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

2024-07-19

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精选十篇)

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 篇1

1 主要误区及产生的原因

1.1 作文定位存在偏差

作文是写作者自我心理的真实流露,这样就需要进一步描述一些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样的文章才具有真实性[1]。然而中考作为应试教育的标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我们初中语文写作的方向,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字数的文章,同时需要对给出的材料快速做出相关的理解,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写作中心,不出现跑题的问题。这些应试教育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出现了教学重点的偏移,更多注重学生写作速度的训练,快速从给定材料中发现写作的主体和观点。同时配合更多公式化的写作版本,使得初中语文写作成为数学套公式的东西。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写作的主动性,在语文写作的过程中,只要按照教师给定的模板进行写作即可,他们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将进一步减退,由于是模板式的写作,由于一些部分的写作可能是他们不太擅长的,写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写半天,也写不出来,因此,一些初中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假大空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们写不出来。

1.2 训练过程存在偏差

学生写作能力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好坏之分,进入初中之后,这种写作能力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构建差异化的写作教学模式,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就是我们初中语文写作训练更多的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个标准的教学水平使得一些学生开展作文训练游刃有余,一些学生就出现很多困难,使得他们开展作文练习的信心大打折扣,写作的积极性不足,学习的主动性降低,这样一来学生更多地出现了写作懈怠,良好的写作习惯难以养成,最终写作能力只能原地踏步。

1.3 评价方式存在偏差

目前,作文批改的主要方式相对单一,一般都是语文教师进行批改,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更多的学生只能接受到教师一个人的评价。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是希望语文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给出最为详细的批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很有道理的。这种单一化的作文批改模式使得学生在写作能力地提升上只能收到语文教师一个人的指点,然后写作能力不是语文教师最为擅长的,需要长期坚持写作,才能有更多的体会和理解,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师很难有时间、有精力进行坚持写作,他们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语文教学之中,学生的管理上等,因此,语文教师并不是十分擅长,他们只是在学生写作常见问题及近年来语文写作的模式上有着较高的认识,因此,这种状态下的语文教师只能给出模式化的写作评价,创新意识不强,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下,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方向具有模式化,作文的创新性、发散性难以体现。

1.4 写作恐惧心理

由于现在初中作文写作的风向标是中考,这种应试化的作文教育模式更多注重应对中考作文的影子,应对这些的考试要求,很多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难以实现思维的拓展和发散,他们写作过程中的创新意识难以被老师表扬,只能作为一种反面典型,作文写作练习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空间和新鲜氧气,教学就出现死气沉沉的状态,这些状态使得学生不能有效自主开展写作练习。久而久之,初中生对待写作就出现畏惧心理,这种畏惧心理使得学生越来越厌恶写作,回避写作练习,这样对他们写作能力提升有着深层次影响。

2 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2.1 细化作文教学的实际目标

写作能力提升是初中阶段开展作文练习的有效途径,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来看,写作水平高低在于文章的汉字使用是否准确、有无病句等都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更为高层次的要求是文章的主题是否鲜明,有无表达出文章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我们初中语文作文练习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将这些高层次的写作能力要求注入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在论点的鲜明程度上追求更高的要求,在语言的组织上更加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等。这些写作要求不断地融入作文的实训目标之后,教师教学、学生练习都将变得有的放矢。

2.2 情感教学

语文作文练习可以都是通过一系列文章的阅读和感悟,实现写作水平。对文章含义的感悟是实现其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因为初中生的感情都是比较丰富的,可以进行有效引导,我们可以实现对单元文章整体化的情感感悟,尤其是一些文章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一致的,一些文章弘扬精神一致的,我们可以进一步有效整合,将这些文章通过情感的脉络联系在一起,进行整组化的教学,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文写作能力提升,同时兼有道德品质提升的要求,很多文章都是具有德育教育的意义,我们通过这些情感的脉络将其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这种良好的思想道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写作的正面性,积极向上的写作态度。

2.3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引入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方式,不仅需要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同时需要实现学生之间的互改作文,不断地发现别人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加以注意,这是学生互改作文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家长改自己孩子的作文,家长作为社会经历较丰富的人,他们对孩子的文章将有更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可以给出语文教师给不出的多元化的评价评语,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和创新精神,不断地提升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2.4 鼓励式的教学方式

十几岁的初中生更加需要关注,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人不断地关注他们,这样他们才能有自己的存在感。在初中语文作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对学生来说不仅是最大的关注,更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肯定,这样可以大大鼓励初中生更好地完成相关的写作任务。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平时在上课和课下的行为。教师是孩子们最为信任的人,他们在孩子们的心里有着很高的地位,教师需要在遇到学生一些成绩的取得之后,需要及时在言语上加以鼓励和肯定:“你很棒,继续努力吧。”当遇到学生出现写作困难的时候,也需要及时鼓励他们:“你是我们心中的最勇敢的人,继续干吧。”

3 结语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写作练习存在一定的偏差,写作能力提升需要多元化的思维融入,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的转变,这样的作文练习才是具有有效性的,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提升。

摘要:该文重点分析了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和问题,从教学目标的细化、情感教育、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式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实现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真正提升。

关键词:作文,教学,目标,情感,评价,鼓励

参考文献

[1]范崚瑱.作文,让孩子的生活说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探索[C]//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2007.

