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再教育

2024-07-12

继续再教育(精选十篇)

继续再教育 篇1

江苏是全国较早推进地方继续教育立法的省份之一。江苏省早在1993年8月就通过了《江苏省职工教育条例》 (简称《职工教育条例》) 。2001年12月省人事厅颁发了《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意见》。2005年5月又通过了《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简称《继续教育条例》) 。省教育厅于2006年8月颁发了《江苏省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办法 (试行) 》, 于2007年6月颁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在省人大立法和省教育部门下发文件的基础上, 少数地市和行业也相继出台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

在两个条例的推动下, 江苏的继续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据2007年7月1日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公布, 仅“十五”以来, 截止到2006年, 全省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5万人, 其中高等学校函授夜大学和成人脱产班培养毕业生46万人,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毕业生19万人, 自学考试毕业生20万人, 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200万人次以上, 188万多人次通过自学考试系统报考非学历证书考试。江苏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规模处于全国前列, 内涵建设也正在大力推进, 到“十一五”末将建成特色专业150个, 省级精品课程300门,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着力培养全省在职人员的“三创”精神, 开发他们所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创新力和创业能力。

二、江苏继续教育法治难点

(一) 国家继续教育法尚未出台, 使继续教育缺少国家法律的支撑

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教育法虽经千呼万唤, 但至今尚未出台。尽管教育部、人事部等政府部门就继续教育颁发了相关规定, 但是, 其权威性和强制性与国家法律也是相差甚远的。在没有国家继续教育法律支撑的条件下, 地方政府的继续教育条例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势必大打折扣, 在追究违反条例者的责任时也缺乏刚性和硬度。所以, 继续教育如果没有国家法律的支撑, 地方政府立法在执行过程就必然遇到困难, 执行力度必然减弱。

(二) 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难以建立有效的法治秩序

我们首先分析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建国以来, 我国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几经变化。在教育系统内部, 1998年以前, 教育部设成人教育司, 主管全国成人教育。1998年以后, 教育部撤销了成人教育司, 设立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各省教育厅同样撤销了成人教育处, 设立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或社会教育) 处, 虽然从名称上看职成司 (处) 既主管职业教育也主管成人教育, 但实际上管理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成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成人教育划归高等教育司 (处) 管理。另外, 大量不同层次的非学历教育因成人教育机构中、高层次的不同分属两个部门管理。由此可见, 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管理都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被分解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 成人教育的特点很难得到充分重视, 成人教育的地位也很难得到保证。

再看继续教育管理状况。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以继续教育的名义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根据《职工教育条例》 (该条例中明确职工中含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和《继续教育条例》, 在管理体制和职能划分上是不够一致的。《职工教育条例》规定,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管部门, 负责宏观管理;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制订和落实本系统职工教育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而经济、劳动、人事和科技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指导有关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然而, 《继续教育条例》则规定, 人事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仅负责宏观指导。显然两个条例对谁管理、谁指导的界定是不同的。而就专业技术人员教育来说, 两个条例都是适用的, 由此可见, 继续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并没有完全理顺。

(三) 企业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 职工受教育权益难以维护

《职工教育条例》和《继续教育条例》都对企业单位规定了明确的责任, 同时对单位职工 (含专业技术人员) 享受继续教育权利作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继续教育条例》规定, 继续教育的时间“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72学时, 初级技术人员不少于40学时”。《职工教育条例》规定, 企业为职工学习“提供必要的经费”或“由企业支付经费”。这些规定十分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但这些条款在大部分企业没有得到落实。发生这种现象可能有很多原因, 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当前中国企业情况十分复杂, 除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及经济效益好且管理科学的少数民营企业外, 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领导者由于各种原因, 重视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规划。再加上地方条例法治刚性有限, “责令改正”、“行政处分”的措施对于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 其约束力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 当前人才市场属于强烈的买方市场,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 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已经实属不易, 不可能因为争取继续教育权利向企业提出要求, 更不可能因没有享受到继续教育权利而积极维权。

(四) 行业组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使继续教育难以大面积地推开

两个条例都赋予行业组织重要任务, 《继续教育条例》规定, “行业组织按照全省继续教育规划和政策要求, 负责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职工教育条例》规定把“制订和落实本系统职工教育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 由此足见行业管理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代表政府管理相关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 (即厅、局等) 的职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主要任务是制定政策规划, 提供社会服务, 管理企业的职能逐渐弱化, 行业教育培训的职能也逐渐过渡到由行业组织来承担。但是, 我国当前的行业协会还不够健全, 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大多数行业组织仍然依附于政府部门, 而政府部门工作的主要兴奋点并非在此, 继续教育不被重视, 人员编制极少, 经费投入也非常有限。所以, 目前很多行业组织很难承担继续教育的重任。

(五) 投入机制不够健全, 使教育资金难以落实

《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各级政府每年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 用于发展继续教育事业”, 同时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继续教育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并可以根据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从中看出, 继续教育经费来自政府、单位和个人。《职工教育条例》规定“企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教育经费按照企业职工核定工资总额的2%-2.5%提取”, “事业单位职工教育经费不低于核定工资总额的1.5%”。继续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投资责无旁贷。从现实情况看, 实施继续教育的各类学校都没有从政府获得拨款和资助, 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完全依靠收费维持运转, 而且行业组织也很少从行业管理部门获得资助。

三、江苏继续教育法治对策思考

(一) 加快国家立法, 使继续教育在国家法律保障下运行

当前继续教育之所以问题突出, 发展困难, 很多措施难以落实,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没有出台继续教育法律。我国虽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但作为教育四大板块之一的成人教育至今尚未立法, 也没有针对继续教育进行立法。经济发达的美国、法国和日本等都早已颁布了成人教育法规, 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国家成人教育的发展。最近, 据中国教育新闻网透露, 全国政协委员、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人事部正在积极起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并有望今年出台, 而教育部目前也在酝酿力推《继续教育法》的出台, 这是值得高兴的消息。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坚决走依法治教的道路,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的法律职责, 规定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 规定广大职工的继续教育权利, 并规定违反法律的惩戒措施, 有了法律的刚性支撑, 继续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二) 加强领导, 建立有效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把建立继续教育工作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 提出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 建设工作体系, 形成运行机制, 实现全员培训。要求进一步建立政府人事部门主管, 业务部门实行行业管理, 用人单位和施教机构为实施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体系。由此可见, 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已经十分明确。然而, 由于长时间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要推动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例如, 招生及送培环节中的统筹规划与动员、任务分解与下达、单位响应与支持等;教育及培训环节中的培训计划制定、教育资源调配、培训效果考核等;资金投入环节中的政府财政拨款、用人单位资助、学员缴费标准等;执法考核环节中的政府拨款的监督、单位资助的审计、违法责任的追究等, 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要明确的考核标准, 明确的惩戒手段。为了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领导, 像重视普通教育那样重视继续教育, 像关注经济建设那样关注继续教育, 始终把继续教育放在科教兴国, 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 积极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三) 加强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企业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工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对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 并就如何发挥行业、企业作用提出了若干意见, 这是一个十分科学而重要的决策。实践证明, 以行业构建继续教育体系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因为行业管理部门掌握本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 了解本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需求。另外, 行业管理部门根据本行业领域的专业技术特点, 组建了行业学会、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 集中了大量专门人才, 既可以开展科技研究, 也能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这是十分宝贵的继续教育人才资源。

企业具有依法举办职工教育和培训的重要责任, 企业需求是继续教育的根本动力所在。再好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得不到企业的执行和支持都是难以推行的, 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办不好继续教育的, 所以必须充分依靠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因为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技能操作人员集中在企业, 企业创新的根本在人才, 而人才的成长在教育, 所以, 继续教育的发展, 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四) 加强与院校的合作, 建设继续教育基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进行知识补充、更新和拓展, 以增强创新能力, 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要实施这样的教育, 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等院校具有先进的信息获取系统, 藏有先进的图书资料, 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这些条件是一般行业组织难以相比的, 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依靠行业、企业是难以实施的, 所以必须依靠高等院校的支撑。但遗憾的是, 行业继续教育与院校的合作并没有达到广泛的程度, 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企业正处在转型期, 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调控能力有所下降, 有效地组织生源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是很多中小企业不够重视。可以相信, 在我国大部分企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之后, 企业对职工的继续教育需求将会逐步扩大, 职工本身的继续教育期望也会不断提高, 特别是随着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维权意识的增强, 行业与院校的合作一定会展现出更加宽广的前景。

