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

2024-05-26

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精选十篇)

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 篇1

一、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和谐的道德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在突飞猛进, 尤其是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以往, 国家领导人在重要会议上也多次强调,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要双向发展,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不能落下其一而单求发展。起初, 在改革大潮的引导下, 公民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公共的道德意识, 环保的理念, 见义勇为的道德楷模层出不穷, 自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令大家敬佩, 人们也尊重市场的秩序, 相互间包容、诚信、互助, 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 社会主义社会大步迈向共同的理想——和谐的社会主义, 人们也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着。但是, 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很多行业里出现了假冒伪劣、贪污腐化、以次充好的现象, 更有唯利是图、利己主义等现象, 甚至还滋生了一些落后的观念, 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环境。于是, 人们就开始感叹:社会病了吗?社会到底是怎么了?难道物质建设发展上去了, 精神层次就下降了吗?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 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深思。

中国是具有博大精深、沧桑厚重文化底蕴的国度, 此底蕴的延续, 凭的正是中国人对道德的捍卫与坚守, 对道德的那份执着与肯定。不容置疑, 古人尚且把道德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和尺子, 我们这些继承着古人悠久文化、高尚品德的现代人不更应如此吗?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观念有了质的转变, 迷失的以为当今社会只要有钱一切皆有可能, 于是一些人被利益蒙蔽了良知与双眼, 被金钱腐蚀了原本善良的心, 不顾人们身体的健康与安全, 造下许多不见天日的黑心勾当。近年来, 食品安全和建筑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如:“毒奶粉”、“沙大米”、“假鸡蛋”、“色素馒头”、“绿豆芽”、“楼脆脆”、“路塌塌”等等, 此类种种更是赶不尽、杀不绝, 无良卖家乐此不疲地生产制造着他们的产品, 摒弃了道德的底线, 放弃了做人的原则, 泯灭了内心的良知, 只为追逐那高额的利益。这些问题的不断发酵, 强烈的刺激着人们底线, 道德被狠狠甩在远方, 道德的天平在人们的内心极不公平的失衡了。许多人面临这种状况时, 早以见怪不远, 用平常心对之视之, 大多数的态度也从最初的道德谴责转变为人情中的可以理解, 更发展为司空见惯。此类现象, 延滞着社会主义前进发展的步伐, 阻碍着社会主义的文明发展速度。只要能达到追求利益的目的, 就会不择手段, 难道这就是改革开放下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呢?道德又该置于何地呢?

二、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和谐道德的成因分析

(一) 机制的不完善和管理方面的原因。

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不能有效的去维护和约束道德价值取向时, 那么不道德的现象便会滋生并蔓延。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让奉献者、乐于助人者、道德楷模等屡屡受挫, 便不利于好风气的保持。如果突破道德底线的人受不到法律的制裁和舆论的谴责, 更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和不理性选择。另外, 追逐利益的主体在诚信的问题上也进行着道德的选择, 如果诚信的成本大于失信, 那么他们会毅然决然的选择失信。倘若, 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约束, 让道德失衡者在选择中深刻体会到失信所要承担的巨大风险和高昂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能引领他们选择正确的航向。此外, 管理上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监督成本过大、执行力度不强、执行队伍人数明显不足、地方管理机关不作为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以上均是构成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

(二)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

道德失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原因是多层面的, 不单是市场经济所导致的结果和产物。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往往处于一种盲目、自在、无序的状态, 需要法律、道德这些理性的规则去加以引导和约束。通过法律和道德的共同作用, 正确的引导和调控, 以此达到调整市场经济中紊乱与缺陷的目的。中国的经济建设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轨道中, 道德失衡现象是必然出现的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探索出来的, 规则秩序也正处于摸索阶段, 绝没达到完善的地步, 有进一步健全的需要。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时, 便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 人们在“效率至上”的引导下, 社会责任心和公共道德的意识重视不够, 在追逐个人利益时, 忽略了他人、集体、社会公共的利益, 时常出现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社会之上的现象。

(三) 新旧道德观念的碰撞和多元价值取向的交错影响。

传统观念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根基, 强调“人之初, 性本善”, 道德中潜在的力量超越了功名利禄, 人们的行为以自律和价值取向去约束。但在新的形势下, 新鲜的道德观念打破了原有的界限, 只要能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 完全不顾道德潜在的约束力和社会的舆论导向。新旧思想观念的激荡, 使人们内心蕴育了一场“博弈”之战。人们在衡量道德和利益的时候, 往往抛弃道德, 选择利益, 这不是法律和道德所能左右的, 是人们内心的价值取向所驱使的。改革开放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然而也滋生了一些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奢华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 这些主义误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影响人们善恶不分、荣辱不明, 是这一系列道德淡漠和道德失衡的诱因。所以, 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 更应注重精神层次的提升, 而不是没有尺度的骄奢淫逸。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需要建设经济, 但更需要建设精神文化。

三、如何重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道德

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各项建设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尤其是重新构建道德体系, 为道德营造一个良好的坏境。

(一) 加强对各行业的监督力度, 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不仅仅只需要宣传和教育, 还需要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引导。仅靠道德自身的潜在约束, 难以杜绝道德失衡现象的发生。如食品行业、药品行业这些关系到人们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 社会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加大监管力度, 实行严格的责罚制度,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那些欺诈、造假、伪劣的失德商户, 不能简单的给予经济惩罚, 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更应建立网络诚信档案, 对诚信有德者给予奖励。另外, 对失德者进行道德评估, 让违反诚信原则的商户直接进入黑名单, 使人们通过网络对诚信情况了如指掌, 也会大大的降低人们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欺诈。此外, 运用技术加强监督管理, 使产品的信息和行业的诚信程度透明化、公开化, 更利于大众对产品和行业的监督。

(二) 弘扬道德力度, 加大对道德的教育。

道德失衡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失衡现象的出现必然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必须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主体都认识到道德缺失、道德失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影响。加强道德意识, 大力宣传道德观念, 行业之间应以诚信作为竞争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接受道德教育, 同时也接受着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道德教育, 社会的公共道德和家庭的美德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宣传道德教育的同时, 要抵制社会中多元化价值氛围的影响和腐蚀, 如果在“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去谈论所谓的公共道德、个人素质、职业道德, 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三) 正确引导价值取向, 积极建设道德软实力。

大众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篇2

大众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新的道德观与之相适应.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我们应该承认适当利已的合理性,不但要推崇精英道德,而且也要弘扬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的大众道德,这样才能让道德教育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大众道德的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基本道德和特殊道德的关系,使人生过程不断地进入一个道德化的过程,进入更高的道德层次,从而德化人生,构建和谐社会.

