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下降

2024-08-21

水平下降(精选七篇)

水平下降 篇1

2006年9月,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同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举办了一场国际青少年体能训练营,邀请了中、日、韩3国共320名大、中学生参加,在激烈的对抗赛中,中国中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低于韩日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

2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2.1.1 社会对教育的单一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社会夸大了高考对教育的评价作用,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判断标准,只单纯地追求结果认定,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造成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教育脱离正常状态,脱离了教育的规律。导致体育教育既缺位又缺量,学生的体质受到严重影响。

2.1.2 社会缺乏科学人才观

当前,社会对人才观存在认识偏差,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用人制度时,重学历、轻能力,重智育、轻体育,在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上,存在严重的“唯学历论”倾向,致使学生和家长都加入“文凭大战”、“分数大战”的行列,注重文化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体育锻炼。同时这种单纯的知识评价也让不少孩子变成了“差生”,使他们生活在自卑和绝望中,于是就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里,寻求“英雄主义”、“主宰权”以获取心理“平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视力不良、体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2.1.3 社会对体育缺乏完善的保证监督机制

多年以来,由于受到“锦标挂帅、金牌至上”的影响,各级体育管理系统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倾向于竞技体育,而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颁布17年,《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8年,但由于相关部门督导检查不力,这些法规及其它相关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造成了体育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一边是奥运金牌直线飙升,另一边却是亿万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

2.1.4 社会提供给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资源少

首先,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不够重视,缺乏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报道,未能营造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其次,社会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的公共体育场所少。2003年底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学校体育场馆56万个,占总数的66.7%,但仅有29.2%对社会开放。剩下的33.3%体育场馆开放程度也不够,大多数是封闭式管理,即便部分场馆开放但又以盈利为目的,且一些场馆设备老化,设施水平低或损坏严重,项目结构不合理,功能单一,根本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

2.2 学校方面的因素

2.2.1 学校教育观念的错位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我国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5条和《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睡眠时间、课业负担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病”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以“升学第一”代替“健康第一”,以“应试教育”代替“素质教育”,以升学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为价值取向,千方百计地挤出一切课外时间,搞“题海战术”,以求得尽可能高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调查显示,全国有67%的城市小学生和64.6%的农村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1]。我国7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够[2]。学生整天困在书山题海之中,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2.2.2 体育课的量不足质不优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体育课程的实际地位低于它的法定地位。多数学校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体育课严重“缩水”。全国有45.9%的省的学校体育课程未按国家规定认真执行,在初三和高三,体育课还常常被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占用[1]。再加上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赔偿责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因此,很多学校及体育教师无形中形成了“课无事故就是财富”的观念,有意识缩减甚至取消了攀爬、体操等风险较大但对学生的体能、意志品质有着深远意义的运动项目的教学。体育课渐渐演变成了“安全课”、“休闲课”,体育的育人功能不断被弱化,导致体育课“空壳化”。

2.2.3 课外体育活动的流失

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够,对学校体育的理念仍然仅仅停留在体育教学上,致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基本处于随意性、无序性、不系统性、无科学性的状态,对学生也没有约束力。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在被调查的38万多名学生中,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仅仅成为口号,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大多得不到保证。

2.2.4 场地器材的匮乏,体育经费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把体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对待和统筹安排,对学校体育投入不足,学校领导划拨体育经费则更少,大部分学校体育设备投入几乎被削减殆尽,致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匮乏、经费缺失。全国60%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尤为严重[1]。西部某省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仅为1~3元[3]。目前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根本无法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2.2.5 师资力量的短缺,继续教育的滞后

由于受当前“重智轻体”思潮的影响,体育教师流失率较高,而各校在教师引进时对体育教师的增编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有意压编,造成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体育师资队伍面临着优秀人才“留不住也进不来”的困局,在数量和质量上“双重短缺”的严峻形势,难以适应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求。调查显示,全国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体育教师缺乏的现象,如湖南省农村学校96.4%的村小学没有专职体育教师,85.6%的乡级初级中学只有1个专职体育教师[4]。

