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科学校

2024-07-13

高等工科学校(精选十篇)

高等工科学校 篇1

关键词:金工实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 经济和科技方面的竞争不仅是对人才的竞争, 更是对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等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企业不仅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而且对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等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金工实习作为工科高校的一门重要实践教学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 进一步深化金工实习教学改革。

一、金工实习的现状

目前, 大部分工科高校的金工实习仍然延续着铸造、焊接、车铣、刨磨、钳工等基本的机械加工工艺方式, 单纯注重基本的操作技能训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工业制造中被大量采用, 数控加工、快速成型、激光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涌现, 但现有实习内容还是传统的加工工艺方法, 缺少对先进制造技术相关知识内容的安排, 部分内容已落后于工业技术发展的水平, 实习过程仍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通过现场操作、现场授课的方式来完成, 使学生能够尽快熟悉机床的操作要领, 但重复性的模仿操作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机械操作状态, 缺乏创新思维的发展空间, 不利于学生认识、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实习内容枯燥无味, 形式缺乏创新,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金工实习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金工实习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技术基础课,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既是为专业课程打基础的实践课, 而且也是将机械制造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课。通过金工实习, 学生可以认识各种机床和加工方法, 学习各种设备的操作要领, 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工艺理论、工艺过程和生产流程, 熟悉机械加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夹具、量具的使用方法, 了解和掌握传统机械加工方法与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应用。通过生产实践,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拓宽知识面, 增强工程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的理论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利用金工实习这一良好的实践平台, 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 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提高对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 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 所以说, 金工实习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 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改变金工实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 结合金工实习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 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在保留传统机械加工设备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综合训练和创新技术训练环节,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习的过程中可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实习指导教师在讲课时, 可结合相关知识要点,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 或开展课题讨论, 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发表不同见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开放性思维, 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思考和讨论,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金工实习教学主要采用口头讲解和现场操作的方式, 配备少量模型和实物作为教具, 指导教师现场讲授机械知识, 进行示范操作, 然后由学生动手模仿, 这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 不但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 而且还能够融入现代制造技术理论和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 将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实习内容利用图形、图像、动画和影像等多种形式生动地演示出来, 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便于知识的理解, 同时提高实习效率。

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进行适当的模拟教学, 建立CAD/CAM网络实践教学中心和多媒体教学教室, 方便学生了解目前国内外先进的制造装备、加工工艺和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生产加工现实场景, 使金工实习更贴近日常生活, 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工程意识。在创新技术训练中, 安排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简单的作品, 让学生运用所学机械方面的知识, 进行零件设计, 加工工艺编排, 选择加工设备和零件材料, 自己动手完成作品的加工。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调动他们实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四、更新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

传统金工实习的内容过于老化、陈旧,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更新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工实习教学内容应以掌握常规机械制造方法和设备为主, 了解和认识先进制造技术和应用为重点, 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常规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操作常规机械设备的能力和劳动素质, 提高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实物拆装和测绘实习, 熟悉传统加工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结构的认知能力;熟悉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学习零件装配工艺知识, 为下一步学习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打好基础;熟悉相关工程术语, 了解技术文件和加工图纸, 提高阅读技术文件的能力。在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过程中, 引入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和特种加工的实习内容, 如数控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火花加工技术和激光打印技术等现代化技术, 使学生熟悉现代制造技术的方法和设备, 掌握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工艺知识。通过对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训练, 了解数控编程和CAD/CAM等在工程中的应用, 把常规加工工艺知识和先进加工技术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制造技术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在创新技术训练过程中, 通过创新实践训练和科技创新竞赛, 让学生利用现代设计方法, 建立实体模型, 选择加工方法, 动手操作完成作品的加工制作, 提高学生的三维设计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际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总之, 要不断更新实习内容, 增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实习的比例, 以适应培养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未来的竞争能力。

五、提升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水平

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 直接影响金工实习的教学质量。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金工实习教学功能的不断扩大和实习内容的不断更新, 以及先进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 对金工实习指导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金工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 能够把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要主动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手段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指导教师要积极参加进修培训, 不断完善知识水平, 利用实习教学的空闲时间组织指导老师集体培训, 或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以促进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使他们逐渐成为骨干力量。此外, 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和技能竞赛, 促进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指导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 适当引进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加入金工实习的教学队伍中, 让他们走到实践教学的最前线, 承担部分教学和管理工作。加强指导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鼓励他们参加科研项目,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 加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六、结束语

金工实习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金工实习教学改革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通过对金工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逐渐形成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使金工实习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立.机械设计制造专业金工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7) :6-7.

[2]江旭.金工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32 (10) :107-110.

[3]刘玉康, 杨波.高校金工实习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1) :169-171.

[4]李惠琴, 卢秀春.努力创建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J].实验室科学, 2007, (2) :3-5

[5]张萍, 刘云.谈金工实习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机械管理开发, 2007, (6) :151-152

[6]杨波.浅谈高校工科专业金工实习改革[J].高教论坛, 2012, (6) :143-144.

[7]蔡盛腾.对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考[J].装备制造技术, 2011, (6) :219-220.

[8]姚琢.高等工科院校金工实习中教师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10, 5 (3) :125-126.

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体会 篇2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素养;创造性思维

“大学还要学数学,还有哪些数学课?”这是一年级理、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时的疑问。实际上,不仅大学本科阶段需要学数学,而且硕士、博士阶段也要学数学,今后若是从事工程类技术工作还将继续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数学素养支配着人的思维,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即使一个人对所学数学的基本知识都忘了,但获得的数学能力会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高等数学”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等方面,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其开设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其辩证的思维意识,提高其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高等数学的特色

初等数学只是一种技术,高等数学才算是科学。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把初等数学的学习方法简单地平移到高等数学上来。与初等数学相比,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有:①听课人数多:目前,我们学校的听课学生是120人左右,这之前学生人数超过了150人,曾经有个别班级达到250人之多;②课堂时间长:大学课堂教学一般是两节课连上;③讲课进度快:课时有限导致每堂课教学内容多,且是全新内容,老师只能是讲重点、难点、疑点,讲思路;课堂举例又较少,有不少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和思考的。

在学习方法上,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既有相似又有不同。①初等数学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如计算;高等数学还需要在理论上多一层理解,对定理和定义理解是否透彻直接影响到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②高等数学内容多,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是在中学里2~3学期所学的内容;③学习高等数学时,除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外,还要在课后将书本上的知识反复揣摩,反复思考,才会深刻理解高等数学的知识;④初等数学主要是解决有穷问题;而高等数学的重点是无穷问题,如极限的概念就需将学习思路转换到无穷的问题上。