(五) 加大政府投入, 努力减轻学员负担

继续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 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在财政上应该担负更大的责任。早在1987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 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列出成人教育科目, 在地方财政中把成人教育列入预算。此后, 在中央和地方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中都有类似的规定。为此, 各级政府首先应该模范执行这些法规, 把这笔关系民生的教育经费落到实处, 并通过合理渠道把这笔经费真正用到继续教育事业上, 惠及到每个学员的头上。政府加大继续教育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减轻学员负担, 提高广大学员的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长期以来, 学员承担的教育成本过重, 使下岗待业、家庭困难的学员望而却步, 失去很多培训机会。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成本由国家拿大头, 单位拿部分, 个人出小头的继续教育优惠政策, 逐步使继续教育与培训成为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福利政策,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 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提高企业的创新力。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 保障了广大公民的继续教育权利, 实际上也推动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摘要:江苏继续教育在法治化过程中迅速发展, 先后出台了关于职工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条例、意见等法规文件, 部分地市和行业也出台了相关规定, 形成了江苏继续教育的基本法治框架。然而, 当前江苏继续教育仍然存在法治环境、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企业积极性等难题, 要推动继续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必须采取加快国家立法进程、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行业管理、发挥企业作用、建设教育基地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教育立法,继续教育,依法治教

参考文献

[1]王文科.成人教育法的立法障碍及因素探析[J].成人高教学刊, 2008, (4) 36-40.

[2]宋孝忠.欧美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6, (1) 41-44.

继续再教育 篇2

太仓市实验中学2016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明确

立足学校实际,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宗旨,努力探索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教研训”一体的模式,发挥校本培训的最佳功能和优势,建立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为继续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清晰

通过校本培训,加深教师现代教育

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扩大我校反思型、科研型的骨干教师队伍,发挥同伴引领作用,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三、培训方式方法多样

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学校历年培训经验,继续采取以教师自学、集中学习、教研活动为主,“请进来,走出去”为辅的多种培训形式,按照培训“七大快”内容要求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探索“教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

四、组织领导健全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分工协作,明确职责,注重效果。

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 文

陆振东

副组长:高明、张元媛、缪志华

成 员:万虹 刘雪昌、邵建春、吴志明、冯霞、陆炜

具体职责与分工

校长负总责,张元媛副校长分管领导。

教科室邵建春负责整体方案制订以及“专题培训”和“读书活动”。

教务处刘雪昌主任负责“教学研究”培训。

高明副校长、缪志华副书记负责“师德培训”。

装备室吴志明主任负责“技能培训”。

德育处冯霞主任协调团委负责“专项培训”。

“其它培训”由教科室协调相关部门开展。

办公室万虹主任负责培训档案、学时上传等工作。

总务处陆炜主任做好培训后勤保障工作。

五.校本培训具体工作

本年度,我校除继续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县域以上的培训,鼓励教师多出自修项目成果,承担省市级公开课20

余节,讲座20余场次,发表省市级论文50多篇,申报和在研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此外,学校按照规划,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校本培训工作,具体如下:

加强师德师风培训

1.开展“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做立德树人楷模”为主题的师德培训

9月14日,陆振东校长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学习了市教育局《关于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做立德树人楷模的实施意见》、《太仓市关于治理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若干规定》 二个文件精神,要求大家认真学习,从自身做好,规范从教行为。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深化了师德师风教育,提高了我校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争当人民满意的教师。

2.参观第一党支部,接受传统与党性教育

9月15日下午,我校全体党员在党支部书记陆振东的带领下,来到太仓市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王秀镇杨漕村,参观了太仓市第一党支部纪念馆。

半天时间,全体党员接受了一次思想上和灵魂上的洗礼,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革命先辈们甘于奉献的精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举办广泛的读书活动

2016年度我校读书活动的主题是“读书,让教育充满智慧”。

1.青年教师读书小组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35周岁以下的教师分成两个固定的读书活动小组,由张元媛副校长、缪志华副书记分别牵头负责,每两周定时、定地活动一次,每次安排2-3个教师作主题交流,其他教师也有书面交流材料,并将电子稿传到FTP教科室“2016年教师读书”文件夹内,以便教师互相阅读。本年度年轻教师主要阅读《静悄悄的革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及《陶行知教育名篇》。

2.推荐10本著作阅读。35周岁以上的教师由各教研组长召集,将读书活动与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活动紧密结合

继续再教育 篇3

关键词:继续教育;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我国从1979年开始,以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出席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为标志,便卷入了世界继续教育的发展洪流。由于学历补偿教育,以及成人在职研修、培训的需要,继续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国内各个高校都普遍设立了专门的院系或机构负责继续教育工作,如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培训中心等。

继续教育集事业、专业、产业于一身。继续教育实践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继续教育的研究。研究之于实践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是理论对实践的科学总结、凝练和提升。因此,继续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实践工作同时,有必要,也有义务对自身工作进行研究。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继续教育的研究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继续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研究意识不强,研究能力不够,研究深度不足等问题。基于继续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继续教育领域权威学术期刊《继续教育》,通过对该刊近5年刊载学术论文的研究,分析我国继续教育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研究涉及具体领域等,从而客观呈现国内继续教育研究现状,提出存在问题,以期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基于对继续教育领域学术期刊的整体评价,为科学呈现继续教育研究现状,本文选择《继续教育》2004年第1期至2008年第12期的所有学术论文(不含专家访谈、领导讲话、公告等)共计1244篇进行分析。

选择《继续教育》杂志,是因为该杂志于1987年创刊,由解放军总装备部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目前国内继续教育与培训领域发行范围广泛、发行量大,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全国中文、教育类核心刊物、《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教育科学类排名前列期刊。该刊立足国内,面向行业,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形成了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办刊特色,在继续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

选择2004-2008年期间的载文,是因为该刊于2004年正式改为月刊,之后论文刊载数量和质量均呈稳定态势,而且这5年也是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最快的历史阶段。此外,以5年为限,具有一定的历史跨度,有助于找出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现状、成绩、问题,以及发展规律。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研究方法及写作规范、研究内容及涉及领域、研究的贡献力量分布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研究方法及写作规范

学术论文写作是否规范,研究方法运用是否恰当是衡量一个领域学术研究整体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分别从论文研究方法、参考文献与图表的运用对《继续教育》期刊论文进行了分析。

1研究万法分析

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的1244篇学术论文,按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如表1所示。从总体上来看,继续教育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经验总结和描述加讨论的层次,约有91%的论文属于此类,这两类分别占论文总数的51.13%和40.19%。另外,有37篇论文使用了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方法,35篇论文使用了比较研究法,24篇论文使用了实验法,其他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则非常少。

研究方法应用的欠缺,大抵是因为继续教育领域论文作者多来自实践一线,本身研究意识不强,未接受过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因此仅停留在结合自身工作岗位或项目,主观表述个人认识,提出思考和建议的层面。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论文尚没有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继续教育研究如何走向科学,我国的研究者还有待在研究方法上下功夫。

2参考文献分析

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了可追溯的文献源和数据源,反映了论文作者在研究及成果表述过程中的科学、严谨态度,并体现了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因此是衡量学术论文规范的重要指标。按照文后参考文献的数量对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学术论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1244篇论文中共有834篇,即67.04%的论文没有参考文献。另外,从统计数据看,超过10个参考文献的论文总计5篇,不足论文总量的1%,可谓少之又少。这一研究基本规范的缺失,暴露了继续教育研究存在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发展来看,《继续教育》杂志在2006年及以前刊载的论文都没有参考文献。2007年以后的论文在参考文献的标注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其中,2007年总共刊载论文229篇,参考文献总数为778篇,平均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为3.4篇;2008年总共刊载论文261篇,参考文献总数为831篇,平均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为3.2篇。

3图表使用分析

图表是科学性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数据,说明问题,并且因为有了数据的支撑,论文可信度、科学性更高,说服力更强。因此,图表也经常被用来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指标。

