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良好心理的养成

2024-09-01

班主任良好心理的养成(精选五篇)

班主任良好心理的养成 篇1

一、没有足够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些数学成绩本来不怎么好的学生, 反而“自我感觉良好”, 学习上麻痹大意、不求甚解, 往往轻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解题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于老师讲的习题或练习, 常常以为自己只要知道怎么做就行了, 根本不愿意下功夫去实际动手进行演算和书写。但是, 这些学生独有一点很特别, 也就是对难题、怪题却很感兴趣, 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数学“水平”, 真有点好高骛远。可真正一到正规的作业或在考试中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诸如:书写出错、步骤不全、演算出错、中途卡壳等等本不该出现的问题。

二、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对路

一般来说, 老师在课堂上都会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概念的内涵、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应注意的思维方法等一一讲清的。而有些同学上课不专心听讲, 对老师讲的知识要点没有听到或没有听全;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或定理等, 只是一知半解, 死记硬背, 机械照搬、模仿, 根本没有灵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学生每天只是一味地完成老师的作业, 没有一点学习的目的性, 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差事, 因而乱套题型, 学习笔记是记了不少, 问题也有一大堆, 可是, 课后又不能及时地对老师课上所将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 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 摸清彼此间的脉络, 做到提纲挈领, 更有甚者, 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用功学习, 闹得白天却无精打采, 导致上课听不成, 只好自己另搞一套, 真是事倍功半, 学习没有什么成效。

三、在学习上, 不能主动进取, 而是被动学习

在学习上, 有些学生往往只是依赖于老师, 在课上只知道跟着老师讲的思路走。被老师“牵”着, 在步调上是和老师保持了高度一致, 但从没有主动地思考、质疑, 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上不制订学习计划, 课前也不预习, 只是坐等教师来上课。对于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不求甚解解, 上课只是忙于做笔记, 从不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数学的“门道”, 课后也不对老师所讲内容及时地进行总结归纳和巩固。可见这些学生的学习很缺乏主动性, 只是一味地被动学习, 这样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 对这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的辅导非常有必要, 这就可以为学生排除对数学学科的恐惧心理, 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奠定基础,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 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受到自身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这时, 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悟性就会一起“涌上心头”, 从而铺平了学习成功的路径。一个人的兴趣和情绪会影响他行为的积极性, 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 他就会觉得心情舒畅、愉悦, 做事效率也就越高, 相反, 如果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他们的心里就会感到很压抑, 就会动力不够, 心不在焉, 就会缺乏热情, 效率也就很低。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培养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其此,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选择定向。对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学生, 他们就会厌恶和逃避学习, 对学习就没有积极性, 总是消极被迫地接受学习;相反, 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 就会有较强的学习求知欲望, 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从而有很高的学习效率, 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是基础。

有了合理的学习计划就会使我们明确学习目的, 从而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但制订计划一定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执行计划时要严格要求自己, 磨练自身的学习意志。

2. 课前预习是上好新课的前提。

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还能培养自学能力。预习要讲究质量, 争取能弄懂教材, 这样才能在上课时弄清老师的讲课思路, 从而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把问题解决在课上。

3. 认真上好每一课是学习数学的重点。

课堂四十五分钟, 是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重点环节。课前预习过的学生明白课上什么地方该认真听, 什么地方可一带而过, 该记的地方一定要记下来, 不会顾此失彼。

4. 质疑释疑是习惯养成的难点。

质疑释疑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于做错的作业一定要再做一遍, 对于没弄清楚的错误地方要反复思考, 也可请教老师和同学, 并把那些易错的地方经常拿来进行强化复习、练习, 把从老师和同学身上获得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5. 及时复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课后反复阅读教材, 查阅有关资料, 强化对课上基本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 把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认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边复习边把复习成果整理成笔记, 从而掌握新知识。

摘要: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的辅导非常有必要, 这就可以为学生排除对数学学科的恐惧心理, 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奠定基础,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是基础;2.课前预习是上好新课的前提;3.认真上好每一课是重点;4.质疑释疑是习惯养成的难点;5.及时复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浅谈养成良好的正确的歌唱心理 篇2

