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资源配置

2024-08-12

内在资源配置(精选十篇)

内在资源配置 篇1

课程的一般资源向地方课程资源转化的条件

作为资源的一种类别, 课程的一般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它的形态多种多样, 在没有经过教育学的加工进入课程, 并且与教师和学生产生互动之前, 它只是一块等待开放的课程地藏, 是外在于学校课程的, 只能算作准状态下的课程资源。等到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被选择和利用, 才能作为课程资源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从而具有了实现课程目标和转化为课程的内在功能。所以课程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 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并且服务于学校课程目标的各种各样条件的总称。课程的一般资源能否开发为课程资源, 要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适应课程目标的需要。地方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构成要件, 地方课程目标也应该作为学校课程目标的一部分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目标有机融合, 共同构成统一的学校课程目标体系。因此地方课程目标同学校课程目标一样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价值依据, 也就是说课程的一般资源能否转化为地方课程资源关键要看它对地方课程目标达成的适切程度。按照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强调的, 可以从“学习者”“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建议”三个方面出发寻找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对地方课程提出的价值目标。

1.学习个性化

课程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自身经验、学习形式以及所属的族群与文化, 增进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 增进学生生活经验, 充实生活智能。

2.社会生活化

通过对本地区社会中主要文化的风俗、价值和信念、民族组成和历史沿革的知识的学习, 了解自己所属文化和其他不同民族文化的历史、成就及其特点, 帮助所有学生发展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 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乡土认同;借由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了解本地区的特色和问题, 培养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心态, 培养学生接纳人类的独特性、共同的人性、公平权利和正义原则等;以地方文化知识学习为起点, 扩大其学习范围, 由爱乡而爱国,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民族观、世界观。

3.专家知识人文化

培养学生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利用本地区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和辩论的能力, 协助学生理解自己、他人和生活的世界。

与传统的受现代知识观支配的国家课程相比, 后现代知识观对新课改的影响和渗透得到充分体现。

Blog的特点以及与地方课程目标内在价值尺度的一致性

1.Blog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壁垒的破除, Blog的技术价值核心不是科学技术大众化, 而是普遍化的知识转向境域化的知识

普遍化的知识观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以个人兴趣爱好为转移, 是普遍有效的, 知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 如实地反映揭示着事物本质。因此知识是确定不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被认为是知识的基本属性。如此一来, 知识成为崇拜的对象, 而非思考的对象。为光环所笼罩的知识逐渐沦为控制、僵化、迷信的工具, 外在于个体的知识成为真理的代名词。个体经验、际遇感悟、生活场景、境域知识不得不退居二线, 为正统知识所不齿。反映在课程中, 以国家课程面目呈现的“官方知识”自然以真理的代言人成为个体学习的标准和模本。20世纪中期, 这种普遍化的知识观遭到根本批判, 境域化的知识观为人们接受: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局部的或者境域的特性。这些局部的、境域的条件是知识形成的前提, 而不是知识的干扰。知识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发现与揭示, 而是人们理解事物及其与自身关系的策略。Blog关注点不在于内容表现的艺术性和技术追求的先进性, 而在于个体知识的境域性或存在性。任何知识和任何知识的表现形式都能够在这里几乎不受限制的获得同台展示的机会———只要能上网、会打字和不违背国家法律。在blog上既有客观知识的生存空间, 也有个人情感的展示天地;既有官方知识的宣传, 也有私己文化的渲染;既有科学世界的探索, 也有生活世界的回归。后者因为能够适应个性化的价值诉求而拥有更多的点击率。就个人情感、私己文化、生活世界的特征而言, 这些知识的位置也许位于传统的现代知识观的底层, 但是在后现代知识观看来, 它们在价值上与其他知识没有任何差别。这些知识无意于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深刻本质, 偶然的境域的存在恰恰促其得以产生。这种偶然相遇的理解构成了知识体开始。在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邂逅中, 学习者个性和个性的学习方式得以张扬并以此造就了blog同地方课程目标内在价值尺度的一致性。

2.blog上置放的不仅仅是个人日记、网络资源, blog的目的不是自娱自乐, 它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利他共享精神, 是知识的等级化转向知识的类型化

由于某些知识处于知识体系的核心位置, 以真理自居压迫着另外一些知识, 所以不同的知识依照价值被划分为三六九等, 排列成一个明显的知识价值谱系或台阶, 这就是等级化的知识观。世界原本是复杂的,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多样的, 由此形成的知识也应该是多样的。类型化知识观认为人们不应该按价值等级来评价知识, 应该按照知识的类型水平来评价知识, 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具有同等价值。类型化是对等级化的解构和废除。在blog的网页上, 文化资源只有使用价值的平等性而没有资源体价值的等级性。文化资源体以类别归类而不以价值高低划分。价值平等的前提使得资源交换的开放性成为现实。公共开放的交换就是共享。自我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求取他人的获得, 这在市场经济中已然是最为道德、公正的交换方式。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交换的是商品, 而在这里我们能一起观赏到由各类风俗、价值、信念、规则等要素汇合而成的文化大花园。在这个文化大花园, 你可以先从自己家门口开始了解它的历史独特性, 感受自己文化的美丽。你还可以步入隔壁的花园, 探究它, 认识它, 包容它, 欣赏它。多元文化的学习丰富了我们对生活世界的感知模式, 世界并非以单一固定的模式得以呈现, 社会的存在状态可以从多个角度获得理解。从情感认识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社会的生活空间, 折射出五彩斑斓的颜色。在社会生活化方面体现了同地方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内在价值尺度。

3.Blog的帖子争论并非是为了得到相同的答案, 也不是为了倾听权威的声音, 而是为了求取沟通的理解, 体现出理性的价值和批判的精神, 是知识的累积转向知识的批判性

累积是现代知识增长的方式, 主要依靠学科知识的积累, 等积累到一定程度, 知识才有所发展。批判性是后现代知识增长的方式, 既依靠某门学科知识的积累, 更依靠知识的怀疑、猜测、争鸣和反驳。前者的道路是唯一的, 最后的结果趋向一致的结论;后者的道路是多样的, 问题的寻找和理论的猜测成为工作的核心。Blog上大量带有质疑、批评的回复或品评对以真理名义说话的意图构成威胁, 用真理名义说话的必然结果是让多数人闭嘴, 知识的积累和突破成为少数人工作的专利。支撑这些评论的动力源于可贵的原创精神和辩论的批判能力。在不停地追问和批判中, 知识的生命力得以维续, 知识增长的动力才不会枯竭。在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式微的时代, blog同地方课程目标体现了相同的内在价值尺度。

参考文献

[1]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J]博士文库, 2003.

内在资源配置 篇2

摘要:现在世界各国都已经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纳入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内。我国政府的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在开发和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如果配置比较恰当的话,并且把人力资源施政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以后,那么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我国的综合国力就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在参与全球化人力资源的竞争当中也会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对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内在重心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政府 人力资源 开发管理 内在重心

在那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依然是延续传统,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到政府工作中还是非常的少或起步时间不长,这就造成了理论以及实践上缺乏。随着我国成为了世贸组织的成员后,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人才或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的作用就十分的突出,重要性显著。现在人们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还是侧重于企业方面,对于政府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涉及得比较少。其实政府部门现在采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起比较先进的政府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模式已经非常的紧迫。现在我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心主要就体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选拔人才的方面

我国的政府部门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要坚持按照岗位的工作特点以及工作的性质来进行选拔,应该要做到人有所值,岗有所需以及有的放矢。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在选拔人才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能力、学力、品德以及经验。人才的选拔应该着眼于多渠道,坚持任人唯贤,有能力便任用的原则。在人员招聘时,可经人才市场、报刊广告、互联网、海外以及猎头公司等进行招聘。另外,人才的选拔评测还必须要走科学化道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更是一种理性、公平。人力资源管理要将现代化科技手段充分的运用其中,走公平、客观、公正的选拔道路。比如可结合笔试、面试以及辩论三环节,测试人员能力,也可以测评软件为辅助判断依据。全面了解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特点以及职业适应性,方可量人用人,实现科学化选拔。

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坚持的是公开、公平原则,选拔人才是凭能力选择,是对传统的政府部门人才选拔的一种突破。另外,人才的录用也没有了身份的限制以及地域的规定(某些省公务员考试中有较少比例的规定省域限制),对人才的选拔与安排上,扩展了相关的视野,是竞争、“三公”、择优原则的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选拔人才比较良好的竞争环境。这也是在对人事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成果。最近几年政府机关部门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公开招考的方式来向整个社会招收和录用公务员,使得在国家的公务员队伍当中充实了一批具有非常高的素质的年轻人,为我国的政府机关部门增添了活力和生机,同样也为以后的公务员考录工作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些新进的人员当中,大多数人都能够比较快的去适应自己职位的工作要求,体现出的作用非常积极,是创新政府工作、活跃政府气氛、为政府注入生机的全新方式。但是,在长时间的政务工作后,总结发现,具体的考录方式以及操作程序方式等有许多的不足,改进部分较大。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在进行考录的过程当中周期比较的长,不能够很好的去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进行考虑的时候方法也不是很合理,这样就会对公务员录用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培训人才的方面

在提升公务员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综合业务能力、开发潜在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培养储备人才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随着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在走系统以及科学化的培训道路后,为公务员的知识更新、能力培养、思维变革、心理调整以及观念转变贡献着坚实的力量。

