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建设

2024-08-07

创新型城市建设(精选十篇)

创新型城市建设 篇1

一、制度创新的涵义

“创新”作为一种科学思想和社会实践方法论,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永无尽头的主题,更是增强民族活力与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需要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整体创新发展过程,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和城市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国内许多城市的地方政府都纷纷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导战略方针。

通常,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人力、资本创新为核心要素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要素,而制度创新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在现有生产、生活条件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直接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只有不断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等制度的不断革新鼎故及永恒不歇的转化演进,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推动城市的持续高效发展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引领,实现整个国家及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制度创新的作用

(一)制度创新可以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制度创新在创新型城市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自主创新是强国、强民之道,而制度创新由于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根本保障。因此,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本环境要素。制度、文化、资源创新共同构成了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本环境,只有构建起规范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制度体系,才能对创新行为进行有效调节和激励,激发、保护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引导创新行为趋向符合社会发展的最佳目标。同时,只有政府和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动都规范运行于适宜创新的制度框架内,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因此,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创新。

制度创新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是制度创新可以降低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本。在现阶段经济分权与行政集权相结合的中国式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作为中央与个人、团体的联系中介,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与个人和团体的服务与管理直接接触,能够及时了解基层自发产生的创新意图及对新制度的预期希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政策的传达者和执行者,中央政策能否贯彻落实,关键是地方政府是否全力推行,能否转化诱致性变迁为中央的强制性变迁。现实中,任何制度创新都存在风险,而降低风险的最好方法是先在局部范围内进行试验,当实践证明新制度安排的收益大于旧制度,并具有可行、普遍性时,中央政府才可能采纳并使其获得法律地位,在更大范围推行实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局部性、试验性、低成本以及风险范围小恰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二)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制度创新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目前中国地区差异较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与内陆城市之间服务、收入悬殊,导致全国范围内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滞后制约着小康社会的实现,突破这一瓶颈既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国家稳定的根本保证。在制度经济学中,内生性制度设置对区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哪个地区获得制度上的优势就相应获得经济增长上的优势。制度优势的体现由政府决定,表现为政府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强有力的推进者,其制定的制度对国家、地区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可以激发人们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地方制度创新和调控可以转化为外来的经济、文化支持和保障,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三、制度创新中地方政府应该注意的问题

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可充分利用对当地信息掌握最全的地缘便利来降低权力制度创新中的风险和成本,进而提高制度安排的质量和效益。但作为利益主体,又常存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动机和短期行为倾向,导致可能出现与国家大政方针相悖的所谓“制度创新”。为避免这一弊病的产生,地方政府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制度创新要因地制宜,注意适用性和可行性

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满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制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有特定而具体的适用环境和对象,如果贸然创新,必然会出现脱离现实、水土不服、难以实施的现象,不仅无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对现有秩序起到破坏和束缚作用,导致制度创新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偿失。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在本区域产生潜在制度需要时再进行创新探索,如果没有相应需要,则不必为了“创新”而创新制度。同时,要把握好制度创新的方向,摸准制度创新的脉搏,掌握制度创新的时机,制定出实事求是、符合本地实际、行之有效的新制度、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低成本的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制度创新要有新思路

一个地区的发展,除了受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条件、交通状况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外,当地政府有无改革创新意识也十分重要,尤其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思维定式,要充分认识到仅靠“输血”、外援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本地区落后面貌的,地方政府只有实现自主创新意识的彻底觉醒和创新行动的具体实施,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创新观念的建立,既要求地方政府官员要自觉培养成创新制度的敏锐性,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又要求工作人员要具有相应创新工作的素质。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要求地方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不能不考虑本地实际而一味单纯模仿发达地区的创新,一定要有自己的新见解、新思路,要善于提出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新制度。

(三)制度创新要注意制度实施的可持续性

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不足,许多极具实际价值的制度创新由于不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等原因的影响往往昙花一现,缺乏持续性。但制度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忽视特定历史时效特点的制度往往是无效制度。因此,制度创新既要避免时过境迁、不合时宜的老制度的延续,也要谨防割断历史延续性的创新,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持之以恒的成效。保持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地方政府官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武装头脑,充分认识到任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长期的历史延续集成,只有在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考虑新制度的影响,才能制定出既不割断历史、也不拘泥于以往的制度。同时,还要善于登高望远,综观全国、全世界发展趋势,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不仅要看到制度对当前本地经济社会产生的积极性,还要看到对今后制度创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赶时髦,不搞应景型制度创新,从而制定出既符合当今时代要求,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制度。

(四)制度创新要注重创新网络的形成

任何制度相互间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纵横联系的,这就是所谓的制度体系。目前中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在选择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时,都优先选用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为主、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为辅的混合模式。该模式要求政府发挥核心带头作用,通过制定明确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围绕增加城市创新资源供给、完善创新机制、提高创新积极性、提升创新能力等目标而进行制度供给,制定、颁布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创新资源要素的集中,支持、鼓励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互动网络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全社会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同时,各创新主体在利益需求和竞争压力下,也会自发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寻找和选择最适宜的创新路径和模式。鉴于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要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选择若干有优势和关键的创新支撑点,组织本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与民间产业界进行战略互动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潜在优势,建设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制度创新网络体系,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创新力,制定出最适合本地区的制度创新之路。

此外,制度创新还要注意倾听民意。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这就要求政府制定新制度时,应该倾听民众呼声,尊重民意,充分调查研究,让所有事关民众的制度决策都能最大限度地代表民众意见,体现民众利益,尽可能达到公开、公平、公正。

摘要:创新型城市已成为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制度创新作为基础内容,发挥着制约、保障和促进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主体,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应成为其今后工作的着力点。为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制度创新必须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并注意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创新网络的形成。

创新型城市建设 篇2

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和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社、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承办的“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006年9月1~2日在天津召开.参加研讨会的城市达到40多个,大会代表约200余人.会议特别邀请了8位在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城市方面卓有建树的.理论界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管理者做学术报告,7位代表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论文.大会共收到论文37篇,并编辑出版了学术论文集.

