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护理

2024-07-29

血糖护理(精选十篇)

血糖护理 篇1

血糖仪工作原理

血糖仪具有操作简单、体积小、采血量小、读数快速并且能存储数百次血糖值, 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检测[3,4]。目前使用的血糖仪工作原理主要分为光电比色法以及电化学比色法两种, 电化学比色法的测试原理是利用二极管发射产生某一特定波长光, 将光线照射在反射面上并在反射面上形成反射光, 经检测器捕获后转换为电信号, 从而转换为相应浓度的葡萄糖值, 系统读数通常在30秒内完成[5]。而电化学反应原理是利用试纸中化学物质以及血糖中葡萄糖产生微电子流, 系统测定微小电子流并在20秒内将血糖值读取[6]。

血糖自我检测方法

血糖测定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在采集标本时应注意将双手清洁干燥, 并按摩手指, 使得手指温度上升, 并将手臂自然垂下10~15秒, 将另一拇指顶紧相应的手指关节, 并从侧面将皮肤刺破, 同时取出试条, 并沿着箭头方向将试条插进孔中, 将试条固定在试条槽中, 当测试红灯及血滴符号开始闪耀时将血液滴在试条黄色测试区域中, 血滴应保持聚集, 避免扩散, 测试区域应刚好被覆盖。在测试后15~30秒血糖值将被存放在记忆系统中[7]。

影响血糖仪读数准确的因素

试纸、仪器等因素的影响: (1) 试纸密码与血糖仪不符:在测试过程中血糖仪与试纸密码不符时可导致血糖值出现较大的偏差, 血糖仪显示试纸包装上的密码必需与血糖仪显示的密码相符, 当两者不符时测试结果也会受到影响[8]。 (2) 试纸过期:当试纸过期时也可能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 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试纸的有效期, 试纸在保存过程中应将其保存在18~30℃干燥阴凉环境中, 且放置时间应<10分钟, 在湿度或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放置时间太长可导致血糖检测值偏大, 因此血糖试纸使用前不宜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太长, 避免在试纸中接触空气水分而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在试纸使用后应做好相应的标记, 以确保试纸有效期[9]。 (3) 血糖仪校正错误:目前市场上新上市的血糖仪不需要每次使用前对其进行校正, 每天只需要校正1次即可, 但也有部分血糖仪在每次检测前都需要对其进行校正, 当校正过程中如校正值出现异常应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避免校正错误而导致测试结果偏差较大[10]。 (4) 试纸条槽区污染:试纸感染区应保持清洁, 切勿采用酒精对其进行擦拭, 避免反应膜酶测试区受损而对结果造成影响。 (5) 电池低电量:当血糖仪电量过低时可对血糖仪造成损坏, 当血糖仪屏幕电量首次出现不足时, 血糖仪仍可进行50次测试, 但此时应及时更换电池, 避免血糖仪在低电量下进行工作。

患者自身因素: (1) 日常运动量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测定血糖前应根据医生规定制定合适的运动量, 过少及过量的运动都会影响患者血糖值, 从而导致测定的结果不能反映血糖水平[11]。 (2) 精神因素:患者由于工作压力、情绪不稳、睡眠质量下降等因素影响均会影响血糖水平,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乐观的精神状况、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工作习惯, 将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12]。 (3) 输液、休克、低血压影响:低血压、休克的患者尤其是在输注胰岛素的肢体中采血可导致患者血糖值偏低, 而在输注葡萄糖的肢体中采集血液则可能导致血液值偏高, 因此应避免上述情况采血[13]。 (4) 药物影响:患者如在测定血糖前3天服用过双氢克尿噻、地塞米松、强的松、倍他乐克等药物均可能导致血糖偏高, 从而影响血糖测定结果。

采血因素的影响: (1) 采血量不足及过多:患者在采血时如对手指血液循环、针刺深度、皮肤等状况评估欠缺则可能导致血糖值出现较大的偏差, 当针刺深度太深时, 可导致供血量不足从而不足以覆盖测试吸收垫, 反之当取血量过多时则可使得测试点受到污染而影响血糖值准确性, 因此在测试血糖值前应充分评估患者手指血液循环状况, 正确掌握好针刺的深度, 以采血量能完全覆盖测试孔及测试吸收垫为宜[14]。 (2) 消毒及清洁:在进行血糖测试前应采用温水对手指进行清洁, 在确保手指干燥前提下再进行采血, 如果血液被指端的消毒液稀释而导致结果偏低则失去了检测的意义。 (3) 过度挤压:当手指消毒后待其完全干燥只需将手指轻轻挤压采集血液即可, 如果过度挤压血液则可能由于过度用力而导致局部组织液出现挤压而导致血压升高, 影响血糖值。 (4) 其他相关因素:低血压、温湿度、红细胞压积、血脂升高等因素均可导致血糖仪测定结果受到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 血糖仪使用温度10~40℃为宜, 温度过高过低均可导致测试值受到影响。