在投资人力资本的时候,职业培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同时职业培训也是人力资源在开发和管理当中永久性的课题。只有采取比较系统的方法才能够做好职业培训,它主要就包括了下面这四个阶段:需要的评定,方案的设计,实施方案以及评估培训的结果。

我国如今在对公务员进行培训的时候采用的方式主要就是各级行政院校、党校、高等院校以及聘请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学等多渠道的培训方式,这样公务员的受训业务水平以及政治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培训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训流于形式、公务员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动力不是很强等。我国的组织人事部门应该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公务员“要我学”的思想转变成为“我要学”的思想,逐步的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公务员应该要意识到学习知识以及知识转变成为能力的价值,从而来形成一种比较强烈的学习氛围,相关的组织人事部门应该要对培训的结果进行监督和考核。激励人才的方面

组织人事部门应该要建立起比较完善和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广大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要想留住人才那么就需要依靠事业、感情以及适当的待遇。

建立起比较合理和公平的薪资管理分配办法。最近几年国家对于公务员的薪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年去参加公务员的考试,这样对于政府部门选拔人才是非常有利的,政府部门的整体素质以及工作水平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确定和调整我国公务员的薪资水平时,可以很好的借鉴西方国家那些非常有效的办法,比如实行定期提薪的原则,但是在提薪的时候还是需要经过一定的考核,在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提薪。这样的话就能够很好的去激励那些公职人员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让他们在工作当中能够看到希望;对于公职人员的薪资水平应该要和私营企业的薪资水平基本上保持一致,要定期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防止那些比较优秀的人员跳槽;在调整和确定工资的时候应该要公开化。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和福利保障制度;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的绩效考核的评价制度;岗位制度的构建,坚持权责分明、有效放权制度以及能进能出和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对以尊重人的尊严、需求和价值为核心的人本管理要加以强化。

配置人才的方面

合理安排人才,确保人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地位,是政府内部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对于政府的职能发挥、人民对政府的评价有重要的影响,是政府选择用人道路的指导原则。另外,政府人才的合理安排利用,实现才尽其用,也是政府公务员主动工作,带着热情为民服务的战略点,对激发公务员的潜能有直接促进。针对人事组织机构而言,在对政府人员合理配置时,要考虑到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能力高低、素质结构、人员的兴趣爱好、人员对岗位熟悉度等,在分析比较后,方可做到人事安排的针对性,实现岗有所需、人有所值的最终目的。优化政府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是政府部门立足自身职能进行的一次人员内部调整,是优越人员心态的工作方式。对各公务员的优势以及特点都能够发挥的十分充足,有利于公务员能力的增强、素质的提升以及知识的升华,对公务员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实现政府为民服务的本质有双赢的功效。

在人才配置上,最主要的就是适用与适才。公务员自身能力情况是人才配置的着眼点,即要求立足于公务员能力基础上,把职位的安排、内容的布置合理、针对性的适用于公务员个体,走岗位与能力相适应匹配的道路。如果人才的个人能力不能够和职位级别以及岗位相匹配的话,那么那些有能力胜任这个岗位的人才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而在这个岗位上的人才也会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而不能够很好的胜任这份工作。能力和岗位相匹配主要强调的就是要根据岗位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人才,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最终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政府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内在重心进行研究也显得更加的重要,只有对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人力资源在政府部门当中的作用,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运用内在动机激励人力资源的策略 篇3

一是生物性驱动力。主要是通过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它的假设是,人都是生物性的,激励的目的之一是让人生存。

二是外在动机。通过外部的奖惩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提高实效性。它的假设是,人都是理性的,当有外部奖惩时,会适时改变行为趋利避害,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激励的目的是让人服从和执行。从管理的角度,其强调的是控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种激励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忽略了人的内在需求,把人当作实现工作目标的机器;易使人出现短视行为和唯利是图的行为,激励成本刚性增长。

三是内在动机。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来的动机,如需要、求知欲、兴趣、爱好等。它的目的是让人全身心投入。从管理的角度看,其强调的是服务,管理者更多的是充当管家的角色。

历史进入新世纪,学校人力资源激励主要应该用第三种驱动力——内在动机。因为它更符合学校的创造性劳动的特点以及当下学校组织变革的要求。运用内在动机激励学校人力资源的策略如下: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认为自主是指有选择权的行动。自主的感觉能够对个体行为的表现水准和态度施加强大的影响力,使其更大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富有创造性的研究者。

学校人力资源的自主权,主要体现在工作内容自主、工作时间自主、工作方法自主和工作团队自主四个方面,其中工作内容自主最为重要。工作内容自主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教育目的和课程大纲,教师在选择内容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二是教师能选择接什么活。当工作是教师根据自己意愿选择的时候,教学研究变得相对较容易,工作也成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更有利于促进教师以研促教,更快成长。

设置恰当目标会使人产生达到目标的内在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设置恰当目标,要根据学校管理实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表述清晰具体。

2.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3.目标难度适当。目标设置不能太难,太难容易让人望而止步;也不能太易,太易则形同虚设。目标的设置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应使职工感到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可能实现它,这样才能强化目标的激励作用。

4.强调目标制定的广泛参与性。在制定目标时,要让相关职工参与进来,共同商议制定。这样,既有利于集思广益,也有利于保证职工对目标的认同。一个目标再好,如果没有被行为主体充分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身追求,就难以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在追求自己参与制定的目标时,对其投入要多。通过此项举措,有利于组织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双赢。

5.及时反馈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反馈就是让职工知道行动的结果,及时让教职工了解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以及行为与目标的差距。这样做的好处是,反馈可以指导行为,可以帮助职工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行为,这既有利于组织目标的更快实现,也有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否完成任务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个体越自信能够完成任务。面对消极反馈,也容易积极面对,更加激发其工作努力程度和积极性。要不断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自我效能感,其重要方面是要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心理开发:

1.帮助教职工不断树立高成就感。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职工的认识,使其永远不满足自己已有的成就,克服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等不思进取、贪图舒适的心理。

2.帮助教职工不断调整思维习惯与态度。旧的传统思维习惯往往会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它束缚了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难以有所创新和突破。一旦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与习惯,就容易实现工作的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教职工的自我效能感。

3.帮助教职工不断提升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人人都有自我形象。因为人人对自己都有自我评价和看法,这种评价和看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我形象并成为一种内在信念,进而控制着自己的行为,影响着自己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所以,学校要提高教职工的自我效能感,就要注重帮助教职工改变、提升自我形象,这样才能使教职工产生新的行为,从而不断实现新的、更高的目标。

工作设计是指将各种任务组合起来构成全部工作的方法。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素。在学校,恰当的工作设计和安排可使教师对学校工作产生兴趣和热情,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成就感。作为学校管理者,应科学设计教职工的工作,“使工作变得更有意义,这是一种最本质、最活跃、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学校工作设计主要应关注两个方面:

1.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是指增加教职工工作任务的数量或变化性,是工作任务的水平扩展。学校通过工作扩大化,扩大了教职工的工作范围,使教职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这有利于减少因从事单一工作而产生的厌烦感,提高教职工的工作兴趣,增加其满意度,提高工作质量。

2.工作丰富化。工作丰富化是对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的改变,是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的垂直深化。工作丰富化有利于教职工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身发展,进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能。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把教师所从事职业活动的全过程作为管理对象,将教师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结合视为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根据教师个人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为其安排、调整乃至设计合适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人的才能,将学校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同时,实现学校组织与个人发展的双重目标。进行学校职工生涯规划管理有利于实现教职工个人和学校的双赢。对于教职工个人来说,有利于他们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了解学校为自己职业发展提供的机会和上升通道,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校的发展前途,使之努力有了方向。对于学校而言,有利于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培养学校所需的人力资源,并且通过职业生涯管理把职工与学校结成长期合作、兴衰与共的伙伴关系,促进学校发展。

内在资源配置 篇4

1 相关概念与研究假设

1.1 教学配置量

教师的教学配置量是从工作适配度概念引申来的。Holland认为工作适配度是指个体性格特质、能力大小与工作状况的适应程度[2]。Edwards指出,工作适配度是个体工作能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配合程度[3],当个体工作能力与其工作要求相符时,或者是当工作岗位的特性能满足个体的欲望时,就实现了个体工作能力与工作绩效的契合。基于上述工作适配度的理解,本文将其引入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得到教师教学配置量的概念,教师教学配置量是指教师的教学量(上课时数、开课门数)与其教学能力(兴趣、教学经验和学历背景)和教学绩效(达到绩效定的标准)适合度。当教师的教学工作配置量越好时,其教学满意度也越高,教师与学校的心理契约就越高。由此可得到,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配置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业绩和组织承诺均产生影响。

