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诚信建设途径选择

2024-07-19

政府诚信建设途径选择(精选七篇)

政府诚信建设途径选择 篇1

关键词:经济职能,廉政建设,腐败,市场经济

古人云:勤者, 政之所要;廉者, 政之本也。

勤政是指恪尽职守, 勤于政事, 认真负责的为国为民做事。廉政是指为政清廉, 廉洁正直。勤政和廉政是政府为人民服务过程中非常重要, 相辅相成的两个目标, 也是对政府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健全,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也没有跟上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 市场自发调节下的“市场失灵”现象频发, 带来政府行为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腐败现象频发。

既然腐败现象的发生, 有其深厚的经济学根源, 那么从经济学的视角上去探索政府的廉政现象, 就显得有章可循了。

1 我国廉政建设概况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 客观上存在诱发腐败的多方面因素, 从目前我国社会腐败现象来看, 权力是腐败的轴心, 体制机制的缺陷、制度管理的漏洞是腐败的主要根源, 因此, 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 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 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 我党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制度, 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 努力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推进, 我党的作风建设, 廉政建设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 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理智可观面对现实, 随着转型期的继续, 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廉政建设对于我党, 以及整个政府而言, 任务依然是相当严峻的, 目标依然是相当明确的。

2 政府廉政建设的途径

2.1 通过收入分配职能加强廉政建设

当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 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 都有扩大的趋势, 长期下去, 将影响我们社会主义本质中“共同富裕”的原则, 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些部门、行业的“垄断”性质, 提供产品的特殊性, 使得他们有了可以“寻租”腐败的可能。在我国,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这是由于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是用纳税人缴纳的税款, 通过政府收费等渠道获得的公共财政提供的, 因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不用考虑其成品是否最小, 获得的收益是否最大, 社会成员也很难予以监管, 这都给了腐败以可趁之机。

2.1.1 保护合法收入

对于合法的收入, 我们应该予以保护, 不能怀疑其获得的正常途径, 将反腐败深入合法收入的领地, 造成人人自危, 人人紧张的局面。我们应该坚定的保护合法收入, 支持通过诚实劳动, 合法经营而获得的收入, 将合法收入的取得形式发扬, 鼓励大家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收入, 抵制腐败。

2.1.2 取缔非法收入

对于非法收入, 尤其是对于因贪污腐败而取得的收入, 我们应坚决予以打击,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给社会以震慑, 给社会成员以警醒, 并对有腐败念想, 以此来获得非法收入的成员以教育, 使得他们清楚, 靠贪污腐败得来的非法收入, 是一定会严肃查处, 一经查处, 也是会予以坚决取缔的。

2.1.3 整顿不合理收入

对于不合理的收入, 我们也是会坚决整顿的。有些行业, 由于其所处地位的特殊性, 提供的是纯“公共产品”, 其获得的收入却是比其他行业多, 但这并不代表这种多是无限的, 是可以任意的, 对于超过一定界限的收入, 对于不合理的收入, 也是会坚决整顿的, 将其规范到一定合理范围, 不给腐败以可趁之机。

2.1.4 调节过高收入

对于过高的收入, 我们也要加强调节。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如果有些部门, 有些人的收入过高, 而社会上还存在较低的收入群体, 甚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都有问题, 那么, 社会的不稳定是可想而知的, 这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终带来的是发展的后劲不足, 发展的环境不稳。因此, 调节过高的收入, 也是预防腐败重要的方法, 防止一些部门, 一些人员裹着合理收入的外衣, 通过非法途径获得过高的收入。

2.2 通过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加强廉政建设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还不是十分稳定, 国际社会的贸易保护主义频发, 各国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文章越写越多, 各种贸易壁垒凸显, 这些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国内环境也不是完全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典型的即时腐败现象的频发。腐败现象, 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使得经济的发展很多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来, 不按常理出牌, 不按规律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腐败的出现, 不仅败坏了社会的道德风尚, 也给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2.2.1 稳定物价

我们应该对物价进行实时的监管, 即时发现各种操纵物价, 人为结成腐败联盟, 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行为。同时积极完善国家粮食贮备功能, 菜篮子功能, 以及人民银行的“银行的银行”的职能, 坚决实行市场决定价格,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 打击腐败, 稳定物价。

2.2.2 充分就业

我国一直以来就是个人口大国, 虽然实行计划生育多年, 但人口基数大, 人口素质不高的现象还是长期存在的, 虽是人口大国, 却不是人力资源的强国。随着近年来, 城镇化的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以及高校的扩张, 大学生数量的急速扩大, 就业问题已实分严峻。

2.2.3 国际收支的平衡

当前, 世界各国的经济互相之间相互影响, 各国的市场也相对开放, 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的大市场。我们应该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遇到争端, 应用法律手段合理解决, 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 而不能听从于心术不正, 有腐败苗头的人的建议, 凡事从实际出发, 从法律角度合理解决问题, 创造合理环境, 抵制腐败。

2.3 通过政府资源配置职能加强廉政建设

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 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 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3.1 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

对于私人部门来说, 由于其所处的地位, 很多方面无法与政府部门相比较, 而私人部门, 由于其性质, 他们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面对资源, 他们的诉求更加强烈, 对于有利的资源, 可能会带来成本的尽量简化和效益的最大的产出, 因此很多时候他们会诱使政府主动“寻租”, 滋生腐败。这个时候, 如果能够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合理配置, 使得企业不需要向政府贿赂, 本身通过合理的体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资源, 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也就可以有效避免腐败现象的出现。

2.3.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 更多的是向大中型国有控股企业, 向政府的公共事业、政府的职能部门建设倾斜的, 对于很多私营的中小企业的财政支出力度是不够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使得财政收入的分配, 更多的向中小企业转移, 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扶持, 而不是纯粹的不断的加大政府部门的投入, 这将不仅仅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同时剪断政府腐败的根源。

