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干预

2024-07-31

保健干预(精选九篇)

保健干预 篇1

关键词:口腔保健,干预性研究,行为,学生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评判人体健康的标准及指标[1,2]。近年来,大学生口腔健康日益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调查研究证实,高校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不佳,主要与大学生口腔知识认知不足及口腔卫生不良行为有关,亦与社会对口腔卫生保健宣传力度不够有关[3,4,5]。高校大学生口腔卫生保健行为有待进一步强化,入校后应加强大学生的口腔预防与保健宣传教育[6]。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更为有效的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维护青年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为此,笔者以校医室为依托,于2015年10月份对某师范院校新入学大学生实施为期4周的口腔保健综合干预,并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干预评价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曲阜师范大学某专业2015年9月新入校的一年级的2个班级80名新生,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名。其中研究组男生26名,女生14名,年龄为17~19岁,平均年龄(18.25±1.14)岁;城镇学生16名,农村学生24名。对照组男生29名,女生21名,平均年龄(18.49±1.21)岁;城镇学生19名,农村学生21名。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口腔保健行为调查表(ques-tionnaire about oral health behaviors,QAOHB)。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案》[7],自行设计调查表,采用单独问答式调查。口腔健康行为(刷牙习惯、口腔卫生措施、口腔预防措施)的每一项设为1分,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不得分,满分为15分。0~7.9分为差,8~11.9分为一般,12~15分为良好。(2)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ral hygiene index-simplified,OHI-S)和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8]。简化口腔卫生指数包括简化软垢指数(debris indexsimplified,DI-S)和简化牙石指数(calculus index simplified,CI-S)。(3)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14,OHIP-14)中文版[9,10]。该量表共14个条目,分为4个维度,即由口腔疾病引起的独立能力减弱维度(5个)、心理不适维度(3个)、身体功能不适维度(3个)和口腔本身疼痛与不适维度(3个)。每个条目均按5级评分,包括“无”(0分)、“很少”(1分)、“有时”(2分)、“经常”(3分)、“很经常”(4分),总分0~56分。得分越低,表明口腔健康生活质量越好。该量表分半信度系数为0.897,克朗巴赫信度系数为0.946。OHIP-14得分以12分为界值点,≥12分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不良,<12分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良好[11]。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是反映口腔疾病及其防治对于患者的身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影响的综合评估[12]。

1.2.2干预方法

研究人员于2015年10月对新入校大学生告知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征得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干预前,首先由口腔科专业医师对符合入组条件的80名新生口腔卫生保健行为及口腔卫生水平等情况进行调查。然后依据数字表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名,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口腔保健行为、口腔卫生指数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不给予专业性口腔卫生干预措施,保持学生原有的口腔卫生习惯,允许实施自我口腔卫生管理行为。研究组实施口腔保健综合干预模式,干预方案由参加本研究的学院校医室口腔专业医师制定(表1),口腔保健医学知识教育由口腔专业医师负责实施,心理卫生知识教育聘请资深心理治疗师专家讲授。于每周六上午9:00-11:00组织大学生在事先指定的教室里参加讲座,同时发放《口腔健康知识小册》;另外,向研究组的大学生提供统一市面销售的同一品牌含氟牙膏和牙刷。

