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

2024-05-29

历史记载(精选九篇)

历史记载 篇1

关键词:古代,“从宽量刑”,历史记载

一、我国古代“从宽量刑”产生的思想基础和发展历史

首先,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在内容上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礼”与法相结合,将“礼”的思想根植到法律思想中,在司法上,则将行政与司法混为一体。深刻揭示出我国古代法律是我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进行和巩固阶级统治最有力的工具,而我国古代法律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离不开我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中国古代刑法“从宽量刑”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法制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也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从宽量刑”制度既是“仁政”主义的表现,又体现了“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还深刻揭露了“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深蒂固[1]77。

1. 我国古代刑法的“从宽量刑”制度体现了“仁”的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思想首先是“爱人”,在君臣关系上,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亲情关系上必须遵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德伦理要求。其次,“仁”的思想提倡“德治”,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国和以德服人。中国古代刑法中的“从宽量刑”制度对老幼妇残犯罪者的宽待,体现了我国古代法律中人的主导和决定性作用,以及以仁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

2. 我国古代刑法的“从宽量刑”制度体现了“礼制”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礼”已经成为封建社会百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生活规范,不需要通过阶级压迫和国家机关的强制执行便能够有效约束百姓的行为,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同时,“从宽量刑”制度也是“礼制”思想的体现,对待有特殊情况的犯罪分子也应该以礼相待,给予特殊优待处理[2]45。

3. 我国古代刑法的“从宽量刑”制度体现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思想起源西周时期,最早出现在典籍《尚书》中,“明德”是“慎罚”的指导和保证,是指统治者应该做到“明德修身”,强调道德教化作用,提倡尚德和敬德思想,通过教育来感化犯罪分子,“慎罚”是指统治者在“明德”思想的指导下,对犯罪分子的刑罚要适度,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切忌乱罚无罪和滥杀无辜,反对株连连坐之法。

4. 我国古代刑法的“从宽量刑”制度体现了儒家最高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思想。

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思想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立法的根本原则,主要体现在我国古代刑法的“从宽量刑”制度对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上。

中国古代刑法“从宽量刑”制度的产生是有一定历史根源的,首先,是秦王朝短暂生命的教训,秦王朝之所以会如此短命,主要是因为秦朝统治者推崇“任刑法治”的依法治国思想发挥得过于极端,引起了天怒人怨,人心向背,所以西汉的统治者便吸取秦亡的经验教训,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动约法省刑,轻徭薄赋,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倡导“以德治国”思想,以德治为主,以法治为辅,这是“从宽量刑”制度产生的初始阶段,从此以后,儒家思想便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融入法制思想中,推动着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的形成[3]17。

二、“从宽量刑”情节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

1. 我国古代刑法对老年和幼年犯罪者“从宽量刑”的规定。

古代讲究尊老爱幼和孝道思想,所以对于老年和未成年的犯罪分子会有一定优待,在这一点上,历朝历代的法律条文和相关案例都有体现。《礼记》中记载:“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即对于一些已经年满七十以上的老年人和不满七岁的未成年人,即使他们的行为违背和触犯了国家相关法律,也可以赦免其罪行,不对其进行相关刑罚。汉朝时期,“昭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即指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因为犯了罪应当被处罚的人也可以酌情减免。唐朝律令规定:“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清朝《大清律例》中规定:“凡犯罪者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罪犯以及妇女和残疾人,果犯贼、盗等罪名,则可以处罚相对较轻,比如若判处罪犯流刑,处罚的宽宥表现在发配的地点可以较之正常罪犯不那么偏远。正常罪犯发配至新疆等偏远地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及病残者则可改为发配黑龙江。”

2. 我国古代刑法对妇女犯罪者“从宽量刑”的规定。

由于在我国古代一直遵循“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历朝历代法律制度的制定上,统治者不断践行“男尊女卑”的思想准则,将礼教精神不断渗透在法制思想中。春秋战国时期,在《左传》中就有“妇女无刑,虽有刑不在朝市”的规定,即对于妇女犯罪分子可以不采用练、亥、别等残酷的肉刑,将重罪妇女处死之后也不用将尸体暴露于市集之上。之后通过交纳钱财来赎抵妇女的罪行成为历朝历代的惯用手法。汉朝建立讼系制度,对于经过审讯之后关押入狱的孕妇,可以在监狱中不让其戴刑具,其次,对女性在株连制度上也实行特殊保护,一般犯罪不连坐妻子。唐律规定:“孕妇犯罪应接受拷讯者,须等产后一百之后再拷,违者分别处杖、徒刑;妇女犯死罪而怀孕者,其死刑需产后一百之后执行,未产而处决者,有关官吏徒二年,产后不满百处决者,徒一年。”清朝《大明律》规定:“凡妇人犯罪,除犯奸及死罪收禁外,其余杂犯,责付本夫收管。如无夫者,责付有服亲属、邻里保管,随衙听候,不许一概监禁。”