使用血糖仪自我检测的护理指导

饮食疗法:根据标准体重、身高及劳动强度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制定食物等份交换法资料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如何实施。嘱患者定时定量用餐, 饮食量和药量保持平衡。当身体不适, 进食较往日下降时, 其降糖药物或胰岛素量也应相应减少。为了防止患者夜间出现低血糖, 患者晚餐可分为两餐进食, 进食宜7分饱。美国老年患者一直采用饮食疗法来控制病情, 美国营养组织建议每天的营养摄入量:蛋白质为总热量10%~20%, 碳水化合物50%~60%, 脂肪30%。

运动疗法: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 通过运动可有效改善患者糖尿病发生的概率, 患者应每周至少运动1次的人比每周不运动的人发生低血糖的概率低36%[15]。运动可以提高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患者的糖耐量, 并且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疗法主要适用于糖尿病夜间低血糖患者, 尤其是以肥胖患者的效果更佳, 但必须严格控制患者的运动量, 确定运动的对象, 因此对于一些年龄较大, 且伴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出现微循环障碍的患者, 应考虑其心、脑、下肢的动脉硬化的症状。

健康教育护理: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及了解的加深, 对糖尿病的病情的控制并非依靠单纯性用药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 还需要对不同层次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时准确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如何发现低血糖和防治方法, 多与患者交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低血糖反应的危害, 保持乐观心态, 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指导患者随身携带少量糖果饼干, 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或运动时应适量加餐。

用药护理:由于老年患者的记性较差, 因此对于采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应督促患者进行用药, 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如果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理想, 可以选择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可有效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但由于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温度及运动等因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与注射效果, 血糖浓度波动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各部位皮下组织胰岛素吸收率的变化导致的, 因此, 对患者采用腹前壁皮下注射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此法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PANCH医院已成功地用于极端消瘦的成人身上, 可以在国内推广使用。

小结

低血糖护理常规 篇2

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或50mg/dl,同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

[护理问题]

1、营养失调:低于肌体需要量。

2、有受伤的危险 :与血糖低有关

3、潜在并发症:低血糖昏迷。

[观察要点]

1、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肌肉颤抖、心悸、出汗、饥饿感、软弱无力、紧张、焦虑、性格改变、神志改变、认知障碍,严重时发生抽搐、昏迷。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观察患者血糖监测结果。

[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

2、能自己进食的低血糖患者,饮食应低糖,高蛋白,高脂肪,少食多餐,必要时午夜加饮糖料一次。必要时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

3、有条件的患者应立即用血糖仪进行测定,血糖小于3。8毫摩尔/升者,应迅速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出现神志不清第一文库网、突发昏迷等,家属应及早将患者送往医院。

4、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定时、定量进餐

[健康指导]

1、正低血糖,避免导致严重低血糖。必要时携带急救卡片,它提供了糖尿病急救有关的.重要信息,使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诊断和治疗。

2、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

3、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临床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 篇3

【关键词】糖尿病 低血糖 护理 预防

【中图分类号】R31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40-01

1低血糖的危害

1.1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痴呆,严重者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1.2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

1.3一过性低血糖反应引起血糖波动,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1.4反复发生低血糖会动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2低血糖临床表现

2.1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和体征:因低血糖时机体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临床上可表现为出汗心悸(心率加快)、饥饿、焦虑、紧张、面色苍白、肢体震颤和血压轻度升高等。 2.2神经性低血糖症状:因中枢神经缺乏葡萄糖能量供应而出现的功能紊乱的症状,最初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和思维混乱,随病情的发展临床可表现为视物模糊、复视、听力减退、嗜睡、意识模糊、行为怪异、运动失调、语言含糊、头痛和木僵等,最后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等。

3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3.1药物影响:①胰岛素用量过大[2]。②注射部位改变,引起胰岛素吸收过多。③注射后进餐延迟或食量不足。

3.2饮食不当:糖尿病患者要正确地节制饮食,但节制饮食不当可以引起低血糖。

3 3.运动不当: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的运动有助于降糖,但运动量过大则可消耗较多的葡萄糖,如果不相应减少降糖治疗药物则容易引起低血糖。

3.4.饮酒:酒中的乙醇(俗称酒精)可以减少体内自身葡萄糖的生成。饮酒过多常可引起低血糖。

4.低血糖的观察

4.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出汗、心慌等。

4.2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认识及监测血糖的重要性。

4.3加强沟通,注重心理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病程长、缠绵不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或者经常反复而产生悲观情绪。

4.4及时治疗大部分无症状或轻中度病人,通过摄入葡萄糖、果汁、糖果、饼干等可有效纠正低血糖反应。

4.5重点交接班护士在交接班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饮食、运动、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如患者有食欲不佳、热量摄入不足,都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应重点观察,监测睡前血糖,以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5急救措施

5.1绝对卧床休息,快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对于可进食者,嘱其进食糖类食物,不能进食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3]。必要时继续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维持静脉滴注。

