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行业

2024-08-16

规划行业(精选十篇)

规划行业 篇1

“制造业‘大’转‘强’, 不仅高层人才要强, 技工也得跟上‘步子’。”北京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委员近日呼吁, 行业人才培养规划要通盘考虑, 不能就高不就低。

“现在的问题是, 技工的素质和行业发展不同步, 而且没有渠道提升。”郭大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我也是‘屁股决定脑袋’, 在学校的时候不觉得, 到了行业协会才发现。”

以船舶行业为例, 近年来中小企业靠组装发展迅速, 占船舶产业“半壁江山”。“原来做‘拼凑’活, 现在势头起来了, 积累也够了, 要转型, 还靠‘出苦力的’是不行的。”郭大成说。

但人员结构现状是什么样呢?“农民工、流动工居多。”郭大成认为, 企业急需把人固定下来, 提高素质, “无论适应工业4.0操作机器人, 还是参与产业发展, 都得内在提升。”

行业转型依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发明都需要从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 “谁来告诉他们大数据、3D打印是什么?”郭大成认为, 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民企, “这类企业内基本没有专有、规范的培训机构。”

“原来这个担子是高校挑, 行业企业和高校属于同一系统, 当年需求当年培养。”郭大成举例说, “哈尔滨工程大学原来是哈尔滨船舶学院, 有行业继续教育研究室, 负责行业继续教育规划, 组织协调研究推动, 还承担经理、厂长的培训, 现在这些几乎都没有了。”

这些年学校老往高走, “专业性办综合性”“专科办本科”, 还要“上世界一流”, 培训体系渐渐远离行业需求。郭大成说, “解决学历的多了, 解决实际需求的少了”。

谁来补位呢?国外的做法是, 行业商会牵头组织建立公共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服务。郭大成介绍, 船舶行业协会已经成立了人力资源与教育培训部, 开始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的规划, 并将组织共性培训。

行业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2

1、利用SEO技术自主创业。这点已经很多人在做了,这也是电商创业最常见的模式,而且将SEO和电商相结合也必将是SEO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很多人在这点上走在了前面,当然有一个好的项目或者好的产品以及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常见的有建立企业站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B2B、B2C网站,也可以运营网站平台,其中夫唯老师也有讲到CPS或联盟广告这种创业模式,,这一点需要一定的SEO技术以及经验,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

2、上班做SEO相关工作。这个是SEO发展过程比较重要的阶段,我想很多SEO人员都是在从事这个职业,有的可能是在网站优化公司就职,专门优化企业网站,比较锻炼人也比较累人,有的则是在网络公司运营一个比较大型点的网站,比如行业站或者门户站,通常做的工作一般为SEO主管、技术、编辑或者外链以及美工等SEO相关工作。

3、兼职做SEO相关工作。在工作之余接一些SEO业务,既可以提升和巩固自己的SEO能力,还能带来额外的收入,这也是SEO从业者比较常见的工作模式,比如接SEO优化单、提供SEO顾问服务,或者提供符合SEO的网站建设服务,也有接发帖编辑和外链任务的形式。

4、为SEO行业提供服务。这种模式应该是比较新颖,也是目前SEO行业中比较主流的模式,比如提供SEO培训服务,开发SEO软件,建立SEO人才招聘服务平台,或者建立SEO任务外包平台,有一定条件的则可以提供外链买卖服务,以及联盟代发货服务。

二、我们可以用SEO做什么

1、创业。创业一般要选择利润大的、市场大的、自己熟悉擅长的,当然竞争不要太大的、有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要适合自己的。

2、上班。我们择业一般的目标无外乎待遇、企业知名度、学习机会以及发展机会,所以我们选择SEO职业同样如此。

3、兼职。在现有稳定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的时间选择一些比较适合自己的SEO业务,也能带来一定的收入,和上面第三点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

三、SEO职业规划建议

1、选择合适的产品或者项目,利用SEO技术自主创业。

2、先储备一定资金和经验,待时机成熟再创业。

3、当有好的机会可以选择加入其它团队进行创业或者合作发展。

行业规划决定志愿好坏 篇3

首先,大家必须明确一点,填报志愿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既然是考试,就必然有成绩,填报志愿的成绩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会正式揭晓。大家都知道,2013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是699万,这个数据可以说明大学生就业必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如果用就业的质量来衡量填报志愿的好与坏为标准。我用三组不同分数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来对比,让大家清晰地认识到填报志愿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明白行业规划在志愿填报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环境

直接影响就业质量

我们来看第一组对比。同样是600分的两个学生。一个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动力专业,一个是重庆大学的机械专业。华工的这个学生去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简称中广核,年薪20万;重大的学生去了重庆长安汽车,月薪3000元,年收入4万元。大家可能被这两个数据吓住了,同样是600分的学生,收入差距怎么如此巨大,并且两个学校专业的学科实力评价都不低,重大的机械甚至能够排在全国前十。其间的秘密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这就是行业的差距,中广核是核电行业,作为国家优势高精尖行业。并且也是垄断行业,员工福利与收入自然很高,即使是刚入行的普通员工,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华工是广东省最好的两所高校之一,作为华工的毕业生,动力专业又对口核电行业,自然就业质量高。反观重大的机械专业。重庆市的产业结构是以汽摩配制造为主的经济结构,这个专业的就业率是有保障的,但是就业的质量就相对不高了。这个不高的意思指的是非垄断行业的收入,例如:长安汽车属于汽车制造业,普通机械行业,行业内的竞争十分激烈,自然普通员工收入也仅仅跟社会平均水平挂钩,当然,如果进入长安汽车管理层,收入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从两个学校专业的对比来看,同学们填报志愿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将来从事的行业取向,其次是学校所处的经济环境。这两个指标是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很多同学会问,我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是选择的行业,我们不喜欢怎么办?我要强调的是,一个行业的职业很多,专业也很多,高中学生在这个阶段,有自己明确职业倾向的人非常少,绝大多数同学对于专业的认识是不系统的,也是不准确的。往往处于感性认识,可能一篇新闻或者一篇文章就会影响你们的决策。在这个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候。选择专业和学校就意味着选择了某个行业,一旦选定,换行业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比如,学建筑的不可能说还想进入金融系统。同样学金融的也不可能说我还想进电力系统。因为金融系统不会招收土木工程的学生,电力系统也不会招收学金融的,即使有,也只是一两个特例而已。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在行业内调整,任何一个行业,用三个类型的工作可以概括完整,那就是管理、技术和销售。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必须从基层做起,尤其是没有关系要进入垄断行业工作的学生来说,技术工作往往是第一份工作,如果学生不适应,在行业内部调整工作是可能的,跨行业调整是不可能的。要想进入管理层,就必须在销售或者技术上有所建树。

选对行业

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菜”

