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与初中化学教学

2024-08-31

化学史与初中化学教学(精选七篇)

化学史与初中化学教学 篇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化学世界的奥秘, 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 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在联系生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且它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对于初中和中职学生来说, 实验和“魔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那充满想象的实验激起了多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让无数的学生都痴迷在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因此在初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 作为中职化学教师, 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点优势, 上课尽量设计演示实验、探究实验, 将抽象知识简单化,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初中课改下的实验教学, 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实验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是很相似的。

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的“授”和学生的“受”为主, 教师在课堂上自主实验和学生的直接接受为主, 部分教师甚至不做实验, 直接引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学生跟着抄写下来, 回去后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 做实验的是老师, 讲课的是老师, 知道现象的实际上也是老师, 得出结论的还是老师,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没有动手的机会,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这种接受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丧失主动性, 长此以往, 学生容易将化学与文科等同起来, 认为这也是一门靠背出成绩的学科, 一段时间之后, 不少学生就开始对化学失去兴趣, 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 就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 他们正处在好动的年龄, 他们对一门新的学科和实验是充满好奇心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对于实验现象, 干巴巴地讲解和生硬地强迫他们去记忆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有演示实验的话, 按他们的话说——看着就觉得好玩, 而且对于实验, 好动的他们绝不希望仅仅是充当观众, 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动手试试, 亲身体验实验成功的那种乐趣。这一点从平时的教学中是可以发现的。以上的情况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所以我在化学的第一节课上都会强调以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 除了几个比较危险的外, 其余的都让他们自己举手上来做。因为这些实验我们每年都重复做, 有些教师都懒得做了,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实验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 每个实验都充满了神秘感, 让他们做, 效果就不同了。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 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 那种期待、那种怕被其他同学抢先的表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经过一番实践后所得出的现象和结论, 其可信度和印象肯定是机械式的讲授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作为新一轮中职课改实施者的教师, 我们应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不要为了多省下几分钟赶进度而省略掉实验不做, 否则实验就失去魅力了。相反, 应该以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为主, 能演示尽量演示,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 使我们的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这样也才能与初中课改的要求一致。

二、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 除了结合实验外, 还应结合学科特点, 多联系生活实际, 利用生活中相关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强化, 同时应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知识点尽量能够贴近生活, 并能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也相当一致。对于一门学科, 学生最常提的问题就是:学了有什么用?很显然他们还没有把学科和生活相联系。对于化学学科而言,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 对于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 学生都略有所闻, 比如:什么是白色污染, 生活中的钢铁为什么容易生锈, “八大公害”, 煤矿瓦斯爆炸, 等等。对于这些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和经常听说的, 但是对于接触化学不久的学生来说, 一句“为什么”就可以把他们难倒, 他们似懂非懂, 想解释可是又解释不出来。此时强烈的好奇心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异常高昂, 他们迫切希望能学好化学, 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还应充分这些资源, 多搜集和寻找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现象, 让学生明白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学《糖类》这一节, 在探究糖及其结构和性质的时候, 我由生活经验引入, 首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称之为“糖”?接着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碳水化合物?再引入糖与生命的关系。这样不知不觉中“糖及其结构和性质”就已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又如在教学《有机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我联系初中《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知识, 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以展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学《溶液》时, 教师可与初中的《电解质溶液》相联系, 同时可利用生活例子——酸性土壤的改良, 治疗胃酸过多为什么可以服用斯达舒或胃舒平;对于《胶体溶液》可提出:明矾为什么可以澄清浑浊的饮用水?对于《三大物质》可提出:怎样吃才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健康, 膳食平衡?每堂新课教师都应尽量去搜寻与生活相关的现象, 让学生明白今天学的并不是纯粹在应付考试, 而是在应用于生活。我也发现学生很喜欢上这种课, 特别是后进生, 对于他们而言, 如果知识点和生活不相联系, 即便是重点的知识, 他们瞧也不瞧一眼, 所以先上完知识点后再让学生去回答刚才课前提出的问题, 这时候那些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就小意思了, 大家很踊跃地举手, 都想把刚才想说又说不出的那些话给发泄出来, 一人回答了, 另外一个人觉得还不全面, 还想补充……全班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之中。联系生活, 应用于生活现象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乐趣, 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当然, 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同时, 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找找生活中类似的化学现象, 举一反三, 并逆向思维, 反思生活中另类的生活现象。