按照文中是否使用图表来研究、表述问题进行分析、统计,如图1和图2所示。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的1244篇论文中,仅有146篇使用了图表,占论文总量的12%。这一比例与论文多是经验总结和描述加讨论的境况相一致,也重复印证了当前继续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虽然从总体上,使用图表来说明问题的论文还不多,但从图2可以发现,从年度变化来看,图表使用呈增长趋势。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继续教育研究者开始注意在论文中使用图表,研究逐渐趋于规范。

(二)研究内容及涉及领域

研究内容是研究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内容的分析能够客观地呈现继续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热门领域。继续教育涉及社会各行各业,继续教育研究也是丰富多彩。本研究通过对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的1244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分别就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所针对的具体行业领域进行了量化统计。

1研究内容分析

将1244篇论文按照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

分类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继续教育领域这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理论与实践总结方面,共有861篇,占了论文总数的69.21%。

面对蓬勃发展的继续教育实践,以及构建面向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要,继续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对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给予了密切关注,尽管这些关注主要是以经验总结,以及分析加讨论的形式出现,还很难达到高度理论抽象的层面,但对于概念辨析、理论争鸣,以及实践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此外,很多论文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与质量保证、国外继续教育推介、教与学,以及课程与资源等进行了论述,这几项均各占到了论文总数的6%~7%。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经济与产业化也受到了继续教育研究的关注,这体现了研究者对寻求实现继续教育规模、质量、成本均衡发展的迫切。

2研究涉及行业领域的分析

对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的1244篇文章,按照论文所研究的特定行业领域进行分类统计,其中有近一半的论文并非限定在某一行业领域,如《继续教育的全球视野》、《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等。笔者能够准确识别出所研究归属行业的论文数量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就《继续教育》的载文来看,教师继续教育得到了继续教育研究的格外关注,占到了论文总数的23.87%。此外,继续教育对军队、企业、党员干部、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也十分关注,分别占到论文总数的11.01%、6.59%、4.90%、2.17%。令人欣喜的是,有15篇论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继续教育,以及如何利用继续教育服务三农等问题。此外,图书馆、会计、银行等单位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有人专门做了研究。

(三)研究的贡献力量分布

为揭示我国当前(2004~2008年)继续教育研究者的分布情况,找到继续教育研究的主阵地,我们对《继续教育》这5年刊载的1244篇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及所属地进行了分别统计。

1不同地区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贡献率

按照论文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省份(或直辖市)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得出不同地区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贡献率。其中列在前十位的省份,也是5年来发文总量超过40篇的省份,如图5所示。这10个省份的发文总量约为总数的76%。其中北京最多,河北次之。

2不同类型单位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贡献率

对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的1244篇文章,按照论文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类型进行统计,可以得出不同类型单位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贡献率。其中,普通高校是继续教育研究的主体,发表论文占论文总量的60%,成人高校占9%(其中广播电视大学4.3%,其他成人高校4.7%),军校和军队分别占了13%和2%,具体如图6所示。

从不同类型单位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贡献率来看,设立在普通高校的成人、继续教育机构是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主阵地,而成人高校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与思考

从以上量化统计分析来看,总体而言,我国继续教育研究尽管处于进步之中,但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继续教育研究数量虽多,但总体质量偏低;研究内容虽广,但常常有待深入;研究群体虽大,但科学规范不够。这与我国继续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是十分不协调的,甚至会阻碍继续教育实践的科学、快速发展。因此,我们惟有加强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在此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继续教育研究专项经费

建议政府,尤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继续教育研究的投入。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设立继续教育研究的专项经费,采用课题申报、管理、评估的科学方法对经费进行分配,支持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和各行业继续教育实践研究工作的开展,尤其是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骨干投身到继续教育研究中来,让他们能够通过专项课题的研究,发现和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推动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使继续教育能够迅'速起步,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期刊:规范论文标准,提高继续教育研究层次

建议继续教育类学术期刊,进一步规范论文写作标准,明确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图表使用等的格式,引导继续教育的研究者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继续教育,并用规范的表述呈现研究成果,从而提高继续教育研究的总体学术水平,使继续教育类杂志能够尽快跻身高水平学术期刊行列。

(三)从业者:树立研究意识,发现并解决继续教育问题

发挥现有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的研究潜力,是继续教育研究迅速腾飞、发展的捷径。这就需要首先明确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定位,并唤醒继续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意识,让他们树立研究的态度。作为继续教育的从业人员,广大的继续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地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立足本职工作,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研究对实践的科学推动。

继续再教育 篇4

如果说教育的内部功能是其内生性(即内生化“endogenization”)的话,教育的外部功能实际上是教育的外溢性,或者说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由于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如技术创新、技术规范、技术人才、技术标准、技术知识等的外溢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组织规范,如规章制度、思想观念、企业理念、办学理念、组织成员的道德情操等,以及其他社会影响力、如广告宣传、市场活动等的外溢产生的社会效益;由于知识、文化、教育方法、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的外溢产生的社会教育收益。外溢效应包括平行外溢和垂直外溢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外溢效应是立体扩展的。引起外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系统内的人具有很强的主动交流性,另一方面,系统外的人有强烈的主动学习的欲望,前者是主动外溢,后者是被动外溢。

(一)继续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首先,继续教育促进了直接相关的企业等用户单位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所有人几乎都认可技术的变革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率,但是人们对于实现技术进步的方式却有不同的看法。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强调投资的重要性,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提高技术装备,他们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性的;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他们认为技术、人力资本的外溢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对全社会来说技术进步是内生性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说明,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其能够带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从理论上说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这就是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倡导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要理论依据。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而技术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更新生产要素,还要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这是因为,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才能发挥最大效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责任自然就落到了继续教育的肩上。企业等用户单位通过继续教育能在多方面革新技术,比如产品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如果能够产生提升效应,则对当地相关产业或竞争企业具有巨大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作用,能够促使竞争对手相继效法,这就是技术的平行外溢;同时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也会产生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作用,这就是技术的垂直外溢。可见,继续教育的整个经济效益大于其全部内部经济效益之和。通过公式可以比较一下:

继续教育的整个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高职院校经济效益+教师个人经济效益+个人经济效益+外溢的经济效益;

继续教育的整个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高职院校经济效益+教师个人经济效益+个人经济效益。

而恰恰是外溢的经济效益具有不可限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巨大的链式效应。

其次,继续教育促进了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部门的经济增长。继续教育的系统开放性使得继续教育系统需要与环境之间进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即使是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也会无时无刻地与系统环境进行交换。在这些交换过程中,消费和生产、再生产就一直没有停止,而由此产生的这些生产和再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是继续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即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些外部经济效益是非常巨大和难以估量的。推而广之,继续教育系统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那么与此相关的各个社会部门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间接而言,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也为社会其他部门带来了创收的机会,这也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社会经济效益。

(二)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

狭义上讲,一个学校的社会效益一般是指这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威信和信任程度,主要包括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毕业生在社会上做出的成绩与贡献、社会各界对学校毕业生的反应等。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来说,它自身和学员通过继续教育对社会产生的声誉、威信和信任程度的影响都可以称为社会效益,而这些难以用经济计算的效益也叫做非经济效益,主要是指继续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开展的继续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其社会效益主要通过履行公共责任、公民义务及恪守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1. 公共责任:

高职院校通过评估继续教育服务给社会带来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安全、产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影响,并针对相关风险,确立满足和超越法律法规要求的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指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并能够预见社会公众对其继续教育服务过程中当前和未来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安全、产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隐忧,主动并预先做出应对准备。

2. 道德行为:

高职院校要确保其继续教育的行为符合诚信准则等道德规范,并确立用于监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组织内部、与主要合作伙伴之间以及组织的治理中行为道德的测量方法和指标,如制订和履行组织的诚信承诺、道德规范。测量指标包括违约率、逾期应付账款金额、快速响应时间、管理人员比例等。

3. 公益支持:

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要能做到积极地支持公益事业。公益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卫生、慈善、社区、行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能够对公益支持进行策划,确定重点支持的公益领域,主动积极地开展公益活动,使之与组织的战略规划及发展方向相一致。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高层领导能够身体力行,员工积极参与,为上述公益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继续教育的社会教育收益

