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

2024-08-11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精选十篇)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 篇1

1. 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 那么, 何为造型艺术呢?造型艺术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 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 (或色调) 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拍摄者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 表达思想感情, 并根据艺术创作构思, 运用摄影造型技巧, 经过暗房制作的工艺程序, 制成有艺术感染力的照片。简言之, 摄影艺术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摄影的艺术, 广义上包括一切与摄影有关的艺术活动;狭义上特指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存在的那一部分摄影。”

2. 摄影艺术的特征

我们所拍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现实场景的逼真再现, 这是摄影的第一个特征。另外, 摄影艺术还具有真实性、瞬间性、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特征。

真实性是摄影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它可以将现实世界的每一个场景即时“留影”, 镜头在一定程度上有“镜子”的功能, 可将现实世界摄入其中, 逼真再现。因此, 照片可作为流金岁月的“纪念”, 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 可作为“呈布公堂”的证据, 这都源于它本身固有的真实的特性。一开始, 摄影的发明就起源于“针孔成像”的科学发现。摄影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器材”, 如照相机、胶卷、放大机、冲洗药液等。摄影的发展与照相器材的发展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用于拍照的照相机, 从最初形式的“暗箱”, 到简单的全手动照相机, 再到现代全自动电子照相机、数码相机。一百多年的摄影历史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摄影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二、何为音乐艺术

音乐是以声音为其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意象的塑造, 是以有组织的音为材料来完成的。因此, 如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样,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这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音乐艺术表现手段的声音, 有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不同的一些特点。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中所发出来的声音都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 这些声音在自然界绝对不存在。所以,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 是通过人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创造出来的音响, 无论是一首简单的歌曲, 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交响乐, 都是作者创作思维的结果。

三、摄影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的联系

1. 各类艺术间的联系

摄影艺术作为艺术种类的其中之一, 有它自身的特点, 也与其他艺术种类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要说到摄影艺术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关系, 首先应该探讨艺术的分类问题。艺术的多样化存在促使人们很早就开始对艺术分类问题进行研究, 不论是东西方都产生了许多建立在不同分类标准之上的分类方法。分类方法不同, 分成的类别也不同。历史上比较流行的艺术分类法有: (1) 按照表现手段的不同, 把艺术分为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电影、曲艺、摄影、杂技等艺术门类, 每一门类又可细分为若干品种、体裁和样式; (2) 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作为分类标准, 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 (绘画、雕塑等) 、听觉艺术 (音乐) 、视听艺术 (也称想象艺术, 主要指文学) 三类; (3) 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作为分类标准, 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 (绘画、雕塑、建筑等) 、时间艺术 (音乐、文学) 和时空艺术 (舞蹈、戏剧等) 三类; (4) 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作为分类标准, 把艺术分为静态艺术 (绘画、雕塑等) 、动态艺术 (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 两类; (5) 依据创造形象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手段的不同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 (绘画、雕塑等) 、音响艺术 (音乐) 、语言艺术 (文学) 和综合艺术 (戏剧、影视) 。

艺术现象的复杂多变及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 决定了上述分类方法都带有一定的相对性, 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来确定各种艺术的特点和异同的, 但这种分类有助于显示每一艺术门类的特点, 同时也能促进各艺术门类的接近。这是因为每一艺术门类都有其相对独立的领域和特性, 在描绘生活的不同方面、表现人的情感的微妙变化上都有其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优越性, 同时又有其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定的局限性, 这使得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吸引。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 每一种艺术样式一方面竭力追求自决, 努力创新出独特的、自己所特有的艺术地掌握现实的方式, 另一方面每一种艺术样式都受外来的、其他艺术的影响, 吸取其他艺术的经验, 这就使得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2. 摄影艺术中时尚摄影与音乐艺术的联系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一切艺术都希望达到音乐的状态。”摄影与音乐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其表现手段的艺术的, 音乐形象的塑造是完全以声音为材料的, 它不像美术通过视觉作用于感官, 而是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心灵, 通过表达情感来引起人们对一定生活情景的联想, 以声表情。时尚摄影虽然与音乐在许多重要方面截然不同, 但二者又有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首先, 二者都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 而是主体精神的表现, 不是描写而是表情, 这使它们都具有比拟和象征性、多义性和概括性;其次, 二者都要靠一定的变量的比例关系来构造形象, 都具有鲜明的比例、节奏、韵律的和谐美。

具体来说, 作为平面艺术的时尚照片虽然是静态的, 但它通过整体布局, 通过整体的构图, 通过角度的运用, 通过气氛的营造, 通过色彩的掌控, 通过光线的把握, 可以体验连续流动的空间影像在瞬间的美, 使三维空间的物体或人体具有在二维平面上成像的特殊美感, 从而具有四维空间的魅力即音乐的表现性。同时摄影技术中各种形式因素的运用, 如形体的大小、高低, 线条的刚健柔和, 色彩的冷暖浓淡, 质感的粗糙细腻及对比、统一、均衡、对称、比例等形式美法则的合理运用, 都使表现对象具有类似音乐形象的节奏与韵律。当我们在欣赏时尚摄影时, 被摄影中模特优雅的身形线条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面部表情的胶质柔和感所带来的和谐而深深影响时, 便是时尚摄影艺术与音乐艺术结合时所带来的绝佳的呈现效果, 也是二者相结合迸发出的情感的激流。

3. 时尚摄影以数字媒体为载体与音乐艺术的融合

如今, 当下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依托于现有的载体, 而且在高速发展的科技推动下, 具有了更加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作为当下艺术表现的主流载体,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数字媒体的鲜明的信息科技的特点, 便捷的流通方式, 精确化的传播无疑是音乐艺术与之融合较为简便, 也较为高效的一种形式。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 篇2

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无形艺术,它以声音为表现手段,诉诸于人的听觉,是一种有情感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它的载体是声音和音响等媒介,借助于节奏、音响、旋律等以无形的艺术形式来传达精神。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通过运用各种艺术媒介如笔、墨、纸、砚等来将创作者大脑中的意象用点、线、面、光、色、影等媒介传达给观者,用一种平面的方式来传达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情感。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同属于艺术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性特征,但是在欣赏和创作角度上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从欣赏和创作角度分析两者的内在特性

1.从欣赏角度来看,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绘画是一种视觉空间艺术。

我们欣赏音乐,从细节、局部开始,直到最终演奏结束,我们才会从中体会到意味,它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运动,又在时间里结束,所以音乐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而绘画是在平面的材料上描绘,用二度平面创造三度空间的艺术。我们观赏一部绘画作品,绘画作品会以最直接的方式给欣赏着留下整体印象,而后才会具体分析其作品的细节之处,绘画作品要求整体的和谐,具有很强的空间比例布局,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它运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在一个平面的空间里充分展现,所以绘画是视觉空间的艺术,此为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一个不同之处。