生活的化学现象都是取之于“民”的, 但是教师的个人搜集和全班级的学生搜集相比, 显然后者更有优势, 所以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 借鉴学生的生活经验, 这样既能解决问题, 又能搜集问题, 而且在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的时候, 对于某些重点知识, 逆向思维可起到加深和强化学生印象的效果。

三、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教师除了课堂实验外, 还可将实验延伸到课堂外, 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一部分, 将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 应用于生活, 为生活服务才是课改最终的要求和最终的方向, 新一轮中职课改也与此类似, 但更倾向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中职化学教学也应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衔接。因此要让化学服务于生活, 就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而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 就要保持学生不是只对实验产生兴趣, 而是要对全部知识都有持久的学习兴趣, 否则一旦碰到没有实验的微观抽象知识, 那就没有人想学了。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物质, 开发家庭小实验, 学生对课外的实验兴趣是很浓的。例如探究生石灰 (食品中的小包干燥剂) 和水反应的实验, 用不同颜色的花提取色素自制酸碱指示剂, 自制水果电池, 自己配置缓冲溶液并检验它效果氮肥中含氮量的测定, 蛋白质性质的检验, 等等。对于抽象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知识, 则可布置学生回去自制分子、原子结构的模型或模型图, 使抽象知识直观化, 这些课外小实验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办化学晚会、化学魔术表演、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学习园地等活动, 这些课外延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做学习主人的乐趣, 它们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其功不可没的作用, 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想学、乐学。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如何与新一轮中职化学课改相衔接的几点看法, 我将在各位同仁的教导下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 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 更有效地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前后的教学模式转变和师生之间角色的转变来讨论课改后化学学科的教学艺术。特别针对课改后的实验教学, 强调以学生实验为主, 由此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中职化学教学如何与之衔接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化学,初中化学,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3]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2009.

[4]罗红.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初探.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5]惠文伟.农村中学课堂探究活动模式的探讨.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6]谭欣.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7]齐高潮主编.化学农林牧鱼类.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6月, 第一版.

[8]张龙主编.化学通用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 第一版.

[8]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

化学史与初中化学教学 篇2

下面浅谈我在化学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每当要上一节新的内容,如何开好头,这是我教学以来非常重视的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语,是我们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如:在第一节化学课时适当补充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一、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心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二、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蝴蝶,再将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时,蝴蝶又渐渐褪色。这样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又如:在CO2的实验制法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三组物质:a、大理石和稀盐酸;b、大理石和稀硫酸;c、纯碱与稀盐酸。从以上三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清楚的知道大理石和稀盐酸能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反应速率适中;大理石和稀硫酸刚开始反应但马上反应停止,很显然不适合;纯碱和稀盐酸也能反应,但显然反应速度过快。通过这组对比实验,学生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仪器的选择,装置的搭配等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学生组合出了十多种不同的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让每组同学介绍装置的优缺点,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最后让学生归纳做实验的思路与方法。

二、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石灰石的利用第一课时《碳酸盐的检验》时,可以通过一个故事《珍珠到哪里去了》公元前48年埃及艳后,她在罗马统帅恺撒的帮助下,阴谋夺取王位,将价值连城的王冠戴在自己的头上。王冠上镶有的一颗珍珠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珍珠,名叫“埃及的眼泪”。夺位之事,引起王妹的不满,王妹时刻想报复。机会来了,公元前44年,恺撒被人刺死,其部下安东尼举兵进攻埃及,艳后无法抵抗安东尼的进攻,准备投降并送以“埃及的眼泪”讨好安东尼。欢迎安东尼的宴会开始前,一个侍女忽然报告说,王妹的女佣把“埃及的眼泪”吞到了肚里去了。女王想杀了女佣取出珍珠,王妹想出一个馊主意让女佣喝醋,把珍珠泻下来。但始终没有见珍珠泻下来。珍珠到哪里去了呢?学了本节课我们将能回答这一问题。教师介绍珍珠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接下来模拟当时的实验,探究珍珠的成分。

实验探究:珍珠的成分

[提出问题]珍珠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我们怎样证明?仪器需要哪些?

