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2024-08-03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精选十篇)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1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是一个最基本、最古老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作为一个人最初参与,并在其中长期生活的社会群体,对于儿童、少年的成长及其人格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ooley,Charles Horton)认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初级社会群体对于“镜中我”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一个人的品性主要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产生的,而初级社会群体最主要的类型就是家庭。在我国古代,孟子之所以成为一位闻名世界的学者,与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三迁,最后居于学宫之旁,为孟子的成长寻找到了良好的环境;孟母断织,告诫孟子在学习上必须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绝不能漫不经心、三心二意。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在发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发展家庭教育。只有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三者并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教育质量。

二、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近年来,尽管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就整体发展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智轻德

由于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冲击,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一路坎坷,形势不容乐观。在许多地方,家长成为了中国应试教育的主要推手。尽管学校提倡为学生“减负”,但是由于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强迫孩子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同时,还要求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长期下去,孩子会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及道德教育,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关注,容易使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养成不良习惯,形成任性、自私自利等性格。而且,家长往往以分数论成败,家庭教育中缺乏独立生活方面的教育,日常生活处处包办,娇生惯养,最终导致孩子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

2.缺乏家庭教育意识

在一个正常人的成长历程中,一般都会经历长达近20年的学生生涯,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并且,在此过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同老师、同学一起度过。再加上,一些父母片面认为:老师文化程度较高,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有学校教育就够了,家庭教育可有可无。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受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早教越早越好”等错误家教理念的影响,孩子三四岁就被送到各种启蒙班,过早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泯灭了孩子的天性。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造成的,误把家庭教育当做学校教育的补充来看待,忽视了自身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此外,不少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尽管孩子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闲暇时间是在家里度过,这段时间是与孩子沟通、进行家庭教育的绝好时机。然而,最为普遍的现象是:学校放假,家长上班,孩子无人看管。由于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和意志力较弱,又没有父母的正确指导,面对诱惑,不知如何抉择,容易误入歧途。

3.家长教育能力不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由于一些人初为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经验,从而较易出现种种问题。首先是一味娇生惯养,缺乏正确施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与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四二一”的家庭模式成为主流。在这样的家庭中,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被视为掌上明珠,家长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对其呵护有加,过分溺爱,但是,却忽视了自身教育能力的培养,在正确施教方面存在缺陷。其次是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现代教育能力。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仍坚持权威型家长制作风,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而以家长自己的想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发展,以完成家长未实现的梦想。对于叛逆型的孩子,甚至采用体罚的方式,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明显的奴性,缺乏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就是过分放任和放纵孩子,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教育。再就是重言传轻身教,缺乏。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缺乏以身作则的教育意识,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忽视了对孩子模仿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今世界,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教育潮流,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重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1.树立家庭教育意识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类日常的行为方式。家长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才能不被错误的家教观念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家庭教育。首先,明确家庭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是最初、最早的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导师,对个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尤其是在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尤为明显。家长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不存在任何附属关系。其次,重视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的教育方式。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双向沟通方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全面情况。一方面,家长通过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课堂表现等信息;另一方面,老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细节、课余时间安排等情况。通过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二者相互配合,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最后,及时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现代社会是一个变化极快的社会,家长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及时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2.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避风港,父母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任指引者。家长既要负责孩子的基本生活,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因此,家长的自我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从孩子身上折射出来,许多好品质、好习惯更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可以通过参加家长培训班、观看网上家教视频以及阅读有关教育、心理方面的书籍,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和部分心理知识。平时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避免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形成不良习惯。

3.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祖国希望的新一代必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首先,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家长也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拓展孩子的视野。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鼓励孩子敢于担当,学会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其次,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人际交往圈相对简单。家长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人际交往状况,经常给予帮助和引导,鼓励孩子拓展交际范围,增强交往能力。最后,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需要打破传统的家庭关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珍视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创造兴趣和欲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家庭教育的状况入手,归纳总结出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家庭教育意识单薄和教育能力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了探讨,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观念,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和建花.西方家庭教育研究概论—以法语文献为中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2(1):104-109.