我们来看550分的大学毕业生,这是三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一个是重庆交通大学的道路与桥梁专业,一个是湖南师范大学的物理学专业,还有一个是吉林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重庆交通大学的桥梁专业,年收入起薪15万,工作三年以后,可以达到30万,10年以后可达到50万以上。为什么这么高?建筑行业有句行话,叫做金桥银路,指的就是基建行业里,收入最高的是修桥的,其次是修路的,最次的是搞建筑设计的。这里大家一定要明确一件事,建筑学的收分绝对是全国高校最高的,但是收入不一定是这个行业最高的,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建筑学的性价比并不高。比如,重庆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在重庆市的收分基本上在630左右,而重庆交大的桥梁专业收分只需要550左右,并且重庆交大在其他省份的收分还在二本,500分左右即可录取。反之,这里就有一个技巧了。你们可以从行业的角度选择专业,从专业的角度选择高校。比如,你们如果看中了桥梁专业,大家可以把全国开设了这个专业的高校列个表格出来,从一本到专科。你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高校,换句话说,任何分数都可以在这个行业中找到对应高校。举个例子,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收分只需要430,从行业规划的角度。分数不是太有优势的学生,一样可以找到自己的“菜”。这里大家就可以明白,分数低有分数低的办法,分数高有分数高的办法,填报志愿做得好,高考至少再加50分。

关注大行业

就业的重要保障

下面来看500分的数据。第一个,湖南大学的烟草专业,这个专业在各个省份的投放量很少,一般在10个左右,而烟草行业属于一个极其庞大的产业,在一些地方政府,烟草是第一纳税大户,而石油只能排在第二。这属于一个典型的大行业、小专业。什么意思呢?行业很大,但是专业培养量很小,就业质量当然很高,何况这还是一个超级垄断行业。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烟草是国家专卖制度,烟草公司既是公司也是政府,烟草公司和烟草专卖局是一个单位,烟草公司每年招收的烟草专业毕业生大概是1000个左右,每个省份大概在30个。大家记住,这些岗位是公务员岗位,凡是属于公务员岗位,一律纳入公务员考试,省市统考,一旦获得烟草行业的编制,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拿到了钻石饭碗。这会超越传统的铁饭碗、金饭碗。这里我要插一句,农学专业真的不好吗?烟草就是典型的农学专业,属于园艺专业下面的一个小专业。

在食品安全日益威胁严重的中国,农业这个行业已经不是传统的中国农业了,这个行业聚集了一大批财团和产业资本。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前段时间武汉钢铁准备开养猪场。武钢董事长的说法。一斤猪肉的利润远远高于一斤钢铁,并且卖钢铁的风险要大很多,比如雨润集团、中粮集团,都是这个行业的龙头。与此同时。还有一批风险投资家正在对这个行业虎视眈眈。所以,农业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农学这个专业也是一个不错的专业。烟草属于其中很小的一个分支。但是,这个专业属于让大家眼前一亮的专业。烟草行业的收入有多高,大家可以去百度和谷歌一下,平均年收入20万以上。因此从烟草这个专业的分析中,同学们应该理解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一些大行业,比如农业就是一个大行业,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再有就是农产品加工,养殖业在高校对应的专业主要是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种植业在专业的映射主要是园艺,应该说这些专业的就业情况都比较好。

就业的好坏。高考成绩不是主要因素,了解中国国情和行业发展动态,填写一个好志愿,才是决定性因素。

九大行业振兴规划,拉动机床业 篇4

国家发改委应对经济形势的重要部署, 制定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九个重点行业振兴规划。

此次国家为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重点方向为安居工程、农村建设、基础建设、节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此项振兴规划包括了钢铁、船舶、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制造等与机床业上下游相关产业, 对机床行业的间接拉动作用将较为明显, 将成为拉动机床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此外, 国家为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推出鼓励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 给汽车行业2009年增长注入动力。汽车行业是机床行业最重要的下游用户, 对机床行业的需求将有较大推动。

口罩行业发展规划 篇5

x 20xx 年 年 x xx 月

现阶段,相关产业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行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实现了上一阶段产业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为加快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一条

指导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大联合重组、淘汰落后力度,走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条

原则

1、政策引导,市场推动。推动产业发展既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又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和机制,把各种要素引导到产业发展中来,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3、协同推进。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对接本地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主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4、坚持创新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型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产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企业效益。

5、坚持总量控制。严格控制产能过快增长,把调整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第三条

产业背景分析

口罩的种类主要包括普通纱布口罩、医用口罩(通常为一次性)、工业防尘口罩(例如 KN95/N95 口罩)、日用防护口罩及防护面具(防油烟、病菌、粉尘等)。医用口罩相对比其他类别口罩拥有较高技术要求,需要获得相关医疗器械注册证后方可生产。对于居家或户外活动的普

通民众来说,选择一次性医用口罩或普通防护口罩即可满足日常疫情防护需求。

目前,国内关于口罩的技术标准主要有 5 种,包括《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10)、《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GB/T32610-2016)、《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0969-2013)、《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626-2006)。

美国和欧盟的主流标准分别为《ASTMF2100-2019 医用口罩用材料性能的标准规范》、《EN14683-2014 医用口罩要求和试验方法》。

国内口罩产业链相关企业众多,约有 2 万家左右,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京津翼区域。根据药监局数据,国内持有医用口罩生产许可证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仅有约 350 家,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西、江苏等地区。

疫情发生后,国内普通民众高度关注,国内外口罩遭遇哄抢,口罩短期处于断货状态,导致口罩价格激增。中国为口罩生产大国,其产能(约为 2000 万只/天)约占全球的 50%,但面对复工潮及全民佩戴口罩的巨大需求,生产供应仍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应用于一线医护人员的医用 N95 级口罩,其产能每天不到百万(根据工信部透露,截至 2020年 2 月 2 日医用 N95 口罩产能为 60 万只/天)。

有利的消息是随着国家大力支持口罩企业生产,口罩企业复工率逐步提升,单日产能逐渐恢复。据 2020 年 2 月 10 日全国 22 个重点省份的最新数据显示,口罩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超过 76%(产量超过 1670 万个),防护服企业的复工率为 77%。

此外,自 2020 年 2 月 4 日以来,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整体呈下滑趋势,疫情防控效果逐渐凸显。后期随着口罩生产企业复工率进一步上升,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口罩供需矛盾有望进一步缓解。

第四条

区域发展环境

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xx%,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xx%,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xx%,年末登记失业率 xx%,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xx%。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展现出巨大韧性,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地区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通过区域上下不懈努力,发展优势不断积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赋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枢纽体系、开放体系、制造业体系、商贸业体系,为加快形成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世界大变局、中国新时代、防控常态化,必须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及时把握大势,主动应变求变,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发展高质量、城市高品位、市民高素质”“富而强、大而美”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议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 xx%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xx%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 xx%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 xx%左右,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xx%以内,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指标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

我国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所面临的机遇和拥有的基础前所未有,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也前所未有。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

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但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刻不容缓,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任务十分艰巨。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一)推进科技创新格局与国际接轨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科技研发体系、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竞争优势。

(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接轨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

(三)推动科技创新生态与市场接轨

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安排,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创新生态,让机构、人才、设备、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五条

目标规划

到 xx 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xx%以上,若干家企业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型产品比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全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 xx%。

