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2024-07-22

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精选十篇)

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篇1

1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人员缺乏教学意识, 教学资源可利用率不高

大部分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及更新工作是由相关技术人员来完成的, 包括网络维护人员、计算机人员、机房管理员和课件制作人员, 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缺乏对教学工作的了解, 缺乏相关教学意识。导致在建库时仅仅为了建库而建库, 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1.2 校园网资源过分陈旧, 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差

光盘内容的拷贝、教育软件厂商及对原有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是校园网资源内容的主要来源, 这些内容由于过于陈旧而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在一线教学活动中不能直接应用, 因此所收集到的资源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1.3 资源以静态资源为主, 缺少教学亟需的动态资源

高校在建设校园网资源时将静态资源的建设作为主体, 但一些重要的动态资源则是教师和学生所亟需的, 相对而言缺乏一些科研资源。静态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课件和教案、专家论文和报告等可供学生和教师查阅和参考的现成素材。动态资源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 他们共同参与讨论所形成的资源, 同时还包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形成的资源, 动态资源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以及认识水平。

2 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原则

2.1 标准性原则

目前, 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已经制定出来了, 该规范主要遵循了国家的标准, 并对有关院校的规范进行了参照。该规范的制定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使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属性和结构保持一致, 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

2.2 开放性需求

学校所有专业都包含在高校教学资源中, 因此教学资源的范围较广, 使用者较多, 对教学内容的需求也较为复杂。这对系统的开放性提出了要求, 保证教学资源的查询及上传和下载顺利实现。

2.3 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指允许客户根据自己的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定制, 比如对主页风格、内容、页面导航及分页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设置, 将资源基于浏览器的Web界面以一种易用和可定制的方式呈现给客户。

2.4 可靠性需求

教学资源库中的数据量比较大, 为了使教学资源的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就必须使用性能优越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存储。在保证教学资源高可利用性的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到数据库在遭受病毒入侵等故障时能否及时恢复能力, 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会受到破坏。

3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构建

3.1 平台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

3.1.1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需求分析

课堂授课具有时空方面的局限性,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作为一种学生学习及教师授课的辅助手段弥补了课堂授课的不足, 它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 为学生挖掘自我潜力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因而在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时应对教和学的多种因素加以充分考虑, 保证教学资源平台能够成为课堂授课的有效补充, 满足学生知识建构的需求, 使教学质量及学习绩效都能得到有效提升。为达到该要求, 平台对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授课如何实现有效衔接进行了充分考虑, 开发了学生、教师及系统管理员三大角色, 并针对性的设计了相应的功能模块。

3.1.2 基于三种角色的平台功能设计

系统管理人员保障着教学系统的安全, 可以对用户账号的相关功能加以操作和处理, 并对软件上传请求加以处理。教师具体制定教学内容, 可以对课程制作的相关功能加以操作。学生是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者, 也即最终用户, 他们可以对授课内容进行自主选择, 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外延伸学习, 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得到解答。良好的知识结构实现了课堂授课与课外拓展的有效衔接, 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2 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教学资源内容的建设

3.2.1 自建网络课程

成立一个网络课程开发小组, 将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都容纳进来, 对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建设, 主要是策划和制作, 资源平台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 如文字、图片、音频等融为一体, 开发制作出的网络课程和远程教学资源应能够适应各层次学员的学习要求, 且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3.2.2 规范的网络课程

网页平台上应该包含各种课件, 如教师和课程简介、教学和考试大纲、教学方法和实施方案及模拟试题等, 教师、学生、教材和信息技术四大要素应该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合理构建及有效互动, 通过收集、整理和发布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3.2.3 精益求精, 创精品课程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资源库的建设水平, 应建设精品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单元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该借助于优秀的教学管理人才和完整而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借助于健全的教学支持服务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设计出符合不同学生学习要求的教学内容。

3.2.4 教学资源形式逐步个性化

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不断进行丰富, 对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不断加以提升。在设计教学课程时应秉持"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制定课程设计目标, 选择相应的程序、策略及媒体进行教学, 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制作课件资源时应该注重设计的多样化及个性化, 将学生平台、课程论坛同新开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效果进行优化, 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3.3 平台业务逻辑设计

平台的开发是基于.net通过3曾模式来进行的, 这里的3层指的是表现层、应用逻辑层、数据层。

在制作表现层时, 必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加以充分考虑, 在制作平台前台时, 界面是否可用、是否易用、是否可观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为了满足相关要求, 制作者采用了Jquery前台开发技术。系统的应用逻辑是应用逻辑层所包含的内容之一, 系统逻辑层允许用户对数据进行浏览、输入、添加、修改和删除。数据层对数据库的操作采用存储过程的方式, 主要指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改、增或者删。

此外, 为了使系统松散度有所提升, 对基于组件的开发技术进行了利用, 在单独组件中放入了通用逻辑, 使代码重用性得到了提高。系统角色控制中为方便对平台用户的角色和权限进行控制, 并方便用户进行个性化的信息设置, 对.NET自带的Membership Provider和Role Provider进行了利用。根据系统功能主要设计了以下几种类:对系统管理模块的业务逻辑进行处理的系统管理类 (System_manager.cs) , 对教师管理模块的业务逻辑进行处理的教师类 (Teacher.cs) 及对学生模块的业务逻辑进行处理的学生类 (Student.cs) 。

3.4 平台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作为一种功能性设施主要对存储于资源库介质中的教学资源进行维护、更新和管理, 其功能主要包括:

(1) 资源管理的功能。教育资源库中存放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对这些资源进行操作时要保障资源内容是安全和可靠的。资源管理的功能较多, 如资源的单个或批量上传下载, 资源分类、审核、查询、预览、收藏及使用率分析等。

(2) 系统管理的功能。系统管理功能主要是对系统进行维护, 保证系统是稳定的、可扩展的, 同时支持并发访问。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安全和访问控制、功能扩展接口和资源管理认证等。

(3) 用户管理的功能。教育资源库的用户是比较特定的群体, 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质量和系统的安全性, 应该针对不同用户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限。用户主要分为普通注册用户和未正式注册的用户, 前者包括教师、学生、系统管理员和资源审核员, 后者指一般用户, 可以根据特殊需要做出变动

(4) 操作简便、运行快捷的功能。资源库管理系统应全面应用web浏览, 其向用户提供的界面应该做到简单和友好, 导航较为清晰。界面内容既直观又形象, 能够被众多用户所识别。登陆进系统后, 用户应该能够明确自己的位置并快速掌握系统操作方式。用户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客户端加装公式编辑器等软件。

(5) 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在教育资源库中, 多媒体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能否快速而准确的找到所需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层精确检索功能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所需具备的功能之一, 目的是对多种检索方式进行支持。

参考文献

[1]赵莹, 邰亚峰.高校校园网与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03) :87-88.

[2]徐琦.高校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研究[J].教育信息化, 2006 (09) :45-47.