与传统体育教学大纲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性质变化,衍生了许多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一次性学历教育已难以适应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需要。调研发现,在调查对象中有65.5%的教师没有离岗进修过,20.8%的教师从没接受过任何培训,有的学校的体育教师均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由于体育教师的短缺和继续教育的滞后,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下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2.6 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误区”

首先是对课程目标的认识误区:在体育教学中遗忘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质功能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过于淡化运动技能的学习,一味地追求其他目标的实现。其次,是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认识误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具体的要求,有些体育教师忽视了传统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体操等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多米诺骨牌、魔术表演等。教学内容脱离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运动文化,缺乏对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等意志品质的培养。最后,是对课程评价的认识误区: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体育的心理、社会效益,忽视了体能效益,对学生的运动量要求不高,并取消了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评价,助长了学生怕苦怕累、图安逸的思想,体育课演变成了“休闲娱乐课”,达不到锻炼效果。

2.3 家庭因素

2.3.1 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

由于受到我国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脑力劳动为上,体力劳动为下”等重文轻武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家庭主张“智育至上”的观点,家长中较普遍地存在“分数和升学”最重要的教育价值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智育轻体育。在对2万名家长进行的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家长只关注儿童的学习;有32%的家长认为学习好比身体好、情绪好更重要;有27%的家长完全同意“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观点[5]。家长错误的教育观、育子观和片面的“人才观”,导致学生智力与体力发展失衡。

2.3.2 家长缺乏正确的健康观和体育观

目前,很多家长对健康和体育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只要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胖一点总比瘦一点好”。对体育锻炼的概念模糊,认为运动太累、太脏,而且容易导致身体受伤,相比之下更乐意让孩子多玩一些所谓开发智商的游戏,致使很多孩子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再加上部分家长自身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没有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认识上的偏见和行动上的误导造成了孩子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淡薄,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成为一种体质不健全的人。

2.3.3 家长缺乏营养科学知识

一些家长对营养常识缺乏正确的理解,错误的认为营养越多、价格越高越好,或认为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摄入越多,越有营养,越有利于生长发育。于是放纵孩子大量食用各种“三高”食品,造成孩子营养过剩,身体肥胖、臃肿产生惰性懒于运动,因而身体素质下降。或者纵容孩子挑食、偏食习惯,造成孩子营养物质摄入不全,缺少必要的微量因素,导致体质比较虚弱。

2.4 学生自身的因素

2.4.1 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

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多维影响下,大多数学生渐渐形成了“学习好则一切都好”的观念,对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能力这些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素质关注极少。2005年教育部等部门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调查表明: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烈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则会对曾经有过的体育活动体验情感慢慢淡化乃至遗忘。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是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

2.4.2 学生意志力薄弱图安逸

由于现代家庭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学生怕吃苦受累的思想较为普遍,意志品质薄弱。在参加锻炼和选择锻炼项目时避“重”就“轻”,越来越少选择耐力性、力量性、对抗性、冒险性强的体育项目。在2005年教育部等部门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只有34.1%的学生“愿意参加长跑锻炼”,且“愿意”的比例随年级增加而降低,中学阶段只有20%的人“愿意”,而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长跑锻炼”的达23.2%。在“不愿意参加长跑锻炼的原因”中,认为“太累”的高达78.4%。同期调查显示,57.5%的学生是因为“怕累”、24.0%的学生是因为“怕受伤”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

2.4.3 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

现代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由“动”到“静”的变化,出门以车代步、上楼乘电梯、户外活动日渐减少。过去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玩的跳皮筋、踢毽子、扔沙包等传统游戏不见了,学生所热衷和熟悉的是各种电脑和网络游戏。来自深圳市体育局的一项调查显示,课外娱乐活动选择体育活动的学生只占21.3%,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的则超过六成[6]。由于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学生缺乏体育活动的同时,近视率上升。我国青少年体质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迷局”。

