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审计

2024-07-15

政府采购审计(精选十篇)

政府采购审计 篇1

一、目标定位与效力上的差异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与国际政府审计准则, 在总体目标方面都是为规范和指导政府审计工作而制定, 都是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的要求。但由于准则的制定者和受用对象不同, 在目标的定位上又必然存在差异。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为了协调各国政府审计准则, 为各国建立审计程序和开展审计实务提供总的指导, 对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工作只起建设和指南的作用, 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而我国政府审计准则, 是依据我国《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 结合我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实践, 借鉴国际公认审计准则经验, 由我国审计署制定并颁布的。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审计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由于我国最高审计机关是行政型的最高审计机构, 因此我国政府审计准则具有法律约束力。

二、准则框架构成上的差异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构建的审计准则框架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利马宣言》, 规定了公共部门审计的全面概念, 是对公共部门审计综合认识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道德守则, 它是基础层次之上的一个更高的层次, 规定了指导审计人员开展日常工作的价值观念和原则;第三个层次是审计准则, 是基础层次之下的一个层次, 它规定了开展审计工作的原则和必要的条件;第四个层次是指南资料, 是为帮助最高审计机关在各项工作中运用审计准则而制定的指南。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的框架为: (1) 《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 是制定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依据。 (2)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 是制定其他具体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的依据, 是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总纲, 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标准和尺度。 (3) 通用审计准则与专业审计准则, 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提交审计报告、评价审计事项、出具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决定时, 应当遵循的一般具体规范。 (4) 审计指南, 是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时提出的审计操作规程和方法, 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事专门审计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

从框架构成的层次性角度来看,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更加立体化, 从理论层次到实践层次逐步推演, 从抽象、综合的理论层面走向具体、可操作的实践环节, 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由于有深刻的理论剖析与讲解做基础, 其更具科学性和信服力。而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缺乏理论层面的支撑, 整体呈现平面化, 只关注规章制度的制定, 程序性的特点突出, 而对准则的科学论述远远不够。

三、准则结构与内容上的差异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由四章组成:第一章, 政府审计的基本要求;第二章, 政府审计的一般准则;第三章, 政府审计的现场操作准则;第四章, 政府审计的报告准则。整个准则共191条。我国政府审计基本准则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一般准则;第三章, 作业准则;第四章, 报告准则;第五章, 审计报告处理准则;第六章, 附则。整个准则共47条。下面将分析比较两准则章节之间的差异:

1. 一般准则。

国际政府审计的一般准则讲述了审计师和审计机关必须具备的条件。与国际政府审计的一般准则相类似,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亦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职业要求做出了规定, 分为对职业的要求、对审计机关的要求和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三个部分。

两个准则中都提到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独立性和谨慎性。我国政府审计准则还指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时, 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应当遵守廉政纪律。在对审计机关的要求中两个准则都提到要招聘合格的审计人员, 并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中还要求审计机关应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制度。国际政府审计准则要求审计机关编制实施审计手册及其他指导性文件和指南, 并要求最高审计机关强化技术和经验, 制订计划和进行监督, 保证内部标准和内部程序的效率和有效性。在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方面, 我国更加详尽地规定了审计人员承办审计业务应当具备的条件, 除此之外, 还规定审计人员与办理的审计事项有利益冲突的, 应当回避, 应当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2. 现场操作准则 (我国称为作业准则) 。

这一部分, 两个准则侧重点大有不同。 (1) 在审计计划的编制方面,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强调经济、有效、及时、高效率和高质量。而我国则对其做出程序性的规范, 要求审计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 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备案, 据此确定审计项目, 选派审计组, 实行组长或主审负责制。在实施审计前, 审计组应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 要求被审计单位法人代表和财务主管对有关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 (2) 两个准则都提到了审计工作应受到严格的监督, 我国还规定对审计人员的重大过失和违法行为, 应当追究责任。 (3) 两个准则都提到在确定审计重点和方法时, 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我国强调的是方法即遵循性测试, 而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更强调对可靠性的要求。 (4) 在收集证据方面,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的要求描述为足够、相关和合理。而我国则要求审计证据应是客观、相关、充分和合法。并且,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中还提到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机构经过审核确认的审计结果。对于特殊项目的审计, 可以聘请符合审计人员条件的人员参与审计。这点在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没有规定。

除上述差异之外,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要求重要审计事项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应记入审计工作底稿, 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这点在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没有规定。还有两点是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规定的内容而在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中没有体现: (1) 在进行常规 (财务) 审计时, 应对现行法律和规章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审计师还应该认识到有发生非法行为的可能性, 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结果的影响。 (2) 在进行合规性 (财务) 审计时, 审计师应当分析会计报表, 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有关公认的财务报告准则和披露准则, 要求对报表的分析达到足以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提供合理依据的程度。

3. 报告准则。

我国将报告准则定义为“审计组反映审计结果, 提出审计报告, 以及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是《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所规定的审计报告程序的具体化。具体包括:提交报告前应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一并报送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复核和审定等的相关具体规定。

与我国的程序性规范表述相比,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更注重对审计报告内容的要求。它提出:报告的内容应当易于理解, 避免意义含糊和模棱两可。报告只包括由充分和相关的证据支持的信息, 并且是独立的、客观的、公正的和建设性的。还规定审计师所属的最高审计机关最后决定要采取的行动, 是针对审计师所发现的欺骗性行为或严重的舞弊行为的。国际政府审计准则还对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做出了规范, 并按照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做了具体的规定, 它们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不能发表无保留意见的情况, 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相反意见的审计报告, 不表示意见的情况, 绩效审计报告, 定期审计报告。在以上每个项目的规定中,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都对相应报告的适用情况做出了说明。

四、差异形成的原因

1. 形成途径和依据不同。

我国的政府审计准则较多地借鉴了独立审计准则的内容, 表现为:它们都由三个层次构成。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用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不仅如此, 两者所表述的内容大体也相同。

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是由奥地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哥斯达黎加、日本、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瑞典、英国及美国代表所组成的审计准则委员会, 在借鉴世界上政府审计开展比较好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其中也包括了民间审计准则方面的有益内容, 但它更充分地体现了政府审计的特征。比如, 在政府审计的现场操作准则中, 较为详细地分别论述了各项内容在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中的应用等。值得注意的是,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花大量篇幅对绩效审计进行了规范, 绩效审计也在许多国家的审计机关占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量。而我国由于政府审计起步较晚, 国家审计机关主要开展合法性、真实性审计, 而对绩效审计才逐步开始涉及, 所以对绩效审计的规范也成为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的一项有待补充完善的内容。

2. 审计机关的权限与地位不同。

我国审计机关的行政处理权与地位, 从我国的审计报告处理准则的要求中就可见一斑。行政型审计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密切, 一些问题容易得到解决, 而且由于它们在政府领导之下, 有助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提供服务。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下属的一个由联合国成员国的最高审计机关组成的、非政府间的永久性国际审计组织。该组织旨在推动各个不同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交流各个不同国家开展国家审计工作所取得的经验。成员国对大会通过的建议、宣言、协议不承担任何义务, 不受任何约束。

3. 我国政府审计的实践存在局限性。

我国的政府审计起步较晚, 实践经验不足, 所以导致准则的制定也仅能围绕实践环节做出程序性的规定,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拘泥于条条框框, 很难达到思想理论的高度。而且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而言的, 没有明确区分不同的审计种类。理论的形成要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如果能将完善严密的科学理论依据补充入准则, 将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审计机关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政府采购审计 篇2

我国的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开始于1995年。1996年,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步入了真正的试点阶段。1998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政府采购试点工作,中央国家机关的试点工作也开始启动。到2000年,政府采购工作已在全国铺开。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颁布。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正式走上法定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预计2011年,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可以出台。

政府采购作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但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潜力仍然很大。而且从集中采购的比重分析,集中采购的规模也比较小。从中央本级的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设臵来看,目前有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采购中心、全国人大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等3个集中采购机构,另外,还陆续成立了4个部门集中采购机构。

二、政府采购审计简介

政府采购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制度,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实现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由于政府采购在国内仍处于摸索阶段,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何通过审计监督手段来规范政府采购就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一)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审计的发展状况

政府采购审计是在政府采购的基础上产生的。政府采购制度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由于政府采购支出巨增而强化预算管理与经济直接干预作用所建立的一种政府公共支出管理制度。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法规对政府采购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

