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组织教法

2024-05-25

体育教学中的组织教法(精选七篇)

体育教学中的组织教法 篇1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组织教法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为了上好体育课, 我们应把工夫多花在组织教法上, 谈谈我在体育教学中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固定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 队伍的调动和队形的变换相对比较频繁, 花费的时间多不说, 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的密度。针对这一难题, 在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了场地、队形、器材三固定的做法。

1. 场地固定。

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的上课效果, 而相对熟悉的场地环境, 有帮助学生稳定情绪的作用。因此, 在经过缜密的分析之后, 我把场地的使用方法做了详尽的规划:短跑哪儿是终点、耐久跑在哪儿起跑, 包括跳绳、拔河、投球的位置都有明确的确定。上课时只需告诉学生练习的内容, 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练习的位置。这样做, 既减少了非锻炼的时间, 又增加了练习的时间。

2. 队形固定。

教学队形的变换和运用取决于教学任务的需求。开课之初, 我便把各项运动练习时的队形固定了下来。比如开课站4列横队, 徒手操呈体操队形, 而教蹲踞式起跑和30米直道加速跑, 则让学生分布在跑道两侧, 采用单或双行站立队形, 这样教师在中间讲解示范, 学生听得到, 看得见。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现在, 上课时我只告诉学生练习内容, 一个口令, 学生就会主动站好队形, 这样, 既节省了时间, 又使练习的内容衔接紧凑, 增强了学习效果。

3. 器材安放固定。

我们上体育课难免有数量多、体积大的器材, 器材安放固定可以减少浪费时间, 增加学生锻炼的时间。如跳箱、垫子, 实心球等摆放的位置不固定, 今天上课一个位置, 明天一个位置, 学生不适应, 教师上课时把时间都浪费在调动队列队形上, 增加非锻炼的时间。所以器材摆放是否固定, 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

二、课的组织新颖多变, 保证上课的质量

课的组织新颖多变, 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练习欲望强, 练习时间就多, 保证了上课的质量。一般性的体育教学, 一开始往往是队列练习。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单一的形式,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能不能把音乐、舞蹈、游戏放在课的开始呢?我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如我在四年级体育课时就把音乐、舞蹈 (或健身操) 安排在课的开始。由于音乐伴奏, 学生比平时显得很兴奋, 积极性很高, 音乐伴奏做操使学生全身心放开了活动, 而且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通过实践, 我发现只要组织新颖, 方法得当, 一点点小的改变, 就能消除学生课间所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 使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或如开始部分采用踩人影、挠脚尖等游戏学生分散练习, 时间可长可短, 也能吸引住学生。还有队列配音乐练习等等。只要组织不拘一格, 教法得当就能提高上课的质量。

三、运用“放”和“收”的练习, 提高上课积极性, 增加练习的时间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 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分散、自由练习的, 这就涉及“放”和“收”的问题。如何“放开”?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及动作技能掌握程度, 场地、器材、环境等教学因素适合放开时应放开, 以充分利用场地及器材的复合、轮流和循环运用, 让活动范围放开, 练习组合形式放开, 个人的练习选择与自由度、情感体验、情绪宣泄放开, 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兴趣爱好, 培养和发挥特长, 充分体现教者与学生之问的互动, 培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真正确立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所谓“收”, 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 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纠正, 去粗取精, 为伪存真, 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准确、系统、完整。收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素;二是教材中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困惑难解指出。

四、一种器材多用, 增加练习的密度

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学内容不能单一。过去, 一节体育课往往需要准备好几种器材, 光是收发这些器材就会占用学生不少时间。为了使课常气氛活跃, 减少非锻炼时间, 我一直在思索和探究有没有“一种器材, 多种用途”的锻炼方法。通过实践, 我发现, 实心球本是推抛等力量性器材, 还可以用来做多种练习。比如, 两个学生间相互传递, 可做准备活动。等距离排开, 可练习腿部力量。此外, 传球接力或跨下传球等也是不错竞赛性的游戏。