作 者:张颖夫 廖其发 Zhang Yingfu Liao Qifa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大众道德   精英道德   道德层次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诚信道德 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 诚信道德

[作者简介]黄治东(1970- ),男,安徽庐江人,淮海工学院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研究工作。(江苏连云港22200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86-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它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能否和谐发展,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和谐社会离不开诚信道德的规范和维护。“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①”“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诚信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它既是和谐社会做人的准则,也是和谐社会做事的基本准则。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的主体,必须重视和加强诚信观念,提高诚实守信的道德素养。

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笔者针对当下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进行了“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对连云港市高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62份,有效问卷占95.25%,较全面地掌握了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并撰写了内容比较翔实的调查报告,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一、诚信道德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理念的认识分析。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儿女历来尊崇的道德规范,

也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准则。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1显示:诚信道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近90%的大学生的赞同,只有10%左右的大学生持非肯定的态度;75%的大学生认为,诚信为人是当今社会为人处世的主导性原则。调查显示:有超过1/4的大学生认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为诚实人”不现实,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这是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不和谐音符。高校要通过有效的诚信教育,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建设诚信社会做出贡献,为振兴中华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大学生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诚信状况分析。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诚信道德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立身之本、成功之道,而且是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基础。中国传统诚信以道德为支撑,重感情,重视熟人基础上的人格信任,希望良心上心安理得,要求单方主动实践,不求后果,仅仅是隐藏着一种希望得到回报的期待,可称为德性诚信传统③。调查显示:有近80%的大学生认为诚信道德在当今为人处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表2第2项显示:现在的大学生中诚信意识一般和不强的比例占到了85%,诚信意识强和诚信意识很差的比例相当。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希望对方必须讲诚信的占75.85%,而自己能做到诚实守信的只有27.43%,这种只要求别人诚实守信与自己的诚信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大学生在学术和学业方面的诚信状况分析。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的积累之上的,学术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学术兴,这个民族一定是个蒸蒸日上的民族;学术衰,这个民族的精神一定受到了损害④。从表3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对大学教授剽窃论文非常反感,有70%以上的同学认为该给予批评,这说明大学生认为大学教授应该是有知识和水平的,不应该剽窃和造假,反对学术腐败。同时也说明: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业务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调查显示:对大学生做论文,涉嫌剽窃和抄袭的,表示同情和可以理解的占到约50%。对考试作弊表示理解的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约60%,仅有0.13%的同学会向监考老师反映。调查显示,表示从不作弊的学生有64%,而有过作弊行为或经常作弊的学生却高达近四成。

4.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的诚信状况分析。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当有利益诱惑时,部分大学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诚信道德准则,导致大学生的经济不诚信,违背了和谐社会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大学生经济不诚信主要表现在申请补助时不能如实反映家庭收入情况,不及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具体调查情况见表4)。近年来,大学生恶意欠缴学费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假称家庭困难,拖欠学费,将父母给予的用于缴纳学费的资金用于个人的高消费。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区政府加大了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确定发放对象时,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资助。在大学生中,有拖欠学费经历的学生比例为30% 左右,其中有恶意欠费倾向的近14%。正是大面积的欠费,导致每年10月份,一般高校学生欠费总额高达千万元。国家助学贷款原本是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而推行的一项以大学生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由政府贴息的个人信用贷款,但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以各种理由拖欠贷款,甚至隐瞒工作单位,更换联系方式,恶意逃款。大学生贷款按时还贷率理应高于社会上其他群体,但实际上,倾向于不还贷的大学生近4%,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千分之一的比率。

5.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状况分析。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诚实是大学生的基本道德品德。有的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益滋长,由此导致的大学生就业时的诚信缺失也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自荐材料缺乏真实性,弄虚作假,就业协议随意签订,随意违背。毕业生为了吸引用人单位,虚构个人信息,伪造证书,隐瞒其不良表现,涂改学业成绩,极力美化个人简历和毕业推荐表。表5显示:要求坚决制止履历造假的学生仅占45.28%,有54.72%的学生认为,为了吸引用人单位不惜履历造假是可以理解的和无奈之举。认为履历造假与道德品质无关的占到了11.42%,而把履历造假的原因归结为外界客观因素的竟占到了一半以上。更有甚者, 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随意签约、违约,视违约如寻常之事,只有38.58%的被调查学生会履行合同。这种把诚信当成儿戏,曲解双向选择含义,将自己的违约行为说成与道德品质无关和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心安理得地拒不兑现承诺。

二、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展开和执行均离不开诚信。没有诚信,就无法实现民主法制;没有诚信,公平正义便失去了基础;没有诚信,就无所谓友爱;没有诚信,整个社会将不正当运转,缺乏活力;没有诚信,整个社会将杂乱无章,动荡无序;没有诚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也就成了空话。因此,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高校是培养和谐社会建设者的基地,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义务。诚信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也是全民族迫在眉睫的事业。诚信道德素质重在养成,重在把诚信的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习惯。

1.更新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实际上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外部反映。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诚信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体系,和思想品德课结合起来,纳入“两课”教学大纲和计划,充分利用“两课”阵地,深刻挖掘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让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格信誉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石。当代大学生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杜绝弄虚作假、欺诈伪善的行为。教师也要做到既教书,更要育人,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不仅要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身教。教师要面对学生群体的审视和检验,因此他们是否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职,是否公平、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诚信意识。只有教师做到自尊自重,视诚信如生命,学生们才可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真正了解诚信的真谛。要增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使大学生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信誉。⑤