(二)我国政府采购审计现状

我国自从政府采购活动开始,各项检查包括审计检查就参与其中,在预算执行审计、各专项资金审计、基础建设投资审计等方面广泛存在。大规模的政府采购专项检查:2008年5月至10月,财政部会同监察部、审计署和国家预防腐败局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

2009年政府采购审计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已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完成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政府采购法制化、制度化、电子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但通过审计与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发现当前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

一是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规范、不完整。有的单位未编制部门集中采购目录和执行计划,有的存在无预算采购的情况。政府采购预算是执行政府采购的约束性要求,未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导致预算约束力不强,实际操作计划性较差。

二是政府采购程序执行不规范。有的随意变更采购方式;有的未经批准实行非公开招标,缩短招标时间,或在招标文件中提出排他性指标;有的随意追加合同,协议供货产品随意天正,或用高价产品替换低价中标产品;个别单位虚假招标,套取财政资金。

三是部分单位还存在规避政府或部门集中采购的情况。如对于涉密商品的采购,由于对由谁认定涉密事项、对涉密事项应采取何种采购程序均缺乏明确规定,部门在开展具体工作时缺乏依据,导致一些部门规避正常政府采购程序。

四是地方审计机关在政府采购审计中还发现存在政府采购规模偏小、范围偏窄;管采体制尚未完全分离;专家评审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2009年25个派出审计局对56个中央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开展了审计。通过审计,共查出19个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存在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的问题,涉及金额14.09亿元。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被审计单位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逐条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截至2010年7

月底,有14个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已将审计查处问题整改完毕,涉及金额3.78亿元,(一)对采购目录内的产品和服务未按规定实施政府集中采购,涉及金额1.31亿元,典型情况如:

2009年,某部门所属信息中心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政府采购目录内的电脑、服务器、计算机软件、打印机等设备和支付劳务费等共计支出996.55万元,未按规定进行政府集中采购。

(二)实行政府采购的产品和服务程序不合规,涉及金额12.50亿元,典型情况如:

2009年,某部监测总站在其承担的一个项目中公开招标采购8台水质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自动在线监测仪,北京一家公司(系该部机关服务中心所属公司的控股公司)在既非设备制造商也非设备代理商,且未获得制造商授权的情况下,以920万元价格中标。这家公司供货的8台水质VOC自动在线监测仪设备,实际是其委托其他公司代理进口的美国INFICON公司的产品,其支付的含税价仅为590.59万元。

(三)采取将货物或服务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涉及金额180万元,典型情况如:

2009年,某部门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政工办)申请经费180万元,为62个基层单位配送图书,政工办采4

取化整为零方式,与北京市某书店签订采购内容完全一致的两份图书采购合同,合同金额分别为100万元和80万元,从而规避了公开招标。

(四)无预算采购产品或服务,涉及金额2598.72万元,典型情况如:

2009年,某部门2566.58万元工程支出等政府采购项目未编制预算,采购活动开始前也未报财政部备案,其中类型包括办公楼的修缮工程支出、设备采购支出、会议服务支出、印刷项目支出

1、汽车维修、保险、加油支出等等。

三、政府采购审计的对象和目标

政府采购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国家各级机关和实行预算管理的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使用财政性资金,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其审计主体是各审计机关,当然也应该包括我们各部门的内审单位。审计客体是采购主客体及其所进行的采购活动。

政府采购审计的目标,是政府采购过程中采购当事人及其采购活动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政府采购预算、计划审批与执行情况为重点,突显对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和执行情况,采购方式、采购程序,政府采购政策贯彻执行及效率效果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重点关注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政府采

购的预算编制。看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充分有效,是否遵循规定的程序,是否单独编报;并审查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的范围是否正确;预算是否科学、细化,是否存在编造虚假预算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政府采购预算批复是否及时,其追加或调减的审批手续是否合规等等,以强化预算约束,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二是关注政府采购的程序方法。看政府采购的方式和程序是否合规,有无不按规定改变政府采购方式、目录及标准等问题,是否按规定的方式、程序组织政府采购和实施公开招投标;政府采购确认是否合规、合法,是否依法签订政府采购合同,有无超标准、超范围及损失浪费等问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三是关注政府采购的资金流向。看是否存在采购执行机构直接将采购资金拨付给采购单位,是否存在现金交易的行为;政府采购资金是否经过审批确认,是否存在无计划、超预算和改变政府采购内容及用途有无属于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项目没有纳入政府采购的问题;采购资金结余在结转下一使用中是否纳入当年预算,是否存在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等的行为,从中发现问题或线索,进而揭露政府采购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各类违纪违规问题。四是关注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以采购程序审计为基点,查看采购政策制定、预算编制、组织实施、资金支付、信息发布等情况,进而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以代理采购审计为抓手,查看接受采购人委托、制定招标文件、组织招投标到实施政府采购活动等过程,分析和发现相关连的其的问题。以采购费用审计为切入点,查看采购活动过程所支出费6

用,从中分析和寻找疑点,揭示采购活动存在的问题。以采购档案审计为突破口,查看政府采购活动的每项记录和档案资料,分析和印证政府采购活动过程,进而促使政府采购这项“阳光工程”健康发展。

四、政府采购审计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五、政府采购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政府采购审计应包括审计政府采购的实施与财政政策是否相吻合,与政府产业政策是否相一致,是否优先购买国内产品、工程和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在促进就业、保护环境、繁荣经济等方面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主要是各部门、单位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的情况进行检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无预算采购、超预算采购,擅自变更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内容等问题,并对政府采购的效益性进行总体评价。

(二)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和相关规定情况。主要是检查按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执行政府集中采购的情况,执行国家有关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自主创新产品,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情况,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规避政府集中采购,不按规定

采购节能环保产品,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片面追求国外品牌、高性能、高能耗、高价位产品的问题。

(三)执行政府采购程序情况。主要是采用的政府采购方式及在不同的采购方式下所实施的采购步骤,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采购方式,选择不具备资质的社会代理机构进行采购代理,对供应代理商资格审查不严格,不按规定抽取评标专家,简略采购步骤、违背采购程序,不及时答复供应商质疑,造成政府采购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以及由此造成的供应商投诉、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如不依法对限额以上采购事项进行公开招标,采取化整为零或以其他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躲避各方面监督;不贯彻公平、公正原则,制订招标文件不规范,设臵歧视性、倾向性招标投条件;专家评分或评议不客观、不公正;不按规定公开政府采购相关信息和结果、暗箱操作;擅自变更政府采购结果等。

(四)合同订立和履行情况。主要是按照政府采购所确定的结果,采购人与供应商订立并履行合同的情况,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均等,擅自变更中标供应商和政府采购所确定的采购事项、内容和价格,供应商供货不及时、售后服务不到位,采购人不按规定及时支付货款或超额支付货款等问题。

(五)资产管理情况。主要是货物、工程的交付、验收8

和使用管理情况,重点关注入账不及时、不建立固定资产卡、不按期盘点及由此造成的闲臵、丢失、损失等问题。

(六)政府采购体制和监管情况。主要是执行国家“管采分离”规定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管情况,重点关注政府采购管理机构设臵集中采购机构,违规审批社会代理机构代理资格和采购方式的变更,违规干预政府集中采购事项和具体活动,对供应商投诉不及时受理,对采购人采购行为监管不到位等。

(七)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对某一单位或者某一事项的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

1、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执行审计

(1)政府采购预算及执行审计

一政府采购项目是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二政府采购项目及采购资金预算是否在政府采购预算表中单列,有无应列而未列的问题;

三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否进行调查研究、有无弄虚作假问题;

四年中因追加预算、政府采购目录及标准调整或不可预见的原因而需要补报的政府采购项目,是否在政府采购活动开始前补报政府采购预算;

五是否存在未列入政府采购预算、未办理预算调整或补报手续的政府采购、突破预算实施的采购项目;

六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是否正确、完整。(2)政府采购计划执行审计

一政府采购计划是否按照本单位经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

二政府采购计划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报送;

三政府采购计划的变更是否依照程序进行,有无随意变更采购计划的情况和计划外私自采购的行为,有无任意追加突破限额的情况;

2、政府采购审批与备案执行情况审计(1)下列事项是否报经财政部审批后实施: 一政府(部门)集中采购项目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其他采购方式;

二因特殊情况需要采购非本国货物、工程或服务;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其他需要审批的事项。四分散采购项目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其他采购方式,是否经主管部门审批。

