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教育管理

2024-09-08

高校行政教育管理(精选十篇)

高校行政教育管理 篇1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和谐校园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高校行政管理主要是文化教育管理,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管理。高校中的行政管理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办公室主任做好办公室日常行政事务工作,认真执行办公室用品的计划编制,采购申报办公室设施的管理和调拨,办公用品的发放,认真执行办公室的管理制度。管理者特别是高校中的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干部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行政处理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实践中贯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才能正确地履行职责,完成好管理任务。

党的教育思想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以德行政,高效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对行政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创新。高校的行政管理教师要以党中央的教育思想为行政管理的重要思想指导,强化师德,以德行政。要做到以德行政,首先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可以强化高校教师的党性意识,使高校的行政管理教师能够以学生的利益为核心,同时可以理顺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实行科学的高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高校的发展。其次,以德行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中公仆要求的体现。它要求高校中的管理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要符合学生的利益和要求。因此,以德管理的过程中,要把对教学教师、行政教师、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充分发挥教师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作用,以先进性带动广泛性,又通过广泛性进一步推动先进性,使高校的整个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推向新境界。

高校行政管理中的改革与创新要为创建和谐校园进行铺垫,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校和谐校园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高校的发展,构建和谐高校也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和谐有两方面意思,一个是校园中学生们确实存在的安全隐患,另一个是学生们心中存在的 “安全隐患”。尽快消除、排查高校中的安全隐患,高校管理教师要制定安全整改计划,落实责任人,签订责任书,确定整改时间,限期完成整改,尽快消除高校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高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的一些层面。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正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拉大同时会反映到高校中来,这些差距会使得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变大,给贫困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落差,让有些学生会不再自信,甚至仇视、叛逆。这种复杂的心理会让招生就业面临巨大的问题。高校想要稳定,管理教师就要及时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排解压力,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风险,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大力促进校园和谐。

高校行政管理今后的发展总趋势是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行政管理教师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高校的行政管理法制化是要改变旧的官僚制管理模式,适当分散权力。如今,高校学院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是要将高校权力中心逐渐下移,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式管理,扩大学院和系的自主权,从而适当加强基层行政机构的适应能力,激发基层自主寻求发展的动力。同时要完善领导竞聘和考核制度,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领导人才的公开选拔,对适宜使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岗位,全面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实行领导责任制和民主评议制,加强对领导干部队伍的监督。

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拓宽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做好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大力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民主化发展,重视基层行政管理干部选拔,既要考虑德才兼备,又要考虑岗位性质、岗位要求和岗位技能素质,把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选拔上来,形成一批服务意识强、踏实肯干的管理服务队伍。目前,急需提高的是管理人员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加快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从最广大师生的正当需求出发,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办事程序,精简办事机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同时,领导者也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行政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潜能。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要走出困境,必须健全、落实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同时要不断地创新改革,要持续的改进相关的制度。老式的高校行政管理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着问题与偏差,这样那样的管理的非连续性问题多有发生,改善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就是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用继续改进的原则来进行行政管理。将高校的行政管理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工作环,这样才能使得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获得不断地提升,为高校和谐、稳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鲁媛.浅析如何加强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J].华章,2012(8).

[2]李家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状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

[3]孙天祥.行政管理发展与就业指导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加强高校行政管理 篇2

加强高校行政管理【1】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与完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同时学术标准和管理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的新形势,也为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任务十分紧迫,其不仅关系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同时也影响其教育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主要针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高校管理 行政管理 强化措施

如今,我国高校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受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影响,很多高校在短短的几年内,就经历了办学体制并转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

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教育体制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增强高校的管理质量,以此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行政管理是其中一项基础性的、核心的管理内容,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而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在教育管理方面的作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具体表现为:①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结构设置十分繁琐,存在大量冗余的人员和机构,同时,由于缺乏民主性的特征,很多专家的合理学术研究理论无法被采纳,导致基层的自主权利受到严重的影响,也打消了基层学术创造的积极性。

同时,在高校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而其所享受的权利却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作为基层的群众性机构无法获得自由的发展,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缺陷。

②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较为低下,在教育投资水平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教师队伍中,专职的人员越来越少,而其他的组织人员却越来越多,造成高校人员编制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人才培养计划方面缺乏周密的计划,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效率都无法获得有效的提升。

同时,在一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中,还存在着过于重视管理者权力的问题,在配套制度和体系的建设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上述种种问题是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都将重心放到高校内部事务的管理方面,却忽略了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作为一个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其行政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高校内部事物,同时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校外的各种事物,只有保证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强化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人员的素质建设

在现代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的作用被充分的重视,只有充分发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因此,在高校行政管理的强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实现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同时在用人机制方面,应当选择具有较好基本素质和较大培养空间的人员,通过全面的培养,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只有不断加强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才能为行政管理效率的增强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支撑。

(二)健全高校行政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使行政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为了保证高校行政管理获得有效的执行,需要不断的完善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科学合理、注重失效的基本原则,对当前高校的校规、校纪等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改进与修正,使其与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同时在管理制度中添加更多与学生相关的法律条款,注重学生的教育方式,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完善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各种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保证各项权力的行使都能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则要注重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对待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实现实体时,要公正的对待,避免畸轻畸重。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信息工具,并且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同样,在高校行政管理的工程中,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快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这也是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要加强对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做好相应的培训,让行政管人员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发挥的重要的重要作用,并且将其运用于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另一方面要依靠现代化的数据库技术,对行政管理相关的档案和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与整理,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其管理经验决策向理性决策转变,为领导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四)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高校内部来说,行政管理体制的首要方面是校级决策与管理。

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保证高校的有效运作和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校级决策与管理应形成以行政为主,权力相对分散的相互制约机制。

结束语

高校行政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国家意志和权力的重要体现,在教育政策和教育目标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饿强制性,所以也可以说,高校行政管理既对高校内部的事物有一定的强制性管理作用,也是秉承政府刑侦管理效率的一种重要体现。

因此,在新时期,应当充分重视高校行政管理的作用,并且对其进行不断的强化,有效的组织相关的管理计划,以此促进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成荣,安凤华,熊成鑫.对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0

[2]车蔓.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提高行政效率[J].科教文汇,2008(23)

[3]张奇.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030

[4]王琳西.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030

[5]陈新.和谐校园视阈下的高校行政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

高校附属医院行政管理方法【2】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行政管理在高校附属医院管理中的地位、作用、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医院行政管理,提高医院经营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行政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医疗事业也在飞速发展当中,以往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现在逐步开始向集团化管理发展,医院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发展。

因此,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逐渐成为医疗机构额度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高校附属医院的行政管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发展模式需求,这就对医院行政工作提出了挑战。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变革,要求高校必须完善人事制度分配改革,建立健全后勤服务社会化等制度,医院行政管理者必须掌握丰富的行政管理理论,具备科学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促进医学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