3. 我国古代刑法对身患残疾犯罪者的“从宽量刑”的规定。

我国古代法律考虑到残疾人身体或智力上的缺陷,不负完全行为能力,并不将残疾人与健全人同等判罪。因此“从宽量刑”制度在刑法领域对触犯刑事法律的残疾人会减轻或减免刑罚。我国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了专门针对残疾人的法律思想和立法原则的记载。晋律中记载可以对患有“笃瘾病”的犯罪者进行收赎,唐宋时期对于残疾人的立法规定逐渐完善。唐代在法律上对残疾人的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将残疾人划分为残疾、废疾和笃疾三个等级,并且规定:“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明清时期,法律对于残疾人方面的立法更加完善和人性化《明律》中规定:“凡鲜寡子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规定必须由国家负责收养照顾生活无所依靠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对于不执行该制度的官府人员会进行处罚[4]36。

三、“从宽量刑”情节的实质性影响

我国古代刑法中的“从宽量刑”其根本目的在于笼络人心,维护阶级统治,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个制度对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个制度体现了统治者的仁德宽厚,有利于俘获民心,巩固封建政权;其次该制度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三,中国古代刑法中的“从宽量刑”制度也大大推动了我国古代法律文明的发展,并形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价值体;第四,“从宽量刑”的法律思想制度还有利于百姓仁爱宽容的优秀品格,促进独具中国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最后,“从宽量刑”中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国现代法律和刑法的制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瑞东.论先秦两汉中国法制观的儒法之争[J].学术论坛,2006(8).

[2]高军.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今法制建设的阻碍作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6).

[3]何家伟.法律文化与中国死刑之存废[J].山西大学学报,2006(4).

伯益历史史实记载 篇2

伯益人物简介

伯益,名益,偃姓,伯为爵称,亦名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大费。皋陶之子,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女祖为黄帝族颛顼之孙,系赵、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传说,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早期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西周穆王(公元前900年左右)时,伯益的后裔造父因为替周穆王驾车有功,被赐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北),造父因此改嬴姓为赵姓,伯益因此被尊称为今天赵姓族人的血缘祖先。

伯益历史记载

伯益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这一时期,我国先民已经完成了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母系氏族社会已经被父系氏族社会所代替,原始先民的散居正逐步结束,民族开始真正走向融合。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炎帝和黄帝部落与生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地区的东夷九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伯益就是民族融合的见证。他的父亲皋陶一直生活在黄族的聚居地——大约位于今天的鲁西南地区,而他的母亲则来自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联盟。

皋陶是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传说生于公元前21世纪,青脸鸟嘴,铁面无私。他有一只独角羊,能知道谁是有罪的人,他在审理案件时如遇到疑难,就牵来神羊,神羊便会触碰有罪的人。因此,皋陶被称为是中国司法的鼻祖,和尧、舜、禹三位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唐玄宗李隆基也以皋陶是李氏始祖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

伯益主要成就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代考古发掘证明,中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中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

记载家庭变化瞬间 篇3

档案进家庭是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促进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界围绕如何开展档案进家庭这一话题已讨论多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档案是一种普遍存在意义深刻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家庭档案自身包含大量信息,既有生活信息,文化信息,又有历史信息,档案进家庭延伸了价值思想,丰富了理论内涵,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档案进家庭的深远意义和重要性

穿过时间的隧道,家庭档案从产生、发展到不断成熟和完善,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几代人的探讨与实践。建立家庭档案是反映一个家庭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各种过程经过整理后的产物。闲暇翻阅时趣味盎然,对家庭、个人和社会益处是非常大的。因此,一个家庭既是档案物质载体的保存基地,同时又是档案内在信息的存储基地。法国档案学家布莱邦认为“档案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记忆”。一个家庭珍藏最宝贵的东西,既是这个家庭的生活之伴,也是家史、历史的证据。家庭档案价值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愿望,无疑是经历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延伸完善的过程,并产生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