(2)下列事项是否备案:

一部门预算追加应当补报的政府采购预算、已经批复政府采购预算的变更;

二政府集中采购计划和部门集中采购计划;

三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经批准采用公开招标以外采10

购方式进行采购项目的执行情况;

四限额标准以上,公开招标数额以下的政府采购项目,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进行采购项目的情况;

五限额标准以上政府采购项目的合同副本;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备案的事项。

3、政府采购形式和方式审计(1)政府采购组织形式的审计

一列入政府集中采购和部门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是否按规定办理集中采购,有无采用化整为零、分解整体项目、增加采购批次等手段规避集中采购控制的情况;

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权限进行,有无随意采购,擅自扩大范围、提高标准,有无规避政府采购监管的问题。

(2)政府采购方式的审计

一政府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贯彻了以公开招标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采用非公开招标方式的理由是否真实、充分;

二是否将应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工程或服务化整为零,有无以其他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或擅自采用其他采购方式;

三是否严格按照已确定的采购方式和要求进行采购,有无在执行过程中自行改变采购方式等。

4、政府采购程序审计(1)公开招投标程序的审计 一招标审计

⒈自行招标是否符合有关条件,委托代理招标是否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委托代理的事项;

⒉是否在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

⒊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的时间是否符合规定的时间;

⒋招标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完整,有无以不合理的要求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供应商,对潜在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歧视待遇,招标文件指定特定的供应商,是否含有倾向性或排斥潜在供应商的其他内容的;

⒌是否存在招标机构、采购单位和供应商相互恶意串通,虚假招标行为;

⒍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澄清或者修改的,是否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日期规定的时间前,是否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投标人,招标过程中是否存在擅自修改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违法行为等。

二投标审计

⒈投标人是否具备政府采购项目所需的资质(资格),是否具备招标文件中列举的要求;

⒉投标文件的编写、密封、撤回、更正、补充、替代方案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及招标文件的要求;

⒊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联合投标的,其资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采购人规定的特定条件;

⒋投标人在递交投标文件的同时,是否递交了投标保证金;

⒌投标人是否向招标采购单位、评标委员会成员提供不正当利益手段谋取中标。

三开标、评标与定标审计

⒈参加开标会议的人员、开标时间、开标记录及开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无效标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开标是否在有关监督机关监督下进行,是否公正、公开;

⒉评标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评标委员会是否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评标专家是否按规定抽取,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员是否按规定回避,评标标准和方法是否在招标文件中载明,在评标时是否另行制定或修改、补充任何评标标准和方法,评标标准和方法是否对所有投标人都相同,评标的指标、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标底的编制和确定是否合规、合理、科学,评标委员会是否按规定进行评标,是否执行了评标纪律或受单位非法干预、影响,评标过程是否在有关监督机关监督下进行;

⒊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是否向招标人提供书面评标

报告,并推荐合格中标候选人,中标候选人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排序,采购人是否按照评标报告中推荐的中标候选供应商顺序确定中标供应商或事先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供应商;

⒋中标供应商确定后,中标结果是否在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发布公告,并向中标供应商发出中标通知书;

⒌投标供应商对中标公告是否有异议,招标采购单位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对质疑内容做出答复。

四中标审计

⒈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是否在规定期限内与中标供应商签订书面合同,所签订的合同是否对招标文件和中标供应商投标文件作实质性修改,采购单位有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作为签订合同的条件,是否与中标供应商私下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是否存在中标书发出后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签订采购合同的行为;

⒉对中标人放弃中标、拒签合同的,将中标项目转让给他人的,在投标文件中没有说明且未经采购招标机构同意,将中标项目分包给他人的,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是否按规定处理。

(2)邀请招标及其他采购方式程序的审计

一邀请招标程序的审计

主要审查采购项目是否符合邀请招标方式的条件,供应商是否根据资信和业绩进行选择,供应商是否在三家以上。

二竞争性谈判程序的审计

主要审查采购单位是否按照规定成立谈判小组,谈判小组人数和组成是否符合规定,被邀请的供应商是否符合相应资格条件,是否不少于三家,谈判文件是否符合要求。

三询价采购程序的审计

主要审查采购单位是否按照规定成立询价小组,询价小组人数和组成是否符合规定,被询价的供应商是否符合相应资格条件,是否不少于三家,询价方案是否符合要求,报价方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照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等。

四单一来源采购程序的审计

主要审查其采购行为是否符合该采购方式条件,采购项目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采购价格是否合理等。

(3)政府采购文件完整性审计

主要审查政府采购文件,包括采购活动记录、采购预算、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标准、评标报告、定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质疑答复、投诉处理决定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等是否齐全并得到妥善保存。

5、政府采购合同审计

(1)政府采购合同签订审计

一政府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

⒈政府采购合同的主体、内容、形式、程序等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⒉政府采购合同的签订是否符合政府采购预算、采购计划的要求,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等;

⒊有关经济合同是否按照《水利经济合同审计签证和备案暂行办法》进行了审计签证;

⒋采购代理机构以采购单位名义与供应商签订的政府采购合同,是否取得采购单位的授权委托;

⒌采购单位追加与合同标的相同的货物或服务,与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原采购合同其他条款是否变更,所有补充合同的采购金额是否超过原采购合同金额的百分之十。

二政府采购合同条款和内容是否完整、明确、具体,意思表达是否清楚准确

⒈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是否规范;

⒉数量、规格、质量、性能表述是否正确;

⒊价款和酬金是否明确合理;

⒋合同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是否明确合理;

⒌违反合同的责任是否明确。

(2)政府采购合同履行审计

一采购单位或其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验收;

二政府采购合同的验收是否由专业人员来进行,验收记录、验收证明书是否齐全、完整等。重大采购项目是否委托国家认可的专业检测机构办理验收事项,验收方成员是否在验收书上签字;

三政府采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是否擅自变更、中止或终止合同,如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需要变更合同,或者合同继续履行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变更、中止、终止的合同,审查合同变更、中止、终止是否经过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批,相关法律手续是否完备;

四合同纠纷、合同违约责任是否按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条款进行及时、合理、合法的处理;

五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是否将应当备案的文件资料提交财政部门备案。

6、政府采购资金审计

(1)政府采购资金审计

政府采购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合规并及时足额到位,有无挤占、挪用其他专项资金的情况。

(2)采购资金支付审计

一采购资金的申请和划拨是否根据批准的采购预算,科学编制用款计划,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资金支付;

二预付款是否符合采购合同所约定的条件(工程采购还应审查是否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和工程进度);

三支付资金是否符合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的要求;

四预付和结算是否由财务部门直接向供应商、劳务提供者或施工企业支付,有无采购部门或采购机构违规支付的情况;

五结算时是否扣除了预付款,是否预留了质量保证金,有无提前支付的情况。

六、当前政府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采购监督体制不完善。

(二)政府采购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

1、采购管理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

2、采购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

3、未建立政府采购运行评估制度。

4、采购管理的内审监督机制没有形成。

5、在采购组织管理方面,有些单位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预算观念不强,计划性差,往往以部门预算代替采购计划,在实际采购中随意性大,先采购后立项以及无预算或超预算采购现象比较多。

6、在采购具体实施中,采购方式和程序执行不严。

7、采购的基础管理工作不规范。

(四)政府采购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化人才匮乏。

(五)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仍存在分割市场、歧视供应商的现象。

(六)对供应商监管不力。

(七)政府采购的效能不高。

一是采购时间较长,效率不高。二是采购缺乏弹性。三是政府采购需要资源整合。

(七)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尚不完善。

《政府采购法》只是对集中采购机构的性质和地位做出了规定,而并未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设臵、行政隶属关系、职责要求等予以明确,这就造成了各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在机构设臵、管理模式、隶属关系上出现不统一的局面。

七、加强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方法

(一)科学确定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对象。

贯彻落实“严格查处、立足整改、规范提高”的工作方针,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认真组织派出审计局开展对中央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经常性检查,坚持揭露、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与关注体制机制层面问题两手抓,通过问题揭示推动体制机制完善,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地开展,切实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加大对政府采购审计方法的探索力度。1.从政府采购程序出发,确定审计的重点和内容。2.从政府采购中心审计入手,分别对相关环节进行全面审计。3.以政府采购费用审计为切入点,分别对相关单位进行审

计。4.以政府采购档案审计为突破口,对政府采购资金进行审计。5.以综合效益审计为最终目的,全面提升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水平。实行政府采购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几个案例