1.2 教学内在动机

动机理论认为个人的工作动机分为外生动机和内在动机,外生动机是个人因为物质利益需要而产生,内在动机则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职责使命的需要而产生,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自主理论认为,在工作中能够自身做主并能够胜任的那种感觉构成其内在动机的直接原因,换句话说,个体的内在动机的强化可通过在工作中能够自我做主并能胜任感觉的那些因素来实现。教师正像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作者”,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具有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能够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信息的工作者[4]。教师的个人的教学声誉和个人获得知识优势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自主和胜任的感觉,从而影响着教师教学的内在动机。教师获得的知识优势和教学声誉不仅是教学内在动机的重要来源,还是影响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Ferris等指出,个人声誉是由显著的个人特征、造诣、突出的行为的融合体[5]。教师的教学声誉是由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个性化教学特征(教学风格)、造诣(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行为(教师育人)的融合。教学声誉较佳的教师被认为更有竞争力或更值得周围同事的信赖,自然也被学校认为更适合作教学工作。现有诸多文献都支持了个体的内在动机对其工作的绩效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Kuvaas验证了内在动机在薪酬、奖金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中介效应[6],helan等指出,内在动机在工作绩效与程序公平之间有着显著的中介效应[7]。另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员工的内在动机对于员工工作冲突[8]、工作积极性[9]、工作的持续性[10]等具有显著影响,个体的内在动机越高,其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越高。同样的道理,独立学院的教师教学内在动机越高,教师的教学业绩就会越好,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和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也就越高。

1.3 教师组织公民行为

Organ and Near指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不受正式奖励制度影响的行为,该行为由助人行为、文明谦让、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和员工美德五个维度构成[11]。组织公民行为从心理契约的视角认为,是组织与员工契约之外的所有行为[12],组织公民行为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员工和组织的感情程度。研究者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Gieorge等研究证明,员工的组织支持感与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相关性[13]。Farh等发现组织公正与组织公民行为有正相关关系[14]。Lauver研究证明个人组织匹配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存在积极的关系[15]。以上研究主要是针对工商企业的组织公民行为展开的,对于学校的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尽管历史较短,但也有一些研究成果。Dipaola证实了教师组织公民行与学生的成绩有着显著的正相关[16],郑耀男认为影响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主要变量是工作满意度[17]。结合有关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本文把独立学院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分为互助行为、敬业精神和教学责任等内容。

1.4 教学期望

教学期望源于工作预期的涵义,Eisenberger认为,工作预期是员工认为其工作绩效与之得到回报的符合程度,反映了员工对于工作绩效与相应的工资、职务提高等关系的期望[18]。根据工作预期的理解,本文认为教师的教学期望是指教师的教学绩效与教师得到的工资待遇、领导及同事的认可及其自身发展的适应的期望。如果教师的期望与现实有差异,那么就会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期望落差”会引发教师不安、沮丧、懊悔等消极的情绪,成为制约教师与学校心理契约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承诺的提高。

1.5 教师的教学配置量、教学内在动机、组织公民行为与教学期望的关系

工作适应理论认为,个人的工作发展与工作环境融洽以及个人与工作匹配性、满意度相互的要求都可以导致工作的积极效果[19],现有文献对于个人与组织匹配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做了一定研究,Chat-man验证了个人与组织匹配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20],Belen也检验了个人与组织匹配程度影响组织公民行为[21]。鲜有文献探讨教师的教学配置量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关系。如前所述,教师的教学配置量越高,教师的教学绩效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体会的成就感就越大,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随之增加。教师的教学期望会直接影响到其所在教学单位的内心的感知,教学期望折射出教师对学校的认可,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努力会带来教学绩效及其他期望的结果(工资收入、自身发展、在同事中影响力及个人的教学声誉)提高。管理学中的期望理论认为,个人在组织中的期望与工作热情和工作的内在动机直接相关,而个人的内在动机会产生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期望会调节教学配置量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当教师的教学期望越高,教师配置量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之间有正向关系,由此提出假设1:

H1:教学配置量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关系通过教学期望来调节。

H1.1:教师教学期望调节教学配置量与教师敬业之间关系。

H1.2:教师教学期望调节教学配置量与教师互助之间关系。

H1.3:教师教学期望调节教学配置量与教师责任之间关系。

教师的教学内在动机与教师的教学配置量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内在动机促进了教师依据自己专业、兴趣和能力对教学岗位做出理性的选择,这种理性选择有助于教师在进人教学单位后的教学工作配置量的提高。另外,教师教学配置量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声誉和知识竞争优势,从而强化教师教学的内在动机,提出假设2:

H2:教学工作配置量与教学内在动机之间通过教学期望来调节。

H2.1:教学期望调节教学工作配置量与教学声誉之间关系。

H2.2:教学期望调节教学工作配置量与知识获取优势之间关系。

教师的教学内在动机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也有相互影响的关系,组织行为理论指出,员工对收入报酬等外在的激励因素过分关注会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较小,关注外在动机激励的人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注力较弱,而对于教学责任、教学名声和同事关系的关注的教师则更多表现出教学本职工作外的积极行为,或者说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更多地依靠教师教学内在动机的发挥。教师的教学内在动机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配置量对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此时,教师的教学工作配置量通过教学期望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产生中介效应,教师的内在动机会调节教学工作期望在教学工作配置量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因此提出假设3:

H3:教学期望在教学工作配置量、教学内在动机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中介调节作用。

H3.1:教学期望在教学工作配置量、教学声誉与教师敬业之间起到中介调节作用。

H3.2:教学期望在教学工作配置量、教师知识获取优势与教师敬业之间起到中介调节作用。

H3.3:教学期望在教学工作配置量、教学声誉与教师互助之间起到中介调节作用。

H3.4:教学期望在教学工作配置量、教师知识获取优势与教师互助之间起到中介调节作用。

H3.5:教学期望在教学工作配置量、教学声誉与教师责任之间起到中介调节作用。

H3.6:教学期望期望在教学配置量、教师知识获取优势外与教师责任之间起到中介调节作用。

2 数据来源与测量工具

2.1 数据搜集

在研究教师教学工作配置量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上,着重检验教师教学期望对于教师内在动机的中介调节作用。本研究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数据收集过程如下:首先,我们对调查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保证调查人员能对受访者说明本调查的目的、要求和注意的事项,同时对受访者承诺对调查结果的保密,最大限度保证调查问卷有效性;其次,调查人员在调查之前要对每一份问卷进行编码,受访者在对调查问卷填完后,调查人员将其收回以便电脑录入与处理。本调查采用配对调查的方法,即将每套问卷设计为两套,一套由四份教师问卷构成,另一套由一份学校领导(包括校级领导和系部领导)问卷构成,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同一来源可能产生的同源偏差。本次调查时间是2014年6月至2014年8月,在广东8和江西2所独立学院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00套,其中针对教师有480份,针对学校领导的有120份,为了使问卷的填写不受教师和领导相互影响,我们让调查人员直接把问卷分别发给教师和领导填写,以便使调查的结果具有更大准确性和严谨性。本次调查一共花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共收回调查问卷516份,其中教师的420份,校领导的96份问卷,收回问卷率为86%;收回有效问卷496份,收回率为82.5 %。对496份有效问卷我们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统计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通过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

2.2 测量工具设计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是参考现有文献使用的较为成熟的量表,结合本研究的对象进行一定的修改,对于一些明显的不符合本研究的题项直接删除。对于量表的使用我们先在2014年4月至5月在广东省独立学院中选择80名独立学院的教师对问卷条目的表述和存在异议做了修改,最后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设计问卷,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教师教学工作配置量:该部分由员工填写。如前所述,教学工作配置量是教师个人教学兴趣、学历和教学能力与教学岗位的要求或者是教师教学业绩与教学岗位特性的相配程度,强调教师个人特质与其教学岗位的要求相一致。本量表参考Abdel Halim开发的量表[22],并结合教师职业的特点设计共5个题项并由教师填写。比如“我尽自己的能力进行教学”,“我的学历能够适应教学任务”,“我承担的教学任务是我感兴趣的课程”等。将该量表回收的有效数据经过SPSS18.0统计软件测得,其信度Cronbach′s值为0.854。教师教学内在动机的量表也由教师填写,教师教学的内在动机描述的是教师进行教学是一种对个人的声誉和知识追求而非物质利益的驱使工作动机的表现,是教师对教学职业的感知及其对教师职业追求的一种内在心理要求。该量表由教学声誉和知识获取优势两方面内容构成,教学声誉量表在个人声誉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对独立学院教师的深度访谈,我们设计了2个题项来测量教师的教学声誉:①我的教学建议在教学工作中会受到重视,②学校领导和同事对我在教学工作能力的评价是较高的;教师知识获取的优势量表我们参考了Burgess-的量表[23],结合本研究对象修正为三个题项,如“在教学工作中,知识和信息对于我的教学效果的提高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工作中,知识和信息对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教学工作中,拥有大量知识的教师会受人尊重并能获得成功”等,教师教学内在动机量表的信度Cronbach′s测量值0.792。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描述的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自愿表现出教学工作之外并有利于教学业绩的提高和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的积极行为,该问卷由独立学院院领导和系部领导填写。独立学院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依据Smith等人设计出的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问卷[11],结合我国独立学院教师的特点开发独立学院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其构成如下:①教师助人行为。说明教师乐意帮助同事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行为;②教师敬业精神。该行为表达了教师积极主动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行为;③教师责任心,描述教师基于对教师使命的认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的对学生和社会高度负责积极态度和教书育人的行为。“教师助人行为”含有5个条目,比如:“我会主动帮助其他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我与同事、领导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责任心”包括6个测量题目,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会想办法克服困难”,“我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利用业余时间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等问题”;“教师敬业精神”有5个题目,比如“我乐意承担本教学工作之外的教学任务”,“我对教学工作经常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我不断吸收专业新知识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获取的数据测得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Cronbach′s值为0.845。教师教学期望,该量表描述的是教师对学院是否能够满足教师需求的期望,问卷内容由教师填写,该量表参考Eisenberger开发的量表[24],结合本研究对象设计6个题项,例如“我完成的教学工作量越多,越会得到学校的重视”,“我的教学工作越出色越会在学校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晋升的机会”等。 该量表的整体信度Cronbach′s为0.848。控制变量:为了准确地对调查对象进行数据的处理,需要确定本研究的控制变量,该研究的控制变量主要有;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年资以及学校规模等。