建立家庭档案是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需要。详实的家庭档案材料,从不同的侧面诉说着家庭乃至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家庭建档不只是形式,更主要是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为丰富生活、教育子女、提高学习、勤奋工作提供资料帮助,这是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进行教育,用档案实例比传统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其次,建立家庭档案为研究家史、社会历史也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反映了某些社会历史的变革与进步。

养成收集、欣赏、保存家庭档案的好习惯。当今,家庭档案是每个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相互交往和记录事务,总要产生和使用许多相关资材料,但是,这些东西并不被人们所关注,其实,它不仅有使用价值,更具保留价值。这就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养成有选择性地、有重点地收集,才能在欣赏过程中有所鉴别。 因此,家庭档案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完整、较为科学地适合存藏档案的方式,避免收集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也是人们在生活中养培自己的良好习惯。

提高主人对珍贵档案自觉保护的意识。家庭是保证档案财富持续积累和世代相传的最佳组织形式,是家庭档案的最终归宿,通过收集整理家庭档案,实行集中保管来实现。目前各家庭档案在管理上,多是无意识、无差别地给予同等环境和条件下的保护,使得许多重要而又珍贵的档案与一般的档案混在一起,不知其价值大小,随意搬动、翻折、复印、甚至损坏、丢失等。这些明显都会给美满的家庭带来意想不到的、而又无法弥补的损失。档案注重原本,而且往往又只有一份孤本,这也正是档案更为宝贵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档案整理完毕时,应选择一个地方集中存放。分散摆放时,应注明确切的位置。每次使用后“物归原位”,避免随手放置,寻找起来困难。

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天灾人祸再所难免。如将家庭档案进行了分类整理和有序的划分编排,检索工具更不易繁索,可简单一目了然,按分类用首位字母组合给出汉语拼音代码。再逐件排序,给出顺序编号,装订成册,以便查找方便。一旦碰到突发事件,抢救工作就会井然有序,不至于措手不及。做到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进行分类整理、排列有序的科学管理

按家庭档案的形式、内容进行分类。人们在自身活动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各个时期及家庭成员,由于生活过程持续进行和事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材料。由于档案是从文件转化而来的,因此,家庭档案的形式、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形成的方式来看:有文字的、有图像的、有多媒体及物品的。从内容分类上来看:有财产档案、证件档案、说明书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健康档案、交友联谊档案、个人履历档案、旅游档案、聚会娱乐档案、家庭藏书档案、收藏品档案和其它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实施精品管理,使家庭档案管理上一个新档次。

分组、分类工作,一般最好以年代、人物、品种为单位,兼顾每类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如果一个组内有不同程度类别的档案,则以最重要的档案确定它的价值,原则上不再拆分类,以保持原有的基础。照片、录像带、光盘装入相册或纸袋加注文字说明(拍摄或制作时间、地点、人物名称、主要内容等)。证件放置纸盒内,编写顺序号。其它以纸张为载体的档案材料,可装入文件夹。零碎的票据可粘贴在空白纸上,并编号装入文件夹内。将珍品档案集中保管,并用特种箱、柜存放,以达到重点保护目的,并对抽出的珍品档案只需在卷内目录上做出明显标记。其他档案还应放在原位置不变,以保持原有检索工具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家庭成员以其爱好、需求和愿望以存藏档案为对象,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按其价值大小、珍贵程度、载体形式、完整状况等,进行必要的梳理是十分必要的。每个家庭都有几种或几十种档案,如果家庭成员对自己所保管的档案在家庭财富中所处的价值地位和所具有的价值含量,甚至对所收藏保管的档案,没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及详细的记录,主人不了解自己的家底,势必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对家庭档案的分门别类、排列有序、带来方便快捷的查找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总而言之,对家庭档案实行分类整理、编排有序的管理,无疑会带来许多方便和安全保证,无论是从欣赏方面还是从实践利用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高生活质量,陶冶情操

一个家庭的诞生,随之家庭档案也就产生了,由于家庭成员及经历的不同,所要保存的东西就不同。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把一家人生活经历的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条理集中保管起来,它们才能转化为档案。归档和保存,既是文件向档案转化的程序和条件,又是资料转化为档案的一般标志和界限。像整理其他专业档案一样,有意识地按照一定规律把所存资料整理出来,为家庭文化增添内涵。