1.2.3 口腔检测方法

每次检查均使用统一检查器械,检查器械为消毒后的口镜、探针、牙周探针、自带光源的光纤口镜,固定由2名经过严格培训的口腔医师完成,方法为常规临床检查方法。测量GI的方法:在每位患者的16,21,24,31,34,46等6个代表性牙的颊面近中、远中乳头以及中央、舌面中央,用钝头探针进行检测。将每个牙的4个数值相加除以4即为该牙的分值。将受检牙的分值相加除以受检牙数,得出该患者的分值。GI的指标:正常龈计分为0分,轻度炎症(轻度颜色改变、水肿、探诊不出血)计分为1分,中度炎症(发红、水肿,探诊出血)为2分,重度炎症(明显发红、水肿、溃疡、自发出血倾向)为3分;凡患者的牙龈指数分值在1.5以上者,诊断为牙龈炎。测量OHI的方法:让受检者咀嚼菌斑染色片1 min,吐去后再以清水100 m L漱口。检查前牙唇面、磨牙颊面和合面的菌斑染色范围。菌斑染色指数计分标准:唇颊面或咬合面无染色为0分,唇颊面或咬合面染色范围<1/3牙面为1分,1/3~2/3牙面为2分;>2/3牙面为3分;以公式OHI=菌斑计分总和/受检牙面数,计算出OHI。DI-S记分标准:0=牙面上无软垢,1=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2=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2/3,3=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CI-S:0=龈上、龈下无牙石,1=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2=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在牙面1/3~2/3或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3=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或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口腔卫生保健行为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QAOH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QAOH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比较,研究组口腔卫生保健行为评分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对照组在刷牙习惯维度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口腔卫生措施及口腔预防措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注:研究组自身干预前后比较,a为P<0.01;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比较,b为P<0.01。

2.2 干预前后两组口腔卫生状况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DI-S,CI-S,G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研究组DI-S,CI-S,G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组内干预前后比较,研究组DI-S,CI-S,G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注:研究组自身干预前后比较,a为P<0.01。

2.3 干预前后两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OHIP-14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研究组OHIP-14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组内干预前后比较,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对照组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4。

注:研究组自身干预前后比较,a为P<0.0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具有口腔保健行为能力、口腔卫生水平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等相似基线资料的两组大学生,经过不同的口腔健康管理措施后,其口腔保健行为能力、口腔卫生水平和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对照组口腔保健行为能力较干预前有明显变化,而口腔卫生水平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变化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学生口腔健康自我管理行为能力不高、干预时间较短(仅为4周)有关。提示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及其相关生活质量是良好口腔卫生保健行为长期坚持的结果。在实施口腔卫生保健行为干预后,研究组口腔保健行为能力、口腔卫生水平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均较干预前有明显变化,效果亦明显好于对照组。表明积极主动的口腔卫生健康干预有助于提高口腔卫生保健行为能力,改善口腔卫生,提高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口腔健康自我管理模式。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因素发挥了积极作用。(1)口腔卫生知识教育。调查研究证实[13,14,15],大学生对口腔疾病缺乏全面的了解,口腔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较低,特别是一些口腔常见病知晓率不高。缺乏口腔健康教育是导致大学生口腔卫生状况欠佳、口腔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更多的口腔卫生知识,建立健康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16]。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实施口腔卫生知识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与掌握口腔疾病知识,提高了对口腔疾病认识水平,为防治口腔疾病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研究组大学生在口腔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与有关研究一致[17,18],即增加口腔保健的知识教育能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口腔卫生现状。(2)口腔保健行为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教育。相关研究证实[19,20,21],大学生口腔卫生行为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口腔保健行为是口腔卫生状况的影响因素之一,因为口腔的许多疾病来源于不恰当的口腔卫生行为[22]。同时调查显示[23],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存在过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口腔保健行为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干预。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口腔保健行为指导,使大学生刷牙习惯、口腔卫生措施及口腔预防措施等口腔保健行为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采纳了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从而使大学生保持了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纠正了不良的生活方式,更好地改善了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3)心理卫生知识教育。调查研究表明[24,25],师范院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及心理压力。有学者报道[26],口腔卫生与心理压力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心理压力和忧郁是患重度牙周病的危险指证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研究组实施心理卫生教育,提高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心理因素与口腔卫生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改善了口腔卫生健康状况,提高了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上述结果亦说明,只有全面改善与消除影响口腔卫生水平及生活质量的诸多行为因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浅谈妇女围绝经期变化与保健干预 篇2