2.4.4 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

一是部分中小学生嗜食甜食,钟情“洋快餐”——炸薯条和汉堡包,把碳酸类饮料当水喝,对膨化食品爱不释手等,导致热量、脂肪等摄入量过多,营养过剩,加之不进行体育运动,致使学生超重、肥胖率逐年攀升,学生的体质呈现“硬、软、笨”的趋势。二是部分学生有不吃早餐、挑食偏食或饮食无规律的不良习惯,由于食物结构不合理,破坏营养均衡,造成营养不良、体质下降,阻碍了身体素质的发展。三是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减肥”思想作怪,盲目减肥或用零食当正餐,影响身体正常功能的发育,导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3 结束语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不是单方面造成的,而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生体质下降事关中华民族未来,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建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长效机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协同努力,使人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体育观,认识到健康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兴旺、国家昌盛的体现,让学生亲近阳光,强健体魄,实现青少年体质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永亮.中学生体质下降的七大原因及五项对策[J].校长阅刊,2007(Z2):23-25

[2]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14(5):125-128

[3]人均体育经费不足3元学生体质怎能不下降[N].中国青年报,2006.9.9

[4]黄永军.新课标下湖南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123-124

[5]中国家长的教育观.http://www.dearedu.com.第二教育网,2006-3-18

水平下降 篇2

论文摘要:在综合各种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学生课业负担超重,运动不足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面上原因,真正成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建议从长远考虑,改革高考制度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根本;当前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氛围;其次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方案。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质健康;学生;体育课程改革

9月18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布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大,较增加了8.7个百分点。7至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增长;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重度营养不良基本消灭。这一结果的公布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有人在惊诧,有人在质疑,更有人在斥责,大家纷纷追究其原因。但是,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见仁见智,各有其说。本文对众多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7号)(以下称7号文件)服务,为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服务。

财务烦恼让人智商水平下降 篇3

报道指出,这项研究成果表明,除了减薪会导致智商下降外,财务上的烦恼也会使人们变得更笨。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森希勒·穆拉伊纳森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你贫穷的时候,缺的不仅是钱,而且还缺乏认知能力。”“这并不是说穷人就比其他人智商低。我们想要说明的是同一个人在受穷时会出现认知能力缺失,而当他们不再受穷时,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森希勒还说,有财务烦恼的人就像一台电脑,因为它正在执行不止一项任务,这让它的运转速度下降,“这并不是电脑的运行速度慢,而是它还在做其他事情,因此让你觉得它很慢。”

这份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由美国和英国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美国的购物中心展开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人员随机挑选了400名参与者,按照收入的高低,把他们分为“贫穷”和“富裕”两个小组,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智力测验。

在实验前,研究人员要求一半参与者考虑如果车坏了,他们是否会支付1500美元维修自己的车。此举旨在让参与者将关注点放在财务烦恼上。研究发现在智商测试中低收入的参与者表现得更糟糕,但高收入的参与者不受影响。但这些参与者在不被告知考虑这一问题时,在智力测试中得分相近,并未受收入差距的影响。

在第二组实验中,研究人员来到印度的农村地区,那里种植甘蔗的农民一年发一次工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农民在发工资后的智力测试成绩,比早前存款缩水时大幅提高。

穆拉伊纳森教授说:“在甘蔗收割后的那个月,他们非常富有,但在此前,钱用光了,他们变得很穷。我们关注的是同一群人在甘蔗收割前后的智商变化,我们发现他们的智商上升了,而认知控制或认知失误却下降了,反应速度更快了。”

