收利用废旧电池的活动。另外, 就目前我国的回收处理技术来讲, 当前回收处理废电池可能是不盈利的, 建立和维持废电池回收公司所需的资金是目前最大的困难;另一个困难是废电池回收量小, 使

回收厂家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同时,国内没有完善的废旧电池回收机制,在法律上以及政策上也没有做出良好的决 ⑤

策,造成废旧电池回收箱等措施形同虚设。1995年颁布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于废电池的回收处理未作任何规定。其次,居民们对废旧电池危害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普遍的自觉收集、自觉上交的意识,废旧电池回收率低。

废电池的回收利用

1.回收利用技术

湿法冶金法

该法基于Zn,MnO2可溶于酸的原理,将电池中的Zn,MnO2与酸作用生成可溶性盐进入溶液,溶液经过净化后电解生产金属锌和电解MnO2或生产其它化工产品、化肥等。湿法冶金又分为焙烧—浸出法和直接浸出法。

常压冶金法

该法是在高温下使废电池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分解和挥发以及冷凝的过程。

方法一:在较低的温度下,加热废干电池,先使汞挥发,然后在较高的温度下回收锌和其它重金属。

方法二:先在高温下焙烧,使其中的易挥发金属及其氧化物挥发,残留物作为冶金中间产品或另行处理。⑥⑦ 2.回收利用方法、治理方法

加强立法工作,确保废旧电池污染防治有法可依

总体上看,现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不能建立起一套产业化规模化的运作方式,管理手段和措施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不够,使人们普遍缺乏对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的重视。

拓宽废旧电池回收渠道,加大回收力度 健全废旧电池的自愿及强制回收体系,用购买的方式回收废旧电池,国家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多建废旧电池处理工厂,使得回收的电池有处可去。加大科技投入,生产环保电池

通过贷款、补贴等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增加资金投入需要改进工艺设备和原料配方,不断改进产品,减少电池中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开发低耗、高能、低污染的电池产品。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重视宣传教育,应该从全民意识入手,加大废旧电池环保知识宣传力度,多开展有益于回收废电池的环保活动,让全民在实践中意识到回收的重要性。使越来越多的人树立废旧干电池必须回收利用的观念,从而自觉参与回收活动。⑧⑨⑩

丁树谦,废电池回收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11,20(3):385-388 ②

徐纬丽,周启星,废旧电池的环境危害及回收处理(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4:22 ③

聂永丰,废电池的环境污染及防治(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4:19-21 ④

李如满,废电池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浅析(J),科协论坛,2010,3:121-121 ⑤

唐艳芬,高虹,国内外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现状研究(J),有色矿治,2007,23(4):50-52 ⑥

李明,吴建东,王成红,废电池的处理现状及管理对策(J),能源与环境,2008,9:19-20 ⑦

王群,李智勇,废旧电池的现状、危害及其预防对策(J),山东化工,2008,37:36-29 ⑧

陈卉, 陈海滨,废电池的回收利用与处置(J),环境卫生工程,2005,13(2):12-15 ⑨

周金法,尚通明,废电池与材料的回收利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3~ 44 ⑩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分析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 问题 解决措施

1概述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负责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管理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

2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二是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环境监测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由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其主要分为 3 个层次:一是现状环境影响评价;二是环境预测与评价;三是跟踪评价。

3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当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进行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承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是否具有环境容量,是否可以建设。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作用

当前进行环境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而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有效的影响、评价的监督方法,进行环境的评价过程中,具有监督的功能。根据环境监测的数据,将环境的质量、污染等情况反映出来,有利于环境保护人员及时发现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有助于财务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因此,环境监测工作是判断环境是否受污染的依据,同时也对环境质量起到监督的作用。

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检测作用

对当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起到判断作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主要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环境评价的结果以及报告等内容。环境监测可对建设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有效的检测,保障项目环境的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环境监测工作还需要运用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项目环境的可行性,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的评价初期、建设过程与运行期、评价期,均起到有效的检测作用,并为分析工作提供充分准确的数据。

4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检测的方案不够规范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面临较大的困难,首先表现在检测的方案不规范,检测方案的重点内容突出性较差、并且缺乏合理与科学性。同时,部分环评单位为减少监测的费用开支,检测的方案中环境监测的点位较少、频次也较低;在分析项目环境时,没有考虑到条件的不同而盲目采取相同的分析方法。此外,部分检测工作者对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不熟悉、对环境监测的知识不理解,缺乏全面、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导致进行环境监测方案的编制时,监测与分析的方法不正确,导致环境监测数据错误,影响了环境影响与评价的结果。