1 行政管理工作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行政管理是医院工作开展的基础

医院作为一家经营管理单位,行政管理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开展是密不可分的,行政管理作为医院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涵盖了医疗管理之外的全部内容。

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关系到医院公众效益、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内部安全的巩固。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作为医院工作开展的基础,影响到医院正常的运营状况,行政管理工作有效合理,不但可以提高医院各个科室部门直接的配合力度,而且可以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提升医院的经营效率。

1.2 行政管理是提高人员素质的关键因素

任何一家经营机构都是以人为本,高校附属医院也不例外。

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可以培养医院作风过硬,提高员工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培训来培养医护人员的职业作风,加强医护人员的纪律性,提升人员的仪表形象和精神面貌,从而提升医院在社会上的整体面貌。

只有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加强管理,才能增强医院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不断提高来提升经营水平。

高校行政管理文化探究 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文化探究;管理文化;

尽管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完善,但与高校硬件、师资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和发展趋势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目标不够明确,建设力度非常薄弱,对高校行政管理及其文化的研究也相对单薄,这与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宏大目标严重脱节。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和高校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应当成为高等教育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行政管理与管理文化的基本界定

所谓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校为了实现其工作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积极发挥管理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的组织活动。高效行政管理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有着保障、支持、协调、激励等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制约功能、调节功能。

文化,《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從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包括知识、信誉、美术、道德法律、习俗,科学作为知识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广义的文化是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其产物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精神产物。

高校行政管理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高校管理文化。高校的行政管理文化是在高校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是反映高校行政管理行为和高校与行政相关的人际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价值观念、哲学伦理等的总和,是行政管理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涉及社会学、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行政管理精神中核心、本质的成分。学术界对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而从文化角度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探讨则比较少,常见的多为对高校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过程的研究,也有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基本上都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没有触及大学行政人员群体的思想精神领域,亦未系统地从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念、行政思想、行政道德、行政原则、行政传统习惯等方面对高校的行政文化进行专门研究。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相对稳定,多年形成的行政管理文化对高校的学风、教风建设发挥着重要影响,由此形成各个高校不同行政管理文化,融入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理念,最终形成各自迥异的校园管理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及文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19世纪末期才开始出现的,第一所现代大学是1895年建立的“北洋公学”,次年有“南洋公学”,1898年建立了“京师大学堂”。“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从学习日本转向学习欧洲和美国。近百年来,日、德、英、美、苏的大学模式都曾深刻地影响中国大学,比如“学制”是学习美国的通才教育理念,“专业教育”则是沿袭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人事制度”是借鉴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管理”则是吸取了日本的经验。可以说,中国大学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借鉴和吸取了多个国家的教育经验,综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尽管中国大学借鉴了各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和经验,但终须植根于中国土壤。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特别是行政管理理念和文化习俗,高校行政管理文化同样存在“官本位”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这种封建官本位思想观念仍然较为普遍存在,官职可以衡量一切,大学也不例外,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专车档次都是要根据官职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种会议甚至是学术会议或专业建设会议,凡是被请来参加会议的行政领导,都要安排在头排就座,而且还特别讲究与会的领导级别与座次的安排,以至于会议座次安排属于“行政管理学”中的很重要的学问。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经过了多次改革,但每一次改革只是部门的合并或人员的减少,而对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根本性问题等没有触及,对管理的职能没有进行适时的转化,管理者的观念也没有与时俱进,因而管理中的种种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有一下问题:

(一)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机关化倾向。

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以行政权力压制学术权力,或者获取不应该获得的资源的现象大量存在,致使学校的价值取向扭曲。在学校的行政管理中按官阶定地位、定待遇的结果,致使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迫使不少教师千方百计挤进管理者队伍,把当官看成追求的目标,而不专心教学和科研业务,限制了学术生产力,使创新人才“难产”,对学校科研和教学质量造成损害。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职责也不明确。

行政管理工作有别于教师,应该是服务教育,方便师生,做好繁杂的日常工作会耗费大量的精力。目前的大学中,一面从事教研工作,一面从事管理工作的“双肩挑”现象极为普遍。“双肩挑”人员获得了行政决策权利,满足了自己的权力欲,获取了较多的资源。但是他们不但耽误、荒废了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还影响了专职教研人员专心从事学术教研,造成资源的双重浪费。

(三)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沟通不够。

由于对彼此的岗位不了解,往往缺乏理解和包容,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定对方的工作。不少教学科研人员对行政管理人员有片面的认识,认为他们水平不高,误解行政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低,否定了行政管理的作用,与管理人员相处时显示出优势姿态。行政管理人员心理也有不平衡,感到平时8小时坐班还要加班,常年有大量繁杂事务需要处理,加上学校薪金、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都向教师倾斜,这些不满情绪或会转化为抵触情绪,服务态度不积极。

(四)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行政管理人员不像教研人员都是专业人士,近几年高校招收教研人员基本要求有博士学位,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专业要求较松,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整体不如教研人员的素质高。学校的财政政策和人事制度也向教研人员倾斜,行政管理人员没有给予足够的培养与保障。长期如此,行政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的差距越来越大,行政管理人员难以在高校中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

以上这些问题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状态不稳定,对高校行政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三、国外高校行政管理及管理文化的分析和借鉴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内外的各种竞争中怎样立于不败之地,在自身管理体制并不完善的条件下怎样走出一片新天地,这无疑需要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吸取科学的行政管理文化,做出新的探索。

国外名牌大学内部管理,基本可划分为两大类:学术(教学与科研)事务的管理(简称学术管理)和非学术事务的管理(简称事务管理)。这两类管理,比较常见的是分别由两套系统、不同的人员来运作。

在美国,大学的校级领导主要负责批准本校的大政方针、任命校长,确保本校的财源及资产管理,协调处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及校内各方面人员之间的关系,很少介入学术管理和具体的教学工作。院长和系主任(系或相当于系一级的一下简称系),一般由学校董事会根据校长的推荐任命或直接由校长任命,他们主要负责本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管理。院长主要是协调学院所属各系的教学科研活动,汇总学院的教学、科研规划,在与学院相关的事务方面也有相当的行政权力,对校长负责。系在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执行、教师聘任及有关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但一般无须操心“事务管理”事宜。大学内部管理的特点之一是权力分配上分散,校、院、系三级在“事务管理”中侧重点不同。系一级的管理多集中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校一级的管理则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之外的其他领域,院一级的管理介于两者之间。

在日本和德国的大学中,校、院两级行政负责人的实际权力小于美国大学的相应人员,他们的任期相对较短。在校、院两级管理中,实际上由教授会或评议会决策,而校、院长常常只是执行者。大学中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管理的重心因而也在系一级。