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2

【内容摘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个体进入社会的桥梁,那么家庭教育可谓是这座桥梁的根基。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城乡二元格局的存在,农村家庭教育存在自身的特点,试分析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与不足,提出响应的可行性办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多样性

Abstract:Family education、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are three important factors,which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individul growth.If we conside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education to be the certain bridge leading the person to the society,no people can deny that the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steady base of the special bridge.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from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rural-urban outline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in China,the family education in our national countryside has its own merit and disadvantage.The paper means to analysize and sum up the merit and disadvantage ,meanwhile trying to think out the possible way to solve them.Keywords:family educationmultiplicity

引言: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虽然很多农村家长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误区,突出表现为教育理念陈旧和教育方法不当,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将造成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农村实际出发,对农村家庭教育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期望对农村家庭教育及提高农村教师积极性有所帮助。

1、现状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有保姆式:父母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受到限制。干涉式:即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暴力式:即部分家长仍然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所有这些都给农村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问题

2.1没有普遍形成家庭教育意识、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家庭教育与家长认识及行为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第一,有的家长知道家庭教育但不知道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有的家长的确知道家庭教育相当重要,有利于孩子成长,但是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例如,在孩子做错事或说错了话时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才是科学的,当孩子成绩下降时应该怎样对待,特别是当孩子早恋时应该怎样处理等问题上,他们都束手无策。第二,知道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知为什么这样教育。农村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合理的、科学的,但是在理论上却是模糊的,相对滞后的。比如,在有些家长中,问他什么叫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时,他们是什么都说不出来。第三,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行为上完全是空白,在农村部分家庭中,对家庭教育相当陌生,理论上根本没有一点认识,就是在行为上,也是极其不合理的,他们有许多教育的行为是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

2.2家庭教育方法不合理。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存在着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偏颇,特别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信服“不打不成嚣”,“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思想。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因某件事做错了,父母就责骂、惩罚,尤其是多子女家庭更是如此。还有不少家长把打骂这种方式看成是关心孩子,打骂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则迁就溺爱。在农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多是男孩,许多父母把传宗接代及自己养老的责任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同时也把担心、溺爱、恐惧全集中在孩子身上了,于是常常出现“宽而无度”的现象。

概括起来,农村家庭教育中不合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放任式教育。在农村家庭中,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放任式的,特别是对男孩子,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导致对男孩子较为放任。他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要怎样做就怎样做,这就导致孩子是非不分,美丑不分,做事说话没有原则,不讲分寸。

第二,暴力式教育。在农村,有相当部分家长仍保留着陈旧的家长作风,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爹妈,孩子理所当然应听父母的话,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认为“豆芽长齐天都是下饭菜”。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父母说一,你就万万不能说二,否则你就是不乖的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是要经常被骂和被打的。

第三,重物质、轻精神的教育。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竞争趋于激烈,资本主义的物质占有欲及金钱万能思想在社会上沉渣泛起,在家庭中也难免有所反映。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听话和取得好成绩,频频使用“物质刺激”的手段:作业做得好有奖,考试得高分有奖,学校得表扬有奖,甚至参加家务劳动也给奖。逢年过节或是孩子生日,父母、长辈更是纷纷给钱祝贺,往往数额惊人,少则数十元,多则上百元,上千元。

第四,重智轻德的教育。农村的家长对发展孩子智力所投入的物力和心血可谓是竭尽全力,而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大大地忽视了,以致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乃至道德水准都出现了下降趋势。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至于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品德表现如何,则很少关心,以为有了知识,将来就能成“才”。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我曾遇见过这样一幕:一位年轻的父亲看到儿子把不合胃口的饭莱连同饭盒一起摔到地上,就默默地拾起饭盒去买回儿子满意的饭莱;而当发现儿子考试只得了

89分时却二话不说,拳脚相加。这种重学习成绩,轻品德教育的趋向和教育方法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五,保姆式教育。农村中一些家长成为孩子的保姆,孩子的吃、穿、住、用等简单生活,都全部负责,如简单的做饭、洗衣服等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毛病,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依赖性极强。

2.3少言教、轻身教。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现在不少农村儿童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打麻将的家庭 “方城”一开,洗牌 声、笑骂声充斥房间,使孩子无法学习。有时碰到“三缺一”,家长就拉自己的孩子上桌充数,久而久之,孩于也迷上了赌博。有的买六合彩的家庭,父母间经常吵嘴,厉害的发展到闹离婚,孩于终日处于紧张、恐惧的心态之中,不知哪一天家庭会破裂,自己将失去父母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均受到极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不能与学校教育同步,甚至起消极作用的情况也屡 见不鲜。例如:学校讲奉献精神,家里尽讲个人怎样捞钱,学校提倡人人养成良好的劳动和卫生习惯,爷爷、奶奶仍却代替孩子去学校扫地,学校讲为人要诚实.要遵守公德,家长却经常说谎„„