作 者:李春成 孙加臣 作者单位:李春成(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天津,300011)

孙加臣(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社,天津,300011)

创新型城市建设引领北京未来 篇3

《“十一五”科技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到2010年北京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和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十一五”科技规划》首次提出大力实施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首都创新战略。首都创新战略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北京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的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发展战略,包括“一条主线”、“两个支点”、“三大行动”和“四个突破”。

“一条主线”是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摆脱亦步亦趋的落后发展模式,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改变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被动局面。《“十一五”科技规划》凸显了自主创新这一条主线,在指导思想、创新战略、工作方针、发展目标、重点领域选择和战略部署、体系建设和保障措施的编制上,都贯穿了自主创新思想。

“两个支点”是指建设国家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北京地区科技装备资源约占全国科技资源总量的1/4左右,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8个,占全国16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29.3%,覆盖了92个学科中的40个学科;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占全国工程研究中心总数的1/3。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是保持国家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源泉的重要举措。

“三大行动”是指集中力量,重点实施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引擎行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涌泉行动”和推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奥运行动”。

“四个突破”是指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用科技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4个方面实现突破。《“十一五”科技规划》把“十五”时期,北京在体制机制创新中得到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作为首都科技资源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示范推广。这些创新模式包括:“以大带小”模式、产业联盟模式、科技招商模式、育种平台模式、“主题计划”模式等。这些来源于实践的成功经验,会给新时期的创新创业活动注入强大的活力。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篇4

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系统包括创新主体要素系统、创新资源要素系统、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三大要素系统。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主体要素是创新主体要素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 它们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 是创新成果产生并促使其进入市场流通的关键环节;创新资源要素系统是由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等资源要素组成的, 是城市创新资源集聚的表现, 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础;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创新文化、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要素, 这些要素为城市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提供交通、法规、文化、专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是整个城市创新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系统是创新主体系统、创新资源系统、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三者的有机组合, 对三大系统之间及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是构建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 是对城市创新演化、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各要素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详尽描述。

二、创新主体要素系统

各创新主体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实施者, 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的组成要素, 也是实现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行为主体, 通过科技人员、技术、产品、市场等元素的流通互动, 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形态。

在创新主体系统中, 各创新主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创新网络, 在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共同作用下, 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制造, 并将这些创新成果或者经过产业化后投入市场, 再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 进行新一轮的技术、产品研发, 在创新知识-技术-产品-知识的循环往复中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对系统整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 以各创新主体间的行为及相互关系为主线, 建立基于创新主体系统的创新型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 如图1。

如图1所示, 该模型主要存在5条反馈环, 这5条反馈系统的描述了创新型城市创新主体要素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对这5条反馈环的分析:

(1)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研发投入↑→政府对教育、科研的投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数量及水平↑→城市科技人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 (企业科技人员↑) →城市创新能力↑→创新收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正反馈)

(2)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宏观经济收益↑→政府创新意识↑→创新激励保障政策↑→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创新动力↑→企业研发投入↑→科研成果数目↑→创新收益↑→企业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正反馈)

(3)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研发投入↑→政府对教育、科研的投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数量及水平↑→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率↑→创新收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正反馈)

(4)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政府创新意识↑ (→创新激励保障政策↑) (企业创新意识↑) →企业创新动力↑→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平台↑→创新主体合作创新成本↓→创新收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负反馈)

(5) 企业利润↑→企业研发投入↑→科研成果数目↑→创新收益↑→企业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正反馈)

三、创新资源要素系统

创新型城市可以看作是对城市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 它要求创新资源在空间上集聚, 其创新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等。人力资源要素主要指参与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物力资源主要指城市创新活动顺利开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基础、研发平台、设施等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支持、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等;知识资源为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基础, 主要包括专利、数据库、科技文献等。

在对创新资源要素及要素间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基于创新资源要素的创新型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 如图2。

如图2所示, 该模型主要存在3条反馈环, 这3条反馈系统的描述了创新型城市创新资源要素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对这3条反馈环的分析:

(1)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吸引力↑→风险投资↑→研发资金投入量↑→企业科研投入↑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数量↑) →科研设施、研发平台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创新收益↑→创新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正反馈)

(2)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吸引力↑→引进人才量↑→科研人员↑→知识存量↑→专利、科技文献数量↑→城市创新力↑→创新收益↑→创新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正反馈)

(3)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吸引力↑→风险投资↑→研发资金投入量↑→企业科研投入↑→企业技术水平↑ (科研人员↑→知识存量↑→专利、科技文献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 →创新收益↑→创新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正反馈)

四、创新支撑要素系统

创新支撑要素系统是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服务支撑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集合, 主要是为了有效实施创新, 加速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流通。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文化等方面。

在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中, 各创新支撑要素相互作用, 共同支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在对创新支撑要素系统整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基于创新支撑要素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 如图3。

如图3所示, 该模型中主要存在6条反馈回路, 这6条反馈系统的描述了创新型城市创新支撑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简要分析:

(1) 市场机制健全程度↑→市场需求↑→科研院所创新动力↑ (→企业创新动力↑) →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正反馈)

(2) 市场机制健全程度↑→技术创新成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创新动力↑→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负反馈)

(3)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完善程度↑→政府研发投入↑→科研院所创新动力↑ (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创新动力↑) →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正反馈)

(4) 政府宏观经济收益↑→科技体制完善程度↑→法律法规合理性↑→市场机制健全程度↑→产学研联合程度↑→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正反馈)

(5) 政府宏观经济收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基础设施水平↑→中介机构完善程度↑ (科技体制完善程度↑) →中介机构服务水平↑ (→创新主体合作创新成本↓→产学研联合程度↑) (→技术创新成本↓→企业创新动力↑) →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负反馈)

(6)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基础设施水平↑ (创新文化↑) →城市吸引力↑→人才引进量↑→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正反馈) 。

五、基于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的城市建设路径分析

在对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各个要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主要反馈回路的研究, 进而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资源集聚及配置、创新支撑条件完善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路径。

1. 创新主体培育路径分析

通过分析创新主体要素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在创新主体培育中, 应主要遵循以下三条路径。

(1) 企业-龙头企业-产业-产业集群、联盟的路径。应当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重点支持新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对传统企业的改造;优胜劣汰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辐射作用, 形成知名企业、知名品牌, 提升城市吸引力;促使企业以行业或产业链为纽带加强协同创新, 引导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以实现规模优势、知识溢出效应、创新集聚效应。