2.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舆论是公众道德选择的引导者,是人们道德实践的评价者,是全面道德行为的监督者⑥。大学生是文明的传承者, 是国家的希望, 诚信道德的弘扬要从大学生开始。要在大学生中形成以诚信为荣、以不诚信为耻的良好舆论氛围,让诚信深入人心,让诚信成为大学生的立身之本。高校应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同时要开展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来辅助宣传,如征文比赛、辩论赛、演讲赛、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要树立诚实守信的先进人物典型,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

3.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情感,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诚信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诚信道德的认知,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去对照、衡量、评价自己和他人诚信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诸如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仰慕或鄙视、爱好或憎恶等情绪态度。“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⑦。”要把对诚信的道德认识提高为诚信道德情感,对诚实守信的行为进行赞扬和对失信行为进行无情地鞭挞。同时,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的诚信实践,要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将课堂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针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采取有步骤、有计划的教育措施。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行为,才能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4.加强诚信立法,实现道德与法在诚信建设中的良性互动。“法律和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⑧,因而道德与法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同的。道德侧重于自我约束,是行为主体“应当”的选择,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与社会舆论发挥其作用和功能,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而法律侧重于国家强制,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用以调整、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的权威性规则。在中国历史上,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而存在,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诚信二者连用表明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所谓“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⑨,即以信释诚,又以诚释信。我国诚信法律规则体系还有待完善,法律规定还比较笼统,一些规定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诚信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诚信原则作出更具体、也更切实可行的规定。

5.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对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以诚信评价。要通过道德评价,使诚信作为社会道德要求在大学生心里得以反映和积淀,逐渐形成诚实守信的义务感和背信弃义的羞耻心,使大学生不再视遵守规则、履行契约为强制约束,而是一种值得践行的生活方式。在塑造大学生诚信人格的过程中,要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赏罚纪律,使之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学杂费缴纳、助学贷款、学习情况、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违纪情况的诚信记录,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

[注释]

①②朱熹.四书集注[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79,168.

③吴潜涛,赵爱玲.诚信与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4-01-13.

④胡文彬.学术腐败是民族的耻辱[EB/OL].http://www.cuepa.cn/cate_12/detail_

79.html,2007-05-29.

⑤范晓峰,苏醒.修身立业、诚信为本[J].观察与思考,2004(1):12-13.

⑥李国春.高校诚信教育环境构建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5):87.

⑦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5.

⑧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99.

小议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篇4

第一,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第二,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第三,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诚信,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四,诚信道德建设,是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

那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呢?

第一,要以诚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培育公民诚信道德人格。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诚信道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只有人人讲诚信,给他人以信任,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形成。职业道德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而且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则,以诚信道德为重点,调整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互敬互爱、长幼有序、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社会的微观基础。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建设,最终是要塑造具有诚信道德的公民人格。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公民有了诚信这种高尚的道德人格,社会也就有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需要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密切配合。

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为诚信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诚信社会必须是一个法制社会。加强公民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法律与道德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使诚信真正成为公民的道德自律。如果缺乏对失信者惩罚的法制体系,或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诚实守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失信违法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的惩处,诚实守信的道德风气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

其次,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诚信道德奠定坚实的经济关系基础。诚信道德通过教化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软约束,它需要市场体系、市场关系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制度性”和“规范性”来规范经济活动,从根本上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

再次,要把诚信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建设诚信社会,要加强社会管理薄弱环节的建设,逐步完善诚信教育与社会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长效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有效地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

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目标 篇5

关于诚信,我们知道,有过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诚信。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与信分属于不同层次,“诚”指的不是“诚实”,而是“尽心”或“

尽己”。“信”则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思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对他人许下的诺言应当履行,但这个“信”只限于特定的人即朋友。对传统诚信所作的现代性转型的结果就是:舍弃传统高境界的天人合一之诚,把它作为基本道德要求,将传统狭隘的朋友之信扩大为适合非熟人社会的普遍之信,按对法律、规则、契约的尊重和信守来重新界定诚信,即把诚信理解为是对维系社会、市场和各种交易的法律法规契约准则的尊重和信守,使之适用于所有公民所有市场主体。这种诚信又叫规则诚信。我们现在讲的“诚实守信”所要求的就是规则诚信。从“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来看,这不仅仅是对规则的信守,还要求有类似于善良人们之间的友谊这样的关系;互帮互助,依赖的是社会成员的合作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

友善主要指与人为善的态度,友爱还包括友善的情感,它具有构成一种深情的关系即友谊的潜力。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友爱的使用也发生类似“信”的变化,即更为广泛,而不限于同胞手足和好朋友之间,例如扩展到对海啸受害地区灾民的慰问救助等。

从上面的讨论来看,诚实守信是对自己所承诺的事情的信守,平等友爱是用友善的态度和情感对待所有他人。互帮互助和融洽相处也是个人社会生活最需要的人际交往价值。诚信友爱成为人的道德品质,社会大多数人都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成为社会经常持久的行为方式。

诚信友爱与其他道德价值都是有联系的。要使社会能够真正拥有这些价值,需要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进步。也因此,要求我们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目前的道德规范情况。

l)对道德的理解。我们过去认为,道德的突出特点是:以体现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为善恶标准、以必要的自我牺牲为前提来调节个人与社会整体的矛盾,因此强调用节制或牺牲个人利益的原则和规范来调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但是,个人与集体或共同体的关系,只是人们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现代社会还有一个方面,即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对这类关系的矛盾调节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而常常是通过平等协商、互利互让来达到的。

2)缺乏适用转型关系的道德规范。对道德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区分,是观念上的,在现实生活中,两种关系是交织一起的。经济体制改革后的许多经济关系,现在看来都存在道德规范严重滞后的情况。由于道德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交织,矛盾冲突某种程度上是道德规范的冲突。