五、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能力, 减少非锻炼时间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多科教学的目的, 体育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 除了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外, 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常规的体育教学,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这节课上什么内容, 通过什么手段, 有什么要求, 达到什么目的, 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规定, 造成了学生本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 如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 本来懂得了一些体育基本知识, 掌握了一般的锻炼手段, 却从来没有机会独立运用。

鉴于这种情况, 我做了如下尝试:每节课开始前, 先简明扼要地讲一下本课的任务, 然后让学生自己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做准备活动、项目内容、整理活动等。通过观察, 我发现, 大部分学生都能按先前所讲的技术要领认真完成, 唯一不同的是, 完成的先后顺序和手段有一定的差异。课后, 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正确做法, 再把不当之处加以说明:跑跳主要是活动哪些部位, 该怎样做, 为什么这样做, 有几种办法可以达到目的等, 并鼓励学生课下运用所学知识加强锻炼。这种既教“法”又教“理”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潜移黙化的传授, 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日渐丰富, 独立锻炼的能力大大提高。

增强学生体质主要在于多练、会练, 我一方面努力研究在一节课中如何增加练习时间, 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练习时间, 另一方面就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能力练习这个措施, 使学生在课余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体育教学中的组织教法 篇2

1、关于中学篮球教材教法问题

对初中学生来讲, 他们大部分没有摸过篮球, 为此怎样教学, 选学什么, 后学什么, 就成为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1、身体方面的训练

根据学生的特点, 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应着重发展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身体柔韧、协调、速度、灵敏性。在安排教材内容上, 要灵活多样, 富于趣味性, 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抓好学年的身体素质训练, 是他们将来攀登技术高峰的可靠基础。

身体训练除一般体操外, 可安排篮球运动员的一些专项体操。如:反应能力、伸展性、柔韧性、协调性、手指力量、手腕的灵活性与力量、膝、胯关节的灵活性、肩关节的灵活性、身体重心的掌握、脚步动作、脚掌蹬地的各种方向与相反方向的交换等。

跳跃练习:向上跳、反侧跳, 向侧后方跳、深屈蹲突然向高后侧跃、空中转身、空中团身与伸展等。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伸展性、柔韧性等专项素质, 不是一天两天练习就能解决的, 应列为每次课的练习内容。

另外也应注意, 为避免马上学习中的枯燥无味, 将以上的练习可作为游戏的形式出现, 也可采用诱导性、技球、对抗的练习方法。

总之, 要视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

1.2、进行篮球基本技术教学, 应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 以打好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对于一个刚接触篮球的学生来讲, 怎样使他迈开第一步, 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每节课都要安排球绕身体的各种练习 (熟悉球性体操45例) 运球练习等内容, 以增强学生手对球的感应及控制能力, 以熟悉球的大小和重量, 以及球篮的高度。在学习基本技术上, 选择几项有突破性的关键动作 (也可称为启蒙动作) 。1、原地和行进的高低运球。2、双手胸前传球。3、单手肩上投篮。4、两步急停结合技球挥摆转身与跨步。当学生掌握以上几个简单的动作就会像小孩走路一样, 而能独立进行练习。

在上述几个动作的教学练习中, 要把两步急停当作关键环节来抓。因为它是篮球各项基本技术的桥梁。不会急停, 就无法控制身体重心, 因而拿球就要走步。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停的稳, 必须注意下列两点: (1) 急停时轴心脚要跨出一大步, 上体稍后仰; (2) 轴心脚落地刹那一定要脚尖落地, 然而马上过渡到全脚掌, 同时两膝弯曲, 降低重心。对一般学生来说, 三、五次即能掌握。

第二步是胸前传球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翻腕、伸臂和抖腕三个要领等基本上掌握了动作要领后, 就可逐渐结合两步急停的转身动作进行行进间的接球练习。

第三步是把投篮的动作结合进去。投篮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投篮手型 (单手肩上投篮) 重点使学生掌握持球、翻腕、向上伸臂和指掌压腕的动作。由近渐远基本上掌握后, 再把急停转身和投篮动作结合在一起, 反复练习。

第四步是教学生先原地持球转身结合跨步挥摆的动作。这个动作的关键是要控制自己的身体重心, 同时动作的幅度要做大一些。不改在原地转小圈子。逐渐加消极防守, 直至两人的积极防守。这个动作要课课练。只有熟练之后, 学生才能在半场和全场的教学比赛中才能获得较多的自由。