[回答]用盐酸和澄清石灰水,两支试管、单孔橡皮塞及导管、铁架台。

[教师演示]实物投影

现象:珍珠表面有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珍珠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王妹为什么要给佣人灌醋酸呢?

[教师演示]:用浓醋酸与珍珠反应

现象:珍珠表面有气泡

[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自告奋勇解释为什么珍珠不见了?

[学生]:珍珠既与胃中的盐酸也与醋酸反应,所以不见了。

[教师]:谢谢你,为埃及艳后普及了化学知识。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哲理。

三、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运用多种媒体是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

如运用录像或网络资源讲述、介绍教材内容,使学生具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例如:1学习第一章部分,我先放映《开启化学之门》的录像给学生看,然后,引导其讨论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为什么?化学研究些什么?2学习“自然界中的水”一节,我预先让学生上网查有关水的资料。课堂上放录像给学生看,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工厂,了解工厂的生产过程。游览码头、港口,了解航运。让学生讨论工业“三废”,农业的农药、化肥,城市生活污水对水的污染。然后让学生讨论有关水的分布、用途、污染及防治。学生讨论的兴趣很浓。3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这一节时,可把煤的干馏及煤的综合利用通过图片和录像向学生展示。

又如制作动画课件,模拟处理一些教学难点,创设眼见为实的情境。1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节中,如何更直观、更具体的表现分子和原子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何讲述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知识,这些是学生认识的难点,也是教师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但在计算机上将原子形象化为一个具体的球体,通过动画演示球体内部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及原子核内部的更小微观结构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奇怪的“死狗洞”与二氧化碳情境: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化学史与初中化学教学 篇3

一、根据教材开展绿色化学教学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绿色化学和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绿色化学的教学模式,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要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绿色化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开展绿色化学教学,如在学习氧气的时候,硫黄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硫,这个实验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其中一部分是硫黄在空气中燃烧,另一部分是硫黄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要了解并分析其在氧气中和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根据教材内容的设计,可以在实验中加入另一部分内容,在收集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能够有效地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防止了其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硫黄在空气中燃烧,教材中要求这样的实验要在通风处进行,否则在教室中会有刺激性气味的弥漫,这样的大量气体在空气中就能够形成酸雨。教师可以顺势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哪经常闻到这样的气味,部分学生会回答在燃烧煤的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气味。然后教师趁机进行绿色化学教学,在生活中酸雨的形成和煤的燃烧有很大的关系。再如,在初中生物中有保护水资源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可以使用的水资源占总水量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三,所以我们要爱护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懂得节约用水,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还要预防水体污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在教材的帮助下开展绿色化学教学,教师还可以在考试试题中渗透环保理念,在设计题目的过程中,保证符合教材和大纲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相关的考试试题,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还能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绿色化学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重要的学习位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的只是引导作用,在学习中通过绿色化学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督促学生,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面对不同的新知识,要做到全面细致地理解,并能灵活使用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通过现实生活提高绿色环保认识

在初中化学中,有很多关于绿色化学的知识,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关的环保知识。面对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教师要采用环保的化学理念去分析,使学生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哪些行为是符合环保理念的,哪些行为是不环保的。例如,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次性餐具,使用后的电池随便乱扔,甚至我们日常所必备的食品也添加了化学试剂,这样的不绿色行为,严重地影响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那么,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又会有什么样的不文明、不环保的行为呢?例如,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将废弃的残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在实验过程中也没有按照实验标准选取合适的用量,没有及时地熄灭酒精灯。这些行为都是不环保的行为,同时也是学生缺乏绿色环保常识的表现,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教师可以将实验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学习理念,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化学现象,得到化学结论,例如,通过生活实验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模范作用至关重要。将绿色化学教学贯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通过绿色化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绿色化学教学中教师积极探索合适高效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环保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状态等因素,适当地进行绿色化学活动,在理论学习课堂中掺杂活动,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或者是全校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可以设计相关的知识竞赛。在班级和学习的宣传栏中可以加入环保的栏目,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探讨 篇4