方案的监测点位操作误差较大

环境监测方案中监测点位的操作技术不规范,并且出现的误差也较大,监测部门与环评单位应对项目施工环境未进行仔细的踏勘,未对现场的环境监测点位进行确认。同时,环测人员也未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未按照监测的技术与规范要求,进行监测点位的合理调整。此外,监测人员的责任感不强,为了图工作的便利,擅自改变监测点位的位置,因此造成监测出现较大的误差。

5加強环境监测工作的解决措施

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的监测工作者应规范环境监测的方案,提高环监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与意义;对环境的监测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对重点问题与内容应做好记录,提高方案的规范性。对不同的监测环境进行统计时,应考虑到其的受限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有效规范环境的影响与评价报告,健全编制的制度,根据统一规范准确描述环境信息。

采用GPS技术进行监测点位的测点

为了保障环境监测点位数据的准确,减小误差率,确保监测结果完整性与规范性,采用GPS技术对监测点位的确定进行有效的定位,为环境监测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GPS技术能够进行正确的定位,并且提供准确的定位数据,对环境监测的点位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应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对人员的培训,重视增强环境监测工作者的责任感,切实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6结语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监督职能,只有认识到的环境监测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才能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7):375.

[2] 赵常华.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1(09):89-89.

[3] 刘承豪.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0(03):105-105.

浅谈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篇7

一、环境监测

(一) 环境监测的含义。

环境监测指的是通过专业仪器对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测定, 通过各项测定的检测值来确定测量环境的质量, 以及环境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二)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环境监测工作为专业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环境质量反馈数值, 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三) 环境监测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过程主要包括:接受任务、现场考察、收集资源资料、检测计划进行设计、合理布点、采集样品、运输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估等。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的分类有多种鉴定标准, 根据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 我们分为以下几类:

(一) 按目的性分类。

按照目的性分类, 环境检测主要分类特定目的性检测、研究性检测、检测性检测三种。目的性检测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来执行, 研究性检测往往属于环保科研方面的应用范围, 检测性检测针对的主要是一些特定环境下的检测工作。

(二) 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

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 主要分为震动和噪声检测、固体废弃的物品检测、水质、土质、空气、热、光等检测。通过细化的检测对象来确定本次检测的目的, 根据这些检测对象反应出来的数据来鉴定环境的状况。根据时代的发展, 随着一些新物种的出现, 环境监测的对象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三) 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

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 主要按照检测区域面积大小来划分, 可以分为厂区、单位、部门等的检测, 这种环境监测主要用来监督企业单位的环保工作, 以此来颁发排污许可证和征收对应的排污费。也可以对较大的户外场地和环境进行检测, 比如海洋、城市水体、大气、个别景区等, 这种环境检测工作综合考虑的是整个地球的环境变化因素, 比如近期比较热门的北极冰融化的现象等。

三、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环境监测是一项细致繁琐的检验过程, 通过环境检测可以尽快得知环境变化的趋势, 依靠专业的数据来治理被污染的环境,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

(一) 严格环境管理的制定标准。

环境监测工作的各种检测都以人类生态居住为标准, 各项环境检测都是为了人类身体的健康打基础, 通过严格的环境检测工作可以督促各种环保部门, 在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目标中可以更积极主动的依靠真实的数据分析来制定环保工作的标准, 进而制定一些更有效、更实际的环保制度和规定, 减少以往盲目操作的误区, 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 环境检测工作可以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通过各项环境监测工作, 相关的环保部门会得到一个真实的环境变化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掌握近期本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 进而明确这些排放物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 从而可以根据事实来限定一些企业单位的日常排污量, 并且对一些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些排污量的分析, 对一些需要审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核定, 发放排污许可证。

(三) 环境检测工作在排污统计和排污费征收中的作用。

环保部门给予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单位, 在领取允许生产命令的同时, 也开始每天的排污工作, 因此这些部门每天的排污量需要一个专业的统计工作。环境监测可以根据详细的仪器检测和实地检测得出这些企事业单位每天固定的排污总量, 这样环保部门就可以有明确的收取排污费的执行标准, 根据不同时期排污量的变化收取相对应的费用, 便于环保工作的展开。