八、处理处罚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研究 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绩效审计

1.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概述

《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了政府审计的职责范围主要有两大类,即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和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其中财政性资金又可划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援助、贷款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政府绩效审计实现了从产生、发展、改革,到现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府审计是否走向现代化、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与世界各国政府审计接轨的标准之一,绩效审计的开展意义重大。

政府采购指审计单位根据法律规定对我国政府各级别的机关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团体组织对其财政性资金采购进行监督监管评价。政府采购审计主要包括采购方、采购管理机构以及政府负责采购的机构。进行审计的对象是政府采购的中介代理机构。审计的目的是保证采购的合理性、有效性,是建立规范化、效益化评价标准的过程。审计的内容包括对采购预算进行审计、对采购的程序进行审计、对采购的管理进行审计以及对采购的效益进行审计,此外还必须对采购中介代理机构进行审计,以保证政府采购中介机构依法履行其职责。

绩效审计方法是指在审计工作中需要采用的工作模式以及程序、手段的综合。绩效审计实施的具体方法是实际工作中需要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件查阅法、文件查阅法,还要结合对各单位人员进行访谈,对可行性报告进行分析,对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此外还有环境分析法、体制/运营模式分析、咨询发、抽样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

2.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具体的绩效审计准则和规范,绩效指标评价有待完善

最近几年,政府对于采购活动对于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更加重视,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社会透明度的不断提高,公众也更加关心政府采购过程是否合理以及财政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由于法律条文以及相关准则、规范的不健全。审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此外,我国关于审计的法律条文是《政府采购法》和《审计法》,这两法规对政府采购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益型以及效果进行了评价,但由于操作细则没有明确,导致政府对于采购的各项监督内容缺乏操作性。

2.2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未得到充分关注

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采购资金是否合理使用的权衡,更是关乎到公众利益的一件大事。由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虽然政府审计机关、政府采购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釆购绩效审计有一些认识,也逐渐了解了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实施是否足够合理、合法,审计的结果是否足够可信,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受到基本国情、公众参与政府活动不足、监督监管不十分到位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在我国难以顺利的实施和普及。

2.3难以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

财务审计主要评价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规范性,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存在差异性,特别是政府釆购绩效审计,其实施的重点在于对政府采购活动效益的综合评价。在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工作中,审计证据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审计的账、证、表,还涉及了审计项目的背景,政府采购的目的、采购审批程序、招标投标方案、专家评审表等资料。需要掌握和收集的资料繁多,涉及的当事人众多,因此,不能保证获取的所有资料和证据都真实可靠。

2.4审计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政府釆购绩效审计的过程是一个集不同专业领域、不同重要性水平于一体的复杂过程,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各个专业的知识。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标准不同,导致可能审计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政府釆购绩效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学习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极大可能的从主观角度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

3.加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3.1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法规标准

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背景之下,各国对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理解和实际中的操作有所不同。由于我国还没并没有推出关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相关法律条文,在实际操作中的水平也较低。但我国对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过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都是为相关法律条文的推行进行铺垫。而法律的推行除了相关活动的积累,还需要审计机关、审计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努力,才能丰富法律的内容,推行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条文。

3.2构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制定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一)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要求审计人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必须真实可靠。

二)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所反映的信息,评价的结论必须和使用者的需求紧密联系。

三)代表性原则。代表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突出显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重要事项及特征。

四)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要求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被评价事项,必须在同行业或者同时期内保持可比性。

五)可获得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将成本效益原则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中,且取得的成本可被接受。

3.3改进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方式和技术手段

首先要在工作中提升审计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开展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较晚,进行的工作并不多,审计人员在操作中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对进行过的审计活动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思考,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方法。其次,在现有审计方法的基础之上还要谋求创新。比如可以将统计学的方法和常规审计方法进行结合,重点揭示成本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应用传统会计和审计结合、计算机审计和人工审计结合等技术创新。这对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3.4加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审计活动主要牵扯到人和审计活动,而主观能动性较强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必将是日后工作的重心。对于由于绩效审计工作的复杂性,要求人要有会计、审计、财税、经济学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法律、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首先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建设。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因为在审计工作中,只有坚持独立性,才能保证客观公正,维护国家法律尊严,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可以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审计人员的是非观、荣辱观,增加其责任感、使命感,建立一个健康的审计环境。

其次,要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除了好好选拔审计人员丰富审计队伍之外,还需要加强已经在职的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尤其是其在法律、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外部人才的作用,通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弥补本单位技术方面的不足。加强对于审计人员的监督管理和考核。

参考文献

[1]周美英.议政府采购绩效审计[J].审计与理财,2008(05).

[2]李颖.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监督的难点[J].中国水运,2009(08).

[3]刘玉娟.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选择[J].审计研究,2009(05).

[4]王晓霞.政府采购绩效审计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2).

[5]刘勇.循环经济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9(34).

公安机关政府采购审计探析 篇4

近年来,随着公安科技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发展,公安机关政府采购项目的数量以及投入资金呈逐年上升趋势,政府采购涵盖的范围逐年加大,专业性要求逐年增强,这些都客观上加大了公安机关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公安机关政府采购审计是公安内审工作的新领域,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内容,是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化和延伸。通过开展对政府采购项目开展事前、事中审计监督,将审计关口前移,能够避免传统预算执行审计,能促进经济管理规范,项目廉洁,合理保障公安工作目标的实现。

1 公安机关政府采购现状

公安机关政府采购项目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一是政府采购的总体体量较大,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特殊职能部门,其人员编制数占国家公务员队伍的30%以上,随着公安队伍的整体素战斗力和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政府采购的项目数量及金额不断增加。二是政府采购涵盖的范围广,1万元以上的货物、服务、工程均纳入了政府采购范围,均要通过政府采购程序完成采购。三是专业性、保密性要求高。

根据公安政府采购项目的特点,主要采取的是分散采购与集中采购相结合,政府集中采购与部门集中采购相结合,通行的采购流程由采购单位向警保部门提出采购申请,警保部门对采购申请进行审核,核实内容包括资金来源、采购方式、分包方式、采购预算等,审核无误后,向财政申报政府采购计划,按照财政下达的采购计划,由采购单位会同警保部门或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制作招标文件,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公安内部采购相关要求实施采购,完成合同签订,待验收合格后付款(工程项目需结算审计)。

2 把控关键节点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1)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对采购项目列入单位年度装备建设计划和部门经费预算情况,列入政府采购预算及财政部门核定经费预算情况,临时项目的立项和资金审批情况,技术项目经过专家论证情况进行监督。二是对项目采购方式的确定,投标单位资格限定、评标办法、成交原则、招标文件的制定等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对不同采购方式下评标、定标、项目供应商的确定等情况进行监督。四是对签订的项目采购合同的合法、完整、合理性及符合项目采购活动纪要等情况进行情况监督。五是对采购合同执行、验收等情况进行监督。六是对项目采购活动运行结果的效益进行监督。

(2)项目的需求论证。

审计部门对于专业技术领域项目,要求建设单位邀请专业领域专家对项目需求任务书进行论证,既为项目在技术领先、实战运用、集约融合、成本节约、资源共享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又在预防和及时制止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方面发挥了作用。

(3)招标文件审核。

招标文件既是供应商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又是采购人与中标商签订合同的基础,招标文件编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招标工作的进度和成败,在整个政府采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强化对采购方式监督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满足公开招标条件的项目应招尽招,严格控制以涉密为由规避公开招标,严格控制以升级改造为由规避公开招标,对项目的配套性、一致性要求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控制单一来源(直接发包)采购方式,对项目供应商的“唯一性”进行严格审查,保证了项目建设、采购方式的充分竞争性;二是评分细则审核,尽量保证竞标商在同等条件下的最低价中标,在企业资质条件方面,重点查看其设置的条件是否具有竞争性,杜绝倾向性、排他性的条款设置;三是最高限价审核,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审计部门要求建设单位多家询价,询价数量达到三家以上,并将询价结果体现在招标文件的最高限价中。对限价明显偏高不合理的,征询专家意见以及对限价编制的规范、合理性的判断进行审核。

(4)招标现场监督。

招标现场监督重点把握:一是评标专家的抽取环节监督;二是评标现场的监督。特别是有业主代表作为评标专家参与评标的时候,重点防止出现业主代表发表倾向性、歧视性的言论,引导其他评委做出有违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判断。同时,对投标人的相关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对有违反招投标规定的行为及时提出并制止,防止出现围标、串标嫌疑的情况发生。