2.4家庭教育不利于学校教育,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之间存在着一些不相协调的地方,在学校,老师教孩子应该这样做,在家里,家长则要求孩子那样做,老师一套,家长又是一套,弄得孩子不知听老师的好,还是听家长的好,这无疑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3、成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调查中发现,对家庭教育一无所知、家庭教育方法不合理的家长,大多数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教育,许多家长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对教师说:“本人水平有限,请老师严加管教”,如此这些,足以看出他们文化低、办法少。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因此,农村家长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必然导致家庭教育滞后。

(2)对外界信息听之任之。农村家长对在外界获取的信息,缺乏科学的和必要的分析,有一种“顺风倒”的思维习惯。例如,有人说他家儿子到沿海打工发财了,于是回到家中就让自己的儿女也外出打工;有人说,现在大学毕业又不包分配,花了钱还找不到工作,于是,大家就不愿让孩子继续上学了。凡此种种,都是造成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原因。

(3)上辈落后家庭教育的延续。由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家庭教育中一些落后的思想、方式、方法都将会对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家长常说:“想当年„„”,“在我小的时候„„”等这种形式来教育孩子,给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打上了上辈落后家庭教育的烙印。

(4)农民收入的制约,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有的家长很希望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但由于经济收入有限而只能是想想而已,无法实现。有的想为孩子买课外书、复读机„„但由于受家庭经济收入所限,也只能是空想。

(5)农业生产仍是手工劳动。在湖南农村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完全是手工劳动,农民们早出晚归,整天忙着农活和家务,故而没有充足的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

和教育。

4、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性无疑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怎样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增加农民收入。物质是基础,物质决定意识。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应把家庭教育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积极开展有利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的各种活动。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只有衣食无忧的条件下,才会去思考、参与各种有利于自身和下一代发展的活动。

(2)提高家长的知识文化水平。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深刻的教育因素。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提高家长的知识文化水平,可以优化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利。同时,应特别注重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在农村家庭,基本上还是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主要管理模式,未成年孩子与母亲接触的时间多,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教育更大。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提高母亲的素质,通过母亲发展自身的教育艺术,以帮助教育孩子,无疑是搞好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3)鼓励新时代的农村家长掌握一些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自己头脑中的教育观进行“升级”。在21世纪,我们的传统家庭将向学习性家庭转变,学习方式要从家长权威向亲子共学转变,教育重点从获取知识向培养运用、处理知识的能力转变,“鼓励创新、大胆尝试”成为现代家庭教育向父母提出的要求。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只要利用因特网,谁都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先出生的人知道答案”这一前提已经崩溃,新时代的家长需要从心理上完成从教育者到向孩子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特殊家庭;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2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123

一、成因分析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这时候的学生特别需要父母为他们精心导航。然而,现实却是:农村初中学生的不少家长,要么外出打工,让孩子在家留守;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管教自己的孩子。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孤独、乖僻、心理失衡、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欺瞒师长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外出逃学”“极端行为”等。长此以往,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

因此,除了要特别有针对性地疏导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我们还很有必要根据“家庭教育薄弱,严重影响教育效果”这一特殊现象,针对他们的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的有效途径,切实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从根本上帮助这些“特殊家庭”当中的“特殊学生”。

二、相关策略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样重要的教育者,是为了共同教育好孩子而结成的教育联盟。只是教师受过专门教育,比家长多一些工作经验。教师应该从平等合作的角度出发,平等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一)指导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素质主要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文化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健康程度等。

1.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对事业、家庭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等等。

2.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

在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如不继续学习,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家长努力学习,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为孩子做出爱学习的好榜样。

3.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兴趣等个性特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就是这个道理。家长特别应具备坚韧的毅力,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善于动脑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现在学生最欠缺的不是智力,而是毅力。

(二)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比成才重要

前面分析现状时,我们看到,不少家长自己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考上高中以至大学。可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那么容易实现。

家长不能只是一味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希望孩子能够弥补过去自己没有读多少书的遗憾,应根据孩子的本身条件、目前的文化水平,为他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应适中,特别是应该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过高、过低的目标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指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在这三部分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无论在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优势,是其他两种教育替代不了的。

我们也特意提醒家长以及其他监护人关注这个问题。从最终反馈来看,那些能够密切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发展都不错;那些没有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问题就比较多,如上网、进游戏机室、打台球、打架斗殴等。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离异家庭”以及“留守学生”,因为缺少得力的监管,相比较而言,更容易出问题。

