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地理学

2024-07-28

媒介地理学(精选五篇)

媒介地理学 篇1

媒介地理学在1985年才作为一个概念首次被提出的。我国的邵培仁教授对媒介地理学颇有研究, 指出媒介地理学是一门从媒介学与地理学的交叉边缘地带划分出来的一块小小的学术领地, 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并认为它是“一个曾被长期忽视的学术领域和审视窗口” (1)

一、全球文化地理舞台上的美国动画电影

1、美国动画电影席卷全球

美国动画电影诞生于20世纪, 出品动画电影的公司主要包括迪斯尼、梦工厂、福克斯、华纳、美国联合制片公司等。美国动画电影经常在世界上大范围地播出, 如《狮子王》曾在46个国家和地区播映, 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2、美国动画电影取材于整个世界

迪斯尼在1934年推出了著名的影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它取材于格林童话, 其公映后的轰动程度可与美国的经典电影《乱世佳人》相媲美 (2) 。自从那以后, 来自世界各国的经典神话、童话故事和其它文学作品都成为迪斯尼改编的对象。后来这种策略逐渐演变成了美国的动画电影公司的一种商业模式:即将世界各地区的经典文化故事变成电影市场需要的形式, 再把成品卖到世界各地, 赚取巨额的利润。表1为涉及世界题材的美国动画电影:

二、中国文化地理舞台上的美国动画电影

1998年《MulanⅠ》在全球播映, 票房达到3亿432万美元,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美国动画电影开始崭露头角。后来的《MulanⅡ》票房上也同样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08年6月5日, 《功夫熊猫》开始席卷整个世界, 截至2008年8月5日, 其票房收入已达到3亿647万美元 (《功夫熊猫Ⅱ》目前正在拍摄中) , 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 这三部影片已经为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通过美国动画走向世界的窗口。

这三部中国历史题材的动画电影表现出如下共同特点:

1、中国传统化的外衣

《MulanⅠ》和《MulanⅡ》的主人公原型来源于中国有名的《乐府诗集》, 讲述的是在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叫花木兰的姑娘的故事。在这两部动画电影中, 中国传统水墨画式的片头、中国式的凉亭、唐朝的服饰与仕女妆和明清风格的庭园及不同的中文字样被混乱地糅合在了一起, 中国的传统文化被用得有些不伦不类, 但这并没有妨碍它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实现风靡全球的初衷。

《功夫熊猫》以中国武术为切入点, 讲述了中国功夫迷——熊猫阿波——由一个软弱的做面条的厨师最终变成一个保护山谷的功夫斗士的故事。影片中绵延不断的崇山峻岭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散发出一股迷人而朦胧的气息。和平谷的建筑也洋溢着武当山的风格的气息, 中国功夫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五大高手的动物人选都是中国拳术的精髓所在。

2、美国现代化的行为方式

美国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期以来影响着商业动画的表现形式和结果。能被世界尤其是被西方国家所接受, 是美国动画电影一直坚持对外来文化经典作品予以重构并赋予作品典型的美国价值印记和西方印记的原因所在。

首先, 《MulanⅠ》和《MulanⅡ》从原文化经典中的“自我牺牲、忠孝两全”到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自我实现、爱是一切”和《功夫熊猫》中阿波对自身爱好和价值的追求, 都反映了一种典型的美国化价值观, 那就是“爱和个人主义”。

其次, 女权主义的展现、西方的单腿跪地式的求婚仪式、西方式的频繁拥抱也都展现了正宗的美国式价值观。另外, “美国式的幽默”在美国动画电影中也运用得恰到好处, 使得世界观众很容易被这种美国式幽默感染而在不知不觉中开怀大笑。

三、中国文化地理舞台上的美国动画电影的分析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觉文化”盛行时, 东方文化传统开始作为一种新鲜的文化参照和互补进入西方电影主流。《MulanⅠ》、《MulanⅡ》和《功夫熊猫》都成功地利用了东方的神秘性、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而同时又被人为地添加了充满西方审美情趣的佐料, 最终成了横贯中西的电影巨作。

美国动画电影用的是中国的传统元素或历史 (有的是拼凑的中国历史) , 但在不知不觉中却在影片中加入了美国式的行为价值观, 因此, 实际上这些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已对中国独特的地理文化进行了重塑。