[关键词] 妇女;围绝经期;变化;保健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1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64-02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40岁左右开始出现内分泌、生物学变化与临床表现直至绝经后一年。此期由于女性激素水平和卵巢功能的降低容易出现一些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和生物学紊乱,从而导致与生理和心理相关的一些临床症候群,我们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烦躁易怒、失眠多汗、骨质疏松等[1],我国约有70%的中老年女性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甚至带来身心疾患,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生活负担。在我国大部分女性对围绝经期的相关认知和保健知识仍然匮乏,因此针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保健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1 围绝经期症状

围绝经期女性的症状主要以月经紊乱、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异常、血管舒缩状态等变化为主,但也有少数女性可无明显上述症状。

1.1 月经变化 月经紊乱是围绝经期的最明显也最常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激素水平以及卵巢功能衰退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的延长或缩短、经量增多或减少等,少数女性会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大出血等情况,患者容易出现贫血。

1.2 神经系统变化 围绝经期女性多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常出现失眠耳鸣、头晕胀痛、心悸不安等症状。也容易出现烦躁易怒、抑郁焦躁、情绪不稳记忆力下降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患者常常不能自我控制。患者还常常会表现出潮热盗汗,其特点是反复出现阵发性潮热、出汗,祖国医学上形象的表述为“烘热汗出”,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此种症状也主要是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的血管舒缩状态的改变所致。

1.3 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围绝经期女性常常会出现胸闷不适、心慌气短等症状,多数是由于代谢、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导致的心律不齐、血压不稳造成的,治疗时需排除冠心病、恶性高血压等其它急症的可能。有研究表明围绝经期女性的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均会增加[2]。

1.4 代谢异常 我国女性约从40岁开始会出现钙质的流失,尤其是绝经期女性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雌激素的缺乏导致破骨作用大于成骨作用,患者易出现骨骼相关的病变,例如脊椎压缩性骨折等。除了骨质疏松之外,围绝经期女性还易出现血脂代谢的异常,因此血管硬化的发病率会增高,腹部和臀部脂肪开始堆积易导致肥胖。

1.5 泌尿生殖系统的异常 由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性激素缺乏,患者阴道会萎缩、分泌物减少,以至于阴道干燥、感染率增加、性欲降低;此外患者容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尿路感染症状。

1.6 其它异常变化 如由于雌激素的缺乏围绝经期女性会出现皮肤、毛发的改变,包括皱纹增多、干燥、色素沉着等,阴毛、腋毛变少、脱发等。患者容易出现疲乏、眩晕、食欲下降等其它症状。

2 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干预

针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对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干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部分女性对围绝经期认知及保健知识相对比较匮乏,保健工作人员应深入基层多种方式广泛全力开展围绝经期卫生宣传工作,例如开展专题讲座、放映相关健康教育宣传片等,提升女性对围绝经期的正确认识,学会自我保健及监测。

2.2 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情况 情绪及心理障碍是围绝经期女性健康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或精神系统的异常患者经常出现情绪的异常,容易出现精神和心理压力过大,严重时易导致身心疾患。心理社会因素等会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对于存在抑郁、焦躁等精神状况的女性予以心理干预及引导,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3 生理健康状况的干预 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的系列症状归因于年龄发展到一定后出现的生理变化,包括卵巢功能减退、激素代谢的紊乱等,尤其是雌激素的缺乏影响各个症状的发生。根据围绝经期女性的生理变化,日常生活中进行针对性的保健干预就显得尤其重要。例如针对代谢紊乱情况,此期女性应注意适当补充钙剂,增加日晒时间,同时应合理膳食,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拒绝“三高”饮食,控制体重,预防高脂相关的疾病。同时注意外阴保持清洁,减少泌尿及生殖系统的感染机率[3]。

2.4 药物干预在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的或雌激素明显缺乏的患者可进行个体化、小剂量的雌激素干预治疗。但是对于用药患者应给予全程监测和长期随访。虽然雌激素治疗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适当的雌激素相关治疗性激素低下相关疾病的有效措施。相关研究调查发现激素替代治疗、补充钙剂等方法可缓解围绝经期症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生殖泌尿系统的感染率,对骨质疏松等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4]。