二、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高等数学的知识,学生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会、由会到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授课之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准备能使教学游刃有余、淋漓尽致。“给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充分理解高等数学中众多概念的叙述方式、性质、实际背景;分清章节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做到主干挺立明显、枝叶搭配得体、分析有声有色,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其次,对于高等数学中的定理除了充分掌握其条件和结论外,还要弄清其适用范围,授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对高等数学的知识需要整体把握,及时总结知识体系,授课时才能从广度、深度上进行纵深延伸。

学习和教授高等数学决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和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加数学素养。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还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施教:

1.教会学生灵活使用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锻炼其解决问题时的敏锐洞察力、准确判断力。

2.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经纬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提高综合运用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教学形式多样化,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其基础、爱好、专业有差异,教学中就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保证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选讲部分例题,进行案例分析。

6.贯彻启发式原则,努力从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入手,教给学生数学思维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会学,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7.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能提得出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分析,是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的责任更多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8.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不适合全部使用多媒体,只能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动画显示一些数学现象、展现空间曲面和立体的图形;把画面做丰富一点,动画做活泼一点,对学生能起一些调节作用。

三、对学生的要求

学习高等数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只学其表面知识、会解习题,而是为了学习数学的内涵,即思想方法,还要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运用数学的能力。高等数学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应尽快摈弃中学的学习方法并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性的学习和练习,大学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教材也只能作为一种主要的参考书,学生应以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为线索,大量阅读教材和同类参考书,充分消化和掌握课堂上所讲授内容,通过做习题巩固所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学好高等数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到边学边巩固,分阶段有目的地复习,来不得半点的投机取巧,学习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预习过程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也不必把所有问题都弄懂,只需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就会有的放矢,课堂上就更容易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

2.认真听课,带着充沛的精神、求知的渴望和预习中的疑问,仔细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暂时没听懂的问题,做下标记留待课后解决,不能停留在该问题上,影响听课的连贯性。高等数学的讲课进程一般都比较快,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能完全听懂是正常的现象,只有课前预习,才会在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为达到最佳听课效果,要善于做课堂笔记。做笔记既能防止听课走神,又能在课后的复习时有资料查阅。课堂笔记简明扼要,记下教材中跃度大、预习时看不懂需补充的步骤、老师补充的例题和内容,切忌把老师的所有板书都抄下来。

3.及时复习,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子曰“学而时习之”。将课堂笔记与教材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将所学内容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东西,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由厚变薄”。

4.完成作业,认真及时完成作业也是学好高等数学的重要环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在完成作业中深化。每道习题不但要弄懂正确的解法,还要考虑能否有多种解法。完成作业时,要注意数学语言表述的正确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

5.学习高等数学必须了解定义涉及的知识、要素、性质,理解定义的真正内涵;把握定理涉及的条件、成立的条件;简单的公式只需记着会用就行了,复杂的公式要像学习定理那样来理解。

6.以问题为中心,有选择性地读参考书,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加深理解。看看其他参考书对同一问题的论述,在学习的基础上做一个小结,是自学的重要方式。

四、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衡量学科组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以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为主要目标,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达到高等工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再适当渗透现代化教学思想和手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教师易用,学生易学、易懂。充分考虑到教学时数被压缩的实际情况,适当控制例题与习题的难度,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建立与主干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好的辅导书对于帮助学习高等数学非常有用,对难点、重点、疑点和应用性强的内容,做专题讲解,扩大应用实例的数量和范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数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能力;积极应用数学的常用工具软件求解应用问题、综合问题,并适当结合专业要求进行案例分析和数学建模,加强对学生科学计算能力、建模能力的培养。

五、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要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引导与管理,使高等数学教学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开荣,王新质.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Vol.9No.5

[2]王开荣.数学的哲学思想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月,Vol.9No.6.

[3]叶仲泉,王心质.高等数学(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段正敏,易正俊.高等数学(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高等工科学校 篇3

1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与实践的的脱节

物流行业涉及的环节多,系统性强,操作的流程复杂,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虽然目前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的教学体系中既有一定的理论课程,也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课程,但是往往是理论课占的比重大,实践课占的比重小,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条件、师资力量等的限制,往往这种实践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2 实践教学配套资源投入不足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配套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硬件方面的不足比如教学实践基地和校内的实习训练基地缺乏,由于资金原因无法购买一些模拟软件等,软件方面的不足主要是师资力量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的方法不得当等。

1.3 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评价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实践教学的项目进行管理,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具体机制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导致实践教学因实验室安排、教学课时、实习基地等原因随意性较大;没有完整的考评指标体系,不利于教学效果的监控及改进,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工科院校与经管、贸易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原则的差异

专业的比较优势就是专业的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学生的就业、人才的定位,同时对专业建设、师资引进等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任何高校无不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问题。对于工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其人才的培养重在逻辑思维的培养,一般毕业生理科功底较好,故其人才的培养大多面向制造类企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主要有设施布局、流程的设计和改善等。而对于经管、贸易类的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其培养的毕业生大多面向服务业,如第三方物流等企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主要有运营、运输调度等。

对于一般工科院校,常常在某些专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较好,但是对于工科院校的经管类的专业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弱势”的专业,因此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发挥出工科学校的特色就变得异常重要。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结构

3.1 物流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物流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对我国物流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人才的需求结构来看,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如为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等的人才;二是微观管理层次的的人才,具体包括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这是物流人才需求最大的一部分,涉及的企业有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等。从人才的需求数量来看,近年来制造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仓储和批发、零售贸易等流通业的发展,扩大了商品流通规模,这些都为物流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对物流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从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来看,由于微观物流管理人才是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一部分,而这部分人才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操作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求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操作人员主要要求掌握具体的操作技巧;中层管理人员必须在掌握必要的物流操作技能基础上,熟悉物流某个环节相邻环节的业务流程、业务管理内容,具备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规划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等,能够带领团队完成所承担的物流任务,并能与相邻环节紧密配合,实现高效无缝对接,保证物流运作效率;高级管理人才除了懂得必备的物流操作技能外,还需能够应用现代物流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规划,并能够对全过程进行协调管理,实现物流系统总体最优。这类人才更多的是在工作中从中层管理人员锻炼、培养发展而来的。对于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定位于面向广大工商企业、物流企业所需的中层管理人才。