第六条

主要任务

(一)加强组织协调

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产业行业去产能、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研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制定具体推进方案。

(二)培育做强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鼓励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适度进行境外投资,逐步建立境外基地,提高企业的国际

竞争力。推动以市场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联盟为载体的各种形式的重组联合并购,加快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扶持市场竞争力强、有影响力的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努力打造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产业联盟

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形成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有效解决机制;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步伐,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建设各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尤其要加强新兴产业企业与产业链下游企业、相关应用领域的合作、联动,形成既有产品研发优势又有产业链优势的产业联盟,通过提升集成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依托优势企业,整合要素资源,支持区域以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基地要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实行“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

第七条

实施保障

(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围绕壮大先进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按照集群、链条方向,加大规划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力度,引进一批龙头项目、产业链关联项目和配套项目,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谋划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大项目好项目。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产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融资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完善创业投资扶持机制。支持产业企业采用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以及仓单质押、商业信用保险保单质押、商业保理等多种方式融资。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发展。

(四)加大政策扶持

加强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与产业政策对接,落实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政策,重点扶持企业在核心技术、专有技术、高端新品等方面的开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支持区域产业提升竞争力。研究制订支持产业发展等各项政策。

(五)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积极推进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面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产业有序转移的需求发现和对接服务机制,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措施和创新性政策。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主体市场化合作,协同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工程,联合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升级转移,合作搭建区域服务业融合创新和展示交易平台,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开展合作。

(六)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工作。不断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对产业资源的利用。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产业工作,将产业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对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七)加强培训宣传

鼓励高等院校开展相关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学习与沟通合作,提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注重宣传引导,建立区域宣传示范基地,采取主题宣传周、电视、报纸、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开展产业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八)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进一步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搭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多渠道、多层次加大科技投入,激发创新活力。要健全产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支持力度,调动成果转化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施人才强水战略,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熟悉政策法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干部队伍。

(九)创新行业管理

健全产业运行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定期发布行业运行信息。加强行业管理,及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加强信息交流、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附:重点应用项目

—— 重点应用项目:x xxx 有限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xx 项目

2、承办单位名称:xxx 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新建

4、项目建设地点:xx 经济技术开发区

5、项目联系人:xxx

(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

公司坚持诚信为本、铸就品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始终坚持 “服务为先、品质为本、创新为魄、共赢为道”的经营理念,遵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端精品战略,提高最高的服务价值”的服务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才理念,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出完美解决方案,满足高端市场高品质的需求。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

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

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

项目选址位于 xx 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约 290.00 亩。

(四)产品服务规划方案

根据建设规划,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为:xxx/年。

二、项目建设环境

当前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蕴含着新的增长空间和机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全面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全方位的扶持,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动能正在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动力正在培育,深化改革的红利正在释放,开放开发的空间正在拓展,全区上下加快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更加坚定,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我区“十二五”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须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明显短板,突出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产业发展层次低,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创新型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低;山川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高,对外开放通道不畅,水资源瓶颈突出等。这些问题和短板,严重制约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适应趋势、创造优势、提升位势、形成胜势。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推进科技创

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实现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完善载体平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扩大开放转换动力、促进创新、推动改革、加快发展。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加强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建设,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厚植发展优势。突出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切实把厚植优势作为引领发展行动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强化竞争优势思维,把是否具备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决策的基本遵循,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思路举措中,找准比较优势,发挥已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打造先发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形成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城市群、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发展新局面。

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

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把加快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作为中心任务,持续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坚定不移地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着力增强创新创业活力。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建设,打造区域核心创新创业载体,突破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形成促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架构和生态系统,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根据估算,项目总投资 109623.88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88701.69 万元,流动资金20922.19 万元。

四、资金筹措方案

(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 88701.69 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57656.10 万元。

(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

根据估算,本期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31045.59 万元。

五、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1、项目年预期营业收入(SP):431001.58 万元(含税)。

2、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39851.86 万元。

3、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4.71%。

4、全部投资回收期(Pt):4.76 年(含建设期 25 个月)。

六、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项目计划从立项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 25 个月的时间。

—— 重点应用项目:x xxx 集团有限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建设单位

(一)建设单位

xxx 集团有限公司

(二)公司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司将继续提升供应链构建与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集团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自主创新、持续改进,以技术领先求发展的方针。

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品质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诚信尊重”的企业情怀;坚持“品质营造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为质量方针;以“真诚服务赢得市场,以优质品质谋求发展”的营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纵观全局,争取实现行业领军、技术领先、产品领跑的发展目标。

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

二、机遇与挑战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增多。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新旧动力转换还未完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束缚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市国际化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不足,“城市病”显现;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民生保障任务依然繁重;影响安全稳定的各类风险隐患仍然存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较大。

(一)突出创新驱动汇聚高端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基础支撑,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实现从跟随创新向自主创新、引领创新迈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知识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坚持开放创新,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与创新创业环境有机融合,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区域协同创新,提升参与全球创新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优势传统产业为重要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与商业模式、企业、文化、金融创新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集中涌现,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打造产业新引擎,构建世界级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作用,更加注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更加注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

并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海纳天下英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营造激励创新环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完善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协调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创新。弘扬特区创新文化,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构建更具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二)突出质量引领构建全面发展新优势

把质量作为新常态下第一追求,更加注重企业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加快构建大质量大标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率先全面步入质量时代。

——加快实现质量型发展。坚持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质量自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消费与创新相互渗透,以新需求牵引新技术、催生新产业,以新技术创造新供给、激发

新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和技术含量,实现产业结构再优化再升级。

——创建国际一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标准体系,实施更广泛、更先进、更严格的质量和标准控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加快创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标准,在若干重点领域成为国际标准引领者。把标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率先在涉及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制定实施更高标准,以领先的标准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主动。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 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 产业园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179999.82平方米(折合约 270.00 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项目总建筑面积 262799.74平方米。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 136475.37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03792.17万元,流动资金 32683.20 万元

(五)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六)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 216200.83 万元,税后净利润 30570.4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14970.71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20.41%,全部投资回收期 5.61 年。

(七)进度规划

规划行业 篇6

1 现状分析及“十一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

2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5

3 保障措施…………………………………………………………………………………………………………7

1 现状分析及“十一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十五”期间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规模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发展速度比较快,具备了一定的行业规模。目前参加行业协会的企业800余家。

(2)利润

“十五”前期全行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较快,后期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平均利润下降幅度较大。

(3)行业产品

我国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普教仪器设备已全部实现国产化,产品种类齐全,产品质量可靠;高教仪器设备的性能与质量显著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仪器设备适应教学需要,新产品不断涌现。

(4)行业建设

形成了行业规约的基本共识;形成了为教育服务,对教育事业负责的共识。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坚持“三服务”(为会员单位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和社会服务),并为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开展了有益的工作。

(5)行业市场

我国教学仪器设备市场基本被国内企业占据,仅个别高精尖的产品仍需少量进口。我国企业的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有较大的吸引力和优势。