2.从创作角度分析,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而绘画则具有不可复制性。

音乐作品只能通过表演才能被听众接受,不论在创作之初,还是在创作之中,听众并不能很好地去领悟与了解这部作品,只有在创作结束之后才能被表演,才能让听众从乐谱、从演奏中发掘其妙处,这个演唱、演奏的表演过程也即“二度创作”的过程,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这种二度创作是积极的,可以加深作者对作品的领悟和技术上的修改与处理,使作品不断地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而绘画作品则侧重于它的不可复制性,创作一幅绘画作品,画者只有一气呵成地用笔将心中的意象用线条勾勒出来,才会具有浑如天然的意境。但是每个创作者的手法、风格、笔力以及色彩调和的浓度不同,创作出的作品也会不同,即使模仿技术再高超,也不能和原作一模一样,都会略有不同之处,这就是绘画作品的不可复制性,而在乐谱上音乐作品则不同,它可以反复修改直到创作者满意为止,这一点也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二、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共性

1.两者都是对人的感官的刺激反映。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是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精神上愉悦的审美体验,音乐诉诸于听觉器官,绘画诉诸于人的视觉器官,虽然感官不同,但都是一种情感艺术,他们都能通过自身的特性来激发人们的情感,音乐艺术用高低快慢不同的节奏、调式来抒发情感,借助声音媒介将情感传达,而绘画作品则用色调、明暗、内容等形式将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传达与感染欣赏者,用一幅幅作品给欣赏者展示历史的、民间生活的、抽象的等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用这些绘画元素来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理解。

可见,不论是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尽管使用的媒介不同,但都可以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促进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审美情感的提升,透过不同的风格特色让欣赏者更好地领悟其作品的内容与情感,把握其作品的精髓。

2.两者都可以取材于客观事件或事物。

音乐与绘画艺术都可以取材客观事物的参照反应或取材于形象生动的民间故事的一部分,也可以取材于某一种艺术种类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特征。例如《拾穗者》就是受到人们在农场干活的这一实际生活场景的真实反映,《高山流水》《百鸟朝凤》又是对大自然真实美景的形象描写。一曲《梁祝》取材于一个民间爱情故事,用优美、舒缓、凄惨等不同的音色与节奏来抒发这一凄美故事的叙述。由德拉克洛瓦(1789―1863)所作的《希阿岛的屠杀》取材于史实,用昏迷呻吟的老人,病去的老妇,痛苦不堪寻乳的孩童,被绑在马背上的少女,再看入侵者那邪恶的面孔,残酷的掠夺枪杀,与受难者形成鲜明悲惨的对照,不得不令观众情感动容。 所以总的来说,二者虽然是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但都是取材于民间生活或大自然的客观事物或历史故事,再充分利用不同的形式来刺激听觉或视觉感官,将主题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联系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也不例外,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1.音乐艺术具有绘画艺术的色彩因素。

音乐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响来共同组合创作,就如同绘画中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一样,在绘画中的暖色系能给人带来一种有温度,暖洋洋,或者炽烈的感觉,而黑、白等冷色系则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而音乐中的高音低音,旋律音色的不同,同样和绘画中的色系一样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百鸟朝凤》用欢快的曲调,仿佛真的有百种鸟类在欢乐的鸣叫,用这种轻快优美的节奏来给人们展示高兴喜悦的情感。而《码头工人歌》中缓慢的节奏、沉重的.音调、反复强调的重音等等,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疲惫不堪的劳动工人辛苦劳作的场景,所以说音乐艺术中有着动态的绘画艺术色彩。

2.绘画艺术具有音乐艺术的动态性。

绘画艺术始终以色彩的浓度变化,线条排列的长短粗细形状等类似音乐艺术的节奏韵律一样占首要地位,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画是“气韵生动”。由于画家的风格不同,所以绘画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用不同线条的运动趋势、色彩的自身表现力来展现,又如同音乐艺术中高低、快慢不同的节奏和韵律一样。只不过绘画艺术是用静态的表现形式表达了音乐艺术所包含的艺术特色。五代南唐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从图画中我们可以看见轻歌艳舞、琵琶弹奏的热闹场面,在欣赏之中我们似乎是瞬间把这静态的图画转化为一种动态的有着曲子琵琶弹奏的音乐场面,从中营造出一种美的气氛,令人身临其境的奇妙感觉。所以说在绘画艺术中总是和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在彼此的相互联系,相互融通、促进。

四、结语

不同艺术门类均有各自的特点,音乐艺术的特征在于追求美妙的旋律、音色,以传达出不同艺术效果的作曲,绘画艺术的特征在于追求用点线、色彩、光影来塑造新的艺术角色形象来诠释对美的一种认识,是对现实生活的展现。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又有着相似点和共同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音乐作品中融入丰富的色彩来赋予听觉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绘画艺术创作时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可以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以更丰富的情感、更投入的状态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所以说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有着个性的基础上渗透交融,更有助于艺术创作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更好的让不同门类的艺术相结合,共同来促进艺术的成长,丰富艺术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胡凌著,《绘画艺术教育》,人们出版社,2001。

浅谈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共通性 篇3

关键词 影视 音乐 互通性

一、听觉上的极致享受和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1. 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其实就是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中创造出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现实的产物。它具有以下的特性:①音乐艺术的非实体性。作曲家创作这些曲子为的是反映现实生活,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表现这些音乐家们从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包括思想、情感、愿望、理想,音乐就是它们的物态化、对象化。所以音乐又具有非实体性。②音乐艺术的非具象性。音乐的物质媒介既然是声音,它就不会像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那样给人以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具象”,它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把他对于生活的感悟,所要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尽可能地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说音乐又具有“非具象性”。

2. 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对于我们而言要比音乐艺术更熟悉些,因为它是最普泛的大众文化媒体。它具有以下的特性:①影视艺术的跨文化性。古老的艺术都需要特定的文化背景去解读,但是影视艺术以“画面”这一世界性语言因素,使人们可以很轻易的去解读。影视艺术可以通过“画面”这一语言因素使世界上语言不通、不了解其他国家文化背景的人轻易地看懂它想要表达的东西。②影视艺术的科技性。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影视艺术。如果没有广角镜头,我们不可能看到《公民凯恩》中那样经典的景深画面,没有后来的斯坦尼手持摄影设备,我们也无法看到王家卫《重庆森林》等电影中的快速不规则运动的镜头。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影视艺术是受科技限制或影响最大的画面艺术,是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艺术。

二、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共通性

1. 都是流动的艺术

无论是音乐,还是影视,都属于动态的艺术。无论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还是时空的艺术(影视),它都不是静止不动的。音乐是靠流动的旋律来作艺术对象的;而影视则是靠活动的画面和声音来作艺术对象的,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2. 艺术感染力的贯通

影视艺术是通过画面这个语言因素来使人们看懂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音乐艺术则是通过节奏、旋律使人了解作曲家的喜怒哀乐。比如通过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梁祝》,两人的情意绵绵,全在大小提琴和鸣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影视艺术更是如此,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通过画面我们可以感觉到导演要传达的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

3. 艺术功能的异曲同工

《乐记》中早有记载“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音乐教化人心,使社会上的人都去朝着好的一面发展,不去作恶,社会就会很和谐。而对于影视来说,它也具备这样的功能,看一部好的电影,会从中吸取到很多阳光的东西,就会更加的努力去往好的方面发展。

三、声影映画——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完美结合

1 . 影视音乐

影视音乐指的是专门为影片创作而被选用的音乐作品,属于音乐的一种体裁,是影视艺术表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种背景氛围。