3 结 论

圍绝经期是每个女性都要经历的一个生理变化期,对围绝经期的保健工作除了传统的激素替代治疗干预和对妇科相关疾病的防治之外,同时应加强围绝经期相关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辅导,提高女性对此期的症状的认知和自我保健,以预防为主,加强保健工作,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心理和精神压力,从而使大多数女性能够顺利渡过围绝经期。

参考文献

[1] 秦家云,刘晓燕,王丽平,等.血清性激素,血脂水平与围绝经期症状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009):1483-1486.

[2] 牛艳翠,宋书波,赵洛沙.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51-53.

[3] 黄秀凤,郑奋,王丽萍,等.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539-540.

保健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3年于偏关县妇幼卫生保健院接受口腔检查的儿童73例, 其中男39例, 女34例;年龄3~6岁, 平均 (4.3±0.1) 岁。龋齿的诊断均符合我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36例, 观察组37例。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干预前对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儿童口腔健康问卷调查, 了解其刷牙时间、次数、方法、饭后漱口习惯。对口腔状况进行统一检查并记录保存。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的口腔保健指导, 观察组儿童进行口腔综合保健干预, 具体如下。

1.2.1健康宣教

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 使用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图册, 通过形象的图片告知儿童刷牙的正确方法及步骤。选择动画片讲解口腔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 讲解正确爱护口腔健康的卫生习惯。每月月初组织儿童参与口腔卫生保健讲座。通过对口腔保健及龋齿发生发展危害的认识, 使其掌握预防方法, 自觉遵守相关口腔保健措施。

改变家长错误的思想, 告知家长乳牙龋齿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同时做好家长的指导, 若儿童发生龋齿需及时治疗, 若延误儿童龋齿治疗的最佳治疗时机可能发生严重后果, 甚至并发牙周等其他疾病。建议家长做好日常监督工作, 及时纠正儿童出现的不正确行为。

1.2.2 规范儿童饮食习惯

儿童的饮食习惯对牙齿的发育具有明显影响,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增加儿童患龋齿的概率。指导儿童饮食, 适当增加粗纤维食物, 控制儿童睡前摄入酸奶或甜性食物, 指导家长做好儿童饭后漱口的工作。因为适量多吃粗纤维食物可帮助清洁儿童牙齿牙面的残留物质, 同时锻炼儿童的咀嚼功能, 可起到口腔自净的作用, 降低儿童发生龋齿的概率。而儿童摄取甜食和酸性食物, 推荐在两餐之间进行, 可降低酸性食物和甜食与牙齿的接触时间及频率, 减少对牙齿的腐蚀和磨损。同时食用酸性食物时需确保食物的安全性。甜性食物中最为需要限制的是蔗糖, 目前口腔医学认为引起龋齿的罪魁祸首是蔗糖。蔗糖对牙菌斑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而菌斑中寄生的细菌可分解蔗糖产出酸性代谢物质腐蚀牙齿。告知家长尽量减少儿童食用蔗糖的次数, 并减少蔗糖与儿童牙齿的作用时间。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讲,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其口腔健康尤为重要, 甚至对以后成年具有良好的作用, 家长需协助其养成良好习惯。