(2) 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创新网络, 强化产学研组织之间的互动联系。企业在市场信息、生产、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 而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对新技术及新知识的敏感度、研发能力、科技人员等方面具有企业所没有的优势;产学研合作能够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进而能够提高创新收益、增加创新利润;产学研互动的创新网络可以实现企业和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互补, 更好的发挥创新资源的作用。

(3) 建立政府引导、激励、协调机制。包括依据城市实际发展情况, 制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相关战略规划及政策措施、完善创新基础设施、营造创新文化环境;具体表现在各种激励机制的建立, 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公共采购、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创新型城市建设参与的主体多且复杂, 出现利益冲突是难免, 这就需要政府完善其协调机制, 以使创新工作有序进行。

2. 创新资源集聚及配置路径分析

创新型城市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创新资源的集聚及创新力的提高, 建设创新型城市, 应当加强对其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及优化配置。

(1) 加强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除了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外, 企业应拓宽创新财力资源的渠道, 增加创新研发投入;通过人才引进、使用观念的转变及引进多渠道多样化, 增加人才储备量;以多种方式组建技术研发平台, 提供必要的实验设施等, 为创新主体研发能力的提升提高物质保障;重视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 增加知识存量的基础上, 提高知识资源的生产力转化率。在创新资源集聚整合过程中, 还应当提升创新资源的质量, 优化资源结构。

(2) 强化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同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数量及质量有不同的要求, 结合各个创新主体的创新特征, 合理分配创新资源;强化对创新资源的管理, 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 以提高创新绩效。

3. 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创新支撑要素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要素, 在整个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创新支撑要素。

(1)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科学规划为前提,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实际水平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建设, 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 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基础实施建设, 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重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增强城市的宜居功能。

(2) 加强相关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公平、高效、完善的市场机制, 完善创新体制;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制定相关激励制度、政策, 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知识产权等的保护力度, 降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成本, 从而有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3) 健全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各种培训机构和提供专业服务的事务所以及各种行业协会、技术开发中心等组织机构, 完善城市创新服务体系;加大对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管理力度, 提高这些机构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健全技术产权等交易机制, 促使形成形式、主体多样化的市场网络。

(4) 营造具有浓厚创新氛围的创新文化。将创新与城市文化特色及地域文化相结合, 积极开展创新文化活动;建设“学习型”城市, 改革教育制度, 鼓励终身教育, 鼓励创新思维;促进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认同, 只有认同了最终的产品形式, 创新活动才算真正完成, 也才会再反馈到创新活动的开始。

摘要:通过对各系统要素协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链环-回路模型及其运行机制的探讨, 进而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资源配置集聚、创新支撑体系完善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构成要素,创新型城市,路径

参考文献

[1]C.Landry.The Creative City:A To 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0 (6) .

[2]杨冬梅, 赵黎明, 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8) .

[3]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 2007 (4) .

[4]蔡林.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11) .

[5]马有才, 赵映超, 杨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8) .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研究 篇5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各地竞相开展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201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十家创新型试点县(市)之一。按照省创新型县市试点方案要求,自2011年起,**将通过五年的实践与努力,率先跻身全省创新型城市之列。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在县级市范围内无先例可循,诸多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深入研究。本文拟从**一年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对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构建要素、建设路径等作粗浅探究。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构建要素及发展规律

创新型城市是指基于新的城市发展观,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并以此支撑创新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资源实现高绩效创新的复杂创新系统。从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成功实践看,创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主创新成为城市总体战略,贯穿到全市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1、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整体建设中,将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到城市主导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整合城市创新文化、创新体系、管理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要素,通过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最终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城市。

2、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由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可知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管理与制度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前提要素。管理与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实施与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管理与制度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二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动力要素。科技创新不仅包括知识创新,还包括技术创新,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三是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指在一定产业环境下,产业由一个层次向更高层次的跃升,产业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要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之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这就要求城市必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兴产业。产业创新包括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培育与成长、夕阳产业的淘汰及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是体系创新。创新体系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基础要素。创新体系是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于一体,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创新意志和目标的系统。创新体系的功能在于:建设与完善创新环境;形成产业集群现象,实现产业创新;创造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和质量;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经济竟争力。

五是文化创新。创新文化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内在要素。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众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创新文化能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必需的创新精神、基本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创新氛围。

3、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形态区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演变形态是指从初级创新型城市形态到成熟的创新型城市形态、再到更高级的持续创新型城市形态的过程。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经济发展演变以及工业化、知识化的一般规律,创新型城市主要分为工业化的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知识化的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和可持续的高级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从目前**发展实际看,**尚处于工业化创新型城市的初级阶段。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

2011年是**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启动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创新的举措和开放的思路,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加强创新人才载体和环境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投入取得新的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专利等知识创新产出大幅度增加,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不断改善。

1、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工作机制。2011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工业经济、科技工作会议暨建设创新型城市动员会,全面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健全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机制,由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等相关部门建立会商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制定重大科技政策的决策机制、开展重大科技活动的组织机制,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与活力。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宣传报道,发挥新闻传媒和科技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2、加快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2011年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138项,获国家、省资助资金2860万元。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实施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4项,企业博士集聚计划2项。2012年上半年已经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00项。2011年,全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3项。完成专利申请276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43件;专利授权量10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7件。新增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先进单位3家,市科技局被表彰为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

3、发展高新技术,布局新兴产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2011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家。新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3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8.8亿元,增长40.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40.8%,列泰州市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推动新材料等领域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环保节能、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雏形,新兴产业规模总量达150亿元。2012年上半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0.21亿元,同比增长37.1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7.43%。

4、推进科技合作,构建创新联盟。组织企业参加省“三洽会”、泰州市“八洽会”,以及**“双洽会”、“百名海外博士江苏”**洽谈会等活动,促进各类企业与省内外院校所达成科技合作。与院校所签订各类政产学研合作项目100多项,“334”企业都与各类高校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市政府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科技镇长团工作有效开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高校院所与地方政府、骨干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助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5、打造创新平台,强化科技服务。2011年建成省院士工作站2家,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泰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新建泰州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组织申报泰州市级外资研发机构2家。江苏省**清洁生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被列为省高新产业支撑与科技资源服务平台项目;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完成江苏省科技情报所**分中心及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工作站建设,建成**科技创新网。