1.2 机遇与挑战

“十五”期间国家已经出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方针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为此投入大量经费。国务院1999年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又制定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且指出:“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未来五年,我国教育发展将具备以下特点:

1)教育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2)义务教育将进一步强化。

3)农村和西部教育将得到大力发展。

4)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尤其职业技术教育将大力发展。

5)高等教育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6)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将切实提高。

7)教育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学习、宣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勇于面对“十一五”给行业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有所作为,扩大战果,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1.3 发展趋势及市场预测

1.3.1 发展趋势

(1)标准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标准的作用日渐突出,国际标准已成为全球市场的准入证。

(2)人性化趋势

教学仪器设备设计的人性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教学仪器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要遵循教育规律,要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和心理需求。

(3)企业规模化趋势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国外产品会大量进入。“十一五”期间,企业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调整策略,做大做强。

(4)信息化趋势

在教育过程中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远程教育、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数字图书馆、数字校园等得到迅速发展,教学仪器设备信息化势在必行。另外,与信息化装备配套的各类软件产品、教育资源必将得到空前的发展。

(5)大众化趋势

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育的均衡发展,及国家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势必加速教学仪器设备的大众化进程。

1.3.2 市场预测

(1)教育投资将进一步扩大

在未来几年,教育行业整体资金投入将持续增长,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不久这个比例将会达到4%。

(2)教育信息化投资将平稳增长

近几年,教育信息化投资将转向平稳增长,增速有明显放缓的趋势。教育行业市场将进入教学资源整合阶段。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行业用户需求已经从快速成长期进入到业务整合发展期,从大批量采购逐渐趋于平稳定量的采购,初次大规模采购的用户减少,系统升级更新的用户增多。国家今后几年新增教育投资将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从城市转向广大的农村和西部地区。而农村和西部地区信息化投资以国家扶持为主,主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3)软资源建设将成为投资的新热点

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是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然而在大量的硬件投资之后,软资源建设将成为今后几年投资的新热点。

(4)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同步发展

随着国家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传统教学仪器设备市场必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及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方针将给农村及西部地区、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市场带来新的商机。随着我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科技开发及生产水平的提高,海外市场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展。

2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服务,为教育的信息化服务,为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服务。

2.2 基本原则

2.2.1 科学发展观统领的原则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遵循系统科学的原理,改变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发展观念。从目前的技术观为主导,改变为生命观、教育观、环境观、设备过程观为主体的行业发展观念,切实使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转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2.2 平稳而较快发展的原则

在“十五”期间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但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科学而平稳地加速;应保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2.2.3 自主创新发展的原则

要保持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自主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使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企业尽快进入全球市场。

2.2.4 和谐发展的原则

坚持走和谐发展的道路。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应是以人为本的产品,是具备教育适用性的产品,是适应教育特点,符合教育需求的产品,要坚持以人为本,将用户放在首位,产品质量、功能与服务并重。

2.2.5 均衡发展的原则

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应不仅重视发达地区工作的开展,也重视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开展;不仅重视传统产品的生产,也重视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及生产;不仅重视国内市场的开发,也重视国际市场的开发;不仅重视传统教育领域的需求,也重视其他各类教育及学习型社会对教学仪器设备的需求;不仅重视终端产品的生产,也重视产业链的建设工作。

2.3 奋斗目标

2.3.1 总体目标

1) 为振兴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企业效益。

3) 提高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形象,强化行业协会的服务和行业自律作用。

2.3.2 具体目标

(1)产品目标

加大高精尖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大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高教仪器设备每年要有10个左右的高精尖产品问世,逐步形成国产高精尖产品能与进口产品平等竞争的态势。

要使60%的产品实现系列化生产,以适应不同教学单位的需求。

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积极配合教育改革,大力开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与探究性学习相关的新产品。力争这类新产品的年增长率在10%以上。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各年度至少有5%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名牌战略

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要在狠抓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务实的名牌战略。行业协会在年度推荐产品的工作中,将推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力争使20%的企业获得认证证书,为从推荐产品向推荐品牌过渡打下基础。

(3)完善行业标准化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本行业的标准化体系结构,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和产品的标准化。

(4)完善销售系统,优化售后服务

要建立并完善国内外销售网络,全面提高销售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的素质,以适应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5)培养科学化管理人才

要培养出一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开发、销售、服务人员,要与相关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一起,共同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6)加强监督机制,完善诚信体系的建设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要用行业规约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化的监督作用,完成企业及用户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保障行业规范发展。

3 保障措施

3.1 主要政策建议

教学仪器设备行业企业属微利企业。尤其是在以价格为主导因素的招标环节中,企业利润十分微薄,有的甚至接近“零利润”,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教学仪器设备企业需要国家给予扶植。

1)教学仪器设备企业需要有优惠的贷款和贴息贷款。

2)销往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应适当减税(销往国外的产品为退税)。

3)出口的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可由政府部门和相关团体给予适当补贴。企业为产品出口而参与的重大国际活动(如国际参展)也可得到适当的补贴。

3.2 行业服务

3.2.1 服务理念和服务宗旨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和省级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的宗旨是服务,离开了服务,行业协会存在的必要性就会受到质疑。实施以服务为基础的行业管理,要为会员单位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力。

3.2.2协调各方面关系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将进一步做好行业内各单位的协调工作,并积极做好行业与政府、行业与国际同行的沟通工作。

3.2.3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协助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向政府反馈信息。

3.2.4 规范行业行为

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加强企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行业监督机制,用行业规约来约束本行业的各企业,提高企业的诚信度。防止假冒,仿造等侵权行为。

3.2.5 统筹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制定、完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形成以技术标准、法规、规范等技术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管理体系,并以此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产品质量标准备案;

2)引进国际相关标准;

3)增加其他限制性标准。

3.2.6 深化信息服务

搞好信息和统计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国内外相关信息,为国家、企业、学校提供详实、可靠的决策依据。加强行业咨询工作,成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3.2.7 做企业的坚强后盾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要有反倾销应诉的准备,要有这方面的人才准备。应对外国经济、社会状况,包括法律、文化、民族、宗教、风俗、地理等有所了解,要会利用国际惯例,合理实施产业保护,要认真研究WTO的有关协议和条款,特别是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反补贴、反倾销等协议、保障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加强本行业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工作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反倾销应诉新机制。灵活运用WTO相关规则,依法加大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工作力度,科学、合理地保护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以便出现反倾销时有更大的胜率。

3.3 企业建设

3.3.1 加大企业体制改革力度,促进企业结构的优化

探索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发展新模式,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具有核心地位的公司和企业集团。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加快改革,促进企业资本多元化,完善产权制度,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的原则,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各地中小企业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3.3.2 科学规范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科学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工作。同时,还要注重行业、企业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管理体系,完善企业的质量标准,通过价值链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与经营业绩,为集团化管理打下基础。

3.3.3 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行业发展

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吸纳各类资金。一是更多地吸收国外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到国外上市直接融资。二是推进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三是充分利用好金融和财政政策,促进行业的调整与发展。

