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

2024-06-02

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精选十篇)

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 篇1

评估机构作为特殊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形式, 与一般的公司制企业相比, “人合”重于“资合”、“公信力重于赢利”。在机构的利润形成过程中, 人力资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估机构的劳动过程也主要是智力投入, 评估机构向服务对象提供的最终产品———评估报告是机构内部人员脑力劳动的结晶。因此, 对内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形成统一的凝聚力;对外如何提高评估报告的质量,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对评估机构的持久稳定发展非常重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作为机构内部发展的“软性”力量, 提高评估机构的竞争力和公信力, 特别是这种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组织形式, 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增强机构的“软实力”, 有助于机构做大做强。从20世纪80年代起, 企业文化就开始进入管理学领域, 它一般被看作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意识形态化, 由企业特定的价值取向、内部交往习惯以及员工的工作方式等构成。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商业运营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被认为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指导企业和员工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评估机构形成企业文化的意义

(一) 从评估人员的行为选择看机构形成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门瑟·奥尔森教授 (Mancur Olson) 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 在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认为, 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 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 每一个人都想让别人承担更多的风险和成本, 而自己却“坐享其成”, 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便导致了“搭便车”困境。并且奥尔森认为“搭便车”行为会随着群体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 假设在一个由n个成员组成的企业中, 每一个人的边际努力程度所带来的整体效益的增加被更多的人所分摊, 结果就会产生一个缺乏效率的低努力水平, 并且人数越多, 每个人的努力水平越低, 因此, 人数越多, 把该群体成员组织起来参加一个集体行动的成本会大为的提高。奥尔森这一理论用于描述评估机构内部也较容易得到验证。众所周知, 任何一个评估项目的完成都是许多评估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包括注册资产评估师、一般工作人员和外聘专家等, 产生的评估结果也要经过机构内部不同人员对评估过程和结论进行必要的复核。许多人在一起工作, 评估报告的质量与每个人的努力程度都有关系, 而机构内部的激励机制通常采取利润分享制, 即任何一个人的报酬都取决于其他人的努力。每一个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在进行博弈, 即使能够获得足够的剩余索取权, 他们也会产生偷懒的行为, 并且试图占别人的便宜, 搭便车的行为不可避免的产生。而在实践中我们激励员工采取集体行为仅仅是依靠利润分享制, 结果致使许多机构的管理者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 阻碍了机构的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因此, 除了薪酬激励之外, 如何在机构内部形成核心的价值观念, 使机构内部形成具有统一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促进员工的团队合作和集体意识, 对于评估机构的做大做强更为重要。

(二) 从评估报告的成本构成看机构形成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评估报告作为机构的最终产品, 是所有员工在统一的价值观念和集体意识下智慧的结晶, 对外代表着机构的整体形象。评估报告的成本构成可以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一般是指在固定投入要素上的产出, 是不受产量变化影响的成本, 在评估机构内部, 主要是物质资本的构成, 即非人力资本的构成。在一般企业中, 非人力资本主要是用于购买厂房、设备、原材料及支付其他生产中的必要支出, 并随着产品的销售而收回, 之后再进入下一个生产周期, 如此循环往复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到垫支的作用, 而评估报告作为一种智力劳动的产品, 并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固定成本, 因此非人力资本在评估机构内部只是起到一个抵押担保的作用。而一般意义上的变动成本是指企业在可变投入要素上的支出, 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评估机构人力资本是为机构带来经济利益的主要资源, 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不可抵押性, 但人力资本的成本或者价值往往无法可靠的计量。评估报告的变动成本主要是机构支付给员工的工资, 评估师作为知识型员工的一种, 其收入主要采取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形式, 许多机构将薪酬激励作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 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现实成本

评估机构形成企业文化的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也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现实成本, 即打造企业品牌的支出, 包括聘请优秀的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超额支出, 对员工的培训支出, 确保评估报告质量的支出。聘请优秀的注册资产评估师, 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 还要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 为评估机构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奠定基础。一般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着评估机构整体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 因此加强对员工品德和行为的诚信教育是评估机构内部人员后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评估报告的质量关系着机构的整体形象, 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 评估报告的使用者只能通过机构员工主观努力的结果来了解评估对象的具体情况, 进而做出重要的决策。

(二) 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机会成本

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机会成本, 是经济学探讨的主要内容, 即评估机构获得超额利润的成本。机会成本虽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 但却直接影响到企业对生产要素方向的选择, 因此, 机会成本对于评估机构这种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形式来讲, 同样很重要。我们可以将评估机构的机会成本理解为, 机构为了提高评估质量, 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对委托方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 所失去的从被排除的潜在客户中获得的最高收益。资产评估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评估师与委托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评估师的执业行为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 评估机构在承接评估项目之前, 必须考虑评估项目的风险、机构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等因素。从机构的整体声誉出发, 考虑是否承接评估项目。当然, 评估机构为了树立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 又必须把客户放在重要的位置, 充分考虑社会中利益相关者的存在, 增加机构的交易机会。不能对客户存有偏见, 以评估师的个人偏好来决定是否承接评估项目, 否则客户对评估师这一行为的直接报复就是减少交易的次数和降低评估费用, 这样会直接减少评估机构同更多的客户进行交易的次数, 带来净收益的直线下降。

(三) 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效益分析

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效益的相关关系方面, 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做出的。在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 他们以实证的方式揭示了以下事实: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企业文化在下一个十年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尽管不容易改变, 但它们完全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 (张根明等, 2005) 。因此, 众多的企业家积极的投身于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企业的创新力和凝聚力, 在不断的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同时, 增强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评估机构作为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组织形式, 在机构内部要实现企业文化的真正的变革, 必须消除机构内部人员的特定的价值取向, 就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企业文化成本, 才能最终在机构中形成统一的凝聚力, 找到机构的股东、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利益的结合点, 反映在评估机构由企业文化所带来的效益上, 就是股东收益的增长率、管理者薪酬的增长率与员工薪酬的增长率将会出现逐步接近的趋势。通过企业文化的变革使机构保持不断创新与增长的活力。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所带来的效益包括, 对内改变机构整体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 增强员工的责任感, 形成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对外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评估机构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机构提供的产品质量的高低而传出去, 评估机构如果能够赢得良好的声誉, 公众会不断购买机构的产品, 机构就会不断巩固和发展客户市场, 不断发展和壮大, 实现机构和客户的双赢。为机构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进而达到长期利润的最大化。我们可以用模型来描述评估机构内部企业文化形成的成本———效益变化状况, C为企业文化形成所耗费的成本, U为形成企业文化为评估机构带来的效益, N为企业文化底蕴不断提高的程度, 如 (图1) 所示。基于对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成本效益分析, 我们知道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 并且最终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因此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形成过程理解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 此项无形资产的形成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假设评估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 则对于评估机构形成企业文化来说, 不存在固定成本的消耗, 所有的要素都是变动的, 因此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开始先凹后凸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曲线, 这是由投入的各种要素成本所带来的规模报酬先递增后递减所决定的, 而所形成的效益曲线与相对应的成本投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必然在开始时以低于成本的速度增长, 但最终会超过成本的增长速度。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发展企业文化在初期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 而产生相应的效益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为促使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初始成本投入不会立刻影响到员工和社会公众。伴随着成本投入的增加, 企业文化便会愈来愈影响到机构的内部、外部环境, 其效益便愈来愈大。

四、评估机构提升企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以人为本”的观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评估机构的经营主要是各类专业人员的智力投入, 因此, 人是决定事务所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人为本的管理在评估机构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的资产评估机构内部人员从高管人员到一般的员工都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平, 是机构得以发展的宝贵的人力资源。以我国目前最大的评估机构中企华为例,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中企华公司的最佳优势。公司本部拥有70余名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业评估人员, 其中获硕士、博士学位的占80%。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 为组织带来的效应具有综合性与持久性, 能够很好地提高员工对机构的认同感与忠诚度。出资人对机构的投入不仅仅需要财力和智力的投入, 也需要对其员工感情的倾注。作为领导要知人善用, 关心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员工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一个健康和谐、自主创新、富于协作精神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高于一切, 强调对员工的人本管理和参与式管理, 通过尊重员工, 激发员工的热情, 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 从而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 培养高质量的评估报告的需求环境

根据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 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是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 评估机构受托对资产进行评估, 并出具评估报告, 属于产品的供给者。而部分产品的需求者即评估报告的委托方往往忽略报告质量, 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想了解资产的真实价值, 仅仅是为了应付某种需要。另一方面, 目前在我国许多的公司制企业中, “内部人控制”现象极为普遍, 评估业务的实际委托人不是被评估企业的出资股东, 而是被评估企业的经营管理层, 即经营管理层聘请评估机构来评估和判断与自己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经营活动的基础或结果, 亦即资产与负债状况, 而评估费用的支付等事项也由公司管理层决定。这必然在基本格局上破坏了评估中的制衡关系, 使评估机构失去独立性, 从而偏离公正状态, “拿人钱财, 替人消灾”, 致使机构忽视了报告的质量, 使评估过程流于形式。因此, 评估报告的需求者也就忽略了对评估机构信誉和形象的选择, 致使评估机构出现“薄利多销”的市场取向, 进而“柠檬效应”在评估市场出现。评估机构努力提高自己的企业文化, 对外树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形象,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评估报告, 市场只有扩大对高质量评估报告的需求,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 才能促进评估报告的供给。