(四) 环境检测辅助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进行。

定期的环境检测工作, 主要内容就是对本地区的企业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作进一步的跟踪统计和分析, 实行当地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 可以督促这些企业单位时刻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法规和法律条文, 杜绝恶性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 减少环境污染给地球造成的损害。同时环境检测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环境状况, 是否属于被污染的状态, 还是属于自然和谐的环境状态, 这些信息提供可以为当地的居民生活提供借鉴, 便于居民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手段。

(五) 环境检测在纠纷仲裁中的作用。

环境检测工作可以就地取样,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得出准确的信息, 为仲裁机构提供最终裁决的依据, 同时环保部门也可以根据环境检测的结果来实行及时补救的环保工作, 并且对这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相对应的经济处罚。

(六) 环境检测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作为环境检测也不例外, 做好相对应的高科技环保方面的环境检测工作, 对于环保工作的革新以及环保新产品的研发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只有与时俱进的掌握最先进的环境检测仪器和内容, 才能将科技转化为劳动力, 对于推动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减轻环境资源的破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语

要想做好环境治理工作, 就必须要及时了解最新的环境检测变化, 只有全面的掌握环境检测工作, 才能对各种环境污染源做出及时的判断,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安全。通过环境检测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才能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 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各种危害接踵而至, 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工作成为很多部门关心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其中环境的检测工程作为环境的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环境治理起到非常重要的监督和实施作用, 因此本文从全方位具体阐述环境检测具有哪些重要性, 从而论述环境检测对于环境治理工作的具体促进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玲.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22-23.

谈谈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 篇8

一、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

环境监理是指环境保护监督职能中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 是环境现场监督、检查、督促与处理的总称。其核心工作就是日常现场监督执法, 是执行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的环境监督执行系统。环境监理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对辖区内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况和对海洋及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 并参与处理。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监督职能中的技术监督工作, 是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 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 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是服务与依靠的关系。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工作的基础, 是执行环境法规、标准和排污收费制度的技术措施。环境监理只有在这种技术支持的基础上, 才能使其工作走上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环境监测促进环境监理的关系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是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工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因此, 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强化污染源监测, 使例行型监测向监督监测型转变, 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监测水平, 为环境监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环境监理在技术上必须依靠环境监测, 在履行职能时必须以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1. 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监理执法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尤为突出。环境监理属于环境管理体制中的监督执行系统, 其职能是现场监督执法;环境监测属环境管理体制中的支持保证系统, 其职能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等等技术类工作。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的具体体现为:环境监测对基层征收排污费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调查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以及对调解污染纠纷的技术支持作用。

2. 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既为环境监理提供有效的反映环境状况的信息, 同时又是衡量监理行为和监理效果的手段。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 是实施总量控制、排污收费、污染设施运行等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使用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监理行为的成功与否。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环境监理工作必须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具有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监测数据。离开了环境监测去执法, 环境监理就失去了目标和执法的基本手段, 也就脱离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 就不能正确地判定企事业单位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 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同样, 环境监测人员如没有认识到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的耳目和手段, 没有将环境监测的数据用于检验环保法规的执行效果, 支持环境监理开展工作, 为环境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 那么环境监测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3. 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排污收费工作是环境监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是加强环境管理既有效, 又是最基本的经济杠杆手段, 而征收排污费的基础是了解和掌握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的一些定量化的数据, 这些数据来自于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监测力量所不及的情况下, 通过物料衡算等方法获得, 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环境监测获得。排污收费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一项主要任务, 通过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进行定期定量的监督、检查、采样分析等监测活动, 得出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状况基础实测资料, 为监理部门征收排污费提供法律上、行政上必要的科学依据。

4. 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中的监督检查提供指导。

环境监理中的监督检查是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理部门在现场监督检查中, 判定排污单位的环保设施是否在正常运转、排放浓度有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处理效果能否达到设计要求, 只能对污染源及其排放口进行采样分析, 由监测站及时、准确地提出监测报告, 以此作为监理部门对排污单位是否要做出限期改进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的依据。

监理部门在检查排污单位执行排污许可证情况的过程中, 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污染排污申报内容进行技术检查, 为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和制定排污许可证允许排污量提供科学依据, 对排污单位执行许可证情况按规定进行监督、抽测, 定期报告结果。