3.3.4 加大企业间联合,形成现代产业链

积极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业现代产业链。鼓励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走科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同时支持其它各种跨行业、跨产业的利益共同体的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其它行业兴办一体化公司,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既竞争,又联合。竞争使企业更快进步,联合使相关企业形成松散的经济共同体,形成“准航母”。这样,企业间既可以在生产、售后服务等领域互助合作,又可以在采购、销售环节采取统一的互补行动,保障各企业应有的利益。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正在迅猛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和国家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

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各类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行业带头人。

行业发展呼唤人才战略规划 篇7

有必要先指出的是:所谓公共关系人才, 本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如果细分一下, 至少可以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一个严峻的事实是:这三个层次的公共关系人才, 目前似乎都告匮乏。这就颇值得业内有识之士反思。

初级人才:先天有所不足

不妨先来谈谈初级人才问题。初级人才从何而来?从理论上说, 自然应由高校输送。但实际上, 高校自身所能培养的, 充其量只是潜在的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想真正成为公共关系行业的初级人才, 一般需要在毕业前, 先行进入专业机构, 经历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以上时间的实习和锻炼, 才能完成从理想到现实的这一步跨越。

不言而喻, 向行业输送潜在人才的职责, 主要应由高校公共关系学专业来承担。但问题马上就来了:目前全国只有16所高校设置了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以每年每个专业平均招收50名学生计, 一年最多也只能输送出800人, 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所造成了新人补充缺口。更何况, 据笔者所知, 许多公共关系学专业的学生, 毕业后并没有进入公共关系行业。个中原因, 十分复杂, 不作妄议。但结果是很明白的:行业新鲜血液的补充, 俨然成了一个大问题。

有人会问:难道只有公共关系学专业的毕业生才能做公关吗?公共关系机构就不能从别的专业的毕业生中物色合适的人才?这一质问, 自然有理。事实上, 这么多年来, 一直有相当多的非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热衷于投身公共关系行业, 各专业公共关系机构也从他们当中招收了一批新人。平心而论, 不少非专业毕业生在这一行业里干得挺不错, 有些佼佼者甚至远胜某些科班出身者。而从专业公共关系机构的角度来说, 引进新人也有个渠道和配置多元化的考虑, 以形成人才的优化组合。问题是, 一些非专业出身的大学毕业生, 往往由于缺乏系统的公共关系学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背景, 在实习或刚就业时, 容易存在几方面的先天不足:一是对公共关系工作性质的片面理解 (如根本搞不清公共关系和营销的区别) ;二是公共关系专业技能的相对薄弱;三是对公共关系职业的挑战性、艰苦性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所以涌入行业者虽众, 坚持做下去者却似乎并不是很多, 不少人甚至实习一段时间后就不辞而别了。这就令一些专业公共关系机构的管理者颇为伤神。

据笔者所知, 眼下有些专业公共关系机构, 为能补充到高质量的新人, 频频与各相关高校联系, 或开展声势浩大的校园招聘活动, 或直接要求学校相关专业择优推荐。这些做法, 固然有效, 但也有限。尤其当一些专业公共关系机构都纷纷这么做的时候, 其实际效果就在互相冲撞中被稀释掉了。

中高级人才:培养机制缺失

初级人才的先天不足, 多少影响了中级人才队伍的成色。所谓中级人才, 一般是指专业公共关系机构中部门主管 (经理、高级经理) 一级的人才。这一层次的人才, 大多至少已有了3-5年的从业经验, 能独立带领一个团队, 完成特定项目的策划和实施。目前行业中最紧缺的, 似乎就是这一层次的人才。而一些专业公共关系机构竭力想挖的, 也正是这一层次的人才。

中级人才从何而来?从逻辑上说, 自然是从初级人才中培养和造就出来。但实践证明, 初级人才决不是仅靠熬上几年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中级人才的。这有一个培养机制的问题, 包括放在什么岗位什么项目上锻炼、提供什么样的培训和提高机会等等。这不仅对一些非公共关系学专业的毕业生尤为必须, 即便那些科班出身者, 亦有在实践中进一步感悟、总结和提升的需要。正如《有效的公共关系》所指出的:大多数公共关系从业人员都是作为传播技术人员进入这一行业的。但他们不应一直停留在这一层次, 而应逐步成为公共关系管理者, 逐步具备环境研究、战略思考和管理咨询的才能。这也是众多初级人才刚跨入这一行业时所憧憬的职业愿景。

但遗憾的是, 不少专业公共关系机构还没有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机制, 而高校和社会机构似乎也没能为公共关系专业人才的提升, 提供比较理想的培训机会。毋庸讳言, 迄今为止, 在一些公共关系机构中, 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还比比皆是。其结果是:许多初级人才干了几年, 只是在重复做着一些较低层面的工作, 虽然经验也积累了不少, 但在理论修养和操作技能上并没有太大的提高, 充其量只是一个“熟练工”而已。这批人中间, 有的因为不能忍耐这种重复劳作而选择了退出, 有的后来虽勉强被公司提拔到主管一级的岗位上, 但其总体素质和岗位要求仍是有相当距离的。由于行业人才紧缺, 这部分人也成了“香饽饽”, 成为一些公共关系机构竞聘的对象。但有些公共关系公司老总或企业公共关系总监私下也不无议论:那些高价挖来的所谓中级人才, 在实际使用中并没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值。于是, 他们只好想方设法再去挖人。这就更加速了公共关系行业人才流动的恶性循环态势。

在这种情况下, 高级人才的奇缺, 自然是不足为奇的了。对公共关系行业来说, 所谓高级人才, 一般是指担任总监及以上职务、能掌控一个比较大的团队的运作者。但严格地说, 更须考察的, 乃是其是否具有足够的理论修养和操作实践, 是否具有从宏观上帮助组织进行战略管理、战略咨询和战略决策的远见卓识和实际能力。如果用这一标准来衡量, 则眼下某些公共关系公司老总自己是否能称得上是高级人才都是值得怀疑的。正如笔者在《漫谈上海本土公关业的战略提升》一文中所说:他们中有些人尽管经营公司多年, 业务开展得也还算不错, 但对公关的要义却还一知半解, 连诸如《有效的公共关系》这样的经典著作也没有读过, 更不要说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把握了。所以, 他们所统领的公司, 就只能一直停留在纯粹执行的层面上, 而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战略规划:已是当务之急

无疑, 初、中、高三个层次人才的全面匮乏, 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战略提升。近几年来, 当我们在为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快速发展欢呼之余, 不难发现, 这一发展, 更多的是业务的横向拓展、客户的不断增加和营业额的持续增长, 而不是工作层次向战略咨询等方面的提升。究其原因, 一大制约因素就是没有足够的高素质的人才。甚至不妨说, 正是由于业务快速拓展和人才供应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缺口, 致使某些公共关系机构业务运作水准有所下降, 乃至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 一味以量取胜。而这又反过来造成了人才的进一步流失。

当务之急, 是究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窃以为, 这固然需要一些专业公共关系机构作出努力, 以及诸多从业人员自身不断加强学习和修炼, 但更需要有机构在整个行业层面上进行协调。而能够进行这种协调的, 自然是各级公共关系协会。已经具有行业协会资质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更是责无旁贷。