(三) 扩大评估机构规模实行专业化经营

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的原因, 资产评估机构数量偏多, 而规模偏小。随着行业竞争的激烈, 大型的评估项目需要更多的具有一定经验的评估人员, 甚至是跨地区的大型评估机构的强强联合。拥有一定实力的评估机构可以利用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庞大的业务网络、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迅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 全面提升竞争力。从行业角度来看, 资产评估本身又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化中介服务行业, 为市场中的权益主体提供资产价值意见, 是一种专业性质的、专家性质的咨询和经济鉴证服务, 因此, 我们可以考虑将具有一定专长的机构联合起来, 从而在某一具体的评估领域突出机构的专业化优势。在一定范围内机构规模的扩大以及机构内部更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达到规模报酬递增, 从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角度提升评估机构的企业文化, 在机构内部形成统一的凝聚力, 有利于减少机构内部员工的流动性、优化机构的内部管理、降低评估机构企业文化的成本, 即企业文化形成的现实成本, 在机构内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注册资产评估师, 塑造评估机构的品牌形象、提高评估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机构文化的沉淀和积累, 评估人员集中精力从事某一类业务, 一方面能够提高评估师的执业技能, 另一方面评估机构之间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实现优势互补。并且规模化和专业化更有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传播, 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经营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柴华奇、王莉芳等:《管理经济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高波、张志鹏:《文化成本约束与企业文化选择》, 《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3]胡华曼:《浅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塑造》,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9期。

[4]叶陈刚、张科:《企业文化的会计学分析》, 《财会通讯》2004年第11期。

[5]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 篇2

[摘 要] 无形资产正在成为企业财富创造及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本文在具体分析我国现行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下无形资产流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构建现代无形资产管理体系,无形资产确认、计量、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诸方面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无形资产;会计体系;对策

在新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内容变得日益丰富。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60-80%。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着作权等无形资产要素被其所拥有。国内许多企业常因主观因素失去无形资产。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国际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调查估计,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是有形资产的4—5倍,一个企业可拥有的无形资产达数十项。世界着名的美国微软公司,其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为7:3。贝尔实验室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成立70年以来,已拥有2.5万多项专利的无形资产,平均每天获得一项专利。我国海尔集团近年来也以每天申请一项专利的速度,站在国内无形资产拥有量的前列,但与国际上其他跨国公司40-50%的平均标准相比,有较大差距。按此推算,我国仅上市公司至少有2万亿元无形资产流失于会计账外,没有进入经营程序。这一状况对我国上市公司参与国际产权交易十分不利,遭受巨额资产损失的风险很大。为此,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现行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下的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在构建现代无形资产管理体系、无形资产计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及在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等方面提出几点改进的对策。

一、现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下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

1.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6方面:(1)缺乏无形资产意识,企业传统上仅看重有形资产的管理;(2)企业管理薄弱,导致无形资产流失严重;(3)自我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较差,使无形资产流失甚多;(4)法律意识淡薄、随意侵权问题屡有发生;(5)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狭窄;(6)企业轻视无形资产经营,整体化管理不够。

2.无形资产定义未触及应该揭示的本质属性。以我国为例,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经济学上的无形资产有29种,而进入会计核算范围的只有7种,因而游离于企业会计账外的无形资产日益增多,得不到应有的计量与反映。

3.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难以确定。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过程可能会跨越多个会计期间,期间发生的相关费用众多,有些费用支出可能与多项无形资产有关,有些可能与无形资产无关,企业无法准确地区分哪些是形成某项无形资产的费用,哪些是不形成无形资产的费用,从而使得发生的费用难以根据某个特定的项目进行归集,如自创商誉,其实际成本就难以确切计量。自创无形资产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在自创研发过程发生的费用规模与无形资产的成功之间不存在比例关系,并不是费用发生得越多,其成功可能性就越高;随着企业技术竞争的加剧,一定规模的无形资产自创支出,并不一定能产生任何成果。因而,迫使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必须采用与常规资产购建取得成本的会计处理有所不同的方法。

4.账面价值不能真正揭示无形资产价值的增减。现行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即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价基础。因客观条件的限制,无形资产内容的扩展,企业自创的一些“软资产”,如企业品牌等无法按制度规定进行计价,使企业账面无形资产的核算不完整。由于无形资产本身具有确认和估价的不确定性,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某些企业藉此产生机会主义,其结果不是对无形资产的估价过高,便是无形资产的确认不符合要求。由此得出,历史成本法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值和其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其反映的是一种待摊费用,从而也不能体现企业收益能力的变动,不能真正揭示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化。

5.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难以确定。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受竞争对手的行动影响较大,其受益期在很多情况下与自身的质量相关性较大,该项资产能在多长时间内为企业所利用,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先进性,更取决于市场上有没有类似技术出现。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受偶发性因素的影响较大,这种偶发因素有可能立即中止特定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受益期。

6.现行会计规定无形资产按直线法进行摊销。无形资产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它的价值损耗与科技创新的速度及其被保护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按照直线法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没有合理的经济意义,不能科学、真实地反映已损耗价值和现有价值。

7.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前期的研发费未能资本化。我国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中的商誉不入账,如专利技术等项目则以咨询费等少量费用支出入账,研发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这些会计计量方法容易导致资产价值的少计。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不准确,容易导致企业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应占有的位置认识不清,作出不利的经营决策。

8.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相关性和及时性缺失

第一,现行会计注重揭示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忽视揭示非财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前瞻性,不能全面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从而降低信息的预测与决策价值。如现行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只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价值,既不能使报表的使用者了解无形资产的变动情况,也不能反映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

第二,由于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使会计信息难以确切验证以往的正确性,导致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信息拥有上的非对称性,阻碍了市场经济公平与效率的实现原则,从而降低信息的反馈价值。

第三,会计信息的定期披露影响会计信息供给的及时性。

二、防止无形资产流失的对策

1.构建现代无形资产管理体系

(1)重视无形资产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强化无形资产管理意识。企业及有关部门有必要转变观念,对专利管理、商标管理、企业形象、名牌战略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

(2)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无形资产,加强对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权益管理。因对知识类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足,我国已发生大量因缺少有效的保护措施而使无形资产无偿流失的案例。我国每年3万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中有2/3未申请专利。“863”计划已实施多年,但申请国外专利的仅有400多项。目前我国公民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法律是维护企业权利的有效途径,注重用法律武器来保护企业无形资产不受侵犯。

(3)强调品牌价值管理,弘扬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①企业必须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管理者应将品牌意识灌输到每位员工思想中。企业还应不断地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增加产品科研经费的比重,创立特有技术,使企业产品更具竞争力,稳步扩大市场份额。②推广品牌战略,营造品牌环境,将有力维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③加强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通过员工建立共同的愿望、目标和使命感,成为企业的灵魂。企业发展应有一种精神力量。将文化活性因素注入企业,创造理想、道德、智力、价值观等精神形态的企业文化。

(4)加强无形资产的危机管理,制定无形资产的科学决策及反馈程序。快速评价决策效果,及时纠正无形资产经营决策失误,发现问题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宏观上要健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微观上要加强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各类无形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通过苦练内功,改善无形资产管理。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据调查,现在的企业通常都有专门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等有形资产负责人,然而对无形资产却未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只在企业形象遭到破坏,权利受到损害或企业产权发生变换时,临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因此,当前应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综合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建立起无形资产网络管理系统。同时,还应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效率,将现有无形资产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6)改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严把人才流动关,切实保护无形资产。企业应以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为突破点,加强无形资产的开发管理,鼓励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致力于科研工作,不断开发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实践。同时,加强对人才资源管理,防止因人才流动所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在人才聘用时,通过合同中签订保护无形资产的条款,明确责任:参与科研的技术骨干和有关人员要在科技成果开发记录上签字并归档保管。在人员调离时除要将保管和使用的无形资产资料交接外,还要做出不侵犯原单位无形资产的承诺。每个员工与单位应签订无形资产保护协议,作为建立与无形资产有关的`考核奖励制度的依据。

(7)搞好无形资产的营运管理,致力无形资产的拓展和创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通过各种方式进驻中国市场。我国企业要发挥自己地理上的优势,就要充分利用企业特有无形资产,通过无形资产的投资合作,推动企业的低成本扩张。

(8)加速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国际商务的发展将是新世纪实现经营创新的重要手段。无形资产信息,目前出现了严重失真、失控,造成无形资产大量损失,必须引起企业和政府的高度注意。这种滞后状况,明显阻碍了无形资产的经营发展和管理。因此必须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有效预防无形资产资源的流失,设立高素质的市场部和系统,全面地收集与研究信息。应不断推动无形资产信息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2.确认企业无形资产计量、核算的科学范围。现行企业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核算范围过于狭窄,容易导致企业正当权益的损失。但如果范围过宽,又会造成资产空虚化,影响企业及相关主体的正确决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常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和社会的主要资源,应成为企业核算和监督的重点。因此,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应主要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确认、计量、核算范围应以现行会计准则为准,对一些重要的但准则没有确认的无形资产,可以通过附表和附注的形式加以补充说明。

3.完善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一是企业将自行开发过程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其发生时确认为损失,开发阶段的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二是对无形资产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三是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合并中,如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应按公允价值认购买方研制中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四是对无形资产的摊销规定指出,如无形资产有不确定的使用寿命,则该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但应每年在其出现减值迹象时进行减值测试。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在自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当时计入当期费用;而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则应作为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并依此入账。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合并中不确认新的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摊销,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在预计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损益。从长远发展看,我国无形资产准则须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合理吸收,保持特色,才能合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收益。在无形资产项目的定义、确认范围、计量、摊销等方面尽量与国际准则一致,而在具体细节、资产收益处理上,则应根据我国企业的特色与现状有所保留。

4.给予企业无形资产自行开发、研制费用资本化。许多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开发机构,自行开发、研制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本费用大大增加。由于过去开发的各项支出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以后对一些技术资产进行评估时需获取到相关的成本资料。在这些情况下需要正确反映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本及利润,既可以把科研成果与科研人员个人收入挂钩,也可以方便将来作为这些无形资产评估的参考,所以应当将开发、研制费用资本化。

5.允许无形资产使用加速摊销法。企业现行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是直线法,且无形资产的摊销期是事前预定的。由于知识性的无形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在原先预定的摊销期尚未结束前就出现了更先进、更经济的无形资产,使原有的无形资产失去使用价值,虽然可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计入的是营业外支出科目,而不是管理费用科目。无形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比固定资产更快,因而应当允许使用加速摊销法。

6.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对无形资产重视不仅仅应准确地加以确认,而且还应有一种较为完整的披露体系,以全面地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目前正式报表与其附表已基本上能够比较详细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各类信息,但能提供的也仅是定量信息。对于企业千差万别、变化无常的相关无形资产业务,不少有关无形资产定性及其他信息无法得到详尽反映,因此必须在相关的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形式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未来信息和预测信息,同时考虑缩短财务报告的时间间隔,以减少依靠过时信息带来的决策风险。无形资产的种类及其摊销年限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分别披露。有可能的话还应明确指明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数额是多少,以表明该公司潜在的创新能力。当然,如果无形资产披露得过于详尽,就会给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危害本企业的利益,也会使得成本和收益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对此,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灵活把握。

参考文献:

[1]王诚军.无形资产评估之国际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5.