3)道德传统上是对个人行为的要求。我们现在的三大类道德规范: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也是用于个人的。随着现代社会中组织或机构作用的突出,要求有相应的组织道德规范。经济关系表现为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多种关系。利益分化不仅发生在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中,而且在群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社会中许多矛盾冲突由这类利益冲突而产生。例如,“霸王条款”,就是以单位、集体的名义侵犯个人利益。因此应开展组织道德的相应建设。

4)道德情感的作用。在我们已有的“爱”的要求中,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公物、爱岗爱幼”,要求的大多是宏观的爱。但是,对社会微观的彼此之爱却没有。特别是,市场经济讲竞争效率,导致强硬的无情的作风流行。社会假定的看法也是:好的领导者是强硬的并且必须做出果断的决策,这种决策必须是基于效率的而不是出于对人们的爱。许多矛盾冲突甚至灾难由此引起。例如,陈家山煤矿事件,撇开单纯利润动机不说,缺乏最起码的爱是重要原因。

5)调整多元文化企业的伦理规范问题。经济全球化,调节经济关系的伦理道德也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能否用我们的道德原则来调整多元文化的企业经济关系?无论是引进来建立的三资企业,还是走出去发展的我国跨国企业,都需要有彼此可依赖的共同的行为形式,这关系到企业合作行为的可信性与效率性。

诚信友爱不是和谐道德的全部,而是与其他道德相联的,有赖于其他道德价值和规范的支持。因此,需要发展相关的道德概念和规范,如权利、平等、责任、自由等。诚信友爱又是与主体相关的,因此要按不同的主体:个人、组织、政府等研究他们的诚信友爱情况及其特点。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还要考虑如何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发挥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总之,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基本特征的确定,为我国伦理学界提出了新的课题,这里有大量的工作和新的问题需要研

提升公民道德 构建和谐社会 篇6

关键词:公民道德;和谐社会;内涵;功能;途径

和谐社会是以良好的公民道德为支撑的,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

一、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功能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社会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它主要关注的是人“应该”做什么和“不應该”做什么,是一系列非制度化的、内化于人们心中的非强制性的集合。它不靠外来的强制力起作用,而以善和恶、诚实和虚伪等作为道德判断,靠来自社会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类自身的信念来发挥作用。

道德作为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调节、教育和认识等职能。道德的各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对社会发挥着作用,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去建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改变。因此,必须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夯实和谐社会构建的道德基础。

二、公民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胡锦涛明确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这阐明了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地位,对培育公民道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和谐社会建设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它们都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底蕴,依托于价值层面的和谐,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和引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准,对多样化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形成善恶观念的社会共识;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使参与社会发展的各方,共享发展的成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形成的基础上,使良好的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巩固,使群众素质整体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道德基础。

三、大力提升公民道德的若干途径

做好基础工作,提升公民道德。坚持不懈地从小事抓起,深入推进践行公德的实践活动,推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托起明天的希望;通过整体聚焦、环境营造和长效坚持,全面聚焦各方力量,形成浩大声势,制造整体效应,形成信息密度和强度,产生放大效应和震撼力,持之以恒,引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扎扎实实践行社会公德,培育文明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育公共精神,提升公民道德。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公共精神是公共道德的支撑,不仅能使广大社会成员在争取自身的利益时不去损害公共利益,更能使人们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去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公共精神最终要求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忘人类的根本利益。而和谐社会既要尊重个人的权利与尊严,也要理解他人的处境与心境,更要重视人类的根本利益。

强化人格塑造,提升公民道德。人格是一个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是个体人独特的心性结构和对环境的反应模式及精神素质的综合。人格的灵魂是理想和信念,人格的行为导向和动力之源是价值观,人格的基石则是品德。人格的健全与完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中的多数人具有高尚的人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因此,要创造完善人格的有利环境,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知荣明辱,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人格境界。

加强职业道德,提升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是规范人们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呼唤新的职业道德。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职业道德新实践,通过生动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增强职工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自觉性;以诚信建设为重点,构建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坚持知行统一、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引导职工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推进创新职业道德的新实践,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渗透力,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加强对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管理,对职业道德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社会评价。

作者单位:张建国,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任志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车燕军.树立荣辱观,推进道德建设[J]. 河北学刊,2006,(26):33—35.

[2]王凤联.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荣辱观规范社会行为[J]. 河北经济,2006,8:21—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 篇7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根据道德所调整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道德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恰好能够从精神道德领域解决人际关系和谐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因此,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上来分别加以考察。

一、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支撑———文明行为促进和谐

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标准。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们必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要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秩序,这就是作为和谐基础的社会公德。这种基础作用可以从三个层面表现出来:

1. 调节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的和谐。

举止文明、待人接物礼貌大方、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可以营造一种人际和谐的氛围,平等待人、尊重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都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2. 调节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和谐。

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是构建和谐的主要内容。爱护公物要求公民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实现公共生活和谐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遵守公共秩序意味着个体对纪律、规章、法规等社会公约的敬畏和遵守,意味着个体自我约束、严以律己、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合作态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共秩序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我们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3. 调节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的和谐。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安全,与自然共生共存、协同发展,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降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内容。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不多,因此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的根本利益、推动生态和谐、实现长治久安的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会的职业道德支撑———职业文明促进和谐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具体说涵盖的是同一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从业者与职业之间、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调整程度,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水平和高度。职业道德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又随着分工的逐步细致而不断发展。在社会分工愈细和专业化程度愈强的现代化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职业压力日渐增大,社会风气呈下滑趋势,不文明的职业活动不断增多。这些问题不处理好,势必对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重大影响。

1. 调节在同一职业内部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主要包括同事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等。这一部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将人们统一到为了正当利益而和谐劳动的统一目标下,其内部关系将不断融洽和谐,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人人努力向上、文明礼让的和谐局面: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鼓励;部门之间顾全大局、相互配合、减少矛盾、避免纠纷;上下级之间相互理解、尊重、沟通、减少内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

2. 调节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和谐。

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职业道德核心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从业者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满足社会其他行业和人员的需要,同时也从其他行业的职业活动中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每个从业者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各个行业互相联系、密切配合,都努力营造“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文明”的行业风气,就可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统一和谐整体。