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总结 篇2

汝守华

(牡丹江市科技情报研究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10)

摘要:通过对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工作的回顾,介绍平台服务的保障措施、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总结共享服务平台的管理与服务经验,希望能对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创新创业 中国分类号:C203

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为牡丹江市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设备共享等服务的综合机构,平台以整合境内科技资源,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更好的为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性技术服务为宗旨。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原则”搭建的服务平台,有效地解决了我市科技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技术、缺人才、缺资源”的矛盾,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构建的开放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在营造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服务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平台坚持公益性服务公众的方向,依托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支撑,利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着重解决中小科技企业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一、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历程

1、起步阶段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科技条件平台纷纷开始构建。2007年6月,牡丹江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本着为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挖掘特色技术资源,着手构建数字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07年10月开始,整合科技资源,改版门户网站,以“牡丹江科技”为牡丹江市对外窗口和基础平台,构建全市科技服务平台。为了摸清家底,掌握情况,首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科技资源调查活动,对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进行前瞻性研究,为服务平台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2、构建阶段

面对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不足的现状,我们确定了以申报项目解决资金的路线。2008年1月申报了国家财政部补助地方科技场馆建设项目——黑龙江省东南部数字服务中心建设,获得50万补助资金。利用该项目资金,购置了服务器、工作站及相关辅助设备,引进了万方数据、科普数据等科技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先后开发开发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服务、科技条件共享、科技人才交流、科技资源服务和电子阅览六个子平台,08年6月,具有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创新服务和科普教育相结合的平台主体基本建成。

3、发展阶段

2009年,在青少年科普教育、农村科技、科技条件、科技人才、数据资源、电子阅览、科技跟踪、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奖励申报等服务和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科技专家管理、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模块。通过不断的努力,一个具备科技管理、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服务、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创新创业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地方科技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并投入服务。2011年市资源共享平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版,构建了具有独立域名网站、设有独立专线和服务器,具备两级用户注册、后台三

级管理、实现与省创新共享服务平台远程无缝链接和资源共享等多种管理功能。

4、服务阶段

作为一个地方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在兼顾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数据资源、科技信息挖掘、科技管理等多种服务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特别是在大中型仪器设备、科技高端人才共享方面,面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个人创业,提供仪器和人才共享、中小科技企业孵化服务。

二、服务实施保障措施

1、政府强力支持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强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健全了技术研发、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五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原始创新体系和以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市科技主管部门更是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和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优惠政策。筹建了牡丹江市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和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搭建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设立了500平方米的科学仪器试验与检测场所,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2、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

服务平台设有平台建设与维护、科技信息收集与研究、创业辅导与培训、技术咨询与项目包装、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等服务机构。人才团队分三层,核心团队(专职)16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5人,高级职称10人,拥有科技管理、科技情报研究、计算机软硬件、英日俄等语种翻译、金融、经贸、企业信息化等多专业人才。专业团队(兼职专家、顾问)66人,均为黑龙江省内院士、学科带头人、行业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知名专家,分能源石化、森工木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轻纺造纸、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新材料以及市场分析等11个专家组。服务团队(录入人才数据库,根据需要随时开展服务)578人,涉及各行各业,具有高级以上职称。

3、完善现代化基础条件

服务平台位于市中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设有检测、办公、展示、培训、电子阅览等服务区,平台拥有百兆光纤宽带、3台高端服务器、30台工作终端、摄象机、数码相机、防火墙、扫描仪、投影仪等先进的设备。平台以协作共享的方式组建创新资源资源平台,拥有图像颗粒分析系统、定速式摩擦材料试验机、激光粒度分析仪、比表面孔径测定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仪器设备215台套。围绕全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以牡丹江市创新平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牡丹江市科技情报所为主体,依托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科研院所,集成整合技术开发、中间实验、产品测试等领域的基础条件资源,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4、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在科技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资源共享方面的经验,创建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平台,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平台的团队作用,开展仪器设备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咨询、技术交流、科技攻关、项目包装等科技创新服务,积极推进全市科技发展。细化服务职能,规范服务手段,制定《牡丹江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牡丹江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绩效评估管理办法》、《牡丹江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补贴办法》、《牡丹江市科技人才共享奖励办法》、《牡丹江市科技企业孵化管理办法》以及《牡丹江市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评估与激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制度来加强创新资源服务的监督管理。

5、采取科学的运营方式

在科技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科技创新资源

服务平台。采取自有设备为主,协作服务为辅的运营方式。创新平台的设备由专人管理,全天开放,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实行成本价服务。整合牡丹江市仪器设备资源,组建牡丹江市基础资源平台,成立牡丹江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理事会,在创新平台设立协调办公室,统筹管理共享工作。

6、调动各种资源储备

共享服务平台一方面坚持做好与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衔接工作,努力挖掘各类科技资源,进行知识加工,为地方科技创新提供知识服务,作为省创新平台加盟单位,可以使用省创新平台仪器设备、专家人才、文献数据等全部资源。另一方面注重横向发展,建立了牡丹江市仪器设备、科技专家、科技成果和协作项目4个地方数据库,不断完善牡丹江市科技基础资源平台和数字科技服务中心,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服务内容

1、技术服务业务内容

① 突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通过开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仪器设备使用需求和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储备调查研究,平台引进企业急需的稀缺仪器设备16种,建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

② 构建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协作网,开展网络共享服务。整合了牡丹江市215台套仪器设备,成立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共享理事会,面对全市中小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③ 作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平台共建理事单位,可以免费享受省共享平台的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成果以及科技咨询、数据信息、案例、培训及专家资源等服务。

④ 科技企业孵化及创新创业决策咨询服务。面对中小科技企业,汇集行业学科顶级专家和咨询机构,实现咨询资源共享,在技术引进与创新、技术难题攻关、科技立项与成果奖励、知识产权研究分析、竞争情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质量认证、行政法规以及前言科学知识等方面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2、技术服务模式

采取自有仪器设备检测服务与协作网仪器设备检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专家现场诊断、咨询、培训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自有设备检测服务采取中小科技型企业提出书面检测申请或电话检测申请,平台工作人员填写作业工作单,按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只收取成本费用,半年或一个季度一结算。

协作网仪器设备检测服务采取网上填报检测申请单,创新平台网上接受申请,向相关协作网单位发出通知,协作网成员单位接受申请,服务平台向企业用户发出服务通知,企业用户按通知去相关单位进行检测,协作网成员单位填写作业工作单,收取工本费,年末创新平台给予协作网成员单位适当补偿。

专家现场诊断、咨询与培训采取无偿技术服务,依据诊断、咨询与培训次数、时间、效果,年末创新平台给予专家适当补偿。

3、技术服务手段

服务平台具有较先进的检测和试验仪器设备16种,有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服务团队。利用协作网仪器设备215台套和578位科技专家开展共享服务。自身为企业服务采取收取成本费;协作网服务采取收取工本费,后补偿的方法;专家采取无偿服务,后补助的方式。为创业科技型企业提供运营场所,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和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交流活动。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服务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注重在技术引进与创新、技术难题攻关、科技立项与成果奖励、知识产权研究分析、竞争情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质量认证、行政法规以及前沿科学知识等方面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四、现有资源使用效率情况

1、牡丹江市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达6.04万人次,全文文献累计下载1.2万

页;提供联机公共目录查询6千余次;开展原文传递服务426篇; 提供科技经济信息1.3万条。目前,平台已成为提供高效科技服务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服务平台丰富的资源,平台已为许多企业提供了科技查新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创新服务、政府科技立项咨询服务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其中为牡丹江科技企业科技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报免费查新检索214项。

2、建立了牡丹江市基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平台自有仪器设备16种,同时通过平台,实现了牡丹江市215台较大型仪器设备和578位科技专家共享服务。2010年,利用服务平台,32家企业使用创新平台仪器86台次。64位专家在创新平台的安排下,受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邀请开展难题攻关、技术开发、咨询和诊断等服务。3、2010年,组织创新方法、质量认证、企业信息化、知识产权、产业联盟以及有关政策法规培训活动12次,参加培训企业120余家,培训人员1280人次。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6次,130多人次参加交流和培训。4、2010年新孵化企业8户,拥有专利技术11项,开发新产品8项,孵化高新技术项目38项;累计毕业企业30户,安排就业3000人,转化科技成果16项。