6、推进科技兴农,建设惠民工程。2011年引进、试验、示范应用新技术10项,引进、繁育各类新品种(系)6个。良种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得到大面积普及,生猪、肉牛、肉鸡等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98%以上。建成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便利店)3家、泰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泰州市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认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农林生物质材料的能源利用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团队获《“十一五”国家星火计划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作为盟主单位组建并成立江苏省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是我们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的结果,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长较快,但龙头企业偏少;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规模相对偏小;专利申请增速较快,但发明专利数量相对偏少;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但成果转化相对缓慢等等。具体表现在:

1、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认知程度和支持力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各级各部门对创建的目的、意义、目标和措施尚不够清晰。对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落实不到位。有些行业、单位、部门和有关领导还存在着对科技自主创新的信心不足,缺乏对科技自主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

2、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发挥不足。对照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考核指标,试点城市每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应达3%以上,目前,**财政支出远未达到上述水平。另一方面,社会创新投入相对较低。据统计,至2011年底全市研究开发经费支出额为9.2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步伐慢。由于受研究专业、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大型实验检测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和协调,还难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之间对信息交换、更新、共享和维护的需要。

4、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够突出。**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涉及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但产品相近企业之间的错位研发缺乏协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科技资源要素集聚度不高,集成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前伸后延开发脱节,产品链上下游衔接不够;企业之间、产品之间互补性不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整合能力较差。

5、自主创新的能力偏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区域,即以生产、加工、制造等中间环节为主,在研发设计、品牌经营和服务等“价值链”高端区域非常薄弱,使得产业利润空间狭小。至2011年底,每亿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为2.3件和1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1.9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既无高教资源,又无科研院所,原创性创新资源较为匮乏。人才分布不尽合理,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较为集中,而生产研发方面相对欠缺,尤其是各个专业的高层次领军型创新人才、创新团队较为稀缺。

当然,在充分认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效与不足的同时,**建设工作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首先,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重要国策,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面临外部经济金融环境日益趋紧,将对依赖于出口的增长模式形成挑战;新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创新要素的跨国、跨区域流动和整合,高端创新资源成为全球争夺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城市国际分工格局的关键。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江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奋斗目标。具备良好经济发展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市,理应走在苏中的前列,努力探索一条中等(县级)城市自主创新的新路子。

其次,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省直管县改革的试点,为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可能。**作为泰州唯一的县级市被批准为首批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省委、省政府将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结于倾斜,这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揭开**城市发展的新篇章。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将**列为全省3家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对象之一,为**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创新政策、机制体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和努力突破各种瓶颈制约提供了实现可能,我们应努力创造经验,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之路。

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国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成功经验启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方位体系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需要一个清晰的目标定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采取一系列多层次的政策措施和对策。

1、**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结合**实际,**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将**打造成为苏中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核心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科学发展示范区。通过4-5年的努力,将**建成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市民文明素质高的美好家园。全面建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中介服务完备、创新资源配置合理、创新文化环境良好、政府创新管理体系运作高效、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的现代化中等滨江工贸城市。

2、**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应达到以下目标:人均GDP达到全国人均GDP

1.5倍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3%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每亿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达到6件和2件以上;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煤)完成省、泰州市下达的节能约束性指标;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00人以上;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荣誉。

3、**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应当努力在以下方面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1)大力培育先进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能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浓厚氛围和深厚土壤。发展创新文化,培养深厚的思想力、活泼的想象力、奔放的创意能力,可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丰富的营养、高昂的激情与不息的生命活力。一是培育城市创新观念,大力弘扬“厚德开泰、奋发图兴”的新时期**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促进全民创新意识的提高,把创新的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领域。二是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宣传创新典型,推广创新经验。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为创新者提供更适宜施展才华的社会平台。三是提升市民素质,丰富城市精神内涵。大力提倡学习之风,积极普及科普知识,不断提升市民科技素养。

(2)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档次,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首先,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围绕**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开展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集中财政科技资金给予支持,形成一批重大专利技术成果,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0%以上,规模总量达400亿元。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医药原料药科技产业园、新兴产业园、环保科技产业园、中药科技产业园、汽摩配科技产业园等六个特色产业园,规模总量达500亿元。其次,积极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推进传统产业特色化、差别化、集聚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协作配套完善、产品关联度高、龙头拉动作用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构建减速机、医药及药包材、油脂加工,船舶制造及配件、电子电气、汽摩配件、乐器、牛仔布织造及服装加工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到2015年规模总量达1300亿元。

(3)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对产业具有扩散带动效应的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建立高层次的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型小企业在原始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加大对科技型民营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使其成为技术创新中最富有活力的生力军。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集中力量扶持和发展一批新的知名品牌,以品牌引领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搞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宣传和推广试点企业的成功经验,带动更多企业创造出自己的知名品牌。

(4)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科技创新投入上,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可或缺。一是加大政府对研发经费的投入总量,保证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通过直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使财政科技经费逐步由生产领域转移到研究开发领域。二是发展多元化的创业投资业,制定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实施办法及其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鼓励机构、个人设立创业投资主体。进一步改善创业投资业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创业投资机构来**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三是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股权转让、收购兼并或在证券市场上再筹资等方式,集聚技术、资产、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大力构筑创新平台。加强对技术创新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一是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国际科技城项目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综合创新体,聚集一批专业化的金融、商务、技术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以科研、设计、检测为主的创新载体及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探索组建工程技术中心,提高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引导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向企业集聚,研究开发产业核心技术。到2015年,力争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院士工作站6家、工程技术中心2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3个。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在有条件的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建立若干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及科技担保、工业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咨询、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质量技术检测、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鼓励工业企业将产品研发、工业设计、市场营销、物流、会计、咨询等非制造产业链外包给专业的服务业企业,大力培育和开拓服务外包市场。建立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有序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参与技术交流、咨询、评估、代理、外包、培训等活动。

创新型城市建城市品牌 篇6

中国创新型城市起步

今天,中国的城市群体正在开始追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以往拼土地、拼投资、拼能源的城市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城市为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城市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内容。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继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中国在21世纪首次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6年7月15日,“首届中国建设创新型城市市长峰会”在北京举行。该峰会是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城市高层领导者共商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共谋城市合作与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峰会以“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城市间合作”为主题,为全国各城市市长、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探讨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交流创新经验,寻求城市间合作提供一个重要平台。