家庭成员应对家庭档案应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准确掌握现状与重点,尽可能的为生活利用提供详实、准确、可靠的档案资料,既可以记载历史传给后人,又可以从一个小小家庭的变化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祖国的发展。更有趣的是把家庭档案活动纳入以“美学”为核心、以21世纪为时尚的家庭文化建设中,即有欣赏价值又有利用和使用价值。

在建立家庭档案中体会到,整理家庭档案非但不是额外负担,相反能增添生活质量和乐趣,也有利于陶冶情操。

家庭档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对如何开展家庭档案鉴别分类工作正在酝酿之中。虽然以上例举了分类管理的许多优点,但在具体实施操作中分寸的把握上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

第一、工程浩大,鉴定混乱。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家庭档案的存藏量。对保存着散乱存放的档案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解决数量、质量、内容的划分,工作量之多,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多年来家庭档案缺乏价值鉴定,根本不存在鉴定问题。致使价值含量相互混杂,玉石不分。

首先就此项整理工作本身而言,当然是完成的由粗到细、由细到精。又细又快,效果又好。但是,家庭档案不是靠突击和激情就能解决的问题,而要经过反复思考、推敲、认证、分组、分类,循序渐进,以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前提。

第二、堆集杂乱,难以掌握。一件件杂乱的资料堆积,并具有内在联系的资料体系,它反映了家庭活动和生活的原貌。所以,未经整理的杂乱无章的零散历史资料和珍藏品,虽然也属于家庭档案,但从档案的一般特点来说,它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家庭档案。

档案价值的实现要受主、客观、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的学识水平、认识水平、欣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客观因素,是制约档案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和主要方面,决定客观因素的存在和发展。档案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忆,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的延续,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的会显出很高的含“金”量,有的会显的很平淡,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现实生活中,有些档案被某些人说成是废纸,对某些人可能就是珍品,难以掌握,这是人的思想认识上的差别。因此,若是在杂乱当中找珍品,是一件难上加难之事,而且还会使本以十分脆弱的档案再次经受翻阅的考验和实践的洗礼。

第三、涉及面广、变动复杂。对家庭档案进行等级划分会牵扯到家庭的方方面面。目前在档案分类整理过程中,我们若从中挑选珍贵档案:A、必然会打破档案原有的排列顺序,使原本按原始次序、又保持相互间良好联系的档案被打乱,由此将影响到档案的整体价值。B、原有的检索工具会遭到破坏;如:分类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目录、检索卡片等都需做相应的调整、更改,重新变动,都将被新的检索工具所替代。C、原有的保管方式也要受到影响,从物品的摆放,到家庭存放的条件;从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到家庭成员对其了解和掌握等。

对档案分类整理的过程中,说到底还是对档案现实价值、历史价值也就是潜在价值鉴定的研究,有一个新的理论思想认识。不是像过去那样,在材料的内容上寻找价值和答案。

历史记载 篇4

历史的记载未必完全是事实。历史是由执政者掌管着书写的权利, 只有执政者的允许才能记录下来。所以会记载着执政者的功绩, 彰显着统治者的意志:焚书坑儒或独尊儒术。胜者王侯败者寇, 功绩归功于胜者错误归咎于败者, 删掉"走麦城"或颠倒是非。历史的记录者多为御用文人, 看着上司的脸、揣度上司的心, 盘算着自己的利益, 本能地渗透着忠君思想, 自觉的盲目的或被迫无奈的吹捧执政者;或者不同的执政者从各自的角度来写, 展现出的结果会大相径庭;或者因缺乏第一手资料, 记录者根据各种信息综合而成难免失误;或因受到科技水平制约、认识能力限制而出现失真;因此记载会出现片面、失误和失真。

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的, 能否真正准确地反映孔子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话后人争论了两千年, 因为在哪断句意思截然相反, 还会影响到对孔子的评价。原话是否如此?其它字句呢?“沙丘政变”的参与者只有赵高、胡亥、李斯三人, 为何这三人会自己揭露自己假传遗诏害死太子, 让这一阴谋留于史册遗臭千年?“鸿门宴”决定着谁是王侯谁是寇, 项伯为何吃里爬外牺牲项家的天下和自己的利益, 这些都符合逻辑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认为是历史的度量衡, 两千年前的司马迁有那么正直公正的道德水准和敬业精神吗, 如此广泛的内容从何而来?在专制的信息传递不通畅的古今中外, 历史结论都会存有疑点。