3.2 国内外物流管理专业比较

国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历史较长,是与其物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其构建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学科体系的主线,以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为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方法和手段,结合贸易、运输、储存等实务和相关法规知识等构筑其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结构上主要分为四块:基础课程、一般教育、企业核心课程、主要领域课程。国内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学科体系上基本遵循物流学科的体系结构,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基本分为四块:基础课程、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国外的课程体系结构基本相同。

3.3 实践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笔者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要求以及国内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的课程体系结构,并融入工科院校重视技能培养的特色,建立如图1所示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①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其创新精神。课堂教学要重点突出、讲思路、讲方法,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物流管理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等。

对于物流管理的具体课程,应采用模块化的方法,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律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体育、英语、计算机、就业指导、健康教育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数学、物流规划与设计、数据库设计与运用、物流信息技术、运输地理、货运学与货运技术、物流设施与设备等;专业必修课包括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企业管理、物流电子商务、物流营销与服务等;专业选修课包括统计学原理、配送中心管理、企业采购决策、流通与加工、公共关系学等。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可以培养不同方向的物流人才。

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中间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物流应用软件的学习和运用,这里推荐Witness物流管理软件,该软件是物流领域的主流仿真软件,其主要功能有工业(商业)系统流程的动态建模与运行仿真、流程的动态仿真、流程环节的灵敏度分析、面向对象的建模机制、与常用数据库的集成等。教师可以选择某一具体问题,在课程设计中让学生通过Witness软件通过仿真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各个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物流营销方案设计等课程设计内容。

③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一是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由指导老师讲解有关的工作流程,让学生体会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自动化的生产线和感受企业文化,同时也为有些同学进入企业工作做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二是进行市场调研,由指导老师指定某一研究课题,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进行市场调研、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老师不必指定具体的实践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结束后,学生须提交一份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由指导老师考核实践完成情况,优秀的实践报告应予以一定的奖励。

④毕业论文与设计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学生离校前对其专业能力的综合考察。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围绕自身在实习或调研中提出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指导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严格把关,提高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毕业设计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要求学生根据实习以及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完成仓储活动、运输配送、现场管理、货运代理等活动的综合分析等任务,以培养毕业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

⑤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包括实习基地实习和企业实习。学校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接受实训或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企业物流实务联系起来,还可促进学生对企业物流的了解,同时也拉近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距离。由于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大多比较艰苦,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还可以磨练其意志和锻炼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企业实习,这更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系统的了解某一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情况,并进行有关的实践操作,提前进入工作的状态,这也是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前期准备,是为企业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4结语

本文在分析高等工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现行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描述了构建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并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实践、毕业论文与设计和校外实习等五个方面对该体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对于高校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文中通过对当前的不少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构建了该专业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实践、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等几个部分。

关键词:高等工科学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旭凤.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8,(4):102-103.

[2]汪旭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系统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103-104.

高等工科学校 篇4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分级教学 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杨戍(1971- ),男,河北三河人,华北科技学院基础部,硕士,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牛永君(1970- ),女,河南清丰人,防灾科技学院防灾技术系,硕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防灾减灾研究(北京 101601);马素平(1969- ),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市新兴中学。(河北 邯郸 05630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22-02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高等数学教学在工科教学中的地位。在所有工科专业中,高等数学总是被列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重要性就像望远镜之于天文学,显微镜之于生物学一样,它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之一,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特别是由于高等数学与工科各专业联系紧密,已使其成为工科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2.高等数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学习高等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发展其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缜密的推理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培养其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认真、谨慎、守时负责的非智力品质。

3.高等数学教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科技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越高越快,对高等数学的需求就越多越深,自然科学各学科发展数学化的趋势,社会科学各部门定量化的要求,使许多学科都直接间接地、或先或后地经历着数学化进程。在基础科学和工程研究方面,在管理科学和军事指挥方面,在经济计划甚至人类思维方面,都可以看到高等数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高度一致性。高等数学是工科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课程设置在大一的两个学期,教学时数一般在一百九十学时左右,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日历授课,实行统一的教学进度,并采取几乎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相同的考核标准。这种同一个难易程度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之间数学基础的差距及个体差异,导致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工科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但将来他们会走向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社会层面,所以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何况,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态度、动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按单一的模式培养人才,用单一的标准衡量人才,用同一个进度、同一个目标去要求高等数学的教学必然矛盾重重。

2.课堂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高等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决定了高等数学的学习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可接受性原则。在高等数学知识链条中,不掌握前面知识,就难以接受后面知识。多年来,高等数学教学一直以合并的自然班为基本授课单位,不同能力、不同来源、不同追求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以同样的进度使用同样的教材,学习同样的内容。高校扩招后,学生数学成绩、数学素养良莠不齐,课堂上教师只能采用适合中等水平学生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尽量保持进度、难度、授课内容一致,以面对统一的考试。加之高等数学教学的特点是课堂大、课时少、内容多、任务紧,有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老师也往往无暇顾及他们,而这些学生本身也有自卑心理,没有信心迎头赶上,这样越落越多,直至放弃;还有的学生吃不饱,觉得教师讲得慢,难度系数低。

3.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和兴趣。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在校生数量大幅增加,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呈现复杂性。不同的地区教学质量各不相同,而且受先天遗传素质、后天养成及受教育过程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一百人左右的课堂上,通常基础差的学生还来不及思考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就已经说出了答案,使前者的思维受到抑制,信心受到打击。课下,基础差的学生往往又不肯下功夫,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越来越跟不上教学进度,直至放弃。不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一律达到共同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弊端:一些学生“吃不饱”,得不到充分发挥;还有一些学生却感到压力大,“消化不了”,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4.考核标准单一,不能有效区分学习水平。多数高校目前的考核方法还相对单一,按同样的标准进行考核,往往好学生一次过关,成绩八九十分还说老师出题简单;还有许多学生不能通过,只能参加补考。补考通过的学生也同样取得学分,没有和学习优秀的学生有所区别。补考不过只好重修,再补考,反复重修,屡次不及格,最后往往留级,有个别学生留级二年,甚至三年,最后只能肄业。这些“先天不足”的学生逐年有所增加是事实,而不能忽视他们又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三、分级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的新平台

宋朝理学家朱熹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指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个性差异等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分级教学正是因材施教思想的体现,针对学生的差异,将其分为不同级别,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分级授课,针对每个级别的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根据基础,设计起点;根据需求,设计内容;根据能力,设计进度和方法;根据兴趣,设计教学环节;根据目标,设计考核标准。从而做到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发展,基础薄弱的学生稳步发展,不论是哪一级的学生,都能在学习高等数学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1.工科高等数学应实施分级教学的方法。在工科高等数学实施分级教学,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标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打乱原有的以自然班组合为授课单元的做法,改为以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自我选择为基础形成的组合班级为基本单元授课,将工科高等数学教学分为A,B,C三级。