水平下降 篇4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策略

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力量, 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全健康的体质关系到我国的发展进程, 更关系到了以后学生就业和生活, 所以这个问题更是不容被忽视的, 通过各项研究表明, 我国青少年体制的健康水平的下降是个不可争辩的事实, 然而造成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针对这些形成的因素和原因, 本文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一)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拥有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和习惯是保证身体健康最根本的因素, 当代的学生对作息和生活习惯缺少严肃的认识 (熬夜、晚起、缺乏锻炼意识等) , 时间久了, 就形成了作息的紊乱,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自身的体质健康。在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偶作》中, 有这样一句我认为写得非常贴切:“一日分五时, 作息率有常”。这首诗中, 写出了白居易每天的生活内容, 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作息是非常有规律的, 符合了科学的要求。白居易在年轻的时候是体弱多病的, 最终却活到了七十五岁的年龄, 从这就可以看出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的体质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二) 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很多新兴的产业也开始全面展开, 比如娱乐方面就出现了很多新型的产业。由于国家的很多政策还没有达到非常完善的水平, 这就致使很多学校周边出现很多娱乐场所和平台, 很多商家在学生身上寻找到了很高的商机, 在学校周围开设了KTV、网吧、台球厅、舞厅酒吧等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

虽然很多娱乐场所的开设,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们的生活, 也让学生找到了更多释放压力的空间, 但是, 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观念, 很容易沉迷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 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娱乐场所中, 完全把娱乐当成了职业, 不顾时间不顾饮食, 夜以继日地玩, 还有的学生经不住社会中的一些诱惑, 学会了吸烟、喝酒。这就完全给自身的体质机能造成了损害和隐患, 更直接地影响到了学习。长时间的熬夜让很多学生在课堂中犯困、没精神, 这就保证不了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 学校的基础教育和学生对待健康意识的不足

学生是一个年轻的朝气蓬勃的群体, 在大学生这个阶段中, 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各项指标都是在整个人生中的最高阶段, 所以在身体的抵抗力上要比相对年轻年老的人都要强, 不容易生病, 这就给学生造成了盲目的自信, 从而缺乏了平时对自身健康的防护意识。再加上很多学校将有关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完全忽视了, 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没有将基础教育进行普及, 本来很多学生对健康的观念就很薄弱,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和重视, 因此, 学校的基础教育也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四) 不注重饮食健康

由于很多学生在饮食上存在着很多疏忽, 忙的时候累的时候都把吃饭扔在一边, 完全不注重自己身体的需要。有的同学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很多情况下就省去了午饭或者晚饭的时间, 还有的因为饮食时间的不正确, 形成了暴饮暴食的现象, 这样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发展。

(五) 体育教育缺乏强度性

现在大学中虽然都开设了很多体育课程, 但是由于我国新型的创新教育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落实, 很多学校都没有将体育教育充分地重视起来, 在设立体育课之后, 也只是在表面上做做样子, 这也就是形同虚设。有很多学校的其他科老师将体育课完全地占用, 再加上很多体育老师的不专业, 在体育课中也是让同学们自由活动, 并不是针对型的锻炼, 这就失去了体育课的实际意义, 最终也让同学们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

(一) 严格保证学生的作息,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学生的时间是很自由的, 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在作息安排上没有合理的规划, 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做好科学合理的引导。学校针对学生的作息时间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并针对作息问题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比如严格全面地管理学生宿舍, 按时关门、按时熄灯、按时查寝, 早上组织同学们进行跑步锻炼。针对违规的学生们进行相应的惩罚和处分,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保证学生正常作息时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学生们有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学生们在学校中生活的时间要比在任何地方生活的时间都要长, 可以说学校是学生们的第二个家, 在学校中, 学校可以多多开展一些对学生身心有益的体育活动或比赛 (篮球比赛、演讲比赛、排球比赛、轮滑比赛等) , 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参与进去, 激发出学生们对体育活动的热爱精神, 这样同学们就能够通过相应的体育活动和比赛, 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 还给同学们创造了积极向上的娱乐平台, 保证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 培养学生对健康的了解和意识