历史记载的无奈。历史已逝无法重新还原, 有的信息是唯一的, 有的是相悖的。真与假是与非难以确认, 即使怀疑其可信度又缺乏否定的依据, 但历史又不能真空。人们只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旁证、推理、推断出真实度, 并期待着真实材料的再现。所以伴随着“正史”会出现大量的各种野史, 这些野史是对"正史"的注释、甄别、补充、修订, 甚至是翻案。期待着历史真相的再现。

历史在怀疑中发展。怀疑能拨开迷雾趋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 是科技发明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既然政绩归功于执政者, 那么错误也应该由执政者来承担, 但却罕见罪己诏。胜者王侯败者寇是站在胜者的立场上看, 胜者未必正确, 败者未必错;正确与错误要由实践来检验。虚假的记载掩盖真相, 有可能重蹈历史覆辙, 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记载的历史。

蚩尤历史传说记载 篇5

上古时期,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这中原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地区被称为“九黎之都”。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现存有蚩尤坟、黄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车台、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桥山等遗址遗存。

二、蚩尤概述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双角牛头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传说里龙是马脸牛头。类似的是,共工传说是北方水神是一种水龙。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

而《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河南濮阳台前县,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现今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园镇),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山东人),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柳树庄附近立马关)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

《封禅书》记齐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终以战神形象,载入史册。

三、蚩尤历史传说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在中国神话中的他是兵主战神!

传说蚩尤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敌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与黄帝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 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

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

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鱼龙河图》载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应龙所杀[1],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传说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因此汉文史籍特别是长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对蚩尤多有恶评,尽管未必公允。后来,蚩尤逐渐恶俗化,成为具有“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

文献记载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双角牛头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传说里龙是马脸牛头。类似的是,共工传说是北方水神是一种水龙。

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

而《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现今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园镇),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山东人),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柳树庄附近立马关)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

课后记载的三个必要 篇6

一、记载备课情况有必要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精髓,掌握大纲,吃透教材,是教师备课的根本;而教法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上的思路、想法和设计。

1.教材的准备

教师吃透教材,包括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结构、内在联系,及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的全面把握。包括对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及教材体系的安排上是否合理,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当之处提出的建议,对备课中参考的教学资料以及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等。教师要学会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与开发,学会搭建教材与学生互动的阶梯,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化繁为简。详尽的记载一方面可优化教材内容,同时也可以促进教材的改进。

2.教法的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材内容在课堂上的体现方式。教师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发展等方面出发设计一些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法,思考怎样讲解便于学生接受,可以应用哪些教学手段等,都应及时记录下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日常备课中随时会有最佳设计思维,及时记录整理,就能积水成渊、积土成山。

二、记载授课情况有必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案开展教学。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无论教案准备得如何充分,教案和课堂教学之间总会出现差距,实践中也会有许多随机应变的措施。教师根据课堂效果及时在课后认真思考,反复推敲,记载下来作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借鉴。

1.总结成功经验

每上一节课教师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如: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某一应变得当的措施;双向活动开展的成功之处;某些教育思想渗透的巧妙方式;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瞬间产生的灵感;学生课堂学习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实施“二次备战”调整教案的内容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后记载的素材,长此以往,经验越来越丰富,手段就会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就会有提高。

2.寻找失误原因

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有时会感到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教材内容处理不够妥当;板书设计欠佳;例题选择不当;教学方法欠妥;师生双向活动协调好等。对此,教师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和及时补救,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以后不犯类似的错误,达到不断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

3.记录感想体会

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教学的收获、实践的结果、教学的经验及时进行记录。还可以通过教师间相互听课的形式,学习他人之长,或记录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讲评。此外,在批改作业、章节总结、单元测验以及其他有感而发时也可以进行记载。

三、记载听课情况有必要

教学过程是教和学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教师所授课程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决定了一节课成功与否。学生反映情况如何,是教师需要时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记载的必要内容。

1.学生的课堂反应

学生的课堂表现特别能体现出他们的听课情况,包括对本节课的兴趣,对教师讲解技巧是否能够接受,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是否掌握,难点是否突破等。另外,学生的疑问往往是教师没有讲清楚或被忽略的问题,在学生的提问中也可以发现教学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晚自习辅导等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学生思想活跃,敢于创新,想象力丰富,有时对问题的分析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这些都要及时记录下来,以便教学相长,拓宽教学思路。

2.学生的课后反馈

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或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分析学生课程学习中的难点,掌握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的起因,把学生在提问、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归纳、总结、记录。这对于改进教学以及提升教学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