2.3.3 合理运用财政收支政策, 间接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政府通过投资、税收、公债、补贴等财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 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起到指导、修正和补充的作用, 从而有助于提高社会总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杜绝腐败。政府不光是从不同的行为主体那里取得财政收入, 还应该积极的通过财政支出, 将钱花到合理的地方, 将钱花到最合适最有效率的地方。如果政府的收入规模远大于其支出规模, 财政有大量盈余, 那么就是给腐败以滋生的土壤, 为腐败的产生提供条件, 甚至一定程度上鼓励腐败现象愈演愈烈。而合理的运用财政收支政策, 可以间接的调节社会投资的方向, 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 让钱活动起来, 而不是无发挥的用途, 成为银行里的“储配金”, 没有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流动、润滑的作用。这些派不上用场的钱, 其实就是一种“死钱”, 它会成为政府贪污的来源, 使得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官官相护, 最终不利于我们国家整体的廉政建设。

3 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他对策

3.1 我国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制不健全,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当前我们虽然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法制政府的建设, 但是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制还是不是很健全, 各种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挑战法律权威, 不带头遵守法律的领导干部在政府中也有存在。

(2) 官商勾结、以权谋私、滥用行政权力的问题比较严重, 腐败大案要案不断发生, 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违法违纪行为影响恶劣。

(3) 铺张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行政成本高。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自身的性质, 以及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和政府的经济职能, 决定了政府的规模是不断扩大, 政府的支出是呈递增的态势不断增长, 行政成品的不断增加, 使得政府的很多行为缺少监管, 往往政府说是多少预算, 社会公众对此并没用一个明确的概念, 听任政府所要, 放任政府不顾效率的不断扩大机构, 出现“冗员”。

3.2 针对廉政建设可采取的其他措施

针对廉政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用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我们还可以有其他许多各方各面的措施, 多管齐下, 将更有利于政府廉政建设的进步, 创建一个和谐勤政的政府。

(1) 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

遏制腐败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点, 从根本上消除滥用权力的问题。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权力运行过程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 方便群众监督。要健全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体制机制, 推行行政问责制度, 抓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进一步强化政府内部的专门监督, 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失职渎职等行为。

(2) 加强廉政思想教育。

思想决定行动, 从思想上消除腐败的根源, 灌输廉政爱民, 为人民谋福祉的思想, 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不正之风的滋长。当全社会形成一个勤政廉政的行政氛围时, 腐败就失去了存在及生长的环境。

(3) 加强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 说到底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的权利取之于民, 也要用之于民。对于政府的行为, 人民有权监督, 对于腐败违法行为, 有权要求予以惩处。此外, 还应当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 尤其是网络监督。

参考文献

[1]王辉, 段华恰, 丁先存.新编公共行政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8, 8.

[2]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杨文士.管路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 .

[4]王荣科, 吴元其.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7.

[5]王辉.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第七版)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7]严强.公共政策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6) .

[8]叶子荣.公共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9) .

[9]庄序莹.公共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 .

7-3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探讨 篇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有许多的途径,但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其根本的途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提出的背景是相同的,在方向与,内容上是一致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既是和谐社会的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主体。而且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过程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

政府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里所说的公共事务包含了社会中除私人领域(按西方学者的观点,竞争性的工商企业一般属于私人投资领域,因而这方面的事务被划归于私人领域,属私人事务)以外的所有事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过私人或私人组织来进行处理,小到个人的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大到组织生产、经营管理;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由私人或私人组织来办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会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维护、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公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智力开发,等等。有关这些事务的管理,必须由一个超越私人或私人组织之外的公共组织来进行处理或加以管理。

第二,政府组织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把这种权力称之为公共权力,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理由:一是这种权力就其性质而言,它总是表现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某一个阶级的权力,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私人权力。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尽管皇帝把皇权当成自己的一种家族权力,但它实际上是代表整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离开了它所代表的整个阶级,这种权力就不会存在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组织的权力被宣称为是一种来自于全体公民的权力,尽管它实际上仍然是有产阶级的权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已经被写入了共和国的宪法。一句话,自从政府产生以来,几乎所有社会的政府组织的权力在性质上都是公共的,当然,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在“公共”这一概念下所隐含的意义有所区别。

第三,政府组织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我们知道,政府要通过行使其权力来实现其职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资源为前提。没有一定的人、财、物作基础,整个政府组织就无法运转起来。而在人、财、物等资源中,从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对财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础的。政府组织的财政来源于全体公民的税收,因而其财政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财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国土、矿山、水利等重要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

要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了解社会发展趋向,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