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是将大学学术管理的重心放在系,看来比较合理,能够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在这些二级或三级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文化就是以教学科研为中心,高效地服务于院系教学科研活动,为培养学生服务。行政管理人员布衣化,少有特权,并受到教授、职工和舆论的种种制约。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学术强的人不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则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他们尤其需要合作协调、擅长妥协、敢于担当。行政管理鲜有“双肩挑”,他们之间不存在教学科研资源的竞争,也建立了提供公正机会与进行公平竞争的机制。因此,人际关系相对单纯与透明,人与人之间,喜恶大多形于色,光明磊落。现在我们的一些大学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教育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本来应该是为院系服务的校部机关的职能部门,成了院系和学校之间的一个管理层次。这些意见无疑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四、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优化的思考和建议

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能优化行政管理文化,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教研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发展发挥作用。高校行政管理文化也会随着行政管理的改革而不断优化。因此,我们应该在推进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同时,重视优化高校的行政管理文化。

(一)尊重學术,建立崇尚学术自由的行政管理文化。

尊重学术关键的含义是对学术自由的敬畏,让学术沿着自己的规律发展,让学术研究者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学是学术单位,应当实行学术主导,弱化行政干预,反对“官本位”。充分尊重教授们在学术评价、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及其他教学、科研领域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崇尚学术自由的行政管理文化。

“教授治校”是近年来提出较多的观点,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有探索。教师是大学的主体,而教授是教师中的佼佼者,是教师的代表,也是一所大学学术成就的代表及智慧的象征。我们这里的教授不是单纯的指有教授职称的人,而是指教师群体中一批学术达到一定成就,具有高尚人格,有合作和包容之心,有大局观念敢于担当的高水平教师。以教授为首的教师,他们长年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工作,对学科发展的规律和具体要求非常明确,掌握教学及学术研究的方法,对学科梯队建立等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科研、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要参照教授及相关教师的意见,赋予其更多的管理及决策权。在这种真正有学术权威的“教授”的引领下,可以建立具有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注重学校教研发展的管理队伍,造就尊重知识、尊重学术自由的行政管理文化。

(二)管理中心下移,建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文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鼓励教师终身从教。教师和管理人员分岗管理,在教师岗位的人员专心致志搞教研,在管理岗位的人员认认真真搞服务。

高校内部管理重心降低,决策重心下移,让行政“官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在重点抓好校部机关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学系一级管理队伍的建设,增强该层次的管理力度,使管理中心下移后能够正常运转。校级行政管理者以服务为工作中心,弱化工作权限的大小,强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行政管理者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创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能够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

(三)明确行政管理定位,建立有法可依的校园行政管理文化。

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不是不需要行政管理,也不是所有定夺权都在基层院系,如果这样学校整体也会难以运行。行政管理应侧重于学位授予、经费筹措、预算申报、财产管理及争取社会支持等方面行政权力,由学校统一协调,这样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行政管理权限明晰后,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明确行政管理人员的权限和义务,使行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增加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操作性,便于监督考核。

针对学校的大政方针学校应制定“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和“学术委员会条例”,明确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和义务。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建立行政工作规章制度,包括机构设置规章、人事安排制度、考核制度、档案制度等;教学、科研管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课程教学规定、考试规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科研项目审批制度等;后勤保障工作应有制度保障和监督,包括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制度等。学校整体行政管理工作做到“依法治校”,这样既能使行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又能约束行政管理者的行为,使高校各项活动规范有序。行政管理人员在有章可循的体制中发挥管理效能,实现工作和人生价值。这样也可以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上的偏差,降低行政管理人员个人因素对工作的影响。

(四)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监督,建立公正的行政管理文化。

目前,对高校行政管理者本身的管理是靠完善的制度,之外就是主管领导对本部门行政管理行为的管理,以及每年度才有一次的年度工作考核。与学校教学、科研考核制度相比,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较弱。以往行政管理工作即使存在严重问题,只要不出事,也可能会长期执行。只有在行政管理工作出现了重大问题,产生了严重危害,造成了不良后果,才会对行政管理工作有查处,对相关管理人员有惩罚,缺乏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因此,行政管理工作也应该有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监督除充分发挥教代会、高校学术委员会及教学督导团等群团组织监督作用外,社会力量和学生代表也要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加大高校管理信息的公开,接受学校员工和社会监督。建立行政管理评价考核体系,行政人员考核体系中加入教师和学生,真实的反应行政管理的绩效。及时反馈考评信息,改进管理制度或管理程序,促进行政管理纠偏,使行政管理有序、高效。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高校行政管理文化。

(五)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建立和谐的行政管理文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对高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不论是落实“以人为本”,还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都要求我们把创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人文环境放到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

由于行政管理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一个硬性的判断标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对行政管理效果的影响不是一一对应,行政管理水平不会因为一个人或部分人的素质不达标而整体有明显的不同。行政管理人员能否上岗,上岗后工作绩效较难评判。因此,高校忽视了对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基本没有继续培训的机制,造成一些管理人员,尤其是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人员,知识缺乏系统的更新,不能及时适应新的管理观念和管理需求。

对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学校要对他们关心理解,不但要精神上关心他们,还要提供必要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机会,使他们和学校师生,和社会一起进步。这样才能使行政管理人员树立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师生和管理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高校的行政管理文化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0.

[2]王锐兰.行政管理学导论[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

[3]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4]金国华.改革与思考:高校教育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5]丛晓峰,刘楠.高校教学改革与质量管理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10.

[6]黄德良.人本行政管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04).

[7]丁煌,柏必成,魏红亮.行政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03).

[8]杨海坪.刚柔并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7).

[9]李延保.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与历史传承[J].中山大学学报,2004,(09).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探索 篇4

1 转变行政管理的观念

更新行政管理的观念是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新的观念或观念体系的建立应当立足于高校, 面向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国际合作与竞争以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新时期, 行政管理者应当树立如下几种观念[1], 以创新行政管理工作, 使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1.1 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

高校投融资体制的转变, 社会化办学的冲击, 高等教育产业的日渐深入发展, 都迫切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 以经营学校的理念来指导学校的管理工作, 不断壮大自己的办学实力。

1.2 树立重岗位, 轻职位的观念

在环境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行政管理者应切实转变本身的权力价值观, 不能以仅有的内部管理权力去实施简单的内部管理, 以展现自身权力的威性, 所有行政管理者应是职位与岗位相称, 而不是岗位与职位一致。

1.3 树立重智力, 淡化资历的观念

在高校行政管理中, “论资排辈”的资历观念根深蒂固, 认为资历老就经验丰富, 往往单凭过去的经验来管理和指导工作。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 要实现从单纯经验型向科学、创新型的转变, 要淡化资历观念, 敢于突破陈规, 不断探索, 创造性开展工作。