[2]葛家澎.新世纪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蔡吉祥.无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资本转化:无形资产经营扩张的方式[J].特区会计,2003,(8).

[4]罗时万.WTO与现代企业会计管理[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

资产评估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篇3

摘 要 资产评估学作为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理性思维的抽象学科,与经济学价值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针对资产评估行业经济学基础薄弱的现象,特进行了资产评估理论的经济学分析,以求实现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加强与完善。

关键词 资产评估 经济学 理论分析

经济学价值理论作为资产评估理论的基础,经济学价值理论对科学合理的资产评估活动展开具有理论指导的意义。加强资产评估基本理论的经济学研究对于资产评估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资产评估目的的经济学分析

资产评估的目的包括资产公允价值的一般目的和对评估结果用途有具体要求的特定目的两种。这些特定目的一般包括企业兼并、出售、联营、债务重组等方面,不仅设计到产权的供求关系,还包含了资产占用、处置和让渡引起的权利和利益的关系,这些都是对于涉及到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下我们就资产评估目的的产权性质和特征做相关的经济学分析:

1.产权性质

产权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常常统一事物的统一权利不能属于两个人,只能是一个主体;产权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每一项产权的数量、时间空间等都是有范围和限定的;产权作为独立的经济价值的存在,是可以进行交易的;产权包括权利和利益两部分,产权中的各项权利和可能带来的利益都是可以分割的。这些都是的产权所具备的特殊性质。

2.评估目的的产权特征

不同的资产评估目的会导致评估各因素产生很大的变化和区别。首先不同的评估目的会导致产权主体的界定不同,相应的评估服务对象的责任对象也会产生变化。其次,评估目的同时是对于产权变更程度的反映,氛围涉及和不涉及产权变更两种,碧昂更又可以细分为整体产权变更、部分产权变更和无产权变更等几种表现形式。

二、资产评估原则的经济学分析

所谓资产评估原则,就是指为了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的相关活动,包括资产评估的权益方、评估人员以及资产占用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评估行为的规范准则。资产评估准则按其工作性质可分为工作原则和经济技术原则两大类,工作原则要求第三方评估人员在评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做出专业、客观、公正、科学的判断,而经济技术原则则是要求评估人员要用专业知识对客观经济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进行资产价值判断,这也体现了资产评估原则的经济学基础。

资产评估的经济技术原则包括供求原则、替代原则、预期收益原则、贡献原则和评估时点原则几大类。其中,供求原则是指评估过程中,供求关系影响到评估价值,同时供给数量也受到成本、技术等因素影响,这些都应当考虑到评估中去;替代原则是指用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预期收益原则中预期是指对于不确定的经济量做出的预测,收益也是指资产处于正常情况中的最佳利用状态所能产生的正常收益;贡献原则用来评定要素资产在整体资产中的价值高低和贡献地位;评估时点原则是针对货币本身的时间价值,应当在评估中折现为现值。这些资产评估原则都跟经济学理论一一相对应。

三、资产评估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1.成本途径

成本途径是指从购买方角度出发,将资产成本费用为出发点进行资产评估活动,一般根据当前的重置成本扣除各种贬损因素之后得到。因此,在成本途径的资产评估方法中,以劳动价值论为依据从成本角度评定资产的价值构成;通过要素价值论的商品价格作为理论依据进行重置成本的判定;并将其中的资本周转理论作为资产实体贬损判定理论依据;用劳动时间论来判定资产的功能性和经济性贬损价值数,最终形成资产评估的成本途径评估结果。

2.收益途径

收益途径是指将评估对象的剩余使用期限和预期可创造的收益的折现的方式进行估算而得出的现值,主要使用效用价值理论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为参考依据。效用价值论是以满足人的欲望和效用的主观评价来表达物品的价值。资产收益值得是资产的客观可收益价值而不是指它的实际收益价值。由于货币也具有时間价值,因此对于让渡资产的货币价值本身也需要得到补偿,必须大于当前投资货币。收益途径的资产评估方式也是在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才得以实施和实现的。

3.市场途径

市场途径是指根据市场上同期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加以价格作为参考标准,通过类比或者直接比较等方式得出评估结果的方式,市场途径主要以替代原则和均衡原则为指导理论依据。市场途径的运用通常要求有一个公开公平的活跃的具有竞争力的市场环境,能够进行公平交易,满足均衡价值理论的市场要求,并且对于市场价值的评定应当根据当前的类似或相同资产进行比较和调整得出,要符合市场现行价值的替代原则。只有在这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市场途径评估结果。

结语:通过资产评估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资产评估是以经济学价值理论为基础而进行的具体的评估活动。通过分析发现,资产评估的目的、原则和途径都是以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和实践基础的。因此,加强资产评估基本理论的经济学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评估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建勋.谈资产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甘肃冶金.2011(6).

[2]张秀云,张绪成,修峰.浅论无形资产评估.经济研究导刊.2011(34).

[3]何福英.论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选择.经济研究导刊.2011(35).

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 篇4

1 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一方面, 多数人在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时, 都是以根据理财产品能带给人们多高的收益率而决定的, 并没有考虑投资方向、购买费率等问题, 从而导致最终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所以人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要对产品做风险评估, 也包括了解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因为风险和收益都是并存的, 一款理财产品不可能既满足收益高, 又满足风险小的条件。另一方面, 正是由于理财产品的种类很多, 主要有债务型、信托型、挂钩型等, 而这每一种类型的理财产品风险大小都是不同的, 影响收益的因素也不同, 因此在选择之前对理财产品做风险评估, 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加了解理财产品, 而且也能将收益达到最大化。

2 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分析

理财产品所存在的风险就是能否保证本金不变, 在预定的期间内得到预期的收益率的问题, 而大家都知道资金一旦被用于投资进入市场后, 其不可避免地会有风险产生。除此之外, 对于理财产品的具体信息, 投资者只能通过说明书或是业务人员的讲解, 获取的信息有限, 也就是产品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够, 也能导致风险的存在。因此本文将主要阐述理财产品都具有哪些不同的风险。

2.1 理财产品所具有的流动性和利率风险

受利率风险影响较多的理财产品有信托类和结构性产品, 其中信托类理财产品所具有的利率风险较为明显。信托类理财产品的特点是能保本, 年收益率高于同期的存款利率, 因此吸引了多数人的购买, 但人们却忽视了信托类理财产品的流动性比较长, 一般投资的期限在2年之内, 所以导致了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不能提前赎回产品的资金, 当人们急需资金时, 不能通过马上取回资金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的调整, 使得市场利率发生变化, 比如在2008年底出现的连续降息的情况, 导致了大批信贷类理财产品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 而且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降低了其预期收益率。如果当存款利率上升后, 信托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并不会根据利率的提高而有所提高, 也就说利率降低对理财产品的具有重要影响, 但是利率提高对其影响较小, 所以说类似于这种理财产品如果投资期限越长, 其风险也就越大。

同样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也是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其产品的周期一般为2年, 一旦周期较长就会降低资金的流动性, 造成一定风险的存在。但结构性理财产品具有信贷类产品没有的灵活性特点, 只要在购买产品时设置提前终止购买条件就能拿回资金和应获得的利息, 所以说结构性理财产品具有的利率风险相对而言较小。根据对利率风险的分析, 可以发现只要是投资周期较长的, 在同等条件下其所面临的流动性和利率风险会大于投资周期短的理财产品。

2.2 理财产品所具有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一般存在于外汇理财产品中, 由于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是以转换为人民币为准的, 比如先用人民币兑换美元, 在产品到期时就会将美元再一次兑换成人民币, 如果在没有风险对冲措施的情况下, 两次汇兑的时间错配就会产生汇率风险, 而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人民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

2.3 理财产品所具有的结构风险

挂钩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而言较高, 因为挂钩标的一般为股票、基金或是商品类的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 这些产品都是高风险投资。比如和黄金的价格挂钩, 银行会预先设定一个价格的波动区域, 当实际价格落在设定的区域内投资者才能获得利益, 如果投资者对当前市场的形势进行不熟悉, 也不清楚其理财产品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 是否能盈利, 这样很容易因为结构风险导致出现投资收益是零, 甚至是负收益的情况。

2.4 理财产品所具有的信用风险

近几年理财产品发展的速度很快, 前景也较为广阔, 因此很多银行, 包括金融机构, 甚至电商都推出了各自的理财产品, 其中以信贷类产品发行的最多, 发行量多就意味着产品的可选择性较多, 这时购买者就要考虑其所具有的信用风险。由于信贷资产项下的债务人或是企业出现未及时、足够偿还利息的情况, 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会明显低于预期的最高收益率, 甚至当债务人或是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断裂, 无偿债能力时就会无力偿还贷款, 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投资者的资金收不回来。所以说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 要以信用级别是否高来作为其中之一的参考依据。