上述的几个简单动作, 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篮球运动大门而必须迈开的第一步。古语讲的好:“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为此, 我认为在中学的篮球教学中, 决不能忘掉对学生的启蒙动作。

2、篮球课组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上好每一节课的因素与环节很多。但对一名青年教师来说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 教师严格要求, 敢教敢管是上好篮球教学课的前提。

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凭兴趣, 随心所欲, 甚至有的同学把上篮球课当作放羊式的玩耍。因此, 课上首先必须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使学生懂得得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配合很强的运动项目, 在练习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养成听从指挥, 统一行动, 认真学习、刻苦锻炼的风气。在教学中还要发挥班干部和篮球技术骨干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分组练习中发挥骨干作用。

3、根据教学内容, 紧凑安排课堂练习, 是上好课必须注意的又一重要方面

一堂课的效果好与坏, 除了在组织教法上应注意队形调动和练习分组的安排外, 整堂课的安排节奏协调紧凑也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篮球场地宽, 学生多, 教学内容每次课各异, 练习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时要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练习方法应易于掌握, 多样实效, 使课堂不至于单调乏味, 使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

摘要:篮球是一项集体性很强的运动项目, 初中的大部分学生没有摸过篮球, 怎样上好篮球课,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 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学中的组织教法, 对学生严格要求, 注意队形的变换与调动, 根据教学内容, 紧凑安排练习, 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法尝试 篇3

关键词:教法,启发,情境,思考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随着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笔者依据新课标这一要求,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员。

“学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 这是很多初中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观点。因此, 在进行学法指导前, 必须先把这种想法清除, 否则是没有效果的。其实,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求学时所学的书本知识有很多一辈子也用不上, 但求学时用到的学习方法一辈子都能用得上。所以, 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门学科, 充实自己, 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作为教育者应该有正确的树人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记忆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保证, 历史科同样需要, 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更好地学习历史, 还是要讲究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方法:

一、启发预习

启发, 就是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要求, 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 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预习, 实际上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有着相当大的意义。经过预习, 学生对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 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值得注意的是, 课前预习必须要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 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 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 全面预习而无重点, 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 自以为已无师自通, 忽略听课。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 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 预习和启发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要求学生预习时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 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 理清知识的条理性, 预习后, 要求学生将课后的习题完成。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创设有效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就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诱导下, 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相互交流, 从而学会学习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课标强调知识获取的过程, 倡导对历史学习的体验与感悟, 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 构建历史认知,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价值观, 而“创设情境是解决问题、构建新知的前提”。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推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重要方法。

所谓教学情境, 即指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和情感的氛围与环境。采用历史情境教学, 就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针对具体教学目的和内容,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优化认知过程, 构建历史知识,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具体、形象、生动是教学情境的显著特征。初中学生正是形象思维成熟、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 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 思想活跃, 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 而且想象力丰富, 求知欲强烈, 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正符合初中学生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历史史实具有很强的过去性, 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能把历史事件的全貌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增强历史的亲近感、真实感,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科学合理、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教学能有效推动新课标的实施, 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 教师多提问, 让学生思考回答, 不仅可使他们时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 对其作答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 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 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 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 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 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 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 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 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 对学生的踊跃回答, 我就经常给以赞赏、鼓励,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给予肯定与赞赏, 希望学生能保留并论证自己的看法。我们总说学生死读书或读死书, 这跟我们平常对答案的唯一性要求是有莫大关系的。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 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就增强了, 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 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 我们的教学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讲授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 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教师导入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是针, 教师是线, 脱离了线, 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发现并思考问题, 本身就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讲授、解答这些问题的任务则落到教师的头上, 实际上升华为能力的培养了。因此, 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时, 我们不能回避教师的主导作用。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 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 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 即“启下”。巩固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对知识的积累。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 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积累, 既可巩固已学的知识, 还可以产生很多新知识的轮廓。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 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出发, 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力争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体育教学中的组织教法 篇4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句容市第一中学、句容市第三中学、句容市后白中学。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高一(1~3)班、高一(4~6)班共348名学生。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收集相关信息。

