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牌战略的冷思考

2024-07-03

多品牌战略的冷思考(精选九篇)

多品牌战略的冷思考 篇1

有资料可知, 娃哈哈企业在调查所涉及的五年内, 主打单一品牌战略, 它旗下的饮用水, 碳酸饮料, 八宝粥, 运动饮料, 营养快线等产品均冠以“娃哈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生堂, 它的多品牌战略涉及农夫山泉, 朵儿, 尖叫, 农夫果园等多个品牌, 每个品牌代表一种饮料的特色。

对前后数据的比较, 可以让我们得出这五年来, 多品牌战略和单一品牌战略在中国市场上哪一个更具优势。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在市场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 品牌战略无疑引起企业家们高度的重视, 以期通过品牌战略塑造企业的核心专长。

所谓品牌战略即将公司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 以获取差别利润和价值的企业经营策略。其中主要分为单一品牌战略和多品牌战略。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品牌战略分析, 我们在这里选取娃哈哈和养生堂两个有各自显著品牌特色的企业进行研究。

二、品牌战略比较

单一品牌策略即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产品 (包括不同种类的产品) 都统一使用一个品牌的做法。娃哈哈正是如此, 作为国内一个著名的品牌, 旗下产品涉及饮用水、茶饮料、乳饮料、果饮料、咖啡饮料、方便面等, 但所有产品均用“娃哈哈”品牌打天下, 可谓“一枝独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生堂的多品牌战略。多品牌策略通常是指企业同时为一种产品设计两种或两种以上互相竞争的品牌的做法。养生堂是多品牌战略的一把好手, 其农夫山泉凭借“味道有点甜”的卖点在竞争剧烈的瓶装水市场脱颖而出, 其农夫果园靠着“混合型果汁”的概念在强手林立的果汁市场后发先至, 其它的产品如“朵儿”、“尖叫”、“清嘴”等也都在差异化战略上可圈可点, 让人由衷感叹其“春色满园”。

那么, 究竟哪种品牌战略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下文中我们将引入英国国际品牌公司创立的Interbrand评估方法 (主要是利用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 来评判不同品牌战略下的品牌强度系数。该方法提出了利用消费者满意度指标来反映企业品牌价值的观点, 同时提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简化消费者满意度指标, 反映各企业品牌在市场上被消费者认可的程度和企业品牌的排名, 从而最终确定市场上企业品牌强度系数。

2005年到2010年时间内, 两个企业的品牌战进行的如火如荼。通过计算两个企业在这两个时间点上的品牌强度, 我们可以近似的得出这五年时间内, 多品牌战略和单一品牌战略谁更胜一筹, 进而对问题进行引申思考。

2005年我们选取对浙江饮用水市场进行了局部调查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具体数据通过下面表1呈现。 (数据均为百分比, 养生堂的产品以农夫山泉为代表)

以上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如下,

得出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样本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

其中:rij=1/n∑xii*xij. (i, j=1, 2, …, p)

用迭代的方法求特征方法R-λ=0的p个非负特征值λ1>λ2>…λp及对应于特征值λk的特征向量 (λk) = (Lk1, LK2, Lk3…Lkp) , 其中K=1, 2, ..., P。

利用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变量的个数, 所以一般不用p个主成分, 而用m

累计至第m个指标的累计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 (λi/∑λj) ;

当累计贡献率≥85%时的指标个数即为要确定的主成分个数m, 并确定出相应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为:

Yik=∑Ljk*xij, 其中 (k=1, 2, …, m;i=1, 2, …, n) ;

根据上述计算所确立的参数, 计算第i个企业的消费者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值, 从而反映出了该企业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 也就反映了企业的品牌强度, 计算综合评价值公式为:

Fi=∑αk*yjk。

经计算, 娃哈哈的品牌强度综合价值在2005年度高于农夫山泉, 可见当时单一品牌战略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优势。企业采用单一品牌策略的优势:一是节约品牌设计、品牌传播等费用, 节约设计和传播的费用, 从而减少企业品牌运营的总支出。二是在已经赢得良好市场信誉的情况下顺利推出新产品。

接下来分析来自于2010年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2010年软饮料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

由表3直观可见, 农夫山泉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娃哈哈, 可以近似推断, 到2010年度, 农夫山泉的品牌强度超过了娃哈哈, 而通过Interbrand评估法计算的结果也确实如此。

三、结论

这样说来, 多品牌战略相对占据一定优势。企业运用多品牌策略的优势:一是可以在产品分销过程中占有更大市场空间, 进而压缩或挤占竞争者产品的市场份额, 为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奠定基础。二是可以借助不同的品牌突出各自产品的特性, 便于消费者识别不同质量、档次的商品;三是能够较好的分散风险, 避免因某一个别品牌的失败, 而过分损害企业的利益, 或企业的整体信誉不因为某一个品牌, 某种商品声誉不佳而受到影响。

在我们选取的5年中, 多品牌战略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单一品牌战略。但数据调查的农夫山泉, 只是作为养生堂的众多品牌之一。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甚至发现, 很大比例的人不清楚农夫山泉是养生堂的产品, 更别提“尖叫”等品牌。

多品牌战略的冷思考 篇2

而对于他们的品牌有很大的不同,带来的营销价值也不同。

事件一:李宁飞檐点火炬

创意使得注意力高度集中,老谋子的创意是“中国风的”电影导演,导演开幕式惯用了一贯的艳丽色彩和国粹创意。使得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点火仪式的飞檐走壁与中国的文化相得益彰。而李宁成为了受益的最大对象。

李宁的飞升,是中国运动品牌的一次大的跨越。作为世界顶级的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以及国有的第一品牌李宁,后起之秀安踏。李宁这次的飞升将会带来中国运动品品牌的三国鼎立。

李宁点火炬:

整个事件带来的第一次营销价值飞升,李宁的股票上涨1亿多,因其使得品牌价值飞升,整个市场对李宁的认可,使得企业的股票价值上浮。其次通过点火仪式整体使得李宁的运动品牌的整体销量大幅度提升,人们的注意力逐渐由国外的nike,阿迪达斯向李宁运动品牌转移。下面是李宁 的诉求:又一次和中国一起成为世界焦点!