2.3 调查样本特征

本研究调查对象的有效样本量496份,运用统计分析对496份有效样本进行了人口学特征分析,分析结果描述如下:从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来看,男性占样本总量56.8 %,女性占43.2 %,男性比例比女性略高一些。调查样本的年龄在25岁至35岁之间的占样本总量的比例为38.2% ,35岁至50岁较多,占样本总量的52.4%,50岁以上占样本9.4%,此次调查样本年龄中青年较多,这与独立学院教师中青年教师占主体情况相符。从调查对象的教育背景来看,研究生学历本占总样本的74.6 %,本科学历占18.6%,也有少数博士生,其比例仅为6.8 %。这说明当前独立学院的教师的学历是不错的,绝大数均接受过研究生教育。从调查对象的专业职称来看,中级(讲师)占到样本总量的68.4%,高级(副教授以上)占23.8%,其他的为7.8%。调查对象在独立学院工作年限1至5年占较多,占的比例为48.7% ,其次是5至10年的占样本总数的41.6% ,10年以上的占样本总数的10.7%。在对本次调查学校系部领导96中,男性领导占68.4%,女性占的比例31.6%;校领导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到55岁,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6.4%;从校领导的专业职称来看,78.4%均具有高级以上职称;受访的校领导在本校服务的年限多数在6年到10年,占调查总数46.7 %。

3 统计结果及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各个变量的均值方差及其相互关系,其结果如下:第一,本研究发现被调查者感知到的教学工作配置量均值3.898,总体水平较高,原因是本调查中中青年以上的受访者将近占总样本研究中60% ,且在独立学院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也超过了50 %,说明中青年教师教学配置量较好。第二,本研究发现受访者对教学内在动机中的教学声誉内的选择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均值4.103,而知识获取的优势感选择稍微弱一些,均值3.848,但也无显著差异,这充分说明了中青年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名声、教师的荣誉、教师知识获取等内在动机更加关注,教师的工资福利等物质需求虽然也是重要,但并非是第一考虑的选择。另外,受访者的教学工作期望总体较低(均值3.284),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能因为教学工作投入与感受到的回报不太相配导致期望值下降;也可能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环境的不如意降低了期望值。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区别不明显,教师的互助行为、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均值分别为3.584、3.628和3.619,总体来说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还是比较积极的。

3.2 层级回归分析

使用SPSS18软件的层级回归来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检验过程如下:基于Baron的建议[25],对研究变量中心化处理后,根据Muller,Judd:flYzerbyt中介调节效应检验方法为因变量和中介变量对自变量、调节变量、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乘积的模型中,乘积系数都要显著;另外,中介变量的系数在因变量对自变量、调节变量、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乘积与中介变量的模型中要显著,乘积的系数不再显著或降低[26]。见表1和表2。

注:敬业精神(JJ)互助行为(HX);所列数据为标准b系数;***P<0.001;** <0.01;`p<0.05。

表1反映了因变量教师敬业精神与互助行为的统计结果。模型1 和模型4 纳入教师的控制变量。模型2反映了教学期望对教学配置量通过教师教学声誉对教师敬业精神的中介调节作用,模型统计显示,教学期望对教学配置量与教学敬业、教学声誉的调节作用显著;(p=0.644,p <0.05)、(p=1.131,p <0.001);模型纳入中介变量后),中介调节作用显著(p=0.86,p <0.05),教学期望与教学配置量的交互调节作用降低(p=0.644,p <0.05变化为p=0.542,p >0.05),但对教学期望通过教师的教学声誉对教学配置量同教师敬业精神的关系起到中介调节作用的假设没有影响。模型3中教学期望对教学配置量与教师知识获取优势(p =1.033 ,p <0.001)调节作用显著,之前交互调节作用由于纳入中介变量后变降低,而且单纯调节效应不再显著(p = 0.644,p < 0.05 变化为p = 0.510 ,p >0.05),但与模型2相比,模型3中的增幅较大(0.143>0.062,且p <0.001),表明教学配置量在纳人中介变量后与教师敬业精神之间的存在着调节效应;教师教学期望通过教师知识获取优势(p = 0.124 ,p <0.01)对教学配置量与教师敬业精神之间有着着正向关系,即中介调节作用显著,假设H1.1,H2.1,H2.2,H3.1与H3.2得到验证。当以教师的互助行为作为因变量时,模型5说明了教学期望对教学配置量与教师互助行为(p =0.740 ,p <0.05)、教学声誉(p =1.131,p <0.001)关系的单纯调节作用显著,支持了假设H1.2,但教学声誉介入中介变量后中介调节效应不显著(p = 0.064 ,p >0.05),没有验证假设H3.3。教学期望通过教师知识获取优势对教学配置量与教师互助行为的关系通过模型6来检验,结果显示教学期望对教学配置量同教师知识获取优势(p =1.033,p <0.001)的单纯调节作用显著,发现教师知识获取优势假设(p =0.021 ,p > 0.05)在加人中介变量后,其中介调节效应不显著,没有验证假设H3.4。

注:教学责任感(JR);所列数据为标准b系数:***p < 0.001;**p <0.01;*p <0.05。

表2展现了以教师教学责任感作为因变量时模型的结果,模型7将教师的控制变量加入其中。模型8的结果说明中介变量教学声誉进入模型后,中介调节作用(p =0.056,p >0.05)关系不显著,而教学配置量与教学期望的乘积系数有所下降但依旧显著(p=0.617,p <0.05),验证了假设H1.3,而没有支持假设H3.5。教师知识获取优势加入模型9后,中介调节作用不显著(p =0.072 ,p >0.05),且教学配置量与教学期望的乘积系数虽然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明显(p = 0.604 ,p < 0.05),研究假设H3.6未得到验证。

4 研究结论与启发

现有文献主要针对工商企业组织公民行为的前置变量和结果变量进行研究,虽然对非盈利性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原因及其结果也有一定研究,但基于教师的教学期望、教学配置量与教学的内在动机等变量来探讨影响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调节效应研究尚未有人涉及。所以,本研究的价值在于探讨了独立学院教师教师教学期望与教学工作分配后,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发生的内在变化;关注教师的教师期望能否通过教师教学内在动机来调节教师组织公民行为,而教师教学内在动机是否又可通过教学期望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起到中介效应。本研究通过对广东和江西独立学院调查获得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验证了多数假设。本研究拓宽了组织公民行为研究领域,为独立学院领导及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教师职业规划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管理思路。

1)教学期望调节教师的教学配置量与教师的内在动机。本研究论证了教师的教学期望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工作配置量与教师内在动机的之间关系,教师教学工作的期望会强化教学配置量对教学的内在动机作用。教师的教学声誉和知识获取优势都是教师教学内在动机的表现,教师的教学付出可以带来教学回报,教师教学工作与个人越匹配越会强化其教学活动内在动机,教师从教的内在动机不会因为教师的物质待遇变化而改变较大。

2)教学期望对于教师的教学配置量与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调节效应。教学期望是教师对于独立学院的认可,教师只有相信他们的教学付出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时,教师才会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教师对教学期望越低,说明教师对学院不够信任和看好,进一步而言,教师不相信他们的教学绩效的提高会带来相应的结果,所以,大部分教师除了完成教学本职任务之外,即便有较强的教学兴趣,也不会主动去承担教学任务以外的工作。因此,教师的教学期望越低导致其组织公民行为的下降。

3)教学期望通过教学内在动机对教学工作配置量与教师敬业精神之间产生中介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教师从教后,可能受到事先预定的教学期望和教学内在动机的非物质因素的影响,或者由于学院内部管理制度、教学条件、学院文化氛围等因素,教师通过不断获取新知识并对教学进行一定创新来克服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展示个人教学才能和挖掘自身潜能以便降低教学压力,提高教学绩效。教师教学的内在动机是促进教师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指标,而且比物质报酬的激励指标更有效。本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感知的配置量,随着教师对工资、福利与自身发展的期望提高,在教师的教学职责内,教师越能超出学院赋予的教师职责标准行为。教师如果认为在目前情况下难以找到其他更好的工作,而此时的教学岗位的工资报酬薪酬也使教师满足现有的教学工作,此时教师也会表现较高的组织公民行为。因此,教师教学期望对教师在从教后的教学配置量高低能充分影响教师个人的敬业精神程度。

4)本研究显示教师的互助行为和责任感作为因变量时,教师教学期望具有较为明显的调节作用,但教师的内在动机中教学声誉和知识获取的优势纳入模型后,教学期望则失去了其作为中介调节效应的显著作用,该研究假设未能得到验证。独立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教师的互助行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师的责任感,教师的这些公民行为不仅受到教师教学内在动机的影响,还与学院的管理制度、教学设施和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有关。本研究发现教学期望作为调节变量分别通过教学的内在动机中的教学声誉和教师知识获取优势影响教师的互助行为和教师教学责任感并非实际有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青年教师从教心态问题,这也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果学院没有对教师有所承诺,就会影响教师的互助行为或教师的教学责任感的提高,甚至教师年终绩效考核会走向反面效果。此外,教师从教后发现教学配置量同教学期望不相匹配时,教师的内在动机也会发生变化,由此教师产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公平感怀疑,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就难以提高。上述结论,有助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视角,并为独立学院管理者对于教师的职业规划与学院的发展内在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思路。