这些年来, 在推动行业人才建设方面, 各级公共关系协会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以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为例, 所主办的两年一届的“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 在吸引新人、发现新人方面就产生了良好的效应;所定期开办的各种专题讲座, 在帮助一些从业人员提高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方面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协会旗下的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和企业公关工作委员会, 在推动一些高层次人才自我学习和修炼方面也功不可没。但坦率地说, 在当前形势下, 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在需要的, 是从整个行业层面, 对人才培养问题有一战略上的规划, 并在这一战略规划的统摄下, 采取各种更有效的措施。

对此, 笔者有这样几点建议:首先, 由协会出面, 邀请学界、业界乃至政府主管部门人士, 在认真分析整个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 立足行业未来发展, 拟订一份高瞻远瞩的“中国公共关系行业人才战略规划”, 从宏观层面对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考量和调控。其次, 切实抓好公关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及考前培训的工作, 并尽快实施公关师、高级公关师这两个高等级职业资格的鉴定和培训。这一工作, 本可覆盖初、中、高三个层级人才的培养, 但这几年明显缺乏力度, 乃至在某些地区已流于形式。再次, 借鉴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与有关国际组织合作举办国际商业传播师专业资格认证的经验, 采取更有效的手段, 重点打造一批公共关系行业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最后, 无论从新人培养还是从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继续深造的角度来说, 高校公共关系学专业和业界的广泛合作都至关重要。但这一合作, 仅凭某些高校和某些公共关系机构一对一地进行是不够的, 也需要有协会这样的机构来进行协调。

规划行业 篇8

我国车用仪表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产品产量、开发能力、质量和技术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产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企业同步发展。在标杆企业大陆汽车电子 (芜湖) 有限公司每年近40%增长率的快速发展带领下, 浙江汽车仪表有限公司和江苏新通达电器有限公司、埃泰克汽车电子 (芜湖) 有限公司、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诸城市新东方汽车仪表有限公司、黑龙江天有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成为行业自主品牌新的代表。

作为车用关键零部件之一, 目前车用仪表的主流技术是采用电子或数字式产品, 取代传统的机械或模拟式仪表产品, 采用新型传感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 与现代汽车的其他电子系统有机结合, 使之成为现代汽车的信息和控制中心。产品已从主要反映车辆和行驶速度、里程累计、电器系统状况、制动和润滑液压力、发动机转速、冷却液的温度与存量、燃料存量、指示灯状态等简单技术走向包含车辆行驶过程外部环境条件、位置、行驶路线的导航信息、安全、防盗等内容的信息中心, 成为一个集成了感觉、识别、情况分析、信息库、自适应和自动控制在内的六大功能于一体, 显示车辆行驶时各种参数、保证安全经济驾驶的汽车行驶智能化辅助系统方向发展, 并且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技术, 利用CAN总线等先进技术实现车用仪表智能化和信息与控制中心化方向发展。

行业状况

我国车用仪表行业至今已有60多年发展历史, 规模生产企业几十家, 有国营、合资、股份制、民营等多种经济类型, 产品品种齐全, 能够基本满足国内外各种车辆的配套和维修。

2010年, 行业标杆企业大陆汽车电子 (芜湖) 有限公司拥有超过300万套的年产量, 上海德科电子仪表有限公司、江苏新通达电子有限公司、黑龙江天有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延锋伟世通怡东汽车仪表有限公司、浙江汽车仪表有限公司、广东马瑞利汽车电子有限公司都已形成了超过年产100万套汽车仪表的生产能力, 埃泰克汽车电子、襄樊仪表系统、黄山金马股份、四平仪表、成都天兴仪表、航天科技、诸城市新东方等都已形成了超过50万套的生产量;芜湖华泰仪表、重庆矢崎仪表、南京申华仪表、江阴长仪集团、绍兴同怡等公司也有20万套以上汽车仪表的生产量;还有一大批新型民营企业也已达到年产汽车仪表5万~10万套的生产配套量。

但是, 行业内生产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从工艺水平来看,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如上海德科电子仪表有限公司、大陆汽车电子 (芜湖) 有限公司以及广州马瑞利仪表有限公司等, 这些企业的产品平台开发直接在国外进行, 生产工艺和装备由国外直接引进, 相对具有一定技术优势, 但其技术开发能力主要依赖于国外母公司;另一类是内资企业, 如原先的芜湖仪表厂、四平仪表厂、东风汽车电子仪表股份公司、绍兴怡东仪表有限公司、浙江汽车仪表有限公司, 及近年发展起来的江苏新通达、黑龙江天有为、诸城市新东方等, 这些企业拥有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和适合国内汽车使用的经济型产品, 通过近年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产量和质量上能满足现有国内车型的配套需求, 但工艺装备和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还有不小的差距。

国内中高档轿车仪表、豪华客车和高档重型商用车仪表还主要被外资控股的合资与独资公司控制, 由于其集团内部配套为主的管理方式, 内资企业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 并且还有专有技术、高昂许可费用和技术转让费封锁, 通过专有技术封锁与关键零部件控制, 使得内资企业几乎不可能对中高档汽车进行配套。

新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 还存有一些空白, 新的测量技术、控制技术的研究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新的需求, 使得部分传统的汽车电子产品慢慢从车用仪表行业中分化出去, 变相地淘汰了我们原来的仪表制造企业或压缩了其生存空间。

例如:除了原先传统的机油压力、温度和油量传感器外, 新型电子式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 使全行业从原先汽车传感器专业配套单位变为门外人, 新的电子控制类产品技术发展滞后也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空间。

产品发展趋势

为适应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市场主体格局的激烈变化, 目前国内汽车仪表的主流是电子模拟式, 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化处理信息源, 经过D/A转换后, 将数字信号模拟化后, 驱动指针式模拟指示机构, 数字式或图形式指示形式为辅。

国际市场上, 车用电子仪表应用主流技术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与国内市场正大力推行的电子式汽车里程表和电子式发动机转速表一样, 主要是对车速里程表、转速表电子化改造, 霍尔传感器替代软轴, 控制电路采用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 实现数字化控制磁感应式指示机构或数字式显示机构工作;第二种形式是所有汽车仪表机芯统一成一种结构的步进电动机, 即车速里程表、发动机转速表、燃油表、冷却液温度表、机油压力表全部用同一规格的步进电动机作为指示驱动机构, 所有的传感器信号经A/D转换后, 由中央处理器C P U运算处理之后发出指令, 使各步进电动机运转, 实现仪表指示功能, 由于该过程是全数字化的, 因而它不仅指示精度高, 加上合适的软件程序还能实现自诊断功能。第三种形式即是信息监控系统 (IMS) , 也是未来国际汽车电子仪表的发展趋势。