1、这三部动画电影其实是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异托邦式遐想的成功阐释

历史上, 西方看待中国存在着两种传统的思维模式:乌托邦和异托邦。异托邦 (hetero-topia) 是福科发明的术语, 与乌托邦 (Utopia) 相对。它们都指一个虚构的空间, 即都属于特定社会文化中异在的、超越性的空间, 处于该文化的现实环境之外;不同点是乌托邦是没有真实地点的地方, 它与社会的真实空间直接相关或恰好相反, 而异托邦既是一个超越之地, 同时也是一个在现实中可寻找的地方。

中国在西方的文化想象中就如同一个异托邦式的地方, 是一个比西方好或更坏的“他真空间”。想象东方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一种特殊的浪漫 (3) 。

处在东方的中国对所有的西方人来说始终都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国度。整个中国在他们的眼中似乎只剩下了历史文化的美好, 反倒失去了现实的美好 (4) 。于是美国人把这种异托邦文化加在了中国的古代, 三部片子都以中国古代为背景正体现出了这一点。《MulanⅠ》和《MulanⅡ》中的亭台楼阁以及服饰等是如此, 《功夫熊猫》片中层层叠叠的山峦、高耸入云的寺庙、乌龟大师临终时被许多花瓣淹没的景象、螳螂给熊猫做的针灸以及中国传统的杂耍、灯笼、礼花、中国的长城、中国的面条、筷子和青釉碗更是向世人展示了美国传统中对中国的这种异托邦文化。

新出的《功夫熊猫》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最重要的是因为这部电影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对于外国人来讲, 它很中国;但对于中国人来讲它却不那么原汁原味。这部片子与其说表现的是中国正宗的传统文化, 不如说表现的是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2、这三部动画电影正逐渐为世界形成一种媒介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正处于一个由影像所构成的时代, 媒体的权力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5) 。随着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日显重要, 世界的地理现象更多地是通过媒介表现出来的, 因为人们的精力有限, 不可能走遍所有的地方、看遍所有的景物。然而, 媒介中所展现的世界并不是简单地反映了外面的世界, 它对世界地理的描写也并不是纯粹客观、直白, 更不是单纯的镜面反射, 而是媒介与地理、文化的融合。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美国动画电影正在把他们想象中的其他国家的视角文化通过动画电影的形式辐射到全世界。

美国的动画电影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 它能使美国对东方包括对中国的理解传到世界, 逐渐变成西方的东方影像。西方的东方影像不仅可以成为西方人头脑中的想象, 它也可能成为东方人的自我想象, 特别是当我们试图走向世界, 试图与国际接轨, 试图文化输出的时候更是如此。” (6) 这种文化传播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西方对东方文化想象的极大传播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后辈对我们自己东方文化的想象, 改变后辈独有的东方文化气质, 将混有西方文化的东方文化看成是自己独有的东方文化。

斯图亚特·霍尔曾指出:“媒介是表意的工具, 通过表意过程建构意义, 呈现给阅听者关于世界的图景。一定程度上, 媒介建构的世界只是一个意义的集合体。”美国动画电影就是其中一种强大的媒介, 它在吸引全世界观众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也为世界建构了一幅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象, 构筑世界人们对古代中国的想象。

3、这三部动画电影是市场导向作用发挥的结果

“买全世界, 卖全世界”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电影界的主旋律。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中国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 最关键是中国13亿人口暗藏着的巨大消费能力使得世界各国电影文化产业不得不考虑中国这块大蛋糕, 不得不想尽办法来讨好中国观众的口味, 不得不在电影、电视中尽可能多地加入中国元素。

过去国人一直担心的全球化文化片面化单向输入会导致中国文化的衰落, 但现在看来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市场导向的作用。只要我们有巨大的消费能力, 就永远能吸引外国人的眼光, 吸引他们用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工具来表现和宣扬中国的文化。

这三部片子的盛行, 正是这种市场导向作用发挥的结果, 它使得这些影片在满足西方消费者对东方神秘窥探的同时, 符合了西方人的审美情趣。而在中式背景下加入了西式文化价值观和幽默的动画电影也必将成为今后动画电影界的趋势。