待签合同审核。在合同审核中注重六个方面:一是坚持合同内容的完整性。合同内容必须完整,合同约定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与投标文件必须相符,不能偷工减料。审计部门严格对照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承诺函等资料,特别是对优惠承诺是否在合同中落实进行审核;二是坚持合同与招投标文件的一致性。审核合同价款是否与中标通知书、谈判成交金额一致。工程的计价原则是否与招投标文件一致,变更所涉及工程价格的计价原则、工程变更程序和确认方式是否与招投标文件一致;三是坚持支付方式的明确性。合同中对质保金预留比例、工程款结算方式、预付款的金额、比例及支付时间、进度款支付方式等进行明确;四是坚持售后服务的可控性。要求合同约定细致、清晰,比如主要设备厂商的售后服务、培训承诺是集成商承诺还是原厂服务要约定清楚,是否有保修期外设备价格及售后服务报价单的约定,以预防保修期后的服务价格奇高;五是合同条款的公平性。对于一些关键性条款显失公平的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六是明确违约责任条款,以确保合同得以有效履行。

(5)结算审计。

结算审计中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合同变更部分的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变更是否依照法定程序履行了相关手续,工程签证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二是对工程量和重要设备坚持实地逐项核实、清点,做到量实价准,从而保证了项目结算审计的客观公正性。

3 公安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规避招标时有发生。采购单位临时安排的采购项目,有些采购单位有意无意地不按规定预先提出采购计划,而是事当临头责怪采购程序烦琐,或以部门工作受到影响为由规避招标,使审计部门左右为难,导致双方的工作都难以开展。

采购单位采取化整为零或者以涉密项目为由不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通常将大宗货物采购进行分散购买,用其他采购方式代替公开招标;或者以涉密、升级改造等为由规避公开招标,而采用单一来源(直接发包)采购方式。

调研不充分,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简单粗糙,限价制定不合理。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够认真,随意性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采购项目不进行科学认证,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致使采购预算过高;二是对采购的商品未作明确具体说明,导致缺乏可操作性,影响采购的效率。

招标文件中设置倾向性、排他性条款。采购单位在采购过程中设置门槛条件,倾向性加分条件排斥潜在投标人,导致采购过程竞争不充分造成资金浪费。

4 公安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前瞻

经过数代公安审计人艰辛努力,公安审计工作取得了卓越成绩,但综观公安审计现状和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面临的形式,公安审计监督挑战与机遇并存。在今后一个时期,保持和促进公安政府采购审计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审计观念,求实创新。

树立服务理念,积极营造良好审计环境。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需要各层级公安机关共同营造创建。审计部门要通过积极争取党委支持、加强与国家审计互通等形式,加大审计宗旨是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采购程序,规避风险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发动和服务职能体现以及审计成果效应,争取理解和配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应审。同时,公安内审部门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规范与效能、预防与查处”的三大关系,积极发挥审计保健医生作用,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并提出可操作性意见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问题。

进一步加强公安审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对公安审计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战能力和专业水平。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的信息时代要求,充分利用公安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有成果,高效整合信息资源,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实现本级内部财务、后勤等部门信息资源横向共享、关联运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全国公安机关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建设,必将迎来新一轮信息化建设高潮。进一步深化信息化项目审计工作,重点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本、价格、效益、安全的审计,牢牢抓住招标文件、项目预算、待签合同、项目验收和项目结算等重点,关注变更环节和隐蔽工程,掌握主动、提前介入、全程跟踪,最大限度压缩腐败空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项目建设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亚星.政府采购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张山峰,陈建坤,郑捷.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招投标监管工作[C].七省市建筑市场优秀论文集,2008.

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研究 篇5

【摘要】:建立健全政府集中采购审计制度对于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加强财政管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审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基本内涵、特殊性和重大意义,认为政府集中采购审计是对政府集中采购主体、预算、程序和资金真实、合法和有效性的审查,以发表审计评价意见的一种经济监督形式。它具有对象特殊性、范围广泛性、评价全面性和政策性等特点;通过梳理国外先进的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经验,结合我国政府采购的具体情况,从政府集中采购行为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三个视角出发,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审计评价体系,认为应该从采购当事人和采购项目两个视角探查政府集中采购的真实性,具体而言,对采购当事人真实性的审查可从对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采购编制、采购方式及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查、对采购人的采购活动及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的审查和对供应商资质的真实性的审查三个方面来进行;对采购项目真实性的审查可以从对采购预算的编制、采购合同以及采购管理工作的真实性的审查三个方面来进行;从采购预算、采购方式、招投标过程运作以及中介代理机构四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政府采购的合法性;从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立项、实施过程和采购结果和使用效益等角度建立宏微观指标分析政府采购的绩效性。这样一种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规范采购工作,有效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舞弊,保护财产安全,最终增强政府采

购的政策性、透明性、效率性、效益性,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使政府集中采购可以更好的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服务。【关键词】:政府集中采购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39.65;F812.45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导论11-161.1选题背景111.2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1.2.1研究目的11-121.2.2实践意义121.3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1.3.1国外研究现状12-131.3.2国内研究现状13-141.4研究内容14-151.5研究方法151.6技术路线15-161.7研究创新点162政府集中采购审计基本理论16-222.1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6-182.1.1西方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72.1.2我国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7-182.2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内涵18-202.3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重要意义20-212.3.1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02.3.2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20-212.3.3有利于探索绩效审计的新途径212.4政府采购审计的特殊性21-222.4.1审计对象的特定性212.4.2审计范围的广泛性21-222.4.3审计评价的全面性222.4.4审计评价的政策性223国外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经验与启示22-263.1国外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经验22-243.1.1美国22-233.1.2澳大利亚233.1.3韩国23-243.1.4新加坡243.2国际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启示24-253.2.1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目标性和过程性243.2.2政府采购审计与具体国情密不可分24-253.3对国际先进政府采购审计的经验借鉴25-263.3.1完善政府采购申诉制度253.3.2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督管理253.3.3重视政府采购的绩效审计制度25-264国内政府集中采购审计案例分析26-284.1案例介绍264.1.1案例一:“天价采购”事件264.1.2案例二:政府集中采购本末倒置的根本原因264.2案例分析26-274.2.1政府集中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不规范274.2.2现有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政府集中采购的发展274.2.3考核机关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体系不科学274.3案例启示——审计视角27-285政府集中采购真实性的审查与评价28-315.1政府集中采购真实性审计的意义28-295.1.1政府集中采购实施真实性审计的必要性285.1.2政府集中采购实施真实性审计的重要性28-295.2政府集中采购真实性的审查29-305.2.1对采购当事人的审查29-305.2.2对采购项目的审查305.3政府集中采购真实性的评价30-316政府集中采购合法性的审查与评价31-356.1政府集中采购合法性审计的意义31-326.1.1政府集中采购实施合法性审计的必要性316.1.2政府集中采购实施合法性审计的重要性31-326.2政府集中采购合法性的审查32-336.2.1审查政府集中采购预算的合法性326.2.2审查采购方式的合法性32-336.2.3审查招投标过程运作的合法性336.2.4审查政府集中采购中介代理机构的合法性336.3政府集中采购合法性的评价33-356.3.1政府集中采购预算的合法性审计评价指标33-346.3.2政府集中采购方式的合法性审计评价指标346.3.3政府集中采购招投标运作过程的合法性审计评价指标346.3.4政府集中采购

中介代理机构的合法性审计评价指标34-357政府集中采购效益性的审查与评价35-417.1政府集中采购效益性审计的意义35-367.1.1政府集中采购实施效益性审计的必要性35-367.1.2政府集中采购实施效益性审计的重要性367.2政府集中采购效益性的审查36-387.2.1对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立项的审计36-377.2.2对政府集中采购实施过程的审计377.2.3对政府集中采购结果和使用效益的审计37-387.3政府集中采购绩效性的评价38-417.3.1微观效益评价指标38-397.3.2宏观效益评价指标39-418研究局限及未来拓展方向41-428.1结论418.2未来拓展方向41-42参考文献42-45致谢45-4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