三、小结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篇9

1 环境监测的意义、作用及任务

1.1 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即指以某些技术手段或方法有针对性的对我们生存的环境进行定期测定, 以评估其变化趋势并对某些不良的人为因素加以干预保护环境的过程。环境监测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要远大于发展经济对于人类的意义。因为经济即使停滞不前, 人类的生存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曾几何时, 人类不就是在几千年的农耕时代中渡过的吗。但是如果现在对环境不加以监测不加以保护, 我们的人类将看不到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此, 我们每一位环境监测者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 全面、及时、准确地对环境的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做出监测。

1.2 环境监测的作用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1952年12月5-9日, 因为之前没有人关注大工业对大气的污染, 而造成了被污染的空气形成高压控制了整座城市, 短短5天之内, 12000人因为空气而丧生。当时的空气中的烟尘的浓度已经是平时的10倍还多, 当时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浓度也已经是平时的6倍还多。从这一人间惨剧中可以看到, 环境监测是多么的重要, 环境监测是多么的必要, 环境监测是多么的不可缺少。环境监测的作用就在于对我们生存的环境加以调查、分析、把控环境发展的趋势, 对影响环境的状况加以干预, 让环境的发展趋势能向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1.3 环境监测的任务

我国目前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 由于人民群众对污染环境的现象早已习以为常, 因此有很多污染环境的现象没有及时得到举报, 导致大气普遍受到污染, 城市附近的水体普遍遭到破坏, 农业资源的污染逐渐加剧。更有甚者, 滥砍乱伐、肆意破坏草原、为了追求耕地的面积盲目扩大不合理的垦荒等等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造成了我国的环境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局部小气候开始变异等恶劣的情况。这些对自然对生态的破坏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当然其中也不乏有良心的企业家们斥巨资购买森林树地加地营育, 对环境施以援手、对环境进行保护。但是, 不幸的是, 这样的企业家们毕竟只是凤毛鳞角的少数。因此, 我们环境工作者们的环境监测任务从长期看还将十分艰巨。环境监测的任务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监测环境质量、追查污染源、干预突发的污染环境的事件, 保证环境在我们环境工作者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关注下向美化、绿化、自然化的方向发展。

2 环境监测的发展阶段及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环境监测发展的几个阶段

环境监测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典型的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 或叫被动监测阶段, 在这个阶段环境监测技术相对滞后;第二个阶段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的趋势的重要手段。为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十二五”期间, 国家提出了“县县能监测”的目标, 这意味着环境监测设备和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将大幅度提高。

2.2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力支撑, 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实施综合决策和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目前, 全国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网络, 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 其中环保系统2200多个监测站, 行业监测站2600多个。国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站103个、酸雨监测网站113个、水质监测网站135个。此外还建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监测技术开始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各种精密度较高的分析仪器相继产生;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在监测站能力建设中要求必须配备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 还有烟气在线、水质在线等监测系统;由微量分析向痕量、超痕量发展, 例如当前有机污染的治理已成为一大难题, 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生物积累性和“三致”作用, 甚至有些痕量有机物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因此不断寻求痕量、超痕量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是当今有机污染物监测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环境监测工作高效率的迫切需要, 研究高效、快速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已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 特别是在水利系统, 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研究不够, 急需先进的监测技术支持并指导水质监督工作的发展;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了化学形态分析, 形态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 它包括物理形态分析和化学形态分析, 例如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 其毒理特性不同, 不同的化学形态, 对生物体的可利用性也不同, 形态分析为超痕量分析, 需要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的分析方法, 要求分析方法的选择性要高, 在取样和分析过程中不改变元素的原有形态, 目前的形态分析方法有光谱法、色谱法、多种技术联用及电分析法, 其中电化学分析方法在元素形态分析中最为常用, 包括有极谱法、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分析及流动注射进样结合电分析监测。

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基础、信息源泉和执法保障。环境监测工作应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 以满足环境管理现代化需要为方向, 用科学的数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状况和变化规律, 说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重,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也日趋尖锐起来。所幸人类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重视, 为了改善环境人类也发明了很多方法。下面我们就以实例来说明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在5个世纪以前, 每次吸一口气只能吸进来280个二氧化碳的分子;然而现在的事实是, 每次吸一口气就要吸进来380个二氧化碳的分子;这一数值正在以每年增加2个二氧化碳分子的速度递增。如果不能遏制这种持续恶化的趋势的话, 总有一天, 我们人类终会因为每次吸一口气吸进过多的二氧化碳分子而灭绝。笔者以一个忠实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的身份对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做一个概要性的阐述。