(2)问卷调查法:让研究对象填写问卷了解基本情况。

(3)访谈法:通过对有关教师的访谈和研究对象的交谈以得出结论。

(4)实验对比法:采用实验班与对照班以及实验班实验前后进行对比,以便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实验效果。

(5)数据统计法:对于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

2 具体实验方法步骤

2.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1 高一(1~3)班传统的教学方法

由老师统一指挥,按照传统的重复式耐久跑练习方法练习。采用定时跑或定距离跑,每周2次课,总时间为2个月,共16次。最终通过项目考核:1000 m(男)、800 m(女)进行测试评定。

2.1.2 高一(4~6)班分组分级教学方法步骤

(1)统计初测:统计学生耐久跑原始成绩或通过第一节耐久跑课测出学生进校成绩建立初始成绩档案。

(2)分组:按班级人数男女分开进行平均分组,依据学生耐久跑初始成绩,按优劣顺序可将学生划为甲、乙、丙、丁四个组别。(每组人数应控制在5-10人,并根据班级人数适当增减组数)。

(3)分级:分为升级、留级、跳级、降级四个级别

升级:通过课堂练习或课余锻炼,成绩上升仅一个组别,如考核时由乙组进入甲组或由丁组进入丙组等。

跳级:通过课堂练习或课余锻练,成绩提高两至三个组别,如考核时由丁组进入乙组或由丁组进入甲组等。

留级:通过课堂练习或课余锻炼,成绩变化不大仍属本组别,如开始在乙组,学期考核仍在乙组等。

降级:通过课堂练习或课余锻练,成绩下降到其他组别,如开始在乙组,考核时却降为丙组或丁组等。

(4)教学组织:每节耐久跑实践课按丁、丙、乙、甲先后顺序分组,并进行定时或定距离跑,组与组之间隔一定距离进行追赶练习,结束后各小组重新排定名次,为下节课人员分流、重新分组做好准备,可按小组人员比例结合名次划分流动人数,如:跑在本组前1~3名的学生可升级(甲组除外),后1~3名的学生则降级(丁组除外)、中间的学生仍留在本组。

(5)教学评价:实际操作若某学生按其耐久跑初始成绩分在丙组,学期考核时进入乙组第三名。则该学生耐久跑成绩分值为:40分(乙组组别分)+40分(升级级别分)+8分(组内名次分)=88分(等级为优)。

3 分析和讨论

3.1 实验结果

笔者通过对省句中、句一中、句三中、句后中4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对于耐久跑的学习情绪是消极的,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耐久跑教学课。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练习强度过大以及课堂气氛不活跃形成。为此,我对所教的高一班级采取了两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尝试并进行对比。(见表2)

通过实验后的数据,可以看出两种教学方法都能使学生的耐久跑成绩得到提高其中高一(4~6)班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较大。

3 . 2 严密的组织措施是影响耐久跑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耐久跑“分组分级”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与课之间环环相扣,让学生理解耐久跑不是上好一节课,拼命跑一次就能提高成绩,而是让学生体会耐久跑是一个过程,需循序渐进。每节课若不努力向前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课堂反映来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对立情绪比较严重,学生普遍不愿意上课,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学生课后反映的情况是很累。采用分组分级教学形式的班级,学生的自觉性很高,学生成绩进步较大,尤其是实验前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步最快,课后学生的发应也很好。实践证明:不但耐久跑课堂上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跑起来,而且活动课上一向清静的跑道也人数陡增。

3 . 3 良好的学习评价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通过表1我们不难看出原来在丙组相对较落后学生通过努力积累,评价等级也可获优;反之,优等生如果不思进取则成绩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耐久跑“分组分级”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新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用单一考核指标进行体育评价的模式,建立多元化评价,重视形成期评价,设制进步度评价,淡化分数,设立等级制,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构建成切实可行的优化评价体系,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体育优生及后进生提供平等锻炼的平台,对学生课后自主训练和终身体育锻炼影响深远。