1. 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具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条件和能力。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办继续教育培训,“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 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

国家之间的竞争、民族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人才。高职院校通过继续教育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形成更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品格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个人的行为习惯、个人的思想作风、个人的志趣,使他们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产生更大的效益,对社会发挥积极的人才效用,直接提升了国家创新能力。

二、教育绩效: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整体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

上述各项指标,无论是经济效益、教育收益还是社会效益,它们都是一个单项评价指标,但是,继续教育绩效是系统的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指标。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来说,不仅需要对单项功能指标了如指掌,还要从宏观上把握其整体功能指标。这是因为,单项指标超前并不一定整体指标就一定超前,这在统计学、系统学都有大量的科学证据,“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以及“叫好不叫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A,B,C三个开展继续教育业务的高职院校,A校的教育质量好,社会口碑也很好,但是连续几年都没有在这个业务上盈利,校方为了维持这个业务的正常运转不得不从其他部门或者校方财务提取资金投入到继续教育部门中,甚至也可能采取贷款的方式,但是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仍然得不到改善,这就是说该继续教育部门的经济功能没有体现出来,最终可能导致校方忍痛割爱取消继续教育的业务;而B校由于某种便利,即使教育质量很差,社会认可度很低,但是前来培训的学员总还是门庭若市;C校的多年来连续的年度总收入一直没有前两者高,办学规模也没有前两者大,但是看起来它的生活总是很殷实,尽管年度收入不多,但是年年都有盈余;尽管规模不大,但是几乎天天都有学员上门培训;尽管社会知名度不高,但是凡是在该校参加过继续教育的学员对其评价都比较好,而且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创造发明数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试想,对于这三个院校的继续教育的效益该如何评价呢?换一句话说,如果你是用户单位,该如何为你的单位选择一个好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呢?这就需要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构建一个能够衡量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整体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标,在此称之为教育绩效。

“对于继续教育绩效评估原则,研究者认为求实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分类性原则是继续教育评估工作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此外,继续教育绩效的评估方法包括:专家评估法、抽样调查法、比较法、投资效益率核算法等。”本研究主要采用投资效益核算法对继续教育的绩效进行评估,即,通过对继续教育业务中的投资、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性的角度来综合评价继续教育的绩效。这就首先要根据前面构建的各个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逐项进行合成,然后求得教育绩效指标。在此需要注意一点,各个指标的方向是不尽一致的,有的是越大越好,有的是越小越好,因此,在合成各个指标的时候,需要通过倒数的方式将各个指标转换成同向以后才能合成。下面通过三个步骤来介绍合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绩效指标的方法。

第一步:合成成本,构建总体成本指数。

运用统计学方法将工资成本、原料、材料、燃料等费用形成的成本、教学设备及设施的折旧费用成本等的总额合成起来。注意:和计算经济效益的情况不同,此处用该年度继续教育的总成本除以该年度继续教育的总收入,将此比值作为成本效益指数。

第二步:合成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运用统计学中差异系数的方法,将社会对(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需求率、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的产量、合格品等的提高率、参加继续教育学员当年的发明创造率、承担国家级、省级及市级以上课题比率、国家级、省级、市级业务骨干比率、研究成果获奖等次率等多个不同单位的单项指标合成起来,得到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第三步:计算教育绩效指数。

从上文可知,成本指标是个负向指标,指标越小越好;质量指标是个正向指标,指标越高越好。设B为教育绩效指数,Q为质量指数,C为成本指数,那么B=Q/C。B越大,说明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效益越高,反之,就越低。效益指数可以纵比,也可以横比,通过比较发挥指标的导向性,引导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开展继续教育的综合效益。

继续教育绩效不仅是继续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而且也是继续教育工作走向更高层次的推动力。通过分析继续教育绩效,促使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更加重视和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摘要:根据系统的外部功能,可以从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社会教育收益三大宏观指标分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外部绩效。对于继续教育绩效,可以依据继续教育评估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求实性、全面性、科学性、分类性等主要原则,采用投资效益核算法进行综合评估

关键词:继续教育,外部教育绩效,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教育收益

参考文献

[1]互动百科.技术外溢[EB/OL].http://www.hudong.com/wiki/%E6%8A%80%E6%9C%AF%E5%A4%96%E6%BA%A2,/2009-09-06.

[2]百度知道.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066415.html?si=1,2007-01-27/2009-09-06.

[3]GB/Z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4.

[4]朱春阳,赵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研究回眸与展望[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7-39.

继续再教育 篇5

--xxxx

通过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以下是xx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继续教育工作个人总结三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

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广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为依据,从我校自身实际出发,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能够胜任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本学期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本的继续教育工作,现总结如下:

我校现有教师总数58人,新教师3人。选报市远程教育和区进修学校面授课程共有90人次,全员参与了校本培训。

一、指导思想明确

以校为本,立足学用结合,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同志“x”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中小学继续教育的文件为依据,以建设我校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一流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树立质量意识,坚持以教师主动发展为本,遵循在职教师培训的规律和特点,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结合实践,构建我校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体系。

二、组织管理到位、保障机制合理

组织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学校行政为成员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和校本培训的组织、实施、总结、管理等工作,建立起校长抓决策,行政抓组织,科、级组长抓落实,教师主动参与的校本培训机制。

每学期经费投入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拨款和报销。大约一年5万3千多元,教师的学习积极性高,94、8%的教师完成了公共必修课的学习,未完成的主要都是新进的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大98%,只有1位20XX年6月退休的教师未完成远程教育等总课时任务。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培训都100%完成。

向老师们发调查问卷征询广大教师的培训意见,然后行政开会讨论制定下学期的培训目标及内容。课程的选报都非常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校本培训注重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每学期的培训教师参与培训展示的达到80%以上,教师在各次的培训过程中既展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也从中取长补短,获得了更多鲜活的实例及经验。

三、培训分类合理,具体目标完成良好

(一)新任教师的培训

我们自定义的新教师培训是指“教龄不足三年的教师”。

通过进修学校和校内的培训,新任教师进一步巩固了教育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理论、政策和法规,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和班主任工作,能很快适应新形势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通过合理安排新任教师与骨干教师的“老带新”结对子帮扶活动和“五个一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使新任教师很快就熟悉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本学新教师成长迅速,在全校的公开课和“绿韵杯”教学比赛活动中都表现出很大的进步。

(二)教师岗位培训(面向所有教师)

通过培训,使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的骨干教师、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除达到上述目标外,还要有更高的要求:要具备承担观摩课的能力,具备指导青年教师业务和科研的能力。

本学年每学期初都是师德培训,进行了师德沙龙;在教学技能方面,除了各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每周的研讨外,还在全校的业务学习时间聘请专家进行了听、评课,学科教学理论,科研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另外,还特别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每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及比赛,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的交流,质量抽测的分析,学科课题组的交流,科组上课诊断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专题。

骨干教师培养方面也加大力度,职业规划、专家指导、校际观摩等活动促进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领头工作。师徒结对既训练了自己,也培养的新人。收获良多!

