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多媒体教学

2024-08-30

立体化多媒体教学(精选十篇)

立体化多媒体教学 篇1

一、目前大学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发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因为高考不考口语, 学生经过初、高中的英语学习基本是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笔试成绩好, 口语却很糟;在交际活动中, 学生心里想法不错, 一要口头表达, 就抓耳挠腮, 表达不完整;有的学生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 思维敏捷, 可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 结结巴巴等。目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1、开课不到位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 学生每周有六节英语课, 其中四节阅读课, 两节听说课。两节听说课原则上是一节听力课, 一节口语课。然而, 根据教师们的普遍反映, 听力部分内容较多, 经常占用了口语课时间。

2、缺少语言环境

我国学生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 平时除了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外, 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 课上大部分老师授课都是英汉夹杂, 课内学生学来的一点听说训练也难以在课外得到复习巩固, 这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

3、口语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口语课堂采用的教学模式陈旧, 口语课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仍然存在,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仍然是以反复操练和背诵为主, 这种授课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 致使其不愿参与到口语课的练习中去, 学生即使在口语课上仍然得不到足够的口语的锻炼。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辅助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优势

1、教学资源丰富

传统的口语课授课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要信息来源, 而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唯一的, 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 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从更广泛的途径获得比传统课堂更丰富、比一般外语教师更地道的外语口语资料。这种口语的正确输入 (input) 可以保证学生少很多的Chinese English, 也能弥补优秀口语教师师资不足的困境。

2、教学模式得到更新

多媒体在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变封闭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变被动消极的学习过程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软件给学生提供了模拟的外语交际环境, 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外语环境中, 沉浸在自然的语言练习过程中, 学生成了外语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三、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1、“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在这种多媒体教学模式中, 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多媒体计算机仅仅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 由教师直接操纵。教师实时参与,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1) 多媒体教室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可以使用教学所需的任何教学媒体如幻灯片、投影片、图片、实物、录音带、录像带、光盘、CD-ROM、DVD和计算机软盘等。这些在传统的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媒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教师引导学生可根据这些媒体进行有效的模仿、跟读和对话练习, 使学生的口语学习更加直观,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激发其表达思想的欲望。多媒体教师集中控制, 操作简便、直观, 且教师还可以通过人机对话, 调用各种教学资源, 又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 因此使用较普遍。

(2) 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

多媒体的语言学习系统方便灵活,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多媒体信息, 如英语国家的历史、人文、习俗和文化等, 进行通话、节目传送、兼听、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等多种教学形式, 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们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 网络教室

除兼有多媒体教室的特征外, 在网络教室授课的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特定的软件或播放器将网上同步播放的新闻视频、电影短片等直接向学生播放, 使学生在教室里就能听到地道的英语, 同时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 大大增加了学生们对于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 也提高了口语学习的效果。

2、“个别化自主式学习模式”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这一教学环境下, 教师不必直接参与,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 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 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了能力。这一模式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 它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系统”, 该系统对于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起了根本性改变, 易于把丰富的教学资源简洁、直观、有效地传输给学生理解, 从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加强了学生自学、复习、自测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运用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教师要做充分准备。一是要精心设计好教学课时计划, 包括教学目的、重难点、内容、程序、手段、设备等;二是教师要吃透教材, 深入实际, 选取、模拟和制作与教材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三是灵活、机动、严密地组织教学过程, 课前与学生沟通, 课后深入分析、探讨、总结与评价等。合理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是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授课模式, 可以极大的提高大学英语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杜丹妮:《浅论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科教文汇》, 2011 (10) 。

[2]高德新、于秀金:《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外语电化教学》, 2008 (5) 。

[3]王素敏:《输入输出的认知过程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1 (1) 。

[4]朱晓东、邓伟:《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

立体化多媒体教学 篇2

摘 要:多媒体以其直观立体、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被迅速应用到教学中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直观反映几何图形的特点,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的优势被凸显出来。本文通过与传统教学对比,指出了立体几何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的重要性。

关键词:立体几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57-01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经很少在课堂中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使得学生应用现代化手段做好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工作,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可视性、可操作性与表现力,可谓一举多得。下面,我从教材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入手,浅析怎样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的必要性

大多数学生在认识立体几何之初,会遇到种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难以根据实物画出平面图;二是根据平面图不能想象出对应的实物。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只是通过模型教具或在黑板作图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来绘制平面直观图,由于受到观察角度的限制,很难进行全面观察;教师手绘图形授课效率极低,不能收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表现出图形的形成、演变过程,将复杂的图形进行拆分,让立体图形在平面内动起来,学生能够以多样的视角、多种的方式观察、领悟图形中各元素间的位置关系、度量关系以及图形具有的性质。这些优势能够使学生迅速攻克立体几何学习的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

二、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现状

如今,应用于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重点为以下几大种类。首先以PPT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将有关的文字、图片材料整理出来,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这样的方式在教学中应用较多,但很多教师并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仅仅将黑板上的内容搬到了投影仪中,教学效果不好。第二种是在几何画板上做出图形的直观图,还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如旋转、平移、拆分、组合等。第三种是利用一些专业图形软件,如AutoCAD、3DAX等。这些专业软件由于操作技术的要求,在教学中应用较少,AutoCAD是较为方便的制作直观图的软件,而3DMAX能够对实物图形进行渲染。

虽然上述方式各具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新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满足教学需求,实现学生的动手参与与自主研究,帮助学生拓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立体几何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新突破

在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应用Flash进行教学的非常少,但经过研究与教学实践我发现Flash是一款非常适合应用于立体几何教学的软件。