五、服务绩效

2010年,创新资源服务平台的开放服务取得明显成效。服务平台为32家中小企业开展仪器设备技术服务86台次,累计服务8750机时,为企业节约检测费用93.9万元,节省检测仪器设备投入780多万元。

通过协作网共享服务156台次,累计服务1.6万机时,为企业节约检测费用66万元,节省检测仪器设备投入2000多万元。

平台先后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450多项(次),制定各类技术标准20多项,服务企业40多家,提供培训2000余人次,专家服务86人次、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18项。累计为企业节省各种技术服务费用260多万元。

通过服务平台的各种服务,培植了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了24家成长型科技企业,企业开发了63种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18种,企业获得专利12项。被服务企业累计新增产值1.2亿元、新增利税1800万元。

2010年,牡丹江市为优化区域创新环境、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热情,有效激活区域科技存量资源,提高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发挥高级人才潜能,搭建了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各种资源高度集成,创新要素高度集中,实现了大开放、大共享、全方面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面的专业检验测试、技术咨询等服务服务,大力助推了全市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通过服务中心的服务,缩短了企业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与风险,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构建和服务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在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加盟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的契机,完成与省平台的无缝链接,充分利用省平台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牡丹江市科技创新服务。另一方面构建牡丹江市科技创新资源共享联盟,目前由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牵头,牡丹江市医学院、黑龙江省农经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牡丹江药检所、省林科所等科研院所以及富通空调、恒丰造纸等大厂加盟的创新服务联盟已经建成。下一步在完善平台建设和联盟规模的同时,扩大宣传,抓好服务示范工程,争取为地方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source shared services platform,we actively assist Enterprises in the new venture

Ru Shouhua

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篇3

摘 要:“科技文献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六大子平台之一。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求,从渔业科技文献数据特点和需求分析出发,全面阐述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建设的设计思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平台以区域科技创新为服务重点,以资源整合和建设特色数据库为主线,对推动渔业科技进步具有意义。

关键词: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0.031

Abstract: "Technology document platform" was the "Basic Condition platform of National Science" was one of the six architectural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condition platform, we comprehensively expounded the design idea of this platform and the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key technologies based on the data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 analysis. The platform service focused on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main body of this platform was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The platform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Key words: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service platform; resource integration

信息化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进程随之加快,科学数据信息资源的交流、深加工等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和依赖。科技文献数据是科学数据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科技文献数据的完备程度、开发利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知识储备力、信息占有力、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技服务平台是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社会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实施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建设,是科技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网络为基础,建立一个服务区域研究工作的科技文献平台,整合离散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区域科技文献的利用提供平台支撑,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2004年,科技部颁布《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要加强六大平台建设的主导思想。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简称“科技文献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六大子平台之一,它的建设直接影响科学研究、企业生产力等各项事业的进展,因此其建设意义也更显重大。科技文献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图书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

1 科技文献资源特点分析

科技文献是人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科研成果,也反映着科技发展的过程。科技文献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科技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进程,对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天津市渔业科技文献收藏机构大部分仍存在条块分割、资金不足、馆藏重复、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科技文献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共建共享工作有待进一步实施。为落实国家《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及《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2013年开始,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围绕天津渔业信息体系建设目标,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国家战略部署,开展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工作,发挥馆藏文献资源优势,建设渔业特色数据库。建设面向天津渔业科研、技术推广、生产企业、渔民科技创新的“互联网+科技资源+情报服务”平台,实现渔业科技文献资源较为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管理,为实现农业文献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馆藏渔业科技文献资源的主要类型是:纸本资源,包括馆藏中外文图书、期刊;自建特色资源,包括科技交流、科研报告、会议文献等内部资料;电子资源,包括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光盘资源,包括以光盘为载体的随书光盘、数据库光盘等;远程网络资源,包括仅购买了使用权但本地没有数据存储的外文期刊资源。

2 科技文献平台研究目的

建设科技服务平台,面向区域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基本思路,确定目标任务、重点内容、管理和运行模式,为创新创业提供科技基础保障和共性技术支撑。离开实际需求,平台将失去根植的土壤和成长的基石。为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求,抓住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发展契机,针对天津渔业文献资源特点,努力构建渔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天津市的渔业科技发展提供有效文献支撑。

本平台主要设计目的是实现渔业文献管理的各业务环节的全面计算机化管理与数据共享,使渔业文献管理的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合理化,将渔业文献资料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和其服务高度集成。

3 科技文献平台构建思路

3.1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3.1.1 安全功能模块 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创建、读取、修改或删除本系统的关键数据。在此模块中,对于不同的授权用户采取分组权限机制;对关键数据与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如账户口令、申报数据文件、数据库部分程序脚本等加密保存;对于像账号、密码等数据,采取了MD5加密方法。

3.1.2 图书采访系统功能模块 包括:图书预订、图书验收、账目统计、采访数据管理等4个功能。

3.1.3 编目系统功能模块 包括:书目查重、编目著录、采访到编目书目的移交、编目书目到典藏书目的移交、编目输出和建立数据库索引等4个功能。

3.1.4 连续出版物管理功能模块 包括:连续出版物的订购、编目、装订和专门针对连续出版物的查询统计等4个功能。

3.1.5 图书资料流通管理功能模块 包括:流通管理(统计分析、图书预约、借还、罚款和赔书等功能)、藏书管理和读者管理(包括读者信息的查询、编辑和统计等功能)等3个功能。

3.1.6 号码系统和条形码管理功能模块 自定义号码系统和条形码的管理功能。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便于计算机处理、使大量文献具有良好的辨识功能,本系统引入一维条形码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图1)。其中包括采访工作中的订单号、发票号、登录号等;编目工作中的分类号、ISBN号、书次号、著者号、卡片号等;连续出版物工作中的卷(期)号、期刊排架号、ISSN号、CN号、邮发号等;文献管理工作中的图书号、文献号、报告号、专利号、流水号、馆藏号等;流通管理工作中的读者号等(图2)。

3.1.7 报表打印功能模块 对本平台涉及的所有表格提供打印。

3.1.8 关键数据修改的历史记录功能模块 对本平台中的关键数据予以修改时进行相应日志的记录。

3.1.9 异常退出后的恢复功能模块 可以针对异常退出提供恢复历史数据,重新设置本地文件和数据库端的状态记录,同时可以自动恢复本系统;与此同时,将异常退出后返回的情况记录日志。

3.1.10 基于安卓平台移动终端的书库清点系统模块 提供在移动终端上开发的程序所需要的用于图书资料的清点、借阅、归还等现场操作,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3.1.1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交互功能模块 根据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特点,设计和开发一套完整的微信平台,便于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交流。

3.2 平台的系统设计

3.2.1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本系统分为五大子系统:采访子系统、编目子系统、索引编制与检索子系统、连续出版物子系统和流通子系统。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

3.2.2 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设计 包括馆藏渔业文献书目数据库、中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渔业科研管理数据库、内部渔业资料数据库。

3.2.3 信息发布平台设计 信息化平台前台由“首页”“平台简介”“馆藏概况”“电子资源”“读者须知”“帮助”共6部分组成。实现平台介绍、职工信息建立、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功能(图4)。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图书馆管理系统、科研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资料管理系统以及微信管理系统4个模块(图5)(用户登录后方可使用)。

