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运营模式

2024-07-18

私募运营模式(精选四篇)

私募运营模式 篇1

1. 缺乏《证券法》的保护。

在国际上, PE都会受到《证券法》的保护。然而在我国, 《证券法》是不保护PE的。例如美国, 其《证券法》中明确规定, PE属于一种证券, 不仅仅受到《证券法》的保护, 与此同时还受到《合同法》的保护。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PE的募集所采取的是私募方式, 可以根据SEC的相关要求来获取豁免,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豁免《证券法》的其他规定, 特别是反欺诈条款的规定。如果PE管理者在募集的过程中有欺诈与误导的行为, 则会承担相应的《证券法》中所规定的责任, 而不止是《合同法》中所规定的应责任。就投资者的保护而言, 《证券法》中将投资者默认为是需要被保护的一方, 而在《合同法》中则将双方视为平等的关系, 二者在认定欺诈、举证责任和处罚上都是不同的。所以《证券法》是比较有益于投资这一方的。其次, 募集资金的时候采用的是公募方式, 这样一来就会受到同上市公司一样的监管。

然而, 在我国的《证券法》中有这样一项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 适用本法。”这就表示着除非PE是以股票的形式出现, 不然就不被定义为证券, 因此, 我国《证券法》不维护PE投资者的利益。

2. 我国证券监管所采取的是核准制。

在国际上, 进行证券监管的方式主要是采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而在我国, 股票的发行所采用的是先经过证监会初审, 然后由发审委表决的核准制, 企业发行债券则是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有关部门审核的方式。另外还有一些企业是通过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准私募方式来发行债券。在获取银监会等相关政府主管机构的批注之后方可发行金融债卷, 即便是私募的也需如此。考虑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我国主要是通过以实质审查为核心的核准制来对证券进行监管, 此种方法是与我国国情相符的且能够有效推动金融工具在初期的发展。

3.我国的市场金融创新推动主要通过监管机构。由于我国同国外在立法理念上存在着差别, 因此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 立法所遵循的准则是“法无允许则禁止”, 与国外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所遵循的“法无禁止则允许”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我国金融创新的推动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拥有立法权的监管机构来执行的, 走的是“先试点, 再推广”的创新路径, 我国的PE现状充分反映了此点。另外, 我国目前还不具有针对PE所制定的标准及监管条例, 尽管在法律中可以体现它的合法, 但是却不能表示充分的肯定外加缺乏操作细则, 进而制约了PE的发展步伐及有效监管的实施。

二.我国PE监管模式构建的相关建议

1.促进法律监管体制的健全。以当前的法律制度为基础, 进一步完善同PE相关的法律法规,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到有限合伙型PE的税收及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促进PE法律制度的健全从而对PE形成一定的约束, 并促使使其能够进一步规范化, 有效防止其可能造成的风险。

法律体系的监管中心应该设为市场准入, 因此在进行PE市场准入构建的时候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促进市场开放同经济主权维护之间的平衡, 即对外资PE或者境外成立的PE在我国进行投资的时候需要充分明确准入制度, 是否需要国内的PE区别开来, 在此过程中怎样是经济的自主性得以保障且不违背WTO的规定。其次, 市场准入的门槛设置要充分联系到市场化的程度高低。例如, 对于大需求的市场可以适当放低门槛, 风险涉及范围广则要提高门槛。PE是在我国的兴起未久的一种融资方式, 缺乏市场化程度, 所以准入门槛应该设定的高一点以防止风险的发生。再次, PE的市场准入制度应该透明与公开, 具有可操作性, 且在执行程序方面要确保其公正。

2. 确立相应的监管机构。

赋予监管机构一定的司法权及立法权, 针对PE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因为我国关于PE尚且不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 因此确立监管部门是促进PE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应当遵循市场化的原则, 并改善过去在金融活动中政府承担多风险的局面, 为PE的发展打造一个拥有约束力的监管环境, 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下促使大量交易合同的标准化, 进行统一的规则制定, 并制定一个监管机构来对PE进行监管。