(四)指导家长合理进行批评惩罚

1.批评时不能歧视和侮辱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要带侮辱性地谩骂,如“你这个猪头”“你这个傻瓜”等。要知道,我们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为了自己出气。过分的辱骂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影响教育的效果。

2.批评时要注意态度真诚

真诚的态度比一味的指责有效得多,有利于孩子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如“这次考试失败你找过自己的原因吗?”因为孩子会觉得,家长是因为关心他而批评他,而不会认为家长是拿骂他来出气。

3.批评时要简明,抓住要害

如批评孩子爱看电视而做作业随便敷衍了事時,不要牵扯到不尊重父母等上面去,不要一直唠叨。否则既不利于此次错误行为的纠正,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4.批评要考虑场合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注重自己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五)指导家长真正读懂自己的孩子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所以家长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问题。父母更要了解孩子,要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了解他们平时爱和谁玩耍,玩些什么;周末喜欢什么样的游戏活动,等等。发现孩子的“秘密”,是父母教育孩子基础。难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不了解的家长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另外,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特别是那些常年在外的“留守学生”的家长,教师不能够像教育学生那么方便,几乎可以随时把他们叫(召集)到身边来指导。这就注定了这种家庭教育指导不可能是系统的,只能是零碎、散乱的,更多的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后补状态。

参考文献:

[1] 郑晓生.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工程学 院学报, 2009(10).

[2] 胡春晓.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以秦安县家庭教 育为例[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6).

中职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4

一、中职学生的特征分析

伴随社会中知识和信息更新的日新月异, 当下的中职学生表现出了和之前同年龄学生完全不同的特征。

首先, 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 但自律意识和能力相对不足。当代中职生表现出鲜明的自利意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等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组织纪律性却较差。比如,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上, 发言也只是针对自己的兴趣点, 否则就毫不做声。

其次, 思想虽然比较活跃, 但积极主动性却不够。中职学生的年龄是人生求知欲望最旺盛的时期, 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 想象力也比较丰富, 但是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很差, 对于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兴趣, 尤其是文化基础课,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态度消极, 学习功利性动机十分明显, 对老师的话爱搭不理, 只关注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

再次, 知识和能力在不断提高, 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在不断增长, 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 但是他们的道德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 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甚至有些都是00后, 思政教育的不到位使得他们表现出自私自利、没有集体观念的普遍特点, 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只知道“人人为我”, 把别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而自己却不知道去奉献。

二、中职思政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出现了偏失, 很大的因素是因为思政教育的缺失或者不到位, 现在的中职思政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 具体表现为:

第一, 课程内容单调, 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当下的中职思政课程的教材全是文字性的理论, 课程的讲授也基本都在课堂上, 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很多所学生上课都不愿翻书。同时相应的教学设备也没有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 网络多媒体教学占的比例少之又少。

第二, 学校不够重视, 不能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平台。很多思政教育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会, 然而现在大多数的中职思政教育只是作为学校培养计划中的一项教学任务来完成, 课程安排全是理论讲授, 而且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并且模式化, 缺乏灵活性, 更别提其他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了。

第三, 教师自身素质的欠缺, 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思政课程本身比较枯燥, 不但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 同时还要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现在我们的很多思政教师自身对课程都不够重视, 课堂上敷衍了事, 照本宣科, 和学生基本没有互动, 久而久之, 学生就对思政课形成“上不上都行”的认知, 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三、改善中职思政教育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大家都在积极的探索, 在此提出几点具体的对策作为参考。

首先, 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针对思政课程乏味枯燥的特点, 教材内容应该更丰富一些, 除了理论介绍之外, 大量的生活实例配上插图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上, 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能够真实地去感受老师所讲解的理论,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团结合作、牺牲奉献这些他们所欠缺的品质。

其次, 可以在思政教育中合理地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日益多元化, 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当前思政教育却出现了“公式化”的现象, 千篇一律。所以在思政教育实践中, 不能忽视人的个性, 采用强输的方法, 而要针对常见的学生心理现象进行“因材施教”, 其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心理的个别差异”, 即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要区别对待, 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最后, 加强思政课程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知识水平只是教学成功的一部分, 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等都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更高的要求。一个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幽默都会对学生能否对课程感兴趣产生很大的影响。“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 我们的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加强自身的学习, 与时俱进,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的具备人格魅力的老师。