图书和期刊管理系统:点击主页图标即可进入图书馆管理系统(点击“期刊”即可进入期刊库,期刊的预约与检索方法与图书相同,图6以图书为例)。

预约借阅:在登录且预约未满状态下点击预约即可对图书进行预约(预约保留时间为2天,2天内不办理借阅手续,则预约自动取消)(图7)。

科研数据管理系统:进入此系统,需要管理员授权。经管理员授权后,方可进入科研数据库管理系统(图8)。

内部资料管理系统:内部资料可以进行预约借阅(可在“资料检索”栏中通过名称、作者、出版社进行检索)(图9)。

微信系统:扫描二维码图片,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图10)。

3.2.4 移动终端设计 本平台采用基于安卓的移动终端进行整个系统的后台管理和书库盘整,包括对书籍信息、图书数量、书架资料、运行日志的增删改查操作(图11)。

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或平板电脑进行文献的借阅、归还操作和文献资料盘库操作等(图12)。

3.2.5 后台管理模块设计 本平台为管理员提供了系统的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如图13所示。

第一,图书、期刊、内部资料和科研档案的维护功能(图14)。

第二,借阅管理:方便管理员对文献资料借阅情况进行管理(图15)。

第三,新闻管理等其他功能(图16)。

4 分析与讨论

4.1 平台日常工作

4.1.1 图书和期刊的借阅基本流程(图17)

4.1.2 平台建设日常工作(图18)

4.2 实现全面的计算机管理

通过该平台,实现渔业科技文献资源较为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管理,发挥渔业科技文献资源优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把渔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深化到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为加快天津市都市型渔业发展步伐提供重要文献支撑。

4.3 引入移动终端和条码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国内外均有众多盘点工具应用于营销和借还图书管理,但几乎都需要大型机器做辅助,而本平台的盘库软件主要基于安卓平台和条形码管理,有效提高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具有操作简便、功能可靠、获取信息快速等特点。

4.4 利用微信平台与读者互动

微信平台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交互平台,本系统创新地引入了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了系统和用户之间的交互和黏性。

5 平台展望

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科学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是大数据领域的十大工程之一。在未来5~10年,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我们探索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渔业数据采集挖掘和处理中,积极开发服务于创新主体的个性化服务工具和信息增值服务,实现渔业科技文献数据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EB/OL].(2007-08-13)[2016-08-30]. http://www.most.gov.cn/tjcw/tczcwj/200708/t20070813_52389.htm.

[2]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2015-09-15)[2016-08-3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3]杜春光,杨广林.我国科技文献平台建设现状及对我省平台构建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7(3):52-54.

[4]葛慧丽.基于科技创新服务的区域科技文献平台发展现状与思考[J].现代情报,2011,31(6):46-49.

[5] 王立华,孙璐,孙英泽,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增刊):201-206.

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研究 篇4

研发和建设煤矿企业安全培训远程教育平台及管理系统,实现优势安全培训资源共享,是国家政策导向和安全管理的要求,也是现阶段煤矿经济形势的迫切要求。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服务模式,通过云计算平台把大量的IT资源、数据和应用作为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1,2]。本文通过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将煤矿安全培训所需要的各类资源提供给用户,实现资源的聚合、共享、管理和调度,同时降低煤矿企业的培训成本,使煤矿企业以较低的资金投入获得高质量的培训资源。

1煤炭行业需求

煤矿属于高危行业,部分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加强安全培训是全面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增强员工安全 意识和培 养员工工 作技能的 主要途径[3]。

基于多媒体的煤矿安全培训资源,可将全文字化的枯燥教育形式通过视频、三维动画或配上相应文字等多媒体形式展现给从业人员,但购买不同类型的煤矿安全培训视频来满足企业的培训要求,增加了煤矿企业的投资成本。因此,需开发面向全国煤矿的教育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以按需租赁的服务形式为煤矿企业降低培训成本[4]。

2平台特征和体系结构

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等先进信息技术,设计包括文字、动画、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功能系统,煤矿企业用户只需登录系统便可在线浏览、上传和下载系统模块中的视频、动画等培训资源,最大限度满足煤矿企业的培训要求,真正实现煤矿安全培训资源的聚合和共享[5,6,7,8,9,10]。

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根据云平台的特征, 以按需租赁的形式为煤矿企业提供服务。煤矿企业在使用过程中,不需以传统方式定制培训系统,只需租赁云资源服务平台相应的服务,这样既降低了煤矿企业的系统购买成本,也免除了系统维护的费用。 另外,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的系统开发等工作都是在云端进行,通过租赁云服务来获得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保证系统有足够的吞吐量来满足大量用户同时使用,也节约了开发成本和网络系统购置等成本。

鉴于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的特殊性和资源来源的特定性,平台需对源数据进行处理和封装,以便对平台中的资源进行管理和按需分配,此外,平台还需对各类用户信息、视频信息等数据进行管理,所以平台应具备扩容便捷、硬件资源利用率高、安全可靠及成本低等特点。因此,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以减少云资源服务平台运营和维护成本为目的, 平台的总体架构主要分为物理资源层、虚拟化资源层、资源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6,7,8,9,10,11,12,13,14,15,16],如图1所示。

3资源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设计

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主要根据云平台的整体架构按层次设计,基于开源的OpenStack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资源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的设计。

3.1资源管理层

3.1.1基础设施即服务模型

物理资源层是整个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的基石,包含了服务器、网络设备等,通过使用资源虚拟化技术,对物理资源进行虚拟化,构建虚拟化资源池。基础设施即服务模型是以虚拟机为载体,以虚拟服务器的形式为平台提供服务器,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部署节点[13,14,15,16]。

3.1.2软件即服务模型

虚拟机创建成功后,便可获得和物理服务器相同的虚拟服务器,但此时虚拟服务器还不能提供软件服务,需在其中部署相应的应用程序。当虚拟服务器正常启动后,首先对其进行应用环境配置,完成应用运行平台的搭建及设置,之后再部署应用程序, 启动应用服务器,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通过应用服务器对外提供系统服 务,这种服务模式与传统服务模式的区别在于虚拟服务器所占用的资源能随云资源调度方案进行自由分配,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14,15,16,17]。

3.2应用服务层

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的软件即服务是在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应用部署来实现的,主要包括资讯中心、产品展示、经典案例等功能模块。

资讯中心模块用于发布新闻、国内外各煤矿企业关于煤矿培训等方面的报道。该模块还提供在线留言功能,方便各权限用户在系统中留言,保障煤矿集团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无障碍。

产品展示模块和经典案例模块是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的核心模块,其中经典案例模块中的内容都来源于产品展示模块中比较经典的案例分析、 案例仿真和案例还原等。产品展示模块为用户提供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中所有的动画、视频、文档等资料及服务,是用户使用的核心模块,其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1)煤矿安全可视化仿真培训系统。该系统结合煤矿安全生产特点、行业安全培训现状以及国家对安全技术培训的有关要求,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启发性地将煤矿各技术工种的安全法规、安全管理、 生产技术、本岗位安全作业、“一通三防”和自救互救的知识通过视频集为一体,对各技术工种进行教育启发。该系统涉及煤矿安全检查工、瓦斯检查工、安全仪器监测工等井下所有技术工种,视频内容涵盖所有工种的安全可视化教育、岗位安全条例、生产技术等。

(2)煤矿技能操作培训系统。该系统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根据煤矿技能培训大纲、技能考核标准、 行业技能培训现状和国家对技能培训的相关要求, 开发一系列完整的井下机器操作培训视频,主要涉及采煤机、掘进机、提升机、液压支架等机器的操作, 内容包含各机器使用前准备工作、机器规范操作、日常维护保养、常见故障排除、机器生产环境以及安全作业注意事项等。

(3)煤矿特种作业培训系统。该系统根据煤矿各工种作业培训大纲,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对煤矿井下各项作业进行仿真模拟操作,使工作人员熟悉井下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各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同时使学员能够真实、直观地学习和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4)煤矿应急救援系统。该系统主要根据煤矿企业紧急避险应急方面的需求开发,在三维空间中对人员避险和矿井救援进行仿真,并配有语音提示等,仿真人员进入逃生阶段后的避险救灾过程,使学员身临其境学习煤矿井下避险以及自救、互救方法。 该系统主要有火灾、水灾、瓦斯和矿尘4种灾害的避险教育。