5)独立学院领导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了解并让他们参与独立学院的管理。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首先是从建立学院与教师良好的关系开始。本研究发现,教龄较短、年龄较轻的青年教师往往对学院寄予较高的期望,他们在教学期望和教学内在动机的认知要求上不如资质、教龄较长的中老年教师,造成教学配置量与教学期望不相匹配从而使他们的组织公民行为不尽人意,因此,学院领导应适时关爱并满足其适度教学期望,激发其教学内在动机,展示其乐意为学校发展目标积极向上的态度,最终实现青年教师和学院共同发展目标。此外,学校应将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纳人年终绩效考核之中,从而完善以往的绩效考核存在的缺失。

摘要:在对广东地区独立学院315名在职教师及65名教学主管的配对调查基础上,验证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预期对其教学配置量、教学内在动机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调节效应。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教师的教学预期能够调节教师教学配置量与教学内在动机之间的关系—教学预期越高,教学配置量越会强化教师教学内在动机;教学预期也能够调节教学配置量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教学预期越高,教师越容易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同时,部分验证了教学预期在教学配置量、教学内在动机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调节效应。

气质内在修养 篇5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每一个爱美的女人都在努力的打扮自己,因为漂亮对女人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光靠漂亮的衣服并不能说明全部,气质:更是一个女人魅力的重要部分,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下面我的美丽日记就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和大家做以下分享。

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那就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且何时何地都要遵守:每天练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远的将来,你将会变成一个闪亮的明星。

一: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稳重

(1)在一些不是很严重的事情面前,不要随便显露你的情绪。

(2)当自己遭受挫折时,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困难和遭遇。

(3)不要随便征求别人的意见,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讲。

(4)不要把烦恼带给别人,一有机会就唠叨你的不满。

(5)重要的决定尽量有别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发布。

(6)讲话不要有任何的慌张,走路也是。

二: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细心

(1)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常思考它们的因果关系,这样有助于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2)对自己的计划没有执行到位的问题,要发掘它们的根本症结。

(3)对已经成了习惯性的做事的方法,要有改进或优化的建议。

(4)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

(5)经常去找几个别人看不出来的毛病或弊端。

(6)自己要随时随地对有所不足的地方补位。

三:胆识

(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词句

(2)不要常常反悔,轻易推翻已经决定的事。

(3)在众人争执不休时,不要没有主见。

(4)整体氛围低落时,你要乐观、阳光。

(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为有人在看着你。

(6)事情不顺的时候,歇口气,重新寻找突破口,就结束也要干净利落。四: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大度

(1)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伙伴的人变成对手。

(2)对别人的小过失、小错误不要斤斤计较。

(3)在金钱上要大方,学习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

(4)不要有权力的傲慢和知识的偏见。

(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应和别人分享。

(6)必须有人牺牲或奉献的时候,自己走在前面。五: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诚信

(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说了就努力做到。

(2)虚的口号或标语不要常挂嘴上。

(3)针对客户提出的“不诚信”问题,拿出改善的方法。

(4)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

(5)耍弄小聪明,要不得!

(6)计算一下产品或服务的诚信代价,那就是品牌成本。六: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气质:担当

(1)检讨任何过失的时候,先从自身或自己人开始反省。

(2)事项结束后,先审查过错,再列述功劳。

(3)认错从上级开始,表功从下级启动

(4)着手一个计划,先将权责界定清楚,而且分配得当。

《背影》的内在张力 篇6

在文学研究中,文本张力是指文本内部各种矛盾对立的文学元素相互作用而使文本保持动态平衡的那种力量。优秀的叙事散文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多样异质要素组合而成的动态平衡体。1300多字的《背影》能成为中华散文经典,正是因为文中盛与衰、隐与显、老与少、新与旧、南与北、爱与怨、聪明与鲁钝、想与做、过去与后来、应然与实然、在与不在、正面与背面、世态炎凉与亲情温馨等多种不同质素形成的内在张力,使得文本拥有了不同于一般散文“浅易的美” 的“坚奥的美”。《背影》中充满张力感的父亲的背影虽似弯弓待发,却早已穿透了读者的心灵。

一、爱与怨 胜与败

《背影》表现的是亲子主题,更具体地说是父子主题。心理学家发现:在10岁之前,孩子对父母充满崇拜,10岁到20岁则进入对父母的轻视期,20-30岁开始理解父母,30之后对父母的了解和爱逐渐加深。青春期是亲子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这种亲子冲突的程度受不同类型亲子关系的影响,其中专制型家庭亲子冲突更为激烈。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旧时家庭基本上都属于专制型家庭。如果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文化变迁是非常缓慢的,亲子关系还比较稳定的话,那么,上世纪初接受了狂飙突进的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社会已发生了急遽变化,这也使得当时的亲子之间的冲突异常激烈。亲子对立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当然,对这种冲突的表现也被纳入到反封建的宏大叙事中,父亲形象往往被妖魔化,被当作专制文化的赋形加以批判。与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朱自清在《背影》中表现的这种亲子之间的冲突更加真实和平和。

朱自清与其父的关系并不融洽,不同的教育背景加大了彼此间的代沟。文化专家米德指出:“通常,当父母为子女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和新的职业目标后,随着接受教育,子女首先会导致与父母的作风的决裂。”①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朱自清自然接受了民主和自由的思想。1923年他在《父母的责任》不无感伤地说:“在目下的社会里──特别注重中国的社会里,几乎没有负责任的父母有哪个真能‘自遂其生的!”“在中国传统的君权、父权统治社会,做子女的是没有一点权利可言。”②这种“没有一点权利可言”在《背影》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1917年已经20岁的朱自清要返北京上学,父亲完全没有必要去送,可又不得不接受父亲的好意;与搬运行李的脚夫谈价钱本是朱自清自己的事,而父亲却不由分说非要代子谈价;买橘子时,“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父亲显然没有尊重到儿子已经成人且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事实,种种举动虽然本意上是“好”的,但在实质上却剥夺了儿子独立交际的权利。对于父亲的专制作风导致的自己不能“自遂其生”,朱自清虽心里懊恼但又无可奈何。

有人将父子关系描述成战争与和平,认为父子互为对手,这种关系在专制作风浓厚的家庭更是如此。父亲成为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假想敌,儿子只有战胜了这个假想敌,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男人。在《背影》中,父亲智力和机体上的退化让儿子看到了专制的父亲已经正在变为一个失败者。当父亲肥胖的身躯费力地爬过月台的时候,“我”掉泪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有尴尬,有不满,有感动,有无奈,有埋怨,有忏悔,有悲悯,也有伤感……攀越交通围栏显然是违反公德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是应该受到批评的,但父亲因了“父爱”的名义,朱自清当时的又急又痛又感动的复杂心情可想而知——“那曾经看上去不可一世的光芒正慢慢变得黯淡、柔和、温暖……就是这种矛盾,使得否定他权威的行为变成一场压抑的对抗,充满了悲伤。”③

朱自清写作《背影》的一个动机就是希望通过写作来宣泄情感,让自己能够摆脱父亲的阴影而实现心理自我的成长。父亲的背影曾让朱自清深受感动,但这背影也给作者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在与父亲的战争中,“(儿子)倘若是战败,即便获得了世俗所认同的成功,却也很难走出自幼时即笼罩于其中的父亲巨大身躯所投射下来的阴影,去闯出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④朱自清写“我”的4次落泪是感动,也是有意的示弱,通过示弱,让父亲在被感动的同时也成为被爱征服的对象。《背影》的写作是成功的,作者最后达到了当初的写作目的,《背影》发表以后,“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⑤朱自清以爱的表达实现了父子俩的双赢。

二、生与死 在与不在

《背影》中写了“我”的四次落泪:第一处是写想起祖母的离世,“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处是写看到父亲已有衰老迹象的背影时落泪,第三处是写看到父亲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茫茫人群中而落泪,第四次是写看到父亲信中写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语句而落泪。这四次落泪都与“我”对生命易逝的感伤有关——父亲正在走在衰老而最终死亡的路上;这背影曾给予自己爱的庇护,但终将远去,“再也找不着了”。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无奈:亲人相聚(在)的时候,往往会因生活的琐事磕磕绊绊,想到的往往是对方的“不好”;分别(不在)的时日,却又记起对方的“好”来。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时空形成的距离让朱父对儿子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可以想见当年朱自清在得知父亲的身体每况日下的情况下,也把父亲的诸多“不好”早已抛在脑后,心中充满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隐忧。贾平凹说:“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⑥朱自清显然也从父亲的背影中看到了未来自己的影子,不禁生出对于生与死的感慨。亲人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然而生者在伤痛之后又必须向前看,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因为就像朱父说的那样:“好在天无绝人之路。”endprint