服务型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它强调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多元参与为服务形式,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国际竞争加剧,西方各国为了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本国政府效率,掀起了政府再造的热潮。原来以官僚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理论正逐渐被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取代。“公共管理归根到底是服务的性质,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哪个国家政府服务意识强、服务成本低、服务方式好、服务效率高,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WTO的一整套规则主要是用来约束政府的,或者是通过政府来约束企业的。因此,入世后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的挑战,政府必须尽快从原来的生产者角色中退出来,还权于市场、社会和企业。按照WTO规则并恪守我国政府所作的承诺,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政府措施,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行政环境。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的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法制化。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正面临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任。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然要求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我国过去实行的是管制型政府模式,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表现为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致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严重扭曲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其管理目的是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市场“游戏规则”并加以监管,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从过去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确实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政府在市场化背景下必须实现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全面推进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对创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各地方相应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实行一战式办公,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完善行政问责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一、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二、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三、支撑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件不够完善,四、公务员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服务型政府突出“以民为本”、“以社会为本”,它彻底摈弃了“官本位”、“政府本位”、“以政府权力为本位”的观念,确立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主动满足公众的需求。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严重失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树立良好公信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四、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五、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六、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七、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就必须从理念上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思想,强化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要下大力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服务伦理教育,培养公务员自律能力、主动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转变,力求作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其次是强调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保障公民权利,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加快行政程序立法,规范行政权力,增加政府行为过程的透明度,使行政过程发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尽快废止以GDP为取向的业绩评价体系,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整合现行考核办法,建立社会性评价机制,确立多重必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手段进行绩效管理,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对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奖优罚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建立科学的行政问责制。阿克顿勋爵曾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必须使政府权力始终处于公民的监督与控制之下。责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之一,它强调政府对其履行的义务承担责任并不得拥有其义务范围之外的权力,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必须追究相关政府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责任。建设一个负责的、讲诚信的、有公信力的政府,以公民需求为导向,为民负责,多办实事,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我国政府过去把公共事务的处理和信息的公开往往看作是内部秘密。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结果造成政府部门和行政人员滥用职权,行政执行随意性强且缺乏监督。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化,是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离开了知情权,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就是一句空话。政务公开

是实现决策民主和依法行的必然要求,它包括办事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适用法规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目前,要抓紧建立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凡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衽开放式管理,接受社会监督,为建立“阳光政府”、廉洁透明政府提供制度保证。公共管理改革的一大趋势是公共部门向市场化发展,即将公共活动转入私人部门的趋势,它通过各种民营化包括合同外包的形式发生。随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市场经济的主体应当是企业,政府不应再充当市场经济的主体力量,而应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政府从市场的退出通道。社会中介组织主要是指市场经济中沟通政府与经济主体,在二者中起联接作用的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工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官办色彩浓厚,发展不平衡,过滥与过少现象并存,行为不规范等。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为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社会中介的综合管理和社会监督,完善其法制化建设,保证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协调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把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观念、制度和工作方式的创新。一是观念创新,就是要树立法的功能不仅仅是管理和惩罚,更重要的是确定行为规则,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正确的法律价值观,树立法律制度以公民和市场主体的“权利”为核心,而不是以行政机关的“权力”为核心的观念。二是制度创新,就是要在依法行政工作中,注重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并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导向、规范和指导作用,减少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直接干预,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杭州的城市发展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宽松、竞争有序和稳定可预期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三是工作方式创新,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以行政机关为中心的行政行为模式,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重新审视和调整现有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制定并严格遵守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全面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加大行政复议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办理程序,积极探索符合行政复议工作特点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行政复议案件,可以采用简易程序办理。对重大复杂、群众关注的案件,要通过建立行政复议庭审制度,采取公开听证、当面核实等多种方式,增强行政复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行政复议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用协商、调解、和解的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意识,建立健全行政复议与调解有效结合的法律机制。各行政执法部门要配合和支持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按照《杭州市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工作暂行办法》倡导和鼓励行政领导出庭应诉。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和裁定要严格执行,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要认真研究落实。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分析 篇3

关键词:廉政;廉政建设;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46-02

党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1]“三清目标”是我们党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对政府廉政建设明确的新目标,清晰地指出今后党和政府的努力方向。其中建设廉洁政府成为今后政府工作的重心,而如何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成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腐败,作为一种具有多面性的社会痼疾,不管在社会发展的哪个时期,或是哪种社会性质,都会应运而生。长期以来,如何对政府廉政建设形成有效的指导和预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的廉政建设关系到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进步,更加成为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第一,持续的社会发展需要廉政。廉政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而廉洁的政治环境正是人心所向。现阶段正是我国社会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只有清廉和谐的社会氛围才是好环境,才是好导向,才是真正的、持久的动力。经济发展和伟大复兴建设本身就包含着“清廉和谐”,而经济发展和伟大复兴更是期待着“清廉和谐社会”的到来。

第二,不断改善民生需要廉政。廉政是改善民生的基石,改善民生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才能富强。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幸福,但是人民的幸福生活需要以政府的廉政为前提。因此,改善民生需要廉洁的政治风气为支撑,从而加快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公正需要廉政。廉政是社会公正的保障。廉洁,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更加影响了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廉洁的政府工作,要以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新期待为基础,抓住影响公正廉洁的关键要素,及时解决突出问题,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第四,提升政府形象需要廉政。廉政是政府形象的精神支柱,在公众心目中,官员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因此,官员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对政府形象的认知。政府形象是政府工作人员政治素质、思想作风、职业素养、道德情操以及精神风貌等的集中反映[2]241。其中,廉洁从政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部分,脱离了廉洁的人员势必会影响政府形象,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同时也是整个政府的形象,关系重大,必须重视。

二、政府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的廉政建设关系到国家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形象到依法治国,从人民幸福生活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都与政府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现阶段的中国,在政府廉政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职位把关不严,成本投入盲目

中国政府的公务人员构成是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办事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环境的变迁,有些政府官员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没有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欲念,从而一步步地跨越法律的高压线,成为腐败的牺牲者。一直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高成本的投入一定会得到高效率的产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现阶段的中国,高成本被无止境地浪费和权钱交易所取代,各种行贿受贿滋生蔓延,官商勾结行为普遍。高成本不仅没有带来所谓的正能量,却造成了低效低能的社会产物和行为结果。