课后记载贵在及时,有感而发,而且要持之以恒,它是教师漫长教学生涯的精华,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积累经验、不断进步的关键。教师只有做好课后记载,多注意总结和提高,才能不断走向成熟和成功。

田间试验的观察记载和测定 篇7

一、气候条件的观察记载

任何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作物的相应变化, 最后由产量做出反映。缺乏气象记载, 往往不能明确某些处理 (或品种) 产量高低的原因。正确记载气候条件, 注意作物生长动态, 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就可以进一步探明原因, 得出较正确的结论。气象观察可在试验所在地进行, 也可引用附近气象部门的材料。有关试验地的小气候, 则必须由试验人员自行观察记载。对于如冷、热、风、雨、霜、雪、雹等灾害性气候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作物生长发育的变化, 试验人员应及时观察并记载下来, 以供日后分析试验结果使用。

二、田间栽培的记载

任何田间管理和其它栽培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作物生长发育的外界条件, 因而会引起作物的相应变化。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载如整地、施肥、播种、中耕、喷药等项目的日期、数量、方法等有助于正确分析试验结果。

三、作物生育期的记载和测定

这时是田间观察记载的主要内容。在试验过程中, 要观察作物的各个生育期、形态特征、特性、生长动态、经济性状等。还要做一些生理、生化等反面的测定, 以研究不同处理对作物内部物质变化的影响。这时的记载和测定, 是分析作物增产规律的重要依据。田间观察与记载必须专人负责, 做得及时并准确, 持之以恒, 以便掌握全面可靠的资料。

四、收获后的室内考种与测定

这是在田间不宜或不能进行而必须在作物收获后方能观察记载和测定的一些项目, 如千粒重、容重、粒型等项目及种子蛋白质、油分、糖分含量等测定。

房屋登记应当注意共有情况的记载 篇8

一、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设立基础有别

按份共有一般基于按份共有人约定。《物权法》第94条规定“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其份额享有所有权”。《物权法》第103条、第104条规定共有人对共有房屋应当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 按份共有的应当约定享有的份额或按照出资额确定份额。

共同共有一般基于共有人特殊的共同关系。《婚姻法》在第17条原则规定了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 有平等的处理权。《婚姻法》解释一第15条规定:“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 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 按共同共有处理。”共同继承分割前、个人合伙经营等法律关系中也会出现共同共有财产的形式。

房屋所有权为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一般是基于特定共有基础, 虽然, 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在共有关系发生变化符合转换条件时可以相互转换, 但由于其对内享有所有权能所及范围和对外承担连带义务的不同是通过房屋登记公示物权效力的, 因此, 房屋登记机构应当就申请登记房屋的共有情况履行询问职责并经申请人签字确认归档保留, 同时将房屋共有情况记载于登记簿并缮填于房屋所有权证书。

-二、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的所有权能有所不同

按份共有又称分别共有, 是共有人按各自的份额对同一财产享有所有权。共同共有又称公同共有, 是基于共同关系发生的、各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所有权。按份所有除共有人另有约定外, 是在各自确定的份额内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各按份共有人权利的客体虽为同一物, 但共有人对物的所有权是按照事先确定的份额行使, 处分权能和承担义务均以各自份额为限。共同共有的共有人对共有物不分份额平等的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共有关系存续期间共有人对共有物权利平等义务相当。

根据《物权法》第99条规定, 共同共有人原则上不得请求分割共有财产, 只有在共有基础丧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时才可以请求分割。而按份共有人原则上可以随时请求分割共有财产。同时, 《物权法》第102条规定“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 在对外关系上, 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内部关系上, 除共有人另有约定外, 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额享有债权、承担债务, 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按份共有人, 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

因此, 共有房屋共有情况的登记应当区分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这既是房屋登记机构权属管理的需要, 同时也是共有权人内部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依据和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体现。

三、应当注意共有情况记载的几种情形

1. 共同关系中的按份共有

共同共有是基于共同关系的财产共有形式, 共同关系人的财产共有形式应为共同共有。有观点认为:由于特殊的共同关系以及对共同债务的连带责任, 《婚姻法》虽然规定了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但并没有夫妻可以对一物约定为按份共有的规定, 因此夫妻房屋所有权的共有形式只能是共同共有而不能是按份共有。

但《婚姻法》解释三第4条、第7条规定,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重大理由可以要求分割共同财产和对婚后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可按照出资份额认定为按份共有的规定, 因此具有共同关系的权利人可以在共同关系存续期间约定或按照出资份额确定申请登记房屋按份共有。同时, 《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规定, 除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情形的外, 夫妻对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