音乐也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气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时某个场面表现的是人物的一种情绪;或是欢乐、喜悦,或是悲苦、伤心,或是紧张、惊恐,或是轻松、愉快等等;有时影片的某个场面营造的是一种特定环境的气氛:或是喧闹或是静寂,或是繁华或是萧条,或是庄严肃穆或是活泼热烈,等等,而此时往往很少对话或没有对话。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从听觉这个角度介入,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使画面内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调,环境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渲染,从而达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的目的。如影片《追捕》中,杜丘不想连累真由美,说:“我是逃犯!”而真由美回答说:“我是同谋。”伴随着此画面的是一段柔和、优美而又含蓄的音乐,音乐为这个场面渲染了一种浪漫,温馨的气氛。凸显了真有美对杜丘那誓死不渝的爱情。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这就是音乐得连贯作用。 在镜头组接过程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动作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从一个局部或片断看,它常常需要另一种艺术手段从形式结构上加强它的连贯感。音乐正是这样一种手段,影片中的音乐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不连贯的,但它在局部上的连贯性常常对它所伴随跳跃的画面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使它们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一种连贯感。

同样,电影音乐最擅长的也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是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

2 . 音乐电视

音乐电视,又称music video,俗称MTV。MTV在20世纪末诞生,它的最终目的是在表达音乐所特有的情绪。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音乐始终都处于一个从属地位,它是从属于画面的,音乐形象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或使剧情更加完整而出现的。但是,在音乐电视中,音乐形象却是被表现的主体,而那些画面创作反主为仆地从属于确定的音乐形象。如周杰伦的MTV《千里之外》《东风破》等,画面做的非常精致,音乐也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令人会产生无限感触,使我们得到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陈斌,程晋. 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对音乐艺术与散文艺术异同的比较 篇4

任何艺术都由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呈现手段, 运用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媒介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从而使这一艺术门类形成于区别其他的美学与艺术特征。中国艺术讲求“形神兼备”, 重神而不轻形, 这其中的“形”就是艺术的形式, 而艺术形式的最直接构成就在于艺术材料的使用。音乐艺术语言包括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等, 同时还可以由不同的声乐和器乐来表现, 散文艺术材料主要以语言为主并塑造形象, 但音乐的具象性与语言的模糊性, 便涉及了二者表现形式的丰富程度不同。所以我们在《金蛇狂舞》中体会动感热烈, 在《白毛女》中体味喜儿的情愫与凄凉,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感受优美与清丽, 在贝多芬作品中感受宏大与奔放。不同的音乐作品不同的艺术材料运用都会带来不同的作品情绪和表现, 相比之下的散文艺术则要淡雅很多, 它只通过不同风格的语言材料表现, 作品的丰富性与区别也产生于语言的内在张力, 却并不明晰。琦君的散文《髻》与冰心的散文《往事》都为回忆名篇, 但两位并不相同的女作家在书写“思念”这一感情时却都使用了很相似的淡淡惆怅的语言。就两种艺术自身来说, 不同的材料性质也会造成创作风格的不同。“弦、指、音、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著作《溪山琴况》中所重点指出的, 其中“弦”所指的就是不同乐器媒介, 所呈现的声音效果也不尽相同。比如相较均为弦乐器的小提琴与二胡, 前者音色清脆阳光欢快明亮, 后者则更显沉稳怀旧哀婉闷骚;在散文中, 多使用通俗语汇的文章或明白畅晓或言近止远, 而用词晦涩的篇目多呈现隐晦曲折、意味深长之感。这样, 在艺术材料这一角度, 音乐艺术与散文艺术都需要各自媒介材料的运用构成艺术作品, 但构成的丰富性却有不同, 而且两艺术内部自身构成的材料性质也影响艺术创作的呈现。再者, 音乐的语言媒介非常丰富, 且形式差异明显。反观散文艺术, 各个国家的书写语言不同, 但终究不会产生像音乐媒介那样的极富差异的表现力。

二.艺术作品角度——音乐与散文艺术作品再现与表现方式的异同

张璪在做中国画时提出著名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以一句生动至极的“搜尽奇峰打草稿”阐述了美术创作需要的历练。二者提出的艺术从生活中来又反映生活, 适于各种艺术之中。在这一方式上, 音乐艺术与散文艺术不谋而合。《西湖十景》《在中亚西亚草原上》都是用音乐写景, 音符中仿佛有着如真境般的美景;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的佳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呈现了作家不同的所见所闻所感。二者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但更多的都在于其表现性和抒情性。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歌以叙志, 舞以宣情”, 黑格尔认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 它直接针对着心情。”由此可见, 音乐艺术是最具主观情感表现性的艺术, 例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等描绘景色的作品, 情更胜景;相比较言, 散文艺术再现的比重要更大, 如《荷塘月色》, 它以“漂亮和缜密”的写法, 打破了“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完成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 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如这般极富散文语言美感的写景之作, 无不是情景交融, 不可偏废。

三.艺术鉴赏角度

1. 音乐与散文艺术鉴赏能力的异同

接受美学非常重视艺术的鉴赏。音乐艺术由于具有极强的广阔性, 这一点连文学甚至也无法比肩, 因为它综合了太多因素, 它把我们内心的感情用最直接和单纯的方式呈现出来, 将物与我、客体与主体融合在一起, 甚至消解了物和客体, 具有一种鉴赏和接受的普遍性。音乐给人的印象很直观很快, 几秒甚至瞬间就可以体会到, 比语言更具世界性和普遍性。听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 即使并不了解音乐家本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依然可以注意到那缓慢沉重的节奏下感知出那种无法排遣的矛盾情感与沉痛剧烈的忧伤;然而散文艺术作为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和思想性, 只能作用于人的视觉, 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通感, 才有可能幻化为触觉和听觉, 而视觉本身就具有理解上的据现性, 必须要借助想象和理解。所以对于目不识丁之人, 再好的文学作品也无法欣赏。

2. 音乐与散文艺术鉴赏的时代性异同

时代的流变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社会观念与审美需求和形式的巨大变化, 深刻影响着音乐与散文的鉴赏, 使之打上了浓重的时代标记。音乐与散文艺术的鉴赏更随着时代科学的进步而获得了更广泛的鉴赏方式。远古时代音乐的鉴赏多具有此地此时和随意性, 随后音乐艺术进殿堂直到被刻录成音像制品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鉴赏方式更是体现时代变迁;散文艺术的鉴赏从无到有, 从散文产生时必须以竹简、丝帛为载体的阅读方式到印刷术产生后的纸质广泛普及阅读到今日手机电子书、PDA等设备的随机与休闲的鉴赏方式, 散文的鉴赏方式也因时代的变化而更具消费性。

作为艺术门类中两种重要艺术形式, 二者有着非常多的类似性, 又有着各自独特的特性, 同时二者相互影响甚至融合, 达到艺术的通感。音乐是流动的散文, 散文是凝固的音乐。艺术恒久远, 价值永流传。