4 结论与建议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教学,只是一个尝试,可以肯定学生的每种教学方法的参与意识、主动性、自觉性都有明显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取得一定教学效果,但是学生是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学生丧失对体育课的兴趣。

通过实验比较可以看出,采用分组分级教学法对于耐久跑的成绩的提高幅度大,而且在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好,同时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效的。建议在教学中要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有机的结合。

谈古诗文教学中的教法 篇5

一、导要“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导入至关重要。导入一定要活,要能活跃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导入要想做到“活”,就必须投其所好,符合学生兴趣,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我在教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课文时,导入了“假如我只有三天生命”这一话题,让学生谈看法,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日落”的图片,增设情境。课堂一下子沉静了,学生兴趣很浓,很投入地思考,当我引用毛泽东同志的“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和蒙田的《热爱生命》尾段进行评述时,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这样的导入成功地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为后面的学习铺好了路。

二、探要“透”

1. 猜解标题,初探主旨

古人拟题常寓深意于题中,因此,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透彻深入的探析,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也可引导学生借助标题,推测文章内涵。在解析《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课文的标题时,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谈自己从这个标题中所获取的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他们在解题时的存疑,最后引导学生利用标题推测课文主旨。至此,绝大多数学生心中已有一个答案,虽然它未必正确,但此时学生已有了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必然激发其浓厚的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2. 结合背景,再探主旨

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我让学生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熟悉课文。例如,在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的授课中,我让学生结合李白的生平和写作的背景,探析文章主旨,进一步验证学生先前“猜解标题初探出的主旨”是否正确。试想学生若没有对“一生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豪放洒脱”的李白有一定的了解,不知道此文写于李白“酒隐安陆,磋砣十年”间,又怎能体会诗人于文中所生发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呢?

三、析要“全”

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是授课的主体所在,分析要尽量全面,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全、更准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想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我使用三步法教学。

第一步让学生列出提纲。如果弄清了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大致读懂了全文的内容。列提纲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而且也能为写作时的整体构思提供借鉴。

第二步提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设计应兼顾趣味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应难易适中,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趣味教法 篇6

一、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总是教师“一言堂”, 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 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 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 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 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 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 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 从而导致“两极分化”, 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 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 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 仪表要洒脱, 精神要饱满, 表情要轻松愉快, 目光要亲切, 态度要和蔼, 举止要大方、文雅, 言吐要简洁, 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 书法要规范、漂亮, 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

课前, 可根据教学内容, 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 一则谚语, 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 自由演讲, 自由谈, 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总之, 一堂课, 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充满情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 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保持学生的兴趣, 巩固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如初学、巩固和复习, 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 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 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 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 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等, 都可提高学生兴趣, 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 学生一遍一遍地读, 效果要好得多。

教课文, 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 可采用模拟对话, 扮演角色, 讲故事, 述大意、改变人称, 变对话为叙述, 变叙述为对话, 即兴口头作文, 看图说话, 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活用, 学生学得兴趣浓, 用得机会多, 效果必然好。

三、课内外相结合

外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 向45分钟要质量。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 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但这种话动, 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 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 进行适当地组织。比如, 有目地的培养骨干, 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诗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 等等, 既可各班进行, 也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 巩固课内学的知识, 创造英语的气氛, 培养学生学英语兴趣, 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体育教学中的组织教法 篇7

关键词:体育游戏,体育教学,作用,教法

在大中小学里,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已经很是常见了, 随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年龄的差别, 体育游戏的轻重也有差别。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加强游戏体育, 因为它能让孩子们在一个有趣、欢愉的环境中成长。

一、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有着自身的特征, 即趣味性、普及性、娱乐性等, 在体育教学中, 增设体育游戏, 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不会觉得体育课枯燥, 同时这种方式更加的适合小学生的爱好, 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体育游戏有益于孩子们的竞争能力的提升, 也会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1]。

二、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 体育游戏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体育游戏, 也是一种体育活动, 包括常规的很多项目, 跑、跳、投铅球、跳绳等, 通过体育活动, 增强体质, 同时, 还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 培养了他们坚强的意志, 勇于克服困难的意识。体育教师在备课的当中, 要通过游戏的编造, 加强游戏的趣味性, 与孩子们的亲密度, 同时还要考虑游戏涉及到的动作有哪些, 是否学生很容易的就能操作, 不能出现高难度的动作, 还得有一定的思维敏捷性, 这样的环境下, 才能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2]。