(一)实物图与直观图结合与分离

这个功能可以将实物图和直观图相互叠加重合在一起,而在点击了分离按钮后便能分开,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以培养。但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物图与直观图是分开的,现在Flash中这个分离合并功能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图形自由旋转

Flash中的这项功能能够将图形沿水平与垂直方向任意旋转,这样,同学们可以以多样的视角观察图形,实物图与直观图一同变化,具有可视性。

(三)动态添加辅助线

传统教学模式里,教师在黑板上添加辅助线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添加过多会造成图形杂乱,辅助线与原图很难区分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在Flash软件中具有在图形中动态添加点、线、面三项辅助作图功能。

在Flash软件中,还有许多对于图形的处理方法,需要教师们精心研究,总结出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操作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研发出更加适合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的软件,扩大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范围。

四、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要提高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

无论是何种软件,都需要教师进行操作才能完成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使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够熟练操作,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现代化教育,指导学生提高正确获取资源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正确看待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能夸大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技术手段无法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更不能全部代替学生自主思考,要真正使多媒体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之下更好地学习立体几何知识。

参考文献:

立体化多媒体教学 篇3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技巧语言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对话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CAI课件已逐渐成熟起来,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助手。

目前,把信息技术引入英语教学,引起了英语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革命性变革,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语境,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效果更佳。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能加大课堂容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富有艺术性。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阅读文章是英语教材中的“重头戏”,不仅篇幅长,且语言点、知识点所占比例较大,往往蕴涵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学生倍感头疼的也正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他们认为它生涩而遥远。据了解,90%以上的学生认为SEFC中的阅读文章选题广泛,关注时事,既有一定的趣味性也有教育意义,但这些不足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更深渴求。现在城市的孩子远离大自然。远离农村;而来自农村的孩子又不熟悉很多城市同龄人知晓的东西,如环保、艺术、建筑等。因此光凭想象是不够的,如果教师能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则能使课本里的英语阅读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使它不再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而可延伸为嘹望世界的窗口。有关研究表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能记忆15%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能记忆25%的内容;听觉视觉同时运用,能记忆65%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同时接受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记忆效率。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可见一斑。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一节阅读课有多

个切入点和兴奋点,刺激学生的思维,使教材和多媒体之间优势互补

如果老师在导入时就能抓住切人点,激活学生思维,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就能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如在学习高二上册Modem Architecture这一课时,笔者从展现不同风格的建筑的图片人手,让学生自己比较不同时期的建筑分别有什么特点,自己猜测这些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有些奇形怪状的建筑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这样一篇较复杂、枯燥的课文,通过恰当的多媒体的运用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二、利用多媒体完善While-reading阅读任务

如在SEFC Book 2 A Modem Architecture阅读课进行细节阅读的时候适时展现图片,在呈现图片的同时配以适当的文字,并设置适当的空白,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建筑,在空白处填人合适的词。教师通过切换图片,创设了一个个情景,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也使他们了解课文,得到信息,拓展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多媒体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语言与音乐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与感受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概况与文化。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困难之一是大部分人不能经常与以该第二语言作为母语的人接触,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所学语言的社会概况与文化。而多媒体的出现,例如在学习高一上册第五单元的时候让学生观赏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影片、聆听美妙的音乐,则能以多种形式全方位影响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尤如置身于所学语言的国家中,从感性与理性两方面感受到该国的社会习俗与文化。

三、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创设情境,完成读后任务

利用多媒体形象、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SEFC BeoklB Unitl5 TheNeddace这一课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两位女主角在公园相遇的画面,同时在画面旁配有问题——Whenand where did they meet?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录音,并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然后再给出不同层次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剧本,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想出多种故事结局,然后让学生到讲台来表演。这种表演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彼此合作的机会,也培养了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增加语言实践量,拓展英语阅读空间

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堂上阅读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采用一些有声读物和视听读物(VCD,MTV,Videotapes等)。比如学习必修1 Unit 4 Earthquake时可以结合汶川大地震的有关报道,并利用多媒体展现图片和视听材料。这样既能能把握时代特色,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一、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走好立体几何学习的第一步———作图

学生从平面几何的相关概念过渡到立体几何的空间立体观念是一个质的飞跃.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从作图上, 要以平面线条的视觉感受构造立体图形是一个认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初中平面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了一整套的解题、作图的思路, 常常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 对立体图形往往会不加分析地从平面几何的角度来进行理解.而且, 平面的延伸、图形的对称性、图形的旋转、异面直线及其所成角的相关问题都是立体几何的难点.如果这些概念不能及时在学生认识中形成, 很难说学生能够对立体几何的相关概念有感觉.因此, 学习立体几何的第一步就是要尽快打破学生平面图形的定式思维, 让学生逐步在作图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空间图形的作图想象出物体在空间中的真实形状, 反过来作图又会将图形的三维立体线条更加形象直观地、有技巧地反映在平面图形之中.相信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良好辅助, 学生一定可以过好立体几何学习的第一关, 走好第一步.

二、适当使用多媒体, 突出立体几何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是要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多媒体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将教学中所涉及的立体图形、知识概念、图形形成过程形象地再现在课堂上, 而不必使用繁琐的教具, 也不必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为构造复杂的立体图形而过多地浪费时间, 而且还能将学生难以观察的图形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感觉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例如, 对三垂线定理的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三垂线定理的证明过程, 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步骤中体会三垂线的构造和形成过程 (如图1) .这样, 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进而突破三垂线这一立体几何的重点与难点.