一、当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一) 化学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的方式来看, 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共同的缺陷, 那就是过于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知识的讲解, 对化学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较低, 学生在教学之中往往只是被动的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这种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很少有自主的权利。这样机械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很多学生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的丧失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培养无法进行, 那么也就形成学生越学化学越不爱学, 化学教学越来越难教的现状。

(二) 化学教学方式单一

通过对化学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可以发现, 目前中学化学教学通常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这种教学方式的枯燥性也是影响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原因所在。如今面对新课改的要求, 通过运用探究式教学是未来教学的趋势, 在加以辅助接受式教学, 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来看, 接受式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首团, 探究式教学没有得到应有哦的重视, 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探究的作用。

(三) 化学实验课开展较差

犹如前文所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课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方式。但从目前我国化学实验课的开展状况来看, 由于受到学校条件以及实验室配置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中学化学实验课通常以教师演示、学生被动观看的方式为主, 这种“只看不做”方式很大程度上无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对化学进行探索, 跟不用说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教学对策

(一) 优化讲授法

讲授法依然是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 为了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要求, 那么就应当针对教授法进行优化。首先, 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 化学教师的课堂讲授应当是为学生服务, 所以教师要树立真确的教学观念, 让化学教学更具有方向性, 减少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其次, 化学课程的讲授应当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点拨, 而不是“灌输”, 通过对化学教学进行思路与方法的改善,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再次教师讲授应当注重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

(二)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学生核心素质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开展探究式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在化学探究活动的设置中, 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 教师应当用怀疑的态度看待化学探究活动的设置, 在探究活动中处处设置问题, 引发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与动手能力, 促进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 探究活动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点拨, 从而对化学教学进行不断深化。自爱才, 在化学探究活动的设置中, 应当注重对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促进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学会学习, 获取真正的能力。最后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从而满足核心素质以及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 正确处理学科能力培养与应试之间的关系

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应试依然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种价值取向。不可否认的是, 学生核心素质以及学科关键能力与应试之间有着一定的冲突, 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一致性, 一致性表现为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科学态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不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要求, 同时也是应试能力的一种需要。就目前中学化学教学来说,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出学生对未来发展以及能力提高的统一, 不但要指向学生核心素质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要指向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通过追求而二者之间的交集来提升中学化学教学质量是化学教师的责任。

总而言之, 化学课堂教育的培养的目标是学生, 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中心目标, 并不能仅仅看中在学生的卷面分数之上, 作为教师要切身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考虑, 尤其重在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挂念以及严谨的学科态度,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化学课堂之中, 促其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摘要:初中化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学科, 化学教学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当前的化学学科教育中仍有一些问题出现, 本文针对于此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与想法, 以期进一步提升化学学科教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祥清.异步教学是实施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J].异步教学研究, 2009, (Z1) .

[2]陆峰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 (中学版) , 2008, (4) .

化学史与初中化学教学 篇5

初中化学具有浓厚的启蒙意义, 是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从教学目标中可以得出, 初中化学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理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简单的计算方法、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化学的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知识层次较为基础、简单.

高中化学则是更加深层次的教学, 其知识具有理论性与系统性的特征, 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与现象, 还要求学生连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方式方式

初中化学注重常识知识的介绍, 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 其知识结构多为物质分类, 每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某个部分, 很少涉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为主. 如果说, 初中化学知识是一个“点”, 那么高中化学知识就是一个“面”, “面”与“点”之间是一种休戚相关的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相关的知识, 教师有必要将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进行有机的衔接, 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脉络,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

初中化学属于典型的启蒙性教学, 知识趣味性高, 覆盖范围广, 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高中化学知识则具有明显的递进性. 基于这一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初中化学知识来导入高中化学知识,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上教授新的知识,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 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 在“化学———人类进步关键”这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古代化学工艺来导入教学, 鼓励学生联系在初中阶段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激发出学生学习性知识的兴趣, 这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 在学生预习完成之后, 教师再提出一些新旧知识联系的知识, 这样就能够得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

2. 开展初中与高中知识的比较教学

初中化学知识的概念与知识点多, 高中化学知识虽然难度较大, 但是大多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伸. 例如, 高中化学中“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就与初中阶段的“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以及“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开展教学时, 只要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联系, 就能够唤起学生的记忆.