1.2.3 规律检查

定期检查儿童口腔健康状况, 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不良问题及时处理, 并根据检查结果适当调整口腔综合保健干预内容。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儿童半年后的正确刷牙比例、每天刷牙次数、饭后漱口比例、牙齿保健知识掌握程度及龋齿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的正确刷牙比例、刷牙次数比例、饭后漱口比例及龋齿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儿童的正确刷牙比例、刷牙2次以上比例、饭后漱口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而龋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儿童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刷牙时间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为91.9%;对照组为5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每次刷牙时间为 (3.0±1.0) min, 观察组每次刷牙时间为 (3.1±1.0) min, 两组儿童刷牙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龋齿对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危害较为严重, 且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 龋齿在我国儿童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龋齿发生的早期只是牙齿表面的表浅小洞或者黑色小沟, 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 会导致龋洞加深、牙齿疼痛、甚至继发牙周疾病。常规的口腔保健对儿童的意义不大, 不能有效预防龋的发生。口腔综合保健干预是一种包括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在内的预防措施, 通过干预可有效减少儿童口腔内细菌滋生, 可有效防治龋齿的发生, 并减少对恒牙的损伤。口腔健康综合保健需要监护人和医务人员及儿童的共同努力, 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指导, 监护人监督儿童依据指导正确地进行口腔维护, 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儿童的正确刷牙比例、刷牙次数比例、饭后漱口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说明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对儿童的口腔健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指导儿童少食甜食、饭后及时漱口, 在降低儿童龋齿发生率的同时提高了儿童对口腔知识的认知程度。而两组儿童刷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随着科技的发达及相关资料的普及, 3min的刷牙时间已广为人知。本研究发现, 口腔综合保健可明显降低儿童龋齿的发生率, 与王艳君[2]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口腔综合保健干预对儿童龋齿的预防有良好效果, 可提高儿童对口腔健康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 改善不良饮食行为, 同时降低龋齿的发生率, 对儿童口腔保健具有深远的影响, 值得在儿童口腔保健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贾智波, 程峰.分析儿童龋齿预防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3) :1122-1123.

保健干预 篇4

【关键词】孕期保健;出生异常;新生儿

Study on the relevance of prenatal care interventions and neonatal health

Wang Man-li

The Second Division of Obstetrics, Women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Center of Luoyang City, Luoyang 471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renatal care on neonatal health. Methods: The study group members were pregnant and had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while control group did nor do so.. The birth abnormalities of neonatus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eonatal health status of study group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ata of the two groups of neonatus undergoes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Health interventions on pregnant women during pregnanc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ate of neonatal birth abnormaliti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neonatal health.

[Key words] Prenatal care; Birth abnormalities; Neonatus

妊娠与生育从妇女妊娠开始,经历分娩、产褥等全过程。孕期妇女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健康状况[1-4]。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与婴儿死亡率和儿童发病率有着重要的关联性[4]。本文以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收诊的孕妇为对象,通过研究组和参照组新生儿的健康状况的对比,来探讨孕期保健与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关联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孕妇共354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32例,其中初产妇201例,经产妇31例,最小及最大年龄分别为20岁和40岁,平均年龄(26.8±0.6)岁;对照组122例,初产妇98例,经产妇24例。最小及最大年龄分别为19岁和42岁,平均年龄(28.9±0.5)岁;两组孕妇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为未经系统的孕期保健干预的分娩者,而研究组经过系统的孕期保健教育(包括定期产前检查、系统孕期保健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教育培训以及孕期营养指导等)。产后的护理、母乳喂养指导及新生儿保健措施2组情况相同,不对2组对象和调查人员进行暗示或进行特定目的之说明。

依据孕期妇女妊娠的特点,孕期保健干预相应地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1.3 研究指标

对所有孕妇的新生儿出生异常及患病情况进行如实记录。非健康情况主要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腹泻、高胆红素血症、头颅血肿、先天畸形、新生儿脐炎、肺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和t检验。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指标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均以P<0.05作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出生时异常者共7例(3.02%),新生儿患有各类疾病者11例(4.74%);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表现异常者共10例(8.20%),新生儿患有各类疾病者14例(11.47%)。详细数据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出生时异常以新生儿窒息为主,新生儿疾病以新生儿腹泻为主,其次为新生儿肺炎;研究组新生儿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异常及疾病数据均经过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影响生殖健康的各阶段中,妊娠与分娩是极其关键的两个过程。本研究表明,对孕期孕妇进行保健干预,能够明显降低新生儿出生时的异常情况以及新生儿患病率,有效提高新生儿健康状况。但孕期保健需要来自多方面的通力协作,通过采取措施以大力推进、推广孕期保健工作的开展,比如建设妇幼保健网、完善孕产妇转诊机制及流程以及加大对流动人员管理等。唯有此,才能使我国在生殖健康尤其是孕期保健建设方面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朱兰芳.孕期保健干预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1,8(27):91