我国应该将大额交易的股权资本流入流出所造成的风险视为监管重点, 从而促使股权资本交易对国内市场所造成的影响与冲击能够得以有效控制。针对与国家经济安全或经济命脉相关的重要行业及核心领域的外资PE并购现象, 必须经过专门审查机构的严格专项审查。由于PE所涉及的范围通常十分广泛, 从而导致监管的过程中发生跨部门的情况, 这个时候, 专门监管机构可以实行多部门的联合监管, 这样一来便可以有效防止交叉管理、分工不清对PE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3. 建立全国性的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协会。

加强全国性的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协会的建设, 以促进行业自律监管。基金的发起及运作可以由法律来实施对其的约束, 然而行业道德的约束, 行业利益的维护以及整体水平的提高则需要行业协会来进行协调。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体现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认真执行执行国务院及同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等相关部门在行业监管方面的要求;第二, 对于政府部门的各项监管要求要及时进行了解并充分掌握;第三, 行业的数据要及时进行收集与统计, 然后尽快提供给政府及主管部门;第四, 积极配合政府, 共同解决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 行业协会还是自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组织地向主管部门将会员申报备案, 从而促使PE的发展能够进一步规范化。总之, 私募股权基金近些年来在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我国仍旧处于发展的初期, 对之进行适当的监管并不是制约其发展而是对其进行保护, 从而使其能够稳定有序的发展。

摘要:当前, 私募股权基金 (PE, 下文均简称PE) 在我国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在市场经济中占取主导地位的大部分都是外资PE, 而我国的PE相较之下仍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此阶段, 应该对我国PE实行监管, 这样才能推动PE能够遵从一定的轨道, 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监管模式的现状, 继而提出了我国应该如何让构建私募股权基金监管模式。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胡腾鹤, 产业基金的市场化监管助推中国PE-中信证券私人股权基金专刊, 2007 (7) .1.胡腾鹤, 产业基金的市场化监管助推中国PE-中信证券私人股权基金专刊, 2007 (7) .

[2].黄亚玲, 如何监管私募股权基金-中国证券报, 2009-03-20.2.黄亚玲, 如何监管私募股权基金-中国证券报, 2009-03-20.

私募基金运营风险管理制度 篇2

XXXX公司 运营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公司规范、稳健的运作,牢固树立合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和风险控制优先的意识,培养从业人员的合规与风险意识,营造合规经营的制度文化环境,保证公司及其从业人员诚实信用、勤勉尽责、恪尽职守,防范和控制公司经营及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及相关监管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风险,是指对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因素。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风险管理,是指围绕公司经营目标,对日常经营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的基本过程。第四条 公司及公司子公司(或公司投资设立的其他企业)适用本制度。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五条 风险管理应贯穿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检查弥补的指导思想。

第六条 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是:

(一)公司的经营与业务开展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监管机关的相关规定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二)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 / 7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和管理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五)股东及客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维护公司的信誉及良好形象。

第七条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能够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及时预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根据公司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风险监控,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的风险;

(二)独立集中与分工协作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全面评估和集中管理风险的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强化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主体职责,在保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基础上,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平行推进,实现对风险的过程控制;

(三)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与自身经营目标、业务规模、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合理权衡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资源,实现适当成本下的有效风险管理。

第八条 公司设有三道风控防线:

(一)前台业务团队:对客户和公司负责,基于客户偏好、监管合规、内部风险偏好等要求主动设定和调整业务的行为,为风险控制负主要责任;

(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和合规部。与业务部门相互独立,全面评估、监控与报告风险,审核关键业务,检视公司内控体系并推动内控流程与机制的优化,参与风险的处理,推动风险管理系 / 7

统建设,对第一道防线实行独立监督与制衡;

(三)内部审计团队:对公司内控体系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独立审计,同时覆盖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第三章 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

第九条 公司应建立覆盖所有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公司任命合规风控负责人,负责组织和指导公司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建议,监督风险管理运行体系的有效性。