2.5 理财产品所具有的其他风险分析

除了以上表现比较明显的风险外, 理财产品还会因为操作管理的失误, 比如管理和处理理财产品资金的人员水平有限, 管理者没有尽职尽责的态度, 从而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造成影响, 这也是一种人为风险的存在。二是自然灾害或是金融危机等非人为因素情况的发生, 影响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益, 从而也就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这是一种不可抗力的风险。三是由于每一期发行的理财产品都是针对当前相关法律法规设计的, 如果一旦国家关于理财产品的相关政策发生了变化, 就会影响到理财产品的发行、投资等一系列流程的开展, 从而也会对人们的收益情况造成影响, 这被称为政策风险。

3 市场经济环境中合理选择理财产品的对策措施

每种理财产品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存在, 在选择正确合理的产品时, 首先要明确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的划分, 其次是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意愿以及对风险的偏好来选择不同的收益的产品。最后, 在选择时要考虑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信用级别、期限限制、风险控制以及投资标的是什么等因素, 结合关于本金的保本事宜, 是否能提前支取, 以及手续费收取等方面的问题, 并参考以往同类型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 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具体情况, 起到有效地减少风险, 保障自身收益的目的。在理财产品中存在不同风险系数的理财产品, 对于合理选择而言, 需要从理财产品的收益以及风险系数进行分析。投资理财产品, 需要保证本金的理财产品就是属于保本的理财产品, 其风险较小, 但是收益也相对较低。而反之, 就是非保本的理财产品, 虽然收益比较大, 但是却存在一定的风险, 有可能会将投资者的本金也损失掉。因此, 在进行理财产品的选择时, 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 对于理财产品有一定的认识, 从而保证在投资与理财的过程中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

4 结语

鉴于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认为理财产品具有流动性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结构风险、信用风险、人为风险、不可抗力的风险以及政策风险, 并对每种风险的存在做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最后给出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合理选择理财产品的对策措施。通过全面分析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提出如何进行正确购买的措施, 这将有助于人们更加了解理财产品。

参考文献

[1]池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河北企业, 2013 (10) .

[2]刘艳.浅析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和完善思路[J].致富时代 (下半月) , 2012 (4) .

[3]黄丽平.银行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现代商业, 2009 (33) .

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 篇5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税务研究》2007.05 总第264期

加强税收经济分析和企业纳税评估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谢旭人* 税源是税收收入的来源。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依照国家税法和管理规定,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各税种税基进行控管的税收管理活动。通过税源管理,税务机关可以全面掌握税源的

规模、分布以及各税种税基的构成与变化特点,审核评估企业的纳税申报,及时发现和解决申报不实等问题,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从而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使国家税款的实际征收数不断逼近应征数。可以说,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源管理的水平决定了税收征管的水平。加强税源管理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深化税收经济分析、强化企业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的重要方法。

一、深化税收经济分析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增长需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是衡量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税收经济分析,就是利用相关的税收经济指标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税收经济分析是税收征管工作的眼睛,是准确判断税收收入形势,正确指导组织收入工作,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监控税源变化、加强税收征管、客观评价税收工作的重要手段。做好税收经济分析,对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开展税收经济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税收与经济的数量关系,真实反映经济税收运行情况,把握组织税收收入的主动权。第二,通过税收经济分析延伸到对征管措施成效分析以及对征管力度的量化分析,可以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状况,查找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强化税源管理的措施。第三,利用税收经济分析的成果,可以进一步分析某项税收政策、管理制度及其调整对经济运行和税收收入增减的政策效应,为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税收制度提供依据。第四,通过剖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动对经济运行和税收收入的作用机理,围绕经济发展大局,积极主动地针对不同时期宏观调控整体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态势,适时调整相关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和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更好地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

税收经济分析,最直接、最主要的是税收负担分析(简称税负分析)、税收弹性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

(一)税负分析

税收负担是税收与税基的一种比例关系,是税收经济关系的静态指标,税负的高低取决于经济结构、税收政策影响和征管水平等综合因素。从国家的角度看,税负反映的是国家在税收课征时的强度,也就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要征多少税;从纳税人的角度看,税负反映的是纳税人在缴纳税收时的负担水平,即一定的产出承担了多少税款。衡量税负水平的指标较多,主要有宏观税负、地区税负、行业税负、税种税负等指标。税负分析就是要通过对这些具体指标的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税负的基本状况、税负变动特征及其成因。

1.宏观税负分析。宏观税负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期间内税收收入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税收的总体负担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我国税收与GDP的关系看,税收主要来源于GDP中的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通过对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宏观税负水平的纵向比较,可以分析税收制度的完善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通过对不同国家之间宏观税负水平的横向比较,可分析一国与其他国家税制和征管水平的差异。在分析宏观税负时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地区税负,由地区税负再延伸到地区行业税负,由地区行业税负延伸到税种税负、企业税负。通过层层对比,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2.地区税负分析。地区税负是指一个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反映一定时期某地区经济总量所承担的税收额度,用某个地区一定时期征收的税收总额作分子,用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作分母比较得到。地区税负分析要重点把握税收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变化、行业结构状况及其变动趋势、企业生产经营变化、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等因素对本地税负的影响,合理剔除一些特殊因素,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比较,从而科学判断本地区税负水平。

3.行业税负分析。行业税负是指某个地区某个行业一定时期缴纳的税收占其增加值的比重。行业按照由大到小的层次,可以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下分别为行业门类,再下分别为大中小类行业。与行业分类相一致,行业税收负担具体包括产业税负、行业税负和产品税负。在同一行业税负内部还可按产品计算税负,产品税负是全国(地区)某产品所承担的税收与该产品增加值的比值。由于行业间的市场环境不同、适用税收政策不同,行业间的税负差异可能会很大,分析不同行业的税负状况,可以为税收政策的调整、有效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4.税种税负分析。税种税负是把各税种收入与其对应的生产销售额或增加值以及对应税基进

行对比的结果,反映该税种的征税强度,用来分析主要税种的税负水平和变动趋势以及税负形成的原因分析等。通过分析税种税负,可以准确找出税收制度和征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征收管理,确定税收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税收弹性分析

税收弹性是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这一指标动态地反映经济变化对税收变化的影响,体现税收增长与对应的经济税源增长的同步性或相关性,也是判断税收征管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税收政策不变的条件下,税收收入根据一定量的经济规模依率计征,并随着经济总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税收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税收增长的速度大于对应的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如果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说明税收增长的速度小于对应的经济指标增长的速度,如果税收弹性系数等于1,表明税收增长的速度与对应的经济指标增长的速度相等。在一般情况下,税收弹性系数应等于1,即税收与对应的经济指标应保持同步增长。考虑到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环节变化的影响、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以及税收征管强度变化的影响,税收弹性系数更多情况下是在1附近上下波动。开展税收弹性分析,可以判断税收增长与对应经济增长是否协调,并据此对收入形势是否正常做出判断;可以通过对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原因的剖析,进一步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因素,从中发现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税收弹性分析,不仅要从税收总量上来进行分析,而且更要注意从分量、税种、税目、行业以至企业等进行税收弹性分析,从而科学判断税收与对应的经济指标增长的协调性。做好税收弹性分析要注意剔除税收收入中的特殊因素,以免其影响真实的弹性,掩盖税收征管中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增值税与工商业增加值、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弹性分析,分析消费税、营业税各税目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弹性,开展各地方税种与对应税基的弹性分析。通过深入细致的弹性分析,深挖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不适应的原因,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

(三)税源分析

开展税源分析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真实税源状况,判断现实征收率,并据以查漏补缺,应收尽收。长期以来,税收分析和加强征管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申报、征收入库这一过程上,忽视对真实税源状况的分析监控,对纳税申报的审核往往就表评表,很难发现问题。有些地方申报率、入库率几乎月月100%,但宏观税负和行业税负明显偏低,反映实际税源并未都转化为税收。可以说,不研究税源,不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税源变化,税收征管工作就深入不了,拓展不开,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也就成了空话。加强税源分析,不仅要分析纳税申报表上的应税额,更要分析反映真实税源的应征数。为此,在进行前述的宏观税负、行业税负分析的同时,要充分掌握各种社会信息数据,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新的税源或新的增长点,还要利用现有数据,查询第三方信息资料,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资产状况等进行分析,评估其应纳税数量。在分析时,要注意引进工商、银行、统计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等外部信息,实现各外部独立数据与纳税人申报数据的比对分析,解决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准确地判断企业税源情况,提高税收征收率。

(四)税收关联分析

税收关联分析主要是从相关税种税基的内在关联性出发,对相关的各类税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申报中异常情况以及税款征收中的问题。如发票记录的销售额与申报表应税销售额、申报应征税款与入库税款和欠税、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与契税、土地使用税与企业占用土地、宏观经济和企业财务与税收税源等数据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性。通过不同数据的相关分析验证,可以发现纳税异常和税收管理上的问题。比如,通过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对企业进、销项税金进行对比分析,国税局、地税局之间就运输企业发票开具和抵扣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海关完税凭证、农副产品发票、废旧物资发票等进行比对分析,等等,都能有效提高增值税、营业税的征管水平。税负分析、税收弹性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是税收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在税收管理实际工作中,要视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加强税收经济分析,有机结合,更加全面地反映税源状况和征收情况,通过分析,及时准确地提出加强税收管理的意见。既要关注税收收入总量增减的变化,更要重点分析税收收入相对于经济的变化,以及各税种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经济、政策和征管等方面因素,科学判断税收收入增减的原因;既要分析税收收入计划完成进度,更要加强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分析,对不同地区、产业、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各主要税种收入增长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弹性;既要作一般性分析,又要注意收入增长中一些特殊因

素的影响,还应注意剔除特殊因素后的宏观税负和增长弹性情况,以免因特殊的因素而掩盖了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既要有税收宏观分析,还要有税源的具体分析,要善于将一个地区税收增减的总体状况,分解剖析到具体税种、具体行业和企业等微观方面,及时发现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开展税收经济分析必须建立健全各级税收经济分析制度,明确各级税收经济分析的重点。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建立税收分析工作规范,定期发布税收质量监控指标,为基层税务机关提供税收分析方法上的指导,推动税收分析工作的深入开展;省、市税务局具体负责分析和监控地区、行业税源税收情况,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质量,指导基层做好分析工作;县税务局具体负责计统基本数据的采集,确保数据质量,并认真开展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分析。