因此, 具有共同关系的共有人按份共有房屋所有权不仅无碍于第三人的债权保护, 反而有利于保护共同关系人的财产权益和彰显物权登记的公示公信力。

2. 共同关系外的共同共有

如前所述, 共同关系人可以对同一物约定或确定为按份共有, 没有共同关系的共有人是不是只能约定为按份共有, 还是也能够约定为共同共有呢?《物权法》第103条明确规定:“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 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 视为按份共有”。因此, 基于相互的信任或利益的融合, 没有共同关系的共有人不仅可以约定申请登记房产为按份共有, 也可以约定申请登记房产为共同共有。

值得注意的是, 《物权法》第102条规定:“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 在对外关系上, 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内部关系上, 除共有人另有约定外, 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额享有债权、承担债务, 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按份共有人, 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可见, 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有着本质区别, 房屋登记的申请人由于认知的局限性, 不可能人人都了解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不同, 特别是当按份共有份额相等时。虽然, 《物权法》在第103条规定了共有人对共有的财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 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 视为按份共有。房屋登记机构应当在登记受理大厅或受理询问程序中对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予以必要的宣传和解读, 对不具有家庭关系的共有人又不能明确约定为共同共有的, 建议指导申请人约定为按份共有房产申请登记。

3. 共有关系的变化对共有关系的影响

《物权法》第14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 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房屋登记办法》第13条规定:“共有房屋, 应当由共有人共同申请登记。共有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 可以由相关的共有人申请, 但因共有性质或者共有人份额变更申请房屋登记的, 应当由共有人共同申请”。因此, 共同共有人共有基础丧失或没有共同关系的按份共有人缔结共同关系, 如对原登记为共同共有房产约定为按份共有或原登记为按份共有房产约定为共同共有的属于《房屋登记办法》第13条规定的房屋所有权共有性质的变更, 应当由共有人共同申请登记。

4. 预告登记对共有情况的询问和记载

记载1345769名受难者 篇9

今年3月,俄国出版了两张光碟,光碟上有一百三十万个名字,是斯大林恐怖政治的受难者。

学校图书馆的俄文采购应我的请求去订这套光碟。远在俄国的制作人回信说他们不收费,只是经费有限,不能用快件寄。好多个星期之后,光碟寄到了。光碟打开,在首页上首先看到了“1345796”数字。这个数字长得让人感到像一个身份证或者书本出版的编号,顿了一顿,我才意识到这就是报纸说的“一百三十万”的受难者数字。光碟里有他们的名字,履历,还有照片。一个人一个人地陈列出来,总数当然就是要准确到个位的。人的单位本来就是“个”,而不是“万”。

逮捕和处罚的“预算书”

在数字如此浩大的受难者中,有四万四千五百人是由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员们批准逮捕的。在383份打字名单上,留下了大恐怖的最高领导人们手写的批准和签名。光碟上有这些名单和批示的一页一页的照片。斯大林用红色铅笔写下了大而潦草的“照办”以及他的签名。

能送到政治局批准的,是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有的时候,斯大林还会从长长的名单中勾去一个或者两个名字,比如,他曾经把一位女士Lily Brik的名字勾去了,他对专管捕人关人处死人的内务部长叶若夫说:“我们不碰马雅科夫斯基的妻子。” 明显可以看出斯大林其实并不在意名单上的人有什么罪状,因为他知道那都是为了治罪而编织出来的。

至于一百三十万中的普通人的名字,是不会送给斯大林阅读的。对斯大林来说,一百三十万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他要下面完成的杀人、判刑和送劳改营的数字。他写过一张字条:“我把Krasnoyask地区的第一类囚犯人数提高到6600。”当时的逮捕和处罚“反革命”的命令打印出来,好像财政预算书一样,其中把人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枪毙,“第二类”是送劳改营。只有对地位很高或者比较特别的人,他和政治局需要直接控制,需要审批名单。

轻轻的光碟,沉痛的记载

这套光碟的标记,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光碟上也有一些各地人们建立的受难者纪念碑。从照片看,这些纪念碑都不是高大华丽的那种,但是朴素的样子和较小的尺寸,反而使人感到人们实在的悲痛和心底的记忆。