生死是天地的头等大事,思索死亡,再由死观生,现实生活的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显得多么狭隘和不值一提,许多郁积在胸的纠结和恩怨都将得到化解,更何况是亲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这不禁让我们想到香港电台主持人梁继璋给儿子信中的几句话:“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亲人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珍惜亲情。

令人遗憾的是,子女对父母,尤其是儿子对父爱的感知是后知后觉的。往往当自己也娶妻生子做了父亲之后,才会在父亲远去的背影中不断地读出什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实然与应然 虚假与真实

《背影》一文充满了忏悔之情。1924年,朱自清在小说《笑的历史》中通过一少妇之口影射过当年父亲在经济上对自己的专制:“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70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70块钱全给家里!”⑦小说发表后,父亲反应强烈,父子矛盾升级。而在父亲的生命背影即将远去的时候,作者为了向父亲表达忏悔,安慰父亲,唯有采用与“笑”相反的“哭”的策略。

对于文中“我”的4次落泪。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认为:“《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⑧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但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实然和应然的问题。

心理学里有一个虚假记忆(pseudo memory)概念,每个人都会有记忆失真的情况。我们对于过去某事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像用久了的毛毯一样总会布满大大小小的漏洞。但大脑记忆的信息之间会在现时的某种情感背景会自动组合从而部分地改变事实的真相。世界著名电影《罗生门》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回忆讲述呈现出的巨大反差很好地揭示了虚假记忆的普遍存在。《背影》中“我”当时是否4次流泪?实然的情况或并非如此,在那个不谙世事的年纪,或许“我”内心会有某种感动,但4次流泪当属于作者在深深忏悔时出现的虚假记忆。回忆中的“我”显然是一个比真实的“我”更加懂事的“我”,是一个部分带有应然色彩的“我”。朱自清在文中希望通过反复写自己的“流泪”来为曾经的“笑”和不懂事而忏悔,以寻求父亲的宽恕。所以,“我”的4次流泪当属艺术的真实,而非生活的真实。虚实在这里再次形成张力。

综上,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并不是一个高大全形象,父亲的身上有着旧时代男人的种种陋习。毋庸讳言,违反交规无论怎么说都是有违公德的事情,我们也无需为尊者讳。在思想情感方面,应把25岁的朱自清写的《背影》作为对15岁的青少年进行亲子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个文本,帮助因刚刚进入青春期而与父母冲突渐多的他们能从自身诸多的“小我”的“小”中跳脱出来,摆脱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去认识到那个曾经“山一样伟大”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的有缺陷的人(像朱父的“迂”、“说话不漂亮”以及“违反交规”等),虽然缺点多多,但骨肉相连,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父亲”毕竟是世界上最关心我们的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着缺陷的亲人的身上去体悟浓浓的亲情——发现亲人身上的诸多的“好”, 进而感悟伟大与平凡,感悟生命的意义。在这里也可以引入龙应台的《目送》,让学生认识到当我们后知后觉地注视父亲的背影时,我们的背景其实一直是在父母的视野中的。当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父亲的儿子,作为新生的一代人因为已经看到了父辈的种种缺陷,感动于父亲的背影之时也完全应该走出父亲的背影而实现对父亲的超越。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一、理解细节描写在叙事散文的重要性,二、借助于初二物理课所学力学知识,将“张力”引入文本理解,学会初步地分析优秀散文内在张力的成因。

注释

①M.米德:《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②朱自清:《父母的责任》,新民意报·星火副刊,1923-2-3.

③汪元:《两个男人的战争与和平》,中学生天地:A版,2006年第6期。

④洛良:《每一个男孩,都必须将父亲打败》,《视野》,2012年第8期。

⑤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年10月25日。

⑥贾平凹:《关于父子》,《上海采风》,2004年第8期。

⑦朱自清:《笑的历史》,《朱自清全集》,第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⑧余光中:《余光中选集·语文及翻译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儿童精神的内在本质 篇7

首先, 儿童精神是一种整体性存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儿童以整体的方式感知世界, 儿童精神表现出整体性特征。福禄贝尔对此种有过描述:“在一个刚刚出生到世界上的人面前……出现的一个外部世界, 最初是由处于迷雾般的、无形的黑暗和杂乱无章的混沌状态构成的。”实质上, 儿童最初精神的这种混沌而未分化的状态, 按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 就是“显示出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的状态”。儿童携带着他未曾分化或没能有效分化的精神结构, 以一种整体感知的方式去建构与外界的关系, 整体性便成为儿童精神的基本表达方式。这表现为儿童的身体和精神、理智和想象、思维和动作、认知和情感, 都是一体的。当儿童在绘画时, 他总是边画边说, 身体摇来晃去;当儿童在学习时, 他们的认知、情感是共同参与的, 认知过程充满情感, 情感体验也渗透认知。

其次, 儿童精神是一种“纯真性”存在。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中, 儿童表现出精神的纯真性。在儿童世界中, 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几乎不存在根本差异, 他们不会以物质、地位的标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更不会因为财富、权利的差异而虚与委蛇, 阿谀谄媚, 卑躬屈膝, 他们的世界显得格外纯真。儿童不像成人那样追求物质功利, 而是率性而动;儿童不像成人那样刻意追寻规律, 而是听任自然。

再次, 儿童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性”的世界。蒙台梭利曾经描述过她在公园里看到的一慕:“一个小男孩往小桶里检放石子, 一旁的保姆便想帮忙, 用铁锹把小桶装满, 然而却遭到孩子的激烈反对。”儿童活动的驱动力来自于他自身的需求, 儿童在游戏中想象着外面世界, 通过想象构建自身发展, 想象, 以感性经验为基础, 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直觉认知, 是人对自然的直接把握。儿童精神世界的想象性使儿童贴近自然。

激发员工内在鲜活力 篇8

俗话说:“没有不合适的父母, 只有不懂事的孩子。”如今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 则是“没有不合适的孩子, 只有没有办法的父母。”

其实, 无论哪个时代, 员工内心的渴求都是有共性的, HR就是要寻找这种共性, 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员工内在活力, 变员工被动成长为主动成长。就好像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 从内部破壳是孵化生命。因此, HR运作组织的关键, 是从内部突破, 增强员工内动力。

不妨以智立方为例, 来看看提升员工内生动力的六大方法。

风向:企业文化白皮书

智立方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白皮书。首先开宗明义, 表达我们是谁, 要去哪里, 有哪些规则是需要遵守的, 什么是公司反对和抵制的。比如, 公司尊重知识、尊重想法和创意、尊重实践, 始终明确这样的主导风向。但这其中尤其要注意语境和表达方式, 语言不能采用教导式的, 而是要引导和熏陶, 比如把所有公司的理念包上“故事的外衣”, 春风化雨式地深入人心, 让它在员工内心产生共鸣, 使员工对公司逐渐信赖、依赖。

熏陶:组织环境建设

人是环境的产物, 如果在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一些潜在语言, 会慢慢地影响他的行为和思考。因此, 在做组织环境建设时, 要避免纯标语式的口号, 这样很难进入人心。试着让它有创意, 所有的大道理都可以转化成轻松幽默的文字, 更容易让大家记住。

比如小会议室写着“捞干的唠”, 洗手间卫生纸边上写着“人生就像卫生纸, 没事的时候少扯”, 大会议室的钟表上写着“少说废话”等。

评估:员工成长看得见

在智立方, 称员工为伙伴。让员工伙伴负责任地成长, 看得见隧道那边的光。而不同的伙伴要的东西不一样, 基层伙伴是要有所学, 中层伙伴是要有所长, 高层伙伴是要有所成就。

人没有天生的信心, 只有不断被鼓舞的信心, 公司每季度都有提名奖, 看到员工快速负责任地成长, 就要让他显现出来, 每季度有成长之星、成长之组。员工受到鼓励后自然激情万丈。有个团队为宝马发布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配合, 高标准严要求地工作, 被评为季度成长之组, 他们组获奖后把合影挂在墙上, 写上“致没有遗憾的青春”。

集训:激发团队创造力

学习一定要变成一种信仰。公司每两周举行一次午餐交流会, 业务系统的叫“教你三招”, 创意系统的叫“口活一个钟”。一起午餐时分享各自创意的想法, 如此持续坚持, 就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创意中心的几个85后员工自己参赛“ONE SHOW”国际创意奖, 拿到了中国区的创意金奖, 把四块奖牌淡定地轻轻放在主管桌上, 吓了主管一跳。

集训时, 智立方会把各地的伙伴, 还有链条上的合作伙伴集中在一起, 让大家集群作战, 这时要把原有团队打散, 突破部门界限, 重组之后设同一个主题进行比武, 目的是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企业实践中, 常常会发现集团越来越大时, 却“集而不团”, 经常是20%的人扛着80%的责任, 所以专业互补, 合作经营会很重要。

另外, 智立方还有对外的大学生职前公益训练营, 通过两周的课程, 把职场必备素质的观念技能传达给学生, 播撒未来快速成长的种子。

关怀:家外之家计划

在企业中, 与其说大家在一起工作, 不如说在一起生活。很多员工离职往往不是因为公司的大气候, 而是因为团队的小环境。所谓不怕狼一样的对手, 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智立方在很多小地方设计彼此生活的互动感。

比如“家外家计划”, 公司力争“做事到位, 作秀到点, 做人到家”, 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不为人知的过去, 或难以言表的苦衷, 有可能是单亲家庭, 可能母亲要住院, 这些情况, 公司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关怀和考虑到。