第十条 风险管理部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法律合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落实和执行关于风险管理工作的各项计划,并组织实施对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等工作。

第十一条

风险管理部主要的风险管理职责如下:

(一)执行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决策,拟定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并协同各业务部门制定风险管理流程、评估指标;

(二)对投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改进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模型,组织推动建立、持续优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三)对新产品、新业务进行独立监测和评估,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

(四)负责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公司各项风险管理决策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对风险管理决策和风险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报告;

(五)组织推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第十二条

公司合规部门主要的风险管理职责如下:

(一)拟定公司法律合规管理制度,并协同各业务部门制定法律合规管理流程;

(二)负责公司对外和内部法律事务及合同审核,参与公司司法案件的处理;

(三)对公司制定的重要规章制度进行合规性审查,为公司业务开 / 7

展与日常经营提供法律合规咨询意见;

(四)对公司业务操作及流程合法合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推动公司内控机制与业务流程的完善,组织业务部门内控整改;

(六)跟踪监管法规,组织合规培训与宣传;

(七)监管沟通与协调;

(八)积极推动合规文化建设。

第十三条

员工的风险管理职责:每位员工都是其岗位风险控制的直接责任人,应当牢固树立内控优先和全员风险管理理念,加强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培训学习,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公司制度、流程和各项管理规定,发现风险问题应及时报告直属上级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各部门负责人对其部门业务的风险管理负有管理责任,业务人员对本岗位业务的风险管理负有直接责任。

第十四条

公司设立内部审计职能,开展公司内控专项审计工作。公司聘请外部专业机构进行至少每年一次的独立外部审计。

第四章 风险管理工作内容与流程

第十五条

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信息收集与整理、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制定、风险监控、风险报告的编制、风险管理工作评估与改进。

第十六条

风险信息收集主要指对公司日常经营与业务开展过程中各项风险信息的汇总和整理。风险管理人员应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并有责任核查重大风险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十七条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指公司对于业务信息、管理信息和重要业务流程等在内的各项风险信息进行识别并评估其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保证每一项风险都能被理解、归类。

第十八条

风险管理策略是指根据风险的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采 / 7

取风险承担、避免、转移、消除、弱化、对冲、补偿或者分担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工具的总体策略,确保把风险控制在公司的可承受范围以内。

第十九条

风险监控是指对不同类型风险进行动态监测与控制。第二十条

风险管理部门应定期评估风险管理工作,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管理各项工作及时进行改进。

第二十一条 公司应当保存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及相关资料,确保信息的完整、连续、准确和可追溯,保存期限自私募基金清算终止之日起不得少于10年。

第五章 主要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第二十二条

公司在日常经营和业务开展过程中涉及到的风险主要有投资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合规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等。

第二十三条

投资风险主要是指公司开展资产管理投资业务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第二十四条

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投资决策风险、交易风险、资金管理和清算交割风险、信息技术系统风险等。

第二十五条

法律风险主要是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违反合同有关规定的风险。

第二十六条

合规风险主要是指公司因未能遵循合规规则而引发法律责任、监管处罚、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第二十七条

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公司员工基于个人利益诉求,而违背职业道德、公司制度,乃至法律法规对公司经营造成损失的风险。

第二十八条

公司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充分识别并评估风险,根据公司自身或客户的风险容忍度适当承担风险,对于无法承受的风险进行转移,或建立合理的控制机制。建立信息与沟通机制,加强部门与员工的交流与信息传递,加强公司各项政策与文化宣传内容的传达,促进内部 / 7

控制有效运行。

第六章 风险管理体系的监督与评价

第二十九条

公司应对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及评价,排查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存在缺陷及实施中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予以改进,确保有关制度的有效执行。

第三十条

风险合规和审计人员可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将检查结果报告公司管理层。

第三十一条

对于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风险防范工作积极主动并卓有成效的部门,公司应给予适当表彰与奖励。对由于制度不完备、工作程序不合理,或管理混乱而造成较大风险并给公司带来损失的,应追究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制度由公司合规部负责制定、修订与解释。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十三条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监管模式研究 篇3