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与审美 篇5

摘要……………………………………………………………………………………2 引言……………………………………………………………………………………3

一、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4

二、创设多元音乐艺术氛围,培养幼儿灵敏的音乐感受……………………………4

三、幼儿音乐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

四、美妙的音乐需要艺术的引导……………………………………………………6(1)学会聆听…………………………………………………………………………6(2)生动形象的语言…………………………………………………………………6(3)自然的引导………………………………………………………………………6 参考文献………………………………………………………………………………7

浅谈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

【摘要】:音乐艺术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不断的摸索与研究中本文总结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音乐教育;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幼儿艺术教育的热潮,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儿艺术教育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育。它能够丰富幼儿童年生活,能怡情养性,优化精神世界;能够使幼儿继承优秀艺术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对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心灵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降生的那刻起,孩子们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寻觅鲜艳明媚的色彩,喜欢聆听丰富多彩的声音,他们终日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中,而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抒发带给孩子美妙动人的场景,加上孩子又具有喜形于色、情感外露的特点,因此孩子对音乐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孩子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常常会比成人更敏感、更富有激情,会随着音乐手舞足蹈,音乐活动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快乐的发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领域中的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作为这项教育的接受者,孩子们最喜欢的、最乐于接受和理解的是什么样的音乐?我们要通过怎样的艺术的方式才能使得更多更好的音乐渗透到孩子幼小的心田中,本文将通过对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和特点的分析,探讨较为科学的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形式。

引言

一、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我们知道音乐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形成高尚优美的道德情操。一方面,通过幼儿音乐教育让幼儿认识表现音乐的各种符号手段,掌握必要的演唱、演奏技巧,同时学会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培养和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另一方面,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幼儿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更是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音乐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创设多元音乐艺术氛围,培养幼儿灵敏的音乐感受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注意创设优美的音乐环境并开展活动。在班内,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培养幼儿“音乐的耳朵”。奥尔夫认为“音乐来自于生活”,我们努力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和生活的多方面联系、相互作用及影响,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它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老师会在钢琴上弹奏(或放磁带)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曲子,使幼儿一

进入活动室便感到音乐的气氛,诱发幼儿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是激发幼儿学习音乐、增强幼儿对音乐敏感度的必要前提。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给幼儿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兴趣。

三、幼儿音乐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易于让幼儿接受,对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幼儿期是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时期,是决定人的一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三岁儿童已经开始有自我意识。在这个时期,他们已经有意识地要去探索世界,并且会毫无保留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幼儿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难以接受,应当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采取音乐游戏的方式,选取优秀的音乐教材,带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狐狸捉小鸡》是大班幼儿非常喜欢的音乐游戏,在游戏中,请一名幼儿戴上狐狸头饰扮演狐狸,其余幼儿戴上小鸡的头饰当小鸡,这样增加了兴趣性和真实感,“小鸡”围成圆圈,“狐狸”蒙上眼睛站在圆圈中央,这时“小鸡”合拍地边走边唱,“狐狸蒙上眼喽,谁也看不见喽”,唱完之后,当狐狸叫“小鸡”中的任何一个幼儿的名字,被叫的幼儿学一声小鸡叫,狐狸听到鸡叫,循声去捉小鸡,通过有趣的“狐狸捉小鸡”游戏,培养了幼儿听辨声音方向的能力,幼儿在愉快欢乐的游戏中学习音乐,发展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

四、美妙的音乐需要艺术的引导(1)学会聆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幼儿园音乐教育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于幼儿敏锐的听觉能力,幼儿唱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必须在幼儿学会聆听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会聆听音乐,可以帮助幼儿很快进入音乐情境中。小班的孩子在刚入园时,出现哭闹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常常播放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乐曲,稳定、安抚幼儿的情绪。孩子通过不断地聆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跟着音乐一起打节拍,在以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就可以让幼儿很快地掌握音乐节奏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当孩子们在听音乐方面表现出初步感受时,便可以教幼儿学唱歌,歌曲中有歌词更能帮助幼儿步入奇妙的音乐世界。(2)生动形象的语言

说话要有趣味,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音乐教育的方法也必然被孩子所接受。由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应该将自己的语言倾向于儿童化,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再加上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孩子的注意力很自然会被吸引。(3)自然的引导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由于幼儿的年纪尚小,光靠听老师讲接不一定能很好的接受和理解,我们需要用有趣的方法引导。首先,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入手,这也是最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的方法:模仿小动物。如:音乐游戏《动物模仿秀》中,“小花猫,喵喵喵,伸伸懒腰,喵喵喵……”幼儿可以边做动作边跟着录音

唱,学习歌曲的节奏。其次,可以一边播放歌曲,一边通过问题引导幼儿理解歌曲的感情倾向。如:在歌唱“两只小鸟”时,先诱导孩子们去感受小鸟飞走了的心情,提问:“丁丁飞走了,东东也飞走了,树上还有小鸟吗?树爷爷好孤单啊!”然后再对比小鸟回来时的心情,在孩子理解歌词内容后,歌声中就充满了真实情感。

幼儿音乐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社会性等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操作者,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性,尊重他们对艺术的纯洁感知,有技巧对其审美和生活情趣进行引导、开发。要充分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探索更理想的幼儿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幼儿音乐教育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各级各种与之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更多的新路子,每种积极的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

参 考 文 献 :

(1)黄瑾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许卓娅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王懿颖 《学前包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良人与音乐背后的艺术 篇6

“良人”主创张志伟除了是名专业的音乐人外,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幕后制作的授课老师。本文希望通过记者与张志伟的对话,了解中国原创音乐、小众音乐,以及除了大众了解的歌手之外的音乐背后的艺术。

中西结合:古典的名字,现代的模式

音乐周刊:“良人”是什么意思,为何取这样的队名?

良人:“良人”在古语中是“夫妻”的意思,也是“两人”的谐音,寓意两个人的声音。我和我妻子有着共同的音乐理念和音乐理想,所以便组成乐队一起去在追逐音乐的道路上探索,“良人”则是能表达我们再好不过的名字。

音乐周刊:音乐团队的模式以及在音乐作品、演出里是怎样的分工?

良人:乐队中只有两个人,我妻子负责录音作品和演出现场时的演唱部分,我负责所有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中的现场演奏。

演出的表演模式现在国内虽然还比较少,但是在国外已经普及,尤其在欧洲是非常流行的一种现场形式,一个人演唱,另一个人进行所有音乐的演奏,除了现场乐器的使用外,其他大乐队所需要的乐器,以及乐队现场做不到的音效音色等,全部都可以由电脑操作音乐软件及音源来完成。这种表演形式是在很多年前我和外国音乐人的交流中接触到的。

这种演出模式的好处就在于,在人数少、阵容小的时候也能完成完整的音乐,可以避免团队人数太多时,在音乐或其他方面产生过多的分歧。现在国内也开始有这样表演形式的演出团队出现,比方说“安与骑兵”。而被中国听众所熟知的new-age新世纪音乐代表“恩雅”这位歌手,十几年前她的制作团队就是这种只有两人的团队。当然,两个人的音乐作品也分为录音棚作品和现场作品,现场如果需要其他乐器来进行演奏时也是可以加入其他乐手的,而录音作品的创作大部分就是两个人来完成。

音乐周刊:你前面说到,电脑可以代替大乐队中其他大部分的乐器,具体在演出中,电脑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良人:除了现场演出中不可被替代的歌手的演唱外,电脑基本上做了所有其他音乐部分的铺底,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在现场演出时,通过演奏合成器在适当的时机里加入SOLO和炫技的部分,来更好地点燃现场气氛。

融合音乐 探索风格新道路

音乐周刊:良人的音乐定位是什么风格,为何会选择大部分以少数民族语言或者仅仅是哼唱形式的这种风格来进行创作?