(二) 加强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是符合儿童生、心理特点的需要

小学阶段, 是孩子们成长的主要阶段, 可以说, 这一阶段, 也是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才的基础阶段, 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刻,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认为, 儿童在7岁到11岁之间, 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对周围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还没有达到具有抽象思维的程度。

对于体育游戏的内容, 教师应该选择比较具体形象的、较为直观的, 多数是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小游戏。这样, 学生也喜闻乐见, 熟悉的很。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进行体育游戏的形式, 对于发展他们的德育、智力、体格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 加强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指导思想的需要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指导思想,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1. 加强体育游戏的教学, 可以对学生基本活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增强学生的基本体质, 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更好地去做别的事情。

2. 加强体育游戏教学, 有利于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在进行游戏教学时, 小学生的热情总是很积极、兴奋的。这样孩子们的心理压力通过运动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能够更好的去课堂中学习各门功课。

3. 加强体育游戏的教学, 更加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培养相互间的竞争意识。

通过竞争, 强化孩子们的竞争意识, 明白社会上要做一个第一的人, 可以得到很多荣誉。因此, 以后无论做什么, 都有凡事都要争做第一, 做到最好的思想[3]。

三、规范体育游戏教学, 提高执教者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

(一) 执教者要掌握和了解体育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和相应的内容的分类方法

体育游戏的内容很多, 针对不同种类的游戏, 老师要学会具体进行分类, 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选择适合本节课的体育游戏, 这是很重要的。选择的合适了。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选择的不合适, 也会产生一定的反效果。

(二) 执教者要学会根据小学体育课的结构部分和基本教材的需要选择体育游戏的方法

我们对体育游戏的结构进行分析, 体育课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的内容, 依次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这四个部分, 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教师都可以用体育游戏的方式来安排。但是, 对于所选择的游戏内容, 则要满足教学的要求, 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 还要适当地对游戏进行智能上的衍生。这样孩子们不仅快乐的玩了, 同时从游戏中也得到了智力水平的发展, 得到教育的成分多一些。比如做接力跑的时候, 对跑的规则和要求, 教师要详细解说, 不断提高学生的跑步能力。

(三) 执教者应具备改编和创编游戏的能力

体育游戏种类繁多, 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来说, 都是相当丰富的, 教师要结合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 心理承受程度, 以及身体的情况, 进行自己创编有益的游戏, 编造一些新的有益, 这样可以缓解旧的游戏给孩子们带来的厌倦感。在新游戏的带动下, 学生们的新奇感会增加, 也可以通过一步步战胜困难, 引发孩子们的战胜困难的心理, 通过将一种改变为多种练习法。

(四) 体育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力, 能够为学生讲解示范体育动作

教师要在孩子们进行体育游戏运动的时候, 对游戏的规则、要求, 有一个总体的思路, 每一个动作的分解动作, 教师都要给学生们进行示范, 同时让孩子们先把分解动作做标准, 做到位, 这对其余的动作有很大的帮助, 还要考虑动作对孩子们的安全性, 不能出现高难度、有危险性质的动作。让学生把握每个动作的要领, 做好每一个动作[4]。

(五) 执教者要在游戏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中, 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果有的孩子们不小心摔倒了, 要对其进行帮助, 而不是在一旁嘲讽, 让他们学会怜悯、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很多游戏中的内涵都具有教育意义, 教师要利用这些机会对孩子们进行适当的点播。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 体育游戏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努力, 研究, 将这项工作做好, 培养一个个优秀的人才, 做好关键的一步。这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洪霞.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作用与组织原则探讨[J].新课程导学, 2013 (06) .

[2]侍崇艳, 刘峰.苏北小学体育教师体育游戏运用特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6) .

[3]黄绵成, 李方姝, 付晓蒙, 姚利娃.“体育游戏”在成都市中、小学课改中的运用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2 (06) .

上一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建设下一篇:高等学校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