摘要:近年来私募股权基金(PE)在我国发展迅猛,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多是外资PE,本土PE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这个关口,对我国PE行业的适度监管会推动其沿着规范的轨道快速、健康地发展。文章在分析我国PE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PE监管的“法律框架约束下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模式。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监管;模式

私募股权基金(PE)作为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异军突起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继银行信贷和证券市场之后的第三大融资市场主体。PE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多是外资PE,本土PE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这个关口,对我国PE行业的监管与规范显得尤为重要,适度监管不但不会阻碍反而会推动其沿着规范的轨道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我国PE监管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学者对PE监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需不需要监管,二是如何进行监管。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认为国际上没有对PE的单独监管。因此我国PE也不需要监管。这种观点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忽略了我国与国际市场的差别,在我国PE监管很有必要。

1、国际上PE投资者受《证券法》保护,而在我国PE投资者不受《证券法》保护。国际上PE投资者通常受到《证券法》保护。以美国为例。按照美国《证券法》的规定,PE属于证券的一种,美国的PE投资者除了得到《合同法》的保护之外,还得到《证券法》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以私募方式募集的PE,可以按sEC的有关要求获得豁免,但并不豁免《证券法》的其他规定,尤其是反欺诈条款的规定。如果PE管理人在募集基金时存在欺诈、误导,将承担《证券法》上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合同法》上的责任。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证券法》默认投资者是需要特别保护的弱者,而《合同法》默认合同双方是平等主体,两者在欺诈的认定、举证责任以及处罚上都不尽相同,因此,《证券法》的保护更加有利于投资者。②以公募方式募集资金,就需要接受与上市公司相同的监管。

而我国《证券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适用本法。”这意味着除非以股票的形式出现,否则PE并不属于证券,我国的PE投资者利益不受《证券法》的保护。

2、国际证券监管主要采用注册制,而在我国证券监管采用核准制。国际证券监管主要采用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注册制,而不是以实质审查为核心的核准制。在整体监管的理念之下,国外未对PE实行专门监管可以理解。但在我国,股票发行采用证监会初审、发审委表决的核准制,企业债券发行采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有关部门审核的方式(其中部分企业债券的发行采用了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准私募方式),金融债券的发行(即使是私募)也需经银监会等相关政府主管机构的批准。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我国在证券监管基本体系采用以实质审查为核心的核准制。这种方式符合我国国情,在金融工具发展初期具有积极作用。

3、国外成熟市场金融创新靠实体推动,而在我国主要靠监管机构推动。立法理念的不同,使得我国对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立法遵循“法无允许则禁止”的准则。这与美国等具有成熟资本市场的国家“法无禁止即许可”的立法理念截然不同。在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下,国外成熟市场的金融创新主要靠从事金融活动的经营实体推动。而在我国金融改革与金融市场运作过程中,无论是规章制度的出台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还是金融市场的生成及金融产品的推出,政府权力对金融改革与金融市场运作的主导作用和政府权力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与运作的影响处处可见。我国金融创新往往由具有立法权的监管机构来推动,金融创新走的是一条“先试点,再推广”的路径,我国PE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个例证。目前我国PE产业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缺乏专门机构的有力推动,此外我国尚没有针对PE的认定标准和监管条例,虽然也能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找到其存在的合法性,但是缺乏明确的认定,加上操作细则的缺失,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实施有效的监管。因此,除了防范融资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和杠杆风险以外,我国PE行业需要一个监管机构通过立法告诉PE机构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二、PE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1、美国的PE监管模式。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基金管理法规对私募基金市场进行监管,其法律体系是一个由国会立法、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章、各州立法、法院判例等组成的复杂规范体系,主要特征是注册豁免,鼓励发展,放松监管。美国对私募基金的监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私募基金根据美国《证券法》中的D规则规定在符合一定条件,如符合投资人数规定等。可以免于注册登记。此注册豁免避开了金融监管,投资自由度很大:二是对私募基金投资者的要求非常严格,主要表现在对投资人数和资格限定两方面。在投资人数方面。限制在100人以内。但对基金的管理人员或参与管理的雇员,其购买证券,不受100人的限制。而在投资者资格的限制方面,基金只能向“有资格的买主”募集才能获得豁免。三是对私募基金行为的规制方面,禁止公开宣传发行。私募基金鉴于其投资者均为理性、成熟投资者,其内部沟通、合作能力很强。故监管部门无需对私募基金信息做披露要求。而公众风险识别、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而严格要求私募基金在发行时。禁止进行公开广告或一般劝诱的方式。比如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发布广告,或者以促销为目的举办座谈会、会议等。