(二)轻视廉洁教育,腐败现象家庭化

在反腐败的道路上,廉洁教育的开展自古以来都是必不可少的。官员长期从事政府部门工作,如果不去认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处事原则,待到遇到事情时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忽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定期开展廉洁教育的培训活动,使官员自身认识到为政廉洁的重要性。廉洁教育不仅仅应该在官员中进行,官员家庭的廉洁教育也是值得重视的。近些年来,许多官员的贪赃枉法,都是由于干部的家人律己不严,仗着自己是官员家属,不仅不知道收敛,反而大肆张扬其政治地位,从而产生了“光环效应”和“阳伞效应”等。“光环效应”和“阳伞效应”不仅能使领导干部“增值”“增色”保护自己,而且还能使领导干部的家人“增值”“增色”。腐败的领导干部正是因为这些效应,不加以控制,才导致了落马的后果[3]231。

(三)惩罚监督形式单一,防腐效果差

我国的腐败惩罚制度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模式,致使防治腐败往往都是嘴上说说,没有实际的详细条文来严格制约政府行为。目前我国的反腐败,只有腐败产生后的惩罚制度,没有事前制约的权威性,只有事后的延迟性,对官员们的行为起不到一点指导作用,甚至许多官员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已经涉及犯罪。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制度在高官面前形同虚设,由于某些监督部门也在其管辖范围之内,缺乏独立性,使得对其监督不敢也不能进行,这才导致政府官员的为所欲为,从而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四)政务公开不及时,媒体监督力度不够

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是廉洁政府建设的基础。政务不公开,透明程度不够,群众对政府行为不清楚,任由腐败的滋生,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老百姓满意度不高,从而产生隔阂。现阶段,中国媒体系统的仲裁者仍然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媒体监督作为所谓的“第三部门”并不具备所谓的实际监督权,信息都必须经过政府的层层筛选才能发表。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来自群众的舆论监督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另一方面,媒体的舆论虚假现象也日益蔓延。各种谣言、虚假信息已经使网络的反腐变得日益模糊,造成社会问题得不到大家的充分有效关注,民众的呼声得不到社会各界的倾听,甚至导致人们参政积极性降低,防腐效果下降。

三、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的有效方法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政府的活力,始终是我国政府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政府廉政建设已经同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等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成为社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政府廉政建设的有效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促进。

(一)以德育促进廉政

很多贪官的不廉洁行为并非由于其他原因,而是由于他们的人生价值有了偏差,思想品德出了问题,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在廉政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执政理念,是对官员们道德的洗礼。通过廉政文化的建设,将廉政的价值理念内化为每个政府成员的思想,鼓励他们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升华,从而预防腐败的发生。当今中国社会的廉政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定期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引导官员增强廉政意识,牢记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要求,塑造廉洁的文化氛围以及培养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文化,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人民的利益谋福利。

(二)以法制规范廉政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腐败分子有空子可钻,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是社会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法制去规范廉政,就是要通过健全廉政法律制度,依法监督制约公权力行使、惩治腐败分子,即将廉政建设法制化。制度反腐减少了人治色彩,强化了法治特点,使得反腐工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4]117。有必要建立详细的预防和惩罚体系,让官员在进入工作角色的第一天起,就对腐败望而生畏,不敢靠近。建立相互监督以及无名监督体制、无界限监督以及各种监督保障体制,要让官员清楚从他們进入工作角色的那一刻起,一举一动都已经受到了制度的约束,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的后果。目前,我国的反腐战略已经向“预防”转移,其预防监督制度也已经初见成效,但还需继续完善。

(三)以家庭协助廉政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对于每个人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中国,腐败的家庭化现象日益明显,家庭成员影响腐败的因素日益增强。廉政建设应从每个家庭成员开始,定期对家庭成员举行教育活动,督促其参与腐败监督。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是家庭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数的目的都是让家庭过得更加幸福。如果官员在利益面前,经不住考验,抵不住诱惑,稍有闪失就会失之于组织,失之于家庭,造成事业夭折、家庭离散。因此,要定期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系统的廉政教育,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腐败的危害,以防干部在诱惑面前不知所措。

(四)以舆论监督廉政

舆论的防腐败功能主要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和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从而有效地制约和控制腐败的发生。社会舆论在廉政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闻媒体在社会争论激烈的事件中,已成为新时期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监督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媒体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其自主能力仍然不足,其公共性和自主性仍然没有完全发挥。主流媒体重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依法运用新闻媒体采访权和监督权[5]19。这就需要政府自身适当放宽舆论限制,使其自主权进一步加大,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使廉政建设不受干预,从而自由发展。同时,由于新闻媒体的虚假信息比较严重,各种情绪性言论深藏其中,使得反腐效果还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反腐败机构还应该建立网络监督系统,尽可能减少虚假信息及其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2-11-19)[2015-05-20].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曹劲松,费爱华.政府形象传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郭喜.领导干部考核指导用书[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4]杜志洲,吴新华.走出反腐困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政府诚信建设途径选择 篇4

一、“三区三城”建设与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偶合关系

2009年9月, 苏州市委、市政府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 提出奋力开创苏州“三区三城”发展新局面。“三区三城”建设是指要把苏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 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

创新型经济是指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 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 具有发现市场、引导需求、资源集约、永续利用的特点。创新型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经济”, 其目标是“以人为本”。

“三区三城”是对苏州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本质上是苏州全方位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 即以科学发展为导向, 以开放创新为动力, 以城乡一体为落脚点;以建设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为核心, 以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为根本, 以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为特色, 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 努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确保苏州继续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对照创新型经济的要求, “三区三城”建设的目标及实现路径与创新型经济的要求有内在一致性, 二者存在内在的高度偶合性, “三区三城”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三区三城”建设目标。

智力经济时代并不否定自然资源的基础性, 但随着传统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 人们需要新的资源;而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则需要新的技术, 但新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 对创新型人才总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考量, 摸清苏州创新型人才的现状, 有助于推进苏州创新型人才结构的优化, 进而推进“三区三城”建设。