(5)煤矿事故还原三维警示教育系统。该系统根据煤矿实际发生的案例,围绕煤矿生产中采煤、掘进、机电、运输和通风五大系统,采用三维仿真技术, 运用数字建模与数字合成技术,结合煤矿生产中的各种规程、规章、制度,真实还原事故发生的全过程, 同时伴有声音、影像等,对事故进行剖析,以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该系统视频涉及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深层次原因以及事故给人的教训、相关事故案例等。

(6)煤矿五大灾害原因分析及危害仿真系统。 该系统通过三维仿真技术形象生动地对煤矿五大灾害(瓦斯事故、顶板事故、火灾事故、水灾事故和矿尘事故)进行说明,视频内容包括灾害介绍、灾害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分析、灾害的防治、井下各灾害的自救常识以及事故案例分析等。

(7)煤矿岗位危险源识别系统。该系统将三维动画仿真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培训教学中,直观生动地再现煤矿中人、机、环、管方面的危险源,将枯燥繁多的安全知识通俗地表现出来,让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熟识岗位的各类危险源,并掌握各类危险源排除方法。该系统将井下主要工种涉及的岗位危险源用三维动画的形式演示,视频内容主要包含各工作岗位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源、危险源处理方法、危险源可能造成的后果及部分事故案例分析等。

(8)煤矿不安全行为三维警示仿真系统。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该系统从培训教育入手,运用三维仿真技术,汇集采矿工程、安全科学、虚拟现实、现代仿真、计算机科学、三维造型、可视化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煤矿生产操作虚拟环境,将井下不可见的不安全行为操作及其造成的后果通过虚拟现实的形式直观表现出来,提高井下工人的安全意识,促进安全生产。该系统包含的系列动画视频有运输部分、机电部分、通防部分、 掘进部分和采煤部分等,每部分内容由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安全行为的介绍、安全行为的操作规范和事故案例等组成。

4运行机制

从国家科技基础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来看,单纯的技术开发或市场盈利行为对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的运行是不合适的,因此,必须通过某一机制推动平台运行。

在平台运行初期采用理事会模式,该模式能够聚集一批拥有丰富资源的高校、科研单位、煤矿企业等共同努力,丰富和充实平台的资源内涵;由于理事会模式相对松散,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共享范围, 吸纳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来寻找共同利益,此时采用会员制模式,发展各种单位和个人成为平台会员,将松散的资源逐步紧密联系起来;另外,采用公司化模式可将平台定位为经济实体,成立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由具有煤矿培训和云计算平台维护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平台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18,19,20]。

平台通过会员制模式为各煤矿企业提供资源服务,同时在用户定位上比较明确:付费的会员通过交付相应的会员费用便可直接浏览、观看煤矿的相关文件、视频等资源;未付费的会员可通过在煤矿培训云资源服务平台上传文件、视频等资源获取一定的积分,并通过消耗部分积分来浏览需要的资源。

5结语

AVA教学视频应用服务平台 篇5

用户需求

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伴随着三通两平台和数字化校园的推进,网络学习已日渐普遍,而用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资源管理、同步课堂、教研互动、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内容展示等方面。同时随着用户对录播设备的认可,越来越多录播设备投入校园使用,如何合理并最大化使用设备,也是用户日渐关注的问题。

基于以上用户需求,通过充分调研各学校教育技术部门、一线教师的需求,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AVA公司采用全新的“教学视频应用服务平台”,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繁重的工作,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当中;AVA平台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展示,教学课堂的多平台同步,教学资源的多区域共享,教学案例的多角度评价,教师技能的多维度发展,实现录播课堂与AVA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整合以及应用分析。

平台介绍

AVA优质视频资源应用与管理平台为“网络教研”“区域资源协同共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均衡共享”的发展任务提供专业的应用服务平台。平台围绕教学发展提供了完备的一体化支撑环境,可实现学生学习高效化,教师专业成长可视化、专家引领型教研活动普及化、教研活动与优质资源建设可持续化。

平台提供开发性接口为现有教研论坛、主流SNS平台提供信息量丰富、微课化视频切片,让现有信息平台与AVA优质视频资源应用与管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形成生态系统,让平台信息自由生长,并最终孕育一个云架构、可运营和跨平台的客户端。

系统特点

1.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规范各类教学资源,并提供平台对接

2.实现平台和录播主机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发挥录播主机的优势

3.高效管理教学资源,支持主流教学资源导入,实现资源快速存储、便捷搜索 4.支持教研互动、同课异构等教学方式的多角度教学 5.人性化的UI和角色管理界面,多方位满足教学需求 6.视频直播配合实时聊天室,满足在线学习的需求

7.支持对教学资源的评分评价,在线提问回复,并实现打点功能 8.录播教室预约功能,提高教室的使用效率与管理效率

9.支持教学资源按标准格式导出,实现各局域网间的信息往来,消除信息孤岛 10.个人空间,让学生能够在线无缝学习,师生在线互动,让学习空间不再局限 11.专利技术——ST教学分析,再现课堂教学环节

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篇6

【关键词】网络营销实践教学 云服务 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1-02

一、引言

云服务平台是Internet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具有规模超大、虚拟化、高可靠性、价格低廉等优势。云服务、云平台是两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概念,云服务是掌握云平台的基础,是基于Internet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涉及通过Internet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虚拟化的资源,其包括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LaaS)、数据即服务(DaaS)四种,这种服务既是IT和软件,也是Internet相关的其它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的商业价值可以在Internet上进行买卖[1]。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也面临着模拟教学软件落后、真实网络环境不足、无一体化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平台(ELS)等困境,如何解决上述几个问题,便成为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实践教学课程,应有其独特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除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与线下教育资源的互通,这就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云服务平台,将众多线下资源集成,为众多高校及网络营销授课教师服务。

二、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云服务平台构建

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云服务平台是一款功能强大、便捷实用的学习交流平台,将线下教育机构互联网化,运用云计算技术整合现有技术服务平台,包括云服务网站、应用端APP、微信应用软件三部分,可以促进高校教师、学生、社会人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城域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如图1所示。其定位于高等院校、高等院校教师、大学生、社会大众、第三方机构五大服务对象,包括创建网校平台、在线学习系统、在线直播系统、在线题库系统、教学排课系统、学员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八大子功能模块。

三、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云平台的服务对象

1.高等院校。构建平台,打通学生、教师、学校之间的沟通互动渠道,让学校及时了解教师、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保证三者两两之间的信息互通与服务对称性。

2.高等院校教师。通过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高等院校网络营销授课教师的“讲”、“学”、“用”等方面的服务。

3.高等院校及大专院校学生。通过平台、云计算技术实现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学”、“用”、“做”等方面的关爱和服务。

4.社会大众。指社会性学员,主要包括各类企业员工、成功创业者、往届毕业大学生等等。通过应用端APP或微信,让社会大众了解在线学习、在线直播、在线题库、数据分析与共享等信息,并可为企业员工提供再次深造学习的机会;也可为成功创业者提供在线讲座的机会,以促进其与同行或同层次专家学者间的交流、分享创业心得,为大学生提供有关社会创业等实践经验的借鉴。

5.第三方机构。主要包括代理分销机构、营销服务伙伴、投资机构等。如果大量第三方机构接入平台,平台会沉淀高校、高校教师、大学生、社会人员等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可形成线下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报告,也可对平台的管理、平台定位服务的五大对象的行为进行深度挖掘,使其成为有用的“数据黄金”。