摘要:在当今中职思政教育中, 存在着很多不足:课程内容单调, 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学校不够重视, 不能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的平台;教师自身素质的欠缺, 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首先应改革课堂的教学内容, 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其次, 可以在思政教育中合理地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最后, 加强思政课程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分析 篇5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分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我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下,需要对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以扼制现实中不公平现象的.进一步蔓延.文章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方面分析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并从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内容、教育腐败四个角度探讨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作 者:姜利琼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 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2007 “”(33) 分类号:G40-01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起点   教育过程   教育结果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不足

1.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围

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孩子的作业拿回家,部分家长根本看不懂。农村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

2.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

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农村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者较多,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调查中,一个40人的班级,一般都有20个左右的学生家长在外打工,这样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身上。这种隔代教育或旁系亲属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过去家庭条件差,父母极少宠爱孩子;隔代教育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即使有家长想着回来要与孩子好好沟通一下,结果也因为长期在外,了解不多,互信不够,沟通难度大。

4.重成绩,轻品行

大多数的家长,自己文化层次低,觉得自己社会地位也低,所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认为,读书、考试是唯一的出路,在学校里就应该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考试学科,对于体、音、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则是多余的,对孩子的品行缺乏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在学校找不到感兴趣的东西,在家里不愿面对家长关于学习的发问,在同学间找不到自信心,这些学生或者厌学、或者自暴自弃,从而产生不健康心理。

5.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世界,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学生,要应对充满种种诱惑的社会环境,未成年的学生,自制力往往较差。街上的网吧、游戏厅,以及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以抵挡的诱惑,一不小心就可能沾染不良习惯。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目前我们农村家庭教育的环境差,家长素质、教育方式等亟待改善。

二、对策及建议

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提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1.学校应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人员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理论,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咨询等形式开展工作,主要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培训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价,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等。

2.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

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档案,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及时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

3.充分发挥家访的作用

家访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4.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为此,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平时注重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幸福中成长。

总之,重视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是农村学校教育成功的

关键。

部分地区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 篇7

1 西藏教育公平推进的成果

西藏教育通过60年的发展实现了机制不断完善、办学形式多样、规模不断扩大、队伍日益壮大、结构日趋合理、质量不断提高、管理更加规范、效益显著提高的历史性跨越, 培养了大批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所需的各类合格人才, 对推进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发挥了重大作用。

1.1 教育起点的公平得到了基本保障

教育机会的均等是教育起点公平的主要体现。截至2010年底, 西藏自治区共有872所小学, 688个教学点, 在校学习的学生达到299408人, 适龄儿童都有上学的条件, 小学生一年级的入学率达到了95%以上, 让西藏各族群众在人生教育道路的起点上享有公平的权利, 不受任何歧视的开始学习生涯。

1.2 教育体系基本完善

学前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从2011年1月起, 自治区对学前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实行财政补助政策, 对学前教育阶段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助学金政策, 每生每学年补助标准均为2000元, 边境县在园学生再增加100元, 主要用于服装及装备。全区累计约3.4万名幼儿享受学前教育补助政策, 补助资金总额达4900万元, 除享受补助及助学金政策外, 还享受全免教育。

1.3 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逐年提高, “2008年, 西藏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所, 职业教育在校生达21003人, 是1978年的4.5倍”。全区各县中学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同时,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教育, 初中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 全员选修实用技术, 努力使学生做到“升学有基础, 就业有技能, 回乡能致富”。高等教育稳步发展。西藏高校有本科专业108个, 专科126个, 硕士授予单位3个, 硕士授予点18个。研究生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校生达到520人。2006年, 西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 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形成了综合大学、专业院校和高职高专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文理交融、整体提升的办学格局。目前全区高等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体系。

2 西藏教育不公平现状

和平解放60多年来, 在西藏人民的艰苦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帮助下, 西藏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就总体而言完善了教育体系, 办学条件、办学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但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随着近几年教育公平问题的升温, 西藏教育公平问题也成为西藏人民关注的焦点, 并日渐成为摆在西藏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教育的区域间的不公平、城乡间的不公平、校际间的不公平、群体间的不公平, 都实实在在的存在, 牵涉到西藏社会的方方面面。

2.1 教育硬件配置的不公平现象

西藏学校之间硬件设施配置的不公平现象, 是最为明显的, 是可以直接看到的。笔者有最直观的感受。笔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走访了拉萨的十多个大、中、小学的同时也走访了西藏山南地区、林芝地区、那曲地区等地的地区小学, 还到过一些偏远的县完小以及乡镇教学点。笔者的感受是真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在拉萨的一些学校设备精良, 甚至可以说是设备“豪华”, 教学生活设施完善, 拥有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视演播室、校园网络、天文台、学术报告厅、教室宽敞明亮, 里面配置了电视、饮水机、电脑多媒体、音响设备, 传统的黑板变白板了, 仔细一看, 是触屏的, 和电脑连接在一起的。漂亮的足球场、篮球场, 干净整齐的食堂、学生宿舍, 无不让人瞠目结舌, 惊羡不已。到地区小学的时候发现学校的教室设备跟拉萨的相差不大, 但整体规模小了很多, 配套设施也没那么齐全。再到县完小, 竟然觉得有几分萧条的景象, 有的完小教室里空空荡荡的, 只有几个人在上课。