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其对应方法 篇2

(l)作文教学缺乏计划性,随意性大。虽然初中的语文教材几经改版,日趋完善,但仍缺少一套完整的作文同步指导与训练。而各类作文选却是满天飞,质量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情况令许多语文老师无从下手,只好各自为战,或是照搬教材,缺乏明确的目标思想和系统意识,根本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脱离了新世纪的具体实际,未能做到有的放矢。

(3)作文的设计平板枯燥,缺乏真情实感。一方面不能反映瞬息万变、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代活水注不进作文教学的死水中;另一方面又牵强附会,不论什么题目总要联系当前的形势。

(4)由于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低,造成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作文的批改和评讲工作,马虎应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作为语文教师,应正视这些问题,分析其原因,研究改进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走出误区,从整体上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首先,从作文教学指导思想上高度重视。由于初中的三年语文教学中,每一学年作文训练的重点是不同的,七年级侧重在记叙文,八年级转向说明文,到了九年级则将重点放在了议论文上。教师要明确这一时期作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和各学段训练的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初中生成长的特殊性,从误区的盲目性、随意性中走出来。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代中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渲泄,需要慰藉,作文是他们的情感通道之一,教师是他们诉求对象之一,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极为灿烂。因此,应把作文教学定位为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主张学生作文有讲真话的权力,即不在作文指导批语及评讲中钳制他们的思想观念,剥夺他们的言论自由,而是让他们真实地反映他们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样,作文教学就能循序渐进,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初中学生活泼伶俐,思想较活跃,反应较迅速,但一上作文课,学生便陷入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指导好,二是学生不善思考。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在“导”与“思”上多下功夫。

导入文题后,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从中启发学生谈身边事、身边人、心中情,使学生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留心生活,细心观察,勤作记录,善于积累,就会拥有永远写不完的素材,说不定信手拈来的,就是一篇原汁原味的好文章。这正如古人所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曹植七步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都源于灵感。灵感如不及时捕捉,则稍纵即逝,学会用最简洁的词语把灵感思维的轨迹记录下来,这就是写作的提纲。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加上捕捉住了灵感,经过精心的谋篇布局,文章就会脱颖而出。因此,教师应善导,学生要善思。也就是说,教师导入学生所喜欢的东西,学生才会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

再次,指导学生摒弃定向思维的陋习,对文题进行多角度透视。面对具体文题,学生容易受定向思维的局限,只见一斑不见全豹,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解决的最好办法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文题进行多角度透视。

所谓多角度透视,就是全面分析文题所提供的材料,找出可以进行写作的多角度,从中筛选出最优一个,观全豹而写一斑。通过对材料的分析、透视,可以全面地认识事物,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从多种角度中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一种来写,闪现创造的火花,就会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来。写这类文章要注意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最后,坚持正面教育,认真批改作文,做学生的贴心人,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自尊心极强,渴望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希望老师能看到他们作文中的长处。因此,在作文评改中,切忌不能因为学生作文水平低而应付了事。应坚持正面教育,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使学生不断改善写作行为,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初中作文教学误区初探 篇3

一、思想认识误区

在初中作文教学的思想认识方面,笔者认为有两大误区。其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只为了中招考试或各种抽查吗?在思想上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初中作文教学是为了学生,作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重实践而轻理论比较常见,这在我们的各种教材上就有所体现。现行语文教材中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可供学生学习的关于讲解写作基本知识的理论文章。既重视对学生作文的实践性训练,又不忽略作文知识的理论修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齐头并进减少作文教学的失误,努力摸索建构全新的作文教学模式!

二、训练指导误区

作文训练是作文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传统作文教学训练有的往往围绕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形式进行,因为中招考试就主要考这几种,但初中作文训练并非全是为了中招考试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初中作文的训练形式应该按初中作文教学计划进行,可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以上是多数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法,注重了对初中学生写作技巧方面的实战训练,这属于技能性辅导。却很容易忽视对初中学生作文心理进行疏导和帮助,笔者在此拟从两个方面探讨中学生作文训练的心理辅导。

(一)中学生作文训练心理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在初中作文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尽相同,学生对待作文训练也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参照他们对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同态度,初步可以划分为消极应对心理、骄傲自恃心理和积极备战心理等几种类型。

1. 消极应对心理。

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在遇到作文训练时紧张而不安,无从下笔,以致敷衍塞责,草草而就;有的则借故有事或生病逃避,拒绝作文训练,再加上家长老师的高期望使自己无法同作文速度快的同学排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就自然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他们胡乱编造,消极应对就不难理解了。