很多学生关于健康的知识都很欠缺, 这就需要学校给予学生们进行全面的教育, 不能只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 还应该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高度重视起来, 在传授学生们文化知识的同时, 应该将基础教育加入到具体的教学中, 并将科学的健康知识普及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中, 让学生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们对自身健康的防护意识。

(四) 相关政府或学校部门完善法规和制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管理, 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可以将娱乐场所转移到距离学校较远的地方, 针对出现违规的娱乐场所进行教育和惩治。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 灌输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不能让学生沉迷于游戏当中, 应该给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生活。

(五) 注重学校中的饮食品质

学校应该将校园中的食堂进行全面的整改, 加强学生饮食结构的健康性, 丰富食堂的饮食结构, 保证学生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康、营养的饮食场所。学生不能在感觉到饿的时候才吃饭, 也不能因为不饿就不吃, 应该把饮食的健康重视起来, 时刻关注, 才能保证身体素质的提升, 才能在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条件中正常学习。

(六) 树立体育教学的观念, 转变教育模式

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应该将体育锻炼实施到具体教学中, 充分地认识到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不能只是完全关注文化知识的提升, 更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只有加大力度将体育文化和锻炼落实到课程中, 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体育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校还可以针对相应的体育锻炼定期实施考核, 制定合格的标准, 让同学们能够为了达到体育考核的标准积极地去锻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还有益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将有关体育中的文化知识省略了, 重视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体育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相结合, 科学正确地引导学生们以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锻炼,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保健意识。

三、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它不仅仅是学生们自身情况的影响, 更多的也是社会、学校以及很多的外界条件所影响的。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是所有人应该共同努力共同研究探讨的, 应该让社会和学校把学生的健康高度重视起来, 并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在学校中, 开设多种有益于学生们身心健康的活动, 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体育锻炼平台和空间, 只有全方面地为学生去着想, 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帅.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与对策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2) .

[2]李强.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现状及解决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 (03) .

[3]祁振宇.大学生体质水平与运动技术学习的相关性研究——以篮球技术学习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水平下降 篇5

教育部2009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下降,肺活量呈下降趋势,超重学生明显增多,学生的不良视力据高不下。然而最近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其结果显示:2009年出现的问题依旧出现,而且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更加糟糕,这着实让我们担忧。因此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等方面初步探讨农村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和对策。

二、体质健康的概念

人们对体质健康的理解和认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这是一种过时的健康观,但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甚至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还能找到其踪影,可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多么的简单。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没有疾病,而是生理、心里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对体质的定义则为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由此而得出,体质健康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塑造所达到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里素质和对外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全面良好的一种生存状态。

三、农村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农村学生体质与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捡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捡出率居高不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四、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也不相同,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学校教育的原因

(1)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分数至上的教育现状

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调查,农村学生有59%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有41%的学生的每天基本不锻炼。这些直接造成了学生肺活量、耐力等素质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体育课程的改革存在某些误区,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过分偏激,迫使学校重文化课、轻体育课。

(2)学校体育课得不到保证

教育部明文规定必须安排足量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许多拒不执行或者执行的力度不够。家长和学校甚至观点一致,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许多文化课教师为了抢进度,占用体育活动课也习以为常。

(3)农村学校人均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据调查显示,西部某农村中小学学生人均投入经费不足3元,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存的器材上体育课,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96%的学校也没能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南部某省会城市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的只有17%,更不用说许多经济落后的农村了。以上种种状况直接缩小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制约学生体质健康的正常发展。

(4)学校因体育安全问题的制约,限制了学生的体育锻炼

由于许多学校曾发生过体育安全事故,因此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就因嗌弃食。学校怕承担责任而畏首畏尾,不敢大胆开展体育活动,一些体育教师更是怕惹火上身,反而对学生作反面教学,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存在畏惧心理。