政府投资审计 篇6

白水县审计局今年进一步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把审计重点转向建设资金的效益性、效果性。重点审查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否存在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无效的投资或损失浪费等问题;项目概算与实际脱节或虚报项目骗取国家资金情况;因监管不力或监管滞后造成损失浪费、效益未达到项目可行性报告和预期效果指标等问题。审计不但要揭露问题,还要促进建设单位整改落实,特别是有关政府投资的民生工程项目全程进行跟踪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政府投资项目的安全性、合规性和建设资金的效益性、效果性。

宁强县

2015年,宁强县审计局加大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力度,将工程造价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县局将惠民工程项目、市容环境提升项目、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污水处理场建设项目审计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确定为年度审计重点,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决策、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等环节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严把参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社会中介机构的资质要求,加强中介机构从业监管。完善了工程结算审计复核办法、跟踪审计操作规程,坚持按制度办事,从源头上控制审计风险。创新小型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方式,对以自筹资金为主、投资额度较小的工程项目,在核实工程造价的基础上,简化程序,快审快结,加快工程项目审计进程。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 篇7

我国自从1998年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 我国政府采购规模逐年上升, 政府采购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逐年扩大, 我国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也在部分地区开展起来。2002年深圳市卫生系统医疗设备采购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管理情况审计, 首开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先河。我国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开展还局限于个别地方, 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 而且有些地方开展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实质上还是真实、合法性审计, 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还流于形式。审计时, 仅仅注重其微观经济效益, 而忽视其宏观经济效益, 对效率性的考察, 基本上是以工作时间为尺度进行衡量, 未对其效率性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而对其效果性, 基本没有做出评价。

目前,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仍然是事后审计, 审计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以“揭露”为主, 所提的建议也大多停留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上, 而未能从政府采购的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 揭示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提出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意见, 促进政府采购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推进政府采购的深化改革, 加强国家宏观管理。

二、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绩效审计开展不足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审计着重于审查政府各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账目是否如实地反映了该部门的货币性活动和各项业务活动, 以及其在工作中是否依法行事。而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起步很早, 一些国家现在绩效审计已经占到政府审计的80%到90%, 成为政府审计的主要部分。从绩效审计开展的实际状况来看, 我国的绩效审计还停留在合规性、真实性审计的层面, 与绩效审计发展规划相差甚远。目前,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质上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

(二) 事后审计阻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审计署提出“免疫系统论”, 将政府审计的功能定位为整个经济的免疫系统。从公布的绩效审计报告来看,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多是事后审计, 审计的“揭露”功能发挥得比较好, 通过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 揭露了政府采购中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的行为, 提高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但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的缺失, 使得审计的“预防”和“抵御”功能未能发挥, 未能从根源上防范和减少政府采购中的腐败行为, 导致了“屡审屡犯”问题, 阻碍了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三) 对政府采购的宏观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关注不足

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对政府采购的关注点主要是其微观经济效益, 通过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防止和减少腐败行为, 降低政府采购成本。但对政府采购的宏观经济效益及其社会效益的关注不足。从新公布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审计报告来看, 审计人员在进行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仍然停留在审计政府采购过程中有没有腐败行为, 协议采购的价格是否反映真实的市场价格, 政府采购资金是否有效运用等层面, 而未评价地方政府采购是否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是否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

三、制约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 经济因素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与试点阶段, 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去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还需要有计划地对现有审计人员专门培训。从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开展的现状来看,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性。发达地区在本世纪初便开始了对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实践探索, 如今已经能较好地开展政府采购绩效审计, 一些较为落后中西部地区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发展缓慢, 甚至一些地区这一领域还是一块空白。国家对落后地区绩效审计的经济投入不足, 绩效审计资源的欠缺, 使得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只能局限于几个发达地区, 而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

(二) 政治因素

近几年来, 我国一直致力于政府体制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职能逐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然而, 政府监管部门职能交叉, 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划分不清, 比如《政府采购法》中规定政府采购的监管部门是各级财政部门, 同时也规定政府采购应置于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的共同监督之下, 可是却没有明确这些部门间职能的差异, 造成多头监管的局面。一些地方政府打着“阳光采购”的牌子进行“灰色交易”, 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违规现象仍然严重, 使得审计机关必须分配大量审计资源对政府采购进行合规性、真实性审计,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基础不好, 大大制约了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开展。

(三) 法律因素

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目前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审计法》, 缺乏可操作性的法规指导。在绩效审计方面, 我国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准则;在政府采购方面, 我国自1999年和2003年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后, 一直没有设立相关实施细则, 使得政府采购各项监督内容落实不到位, 存在法律盲区, 为一些“灰色交易”行为的出现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 体制因素

我国现行的预算体制不完善, 在预算过程的各个环节还存在不足, 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 预算编制的资产配置工作不到位, 预算编制的价值计价不准确, 预算编制审核不严, 这导致政府采购在源头上便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预算编制粗糙, 审批流于形式, 预算执行中存在大量的违规现象, 预算的约束监督力不足。此外, 在现行的预算体制下, 政府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需求和给自己配置预算, 这就带来了利益冲突并潜在风险。很多部门为了更多地争取资金, 年初夸大预算上报, 明细不清, 到年末时又突击用钱, 这使得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还只能停留在消除腐败, 监督规范政府采购的层面, 难以上升到评价政府采购的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层面。

四、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 优化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制度环境

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当前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各地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要使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必须优化制度环境。首先, 要深化政府体制改革, 明确政府各部门责、权、利, 理顺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监察部门在政府采购监管中的职责, 消除政府采购监管中部门之间职能交叉, 多头监管的弊端。其次, 应借鉴国外绩效审计准则, 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尽快形成一整套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绩效审计准则和指南。再者, 要加大对审计的经济投入,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优化审计的技术方法, 保障审计机关的经济独立性。最后, 改革现有的政府审计体制, 以立法型审计模式代替行政型审计模式, 强化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二) 构建一套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得到长足发展的前提是有一套客观、全面且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政府采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绩效审计的实践来看, 对政府采购的经济性、效率性的评价比较容易, 而对效果性的评价则很困难。因为政府采购效果性是全方面的, 不仅有微观经济效益, 还有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而很多方面的效益却很难用量化指标计量。在设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 必须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更全面地评价政府采购的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多管齐下, 弥补审计人员专业缺失问题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 政府采购项目也日趋复杂, 很多采购项目需要比较多的专业知识。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仍然以财会人员为主, 知识的狭隘给政府采购绩效审计造成了比较大的障碍。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 必须在长期内逐步建立起一支复合型知识的审计队伍。在招聘审计人员时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财会领域, 而应该广泛招收各类专业人才, 比如经济、法律、计算机等专业。并注重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逐渐形成一支学习型的审计队伍, 提高审计人员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 改革绩效审计模式, 优化审计功能

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主要还是事后审计, 审计的预防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要想真正发挥政府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必须改革政府绩效审计的模式。短期内, 可以对部分重大的政府采购活动采用过程导向模式, 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由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转变。长期内, 应该逐步探索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中的应用, 逐步向风险导向型的绩效审计模式过渡。由于政府采购是政府行为市场化的结果, 其风险是市场风险与政治风险的叠加, 因此, 政府采购是一个高风险领域,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 审计人员应致力于在审计活动中发现风险, 并引起相关政府机构关注风险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风险的对策, 避免造成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以此提高政府采购的绩效管理水平, 真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裴育.政府采购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2]陆庆平.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J].财政研究, 2003, (04) :15.

[3]钟明.中国政府采购实务操作全书[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9.

[4]郭学然.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5]孙续娜.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初探[D].厦门;厦门大学, 2008.