事件二:奥运系列广告

射击、跳水、乒乓、体操四项广告应用全部打上李宁的口号一切皆有可能,

并且中国在这四个项目上实力非凡,冲金最具实力,李宁的营销战略由此体现。特别是体操项目鞍马的选用,预示着李宁自身在这个项目上的强势,更加具备了李宁的特点。这样使得李宁在媒体广告诉求上面营造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并且层层递进。

射击通过见证第一枚金牌诞生射击金牌,一切皆有可能成就奥运的第一次。让整个李宁品牌与奥运捆绑的更近。

跳水更是用反面策划手法去进行营销,通过一句话使得人们的整个注意力在众多的广告中集中到这个反面策划中,告诉大家中国跳水一定会在创辉煌,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乒乓则大凡入简通过中国乒乓的强势来诉说一切皆有可能:

体操通过鞍马的这个项目注定了李宁的王牌项目成就了整个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

四大项目共同成就了一句口号一切皆有可能,并且从根本上树立了李宁为中华第一运动品牌,构成了李宁的品牌维度,使得其在运动系列的纵深加强,体现品牌价值。

而整体媒体对李宁的这次事件也给于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拍拍的现在的运动品牌也及时的透过李宁系列在其腾讯主网站上进行流量导入,也想顺势利用李宁扩大拍拍的注意力。

正是因为李宁,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对贪官多“能吏”的冷思考 篇3

《新京报》近日派出记者走进已经出事的原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的威海老家进行采访,并刊出了《起底宋林家世》的调查报道,该报道澄清了坊间一度十分流行的关于宋林“出身豪门”、“背景深厚”等等传言,对一个普通人家的子弟在农村求学时的平凡生活做了很详尽的还原。

读罢这篇报道后,又在网上找到了和宋林有过合作关系的财经作家吴晓波评论宋林事件的一篇文章,粗粗浏览之后,不禁暗自唏嘘感慨良久……

根据报道,宋林1985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华润集团。30年间,从一个实习生一路升迁,从经理、副总经理、董事到华润企发部总经理。先后掌管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华润微电子、华润石化、华润励致、华润燃气、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等华润系企业。41岁即升任华润集团公司总经理,后来又担任华润集团董事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央企负责人,按行政序列属于副部长级干部。

而今,风流都成烟云过,一朝沦为阶下囚,一位堪称卓越的企业管理人才就这样倒在了贪腐文化盛行的大染缸里,成为一个被自身欲望和外部体制双重绞杀的可怜复可恨的牺牲品……

必须声明,我丝毫不怀疑,宋林的确事犯下了一些严重触犯党纪国法的罪行,但另一方面,凭直觉我也确信平民子弟出身的宋林的确是一个有能力、有水平、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并深深地为这样一个人的折戟沉沙而感到惋惜!

记得前些年,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姜建初先生曾经就东窗事发的某位国企领导人对《新京报》記者发表过这样的谈话:一件事要结合人性、经历和社会范围来看。贪官也是一个人。一个贪官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坏的。每一个贪官后面都有一段辉煌。贪官有自己真实性的一面,为社会做过贡献,“他曾经是好的”,如果不好,“他能当这么大的官吗?”

屈指算来,姜副检察长的这段话已经说过4年了,但我发现这段话完全可以拿来评价宋林事件。只不过,姜副检察长关于贪官“曾经是好的,如果不好,他能当这么大的官吗?”这段表述里的“好”,因为各人的标准很难统一,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实在不如将“好人”换成“能人”也许更恰当一些。很显然,“好人”和“能人”是两个内涵极其不同的概念,“好人”偏重于道德层面;而“能人”则偏重于工作能力层面。联系到姜副检察长的语境,应该是“能人”可能更准确一些。

事实就是这样。宋林暂且放过不去说他,即以笔者比较熟悉的另一位山东籍官员、原山东省副省长杜世成来说吧,根据我在一线当记者时和他有限的几次接触经历,我不能否认的一点是,杜世成确是一个智商很高、口才很好,很有几分独特魅力的“能人”。和宋林一样,杜世成也是出身于平民家庭,据说最初在农村老家开拖拉机,后来一步步地从基层干起,很快成为一个人口大省的副省长。

之所以如此,主要依靠的还是他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我有个同事和杜世成走得更近,他对杜世成印象最深的两件事不妨在这里念叨一下:一是此人肯下功夫学习新知识。为了学好英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曾在家里到处贴满写有英语单词的小纸条,便于随时背诵记忆;第二是此人非常聪敏。该同事曾经跟随杜世成去一个镇采访,当时正碰上该镇在进行农机知识考试,杜世成知道后赶到考场,拿来卷子现场作答,很快就完成了答卷,答案基本正确。杜世成在烟台担任一把手时,他的一位部下曾经在央视的“东方时空”栏目里形容杜世成是研究性和学习型干部,说杜书记“白天走看讲,晚上读写想。”这其中自然有拍马和夸张的成分,但平心静气地说,他的确也道出了一部分的实情。

宋林也好,杜世成也罢,恐怕还有相当一部分落马的官员也都是如此。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能吏”,并非仅仅是些只会贪污腐败的草包饭桶,这应该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实际上,能够通过层层选拔而走上领导岗位的人,肯定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这反映的也是古今中外官场的一个通例。

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他们“能干”,在一个不大重视个人德行、权力运作不透明且监督不力的体制下,这样的一些人才更容易出事,由“能吏”堕落成为贪官。道理很简单,只有能干的人才更有可能发现制度的漏洞,才更有胆量突破一些禁区;而这样一些人一旦走了邪路,其为害的程度一定更深,影响更大。明乎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主张倘无德才兼备的“圣人”可用,则宁愿用有德无才的“贤人”乃至无才无德的“愚人”,而不用有才无德的“小人”。司马光直言:“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以今天的眼光看,司马光所论也还仅是些皮毛之见,尚未触及更为深刻的制度层面。事实上,在产生贪官污吏的各种因素中,除了个人品德因素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制度。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生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症结,他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正像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所言:“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和你们说话。”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也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年来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治党方略。他曾经地明确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绿色物流”的冷思考 篇4

环保意识正在中国普遍觉醒, 打造“绿色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的共同呼声, “绿色”与“环保”不仅是众多风能发电、混合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企业的使命, 更是与物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它存在于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包装管理、集约配送等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中。然而, 被称之为“绿色物流”的理念, 在物流领域虽然一直以旗帜和口号的形式存在, 却很难落实到企业的实际运营当中, 究竟是哪些因素限制了“绿色物流”的脚步呢?