2、英国的PE监管模式。英国私募基金的监管以行业自律为主,法律监管为辅。自律型监管模式是指政府除了某些必要的立法外,较少干预证券市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主要由证券交易所及证券商协会等组织自律管理。自律监管系统由三个自律管理机构组成:证券交易商协会、收购与兼并专门小组、证券业理事会,他们的职责是通过制订一系列的条例和规则实施自我管制。财政部是英国投资基金监管体系的最高层,它负责制订基金监管的大政方针;次高层是证券投资委员会,它是半官方半民间的机构组织,负责制订监管技术性较强的管理措施:基本层是全国自律性质的民间管理协会,协会采用“会员制”管理办法来规范基金市场。想从事与投资基金有关活动的任何个人或机构必须先取得相应的会员资格,进而享有所允许的业务活动的完全自由权。成为会员后要严格遵守其中的要求规定,一旦违犯纪律,便将取消会员资格,进而无法从事相应的基金业务。英国主要依靠这种自律管理实现其监管目的。不过。近年来其投资基金监管也有所改变。走向法律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道路。但总体而言。仍以行业自律为主。法律规范相对宽松。

3、日本的PE监管模式。在日本的投资基金监管中。

政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日本的金融管制较为严格,大藏省集中行使监管权,以《投资信托及投资法人法》为主要的投资基金规范法规。私募基金的监管则更为严格,仅允许构建信托方式的组织形式,并对投资资金的投资范围有严格规范。私募基金的投资领域多为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的发行和审核等制度都受到严格监管。虽然一再修改的法律对于行业自律等监管方式予以肯定,授予了后来建立的行业自律组织一定的监管权力,但大藏省的完全监控权使其难以发挥。日本的监管模式较之英美两国都更为严格。其私募基金的运行和发展都是在政府的调节引导之下,是政府培育、支持、严格监管的结果。

4、国际经验对我国PE监管模式的启示。综合以上分析,各国因历史背景、市场发展差异等因素在PE监管上呈现出不同的监管模式。美国的监管经验告诉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体系对私募基金进行监管: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行业自律监管体系也是一种很有效易于自我协调、自我平衡、自我约束的监管模式:日本的经验则说明,政府调控也要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PE监管模式的探索中,一定要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宜完全照搬国外的监管形式。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如美国,单纯依靠法律难以达到最好的监管效果:英国由于其基金业起步早,发展成熟,因而自律监管的模式与我国PE刚刚起步仍然较为脆弱的状况不相适应:而日本那种严格的政府监管模式不利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因此,我国PE监管模式的建设应该结合我国投资人和管理人的现实,审慎前行。在监管政策的制定中,应该将促进PE发展和防范PE带来的风险并重,防止“一管就死”等情况出现。