2,家庭原因

(1)家庭的经济收入与职业影响着他们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和行动,社会经济地位由其文化程度、职业和个人经济收入等因素构成,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条件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意识,经济收入对参与体育活动有较大的影响,相信整天为生计而奔波的家庭,难以有时间和精力督促和带领孩子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父母把对孩子的教育、关心和照顾局限于生活上和物质上。注重物质生活,忽视强身健体,抓子女文化素质,轻子女身体素质。另外,家长们对孩子们身体锻炼和体育能力培养的意义理解教狭窄,认为活崩乱跳就是体育,不生病就是健康,而没有从客观上认识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教育。因此学生的锻炼机会受约束,只能作父母“听话”的孩子。

3、社会原因

(1)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改变所带来的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以及升学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根据学生自述导致身体不好的主要原因;体育锻炼不够占74%,睡眠不足和精神紧张占26%。

(2)校外体育锻炼场所和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缺乏,也是影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3)超重与肥胖人数的增加与全社会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相对滞后有关,人们普遍缺乏营养科学知识,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食物结构的不尽合理有直接关系。

4、学生自身原因

不少学生怕苦怕累,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呵护多,对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少,致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怕苦怕类思想较为普遍,这也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又一重要原因。

五、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对策

1有效的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锻炼提供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家长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监督和帮助,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学生体质健康。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树立学校健康教育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地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作为学校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上议事日程。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工作条件,加大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使学校体育设施得到改善,以确保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所必须的场所与设施。另外,学校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通过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和作息制度,确保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六、结论和建议

1结论: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全社会来关心和重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 、齐抓共管,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2建议:需要对中、高考制度进行合理改革,纠正“重智育、轻体育”问题,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水平下降 篇6

一、在合作学习中忽略独立思考, 造成认知水平下降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 现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互动, 重视小组合作交流, 这是课堂教学中体现“课改”的又一亮点, 但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出现过于追求形式的繁华现象。

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片段:首先多媒体课件展示“海上日出”的实况录像, 然后请前后四位同学交流: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学生在看完“海上日出”后, 立即安排小组讨论, 弊端是一方面学生还没有对刚才的情境进行加工思考, 这时讨论的思维层次较低, 并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是反应较迟缓的学生在讨论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这时的交流仅仅成为好学生的表演, 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愿望, 使学生的总体认识水平下降。因此, 在学生看完“海上日出”的过程后, 应先让他们用简笔画画出刚才看到的直线与圆的关系, 这时画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小组讨论, 通过交流、倾听、质疑、说服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新境界。所以合作交流一般应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 这样才更有意义。

二、在问题解决中辅设过密台阶, 造成认知水平下降

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师是以感知作为出发点呢, 还是以问题作为出发点?中外学者的意见几乎是一致的, 即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通过设计问题串, 利用问题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但在设计问题串时, 往往问题设计得太密, 缺乏一定的思维层次。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串:

(1) 如下图;四边形ABCD中, 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若AO=CO, BO=DO,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吗?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2) 如上图, 在四边形ABCD中, 若AB=DC, AB∥CD, 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3) 如上图, 在四边形ABCD中, 若AB=DC, AD=BC, 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在上述案例中, 把原本可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答”, 这种问答组织化程度高, 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 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倾向占有绝对优势, 因而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探究的思考力水平。

所以可改为:老师一次不慎擦去平行四边形ABCD的一半, 只剩下相邻两边 (如图) , 你能将这个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吗?请说明理由。

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学生自主取向占有明显优势, 从而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到实处。另外, 一般多种题型对应于不同的教学水平, 标准题、封闭性变式题和开放性变式题对应记忆水平、解释性的理解水平、探究性的理解水平的教学, 就目前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应多加强开放题、应用题和非常规题的教学, 以达到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