三、使用多媒体进行阶段总结,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多媒体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量, 学生通过作图和对图形的把握, 具备了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提高对立体几何的兴趣, 与在此过程中掌握的立体几何知识的要点、重点和难点等知识点相得益彰,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变老师“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为学生自身的“我要学”的主动求知.当然, 运用多媒体的好处不仅仅是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最主要的是可以在对知识总结复习的环节上,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立体化研究论文 篇5

立体化教材在国外称为“Integrated textbook/coursebook”,在国内最早则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叫“一体化教材”或“多元化教材”。立体化教材相对传统纸质教材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平台,运用多种多元化教学工具,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和教学效果进行整合,按照先进的一体化思路设计出适合于多元化教学的系统化教学材料。近年来,立体化教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立体化教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立体化教材越来越体现其优越性。它在主干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多种辅助教学资源,实现人机对话,交互性强;它表现形式灵活,课程设置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更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知识的建构和拓展;它直观形象,通过实验演示等方式展示课程的相关定义、定理和方法;它操作简单,可反复观看教学课件和视频等,不受时间和次数的局限;同时其趣味性和艺术性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等数学其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及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因而其立体化教材的构建和设计只有符合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较大成效地发挥立体化教材的作用。一般地,立体化教材的设置应该包含:主干教材、课程方案、学习指导、电子教案、课件、教学视频、数学实验、习题库、学习辅导答疑、学习论坛讨论等。本文在立体化教材设置上,重点考虑高等数学立体化教材的几种主要组成要素:教材(即传统的纸质教材,与立体化教材的开发网站相配套)、教案、课件、教学视频、数学实验、习题库等,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立体化教材应该以教材为中心,做到四个“体现”。

1、教学视频是对教材内容的可视化传递。

教学视频是指把要传授给学习者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经由教师或专业制作人员运用技术手段,整合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生成视频文件并发布供广大学习者学习使用的教学资源。相对于静态的文字教材,视频教材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传递和表达,诱导学习者思考,提高学习的高效性,而且还集合了知识性、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视频教材已经是我国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形式。正如萨尔曼可汗在TED的预言“视频重塑教育”那样,视频教材正在不断地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教学视频最终所体现的核心部分仍然是教材的内容,即教材的知识性。因而,高等数学教学视频的基本组织形式应该注重对每一章的每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和教学设计。高等数学教学视频的设计单位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应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对教学对象进行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每个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各知识点同时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过程,最终进行视频录制。

2、教案、课件应体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思想性。

保持课程应有的系统性是指教案、课件的组织过程应该遵循教材的组织规律。相对于其它课程,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稳定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总是从“函数与极限”开始,然后是“连续”与“导数”,再而是“微分及中值定理”……从微分到积分,从不定积分到定积分,从一元微积分再到多元微积分。因而,教案及教学课件的内容及其织组顺序上,应保持课程应有的`系统性。

保持课程应有的思想性是指教案、课件应该正确保持定义的阐述、定理的证明、知识间逻辑关系,同时对内容的增删应该适当有度。高等数学的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它的各个章节、各知识块间内在的联系紧密,教案的设计要思路清晰明白。传统的教案和课件的使用者都是教师,但立体化教材的教案和课件将面对学生,因而教案和课件的内容更应该与教材相呼应,紧扣教材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把规范的、理论性的教材语言,转换成学生容易理解、较易接受、喜爱的媒体语言的表达形式,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在立体化教材设计上,教案、课件仍是源于教材,还原于教材。

3、数学实验应该融入教材,数学实验应体现教材的实验要求。

一本成熟的高等数学教材必须包含实验环节,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理论与实验相辅,突出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在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实验课时。学生通过数学软件(例如Matlab),实现对极限、微积分、级数等基本概念的可视化,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既增加了高等数学趣味性和形象性,又增加了对其理解性和应用性。

高等数学立体化教材的实验部分一般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实验,第二个层次是运用以数学实验为介质进行数学建模。前者是基础实验,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达到理论理实验的统一。例如在了解单叶双曲面和马鞍面都是直纹面这一结论的同时,如若再用实验加以验证,这种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后者是我们所熟悉的数学建模,它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基础、分析水平和实验水平。数学建模已经在大学教育中逐步开展,许多院校正在将数学建模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将数学建模作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和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高等数学》教学实验应该体现立体化教材这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建模”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过的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领悟“数学实验”中最本质的内涵。

4、习题库应体现教材的基础性和重难点。

习题库是立体化教材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提高教材的利用率,为教材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与制作学习辅助材料光盘不同,教材配套题库系统应该提供练习和测试的功能。特别是对自学要求较强的对象,他们可能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在课堂上知识接受能力较差,需要自 主学习或补习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因而,设计针对这类自学型学生的课程习题库变得尤为重要。

习题库应体现教材的基础性是指习题库应该提供整本教材的资料,接照每个章节设置各种类型的习题。同时应该提供这些习题的答案以供自习的学生进行参考。习题库的测试功能体现在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兴趣倾向等提供相应的试卷。习题库应该能够实现人工选题的功能,按章节或类型选题以及题量的多少进行自主或随机选择,同时对测试的结果自动生成并附带参考答案。习题库应体现教材的重难点是指习题的总体难度应该与教材的总体难度保持一致,尽量减少难偏题的数量。

二、立体化教材的核心技术是“立体化”,做到四个“一致”。

1、教学视频与教案、课件的一致。

教学视频是对教学内容的传达。视频教学以教案、课件为依据,制定教学过程结构方案及录制步骤。教学视频应该从四方面进行把握:

(1)视频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按照教案的顺序;

(2)教学视频的重难点应体现教案的要求;