3. 调节从业者与职业、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和谐。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从业者要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安心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诚实劳动;努力培养自己对所从事职业的幸福感、荣誉感,培养正确对待各种职业劳动的科学态度。忠于职守、热爱本职既是从业者发挥才智、干出成绩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生活有条不紊、和谐行进的需要。此外,对待其他职业,要坚持“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鄙视体力劳动者和服务性职业者。因为,一个人社会地位、荣誉的高低,并不取决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关键是看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所作的贡献。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美德支撑———文明家庭促进和谐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夫妻关系、长幼关系、邻里关系三个方面。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正确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1. 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构建文明和谐家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建设好一个家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恩格斯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规范。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培养、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爱情,并使这种爱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内涵。为什么夫妻平等相爱具有举足轻重的道德意义呢?因为,男女双方的平等是爱情关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共同生活伴侣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爱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承担好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2.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抚养和爱护子女,子女瞻养和尊敬老人,是家庭和谐的重要表现。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子女也有对父母赡养孝敬的义务。尊敬父母,赡养老人,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岂能无情无义?赡养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老人,还要在他们年老体弱时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内容。当然,父母也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子女,要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不要用旧的思想观念苛求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敬老爱幼,全家和睦相处。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不仅要赡养父母,还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学的理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

3. 邻里团结塑和谐。

“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仅有助于克服困难,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生活环境。一个家庭同左邻右舍的关系,是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缩影。邻里之间坦诚相待、友好往来、礼让为先、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不仅能创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而且能互相影响、教育和感化,有利于营造温馨、稳定的和谐环境。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者密切联系,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这三个道德,可以有效确立、强化、养成实践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维护和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教育部社政司.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 篇8

一、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现实特征

(一) 时代性

我国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教育时, 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等为指导思想。而马克思列宁等思想也是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要与时俱进, 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指导思想不仅要与时俱进, 反映时代特性, 更要立足于社会实际, 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指导思想。保证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指导思想要契合时代特色, 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二) 层次性

思想道德建设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极其密切, 首先思想道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而思想道德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基础状况, 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做相应变化。思想道德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因此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也是不尽相同的。现有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都是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特征, 这种层次性也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适应特征

(一) 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要求是相适应的

和谐社会概念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但是最值得重视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即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展开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也是人与人交往之间的行为规范。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 能够帮助和尊重别人, 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与社会整体道德进步的发展要求是适应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人们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认同感, 也能够促使人们自觉践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建设的主体, 因此要能够很好地理解思想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 并且能够取长补短。因为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等都有极大的社会导向等功能, 与社会道德是相适应的, 因此能够推动社会整体道德的进步。

(三) 与构建健康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的要求是相适应的

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之一, 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又是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的必然要求,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与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既包括清洁纯净的外部环境, 也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内部环境, 这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有效措施

(一) 把握现实性

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在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时必须要把握现实性, 与时俱进, 满足时代发展要求。首先, 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时候, 必须要把握和层次性特征, 并使之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 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冲冲突的背景下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素养。

(二) 强调整体性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当今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 尽管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主要渠道, 但是也少不了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努力, 各种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 注重实践性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以此必须受到高度的重视。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 生产劳动和思想素质教育相结合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观点也可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中。通过实践活动, 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 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提升, 最终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直接关系着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未来的长远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重视这一问题。为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必须全社会联合起来共同努力,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敏英, 余华.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11:48-50.

[2]钟海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途径探析[J].世纪桥, 2012, 23:120-121.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民道德建设 篇9

道德可以视为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一个社会要想走向和谐, 也必须以全体公民较高的道德水平为基线。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要建立起与之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工作。

一、公民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公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达成,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平, 公民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 公民道德可以成为公民发挥个性自由和整个社会和谐的均衡点。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即强调公民个性自由的发挥。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 唯一名副其实的自由就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公民只有有了比较高的道德水平, 能够“随心所欲”而又“不逾矩”, 那么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是内化的和谐。每个公民充分而又自由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是有着极其积极的意义的。

其次, 一方面, 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 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在社会上普遍流行“道德滑坡”说, 楼倒倒、瘦肉精以及社会上类似“彭宇案”事件的频频发生, 无疑对“道德滑坡”这一说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11年9月6日, 卫生部出台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从《指南》本身的内容来说, 只是针对医疗方面而非道德, 但有人把二者联系到一起, 不得不令人反思。在一个充满不信任和质疑言论的社会里是没有稳定可言的, 因此,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提升全社会道德素质水平, 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充满信任与安全感的氛围, 以疏导和消除社会中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稳定有赖于经济的稳健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道德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政治稳定。政治的稳定又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力的保障。

再次, 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每个国家都不是独立的个体, 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工程也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而一国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是国际社会对该国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 每位公民都是国家的一张名片, 只有做好公民道德建设, 才能提升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的整体气质, 才有可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争得有利的大环境。

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旧的社会道德的影响。

由于我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虽然新中国建立已有60多年了, 但是在一些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影响和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2. 我国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体系。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当代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应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 不少人处于道德迷茫的阶段, 不知道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 同时面对国外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些人的道德观被颠覆。另一方面, 我国现在还正处于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 整个社会面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社会到开放型社会的全方位转变, 而社会的转型也必然会引起人们价值观、利益观的转变, 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在逐渐弱化, 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观念尚未稳固形成。

3.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

公民道德建设应该从青少年抓起, 然而, 在互联网和一些文娱场所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 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

三、构建和谐社会中, 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 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 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

建设的领导, 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大力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关于公民道德的政策法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学校教育应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专门机构, 因而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不仅要以教授专业化的知识为主, 更要注重德育, 在任何时代评价人才的标准都应是“德才兼备”。

2. 要注重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培养。

领导干部作为国家“公仆”, 不仅是社会管理者, 更是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的“模本”, 是社会道德的“标杆”, 其道德形象对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 道德建设应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如果执政官员的德行不正, 则整个执政党在社会上的公信度和权威度就会下降, 从而增大了其执政难度。从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领导干部腐败现象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如2009年曝光的“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案”, 一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使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大大受损, 其最终伏法亦使国人无不拍手称快。由此可见, 领导干部的道德出现问题, 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3. 在全社会发挥媒体舆论的引导作用和榜样的激励作用, 积极宣传道德模范事迹。