【关键词】能力;心理素质;实践

一、要注意培养音乐的鉴赏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对唱歌技能的训练已经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往往又忽视了另一侧面,即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注意不够。学生喊唱是个普遍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喊唱的坏习惯,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要用心听赏优秀的演唱(奏),这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还要经常地进行艺术实践(如参加合唱等),再从理论上对作品和演唱特点作深入地分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准确、生动、深入地揭示歌曲的音乐形象。在唱歌教学中,学生在情感上也会受到感染,想象力得到发展,做到有理解、有感情地歌唱,也能进一步激励他们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是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与良好的互动关系。声乐教学大多采取一对一特殊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直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总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抱着一幅师道尊严面向学生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戒备、恐惧、退缩。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须心理相容,这样学生会把教师的关心,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2.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从古到今,有许多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都有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最初是由兴趣开始的,而兴趣对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声乐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对声乐兴趣的培养,因为声乐艺术是通过感情的抒发来揭示事物含义,并在情感交流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3.启发学生的歌唱欲望,诱导学生进入角色

声乐艺术是在高级神经控制下进行的,它不单单是发声器官的运动,而且也包括全身很多器官共同协调一致的活动。歌唱者除掌握声(发声)、字(咬字)、曲(唱腔、旋律)、情(表现)等技巧基本功外,还应该锻炼具备健康而稳定的情绪。这种正常的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的自我培养、自我控制,通过平时的长期锻炼与稳定,到头来即可达到随时而来、时需则至。如传统强调的“以情带声”,其意义就有使演员每唱先入情,即可排除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久之则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条件反射。

4.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才能的施展,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强度是成正比的。自信的人在声乐演唱中,往往会采取相对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全身器官处于协调、兴奋状态中,就算发生错误也能很快的调整过来。而信心不足的人,一旦发生错误就会方寸大乱,导致其他方面也发生错误。可见我们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声乐学习中取得进步。

三、在演出实践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

1.演出、考试、比赛前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曲目

一个初学声乐者,或者是大师级的人,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的曲目。根据自己的声音情况去选择曲目。不能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有的作品也许现在唱不适合,以后可能会合适。因此,演出、考试、比赛前,选择曲目要从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量力而行,选择一些自己熟悉和能够胜任的歌曲来演唱。尤其是在声乐大赛或重大演出中,盲目选择技巧性高、难度相对大的作品演唱,会让自己心里没底,无形中就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演唱时出现心跳加剧、气息上浮、口干舌燥,肌肉僵硬等不良的生理反应。

2.提供演出机会,加强舞台实践及适应能力

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体会舞台感和驾驭歌曲的能力。让学生多参加不同层次的演出,校内和校外的,在不同的场合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的积累更多的舞台表演经验,摸索出一套应对不同表演形式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在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情绪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把听众当朋友,感到是在用歌声倾诉一种情感,从自我中摆脱出来,思想全部倾到歌曲的感情上,排除杂念始终“进入角色”这样心情就会放松自如,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班主任良好心理的养成 篇3

一、加强对班风和学风的建设, 促进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如今的校园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他们在家里受到过分的溺爱, 因此来到学校以后会显得没有规矩, 放纵任性, 也会与班规班纪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 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中,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家庭情况等, 找到学生出现错误行为习惯的原因, 从而找到科学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想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班级中, 班主任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 促进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同时还要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加强对班风和学风的建设。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从小事抓起,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比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学校广播体操等集体活动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教育, 为建设良好的班风奠定基础。

二、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让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深入学生心中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因为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踏实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还有助于减少错误的观念和意识。很多学生都是因为错误的行为习惯才影响了学习, 对此班主任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让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心中。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要严肃, 要让学生保持积极的人生状态和学习习惯,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挖掘学生的潜力, 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表扬等激励手段, 避免使用批评, 即使顽皮的学生也会逐渐喜欢班集体。

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历史。同时, 要利用班会这个平台充分开展爱国主义宣传和推广, 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 班主任要以身作则, 规范自己的行为, 因为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只有班主任自身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比如当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要随地乱扔垃圾, 保持教室干净与整洁时, 自己要经常拾起地上的纸屑, 给学生做出榜样。