A级教学是为那些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数学素质优秀,对数学有着强烈兴趣,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和潜能,希望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研习数学的学生开设的。A级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本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加深某些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具有较深的难度和较强的数学严谨性,内容包括较多的探索性练习,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如数学竞赛及考研的题目,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数学建模等。对这部分学生,可以经常采用发散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及专题讲座、研讨班等形式,重在启迪创造性思维;课外布置拓展练习作业,课内组织讨论,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大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这部分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高等数学的概念及理论,熟练掌握各项技能;能够利用高等数学技能解决大量问题,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构建严密有力的数学论证;能够独立地从其他书籍或文献上学习数学知识,逐步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习惯。

B级教学是为那些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同时日后的课程需要以数学为基础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教材与A级相同,但不像A级那么深入、严谨、抽象,拓展练习也不做过多的要求,侧重于数学基础的夯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同时强化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其学习动力。通过这部分课程,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对数学的应用有较深理解,能够选择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C级教学是为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有厌倦、畏惧等心理的学生而设计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及要求,帮助他们寻找原因,对症下药,使学生发展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速度、取舍内容,力求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增强实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信心,激励他们战胜困难,学好高等数学,使他们能循序渐进地学到知识。通过这部分课程,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所了解,掌握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分级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首先,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本人的选择。分级教学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采取的教学组织策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保护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原则。在新生入学后,通过考试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基础水平,要求学生以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发展志向选择学习的等级。充分征求并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为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提供机会。需要给学生讲清:分级教学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学生可以在级别之间有多次选择的机会。在同一级别内,也可对教师进行选择。除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核标准不同外,师资设备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教学资源。其次,取得教师认同,调动教师积极性。明确分级教学不是给教师分等级,努力提高各层次课堂的教学效果才是改革的唯一目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课,也可跨级别授课。分级教学既有利于激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又有利于教师树立成就感,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体验到为师的价值。最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评价机制。分级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压力更是动力。在分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动态运行,各教学要素的“层次”都要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进行而有所调整。对学生来说,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原来属于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逐步向中高层次转移;而中高层次的学生如不能适应本层次的需要,也有可能向低层次转移。这种相互转化有助于学生之间开展竞争,相互促进。提供过级考试机会,有些学生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也有了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愿望。在执行分级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必须精心设计,不可简单化。分级教学的具体实施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而有所不同。

四、小结

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把水平相当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共同上课,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材与取舍,讲解详略得当,进度安排适中,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对所学内容消化吸收。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针对学习的主体对象,不断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每一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学生都能得到进步。高等数学分级教学中,教师教学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效率以及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心灿,宋瑞霞,唐旭晖,等.高等数学专题十二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柴志明.谈理工院校数学课程实施分级教学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06(8).

[3]潘晓晟,等.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

[4]刘银萍,王宪昌.高等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策略优化[J].大学数学,2006(6).

[5]杨艳霞.打造公共外语教学的平台——分级教学[J].辽宁教育研究,2004(1).

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思考 篇5

1 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

(1) 就高等数学教学而言, 不仅应该传授知识, 更应该启迪思想, 发展能力。现在的情况是不少数学教师常常忽略了教学目的应该具有的多元性, 以及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 纯粹以贯彻课程知识内容为目的, 尽管理论上承认培养能力和素质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但还远没有实现认识与教学实践的相结合, 主要表现在: (1) 教学过多地强调理论的严密性, 缺乏对重要数学思想、物理规律、几何模型的阐述。 (2) 目前大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虽经过一定的调整, 但仍存在着内容体系理论性强, 总体上缺乏应用性题材, 教师往往照本宣科, 缺乏巧妙设计, 合理处理的案例也不多。 (3) “填鸭式”还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如此一来, 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学得痛苦, 使得数学教学更多地留给人们一种抽象、僵化的印象。

(2) 就高等数学的内容而言, 它与初等数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 (1) 研究的对象不同, 中学数学是常量数学, 高等数学则不然, 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变量以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函数。 (2) 研究的方法不同, 初等数学基本是等式的教学, 不等式在高等数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极限的概念就是用一系列不等式来刻画的。 (3) 思维的方法不同, 初等数学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数较为直观, 结论都是一些定性的描述, 而高等数学所研究的对象通常是抽象的, 研究的方法是定量的刻划, 而且课堂教学信息量大。以上种种, 对一个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 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尤其是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对大学数学课程的思想、原理、方法的不适应, 是导致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甚至厌学的原因之一。

2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教师应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着力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的抽象教学模式和方法, 力求控制教学过程, 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 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培养学生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使学生获得书本上的知识, 而且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 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将本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本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以及最新的教学成果引入到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的能力。

(2) 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影响更深远, 应渗透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问题探索、归纳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如定积分是科学家们在研究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问题时, 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发现尽管它们具有不同的实际意义, 但都可以归结为同一数学模型——特殊和式的极限, 于是建立了定积分的概念及其理论。同样建立了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等概念。使学生掌握了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不难, 数学有用, 值得花力气去学。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既要把握数学问题的整体, 抓住它的基本特征又要抓住重要的细节和特殊因素, 引导学生研究题目结构, 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联想, 揭示问题的本质, 拓宽思路。如Lagrange定理的证明, 可以从分析定理的结论出发, 得到如下证法:

定理:设函数f (x) 在闭区间[a, b]上连续, 开区间 (a, b) 内可导, 则至少存在一点ξ, a<ξ

证明:设辅助函数, x∈[a, b]可以验证F (a) =F (b) , 从而F (x) 满足Rolle定理条件, 故至少存在一点ξ, a<ξ

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证明Cauchy定理等一批同类型问题。这样比起教科书上的证法, 降低了难度, 学生容易掌握, 学会了, 有了成就感就增强了学习信心, 激发了学习兴趣。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 篇6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将创造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创新课堂教学和创造性课外实践活动, 来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一、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特征

与传统会计教育相比,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在实施会计教育的前提条件、落脚点、方式以及会计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等几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 实施会计教育的前提条件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尽可能多地将会计技术传授给学生, 而忽视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动机。一般地, 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都比较单纯, 但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是否以会计技术从事正义的事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就是有力的例证。因此,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正视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性, 以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强化会计技术以从事正义的事业为目的。

(二) 实施会计教育的落脚点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将会计技术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 以期待学生识记会计技术条文, 其落脚点在于把握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共性。创新会计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创新学习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因而其落脚点在于把握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个性。