四、总结

动画电影能跨越文化和地域的隔膜走向世界, 因为对于观众来说, 动画具有强烈的“集体无意识”意味。接受影像成为一种体验, 这也是全世界拥有共同价值观的新方法。中国应充分利用这种动画电影的全球化传播模式, 将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推向世界。

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而且可以借助这股趋势走向世界, 在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的传播中心、世界各地成为传播腹地的今天, 将自己某些弱势文化元素加以改变, 巧妙地将自己的文化变成为全球媒介的焦点, 利用动画电影将自己的文化元素加以宣扬。当然,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塑造中国的良好形象, 在传播时应结合并保持中国的特点, 努力协调好传播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使中国文化的传播影响力更大。同时, 中国也应学会利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己独特的身份。不仅要发扬原有的先进文化因素, 同时也要在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照中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作为最新研究视野的媒介地理学》, 《媒介方法》2006-1

(2) (5) 周鲒:《动画电影分析》,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3) 周宁:《中国异托邦:二十世纪西方的文化他者》, 域外传真

(4) 何晓丹:《异托邦:巴拉德构筑中国形象的思维模式》,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第29卷第2期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篇2

新媒介其实是由电话演变而来

问:那么,我们在这里是否可以说,新媒介就是由传统的旧媒介派生出来的?

答:不!不能这么说。新媒介虽然是相对于旧媒介而言的,第四媒体是相对于三大媒体而言的,它们之间有某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和姻缘关系,但并不能就可以说是它们派生出来的。

我觉得,新媒介应该是由电话演变而来,它的产生或发明从电话那儿受益匪浅。在1969年9月2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群研究生用一根4.6米长的导线将两台电脑成功对接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像电话那样传递信息。同年,出于应对战争的需要,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它是由美国国内四所大学计算机的主机联接而成,这个阿帕网就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进入70年代,一些类似于ARPANET的区域网络开始在世界各地零星出现。但不同的网络之间使用的通信协议是不一样的。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

媒介地理学 篇3

一、建立自信

自信是每一个领导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媒介领导者也不例外。但是, 怎么才能让一个人获得真正的自信感呢?

首先要弄清楚“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区别。著名的心理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 儿童的自卑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 因为他们常依赖成年人的生活, 而且一举一动都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只有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 并让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 才会形成真正的“自卑情结”。实际上成年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也是人类在地球上地位增进的原因。人类普遍存在的“自卑感”只要常常保持勇气来面对问题就可以解决, 而一旦出现了“自卑情结”就需要到专业的心理机构寻求帮助。通过研究心理学, 我发现, 帮助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 对“自卑感”和“自卑情结”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 换个情境去看问题。这是心理学最具发展前景的应用成果NLP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1里的一种方法。不管是“自卑感”还是“自卑情结”都只关注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简单地认为什么就是“好”, 什么就是“不好”。但这些只是人类大脑对这个世界的解释, 这种解释只是一种看法, 并不是世界真实的样子, 其实是虚幻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并不彻底了解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 只是从非常狭隘的角度去总结的, 比如, 一个人个子高是好事坏事, 在不同的情景下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我们换个情景去回答同一个问题时, 会发现原来被认为是“不好的”变成了“好的”。对于外部世界来说, 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量还远远不够, 为了能够辨别环境并存活下来, 人类的大脑很善于使用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功能, 但有时的时候, 这种归纳和总结在换一个情景之下就是完全错误的。比如, “某某地方的人都是骗子”“城市人很冷漠”“农村人不懂礼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认识到大脑具有这样的缺陷, 就能很好地避免完全被大脑控制的情况。美国心理治疗师黛比•福特认为, 我们的每个缺点背后都隐藏着优点, 每个阴暗面都对应着一个生命礼物:好出风头只是自信过度的表现;邋遢说明你内心自由;胆小能让你躲过飞来横祸;泼妇在有些场合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只有我们真心拥抱它, 才能活出完整的生命。我们常常认为的缺点在换个情景之下就可能变成优点, 这样来看待问题, 就容易跳出“自卑感”或者“自卑情结”的困扰。