1.4 树立质量效益的观念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需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 据此下达任务和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同时行政管理者应以效益求发展, 以实干求进步, 个人权益的获得应以其对行政管理效益的贡献为标准, 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益。

1.5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积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浓厚的服务意识,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服务于领导, 服务于广大的师生, 更是服务于教育事业, 服务于社会。只有这样,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才会在现实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 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实行开放管理

建国以来, 我国高校管理采用的是借鉴前苏联做法形成的校、系、教研室的封闭性管理模式, 它具有复杂的科层结构, 行政级别和“官本位”在管理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特点[4];学校办学主要依附于政府部门, 内部各系统之间封闭、缺乏协作与理解、分工过于明确。这是与建国后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 但是这种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科学和教育发展趋势, 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高校行政管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实行特色管理

高校管理特色, 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 是人们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高校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能及管理作风的稳定性表现, 是高校自身优势的体现和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标志,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着办学的效益。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高校管理也应是多类型、多特色的, 只有从实际出发, 办出特色, 才能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时, 都应有自己独特的选择, 采取独特的方法, 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创造出充分显示自身力量的、多样化的管理特色, 在竞争中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发展和深化高校管理特色是维系高校生存的生命线, 只有坚持高校自身的管理特色才能使其在规模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协调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

4 完善分配制度, 激活激励机制

对高校主体的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全部内容, 因此调动高校主体的积极性是一所高校行政管理的根本。在行政管理中制定和运行一系列与多样的基层单位和专业组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应用明确可行的、符合组织和组织成员切身利益的、能够鼓舞人心的恰到好处的目标、建立真正能够奖勤罚懒,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工资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让教师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 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制度改革, 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的素质, 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2,3]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不但在理论研究上比较落后, 而且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滞后, 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总体水平偏低, 大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而高校行政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各种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就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又需要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组织和程序照章办事。这些都需要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从而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与程度。

要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素质, 推进管理的专业化, 首先必须摒弃“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树立“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的理念。其次, 高校组织结构的改革必须遵循学习型组织设计的原则。让管理者和组织成员在受到充满政策支持和鼓励的组织学习氛围中不断获得与岗位相适应的管理专门化知识能力体系的训练。第三, 通过加强对行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管理的专业化和造就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第四, 切实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 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和完善的考核制度, 充分激发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队伍。最后, 提高管理者的学历和职称, 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6 协调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4]

高校的权力分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是专家学者在教学科研过程中, 探寻学术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权威, 它负责引领大学内部学术性工作的开展, 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激励学术创新, 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发挥着支配作用;行政权力是上级赋予的, 是一种法定的权力, 它负责高校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作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维系着高等学校组织的存在和稳定而有序的发展。高等学校正是通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这种二元结构的统一维护着整个系统的运行, 这两种权利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并且可以共存共荣的。因此, 注重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衡协调发展, 以保证高等教育在整体、稳定、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发展和提高, 已成为各国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目标。我国高校的权力结构属行政权力模式, 这种权力结构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行政权力, 轻学术权力, 从而强化了高等学校的行政色彩, 使高等学校丧失了其存在的本质意义, 严重限制了我国高校学术的发展, 也导致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对抗。笔者认为, 在我国应明确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职责, 提升学术权力, 淡化行政权力, 发挥学术权威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种决策参与和各种学术性机构, 从而有效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力量和教授的作用, 形成学术民主的习惯和氛围, 同时将学术民主管理权力予以制度化、形式化, 形成学术权力的保障机制;形成沟通机制, 强调学术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相互协调。

总之, 高校行政管理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当牢牢树立为教师、为学生、为职工 (含离退休人员) 、为事业服务的观念, 变“我是管你的”为“我是为你服务的”, 同时各级领导要重视行政人员的学习和提高, 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 注意奖惩分明,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伟大事业。

摘要: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质量, 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推进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郝圣响.论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对策[J].教育科学, 2007 (5) :156~157.

[2]於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4) :53~57.

[3]陈兴明.新一轮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特点与方向[J].江苏高教, 2002 (2) :38~40.

高校行政管理探讨论文 篇5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都属于政府或行业主管,行政管理模式和体制多是参照行政单位,在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运作和管理方式理念等各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行政部门分工不够细化,不够明确,权责不够分明,不够透明,部门(院系)之间配合不够密切,沟通不顺畅,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的出现,并严重地堵制了行政工作的成效。学校行政化问题日趋严重,行政领导干部臃肿,副职和虚职不少;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上的分配上不平衡,学术权力远远比不上行政权力,因为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大多数决策都是领导说了算,在决策上不够科学民主,在沟通上也存在不畅优,再者管理方式缺乏创新,严重制约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行政人员和教学人员没有完全分开,“双肩挑”问题严重,导致工作人员“头重脚轻”,社会压力颇大,行政管理人员担任课程多,从而影响了其行政管理工作,教学与行政都无法全面兼顾。但是行政管理人员如果少参与教学科研活动,而其科研成果少,这与教学科研人员相比,评职称缺乏优势。职称上不去的行政管理人员,就会自我成就感较低,地位不如高职称的员工,使得个别行政人员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工作能力和效率。行政管理工作是一个辅助教学和服务性的常规事务,看似简单,无需过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行政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是很高,在一所学校,同个岗位工作多年,机械式的工作程序和老化的工作心态,加之领导不重视员工关怀和发展,不能及时给予员工认同感和先进的职业培训,员工看不到明确的发展,就容易产生一些懈怠厌倦。同时,在国有单位中的员工,由于工作的稳定和存在发展的排资论辈问题,导致多数人缺乏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精神;但实际是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学校的一份子,是学校这一大机器运转的一部分,他们的辛勤劳动息息相关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等,因此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综合实力和长远发展。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的策略

2.1实行行政管理理念创新,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创新培养人才理念,改变固有的观念,引进新颖创新的时代精神,确立正确、合理的行政管理目标。根据学校特色,探讨新的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学校毕竟是一个公益性服务机构,所以要淡化官本位、防止官僚化和权利过于集中,坚持以人为本和服务至上不可或缺,提倡一切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理念。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定岗定编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实行绩效考核,构建高效节能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实行垂直管理和延伸管理,特别是多校区的院校,更应摒弃多重领导,重复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的改革,确保行政管理的质量,以增强行政管理的效益,完成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实现高效的服务型的优质高职院校。

2.2改革管理方式和制度,加强行政沟通,合理平衡权力。我国绝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具有副厅或正厅级的行政级别,下设机关机构也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延续下来的落后管理制度,转变官本位思想意识;考虑成立质量监控办公室,实行规范化及制度化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决策,鼓励员工发挥自身积极性和丰富创造力,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组织的工作效率。为保障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的正常和平稳运行,各个行政管理机构和各系(部)等必须明确职能和责任,加强沟通和团队合作,防止不必要的误会发生,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目标。学校各部门间责任职能明确的同时,科学处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正常合理平衡权力,防止官僚化和权力过度集中,可建立教授委员会等教授治学和协助治校,使各种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合理化。