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提出之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武汉、成都、大连、青岛、合肥、苏州、宁波等一批城市已先后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确定,并开始起步。

创新型城市建设风起济南

城市的创新力、竞争力来自于城市的特色优势,来自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无论是文化名城还是刚崛起的城市新秀,无论是资源型城市还是旅游型城市,无论是东部沿海城市还是中西部内陆城市,从城市实际出发,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是凸现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济南是全省的济南,人们往往通过济南观察山东、了解山东、认识山东。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的发展受到全省上下的关注。

2006年1月23日,中共济南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科技创新,确定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

2006年2月7日下午。出席济南市“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天欣赏了一场被称之为“视觉盛宴”的多媒体演示。济南“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首次利用多媒体形式对外公布。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不仅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表现的图像,声音和图表,还有济南这个老工业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济南市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

2006年5月25日,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出台《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发布《济南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令人瞩目的是,在这次科技大会上济南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14个市直部门和高新区为成员单位的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随着科技大会的召开,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认识、目标和思路也逐渐清晰。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到2020年之前,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济南市科技大会发布的决定、规划和政策,其力度和广度在济南科技创新历史上堪称空前。尤其是28条相关政策,引起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成立后,先后于2006年8月11日和10月1 2日召开了两次全体会议,确定并启动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组织、评价、规划、责任、政策、创新六大体系,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全市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6年11月9日,济南高新区中心的一幢大楼内,全国首家国家专利技术济南展示交易中心挂牌。新挂牌的展示交易中心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具有实物展示和网上交易等多项服务功能,目前拥有实物400多件,可供查询的信息2万余条。从国家知识产权局9月6日批准,到新的展示交易中心落成,济南市仅用了2个月时间。这只是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个具体行动,济南“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讲。

特色建设提高竞争力

在具体组织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济南市的决策者认识到 “创新型城市作为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才刚刚起步,可依据的经验没有。”“建设创新型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用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

济南市自2006年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更是十易其稿,看似条文和文字的删改,实则反映济南在科技投入观念的重大转变。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大提高了济南的城市竞争力。

2007年,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章丘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和山东力诺瑞特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挂牌成立,为济南市增添了更广阔的创新平台。而2008年,济南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奖励力度和表彰范围,重新修订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将“科技最高奖”奖金从过去的30万元调整为50万元,全部奖项由2007年的199项增加到244项,奖励总额也由5600多万元增加到6500多万元。这是济南市又一次大手笔推进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标志着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但是对比国内先进城市,不论在工作的推进上,还是在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例如,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重视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还不够浓厚,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企业自主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尚属空白,科技创新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人才不足,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短缺。

创新型城市建设 篇7

当今是科技创新的时代, 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知识生产、传播、转移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迅速加快, 资源、能源与环境制约因素的不断增大, 主要依靠资源高投入和高消耗的传统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而依靠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正产生巨大的能量, 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在城市之间日益激烈, 创新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创新城市是涵盖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规划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全社会创新的综合体系, 是解决各种城市问题和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型城市理念和目标的提出, 是在新世纪全球竞争加剧, 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背景下,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现实,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2 城市营销内涵

“城市营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的“国家营销”理念。指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论, 系统规划和整合城市的各种政治和经济资源、树立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以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满足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通过整体、有计划的营销策略, 逐步推广并建立起城市识别系统, 将城市营销到全球体系中, 争取更多的竞争机会。是城市引进投资、吸引移民、发展旅游及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吸引投资与开发、提升城市竞争力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城市营销的重要性

要培养和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关键是营造一个稳定性强、规范程度高、支撑能力强、和谐程度高的创新型城市的投资环境。对构建创新型城市目标而言, 支持创新的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城市投资环境的主要内容。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定位城市营销形象、强化城市营销主体、打造城市营销客体、明确城市营销对象, 把城市作为一个企业、一个产品来经营, 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招商引资的程度、规模和水平, 将有利于增强城市对资金、人力、游客等资源的吸引力, 整合城市内外的资源, 为城市发展及创新型城市建设积累广泛的资源。

4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城市营销策略

4.1 树立创新发展意识, 重塑城市营销理念

只有当创新观念被全社会普遍接受时, 才能有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参与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来。这就要求在城市营销理念方面首先树立创新发展意识, 将城市发展与创新相结合, 弘扬创新理念, 增强创新观念。注重教育和督导城市居民, 让其了解创新、认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从而能够突出城市核心价值、整合城市资源、打造优势城市产品、营造城市吸引力与独特魅力、吸引外部各种资源,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4.2 科学定位, 把握城市竞争优势

城市营销市场定位, 就是在城市目标市场上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 在城市消费者心中树立起特有的城市形象或个性特征的过程。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 定位城市营销形象, 就是以提高竞争力为根本, 以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依托,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 对城市特质的既有状态和未来愿景进行提炼和概括, 找准城市的个性、灵魂和理念, 塑造城市品牌, 提升城市价值。

4.3 整体协同, 营销主体多元化

4.3.1 合理规划,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作为城市发展的领导者是城市营销的中坚力量,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城市营销战略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导向,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为经济创造发展环境, 将为企业创造发展条件, 引导企业战略选择。一般来说, 可以按照体现市场需求导向和市场竞争驱动两个基本原则来进行系统规划。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城市营销的规划:其一, 调查和预测城市空间环境的市场需求;其二, 研究分析城市的基础条件、外部环境及竞争状况;其三, 研究制订城市空间环境及关键性对外服务项目的营造规划;其四, 实施规划;其五, 推销城市空间环境及关键性对外服务项目并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上述营销策略的实施最终将达到改进城市形象、创造优化城市产品、提升城市服务、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内外资源、保障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3.2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创新性城市建设中重要载体之一, 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培育本市的创新型企业、提高其开展自主创新的意识与实力, 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 作为城市营销的主体之一的企业, 是城市营销最直接的受益者和重要的推动者, 对于城市品牌形象的形成与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 城市营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引进有效竞争, 既可以来自城市内的企业, 也可来自外来投资, 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外来投资内部化、本土企业力量提升;二是扶持城市企业, 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只有本地企业实力的提升才能真正反映地区产业竞争能力的增加;三是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通过优良投资环境的建设, 促进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吸引外来投资内部化, 同时壮大本土企业。