信息管理系统 (IMS) 主要由两大块组成, 一是具有综合显示功能的显示器, 另一个是中央控制处理中心。

综合显示器以双显示组合仪表的形式为主, 对要求不间断显示的速度、油量、温度等信息用传统方式显示, 与显示交通信息等其他功能的显示器进行集成。该系统随着通信及导航技术的发展, 对交通状况进行显示时, 还可给出更详细的信息, 如利用电子地图, 可引导驾驶员进行便捷旅行, 结合自动驾驶控制实现自动巡航功能, 更能显示路面交通状况, 实现主动式防碰撞功能。

中央控制处理中心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技术, 它利用先进的通讯处理技术实现实时控制。

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 为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在“十二五”期间针对“汽车电子”专项的各项政策的出台, 汽车电子生产企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汽车仪表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汽车网络总线控制技术作为未来汽车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已受到国内外制造商的重视, 未来五年内, 制造企业将陆续采用该技术, 以提升其整车的技术水平。通过大量采用电子控制模块, 如车身控制器 (V E C U, Vehicle Electrical Control Units) 、汽车行驶数据记录仪、柴油电喷控制系统 (DEIS, Diesel Electrical Injector System) 、ABS/ASR等, 以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 改善排放等。

汽车的信息化、智能化将推动信息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 作为信息显示的窗口, 未来汽车仪表将以综合信息显示模块的形式出现, 成为汽车与驾乘人员信息沟通的窗口, 它将集成汽车状态监控显示、汽车导航系统、视频监视、娱乐系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为适应未来整车技术发展的需要, 开展汽车仪表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 是“十二五”期间汽车仪表研发工作的重点方向。

2.新型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

传感器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重要部件, 没有传感器就没有今天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汽车电子专项”扶持政策来看,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 将重点扶持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 而汽车传感器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据统计, 目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如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等, 其传感器所占的价值比重为60%~70%;每台车所采用的传感器为40~80个, 因而汽车传感器的需求量将非常巨大。

因此, 在“十二五”期间, 将把发展汽车传感器作为行业发展的重点, 并重点围绕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发展技术水平较高的传感器产品, 如硅压力传感技术、新型液位传感技术、单 (多) 轴陀螺加速度传感技术、气体浓度传感技术、氧传感器、爆震传感器及角位移传感器等, 以获取更大的效益。

3.仪表产品技术和质量

仪表产品的发展方向是信息传输与处理过程数字化与电子化、信息显示终端多功能化、系统集成化。产品形式由信息终端全面替代电子式仪表和传统机电式仪表, 多功能或复合功能仪表产品替代单功能仪表, 统一的仪表机芯替代不同功能机芯, 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仪表甚至摩托车仪表中, 总线信号传输形式全面替代现有信息传输方式, 自诊断技术用于产品检测, 专用模块、芯片、软件技术和生产供应实现国内自主, 高技术产品实现自主开发。

产品质量与性能指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广泛需求。

产品平均寿命里程达到700 000km以上, 能适应各种恶劣的使用环境要求, 特别是高低温、随机振动和复杂电磁兼容性的要求符合国际先进水平标准。

生产和产品质量方面进一步提高, 产品一次抽检合格率, 使产成品零公里的不合格品率降到50×10-4%以下, 机械加工手段和检测手段实现高度自动化, 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因素的干扰。

从细节方面看, 仪表技术发展方向是:

(1) 显示及导光技术仪表背光源主要有灯泡、L E D (发光二极管) 、E L (电致发光器件) 及冷阴极照明导光技术, 仪表指针导光主要采用光学折射分光原理。仪表显示主要有L E D (发光二极管) 、L C D (液晶显示器件) 、模拟条状显示技术。采用上述显示导光技术, 在夜间仪表盘背光清晰、均匀, 指针清晰可见, 整体配光的视觉效果极佳。

(2) 仪表电子技术一种是采用通用SCM (单片机) 通过软件编程, 驱动动磁线圈、步进电动机机芯的结构形式, 实现对仪表的高精度、灵活多样化的控制。另一种是用数字或图形显示的纯电子显示仪表。但SCM (单片机) +步进电动机机芯+LCD (液晶) 的结构形式及总线技术产品将是车用仪表发展的主流方向。

(3) 全电子的黑屏仪表是集光、电、机、信息技术与一体的高档轿车用仪表。

(4) 提高产品的系统集成, 加强专用芯片技术、总线技术的开发。

行业结构调整

(1) 推动建立企业间协作联盟, 积极组建专业协作企业联合体, 共享关键零部件配套与产品技术开发资源。

(2) 进一步推动电子仪表产品向车用周边电子产品的发展, 努力扩大车身控制系统、娱乐系统、安全系统、传感系统等电子控制领域发展, 并逐步向新能源车领域的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方向发展。

(3) 调整目前的仪表产品结构功能, 向复合型产品方向发展, 主要发展信息集成式仪表或信息终端式产品, 集成有防盗报警、胎压测量等功能。

规划行业 篇9

“上市、整合、调整”成为行业热点

2010年是“十一五”这几年中最困难的一年, 行业内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行业借助资本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去年一年, 业内三家企业成功上市, 这是行业多年以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特别是在行业不很景气的阶段。长青农化、蓝丰生化等几家企业都在苏北地区, 而且每家都融入了不少资金, 总量几十个亿的融资额对行业实现快速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第二, 行业内兼并重组和整合的力度不断加大。以诺普信为例, 企业几年间在湖南、湖北、江苏、江西、陕西等地收购了10多家企业, 这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安化工收购了宁夏的企业, 从过去的草甘膦主业发展到涵盖很多其他品种的化工企业;四川利尔控股了南通快达;湖北宜化并购仙隆化工, 开始涉足农药领域;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以色列马克西姆公司, 中化内部的整合加速, 下辖的江山股份、沈阳化工研究院等加速聚集。行业内的许多企业实现了“借船过海”, 这对于企业的资本储备、技术优势、集约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 协会借助市场的力量, 结合行政等方面的助力来扶植优势企业实现发展。目前, 行业内现存的企业很多, 对此我们引入了投资, 如九鼎投资已经投资了业内的6、7家企业, 而投资后的中旗、田园等企业大多已经做好了上市的准备。对于引入投资来说, 投资方可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企业的发展, 借助外力的举措比较有效。

第四、行业企业自身调整力度正逐步加大。目前以农药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有30多家, 但有些企业的主营业务正悄然发生改变, 正退出农药主业。在“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 一些过去的重点骨干企业逐步从市场上退出来, 比如青岛农药厂、上海农药厂等。而在行业中, 一些新成长的企业则在崛起。

在困难中寻求突破障碍的“拐点”

“十一五”期间, 中国的农药市场整体表现出不错的发展势头, 但是行业也面临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 行业内部分产品的产能处于过剩状态, 并且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了产品的滞销。很多企业投产后开工率严重不足, 像乙草胺, 有的企业开工时间从一年10个月锐减到目前一年只开3个月。纵然如此, 这样的产品产能还在不断增加。若想规避跟风、同质化的现象, 需要企业着眼于长远。

第二, 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于企业运营成本的压力在加大, 而目前行业内产品的涨价幅度比较小。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企业效益普遍下降, 很多上市公司2010年的业绩比2009年都有明显的下滑。