(3)用于录制教学视频的课件应该与立体化教材中的课件一致;

(4)教学视频的组织形式应与课件保持一致。

2、教学视频与习题库的一致。

教学视频不仅是理论课的视频,同时应该有习题课的视频。在习题课视频的典型习题应该为习题库的例题,与习题库保持一致。但并不是习题库所有的习题都制作成视频,这样习题库就失去意义。习题的教学视频,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习题库为视频教学提供练习、学习、测试功能,两者在题型、重难点上保持一致。

3、数学实验与教案、课件的一致。

数学实验与教案、课件的一致是指:

(1)教案、课件中的实验例子应该与数学实验的例子内容上一致;

(2)数学实验的编排顺序应该与教案、课件的设计顺序一致;

(3)数学实验的重难点应该与教案的要求保持一致。

4、数学实验与习题库的一致。

一方面,教学实验应有典型的习题例题。例如极限、两个重要极限、导数、定积分、不定积分、反常积分、曲面与方程、偏导数、重积分、级数等等。另一方面,习题库中应该有数学实验部分,两者在题型、重难点上应该保持一致。

三、立体化教材的最终效果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一种旨在挖掘学习者自身的智慧和潜能、从而最大化地体现学习者的自我价值的学习模式。立体化教材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持,它打破了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的局限性,使学习者能够按自己的进度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开展学习。基于立体化教材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操控方面获得极大的自由度,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彰显关注个体、崇尚个性的价值观。学生借助网络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强调在有限时间内学习短小的、松散连接的信息单元,是当今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学习知识的新途径。

议多媒体化中学政治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多媒体优势 教师角色 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02-02

政治课理论性很强,很多知识点不易讲解,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内容难理解、枯燥无味。如果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单靠传统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对知识掌握不好,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故把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的运用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能把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像等基本素材综合在一起,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能全方位地把知识直观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过去上课教师单纯讲要点,学生记、背要点,变为通过文字的、图片的、音像资料的引用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客观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多媒体融入政治课堂,以其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优化了教学课堂,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拓宽视野,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新课改下多媒体教学中政治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新课改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应在传授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要在适应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程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思维训练,认识学科本质,掌握学习方法;要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首先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大提高,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大量的搜集资料和制作工作,要求集体协作共同完成备课工作,必须会操作电脑,至少要熟练掌握WindowsXP操作系统和一些软件,能制作或借鉴他人的课件上课。要在教学手段上出新出异,增强趣味性,避免枯燥无味和照本宣科,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中处理好求异与求同,发散与集中,形象与抽象的辩证关系。使其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使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去。

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不同见解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能够包容学生的各种观点,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当然,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求同。创新过程离不开对普遍规律的共同探索。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对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纷繁的现象和诸多事物中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归纳和概括一般规律。由衷地感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政治教师应成为开放和谐课堂氛围的创造者,受益的也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师生双向交流,双方共同受益。

三、多媒体政治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1.注重多样性,多媒体教学与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新旧方法相结合,收到教与学的双效果。多媒体教学还应该结合其他的教学形式,如研究式、小组协作式、讨论式、和蔼合作式、综合运用式等。

2.注重实践性,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要与学生的备、学、问、复相结合。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要主动提问、独立思考,把精力集中到课堂的问题上来,做到举一反三。课后的复习,也是学生把握课本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3.注重启发性,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相结合。

在新的教学形式面前,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树立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尊重、信任学生;合理地选用具有时代性与思想性的多媒体材料,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给予一定的肯定,支持和引导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的观点。这对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注重开放性,多媒体教学与德育、人文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除了要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外,还要渗透相关的思想觉悟教育,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达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达到感情共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在多媒体材料的选用上,要适当引用德育例子,使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置身于其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1.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件,创造热烈感人的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传统的政治教学,大都是靠文字和语言阐述。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吸引力不够,会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被动接受教师信息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学生会对政治课中的一些概念、理论、哲学观点产生模糊不清的感觉,从而制约了学生对政治的形象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方便了教师在课前精心制作课件,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地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感官上得到满足,并在生动感人的情景中接受知识。例如,在学习《政治经济常识》,讲授“国家宏观调控”时,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气势雄伟的三峡大坝,任务艰巨的三峡移民工程,绵延千里的青藏铁路,声势浩大的西部大开发,任重而道远的保护母亲河活动等。

2.在备课与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留下空白,为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空间。

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以使学生拥有基础知识来填补内容的不完整之处;把握好空白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通常重点和难点不宜作为空白处理;学生填补空白地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进行合理推断,预测和联想并即时地帮助他们做出合理选择,使学生在填补空白过程中,少走弯路;将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即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从他人的填补活动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

3.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色兼备、静动结合、图文并茂等诸多优点,可把抽象变为具体把隐形化为显形,拓宽教学时空难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有效的解决教师语言难以讲清、讲透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讲到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时,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理解得不够透彻,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设计一组动画:一个壮汉用力的拉住牛的尾巴,牛丝毫不动,而一个小孩用一条绳子拴住牛的鼻子,一拉牛就跟着走,妙趣横生的动画效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而且还使他们在欢愉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这样学生在理解“牵牛要牵鼻子”、“擒贼先擒王”哲学的寓意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在诸多矛盾中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这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现实意义。

4.增加课堂练习容量,且注重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似点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实践证明,多媒体以其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优化了教学课堂,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拓宽视野,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只要教师注意合理、科学地使用多媒体,善于把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的表象,让学生在满足感官的同时接受知识,在教学上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小凡.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艺术[M].武汉:江汉大学出版社,2011.1