2. 骄傲自恃心理。

产生这一心理的学生表现为骄傲自大,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思想观点偏激片面,但在作文时速度较学困生快。有这种表现的大多是部分学优生,他们没有严肃认真地对待作文训练,不求长进,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够深刻,看问题不够全面,亦有应付之嫌。

3. 积极备战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表现在作文训练的整个过程能以良好的心态应对,不慌不忙,沉着冷静,能积极根据训练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提炼写作题材,能快速地选材剪裁、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均深思熟虑,认真谨慎的对待。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值得提倡和发扬。有这种表现的大多是有上进心,勤奋努力心理素质好的学生。

(二)中学生作文训练心理的应对策略及目的

由此看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中学生作文心理素质的培养,我们该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呢?

1. 培养写作浓厚兴趣,期望适度。

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作文训练前的心理辅导就是帮助学生消除惧怕作文的心理一柄利剑,通过心理辅导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角色转变。对学生的期望也要适度,即不要太高,也不能过低,应因人而异。

2. 增强写作自信意识,激励适时。

要让学生树立起作文的信心,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宽容,更需要老师的赞美。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多表扬激励他们。可以这样说:适时激励是增强学生写作自信意识的镇静剂,也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兴奋剂。

3. 营造写作宽松环境,疏导适当。

当有学生出现紧张不安、无所适从的情绪时,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创设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环境,适当疏导以释放他们积聚在心理的压力,清除紧张和不安。

作文训练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需在学生的写作时间上要严格把控,训练时间一到,马上就收,不让学生养成拖沓的坏习惯。写作既要讲质量,同时还要讲效率。

三、批改评价误区

作文批改是作文训练的继续和深入,需要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师在精批细改的同时也应下放权力让学生自己来改,学生的改法有多种多样。值得一提的是集体轮改,可以三五人一组,命一人为组长全面负责,同一文章经过几位同学的修改后可以说要相对全面一些,效果也会好些,因为改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的过程,既可以取长补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

作文评价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可在作文批改之后单独进行,也可以与集体轮改同时进行,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切实中肯,一语中的,突出问题的所在,多激励,少指责,以激发学生作文的潜能力。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复杂的劳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也一言难尽,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进取,修正初中作文教学的失误才会更有利于我们明天的教学!限于笔者的认识水平,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斧正!

参考文献

[1]楚亚南.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及解决策略[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2]卢丹娟.谈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J].中学语文,2016(21).

初中地理教学多媒体技术使用的误区 篇4

商南县城关镇初级中学

叶玉琴

误区一:现代媒体“泛滥成灾”,出现一拥而上现象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亲身感受到新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在教师中兴起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热潮。然而,有的学校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三、四节课,多者要听五、六节的多媒体教学课。这样以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多达几个小时。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特别是夏天,多媒体教室又无空调设备,空气混浊,闷热无比„„这样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误区二:多媒体教学“哗众取宠”,出现注重形式忽视目的现象

个别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的心烦意燥,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时下有的听课评委评课的标准,看重课件制作是否花哨,有无动画,视频。音乐等,重视课件制作形式,忽视了讲课的真实目的,授课教师也就投其所好。也是导致教师走入多媒体教学误区原因之一。

误区三:现代媒体“依赖症” 出现“机灌” 现象

时下的许多地理公开课,几乎都演变成了PPT(powerpoint)展示课,出现了“现代媒体替代教师,电脑替代人脑,片面追求形式化”的现象。有些课甚至本末倒置——“教师”辅助“课件”,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而是执行课件程序,期望学生按课件的预先“设计”去从事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结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而传统教学艺术却“马放南山”,这种过分的依靠多媒体教学形式,致使学生成了“看戏”者,教师成了“放戏”者,“演戏”的却成了多媒体设备及软件,教师和学生都丢失了自己。

走出初中地理情境教学误区的探究 篇5

[关键词]地理 情境教学 误区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113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初中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动力、毅力都不足,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降低学习的难度,已经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共识。但是,也有教师只把情境当成课堂的点缀,当成时尚,还有一些教师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开始出现了“变味”和“走调”,甚至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应走出以下误区。

一、情境创设过于注重激趣而忽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情境教学通过图片、幻灯、摄影、音乐、多媒体、语言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化难为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有些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把趣味性作为首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关注的不是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突破学生学习的瓶颈,仅仅把情境作为知识点的串联绳、激趣点,忽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忽视了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