二、苏州创新型人才现状

截至2009年年底, 苏州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92.5万人, 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5.4万人, 高层次人才年增长率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共有1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86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引进计划”, 连续三年保持江苏省第一。2010年年底, 苏州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4.9万人, 高层次人才6.2万人;共有3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居全国地级市首位;139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可见, 苏州人才总量,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总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入选国家和江苏省创新创业计划的人数也不断增长, 创新型人才总量不断提高。但是, 综观苏州产业转型升级和创建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与现有人才实际状况, 苏州创新型人才还存在如下不足:

创新型人才总量有待提升。尽管近年来苏州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型人才总量取得了大幅提高, 但对照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而言, 未来十年, 是苏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人才, 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大为增加, 但在一定时期内, 人才资源全球配置的根本趋势不会改变, 长三角城市群对人才资源的虹吸效应不会衰减, 苏州也将面临着与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更剧烈的人才竞争。

创新型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创新型人才在产业、行业、年龄、性别等的不同组合, 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 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水平“四个不高”现象突出, 表现在新兴产业比重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产业附加值不高、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二是制造业的高能耗高污染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产业结构本身存在问题, 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在产业及行业中的分布必然不尽合理。

创新型人才效能有待加强。用好用活人才, 提高人才效能,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目前, 苏州人才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已初步形成了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格局。但是, 苏州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效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如人才投入与人才产出还不匹配, 人均经济产值、科技贡献率还不高等, 创新型人才未能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的效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创新型人才服务有待创新。人才服务不仅包括人才公寓建设、产业平台搭建等硬件条件的提供, 还包括子女入学、资金服务、跟踪服务等柔性服务的提供。从目前苏州提供的各类人才服务来看, 更多的服务还停留在产业平台建设、人才公寓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 对人才到苏创新创业子女入学及其他跟踪服务还不多, 如国际精英周等品牌人才工程在人才引进时非常注重为人才提供创业资金资助等短期服务, 待人才真正入驻苏州以后, 却缺乏长久性的跟踪服务。

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撑, 创新型人才效能的发挥离不开政府人才职能的优化。那么, 苏州走创新型发展之路, 其政府人才职能优化的路径有哪些呢?

三、“三区三城”建设中政府人才职能优化的路径选择

苏州要打造“三区三城”, 离不开走创新型经济发展之路;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撑。近年来苏州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因此, 优化和完善政府人才职能, 提高政府人才工作的有效性, 成为苏州创建“三区三城”的重要途径。

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靠短期的培训和教育不能满足苏州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 因此, 引进还是当前苏州提升创新型人才总量的可行路径。从外部引进创新型人才, 也能为苏州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办法。近几年, 苏州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对高层次人才到苏创新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 为了推进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和速度, 还需在现有创新型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基础上, 加强引进创新型人才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加大对创新型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支持力度。

注重创新型人才引进质量。创新型人才具有区别于一般人才的独特性, 其分布结构关系着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乃至发展方向, 因此, 当前, 应加强对各产业创新型人才现状的了解, 在引进创新型人才时, 有重点、有针对、有倾斜地加大对紧缺行业创新型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 对创新型人才已饱和的产业, 适当缩减政策、资金等的投入力度, 从引进环节调节创新型人才在各行业和产业的分布结构。另外, 由于创新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 在引进创新型人才时, 必须严格要求, 有针对性地选择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真正需要的产业人才。

加强创新型人才跟踪。创新型人才效能的发挥, 直接关系着引进创新型人才时的项目、课题等的落实和兑现, 为了促进创新型人才效能, 必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跟踪, 其目的在于:一来通过跟踪, 及时发现并解决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和困境;二来通过跟踪, 可以及时发现某些效能不高或不符条件的项目和人才, 通过合理的退出机制使其退出, 以优化创新型人才队伍, 节约创新资源。因此, 探索建立一对一跟踪模式, 提高创新型人才服务的针对性, 促进创新型人才效能的发挥。

优化创新型人才服务。前期服务多、后期服务少, 资金技术服务多、指导跟踪服务少等创新型人才服务存在的问题, 影响和制约了创新型人才效能的有效发挥, 因此, 加强对创新型人才服务的优化也是优化苏州政府人才职能的重要课题。在加强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产业平台、资金技术支持、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的同时, 也要探索建立创新型人才子女入学、创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柔性跟踪服务。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和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

政府诚信建设途径选择 篇5

关键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途径与方法

根据我国的制度来看,我国党的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方针政策的总体方向,比较重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诸多的不足,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在制度的建设方面和地方实行的方面具有多种不足,我国的制度在建设方面往往注重制定但是比较轻视实践,这样在地方政府中往往受不到重视,这就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对反腐倡廉制度的责任意识,需要全面的贯彻执行的力度,改变适应反腐倡廉工作的现实需要。