四、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云服务平台的功能

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云服务平台可实现门户网站、网络课堂、辅助教学、教务管理、系统配置等功能。

1.门户网站。通过建立网站作为网校操作平台,主要包括课程展示、课程推荐、名师展示、课程购买、新闻资讯、社区问答、个人中心具体功能。

2.网络课堂。是该平台最基础的功能模块。包括直播教学、公开课、录播教学、考试题库、互动答疑、投票系统、问卷调查等具体功能。

3.辅助教学。在线学习、在线直播、在线答题等都是辅助教学的内容。主要用于实现课程笔记、课程分享、课程标签、课程收藏、课件下载、学习跟踪、课程评论等功能。

4.教务管理。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智能排课、班级管理、学员导入、电子档案、教材管理、教师管理、课酬绩效管理等功能。

5.系统配置。是对平台前后端进行健康管理的操作。主要实现数据统计、发送通知、权限分配、站内短信、版权保护、财务审核、人员管控等功能。

总之,基于云计算、云服务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可促进城域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异地两课堂双向交互的同步教学,使其可在网络教学空间内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捡平,黄勇,周西柳.云计算科技服务系统平台设计研究[J].科技通报,2012,(10):52-56.

[2]常雪琴.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营销系统构建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 (5):33-37.

[3]朱江鸿.高校虚拟与实体实训平台协同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74.

[4]张艳.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创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1): 105-106.

[5]青灵.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 (5):159-160.

论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 篇7

一、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的特点

强大的集成性是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的重要特征。首先, 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了机构的集成, 用户可以实现对各个图书馆和档案馆的访问。其次, 门户系统实现了对资源的集成, 门户系统为用户提供了跨库检索、资源导航、跨媒体检索以及集成知识检索等功能, 用户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 不再受到信息资源来源的限制。此外, 门户系统实现了对信息发布、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以及反馈与互动等功能模块的充分集成, 形成了一站式的门户平台。

二、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

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是在数字化环境下, 充分整合图书馆与档案馆机构、资源、技术和服务的基础上, 构建的面向用户多元文化需求, 促进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综合服务系统。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首先强调其整合功能, 其整合功能一方面在于将实体档案馆和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等机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使用户不需要单独访问各个类型的文化机构;另一方面, 将已经存在的、互相割裂的信息平台进行有效组织, 并以此为基础, 利用现代信息组织技术和标准将异构的图书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借此实现服务的整合。其次, 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具有示范功能。平台的功能架构、系统架构、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的设计, 能够为相关实践项目提供可参考的范式, 推动更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在我国开展。此外, 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还具有扩展功能, 系统设计为更多类型的文化资源的共享预留接口, 具备整合其他类型机构、数据库与功能模块的能力。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构建的目标在于推动数字文化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广泛共享, 主动向用户推介资源, 培育用户利用图书档案资源的习惯, 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 推动精英文化在网络平台的崛起, 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构建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主动、有效、便捷的知识服务。在数字环境下, 用户的需求是信息资源服务的指南和风向标, 根据用户需求整合和挖掘馆藏资源, 不断向用户推出符合其需求的文化精品。在平台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利用其在政策、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优势, 同时要积极推动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部门参与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管理实践机构的专业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 提高平台运行的效率。

三、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架构

中国国家图书馆曾经进行过类似的尝试, 构建了基础的服务平台整合架构, 分为六个层次, 分别是基础层、数据层、系统层、服务层、运营层和示范层。数字文化资源统一揭示与平台是一个宏观战略层面的架构, 其目标是实现分布式、可扩展、可操作等功能。与本文提出的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在设计理念、建设目标、构建技术等方面存在较高的一致性。为了更加全面的探讨服务平台的功能架构, 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

(一) 信息发布模块。

信息发布是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的基础功能, 主要作用是直观的向用户介绍平台所包含的资源。从资源构成上分, 主要包括机构信息、馆藏信息和发布信息。机构信息的发布主要是向用户介绍参与馆际合作的组织信息, 并且提供馆藏机构的链接, 为用户提供访问不同类型文化机构的网络通道。馆藏信息的发布应提供平台总体资源的介绍, 并为用户提供分类导航, 用户可以从总体上获取关于馆藏资源的概要性信息内容。基于图书档案文化资源多媒体化的特征, 应广泛利用音频、视频、图片、文本等多种方式, 为用户提供在线的展览服务。服务信息的发布主要目的是向用户展示平台所提供的服务类型, 包括导航服务、服务指南、讲座培训等。

(二) 信息检索模块。

检索功能是评价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检索界面应该为用户提供交互性、智能性的导航, 提供关键词等快捷检索模式和高级检索模式。如前所述, 利用信息组织技术对部分馆藏进行了基于主题内容的整合, 部分用户的需求能够通过图书档案资源库直接满足。如果用户需要的信息不能直接满足, 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跨库检索功能, 将来自图书资源库和档案资源库的信息内容进行有效集成, 提供给用户。

(三) 信息服务模块。

信息服务模块是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的核心, 平台有效集成了个性化服务、参考咨询服务、跨媒体服务、移动服务等模式, 分别通过个性化定制与推送系统、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DRS) 系统、多媒体集成系统、移动互联服务系统, 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四) 反馈互动模块。

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平台体现良好的交互性, 用户与系统的互动是双向的。用户的反馈信息会被系统及时处理, 以便更好的改善服务。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 APP开始不断推广开来, 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即时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应用与馆员进行实时互动, 这是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方式的有效拓展。同时, 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虚拟社区, 用户与馆员、用户与用户之间能实现良性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文龙.关于加强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 2014.3

[2].金中仁等, 著.图书馆信息共享与信息集群服务[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篇8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负责公共资源交易和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 是公共资源统一进场交易的服务平台[1]。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 2011年, 中央办22号文件明确省市县乡均要建立公共资源市场交易, 近年来我国公共资源领域的有形市场建设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 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建立了该平台, 且平台的业务范围在不断延伸, 诸如城建资产、采矿权、采砂权、国有资产租赁权、城市道路日常养护权、户外灯箱广告位使用权、商标使用权、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以及其他经营性公用服务事业承包权等, 都逐步有序进入了平台交易[1]。内陆港或叫无水港, 通常是是一个大型的内陆集装箱中转站或者是货品集散地, 由于具备报关、检验等综合配套功能, 省掉了大量的物流环节, 大大提高物流效率[3], 设立内陆港就相当于把海港搬到了内陆, 内陆港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黄金码头”[4]。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内陆港, 一是将政府的行政职能与市场交易隔离, 避免了政府部门经商这一尴尬局面;二是实现了让权力退出市场的目的, 堵住了场外交易暗箱操作的缺口;三是扩大了交易的空间范围, 避免了区位限制;四是将公共资源推向市场, 进一步扩大了公共资源的使用主体, 也有利于实现对公共资源的保护;五是省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 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对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有重要借鉴作用, 因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必须将海域使用权推向市场, 为海域使用权找到一个推销或者展销的实体平台, 这个实体平台不能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担当,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法、监管主体, 同时又是代表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活动而成为市场主体, 不能既当球员又当裁判, 因此应该由第三方机构担任。基于此, 我国需要探讨建立全国或者区域性的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