我国“礼治”、“德治”思想渊源流长, 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带来的优势, 将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公民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大众传媒和文学艺术对公民的思想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应通过这些途径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为弘扬先进道德和先进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 有关部门应及时整顿互联网上不健康、不利于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因素, 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总结在道德建设中出现的典型事迹和优秀人物,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4.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应建立起比较具体和完善的评价体系。

制定具体完善的评价体系, 有利于各部门工作的开展。反观一下近些年来公民道德建设历程, 一些现象如随地吐痰、不诚信等屡禁不止, 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究其原因, 在于公民道德建设太重说教而缺乏践行, 给人一种大而空的感觉, 反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 公民道德建设有一个具体完善的体系。

每年春运, 火车站都会迎来客运高峰期, 各售票窗口人多拥挤, 反而影响了售票速度, 还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2011年春运期间, 贵阳火车站在各售票窗口设置“一米线”, 大多数旅客都能自觉遵守秩序, 极少数不自觉者也得以及时制止, “一米线”的实行得到旅客们的一致赞同。过于空泛的标准会让人觉得无从遵守、无从评价, 只有将评价体系严格化、具体化, 公众才有可能意识到遵守的必要性。在构建这一体系时, 应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的复杂性,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和不同层次的人群, 具体的细则应有所区别。

5. 应适时调整法律, 使法律和道德能够相互支撑, 相互补充。

道德可以深入到法律所无法涉及到的领域, 但法律具有更强的强制力, 二者不可相互取代但又不可分割, 应该不断健全和调整法律体系, 使其逐渐与道德接轨, 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充分的保障。

6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到群众内部,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使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中去。

四、结语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 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 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 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找出公民道德建设的制约因素并妥善解决, 使每一位公民都能自觉自愿地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工程。

参考文献

[1]约翰.密尔.论自由[M].商务印书馆.1959

[2]张密生.论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J].经济师, 2011, (07) :27-28.

[3].孙余余.道德:自由个性与和谐社会统一的内在支撑[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1) :5-7.

[4]张郁杉.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6) :121-122.

[5].高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J].沈阳干部学刊, 2011, (03) :8-9.

[6].解瑞平.浅析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J].学理论, 2011, (10) :322-323.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 篇10

一、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 逆选择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保险中, 由于保险公司并不如农户那么了解自己投保农产品的实际情况, 对其风险也很难有准确的把握, 保险费率通常都是根据农业保险的历史损失和费用等来统计数据及经验确定的, 但农户对自身的产品十分了解, 所以高风险的农户更愿意去投保, 而低风险的农户则选择退出保险市场, 如此一来, 保险市场的风险发生概率被提高, 保险公司会进一步提高保费, 继续排挤相对低风险的农户, 最终将导致农业保险市场失效, 风险积累, 农业保险市场“稀薄”, 保险公司退出农业保险市场。

2010年时, 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统计, 如果实行间作套种, 在甘蔗、玉米、果茶园、木薯种植时, 分别都间作套种大豆, 这样南方大豆的种植面积可以达到二千多万亩, 只需要10年时间大豆的产量就可以达到650万吨, 这无疑是对大豆增产有好处的, 我们乐见其成, 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例如人们在种植甘蔗和大豆时, 同时种植甘蔗和大豆可以获得5个单位的总产量, 单独种植甘蔗是4个单位总产量, 单独种植大豆是3个单位总产量, 同时种两种作物和只种一种作物, 需要的劳动成本自然不同, 而此时保险公司又只是提供了甘蔗的保险, 没有相应大豆的保险, 那么农户自然选择只种植甘蔗, 可见, 当此时, 逆选择存在时, 无疑将影响大豆的种植和产量。

(二) 道德风险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产生的影响

1. 商业性保险中农户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

商业性保险中农户一旦投保后, 认为自己的农作物有了保障, 在防损、减损上都可能发生道德风险, 甚至有些人会故意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如农户可能选择在不易耕种的土地上耕作, 选择质量较差但价格便宜的种子, 畜疫病发生后, 不及时救治增加了牲畜死亡率, 扩大保险损失, 或者是当某村的鸡发生鸡瘟时, 将全村所有死亡的鸡, 都放在投保农户那里, 骗取保费等等这些都是农户的不道德的行为, 会导致农业保险市场混乱, 增大保险理赔额, 给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的经营带来了负担。

2. 政策性农业保险中保险公司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

政府为了扶持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经营, 会为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 这时就可能存在来自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 保险公司想要获得更多的保费补贴, 发生扩大保险赔偿案损失、虚增保险赔款、虚报灾情的情况。据统计2010年一年受湖南监管部门处罚的7起农业保险案中, 有6起都是保险公司扩大保险赔偿案损失、虚增保险赔款骗取保费补贴。2011年9月, 中国人保财险桂阳支公司因扩大水稻保险损失赔付, 被当地保监局罚款10万元, 对道德风险的抑制迫在眉睫。

3. 农业保险经办机构方面产生的道德风险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

保险公司将农业保险委托给相关的经办机构, 经办机构会在保险公司支付代理费后, 消极怠工, 承保之前, 对保险标的的情况没有仔细核查, 灾情发生后, 对具体的损失以及损失发生的具体原因不去仔细核保等情况。这样的不道德无疑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 可能使保险公司面临更大的风险, 承担更大的损失。

二、基于博弈论的农业保险道德风险分析

(一) 农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

农户和保险公司是博弈的参与者。保险公司的博弈策略有两个, 分别是开展农业保险和不开展农业保险。农户的策略有三个, 不参保、参保但不再积极防损、参保同时积极防损。假设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为P1, 农户的农作物资产价值为T, 农业风险发生时资产的净值为W。T>W。未参保时, 农民的正常防损支持为D, 农业保险的保费为B, 参保后发生风险损失赔付率为r, 赔偿额为r T, r∈ (0, 1]。弄个农民参保后放弃积极防损, 则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上升为P2。保险公司正常情况下开展农业保险的亏损为L1=B-r (T-W) ×P1, 农民参保后放弃积极防损, 则保险公司的亏损增加为L2=B-r (T-W) ×P2。