2.3明确人员职责,提高人员素质,改善行政管理环境。明确分清专职教学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制定完善人事制度,改变行政人员“双肩挑”现象。因此,严格控制行政人员兼课的课时量,杜绝因兼课而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现象,而授课质量和科研水平又因行政管理工作繁忙等受影响,造成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

三、小结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管理探索 篇6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管理;策略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仅关系着高校的教学质量,还会对高校科研和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作用,保证高校行政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就是提高高校日常工作、科研和教学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重在人力资源管理,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考核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中考核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受评估、体制、手段和观念等的限制和影响,对行政管理部门的指标体系设置过于单一,且绩效考核中受动态、多维、多因等主观因素的影响[1],严重影响到绩效考核在行政管理中的价值。故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提高绩效考核管理水平,制定绩效考核的目标和策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益和水平,进一步增强高校在市场中竞争力。

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管理的问题

1、分类问题。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考核问题主要涉及到两种类型,即一种是教育院系等教育部门,而是管理单位等非教育部门;对于高校中不同的部门,其本身的特點和研究对象都各不相同,故管理方法也不能用同一种规范进行约束。但很多高校都是采用统一标准和方法来进行管理和考核,有的部门管理对象是学生,有的部分管理对象是老师,也有的是干部或者管理者等,导致管理中问题频出,管理效率较低,考核质量较差,很难用统一中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估,

2、绩效评价主体选择问题。绩效管理中合理的选择考核与评估人员是绩效考核的关键,在高校考评人员的选择中主要涉及到上级领导考评、民主考评与专业考评队伍考评。针对上级领导对高校职能部门进行绩效考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上级领导对职能部门考评的效果较好。而考评团队在短时间内只能通过小组人员调查和职能部门的工作信息等进行评定,而并不能真正反映职能部门的绩效水平。民主考评主要是通过全体人员对职能部门进行评定,但难度较大,很难落实。具体操作中主要依靠部门优秀人员或者学生代表等对职能部门等进行考评。

3、考核工作不符合高校现状。随着高校教育制度改进和发展,学校已经制定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但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的同时并没有结合学校当前的发展状况,制定的绩效考评方案仍然借助于过去传统的考评方式,忽视了当前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状况。测评机制和测评系统很难适应于当前高校的发展现状,考核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二、高校行政管理绩效管理的重点

1、科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体系是指通过对各个级别和层次的工作人员等制定综合性的考评形式,并根据上层、中层或者基层管理人员的性质和特点等进行划分。例如针对管理人员采用统一的主观评定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出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受影响[2]。故建立综合性的科学评价体系,根据管理人员的层次进行划分,上层和高层的管理人员可以采用主观形式进行评定,而基层的管理人员需要应用客观性的评定方式。在一个科学评价体系中针对不同的考评对象应用不同的考评方式,是评价体系的价值所在[3]。

2、树立考核理念。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认识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将绩效考核工作看做是行政管理的重点,对绩效考核的认识甚少。绩效考核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不仅会对该阶段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定,更重要的是以绩效数据来作为惩罚和奖励的依据,对工作人员在该阶段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等进行评估[4]。被评估人员也可以通过考评的结果等来查找自身的不足,找出原因及时解決问题。

3、岗位管理责任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能够清晰地将各个岗位的目标、任务、责任和义务等方面进行划分,并对岗位上的各个环节等进行考评,按照制定好的考评标准对每个环节进行评估。通过对岗位进行细化和评估可以让工作人员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工作范围与工作责任,更好的为工作、为目标而奋斗。

三、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应对策略

1、考核理念的树立和考核目标的确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考核理念,将绩效考核工作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点,并要制定科学评价体系。打造完备的考评体系后就要确立考核的目标[5],按照层次制定考核标准,制定考核目标之前必须要对高校的发展和规划情况进行明确。制定的考核目标必须要跟当前高校发展的实际状况相适应,才能保证考评工作的有效和合理性,同时要制定岗位和部门目标,建立和完善考核的制度和规范。

2、绩效考核的监督和检查。制定考核标准和考评体系的目的是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考核工作中,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监督和检查,保证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6]。有些行政管理中绩效考核成绩存在问题,部分管理人员违规操作等造成考核信息失真,考核结果准确性较低,这就违背了考核的宗旨。故在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要合理安排考评时间,下发考评文件,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审查,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

3、绩效考核计划的制定。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的计划,建立考核和评定制度,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考评过程完全按照制定的绩效考核的计划进行实施,对于考评结果中成绩不合格或者违背真实性原则的需要进行处理或者惩罚。

4、考核结果的应用。绩效考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职能管理部门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或者说在某阶段内的工作成绩,是对该阶段的成绩评定,是奖赏或者处罚的依据[7]。通过绩效考核结果来分析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四、讨论与建议

总而言之,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管理的质量不仅关系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还会影响到高校的科研、教学和日常工作水平,对未来高校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故需要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绩效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和规则,通过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思想,改善和优化考核计划,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的目标,并设定任务,加强对考核过程的分析和对考核结果的评估分析,查找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影响考核质量的因素等,并就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可靠的应对策略,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考核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叶伟萍,刘建武,王英典等.关于建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绩效管理系统的思考[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257-261.

[2] 刘凯.以人为本:高等学校教师绩效管理的基点[C].2009年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407-412.

[3] 刘明利,舒忠飞.论平衡计分卡在我国高校招生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C].2007年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论文集.2007:281-287.

[4] 蒋明.高校研究生学风与学术道德绩效管理体系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C].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二十周年交流会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刊三十周年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4:1-6.

[5] 刘荣.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探讨与实践[C].《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图书情报工作研究会第2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489-491.

[6] 路芳.试论科研团队绩效的综合评估[C].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199-205.