(三) 实施会计教育的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会计技术为主, 通过教师的讲授, 让学生掌握会计技术。创新会计教育方式则以教师的诱导为主, 讲授为辅。教师通常采用探索法进行教学, 即首先由教师提出会计技术问题, 然后由学生查找资料或进行实验, 独立思考问题, 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会计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传统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衡量标准单一, 即以“考分”的高低来衡量学生质量的优劣。创新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衡量标准多元化, 除了考虑学生智力因素以外, 还应特别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即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性和在会计技术方面的创造力两个重要因素。

二、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模式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模式是按照会计创新教育目标对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的大体框架, 会计创新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决定了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一) 创新精神教育

有效的创新精神教育是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 概括而言,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的创新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

进取精神是创新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是一种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在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 必须不断激发学生对会计技术学习的欲望,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不断进取精神,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是依靠思想教育使学生明辨事理, 使学生将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要求。这要求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结合会计技术的发展历史, 结合工科院校的背景以及未来的职业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明白会计技术的价值所在。其二是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运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展示出会计技术本身的内在美, 展示出探索、应用会计技术的过程和结果, 从而激发学生对会计技术的热爱, 使他们的学习建立在不断进取的精神之上。

2.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思考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能动思维的过程, 即在坚持观察事物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作用的过程。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动机, 能使学生对其创新的结果充满希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创新激情;其二是激发学生大无畏的精神, 即学生在探索会计技术的过程中, 要敢于走自己选定的路, 敢冒风险, 不畏艰险, 不患得患失;其三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使学生从成功中获得快乐, 因为学生的大无畏精神才能促使其成功, 而成功又反过来鼓励学生有所作为。

3.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精神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信、服从、坚持与维护真理。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至于迷信权威, 才能很好地掌握和发展会计技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尊重会计学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会计实践活动, 将所学会计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 以检验会计技术对实践活动的重大影响;三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四是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 用自己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五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屈从于权威。

(二) 独具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

在传统会计教育模式下, 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按专业口径设计的原则, 其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和会计专业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但在学习过程中可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较少, 更谈不上具有什么创新意识。因此, 在创新教育模式下, 必须重新设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时, 必须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精神培养的设计原则。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征:其一是创新性;其二是显著的特色。在具体设置课程体系时, 应消除各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差异, 按照商科大类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 从而消除专业大类之间的差异。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应根据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来设置课程模块。此外, 根据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工科背景以及社会需求情况来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还是专业特色课程, 在设置过程中必须侧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独具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 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 创新会计教育方式

传统的会计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即教师将会计技术传授给学生。教师一般采取在课堂上将会计技术全部传授给学生, 而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对学生课后的要求, 充其量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部分作业而已。这种会计教育方式, 使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会计技术条文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识记, 不需花多大的工夫即可获得较高的分数, 长此以往, 学生便养成了怠于思考而勤于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创新会计教育方式则以启发诱导为主, 即教师在课堂上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思考和分析会计技术问题。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 即首先由教师提出会计技术问题, 然后让学生检索相关的资料,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验、教师的启发诱导, 使学生在遵循会计技术规律的前提下, 重新去感受会计学者们获得这些会计技术的精彩过程, 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 最后再由教师加以分析、讲解和评论。创新会计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探索会计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的会计技术, 更重要的是学生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全面锻炼, 很好地将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在会计技术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总和。教师素质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条件和基础, 一般认为, 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身心素质。会计创新教育使教师面临着一种创造性的会计教育活动, 这种创造性的会计教育活动是对传统会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要求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 崇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2) 深厚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3) 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 (4) 优异的教学能力; (5) 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为使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逐步适应会计创新教育,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采取外部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从外部引进人才时, 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严格把握引进人才关;内部培养则可以采取短期进修, 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水平和参加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制订合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以考分论英雄, 而应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替换考分评价标准。目前高等院校在评价学生质量时, 基本上采用综合测评的思路。因此,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可以沿用综合测评的思路, 只是在具体操作时可在德、智、体三项中增加会计技术创造力这一项, 并相应地调整每一项所占的比例。在具体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时, 可根据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异, 但必须保证会计技术创造力这一项占较高的权重, 最低限度应达到20%的比例。

合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 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以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有目的地按照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不会只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 会不断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去努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 全面实行弹性学制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 以学分及绩点计算学生的量和质, 并以此作为学生对课程学习、毕业和取得学位的标准, 同时辅之以导师制的一种综合性教学管理制度。而弹性学制则是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提前毕业, 也可以暂时中断学习、分阶段完成学业或延期毕业的一种灵活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弹性学制,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志愿、兴趣爱好、本人条件和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要求选择学习课程, 自主安排学习内容, 只要修够学分, 学生允许在3~5年内完成学业;一学期内, 对于由多位教师开出的内容相似的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这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本身就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因素。再加之制度的合理安排, 给学生以合理的压力, 迫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得不努力培养自身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创新教育方式,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还要求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够起到激励教师和学生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总之,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子系统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会计创新教育的目标。

摘要:本文在分析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内涵与目标的基础上, 探讨了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特征、会计创新教育模式以及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并指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子系统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会计创新教育目标。

关键词: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石亚军.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向成熟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7) .

[2]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的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 2003, (2) .

[3]张立文.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4]于玉林.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9, (2) .

高等工科学校 篇7

1 研究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收集原始数据。问卷设计依次参照了第二次国际数学研究 (SIMS) 的问卷和斯潘格勒和托纳等人的研究所用的问卷, 并根据调查的对象不同, 作了适当的修改。问卷的设计以对数学观作出的界定为基础, 将数学观分成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对做数学的内容与方式的理解”、“对数学根本特征的感悟”等三个调查度向。为了明确样本的哲学取向, 将数学观按工具主义、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观点进行分类, (见表1) 。归类参照了Ernest对这三类数学观的具体刻画, 工具主义的观点把数学看成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有用的事实性结论、法则和技巧的汇集, 这些事实、法则和技巧并不相互关联, 因而“数学是一堆彼此无关但却很有用的

事实和法则。柏拉图主义的观点将数学看成是一个静态而统一的知识的集合, 它通过逻辑将相互联系的结构和真理很好的组织起来, 组成一个永恒不变的高度统一的真理集合。问题解决的观点把数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 由问题推动而发展的学科。数学体现着人类的发明与创造, 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成品, 它的结果是开放的、可修正的, 因而它必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2 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的总体选的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本科生。随机选取了6个班。本问卷调查总样本数178份, 总的有效样本数166份, 有效率为93.2%。问卷的有效性是以问卷中的对偶性问题, 如6与12, 8与16来确定参与者是否认真回答问题的。其中男生85人, 占总人数的51.2%, 女生81人, 占总人数的48.8%。