5.2及时采集血、尿标本,并注明采集时间送检。

5.3根据病情,随时监测血塘,观察血糖动态变化。

5.4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尿量的变化,并认真作好记录。

5.6吸氧:昏迷者即给予氧气吸人,纠正缺氧状态。

6预防措施

6.1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6.2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患者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食用。

6.3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五驾马车之一。运动可使糖尿病病人血糖降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精神面貌等。但是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主张中、轻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6.4 自我血糖監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地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6.5 作为每一个糖尿病病人外出时应随身两件宝物:一是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及时纠正低血糖,避免导致严重低血糖;二是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诊断、电话、用药等),它提供了糖尿病急救有关的重要信息,使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诊断和治疗。

7总结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在递增。相应的发生低血糖的也不断在增加,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正规的治疗,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在糖尿病病人日常医疗过程中,一定注意对低血糖的预防,及时监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在低血糖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护理对策,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低血糖的危害,改善糖尿病病人的预后。其实,糖尿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及时、有效、正规、系统地治疗,糖尿病人完全可以与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学习、生活,享有与正常人一样的寿命。

参考文献

[1] 黄金杰,内科急症救治速查手册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9787508236896

[2]王舟,姚顶国.内分泌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60-161.

血糖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ICU收治的高血糖危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人。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38~68岁之间,平均年龄(48.5±6.8)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例,消化系统疾病6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外伤以及外科大手术患者10例, 其他疾病3例; 观察组男性16例, 女性14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平均年龄(49.3±7.2)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例,消化系统疾病5例,呼吸系统疾病7例,外伤以及外科大手术患者11例,其他疾病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治疗,将随机血糖控制在6.5~8.5 mmol/L之间,对并对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对照组组将随机血糖控制在8.5~11.5 mmmol/L之间,也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护理人员严密监控患者血糖和生命体征变化, 并且根据患者血糖的实际情况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对于危重症患者一般存在着恐惧和不安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 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ICU治疗时间,死亡率以及感染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 得的数据进 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ICU治疗时间为(13.5±5.8)d,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3.3%,8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26.7%;对照组在ICU治疗时间为(18.5±6.9)d,9例患者死亡,死亡率30.0%,12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40.0%。观察组在ICU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死亡率和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n(%)]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是临床重点关注的对象,无论其有无糖尿病史,都可能由于手术,创伤、感染等急性应激性因素导致应激性高血糖,从而加重病情[2]。比如治疗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会导致患者血糖升高[3]。有研究表明 ,机体高血糖会使炎症介质增多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加重病情,增加了死亡率和感染率。

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护理 篇5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002年3月至2009年1月解放军第92医院消化科共收治急性胰腺炎53例,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临床通过应用胰岛素调节血糖,血糖控制良好,并在治疗过程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25~68岁。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均行CT或超声等影像学诊断,全组均有空腹血糖升高,为12.8~23.2mmol/L.1.2治疗方法

按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4~6g:1u配置胰岛素注射液,用微电脑输液泵匀速输注,定时(4~6h)监测血糖和尿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的配比。

2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神志、尿量、腹部体征,若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率增加、腹痛剧增、无尿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用药护理

胰岛素的配置要准确,用1ml注射器配上7号针头,按医嘱剂量准确抽吸,注入输液瓶后应充分摇匀,胰岛素配制液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h.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滴速,开始使用胰岛素时1~2h监测一次,血糖水平相对平稳后4~6h监测一次,使24h的血糖波动在8~2mmol/L.妥善固定输液,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严防留置针扭曲、脱出或堵塞。使用微电脑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速度,调节胰岛素用量时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从使用通道内推注其他药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如在胰岛素控制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心悸等低血糖反应,应暂停胰岛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管道护理

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管要及时抽吸,以减轻胃肠道的压力,减少胰酶的分泌,减轻胰腺的负担。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胃液的量、色,严防病人拔管。同时做好导尿管的护理,严密观察24h的尿量、颜色、性质、透明度,每日晨晚间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维持三管静脉通道,一管为微泵静脉输注思他宁或善宁等生长抑素,一管为补充热量、抗生素,另一管为RI调节GT.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保持胃管及静脉通道的通畅。

2.4基础护理

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几率增大,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3次,防止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2.5心理护理

由于此病疗程长,治疗费用高,加之躯体所经受的各种不适,以及疾病的反复与波动,每日大量的输液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及家属担心住院费及疾病的预后。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我们要密切与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病因、发展、治疗方法和检查情况,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复。

2.6出院指导

去除病因,防止复发,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食暴饮、酗酒及高脂饮食。

3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的护理 篇6

[关键词] 血液透析;低血糖;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71-02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抢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毒的有效措施[1]。低血糖为较常见并发症之一,因起病隐匿,故不及时发现、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避免其发生及其产生严重后果的关键。笔者所在医院透析室2009年7月~2011年9月,先后为119例患者行10 625次透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透析室2009年7月~2011年9月,先后为119例患者行10 625次透析,低血糖反应患者47例,其中男23例,女24例;年龄24~96岁,平均(51.2±12.3)岁,≥60岁的26例;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炎23例,糖尿病肾病14例,高血压肾病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痛风性肾病1例,肾结核1例,多囊肾1例。