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问题与对策 篇8

尽管《政府采购法》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手段, 近几年在推进政府采购机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透过“奢侈动车”事件, 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采购仍然存在这种“只买贵的, 不买对的”现象。如何改善政府采购中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从外部监督角度来说, 加强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 提高审计质量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就我国目前的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状况看, 由于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 对其的审计监督工作还难以完全发挥效用, 仍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2003年出台并实行了《政府采购法》, 但是仅仅依靠《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等一些部门规章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实际当中的问题。而没有政府采购的具体细则, 往往影响企业的公平竞争, 甚至为政府采购人员滋生腐败行为提供了温床。

二、审计部门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关系处理

政府采购机制本身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客观上来说需要各个部门共同配合协助, 发挥好监督管理的作用。而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中, 并没有明确审计部门与其他监管部门在政府采购监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直接导致了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对自身的职责和权限认识尚不明确, 表现为各监管部门未能协调和沟通好工作, 造成重复监管或者监管留白的结果。

三、政府采购和制定预算的分离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一些政府采购部门制定的预算编制非常简单, 缺乏具体的内容细化, 对其预算金额的估算也并非来自于市场价格。二者之间的脱节会造成政府采购预的执行过程当中没有资金保障的结果。另外, 临时采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给采购工作带来盲目性, 这将直接影响到采购的效率和质量。

要想有效地解决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监督的作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相关法律制定和程序。我国至今已出台了众多规范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等。因此, 必须强调这些制度法规的重要性, 并且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制度体系, 才能够保证把政府采购工作做到最好。另外, 我国也应该尽快完善《政府采购法》的具体实施细则, 抓紧制定在采购过程中的具体管理条例, 例如采购程序的具体内容、采购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其任职要求、采购合同的管理细则以及供应商的质疑处理方式等。简言之, 政府部门要在实际采购工作中严格遵照已经颁布的法规制度执行, 相关法规制定部门也应不断完善政府采购规章制度, 对不合理和尚有欠缺的部分进行积极的修改和补充。

第二, 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如果对政府采购进行分散式的监督管理, 很有可能会导致采购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监督, 因此完善监督机制, 并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说, 要充分发挥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与作用, 财政部门必须要与上述监管部门及时沟通和交流, 相互配合协调。而审计部门更要端正态度, 把政府审计看成履行自己职责的重要部分, 并使财政部门意识到政府采购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责任和权力,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审计, 从而与财政部门达成共识, 相互配合完成审计监督工作。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政府采购的监管实践, 逐步形成以财政监督为主, 监察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政府采购动态监督体系。

第三, 提高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通过政府采购专项审计, 可以反应和体现政府采购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

1. 政府采购审计应拓宽范围。

审计机关应当明确, 政府采购审计与普通的财务收支审计有很大的区别。例如, 审计的客体是政府采购活动, 而政府采购活动在内涵和外延上比财务收支更加广泛。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 所要做的审计工作范围和覆盖面要更宽, 也就是要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具体来说, 首先要对政府采购预算是否科学合理进行检查, 并对供应商资格执行严格审查制度, 其次加强对招投标环节的监督, 对政府采购所涉及的方面进行全面审计, 又要突出重点。另外, 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和实质性审计相结合也是全方位审计的一个体系, 由于政府采购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 因此可以先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评, 再进行实质性审计。既可以对其内控的薄弱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又可以明确实质性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2. 加大政府采购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审计人员作为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者, 对其专业素养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合同、招标投标等相关法律知识, 还要对工程建筑、商品性质、市场行情等方面有准确细致的了解。审计机关应通过各种培训方式, 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全面提升政府采购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傅道忠.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制度的思考[J].山西财经学院报, 2005 (6) .

[2]安春静.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7.

我国政府治理机制与政府审计变革 篇9

一、我国政府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信息不够透明导致腐败问题

我国现行政府信息不公开的机制与腐败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时, 相关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导致社会各阶层和公民难以得到有关信息, 为“权力寻租”创造了条件。实际上, 我国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扮演的是“经济人”的角色, 并由此决定和支配其集体行为, 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很容易在工作中滋生腐败。这种治理机制带来的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 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 政府问责制度不健全导致权力滥用

问责制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 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 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 改善政府治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在我国, 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拥有的权力, 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对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主要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来实现的, 缺乏必要的问责, 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不愿放弃对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而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权力过大而且职权范围不清晰, 缺乏有效的外部和内部监督控制和问责制度, 则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尽管我国在不同时期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 但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 均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我国政府治理体制还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 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而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这种方式, 只能产生短期效应, 并可能在执行部门的有意曲解和肆意变通的情况下, 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流于形式的风险。

(三) 公众参与机制缺乏导致政府效率不高

公众参与机制, 就是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通过一种合法的、合理的、公平的渠道就政府政策、行政决策、行政问题的解决等等行政外部行为进行协商、协调的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效率不高, 主要是因为缺乏社会和市场中各种力量的参与, 具体表现在配置社会资源的盲目性。首先, 政府行使配置社会资源的角色, 功能分权化程度很低, 完全依赖政府组织处理一切公共事务;社会中介组织官僚化, 是社会活动中的“第二政府”;社会自我约束力下降, 完全靠政府来约束不良的社会行为, 忽视了个人行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社会对政府的约束力不足, 难以对政府及政府官员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其次, 政府行使配置社会资源的角色, 权力范围的无限性和社会的消极服从。政府职能权力范围的无限性, 必然伴随着责任的无限性,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管多了自然管不好。再次, 政府行使配置社会资源的角色, 总量失度基础上的分量失衡, 导致政府经济职能过强, 社会职能过弱, 对社会的管制功能过强, 服务职能过弱。最后, 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行使配置社会资源的角色导致了政府垄断, 缺乏竞争机制, 政府机构和人员自我膨胀, 政府治理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 也使政府面临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四) 政府监督不到位导致执法不力

近年来, 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在执法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长期存在的“权大于法”的现象难以改变。在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中, “有法不依”、“执法犯法”、“徇私枉法”、“以权代法”的问题大量存在。由于缺乏严密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执法过程中, 执法程序人为扭曲, 具有人治特征的现象。在经济运行与社会管理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法律、规则, 而是领导的批示和会议动员。所谓“黑头 (法律) 不如红头 (文件) ”、“红头 (文件) 不如无头 (批示) ”的现象, 正是这种情况的生动体现。

二、政府治理机制变革对政府审计的影响

政府审计与政府治理机制密不可分, 政府审计是政府经济监督的载体, 有什么样的政府治理机制必须有相应的政府审计与之相适应, 政府治理机制变化到一定程度, 必然要引起政府审计的变革。

政府审计与政府治理机制变革转变要相适应, 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政府治理从无限型向有限型转变的要求。有限政府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市场的政府, 即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 市场先于政府是有限政府的基础。按照这种内在要求, 政府治理的转变包括三个层次, 即需要退出的领域, 需要强化的领域, 需要转变的领域。对于我国政府审计而言, 同样也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 例如, 现行政府审计过多地涉入市场领域, 做了大量应由中介组织承担鉴证性工作, 与“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要求不合;审“民”多, 审“官”少, 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求相悖;范围宽泛, 职能重点不突出, 与“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 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要求不符;等等。因此, 政府审计必须更新观念, 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和新的高度, 努力与世界审计接轨, 尽快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越位现象需要退出, 对于缺位现象需要强化, 对于错位现象需要转变, 从而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真正放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轨道上来。

三、我国政府治理的取向以及我国政府治理机制转变相适应的政府审计模式的创建

“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 服务行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政府治理机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顺应服务行政的全球趋势, 从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 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 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改革的新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向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方面转变, 显示着我国政府改革以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作为目标模式。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更进一步的深入, 我国政府的治理理念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法治政府、高效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等理念已被普遍认知和确立, 从而为政府审计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南。要确立以“有限审计”为定位的我国审计制度, 必须在新环境下进行针对性变革, 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 树立服务意识, 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战略转型期的政府审计应该是建立以法治政府为核心理念, 强化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审计监督;以高效政府为核心理念, 加快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以责任政府为核心理念, 加强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透明政府为核心理念,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一) 强化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审计监督

公共财政,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 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 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 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政府审计作为政府财政收支的独立经济监督, 在监督政府依法履行所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世界审计发展历程看, 财政审计一般都是政府审计的最初形式, 并且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永恒的主题”, 也是各国政府审计机关的首要任务。在我国同样如此,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第一位的。”履行政府审计职责应遵循政府治理的特点, 随着我国建立法治政府和公共财政体制目标的确立, 财政审计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审计, 应当以支出审计为主。通过审计这一监督和制约机制, 形成了对公共支出的有效监督。

(二) 加快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

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率即绩效, 一直是政府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绩效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 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 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 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提出改进建议, 促进其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审计现在还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 这已明显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运作机制。积极推进绩效审计, 是实现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

(三) 以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为重心,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现代政府审计是民主和法制的工具, 其职能作用是通过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来实现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是审计工作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 是审计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这方面政府审计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政府应是法治、高效、廉洁、服务型的政府, 我国政府审计也应以此为方向, 从实际出发调整其职责, 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 并随着政府治理的转变迈向法治化, 完成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使命。

现阶段政府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从理论上讲,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构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 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2006年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 经济责任审计, 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 加强协调指导, 不断深化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全面推进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继续探索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推动部门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加强法规建设, 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但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扩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维持公共管理的责任乃是对政府审计最大的挑战。