良人:我们的音乐属于“世界音乐”这个大范畴中,在古典音乐、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探索的第三条道路。既不是传统古典,又不是普遍的流行,有文化背景,也有相对严肃的题材,还有新音乐元素的探索。

我有一种个人的认识,人声在一首音乐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你唱人们能听懂的、所熟知的歌词,好处在于能很好地将你想表达的音乐内容让听众产生共鸣,被听众所理解。但是也有坏处,音乐内容就容易拘泥于字面,仅限于字词句所能表达的意思。而选择人们听不大懂的语言,如佤族语、彝族语、蒙族语等来进行人声演唱的时候,听众就会更加去留意人声作为音色的使用,不被文字所干扰,就更会去在意作品中想表达的音乐情绪,这样音乐就到位了。其实任何音乐的形式都不是很重要,什么音乐都可以深刻,只是很多常见的风格、音乐语汇已经被使用太频繁,什么风格必须有什么样的音色、什么样的唱法,所以我们要不拘泥于形式,包括常规的声学乐器、民乐等,不完全遵循各自的经典演奏方法,一切为我们自己的音乐语汇服务。

音乐周刊:你经历了怎样的音乐历程才拥有这种“融合理念”去创作音乐?音乐主要的创作方式是什么,想表达什么?

良人:我们最开始正式学习音乐是从古典音乐开始的,之后痴迷摇滚乐。两者的结合让自己对于音乐的包容度变得很大,同时不满足那些经典的声音和风格,寻找很久觉得真正适合的东西就在从小生长的土地以及熟悉的风土人情中。所以,用西方的音乐制作技术以及理念重新看待传统,便有了所谓的“融合理念”。不需要去给音乐做出系统的归类,良人的音乐在首次聆听时,你会发现找不到任何一首歌曲相像。我们的很多音乐都是因为类似“行者”的经历才有的。去旅行、去远方,在那些我们不熟悉的地方看到很多知名的建筑、不知名的美景,陌生的部族、新鲜的歌谣,这些都成为了音乐创作的动力和素材,在心中慢慢发酵,之后便有了新的音乐。比如《神之舞》是在描述泸沽湖边摩梭人的转山转海带给我们的意境。《阿依几几》起先是由一对彝族小姐妹哼唱的歌谣而来。《乌衣巷鸣》是我们走到南京乌衣巷时,脑中瞬间涌现刘禹锡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彼时彼景感触颇多,之后歌词和旋律很快便写了出来。创作音乐这么多年我们依旧保持每年有一定量的创作,并从中找出精品去做细做好,保证到最后呈现到听众耳朵里的音乐,都能经久不衰。但是这非常难,比方说曾经听到的藏经的吟诵,从有了创作理念到成品出来,花了6年时间才让自己消化完、理解透,才以自己的理解编制成音乐作品。聆听良人的音乐,需要沉下心来,安静地聆听,会得到不一样的领悟。

音乐周刊:在音乐作品中具体是如何体现融合理念的?

良人:例如《梦中的额吉》这首歌的旋律就是古老的民谣,是蒙古族的基调。在唱法也运用了原生态唱法的技巧,这些就是中国古典音乐部分。而再次创作改编中的其他部分就运用了流行音乐里编曲和配器的手法,并加入了电子音乐的元素。古典和现代包括电子音乐的融合,最后就再现了歌曲想表达的静静的思念。因为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回头看的时候总是会有不足和遗憾。

音乐背后的艺术与技术

音乐周刊:良人音乐幕后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良人:音乐大部分是独立制作完成的,除了一部分改编的民谣,作曲部分都是自己完成。我的好朋友江又禾担任了一部分歌曲的作词工作。音乐整体来说并不是常见的风格,所以在编曲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尤其是那些古老的旋律,不想在重新创作时失去其特有的神韵。有些音乐的编曲最长花了1年多时间,反复地修改。从乐器以及音色角度来说,我们比较喜欢电子音色以及非常传统的民族乐器,它们可以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当然,这需要一些创作技巧,比如把古老乐器重新采录然后制作新的声音。

nlc202309040617

编曲完成后是录音与混音的过程。在这其中我们不太会去遵循常规制作手法,因为在良人的音乐中,人声也是一件乐器,所以对于人声的录制以及混音需要根据整首音乐的感觉去创作。这也是独立制作的优势,在音乐的制作部分也区别常规唱片工业中的制作手法,让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我们的理念。

音乐周刊:你提到的编曲和配器,大众要怎么去理解?

良人:配器是作曲里面必学的一门学科,在配器的学习里,可以了解每个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给乐器分配声部在音乐作品中合理的使用方法、搭配原则,及如何使用乐器去创作。编曲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伴奏。除去人声以外、其他所需要的乐器的制作搭配,最后形成各个乐器的和谐,完成完整的音乐。简单的说,编曲决定了一首歌最基本想表达的精神、风格、特点,决定音乐作品中使用什么乐器。当然在编曲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人声,人声本身也是一件乐器。

音乐周刊:录音和混音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良人:现在作曲和从前不一样了,乐手演奏后,用录音技术把原始声音通过话筒采样变成数字音轨,这就是录音。而现在的音乐作品中出现了多音轨录音,就是把所有乐器分别录制成音轨后再合到一起,合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音轨之间在频率、空间、音量上会出现打架、相互干扰等现象。混音就是通过对每个乐器音轨、包括人声在内的所有轨道的频率、空间、音量从新调整,让所有音轨通过从新混合后变得融洽、更加好听,现在大家经常能看到的一个词语REMIX就是混音的英文。现在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混音,已经能达到混音前后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就好比是二次创作。混音能让原本干瘪的作品充满空间感。

音乐周刊:如果把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比作一个人,你觉得是怎样的构成?

良人:歌词和旋律是这个人的灵魂和内在;配器编曲是这个人的骨架和肉体;录音和混音是这个人的衣服。衣服穿的好不好看很重要,但是内心不美、身材不好,也没有太多用处。

音乐周刊:你音乐人之外的身份是老师,两个角色是怎么定位的?

良人:老师是事业,音乐是理想。在学校主要是教两部分课程,一是音乐制作,简单地说就是把音乐实现唱片化,如何把有了灵感的旋律变成一首完整的歌。传统中大家说的作曲是古典派的,写出的都是室内乐和交响乐,而音乐制作更多的用处是创作现代音乐。二是声音设计,我们在电影、游戏、电视剧、广告中除了音乐之外,所有听到的声音,比如烘托气氛的音效,对白后铺底的音响都是声音设计的范畴,它需要音乐制作以及录音混音等结合。音乐制作中所需要的音源,也是运用声音设计的技术去采样制作完成。这是近两年来国内新兴的音乐行业。

选秀的现在,原创的未来

音乐周刊:如何看待现在中国的原创音乐?会让自己的学生去参加音乐选秀吗?