1 健全完善制度,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预防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在现实生活中,制度在建设方面一般都是预防腐败现象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腐败行为的出现,这样比反腐管理相对来说比较有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来看,齐齐哈尔当地,不断的推动党风廉政政策,但是也存在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比较过于注重实体性、而忽视程序性,注重单体性、忽视系统性,这样在注重原则性忽视操作性的相关问题上并不是太出色,使得预防阶段得到的效果并不是太客观。这就需要齐齐哈尔的地方政府能够坚持在好的制度继承的基础上能够不断的创新,地方政府应该认真的利用党在以往制度上的建立,能够达到反腐倡廉的基本政策,并对以往的反腐倡廉的经验进行总结,借鉴别的地方的有效的反腐倡廉的做法,并进行改善,这样能够使得整个反腐倡廉系统不断的完善,在发展中不断的创新,能够不断的利用新问题,在不断的总结经验中提升反腐倡廉政策,这样最大程度上不断的完善反腐倡廉政策,地方政府应该切实实践,能够以身作则,从而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制度,真正的提升制度的预防性,并加强各种机制进行有效的制约,并不断的健全完善对公职人员的权利进行制约,通过群众监督政策不断的完善。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健全并严格的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在群众监督上不断的拓宽党内的民主渠道。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的政策的执行力度,并设置相关的法律设置相关的解决措施,这样能够促进和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2 加强制度教育,强化制度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反腐倡廉制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政府在相关制度的制定上往往比比较完善,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所起的责任不是很强烈,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地方政府的“有法不依”的现象,甚至对某些制度不够了解,这样的地方政府在全国分布的范围比较分散,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对这些地方政府进行认真的开展制度教育,并不能真正的形成依靠政府来实现反腐倡廉的风气,其中,并不能产生影响大众的舆论作用。因此,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加强法律宣传,抓好法律教育,在全国甚至各个地区的,需要大力宣传,广泛的传播反腐倡廉制度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国地方政府的官员对法律知识的普及,能够让官员提高自身的自觉性,可以按照步骤来加强对法律宣传的制度教育,使得人们能够清楚的意识到反腐倡廉的意识。

2.1 要抓好以党员干部为重点的反腐倡廉的教育

要使得党员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党员的带头领进作用,这样能够使得在人民赋予期望的基础上促进地方官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应该成为法律传播中的落实者。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 深化面向全体党员的反腐倡廉制度教育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反腐倡廉的相关政策需要进行科学化、民主化的传播,也要通过全体党员的积极努力的工作来进行科学贯彻。不断的强化党员的扎实的工作,并通过积极的自觉性最终达到反腐倡廉教育的目的。

2.3 开展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反腐倡廉制度教育

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的是主人的角色,不断的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社会风尚,才能达到反腐倡廉的最终目的。

3 坚持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反腐倡廉制度的贯彻落实

在反腐倡廉的工作系统中,往往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使得制度能够深入贯彻落实,在地方,一些官员和部门的贪污腐败现象屡屡出现,这样就严重的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样的现象既有制度的问题,还有制度没有观测落实的问题,这样就需要在两个方面加强反腐倡廉政策,首先是要健全制度,加强官员的自觉性以及加强制度的监督力度,使得政府在权威性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的做好反腐倡廉机制,把建立的制度要宣传给人民群众,这样会使得人民群众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依靠群众的支持与参与,这种工作机制是经过国家的长期的实践形成的。能够有效的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的政策。首先要齐齐哈尔这个地区政府要足够的重视,只有领导以身作则,才能将反腐倡廉工作执行到底。其次要建立明确反腐倡廉领导责任制,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责任相互推卸,这样才可以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实施。第三是要健全民主政策,在群众的监督下才可以使得政府的工作透明化,最大限度的提升群众的参与度。第四是要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通过民主选举,选取人民意向中的官员,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腐败之风,推动党内的民主制度。第五是要健全完善行政程序,确保行政过程的公正,透明,廉洁。第六是健全完善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做好控制工作,要全方面的健全完善制度,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

4 结束语

总之,在一个国家中,由于社会阶层的长期演变,导致在官员中出现腐败的现象,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损害了国家的形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环境。国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反腐倡廉政策,拒绝贪污腐败的现象,地方政府应该严格的按照法律制度去为民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生.简析古今中外透明度困局[J].人民论坛,2010(10).

[2]陈君生.对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理性思考[J].理论探讨,2008(04).

[3]金太军.政府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02).

基金项目:

政府诚信建设途径选择 篇6

关键词:城市建设,公益性投资项目,成本节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但是在管理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时候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在粗放型经济模式下城市建设投资与管理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而公益性投资项目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就是以固定资产的方式来对文化、卫生教育、科研社会团体等相关事业进行的投资建设。这样的投资并不同于政府投资。城市建设的公益性项目投资在表现形式上就具有无偿性。正是基于此, 在城市建设公益性投资项目的过程中, 必须秉承节省的理念, 建设好公益性项目, 促使其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一、城市建设公益性投资项目概述

就我国现有的公益性投资项目投资方式来看, 其仍旧采用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艺产品投资来实现形式, 也就是使用部门根据自身的需要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要求、项目建设书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政府部门就会根据财政发展情况与年度投资规模的计划进行审批, 随后由财务部门将资金拨到使用单位。最后就由使用单位组织人员完成公益性投资项目的建设。从这就可以了解到, 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 投资主体与建设单位并不一致, 投资的主题主要是政府部门, 主要是筹集项目资金。但是投资的主体并不会参与到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项目建设中所需的材料采购、设计项目与监理验收等都是由建设单位来完成。其次, 使用单位与建设单位为一体。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审批后, 具体的建设过程是由建设单位来完成的, 项目投资完成后, 使用单位使用该笔资金。从这样的概述就能够对城市建设公益性投资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城市建设不断不断加快公益性项目越来越多。针对此, 为保证公益性项目建设无论是从资金利用方面还是后期使用状况, 都需要建设单位对投资成本进行很好的把握。

二、城市建设公益性投资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 在城市建设公益性投资项目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往往为能够多方位的筹措到资金, 将项目施工交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这样就能够在短时间内保证资金与进度。但是这样一种情况, 在城市建设公益性项目的时候, 成本管理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 利息资本化的问题

公益性投资项目成本大部分是来自政府部门筹措的不同银行, 在此期间期限不一致, 相当部分属于城建打捆贷款, 很难与具体项目一一对应。另一方面, 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的时候通常都是进行多头管理, 行政与计划等方面涉及的非常深。这样反而是弱化了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其实综合来看, 就会发现, 即便政府作为投资方, 但是也只是扮演着出纳的角色。而建设单位并不是单独一家, 因此整个项目的工程的进度也不是完全交由某一个建设单位来控制的。导致在城市建设公益项目的过程中, 成本费用未分摊到各在建工程项目, 也未按会计制度规定, 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 停止相应项目的利息资本化。这种利息资本化的现象在城市建设公益性投资项目的成本管理的过程中, 存在着不同程度问题, 影响成本使用效率。