1.3 问卷分析的方法

由于问卷主要是为了测量被测者对问卷中所提出的观点是否赞同, 是否属于一种测量态度的问题, 因而首先对问卷中的李克特量表的每个等级观点进行了从l到5的赋值:5=完全赞同、4=基本赞同、3=不确定、2=基本反对、l=完全反对。如此赋值的最大好处就是把最后的答案都进行了量化处理以便于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使对问卷的分析建立在比较客观的基础上。第Ⅰ部分 (1—4) 是为了获得有关的背景资料, 问卷的第Ⅱ部分 (5—23) 用于调查学生目前所持有的数学观。这一部分按照“总体情况”, 第Ⅲ部分 (问题24至25) 则针对学生现有数学观的来源, 分析得出影响数学观的因素。然后数据处理用SPSSl4.0统计软件及EXCEL表作对比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工科学生的数学观的总体哲学取向问卷中对数学观的调查度向分为数学本质、做数学 (对做数学的内容与方式的理解) 和数学特征三个方面。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就调查的结果作阐述。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数学观中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 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数学观, 影响以后的学习。在数学本质方面学生认同的有:①数学是一个知识的统一体;②数学是创造和再创造的活动;③数学是方法和规则的集合;④数学是从公理和定义出发, 根据形式逻辑演绎定理。

不确定的有:①数学就是定义、公式、结论和方法的应用;②数学是由现实问题或数学自身产生的问题推动的, 其结果并不可预见。不认同的有:数学是漫无目的的游戏, 是与现实无任何紧密联系的东西。

在数学特征方面学生认同的有:①数学中不断会有新的发现;②人们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③逻辑的严密性和精确性是数学必不少的;④有可能得到正确答案而仍然没有理解这个问题。

不确定的有:①数学中学到的极少与现实有关, 很少会在生活中被用到;②数学问题主要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习题和考试中的试题。

在做数学方面学生认同的有:①数学尤其需要形式和逻辑上的推导, 以及进行抽象和形式化的能力;②要在数学上取得成功, 主要在于很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规则、术语和方法等实用知识;③做数学需要大量应用运算规律和模仿解题方案的练习;④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地用于做数学。不确定的有:几乎每一道数学题都可直接运用熟悉的公式、规则和方法来解题。不认同的有:尝试解题时, 需要找到唯一的正确方法, 否则便会迷失。在Ernest模型中, 工具主义、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的观点构成了金字塔式的相容结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工科学生的数学观哲学取向是以处于工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观点为主的。表2中各条目的平均评估分值也印证了这一点。长期以来根植于学生头脑中的工具主义和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仍占主流。学生仍倾向于把数学看成是一个与逻辑有关的、有严谨体系的、关于图形和数量的精确运算的一门学科。

(2) 我们分别用A、B、C、D、E、F、G来表示“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 “教学教材内容与整体编排”, “解数学题”, “数学考试”, “中小学时家庭教育经历”, “同学及数学课堂情境”, “所学的专业”。

分析表3可得出: (1) 影响工科学生数学观来源的七种因素从大到小的排列是:“解数学题”, “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数学教材的内容与整体编排”, “数学考试”, “同学与数学课堂情境”, “中小学时家庭教育经历”, “所学的专业”。 (2) 影响工科学生数学观的主要因素是:“解数学题”, “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教学教材的内容与整体编排”。为了检验所有参与者对评估结果的一致性, 如果很不一致, 则这个评估多少有些随机, 没多大意义, 所以我们用多元变量的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由Kendall协同系数W值大 (显著) , 意味着这7个因素在评估中有明显不同, 可以认为这样所产生的评估结果是有道理的, 即所有参与者对这七个因素的看法是一致的, 在七个因素中影响工科学生数学观的主要因素是:“解数学题”, “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 “教学教材的内容与整体编排”。

3 启示与建议

数学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 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体系, 是通过数与形的研究揭示客观世界秩序、和谐和统一美的规律的科学;数学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类社会, 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种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的知识, 包含有错误、尝试、改正、改进的过程,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 它反映理性主义、思维方法、美学思想, 具有教育功能。因此学生应当从静态的绝对主义、工具主义和动态的易谬主义 ( 问题解决的观点) 、文化主义这四种从不同侧面反映数学特点的数学观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数学。

3.1 转变教师的数学观是改变学生数学观的首要条件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首先显示出学生的数学观主要是静态的绝对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观点, 把数学看成是一个与逻辑有关, 有严密体系的关于图形和数量的精确运算的一门学科, 同时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但他们对于数学服务于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的体验并不深刻, 对于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之所以这样, 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来源于课堂, 教师的数学观对于学生数学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波利亚说过“数学有两个侧面, 一方面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 从这方面看, 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 另一方面, 创造过程的数学, 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但在我们的教学中, 却往往更加重视、强调的理论上严密, 逻辑推理严谨以及运算准确, 忽视了数学的归纳、猜想、合情推理、想象等解决数学问题中更为本质和重要的方面, 淡化了数学探索精神、创造精神的培养。这无形中使学生以为数学是公式的集合, 只须会利用公式进行推理、计算即可。久而久之, 形成静态的绝对主义数学观, 把数学看成是一门枯燥玄虚, 远离常人的学科。而事实上数学也是一种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的知识, 从而一定包含有错误、尝试与改进过程。这种动态的易谬主义数学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非常必要的。故此作为教师应当熟知数学科学中的一些富于启发性的例子并在课堂中随时体现发展的数学观, 这对学生树立动态的易谬主义数学观大有帮助。关于学生对数学应用性体验不深, 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参照教材。按纯数学的演绎方式来编写的教材虽然涉及应用的问题, 但这些经过加工的问题已经数学化, 变了味道。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无论是数学期望、方差还是置信区间、假设检验, 教材中都是给一些现成的数据, 让学生利用它们进行计算, 从而把应用问题变成了计算问题。二是与“考试文化”有关。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运用。我们的考试内容历来是重视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而不是应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自觉地将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内部的推理演绎上, 而不是与其它学科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上。因此, 作为教师应当加强应用意识, 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不仅要讲清楚数学知识本身, 还要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这不仅对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加强, 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树立工具主义的数学观大有裨益, 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3.2 在工科院校中开设各类数学选修课为优化学生数学观提供可能