良人:现在中国原创音乐生存空间已经好了很多,小众音乐也已经不像以前被统称为地下音乐了,并且喜欢各类小众风格的听众也随着品位的提高增加了很多,形成了喜欢各种风格的音乐群体。口水歌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生存音乐,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追求音乐的品质,未来发展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有感而发,都可以去写自己的原创歌曲,但写歌和音乐制作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写出的歌曲还是要交给专业的音乐人士去制作,才会在音乐质量上达到标准、精细。

其实我和现在许多音乐人的观点不一样,我觉得选秀节目多并不是件坏事。节目一多,大众看的多了,眼光和口味就刁了,节目之间也会互相攀比、竞争,像《我是歌手》就比之前的其他节目在音乐质量上有所提升,优秀的节目才会生存,选秀的发展会是良性的。

我提倡学生去参加选秀比赛,那会增加很多经验,得到很多的磨练。至于是否能得到名次,有些事情也不光是实力说了算的。

音乐周刊:对于未来的音乐,你认为会到达什么样的音乐高度?

良人:身为音乐人,肯定希望自己的音乐成功,我们所做的音乐在现在来看是比较小众的,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广度,还是有一个比较艰辛漫长的过程。但是我希望良人的音乐是耐听的,就像某听众给我们留言说:“你们的音乐就算十年后,也不会过时。”不管10年、20年,我们会坚持把音乐做下去,让更多人可以知道这种新音乐、新声音的存在。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 篇7

《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张前著,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张前教授为著名的音乐美学家, 在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学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此书可将其概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对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 包括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层面, 以及对于作品分析、风格、乐谱版本的比较等等;后半部分为对音乐美学思想进行阐述, 包括中国以及西方的音乐美学观点, 以及在中西方的乐器演奏艺术上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书中多举例为一特点, 引用了很多名人所说过的话, 也有取自于古文诗词、书籍杂志等文献的名言佳句, 但是在引用外国佳句时, 可能由于语言翻译的关系, 有时会出现语句不顺以及倒装句, 需要重复研读好几次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意思。在看书的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似曾相识的句子, 原来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内容, 在此处又再一次的完整重复, 也许是探讨的主题有相关联, 所以再次的强调, 但是大篇幅的例证重复, 会使读者产生厌烦感, 无心再一次的字字详读。音乐表演美学的主旨在于研究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 所以也隶属于音乐美学的一部分, 书中介绍了中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在了解音乐表演艺术的过程中, 必须先对大方向的音乐美学有所了解, 但是书名必竟为音乐表演艺术, 读者选择此书无非是想在音乐表演实践方面得到启发, 美学思想理论占了大篇幅, 或许对于读着来说有点与目的不符。章节的标题虽皆为演奏艺术、音乐表演艺术等等的发展, 但在详读过后, 内容或许比较符合音乐史、乐器史等演变, 对于表演实践方面似乎没有太多的关联。如第十三章--20世纪中国乐器演奏艺术的发展, 介绍了中国乐器的演变、作曲家的生平、代表人物、著名作品等等, 此些内容也许与音乐表演艺术是有关联性的, 但对于想要了解表演艺术实践方面的我, 就没有引起太大的兴趣。

《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杨易禾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此书为杨易禾教授对于早期著作《音乐表演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进行扩充与补足, 将原有的内容前后各增加了数章节来对音乐表演艺术做更详细深入的探讨。书中除了在表演方面的实例做分析, 在表演思想、美学理论甚至是表演艺术教育上皆有详尽的介绍。举例部分也是占了重要地位, 除了引用名人、古文佳句外, 从电影里、邻近的生活例子里以及诗书画、历史故事中, 都提出相关联的描述, 此外, 杨教授也善用比喻, 将音乐比喻成生活中的事物, 让我们能够激发想象力, 举一反三, 将书本上的论证模拟到现实生活中, 使呆板艰深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也较好理解。除了阐述美学思想家的观点, 杨教授在书中也提出自己的看法, 笔者觉得这是好的, 让我们知道作者的观点是属于哪一方面抑或是有着另外的思想, 毕竟我们看书就是想要知道这个作者的归纳与看法, 否则不管文献出自于哪位作者, 内容皆是一样无分别的。同样是杨教授的著作, 《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与《音乐表演美学》两本著作相较之下, 《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除了在内容篇幅上的不同外, 也增加了很多谱例, 使我们能够在文字的叙述下, 有谱例进行对照, 对于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例证也不仅限于二胡, 对于声乐艺术、钢琴演奏等等中西方音乐也略有比较。

两本同样是关于音乐表演艺术的著作, 相比之下, 笔者较喜欢杨易禾教授的《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杨易禾教授为二胡演奏家及教育家, 将书中的例证重点放在二胡的表演美学上是非常自然的, 虽然大部分皆是有关二胡的实例, 但是能够让我们了解在二胡这样民族乐器上所遭遇到的情况, 能够进而延伸应用至自身的专业上。身为一位民乐演奏家, 从自身的经验来传授在表演过程所会面临的状况是再好不过的, 包括演奏前的准备、登台的瞬间以及演奏后的阶段, 这些亲身体验的经历远比头头是道的理论要实际的多。如何判别音乐表演的质量、型号的思考、演奏的风格流派如何取决、如何练习、演奏中的力度速度变化、对于演奏的各方面思考等等, 这些内容对于音乐表演实践来说是具有启发性的, 虽然书中也大篇幅的论述美学思想以及深奥的古文哲学, 但是最终皆会告诉我们如何应用到表演之中, 如何将其思想与音乐表演实践相结合, 这对于想要探讨音乐表演美学的读者有着相当大的益处。

在音乐表演的议题中, 「观众是否存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表演除了要有演奏者, 不可或缺的就是观众, 但是只要一想到观众, 一些无可避免的紧张就会接踵而至, 甚至造成呆板、形式化的为观众的演出。有人会说:“就当那些观众不存在, 就像在平常练习的琴房里一样。”也有人说:“在舞台上表演, 就是要与观众交流, 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但是, 真的能够如此吗?表演既是为观众演, 又要当作他们不存在, 这到底该如何取舍呢?在《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中提到:“真正为听众的创作心理应该是用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人的音响去打动听众的心灵。”所以演奏者本身也是听众, 他在演奏中也在倾听着自身的演奏, 舞台上的演奏心理过程始终专注于音乐, 沉浸在自身的音乐当中, 此时观众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了, 更别提及因为观众而导致的紧张了, 直到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 观众的掌声才唤醒了他们, 才察觉到观众的存在。唯有演奏者自身融入音乐、被音乐感动, 才能够使台下的观众一起进入音乐的世界一起感动。

在两本著作里, 同样都提到了关于作品风格的三种见解:一是要求演奏主体绝对忠实于原作, 不能改变其面貌;二是强调演奏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将此二重性融合。笔者赞成第三种见解, 我们不是作曲者, 更不是生长在作曲者的年代背景, 要完整的展现作曲者心中的想法是不可能的, 只能够力求符合, 靠想象来体现曲子的原本面貌, 表达曲子所要传达的感情, 演奏家自身所理解的想法, 只会是客观性的。了解作品的背景, 融合自身的二度创作, 正所谓千人千面, 每个人所演奏出的同一首曲子并不会完全相同, 即使是同一位演奏家, 所演奏的每一次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