立体化多媒体教学 篇7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1、利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时, 感觉到最难最不能理解的就是铁碳合金相图部分, 此内容是课程的难点也是课程的重点, 可以说学懂了铁碳合金相图, 也就学懂了课程一大半知识点。很多学生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虽然绘制铁碳合金相图可以利用《相图诀》, 但是常规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 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混淆。如果在讲解时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功能, 说一句口诀, 然后模拟动画画出口诀所说的部分图形, 通过边听边看让学生加深对《相图诀》的理解和记忆, 明确铁碳合金相图中的“坐标”、“九星”、“五弧”等概念, 使学生觉得不是在学习深奥的知识, 而是在画一幅优美的画卷, 让学生摆脱了枯燥的记忆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利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 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 完成知识构建。有效实现了情境促进认知, 认知深化情境的激励状态。例如,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属于微观内容, 看不见, 摸不着, 纯金属在结晶开始时, 液体中某些部位的原子先后按一定的晶格类型排列成微小的、并能稳定存在的结晶核心 (即晶核) , 并向着不同的位想按照枝晶式方式长大。当成长的枝晶与相邻晶体的枝晶互相接触时, 晶体就向着尚未凝固的部位生长, 直到枝晶间的金属液体全部结晶为止。这一结晶的过程, 多数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动画演示, 学生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晶体结晶变化的全过程, 再结合暂停、重放等方式一边观察一边进行讲解, 教学效果将明显提高。

3、利用多媒体, 强化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

由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实验器材和试验场所方面有所欠缺, 无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而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多媒体具有省时、多变的优势, 它可以加大课堂容量, 增强信息反馈, 给学生提供思考和练习的空间, 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例如, 讲解力学性能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先介绍常见力学性能的定义, 然后播放录像, 让学生亲眼看到各个力学性能测量的过程。讲看结合, 学生更容易理解, 印象也更深刻。又例如有关钢的热处理内容, 是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 像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这些热处理工艺容易混淆, 难于记忆,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机械厂的热处理车间做观摩实验, 当然受到车间场地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学生也只能走马观花, 更不用说动手操作了。而如今, 用数码摄像机录制操作过程, 然后在课堂上播放, 不但可以避免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还可以对热处理前后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 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另外, 在制作课件时, 还可以设计一些模拟的操作界面, 可以在实际操作前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原则

1、绝不放弃传统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 (包括计算机) 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 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 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 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 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 (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 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在总结钢的性能和含碳量关系时, 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所以在教学时要求教师要选择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 和常规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 才能优化教学。

2、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切勿盲目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时, 教师才是课堂的中心, 不能为了贪图方便而将多媒体课件甚至一些教学视频从头到尾的播放, 教师则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计算机既定的流程上来。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蜕变成了“以计算机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依据各种情况甚至是一些事前难以预料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师恰当的、精要的讲解, 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 及时的操作示范等, 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因此, 那种流水线式的、一放到底的多媒体课件, 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不能跟着软件跑, 上课时不能围着屏幕转,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发挥好主导作用。例如在合金钢内容的复习课时, 多媒体的效率较高, 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 保证学生把各种合金钢的特点记下来, 并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作回顾, 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3、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不要一味追求多媒体的华丽。

教学的目的, 是要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 掌握知识重点, 一些教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时, 容易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太过华丽的影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 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 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迁移, 使教学变得主次不清, 冲淡了教学主题, 甚至喧宾夺主, 效果适得其反。因此, 在设计课件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效果。另外课件应用于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只要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讲清楚就可以了, 不求一堂课自始至终都依靠课件。

随着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 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学习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同时, 应该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 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 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应正确、辩证地对待多媒体, 用其所长, 避其所短, 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摘要: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从实践中发展起来, 并且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是涉及金属内部结构和组织等内容, 概念抽象, 对于初学者存在一定的难度。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微观的内容宏观化, 将一些平常接触不到的知识点非常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本文简单介绍了多媒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若干优势, 以期对今后的理论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彭立主.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立体化多媒体教学 篇8

近年来我院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本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探索。基于我院及其他同行的教学改革实践, 本研究对《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

一、教学改革方案的依据

1、教学改革方案的意义

《中国电影史》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依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目标, 即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编、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并能熟练应用和开发影视数字设备, 能在信息产业、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独立进行影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的广播电视编导方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该课程的设置正是基于对本专业学生最基础最重要的策划能力, 创编能力培养而开设。通过对电影类课程的学习, 旨在如何找准时代的脉搏, 挖掘信息的重要点从而进行立意、讲述。而《中国电影史》是电影类课程基础课, 能够使学生对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以及每个阶段导演们对时代特征的解读有深刻的了解和学习。

2、教学改革的构想

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单调, 教学形式单一, 以“填鸭式”、“满堂灌”为主, 师生之间沟通不够, 相互启发、促进不够, 不利于教学相长。该课程教学系统的课堂讲授配以完备的电影教学网站全方位的让学生对电影知识予以了解和掌握;网站设有专门的讨论区为专业内学生开设作业平台, 讨论平台, 作为考查学生平时成绩的有效手段,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开拓思路, 能够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拓展思路, 弥补课堂教学死板的课堂分为,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外, 加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及时吸收学术研究新成果, 使学生与学界前沿保持同步;打破传统教学中教材单调呆板的惯例, 制作有创意、有突破性的新式课件教材,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二、《中国电影史》多媒体化的教学改革已有基础