[7] 韩向东,盛桢智.作业成本法在高校的应用:欧亚学院案例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357-362.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浅析 篇7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行政管理是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本, 通过对高校的学生、教职工的管理, 完成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中, 这就对高校行政管理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激励作用, 高校行政管理的良性有序发展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理念和制度陈旧, 大学管理高中化

我国的大学生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是传统的管理模式, 强调纪律性、集体性、服从性, 高校给大学生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 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展, 也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民主意识, 管理者较少地听取学生的意见。 进入高校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满18 周岁, 具有独立判断能力,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高校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学生, 应当提供给学生相对的自由, 让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培养起独立自主意识和自律性, 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高中化, 对学生管理过于严格, 如规定早操时间、晚自习时间、每天查寝室等等, 虽然高校这样的管理方式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放心成长的场所, 避免了部分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过程进入到松弛的大学管理过程中, 无法适应, 懒散过度, 虚度光阴, 但是另一方面, 也同时剥夺了他们自律性的培养, 让他们习惯于被安排的生活, 缺乏自主意识。

1.2 后勤社会化

后勤服务管理部门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保障的重要机构。“ 民以食为天”“, 人是铁, 饭是钢”这些俗语都体现了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日三餐, 一餐都少不了, 而食堂提供的饮食质量如何,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食堂的认同感, 对高校的归属感, 一个提供优质饮食质量和服务的食堂会让学生毕业后还常怀念, 甚至如果工作地点在高校周围的话, 会找机会回高校吃饭, 而一个提供劣质饮食质量和服务的食堂, 不仅让学生享受不了饮食的乐趣, 平时经常会出去吃饭, 也让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大大降低。 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后勤社会化, 食堂实行外包制, 如果高校监督不严、要求不高的话, 食堂承包人员一心最求利润最大化, 那么食堂提供的饮食质量可想而知。

1.3 学校扩招, 师生比下降

高校近年来实行扩招政策, 我国高校中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教师人数尤其是行政工作者人数的增长却没有跟上步伐, 导致师生比在下降, 行政工作者精力有限, 而服务的学生人数在增加, 这会让学生工作者力不从心, 势必会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 在工作过程中只能抓住学生整体, 难以去了解和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

1.4 行政工作者兼任专职教师

现在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共基础课, 如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这些授课任务常常缺乏专职教师, 常由一些行政工作者负责授课, 行政工作者虽然经过培训后上岗授课, 但是他们学的不是心理学专业, 没有经历过创业, 对军事知识的了解也仅限于培训时学到的知识, 各行政工作者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程度同样是参差不齐, 而他们平时还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 没有时间去深入钻研所授课程的内容, 并将知识融会贯通, 甚至有些行政工作者还上多种公共基础课。 这些公共基础课由非专业的老师去上, 上课的质量必定大打折扣, 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足, 教的水平不够, 学生学的没有热情, 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

1.5 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缺失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里的地位极高, 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影响, 多数只注重知识成绩, 而缺乏品德、信念、理想的教育, 更缺乏挫折教育, 习惯了一帆风顺, 这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没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缺乏足够的抗挫折能力, 常常采取消极避世的心态来应付困难, 甚至会有学生选择自杀来逃避困难[1]。

2015 年5 月, 人民大学一男生跳楼身亡;2014 年4 月, 中山大学研究生蔡某在宿舍内自缢身亡;2014 年1 月, 东南大学一大四男生坠楼身亡;2014 年9 月, 南京林业大学廖某从教学楼10 楼坠楼身亡……这些学生或为情所困、或身体不好、或毕业论文答辩不通过、或找工作困难, 或考研失败等等原因, 对人生失去希望, 选择了最绝望的方式:自杀。大学生自杀事件, 反应了当代大学生内心的脆落, 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也凸显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的缺失。

2 高校行政管理发展对策

2.1 树立“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一方面, 高校的发展以学生为本, 以育人为本, 要做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工作者就要树立起“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等等要“ 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各项流程的合理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 调动学生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 教育管理者需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和管理服务,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同时帮助他们成长为社会有用之人。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学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 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引导他们建立人生规划, 并努力为之奋斗。

另一方面, 注重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通过竞选产生学生干部, 教育并指导他们组织同学举办一系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如团日活动、心理主题班会、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等,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同学中的骨干作用, 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2]。

2.2 加强后勤管理

尽管大多数高校重视后勤管理, 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但是受到人员素质、资金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 后勤工作还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 在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加强高校后勤的科学管理, 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勤服务体系, 确保健康有序地开展后勤工作;建立高素质后勤服务人才队伍, 加强后勤工作者素质的培养, 这是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重要基础;促进后勤工作的民主监督, 建立意见反馈机制, 了解教职工和学生需求, 听取他们的意见, 不断改进, 确保后勤服务科学规范化落实到实处, 做到让学校满意, 让师生满意。

2.3 增加师资队伍

发达国家本科高校最佳师生比标准为1:14,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师生比低于这个比例, 教职工的工作严重超负荷, 教师短缺, 这也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 高校应当在严把教师招聘关、选聘高素质高起点的教师前提下, 一方面增加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数量, 这个数量要跟上学生数量的增加, 这样学生工作者才能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去了解每一位学生, 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促进他们不同的发展;另一方面, 增加专业教师数量, 公共基础课程, 如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均由专职教师授课, 而不是由辅导员等行政管理人员兼任, 这样既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授课质量, 又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量,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

2.4 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 开展生命教育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生命教育方式各不相同, 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 应该将人文关怀、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建立心理健康工作专门队伍, 以及学生心理危机防御机制,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 预防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同时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 建立心理咨询室, 并通过网络、校报等途径,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强化心理健康意识。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 培养学生探讨人生的价值, 树立坚韧的性格, 了解生命的真谛, 确立对生命特性的基本认识。

2.5 提升学生管理者素质, 德才兼备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 高校学生工作者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这就决定了高校工作者应该在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外, 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诚实、乐观、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 以影响和感染学生。 同时, 高校工作者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和学生为师为友。因此, 高校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 让高校工作者有机会多参加培训或者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紧跟时代的步伐。

2.6 建立管理激励机制

一方面, 高校需要建立针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年级有着不同层次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刚入校的大学生在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 逐步开始进行社交, 并希望得到他人尊重, 高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开始思考自我实现的目标, 希望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 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逐步做到自立、自强、自信, 同时, 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实施过程管理, 使大学生从被管理转化为自我管理, 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

另一方面, 高校可以建立一些针对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激励机制, 让优秀的学生工作者得到奖励, 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工作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比如每年或者每学期评定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优秀资助工作者、优秀就业管理者等。

3 结语

如今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趋向大众化和国际化, 高校行政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生工作者要了解其他高校的优秀管理方式, 取长补短, 对本校教育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提出相应对策,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细节, 使得高校学生行政管理更科学,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曦.我国高校生命教育途径探究[J].高教探索, 2012, 101 (5) :98-99.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浅析 篇8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 高校行政管理的含义

大多数学者认为, 行政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政府对国家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是政府对内部事务及人员的管理[1]。高校行政管理即高校“党政部门”行使职权对高校的一切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高校行政管理的内容主要体现为高校“党政部门”利用行政职权对高校教学、学术等进行适当的管理活动, 其中包涵了行政职权部门与高校师生、教学、学术、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高校行政管理的特征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特殊形式, 除了具有一般行政管理的特点之外, 还有其特殊性, 即管理主体的专业性 (即高校“党政部门”管理的专业性) 、管理客体的学术性 (即高校管理客体与学术相关性) 、管理过程的互动性 (即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和管理绩效的可评估性 (即高校行政管理结果的可预期性) 。