政策的缺失

从成功案例中可以总结出, 凡是绿色物流发展较快的国家, 都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倡导。这些国家政府在推动绿色物流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追加投入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二是组织力量监督环保工作的开展;三是制定专门政策和法令来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无论是“低碳”抑或是更宽范意义上的“绿色”, 其变革路径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 使得企业从政策里嗅到前瞻性机会并付诸于行动之中。以日本为例, 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遏制能源消费的政策, 汽车企业与电子制造企业敏锐地把握到这个机会, 生产出省油汽车和低耗能、低耗材的电子产品, 并凭此成功进军欧美市场。

对于新能源的补贴政策, 从我国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将不断有新政出台, 有消息称, 政府将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 很多生产企业认为, 这些政策是撬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点。如苏州请清华大学为其规划建设中国第一个低碳示范城, 拟推出一系列税收及融资的优惠政策, 中国外企协会透露, 已有多家跨国企业欲报名去苏州做示范工厂。

但是与物流相关的政策目前却未见出台, 这不仅使得国内的企业无章可循, 更使得外资企业遇到了障碍, 以盖世理和普洛斯为例, 二者均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据了解, 在能源方面, 盖世理所开发项目中, 35%的项目将实现碳益, 这样其全球项目的碳排放总量减少35%。在废物处理上, 全球项目中50%的建筑, 将实现废物再利用或再循环。在水资源上, 全球项目中70%的建筑, 百分之百完全重新使用雨水。同时, 在建设中采用不破坏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材料, 杜绝污染物的使用。

绿色仓库的理念虽然使这两个企业走在了前面, 但是其在国内的进展仍很缓慢, “首先是绿色仓库的评估有问题, 目前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出台方。”普洛斯全国项目总监谭总介绍并举例说, 仓库中的办公区是可以根据商业建筑物流进行评估的, 但是在仓库里的办公室都比较小, 这样评估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据了解, 环保材料的检验过程更是开发商无法忍受的, 这也是绿色仓库推广过程中的另一个门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 “很多时候我们想用一些环保的维修材料, 到当地质检站审批要拿着样品去实验、验证, 快的一星期, 慢则一个月, 作为每个环节都有时间进度表对照进行的开发商来讲, 长时间等待是会加大成本的。”

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在美国, 绿色建筑是靠实实在在的“分数”来决定的,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出了一个评分的方法, 根据“可持续的场地规划、保护和节约水资源、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能源的利用、材料和资源问题、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打分。

当环保意识正在中国普遍觉醒, 投资绿色产业, 打造“绿色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的共同呼声的同时, 人们希望与物流业相关的更多、更详细、更规范的法律与法规尽快出台, 从而为企业进军“绿色物流”铺平道路。

企业意识有待觉醒

把握“绿色物流”的先机, 除了政策, 更考验企业是否具有发现机会的智慧。对此, 许多物流企业显得无所适从。也有人不屑地认为, 这不过是企业为赚取噱头的一种手段罢了!更有人会自嘲地想, “命还没顾过来呢, 哪还顾得上讲究‘绿色’!”

从物流企业自身来说, 由于技术水平不高, 利润很低, 因此很多企业开始时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退却反应, 认识不到绿色物流其实也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众生物流公司从事城市配送已有近10年的光景, 市场部刘成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们的司机以前经常停车不关发动机, 每天要白白烧掉两升柴油。后来, 通过不断教育以及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 司机师傅们逐步改掉了这个毛病, 企业也因此降低了成本。”与此同时, 一家大型物流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讲, 使用节能灯+自然采光的技术和使用普通白炽灯比起来, 能够节能60%以上, 每年光电费省下的钱就非常可观。

这两个例子反映出企业在追求绿色物流的具体运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机会, 虽说大多数是细节问题, 可是这些事情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绿色竞争力作为一种战略思维, 它强调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和战略之中, 通过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 获得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因此, 我们也把因绿色而获得的新利润称做“绿金”。

这显然不是一场公益之战。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尽量避免有害物质的应用, 在企业自身的每个环节中贯彻实施。中国北方公司王佐博士认为, 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或提高碳生产率, 与我们物流业的管理服务宗旨是一致的。他举例说, 降低物流成本, 作为物流企业帮助客户的首要任务, 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诸如优化运输线路, 合理布局仓库和配送中心, 用信息代替库存, 通过改善包装提高车辆装载效率, 合理安排供货周期减少紧急发运等等来实现, 这些都可以在满足绿色和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的双赢。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领先的公司, 在选择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时候, 往往要对其是否满足HSE标准或ISO14000系列标准进行一系列考评, 而不是仅仅考虑价格因素的重要原因。循环经济或绿色经济正像一双无形的手推动着物流企业, 在经营决策的同时综合考虑近期需求和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并以此观念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实施绿色物流活动。

技术和人才的缺失

绿色物流的实施, 不仅依赖于绿色物流观念的普及和政策的制定, 还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物流技术离绿色化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本刊记者通过对企业和专家进行采访, 总结出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绿色物流”实施的具体障碍包括以下几点:物流装备水平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影响了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

比如在绿色物流标准化上, 因为不同行业、不同管理部门, 如果没有各环节统一的技术标准, 很难保证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如果各环节之间不匹配, 就必须增加一些中间环节, 这样一来, 既增加了货物中间损失的概率, 也增加了能量消耗和资源占用, 使物流费用上升、效率下降。

再如因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落后, 缺少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致使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减弱, 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富基融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物流顾问卢光洋认为, “物流信息的共享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可见性和可控性, 用信息实现传统的库存管理, 用信息提高供应链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 从而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 这些都是环保的实践之路。”

总之, 降低物流碳排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有效的系统管理来实现降低物流碳排放的效果。