论作为艺术的音乐与作为文化的音乐 篇8

音乐艺术从本质上讲,音乐就是人类精神智慧的产物。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升C小调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描写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在这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情感。例如,在第一乐章中,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和他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他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洛秦在他的著作《是我们作用着音乐,还是音乐作用着我们》这篇文章中谈到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一位朋友来信说:“曾经有一个晚上,我听贝多芬的《月光》后,坐在床上痛哭,悲痛欲绝,因为那个优雅的年代永远不会再有了!”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灵魂和思想同时被猛地触动了一下,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艺术效果吗?我们怎能不说,这就是真正的作为艺术的音乐。

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文化的音乐: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在形式、在内容上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这一点可以用音乐充分地展现出来。例如,民族音乐,就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特色、不同民族的文化。如果用作品来说明,我们可以看看洛秦先生的《心&音.com——世界音乐人文叙事》,这本书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尺八与狐狸的故事”催人泪下,“爱尔兰风笛声中的哀歌”感人肺腑,“一罐可乐的故事”发人深省,“大胡子安迪的选择”充满哲理。你可以在抒情诗《生命轮回不灭:孟买城恒河边的音乐诗篇》中与印度对话,也可以在抒情诗《羽毛在歌唱》里与印第安人谈心……就这样,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世界各地的乐器、音乐形式,了解了世界各国的历史、风土人情,思考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问题。可以说,我们通过一首歌,或者是一部音乐作品,可以了解一个种族、一个民族的历史,因此,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形式,它有别的形式无法替代的价值。

邓启耀在《访灵札记》中记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彝族老人被请去城里进行跳神祭祀的“还原”表演,干了一会儿后,老人要回去,主持人问是不是他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老人说不是,并说他们对他非常好;主持人问那是为什么,知道老人家里很穷,说可以给他加薪,老人摇摇头说:“不是这些问题,是我的神不来了,因为我们天天作假。”

由此可见,生活是第一性的,艺术是第二性的。这些反映现实、交流思想、抒发感情、娱乐生活的音乐,是作为文化的音乐。但无论是作为艺术的音乐还是作为文化的音乐,它们都在人类的历史、文化、社会、文明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为我们提出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启示着我们去思考。只要我们继续尊重音乐文化,不懈地追求音乐艺术,那么,我们一定会在音乐中获得或多或少的启示。

摘要:一方面,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意志的表达和智慧创造的载体,历来是人类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高级形态和有效方式;另一方面,生活是第一性的,艺术是第二性的。一些反映现实、交流思想、抒发感情、娱乐生活的音乐,又是作为文化的音乐。

关键词:音乐,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洛秦.音乐的构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论舞蹈与音乐的艺术关系 篇9

《乐记·乐象篇》中说:“诗, 言其志也, 歌, 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都说明, 自古, 舞蹈与音乐就是共生共存的, 也是人类表现艺术的最佳途径。

我国当代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认为:“舞蹈是不能离开音乐的。舞蹈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情感的组合, 它是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长短, 节拍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中进行的。”贾作光的这一舞蹈创作思想更加体现了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音乐形象深化舞蹈形象并启发舞者的情感, 而舞蹈更能丰富拓展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音乐的体现。只有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 才能创造出更为感人的艺术形象。

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是血肉相连的伙伴。在大型舞台剧中, 音乐与舞蹈都具有戏剧性的结构, 舞剧的角色、动作与音乐的关系是统一相辅相成的。例如, 在柴科夫斯基为舞剧《天鹅湖》所写的音乐中, 主要角色都有相对独立的音乐主题, 并围绕着主题发展, 创造出符合角色性格的音乐形象。舞剧音乐的创作是根据情节的发展, 情感的起伏, 性格的矛盾而进行的。

舞剧艺术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舞蹈音乐的发展, 长期以来, 舞蹈家和音乐家都在为获得相互融洽的关系而努力, 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 对音乐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便促使舞蹈编导和音乐创作注入现代的气息, 也促进派了舞剧的大力发展, 就世界范围来说, 尤其是舞剧音乐, 已经与交响诗、歌剧、室内乐等并列。

荣, 如《惠安女人》是以闽南文化为背景, 以惠安女人大海般的情怀, 采用富于地方色彩的乡土乡音, 创作了一系列福建特色音乐, 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反映了惠安女人的命比石头还硬, 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的不朽精神。近年来的舞蹈大赛中,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 如《俏花旦》、《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和《无名花》等等。这些舞蹈的音乐创作都能与舞蹈构思紧密结合, 取得了巨大成功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艺术领域的两大表现形式, 音乐与舞蹈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舞蹈是一种以人体本身作为载体, 以视觉形象作为传播途径的艺术, 它主要通过人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的内在情感或者是一种情绪上的单纯宣泄。而音乐则是通过声音作载体, 将作曲者的思想感情以声音艺术从听觉上传播给听者。

首先, 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 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 舞蹈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根本原因就在于节奏。从人体生理的意义上看, 人体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 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 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 不是任何音乐都能够同舞蹈相结合, 舞蹈音乐的节奏必须鲜明, 并在情感、风格等各个方面与舞蹈相适应。舞蹈的全部律动都来自音乐的特定节奏, 舞蹈律动性的实质来源于对节奏的感受力愈深其肢体敏感愈强烈, 有了动力性的节奏就想舞起来, 节奏就是舞蹈表演的艺术的动力。

其次, 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 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 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 而可以丰富舞蹈, 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先生在《舞蹈的音乐结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 从总的方面来看, 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 丰富舞蹈形象, 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如民间舞《石头·女人》的音乐, 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 洒脱、纯朴的音调特征, 配合上生动的舞蹈, 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和忍辱负重的典型性格, 令人回味无穷。将舞蹈的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统一, 从每个乐句、每个乐段、直至使人觉得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从舞者飘动着的舞姿中流淌出来的, 由舞者自身“唱”出来的, 使舞蹈的运动充满歌唱性。同时, 使音乐变成可视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同时, 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 优秀的舞蹈作品总是和音乐同步进行和为一体。

舞蹈艺术从产生到发展至今, 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随着不断完善, 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门类, 当它进行表演的时候, 美术、灯光、道具等都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舞蹈作品当中, 以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这些还不够, 它们都是视觉上的冲击, 都是用眼睛去看的, 那么这在情感的传递上过于平面化, 过于单调, 缺乏立体感。而音乐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之处, 音乐的传播载体就是声音, 这是音乐艺术独一无二的特点, 当音乐加入到舞蹈作品当中之后, 马上就形成了一种视听的立体感受。一个完美的舞蹈作品, 配上量身定做的音乐, 再加上其他艺术形式的配合, 其巨大情感冲击力和艺术魅力是无容置疑的。舞蹈剧《好大的风》第一段“回忆”中, 音乐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 由小变大, 由远至近, 把观众带进了故事氛围中, 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 在唢呐呼喊般的领奏下, 和着强烈的鼓声、钹声, 与弦乐的短促有力的演奏, 把舞蹈推向了高潮, 最后音乐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风吹去, 更加让人为之感动。正是这舞蹈与音乐的浑然一体表现出的巨大艺术魅力。