4.3.3 树立整体协同理念、营销主体多样化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 还应考虑通过多个层面构建城市营销机制, 树立整体协同理念, 实现城市营销的多元化推进。除政府、企事业单位外, 其他社会服务部门、中介组织和市民都可以承担城市营销的角色。城市营销策划、规划和实施应吸收市民参与, 以体现市民的意志, 使市民在主观上把城市营销当成自己的事情, 如让市民充分了解城市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在城区主干道投放巨幅的城市公益广告等。

4.4 挖掘多元文化要素, 打造城市品牌

城市需要有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固然决定于城市自身的内在质量, 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城市品牌是在商品品牌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 是对城市经营管理的一种新的观念和意识、是人们辨认和区分一个城市的标识, 既是这个城市形象和特色的抽象概括和凝聚、也是这个城市定位发展的导向。城市品牌定位一定要着眼城市整体, 强调个性又不失包容和延展性,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城市品牌创新发展, 是全面、协调的发展, 是可持续的发展。所谓“全面”, 就是要着眼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 就是城市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体现在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口的和谐演进、协调发展。把现有资源和品牌包装起来之后, 一个城市主导产业的高速发展, 及其特色定位和资源优势会形成“产业集群扩张链”, 进一步带动其他支持性产业如房地产、餐饮业、交通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营销价值的最大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创新要素的跨国、跨区域流动与整合, 创新资源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 区域创新竞争态势正在形成, 城市创新发展进入崭新阶段。如何构建科学的城市营销策略才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 是城市营销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城市营销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阐述创新性城市建设、城市营销的基本理论, 从营销观念、营销主体、营销产品定位、城市品牌培育等方面探讨创新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营销策略。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金吾伦, 李敬德, 颜振军.北京如何率先成为创新型城市[J].前线, 2006.

[2]北京方迪经济发展与企业战略研究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发展阶段[C].城市发展与创新官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3]杨冬梅, 赵黎明, 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4]陈岩松.城市文化创新与城市营销[J].上海城市规划, 2007.

创新型城市建设 篇8

一、三级智力支持体系,献计城镇化建设

2014年12月,新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之一。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新区决定借助国家智库献计城镇化试点工作,安排有关部门寻求与多家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和合作。

经过认真研究,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广东省社科院、深圳社科院组成的国家、省、市三级智力支持体系,并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签署了5年战略合作协议。在宏观战略层面和微观实践方面,指导协助新区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据了解,该中心将为新区提供新型城镇化信息快报,包括国家相关部门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最新政策和相关试点项目、全国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以及该中心对相关政策和经验的解析。该中心还将给新区举办两场政策解读会,帮助新区与国家部委有关试点项目对接,组织新区相关工作人员到全国相关试点地区和国外城镇化典范地区学习、调研。

二、建立系列保障机制,确保新型城镇化落地

“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包括政策保障、规划保障、项目保障、政府监督保障等等。”新区发展改革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在政策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发展政策框架,研究制定鼓励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激励政策,设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专项资金,稳步有序地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建立和完善光明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实施顶层设计、规范化运行、法制化约束,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规划方面,贯彻规划引领理念,突出人的城镇化、有质量的城镇化,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编制《深圳市光明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规划》,试点多规融合,实现国民经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文明规划“四规合一”。注重引入市场化、国际化的专业力量,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构建以综合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及产业、交通、生态等专项规划为承接的立体规划系统。

在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的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中,要建立新型城镇化项目库,对重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单位、阶段目标。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组织推进一批改革创新类项目以及市政基础、城市建设、社会民生、产业发展等领域重点建设类项目,全面驱动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印发实施工作方案,全面启动试点工作

万事俱备,重在抓落实,今年光明新区将启动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工作。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4月,新区已印发并实施《光明新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在5月份召开新区新型城镇化工作大会,正式发布实施方案,明确主要工作任务和责任单位,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全面启动城镇化试点各项工作。

该负责人表示,计划上半年启动《光明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30)》编制工作,通过规划来统筹指导未来几年新区的试点创建工作,研究提出与新型城镇化相配套的规划、建设、管理与评价等标准体系。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是新区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新区有关部门正联合深圳市标准院积极申请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预计近期将正式成为全国十个试点城区之一。深圳市标准院已起草了《光明新区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方案》,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下一步将根据方案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

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初探 篇9

(一)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所谓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的城市发展模式, 它是以自主创新战略为核心, 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等各种创新要素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诸方面内容构成的, 旨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解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以创新为主导, 强调了创新的可持续性产出;二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个有针对性的过程, 不同城市根据其自身特点应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不同的主导创新类型。

(二) 创新型城市基本构成要素。

从历史经验来看, 创新型城市一般具有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第一, 创新科技服务: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在逐渐开放的全球市场中, 决定城市竞争优势的不再是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 而是以科技服务创新为基础的知识创造能力, 它是一个城市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二, 创新人才:创新型城市的根本资源。创新型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要靠人才来推动的, 他们是创新的主体, 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 能否吸引大批人才的进驻, 是建设成败的关键, 所以无论何时都要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思考的出发点。

第三, 创新产业:创新型城市的催化剂。发达的创意产业, 不仅给城市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增长点, 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营造创新环境、激励科技创新方面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催化剂。

第四, 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的实现机制。创新型城市是一种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系统工程。城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 解决了由谁来完成, 并如何实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问题, 从落实机制的角度构成了创新型城市的要素之一。

第五, 创新环境:创新型城市的支撑系统。一个城市文化的开发与包容度, 可以说在根本上决定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败。创新型城市不仅要具备硬环境, 同时还要有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指城市基础设施, 是吸引和培育创新要素的重要方面;软环境主要是指制度环境、创新文化氛围, 是吸引和培育创新要素的重要基础。上述要素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 (图1)

(三) 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

创新型城市建设, 从国际和国内的历史经验来看, 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发展路径。由于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和不同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 各城市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城市本身的现实特点, 走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国际上较为成功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资源创新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发展初期基本上都是以透支天赋资源为代价的, 这类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产业结构单一、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例如, 美国的休斯敦, 石油资源丰富, 前期发展很快, 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产业结构单一、环境破坏严重等凸显, 发展遇到了瓶颈。休斯敦政府利用自身比较优势, 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城市创新与产业转型路径, 努力向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 采取了“传统产业延伸+新主导产业扶持+新兴产业植入”的发展战略, 成功完成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2、工业创新型城市。