例如, 在讲述到“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时, 就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氢气与水的化合反应”、“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 并让学生来总结这些反应的特征, 总结出不同反应的特征. 这时, 教师即可引出相关的知识点, 这样, 学生后续的学习就变得很容易了, 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不同化学反应的理解,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关的知识, 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条件许可时, 教师也能够直接将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引入到高中化学课堂中, 如,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掌握化学仪器与设备的操作方法了,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 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知识重新温习一遍, 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3. 注意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衔接

在初中化学中, 一般只介绍物质性质, 很少有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而高中阶段物质的结构则为教学的主干, 从族为基础, 逐渐推理出物质的变化规律与性质, 再通过各类型的实验进行验证, 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在开展这类知识的教学时, 教师就需要把握好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衔接问题, 从初中知识着手, 逐渐引入难度较高的知识,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 继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之, 初中化学是化学殿堂的启蒙课程, 虽然初中化学的深度较低, 但是却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的阶梯, 初中化学知识贴近生活, 其中蕴含着很多趣味性的化学知识, 只要将其与高中化学知识进行密切的结合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同时, 教师在授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化学知识与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与注重性,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 加强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郭建华.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5) .

[2]孙夕礼, 马春生.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编写特点分析[J].化学教育, 2005 (7) .

[3]杜怡.基于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理论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教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化学史与初中化学教学 篇6

一、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相关研究背景

1. 国际的相关背景

国际基础科学教育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两次改革,分别发生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80年代,第二次改革浪潮是在中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终身教育的倡导、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以及与科技相关的社会问题日益凸出的环境之下兴起的。相比于第一次改革,第二次改革将其重点从扩充教育的内容与课程转移到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的导向上,将提升科学素养视为教育的总体目标。

2. 国内的相关背景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国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科技和经济实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十八大会议将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放在了首位,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教育无疑也承担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历史责任。2011年我国发布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段段化学课程的主旨是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科学教育理念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各个国家在基础科学的教育上体现了注重公民的未来发展以及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必要性

1. 教学改革在化学课程中对于科学素养的强调

201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向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化学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旨(如图1),新的课程教材的内容设置和探究活动皆是为了实现这一本质目标。由此,当前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对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变得更加地重视。化学教育对于初中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 初中时期是形成化学素养的有利时机

由美国测试中心所组织的第2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中国13岁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普遍偏低,正确率仅有67%,在19个主要国家当中名列15。国际科学素质发展中心主任米勒教授认为,初中时期的科学教育是决定科学素养的关键。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者不仅仅要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把握关键的时期———教育启蒙阶段。在初中时期,学生对于化学并不是很了解,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学生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化学素养的养成。心理学认为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自然心理,但是要长久保持,我们就要以学生的好奇为出发点进行探索并获得新知。义务教育不能成为抹杀学生兴趣的刽子手,而应成为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开拓者。因而在这一特殊时期帮助学生培养化学素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后续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原则

1. 理论教学下的积淀

化学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在学生具象化的思维背景之下,学生要将教师所授内容完全地运用到实践当中或是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素养是非常困难的。许多教学理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并没有实际的价值,因此多数教师尽管理论很完善,但对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其作用并不大。因此教师难以将其教育理念长期实施下去,另外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教师常常在教学中顾此失彼。由此可见,化学素养的培养亟需要广大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将这一理念得以实践,并实现常态化和长期化。

2. 科学人文下的升华

化学这一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不仅解释了自然界的规律,在其规律背后还蕴含有诸多的人文精神和思考。教育工作需要导引学生去积极地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去积极寻找问题、研究问题并处理问题。同时,化学教师还应结合社会和科学之间关系,在化学教学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反映出化学教育中知识与道德素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而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