完善环境监测机制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篇10

1.1 环境监测的内涵

第一, 环境监测是国家明文要求、法律保障的活动, 也就是说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更改或取消活动;第二, 环境监测主要针对污染源的年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源限期治理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等问题展开活动, 由环保法规定具体活动细节;第三, 环境监测是一项公平公正的活动, 任何人不得破坏它的公正性, 因此, 相关人员执法一定要严格, 必须以法律规定为标准, 以环境科学为依据, 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可靠指导;第四, 环境监测是一项社会服务活动, 它由政府组织, 相关单位科技人员实施, 旨在促进环境保护,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公益性事业。

1.2 环境监测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软硬件设施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加强。通过环境监测, 才得以实现对环境的管理,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离开环境监测, 将无法实现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是掌握污染动向和预防污染危害的重要环节, 是环保工作的“尖兵”, 对加强环境管理、制订环保政策和法规、促进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

2 环境监测发展状况

2.1 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以前, 我国处于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是我国环境监测的起步阶段, 初级阶段采用的控制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仅仅对样品的最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检验合格情况。虽然实验室内的样品分析过程采用了一定的质量控制手段, 但是在样品采取的过程中, 缺乏质量监管过程。80~90年代, 我国环境监测有了一定的发展, 逐步走向国际化。通过优质实验室和计量认证工作, 是我国进入质量控制阶段。优质实验室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素质、实验条件与设备一应俱全、实验管理与质量高度增强, 计量认证要求组织机构、仪器设备、检测工作、人员、环境制度等方面对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质量进行更具体、全面的考核。这两项工作的开展, 大大促进了环境监测的发展, 推动了环境监测事业进程。进入21世纪以后, 随着《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颁布, 我国环境监测实现了全新的转变, 通过引进发达国家多年的工作经验, 我国环境监测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 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2.2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环境监测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 但是环境监测质量与机制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说监测数据的滞后性, 从样品的采取到实验室的数据分析, 最后得出数据报告一般需要20 d左右, 数据的监测与分析比较慢, 时效性比较差。如果出现突发事件,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环境数据监测的滞后, 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如果不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 就可能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扩大, 不仅使治理难度变大, 治理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另外, 我国每年进行四次环境监测, 每次进行的时间大约为1~2 d, 定期环境监测所取得的监测数据是否能代表总体情况以及当日所取得的监测数据是否能够代表当期的环境状况, 这些疑问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解决。在监测机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比如我国监测机构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 各个区域的监测机构有着不同的监测标准与机制, 而且各个机构的相互联系减弱, 造成了区域间技术信息的脱节;有些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 设置许多监测机构, 每一个监测机构所采用的设备、技术都一样, 所监测的内容也一样, 造成了监测工作具有一致性, 出现重复, 严重影响到监测中的管理, 不利于环境监测的发展。

3 完善监测机制, 提高监测质量

3.1 制定及时有效的质量控制计划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系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每年都需要根据上一年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仪器设备检修核查计划、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计划、质量控制考核计划、样本采取计划等。虽然制定质量控制计划会增加正常的工作量, 但质控计划是环境监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必要的保障。所以, 质量控制计划是监测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和基础。质量控制的监管人员, 必须认真学习质量控制知识, 了解岗位的特点, 才能制定出及时有效的质量控制计划。

3.2 提高质量意识, 端正管理思维

员工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要热爱自己的岗位, 重视自己的工作, 把工作质量放到第一位;管理者不仅要重视质量, 而且要重视如何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另外, 管理者要具有优良的管理品质, 端正管理思维, 建立正确的质量管理机制, 反对形式主义, 通过机制与正确的管理方式, 使整体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员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 应给予一定的权力, 配备相应的资源, 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质量管理权力, 从而提高质量、完善机制。

3.3 加强政府行为

政府应当始终掌握整个过程的主导地位。从组织机构、应急专业队伍建设、装备配置、技术标准、科技进步、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综合指挥协调系统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 尽快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环境监测体系。政府要加大干预力度, 定期对环境监测进行管理, 促进环境监测机制与质量的不断完善与提高。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我国在享受工业带来的福利的同时, 也正遭受着环境污染的打击, 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环境监测作为一项环境控制技术, 正遭受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完善环境监测机制,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农村社会秩序下一篇:企业税务会计报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