(三)广州市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培训

27人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培训,6人参加了学科教师英特尔课程培训,2人参加了英特尔校长高级研修班。通过培训,老师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及合作技能等能力。

(四)大力推行“双名”工程

名教师、名班主任的培养是我校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培训,使“双名”教师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力争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素质和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班主任工作也是我们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每月的班主任、级长例会都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家对工作中的疑惑或经验大胆交流,班主任工作也呈现以老带新,共同进步的景象。另外特色班级的申报、展示也极大程度的鼓舞了各个班级自身的创建工作,班级特色、班级文化等在班级的教育工作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多样,教师参与积极性高涨,效果良好

我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开展:

1、听:采用讲座、报告会集中进行全体教师的培训。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2—3次。

2、看:通过观摩示范课、优质课(包括录像)对教师进行培训。

3、赛:每学年学校定期举办“绿韵杯”教学比赛、论文评比、成果展示等活动,让教师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现价值,不断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

4、研: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围绕学校的主导课题参加或承担一个课题研究任务,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较好地体现了研究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的二者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教促研,以研兴师的目的。本有7位老师的区级小课题已经开题,有效地带动了校内的科研氛围。

5、选报课程:主要通过区市继续教育平台和区进修学校。教师们通过面授或远程继续教育,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是校本培训取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6、经验交流:通过开展教师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①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要求人人参加,逐级评选,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②年级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做到时间、地点、人员、研究主题、中心发言人五落实,在研究中取长补短,互通信息,促进共同提高;③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学校除把国家、省、市、区的教育专家请到学校传经送宝外,还选派教学骨干参加上级教研部门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或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本有6位骨干老师出省参加业务培训。

7、本,32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5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A证的培训,大大地提高和壮大了学校对学生和老师的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为减轻大家工作压力提供了保障。另外还组织两位科组长参加组团式发展中小学学科教研组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

总之,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构建了个人(自我教育)、组(教研组、年级组)、学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以老带新、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组织自学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的校本培训应该是完全按教师的需要、兴趣去开展,而不是一言堂或满堂灌。老师们通过继续教育感觉既开心又很有收获!当然老师们的开心和收获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同时也给我校的继续教育及校本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反思一年来的工作,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1、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方面需要开展深入研究。

2、如何把握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不相冲突。

愿我们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和校本培训工作能更上一个台阶!

篇二

我校以《中共中央XX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依据,有计划开展教师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了现代教育思想,了解了国际、国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增强了教育改革意识,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分类指导、按需施教、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管理,确保该项工作正常开展,收到一定成效。现将这一年来的主要xxxx如下:

一、更新理念,明确目标——突出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地位

我校将教师继续教育列为各校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把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是更新教师知识结构,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在我校上下形成共识。学校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落实措施保障,明确我校教师培训目标:

1、进一步实践我校校本培训模式,不断巩固、完善和提高。

2、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熟读广西教师道德水平八条基本要求。

3、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教学理念,并能运用于课堂教学和课例评析。

4、夯实教师的文化底蕴。学习上级部门规定的培训教材,使之成为教师的精神读本。活化经典资源,内化为教师胸中之本。

5、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艺。教师要研究教学,聚焦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技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6、创建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强化管理——推进教师继续教育有效进行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强化管理,确保措施到位十分关键。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强化各项措施落实,勇于探索具有XX小学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实现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做到了:

1、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2、制定培训计划及撰写培训总结;

3、组织教师自学指定的教材内容和参加校本培训学习以及校本教研;

4、落实培训场地、时间、内容、主讲教师和培训设施;

5、负责教师自学和校内集中培训的检查、考核,登记学分;

三、创新模式——优化教师继续教育

1、实践我校校本培训模式

构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整合三种学习方式:个人自学研修、小组合作交流、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从四个方面检验教师的学习效果:名言锦句、教法集锦、教学后记、课例评析,这是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

2、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本学期,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研究一体化”研究,加大了对校本教研的宣传力度,使全校教师都转变了观念,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开展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同时还对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做了明确要求,制定了各项制度,学校按要求结合实际,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踏踏实实的将校本教研工作引向深入。初步形成了“发现问题——集体研讨——解决问题——回归课堂——再次研讨——生成新问题”的模式。在校本教研工作中,老师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骨干教师培训

认真做好“师徒结对子”工作,并填写好“师徒结对”表。青年教师要拜一位有高度事业心、责任心,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为指导老师。要求有培养目标、指导计划和培训结果,通过传帮带,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他们带头组织完成学校安排的各种培训工作,在执教校级公开课、听评课,撰写教学案例、论文,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年轻教师。老师们通过看光盘,观课例,析个案;进行了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培训。

四、培训成效与反思

回顾本学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上级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教师的支持和配合积极参与下,按要求完成本的继续教育工作任务,取得一定成绩。

在培训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师的理论学习仍要加强督促,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力度不够,因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外出培训机会较少且培训层次水平不高导致骨干教师偏少,同时也限制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提高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确保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为了使校本培训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继续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继续以年轻教师为培训重点,积极协调资金,增加外出培训的机会与次数,壮大骨干教师群体。加强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开发校本培训内容、创建校本培训的新形式,把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三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今年我们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一学期来,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在校领导的指示下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校教育水平的提高。现把一学期来的xxxx如下:

一、教研培训

重视教研组在开展教研活动中的作用,集中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一课三议、三课一评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把每一次“公开课”(开学初的听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保证研究质量,我们提出做好加减法,即有针对性地减少教研课的数量,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落实到位,教导处督促教研组按时完成,活动时教导处成员、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提高活动的含金量。

今年9月,二年级语文组组集体研讨了《春天在哪里》,老师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其他教师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最后确定了一主题设计,全体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散备课。然后由崔主任、刘老师组织对《春天在哪里》的设计过程进行探讨和交流,提出个人的修改意见,教师们再一次进行修改。后又以教研组为单位,对《春天在哪里》进行了集体讨论,教师们个个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最后形成了一份优秀的教案,并指定刘虎老师执教,组内教师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与评课,还形成了书面反思,使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数学教研组也一样,在确定主题《比例尺》后,全体数学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独立备课,最后统一达成一份教案,由张老师执教。课后,教师们认真评课,认真反思,把活动再一次推向*。

英语组、美术组、体育组等都在组长的组织下在10月份组织了一次研讨活动,根据研讨的内容确定一主题,教师们进行自我备课,又在组长的带领下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各自解说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后根据交流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一份优秀教案。选定一教师进行试教,进行认真评课、交流。

尤为突出的是教务处开展的“骨干教师献课活动”,校长、学校行政领导都能积极主动带头上课,带动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主动上课,集体研讨,反思实践,校园内教师热情高涨,教研氛围浓厚,使校本研训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校本培训

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校长作为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对“自修——反思——实践——研究”的培训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了根据需求自我进修,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方式。

1、自修。自修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自学内容,自学进度。每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达到30学时,500字的笔记,并且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2、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个体反思”就是教师“自省自察”,教师独自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随感篇幅数量足,有针对性,值得借鉴,能切合实际地写出主题鲜明的案例。并上升到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群体反思”是指教师在合作群体的交流研讨中进行的反思。各教研组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进行群体反思,3、实践。实践是教师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尝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检验。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主阵地。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公开教学。每学期都要搞评教评学活动,教师带着问题听课,找出得与失,找出理论依据,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课,教师们通过评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研究。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写论文、随感、案例分析、优秀教案等多种形式升华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教育思想的过程,教师们都能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出成形的经验总结。将学到的新思想加以消化,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本学期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

“走出去”吸收新的信息,使教师开阔眼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学期,除依照上级有关规定选派教师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培训外,还及时收集各种培训信息,根据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选派一些教师参加其他各种交流研讨活动,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每次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都要写出培训讲稿,认真组织二次培训活动。老师们要认真倾听,做好记录,将心得体会撰写在教学日记中。

四、存在问题,亟待改进,确保培训工作持续开展。

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综观全局,仍然存有不足。主要表现为:

1、部分教师认识不够,忙于应付,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有些教研组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完成所有的培训内容。

3、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4、培训应注重实效性,避免走过场,达到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目的;

继续再教育 篇6

设在广交会20号馆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博览会,有当前热门的语言培训、也有广受欢迎的学历教育,还有众多的技能培训项目展出。是一次继续教育与培训的盛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良好的“点菜”机会。

活动安排的“教育培训专门化”、“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等五场专题演讲和论坛,交流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体会,介绍了国内外继续教育界最新的前沿理念,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开展和普及继续教育工作的广阔的思路,给与会者以很大的启迪。

继续再教育 篇7

一、会计文化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联系

会计文化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领域、职业活动中应该弘扬的思想文化和道德风尚、应该恪守的执业准则和行为规范, 主要包括组织体制与机构职能中的制度文化、理想追求、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人文精神等精神文化, 是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的总和。会计文化追求的目标是会计工作的客观公正, 要求兼顾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员工以及政府、债权人等各方利益关系, 维护公正有序的经济秩序。学术界普遍认为, 会计文化本质上是人的文化, 即以人为本的文化。既然是人的文化, 那么, 对于人的教育便不可或缺, 教育可促其明是非、辨对错、识大体、懂荣辱。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 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占到职业生涯的绝大部分, 是为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 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而对会计人员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会计文化的先进程度与会计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二、柳钢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措施、特点及成效