1.2?方法

所用血液透析机为瑞典金宝AK-95s、AK-96、AK-200,透析器为贝朗Lops15、东丽Ts-1.3、B1-1.6H,膜材料有血仿膜、聚砜膜。全部采用无糖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钠浓度为135~140 mmol/L,温度为36.5~37℃,血流量为180~260 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

轻者给予糖水、糖块、巧克力等食品。重症有意识障碍者按医嘱给予50%葡萄糖20~40 mL静脉推注,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主诉。患者中有22次为轻度反应,予口服糖块、糖水、巧克力后好转;43次为中度反应,给予50%葡萄糖20~40 mL静脉推注后好转;2次为重度反应,予50%葡萄糖40 mL静脉推注后仍未见明显好转,给予停超滤,降低血流量为150 mL/min,再予10%葡萄糖快速滴入后逐渐缓解。所有患者全部顺利做完透析治疗。

1.3?透析低血糖判定标准

采用罗氏快速血糖仪测指尖血糖,血糖值≤3.9 mmol/L,并将低血糖分为5种类型[3-4]:(1)严重低血糖;(2)症状性低血糖;(3)无症状性低血糖;(4)可疑症状性低血糖;(5)相对低血糖。

1. 4?临床表现

(1)轻度反应: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面色苍白、肌肉震颤、焦虑、出冷汗、心悸、皮肤冰凉,但对答切题。(2)中度反应:头痛、头晕、意识模糊、行為异常、嗜睡、说话困难、视物模糊、口周麻木和针刺感。(3)重度反应:引起神经功能损伤,对刺激无反应,意识丧失或抽搐。

2?结果

其中有47例患者发生过低血糖反应,共计次数为67次。发生率为0.63%。透析前2 h未进食32次,进食过少30次,透析当日早晨用胰岛素治疗者5次。

3?预防及护理

3.1?观察病情

低血糖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或很轻微,当出现嗜睡、昏迷等严重表现时才引起重视,此时血糖已经很低或者已经持续很长时间,对人体可能已经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勤巡视,多询问,及时作血糖监测,发现问题,尽早处理。本研究中所有患者中有65次为轻中度反应时均被及时发现,有2次为重度反应,出现了意识障碍、嗜睡和昏迷,但因及时处理,均转危为安。

3.2?饮食护理

透析前护士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进食情况,尤其是透析前1餐进食情况,本研究中有62次患者透析前均未进食或进食过少,笔者在患者透析治疗1 h左右鼓励患者适量进食。

3.3?健康指导

做好首次透析患者的宣教工作非常重要,宣教不到位,患者及家属就不知道如何配合医务工作人员做好透析治疗。研究中给所有透析患者透析当日准备了糖块、小蛋糕、饼干等食品,在透析2 h左右给患者进食,防止低血糖反应。

3.4?正确合理的使用胰岛素

对于糖尿病肾病并发尿毒症透析患者,应特别注意做好首次透析的观察及护理,询问胰岛素注射情况,透析日禁用胰岛素注射,防止发生低血糖并发症。本研究所有患者中有14例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中5次低血糖反应是因为透析当日早晨注射了胰岛素。

3.5?个体化透析液

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含糖透析液。Jackson等主张透析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应不低于5.5 mmol/L,以防止透析性低血糖症的发生[5]。本研究中患者使用的透析液均为不含糖透析液。

4?讨论

笔者所在医院透析室使用的透析液均为不含糖透析液,因为无糖透析液可以减少细菌生长、预防高血脂[6],适用于大部分透析患者,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增加,体内葡萄糖由于通过透析器滤出体外而使血糖逐渐降低,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据报道,使用无糖透析液治疗,每小时丢失葡萄糖约5.5 g[7-8],由此可见大部分低血糖均发生在透析2 h以后,因此,在血液透析前合理饮食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中患者67次低血糖反应中,有62次因患者在透析前没有进行合理进食,体内血糖含量低于正常,从而发生了低血糖反应。对于糖尿病肾病需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因为透析过程中透析器可以将血液中小分子物质如尿素氮、肌酐、葡萄糖等,通过透析器滤出,而胰岛素分子量为56 kD的酸性蛋白质[9],属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透析器滤出体外,而胰岛素皮下注射吸收快,半衰期为9~10 min,作用可维持数小时,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者能影响其灭活[10],因此,如果透析日饭前注射胰岛素,葡萄糖能通过透析器较快的滤出体内,因为胰岛素不能通过透析器,故体内含量相对高于葡萄糖的含量。本研究中有5次患者因为透析当日早晨注射了胰岛素而发生了低血糖症状。因此,护士在透析前应做好饮食宣教工作,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透析前暂停1次胰岛素,均可有效的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对治疗过程中已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患者,护士在透析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给予补充食物或葡萄糖,及时抢救和护理,均可让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使患者安全顺利地度过血液透析治疗。

[参考文献]

[1] 魏崇一,庞家亮,邱伟,等.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12):28-30.