在光碟的资料来源介绍中,有一些书籍的封面。这些封面设计中,有多个以一截带刺钩的铁丝网为主要构图部分。这是劳改营和压迫、监禁的象征。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在他第一部关于政治迫害系统的作品《古拉格群岛》“后记”中指出,那一年是两个周年纪念的年头,即:建立了古拉格群岛的革命取得胜利五十周年和发明铁丝网一百周年。铁丝网成为那段历史的象征物。

数字化技术使得光碟的承载能力极其可观。大英百科全书是一大排又厚又重的书,数字化后,也只是两张光碟。而苏联政治恐怖的受难者,因其浩大的人数,竟然也要装满两张光碟。两张光碟,很小很轻。但是这两张光碟,实在是太重太重。

默默奉献的制作群体

这两张光碟的制作也是一项令人惊讶的人权和历史工程。这是俄国人长期努力的结果。《古拉格群岛》描写了索尔仁尼琴的亲身经历、见闻与227个人提供的口述、回忆录和书信,勾勒出这套迫害性制度的框架和轮廓。因为这本书,1970年他被驱逐出境。

但是记载受难者的努力一直在持续。Dima Yurasov 生于1964年,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当局不提过去的政策使他们对斯大林时代的历史一无所知。他在高中时偶然读到关于迫害杀戮以及斯大林死后的“平反”。但是当时正是新斯大林主义气氛笼罩的时候,连他的母亲也不跟他谈过去的事情。他立志学习历史。他成绩优异,却没有去考名牌大学,而是进了历史档案馆,查找事实记录。后来他被征兵,他写的历史小说手稿被人告发了,手稿被没收,他被迫“检讨”。离开军队后他考入最高法院当了一名职员。他设计了一张关于受难者的标准表格,包括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死亡时间,民族,党派,社会背景,最后的工作地点和被捕前的身份,被逮捕和迫害的事实,平反状况。在18个月里,他做出了十万张受难者的卡片。此事被上司发现后,他被开除。他当了卡车司机。

1987年,在作家中心的一个集会上,开始的发言者们都只是用一些隐喻和拐弯抹角的话来谈论过去,他们最直接的抱怨仅仅是得不到信息。散会之前,这个23岁的年轻人走上台,描述了他做的工作,他说他已经收集了123000张受难者卡片。他告诉听众,他看到了最高法院院长给赫鲁晓夫的机密信件,从1953年到1957年,60万人得到平反;从1963到1967年,又有61万2千5百人得到平反。主持集会的一位年老的历史学者激动地说:“这个年轻人知道得比我们都多,我对他非常感激。”

去年在美国出版的一部近700页的英文书《古拉格:一个历史》,对整个迫害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记载。作者Anne Applebaum是美国人,她做了29个采访,阅读了大量的俄文原材料,包括档案资料和发表物。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有一个以上的引文,关于材料出处的注解就有49页,引用过的文章有三百多篇。这本书的基础材料,显然是俄国人已经完成的大量的有关工作。

这两张光碟提供的,是一百三十四万多个人。这不是全部受难者,只是有记录的经过法庭审讯的人。光碟制作者说,受难者总数有十倍于此。他们还在继续做。

谁是做这项受难者名字工程的人?报纸介绍说是一个很小的但是非常有奉献精神的群体。光碟发行时,他们的一名发言人说,作这项工程是为了记录历史真相,揭露斯大林的罪恶,也是一项社会的道德自救。

关于最后一点,我想他们自己就是一个典范。这不是一项由政府支持的工程,人力物力都不宽裕,工作量如此巨大,工作中接触的材料只有令人悲伤的内容。长年累月致力于此,必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和软弱,只有在很强烈的道德力量支持下才能坚持。

他们已记录,我们还没有

中国也有过千千万万的政治恐怖的受难者,而这里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俄国人已经把130万个受难者的名字书写出来了。他们没有觉得名单太长、没有人会感兴趣。他们坚持努力,不但为受难者平反,也记载他们的名字和遭遇。他们坚持要还给死者名字和尊严,实际上也是为生者的存在作肯定。他们所完成的,是他们个人的努力成果,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的伟大人文传统。

我的《文革受难者》一书里有659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悲惨故事。出版前曾经有人提出,这么多名字,缺乏可读性,删掉一些吧。我断然拒绝了。书出版后,很多位读者说,这本用小号字密密排印的50万字的书,让他们读起来就“放不下”。这使我对自己当初拒绝删去名字的决定感到放心。

上一篇:期待低价电影下一篇:煤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