比如在初中世界地理的区域地理学习中,许多教师经常创设旅游情境,如某游客到南亚旅游,先查找了地图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后飞往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看到了高山、河流并了解了当地的人种组成、宗教信仰等一些相关知识,在去往世界的雨极乞拉朋齐时提出了一些关于气候的问题等等。虽然旅游情境把课文的主干知识串联了起来,但教师若没有适时地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学生虽然饶有兴致地学习完一个区域的地理知识,却没有掌握区域地理的一般研究方法,难免会对各个知识点感到混乱,也不了解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境教学比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法能更迅速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但要学生能从纷繁杂乱的素材中提炼重点知识,并学习和掌握到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还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总结及点评,并将学法指导和地理素养的培养目标渗透、融合到情境教学中去。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了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包含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包括人口、民族、农业、工业、资源等要素。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师在地理情境教学中,适时地梳理知识脉络,总结、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创设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地理课堂实效

有的教师对于情境创设在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情境创设每节课都需要,甚至提出无情境不教学的说法。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使情境教学出现了形式化、赶时髦的趋向。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把情境的内涵挖掘出来?情境创设的实效体现在哪里?解决这些问题是地理课堂情境创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情境创设只有形式,而无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也只是表面热闹,雾里看花,没有深度和实效。例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青藏地区》一课的教学当中,某教师精心准备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图片,给学生创设情境。针对藏南谷底的图片,教师只是简单提出“这是哪里?有什么特产?”等问题,无法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若能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也能种植油菜?”,则能够将学生引向更高阶的知识领域。

而且,同样的情境创设,不同的运用方法,其功效也全然不同。如《新疆》一课的教学中,同样采用歌曲导入新课的情境教学法,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用于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则充分运用歌词展开教学,抓住歌词中的地理知识,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情境的创设贯穿全课。这两者的功效截然不同。

三、情境创设过于随意、脱离实际,违反科学性原则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有些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没有仔细研究其科学性、可行性,随意创设情境,殊不知,谎言重复千遍就会让人误以为是真理,特别对于作为未成年人的初中生来说,这样做对他们的生活和终身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在《黄河》一课的教学当中,某教师运用当下红遍全国的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作为情境创设的背景。节目中,剧组安排明星爸爸带着宝贝们乘坐羊皮筏子从黄河上游漂流到下游,据此让学生来探讨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虽然《爸爸去哪儿》里的确安排了父子们在甘肃省白银市水流比较平缓的河段乘羊皮筏子横渡了黄河,但从黄河的上游漂流到下游又是另一回事了。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河流落差很大,多险滩急流,更有许多河段是无法通航的。脱离实际来进行情境教学,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不但贻笑大方,更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四、情境创设形式和素材缺乏创意而无法激趣

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比赛课上创设的许多情境都与旅游有关。无论是背包客去探奇历险,还是学生去外地读大学,抑或是将时下较时兴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引入地理课堂,都属于“带你去旅游”的形式,情境创设形式单调、素材单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那么,如何丰富地理课堂情境创设的形式和素材呢?

1.根据创设情境的刺激方式不同,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

(1)多媒体情境

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情境,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多媒体情境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接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轻而易举地理解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因此多媒体情境有着其他情境创设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为了获取到更多的创设多媒体情境的素材,地理教师平时应多关注电视台的科普节目、新闻节目等,关注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热点事件等,这样才能在需要时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对精确的关键词,从而能迅速搜索到地理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情境创设的资源。另外,地理教师还应善用硕鼠、维棠等动画和视频的下载工具,以及会声会影等视频编辑软件,以便将资源下载、剪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为己所用。

(2)语言情境

语言情境是指教师通过亲切简洁、直观形象、抑扬顿挫、幽默风趣、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地理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地理知识的情境创设方法。语言情境是情境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虽然简单,但有时还具有其他情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无论运用何种途径创设情境,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如在讲《非洲》一课时,某教师在展示非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图片时配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旁白:“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有着世界上最宽阔的草原,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最长的河流,那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那里还被公认为是人类祖先的居住地……同学们知道这个地方是哪里吗?——非洲。”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将学生引入了知识的殿堂。学生感到的是美好、神秘、有趣,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实物情境

实物情境就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一些地理实物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理解掌握相关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学习我国西北地区时,教师拿出一些新疆葡萄干让学生品尝,学生品尝到葡萄干的甜味后,进而提问:“新疆的葡萄干为什么那么甜?”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西北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一个活动,让学生的思绪一下就从想象回到现实,从西北走进课堂,从疲惫走向兴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样的,在《黄河》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拿出一瓶从壶口瀑布打回来的黄河水,也能迅速地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水含沙量大的原因。

甚至,实物情境可以是“人物”情境。在讲七年级《世界的人种》一课中,若条件允许,可以请外国友人进入地理课堂,向学生展示不同人种的外貌特征并介绍自己故乡的自然环境,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种外貌特征的关系。

(4)实验情境

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地域性和时效性,比如等高线、极昼、极夜、板块运动等,学生对这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难以实地考察,但通过学生亲手制作模型以及模拟演示的方法,能对这些现象进行演示再现,从而激发学生去感知、体验、观察、研究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鉴于初中生对抽象事物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都不足,可以让每位学生带一个萝卜来学校,在教师的带领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