第二, 要结束逃避, 克服恐惧, 勇敢行动。能让人感到自信的唯一途径只有目标明确地不断行动, 改变现实, 产生令人兴奋的成就感。当大脑完全被恐惧占据的时候, 人就会慌乱, 不知所措, 所以, 正视恐惧非常重要。一般来说, 恐惧有两种情况, 恐惧自己做不好, 犯错误;恐惧被人议论嘲笑, 将这两种情况看的不那么重要的关键是, 摆正对犯错误的态度。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提到对犯错误的态度时说:“我们犯过错, 还要继续犯错, 这也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需要的不是告别错误的昨天, 而是坦然接受昨天的错误, 这样我们才不会害怕将要产生的错误, 我们才不会被困在错误假想的恐惧中, 我们才能动用我们的能力去做出当下的选择, 去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样认识犯错误, 才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质。爱迪生也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 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 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所以, 错误根本不是什么坏事, 它是学习步骤当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 没有错误, 人不可能学到真正正确的知识, 人只有战胜对犯错误的恐惧, 才能真正战胜自己, 在心理上成长起来。至于被人议论嘲笑,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即使你什么也不做, 一辈子也免不了被人议论嘲笑。人在社会环境中生活, 互相的评论很难避免, 根本不用看的那么重要, 而且一时一事, 过去了, 人们的看法还会随时改变的。

第三, 抛弃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对这个世界不理性的一种认识。人是一种动物, 发展到现在可以记录的文明也只有5000年,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 常常受到无知, 偏见, 潜意识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很多方面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用完美主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话, 显然会常常感到不满, 进而产生“渺小”和“无能”感, 这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标准, 也没有必要。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 并不是因为事事完美, 而是因为敢于去做, 并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并努力去改善, 至于改善之后的结果, 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完全完美。完美是人类精神上想要无限趋近的一个方向, 永远都不可能完全达到。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弱项太自卑, 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强项而太自大。

二、修炼宽容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宽容确实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具有的品质, 但对于媒介领导者来说, 这一素质就更加重要。媒介领域的人才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重要的行为原则和价值观, 很多人都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在工作, 他们个性鲜明, 特立独行, 同时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创新能力。领导这样一群人, 并不压制他们各自的特色和创新能力, 发挥出他们每个人的最大潜质, 宽容很重要。凤凰卫视在国际和国内媒体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创造了很多明星主持人和名牌栏目, 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刘长乐认为他的管理之道就是包容, 让20%中国内地员工, 70%左右香港人, 和10%中国台湾或国外的人都愿意留下来工作, 把内地文化与港台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融合, 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品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要做到宽容首先需要超越完美。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完美主义的害处, 不再累述。任何人都有缺点, 也有优点, 好的领导能利用人的优点, 包容人的缺点,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另外, 要做到宽容别人, 首先要接纳自己。心理学上认为, 一个对自己苛刻的人是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外部世界的评价都是自己内心世界向外的投射。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把投射总结成一句很通俗的话:一个人怎样对你, 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 反映着你的内心;这就是投射。所以, 内心的模式决定着我们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心理学家有很多种自我接纳的方法, 一般来说, 第一, 要停止与自己对立, 也就是停止对自己的不满和批判。第二, 停止苛求自己, 允许自己犯错误。第三, 停止否认或逃避自己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是正常的, 它提醒你对现状要有所警觉, 是改变现状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成绩差而沮丧, 他就不会想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不为和别人的矛盾而苦恼, 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需要调节。接纳负性情绪, 才能想办法解决引起负性情绪的问题。第四、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要学习做自己的父母和朋友, 站在自己这一边, 不带任何附属条件地接受并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只有真正接纳了自我, 心的格局才会变大, 才能做到真正的宽容。

三、养成从心理学角度深度自省的习惯

自省对于领导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品质。人没有完美的, 一个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可能不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够及时自省, 就会形成一个自动的反馈系统, 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自己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 养成自省的习惯会降低很多风险, 更容易获得成功。如果能学习些心理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自省就能更大程度地保证自省的质量。

心理学研究认为, 由于家庭养育方式的不同, 每个人都有很多固定的思维模式, 仔细觉察这些思维模式, 有助于看到事情的真相。比如对情绪进行自省能极大地控制领导者的不良情绪。当领导者面对某一问题时, 突然升起某种情绪, 这种情绪很可能来自于以前或者童年时的某种印象深刻的经历。由于当时的情绪被潜意思积压, 当环境中出现相同或相似的事件或人时, 就会启动相应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模式。如果能深入地探查这种情绪的源头, 解决好以前或者童年时遇到的事情潜意思里遗留下来的“不良印记”, 看清楚遇到这类事件时自己存在的思维模式, 以后再遇到相同或相似问题的时候, 就会控制自己的思维, 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情绪为自己所用, 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到现在为止, 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还控制在潜意识之下, 认清潜意识的思维模式会让我们的行为获得更多的自由, 大大增强自控能力。