[2] 张艳,黄金.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1,26(6):94-96.

[3] 王先令,陆菊明,潘长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J].军医进修学院报,2005,26(1):63-65.

[4] Dunn CJ,Plosker GL,Keating GM,et al.Insulin glarginean updated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J].Drugs,2003,63(5):1743-1748.

[5] 黄列军,许樟荣,廖二元.低血糖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39-1672.

[6] 陈湛华,尹良红,郑绮宜,等.应用无糖透析液引起隐匿性低血糖-附19例报告[J].新医学,2001,32(2):93.

[7] Akoh J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for haemodialysis:a review[J].Niger Postgrad Med J,2001,8(2):99-103.

[8] Jean G,Charra B,Cnazot C,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permanent hemodialysis catheters:a controlled study[J].Blood Purify,2001,19(4):401-407.

[9]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6.

[10] 江明性,杨藻宸.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5.

血糖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老年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 每组40例。常规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62~84岁, 平均70.4岁;患糖尿病时间1~13年, 平均4.2年;干预组中男21例, 女19例;年龄61~86岁, 平均71.1岁;患糖尿病时间为2~15年, 平均4.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措施为: (1) 饮食:该项护理的重点是为患者决定日常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所占的理想比例,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饮食方案, 满足患者身体的正常所需, 不要对药物和运动造成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使饮食结构保持均衡, 饮食种类应该包括谷类、蔬菜、蛋白质, 可适当增加一些粗纤维食物;帮助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不可出现饥饱无常现象[2]。 (2) 运动:该项护理干预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使机体组织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 对肌肉及其他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体重减轻, 使脂肪及血液黏度降低, 并且具有一定的降压效果, 防止发生并发症。将运动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向患者进行介绍, 使其能够充分把握运动方式、运动量及注意事项[3]。 (3) 认知:将2型糖尿病的具体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表现、治疗的主要方法、并发症预防知识向患者进行介绍, 并针对认识误区进行指导。对患者能力进行评估后, 对其实施不同程度及形式的指导, 使患者及其家属对2型糖尿病的诊疗和预防知识、服药治疗的重要性有更加系统的了解。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患者, 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指导, 对自我防治知识进行普及。每月至少通过电话进行1次随访, 并指导患者对血糖、血压水平进行测量, 对护理干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4]。 (4) 并发症:对导致低血糖发生的先兆症状有充分掌握, 一旦发生要及时处理;对感染的预防给予充分重视, 该类患者免疫力低下, 应将提高免疫功能方法及感染处理的简单方法向患者进行讲解。熟悉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常见的一些并发症及保护措施[5]。对两组患者糖尿病症状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糖和血脂异常人数减少幅度进行比较。

1.3 疗效评定

显效:患者的尿糖及血糖的监测结果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 症状彻底消失;有效:血糖水平低于8.0 mmol/L, 血糖以及尿糖监测的结果两项指标存在明显控制程度, 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血糖水平高于8.0 mmol/L, 尿糖检测显示为 (2+) 或者是更高[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糖尿病症状治疗效果比较

在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后, 对照组患者显效12例, 有效19例, 无效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7.5%;干预组显效16例, 有效22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血糖和血脂异常改善情况

对照组干预前后血糖和血脂异常人数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治疗前后患者血糖以及血脂异常人数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护理之前, 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后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规范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进一步提高, 增强自我监测和管理的能力, 使血糖和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使并发症出现几率显著降低, 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7,8]。

摘要:目的:对应用血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80例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 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 每组40例。常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血糖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糖尿病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前后血糖和血脂异常人数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结论:应用血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血糖综合护理干预,糖尿病,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肖晓燕, 兰佳庆, 侯绍蔚, 等.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的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5 (14) :140-141.

[2]刘士敏.护理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康复中的意义与作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9, 23 (17) :190-191.

[3]彭巧君, 阿依古丽, 胡尔西达.应用食物模型进行糖尿病饮食教育的方法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38 (10) :788-789.

[4]常秀萍.不同护理方式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3 (10) :76.

[5]邓行爱, 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38 (19) :707-708.

[6]顾竹影.日本医院人性化护理的现状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0 (27) :550-552.

[7]褚爱莲.48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3) :253-254.