三、采取家校联合的教学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矫正错误的行为

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 家校联合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只有班主任充分认识到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 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矫正错误的行为, 让学生健康的成长。只要能够达到家校联合的目的, 采用何种沟通形式并不重要。

通过家校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行为习惯, 为建立良好的校风提供保障。在自习课上班主任要带领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姿势, 规范写字方式, 用普通话交流等, 从而在细节上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长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学生。有时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班主任的正确教导, 可是回家以后家长却起到不良的影响, 这样就无法真正地教育学生。家长也要从自身做起, 切实了解学生的意愿, 与班主任达成共识, 弥补教育中的不足, 做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工作。

四、发挥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的示范作用, 号召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班主任要为学生树立榜样, 通过宣传榜样的模范行为来教育班级中的学生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众所周知, 榜样具有正面教育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班主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性的榜样, 激发学生不断创新和探索,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和身心。如今的学生虽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但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却不稳定, 容易受到外部事物的干扰, 因此班主任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榜样, 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矫正学生的缺点, 规范学生的行为, 号召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班主任的工作是复杂与艰辛的, 但是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班主任肩负的责任, 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还要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 从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学习现代化的班级管理方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 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进步, 才能够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赵伟宏.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养成教育[J].考试周刊, 2010 (46) .

小学班主任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4

班主任,官不大,事不少。事无巨细,样样都要管到,几十个孩子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都要时刻关注到。班主任除了必须具备一位教师应有的各种素质,同时还要是妈妈,是保姆,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认为一个班级的好坏,首先取决于班主任是否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否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示范。

一个班主任必须具备哪些良好的素质呢?

一、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教学成功的最大秘诀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更是一位班主任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全面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加以关注,能与生同乐、爱生如子,从而让学生感到来自老师的温暖,让他们喜欢班主任,愿意亲近班主任。记得两周前的一天课间休息时,班里的王佳同学走进我的办公室,递给我一颗糖。她告诉我这是她唯一的一颗糖,我问她:“为什么要把这颗糖送给我?”她涨红了脸说了一句:“老师,因为我喜欢您。”这话让我好感动。我想:这都是因为我平时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对他们的爱所致。老师若不爱学生,学生就不可能爱老师。

二、平常心

班级作为一个小集体,生存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要受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要参与班级之间的竞争。不管是教学成绩,还是运动会、歌咏赛等各种类型的比赛,作为班主任,肯定都希望自己的班级能出类拔萃。但每次都能如愿吗?

学生活泼好动,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时有发生。班级评不上“流动红旗”,评不上先进,班主任也就评不上什么“先进”“优秀”,甚至影响到评职称。这时候,作为班主任就得有一颗平常心,明白事物没有十全十美,不能苛求学生,更不能因此埋怨、责骂学生。班主任要做的只能是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尽量做好班级工作,做到无愧于心。

然而,当你真的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事物的时候,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记得去年下半年县里组织七巧板比赛时,我不曾对班里的参赛选手施加半点压力,在进赛场时我把他们拉到一边,对他们说:“只要你们能认真完成任务,不管结果怎样,你们都是最棒的!”结果我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集体的县特等奖,个人的第一名、第三名奖项都被我们轻轻松松地捧回来了。

三、公正

花儿没有一样的红,十个手指不一般齐。一个班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成绩有好有坏。学生都是聪明的,但这份聪明未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每个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认为一个班主任要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仅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成绩好的尖子生肯定是老师的宠儿,但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为此,我在班里成立了帮学小组,给每一位后进生选一位“小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帮学。课堂提问,我总是鼓励后进生踊跃发言。又如:在“露绝活”活动中,我鼓励后进生把自己不为大家所知的本领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获得快乐和自信。我希望他们能在这一次次“我很棒”的体验中走出自卑,逐渐树立起自信,不断进步。一个班级,后进生能积极上进、遵守纪律、认真学习,那么,想成为优秀班级就不是难事了。

四、宽容

班主任在处理各项日常工作及面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时,要表现得沉着、冷静、心胸豁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不懂事的孩子,犯点错误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要容许学生犯错并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学生犯错时,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弄清犯错的原因,然后引导其健康发展。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就给予他们鼓励。不要让学生因为犯错误而产生负罪感,更不能让其他同学对他指指点点,让他感受到压力,抬不起头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应努力让自己成为优秀的班主任,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