(二) 资产竣工移交问题

在城市建设公益性投资项目方面, 由于项目数量比较多, 投资的主体相对比较分散, 管理较为松散, 部分建设单位建设完公益性项目后, 同时也是项目的管理护养方。因此, 项目完成后并没有直接的投入使用, 并不存在竣工交付环节。建设单位始终挂着的名号是“在建工程”, 单位的账务上并没有进行必要的处理, 账面上也没有将固定资产的情况反应出来。

(三) 项目建设权属出现问题

在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投资人有很多, 城投和政府部门都属于。部分建设单位在项目方面也承担着融资的任务。正是这样一种情况, 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主体并不是唯一一个。但是在资产划分方面, 产权归属就成为一大难题。本来公益性项目属于政府部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 但是并不是由政府部门组织建设完成。而城投也仅仅是投资一部分资金, 并未对工程项目建设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因此, 在公益性项目权属规划方面, 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公益性项目服务与社会大众, 后期的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城市建设公益性投资项目成本节省的思路与途径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公益性投资项目作为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支持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针对城市建设公益性投资项目成本节省方面的问题, 就得创新思维, 采用有效的途径节省成本。

(一) 建立严格的公益性项目投资监督制度

公益性固定资产投资与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 其实不仅仅能够克服使用单位投资建设实施分散、技术力量薄弱、内部控制严格、软约束等相应地问题, 提高投资效益, 还能够在政府部门投资的过程中集中化控制。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 其实就如公司中的委托与代理。简单说来就是投资与投资管理公司违背政府部门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因此, 在财政管理方面, 就需要建立严格的公益性项目投资监督管理制度。首先, 财政与审计部门需要执行严格的双重财务审核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要落实公益性投资资金、对设备材料采购、施工单位的选择与设计方案等相应情况是否符合竞争招标制度进行审查。其次, 预算约束硬性化。将公益性固定资产使用货币权和使用单位投资控制权相互分离, 就能够预防软约束。最后, 监督的多重化。应用监督方式, 可以在投资决策、投资实施与投资管理等面形成相对的利益主体。

(二) 公益性项目建设投资达到基本目标与要求

公益性项目本就属于政府部门完成的, 政府部门属于公益性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但是事实上, 政府的投资主体严重缺位。根据现代经济学的要求, 投资主体应当是决策权、投资控制权、投资风险责任承担者以及投资实施全的集合体。唯有如此, 才能够保证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在财政资源的有限前提下, 节约财政资源。这应当是公益性项目投资的一个基本性原则。通过节约财政, 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继而可以采用新的投资形式, 减少浪费, 减少财政支出, 其实这就从实际上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益。在整个市场运作与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以市场价格价值与竞争机制作为投资管理与运作的根据。建设单位在材料采购、设计方案、验收与监理都需要按照市场化来实行, 采用市场竞争机制与等价交换的原则来选定。同时在现有经济体制的支撑下, 还应当通过货币化来给予建设单位公益性固定资产使用额方面相应的约束, 促进公益项目投资与资产使用朝着货币化方向发展。

(三) 改变现有的计划体制

事实上, 政府部门作为项目投资主体, 在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行政与事业各部门并不是主观部门项目的建设单位, 而是公益性固定资产的使用数量与相应的租金额度。在这样一种情况, 就需要根据相应的情况, 核定公益性项目资产的实际需要数量。与此同时, 在此基础上还应当拨付相应的公益性资产使用租金, 但是不下批固定资产的投资计划。这样就能够从实际上, 将控制权从具体公益性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剥离出来, 以此克服公益性固定资产的软约束。从这就可以看出,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有效节省城市建设公益性项目成本。

四、结语

在经济社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公益性项目建设作为城市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性项目建设数量逐渐增多, 在公益性项目建设的时候, 需要注意建设成本的节省, 保持公益性项目建设的有效性, 提升城市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邬晓阳, 周天华.多项目建设投资管控系统框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6 (06) :68.

[2]济剑.好机制好管理出好项目——安徽公益性项目“交钥匙”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投资, 2012, 15 (05) :897.

[3]李云.浅谈概算在项目建设投资控制中的作用[J].江苏科技信息, 2013, 13 (14) :890.

[4]杨永清.对内蒙古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建设管理方式的几点看法[J].北方经济, 2014, 16 (06) :668.

政府诚信建设途径选择 篇7

扬教育的意义及用途, 同时向西部继续输送高素质人才, 发展志愿者、支教团项目, 提升当地师资队伍质量。

总之, 我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均衡现象,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的。除此之外, 教育投入和教育意识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要继续推动我国教育水平的长足发展, 缩小地区差异, 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教育意识培养上双管齐下, 使东西部教育齐头并进, 真正将知识转化的逐步深入, 加强非政府组织建设, 提高其自身能力,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政府组织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中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的崛起是政府与社会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作用的产物。社会进步、政府改革推动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而非政府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 它的每一步变化也都深刻影响着社会和政府的变革。因此可以说, 在现代社会, 非政府组织的崛起和发展不仅得益于竞争的市场机制的导入, 而且还得益于服务型政府“掌舵”与“划桨”职能的分离。同时, 非政府组织也对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为非政府组织的产生, 使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 将一部分执行性的工作分离出来成为可能, 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它“划桨”的专门职能, 而且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还将竞争引入了公共服务领域, 有利于服务型政府提高其服务效率。因此, 在现代社会, 非政府组织逐渐成为了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长期合作伙伴。