柳钢从原来的不足100万吨年产量发展到现在的年产100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 财会人员人数不增反减, 如果没有良好财会队伍, 是很难保障生产经营和相应的财务管理、核算工作的顺利运行的。

(一) 重视新制度、新准则、新法规的普及教育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为规范企业财务行为, 相继颁布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 特别是2000年7月新的《会计法》的颁布实施, 规定了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的一般要求。为顺应外部制度文化的不断变化, 适应公司新的经营理念和理财观念, 柳钢资产财务部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进一步理顺市场经济多元化的财务关系、规范内部财经秩序, 改善和完善公司核算体制, 强化会计监督, 健全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编印《柳钢会计核算办法》、《柳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创造性地使用“内部往来”、“内部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成本”、“预交内部损益”、“预收内部损益”等科目, 用于核算公司内部各二级核算单位在内部销售商品、产品、半成品, 提供劳务等业务中所产生的收入、成本及内部差异等经济业务内容。为使《核算办法》、《会计管理制度》卓有成效地运行、指导全体柳钢财会人员的工作, 资产财务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所有在岗的会计人员进行反复培训。

2006年2月, 财政部同时发布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并相继发布《应用指南》和《会计准则讲解》, 由此形成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柳钢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就在集团公司范围内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为了实现会计核算体系的新旧转换与衔接, 充分理解新会计准则的要义和精神, 准确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事项的记录与披露, 资产财务部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既聘请广西财经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驻柳钢从微观的角度讲授新准则的运用, 又选送骨干队伍到上海财经大学进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专题学习, 深入领会新准则出台的背景、意义、总体特点, 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新准则的文化内涵了指导思想。

(二) 普及电算化教育, 提升财务人员操作技能

长期以来, 手工记账、登账等基础性会计工作占用了财会人员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使会计人员只能埋头于案头工作而不能深入了解生产经营管理, 不能够实现会计工作的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局限于事后反映, 会计工作的成效不高, 并从客观上降低了财务部门在公司管理层心目中的地位。为了克服这一被动的现状, 2004年, 柳钢资产财务部组织全体财会人员通过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 整体上提高了财务人员的操作技能, 为公司2004年7月1日起全面实现电算化 (甩账)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 启动了生产成本核算系统的开发与运用, 目前已完成一期项目验收。2014年10月1日, 金蝶EAS7.5集团财务管控升级项目上线, 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用。

(三) 普及基本工艺流程教育, 力促会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通过向会计工作者教授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等主要的工序流程, 讲解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参数的意义, 对于财会人员来说, 不仅是丰富了其知识结构, 更重要的是让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沟通更加顺畅, 减少了财务语言和技术语言的障碍, 容易取得相互的协调、理解、信任与支持, 这为财会人员深入分析财务报表背后的生产经营本质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使每一期的财务分析更加有用。比如, 当本期的生铁冶炼成本波动时, 会计人员不再只是进行简单的数据对比, 而是通过阅读生产技术部门提供的《技术经济指标月报》, 分析高炉休风率、高炉容积率、高炉日历作业率等指标的升降变化, 结合当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异常的事项 (生产事故等) , 找准铁水成本波动的原因, 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可以说, 通过这种工艺流程的普及教育, 能够促进会计工作从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实现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四) 丰富财会人员业余文化生活, 保持财务团队活力

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财务系统内专业技能比赛、书画、摄影、十字绣作品展览、气排球、扑克牌、合唱等各项文娱赛事, 并先后举办两届“柳钢财务文化”艺术节。这些活动和赛事, 为比较单调乏味的算账、报账注入了清新的内容, 使财会人员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笔者认为, 这也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范畴, 它让财会人员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持工作、学习、生活人生三大主题的平衡。

(五) 从制度上鼓励财会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 实现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

当前,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 工作的内涵在不断延伸, 涉及的工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公司管理层和财务部门都十分注重培养会计人才, 通过设定奖励制度鼓励会计人员“多学习、会学习、善学习”, 实现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这些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2007年第三届会计知识大赛中, 柳钢财务人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有三人代表柳州队参加了广西赛区第二赛程的比赛;有14名财会人员通过了广西区“十百千”会计拔尖人才选拔;有13名财会人员成为柳州市“十百千”学员;在现有的252名财会人员中, 高级会计师有5人, 会计师有73人。整个财会队伍向年轻化、专业化发展。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方式、内容的完善

前述种种, 均是在细说会计继续教育的正面作用, 但如硬币之两面, 当前的会计继续教育无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会计组织内部,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 有必要拓展“分层教育”和“小班”教学。当前的会计继续教育尤其是规定的24小时面授 (“会计人员应当参加继续教育, 每年接受培训 (面授) 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24小时”) , 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学员在下面听的“填鸭式”教学, 学员兴致不高, 甚至以种种理由不到堂听课。因此, 我认为有必要拓展分层教学和小班教学, 即对学员进行知识层次和结构进行分类, 针对不同的专业基础和工作岗位特性, 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化大班为小班, 借鉴案例教学方法, 尝试互动式教学, 增强后续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 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不点到为止, 不浮光掠影, 不走过场, 将会计道德、职业伦理开设成专题课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讨。

总之, 尽管会计文化是一种群体的社会现象, 继续教育是对每一个个体施为, 但是只有每个会计人的价值观、修养、职业技能等要素取得长足进步, 优秀的会计文化土壤才可能形成, 进而构建和谐的会计文化。

参考文献

[1]黎嫦庆.以继续教育为契机创建我区会计文化[J].现代企业文化, 2014 (05) .

[2]马新芝.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几点看法和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08) .

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 篇8

一、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成为世界教

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各国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 人力资源受教育的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尤其需要进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终身学习社会已经势在必行。我国教育法指出:“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推进教育改革, 促进各级各类终身教育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把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 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知识在不断地更新, 这就迫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学习,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社会的发展更加需要创新型人才, 对于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终身化的需求也日益扩大。

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国际继续教育活动, 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最早从美国开始, 到上世纪60年代已经发展到欧美国家, 我国引进“继续教育工程”这一与国际相沟通的名词是在70年代, 是由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首先引进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迅速发展, 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重视与参与继续教育工程, 继续教育工程的对象也在不断地扩大, 最初只是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到目前已经扩展为所有行业的在职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 知识已成为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人力资源对于信息时代尤其重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人才的竞争, 社会的竞争也成为人才的竞争, 社会的发展也就成为人才的发展。各企业和各部门都重视吸引人才和保留, 而各部门却往往忽略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传统观念, 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学习、工作、养老。人在一生中受的教育是一次性的, 即就业前的学历教育。因为在过去的历史时期, 科学知识与生产技术的发展相对稳定, 所以接受一次性教育就可以受用终身。而现在是知识更新迅速、信息量爆炸性增加的信息时代, 一个人仅靠正规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不能受用终身, 也不可能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这就迫使人们要学会终身学习, 接受终身教育。在现代经济社会里, 只有人们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要想使自己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此, 现代经济社会就变成了终身学习化的社会, 也不再是出了校门从此不用再学习, 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各种岗位都具有技术含量, 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显得捉襟见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不断发展继续教育, 构建一个日益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继续教育由一开始的散、乱、差, 到现在的只注重形式, 效果不理想, 当然重视不够, 投入自然也就不足。一些领导只重视工作, 轻视培养;重视人才引进, 忽视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另外, 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也不够健全, 创新性很少, 不具有吸引力,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专业的管理人才, 不能够按需施教。

四、新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 刘志鹏司长在报告中指出:教育内部的结构正在进行调整, 继续教育已经从教育的边缘, 不受重视的、附属的部分进入了教育的核心层, 成了其中最有生命力的最活跃的一部分, 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部分、一个重要的办学形式。当今的中国, 继续教育逐渐从教育的边缘进入教育的核心层, 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时代, 中国的继续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 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潜力巨大,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认清形势, 抓住时机, 总结经验, 强化管理, 实现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的转变, 实现世纪性的跨越。

首先,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重视, 使继续教育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加大继续教育改革的力度, 实现继续教育管理规范、科学和现代化。