(三) 高校行政管理的地位

高校行政管理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高校行政管理是配置高校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诸多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核心;是高校开展教学、研究、试验的首要因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高校办学方向和落实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因此, “高校行政管理在高校管理体系中既处于领导组织地位, 又处于保障和服务的基础地位”[3]。

(四) 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其目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它所追求的目标与一般行政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一致, 提高高校行政效率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行政管理只是一种手段, 它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2]。因此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着力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对于目前我国高校形成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行政管理缺失或者效率低下, 高等教育职能的落实就缺乏基本保障, 教学和科研就会混乱无序, 正常的教学工作就难以展开, 最终导致高校教学质量下降、学术研究萎靡、高校日常运行将难以维持。

深入分析研究高校行政管理, 有利于发现高校行政管理的深层次矛盾, 促使高校行政管理缓解矛盾、优化结构;有利于发掘和培养高校行政管理相关的人才, 用人为善、用其所长, 发挥管理人才的主动性作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行政浪费;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行政管理经验, 取长补短。

二、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入,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期。从教育部的试点院校开始, 逐渐扩散到全国高校。高校行政管理结合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特殊性, 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 初步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促使高校各项管理、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教育能力和学术水平都有长足的发展。即便如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高校传统的、粗放式的、低效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难迎合日益变化的时代要求, 高校行政管理也进入了瓶颈期。目前, 存在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 行政管理观念滞后

新世纪以来, 行政办公网络化、高效化的趋势深入各行各业。行政管理工作逐渐告别纸质办公, 其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网络所带给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刻变革也促使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与时俱进。但现实情况是,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并没有普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观念, 观念因循守旧, 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缺少发展的、长远的眼光, 管理不规范、不科学, 人为意志痕迹明显, 工作强调部门利益、缺少合作精神等等。行政管理观念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高校行政管理高效率的瓶颈之一。

(二) 行政机构严重膨胀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以上的行政管理结构, 所以导致机构膨胀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门、科室、机构数量较多, 随之相关管理人员也增多。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起到了强化作用, 但却也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臃肿, 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许多高校目前内部行政管理部门及附属机构林立, 门类繁多, 除了党政组织外, 还有学工、教务、人事、科研、发展规划、设备、后勤、基建、医院、子弟学校等部门, 多的甚至达到三四十个部门”[4]。这样就造成了行政工作“全面抓”的局面, 行政管理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在行政事务上, 同时, 高校将大量可利用资金投入到行政人员的薪酬、福利等方面。如此一来势必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等任务, 无论人力、物力、财力都难以有效地支撑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 管理队伍建设缓慢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 人的作用不可忽视, 即高校行政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制约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中, 人的因素即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最主要的因素”[5]。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近些年来, 由于国内外高校互动合作增多, 国内高校普遍借鉴国外高校经验, 增强了对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 招聘吸纳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行政管理人员, 管理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 由于传统体制模式、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限制, 目前主要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与国外一些高校相比还是比较滞后的, 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行政管理专业性知识薄弱、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等, 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同时对高校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严重浪费。

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 与时俱进, 更新管理理念

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对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有助于我国高校在全球化进程中抢占先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以我为主, 取长补短, 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与时俱进, 切实转变观念。在相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大胆尝试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深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打破行政管理人员的旧观念,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根本的原则, 增强行政服务意识, 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

(二) 优化行政管理结构, 创新行政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但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也存在着思维保守、管理僵化的现象,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生机与活力。因此, 深度优化高校行政管理结构, 大胆对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迫在眉睫。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有效地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按照正确的方式展开, 高校行政管理应做到权力平衡, 防止个人意志的独断专行, 建立一个动态的网络管理结构, 从上到下组织协同、加强联系, 以增强科室、部门之间的合作,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对于高校领导来说, 要按照不同人员的不同特点、不同情况, 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管理才能。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管机制和完善的考核制度, 促使相关管理人员遵章守法, 严格按照校规校纪行事。与此同时, 高校的学术管理水平也急需提高:建立相应的学术管理机制, 鼓励学术创新, 严惩学术不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 区别对待行政管理和学术教学, 理顺两者间的关系, 两者同时发展不可偏废。

(三) 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特殊部分, 要求行政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目前,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高等教育改革也随之深入,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必然加大。建立人员结构合理、管理技能专业化、“育人服务相结合”的行政管理队伍成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应有之义。高校应大力选拔具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 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专业化队伍。在实际工作中, 要结合学校和岗位的工作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要熟悉党的方针政策, 还要熟悉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 掌握现代管理工作的艺术和方法, 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有着重要影响。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高校行政管理科学、持续、有序、健康的运行, 国家的高等教育才能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助推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水金.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关系辨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6) .

[2]汪玉梅.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7) .

[3]杨慧.构建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J].管理观察, 2008, (18) .

[4]汪洋, 张继革.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

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篇9

高校行政人员是高校现代管理的承载者, 对高校行政人员进行绩效管理, 是将高校的发展目标和行政人员个人目标联系起来, 以获得业绩和效率的一个过程, 是对高校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建立全体教职工共同理解的过程, 也是通过管理增加实现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可能性、使高校整体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目前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高校行政人员实施绩效管理, 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岗位目标责任管理, 克服行政机关人员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良现象, 克服传统高校管理模式下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体制, 造成学校会议多、文件多、重复劳动多等种种奇怪现象。然而在这种管理方式的运行中, 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思想认识上偏重考核形式。目前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考评的一般做法是:年末每位行政人员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用固定的表格将本人本年度的业绩填好, 在本部门内部述职、评定, 然后将评定结果交人事部门。这种考评多被当成一项任务, 只是简单评定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合格人员, 没有意识到绩效考评是一个系统, 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二, 实际工作中对岗位职责认识不清。在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中, 职位分析还未受到普遍的关注, 很多工作岗位职责定位模糊不清, 没有明确说明工作的具体内容。这样失去了判断一个岗位工作完成与否的依据, 岗位目标难以确定, 导致难以科学考评。

第三, 绩效考核指标不够规范、科学。由于行政管理工作难以像教学、科研工作那样做到明确的数量化、等级化, 使得绩效考核缺乏科学的标准和规范的评价指标, 只能以“德、能、勤、绩、廉”五个笼统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所有行政人员的依据。这种用“一把尺”来衡量所有行政人员的考评方法, 使行政人员绩效考评难以消除诸多主观因素的消极影响, 考核时往往看重的是人情, 关系网络, 而不是考虑一切从实际出发, 造成考评可信度低。

第四, 绩效管理过程缺乏监督、反馈和沟通。行政人员的工作情况都是在日常

日常工作情况进行记录, 年终考评时就缺乏充分的事实材料依据来对其进行客观

绩效沟通是指在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 绩效相关人对绩效及绩效相关的事情进行双向沟通的过程。然而在高校的绩效管理中, 我们最常见看到的绩效沟通就是管理人员单向、宣告考核结果。显然, 这没有达到实施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