二、强化企业纳税评估

企业纳税评估,就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强税收征管。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准确性,集中体现为计税依据与应纳税额等关键数据指标的真实准确性。纳税评估不仅是对申报表所报税额的评估,更重要的是对纳税人申报税源的真实准确性进行评估。评估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不能只就表评表,而要评估申报应纳税额与真实税源之间的相关合理性。所以纳税评估实质上是在审核纳税人申报时,运用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对纳税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收入和经济效益的评估,也即对应纳税额的评估。企业纳税评估是税收经济分析的进一步延伸。通过税收经济分析,可以从总体上看到收入增减变化的情况和趋势,发现税负弹性偏低等问题,但要找准原因还必须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也就是说,不仅要对 该地区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宏观层次原因进行分析,而且要结合该地区的经济结构、行业分布和重点税源等方面的特点,深入剖析影响该地区税收收入增减的具体原因。这样,就将一个地区税收增减的总体状况,分解剖析到具体税种、具体行业和重点税源等方面,以便及时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相关因素,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用以指导基层税源管理工作。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是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收率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税务机关特别是基层税务机关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和基本功,对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开展企业纳税评估有利于加强税源监控能力,提升税收征管水平。纳税评估是税收与经济关系在微观层面上的具体应用,通过利用来自企业内部的纳税信息和来自企业外部的参考指标信息,把握企业经营成果与税收形成的内在关系,可以推断企业真实的纳税能力,提高税源监控的准确性。第二,开展企业纳税评估有利于加强征管各环节的协作,提高税收征管的整体效能。纳税评估通过综合运用企业各方面的涉税信息开展分析评估,可以进一步加强税款征收、税源监控与税务稽查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各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工作衔接,促进税收征管综合效能的提高。第三,开展企业纳税评估有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度,减少税收流失风险。企业纳税评估的核心内容是估算企业应纳税额或税务部门应征税收,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相关征管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降低税收风险,并通过举证约谈等方法,调整纳税申报,促使纳税人真实足额纳税。

(一)企业纳税评估的主要内容

企业纳税评估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根据税收经济分析结果以及相关数据设立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二是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筛选确定纳税评估分析对象;三是利用相关数据信息的对比分析对所筛选出的纳税人申报纳税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定性

和定量判断;四是对评估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分别采取约谈辅导、调查核实、处理处罚、提出管理建议、移交稽查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等方法进行处理;五是对评估分析资料、处理处罚结果等税源管理数据进行维护与更新,为税收经济分析提供基础信息等。开展企业纳税评估要把握两点。首先,评估对象申报纳税真实度是纳税评估的核心内容。在纳税评估过程中,税务部门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针对纳税人的申报情况,通过对企业生产能力和销售情况、投入产出关系、税收负担、税收弹性等指标的评估,以判断纳税人申报纳税真实程度,促使纳税人提高纳税遵从度。比如,可以通过税负分析,找到低于税负预警线的企业,找到企业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的差距。其次,对纳税人申报纳税情况的审核分析是纳税评估工作的关键。具体包括: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与上期和同期申报纳税情况有无较大差异以及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进行审核分析的其他内容。

(二)建立企业纳税评估的指标体系

企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选用的主要指标,由通用分析指标和特定分析指标两大类组成。其中,通用指标是指各税种通用、与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情况相关的主要指标。比如: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等。特定指标是指涉及评估分析、分税种税负等特定用途的评估指标等。比如: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包括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所得税负担变动率等。增值税评估分析指标包括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等。纳税评估指标是动态开放的指标体系,评估分析时对各类指标要结合实际综合运用。在应用上述指标体系的同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其细化和补充完善。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和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为各级税务机关界定各类纳税评估指标的功能、计算公式及其分析使用方法提供了参照,对增值税、内资企业所得税、涉外企业所得税特别是关联交易类纳税评估通用指标和功能指标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配比分析的方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开展企业纳税评估分析,要综合运用各类指标,并参照评估指标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指标预警值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经济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内外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的算术、加权平均值及其合理变动范围,是评估指标分析的重要参照物,一般由各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和计划统计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测算预警值,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所辖地区综合经济水平、经济税源规模、主要经济类型、主体税种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的平均水平,以使预警值更加真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企业纳税评估的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一户式”储存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基本情况,各项核定、认定、减免缓抵退税审批事项的结果,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各类票证比对结果等。二是税收管理员通过日常管理所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包括生产经营规模、产销量、工艺流程、成本、费用、能耗、物耗情况等各类与税收相关的数据信息。三是上级税务机关发布的宏观税收分析数据,行业税负的监控数据,各类评估指标的预警值。四是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产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外部交换信息,以及与纳税人申报纳税相关的其他信息。

(三)企业纳税评估对象的选择

企业纳税评估的对象为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税种。总的来讲,筛选纳税评估对象,要依据税收宏观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结果等数据,结合各项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要将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同时,对所辖区域的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交叉稽核发现的发票异常、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也要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纳税评估对象可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

(四)综合运用企业纳税评估方法

企业纳税评估工作必须遵循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的规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管户责任来进行,对同一纳税人申报缴纳的各个税种的纳税评估要相互结合,统一进行,避免多头重复评估。开展评估工作可以根据所辖税源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分析方法,确保评估的针对性。一是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二是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三是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四是将纳

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五是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勾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六是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七是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五)把握税种关联性,统筹进行企业纳税评估

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一般是在审核纳税申报时,分析该企业实际应税能力,评估其纳税申报的真实准确性,并经与纳税人约谈,依法查补税款或进一步稽查处理。所以,纳税评估主要是对纳税人取得的

生产经营收入和实现利润的评估,并结合不同税种计征要求,评估企业依法应缴相关税收的数量。各税种都有自身计征的特点,相应的应有各自的纳税评估办法,但有些税种的关联性较强,其税基或者评估参照的经济指标是相近的,所以在评估时,对这些税种应统筹进行分析,以利于提高评估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比如,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评估应结合进行。增值税是以企业增加值为税基的。我国目前是在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按照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的方式逐月计征税款。由于企业进、销项在月度之间存在差异,为均衡计征,增值税的评估分析期限一般应在三个月以上。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实现利润课征的税收,即按税法规定在企业利润的基础上确定应税所得额,再乘上适用税率,计算应税额。在征收方式上,企业所得税是按月(季)预缴,汇算清缴。由于企业利润按会计制度在一年内确定,所以评估期限一般是,季度只能作初评估。企业增值税税基的实质是增加值,所得税税基是利润,企业利润又是增加值的组成部分。增值税和所得税具有较强关联性。对这两个主体税种的评估,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利用企业财务指标的逻辑关系建立评估分析指标体系。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主导,利用财务指标的配比关系建立评估分析方法。以半年和一年为期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根据增值税和所得税计征特点,评估的关系性指标主要是企业销售收入、直接消耗材料、增加值和实现利润。为印证这些指标,要注意分析诸如用电量、用水量、运输量、统计信息等第三方资料。运用以上基本数据、评估分析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以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收入为起点,区分零申报与非零申报。对于零申报,通过表票比对与查账提出问题。对于非零申报,再区分企业收入增长和下降两种情形评估。在企业收入下降的情形下,要判断企业收入下降的真伪与合理性。在企业收入增长的情况下,要判断企业增加值下降的真伪与合理性。在企业增加值增长的情况下,要判断企业利润下降的真伪与合理性。在此分析基础上,判断有无税收。如企业会计核算增加值大于零,就应有增值税税收;企业会计核

算利润大于零,就一定有所得税税收。进一步作税源检验,基本方法一是进行逻辑关系检验,比如经营利润大于等于零,增加值一定大于零;二是应用同行业平均参数,比较企业纳税额与企业增加值、利润比例是否正常,对企业的增值率低于同行业增值率、税负低于同行业税负的,要进行预警;三是纵向分析,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均衡性,测算同一纳税人历史数据的变化趋势、波动情况,观察差异,发现问题;四是相关分析,对企业增加值、利润和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判断税源质量。

(六)纳税评估结果的处理

评估结果的处理是企业纳税评估的重要环节,要针对评估对象行为的客观事实、性质和后果,进行有

针对性的结果处理。对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需要纳税人自行补充的纳税资料,以及需要纳税人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的,税务机关应督促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税务约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因评估工作需要,必须约谈企业其他相关人员的,应经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通过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安排。纳税人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时接受税务约谈的,可向税务机关说明情况,经批准后延期进行。纳税人可以委托具有执业资格的税务代理人进行税务约谈。税务代理人代表纳税人进行税务约谈时,应向税务机关提交纳税人委托代理合法证明。对评估分析和税务约谈中发现的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的,应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对调查核实的情况,要作认真记录。需要处理处罚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行。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对税源管理部门移交稽查部门处理的案件,税务稽查部门要将处理结果定期向税源管理部门反馈。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业务往来收取或支付价款、费用,需要调查、核实的,应移交上级税务机关国际税收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对企业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做出评估分析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强征管工作的建议,并将评估工作内容、过程、证据、依据和结论等记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企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要加强统一管理。

(七)加强对企业纳税评估工作的管理

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要根据所辖税源的规模、管户的数量等工作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纳税评估的工作能力,制定评估工作计划,合理确定纳税评估工作量,对重点税源户,要保证每年评估分析一次。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收集和积累纳税人各类涉税信息,不断提高评估工作水平。要经常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强征管工作的建议。要做好评估资料整理工作,本着简便、实用的原则,建立纳税评估档案,妥善保管纳税人报送的各类资料,并注重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要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工作岗位责任制、岗位轮换制、评估复查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日常检查与考核。各级税务机关的征管部门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纳税评估工作业务规程,建立健全纳税评估规章制度和反馈机制,指导基层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明确纳税评估工作职责分工并定期对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交流。各级税务机关的计划统计部门负责对税收完成情况、税收与经济的对应规律、总体税源和税负的增减变化等情况进行定期的宏观分析,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提供依据和指导。各级税务机关的专业管理部门,包括各税种、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管理部门以及县级税务机关的综合业务部门,负责进行行业税负监控、建立各税种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测算指标预警值、制定分税种的具体评估方法,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三、建立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