三、不恰当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造成认知水平下降

近年来, 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手段起到了神奇而独特的作用:可以运用图像、声音、颜色、特技等多种方法把知识展现给学生, 既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 又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不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也会造成学生认识水平下降。

如“从不同的方向看”的一道例题 (如图) :该图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 小正方体的数字表示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 请你画出主视图与左视图。教学片段如下: (1) 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个几何体; (2) 从几何体中抽象出主视图与左视图; (3) 归纳规律。

上述利用多媒体教学, 表面上是突破了难点, 但实际上学生却失去了自己动手操作、想象、感悟的活动过程, 失去了一次探索的机会, 也失去了培养空间观念的一次机会。因此, 应该推迟判断, 先让学生思考。也许有的学生会想象几何体, 有的学生在摆这个几何体, 然后借助几何体来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也许有的学生直接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这里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 不同的方法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然后, 在此基础上, 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 并组织讨论:如不通过搭几何体, 你能直接根据俯视图及提供的数字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吗?这样进行例题教学才不会因为现代教学手段而削弱能力的培养。

其实, 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教师要恰当使用, 注重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教学活动中去”, 从而收到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把数学教学混同于“数学习题的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 造成认知水平下降

新的数学课程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把过程作为数学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亲身体验, 在探索中认识数学, 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部分教师的观念滞后, 或迫于传统“分数质量的压力”, 仍然只注重结果淡化过程, 热衷于数学习题的重复、机械训练。

如“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片段: (1) (a+b) 2表示什么?它等于什么?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吗? (2) (a-b) 2呢? (3) 你能用语言叙述吗?上述教学略去了完全平方公式的探索过程, 把省下来的时间花到公式运用上, 学生只是反复套用公式, 简单地强化, 导致学习缺乏生气。其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 因此, 这种教学方法就造成了认知水平降低。现把教学环节改为: (1) 我们知道 (ab) 2=a 2b 2, 那么, (a+b) 2=a 2+b 2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2) 当a=3、b=1时, 右边必须再加上6, 等式才成立, 即 (3+1) 2=32+12+6, 谁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呢? (3) 按此规律推算: (a+b) 2=a2+b 2+。 (4) 谁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来说明上式成立的道理呢? (5) 由此, 你知道 (a-b) 2等于什么?为什么? (6) 你能用语言叙述吗?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运用猜想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 渗透了从特例到一般、化归的思想方法, 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 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数学思维方式。

诚然, 重视过程的教学, “数学知识”的总量和解题的数量肯定比以往要减少很多, 但学生在过程中尝试了失败, 走向了成功, 感受了数学的本质, 留给他们的就是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 这样的时间花得有价值。

水平下降 篇7

1 大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现状

根据2010—2014年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来看, 大学生健康体质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大学生的体型总体趋势是由以前的细长型向适中型发展, 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大学生中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 超重和肥胖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健康问题。大学生的肺通气功能、心血管机能均有所下降。据监测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肺活量、运动后恢复期心率等反映肺通气功能和心血管机能的指标均不合格, 说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体育锻炼的表现, 尤其是较大运动量的耐力性运动。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各个指标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将下降。

2 影响大学生健康体质的教育因素

2.1 高校体育硬件因素分析

2.1.1 学校场地的影响

学校的体育场地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 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现在的高校均拥有功能较齐全的体育场所。但随着高校的扩大招生,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原有的场地人均面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且多人在同一场地锻炼比较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生主要集中在篮球场地, 而其他田径场地闲置较为严重, 场地人数分布不均衡, 更加使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2.1.2 体育器材的影响

体育器材与体育运动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高校的体育器材种类丰富, 比较赢得学生的喜欢。随着体育的发展, 高校引进的体育器材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体育器材数量较少, 一般只供体育学院学生或其他特殊情况下使用, 所以体育器材的数量, 特别是较流行的体育项目器材, 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另外, 体育器材的新颖程度及质感影响着学生上课的兴趣。