2 海域资源交易平台的构建

我国海域资源市场交易制度主要是指海域使用权的流转制度。海域使用权的流转包括海域使用权一级市场、海域使用权二级市场和海域使用权中间市场等三个层次。当前我国海域使用权的转让还主要是停留在由供需双方自行寻找供需信息的阶段, 对海域抵押权价值的认定, 主要靠银企双方的协商而定, 如果要开展一定规模的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 就迫切需要一个信息全面、交易方便的平台, 为海域使用权的转让提供方便。因此, 海域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组成之一, 就是需要构建统一规范的海域资源市场交易服务平台, 依托该平台, 既可以分担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所不能从事或者难以从事的职责和功能, 还可以便于吸引范围更广、更多的海域使用申请人参与海域资源配置。关于平台的构建问题, 可以从当前我国公共资源市场交易平台和内陆港等运行模式中得到启发。

2.1 海域资源交易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构建海域资源市场交易平台的必要性, 简单说, 就是需不需要单独设立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的问题, 也就是该平台是挂靠在目前各地成立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里, 还是独立出来单设。目前, 一些地方已将海域使用权的交易纳入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经营范围, 例如广东省阳江市颁发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将海域使用权纳入管理范围。但是, 由于海域使用权基于其特殊性, 需要专业的操作机构来运作, 目前海域使用权参与融资效果有限就是较好的佐证, 由于缺乏专业性了解, 银行金融机构对海域使用权的实际价值并不看好, 而且, 随着海洋经济地位的日益突出, 单设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已经在物质基础、政策依据和实践需求上具有可行性。

2.2 海域资源交易平台的设立级别

关于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在哪里设立, 设立哪一级的问题。为方便沿海地区进行海域使用权配置, 建议在沿海省市设立省、市、县三级。同时, 海域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那么对于全国各省来说, 享用海域的机会是平等的, 因此, 应该将平台扩展到11个沿海省市之外的省份, 非沿海省份可以视情况设立省级的海域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这样既扩大了我国海域使用申请者的主体范围, 同时又大大节省海域使用权的流转时间, 提高了海域资源的流转效率。

2.3 海域资源交易平台的运作

关于海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的运作问题, 也就是关于有关平台的职能、业务范围、监管体制、交易原则、软硬件环境等。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的核心是涉及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操作机制, 这三个机制彼此分离又互相联系。在职能方面主要是对主动要求配置和被动配置的海域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 业务范围应该覆盖目前的9类用海, 并且业务范围包括海域评估业务。交易原则以海域资源配置法律体系为基础, 配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在监管方面做到“三分离三统一”, 也就是将监督人员、招拍挂企业或者个人、评标专家完全“隔离”, 确保评标公平公正进行。同时, 建议以当前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运作模式作为借鉴, 同时考虑海域使用权的特殊性, 通过不断完善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形成统一、规范、高效、透明的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

2.4 海域资源交易平台的形式

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既包括实体大厅, 又包括虚拟大厅两种形式, 实体大厅与行政集中服务大厅同址, 虚拟大厅主要是网站, 通过借助网络网站等辅助形式来实现平台的职责和正常运行, 例如网上信息发布系统、海域使用权交易业务管理系统等。同时在建设海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时, 还需要考虑与其他市场交易机构的协调关系, 特别是要注意与一些地方建立的海域收储中心的关系。

3 结语

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 我国海域使用权的确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许可, 一种是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的方式。根据统计, 2005~2012年间, 我国90%以上的海域都是由政府行政审批方式确定海域使用权人的, 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符。因此, 有必要建立海域资源交易平台, 实行政府与市场的隔离, 让政府的权力退出市场。并且, 通过设立海域资源市场交易平台, 可以扩大海域市场交易范围, 促进海域资源的公开、公平、公正交易,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市场参与各方利益, 海域资源交易平台的设立, 势必有助于促进海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郭钰山.把握交易规律规范交易行为构建规范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2 (15) .

[2]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在创新中成长[EB/OL].瑞安新闻网.

[3]http://www.66ruian.com.2010-09-30.

[4]张静.国际型内陆港的新探索[J].西部大开发, 2011 (11) .

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篇9

一、河南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1. 研究开发平台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 河南省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服务机构1 200个, 其中, 省属科研机构92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115个, 中央驻豫科研机构39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39个。

2. 研究开发平台建设质量明显提高。

目前, 河南省在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了全省6大支柱产业和4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原始创新能力逐步加强。

3. 科研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具有一定规模;科技文献资源初具规模, “十一五”末期, 全省每年累计订购中文科技期刊约9 500种、105 244份、108.18万册, 外文科技期刊约4 000种、6325份、6.59万册, 中文科技图书652.55万册, 外文科技图书28.75万册;科技网络快速发展, 河南省科技信息网上运行的数据库有重庆维普公司的期刊数据库、北京万方数据公司的数据库系统等20多个数据库, 先后开通了“河南科技成果网”、“河南科普网”等;自然种质资源库建设已经起步, 河南省现搜集、整理、鉴定的自然种质资源共有40 000余份, 其中农作物22 404份, 林木、果树、花卉9 200余份, 动物560份 (个) , 昆虫7 387种、微生物500种左右;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 科技部门等多方投资1 000多万元加快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体系建设。

4.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河南省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个, 特色产业基地4个, 经认定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7个;农业科技园区14个, 可持续发展试验区12个;生产力促进中心63家, 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6家,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7家。

5. 河南省科研机构生产试验基地初具规模。

2008年4月, 河南省科研机构生产试验基地落成。该基地占地4万平方公里, 一期引入的9个科研机构已经入驻。

二、河南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1. 科技资源拥有者方面。

作为科技资源的拥有者, 在某种程度上说, 与人共享资源, 就是把自己的某种产权进行出让, 在共享过程中, 一方面, 分享者的使用对资源拥有者来说可能意味着某种泄密风险, 使本组织的科技创新机密面临风险, 所以, 部分资源拥有者尤其是特色数据库资源的拥有者在思想上不太愿意与别人分享。另一方面, 对于某些大型仪器的拥有者来说, 分享过程意味着仪器损耗, 虽然共享活动组织者会组织对这一损耗的补偿, 但很多时候, 一定量的补偿未必可以弥补仪器损耗带来的长久损失。

2. 科技资源需求者方面。

对科技资源需求者来说, 一方面, 与拥有者对应, 共享者担心在使用对方的资源时会出现信息泄漏, 因此不愿意使用别人的资源, 宁可自己购买科技资源。另一方面, 共享者在使用别人的科技资源时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加之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进行的科技评估中, 科技资源拥有量是一个重要指标, 这些都使科技资源需求者更愿意自己购买科技资源。

3. 科技资源自身。

科技资源是共享活动展开的对象, 作为科技资源, 一方面, 有些资源, 比如信息, 有很强的时效性的, 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它才有价值, 然而, 在实际中, 共享过程中经常出现效率过低导致的信息时效性流失, 使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效益价值。另一方面, 有些科技资源, 比如一些大型科学仪器, 由于地域限制, 增加了共享成本, 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资源共享。

4. 共享环境方面。

(1) 政策法规方面。国内外的经验表明, 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目前为止, 河南省关于科技资源共享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没有规定科技资源的拥有者有分享的责任和义务, 也缺乏分享的激励机制, 致使科技资源拥有者对共享缺乏热情, 影响了科技资源的保值、增值。

(2) 网络环境方面。网络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基础, 没有较好的网络环境, 就无法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目前, 河南省的网络环境尚不健全, 一方面, 河南省的信息网络不够发达, 尚处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初级阶段, 系统平台的开放性和互联性不够成熟, 联机检索网络尚未全面建成,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 在数据库资源方面, 各单位各自为政, 存在低水平重复购买、数据库涉及面窄、规模小等问题, 而且已经建好的数据库资源市场化程度低, 不能很好地共享。

(3) 平台环境方面。河南省的大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多归属事业单位, 平台的建设大多由政府出资, 在平台运营中, 缺少市场刺激, 缺乏新鲜血液, 平台共享处于被动局面。