强化税收经济分析和企业纳税评估是做好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税源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真实地了解税源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将现存的税源通过征管措施转化成为现实的税收收入,并进而搜寻、挖掘出潜在的税源。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地方宏观税负和行业税负明显偏低,但并未引起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税收分析与征管工作脱节,征管查之间不协调,税收分析往往局限于收入的纵向比较,满足于任务是否完成,较少在分析中发现征管上的问题。税款征收、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工作有时也相互脱节,信息不共享,起不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比如有些地方在稽查中发现了问题,往往查补税款了事,在查找漏洞促进管理上做得不够,稽查过后有些纳税人又没有正确申报。这种状况影响了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因此,就需要建立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将这些不 同的管理环节统筹考虑,优化管理流程,在税务机关内部职能部门之间构建信息共享、良性互动、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链条式的税收管理机制。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税收经济分析主要是从面上分析税收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分解剖析到具体税种、具体行业乃至某个企业,及时发现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纳税评估则是从点上具体分析某个企业相关

税种纳税情况与其销售收入、实现增加值、利润等指标的对应关系,从而把握企业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税收经济分析和企业纳税评估都是强化税源监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加强分析和评估,掌握税源状况,强化税源管理。在评估和分析中发现企业有偷骗税的嫌疑,则通过及时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就是在分析掌握它们之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目的是在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构建信息共享、良性互动、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达到优化业务流程,整合管理资源,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效果。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建立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对于强化税源管理、加强税收征管的重要意义,积极借鉴成功经验,建立健全这一互动机制。从建立科学的税收分析方法体系入手,强化税收与宏观经济税源分析、分行业和分税种的分析,从宏观上把握税源的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纳税评估的方法和机制,加强对具体纳税户的评估,了解纳税人的实际纳税情况;充分运用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强化对税源的监控,进一步挖掘增收的潜力;完善工作流程,确保分析评估发现的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稽查部门,稽查部门查处的结果和建议及时反馈税源管理部门。税务机关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省税务局要利用数据搞好税收经济分析,并建立数据定期发布制度,指导基层开展纳税评估和税源管理,基层要利用各方面数据包括“一户式”数据搞好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共同推进税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以分析引导评估,以评估协助检查,以检查促进管理。

四、坚持“人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迅速增长,并且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繁荣,与纳税人有关的海量涉税信息已经成为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税收征管工作量不断加大,基层税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税源管理,建立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必须依托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各个管理环节之间的信息及时共享和有效沟通,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近年来,税务部门积极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发应用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税收宏观经济分析系统,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对纳税人信息实行“一户式”储存管理等,对提高税收管理的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度重视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同时,要防止片面强调计算机而忽视人的管理作用。那种认为配备了计算机、应用了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就自然加强了税源管理,或者认为信息化手段不足就不能实施管理、从而不注重发挥税务干部的管理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事实上,信息技术只是管理的手段,要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人。也就是说,在税源管理中,既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又要充分发挥税务干部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人机结合”。在进行税收经济分析时,一方面,税收管理人员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充分利

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 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 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本文将生产总值(y)当成经济增长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当成度量投资的指标。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将辽宁省的生产总值除价格指数调成可比价格生产总值,可比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除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计算得出。为了使数据平稳和消除自相关问题,首先对辽宁省1990-2010年数据全社会固定生产总值和生产总值的数据取对数,对数变换后的可比的生产总值记为lny,可比的固定资产投资记为lx。

一、平稳性检验

研究人员发现实证分析中的伪回归现象是由于时间序列非平稳性造成的。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在对固定资产和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这两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对ly和lx两列数据做平稳性检验,两者都是在包含常数项无趋势项,滞后阶数为2的情况下做的ADF检验,得到的结果是两个变量lx、ly在1%,5%和10%置信水平下,接受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两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所以不可以直接使用lx和ly做回归分析,否则可能会出现伪回归情况。

由于原始数据不平稳,所以使用eviews6.0软件对lny和lnx序列的一阶差分值做上述相同的检验,得到的结果是两个序列在任何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一阶差分的ADF值都大临界值,因此判定两序列的一阶差分也存在单位根。故本文继续利用ADF方法检验lny、lnx序列的二阶差分数值。检验结果是两序列ADF检验t统计量的值为-4.23,-4.41在任何置信水平下都是最小的,这表明lny序列和lnx序列二阶差分数据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序列。由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知lny、lnx都是二阶单整的,符合协整的前提条件故接下来对固定资产和经济增长之间做协整检验与分析。

二、协整分析

根据对lny序列和lnx序列的数值观察可知,两序列的变化大致相同,因此用Engel—Grnager两步法对lny和lnx进行协整检验,用来确定固定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生产投资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第一步根据OLS方法对原始序列进行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第二步对残差序列再来做一下平稳性的检验,如若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就可知道两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使用简单最小二乘估计对lny序列和lnx序列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为:

lny= 3.2224 + 0.6998lnx

(11.3064) (17.8201)

第二步: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残差序列是否平稳

△et = -1.634 et-1

根据残差序列的检验结果,ADF= -2.21<-1.96=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故残差序列et是白噪声序列,表明时间序列lny、lnx是(2,2)阶协整的关系,也就是说辽宁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实际GDP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比例为0.6998:1,这一结果充分地说明了辽宁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拉动辽宁省的经济增长。

三、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分析只是表明辽宁省投资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均衡与其短期波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变量之间短期波动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弥补长期静态模型不足的误差修正模型(ECM)来验证。因此,为了进一步揭示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总值之间的短期变动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两变量的ECM模型方程为:

△yt=0.8281+0.1613△xt-0.20173ecmt-1

误差修正模型的R2=0.9979,说明ECM模型方程拟合的效果较好。对lny序列和lnx序列进行的格兰杰检验,以验证两者之间是否有格兰杰因果原因,结果表明,由于p=0.148所以不能拒绝LN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X,即生产总值不是固定资产的格兰杰原因,而p=0.0039拒绝原假设LNX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Y,故由此得出结论,两者不是相互的格兰杰原因,单方面的Granger Cause是固定资产是生产总值的原因。

综上所述,辽宁省固定资产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 Cause,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固定资产的投资。

参考文献:

[1] 缪春华.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2] 丛日玉.消费和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2)

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 篇7

固定资产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劳动的最基本手段, 更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资产。固定资产主要是指现代企业在为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时所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一年的、资产的价值达到一定的标准的一种非货币性资产。一般而言, 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比较高, 使用的年限也比较长, 例如:生产用的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运输用的工具等, 这些都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为了进一步获得盈利和生产经营发展的条件, 企业总是通过一定的货币或者物资投资来获得生产经营性或服务型固定资产的过程就称之为固定资产投资。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是将企业原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改造、也可以对新增的固定资产进行投资, 还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局部或者全部的改扩建、更新等投资活动。在宏观经济学中认为, 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带来企业经济增长率的提升, 从短期效益来看, 投资率较高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因此, 扩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将对促进企业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来拉动企业经济的增长, 企业还可以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库存的降低、销售收入的增加、成本的降低等来增长企业的经济。因此, 当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稳定在一定水平的时候, 企业的销售收入、生产总值等均会呈现出增长的势头, 企业的利润也会得到平稳上升。

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

一般而言现代企业实行固定资产投资时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例如:有的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就是为了盈利;有的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是为了规避风险, 但是各种投资都是具有潜在风险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投资的盲目性。可是很多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利润, 并未预测到在投资中存在的各种潜在的风险。这就造成很多企业在投资中出现了投资效率低、对投资风险过于乐观、投资计划与决策制定不合理等问题。

1.由于缺乏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性规划, 造成资金占用率增高、投资计划虚高的问题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 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决定这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和投资的内容。因此, 现代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时一定要及时、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把握市场行情、把握用户的不同需求等, 对自己的产品发展方向进行市场定位, 并将这一思想与理念充分运用到固定资产投资中。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对固定资产做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 才能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一旦这一投资决策出现失误必定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例如:现代企业应根据所需的固定资产本身的供应渠道、供应状况等进行潜在的市场因素进行分析, 并及时了解各种固定资产的市场行情。另外, 在市场的调研方面,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有的企业缺乏市场调研而选择错误的固定资产投资时间, 这将直接对企业的投资效益造成影响。还有的企业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性思考, 在投资结构上片面求全、在投资功能上单纯求多, 过分地提高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需求预配置, 导致企业在运转中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增加, 也造成企业生产中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2.由于缺乏规范性,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程缺乏严格的控制与监督

现代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后, 必须对投资的项目进行专门的控制与监督, 必须要求专门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进行跟踪监管, 避免出现投资项目实际费用超出预算的问题, 避免企业投资成本增加的问题, 最终实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科学化、合理化。但是, 很多企业在具体的投资执行过程中, 由于缺乏规范性的监督与管理, 很多投资项目的管理者并未严格按照管理要求对投资进行规范化管理, 只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投资。例如:有的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重复投资、有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管理与监督, 导致出现投资的泡沫化增加, 固定资产的投资效果差强人意。

3.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机制的构建

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后, 还必须对后期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价, 以此来衡量投资的效益。虽然有的企业已经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方面做出了后续的相关制度与规定, 并对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具体实施过程、实施结果、影响程度等进行了综合评价, 但是很多企业并未将项目决策的目标与周边的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进行对比与分析;还有的企业并未将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也未对具体的对策提出建议, 更未总结投资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这对提高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决策的有效性、提升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管理水平等极为不利。可见, 这种缺乏投资评价机制的固定资产投资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三、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有效建议