又比如, 员工为了讨领导喜欢, 很多都会“尽捡好的说”。很多领导常常因为员工会说话而喜欢某些员工。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自省, 就会比较容易看清楚真相。喜欢听好听的话是出于一种成就感和认同感心理, 源于自我价值感不足, 非常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可员工的很多话本来就是场面话, 并不是真心话, 太在意了就很容易失去自我控制, 被别人控制利用。被语言控制看起来很可笑, 却是管理实践中常常存在的现象。所以说, 运用心理学自省能事半功倍。

四、学习和运用同理心

领导工作的良好效果很多在于沟通, 所以, 沟通能力很重要。在沟通中, 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词汇需要引起注意——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 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 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 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同理心的运用对提高领导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时候, 人只要感受到了别人的理解, 就很容易被说服。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和凯瑟琳•柯茜详细地讲述表达同理心需要的七个步骤:1.问开放式的问句, 不让谈话只停留在0与1、黑与白、对与错的二元选项;2.放慢脚步, 给对方时间整理思绪, 同时也是让自己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对方, 也让同理心可以安抚对方;3.避免太快下判断;4.注意你的身体反应, 忌讳身体的行为暴露出没有同理心的判断;5.了解对方的过去;6.让他的故事说出来, 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7.设定界限, 划一条自己和对方问题之间的界限, 确定自己在其中的行为和不想逾越的边界。一般来说, 按照这个步骤慢慢来训练、改变, 就能学会同理心的表达, 并大大增强人际沟通的能力。

五、洞察人性

为了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 领导者需要深入地看人。心理学对人性的分析有以下几点, 对领导者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一, 自私。心理专家认为, 自私是人的天性, 就像贪吃是人的天性一样。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自私的个体, 没人指望一个婴儿把手中的玩具让给别的小孩子。虽然成年后, 为了融入社会在很多方面加以克制, 但为了生活生存, 自私还是一种本能。

第二, 互惠。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 (Robert B.Cialdirli) 用实验证明, 人类普遍有互惠心理。当一个人受惠于别人时, 就会产生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负债感。这种负债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副迫不及待要卸下的重担。因此, 为了尽快使自己从这样的心理重压下获得解放, 我们会痛痛快快地给出和我们所收到的一样多, 或者更多的东西来维持心态的平衡。

第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进行了系统的、独到的研究, 他把人的需要描述成具有五个层次的“金字塔”, 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等级, 优势需要一得到满足, 原来相对弱势的需要就要变成优势需要从而主宰机体, 以便尽可能达到最高效率。这就是“需要层次理论”。

第四, 爱面子。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爱面子, 其实, 外国人在某些方面也很重面子。成功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提到, 人人都爱面子, 维护别人的面子, 就能让别人产生好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它是一种满足了生存后产生的需要, 对于有些人来说, 可能是安全的需要, 不想让别人摸清楚自己的状况, 起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 可能是赢得尊重的需要。

用心理学去理解人性, 能够深入了解人的内心和本性, 为领导者策动激励部下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 经过心理学知识“解剖”的领导素质, 成为学生随时可以训练的性格特点, 比起只讲授领导者的素质给予学生更大的启发, 和更强的实践操作性, 同时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眼界, 改变他们惯有的心智模式, 增加他们对心理学的兴趣, 为将来走上领导者岗位奠定一定的心理学基础, 同时也让他们明白, 通过应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 能重新塑造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并引导他们走上一条不断自我成长的进步之路。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 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 加强理论课中的实践操作性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中的领导素质做更有实践操作性的分析, 包括建立自信、修炼宽容、养成从心理学角度深度自省的习惯、学习和运用同理心、洞察人性等几个方面, 以期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和应用的能力。

关键词:心理学,领导素质,实践

参考文献

[1][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和超越[M].广州: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0.2.