相比较来讲, 工业城市的创新是比较有基础的, 比较容易向创新型城市过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有企业, 特别是大型企业林立的地方, 创新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例如, 美国的洛杉矶, 交通条件便利, 工业基础扎实, 二战后, 洛杉矶积极适应后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积极发展现代产业, 工业向尖端发展, 形成了航空航天等新型工业产业。

3、服务创新型城市。

发展服务业是多数城市发展的重点产业, 靠文化旅游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高端阶段, 一般要求开放的文化、相对自由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独特的自然环境。例如, 英国伦敦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 经济地位不断削弱。在全球化背景下, 英国政府开始着力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制定了清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 使伦敦成为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进入了城市的高端发展阶段。

4、科技创新型城市。

走科技创新的路径要求是比较高的, 它需要便利的人才资源, 宽松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 另外, 政府的支持也是极其重要的。走这种模式的最好例子当然是美国的硅谷了。

不同城市的创新发展路径不同, 各类创新型城市有其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河北省地理和地缘环境有很大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因此, 各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符合自己的创新发展战略, 不可照搬照抄, 发展要集中自己的优势, “五脏俱全, 平行发展”也许是种方法, 但一般不是最好的方法。

二、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势与进展。

现阶段,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的战略目标, 在此大战略下, 河北省毗邻京津, 处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内, 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要素资源, 优越的发展环境前所未有。发展程度较好的唐山和石家庄已被列为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城市, 对河北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 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 各种针对性措施相对出台, 产业集群理念、政产学研金配套理念逐步形成, 将对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 河北省各市, 特别是唐山和石家庄, 在自主创新、科技示范园建设、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加快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遇到的问题。

河北省处于环京津地区, 由于距离京津太近, 京津对河北省地区形成了强大的吸盘效应, 各生产要素长期向京津流动, 制约了河北省地区的发展, 与东部兄弟省相比, 经济的发展较为落后, 这是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现实,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彻底消除。另外, 由于地域原因, 河北省所辖各市发展较不平衡, 因此, 在推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有些城市面临着更多更大的难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从全省整体上看,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 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主要依靠财政投入, 企业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偏少。

第二,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地位不强, 缺少高端产业集聚, 产业层次低, 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 对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化产业支撑作用不足。

第三, 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各市政府各部门虽然已分别采取了许多措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但缺乏协同作用, 尚未形成合力, 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还不够清晰, 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尚未真正聚焦到企业。

第四, 政产学研金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 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 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 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 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第五,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推进。河北省与京津两发达城市在人才、技术、产业等方面对接的还不顺畅, 尚未实现较大规模创新要素的共建共享。

第六, 对外开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整个河北省来看, 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其所辖各市设立的研发机构比较少, 来该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比较少, 发达城市地区的产业转移到河北省所辖各市比较少, 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少。

三、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

河北省各市区由于地理地缘环境差别较大, 发展较不平衡, 对外开放程度和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普遍较低。因此, 要想建立创新型城市, 应加大开放的力度。

(一) 建立健全鼓励企业创新机制。

创新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创新收益不可预知, 风险较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愿意通过“使用技术”来追求“短平快”, 而不愿意对自身创新能力进行长期投资。这就是企业创新机制的不健全。政府应该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创新, 而且力度要大。机制的完善, 市场是基础, 只有通过金融等手段减少企业科研风险,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要重质量、轻规模。

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手段, 是为了吸引高技术产业企业入驻。“小而精”的开发区能集中政府资源, 重点发展某领域, 入驻企业质量高了, 会提高开发区的实力和声誉, 从而吸引更多的高技术公司, 但如果规模很大质量不佳, 那开发区就会慢慢萎缩, 最后就和城市的其他地区没有区别了。

(三) 加强政府各部门政策的协调性。

对于河北省来说, 发展创新型城市应该是属于政府推动型而非市场推动型, 所以, 政府的政策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败。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政策的统筹协调。政府政策的导向要明确, 各部门配套措施要协调而有针对性。

(四) 加强与京津的科研与产业合作。

对河北省来说, 虽然京津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有强大的吸附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吸盘效应在不断减弱, 京津在其自身转型过程当中, 对河北省在科技、产业转移等方面产生的溢出效应逐步显现。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个渐进的过程, 引进创新成果发展地方产业, 逐步向创新主导型过渡, 这是一个合乎历史逻辑的过程。

(五) 整体统筹, 重点培育。

河北省地域发展较不平衡, 有些落后地区发展起来较为困难。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应着力重点培养, 发挥示范和支持作用。另外, 由于各市实际情况 (如石家庄的工业、交通特性, 唐山、承德的资源特性) 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河北省政府应统筹发展, 选择适合各市自身的发展路径, 选择自己的主导创新类型, 协调而有针对性的发展。

(六) 高度重视地方金融发展。

把金融问题单独拿出来说是为了凸显其重要性。美国创新浪潮为何经久不衰, 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美国有成熟的金融市场, 充裕的资金支持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地区性的金融是在全国金融体系的大框架内运行的, 但在此大框架内发展地方金融事业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即以地区金融来促进企业创新主导地位的建立。另外, 良好的金融环境将对高新企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蒋年云, 李文斐.创新型城市:广州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徐井宏, 张红敏.转型:国际创新型城市案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纬.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C].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

浅析南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策略 篇10

关键词:自主创新,创新型城市,南通

0 引言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的城市发展模式, 它是以自主创新战略为核心, 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各种创新要素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诸方面内容构成的, 旨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1]。2012年6月南通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1 南通创新型城市发展的现状

首先,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2年, 南通市全社会研发投入103.2亿元, 占GDP比重为2.27%, 是江苏全省平均增幅的2.3倍。首批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全年专利申请量49924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254件, 专利授权量36247件,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00件。拥有4个国家级、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计247家, 科技孵化器64家, 孵化面积273万平方米, 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20家[3]。鑫缘茧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熔盛船舶制造研究院、神马复合电力装备研究院、中远船务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被批准为省级重大研发机构。全年共有18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 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0个[3]。