作为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课程教学的补充和发展, 很多学校开设了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等选修课程。数学建模是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 是数学知识与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数学实验是使用数学软件进行生动直观的演示模拟, 以高精度, 高速度及图像功能通过实验形式学习和研究数学理论。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为主的数学文化课程。这些课程都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关联性知识,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本质, 为优化数学观提供可能。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工科院校大学生数学观的现状和主要来源, 发现工科学生的数学观的总体取向是工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为主的;工科学生数学观的主要来源是:“解数学题”, “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 “教学教材的内客与整体编排”。

关键词:工科院校,数学观,影响因素,建议

参考文献

工科高等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漫议 篇8

应用物理学是以应用为目的的物理学专业,是以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实验方法及最新成就为基础,来研究其在生产及实践当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物理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反过来推动理论物理的进步。这个专业的特点使目前开设有这个专业的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就业问题

就业是现在各个高校各个专业所关心的最大问题。对于应用物理学专业,很容易出现重物理学基础知识教育而轻工程科学知识的教育,重知识的讲授,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此造成“理论知识比理科专业差,工科知识又比工科专业差”的尬尴境地,对学生毕业以后的竞争力造成了不良影响。据麦克思2010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失业率调查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的应用物理学失业率高居第三位。在目前“就业难”这个问题上,应用物理学专业显得特别突出。

1.2 生源问题

一般来说,很多学生选择应用物理学的目的是想进一步深造,考研或者出国,然而作为地方性高校,无论在硬件条件上,还是在师资上,却很难提供这个平台,无法与清华、北大等名牌院校相比。学生在选择地方性高校时,更多的是选择容易就业的专业。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对选择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造成这个专业在地方高校的生源量不足,因此对专业建设的发展蒙上阴影。

1.3 条件不足

地方性高校大多是由地方出资建设的高校,其建设资金来源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就给一些地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带来资金问题。就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安阳虽说是一个工业城市,但其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在一百名左右,并且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经济情况决定其仅能为我校提供教师基本工资,或者是在土地方面提供便利。再者,我校是一个新升本高校,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足。这些不足,给新开设专业建设带来很多不利。

2 办学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确立和专业建设及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专业建设时,提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参考现有名牌高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成功办学模式,积极对专业建设进行探索和改革,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和硬件设施以及内涵方面建设。

2.1 办学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应用物理学是一个应用型而非学术型、复合型而非单一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介于物理学基础性人才和工科技术人才专业之间,兼取两头的优点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存在着不同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为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趋势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在应用物理学的培养方向上,应着力于培养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并且依托地方经济特色,制定出适合地方发展兼有地方特色又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专业方向。例如,我校所在安阳市为新型的光伏材料生产基地。光伏材料为新一代环保节能型材料,非常符合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需求。然而其材料生产的高成本、低转换率强调企业要不断革新,这就需要光伏材料类高等层次人才。那么我校就可以建设以光电材料为主要方向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试验技能,并能到相关厂家进行工程技术基本训练,又能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和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以及现代高新科技综合管理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性人才。

2.2 加强校内和校外合作

硬件设施的不足将是应用物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向学校申请积极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与校内各单位和校外各企业、学校单位的合作。在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协调利用校内相近专业的实验室。同时,要注重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促进校内科研,加强校企合作,两条腿走路,以科研带动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促进科研。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专业的方向和特色以及办学水平,因此在新专业建设中,师资建设必须予以足够重视。首先,要加大引进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士来校工作,充实师资队伍;第二,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政策,稳定师资队伍;最后,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高,通过学历教育和各种非学历教育及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此外,还应充分开拓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给专业师资队伍以有力的补充。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大体为两个方面:一是兄弟院校同专业的教师,有利于学术交流的开展及共同提高;二是相关行业的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和社会团体,在这些单位中,高水平的学者专家比比皆是,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做学术报告,承担教学工作,指导毕业设计等等,会给高校教学工作注入活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办学”等方面其意义不可估量。

2.4 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能否达到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其重要因素就是依赖于课程内容是否先进,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和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确定课程的设置及实践环节的安排,根据专业基本要求特色及学校的定位与特色,深入研究每门课程及实践环节设置的目的,明确其对实现培养目标的实际意义;其次,将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实践环节当中去,进而确定每门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基本教学要求,在每门课程的衔接过程中不能有断层和冗余,以保证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摘要:根据目前地方工科高等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专业建设及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地方经济特色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并就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学校硬件设施与内涵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硬件设施,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丽霞,王殿生,门福殿,闫向宏,方建会,姚海田.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1).

高等工科学校 篇9

【关键词】高等工科院校 ; 实践教学 ;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31-01

在高校办学资源严重吃紧的新形势下, 工科院校中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由于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从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高度关注。

一、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受教师思想观念或现有硬件条件的限制,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实践环节设置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过分强调 “精英式”的专业教育,从而形成了一套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这套课程体系的影响下,很难设计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实践课程仅是理论课程的补充。在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中, 实践教学被置于从属地位,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条件的改善严重滞后

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许多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发展却严重滞后,实验仪器设备以及附属配套设施普遍陈旧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教学大都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系统和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内容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研究创新性实验更少。

(3)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大都以课带实验为主,而课程教师和实验指导老师相对独立,二者缺乏紧密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另外,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再加上仪器设备台套数的严重不足,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完成对某一个实验的全过程操作和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对实验的积极主动性,大多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最后对实验报告的撰写敷衍了事,千篇一律。

二、探索性改革的内容与实践

笔者所在的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立足重庆,背靠冶金和石油两大行业,以培养基础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第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下面以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介绍笔者对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一些具体做法:

(1)将工程应用的思想深度融入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大众化的的背景下,课程模式急需由知识本位型向能力本位型转变。以笔者传授的“工程燃烧学”为例,该课程在能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涉及化学、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和流体力学等问题的复杂过程。笔者在对一些经典燃烧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后,重点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燃料的应用来构建模块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如气体燃料燃烧:本生灯火焰、燃气灶和火箭喷射推动等;液体燃料燃烧:航空发动机、燃油锅炉和燃气轮机等;固体燃料燃烧:燃煤锅炉、垃圾焚烧和金属燃烧等。