三、我国PE的监管模式构建

1、健全法律监管体制。第一个层次是健全法律监管体制。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PE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有限合伙型PE所涉及的税收制度及其相关配套法律法规。通过建立健全PE法律制度来规范与约束PE的行为,防范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法律体系中市场准入应该作为法律监管的重心,在构建我国PE市场准入制度时,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维护经济主权和市场开放的平衡,即对外资PE或境外成立的PE在我国进行投资的,需要明确准入制度,是否需要和国内的PE有所不同,在此过程中如何保证经济的自主性,同时不违反WTo的协定。二是市场准入门槛的高低必须和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相结合。譬如,需求大的市场。准入门槛要低一些,风险辐射范围广的市场准入门槛要高一些。PE作为一种在我国刚刚兴起的融资方式,本质上属于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而且市场化程度不高,因此准入门槛有必要制定得高一些。三是PE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公开、透明,具有可操作性,在执行程序方面要保证公正性。

此外,可以利用法规对投资人的资格和人数进行限定,以此来保护投资者资产的安全。还可通过一定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加强对PE的监管,PE的定期报告可以不对社会公众公开,但一定要向投资者和管理层及时披露,便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其运作情况和风险状况。因此,法律监管体制的完善,可以为PE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使得PE有法可依,以此来化解PE的法律风险。

2、明确或设立相应的专门监管机构。第二个层次是明确或设立相应的专门监管机构。专门监管机构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专门对PE的发行和交易活动进行管理。由于我国当前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明确监管部门对于促进PE行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在政府监管中要注意遵循市场化原则,改变过去那种政府在金融活动中承担过多风险的状况,政府应该为PE的发展提供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监管环境,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把大量的、充分的交易合同标准化,定出统一的规则。并指定一个监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对社会公众利益有益的外部性行为实施监管,以便保障公众权益。

我国PE的监管重点应放在大额交易的股权资本流人和流出所带来的风险,控制股权资本交易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制定信息披露要求和完善治理结构等问题上来。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核心领域的外资PE的并购行为,应该通过专门的审查机构进行严格的专项审查。通常PE投资涉及领域广泛,在监管过程中有跨部门的现象。此时,专门的监管机构可以牵头部门间协调。实现多部门的联合监管,能够有效避免多头交叉管理给我国PE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还需加强PE监管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信息交流学习国外监管机构的先进经验。建立全面的金融风险防体系,提高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力度与水平,实现PE的国内外联合监管。

3、设立全国性的私募投资基金的行业协会。第三个层次是设立全国性的PE行业协会,以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基金的发起和运作可以由相关法律约束。而行业道德约束、维护行业利益、提高行业整体水平等问题依靠行业协会完成。

具体来说。行业协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①执行国务院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人民银行、财政郝、商务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对于行业监管的要求;②协助制定行业管理规定;③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政府部门的各项监管要求;④贯彻执行行业政策;⑤统计收集行业数据,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供;⑥协调政府与业界的关系;⑦配合政府及时处理行业内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通过自律管理。有组织地向主管部门将会员申报备案,使得PE规范化发展。PE行业自律组织不仅能够代表行业整体利益对外进行协调,进行行业自律式的管理,维护行业整体的形象。而且将行业中的不遵纪守法者列入黑名单,从而净化行业的环境,通过集体的力量推动PE行业的规范快速发展,并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约束。

各地方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已经在我国PE行业自律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作为我国首个PE协会,致力于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对推动我国股权投资基金沿着国际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及发展变化建立全国性的PE的行业自律组织,扩大监管范围,加强监管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对PE进行总体的自我约束及自我监管。

参考文献:

1、胡腾鹤,产业基金的市场化监管助推中国PE,中信证券私人股权基金专刊,2007-7-18

2、黄亚玲,如何监管私募股权基金,中国证券报,2009-03-20

3、丁远,产业投资基金应建立准入制度让市场唱主角,第一财经日报,2009-03-25

4、颜碌,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及监管对策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www.cnki.cn),20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9XSH019)。

作者简介:张杰,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组织管理模式,产业投资基金

1 国际私募股权基金组织管理模式

从国际来看, 传统理论上私募股权基金主要采取的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形式, 包括公司型和契约型, 新型的组织形式主要为有限合伙制。在美国等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较长时间的国家中, 目前新建立的私募股权基金多按照有限合伙制进行组织模式的建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以上几种组织模式并不是界限分明的, 也由于各国的法律规定并不一致, 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和组织管理模式界定也不完全一样, 在众多已建立的基金中往往同时存在。