与此同时, 因为各界对绿色物流不够重视, 所以目前对绿色物流研究相对落后, 致使绿色物流专业人才处于短缺的状态之中。反映在物流研究和教育上, 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 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 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现阶段大部分物流管理工作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我国高校对这方面关注程度不高, 绿色物流人才处于相对缺失的状态, 这从根本上影响绿色物流的实施进程。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在对2010年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时提到, 低碳、减排、环境将成为关键词, 对于物流业来讲, 将迎来低碳物流时代, 它要求企业从物流管理和技术层面实现和减少物流供应链中的碳排放, 这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物流学界需要攻克的历史难题。

高铁热的冷思考 篇5

衣食住行攸关民生社稷,民众的逆耳之言不啻苦口良药。

打一仗进一步沪杭又开新篇

10月26日上午9时,随着两列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从上海虹桥站、杭州站同时疾驶而出,沪杭高速铁路通车运营。运营时速350公里,从上海虹桥至杭州最快只需45分钟,比目前沪杭既有线最快的列车缩短33分钟。至此,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7431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沪杭高铁连接上海、杭州两大城市,运营里程202公里。沪杭高铁途经上海市闵行、松江、金山区和浙江省嘉兴、杭州市。沪杭高铁与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铁路通道、杭长高速铁路和沿海高速铁路紧密衔接,并与杭甬、沪宁、宁杭等城际铁路一起,组成覆盖长三角地区并向其他区域辐射的快速客运网,不仅对上海、浙江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辐射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方便沿线旅客出行,上海虹桥至杭州间开行的40对本线高速列车以整点直达、停一站和停两站三种不同方式开行,安排更加人性化,每天运营时间从早上6:12起至晚上21:45。

沪杭高铁开通后,铁路部门调整了沪杭既有线运输方案,增开货物列车,极大地释放了沪杭既有线及区域路网的货物运输能力,以满足沿线日益旺盛的货运需求。上海至杭州之间原有一条沪杭铁路,建成于1909年,是中国最早建设的重要铁路干线之一。在全国的铁路网中,既有沪杭铁路是最紧张、最繁忙的干线之一。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在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的同时,货运需求也日益增大,既有沪杭铁路已难以满足客货运输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在沪杭间建设一条大容量快速客运通道。沪杭高铁广大建设者以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为目标,仅仅18个月即建成了一条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

首次亮相沪杭高铁的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是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高速列车,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创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外观优雅别致,车厢内空间宽敞,简洁舒适。

沪杭高铁的建成运营,在两地间形成了一条更加快捷的铁路运输通道,从根本上缓解了沪杭交通走廊运输紧张状况,不仅为两地的经济交流、人员往来和促进优势互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而且在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交流最频繁的长三角地区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快速客运网,实现各主要城市的“同城效应”,加快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人民网)

有曰一:若干斯年,中国高铁终于再创出了除人口数量之外的又一个世界第一,固然可喜可贺,但切不可忘乎所以。加之,相关新闻通稿中接连用了五个“最”,比之当年的老人家还要多出一个,颇有些登峰造极。试问:一旦京沪高铁通车,要用几个最?

《后汉书·黄琼传》有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窃以为,还是悠着点儿好。

时空距离拉近高铁时代发轫

国庆长假前,铁路部门对武广高铁运行图进行第四次调整,高速动车组开行密度再度增加,日开行最高达160列。武广高铁在2009年12月26日正式投入运营,长约1068.8公里,途经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其中武汉至广州间旅行时间由原来的约1 1小时缩短到现在的3小时左右,是中国目前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行,飞速的动车就像一根根动脉把广州、长沙、武汉等城市紧密相连,让这些经济体进一步释放潜力,沿线区域经济变得十分活跃,一些企业也在把工厂转移到高铁开通的地方。

“我们在郴州有经销商,那是个很尴尬的地方,在广州和长沙间,开车和坐飞机都不方便,从深圳开车到郴州要五六个小时,但自从高铁开通,从深圳到广州一个小时,从广州到郴州一个半小时,非常方便。”深圳一家公司总经理陈文俊说。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王先庆表示,随着时空距离的“拉近”,粤湘鄂人员、资金、信息等流动更加频繁,资源要素整合优化进一步加速,形成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和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新华网)

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表示,高铁的建设必然会对区域经济产生长期的影响,引导地区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增加旅游、餐饮、购物等相关服务业及住房需求的快速增长。

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曾表示,高铁建设对于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合理布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作用。受高铁规划影响,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浙江嘉兴楼市在沪杭高铁即将开通之际,半年内涨30%-50%。据公开资料显示,嘉兴房价涨幅最高的是高铁站所在的南湖新区,2009年上半年每平方米只要四五千元,而今很多楼盘已经突破8000元/平方米,有些楼盘已经每平米过万。

天津泰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学斌在泰达MSD写字楼租户签约仪式上指出,京津高铁的开通给滨海新区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商务活动明显频繁,写字楼出租量也日益增加。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地处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开通后大大缩短了京津间的时空距离。京津城际通达天津的滨海新区,带动了北京企业来滨海新区投资,许多企业的总部办公室设在北京,管理者乘高速铁路仅半小时便可抵达天津工厂。资料显示,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通车后有2000多家企业从北京搬到天津。到天津投资的中央企业也显著增多。(人民网)

随着贵广、南广、厦深、广深港等高速铁路相继建成,珠三角地区将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广州到南宁、贵阳、武汉、长沙、福州等省会城市的时间将缩短到4小时以内,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有望成为现实。一些专家指出,伴随着高铁网络化的布局,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通畅。(腾讯网)

有曰二:高铁建设无论是对加强国内交通基础平台构建,还是对优化二三线城市总体规划,抑或是对推动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其战略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日趋显现。而民众对高铁的认识与认可,不应该也绝不能基于铁老大盛气凌人的强势。

境内一路风光国外或走麦城

中国铁道部统计中心日前透露,今年1月至1 0月客货运量均超年计划进度。客运方面,1月至10月,全国铁路旅客运量完成143791万人,同比增加12572万人,增长9.6%;为年度计划的87.7%,超进度7199万人。其中,10月份,全国铁路客运量实现新突破,发送旅客15284万人,同比增加1704万人,增长12.5%。其中,10月1日,全路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800万人,创下继今年5月1日全路旅客发送量突破700万人后的又一新高。

货运方面,1月至1 0月,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03029万吨,同比增加31650万吨,增长1 1.7%。其中,货物发送量完成301925万吨,同比增加31611万吨,增长11.7%;为年度计划的86.3%,超进度10418万吨。1月至10月,全国铁路日均装车达到157319车,同比增加15220车,增幅达10.7%。(财华网)