此外,在学习极昼、极夜现象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分别做成平面的地球模型和太阳光束模型,两块纸板叠放在一起并将它们的中心点用图钉固定在一起,转动太阳光束纸板,即可演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在学习板块运动时,学生可以通过挤压和拉伸书本、纸张的方法,模拟演示板块运动中岩层的隆起和张裂。

(5)活动情境

活动情境即以“学生活动”为途径来创设情境。地理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活动,如演讲、表演、竞赛、游戏、野外观测、收集资料、考察、参观等等。在活动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

如在讲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时,安排一场名为“高铁PK飞机”的辩论赛,让学生扮演高铁和航空公司的高管,围绕“如何让本公司的交通运输方式更受旅客的欢迎”这个主题展开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另外,《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的创意也可以拿来作为地理课堂情境创设的素材。如,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担任新一期的节目策划,将剧组带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台湾、香港、日本、法国等地,让学生预设剧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将会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活动情境,采用了电视节目的创意,却不受往期节目内容的限定,并与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2.具有时代感和贴近生活的情境素材更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教师应结合教材,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与学生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如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QQ和微信等通讯方式也渐渐走入学生当中,用一张微信对话的截图,来开启一堂教学内容为“南北方地区”的地理课,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生活和课堂之间的距离。教师用微信对话中的文字、图片将学生带入南北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对比中去,让人觉得既新颖有趣,又非常自然地引入教学重点知识。

又如在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课时,将央视著名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入课堂,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民以食为天,“吃”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引入《舌尖上的中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

综上所述,将情境教学运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无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地理课堂中情境教学需注意避开各种误区,为此地理教师应潜心研究,结合教学实际需要,丰富情境创设的形式,寻找具有时代感和贴近生活的情境素材,使情境创设之路走得更新、更宽、更有实效。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四大误区 篇6

误区之一:把课堂当作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就会使教学活动杂乱无章。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解,完全把学生当做听众,或者找几个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一起互动,对答如流,配合得很默契,表面上看起来气氛很好,但即使这堂课表演得再精彩,课堂效果又能怎样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己学习,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顾展示自己而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顾及全体学生的情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把课堂当作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接受的是间接知识,但是教师也不能因此而手把手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各种教学因素互相作用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又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手把手地教,而要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分析,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去探索。在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中,学生会逐渐主动地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应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有序进行。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将原有知识库中相关知识再现出来,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学习的目的。

误区之三:把课堂当作“评价”学生的场所。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正面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转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作的评价,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与教师的预设答案不同,教师就给予无情的批驳,而这种消极的评价,就会严重扼杀学生的参与热情,抑制学生的探究潜能,阻碍学生的生命成长。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若毫不吝啬地赞美,这种不分场合笼统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优越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立足实际,充分尊重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对其每一个细小的方面都要加以关注,赏识其优点,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将来成为社会的佼佼者。

误区之四:把课堂当作“部分学生”的学习阵地。

广大的一线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教师要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如果说前一个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内容及质量的尺度,那么,这个目标则是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与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相比,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困难要大,而这种困难与应试教育下师生之间所形成的不正常交往不无关系。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部分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对学优生给予良好的激励和较多的指导,对一般学生给予一般的指导,对学困生则给予鄙视或漠不关心。而学生在与教师的这种交往中相应的态度则是:学优生为了保持教师对自己的良好印象和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加倍努力学习,力争取得好成绩;一般学生感到争取优良无望,但又不甘心落到下等,因而只付出一般的努力;学困生由于受到鄙视,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是白费劲,结果心思根本不用在学习上。最后的结果就是优者恒优,差者更差,导致教学的进一步不均衡。为了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论在口头上,还是在思想行动上都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的信念,并把帮助中等生、学困生提高与培养学优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满腔热情地帮助中等生、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促使他们的学习水平不断地提高。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提高认识,认清课堂教学的四大误区,积极探索,沿着新课标的既定道路继续前进。

摘要: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 广大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大误区, 这对于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四大误区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郝莉, 叶秀芬.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光明日报出版社.

不可忽视的初中英语教学“误区” 篇7

一、学生自由互动, 就是合作探究

创设自由互动的教学情境对英语教学环境氛围起到活化和推动作用, 但需要考虑到课程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综合协调安排。教师在教学备课中,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变化因素, 多采用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来相互学习, 并以此认为就是合作探究。

其实, 这样的合作探究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 但未能真正从学生思想内心深处来设计教学方法, 只不过给了学生可随心所欲的发言机会。学生自由互动, 应该在体现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多种互动探究的形式, 像同桌交流、小组对话、师生合作等, 让学生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不断激活自身的学习潜能。特别在自由互动环节中, 应为学生明确一定的讨论互动范围, 让学生能够在明确的学习要求中, 主动讨论和积极交流。