一般公司能在母亲节时送个小礼物就不错了。但智立方的HR会打电话给员工的母亲说, “您的孩子在公司做得很好, 同事都很喜欢他……”这是为了让每个母亲感觉她的孩子在这个组织中很放心, 孩子的成长跟她的爱心是同步的。

鼓励:给员工正能量

还有一点很重要, 就是给员工带来新的正能量。对HR而言, 首先要持续地、多角度地了解员工;其次是认同员工。员工没有天生的信心, 外界的夸奖对他来讲很重要, 即便是批评, 也是建设性的, 不能说你不好, 而要说你可以更好。有时员工的信心就像一个气球, 扎一下就会破, 所以要呵护好。

此外, 公司还要感恩员工。像很多公司经常采用的方式一样, 智立方在三周年时给一起工作了三年的伙伴每人定制了一枚铜制勋章。这看似作秀, 但对新人来说却是树立榜样, 对老人来讲则是一种安慰和满足, 表达你对他的肯定、认同和感谢。

成功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 篇9

商业模式说起来很简单, 其实就是企业生产及销售产品获得收入的方法, 更通俗的说法, 就是“做生意的方式”或“赚钱的模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笔者的观点是,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

商业模式看似很玄, 让人捉摸不透, 但是, 研究人士通过对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考察发现, 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有其内在的逻辑。

比如, 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埃森哲公司通过对70多家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发现, 成功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它能提供独特的价值。在某些时候, 这个独特价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时候, 它往往是产品和服务独特性的组合, 这种组合要么可以向客户提供额外的价值, 要么使得客户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利益或更多的利益。第二, 它令人难以模仿。企业通过确立自己的“与众不同”, 如对客户订单的快速反应和处理, 满足特定目标顾客的特殊需求, 以此来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 从而保证利益来源不受侵犯。第三, 它总是脚踏实地。也就是把商业模式建立在对客户行为的准确理解和假定上。

根据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企情”, 笔者认为, 成功的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客户为导向, 提供客户解决方案

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 产品导向的思维已经过时。当前, 在中国市场, 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仍占有主导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企业很难超越跨国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新的环境中, 成功的企业是那些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思维, 能够认识到客户的关键需求, 并以新的商业模式来满足这种需求的企业。以客户为中心, 不仅要认识和掌握客户的潜在需求和关键需求, 提供满足客户需求和偏好的产品和服务, 更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潜在问题, 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客户解决方案。

提供客户解决方案, 要求企业为了解客户需求和问题而投资, 建立长久友好的客户关系。采用该模式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价值的来源正从具体的事物向创意转移, 从产品向服务转移, 坚信“产品可以像服务那样去做”。

通用电气在行业内以拥有最前沿的企业设计而闻名。它以“卖解决方案”而技高一筹, 从而领跑市场。通用通过客户系统经济学分析方法, 了解客户如何购买和使用产品,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支付的金钱、时间和困扰, 然后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客户解决方案, 即向客户提供自选配置, 提供零部件和附件, 提供融资和检修维护等售后服务, 来帮助客户克服遇到的困难。通过提供解决方案等业务, 通用掌握了大量客户资料, 并与之建立了友好的商业伙伴关系, 比对手更快更好地了解到客户的经济系统和偏好, 从而迅速地满足其需求。通用这种将制造业当成服务业来做的思维, 使其在各个业务领域都能领先对手。

在IT界, 思科为顾客提供的产品既不是价格最低的, 也不是最有特色的, 但它能给目标顾客提供最完备的解决方案和售后服务。思科从销售传统的电子产品, 变为提供产品和包括软件、网络、咨询和管理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从而成为IT界的领跑者。

二、善于进行价值链创新

许多国外学者在研究商业模式的时候, 都要提到价值链。波特指出, 企业的价值要通过价值链来创造和传递, 而价值链又由某些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活动构成;企业只有在价值链的某个活动或环节比对手出色, 并形成持久竞争优势, 价值链才能持续地为企业贡献价值。

企业要打造独具优势的商业模式, 价值链的创新是核心部分, 也是短期内最不易被对手所模仿的。具体来讲, 价值链的创新包括价值链的延伸和整合 (前向一体化或后向一体化) , 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关系, 整体化快速响应市场;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的缩短价值链, 把握关键环节和核心价值活动, 获得专业化集中优势;还有价值链整合和分拆同时进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来选择某一途径形成商业模式。

盛大网络凭借“价值链的整合和延伸”的商业模式而成为行业翘楚。它从游戏代理商起家, 在国内率先使用点卡计费, 解决了虚拟经济的收费问题;之后, 盛大通过国际平台的系列融资, 以巨大的中国本土市场为筹码, 反向收购拥有核心技术及产品所有权的韩国母公司Actoz, 垄断了游戏开发的上游资源, 并大力整合下游网吧销售终端, 从而控制了网游产业的整个产业链。整合后, 公司毛利一直保持在6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

价值链分拆, 是指将非核心技术分拆或外包出去, 只保留核心价值活动和相对优势价值活动, 以培养和保护核心竞争力, 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职能外包, 可以与其伙伴企业实现资源、要素和能力的优势互补, 从而降低总成本, 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和柔韧性, 增加企业超额利润。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源和能力限制, 控制和整合整个产业链不太可能, 多半采取缩短价值链的模式。当然, 有些大型跨国企业出于战略的考虑, 也对这种模式青睐有加。在价值链分拆型企业商业模式中,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OEM模式, 即通常所说的贴牌生产, 企业只保留品牌、设计、财务等关键价值活动, 而将生产活动外包给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企业。

耐克在美国运动鞋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对耐克而言, 营销和新颖的设计是其专长, 而对于制造则采取外包, 还外包部分财务运作, 专注其研发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保持。戴尔以其直销模式著称于世, 仔细分析发现, 直销不过是戴尔成功的表象而已, 其真正成功的秘诀是认识到了进一步细分和分拆电脑价值链的机会, 供货、运送等活动纷纷外包, 专注于成为一个“电脑组装商”。它通过价值链分拆的“价值战略”获得战略主动权, 并将这种战略主动权与“发货快、价格低和面向顾客”的核心竞争力加以结合, 最终获得了竞争优势。

三、基于对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管理

连锁经营是以标准化管理为核心, 以规模经济为理论依据的商业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可以迅速地将其复制到各个分店或加盟店, 是一种有效快速的品牌扩张途径, 有利于企业树立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闻名全球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和家乐福, 餐饮业的巨头麦当劳和肯德基, 可谓是对该模式经典演绎的伟大企业。他们所从事的行业相当普遍, 但是分店能遍布全球的却没有几家。

国内也有许多凭借连锁经营模式而迅速发展的企业, 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如家”就是做得相当成功的一家酒店连锁公司。它在整个行业竞争激烈、发展缓慢的大环境下, 依然取得“2002年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2004年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市场消费者最满意最喜爱品牌”等一系列荣誉和成绩, 与其准确的定位和连锁经营模式密不可分。它从顾客需要出发, 在保证其基本需要的前提下, 砍掉多余的设施和服务, 使房价大幅度降低, 做到经济实惠, 顾客满意。有了这种经营理念和市场定位, 如家在原始发展期就赢得了大量的客户, 积累了充足的资金, 迅速扩大了市场规模, 之后它把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快速复制, 品牌竞争力也随之提升。目前, 如家品牌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无锡、杭州、福州、青岛、大连等国内主要商务城市, 平均出租率在90%以上。

需要强调的是, 企业在借鉴成功商业模式的同时, 有三项原则要特别引起高度注意:第一, 商业模式并非一成不变, 不要奢望一劳永逸。任何商业模式, 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的成功, 都有风光不在的时候。随着市场的变化, 它们所能创造的价值也会随着独特性的消失而减少。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固守商业模式, 应该不断对其审视和梳理, 主动自觉地去发现它的弱点, 并适时调整、修正、创新, 应对变化,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二, 不能过度迷信商业模式。客观地讲, 商业模式只是一种赚钱的工具和方式, 它只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发生作用, 不要奢望有了商业模式就有了利润。而现实中, 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 获取更大利润, 追求复杂而新奇的模式, 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更不考虑盈利性, 甚至把“独特”的商业模式作为宣传的噱头, 导致“链条无端延长, 流程无端复杂, 节点无端怪异”, 结果弄巧成拙, 反受其害。第三, 不能简单模仿商业模式。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同, 意味着没有哪两个企业会有着完全一样的商业模式, 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应当仅仅适用于自己的企业, 不可能被其他企业原封不动地照搬;要分析其运作的流程, 结合自身的资源、能力, 打造出自己的独特的商业模式。要清楚商业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内在联系, 是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是这些部分协调发生作用的有效机制。它必须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组织人员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 相互配套;如果只是简单的从形式上加以模仿, 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强化科技新闻的内在特性 篇10

科学性。科技新闻报道要讲科学性, 既指新报道的科技事实要科学, 也包括对科技事实的报道要全面、客观、真实, 即报道方法也要科学。讲科学性, 就是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要有预见性, 要坚持正确的观点, 捍卫科学的尊严, 弘扬科学精神, 不能“墙头草随风倒”, 观点跟随“形势”一会儿一变, 成了“应声虫”。上世纪50年代末, 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五害”行动, 麻雀也被列为“五害”之一, 于是很多关于麻雀危害的科技新闻报道见诸报端, 全国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灭雀大战, 麻雀遭到无情的杀戮。许多地方“百里无雀鸣”, 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而过了不久, 麻雀从“五害”中“解放”出来, “五害”变成了“四害”, 于是关于麻雀有益的科技新闻报道又铺天盖地。