1、课程本身所承担的与本改革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和已具备的研究条件与环境。

作为本改革的承担者, 我于10年-11年第一学期担任了《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 授课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已经制作了相对完善的课件, 每一个时代经典电影中精彩且具代表性的片断做了剪辑和归纳, 在课件中都有选择的做了嵌入, 同时, 制作了详尽而完备的教案作为课件教学的有力补充。

我选择了《中国电影百年 (上) 、 (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李多钰 (主编) 的延伸读物辅助教学, 为该课程的网站建设准备了大量的更加生动, 直观的相关材料。在该学期我已经自学了相关的网站建设、视频制作和剪辑的知识, 为互联网建设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同时, 具有长期担任电影类课程的教学的老师为该课程提供内容上的补充, 具有一套完整的电影作品赏析的课件;另外长期担任剪影视辑课程教学的老师, 承担电影剪辑工作;对于网站的其他链接, 我从事的另一门课程《电影电视史》的课件教案同样是该课程的有力补充。

2、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建立网站所需要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提高, 这一问题需要在建立网站的过程中请教专业人士予以解决。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项目研究的具体内容、拟达到的目标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具体内容:课程网站+特色课件

⑴课程网站:①课程内容:该课程和与之相关的课程的电子课件、相关电影连接, 中国电影百年详解 (电影人生平简介、电影梗概、电影解析、演员) , 最新电影资讯。②交流区:模拟课堂 (群讨论区) 、留言板 (兴趣讨论区) 。关于模拟课堂的群讨论内容将作为平时成绩直接计入期末对学生的考核成绩。③作业:作业从网上提交入每个人的个人档案, 以和老师交流的方式进行完善和修改。④你评我评:学生的影评公布于网上与大家分享。

⑵特色课件: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完善视频库, 完善课件的体系, 使得与课程相关的视频与信息都能够在课件中体现, 即便课堂上没有被全部利用, 也可以在网站上作为课后的一种复习补充。

(特色课件的剪辑)

拟达到的目标:1、通过开放, 多元的学习,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相关知识, 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台湾、香港电影有非常清晰的脉络梳理;2、能够运用课程上所涉及的相关电影叙事技巧叙述自己身边的故事, 有条件的同学并将之剪辑成平面艺术;3、学生能够对电影自觉的运用行内人的视角审视这门艺术。

需解决的关键:1、网站建设所需技术;2、学生对改革的认可;3、将文字转化为平面艺术所需要的硬件设备。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实施计划 (含年度进展情况) 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组织者需要对该课程课件的主干部分进一步完善, 并把课程网站的框架建立起来, 包括对学生档案的建立, 对整理的相关内容的链接以及课程的网络讨论以及作业同步修改。电影视频的剪辑工作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 及时完成。学院对学生最后的作品也可以提供相关的设备支持。

实施方法:采取集中制作, 实施过程逐步完善的办法, 其中, 网站及其互动系统需要先完成, 并且把学生的学号姓名输入建立作业, 考查档案。

实施计划:本课程的改革, 计划的实施关键在于网站的建立与维护, 完成时间控制在2010年12月-2011年8月完成, 以备9月份使用。初试时间:2011-2012年第一学期;试点:xx工学院09广编专业

可行性分析:1、枯燥的课堂讲授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参与性高的教学方法相比, 学生更青睐于后者, 因此, 学生对网站+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会积极性很高。2、建立网站的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可以通过自学和询问的方式把网站建好。3、鉴于之前对学生寝室的调查可知, 每个寝室至少有一台电脑, 这使得学生有了参与网络教学的硬件的可能性。只是, 因为是初改, 过程中难免有想不到的问题, 需要在日后不断地完善, 但是, 使用现代化互联网设备教学已经是趋势, 势在必行, 因此次改革方案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 (包括成果形式, 预期推广、应用范围、受益面等)

成果形式:课程网站+特色课件+开放的课堂教学

预期推广:每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学号登录网站, 组成与现实相通的模拟课堂。前期通过课堂介绍, 以作业的方式, 要求学生课后浏览网络上分享的链接视频来达到与传统现实课堂上内容相衔接的效果, 以之达到推广网站的目的。此改革方案可以在电影类课程以及广播电视编辑、剪辑等操作类课程中得以推广。

应用范围:就本课程来说, 09广编专业学生将成为首批参与应用者, 并且需要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用学号登录。学校其他专业, 班级学生可以以游客的身份点击进入网站参与讨论与留言。

受益面:xx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电影的爱好者

4、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项目的特色:该项目最大的特色是适应了Internet时代信息互联, 交流自由等特点, 为传统课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相关内容与开放自在的师生交流平台,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挖掘和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潜力。

创新之处:1、授课方式上的创新。采取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2、作业创新。课后作业和网络作业相结合的方式。

四、结论

发展现代教育, 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 探讨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大学生在新的信息社会中所需要的素质和这种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条需要花大力气去探索的新的教学理论体系, 该课程是在信息社会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一门实践性强, 思想性高的课程, 这一教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需要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认真研究与实践。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 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与课件, 设计教学实验方案, 才能全方位的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多媒体校园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我们把所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完成的多媒体课件, 都可以存于网络的服务器中, 学生上完课, 可以在多媒体终端通过交互式界面将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调出进行细致学习, 也可通过网络和网上的学习进行实时的交流, 通过网络共享国内外的所有信息资源, 随着网络进课堂的跟进, 课堂教学会更加的丰富, 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会更加充分。

摘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依据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高度, 对本科电影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几个方面大胆进行教学创新与实践, 主要措施是:教学手段, 方法的创新, 考核方式的改革等。