3. 情境创设下的凝练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当所获取的知识与自身日常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同之处时,掌握这些知识就会变得愈加的容易。因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与感受创设情境,让这些情境符合实际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诱发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兴趣,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讨论当中去,由此便可以激发其潜质,更好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素养,在面对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相关问题时,能够应对自如。

综上所述,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包含化学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化学工作者,不仅要进行自我补充、自我充电,还应勇于承担责任。学校教育依旧是当前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主要阵地,在化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明确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弘扬科学的精神,并在教学过程当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评价上的多样性,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到素质教育中,不仅教师,还有家长,社会机构以及其他部门共同合作,凝聚力量,为提升下一代化学素养做出更大的努力。

摘要: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和教育实践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化学教学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初中生的化学素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很贴近的学科,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可以有效地增强的学生对于化学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颖.利用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107-108.

[2]陈连福.分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成功(教育),2013,02:118.

[3]吴凌荔.在高中“化学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6:243-244.

化学史与初中化学教学 篇7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教育者们研究的重点。想要实现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就要灵活的运用实验教学方法,再通过教师不断创造实验的乐趣从而逐步实现趣味性教学的目标。实现化学的趣味化教学能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动手能力产生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因此,笔者从趣味化实验的应用角度对初中化学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2.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的实验

在趣味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实验教学器材,而非事先让同学预习所学知识。这样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实验的亲手操作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且在视觉、触觉共同作用下的学习会让同学们更高效率的掌握知识,而非一味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死记硬背。

在学习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两个50毫升小烧杯,然后再分别往两个烧杯中注入30毫升的石灰水。之后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石灰水没有任何变化。稍后再选一名同学上讲台,通过吸管对其中一个烧杯中石灰水吹气,几秒种后再让同学们观察结果。此时,同学们就会发现,吹过气的石灰水颜色变成了牛奶一样的颜色。进而导入要学的知识:人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比空气中浓度更高的二氧化碳,而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发生化学反应,就像这个实验结果一样。

通过这样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实验的现象与结果。同时,随机的选取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操作,也使每位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验过程,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3.乙醇受热会挥发的实验

在学习乙醇受热会变成蒸汽挥发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实验所需浓度的乙。如果是做“燃烧的手帕”的“魔术”,则应选取浓度为95/100的乙醇,在按照比例与水混合。把准备好的手帕浸泡在混合液体中,用之前把液体压出。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性,需要准备好夹子。手拿夹子,另一端夹住手帕的一角,之后点燃手帕。此时请同学们进行推测,燃烧的手帕到底会不会被烧坏。这时学生们肯定持不同意见,随之会分成两个阵营,因为毕竟按照常理推测,手帕肯定会被烧坏。待同学们安静下来等结果之后,在火苗减小时,快速摇动手帕以使火苗熄灭,从而让同学们验证结果。

实验结果是手帕并没有被火烧坏,从而引发同学之间两个阵营之间的辩论。往往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印象更为深刻,此时只需教师对知识进行解说便可以达到掌握化学知识的目的。而实验全程学生都参与讨论,与化学老师进行实验过程的互动,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这种模式的化学学习,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是在娱乐的前提下进行的趣味实验的学习。

4.趣味的家庭实验

要做到化学的趣味性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简单的化学实验作为家庭作业。比如要学习“酸”的作用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用食醋除水垢的实验,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帮助妈妈减轻了家务负担。再如,讲了石墨有除锈润滑的作用后就可以让学生以铅笔芯的粉末打开锈锁进行的实验。通过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是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不断进行知识的探索,从而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

结束语

化学的教学与实验密不可分,不可割裂对待。趣味化学实验的推广应用是化学成为学生乐于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一门学科。同时,增加了趣味实验教学之后,学习化学也不再枯燥乏味,反而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分析总结,不断推进趣味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发展,同时不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趣味性试验使得“学中玩,玩中学”成为了可能,同时,趣味实验也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求知欲得到了提高。

有了正确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之后,就要求相关科目教师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

摘要:想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而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新知识,趣味性的实验教学必不可少。进行趣味性试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易于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准确、牢固的掌握知识。因此,本文着重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趣味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穆瑞龙.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3(6):46.

[2]周玉莲.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3(4):77-79.

上一篇:水下定位下一篇:色彩设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