引导学生将自由互动转变为自我内在学习的需要, 鼓励学生在真正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是教师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 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 Unit 4 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中, 建议学生通过同桌讨论, 围绕“What do you know about Giant Pandas?”来深化对文本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运用小组讨论形式, 就“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article?”来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以此来深化对阅读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感知。这样的自由互动, 能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目的来主动探究, 从而深化认知感悟。

二、布置问题思考, 就是任务教学

任务教学与思考探究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表达过程, 更要求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学习结论, 让学生在带着强制思考中, 质疑和发现学习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但布置一定的问题不仅是任务教学,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相互表达交流中进行争辩, 形成认知共识。

其实, 任务教学的运用应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基础上体现层次性和多样化, 多注重引导学生在相互表达交流中集思广益, 充分暴露他们的认知思维感知, 使得他们在思考交流过程中体味语言的使用规则和意义。此外, 任务的布置要结合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 让学生在充分表达交流中探寻科学有效的破解之策, 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认知感悟转化, 不断深化思维理解感悟。通过任务引导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理解和语言交际的规则。

在实施过程中, 还应该突出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方式的运用, 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激活学习的潜能和激情。笔者记得教师在《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1 Friends的Reading A“Best friends”教学时, 就布置了一定的思考题目:Who is your best friend?Do you like to play with him∕her?What do you usually do together?要求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游戏互动等形式来完成, 课堂教学氛围很活跃, 但在最终的课堂学习检测中, 学生连朋友的一些基本性格特征, 像helpful, smart等都未能写出来, 对“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使用规则”掌握得不够牢固, 这不能不说是任务教学运用的一个败笔。究其原因, 一方面, 未能把握学习内容重点, 化解的难点缺少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 未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中准确把握任务教学的运用。

三、利用情境活动, 就是开放模式

英语教学的情境营造是基于课程学习内容需要基础上的水到渠成, 是一种自然的有机衔接。在教学中, 一味创设情境, 甚至是与教学内容不相干的情境, 只能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多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建议学生在自主预习和整体认知感悟的基础上, 能自编自导, 多从他们学习的认知需要中挖掘相应的元素。同时, 多为他们提供相似的文化背景, 引导他们在情境活动中自我表达和主动交流, 将情境运用转化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延伸。情境活动, 应该源于学生学习的生活, 但应与课程内容相关。其实情境的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认知感悟, 与散文的“形散神聚”是一个道理。

综上所言, 英语课堂教学如同一门艺术, 根本目的是为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互动交流中增强认知体验, 培养正确的学习思维感知。围绕学生英语学习发展需要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调整策略, 走出容易忽视的教学误区, 更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7) .

[2]刘骏.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J].知识窗 (教师版) , 2010 (04) .

走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篇8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1) 误区之一:以“集体备课”代替个人备课。加强集体备课,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是每个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但是, 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 实际上是同一个备课组成员实行人员的分工, 分单元, 分章节各自备课, 然后打印分发给全组成员。整套教案, 各人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强调集体备课, 应该是全组成员利用一定的时间, 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的讨论, 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如何抓住重点?怎样突破难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些方面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 然后再备课, 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案。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集体备课的精神, 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2) 误区之二:以投影代替板书。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 从来没有板书, 表面上实现了无粉笔、无黑板的教学, 迎合了一些赶时髦人的口味。其实我认为也有不利的一面, 因为板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同时解题、论证、绘图等又往往是通过板书来进行示范的。因此, 板书质量的好坏, 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极大, 更何况有些板书是投影无法替代的。我觉得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 一定要辅以必要的板书加以示范, 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3) 误区之三: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 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 提问随意性大, 缺乏精心安排, 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 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 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 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 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 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4) 误区之四: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 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 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 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 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所谓“精讲”, 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 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 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 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 不是少讲少练。

二、认真学习, 加强研究, 走出误区

(1)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素质, 是走出误区的保障。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 要以“人有我新, 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 要立足实际, 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 要认真研究, 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 仿中创新, 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 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 更新观念, 增强新的意识, 是走出误区的根本。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 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 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 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 要更新教学观念。其次, 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 (1) 大纲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大纲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 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 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 (2) 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 目标制定要具体化, 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 便于测量、评价。 (3) 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 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分析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误区,分析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因为对课改理念掌握不够准确,或是自身教学方向出现了偏差,导致教学工作陷入误区。这些现象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必须要以有力措施帮助语文教学走出误区,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点误区

绝大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都能够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顺利进行,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理念不清、思路不明、措施不实,教学步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将放任自流误认为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初中语文教学推动自主教学模式的开展,而有些教师在这一环节完全没有充分领悟这一内涵,认为放弃教师的灌输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思考题之后,其余环节都是学生在进行,教师没有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实际上效率低下,尤其是在重点难点突破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目标。

