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改革成果

2024-09-05

预算改革成果(精选四篇)

预算改革成果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连续、离散、线性、非线性等)及特点、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时域法、频域法等)和设计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机理、控制器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各种分析和设计方法等。

一、知识结构的优化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具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特点。随着教育目标的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我们对课程的结构进行了改革,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对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充分体现了以够用为目标的教学特点,使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有利于突出重点。

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素质教育

为了使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式教学,突出重点。让学生感到乐趣,学中有乐,乐中求学。这门课属理论知识较多的课,公式也多,不像电子技术课程那样感觉实实在在,要想吸引学生必须讲课时多与实际联系。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例如在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讲授过程中,始终以模型的建立为重点,着重讲解典型的系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一阶、二阶系统分析,这样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同时布置适当的习题,强化对内容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2)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偏重于原理的阐述,只进行理论分析而不重实际会妨碍学生理解后续课程与理论基础课的联系,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除了理论的讲解,还应该讲述理论的实际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3)突出重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的互动性,重点讲解重要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对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课堂提问,对难点的问题事先布置,积极展开课堂讨论,以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4)依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是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的关键环节,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5)理论联系实际,要使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实际实践性。讲课要讲的更实一点。面向高新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突出工程背景,理论还要服务于实践。作为学术,还要跟踪学科前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基础。

6)选教材,不论对于专科还是本科,选一本内容稍微全面的书,有助于老师教和学生自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有些书虽然归纳的很条理,但都是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没有具体展开分析控制系统,因此达不到让读者理解的程度,这样的书作为教材,只能让老师更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7)在创新方面,利用本校的创新实验室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进来,动手做些小系统。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平台,例如各种竞赛,既有经费支持,又可实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还可培养竞争意识。只靠实验学生印象不深,也没多大激情和热情。

三、改革效果

通过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去许多同学感到课程内容枯燥,理论晦涩难懂,很难掌握,采用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学改革,学生认识到理论是严肃的也是丰富的,提高了学习课的兴趣。事实证明,带着问题来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能促使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2)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懂得了理论来源于实践还要指导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之后,同学的思路开阔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了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明确了学习方向。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与问题 篇2

关键词:中国,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对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昔日贫穷落后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改革面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全面回顾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研究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是关系社会主义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抉择,在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这种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经济落后的境况下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提出了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改革开放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计划是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在这种情形下,一切资源由政府来统筹安排,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二大指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此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党的十四大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三,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第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不断地赋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显著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不断增强。据统计,1978~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至15 78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至4 761元。2009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7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同期,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 153元,实际增长8.5%。我国居民收入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二、中国当前经济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从1979~2009年的3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 165亿美元增加到33.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近1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经济增长依靠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经济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缺地、缺水、缺油现象日趋严重。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大国的同时,主要产品单位产量的能耗、水耗和矿产资源消耗大大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有数据表明,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10个里面就有4~5个是中国城市。如今,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资源耗竭、生态环境的破坏、就业压力的增大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2.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牢牢地把握住发展机遇,在中国大地上创造了震烁古今的经济奇迹,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担忧。一是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983年的1.82∶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为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 242.6元,2009年达到12 022元。二是区域发展差距明显。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 587元,西部地区为18 090元,差距竟达2万余元。目前全国4 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相比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3.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显著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创造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普遍增加。但也要看到,在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升的同时,收入差距问题也日渐突出。一是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据统计,从1997~2007年的10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二是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2008年,我国工资最高的证券业人均年薪是17万元,而工资最低的畜牧业人均年薪是1.08万元,两者相差15.9倍。三是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过大。2007年,国企高管薪酬最高者达6 600万元,全国百强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薪58.39万元,而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 000万,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过大,0.5以上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7。综上所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深化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对策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面对传统的、旧的增长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负面影响,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三大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我们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判定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期存在,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倘若发展不平衡得不到有效处理,并且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交织在一起时,极易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一是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二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均衡发展。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落后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四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扩大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

3.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收入分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一是深化工资制度改革。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最低工资标准的执法力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有效机制,切实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行绩效工资制。二是完善税收制度。要改革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将物业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及时纳入我国税收体系,充分发挥其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对垄断收益征收特殊行业税,缩小其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大力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适度提高养老保险金,使人们老有所养。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使人们病有所医。大幅上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机制,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使人们住有所居。

参考文献

[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A].十五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

[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4]邱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将种业改革先期探索的成果落地扩大 篇3

此次改革, 重点以创新种业人才发展机制和深化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为两大突破口。

创新种业人才发展机制方面, 一是注重人才激励。《意见》明确指出, 科研人员不仅可以通过成果许可转让等形式, 按比例获得现金奖励;而且更加注重通过科研成果向企业作价入股的形式, 给科研人员以股权激励, 通过产权激励最大程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二是注重人才发展, 重点是促进人才流动和落实人才分类评价。促进人才流动方面, 科研人员可以去兼职, 也可以离岗创业, 从事科研创新和转化工作。并规定, 科研人员兼职期间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荐奖评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权利。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方面, 要求应用研究人员要突出创新转化和市场评价, 将企业兼职成效作为评价指标, 不将论文等作为限制性条件;通过同行学术评价, 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专注于基础研究。

深化科研成果权益改革方面, 主要是明确种业科研成果的权益。种业科研成果覆盖育种创新全过程, 包括植物新品种权、专利、著作权、技术秘密等;要求明确科研成果完成单位、科研团队及完成人相应权益;全面梳理已有科研成果, 依据规定明确权益到人。在科研成果权属明确到人的基础上, 进一步规范权益分配。

同时, 为了让种业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生产、获得收益, 还要大力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和公开交易, 国家种业科研成果公开交易平台要完善成果展示、价值评估、产权交易、咨询服务等功能。

打赢脱贫攻坚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篇4

一直以来, 扶贫开发工作都是总书记的一份牵挂, 关注的一个重点。在“十二五”即将结束, “十三五”谋划布局之际, 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对扶贫攻坚发起冲刺的总动员, 体现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关心、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 着眼于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 我们应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 既不能脱离实际、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 也不能对困难和问题缩手缩脚。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 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十分艰巨而繁重。形势逼人, 形势不等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给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科学的方法。精准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鲜明特色。扶贫开发贵在精准, 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当前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啃“硬骨头”、要全力冲刺, 不能在按部就班地干, 不能停留在一般要求上, 必须根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 按照科学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拿出过硬的办法, 切实做到精准扶贫。要在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 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 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 到2020 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上一篇:产品包装下一篇:缺血性/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