明确音乐与舞蹈的对应关系, 有利于培养舞蹈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使他们善于从音乐中捕捉舞蹈形象, 使他们的每一个舞步和造型都能通过音乐得到更完美的诠释。就因为音乐的美给以舞蹈更广阔的表现力, 也因为舞蹈的直观而强烈的肢体表现, 使之音乐更加体现的具有立体感, 更有生命力。他们之间的美与美的结合就是艺术的完美的结合, 也就是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的高度统一;音乐节奏、旋律与和声同舞蹈动作、造型的浑然一体;使音乐通过舞蹈变成了“看”得见的艺术;使舞蹈通过音乐变成了“听”得见的艺术。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 音乐虽然在舞蹈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但它总归是为塑造舞蹈艺术形象服务的, 这里有一个主次之分。为了服务于舞蹈, 音乐常常会舍弃自己本身的结构形式特征。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这一点, 就会混淆音乐在舞蹈中的主次地位, 也会让舞蹈表演失去了舞蹈真正的艺术魅力。

总之,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人类用这种语言进行心灵的沟通;舞蹈是无声的音乐, 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音符。舞蹈表演从音乐中吸取养分, 展现自我, 也诠释音乐, 所以说:“舞者, 乐之容也”。音乐与舞蹈它们之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融为一体不可分隔。而我们只有对它们之间的这种特殊艺术关系认识、理解, 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使之舞蹈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得更高!飞的高远!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舞蹈音乐概论》作者裘柳钦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6

[2].《音乐美学》作者.王次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6

音乐与绘画的艺术初探讨 篇10

情景导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条美丽的丝带,丝带在你手中你可以怎样的去舞动?

生:学生讨论,表演。

教师带来两段音乐,根据音乐的节奏和速度,请你来舞动丝带?

生:可以做直线舞动,可以做缓慢的波浪舞动,或者急速的波浪舞动等等。其实音乐是听得到的画面,绘画是看得见的音乐,让学生体会了音乐旋律的线条美,同时也让学生知道音乐的情绪也是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去表现。

学生观看画面,展开音乐的联想。

创作实践,听音乐联想画面。

学生创作画面,编创故事。

让学生欣赏了音乐,展开丰富的联想,根据音乐的要素和绘画的要素结合创造场景画。

2 案例过程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会有突发的不和谐的音乐联想或绘画联想,教师如果采用的处理方法手段得当,非但不会影响延误正常的教学,反而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中的最后环节,我请学生听音乐创作画面,编创故事,首先是让学生完整的聆听这段《在山魔的宫中》音乐片段,再分段聆听A、B、C三小段。

提问:A段有什么特点?从音乐的力度,速度仔细聆听,似乎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回答。

聆听B段,B段和A段相比有什么区别?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聆听C段,最后一段和A,B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在音乐的速度上更加急速,你觉得故事发展到了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并再次完整聆听全段音乐。

聆听后并作画。这时有位李同学举手问道:老师,整个音乐给我感觉就是一个小偷在偷偷摸摸的偷东西的场景,我不会画,也没有什么好画的?另个同学又接下去说:老师,音乐课怎么变成了美术课了呀?“老师我画不出来”、“老师我聆听后脑海里有场景,但是我绘画不好”等等。这时的课堂你一句我一句的,原本安静的课堂变的乱哄,哄七嘴八舌的讨论的。

在这刹那间,我也想了许多关于如何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其实这位李同学显然是在给我说出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当然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对音乐聆听的感受力不同,在这课中,更加入了美术课的绘画这一环节,学生的绘画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局限了对于整个画面的绘画创作能力,整堂课学生创作画面其实就是没有确确实实的落实,对于教学目标来说也是达不到的。让我怀疑了自己当初设计这堂课的目的,在音乐课中能加入绘画这环节吗?音乐和美术真能结合的完美?有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和绘画的关联吗?正在这节骨眼上,想着办法怎么处理这场面,有组学生举手说他们组完成了,于是我马上让这学生来讲解下他们的创作过程。画面是在一片大森林中,有只美丽的梅花鹿在奔跑着,其实它是迷失了方向,刚开始我们的音乐感觉很缓慢,让我联想到了,梅花鹿还是慢慢的在寻找着出口,第二段音乐有点急速起来,那梅花鹿找了这么半天找不到出口,天色渐黑,内心也就急躁起来了,脚步也在加快,奔跑的速度也快了,第三段音乐是很快很快,这时梅花鹿看到了出口,看到了亲人们的场景,它的奔跑速度没有放慢,而是更加加速,内心充满喜悦感,在快速的奔跑中带有喜悦的情感,这脚步是轻快的,于是我们就用绘画的不同色彩来表现梅花鹿这三种不同的内心变化和奔跑的状态。这时全班人都听的很入迷,因为画面非常的惟妙惟肖,很美。于是我就顺水推舟的问道;“你们组是怎么这么仔细的创作完成这一场景呢?”学生说:“老师,其实如果按照你的要求把整个音乐联想到整个画面去创作的画,我们觉得创作的画面没有这么仔细和丰富,刚才我们组分工分组分配任务,你刚才不是给我们分段聆听音乐吗?那我们也就分组分段的来创作绘画场景,三段音乐分三段场景来绘画,绘画能力好的和绘画能力一般的同学合作,这样我们觉得大家都可以互相帮忙,又可以讨论各自的想法,发挥各自的优点,经过讨论后,运用你刚才所说的音乐和绘画的一些要素进行创作,我们组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很高呢。”我毫不犹豫的表扬了这组同学的精彩回答,同时也解决了前个同学的为难之处。最后,我重新整理了思路,让各小组学生根据刚才的同学的分段创作来重新完成这场景画,果然不出所料,课堂中的气氛慢慢开始活跃一起,学生也不在画纸上乱涂乱画,因为他们找到了各自的合作伙伴,场景分段来绘画,绘画面丰富了,难度也随之降低,同学们的情绪也高涨激昂以来。

3 教学反思

在当初设计教学环节中,我想到既然能分段去聆听音乐,为什么就不能分段去完成绘画的过程?怕把音乐课上成美术课,所以把这绘画的过程很自然的想到了用整个场景来创造完成,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使课堂变的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如果降低学生的创作难度和要求的话,课堂气氛也活跃,也能更深入的提高学生自由发展音乐和绘画的想象空间,学生更有兴致的完成这一创作环节,真正起到了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能互相带动,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充份展示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创作能力及对音乐灵活丰富的感知能力。

4 分析和思考

作为“新课标”下的音乐老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善于创新,善于发掘,注意多门学科的结合,本人从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中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但是脱离了本学校学生的实际创造水平,考虑的不周全,按照自己所定的目标出发了。在本案例中,几位同学出动了我对音乐教学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发言,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想法。因此,音乐老师必须要成为音乐课堂中的“有心人”擦亮眼睛,在教学中寻找和捕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机时机。

5 结语

上一篇:学生写作指导策略下一篇:价值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