2.2 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第一, 教师数量质量的不均衡现象。西藏高原缺氧的气候与半封闭的自然环境使西藏和其他省份的交流在一定程度受到限制, 人才的引进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在西藏工作的教师, 不管是藏族还是其他民族的, 都希望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地区, 因此, 在拉萨和西藏东部地区的学校教师数量充足, 甚至有人员超编现象, 在农牧区, 尤其偏远的农牧区教师却流失严重, 在教师数量上都无法保证近些年来, 自治区政府组织培养了大量的教师, 这些教师部分进入到了农牧区的基础教育岗位上,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农牧区对教师的需求, 教师的分配过程中自治区城市教育系统因为自然环境和待遇的优厚获得了更多的教师, 这就使农牧区的教师的数量同城区的教师数量差距进一步拉大。西藏农牧区学校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生均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数量差距大, 很多地方甚至相差一倍以上。很多学校尤其是小学普遍存在缺乏音、体、美教师的现象。有些学校一位教师扮演多个角色, 既是美术老师又是音乐和体育老师。另一方面, 教师教学质量的不均衡, 在城区的教师有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得城区的教师文化素质教研能力等普遍高于农牧区。在农牧区, 有50%左右的小学教师学历不合格, 合格的大部分也是后来自考或者成教的, 30%左右的教师只相当于小学水平, 50%的藏族老师汉语不流利;其中比例比较少的汉族老师 (10%) 中, 会藏语的又寥寥可数, 也就是说能流利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教学的老师在农牧区是极少数。

第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缺乏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极大差异的, 教学条件、教师水平也有着极大的差异, 但是他们学的是同样的教材 (人教版) , 教学进度考评标准也是一样的, 小考和中考以及高考的试卷也是一样的, 这就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公平。学生不能自行选择教师、教材、学习内容。不管学生是否满意这样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必须接受这样的教学, 进行同样的试卷考试, 并以这样考试的成绩作为评判他们学习的结果和升学的依据。笔者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生进行了访问, 城区的学生几乎都能接受现行的教育方式, 表示目前的学习和考试方式是比较公平合理的, 愿意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来获得好的成绩。农牧区的学生尤其是那曲、昌都等地区的偏远农牧区县完小及教学点的学生逃学愿望强烈。逃学理由也很多, 大致包括:听不懂汉语、不能理解教学内容、不愿上学只想在家里自由的生活、想念父母等, 还有想念家里牦牛的。

2.3 教育结果的不公平现象

城区学生基本都能很好的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顺利升学;然而农牧区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能升入高中的几率并不大, 能考上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中途逃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班级到初中毕业的时候就只剩下两三个人, 这两三个人中能考入高中或者大学的就更少了。在农牧区, 尤其是偏远县和乡镇很多学生不能正常的完成义务教育, 农牧区的学生80%止步于初中毕业, 因此他们的就业范围就更小一些, 只能从事一些传统的农牧业和体力型的工作。

2.4 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尤为突出

到2010年底, 西藏幼儿园的毛入学率才24.5%, 在这24.5%的幼儿中, 农牧区又只占了10%。截止到2011年西藏总人口数为300万左右, 其中农牧区人口约为250万, 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80%以上, 城镇人口为50万左右, 占自治区总人口的20%还不到。根据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和城区人口比来看, 农牧区学前教育机构应该远远多于城区教育机构, 但事实并非如此。2011年西藏自治区约有学前教育机构249所, 农牧区约有学前教育机构70多所, 占总数的28%。城市有170多所, 占总数的72%, 两者相差竟达40%, 由此可以看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是十分突出的。

摘要:教育公平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理想, 越来越受到西藏各族人民的关注。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各西藏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构建和谐西藏的重要环节, 不断全面推动西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更是教育政策中的一个永续性主题。通过对西藏地区教育现状的分析, 使人们对西藏教育不公平现象进行关注。