2.将机械演示误认为现代教学。走进有些教师的课堂,发现信息化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些教师使用中矫枉过正,将成品课件作为教学的线索,甚至有的课堂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流程进行,完全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教师的教学机智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将形式主义误认为优质高效。师生互动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显著特色,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组织中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只要学生全部回答出来,就代表着这节课的任务完成非常好。为了达到这样轰轰烈烈的效果,有些教师在设置思考探究题时偏少偏浅,没有真正体现难点和重点,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看似全面完成了所提出的思考题,实际上一些教学难点重点还是处于空白,最后以教师讲解灌输草草了事。

4.将无序活动误认为课外拓展。课外拓展是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有些教师对如何开展什么样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凡是课外活动都当做对教学有用的拓展活动,实际上在有些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过于娱乐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与重点难点知识巩固没有密切结合,在课外拓展活动与对语文教学支撑功能方面明显弱化。

二、坚持新课改理念引导和推进语文高效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正确面对教学中的各种误区,要坚持新课改理念为指引,扎实有效推动教学工作开展,重点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准确把握自主教学精髓有效组织。自主教学其核心要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真思考、相互合作,依靠自己和同学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设置科学的载体进行有序引导,同时更要体现和学生的互动,不能完全放任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教学秩序上要有效控制,教学节奏上全面掌控,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还要进行思维启发点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实有序开展学习活动,方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既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这才是自主教学的最佳路径。

2.科学合理体现现代教学手段作用。现代教学手段具有演示形象、信息量大等优势,但是教师要始终牢记现代教学手段只是促进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的辅助手段,决不可代替教师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掌握三条原则,首先对多媒体手段的定位要准确,在补充信息、营造情境等方面可以发挥多媒体手段作用,但是决不可滥用,更不可一节课从前到后都是以设计好的课件代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次,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控制好频率,过多过滥不仅会让课堂秩序受到影响,而且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要在最需要的环节使用才能体现其作用。另外,在多媒体手段运用中要提倡教师自主设计,使其更具针对性效果,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3.紧扣要点组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重点要点,才能提高教学成效。每一位教师都应当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教学思考题设计时尽可能将重点难点与问题设计融为一体,充分彰显思考题对学生的引领作用,要体现重难点突破的集聚效果。针对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效发挥思考题的启发作用,不能贪图省事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题目,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设计出内在连贯、体现难点的思考题,和学生开展互动,增强教学重难点突破效果。

4.紧密结合教学需求组织课外活动。初中语文教学拓展活动是巩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在课外活动组织中,教师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是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难点、需要巩固的要点,因为课堂时间限制可以放在课外拓展活动中进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内外联动、有效促进。其次,语文教学拓展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要求,学生有着哪些方面浓厚兴趣,就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有效拓展。如学生爱好文学,可以组织文学社团活动,他们喜爱书法,也可以组织相应的书法兴趣小组。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课外拓展活动进行巩固,帮助他们迅速弥补自身在能力发展方面的短板。例如有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低,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口头作文训练、口语模拟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走出初中英语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改革误区对策

一、英语教学误区的类型

“误区”原本属于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术语,现已被广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特指一些似是而非的谬误,具体而言,人们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形成了一些看起来似乎正确而其实为错误的观念或行为。在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就存在着许多被认为是常理或公理的想法和做法,但从语言教学的科学性角度看,却是严重的误区。其类型有三种:(一)教学观念误区(二)教学方法误区(三)学习评价误区。

(一)教学观念的误区

观念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反映其认知水平。每一位英语教师,无论承认与否,都会有意无意地对英语语言、英语教学、学生学习等问题形成各自特定的看法,因此,其教学手段和学习评价都受其语言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影响。目前观念上的误区及其主要表现是:

1.对语言的认识上,有两种普遍看法:一种认为语言就是由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构成的综合 体系。故教学时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笔头练习,比较忽视听、说、读、写语言能力训练和口头练习。这种教学的后果是使学生患有“英语聋哑症”或“高分低能症”;另一种认为语言相当于一门技能,如同骑车、游泳一样,多练即成。故教学时比较强调大量单一、重复的练习和巩固,这种教学的特征是题海战术、小测、考试不间断。

2.对师资水平的认识上,相当多的教师包括部分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认为,提高教师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就能提高师资水平,而对学习语言理论、教育理论、教学法则不重视,视之可有可无。具体表现是比较重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达标考核或进修,对教学法的学习则常常流于形式。结果是一些教师教学观念比较封闭和保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以上种种观念误区,反映了教师们在语言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对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较为生疏,因而许多传统习惯思维成了定势,影响到教学方式上的一成不变。

(二)教学方法误区

教学方法误区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授课文句型、词汇、语法方面,以及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上,课堂组织、练习设计等方面存在典型的公式化、刻板化做法,现逐一列出。

1.教课文方面,重视语言形式,轻意义理解。常常把课文教学的重心放在学习语言知识上,把课文作为一个分析语法、学习词汇、句型、单词的工具,使得课文的思想内容,完整连贯的意义被严重忽视,更不用说涉及社会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以及风俗习惯。大多数教师常常在串讲课文中穿插语法、句子、词组的讲练,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支离破碎。结果出现了“教课文不见课文”的现象。