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科技新闻自然也不例外。科技新闻的真实是指科技事实的准确性, 包括基本事实无误、科学知识没有差错, 违反这两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造成新闻失实, 影响受众对自然规律的正确理解。对于科技新闻的信息来源采取什么态度, 有没有经过一定的理性的缜密思考和辨别是很重要的。但有些科技新闻报道往往只注重新闻源提供的事实或现场情况是否真实, 而忽略了报道的内容是否符合基本的科学规律。实际上, 科技新闻报道之所以比其他新闻更易失真, 恰是因为其具有失真的客观倾向。如果报道的内容不符合基本的科学规律, 而仅仅追求科技成果局部的、“客观”的真实, 就会使报道内容失去真实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也难免泥沙俱下, 冒出一些伪科学、假科学的东西。近几年来, 在一些报刊上就出现了“故宫宫女显影”、“邱氏鼠药”、“水变油”、“耳朵认字”、“胡万林神医”、夸大其词的保健品宣传等违背最起码科学常识的伪科学的报道, 严重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和科技新闻的声誉。

权威性。1987年4月17日, 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在全国科技新闻研修班上, 专门就“优秀的中国科技记者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发表讲话。众所周知, 在所有新闻报道领域中, 科技新闻专业性强、科技门类众多, 报道门槛较高。在钱老的眼里, “跟科技人员交朋友”是科技记者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这也是他为科技新闻记者指出的一条摆脱科技新闻报道尴尬、提高科技新闻报道水平的重要出路。而和科学家交朋友, 也让科技新闻记者增加了一双甄别真假优劣的“眼睛”, 增加了科技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世纪之交, 女科学家陈晓宁自称带着三大基因库回国, 一时间成为许多媒体报道的对象, 一些报纸竟然将这位副教授封为“世界生物科学顶尖级人物”“基因皇后”, 这让新华社记者李斌心存疑窦, 而且和基因组科学家的交往、对基因组研究的初步了解, 也使他对三大基因库的价值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经过打电话咨询从事基因组研究的科学家朋友, 更使他坚定了报道要谨慎的决心。果不其然, “基因皇后”引起海外学子的强烈反感, 一纸书信引起国内舆论乃至中央高层的关注, “基因皇后”迅速销声匿迹。23年过去了, 钱老提出的“跟科技人员交朋友”这一要求, 在今天的科技新闻界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作为科技新闻记者, 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境界, 对来自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有所了解, 对所报道的科技人员研究的领域要比较熟悉。这样报道出来的科技新闻内容才有权威性, 才能令读者信服。

知识性。科技新闻的最大特点是知识性和实用性。据统计, 全世界平均每天要发表上万篇论文, 有成千件专利问世。面对如此庞大的科技信息, 我们只有精心地选择。选择的标准是看报道对象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科学、实用价值高的成果报道出去, 新闻价值就高, 会受读者的欢迎。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键在于是否把先进的、实用的技术、成果、信息、知识, 及时、准确地送到广大受众手中,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多类技术水平。而科技新闻所含知识的针对性的强弱、含金量的多少, 则决定了科技新闻受欢迎的程度。

贴近性。读者对报道内容关心的程度, 往往取决于其内容同自身相关联的程度。文章内容与读者联系越紧密, 读者就越爱读。人们对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比较感兴趣。美国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一书中, 谈到新闻特性中的重要一条就是接近性。也就是说, 从地理上说, 某一事件对报纸的发行区域是邻近还是遥远;或者是某个问题与读者的关联程度如何, 决定了读者关注的程度。总之, 人人都渴望阅读与自己有关的内容的报道。

因此, 我们在进行科技新闻报道时, 既要考虑报纸发行覆盖的区域, 更要认真研究报纸的读者组成。只有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东

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业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报道面单一、观念相对滞后等缺陷, 直接影响了新闻的质量与传播效果。改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现状需要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在思想观念、报道方法、传播技巧等诸多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尊重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 以及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就是民族心理。例如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 几乎人人都具有大度、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等特点, 这就是鄂温克族的民族心理。长期以来, 由于各民族不断地迁徙、交往, 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各个民族也在长期的交往变迁中, 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和特点。但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少数民族同胞始终保持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 这就是民族心理在起作用。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情结并尊重这种情结, 是新闻

西, 找好角度和切入点, 报道的针对性才会更强, 效果才能更好。科技工作者和新闻记者看待科技新闻的角度和侧重点往往不同, 科学家更强调报道的科学性, 而记者则更注意新闻性。而好的科技新闻报道应是科学性与新闻性的结合。

通俗性。通俗, 一是文风, 二是内容。满纸空话、套话的文章, 内容肯定是干瘪的。相反, 如果有好的内容, 却不能用好的形式和语言表达, 也会与读者失之交臂。

可读性是指吸引读者自愿接受的性质, 它不仅仅是新闻表现形式的简明、通俗、可信, 更是新闻内容具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而科技新闻报道只有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少用专业术语而又要把问题说清, 富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产生影响力。这就要求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编采人员要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和掌握好“翻译”艺术, 把枯燥的、艰涩的科技术语“翻译”成形象的、通从业者持有的最基本态度。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审视, 所采写的新闻才会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共鸣。

有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认同, 就会产生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优美的诗歌、独特的舞蹈以及神奇的医药等, 这些经过世代传承、淘汰而得以保留的文化往往地处偏远却魅力独具。在某种意义上, 它支撑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天空, 维系着一个民族最神圣的情感和最敏感的神经。

因此, 在采访报道中, 记者要对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宗教习俗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群众在饮食、婚俗、丧葬等风俗习惯上与汉族有很大差异, 记者要知道一些基本的“禁忌”。比如, 藏族群众对宗教场所和宗教法器看得相当神圣禁止吃大蒜后去参拜庙宇, 对佛像、经书及僧俗佩戴的护身符、念珠等不能随意触摸, 等等。藏族人很少念叨死者的姓名, 他们总是用“星霞”、“策代”这种委婉语言代之, 以示敬意。如果在这些日常生活细节上稍有疏忽, 就会引起当地群众的厌恶。一个对民风、民俗知之较少或一无所知的新闻记者, 在采访活动中不仅无法与采访

俗的语言, 进而形象地、通俗地表述科技事实, 使科技新闻报道鲜活起来、丰富起来。美联社著名科技记者奥尔顿·布莱克斯里曾说:“优秀的科技记者写出来的报道, 能够成为大众生活的教科书。”

在准确的基础上讲究通俗、生动, 运用形象思维的某些手法, 往往能把复杂、深奥的科技问题写得通俗、生动、有趣, 易被读者接受。如《日内瓦湖的污染》一文, 把受到严重环境污染的日内瓦湖比作患“严重慢性消化不良和呼吸感染”的病人;《曼谷型流行感冒》一文的导语是:“一个名叫品托的小男孩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城公共汽车上打了一个喷嚏, 三天之后, 坐在他旁边座位上的健壮的劳动者厄瓜多病倒了———他患的是可怕的曼谷型流行感冒。” (上述两篇报道均见黎信、曹文秀选编的《西方新闻作品选读》一书) 这样, 曼谷型流行感冒病毒的厉害程度, 也就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对象接近沟通, 影响采访报道的正常进行, 甚至会伤害民族感情。

民族新闻报道要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有各自信仰的宗教, 宗教习俗是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凝结, 代代传承, 并不断丰富, 在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独特和神圣的地位。涉及少数民族信教群众以及宗教活动的报道必须是严肃认真并且真实的, 决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更不能猎奇。任何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不谨慎, 都可能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

中国的宗教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等, 其中以佛教和伊斯兰教在少数民族同胞中影响最大。记者首先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习惯, 不能以猎奇的心理看待宗教现象。其次要学习相关宗教的基本知识, 这样才能对一些少数民族中的宗教现象有所了解, 所采写的新闻报道也容易得到信教群众的认可与接受, 其他不信教的群众也会通过新闻报道对这种宗教现象更加了解。

涉及宗教报道时, 记者要掌握好适

纪律性。科技新闻报道, 贵在一个“新”字, 如果报道内容陈旧, 缺乏新意, 就失去了新闻的特点。所以要求科技新闻记者讲究时效性, 要对科技新闻内容进行“热加工”, 及时完成报道任务。但是, 也有一些科技新闻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或受保密制度、宣传纪律的约束, 不能及时报道, 只能进行“冷处理”, 待条件成熟后才能选择时机发表。即便是正常的科技新闻报道, 也要注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等的保密, 否则大则危害国家安全, 使国家蒙受经济、政治等损失;小则个人官司缠身、名誉受损。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 强化科技新闻的内在特性, 提高科技新闻报道水平, 增强公众的科技素养, 让每一个人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理想生活, 应成为我们科技新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报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内在资源配置】相关文章:

内在04-24

内在矛盾04-27

内在动力05-14

内在控制05-21

内在规律05-26

内在潜力06-02

内在影响06-04

内在资本06-06

内在把握07-06

内在魅力07-10

上一篇:消费者绿色偏好下一篇:改变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