班主任良好心理的养成 篇5

一、人文熏陶: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育的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 积极情感对认知活动有促进作用。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人生, 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量, 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 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而新课程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体现人文熏陶功能, 这对学生良好心理情绪的保持, 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如教学《春》时, 教师可配合播放相关的音乐, 让学生静听小鸟婉转的歌声、牧童悠扬的笛声、淅淅沥沥的雨声。学生便能很容易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教学《黄河》, 可以播放有关黄河的投影图像与乐曲, 让学生仔细感受起伏的山峦、滔滔的黄河, 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方面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激发他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一切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一些优美的散文或诗歌时, 还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体会意境的美妙, 激发他们积极的心理情绪。

爱因斯坦说过:“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语文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到了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 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愉快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 受到教育;通过人文熏陶, 促进学生良好情绪的保持。

二、沟通对话:培养自主意识与责任心

新课程语文教学提倡“对话”, “对话”创设了生动、真切的交往情境, 构建了学生具体、真实的体验平台。没有对话, 也就没有人的发展。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 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 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 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 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背景中的喜、怒、哀、乐, 达到情感的共鸣, 得到人生的感悟, 获取语感的积累。

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 写读后感, 并及时进行点评。例如, 一位同学阅读了东山魁夷的《听泉》后, 在随笔中写下了这样的话:“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 因为珍惜二字, 而实现了他生命的意义。读懂自己的心灵, 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 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静静沉思的问题。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 因为浮躁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我应该静心倾听生命, 欣然地面对生活, 比别人活得更精彩。学会反思自己, 欣赏自己, 给自己以自信和力量!”而教师最好能对她说:“这是你对《听泉》的独特感悟。我很欣赏你的感悟。我们确实应该学会静听生命, 反思自己。愿你在生活中超越自我, 在平凡的生活中为生命增添亮丽的色彩!”

丰富的情感体验, 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在“对话”中, 学生不仅观察生活, 而且大量地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 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提高了生活感受力。学生在“对话”中树立了对生活的责任感, 培养了积极的生活理想与态度, 提高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民主氛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与学生对话, 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新课程语文教学中, 教师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成为了学习的促进者与引导者, 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将自己看作学生的学习伙伴,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在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 教师又应该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教师对文本的感悟, 一般要比学生深刻。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 既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 (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 又要随时发现、揭示对话双方存在的意义差异, 以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形成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

在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 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给学生亲切感, 信任感;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 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 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 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 学生会感到教师可信, 可亲, 可爱, 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生生之间的学习氛围将变得更加融洽。

我们要相信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一种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就必须多引导, 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 认识自我,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热情。

四、生活外延:磨练优秀的意志品质

“生活即课堂, 社会即学校”“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与社会对话, 旨在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背景中汲取文化的营养, 构建大语文学习体系,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围绕“绿色与和平”“台湾问题”“人口问题”“走进WTO后中国发展问题”“网吧经营问题”“对‘摸奖热’的冷思考”等社会现象, 要求学生开展专题调查、专题讨论, 从而引导他们与社会对话, 使他们开阔视野, 敢于创新, 学会思辨, 增长见识, 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

要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使他们能够在生活的课堂中不断磨练。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在说话课上, 有的学生由于初上讲台, 紧张得结结巴巴, 声音也非常小, 对自己缺乏信心, 教师可以为他们创设丰富的言谈话题, 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借此告诉他们, 成功不一定是胜利, 但失败一定是进步。当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的时候, 这种自信的心理状态又会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变得积极起来。

作文训练的拓展也是如此。对于那些优秀作文, 我们可以通过出班刊, 向校刊、作文杂志、报社推荐等方式, 大力鼓励他们积极写作, 而对于一些有某一闪光点的文章, 在批改时应及时记录, 并在讲评中给予表扬, 这就能使原先不爱写作文甚至怕写作文的学生有所进步, 这样的喝彩与鼓励一定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总之, 语文教学中适当的课堂拓展对于提高学生情商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强烈的自信、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状态会使学生的行为定势得到巩固, 并最终获得成功。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学习的生活外延, 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 形成持久的情感内驱力, 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社团发展问题下一篇:评价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