[2][美]黛比·福特.接纳不完美的自己[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3][美]维克多·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M].北京:华夏出版, 2010.

[4][美]亚瑟·乔拉米卡利和凯瑟琳·柯茜.同理心的力量[M].台湾:麦田出版社, 2005.

[5][美]郭瑞增.专家给学生的心理呵护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6][美]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媒介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篇4

简答

P33 题4

P37(P37)媒介是营利产业一、二、三

P80 题4

P91 媒介领导的原则

P116 媒介经营管理的6种策略模型

P157 题1

P183 即P185 题8 结合实际谈媒介促销策略

P214 题1

P263 题7

P287 题5第一个问号

P318 题4 问号2

P341 题

5论述

走转改

三贴近

媒介地理学 篇5

一、受众的接受意愿

媒体在组织策划栏目或编辑新闻稿件时, 会根据受众的注意力不同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这种现象称为精细可能性模型。“这是一种说服理论, 描述人们有多大可能将他们的认知过程集中在精心考虑说服性讯息。这一模型对说服路径作了重要的区分: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人们是采用中心路径还是外周路径,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讯息的动机:他们是否愿意并且仔细地思考说服性内容?”[1]

中心路径:人们仔细思考说服性的共同意见, 所以态度改变与否取决于论点的强弱。也就是说, 当人们愿意拿出时间来考虑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时, 信息内容的说服性强弱, 是改变受众态度的决定性因素。例如, 《焦点访谈》《新闻1+1》等深度新闻节目都是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播放。在这个时间打开电视机的受众, 能够拿出一定时间来认真看电视, 所以这个时候的新闻不再是简单的新闻播报, 而是带有评论性质的电视新闻节目, 而且所播出的内容质量和详细程度都较高, 尤其是《焦点访谈》《新闻1+1》节目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意见领袖性质, 在引发受众思考、引导舆论方面非常突出, 因此在改变受众态度上非常显著。除了电视媒介, 纸质媒介也会采取相应的传播策略。报纸会改变新闻写作题材, 如深度报道、系列报道、调查性报道以及新闻评论等, 编辑会根据新闻的内容以及改变受众态度的程度来决定写成什么类型的新闻报道。

外周路径:人们不怎么集中精力关注讯息, 而是对情境中的表面线索作出反应。当人们不愿意拿出时间思考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时, 大众传媒就会采用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事物来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比如标题党, 尤其是网络新闻的标题, 常常靠猎奇、夸张、艳俗来吸引受众, 《活久见!冠生园董事长被猴子砸死网友:猴子大闹天宫了?》《富家女自称屡遭生父强奸其父称纯属诬陷》《口述:亲密爱人却给她乱伦的感觉》等新闻标题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来吸引受众。新闻编辑还会为新闻配上图片, 高品质的媒介会配上与新闻内容相关的图片, 而低级一点的媒介则完全不顾新闻内容, 随意配图。其实在这一过程中, 大众媒体只是想改变受众从不愿意阅读到愿意阅读的态度, 从而让受众产生阅读或观看的行为。

二、受众选择态度的变化

通过了解受众接收信息的态度, 我们知道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是使用中心路径还是外周路径来接收信息, 但大众媒介也会用一些传播技巧来改变受众原有的选择, 使受众去选择大众媒介想让其选择的路径解读信息。

(一) 个人关联性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 你在多大程度上被说服, 部分取决于虚构情境的个人关联性。当信息与个人关联程度越高, 人们越会选择中心路径去解读信息;信息与个人关联程度越低, 人们越会选择外周路径去解读信息。这种个人关联性也被称为“自我卷入”。大众传媒通常会用一些传播技巧, 努力提升信息与受众的关联性。最常见的传播策略就是互动, 从早期的观众来信、短信投票到现在的网络评论、投票互动等都是一种增加与受众关联性的方法。通过与受众互动, 让受众感觉自己是这个节目或新闻事件发展中的一份子, 让受众选择中心路径来接收信息, 以达到能改变受众态度的目的。