1.1 公司型

公司型私募股权基金, 是按照各国的公司法设立的。在美国, 1958年, 美国国会颁布了《1958年中小企业投资法》 (Small Business Investment Act, 1958) , 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制度, 即中小企业投资基金。依照《中小企业投资法》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 就是公司模式。公司模式的私募股权基金在美国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兴盛、70年代和80年代的衰落。现在多出现于较小规模的风险投资公司中。

1.2 契约型

契约型的私募股权基金, 也称信托模式, 是按照各国有关信托关系的法规设立的。一些大型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下设的直接投资部所拥有并管理的基金, 如摩根士丹利亚洲、高盛亚洲、花旗资本等多属于此种类型。

1.3 有限合伙型

有限合伙型的私募股权基金是依照合伙企业法设立的。在美国, 多数风险投资基金、收购基金和对冲基金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一些专门的独立投资基金如黑石、凯雷、KKR机构等均采用此种类型。此种组织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也更专业化, 规范化。

2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组织管理现状

总体来看, 目前在我国境内活跃的私募股权基金, 绝大部分仍是境外的基金, 境内正式成立的私募股权基金非常少。这一方面由于私募股权的概念进入我国境内比较晚, 另一方面私募股权投资一般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 境内大多数企业或个人鲜有能力涉足这个行业。

到目前为止, 国内的股权基金组织管理模式主要分两大类, 一类是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已有渤海产业基金等6只获批, 还有4只基金正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这些产业基金一般由地方政府上报, 经发改委、国务院批准后设立。这种先有基金再确定管理人和出资人的做法与市场化PE完全不同。另一类模式就是借鉴于国外有限合伙制及公司型组织管理模式而建立的股权投资机构。

2.1 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 也是一个歧义最多的概念。它通常指投资于成熟企业、传统产业的未上市企业的基金。从投资领域上来讲, 主要投资于企业的期权, 实质上也是股权投资基金, 而不是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 区别于证券投资基金;从投资对象的阶段、规模和类型上来看, 产业投资基金主要面向于已初具规模的处于发展期的需要再融资的企业, 而不是需要第一桶金的小型创业期企业, 有别于风险投资基金。之所以对概念本身作以上辨析, 是基于私募股权基金是一个概括更精准、更能与国际接轨的名词。从全球金融业发展趋势看, 私募股权基金的规模会更大, 作用会更重要, 把研究的立足点放到这个范畴上, 相应的研究工作才会更有方向, 更有价值。

2005年11月,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改委批准天津滨海新区筹建和试点运作我国首个中资产业投资资金——渤海产业投资资金, 其总规模200亿元人民币, 存续期为15年。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是在借鉴国外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模式和国内类似性质投资基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实际需要产生的, 一定程度上具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特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尚不完善, 渤海基金在试点初期并未采用国外私募股权基金较常见的有限合伙形式, 而采用的是契约型基金形式。

2.2 采用有限合伙形式的公司制模式

国内一些市场化的私募股权基金, 借鉴于有限合伙型及公司型模式, 一般先确定专业的基金管理方, 成立相应的公司机构, 然后再向大的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股权基金的管理方与投资方权责明确, 有一套成熟的市场化规则确保投资者的收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鼎晖投资基金和弘毅投资。2008年5月,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资产5162亿元人民币的10%将投资于上述两家基金。

鼎晖投资基金成立于2002年, 其前身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直接投资部, 中金公司是中国最早开展直接投资业务的投资银行。鼎晖投资基金由斯坦福大学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全球6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出资成立, 规模达30多亿美元。其投资的蒙牛乳业、百丽鞋业等成长型民营企业在业内获得良好口碑。

而弘毅投资成立于2003年, 是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成员企业中专事股权投资及管理业务的子公司。弘毅参照国际私募股权公司惯例设立, 已募集三期外币基金, 已在国内投资了十几个项目。两家基金的管理均是设立了专业的管理公司, 而在组织模式上采用了有限合伙制形式。