二、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优势

为生产力, 推动教育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同, 孙昌言.以EXCEL和SPSS为工具的管理统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2]何灿芝, 罗汉.应用统计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7)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一) 非政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而是以特定的“宗旨”为导向。

非营利性决定了它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其特定的“宗旨”往往具有很强的公益色彩, 能够做到公平与效率的完美结合。

(二) 非政府组织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 非政府组织能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发挥其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三) 非政府组织有利于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在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政府只能满足社会公共物品的普遍需求。非政府组织往往是基于某种社会需求的产生而产生的, 体现“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它的产生也正是适应不同群体和利益要求的满足。

(四) 非政府组织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非政府组织实行多样的、灵活的、平等的、参与式的组织结构, 在提供某些公共物品时比政府更具低成本、高效率、灵活多变的优势, 在运行方式上又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五) 非政府组织具有贴近基层的优势。

很多非政府组织以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性社会群体为服务对象, 坚持自助、互助、助人的原则和自主解决社会问题的精

[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5]王保华, 张婕.高等教育地方化———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6]王海芳.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7]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J].统计研究, 2009.26.5.

神, 从而可以解决很多政府与市场无暇顾及或是不愿顾及的公共服务需求。

(六) 非政府组织能够把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治组织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

非政府组织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公众收取服务费, 从而降低政府所投入的总成本, 减少政府的成本分摊;还可以为理想的服务找到相应的捐赠, 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三、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政社不分。

我国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大多数是自上而下的组织。这些组织从成立开始就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管这类组织经常性经费中真正来自于政府拨款的部分越来越少, 但在管理体制、制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 依然学习和继承政府行政体系的一套, 形成和政府大同小异、非常相似的特征。这种难以割舍的裙带关系和依存关系, 既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也限制了这些组织的独立发展。

(二) 法律法规不健全。

面对遍布各行各业, 数量如此之庞大, 种类如此之繁多的非政府组织, 仅有《社会团体登记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的捐赠法》是远远不够的, 不仅有关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规的规格有待进一步提高, 而且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规体系的健全方面, 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三) 经费严重不足。

清华大学非政府组织研究所经过调查发现, 目前全国性基金会中的绝大多数都承认自己面临着生存问题, 还谈不上发展, 全国性基金会尚且如此, 其他的非政府组织更加困难了。一些组织甚至表示由于经费太少, 组织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有的组织表示, 由于没有经费, 没有活动场所, 组织实际上只是一块空牌子, 几年来没有开展任何实际性的项目或活动。

(四) 自律机制不完善。

少数非政府组织未经批准擅自成立并开展活动。由于有的非政府组织缺乏依法结社的法律意识, 未经批准就擅自成立, 既无主管业务部门, 又无挂靠单位, 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些非政府组织内部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章程履行制度、工作人员录用与考核奖惩制度, 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问题同时存在。

(五) 能力不足。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 需要有非政府组织来承接以往由政府包揽的提供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的某些职能;另一方面我国非政府组织还非常弱小, 能力极为不足, 还难以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 这甚至会影响到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非政府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明晰和规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实现政社分开。

目前,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两者关系尚未理顺, 相互错位, 已经成为影响非政府组织职能正常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 要使非政府组织充满活力和发挥作用, 首先要明晰和规范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职能, 尽快促使非政府组织由官办向民办转化, 推动非政府组织真正成为民间组织。除了少数官办的社会团体外, 大多数非政府组织都不应该由政府组建或变相改建, 也不提倡挂靠政府部门;对由原来政府部门转换而来的非政府组织, 应逐步实行与政府组织脱钩和分离, 加速政府职能与非政府组织职能的归位, 使非政府组织独立于政府。

(二) 政府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扶植培育, 最重要的是资金方面的资助。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资金30%以上来自政府资助, 如果缺乏政府提供的资源, 许多非政府性组织就难以生存。政府负责提供资金, 非政府组织承担服务性工作, 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实现了政府所期望的公共目标, 政府资助则壮大了非政府组织的服务能力, 这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 我们应该吸取它们的经验, 制定具体办法, 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

(三) 加快建立一整套有关非政府组

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依法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是同步的, 它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的支撑。而政府机构改革就是要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 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实现政府机构、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这无疑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家应根据现阶段非政府组织的实际情况, 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逐步制定和完善相互配套、不同层次的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类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地位、宗旨、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经费来源、财产关系、内部制度、人员保障、登记管理、权利义务及其与社会成员和政府的关系等, 使非政府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四) 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

目前, 中国各种类型的非政府组织都面临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问题。提高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资金筹措和运用能力等, 是中国非政府组织在能力建设上面临的紧迫任务。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缺乏。我国非政府组织解决人才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当是通过设计好的项目来吸引高素质的志愿人员;另一条有效途径是加强员工和志愿者的培训。

(五) 大力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内部制度建设。

非政府组织提供的虽然是微观领域内的管理和服务, 但它代表着对一定社会资源的权利性分配, 对这种社会资源的利用就必然会导致权力寻租的出现, 从而滋生腐败, 而非政府组织自身在内部机制方面的缺陷更是为组织的异化发展提供了土壤。因此, 对非政府组织而言, 完备的内部机制必不可少, 与此同时, 非政府组织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 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 这样才能保证非政府组织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非政府组织获得了较快发展, 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能够实现社会公平, 提高效率, 满足多元化的需求等。然而,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如政社不分、经费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能力不足等, 这就需要我们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提高其自身能力, 并发挥其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上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非政府组织

参考文献

[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3]李亚平, 于海.第三域的兴起[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煎饼侠》幽默下一篇: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