(2)通过开设大量的开放性实验来实现实践教学方式的常态化

建设开放性实验室是目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笔者所在教研室设置的开放性试验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直接来源于教师的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这类实验往往兼具学术前沿性和工程应用性;二是以各种科技竞赛项目为导向,这类实验兼顾了学术探究性和趣味性;三是实验教师在各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综合性创新实验。作为一所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我校目前还缺乏研究生培养的雄厚基礎和优越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让大量具有创新活力的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大大缓解了教师的科研压力,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最近几年我系本科生均在各类科技竞赛中有所斩获,特别是今年的参赛项目“用于石油钻井液处置的螺旋刮膜蒸发器”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3)创新利用校内中试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大学生进厂实习锻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出于安全生产和技术保密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各类生产工厂对大学生实习的配合度越来越低,目前学生的进厂实习大都只是局限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而另一方面,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加上校企间技术研发合作不断深入,高校已经建成了很多中试规模的生产线。探索如何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将为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一条新的切实可行的思路。以我校为例,通过与美国卡万塔公司和三峰卡万塔公司紧密合作,目前已在校内建成两条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垃圾焚烧发电中试生产线。以此为依托,能动专业专门开设了“垃圾焚烧发电与二次污染控制”课程,并将一半以上的课时安排在中试基地进行实地讲授。另外,每年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很大一部分直接来源于该生产线一些关键设备的设计。两年来的实践表明,由于能够把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工程实际操作紧密关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大力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在高校中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师资队伍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博士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同样没有经历实际生产工厂或企业的锻炼,因而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重庆科技学院最近正在实施的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提升计划就是为了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如开办校内培训班,如机械制图软件、数控机床的操作以及一些专业模拟分析软件的应用,对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进行“补课”,并强制纳入对教师的年终考核。另外,学校还要求进博士必须下厂锻炼3个月以上。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必将对未来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最重要的保障。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从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先于理论, 理论源于实践, 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实践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 忽视实践教学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本文以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在分析目前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期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潘湘高, 李晓峰, 杨斌文, 蔡明山, 廖德刚. 新升本科院校工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6):105-107.

高等工科学校 篇10

但是, 在重视学科教育的传统教学中, 高等数学的教学更多注重数学自身体系的完备, 注重从数学自身的角度去讲解概念、定理及计算方法, 从总体来看, 大部分内容都是经典的, 涉及现代的理论和方法的内容较少, 在实际意义下与所学专业比如计算机, 物理, 机械等专业结合的也很少,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在教学中应当灵活处理教学内容[1]。虽然近几年教学内容有所更新, 课程结构有所改革, 但教材大的框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目前的高数教学已不能满足大多数相关专业发展的需要。

1 目前高等数学教学与专业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上要求面面俱到, 理论上追求严谨, 这不仅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 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的同时, 提高了对数学的要求, 并且缩减了数学教学的课时, 使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疲于赶教学进度, 对一些重点内容和应当精讲细讲的内容难以展开, 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而理论上严密、逻辑上严谨的要求更是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现行教材偏重理论

实际教学中, 偏重知识的传授, 强调结构严谨, 计算过于烦琐, 高等数学教学中要在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方法和概念的前提下, 减少对于计算性题目的技巧要求, 以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为度, 必要时可适当结合数学软件来替代一些烦琐的计算。

1.3 与专业联系较少, 应用性不够

现行的高数教学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等重视不够。数学的应用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特别是数学教学和知识应用脱节, 表现在数学教学滞后于专业应用, 学生在专业学习、实际工作中遇到数学运算时理解不到位, 这是教学改革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1.4 教学方式落后, 缺少创新

在许多院校中过分强调“循序渐进”, 过分强调反复讲解与训练。这种方法不利于独立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过多地占用课时, 致使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耗费于做作业之中, 难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1.5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传统

在与专业充分结合的基础上, 传统的考试方式过于单一, 为加强高等数学在专业上的应用性知识的教学, 培养学生运用高等数学学习专业课程的能力, 对于某些应用性内容可以在考试方式上进行单独的考核, 比如尝试以完成研究性小课题的方式进行考核等。

2 高等数学与工科专业课的衔接与联系

高等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对学生后继专业课知识的学习, 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以及进一步深造考试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工科的专业课中, 都要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比如:机电系专业课中换向的电磁理论, 变压电动势, 电压, 电流上升率, 旋转磁场对转子电路的感应电动势, 变频调速, 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绕线转子异步电动器在各种运行状态下转子串联电阻的计算等;土木工程系专业课中土的密度与压实功的关系, 内力在一点处的分布密度, 平面物体对坐标轴的静矩, 形心坐标, 惯性矩, 惯性积, 变形体虚功原理等;化工系专业课中的电工技术基础, 化学反应工程, 传导传热问题, 分析化工等[2]。这些都涉及到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微分、定积分、不定积分、常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知识。

3 结合工科专业课, 改革高等数学教学

3.1 制定与专业课相适应的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的改革首先要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大纲。数学课程对专业课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现行的高等数学只是简单的分类成文科, 理科, 工科几个简单分类, 对于各专业的特色和需求基本不能兼顾, 因此, 应该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制定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 拟定各专业的高等数学的基本教学内容, 进而形成相应的教学大纲, 强调高等数学学习为专业知识学习服务并为其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数学分析能力及应用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3.2 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跟专业课结合的思想, 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 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针对不同的专业, 将教师分为不同的团队, 由相对固定的一批教师进行分组教学, 针对自己所教的专业, 采用跟专业课教师进行讨论,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来更好的结合专业课进行教学。其次, 可以借助多媒体及数学软件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的优势在于文字, 图形等信息的传输与处理, 可以是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便于立体图形或动态图形的展示, 更有利于将专业知识与高等数学的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空间解析几何, 二次曲面, 二元函数微积分及应用时, 通过多媒体对图形进行分析演示, 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学生更容易接受, 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3 结合专业课设计例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引入不同的情景模型教学案例, 以专业应用为载体, 将数学教学与专业学习机密结合, 并通过一些典型的模型进行分析, 讲解, 练习, 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进行分析后予以解决。比如在讲授高等数学中的微分方程相关内容时, 可以结合工程力学专业课中的质点运动轨迹问题:

例:炮弹以初速v0发射, 0v与水平线的夹角θ, 假设不计空气阻力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球炮弹在重力作用下的轨迹。

4 结语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以专业实际问题为载体, 将高等数学中的相关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知识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高等数学教学服务于专业课程, 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摘要:本文指出了现行的高等数学与专业知识严重脱节的问题, 讨论了高等数学与工科专业课的联系与衔接, 最终通过实例, 给出了在改革教学大纲, 适当选取教学方法, 结合专业课例题三个方面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高等数学,工科专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庆.论高等数学教学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专业课学习服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6) :13-14.

上一篇:写长法下一篇:泉州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