1.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可行性分析

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不是盲目的、不是领导层轻率拍板就能决定的, 必须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 按照特定的程序, 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进行投资。例如:现代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一定要慎重选择投资规划, 并及时对投资的周期、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等进行科学的论证, 以数据作为投资的依据, 以此来保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因此, 在进行投资前, 企业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考量, 从而提升企业的投资收益。

2.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

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 必须严格控制对非主业的投资, 加强对投资企业的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投资效果评估等。另外, 企业还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 并科学地做好企业内部资产的调整、使用, 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使用效果评价, 一定要真正落实到位, 以此来保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提升, 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完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的构建

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 积极有效地、充分地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评价组织, 对投资的效应进行衡量。例如:企业可以在内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对投资项目的全方位、动态化跟踪、记录、衡量、测评等措施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任何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投资效果的充分发挥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程, 因此, 对固定资产投资效应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从投资收益的数据上进行判断与研究, 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固定资产自身的损耗比率、固定资产的维护消耗、固定资产所占据的人力等不同方面进行衡量, 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前后的比较得出本次投资是否成功, 并判断产生问题的原因, 最终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为避免企业的投资无效奠定基础。

总之, 在企业的投资管理中, 固定资产的投资属于经济先行指标, 前一期的投资将带来后一期的经济增长与效益的提升。因此, 各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总结固定资产投资的利与弊, 为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摘要:固定资产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主要保障, 也是保证企业进行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是现代企业进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产生。如何才能让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保持和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方面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如何才能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现代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必须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就我国现代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对企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分析, 努力探析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宇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8) :1212-1214.

[2]马延亮, 李会芳, 李蓉蓉, 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J].北方经济, 2013, (9) :8-16.

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 篇8

一、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分析

1. 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同步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省已至少经历了两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如果从波谷到波谷划分, 分别是在1978年~1989年和1989年~1995年。从1996年开始, 全省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周期, 2002年~2008年达到这一时期的加速上升阶段。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周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经济周期的变动主要是由投资的变动引起的, 如固定资产投资在1982年和1993年达到峰值, 经济增长率也几乎在同一年达到两个周期的峰值。两者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在大体保持同步变动的同时, 又具有一定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波动范围为-7.07%~80.56%, 相比之下, 经济增长率的波动范围只有-1.6%~16.8%。第二, 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波动幅度较大, 但投资率 (资本形成额/支出法计算的GDP) 的波动基本稳定。

2.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辽宁省经济增长还是以消费拉动为主, 投资拉动为辅。1993年后,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并在1998年投资突破千亿大关, 2003年投资再突破二千亿大关。进入21世纪以来, 投资率由2000年的31.5%增加到2007年的54.08%。相应地,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95年以后逐年提高, 2004年由于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导致GDP增长至少为15.8%。也就是说, 资本形成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到了123.6%。由此可见, 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产生的巨大投资需求对支撑辽宁省经济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3. 固定资产投资通过乘数效应间接拉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表明, 投资增加可以引致生产总值的成倍增加。用投入产出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 不仅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 而且扩大投资会拉动对原材料、生产设备、劳动力等的需求, 从而拉动与投资活动相关行业的产出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从两者的波动形态来看, 投资增长对同年或滞后一年的居民消费的增长走势有影响。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 每增加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将诱发社会总产出29.9亿元, 诱发生产总值13.0亿元;每增加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这部分投资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波及过程, 最终转化为消费需求增加7.6亿元。

4.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建国之后, 辽宁省作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辽宁省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以前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合计与第二产业不相上下, 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高速发展:从1978年到1994年, 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 且第二产业占比远远超过50%;1996年后, 辽宁省的产业结构经过调整, 将一部分生产能力低下资源消耗型企业关停并转, 第二产业出现了较大滑坡, 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份额, 2000年之后更是和第二产业不相上下。这种结构的变化并不是偶然的。投资结构是关系国民经济结构的大问题, 投资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先导和杠杆。因为现在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由过去的投资结构决定的, 现在的投资结构又决定和预示着未来的产业结构。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另外, 固定资产投资在支持辽宁省支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三产业投资稳步发展、加强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缓解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

一定的经济结构是一定资源要素配置格局的反映。而一定资源要素配置则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因此, 固定资产投资在不同所有制的分配比例影响着未来的所有制结构, 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前导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条件。2006年,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 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其他经济投资分别占29.9%、3.2%、26.1%、40.7%。国有经济投资比重明显下降, 比2000年下降了21.3个百分点。相反, 私营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投资比重不断上升。2008年, 非国有经济投资7493.6亿元, 比上年增长39.2%, 增幅高于国有经济投资16.2个百分点, 占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72.4%提高到74.8%。

6.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是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扩大投资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基本手段。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则需要有相应的投入, 因此投资与充分就业关系较为密切,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社会从业人员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投资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从短期来看, 主要是通过扩大对现有企业产品的需求, 促进现有企业就业水平的稳定和提高;从长期来看, 则主要是通过投资形成新的企业、新的生产能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市场需求空间, 以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劳动力的再就业。

二、优化投资的意见和建议

1. 保持投资长期稳定增长。

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引入竞争机制, 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信息咨询和服务环境等方面全面启动民间投资。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 引进市场化机制募集资本和吸纳社会资金, 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国有资产流动重组, 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聚集, 同时, 着力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从根本上防止投资过热, 就是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消费需求, 以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投资增长,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实现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下力气降低政府直接投资一般性生产项目的比重, 尤其是要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避免粗放经营带来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3. 推进投资方式转变。

转变投资方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追求“有效投资”、“高效投资”与“绿色投资”, 即发展能有效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投资, 力求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发展乘数效应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投资, 力求避免规模大而效益低, 质量差, 建成项目生产能力闲置的投资;发展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因素, 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投资, 力求避免环境污染、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问题的投资。由于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大量存在, 需妥善把握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关系。

4. 注重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坚持正确的投资方向, 针对辽宁投资产业结构存在的偏差, 以增量投资扩大和存量投资调整为手段, 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的投资产业结构,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加强第一产业, 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 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的投资结构, 促进工业结构的高度化。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 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投资,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 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规划、引导和支持力度。有效增加第三产业的投资, 适度增加对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基础行业的投资, 加大对金融保险业、科研、信息咨询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投资。

5. 加快区域投资结构调整。

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发展”理论提出, 发展中国家要打破“恶性循环”、改变贫困局面, 关键要突破“资本形成不足”这一约束条件。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以冲破其发展瓶颈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辽宁省投资地区分布不均衡。投资的地区布局对地区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关系极大, 特别是那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显著的重大项目的安排, 会对地区经济格局产生重要作用。长期以来, 辽宁投资始终表现为沈阳、大连规模较大, 而其他地区由于面临地区内市场狭小, 资本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供给不足的双重发展障碍, 投资发展相对滞后。按地区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 沈阳、大连两地的投资占50%以上, 其他12个市合计投资规模不足50%。今后应扩大落后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 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增长。

6. 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 篇9

1 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市位于中国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介于107°40′—109°49′E、33°39′—34°45′N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商州市相接;西与宝鸡市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安康、汉中市相邻;北以渭河与咸阳、铜川市相邻,东西长204km,南北宽116km;总面积9983km2,其中市区面积1066km2。市域现已查明矿产资源47种,其中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锰、铬、铜、金、钨等21种,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玉石、花岗岩、大理石、石英、石墨等22种,能源矿产有铀、地热等。

西安地处中国东西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区段最大的中心城市,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尤其是在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教育科技、旅游、金融、商贸及信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基于西安市的上述地位与作用,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2 能值分析指标构建与赋值

能值分析方法可综合反映某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效率。能值分析指标体系是反映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关系的指标体系,也是系统综合分析及社会经济发展决策参考的重要指标体系[1]。对社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能值分析,主要是计算系统的基本能值量,确定社会、经济、环境各亚系统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指数。本文选取西安市2000—2005年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流、物流和货币流的原始数据(表1、表2),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即能值转换率公式计算出基本太阳能值,并确定出各能值指标值。

注:①人口承载量a指的是目前生活标准下同时考虑可更新资源与进口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量(人口上限);人口承载量b指的是目前生活标准下可更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量(人口下限)。②数据来源于《西安市统计年鉴》和《陕西统计年鉴》,2001—2006年。

注:资料来源于Odum对有关国家的研究修改及部分参考文献。

3 西安市能值指标分析

3.1 社会亚系统能值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人口承载量(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PCC):人口承载量是衡量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2000—2005年西安市的人口下限、现实人口变化不大(图1),人口上限呈波动下降趋势。以2005年为例,该市目前生活标准下可更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量为313.53万人、现实人口为741.73万人、人口上限为2508.23万人,现实人口是人口下限的2.37倍。然而,现实人口仍处于限域内部,并且有较大的变化空间,但是不能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考虑资源的持续性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应适度控制人口数量。

人均能值用量(emergy per capita,EPC): 人均能值用量是指总能值与人口数量的比值,是一个比人均货币量更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标准的指标。这项指标可用来反映资源、财富和商品等真正财富的可利用程度。从宏观的生态经济能量学角度考虑,用人均能值利用总量来衡量人们生存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比传统的人均收入更具科学性和全面性。个人拥有的真正财富除了可由货币体现的经济能值外,还包括没有被市场货币量化的环境无偿提供的能值、与他人物物交换而未参与任何货币流的能值等。人们享有的这几方面的“财富”,仅以个人经济收入是不可能全面体现的[16]。2000—2005年西安市的人均能值用量趋势变化不大,其中2004年 的人均能值用量处于波峰,是由于当年可更新资源能值的利用量增加所致(图2)。以2005年为例,其人均能值使用量为11.39×1015sej/人,高于兰州市(6.08×1015sej/人)、中国(7×1015sej/人)和世界(3.86×1015sej/人)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22.65×1015sej/人)以及发达国家的人均能值用量。