血糖护理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注射胰岛素30例, 口服降糖药18例, 选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的CGMS, 美国罗氏血糖仪, 监测72 h, 记录患者血糖变化。

1.2操作方法

以患者脐旁5 cm处做为穿刺点, 碘伏消毒后将血糖探头置于皮下, 探头通过线缆与记录器相连, 受检者携带记录器72 h, 期间每日输入4次手指血糖值进行校正, 3 d后拔出探头, 经信息提取器将数据下载到电脑, 可获得每日血糖波动的曲线图。

2结果

48例行CGMS监测的数据与手指血糖监测的数据相比较 , 可发现指血所测不到的高血糖、低血糖以及无症状低血糖, 其中无症状低血糖共16例, 以23:00-6:00发生时段最高。

3护理体会

3.1相关知识教育

1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 就属低血糖范 畴 , 而无症状 低血糖属 于低血糖 的一类 , 血糖 <=3.9mmol/L但无低血糖症状[2]。通常见于病程较长 , 胰岛素缺乏的糖尿病患者, 由于代谢紊乱造成神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 使机体对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反应降低, 以及胰高血糖素对低血糖的反应缺陷, 从而不产生典型的低血糖表现。此外发生无症状低血糖还与睡 眠时的低血糖 性自主神经 障碍以及大 量运动有密 切关系。

2向患者讲解CGMS的原理及监测目的, 进行实物展示, 以取得患者配合。CGMS能每5 min记录一次血糖, 可提供连续全天血糖信息, 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

3.2护理指导

3.2.1 CGMS安装前护理嘱咐患者在监测期间勿外出 , 并配合护士进行一日四次手指血糖测定, 指导患者填写生活事件记录表, 详细记录进食、服药、运动及情绪变化和低血糖反应等不适。

3.2.2 CGMS安装后护理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出血 、疼痛及探头脱出, 指导其避免活动时牵拉、扭曲和折叠。禁盆浴或把仪器浸泡于水中, 监测期间不能进行X线、CT、MRI等影象学检查, 以防干扰。

3.2.3健康教育应用动态血糖图谱可直观地使患者接受出现无症状低血糖的事实, 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糖尿病教育。对易发生无症状低血糖的患者, 把每日3餐改为4餐, 将每天饮食总量的25%作为睡前餐, 以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对有腹泻、酗酒、食欲不佳的患者, 特别要注意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使用时要注意剂量准确、时间固定、注射方法正确。在血糖稳定的条件下, 应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方式, 餐后1 h进行运动, 运动时间以30 min为宜。睡前不安排运动,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4讨论

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约2%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病例是由低血糖引起的。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 低血糖的危害甚于高血糖, 多发生在夜间, 不易察觉, 危险性极大, 持续性较长[3]。而研究显示即使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 无症状低血糖发生也特别高, 提醒我们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血糖控制的风险性, 所以在糖尿病防治中要积极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在条件允许的糖尿病患者中积极开展CGMS的监测, 及时准确地反应机体内血糖值的动态变化, 及早发现无症状低血糖, 调整治疗方案, 降低风险。对无症状低血糖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 加强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血糖。从饮食、运动、胰岛素注射等各个方面进行个体化的糖尿病教育, 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 (CGMS) 发现无症状低血糖, 为制定更加准确全面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采用CGMS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住院的4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结果 应用CGMS过程中, 本组患者出现无症状低血糖16例, 以23:00-6:00发生时段最高。结论 CGMS能准确有效地监测无感知低血糖, 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护理提供重要依据, 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无症状低血糖,护理

参考文献

[1]胡敏, 朱莹泉, 蔡丽萍.动态血糖监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2, 8 (6) :36-37.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Z].2013 (10) :31-32.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护理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2例, 年龄42~78岁, 病程1~20年, 其中, 男性32例, 女性10例。

1.2 材料与原理

选用DGMS, 由数据记录仪、传感器和数据处理系统 (工作站) 组成。传感器电极植入皮下, 电极上固有葡萄糖氧化酶与组织液中葡萄糖反应, 所产生电流信号强度与葡萄糖浓度成一定比例关系, 该电流信号由电子记录仪转化成数字形式并存入数据记录卡, 经读卡器将数据转移到电脑上进行分析。DGMS每3分钟测1次血糖, 480次/d;可测血糖值范围1.7~25.0 mmol/L;每天记录一次参比血糖值 (指尖血) , 监测时间72 h。

1.3 方法

1.3.1 操作前准备

从冰箱中取出DGMS传感器, 检查有效期及包装是否密封, 将传感器复温5~10 min, 数据仪内装入新电池。

1.3.2 操作

备齐用物至患者床前, 患者取坐位, 选择上臂肱二头肌下端外侧或上臂前侧三角肌与二头肌相交连线处, 用酒精消毒局部皮肤, 待酒精自然挥发, 取出传感器连接数据仪与传感器, 倾听数据仪发出的表示工作正常的提示音, 将传感器电极快速垂直刺入皮下, 固定传感器。