2.在教句型方面,重结构,轻运用。句型教学的一般套路是把A+B=C这类公式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替换个别词组,然后按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方式转换,继而要求能背会默写。由于引入句型时缺少情景,机构操练多而久,意义操练少而短,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定理”。学生精于模仿却不会正确使用(如哪种场合、对什么人、怎样说)。显然这样的句型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简单的语法能力,后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操练得很好,而一出课堂就不会有效地使用语言。”

3.在教词汇方面,重视中英对应翻译、词组搭配、单词辨义,轻视语音规则拼读、组句和造句。强调短时记忆、机械记忆,忽视以句子为单位的意义记忆。结果,学生死记硬背,孤立地默写单词,却常常不会拼读、造句和使用。

从各种方法误区中不难看出语法翻译法是明显痕迹,说明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之深。这种种已不适应和符合现代英语潮流的固有模式仍被视之为理所当然地普遍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教学方法优劣的标准不是仅仅取决于其使用的普及率,而是依据其教学效率,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取得尽可能高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评价的误区

本文所指的学习评价侧重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或语言。评价误区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的内容上。

1.评价标准偏高。

评价标准偏高表现在:(1)缺乏区别性。一般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肯定方面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多。因为教师们都信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概念:对学生越多表扬、鼓励和肯定,学生就越容易骄傲。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订得越高以为就是严格要求。其表现就是经常用同一种尺度去衡量全体学生,使得各种类型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易于感到失望和常有挫折感,较少或难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2)缺乏全面性。教师往往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根据,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反之则亦然。这样仅仅凭学习成绩来评价,抹杀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不同起点、付出不同努力相应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觉得不公平,特别是只有高分数才能受到教师青睐,学生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达到高分数时,就会放弃努力,甚至放弃学习。

2.评价方式简单生硬。

评价方式简单生硬表现为:(1)缺乏层次性,不少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忽视学习的阶段性,用一刀切的手段去评价任何阶段,如在学习的感知阶段(初期)、理解阶段(中期)、巩固和应用阶段(后期),只要发现学生出错就采取立即、直接、严厉的方式纠正,以为这样不给学生犯错的机会,不容他们出错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结果是初期阶段学生心理过于紧张害怕出错,中期阶段就越怕越容易出错,也就越容易受到批评,到了后期则对教师的批评采取无所谓态度。(2)评价语言简单化。由于教师的态度总过于严厉,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足,教师常以判官式的态度和语言给学生贴上各种肯定或否定标签,使得教师的表扬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批评减少了规劝作用。

从上可见,评价误区的形成也是由于脱离教育心理学、个性心理学、语言学理论知识背景,因而有较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使得评价本身所具备的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规劝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关于语言的最新观点

中学英语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首次列出“为交际”这一术语,使之成为中学英语教学中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例如它为新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功能依据,为英语教师指出了为“用”而教、学生为“用”而学的方向。因此,对英语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应当以是否体现“为交际”来作为重要指标。 因此,今后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应围绕“为交际”这支主线而展开,这必然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大差异,主要特征是:

1.教学目标从过去重视语言形式和语言能力转到加强语言运用。

2.教学内容从以往重视语法条目转到强调语言功能。扩大语言材料(包括真实性)的输入量,使学生更为充分地感知语言。

3.在师生相互作用上,从过去以教师活动为中心单向交流转到强调学生是在教师组织下各种教学活动的主动者,侧重双向、多向交流。

4.教学过程从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到使学生为完成各种任务式的活动而运用语言的交际过程。

5.在纠错策略上,从以往教师见错就纠转到视教学的各个阶段而定。具体而言。在呈现阶段鼓励大胆开口或练习,不宜过多纠错,在操练阶段则重视语言准确性,见错就纠。在交际阶段侧重语言流畅性,少纠或不纠。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热点

1.加强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自信心的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牢固树立语言是在学的过程中学会的而不是仅仅靠教会的思想。教师要加强引导工作,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要逐渐淡化依靠分数、考试管理学生的观念。

2.在课文教学中,加强整体性、意义性和文化性,侧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结合语言知识的学习来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既学习如何正确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又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从而促使观念、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达到交际的目的。

3.在词汇教学方面,重视配合以句为单位教学和组织大量课内外阅读,达到复习、巩固和积极利用词汇的目的。

4.在语音教学方面,重视加强语流教学。这包括重音、节奏、连读、失爆、语调等易于受到忽略的语音教学内容。

5.在语法教学方面,应在结构性练习的基础上加强意义性和功能性练习,使语法规则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上。

总而言之,面对英语教学的种种误区表现,只要从思想认识上入手,以科学的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南彻底转变陈旧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最终才能一步步走出困扰中学英语教学多年的误区。

上一篇:评价权利下一篇:调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