3.2 经济亚系统能值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能值投入率(emergy investment ratio,EIR):能值投入率为人类经济系统的输入能值与总能值之比,用来判定经济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竞争力,测定环境资源条件对经济活动的负荷量。过大的经济投入,输入大量购进的能值,将使其生产的产品竞争力降低。相反,如果一生产系统具有较低的能值投入率,即意味着经济投资率低,需购买能值较少,其产品以较低价格出售,市场竞争力较强。某经济系统要有竞争力,须实施低能质的可更新资源与高能值的能量适当搭配,即遵循能值投入配比原则[7]。近年来西安市能值投入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仅占总能值的6.65%,远低于美国的7∶1与世界平均值的2∶1[16],净进口能值为负、能值交换率小于1,表现出其过分依赖本地资源,这必然对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能值货币比率(emergy dollar ratio,EDR):能值货币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货币(通常转换成美元)相当的能值量,它等于该国或地区全年的能值应用总量与当年的货币循环量(GDP)之比。该比值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系统的货币购买力大小,比值越小表明单位货币可购得的能值越少。根据Odum的理论,通常农村或不发达地区的居民应用很多不花钱的自然产品,因此他们的能值/货币比率比发达地区高。一般而言,能值/货币比率越高,表明系统的经济发达程度越低,越需投入高能质的科技来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益[1]。2000—2005年西安市的能值货币比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即从10.48×1012sej/$下降到5.45×1012sej/$ (图3),这主要是因为货币循环量逐年增加,即GDP增长较快所致。2005 年,该市能值货币比率为5.45×1012sej/$,其值低于我国和西部省份的平均值,高于兰州、北京、我国东部省份、世界和发达国家如美国、意大利的平均值(表2)。

电力能值比(fraction of emergy used from electricity,FEE):电力能值比指的是电力能值使用量占总能值应用量的比例。电能是高品质的能量,它与其他低品质的能量与物质的投入相结合,给生产过程以刺激与反馈,其使用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发利用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一般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电力使用程度比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强。作为我国能源资源蕴藏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西安市电能开发程度很低,2005年其能值仅占总能值的8.59%,其中2000—2003年电能完全来源于火力发电,2003年后水力资源逐渐被开发,但是所占比例仍然很低。西安市电力能值比虽然高于新疆、四川以及中国的平均值,但是低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以及世界的平均值(表2)。表明该市工业化程度还很低,对高品质的电能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3.3 环境亚系统能值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环境负荷率(environmental loadingratio,ELR):环境负荷率是指输入能值与不可更新资源能值之和与无需付费的环境能值(可更新资源)的比值。较高的环境负荷率表明在经济系统中存在高强度的能值利用,同时对环境系统的压力也较大。环境负荷率是对经济系统的一种警示,若系统长期处于较高的环境负荷率下,系统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功能退化或丧失。从能值分析角度来看,过度开发本地不可更新资源是引起环境系统恶化的主要原因[1]。2000—2002年西安市的环境负荷率呈现上升态势,且2002年的数据成为近6年的最大值,即由2000年的0.99上升至2002年的1.82(图4);2002年后环境负荷率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的数值(0.92)居于近6年的波谷位置,随后又上升,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市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逐年增强。一方面表明该市的经济发展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表明环境压力逐年加大。2005年该市的环境负荷率为1.37,高于新疆以及世界的平均值,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中国以及发达国家如美国、意大利的平均值(表2)。

净能值产出率(emergy yield ratio,EYR):净能值产出率为系统能值利用总量与输入能值的比值,是衡量系统产出对经济贡献大小的指标。如果系统产出的能值大于自经济系统投入的能值,那么该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大于1。2000—2005年,西安市的净能值产出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图5),这主要是由于该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从外界购入能值增加所致。但是西安市的净能值产出率仍然很高(表1),表明该市向外界输出的能值量较大,是一个资源输出型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3.4 可持续发展指数分析

美国生态学家Brown M T和意大利生态学家Ulgiati S在研究区域生态经济时提出了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并将其定义为系统能值产出率与环境负荷率之比。显然,如果某一地区经济系统能值产出率高而环境负荷率又相对较低,则它是可持续的,反之则是不可持续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并非ESI值越大,可持续性越高。因为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系统排出的废弃物质和能量仍有其价值所在,但由于目前知识和工艺的有限性而不能有效利用。所以并非所有的系统产出都是有益于人类的正效益产出,如污染物、废弃物的产出等[1]。一般ESI值在1和10之间表明经济系统富有活力与发展潜力。ESI>10为区域经济不发达的象征;ESI<1为消费型经济系统。2000—2005年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变化趋势呈波动下降态势。这表明该市近5年来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增强,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2005年该市ESI值为11.01,说明市域整体经济水平仍较低,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与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

4 发展对策

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分析 篇10

关键词: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固定资产投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81年至1990年期间, 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6.65%;在1991年至2005年期间, 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又提升至64.85%[1]。江苏省苏州市201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0716.99亿元, 位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6位[2]。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下面将对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提出了相关建议, 以期更好更快地促进全市经济增长。

1 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苏州市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表1可以发现, 1990年, 苏州市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只有553691万元, 但到2011年, 全市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经增加到45020211万元[2], 增长了80.31倍。其中, 201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比2010年增加了8842000万元, 增长了24.44个百分点。2011年亦成为了苏州市历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量以及投资增量最大的一年。

数据来源:《苏州统计年鉴》。

另外, 随着苏州市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的不断增加, 三次产业的投资比重上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通过表2可以发现, 苏州市第一、三产业投资比重不断上升, 而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断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数据来源:根据苏州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计算得来。

2 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为了研究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全市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下文对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2.1 变量与数据选择

本文选取了1991~2011年苏州市GDP作为衡量苏州市经济增长的指标, 用固定资产投资额IN作为衡量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指标,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苏州市统计年鉴-2012》。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本文选择使用可比价格的数据。因此, 对于苏州市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额IN, 分别选取了它们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和IN, 参考数据为1991年数据。与此同时, 为了消除数据中还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将GDP和固定资产投资IN分别取自然对数, 分别用LNGDP、LNIN表示[3]。

2.2 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通过使用Eviews6.0软件, 分别对LNGDP、LNIN的单位根进行ADF检验。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3。

注:△LNGDP、△LNIN分别表示LNGDP、LNIN的一阶差分。**表示在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表示在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根据表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 苏州市1991~2011年度的LNGDP和LNIN的ADF统计量均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这就说明了LNGDP和LNIN这两个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时间序列, 不能通过ADF检验, 因此不能对它们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同时, 根据表3中的数据, 又可以得到LNGDP的一阶差分和LNIN的一阶差分, 即△LNGDP和△LNIN的ADF统计量均小于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因此△LNGDP和△LNIN这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 可以认为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变量都为I (1) 变量。

2.3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一组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 同时它也已经成为分析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最主要工具之一。由于本文中只存在LNGDP和LNIN这两个变量, 因此主要选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来进行变量的协整检验。

根据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该回归方程的系数都通过了检验, 模型的拟合度也比较好。其次, 为了确定变量之间是否真正存在协整关系, 还需要对该模型的残差序列{εt}进行ADF检验, 来验证上述模型的估计等式的残差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如果该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 那么回归变量之间是具有协整的关系;反之, 如果该残差序列不具有平稳性, 那么回归的变量之间则不具有协整关系[5]。通过Eviews6.0软件操作, 可得到该模型的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如下:

根据表4中的数据可以发现, 残差单位根检验的A D F统计量为-4.737797, 小于1%、5%、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2.699769、-1.961409、-1.606610。因此, 可以判定, 该模型的残差序列{εt}是平稳序列, 说明了LNGDP和LNIN两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也就表明了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GDP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根据上述的回归方程可以得到结果:当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平均约增长0.968个百分点。这结果也就证明了苏州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全市的经济增长是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2.4 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上述进行的协整分析, 已经证明了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 对于LNGDP和LNIN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短期的波动关系,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证明。可以通过Eviews6.0软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得到的模型结果如下:

通过得出的数据可以发现, 该模型的的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 误差修正模型中的所有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 变量的符号与在长期均衡关系中的符号基本保持一致, 误差修正ECMt-1的系数为负数, 符合反向修正机制。通过上述模型的结果可以得到:苏州市经济增长的波动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分别是短期波动和长期波动[6]。在短时期内, 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将会引起苏州市国民生产总值GDP同方向发生变动。苏州市LNGDP和LNIN的短期弹性系数0.398532表示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发生1%的变动时, 苏州市国民生产总值GDP将会同方向平均发生0.398532%的变动。而误差修正项, 即ECMt-1项的系数则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时的调整力度, 该弹性系数为-0.363219则意味着苏州市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将以大约36.32%的比率对苏州市本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作出反向修正, 该调整系数的数值较大, 调整的力度也比较的显著, 说明了该模型在短期内就可以比较快的得到修正, 将之前的不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这也就证明了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动态均衡机制。

3 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的计量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和动态均衡机制。固定资产投资是苏州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通过协整检验可以知晓:当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平均约增加0.968个百分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能够较大程度地拉动全市经济的增长;此外, 误差修正模型也较好地向人们说明了在短时期内, 当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发生1%的变动时, 苏州市国民生产总值GDP将会同方向平均发生0.398532%的变动。同时, 在短期内, 当苏州市固定资产偏离长期均衡1%的幅度时, 将会引起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反方向发生0.363%幅度的变动。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应该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能够促进全市经济的增长, 反过来, 苏州市的经济增长也能影响固定资产的投资状况, 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制约的。

参考文献

[1]刘涛.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12) .

[2]苏州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3]周腾, 杨煜.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10) .

[4]沃尔特·恩德斯.应用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5]高天成, 杨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1) .

上一篇:钻割一体化技术应用下一篇:高职学院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