铁道部还透露,将陆续开发限时运达、水铁联运、空铁联运、公铁联运、国际联运等特色产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尝试开行小编组、高密度城际间快速班列,探索货物列车客车化开行模式。(一财网)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说,中国科学院最近向国务院提交报告,敦促相关方面对中国大规模高铁建设计划进行重新评估。报告担心中国可能没有能力负担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计划,而且如此大规模的高铁网络可能并不实用。(中国经济网)

今年9月,在沪杭高铁运行试验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谐号”CRH308A新一代高速列车动车组,最高时速达416.6公里,创世界运营铁路运行试验最高速度。目前,时速超过500公里的超高速列车也在加紧试验、研制之中。(腾讯网)

据德国《世界报》消息称,中国正在脱毛换羽,成为铁路超级大国。中国不但已成为高科技火车生产商,而且正在快速占领世界铁路市场。中国当年虽然进口了德国快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但在欧洲铁路技术的帮助下,中国通过合资企业很快掌握了先进技术,并且以惊人的速度投入到了争夺世界铁路市场的行列。(环球网)

有曰三:铁老大的铁算盘整得门儿清,把铁路货运因新建高铁运营而增加的既有铁路运输容量与高铁经营盈亏核算远远地撇开。赚了钱,铁耙子搂着;亏了钱,让高铁兜着。也正是中国铁路的如斯成本核算,让槛内槛外的一应“热钱”莫不敬鬼神而远之。

高铁终究要比飞机运行的环境复杂得多,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因为距离近仅是短时间的高速,如果武广高铁以及未来的京沪高铁天天高速运行一旦出事故就是灾难性的。而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乃至用高速度换取高票价,甚或不惜降低安全保障,则实不可取。

汉语“被死亡”的冷思考 篇6

1月23日、24日两天, 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6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 考生人数逾万。记者上午发现, 6所高校中, 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 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 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的关注。 (《长江日报》1月24日)

笔者以为语文不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认知的基本工具, 而且是进行一切学术研究———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对此,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苏步青的观点颇有说服力。华罗庚认为:“要打好基础, 不管学文学理, 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 不会写文章, 行之不远, 存之不久。”苏步青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 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 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 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 别的是学不通的。”类似观点, 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家、名家都有过深刻阐述。作为一切人文科学基础的语言学科, 母语承载着我们的思维。当然, 语文的重要性决不仅止于此。事实上, 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 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 其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一种语言工具, 汉语和英语就像人用来走路的两条腿, 你很难说究竟哪条腿更重要, 哪条腿都必不可少, 而且两条腿的长短、粗细必须相同, 否则你就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 走路必定非瘸即跛。上述高校片面强调英语的重要性, 等于人为弱化了汉语这条腿的生长和发育, 势必造成汉语这条腿萎缩、畸形甚至退化, 即使英语这条腿粗大而又修长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步履蹒跚或只用英语这条腿蹦着走路, 是不可能把学业和事业的路走好的。英语和语文两者不可偏废, 片面强调英语的重要性, 只能给现在的中小学生这样的暗示, 哪怕母语方面近乎文盲, 英语学得很好照样进名牌大学。试问这样的教育理念岂不是让无数个“吃”母语这个“母乳”长大的中小学生, 在“娶了”英语这个“媳妇”以后, 彻底忘了“母语”这个“娘”吗?当我们抱怨培养了众多“白眼狼”的时候, 总不肯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为什么总是要“引狼入室”?网络时代的来临, 实际上给汉语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非常新鲜的口语和网络相结合传播。我们反对的并不是英文溜到中文里面来, 而是要反对虚无主义的文化溜到了语言里。一味以西化句式哗众取宠, 犯了语言的错误还不虚心听取意见, 这样并不能代表自己走向国际化, 从此就褪下黄皮肤了。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母语, 那么这个民族从精神上讲, 也就基本消亡了。

笔者以为应试制度的一根头发被挑动, 能牵动教育大市场的全身。教育方向的大车轮, 终究要看应试制度这个方向盘的眼色。放弃语文的招生, 具有极其不良的暗示作用, 它传达的是对人文学科的加倍离弃。不考语文的招生考试长期演绎下去, 我们的母语会不会被丢弃, 我们的中华文明会不会被丢弃?没有祖国文化熏陶的“专业人士”会不会像一台只会工作的机器, 内心冰冷, 动作机械?但愿是杞人忧天。

高校“微课”热的冷思考 篇7

1高校“微课”的本质性要求

高校“微课”的本质性要求在于“微课”要摆脱 “流行色”的浸染,“微课”应是长期的。正如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竹立教授[1]认为“微课”热是暂时的,但“微课”是长期的。若过分夸大它的作用而失之理性,从而将这一新生事物浸染上流行的色彩,则必定会“潮”来“潮”去,难免不能保持长期的热情。尽管高校“微课”实践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展的有声有色,但相关理论研究却相当滞后,深度抑或广度均显得比较匮乏[2]。至今“微课”未能形成统一的定义。有一种观点是对“微课”作顾名思义的附会理解,即“微课”就是“微型的课”、“微小的课”。其实, 这样一说,“微课”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本质区别就被无端地抹杀了。还有的将“微课”视为一段截短的教学视频或呈现为课堂录像的直接切片[3],有研究者针对“微课”的定义粗粗一算,荦荦大端者就不下十余例,这显然不利于“微课”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4]。为此,凡热心于“微课”的人士都应积极行动起来,至少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甚至艺术学的角度对“微课”展开深入研究,以期对它的认知更全面、更彻底、更科学。“微课”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微”或“课程”的问题,对它进行单轨性的阐释本身就不妥当。“微课” 固有的复杂性决定了多视角理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譬如,若从课程资源建设的角度看,“微课”是一种重要的、适合现代需求的学习资源; 若从流媒体形态来看,它又是一种以新兴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教学视频; 若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微课”不仅是于教师而言的新颖的教学方式,而且是于学生而言的新颖的学习方式; 若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微课”还同时是一种教学科研手段; 若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角度看,“微课” 更是一种发展潜力无限的综合教学技术。只有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认知“微课”,才能增加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若满足于对“微课”的肤浅认知, 则一定会阻碍“微课”的正常发展。