2.2 软件因素分析

2.2.1 教育制度的影响

大学生为了就业, 大部分学生选择把所有的时间都交付给学习, 学校大肆鼓励学生考取各种证书, 极少参加甚至不参加体育锻炼。由于缺乏锻炼, 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薄弱, 大学的生活更加安逸舒适, 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低, 身体素质下降。

2.2.2 体育教育投入的影响

体育经费占高校教育总经费的比例明显偏低。虽然我国对教育经费投入加大, 体育教育方面的经费也稳步上升, 但是上升速度显然跟不上高校对体育经费的迫切需求, 而且体育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小。[2]

2.2.3 学校体育氛围的影响

男生锻炼兴趣较浓厚, 比女生的体育氛围及锻炼的情况要好。据了解, 男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基本上源于兴趣, 其中喜欢篮球运动的占绝大多数。而女生们主要是为了减肥而运动, 一般是跳绳、转呼啦圈、做瑜伽、跑步, 女生放弃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怕苦、怕累、怕脏、怕晒。良好的体育氛围是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

2.2.4 体育教师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能力对促进学生锻炼的热情有着极大的影响。除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及魅力外, 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 能在课堂上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管理和监督, 能够控制课堂。教师只有对课堂进行监督和控制才能使学生达到一定的体育锻炼强度。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 体育教师自己应该严格遵守课堂时间, 做好学生的出勤记录, 着装符合课堂要求;其次, 要求学生也做到。教师对学生起着带头表率作用。

2.2.5 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从参加体育锻炼来看,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 大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不强, 对自身的健康体质重视度不够, 缺乏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生活习惯来看, 大学生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 缺乏正确的营养知识, 暴饮暴食, 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 饮食结构不合理, 从不考虑营养搭配均衡问题。大学生成了静态生活的群体, 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 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健康体质水平下降的原因。

3 关于提高大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的教育对策

3.1 合理利用高校现有硬件设施

在高校不断扩大招生的时代, 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学生群体的需求, 多人共用场地, 不仅容易造成体育安全事故, 更阻碍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 阻滞了学生锻炼的热情。为了改变运动“扎堆”、场地闲置现象, 学校适当引导学生认识热爱其他体育项目, 加大场地闲置项目在校园文化中所占的比重, 加强各场地的功能性, 同一场地进行不同的项目运动, 保证合理运用场地。可开放更多的体育场地或延长场地的开放时间。在授课过程中, 体育老师可适当加入群体游戏, 不仅弥补了器材的不足, 更增加了乐趣。但高校最好增加器材数量, 避免出现学生多人共用一个器材的现象。

3.2 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适当调整

高校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项目中, 可引进新的体育项目, 如户外运动中的徒步、自行车、登山、户外拓展训练、野外生存等。增加现代的流行元素, 如街舞、jazz等。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课程设置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必要的有关健康理论知识, 教会学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3.3 建立教师激励制度

不同的时代对教师有着不同的要求, 教师要站在科学的前沿,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适应不同时期的教学改革与体育指导思想并且能够做到实际行动与指导思想一致。学校可根据需要建立教师激励制度, 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这样使工作表现优异的老师更努力, 积极性不高的教师也能奋起直追, 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建议

(1) 加强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大室内体育场所的修建, 以避免学生因天气原因而放弃体育锻炼。物质是文化的载体, 积极创造好的教学环境,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 革新教育理念, 以健康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兴趣为主, 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在兴趣上加以引导。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拓展教学空间, 丰富教学内容。营造体育锻炼氛围, 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身心健康发展的服务,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改善教学方法, 提高知识结构, 以适应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需要。

(4) 加强体质健康测试, 跟踪了解学生的体质现状。体质测试可以形成健康预警, 使教师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存在的变化, 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海峰.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4 (3) :29-30.

[2]王向东, 马宝玲.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4 (1) :68-72.

上一篇:舆情控制下一篇:输血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