1.3.3 测参比血糖

第一天测量睡前血糖, 其余测量早晨空腹血糖。记录采血时间误差应≤2 min。

1.3.4 统计结果

监测完毕后将传感器电极拔出, 取出数据卡, 经电脑软件完成数据下载, 处理并分析数据。输出血糖连续图谱、单日血糖图谱、检测报告、统计结果、每3分钟的血糖数据等。

1.4 护理

1.4.1 心理护理

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顺利完成DGMS监测的重要保证。DGMS是目前糖尿病血糖监测较为先进的技术, 但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患者不了解监测的作用和过程, 易产生恐惧感或认为“没必要”。因此, 护士应耐心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DGMS系统的使用目的、基本知识、安全性和方便性, 说明它的经济价格和相关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监测[2]。

1.4.2 穿刺局部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穿刺局部并发症的首要保证, 应避开局部皮肤破损、感染及硬结处穿刺, 经常观察植入局部有无红肿及渗出, 询问是否有疼痛。传感器针直径0.2 mm, 长度4 mm, 一般不引起疼痛, 如有轻度断续刺痛, 可能是传感器已脱出, 所以传感器针及导线应用透明胶贴固定, 并将数据仪装入臂袋, 套在传感器部位, 防止脱出造成监测中断。

1.4.3 掌握DGMS的基本知识

DGMS传感器应在0~8℃保存, 运输条件不高于30℃/72h, 有效期自生产日起6个月, 否则会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DGMS使用可更换纽扣锂电池, 每次安装数据卡时应同时更换电池, 以保证充足电源, 避免数据丢失。DGMS出现报警, 及时处理。

1.4.4 患者使用DGMS的健康教育

(1) 患者记录活动事件, 如进食、治疗、锻炼及参比血糖, 记录时间准确。 (2) 嘱患者监测期间避免沐浴、淋雨、浸水及拉扯、折叠导线, 防止摔碰, 避免各部件受潮。 (3) 避免X线及强磁场, 如CT、MRI。 (4) 数据记录仪报警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2 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动态血糖监测, 无不良反应, 获得完整数据。

3 讨论

DGMS每3分钟记录一次血糖值, 可以揭示常规血糖监测所未能发现的血糖波动、幅度变化以及波动的趋势, 全面客观地反映各时段血糖水平, 没有监测盲点, 犹如血糖的“Holter”检测仪[3,4,5]。特别是对夜间血糖变化和胰岛素治疗期间的监测能够有效地发现无症状低血糖、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 以及对用药剂量的及时调节和疗效的观察。

通过细心的护理和指导顺利完成所有患者的DGMS监测, 患者对DGMS监测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穿刺部位无感染, 电极无脱落现象, 偶有轻度皮肤瘙痒情况。护理过程中, 护士应熟悉DGMS的工作原理和管理要求, 掌握DGMS的操作方法、常见报警及故障处理, 加强观察,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取得患者的合作, 获得完整可靠的血糖变化信息, 从而有利于调整药物剂量和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6]。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4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72h的动态血糖监测, 同时进行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相关护理和指导。结果: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动态血糖监测, 无不良反应, 获得完整数据。结论:加强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知识的指导和护理, 有助于患者接受并顺利完成系统的动态血糖监测, 并且获得完整可靠的血糖数据。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2型糖尿病,临床应用,护理

参考文献

[1]郎江明, 魏爱生.糖尿病强化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309-310.

[2]张淑平.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 2009, (1) :11-12.

[3]田坚, 周月宏, 李铁, 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2型糖尿病低血糖[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9, (17) :698-704.

[4]王旭红, 张健, 张之农.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短期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2) :46-47.

[5]杨荣礼, 李雷, 李晓兵, 等.动态监测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2) :56-57.

血糖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73例入住ICU患者既往均无糖尿病史,而在应激状态下出现高血糖,随机2次以上测定血糖水平,以空腹血糖≥6.9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作为诊断应激性高血糖的标准[4]。其中男47例,女26例,年龄41~79岁。原发病为颅脑外伤24例,多发伤5例,脑血管意外12例,重症肺部感染9例,重症胰腺炎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重度有机磷中毒3例,消化道大出血5例,心肺脑复苏后6例。

2 循证方法

危重症患者应激状态下发生高血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5]:(1)应激状态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过度兴奋,促分解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胰升糖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糖的生成速率明显增加;(2)严重应激状态下,来自不同组织的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可造成肝脏和骨髂肌对胰岛素耐受从而引起高血糖;(3)危重患者多采用肠外或肠内营养,容易引起糖摄入过多出现高血糖;(4)很多药物如皮质激素、甘露醇等可引起患者血糖升高。血糖水平过高、持续时间过长,不仅导致机体代谢增加,负氮平衡,创口愈合不良及感染率增高,还主要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合理监测、调控血糖可减少器官的进一步损伤,降低危重患者的并发症与病死率。如何调控血糖?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1)提出临床需回答的问题:血糖的控制目标,血糖的监测,胰岛素的应用方法。(2)证据检索及评价:根据提出的问题,检索关键词,找出相应的研究证据,对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价值及适用性作出分析与评价,得出确切的结论以指导临床决策。然后,将所获得证据与临床需求相结合,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3 循证护理