其次,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 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028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36.6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9.7%, 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3]。新能源、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制造等新兴、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培育形成海工、新材料等市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13家, 10条特色产业链建设有力推进。江苏 (南通) 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熔盛重工和中远船务分别组建了江苏省船舶产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盟。

再次, 创新人才汇聚力度大。2012年开始全面启动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 大力度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江海英才计划, 实施高端人才集聚提速行动与人才载体建设升级行动, 形成了包括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服务等在内的系列人才政策体系, 为人才汇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目前, 南通市高端创新型人才正在加速集聚,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用于科技人才发展, 先后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6名, 省“双创人才”103名, 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5个, 累计建立博士后工作站43个[4]。

最后, 创新环境渐趋完善。“包容会通, 敢为人先”成为南通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 全社会重视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热情持续上升。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收、企业研发费加计抵扣所得税等优惠政策落实、科技孵化器奖励等和财政奖励政策激励了企业自主创新, 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工作全面启动, 各级财政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2012年南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市, 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 新增2家国家创新型企业、2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南通高新区进入审批程序, 省级海安、如皋高新区获批, 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45家, 新增创投和股权投资机构22家。

不容忽视的是, 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 南通市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二是缺少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型、领头型特大企业;三是科技人才的社会化布局亟待优化;四是科技投入强度依然不足。一些科技进步指标水平偏低, 突出表现在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值长期偏低, 2012年是2.27%, 仍低于全省2.30%的平均水平;五是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层次偏低, 目前南通还没有国家级高新区 (全省已有10家) , 这与南通的发展极不相称。此外, 科技园和孵化器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偏小, 层次偏低, 布局分散, 不够专业的特征。

2 南通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与任务

2.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实现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具体目标为:

(1) 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60%, 区域科技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

(2) 研发投入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 (R&D) 经费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市、县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4%、3%;

(3)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4)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持续增加。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高于15%, 发明专利申请量高于20%, 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水平, 境外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自主创新产品不少于1000个, 形成科技成果400项;

(5) 科技强农惠民成效更加显著。深入实施农村与社会发展创新支撑工程,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健康、民生安全、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 组织实施示范项目100项, 集成与支持科技应用示范工程10项, 力争建设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2家以上, 并争取实现国家级突破, 进一步强化科技强农、科技惠民和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技进步的感知度。

2.2 主要任务

一是要以产业升级和转型为中心, 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自身产业特长, 选择有基础有潜力的新兴战略性行业, 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风电装备、太阳能光伏、精细化工、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以及高技术农业等产业领域, 以支撑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 引领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形成为目标, 选择相关产业技术开发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 组织科技攻关。同时, 在传统支柱产业, 如服装、钢丝绳、印染、化工等行业, 加强循环利用共性技术开发, 大力发展新型环保设备, 推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攻关和应用示范。还要完善和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以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体系建设为重点, 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1) 要以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重点, 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2) 以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完善为重点, 加大重大自主创新载体建设力度。3) 要以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 着力增强区域自主创新集聚能力。以此来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的自主创新特质,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提高创新要素广聚、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与扩散、自主创新示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源和增长极功能。

三是要以满足全市基本现代化的全面需求为目标, 不断提高科技强农惠民能力。要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健康、民生安全、生态环境等科技惠民的领域, 打造科技惠民再创新亮点工程, 实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专项重点项目, 实施科技研发示范项目, 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同时, 还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型农业合作社等农业创新载体建设, 建设省级以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重点围绕南通优势特色产业、高效设施农业、海洋特色种养产业, 组织实施品种选育、生产、加工的技术创新, 推进农民增收项目。

3 加快推进南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策略

3.1 健全科技发展自主创新的领导和决策体制

要建立健全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机构, 加强政府部门的系统集成, 建立起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联合推动机制, 形成全社会真正重视科技创新, 支持科技创新, 参与科技创新的工作局面。完善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继续开展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 (示范) 市 (县、区) 和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工作, 继续开展县 (市) 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 以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3.2 完善科技政策法规建设、环境建设和创新制度设计

制定、修改和切实执行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 完善我市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体系, 加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共同服务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统筹协调, 落实具体的配套制度、完善监督检查程序, 保证科技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围绕重大科技问题, 开展相关的政策研究, 制定和修改地方性的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以及产业和财税扶持政策。

3.3 设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突破科技创新的难点和重点

设立科技园区建设专项资金, 加大投入, 着力引导, 支持市级科技园区建设和奖励区级科技园区, 提升科技园区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设立科技创新机构建设专项资金, 发挥优越的区位优势, 结合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定位, 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创新机构;设立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专项资金, 聚集扶持科技含量高、产业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战略新兴产业;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 引导银行资金投向科技创新, 引导担保公司为中小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 引导市内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市区企业和创业投资机构在我市发展。

3.4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力度, 建立与健全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法理体系, 健全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体系, 建设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管理, 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制度,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一步巩固“6+2”产学研格局, 着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百千万”工程向深层次拓展, 构建信息资源的沟通共享机制, 狠抓重大项目落实, 发挥产学研示范企业的典型示范效应, 充分发挥万名柔性人才的科技创新领军作用, 精心组织产学研重大活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引领产学研合作全面开展, 鼓励企业提前介入科技成果的研发, 鼓励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成果、技术难题的招投标, 鼓励企业拓宽产学研合作面。

3.5 促进自主创新与引进培养人才共同发展

建立和优化促进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环境, 科技创新既要以人才为依托, 又要以培养引进人才为方向,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促进产业科技创新骨干人才、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和创业集聚, 强化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区域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建设。

3.6 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营造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把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作为全市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性工程,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特别是企业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新机制, 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努力弘扬创新文化, 营造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 使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树立崇尚自主创新、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新时尚, 将自主创新渗透到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5]。

参考文献

[1]李勇胜.论创新型城市的涵义、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天府新论, 2008 (1) :98-101.

[2]王赟.2015年江苏人均寿命升至77岁[N].扬子晚报, 2013-9-14.

[3]张国华.2013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xxgk.nantong.gov.cn/govdiropen/jcms_files/jcms1/web1/site/art/2013/3/6/art_209_270930.html.

[4]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2年全市点[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cee4f176edb6f1aff001fe4.html.

上一篇: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下一篇:苯酚的趣味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