其次, 不断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加国外继续教育活动, 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的发展趋势, 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再次, 努力建立一整套继续教育的职业准入制度, 各行各业继续教育职业化。

最后, 努力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 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促进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针对成人工作忙、时间紧的特点, 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 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日益提高, 与国际社会的接触交流越来越多, 我们的继续教育也极具挑战性。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发展好继续教育事业, 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摘要: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建立终身学习制度成为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本文就这几方面进行论述, 并阐述新时代继续教育发展方向的见解。

继续再教育 篇9

关键词:继续教育,绩效指标,经济效益,教育收益,社会效益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绩效就是继续教育行为的结果, 它对系统内部和系统环境都有影响, 而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绩效的评估就是对其系统行为结果的综合衡量, 但是,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尽管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属于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但它仍然是一个复杂系统, 因此, 必须将继续教育绩效这个综合评定指标划分成多层次的指标, 形成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才能最终完成评估任务。不管将继续教育绩效分解成几级或者几个层次的评估指标, 必须要能够兼顾质性评估和量化评估, 兼顾过程和结果。

一、教育绩效指标的构建历程

近三十年来, 国际上对教育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已经做出了许多尝试, 主要成果如下:

(一) 1985年英国的贾勒特报告 (Jarrat Report) 中, 将教育绩效指标分为三类, 即内部指标、外部指标和运行指标。内部指标反映学校方面的特征;外部指标反映高校所设置的学科适应社会经济的情况;运行指标主要指高校的单位成本、教职人员的工作量、图书馆设备的利用率等教育工作运行的“生产率”情况。

(二) 1986年, 英国校长协会和大学拨款委员会 (CVCP/UGC) 联合工作小组将教育绩效指标划分为输入指标、过程指标和输出指标三类。其中, 输入指标主要指高校可资利用的资源、人力和经费情况, 是对高校现有办学条件的一种描述;过程指标指办学活动中有关资源使用率、管理行为和组织运行情况;输出指标是指高校通过办学活动, 最终取得了什么成绩和产出。

(三) 卡伦 (Cullen) 根据管理的概念将教育绩效指标分为效率指标 (indicators of efficiency) 、效益指标 (indicators of effectiveness) 和经济指标 (indicators of economy) 三种类型。其中, 经济指标着眼于将实际输入与目标所规定的输入作比较, 从而测量输入的节省情况, 以避免过分的花费;效率指标着眼于输出与输入的比较, 通常是用现实的结果与现实的输入进行比较, 从而考察资源使用情况, 以追求成本的最小化;效益指标着重衡量政策所定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从而测量工作的有效性, 以追求目标的达成。

从上述教育绩效指标建构的历程来看, 教育绩效指标需要从物质、能量、信息进入教育系统的各个时间段和空间环境来进行评估, 也就是说, 既要兼顾系统内部的教育绩效, 还要兼顾外部的教育绩效, 并从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环节建立多个评估指标, 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界定。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教育绩效其实就是合乎目的的教育行为的结果, 因此, 它更加关注这种结果对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影响, 而其投入和过程等指标也可以通过结果反映出来, 这一点是符合终结性评估原则的。

二、继续教育绩效的宏观指标体系

本节从继续教育绩效文献的角度直接归纳教育绩效的宏观指标体系。

第一个文献认为, “继续教育绩效指标体系可分为不同的类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 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 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由于继续教育连接着科技、教育和人事, 它还表现出明显的人才效益和科技效益。”

第二个文献认为, 继续教育绩效指标主要就是:

(1) 人才效益。经过继续教育, 在一定时期内, 专业技术队伍的能级结构、专业结构和素质的改进程度。具体到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是看其通过继续教育增长知识和智能提高的程度。增长知识, 一方面是纵向的知识, 在自己专业上更深一步的知识;一方面是横向的知识, 本专业以外的相关专业知识。智能提高包括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等。

(2) 科技效益。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后所做出的科技成果, 包括理论性成果和实用成果, 理论性成果如科研报告、学术论文、科技著作;实用成果如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改方案和发明创造 (专利) , 进而产生的样品样机等。

(3) 经济效益。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对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的掌握, 经过物化劳动, 在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获得的能用价值量衡量的成果收益和利润增长。如在经营管理方面,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生产工艺方面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增加品种、节约能源与材料和节约时间等。 (4) 社会效益。指专业技术人员经过接受继续教育, 通过生产、设计、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文明等方面获得的成果和收益。如提高政治威望、促进安定团结、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改革开放、提高生活质量、加强社会治安以及促进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文明进步等。

其他文献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被这两个文献涵盖, 在此不再一一罗列。从继续教育系统行为的结果的角度可以选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和科技效益四个指标, 而从第二个文献来看, 由于人才和科技成果可以认为是教育行为的直接产出或者直接结果, 而且这些产出或结果可以数量化但是不太容易直接折算成经济指标来衡量, 因此人才效益和科技效益可以归为教育收益。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绩效宏观指标体系的建构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内部功能是指该系统的行为对系统内部功能对象所产生的功能。该系统的行为的功能对象是处于该系统中的一切子系统、微系统和要素。就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来说, 它最直接的子系统就是两类:高职院校和用户单位 (包括工、商、企业及事业等不同类型的单位) , 这两类子系统中还包括涉及继续教育的各个部门, 就是子系统的子系统, 在此可以称作微系统, 而这些微系统中的涉及继续教育的各类人员, 包括为继续教育服务的人员和需要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 就是这些微系统中的人的要素。当然, 形成微系统还需要绝对不可或缺的物的要素。这样, 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内部功能就是对高职院校、用户单位以及参加和参与继续教育的人员的作用, 即这种继续教育对它们/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反过来, 这些人员形成的组织 (如继续教育课题小组、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小组等) 、微系统、子系统总是对上一级系统的存续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并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以它们/他们具有子系统的功能, 这也是内部功能, 而评估这些功能的指标就可以统称为内部指标。

系统的内部功能主要与其内部结构有关系, 而系统的外部功能主要“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环境为系统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各种适当的条件、氛围”。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外部功能, 就是这个系统的行为对其所处的环境, 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除自身系统外的环境中的其他事物的生存和发展所作的贡献, 这就是社会效益等。

根据上述分析, 可把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系统功能分成两个类:内部功能, 包括对内部各个子系统和元素的经济效益和教育收益;外部功能, 包括对社会环境中各个功能对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收益。继续教育的各个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这些功能指标综合起来可以统称为教育绩效。

综合以上理论知识和文献分析, 可进一步从指标是否容易量化并折算成经济指标的角度, 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绩效的宏观指标归纳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收益三种。据此, 还可以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系统的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进一步细化为中观指标, 详细情况请见表1:

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绩效宏观指标的内涵

继续教育绩效的这三个宏观指标详细解释如下:

(一) 经济效益, 在经济学中, “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的消耗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讲求经济效益就是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量多的有用成果。”其中“对比关系”指明了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化的概念, 是微观经济单位之间盈利程度的一个量度, 同时, “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规定了经济效益也是一个社会化的概念, 是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性, 二者缺一不可。对于经济效益的评价方式有多种, 一般来说,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总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质上就是企业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所得’与‘付出’或‘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 用公式表示就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总成本。”可见, 经济效益也可以叫做产出投入率。但是衡量一种经济活动是否有经济效益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用减法, 即如果生产总值减去生产总成本大于零, 则有经济效益;第二种是用除法, 即生产总值除以生产总成本的比值大于1才有经济效益。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原理, 可以将经济效益的公式表示如下: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c+v+m) / (c+v) , 其中:

c为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 即已消耗的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

v为劳动者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中归劳动者个人支配的部分, 即以工资形式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m为劳动者活劳动消耗所创造的价值中, 归社会支配的部分, 即税金、利润等。

(c+m+v) 在公式中就是生产总值, 在政治经济学中就是商品的价值。

注意, 这个公式与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不同的:如以p'代表利润率, C代表全部预付资本 (c+v) , 那么利润率p'=m/C=m/ (c+v) 。

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来说, 同样有成本投入和利润, 因此也可以计算其经济效益, 该指标仅仅用来能够简单直观地折算成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产出成果及其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