武都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8

一、武都教育的现状分析

1. 教育资源不均衡, 乡镇街道缺少正规的幼儿园, 农村孩子“入园难”。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不能进入幼儿园学习, 也有相当一批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 将孩子转入武都城区上学, 这样就使得一大批家庭出现了返贫的现象, 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也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

由于对职业教育的意义宣传不到位, 尤其是一些偏僻农村的农民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 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认识不到位, 他们不愿意让孩子参加职业教育的学习和培训, 对于自己的学习培训也就更加谈不上了。

3. 特殊教育师资匮乏, 一些农村智残肢残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由于受到一些农村乡镇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再加上人们对残疾孩子接受教育的偏见观念, 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智障孩子无缘上学, 遗憾终生。

4.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育要发展,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至关重要。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仍然采用“以分论人, 以分量才”的标准, 社会评价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的高低, 这不但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跟新课改的课程设计也是相矛盾的, 而且使得教师们只能用以前陈旧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 从而也就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5. 教师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从教师数量和质量上来看, 城区的学校明显地优于农村的乡镇学校, 而农村的乡镇学校又明显地优于偏远的农村村小。由于城区学校的教师数量偏多, 生活和工作条件均优于农村,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千方百计地要往城里调, 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学校的师资不稳定。长此以往, 城区学校的教师越来越多, 而偏远农村学校几乎没有教师愿意去任教, 从而造成城乡教育的畸形发展。

6. 留守儿童和学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打工潮的出现, 造成了家长在经济利益和孩子教育天平上的失衡。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 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另一方面, 家长外出务工也就造成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 孩子的教育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 使得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心灵感到空虚, 从而形成孤独、自闭、焦虑、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他们的生活中容不下别人, 我行我素, 淡薄法律, 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甚至还会出现旷课、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

二、解决武都教育问题的对策

1. 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加强宣传和管理力度, 努力办人民满意度教育。要改变武都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需加大宣传力度, 转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考大学的偏执教育观念;尤其要加大职业教育意义的宣传,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以服务于农村,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 调整学校布局结构, 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学校的布局应因地制宜, 科学灵活地改变办学模式, 不能在学校布局调整上有一刀切的做法。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 采用城乡教师轮岗制度, 让城区的年轻教师到基层去、到农村去, 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学校缺教师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年轻教师得到锻炼, 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3. 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教师业绩的考核评价体系, 认真落实绩效工资。科学合理地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一旦发生改变, 教师的教法和教学理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新课程就会顺利贯彻。这样一来, 学生的知识学到了, 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就会改变以前“高分低能”的现象, 从而也就改变了新课改从根本上不得实现的现象。

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9

(一) 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讲, 目前, 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对政策始终都未改变, 一直在试图西化和分化我国, 干扰我国正常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例如近些年的台独、藏独分子一直进行的分裂活动, 还有“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活动, 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高校学生作为我国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 对其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其抵制各种邪恶思想的影响, 为其将来更好的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有利于学校建立安全氛围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基本都是开放型的, 校内学生受社会影响的程度较大, 给校园治安管理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 国家大学生比例逐年提高, 作为我国进行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 高等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才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实现人才战略。加强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有利于学校建立更加安全的氛围, 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 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三) 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安全

高校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过渡场所, 大学生从封闭性的高中走入与社会接触比较多的开放性的高等院校以后, 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增多, 但是其思想单纯, 而且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 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教育, 就应对不了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安全。

二、当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 高校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对安全教育工作并不是很重视, 主要教育力度还是倾向于专业知识教育, 高校缺乏安全教育意识, 校园的安全管理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安全设施的投入不足, 如高校部分单位未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应急照明灯和监控等等,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只是流于形式, 并未有实质的效果;另一方面, 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够, 学校整体缺乏安全氛围, 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国内高等院校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安全教育工作很难开展, 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 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良文化, 如道德失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封建迷信以及黄、赌、毒等等, 对于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很多高校由于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导致了很多校园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一方面不利于学校营造安全的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 高校安全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 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 在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对人们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 木马、病毒等等黑客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盗取人们的私人信息, 另一方面, 很多不法分子也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散布或者传播各种不健康的、邪恶信息, 潜移默化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高校的安全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 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安全教育要求,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失去了安全教育应有的效果和意义。

三、加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 高校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首先, 高校要加强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将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计划之中, 一方面要加强学校自身的安全保卫工作, 增加安全防护的资金投入,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 如消防器材、监控等等, 还要加强学校保卫系统的安全保卫思想的教育, 帮助其提高防范意识, 给学生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 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程, 加强安全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 配备专业的教学人员, 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 将安全教育课程列入日常教学计划之中, 提高安全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安全防范方面的知识。