(4) 信息环境方面。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是阻碍信息交流的主要因素。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不透明和不畅通, 一方面, 许多科研单位自身有可以共享的科技资源, 受限于信息环境, 信息反馈渠道受阻, 这些单位往往不怎么知道自己的科技资源对别人的重要性, 从而缺乏共享的积极性;另一面, 对于自己科研需要的科技资源, 这些科研单位也往往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这样, 本来双向的信息交流成为一方的单向探索, 很大程度上阻断了信息共享。

(5) 文化环境方面。当前, “共建共享”的观念尚未被各单位接受, 在科技资源建设中, 各单位竞争意识大于共享意愿, 大部分还是愿意各自为政。

三、提高河南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共建共享的对策

1. 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 建立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

完善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 明确科技资源拥有者的资源共享责任和义务, 明确科技资源共享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一个好的机制, 要照顾体制中各方的利益, 使他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对于科技资源共享来说, 首先要形成一种“共享收益”的氛围, 使科技资源拥有者在共享中取得合理的经济利益,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共享的积极性。这当中,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政府的干预, 要在政府的协调和组织下建立专管共用的运行管理机制, 对科技资源的拥有者给予适当补贴, 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他们收取仪器设备维护和保养费用, 从而实现科技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平衡。

2. 完善科技资源管理体制, 有效配置资源。

要想实现科技资源的高度利用, 整合、共享、提高是关键。而这3方面的实现, 需要完善的科技资源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具体来说, 管理体制的建设包括以下方面。

(1) 加强科技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宏观调控。目前, 河南省拥有科技资源的单位较多, 但比较分散, 很多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针对此, 可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各个单位的科技资源进行统计,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统筹规划进行设备更新与引进。例如, 要求拥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单位对设备利用情况和科学研究进度定期上报, 组织专家对其进行验收评价;对全省同类仪器统一备案, 避免重复购买;对某些单位使用率低的仪器, 可协调转至急需的单位, 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 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管理平台。目前, 河南省科技厅和郑州市科技局的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 但相对都不够完善。建议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专门负责搜集和整理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的各种科技资源的分布和使用状况, 包括专业数据库、科研教学机构、人才队伍、科学数据、大型仪器设备等, 并根据密集划分对全省不同的科研机构和公众人员开放, 使科研人员的信息和资源渠道畅通。

(3) 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将科技资源共享列为科技评价的一部分, 推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步伐。

3. 打破壁垒, 营造良好的共享环境。

通过行政引导、利益调控等手段, 消除封闭和条块分割, 营造良好的共享环境, 鼓励科研单位之间、科研单位和高校以及高校之间相互合作, 减少重复购买资源, 最大可能地做到科技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篇10

1 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这种编程技术是一种全新设计和构造软件的技术, 通过增加代码的可重复利用性、可扩充性和程序的自动生成功能来提高编程效率, 大大减少软件维护的工作,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人员所喜爱。该技术是一种以对象为基础, 以事件、消息等来驱动对象执行操作的程序设计技术。该技术将数据和对数据的处理封装打包, 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采用数据抽象和信息隐蔽技术, 将一个整体抽象成一种新的数据类型———类, 并且包含不同类之问的联系和类的重用性。为此, 本文主要探讨了面向对象技术在软件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2 面向对象方法在科技资源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在常见的科技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 管理者对于管理行为的分析、设计和实现一般采用“递进”的方式, 即前一步提出了要求, 后一步去实现, 或者扩展前一步的进展。到了管理行为的末期时, 如果引发了对管理活动的中间环节的修改, 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至少会比较繁琐, 这样, 管理者对管理活动进行调整的空间就非常狭小了。但也只能在管理行为的末期才能发现在前面产生的问题。如果某个科技资源的组织越是庞大、越是繁杂, 则管理行为的周期越长, 对前面管理活动的结果进行调整的困难就越大。为了解决此类问题, 科技资源信息管理者要尽量保持科技资源信息管理的方法与分析信息管理活动的过程的一致, 这就是面向对象方法运用于科技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所追求的基本原则。以下结合面向对象方法所蕴含的管理思想, 谈一谈基于面向对象的科技资源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过程中的具体实现。

2.1 面向对象分析:做好科技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

面向对象分析主要是分析科技资源管理的对象及其属性。明确对象并明晰对象所具有的属性, 做是面向对象方法运用于科技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科技资源管理的过程就是管理者对被管理对象进行调配的过程, 所以, 其中的重要变量就是作为科技资源管理课题的管理对象。明晰科技资源管理的对象及其属性,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明确管理对象。对于不同的管理对象, 管理者的职责也不相同。所以要明确管理对象, 明晰职责, 赏罚分明, 强调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才能整体提高对科技资源管理的水平。2) 分清“对象”。管理工作是否层次分明, 决定这科技资源管理质量的高低, 要隶属明晰, 不能不分主次, 事无巨细;3) 抓主要“对象”。在管的过程中, “人”是管理的核心对象, 这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技资源的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 (专家、学者、教授等) 的信息的调配和控制, 不能轻重不分;4) 对“对象”要统一看待。如今, 科技资源管理的各个对象在科技管理行为中是集成的统一体。科技资源管理者要既能分清管理对象, 又能注意事物的轻重缓急和问题的主次, 同时还要整体看待不可分割的管理对象这个整体, 不能机械的“做加减法”;5) 把握“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见的、有形的对象是科技资源的属性, 不可见的、无形的对象也在其范畴之内, 所有的这些管理对象形成了关系交错、动态多变的科技资源统一体。从某种角度来说, 管理其实是要搞好各种“关系”;6) 避免“对象”交叉。管理过程中要避免重复管理、多头管理等不良现象。

2.2 面向对象设计:构建科技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方法体系

向对象方法运用科技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第二步是科技资源信息综合管理的方法体系。在明确了管理对象的分析步骤后, 管理方法的设计会相对简单一些。由这种方法来说, 许多各种各样的对象组成了客观世界, 其内部分布着不同的存在状态和运动规律, 相互作用和联系着的不同对象形成了不同的系统, 构建了客观世界。在设计一个综合的客观系统时, 最理想的设计方法就是把系统设计为相对固定的元素 (即“对象”) 所构成的最小集合。在实际的设计中, 管理者要初步解决科技资源综合管理这一问题的描述, 进而明确作用于各个管理元素的功能和他们之间的联系, 之后应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措施来研究所牵扯到或影响到的管理问题域和管理方法体系, 保持所设计到的问题的问题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空间的一致。在此基础上, 选择一些典型的、通用的类 (如通用的一些医疗设备) 来封装处理, 研究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属性和行为, 依据与该科技资源产生关系的环境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最后形成适合实情的“科技资源高利用率”这个管理对象的方法体系。

3 结语

本课题将核科技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基础研究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 利用先进的关系型数据库开发理论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原理, 实现了多个科技资源基础数据库的综合性智能化管理和网上共建共享工作。这样一个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理论的网上科技资源数据智能化检索、共享服务系统的研究和运行, 为今后的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提供了更高标准的理论保证, 降低了科技资源投入费用和数据共享成本, 为通用的资源共享系统设计和开发探索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这对于提高科研机构的可持续研发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 增强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都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科技环境的发展和优化, 广大科技工作者希望能够通过信息网络实现跨平台、跨地域、跨学科、跨时代共享科研人才资源、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人际资源等科技资源, 以及能够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和协同工作环境。基于此需求, 本文探讨了面向对象的科技资源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来为相关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面向对象,科技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付岩.交互计算模型概述.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

上一篇:粉尘监测下一篇:企业物资采购招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