3.1 血糖的控制目标

循证:2001年比利时Van den Berghe等[6]报道的1458例外科ICU患者的结果认为:严格控制血糖于4.1~6.1mmol/L是有效降低并发症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显示,维持血糖正常化对住ICU>5d的重症患者仍然有改善预后的作用。但是,其他学者的研究以及“拯救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指南”中,将血糖控制目标定为≤8.3mmol/L,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2009年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Intentive versus conventional glucose control in critical ill patients—the NICE-SUGAR study investigators》中,经过总计6030例患者的校验,强化血糖控制在4.1~6.1mmol/L者的所有主要或次要考察指标都显著差于常规治疗组。国内有研究表明[7],将危重症患者的血糖控制在6.1~10.0mmol/L,可减少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同时可避免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危害。综合分析以上证据,我们确定血糖控制目标为6.1~8.3mmol/L。

3.2 血糖的监测与调控

血糖监测是ICU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不同的检测方法、皮肤消毒液、采集血量的多少对血糖的检测结果均有影响。外周毛细血管血快速血糖检测给临床及时发现高血糖、低血糖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其结果可作为了解危重病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观察指标。进行快速血糖测定时,应注意采血时不按摩,直接用75%乙醇消毒左手环指指端待干,根据患者手指表皮的厚度用自动取血笔以足够深度刺入,自然流出足量血液并由快速血糖仪中的试纸条自动吸血测定。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作为一种新的控制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GMS在美国ICU普遍应用,我国CGMS的应用目前还较局限于内分泌病房的糖尿病患者,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少见报道。因此,本组患者均采用快速血糖仪测定。当血糖>15mmol/L或<3.8mmol/L时,每30分钟检测1次;当血糖>8.3mmol/L或<15mmol/L时,每60分钟检测1次;当血糖维持在6.2~8.3mmol/L时,每2小时检测1次;如血糖维持在6.2~8.3mmol/L且胰岛素输注速度4h没有改变时,可每4小时检测1次。当患者饮食改变或者应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时,特别是饮食中断、使用β受体阻滞药(降低血糖),或皮质类固醇、锂盐、硝苯地平(升高血糖)时,必须严密监测血糖。

3.3 合理应用胰岛素

循证:胰岛素是治疗高血糖的药物,能促进脂肪的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合成;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在重症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管理问题上,目前提倡采用“安全、平稳、有效的血糖控制策略”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血糖控制带来的益处及较少的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当重症病人存在组织水肿、低体温、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时,可造成皮下和肌肉注射胰岛素吸收不稳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连续静脉应用普通胰岛素是最好的选择。采用静脉微量泵入胰岛素的方式可使血糖平稳达到目标,减少调整中的波动及低血糖[5]。

对于危重病人采用连续静脉泵入胰岛素控制血糖48h。以30U胰岛素加入30mL生理盐水稀释后,以微量泵泵入。当血糖>11.1mmol/L时,胰岛素起始泵速为2~4u/h,当血糖<11.1mmol/L时,胰岛素起始泵速为1~2U/h。每1~2小时监测血糖1次,以后根据血糖值调整泵速。在胰岛素维持治疗时,血糖下降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控制在每小时下降3.9~5.6mmol/L。在血糖下降过程中,应注意K+的补充和血容量的维持。为避免低血糖发生,所有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必须同时给予持续的葡萄糖输注。在胰岛素使用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低血糖,当发生低血糖(<40mg/dL)时,静脉推注葡萄糖10g(50%的葡萄糖20mL),30min后复查血糖。重症患者的低血糖可能不表现为出汗、心率增快、饥饿感等症状,而表现为抽搐、昏迷、不可逆的脑干损伤和心脏骤停,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糖。本组73例患者中,仅2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经及时处理后症状消失。

4 小结

高血糖是危重症和(或)ICU患者的常见问题,它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病死率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正确诊断和处理危重症和(或)ICU患者的高血糖,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或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我科对73例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从而为整体护理在提出护理诊断、建立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和进行护理评价方面提供了科学、真实、可靠的最佳证据,保证了整体护理的实施效果。循证护理的实施,改变了以往仅凭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技能,并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护理理论的发展,其合理性和先进性更能有效地指导护理实践,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为病人提供最优的护理。

参考文献

[1]沈励,方旭晨,刘新兵,等.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胰岛素强化治疗[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9):677~678.

[2]蒋慧芳,关天容,王灵聪.危重病患者的加强胰岛素治疗[J].江西医药,2005,40(6):315~318.

[3]马丽,马健.循证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26~28.

[4]李强.危重症和(或)ICU病人高血糖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6):566~567.

[5]高友山.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93~199.

[6]Van den Berghe G,Wonters PJ,Weekers F,et al.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 Engl J Med,2001,345(19):1359~1367.

上一篇:备课组活动下一篇:建筑电气容量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