(四)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向社会公众公布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及相关情况, 利用社会舆论监督促使审计查出的问题得到纠正和落实的一项制度。公告审计结果是国际通行的惯例, 各国审计立法对报告权和公布权都有相应的规定。在发达国家, 审计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报告的公开性, 它同时也是衡量政府审计组织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标志。我国审计署也指出“积极推进和不断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结果公告, 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 到2010年, 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 全部对社会公告, 逐步健全科学规范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这一举措, 标志着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 正不断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迈进。

审计结果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审计要促进政府部门的公开化和透明度, 必须如实向公众披露审计结果, 将其置于社会及公众监督之下。从根本上说, 人民是政府审计真正的委托人, 向其如实报告审计结果并为其服务, 是审计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也是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理论依据。审计结果公开, 本身就是对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肯定和保护, 有助于“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行审计结果公告还有助于提高政府审计的地位, 扩大政府审计的影响。

综上所述, 政府治理机制转变必然给政府审计带来深刻的影响, 且日益得到充分的反映, 因此对其进行研究非常重要。其目的在于提出符合环境变化的审计发展对策, 创建与我国政府治理机制转变相适应的, 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审计模式, 这应当成为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变革的现实选择,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 制度变迁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通常只能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政府审计的变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葛笑天.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政府审计变革初探[J].审计研究, 2005, (1) .

[2]张立民, 张阳.国家审计的定位与中国政治民主建设——从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谈起[J].中山大学学报, 2004, (3) .

[3]江虹.我国政府审计发展趋势:效益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 (7) .

[4]闫革, 李文良.西方国家政府审计与完善我国政府审计制度[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 (1) .

[5]王青.政府审计的取向及定位[J].西部财会, 2005, (10) .

[6]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J].审计研究, 2007, (1) .

[7]吴素华.试论我国政府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发展[J].商场现代化 (学术版) , 2005, (2) .

[8]赵伟江.公共审计服务治理理念与政府审计机制创新[J].审计研究, 2004, (3) .

军队采购审计研究 篇10

为深化军队采购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后勤保障体系, 中央军委下发了军队采购改革总体方案, 确立了采购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明确了采购组织体系与职能, 规范了采购范围、形式和方法, 为全面深化军队采购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军队采购实施全程审计监督, 是军委为深化和发展军队物资采购体制改革而赋予审计部门的职责, 是军队采购制度得以贯彻落实和军队采购机制能够有效运行及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军队采购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军队采购预算是整个军队采购活动的起点, 它对于军队采购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事业部门依据军队采购预算, 按照军队采购目录和采购具体需求情况制定采购计划, 它应包括采购项目数量、规模和品种等基本情况, 采购时间, 采购预算, 资金来源等内容, 是军队采购预算的具体实施方案。

军队采购预算审计应包括合法性审查和合理性审查两项内容。合法性审查主要是审查军队采购预算编制是否正确、完整, 报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采购活动是否按照经批准的年度军队采购预算执行, 重点审查有无任意追加或减少采购预算, 以及预算的追加或减少是否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进行调整。合理性审查主要是审查编制军队采购预算的依据是否充分有效, 是否存在超过事业部门实际需要, 重复采购、擅自扩大采购规模、提高采购标准的情况;审查采购预算细化程度, 是否存在采购预算不明确无法进行有效约束现象。

依据军队采购相关规定对军队采购活动参与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 包括对供应商资格条件审查和评审专家资格审查。审查是否有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供应商参与军队采购活动的问题, 是否有使用不符合条件的评审专家影响采购结果的问题。

《军队物资采购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 军队采购主要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和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 每种方式都有其适用原则, 必须依规确定采购方式。军队采购方式的审查主要是审查军队采购管理机构确定的采购方式是否正确, 有无违规调整采购方式规避公开竞争等问题, 重点关注应适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方式的更改为询价、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的情况。

军队采购行为审查主要包括对军队采购程序审查和招标投标结果审查, 通过审查发现影响军队采购行为合法性的程序性问题和影响军队采购结果公平的违法行为。军队采购程序的审查是依据军队采购相关法规, 对军队采购活动中采购实施方案、采购信息的发布、投标环节、评标谈判环节、确定中标单位和签订采购合同、履约验收环节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招投标结果的审查是对影响招投标结果公正性的行为和活动进行审查。

军队采购合同的审查主要是对军队采购合同订立、履行情况进行审查, 检查是否存在未按规定时间和形式订立军队采购合同情况, 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报有关部门备案;是否超出招投标范围订立合同或未经正规程序随意变更合同标的行为, 是否存在未严格履行合同行为, 恶意串通虚假验收等问题。

按照《军队物资采购监督管理规定》有关要求, 主要对采购机构规模和日常业务情况、采购价格和资金节约情况、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情况、采购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审查考核, 对采购次数、金额和信息发布等进行定量考核, 对采购质量、采购效率和服务水平进行定性考评, 从而对采购机构的军队采购效益做出评价。

军队采购审计的程序

军队采购审计的程序按其性质, 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即:计划阶段、实施审计阶段和审计完成阶段。

计划阶段是军队采购审计过程的起点。其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依据全年审计工作计划, 制定年度军队采购审计工作计划;另一方面是依据年度军队采购审计工作计划, 成立审计小组, 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 审计通知书应载明审计日期、内容、要求和须配合的事项等。

实施审计阶段是军队采购审计过程的中心环节。其工作主要是现场审计, 按照审计计划要求, 审查被审单位的采购原始资料、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对发现的问题调查、取证, 汇总审计资料、检查审计材料是否完整、合规, 编写审计报告初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审计完成阶段是军队采购审计的结束阶段。其工作主要拟定、出具正式审计意见书, 对审计建议进行跟踪, 督促被审单位整改到位。

军队采购审计的方法

审阅法是指通过对被查单位有关书面资料进行仔细观察和阅读来取得查账证据的一种查账技术方法。根据有关法规、政策理论等, 对书面采购资料进行审阅, 借以鉴别资料本身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正确、合法、合理及有效。审阅资料一般包括军队采购预算、采购计划、招投标资料、军队采购合同、履约验收资料、采购资金支付、会计账务及原始凭证等。

核对法是指对书面资料的相关记录, 或是对书面资料的记录与实物, 进行相互勾对以验证其是否相符的一种稽查技术方法。在军队采购审计过程中, 对同一采购项目不同的被审计对象所提供的资料信息进行比对分析, 查找问题线索。核对内容一般包括采购项目信息、招标要求, 投标信息、成交与合同信息, 履约验收信息等, 在核对履约验收信息时应结合盘点法或函证法使用。

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事物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 发现问题线索或推导出结论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随着军队采购信息化管理程度的逐步提高, 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完整的军队采购电子数据, 设定风险点和风险值, 运用计算机对军队采购数据进行审计筛选分析, 发现问题线索, 延伸调查得出审计结论。

加强军队采购审计的几点建议

军队审计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 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是搞好军队采购审计, 提高审计效率, 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要充分认清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全力支持审计工作, 积极为审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创造条件, 帮助他们解决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敢于坚持原则、客观公正、依法履行审计监督权的审计人员要给予大力支持;对有打击报复审计人员行为的, 各级领导要为审计人员撑腰, 亲自过问、查明情况、从严处理。同时, 要确立军队采购审计工作一盘棋的思想, 以审计部门为龙头, 联合纪检、财务等部门, 统筹规划、全面布置、合理调备审计力量, 努力形成任务共担、工作共摊、成果共用的良好局面。

完善军队审计问责制度体系, 规范明确问责的范围、标准和方式, 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高压线”作用, 切实解决审计问责的随意性问题。一是要由单位问责向个人问责转变, 在责任认定上, 在追究单位责任的同时, 更侧重于追究个人责任, 按照“权责对等、法无例外”的原则, 确保所有相关责任人都根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受到追究;二是要由行为问责向后果问责转变, 不能只停留在对问题的表面责任追究上, 应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客观分析违法违规行为带来的后果、危害和影响, 使审计问责触及要害, 问责对象受到警醒;三是要由经济问责向法纪问责转变, 对因失责渎职对部队建设造成重大危害和恶劣影响的, 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处罚外, 还要在法律刑事上给予严肃追究, 从根本上杜绝“屡审屡犯”的问题。

上一篇:投资者保护执行下一篇:“2+2+1”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