2高校“微课”的结构性要求

高校“微课”的结构性要求表现为“微课”不 “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构词法来讲,“微”是个形容词,只起修饰之用; “课”才是核心词,蕴含了 “微课”的本质性特征。一节课所必备的结构单元, 如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等都是少不了的,而这些都要统领于一定的教学问题之下。“微课”设计者清晰的问题导向性会促成其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条理的教学环节以及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与反思,从而保证“微课”实践的成功。拈出教学步骤以示例说明。一般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五大方面: 导入、新内容的呈现、练习、巩固和作业布置。一节短至3 ~ 5 min,长不过10 ~ 15 min的“微课”,要同时具备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 此可见其虽“微”而不“小”、虽“微”而不“简”,虽 “微”却很“全”的特征,正因如此,真正做起来,恐怕会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45 min一节课更繁、更难。 没有了充裕的时间,各个环节还要紧凑连贯,步步相随,环环相扣,有轻有重,谈何容易。这就要求“微课”设计者在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思考,精心处置,方能炼制高质量的“微课”。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黎加厚教授[5]结合全国各地教师“微课”教学设计培训的经验,系统总结出17条“微课”设计的建议,大到原则性设计规划,小到技术性设计细节,点面俱到, 可视为“微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明证。因此, 比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微课”的制作则更显得艰难不易,通常非教师一人之力能完成,它往往需要多类型、跨学科、跨专业的多个人士“协同作战”, 原因很简单,“微课”不只是技术,它还是科学,更是艺术。

3高校“微课”的适应性要求

高校“微课”的出现,正是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然而对“微课”的适用范围并不能作一概观。高校“微课”的适应性要求体现为因材施教。刘赣洪等[6]认为“微课”的适应性要求不仅体现在学段、学科、课型方面,还体现在知识的传递方式以及知识的类型方面。滕秀梅等[7]发现不同的“微课” 教学对象要求不同的语言规范、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不同的教学应用。梁乐明等[8]指出应立足于现实课堂来分析“微课”环境中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确立“微课”设计的适用对象。还有众多的“微课”理论与实践研究者都强调了在进行“微课”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课程对象的重要性。然而,现实背景下,不少人借势对“微课”肆意炒作,一哄而上,让人不消承受。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学活动永恒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微课”教学活动。有了适用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的制订才能有的放矢,才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才可能得以保证。另外, 在构建“微课”的适用对象时要非常细致,通盘考虑, 既要考虑对象的性别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及民族在内的文化属性,还要清晰地认识教学对象的年龄、智能、学习或认知风格等个体属性[9]。

4高校“微课”的技术性要求

高校“微课”依赖技术,但“微课”不是“秀”技术,技术应为内容服务。无论是制作水平较高的如混合式“微课”和软件合成式“微课”,还是制作水平较低的如摄制型“微课”和录屏式“微课”,都离不开一般技术的支撑,如视频编辑、音频处理、视频合成、动画合成等。甚至一些更为细节性的技术要求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电脑分辨率、图文、声像、时长、画面感、格式转换、上传管理等。技术可以说是录制“微课”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确保“微课”的技术支持已引起研究者的充分关注[5]。然而,不幸的是,当前的“微课”录制技术并没有引起相关人士足够的重视,甚至视频拍摄和制作技术还有待加强[10],大部分一线教师在“微课”制作时所遇到的头号难题仍是技术层面的[11],“微课”资源总体建设水平不高。显然,技术因素已成为制约当前“微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瓶颈。

而与之相比,另有一部分“微课”却把技术发挥到极致,以致成了“秀”技术了。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嵌入大量的动画、跳转、字幕、图景、音频等,有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技术固然是“微课”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因为必要的技术支持,可以更好地凸显主题,活跃气氛,创设赏心悦目的学习情境,增强“微课”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技术毕竟不是“微课”的核心要素,而充其量是个形式要件,是为内容服务的, 是“微课”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因此,若将主要精力投放到技术表现上,则势必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另外,过分追求“微课”的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 也无疑会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微课”的内容吸引到 “微课”的呈现形式上,降低了“微课”的使用效果。 再者,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来看,教学设计的本质在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使其向相关认知负荷转变,从而优化认知活动。无关信息过多,往往会剥夺学习者有限的认知资源,进而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5结语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不仅要对高校“微课”保持极大的热情,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微课”理论研究与实践当中,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与发展; 同时,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以维护“微课”持久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79.

[2]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119.

[4]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对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95个微课作品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8):20-27.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5]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6]刘赣洪,何秋兰.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以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1-14.

[7]滕秀梅,林亦平.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的需要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5):85-87.

[8]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9]张生,王丽丽,苏梅,等.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2-77.

[10]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关于EVA的冷思考 篇8

EVA的核心思想是:资本投入是有成本的, 企业的赢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 (包括债权成本和股权成本) 时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

它的定义:企业的税后净营运利润减去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

计算公式: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机会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税后净营业利润:含义与通常意义上的税后利润不同, 指的是财务报表中的税后净利润加上债务利息支出, 也就是公司的销售收入减去除利息支出以外的全部经营成本和费用 (包含所得税) 后的净值。是全部资本的税后收益, 反映了公司资产的赢利能力。此外还需要对部分会计报表科目进行分析调整, 以确认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

资本占用 (资本总额) :是指所有投资者 (包含债权人) 投入公司经营的全部资金的账面价值, 包括股本资本和债务成本。其中债务是包含所有应付利息的长短期贷款, 不包含应付账款等无利息的流动负债 (通称为无息流动负债) 。

加权资本成本率:是指公司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的加权资本成本率。

从上述EVA的定义和公式可以看出, EVA是赢利与资金成本综合后的结果。作为综合指标, 它平衡了规模与效率之间的冲突, 使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关注投资回报, 在提高投资回报的同时关注规模效应, 这无疑是正确的, 也是EVA推广者着力强调的, 并认为EVA数值总是越大越好。但笔者认为实际上过度追求EVA的增加必然伴随着财务风险增加和其他管理风险的增加。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 EVA虽然否定会计利润, 但它仍然是基于会计利润。会计利润的高低直接影响EVA的高低, 因此, 即使对会计利润进行了一定调整, 仍不能从本质上克服会计利润作为考核指标的不足。