此时农户与保险公司的博弈情况是:如果保险公司不开展农业保险, 那么保险公司的得益是0, 农户的防损成本是D, 农户的收益是T× (1-P1) +W×P1-D;如果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但农民不参与农业保险时, 则保险公司的收益为0, 农户自己防损成本为D, 农户的收益是T× (1-P1) +W×P1-D;如果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农民参保并且积极防损, 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仍然是P1, 此时保险公司的收益是B-r (T-W) ×P1, 农民防损成本为D, 保费为B, 农民的收益是T× (1-P1) + (W×r (T-W) ) ×P1-D-B;如果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农民参保但不再积极防损, 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变大为P2, 此时保险公司的收益是B-r (T-W) ×P2, 农民保费为B, 防损成, 本为0, 农民的收益是T× (1-P1) + (W×r (T-W) ) ×P2-B;

均衡讨论:

(1) 假设农民不参加保险而完全依靠自我防损, 那么农民的防损支持获得的收益一定是大于没有防损行为的收益的, 否则农民不会支持防损费用, 即农户的收益满足T× (1-P1) +W×P1-D>T× (1-P2) +W×P2, D/ (T-W) (P2-P1) <1, 若是不能满足此条件即D/ ( (T-W) (P2-P1) ) ≥1时, 农户会放弃防损, 任风险发生。

(2) 最理想的情况时是, 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 同时农户在投保仍然积极防损, 没有消极防损的道德风险行为。则此时需要博弈均衡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保险公司:

B-r (T-W) ×P1≥0

B≥r (T-W) ×P1

投保农户:

T× (1-P1) + (W×r (T-W) ) ×P1-D>T× (1-P1) +W×P2-DB≤r (T-W) ×P1

同时, 为了避免农户的道德风险行为, 还应同时满足:

T× (1-P2) + (W×r (T-W) ) ×P2-B<T× (1-P1) + (W×r (T-W) ) ×P1-D-B

1-r>D/ ( (T-W) (P2-P1) ) 。

因此, 博弈最终均衡条件是

B≥r (T-W) ×P1, 且1-r>D/ ( (T-W) (P2-P1) )

由此可见, 想要农户投保之后仍然愿意积极防损, 就需要满足以上的均衡条件。

(二) 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

政府与保险公司都是博弈的参与者, 保险公司接受了政府的资助和补贴进行农业保险经营。政府有两个策略选择, 对保险公司进行补贴或者不补贴, 保险公司的两个策略选择则是开展农业保险或者不开展。假设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时是亏损的, 亏损额为L。政府对保险公司经营费用的补贴为C, 补贴额都为保险公司所有, 政府从保险公司可以获得的其他政治社会收益为R, 而政府方面如果资助保险公司, 但保险公司出现不道德行为, 没有开展农业保险的话, 保险公司得到相应的惩罚F (F∈[0, C], 并且永远都不会在对保险公司进行补贴。相应的支付矩阵如下:

均衡讨论:

(1) 静态博弈。假设F≤C<L, 如果政府选择补贴保险公司时, 那么此时C-L<0, -F+C≥0, 那么保险公司会选择不开展保险业务, 如果政府选择不补贴保险公司时, -L<0, 那么保险公司会选择不开展保险业务, 所以, 此时无论政府是否补贴, 保险公司的选择都是不开展保险业务。同理, 保险公司选择开展保险业务时, R>R-C, 政府选择不补贴, 如果保险公司不开展保险业务, F-C≤0, 所以政府的选择是不补贴, 最后博弈均衡一定是 (0, 0) , 这不会是政府想要看到的情况, 因为政府会从整个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 想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也愿意为了支持农业保险业务, 而给予保险公司一定的补贴, 但如果想要避免政府补贴, 而保险公司却在补贴后不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不道德行为, 需要政府的补贴和对保险公司不道德的行为惩罚足够大, 即如果C≥F≥L时, 那么博弈的均衡时政府进行补贴, 而保险公司也如约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即均衡时为 (R-C, C-L) 。

(2) 无限次重复博弈。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时无限次的, 如果双方选择了策略组合 (R-C, C-L) , 保险公司无限次得益的现值是 (C-L) × (1+1/r) 。其中, 无风险利率。

若果想要 (R-C, C-L) 成为最终的均衡博弈, 需要 (C-L) × (1+1/r) >C-F>0, 即C≥L (1+r) -F×r。此时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政府的补贴和对保险公司不道德行为的惩罚之间的关系, 如果F=C, 则博弈均衡的条件是C≥L即可;若F=0, 则博弈均衡时C≥L (1+i) 即可;若0<F<C时, 则L≤C≤L (1+r) 即可达到均衡。

由此可见, 若政府的最终目的是让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那么前提是对于保险公司领取财政补贴但最后选择利己的不开展保险业务不道德行为, 一定要实行惩罚, 而且惩罚的额度越大, 政府所需要补贴的额度就会相应减少。

(三) 保险公司与经办机构之间的博弈

在保险公司与经办机构之间存在委托-代理的关系, 想要时刻监督经办机构的行为, 避免其发生消极怠工的情况, 是很难的, 因此, 想要避免经办机构道德风险的发生, 将经办机构的利益与保险公司的利益直接相关联, 让其积极工作, 才是我们的首选。我们假定:经办机构在工作中的行为只有两种情况:消极怠工、积极工作;随机因素的影响也只有两种情况, 灾害多发和灾害少发, 并且, 两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同, 都是二分之一。如果经办机构消极怠工, 则保险公司的利润在灾害多发的时候是20000元, 在灾害少发的情况下是30000元;如果经办机构积极工作, 则保险公司的利润在灾害多发的时候是30000元, 在灾害少发的情况下是50000元。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保险公司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不了解经办机构是否消极怠工, 只有在看到最后利润是20000元或者50000元时, 才能对经办机构的努力程度进行判断:如果是20000元, 则经办机构消极怠工, 反之, 如果是50000元时, 则经办机构没消极怠工。但问题是, 如果利润是30000元, 保险公司就无法判断。与保险公司不同, 经办机构的工作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份经济收入或维护地方利益, 因此经办机构极易发生道德风险, 在前期销售或者后期理赔时, 选择消极怠工, 增加自身的效益。如何避免经办机构消极怠工的情况, 增加保险公司的收益呢?