立体化多媒体教学 篇9

相对“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而言, 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是教育事业的一大进步。尤其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 课堂的“多媒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曾让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绚丽缤纷。然而, 多媒体的频繁使用也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多媒体教学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控制作用。曾有学者说过:“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全面调整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是根本性的。”用课标的话来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最近课标组专家在刊物上撰文, 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切磋。既然语文教学是师生合作完成的一个场景, 那么在此场景下师生之间的切磋交流的必然是主体。然而, 师生课堂上的交流问题是不可预设的, 老师也无法预设到学生一定会按照老师制作的课件进行定向思维。这个时候, 教师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放弃已做好的课件, 停止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要么就迫使自己和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继续上课, 如此一来, 学生无法领悟到每一个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老师也无需琢磨过度语句, 师生只能随着一张张幻灯片的出现来思考, 把学生的新的思维火花熄灭掉。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十分荒谬的, 都是失败的语文教学。

在此情况下, 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也只能是“竹外桃花三两枝”。作为传授者也没有把预设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而作为学生也没有接受到等量的知识和技能, 更没有从实质上摆脱传统被动学习的状态。唯一改变的只是传授者由老师变成了有音乐、有画面的课件。

二、山回路转不见君

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存在遮蔽现象。最大的问题, 是用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然而, 当多媒体技术铺天盖地进入课堂, 导致语文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学生不再去认真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 而是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那些声情并茂的课件上。他们已经把语文课堂当做看电影、欣赏图片、聆听美妙音乐的聚集地, 早已把语文知识的吸纳抛之脑后。

这样的情况已经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了。教《荷塘月色》, 教师用了很多图片来渲染课文的意境, 甚至还用了音乐。有的教师甚至读一句就呈示一幅图片, 然后用若干图片串起来, 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但是学习《荷塘月色》的目的, 不正是通过语言来体会意境来丰富想象吗?你用图片和音乐来替代, 学生是有兴趣了, 但不是语文课了, 是美术课或音乐课了。这种情况下, 多媒体就成为隔在学生与语言之间的障碍物, 它悄悄地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偷换掉了。按照波兰尼的观点, “知识可以分为外显知识和缄默知识。所谓外显知识是直接用言语表达的, 因而具有明确的可传达性,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可教性。但语文知识大部分是缄默知识, 即那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知识。正因为它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 因而它的可教性受到巨大限制。”如果没有语言知识的介入, 教师就只能在这种常识语言的水平上与学生对话交流。深刻的感悟将会因为没有必要的概念作媒介而烟消雾散, 睿智的指点也将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而变得平庸无奇。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

面对信息技术给语文教育带来的便捷, 教师却依然故步自封, 一味地采用传统“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模式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若想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就应该做到“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样才能“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实, 要想做到这一点也并非难事, 只要调整好老师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确定老师的主体地位,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使用, 其结果必然事半功倍。就信息技术而言, 它本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信息表现形式可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 主要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 (2) 可以提供超越人的感官系统的信息, 比方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以及极速动态过程。 (3) 强烈的通感性, 可以即时实现人的不同感觉之间的转换与交流。 (4) 一定程度的人机互动。而在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又具有四个作用: (1) 为听说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 (2) 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洁实用的手段; (3) 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 (4) 可以借此进行机器教学。在我看来, 任何教学视频、音频都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 它们的出现只起到一个桥梁作用而绝不能代替老师进行授课。

综上所述, 对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我们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现在看来, 大多数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认识只是一知半解, 由此造成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之路必然坎坷, 而暂时所表现出的些许成果也只能说是一种表象。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他们的努力。我们期待“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完美结合的新局面。

摘要:一直以来,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广泛度将成为衡量这个领域是否足够现代化和先进性的标准之一。可是, 当教育者们沉醉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所带来的教育便捷的优越感时, 却忽略了多媒体的频繁使用也会给教育带来困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育,多媒体化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评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种倾向[J].语文学习, 2005 (04) .

[2]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9) .

运用多媒体构建立体德育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班级,立体德育

“平面德育”是用教师的语言, 运用个别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采用的方式单一, 或许学生受益于一时的情感波动, 停留在思想上的涟漪, 很少实践于身边, 德育工作也就成了教师的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我班要建立的立体德育是借助多媒体, 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收集、参与、模仿、体会、对比、思考、升华、践行、习惯, 而不是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感动一时, 让德育的资源效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持续持久地发挥。

一、建立体德育需做到“四坚持”

(一) 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只是一味语言为主的“平面德育”, 具有理论不落实在行动上的教育等于水中花, 也就丧失了其意义。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 最终从思想到行为上成为合格公民。人具有社会属性, 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最终是为其促其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所以, 立体德育工作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促成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爱国情怀、热爱社会、热爱劳动的合格公民。

(二)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因为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发展迅时代, 加之各种先进技术对生活的渗透, 各种思想观念充斥这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灵, 进而表现在言行举止中, 德育不仅是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 还需对时代发展及不同年龄阶段带来的各种不良倾向。如手机带入校园作弊、上课玩游戏等事件。所以, 对学生的德育须与时俱进, 针对学生随时代产生的问题运用多媒体能跟进时代步伐。

(三) 坚持继承传统美德与时代创新相结合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道德体系受到冲击, 加之近年来应试教育造成学校、家长、社会认分不认德, 使德育的地位有所下降。而本班的立体德育在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的同时, 培养创新精神发扬时代提倡的道德。比如, 关于孝道自古就有卧冰求鱼等美谈, 现代的中学生因计划生育国策、经济迅速发展等原因成为家中“小皇帝”, 习惯接受来自长辈的万般宠爱, 但感恩孝道之心欠缺, 利用“三八节”给母亲编写短信, 学生会在编写中回味父母对自己的各种付出, 写出感人的语言。通过课件方式评选感人短信, 通过校讯通平台发至家长手机, 拉近亲子间的关系, 将传统的孝道文化利用现代技术让学生在交流中回温暖父母心窝。