(2) 同所有绝对额指标一样, EVA指标无法在不同投资规模和不同行业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比如, 相同的EVA完成数并不能说明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是相等的, 更不能说明企业经营业绩是相同的, 因为它们可能存在资本成本率上的差别, 存在调整项方面的差异, 存在企业规模的不同等。

(3) EVA作为财务指标并不能取代平衡计分卡, 成为一个全能指标, 如有些人所说, “让EVA成为员工一切行为的指针”。比如, 安全环保方面的投入、员工薪酬福利方面的增加都会减少EVA, 但这可能是企业生存发展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过分考核EVA, 同样存在经营者为了短期利益损害企业长远发展的风险。

(4) 在股权资本成本率高于债务资本成本率时, 企业经营者会有增加债务资本、减少股权资本的动力来降低加权资本成本率, 以获得较高的EVA, 从而增大企业的负债, 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5) EVA使用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 是对会计税后净利润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后得到的。哪些项目应该调整, 如何做到客观公正;谁来核定这些调整, 如何做到透明规范, 就成了问题的关键。过少的调整无法体现EVA的考核目标, 过多的调整无疑增大了考核成本, 同时也增大了经济增加值可能失真的风险。这些调整事项管理的好坏决定EVA考核的成败。

2 对EVA考核不利导向的分析

用任何一项指标考核经营者业绩, 都在体现考核者对经营者行为的引导。这种引导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直接的导向 (往往体现考核者的意愿) , 另一种是隐性的间接的导向 (往往背离考核者的意愿) 。考核者应特别关注并充分分析隐性间接导向, 它往往成为考核成败的关键。

国资委对EVA计算公式:

经济增加值 (EVA)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 (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 × (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项下的“研究与开发费”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

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包括:

(1) 变卖主业优质资产收益:减持具有实质控制权的所属上市公司股权取得的收益 (不包括在二级市场增持后又减持取得的收益) ;企业集团 (不含投资类企业集团) 转让所属主业范围内且资产、收入或者利润占集团总体10%以上的非上市公司资产取得的收益。

(2) 主业优质资产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转让收益:企业集团 (不含投资类企业集团) 转让股权 (产权) 收益, 资产 (含土地) 转让收益。

(3) 其他非经常性收益:与主业发展无关的资产置换收益、与经常活动无关的补贴收入等。

从上述对净利润的调整可以看出, 国资委鼓励企业研发, 控制非经营业务活动, 引导企业专注主业, 这是显性导向。笔者从以下几个调整项入手分析其隐性导向:

2.1 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

研发费用调整项的显性导向很容易理解,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其导向意义显而易见。但其极有可能成为企业操控EVA的项目。所以研发费用的管理成为考核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若想使考核达到引导的目的, 必须首先对研发费用给予明确界定, 必须使企业的基础工作跟上考核的要求, 外部监督工作也要跟上。否则研发费用可能成为企业经营者逃避考核的“避风港”, 成为企业美化EVA的调节工具, 考核目标无法实现, 导致考核的失败。

2.2 无息流动负债的调整

国资委使用了“调整后资本”概念。上述调整公式将无息流动负债从资本中扣除, 虽然无息流动负债确实被企业无偿占用, 无须支付成本。但这种扣除实际上是暗示了无偿占用供应商等他人资金的合理化, 这是一个不利于良性经营的隐性导向。目前企业中“应收账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强势客户不按市场诚信原则办事, 违反合同规定, 无理占用供应商资金, 在某些领域问题已经很明显。如果再将这种行为合理化, 会更加鼓励企业变本加厉地占用他人资金, 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2.3 在建工程的调整

将“在建工程”从资本中扣除, 虽不无道理, 但其隐性导向是使企业尽可能延迟在建工程转固。目前, 在建工程转固不及时已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如此考核可能会使这一现象更加突出。

对金额大、周期长的在建工程, 投入期间资金是逐步投入的, 对资本的影响是平稳的, 如果在转固后一次性记入资本, 会引起资本额的大幅变化, 从而引起EVA的较大波动, 这也应该予以考虑。

3 EVA与投资回报指标、利润指标的比较

传统财务指标中并不是没有衡量资本成本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的是股东投资与回报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于或高于股东的最低要求或满足股东的预期回报要求, 则这项投资对股东来说即是成功的, 否则即使有赢利也是失败的, 不划算的。作为考核指标, 企业经营者若完成或超额完成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即达到了股东在经济效益上的要求。过度追求高净资产收益率, 会引导企业经营者采用放弃较好的投资项目或缩减投资的方法, 而保持或提高该指标, 从而失去使股东价值增加的机会。合理使用该指标, 如规定预期净资产收益率 (或股东最低回报要求) , 结合利润或调整利润指标 (如EVA使用的税后净营业利润) , 则可以达到控制企业乱要资源, 乱投资, 贪多求大, 不讲回报的低效率投资。这在企业管理中已得到验证。在满足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股东最低要求的同时, 利润指标越大越好, 当然这是在满足安全、环保等责任的基础上。

抛开对会计利润的调整, EVA指标即是对赢利与回报两个指标的综合反映, 即从赢利中扣除按股东最低回报率计算出的资本成本。如果EVA为非负数, 说明企业赢利大于或等于资本成本, 股东可以接受, 否则股东的投资就是低效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股东希望EVA越大越好。但过度追求EVA也会给企业经营和安全带来诸多风险。EVA仍然无法成为企业关注的单一重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EVA乃是利润与投资回报率指标的综合, 其新颖的地方是对利润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是一把双刃剑, 调整得好则有利于股东方, 调整得不好则会损害股东方利益。同时我们应认识到为这些调整是要付出代价, 即成本。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够, 则极有可能使这些调整的结果事与愿违。

从另一方面我们来反思, 为什么要对利润进行调整, 如果说按会计准则核算出来的利润不是真正的赢利, 那么我们还需要利润表吗?为什么利润不是真正的赢利, 只能说明会计准则失“准”了。这些年会计准则的变化确实呈现了尴尬的局面, 比如, 会计准则更多关注了谨慎性原则, 而在某些方面与权责制发生冲突。如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对经营者的考核一方面是考核经营者的“真实”业绩, 另一方面是引导经营者的行为, 这本身也是一对矛盾, 如经营者本年由于出售一项资产获利甚丰, 真实业绩很好, 但可能并不是股东方所倡导的行为, 正如会计利润的不尽如人意, EVA也难以尽如人意。对利润的调整可能变成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一次次博弈, 而在这个博弈过程中股东未必总是处于有利地位。