经办机构的劳动成本在选择消极怠工与积极工作时, 自然是不同的, 为了简单观察, 我们假设经办机构选择消极怠工的劳动成本为0, 积极工作时为10000元, 经办机构的目标都是净收入达到最大。

从表2可以看出, 对保险公司而言, 最有利的结果是经办机构积极工作。因为如果经办机构选择消极怠工的话, 保险公司的期望利润 (未扣工资) 这一项是:

1/2×20000+1/2×30000=25000

如果经办机构积极工作, 这一期望利润 (未扣工资) 则是:

1/2×30000+1/2×50000=40000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能保证经办机构积极工作?保险公司无法时刻监督经办机构, 督促其积极工作。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报酬方式来影响经办机构的行为。

1. 固定工资

假定保险公司支付给经办机构22000元的固定工资。在这种情况下, 经办机构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肯定都会选择消极怠工。那么保险公司的预期净利润 (扣除工资) :

(1/2×20000+1/2×30000) -22000=3000

而在经办机构积极工作时, 保险公司的预期净利润 (扣除工资) :

(1/2×30000+1/2×50000) -22000=18000

可见, 固定工资导致了低效率。

2. 奖勤罚懒

对积极工作的行为进行鼓励, 例如, 假定保险公司给员工指定如下的报酬计划:“如果利润不超过30000元, 则工资为0;如果利润达到50000元, 则工资为34000元。”在此情况下, 消极怠工的结果是工资为0。因为消极怠工时, 无论灾害发生多少, 利润都不会超过30000元, 经办机构工资为0, 劳动成本为0, 净收益为0。另一方面, 如果经办机构积极工作, 预期的工资收入是:

1/2×0+1/2×34000=17000

因为此时没有消极怠工, 还有劳动成本10000元, 则净收益为7000。于是经办机构会放弃偷懒, 而此时保险公司的利润是:

1/2× (30000-0) +1/2× (50000-34000) =23000

由此可见保险公司支付给经办机构固定的报酬时, 对保险公司是不利的, 经办机构可能发生道德风险, 在工资上利用“奖勤罚懒”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委托-代理的问题。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防范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 政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 持续为农业保险提供财政补贴

目前, 有一部分人提出:如果农业保险的发展依靠财政补贴, 能够起到的效果是短暂的, 不需要再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发展农业保险。但本文的观点认为, 我们不但要对农业保险进行财政补贴, 更应该保证提供持续的财政补贴。经营农业保险的多年经验告诉我们,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对农业保险而言是不可行的。农业保险的发展必定需要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 因此政府可以给予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险保险公司一定额度的免税政策, 或者按照保险赔偿额的比例给予一定的补贴等。帮助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

对于农户方面, 政府方面可以对投保农户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 降低农户的实际保险费率, 让风险较小的农户也愿意投保, 这是一种最直接而且有效的抑制逆选择的措施。

2. 完善相关法律及条例的制定实施

目前我国施行的农业保险法规仅有2013年3月1日开始使用的《农业保险条例》, 条例线条较粗, 一些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发生时, 总是就是模糊带过, 应付了事, 这都影响了我国农业保险健康、迅速的发展。完善农业保险的法律制度, 确定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财政补贴标准等等各个方面, 避免政策的随意性, 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对部分农业保险实行强制性

实行强制保险其实是解决农业保险中逆向选择问题最直接的方法, 据以往的统计经验看, 如果农户参保率无法达到70%, 就会加大逆向选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像水稻、玉米、大豆等关系到国民生计, 一旦发生大规模灾害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危的农作物, 强制其投保是我们必须的选择。用强制性投保, 保证农业保险参保率, 有效降低逆选择。

(二) 保险公司的具体做法

1. 设计无赔款优待条例

奖惩系统在汽车保险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但目前在我国的农业保险中还未有涉及, 我们可以效仿汽车保险, 在保险合同中设立无赔款优待条款。如被保险人如果1年或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赔款的, 可以得到以下几种保费优待:1年以上保费减少10%, 3年以上减少15%, 5年以上减少20%, 6年以上减少25%, 7年以上或者更多年的减少40%。相反, 如果对于上一年, 发生风险事故, 产生高额理赔的, 则在次年中提高保险费率。这样, 可以有效的避免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

2. 创新农业产品, 规避道德风险

对于传统农业保险模式的不足, 用往年的平均损失确定保险费率或者对于实际风险损失很难评定, 不了解每一个农户的实际风险等情况, 可以利用天气指数保险取而代之。不同的天气指数对应不同的产量以及赔偿, 这使得赔偿不再是农户的实际损失量, 从根本上避免农户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而且保险公司比农户更了解天气指数的设定, 也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式农户可能发生的逆选择。

摘要: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已经严重抑制了我国农业保险的良性发展, 通过对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并通过博弈论方法分析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 寻求出达到预期博弈均衡时, 所应该满足的条件。政府应持续为农业保险提供财政补贴,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部分农业保险实行强制性, 保险公司应设计无赔款优惠条件, 创新农业产品。

关键词:农业保险,逆选择,道德风险,博弈论

参考文献

[1]李丹, 刘从敏.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保险代理人分类激励机制指标体系设计[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76-7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李勇杰.论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的构筑[J].保险研究, 2008 (7) :67-69.

[4]陈晓霞.浅谈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J].农业经济, 2009 (1) :93-94.

上一篇:内在规律下一篇:金融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