3 私募股权基金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由于在理念、管理工具和手段等方面的落后, 对私募股权基金组织管理模式认识的不足, 制度缺失, 专业人才匮乏, 在实践中难以建立有效完整的运作机制。

(1) 产业投资基金的所有者缺位, 利益与责任脱节, 容易诱发道德风险。在实际中, 因为投资资本流动性较差, 不确定性大, 责任和利益不明确, 无法分清是政府干预导致的投资决策失误, 还是产业投资基金经营不善。如果产业投资基金成功, 投资收益一般属于管理方及其管理运作者;如果投资失败, 责任则完全由国家承担。

(2) 在众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 管理者往往缺乏与投资收益挂钩的激励政策。而当前政府主导的如产业投资基金的高管们更容易接受政府的行政干涉, 用非市场化运营机制管理公司, 成功经营的管理人员收入和其付出不对称, 将有可能会影响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 最终导致较大的代理风险。

(3) 一些较成功的市场化私募股权基金虽然有众多成功运作的案例, 且有如美国等老牌资本运作市场运作经验可参考, 但整个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且有具体国情需要考虑, 其内部组织管理模式也较混乱, 尚未形成体系, 实际运作中经常出现只依靠个别精英型或经验型管理人才的突出表现而获得成功。目前, 我国还缺乏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管理机构, 缺乏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 同时在基金管理的诚信建设、消除内部人控制方面, 都存在许多亟待提高的方面。

4 发展我国私募股基金组织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组织管理中管理团队的培养

加强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团队培养, 并严格管理基金从业人员, 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 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团队、优秀的基金管理人才。一方面要加强培养和培训基金管理人员, 建设一批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 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管理机构, 同时积极引进境外先进基金管理机构参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 以全面提高基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对基金管理人的主体资格要有严格限制。如将注册资本门槛提高, 将一些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工作室以及资信不高的基金管理人挡在门外, 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4.2 提升国内股权投资机构的市场化运作能力

合格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至少要具备以下素质:必须熟悉行业的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 能够分析判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成长前景, 对企业的发展提出诊断和改善意见;要有丰富的资本市场运作技能, 熟悉金融市场规律, 同时还要了解资本市场发展趋势, 有很高的诚信度和道德水准, 这个行业的性质决定了无论是发起设立私募股权基金, 还是去获取优质的投资项目, 都需要投资管理人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

目前国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风险控制或识别项目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必须加快推进投资管理手段的创新, 健全包括项目筛选、激励性报酬、退出激励、联合投资、分阶段投资、监控和咨询在内的机制, 缓解创业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积极引入优先股等风险投资工具, 借助风险投资的机制、工具和契约实现对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

4.3 建立完善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规范运作需要金融、税收、会计、咨询、评估、仲裁等方面的制度和机构予以保证, 所以要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 并促成相应机构的建立。

积极培育合格机构投资者, 同时加强对投资者的范围限制和风险教育, 是进一步扩大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鼓励以养老基金、保险资金为代表的长期机构投资者以及金融机构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银行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直接投资并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这是商业银行走向综合经营的合理和有效途经。

投资银行参与带有一定投资性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管理和运营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个显著趋势, 在这样一个大形势下, 中国应该顺应国际资本市场的潮流, 允许一部分运作相对规范、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投资银行全面挤入私募股权投资业务。

国内私募股权基金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整个行业内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的出现与改善, 各种配套服务的不断涌现, 在不久的将来势必会形成本土非常强大的私募股权基金品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天津课题组.发展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思考[J].中国金融, 2007, (21)

[2].王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和运作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 (1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私募运营模式】相关文章:

私募基金运营风险控制07-24

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模式05-25

私募基金运作模式08-16

证券私募06-20

私募发行07-24

私募投资06-04

运营模式08-07

运营模式08-08

私募普华范文05-17

私募产品合同06-06

上一篇:医学教授下一篇:酒精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