(四)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反省相结合

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格局,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替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直接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道理及正确做法, 代替了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改变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制定符合自身实际可行措施, 剥夺了学生向正能量靠近的主动性、自觉性、向善性。建立体德育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不断完善自我制定相应的修正、改进措施。通过对自己表现欠缺之处自我反省, 虽达不到“一日三省吾身”, 但可培养其主动弥补不足思维定势。

二、采用“三三四四”方式建立体德育

三方参与, 即有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三个约定, 即定好时间、选定内容、分定任务;四种载体介入德育, 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四学会, 即在立体德育中学会合作、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

传统的“平面德育”主要靠教师的谆谆教诲, 教师是主要参与者。学生只是充当听众角色, 家长毫不知情, 最后把德育演变成为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学生成了“观众”, 家长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场“戏”更谈不上参与, 效果可想而知。立体德育利用多媒体搭建的平台将学生在校在家的品德表现让家长与教师共享, 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自我监督, 让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其中。

没运用多媒以前, 教师对学生德育缺时间观念, 通常是零零星星, 想到那里说到那里, 缺乏系统性、缺乏可靠详实的理论和材料依据、缺乏学生的参与。运用多媒体之后, 德育前将教师掌握的, 家长提供的, 学生收集的素材整理, 定好德育的时间、内容和各自在立体德育中担当的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

立体德育因其运用多媒体, 运用简洁明了的文字、丰富多彩的图片、动感十足的视频和优美轻扬的音乐作为载体进行德育。从多个感觉器官刺激学生的沉寂已久的神经,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在营造出轻松愉快氛围中认可、内化、践行。

因为学生由“听众”成为参与者, 在搜集材料、寻找素材、编制环节和制作课件中学会相互合作;立体德育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有目的地在校园、班级、家庭、社会中寻找相应素材, 他们就会留心观察, 发现曾经习以为常的不良现象, 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学会思考在社会中看待每一个人的言行在整个社会中都会或多或少有影响, 思考自己的言行对学校、对家庭、对人际关系、对学业、对人生的影响, 提高自身的素养, 适应时代的要求, 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在;立体德育中分析出该与不该做的言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分析中形成独立的思想, 有发自内心意愿在复杂纷扰实际生活中坚持正确言行。

三、建立体德育应避免“三重三轻”

重形式轻意义、重效果轻正能、重数量轻质量。建立体德育不是依靠多媒体, 而是借助现代技术发挥其功能, 走出依赖多媒体丧失了教师在德育中应有的作用。

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建立体德育是手段, 育人才是目的, 手段是达到目的采用的方式。

多媒体有其良好的的效果, 现代的网络、社会、各种媒体有各种报道新闻, 选用的素材具备感观刺激, 呈现方式的新颖, 学生参与的众多并不是德育的追求, 所有为德育进行服务的内容、方式、手段、形式是为传递正能量, 而不是为刺激学生心灵, 不能为了效果选择具有负面效应的内容、观念。如一次金钱观教育中, 一位教师让学生列举几种处理假货方式后, 放映一张图片——用纸币点烟, 教师就是为了学生哗然效果而不经意将错误的金钱观传递给了学生, 立体德育是为传递正能量, 效果是为其设置。

立体德育是不是为了让学生观看视频、听音乐、赏图片、品文字, 不能将各渠道寻得的相关资料不加以筛选, 简单堆砌呈现给学生, 搜集的各类资料在运用之前根据需要筛选、整理、归纳、综合、剪辑、角度处理才能在德育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建立体德育, 师生双赢

(一) 建立体德育, 学生的收获

1.主体参与性。在建立体德育中学生成为了参与者, 立体德育具有互动性、广泛性、深刻性、主动性、调动积极性。互动性是指立体德育可以让学生增强相关知识的同时, 仿照科学方式演练;广泛性是指立体德育借助多媒体将更多先进各类的知识、理念、技巧、方法教授给学生;深刻性是指运用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嘴、手、肢体、同伴参与其中, 记忆更深, 运用更准;主动性是指因立体德育让学生也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具有主人翁精神, 展示其个人或团体成果, 在对比中激发了其参与的主动性。

2.能力培养。因为立体德育学生动手完成部分的内容, 教师给予了学生任务, 学生在网络上有目的地搜索与德育有关的资料、视频, 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中, 在社会生活中去寻找与德育相契合的材料, 在制作讲解中对理论的理解, 从而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进, 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德育为主动转化, 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完成任务前增强了其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制作PPT的技术、交流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 在展示其内容时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思考的能力、思辩能力, 完成一次德育后要成为好习惯、好行为、好风尚形成的受益者, 增强自制力、劝导同伴不良言行的勇气和能力。

(二) 建立体德育, 教师的收获

1.提高效率。班主任进行德育的方向应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将现代教学技术的代表多媒体运用至班主任的日常德育工作中, 能改变以往只靠一张嘴打造的“平面德育”让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尴尬境地, 改变教师耳红面赤使劲讲学生左耳进右耳出, 投入时间多精力大效果低的高耗低能的德育状况。

2.弥补不足。教师不是全才, 特别是现代发展飞速的年代, 多媒体可能助其一臂之力, 弥补在知识、技术、观念、方法的欠缺。

上一篇:图书信息传播下一篇:有效策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