(二) 态度类型与论据类型之间的匹配

除了个人关联性会影响受众对解读信息路径的选择, 态度类型与论据类型也能影响受众的选择。“认知和情感体验都会引发态度。研究结果指出, 当广告商将基于认知的论据与居于认知的态度匹配、基于情感的论据与基于情感的态度匹配, 那么态度改变的可能性比较高。”[1]这个研究结果也非常适用于大众传媒, 我们常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在传播信息前, 大众媒介通常会对受众作一个简单的了解, 也就是对受众进行定位, 根据定位的结果来制作节目或信息排版。因此, 会衍生出多种电视节目类型, 就是对受众进行细分的结果, 这样在改变受众程度上会更容易一些。还有一些不论受众是持认知态度还是情感态度, 都能使用的语言。因此, 电视节目产生了许多电视写作手法和电视表现手法, 从情到理、由内及外说服受众。

三、自我说服行为

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自己存在着自己说服自己的行为, 这是由不同的心理活动造成的。自我知觉理论:贝姆提出“要推测你内在的状态 (信念、态度、动机和情感) 如何或者应该如何, 你要感知你现在正在做什么, 要回忆过去在给定情境中你是如何做的。你利用那些自我知识反过来推测你行为最为可能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1]简单来说, 就是自己评价自己的感受, 你会通过回忆或观察你自己的行为来推测出结论。当受众在考虑自己是否喜欢某个电视节目或者新闻时, 受众会回忆自己在欣赏节目或新闻过程中的行为, 如受众在看节目时捧腹大笑或者对某条新闻义愤填膺时, 受众会自我感知自己非常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态度。这并不能作为你非常喜欢或讨厌的依据, 但这种行为会让受众自己说服自己。所以, 电视节目常常会设置一些煽情或者搞笑的情节, 受众自我感知自己对这个节目的喜爱, 这样能非常有效地达到改变受众态度的目的。

四、依从行为

大众媒介改变受众的态度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受众的行为, 他们想让受众按照他们设想的那样去行动。为了实现传播的最佳效果——改变受众的行动, 大众媒介会采取更多的传播技巧。

互惠规范:当某人为你做了一些事情, 你也应该为他做些事情。通常这个技巧会让你陷入一种非常受煎熬的心理当中, 这种情景我们经常会在推销活动中看到, 但在大众传播中也能见到, 公益电影、电视节目或者新闻报道经常表现出一种牺牲的精神, 这种精神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我们也应该这样的心理, 有些受众就会受到节目的影响加入到公益活动当中去。

承诺也成为登门槛技巧, 那些接受比较小的请求的人更有可能接受较大的请求。让受众接受与他们价值观差距大的信息时, 受众会很难接受, 当出现一种差距小一点的信息时, 就会让受众更容易接受, 然后可以逐步深入。电视节目经常使用这种手法, 如湖南卫视的《变形记》, 节目最开始时会介绍这个孩子有多么的叛逆, 叛逆到目无法纪, 无视生命安全, 让受众觉得这个孩子无药可救的感觉, 但经过几天的调教, 让受众觉得这个孩子变得比以前乖巧了, 相较以前的叛逆小孩, 现在这个孩子好多了, 这样就达到了节目组想要的效果, 改变了受众对孩子的态度, 让受众更加相信这个节目的力量。

稀缺, 这是一种很普通的心理现象, 人们讨厌自己得不到某种东西的感觉, 或者说, 他们喜欢自己有, 而他人没有的感觉。所以, 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新闻报道, 都喜欢做独家, 这样一是为了与其他媒体竞争, 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稀缺心理, 尤其是一些罕见的消息, 非常容易受到受众的青睐。

许多大众传媒的传播技巧都是依据受众的心理而演变来的, 本文只是介绍了一小部分, 还有更多的现象等着我们去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受众的心理来看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 并不是想要批评大众媒介, 而是想让受众更加清醒地认识大众媒介, 同时大众媒介还可以根据心理学更好地引导受众。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我们应该用更加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 这样才能保持理智。

摘要:新闻传播属于传播学范畴, 而传播学与社会学、心理学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关联, 对受众的心理研究一直都是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里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受众的心理角度出发, 分析大众传媒是如何运用受众心理变化组织、策划信息传播的。

关键词:大众传媒,劝说技巧,心理学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美) .心理学与生活 (第16版) [M].王垒, 王甦,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494, 496-497, 499, 44-45.

[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86-87, 41-42.

[3]植凤英.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7-79.

上一篇:四川江油下一篇:快乐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