二、对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第一, 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思想认识。绩效管理是一个包含若干环节的复杂系统, 要使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对学校及个人发展的意义, 尤其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要加强对高校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专业知识理论、方法技巧的培训;加强对绩效管理观念、知识理论的培训, 使管理人员转变观念, 积极配合做好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工作。

第二, 明确岗位职责和绩效目标。工作岗位分析是人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 高校应对各个管理岗位工作目的、任务、隶属关系、流程等内容及有关完成这些任务目的所需人员特点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 可以确定岗位工作职责, 为科学的制定绩效管理指标和内容做好准备。依据职位职责, 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行政人员的具体绩效目标, 这是高校绩效管理的起点。每位行政人员必须在充分了解学校战略规划的基础上, 分析本部门的分目标和分战略, 根据个人的岗位职责, 明确自己该做什么, 为什么做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制定绩效目标时, 要坚持具体岗位具体分析原则, 科学合理的确定每个员工的具体绩效目标;坚持考核目标难度适当原则, 目标既要有挑战性, 也要符合实际情况;坚持整体和部分的原则, 每一个员工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所在部门和整个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

第三, 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体系。缺少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的绩效管理体系, 严重影响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以此构建符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特点的考核标准及考核指标体系是关键。应坚持硬指标和软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可行性和可靠性的原则, 应用科学的方法, 将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 在传统的考核内容基础上进行指标细化, 建立以德、能、勤、绩、廉为一级指标, 根据实际岗位情况设定分级指标, 指标权重分配合理的多级、全方位综合考核指标体系。

第四, 加强日常监督和绩效沟通。加强日常监督的目的是为绩效考评、绩效改进和行政人员的交流提供事实的依据。在年终考核中, 绩效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此外行政管理人员绩效如何, 应以服务对象的最终考评为标准, 因此绩效管理在加强日常监督、健全内部考评的同时, 应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纳人考评标准当中。

绩效沟通的重点而我们在是在工作中上级和下级以及同事之间不断的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进展、目标任务等相关方面进行沟通商议, 从而不断地就工作任务及实施达成一致, 并在考核结束后就考核结果沟通确认, 这样的绩效沟通才是有效的、完整的。通过绩效沟通, 将考核结果向领导反馈, 使上级能对被考核人有全面准确的了解, 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导向和工作引导;对被考核人及时反馈考核结果, 进行沟通, 实现良性循环。

摘要:文章阐述了绩效管理实施的意义, 分析了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人员,绩效管理,绩效沟通

参考文献

[1]、朱敏.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之我见[J].闽江学院学报, 2008 (2) .

[2]、孙琳玲.浅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J].价值工程, 2010 (1) .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初探 篇10

1、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现代高等学校行政发展的新趋势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在现代社会中, 高等院校承载着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高校规模庞大, 功能繁多, 职责多元化, 组织结构复杂, 各种观念, 新旧体制和外来因素的影响加大。随着教育的普及化,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内容, 职能, 地位, 作用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因此, 如何构建一个工作效率高效, 管理水平先进的现代化行政综合管理平台, 提高整个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 已经成为现代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2、行政管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局性, 根本性和政治性的问题, 是行政管理的思想基础。而行政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实施途径。高校承担着执行者的角色, 行政管理工作为整个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服务, 为广大师生教学, 科研, 学习, 生活各个方面服务。而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都是统一于高校教育。只有两者配合协调, 才能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认识误区

高校突出教学工作, 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造成许多高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管理水平, 管理效率不高。高校中层管理层的领导, 教学单位的领导, 除党政工作外, 还有教学, 科研任务。在学术上有造诣, 业务型的专家因工作需要走上党政工作岗位。而很多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人员, 有着各种不同的专业背景, 很多人没有管理学, 教育学的专门培训。缺乏有现代方法思考和管理。高校的特殊性, 使得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存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待遇, 学历, 职称偏低。行政管理人员很少机会进行脱产进修或攻读学位。

2、机构庞大、科层治理结构导致效率低下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 与政府机关和人员编制相似。各学院, 各部门形成小而全的局面。由于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 一个问题常常需要由几个部门分管或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协作解决。这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 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为了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 每个组织机构和成员有着不同的权限和责任。学校行政管理的最高层以行政权力为载体, 学校的各种资源, 包括学术资源都在各个组织和部门下。

三、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思路

1、精简管理模式, 减少层级

科层组织的管理层级相对较多, 而压缩职能机构, 减少管理层次可以使组织提高管理效率。更精简, 有效能, 使院系的自主权扩大。每个学院的规模, 机构设置, 对人员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果把一定的资源分配权, 部门机构的设置权, 人事权等下放到院系, 会提高工作的效率, 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行政管理规章制度, 健全各个部门的职责, 是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步入法制化, 规范化的轨道, 使各种矛盾利益的主体得以化解, 最终促进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2、增强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工作中。增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 充分合理利用资源, 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趋势。作为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 一定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熟练的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库和网络技术, 建立学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 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能及时了解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最新信息, 在此同时, 也可以收集各个方面的反馈意见。现代网络技术应用到学校具体管理中, 以网络充当信息载体, 可以及时收发, 处理发布和传递信息,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相应的办公信息资源库, 可以减轻工作负担, 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避免重复收集数据。

3、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

现有的考核标准过于粗略和模糊, 考评关系唯一, 考核缺乏反馈制度, 赏罚不明, 过度依赖奖惩制度, 职位高低影响考绩。所以绩效考核的完善要全面有效, 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使用行。明确考核标准, 不能含糊不清, 抽象深奥, 更不能有歧义和误解。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的考察, 多角度, 全面的考核才能有效的减少考评者的主观性。绩效考核不应将与工作无关的因素带入, 而更应当注重管理人员个人的工作相关问题。考核要对考核期内全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 而不能以偏概全, 或者用之前或最近比较突出的成果取代整个考核计划进行评估。在最终考核后, 要把结果反馈给被考评者, 同时听取相应的意见等。

4、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行政管理效率, 管理水平的高低, 与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素质是管理的社会化, 现代化程度的要求。也只有高校行政管理者不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更好地适应高校改革需要。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根本素质, 要求其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管理知识。行政管理人员应该精通国家教育政策, 对教育理论系统, 管理规律等熟悉了解, 同时具备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 公文写作等能力。要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 保持行政队伍的稳定性。要提高懂得法律, 管理, 境界等知识人员的比重, 积极推进社会公开考试, 把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吸收到管理队伍中。

参考文献

[1]朱灿焕:《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 《韶关学院学报》, 2003 (20) 。

[2]汪洋、张继革:《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建议》,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3]张奇:《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上一篇:背带缝合下一篇:价值时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