4审慎对待EVA

上述分析提醒我们, 应清醒地看待EVA的实质及其作用。它有较新的理念, 但与传统指标一脉相承, 其实质是将投资回报指标与利润指标进行综合, 并非崭新的东西, 就能解决一切考核问题, “简单地把EVA塞进一个常规的、随便制定的激励机制中, 并不能作出比大多数企业更好的业绩”。同时我们要注意它的缺陷, 除上面已提到的, 还有可能信息质量更加隐蔽等不利影响。EVA考核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更多取决于指标之外的管理基础。

同时应关注成本效益的比较。由于EVA存在的不足, 使用EVA并不是简单地换一个指标的问题。考核者应当清醒地看到, 使用EVA所带来的考核成本的增加。

摘要:EVA (经济增加值) 正在成为衡量中央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关于EVA笔者所听到的都是溢美之词:EVA解决了原有指标的重大缺陷, EVA赋予管理者与股东一样的关于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心态, 甚至将其说成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次革命, 是衡量一个企业最终成功的唯一标准等, 几乎把它说成是完美的。但笔者通过对EVA实质的分析和凭着参与企业管理的经验认为:EVA指标虽有一定新意, 但远非宣传者所说的那般意义重大, 使用EVA指标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读图热中的冷思考 篇9

关键词:读图热,读图,想象力

所谓“读图”, 是指以图形或图像为主体内容的一种阅读方式, 现下的“读图”形式主要有电视、电影、网络、动漫、图书等, 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文字阅读而言的。 作为一种阅读方式, “读图” 具有某种特定意义上的合理性和积极性。 不可否认, “读图”是每个人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 处于儿童阶段的人们, 其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知识能力都处于一个不能完全直接与文字接触的水平, 对于世界事物的最初认知缘于具备直观形象性的图形。 儿童时期的人们都是由图进入对物的认识, 而后进入代表物的文字的认知。 一个不识字的小孩总是在看到图画中的“苹果”, 或是手里拿着实物“苹果”时, 才会说出词语“苹果”。 在童年时代, 图作为最直观的认知方式, 成为人们最原始的思维动因, 激发儿童的接受欲望,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读图”除了成功地扮演了人们儿童时代的教育启蒙者角色外, 也是某些成人认识世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 由于文字本身的表意层次性、形象间接性、意义模糊性, 为其阅读设置了诸多限制。 一些人们文化水平有限, 甚至有部分是完全不认识文字的, 虽然其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建立在一定的人生经验基础上, 比儿童时期当然要深刻得多, 但由于阅读文字的障碍性, “读图”就成为他们阅读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另外, 与“读图”相较, 文字阅读 (特别是文学阅读) 是一种相对高雅的阅读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 它是与大众接受模式相悖的。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隐喻性、多义性, 成为大众接受能力的巨大考验, 其阅读群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读图”则因其形象表意的直接性、感官冲击性成为大众化的阅读。

此外, 对于不存在文字阅读理解障碍的热爱“读图”群体, 其“读图”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不是有百害无一利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来生活节奏的快速化, 人们在日益沉重的生存压力下, 需要释放精神压力的途径。 “读图”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形式, 具备“大众文化放松、舒缓、化解了社会大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功能。 只是这种释压的阅读方式充斥人们的整个生活, 彻底取代文字的阅读时就形成一种与传统意义上语言文化 (这里特指文学性语言) 相对的视觉文化, 应合海德格尔关于“世界图像时代”的隐喻, “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 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对于“读图”的社会性批判就缘于其利用图像对于文字意义、世界本原意义、人类思想的无限制消解。 杰姆逊认为, 图像与语言相比, 最大的缺陷就是平面化、无深度感;阿多诺认为图像缺乏“总体性”;利奥塔认为图像不具备“宏大叙事”特征。“图像叙事停留于表面印象和表现为即时消费的特点, 使人们满足于对事件的直观把握和瞬时移情, 因此往往不容易将人们引入对事件本身的沉思、分析乃至怀疑, 反而会使人们忽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刻本质”。

可见“读图”热的确对社会文化的科学发展, 对文字、文学的经典性, 对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深度的思想性的开掘有一定的冲击性和负面影响。 在这里笔者不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对“读图”的口诛笔伐上, 而是立足读文 (特指文学性阅读) 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说明“读图”热终究只是一时的热潮, 其破坏性只能是阶段性的, 并不能从根本上颠覆文字的意义。

与图像的形象直接性相较, 文学具有形象的间接性特点, 这种形象的间接性关键在于构建文学形象的材料———语言是人的心灵的产物。 虽然形象的间接性使文字缺乏图像的感官的直接性和冲击力, 但它可以表达图像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人的内心感受、情绪、思想。 形象的间接性还有利于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 参与形象的再创造中, 形成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这是“读图”无法企及的魅力。

由于语言是心灵的产物, 文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 更广泛更丰富地表现社会生活。 这样就具备阿多诺所说的图像缺乏的“总体性”, 诚如黑格尔所言:“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 每一种内容, 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 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 由诗加以形象化。 ”

此外, 在众多艺术门类中, 语言是最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 图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但由于其感官的直接性, 离不开视觉的具体性, 对于一些无法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内心情感、思维活动就无能为力。 语言艺术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特别适于表现缺乏感官直接性的人物内心世界, 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诸如环境烘托、梦境、幻觉、内心独白、意识流等, 深入发掘、描写人物极其丰富多彩、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无论世界的发展变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 阅读方式产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读图”还是“读文”, 人类自身作为一种存在, 其本原的意义与精神是永恒的, 因此, 现代传媒所能代替的只是艺术的传达手段从文字的间接传达变成图像的直接传达, 而不能代替艺术独特的精神使命。

参考文献

[1]闫新良.策划热中的冷思考[J].新闻采编, 2000年04期.

上一篇:小学母语教科书下一篇:医院计算机网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