(二)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近年来高校经常发生各种校园安全事件, 究其原因可发现很多都是由于学生的心理扭曲造成的, 给学校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代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和学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很容易走入心理误区, 产生心理问题, 因此, 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高校应开设心理学教育课程, 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调解自己的压力, 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其次, 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心理辅导机构, 开展一些心理咨询的服务和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高校的心理教师也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 防止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 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要满足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已经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校园和家庭, 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的便利。然而, 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一些违法犯罪和活动, 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大学生由于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很容易沉迷网络游戏, 甚至被非法分子通过网络实施犯罪, 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等院校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 跟上时代的发展, 适时开展网络方面的安全教育, 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高校是否重视和开展安全教育, 是衡量高校教育体系是否完善、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加强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之中, 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能够更好的走向社会。

摘要: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高校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 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杰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几点问题[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5) .

中国教育现状的研究分析 篇10

1. 人才结构失衡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 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然而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要成为有能力的人才, 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心。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的思想问题。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都认为只有上大学, 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 只在乎形式和结果, 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种思想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 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德价值取向。

2. 教育投人少, 供求矛盾突出

教育的投人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但中国的教育投人却严重不足, 在全世界中国的教育投入一直是较低的。这种状况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分派存在不公平或不公正。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可直接反映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之上。诚然, 教育的投入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但我国的教育投入, 不仅比发达国家低, 而且也比许多发展中国家低, 教育供求矛盾突出。个中原因非常复杂, 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 重视不够。

3. 理论研究难以被实际应用

理论研究方面, 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概念和技术都是由老一辈教育技术人从国外引入, 前人在引入和日后的研究过程中, 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方面, 忽视了具体实施方法、可操作性和各种量表的介绍, 造成了中国现在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教学。前人研究得到的这些理论可操作性、可实施性较差, 很难走入课堂、真正落实到教学中。而且大多数学者的工作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没有进行具体的实验, 总是浮在水面。在实际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方面, 由于理论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 致使绝大多数的任课教师都不能在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进行很好的教学和评价。

二、初、中、高等教育问题的突显

1. 初等教育, 学前教育阶段——办学不规范,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城市里, 一般2到3岁的儿童就开始被送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一般一些城市上的幼儿园也都比较规范。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内, 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可以遵循, 因而也就造成了各个幼儿园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很多幼儿园以及家长, 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想法上, 就已经把给孩子们灌输“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的任务, 使得许多刚刚入园的幼儿就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一些小孩子失去了幼儿该有的童趣。此外, 在很多地区, 幼儿园就开始出现了“择校”的普遍现象, 有些“名园”光有钱还进不去, 还要“托关系”才能获得一个入园的名额。

2. 中等教育, 中小学教育阶段——重知识, 轻能力

目前的教育体系过于侧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道德观的培养, 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等, 尤其在高中阶段更为突出。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是非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所以这一阶段对他们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共同承担起这一责任。完全没有必要再把中小学生变成填鸭式教育的牺牲品。应该借鉴西方教育体系中的成功经验, 努力改变当前教育体系中不适应当前实际的部分,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有机会, 有时间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 高等教育阶段——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够成熟

正是由于中小学阶段得家长以及老师们都把孩子的学习抓的很紧, 在除了学习以外的方面, 尤其是生活方面, 都帮助他们代劳, 导致了孩子们自主的机会很少。进入高校后,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比之前宽松的多。在脱离了老师家长的监督管理, 在没有形成足够完善的世界观、道德观、是非观的情况下, 很多人就会呈现出了一种放任的状态。做什么事全凭个人的喜恶, 而不考虑事情的后果。生活上一味追求安逸、享受, 吃不得一点点的苦。不懂得人际交往中的基本规则, 和老师同学相处的也不愉快。而要解决这种现状, 单靠大学阶段的教育和管理是很难收到明显成效的。

三、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当前社会中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脱节、断层或重复的现象, 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 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之所在。为此, 迫切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明确定位、提高水平、突出特色, 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必须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树立起系统培养的理念, 坚持就业导向;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之间的定位, 在各自层面上办学建立起自己的特色、提高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项目中, 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项目中, 发挥着引领的作用。以能力为核心,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 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臧秀平, 张建, 杨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统计与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8期

[2]冯春梅.《中国教育技术冷思考》[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08, 基础教育:21-22

上一篇:教改特色下一篇:家庭装饰材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