(二) 社会效益, 从狭义上来说, “一般是指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威信和信任程度, 主要包括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毕业生在社会上做出的成绩与贡献、社会各界对学校毕业生的反应等。”也就是说, 狭义上来讲,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只能是其对社会的非经济形式的贡献, 它是不能直接用数量进行计量的, 一般采用定性方法评价, 如果非要用定量方式评价, 就必须根据定性评价资料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将这些指标体系量化。

(三) 教育收益, 对此, 也有很多不同的认识, 比如“ (1) 教育收益可以发生在教育过程中, 也可以发生在教育完成后; (2) 教育收益可以是货币收益, 也可以是非货币收益; (3) 教育收益可以是生产性的投资回报, 也可以是消费性立即收益; (4) 教育收益的受益者可以是受教育者本人, 也可以是与教育活动有关的个人、社会团体、组织机构甚至整个社会; (5) 教育收益不但体现在教育活动的产品方面, 也体现在教育活动的过程方面。”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认识, 为了不将测量指标重复, 在此还是限制在狭义的范围来探讨教育收益, 仅将教育收益定义为个人、组织或者社会的教育水平、教育学历的增加或者提高程度, 也就是只能紧紧围绕教育直接结果所提高的质量和数量两个层次。当然, 对于社会来说, 教育的收益似乎也应该包括在社会效益当中, 但是, 为了避免重复考察这个指标, 故在社会效益中要剥离出教育收益来。

在教育绩效的三个宏观评估指标, 即教育收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 根据系统和环境的关系以及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系统内部子系统和要素的构成状况, 可以继续划分为多个继续教育绩效的中观评价指标, 然后继续向下划分, 直到划分出可以测量、可操作的指标, 这样就形成了层次分明, 结构完善的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绩效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代蕊华.西方高校的绩效指标及其评价.外国教育资料, 1999, (6) .

[2]宁国安, 杨琼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3) :27-28.

[3]贾瑞卿.浅论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J].继续教育, 2001, (5) :21-23.

[4]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27.

[5]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235.

[6]唐远苏.由企业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管理新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12.

[7]CNKI概念知识元库.社会效益[EB/OL].http://de-fine.cnki.net/WebForms/WebDefines.aspx-searchword=%E7%A4%BE%E4%BC%9A%E6%95%88%E7%9B%8A, /2009-09-06.

继续再教育 篇10

一、能力目标导向下会计职教师资继续教育的局限

1. 培训质量与能力导向存在差距。

传统的职教师资培训, 侧重从职教师资培训的硬件设施、培训期间及结束时所展示的学习成果数量等衡量培训质量, 虽然在强调“双师型”及知识更新方面得到大家的认可, 也注重在知识更新、提倡实践环节方面设置继续教育内容, 但在课程设置中体现职教师资能力导向上仍缺乏针对性, 与教师的后续培训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从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出发, 职教师资培训应是基于能力导向下的“增值作业”质量观。即:为会计职教教师思想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哪些变化?教师有什么收获和能力的提高?培训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所以, 培训应满足教师的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

2. 培训形式与能力导向需求有偏差。

教学能力应是多维度相互关联的, 核心思想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向转化。目前的会计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教学, 形式大多偏重于新知识的听课学习、同行间的观摩评教、企业参观等。当前比较流行的培训形式, 主要有“走出去”、“请进来”、“双证制”、“师徒制”等。从这种培训形式来看, 前沿的理论教学能力达成较容易实现, 但是实践能力以及教师隐性能力提升的目标确不容易达成。只是从企业参观来体现对职教师资继续教育实践能力的培训, 这大多是走过场, 远远达不到培养实践能力的导向需求。

二、我国会计职教师资继续教育能力提升目标剖析

会计职教师资继续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维持个人的专业知识, 并且提高个人完成会计教学工作要求的能力。在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 理论知识的教育传授能力、专业技能的职业操作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是互为整合的三大要素。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应该是理论教育、职业技能、学术科研三个方面互补整合的一种培养模式。结合当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及职教师资培养目标, 会计职教师资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不仅具备专业化素养、职业操作能力素养、教育教学设计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素养, 还应具备快乐课堂和弹性教学素养。因此, 在会计职教师资继续教育课程模块设置时, 应同时体现教师对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快乐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目标。

1. 前沿理论教学能力提升目标。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 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 才能及时、准确、恰当地传授给学生。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关财税知识更新的内容, 应及时掌握动态, 理解这些最新专业理论变化的动态及背景。只有理解和把握了会计理念到会计操作的一系列变化实质, 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很好地传授给学生。通过对继续教育中高校培训教师、业界专家的解读及分析, 及时了解变化动态和背景, 对于拓展中职教师的视野及理论水平有很大的好处。前沿理论教学能力的提升,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也可以为中职师资的科研提供支撑。

2. 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目标。

中职教师除理论教学能力之外, 更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即中职教师的“授业”能力。中职培养目标与本科培养目标的区别在于, 中职更注重动手能力, 以学生的操作实践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教师比本科教师有更强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 以便在教学中形象生动地讲授理论知识, 在实习中指导学生实践, 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学知识、学技能。

3. 创建快乐课堂能力提升目标。

会计类课程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枯燥, 主要是与数字打交道, 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情绪不高。所以对会计类课程来说, 创建快乐课堂是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愉快、开心的课堂才能鼓励学生学习。

现在会计职教师资后续教育培训一般注重理论及实践能力项目, 其实会计职业教育首先要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 而要让他们有兴趣, 就必须创建一个快乐的能把学生激情激发出来的氛围。因此, 设置职教师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时, 应该设置一些培训项目, 让教师思考并学会调动课堂的气氛, 将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从愉悦中开始, 并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从实际的访谈及学生座谈中发现, 受欢迎的教学大多是有职教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活动, 让学生感到和教师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都在缩短, 感到参与其中的快乐。

三、提升会计职教师资继续教育能力目标达成的课程模块设置探讨

1.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设置。

会计职教师资能力提升课程从其发挥的作用来看, 可以分成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通过继续教育课程的培训, 能直观显现效果的课程称为显性培训课程;有些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通过课程能直接体现的, 而是通过课程学习形成一种内在能力, 间接体现在教学中, 这些课程称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在形成和释放应有的育人功能时, 具有与显性课程不同的功能、作用, 但二者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 通过隐性课程的学习, 我们所获得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往往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这些所谓的非智力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显性课程的习得。

会计课程相对枯燥, 而隐性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 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 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 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前者与个性特征和学习动机密切相关, 后者则直接涉及学习本身”。在日常教学中,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发展, 往往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中产生和形成的,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也存在于隐性课程的各个层面中。

2. 自我导向式课程模块设置。

在以中职教师能力提升为主的培训中, 应考虑参训教师的自我导向式的学习特点, 促使他们不断反思已经形成的教学特点, 在培训中得以提升和优化。这种自我反思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体现在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中, 就要充分考虑参训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特点, 设置一些参与型、自我指导型的课程, 鼓励他们多参与教学讨论。因此, 在以能力提升为主的骨干型教师培训方案的设置, 必须设置的模块之一是以研讨式、总结经验式为主的培训课程, 将讲课教师独特的课堂教学特色以经验总结的形式在继续教育中得以体现。课程设置要尊重参训教师的经验, 以培训课程带动受训教师挖掘自己的教育经验资源。参训教师丰富的、个性化的经验, 除了能充分运用在其个人的学习中外, 还可以为学习群体提供可运用资源。例如, 会计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渗透, 就是一个很好地可以用于自我导向式的课程, 通过有效介绍和运用案例经验, 引导受训教师总结自己平时所运用的案例, 进行课堂指导。

3. 校企体验式课程模块。

校企联合项目的培训一直受到重视, 但之前的校企合作主要以形式为主, 到企业参观或请企业财务总监做一场讲座等。但要真正提升会计能力, 校企体验式课程设置应从实质上让参加培训的教师融入企业项目, 以情境式的培训课程设置来完成这一任务。

参考文献

[1]申文缙, 周志刚.职教师资培训全面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吕文涛.中职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1.

[3]刘曳, 胡小桃.论我国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的类型及价值取向[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上一篇:药用皂荚树下一篇:电视安全播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