第三, 国际大公司的专利产品挤占国内市场。从资料显示, 国外专利产品在我国市场增长幅度很大。近几年进口农药的数量没有增长太多, 但是利润增长很多。跨国公司的专利产品、专业销售计划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国内, 可以说这方面的挑战非常严峻。

第四, 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和国内不断提高的三废排放标准让许多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面临搬迁和转移的难题。目前, 在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 农药行业的环保要求很高, 很多企业谋求去内地或其他地方发展。一些地区因为适合发展, 聚集了很多的农药企业。

第五, 假冒伪劣对守信企业的冲击严峻, 同时国内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也是行业需要呼吁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 我们呼吁为行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同时希望增加企业的科研能力, 避免企业短视挖人和同质化的发展思路。

让创新思想规范行业、扶持企业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今年农药行业的形势将好于去年, 预计行业今年将从低谷中逐渐走出来。今年行业将产生几个不错的发展机遇。首先, 今年行业将从前两年的调整中恢复, 而且面临的刚性需求依然客观存在。这点我们可以从去年很多跨国公司如拜尔、陶氏等公司业绩的显著增长中看到。其次, 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资产品价格起到了有力的支撑。目前, 国际粮价和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农资行业是利好消息。再次, 国际油价的提升是双刃剑, 曾有国际专家判断, 石油每桶若超过85美金, 则生物能源行业将有利润。因此, 草甘膦等农药的价格将价格保持稳定。第四, 国家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安全环保监管力度, 这无疑对行业内的优势企业发展有利, 将为行业提供公平的发展平台, 让优势企业在规范的氛围中合理竞争发展。

数据仓库在证券行业的建设规划 篇10

关键词:数据仓库,证券,建设,规划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证券公司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特别在经过之前牛市的井喷, 业务量的迅猛扩大, 各家都在积极的建设各套系统, OA系统、集中交易系统、统一开户系统、CRM系统及ERP财务系统、风险监控系统等等。这些系统为证券公司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 数据量的

快速增加, 当前的数据管理方式将受到进一步挑战:大量数据对存储体系、响应时间形成了挑战;分散的数据和相对独立的数据格式给数据的统一管理、后续的数据挖掘和决策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业务系统变化导致数据源系统的混乱。基于这种情况, 急需建设一套数据仓库系统, 来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各类数据。

2 建设目标

2.1 建设公司级数据仓库

将数据逻辑模型固化, 形成存储结构合理、层次明确的数据仓库层级。对各类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存储、清理、转换、汇总, 形成公司统一数据字典以及统一数据口径。涵盖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的整合。

2.2 构建公司级数据仓库模型

以金融行业为蓝本, 兼顾证券行业特点, 具有稳定性、可扩展性、灵活性以及前瞻性。数据仓库模型具有清晰的主题结构, 主题域涵盖证券公司各项业务, 能够支撑运营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客户管理、咨询服务等, 囊括证券公司现有以及目前可预见的全部业务。

2.3 形成统一的数据调度、监控平台

主要实现EE作业、SE作业、命令行程序、PL/SQL程序等作业的定义、调度管理和运维监控。利用可视化的作业流程集成管理, 实例化各种作业组件并通过拖拽方式设计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和触发机制。通过统一的监控平台, 可以监测整个数据仓库的各程序运行情况、系统CUP和磁盘等资源占用情况以及数据库表使用情况等。

2.4 建立统一的数据管控平台

实现在数据ETL过程中的元数据管理、数据标准管理和数据质量管理。元数据管理通过对相关的技术、业务元数据进行统一的归集, 实现数据间的血缘分析和影响分析;数据标准管理主要实现数据层面的代码数据标准化和业务层面的作业标准化;数据质量管理主要涵盖数据质量检查定义、数据质量检查、数据质量检查分析、数据治理问题管理和数据质量知识管理。

2.5 打造规范的数据服务平台

在数据仓库模型层统一、规范的数据基础上, 按照业务的特性整理出通用的指标数据, 为业务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服务。

3 建设规划

数据仓库数据处理的流程主要包括:通过数据采集, 将各基础业务系统数据集中、非结构化数据, 同步到贴源数据层;再经过清洗、变换、转换、标准化, 依据企业的统一标准和规则对来自企业内外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消除非一致性的集成和标准化的处理, 数据按照一定的主题域进行组织存储在核心层;通用指标汇总层按照业务数据的通用性汇总形成各种通用数据指标;业务指标层则根据各业务部门的不同需求对通用指标再加工, 形成业务指标层;第三方应用集市根据应用要求,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并最终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服务。

源数据层:源数据层是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 包含各种交易类和管理类的业务数据以及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

数据存储层:包括缓冲层、贴源数据层、规范存储层、汇总层和第三方应用集市层。

缓冲层:即源数据中间层, 用于存放部分基础业务系统的数据文件并可作为基础数据源对外提供数据直传服务;

贴源数据层:用于存放从源数据中间层经过基本清洗转换后的数据, 贴源数据层的数据模型与业务系统基本保持一致;

核心层:从贴源数据层经过清洗、转换和整合后可靠的、一致的、规范的数据, 按金融数据模型对贴源数据层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统一, 解决信息孤岛

通用指标层:按照业务的特性整理出通用的指标数据;

业务指标层:按照各业务条线对指标的特殊要求, 形成业务指标层直接供业务部门使用;

第三方应用集市层:数据集市层是以具体应用为主题, 所存储的数据都是根据具体应用进行运行和汇总的各类指标数据。

数据调度平台:包括数据采集、清洗、转换以及数据转换的调度管理。

数据服务平台:为业务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服务, 包括数据直传、数据推送、API接口、Web Service接口等。

数据管控平台:包括数据质量与标准、元数据管理、数据脱敏管理。通过统一的管控平台, 可以监测整个数据仓库的各程序运行情况、系统cpu和磁盘等资源占用情况、数据库表使用情况等;可以了解数据源采集、数据入库、数据转换、关键后续任务运行等数据处理状态;并可以通过信号灯、声音、邮件或短信等形式报告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数据的处理状态;为数据仓库的运行维护保驾护航。

应用层:包括中间服务层和访问控制层。中间服务层主要是生成数据集、各种报表和数据分析, 并提供各种查询和分析功能;门户作为访问控制层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安全认证访问体系。

展现层:根据对数据仓库的需求, 来进行报表界面的开发。一般可分为普通用户、技术用户和高级用户三类, 普通用户主要访问一些静态的报表, 技术用户主要是通过展现工具生成一些动态报表, 满足业务的急迫需要。高级用户是关注决策有关的一些关键指标和报表。

4 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数据在证券公司的业务可持续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的战略思想, 通过分析数据仓库的建设规划来阐述如何更好的帮助证券公司建设统一的数据仓库平台。为未来各种新兴业务的开展、客户的挖掘、企业决策等提供了一套思路, 从而达到公司的良好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京民.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祝峰.数据仓库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 2010 (5) .

上一篇:基因组信息学下一篇:空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