[2] 孟文娟.做好孕期保健 保证分娩质量[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2):5011-5012

[3] 孟杰婵.浅析孕期保健对分娩方式及围生儿的影响[J]. 基础医学论坛,2013,17(14):1801-1803

保健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1820例参与我院儿童保健服务的儿童资料。其中, 男980例, 女840例, 年龄0~3岁, 平均年龄1.8岁。

1.2 方法

(1) 人员安排:共安排6名专职从事儿童保健人员。其中, 正主任医师1名, 副主任医师1名, 住院医师2名, 护士2名。对6名人员进行儿童心理行为等专业的保健知识培训[1]。 (2) 时间安排:本院出生的婴儿, 征求家长意见, 在出生后3d内为新生儿建立个人电子保健档案, 非本院出生婴儿采用预约方法在工作时间内建立电子保健档案。 (3) 传统儿童保健模式:婴儿在2岁之前, 每3个月进行一次基本的身体检查, 检查内容:体质量、身高、胸围、头围以及心肺听诊等。对体弱儿、高危儿、遗传病以及出生缺陷婴儿进行筛选, 特殊管理。预防贫血、腹泻、佝偻病、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 按计划接种免疫疫苗。 (4) 心理行为评估:对婴儿进行神经行为测定 (NBNA) 。判断标准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以及上海惠城软件开发的“婴儿气质量表”[2]。 (5) 早期干预方法:对婴儿父母进行母乳喂养、断奶方法等科学喂养指导;幼儿日常照顾技巧、防止意外等幼儿常识指导;知识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儿童喂养、睡眠注意、疾病预防、玩具选择等[3]。根据父母反馈情况针对性地实行健康教育手段;举办讲座, 对幼儿父母进行幼儿日常生活知识指导;设立图书室, 提供早期教育图书。

1.3 效果判断

1.3.1 评价时间

以父母第一次带幼儿进行儿童保健服务为第一次评价, 之后3个月进行一次评价。从1820例入选儿童中随机抽取100例参与保健服务儿童的家长作为干预组, 从本院同期儿科门诊中随机选取100例不参与保健服务的同龄儿童的家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1.3.2 评价内容

(1) 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科学喂养方法、日常照顾方法、幼儿卫生常识注意、生长发育的标志性月龄等, 对家长的育儿知识进行调查。 (2) 生长发育评价。以我国2005年颁布的7岁以下体格发育测量表为标准判断。 (3) 智商测试。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 可以有效判断幼儿是否有生长发育偏离, 以便实行早期干预措施。

2 结果

2.1 2009~2012年入选儿童依从率

在儿童保健全程中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以及早期干预之后, 参加我院儿童保健服务的人数逐年提高, 每三个月按时到医院体检的人数提高, 依从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如表1所示。

2.2 育儿知识知晓率以及体格发育和智商发展情况

参与儿童保健服务的干预组儿童家长与门诊儿童家长 (对照组) 的育儿知识知晓率见表2, 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体格发育以及发育商情况见表3, 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儿童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没有包含在传统的儿童保健服务中[4]。传统的儿童保健服务只包括一般的身体检查, 如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 还有计划免疫接种。这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家长的需要, 尤其是幼儿家长。随着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 转变服务模式, 树立新的服务观念是现代医疗改革的必然趋势, 要建立以保护群众健康为原则的防治综合型的主动服务模式。在医院的儿童保健服务中, 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儿童保健服务, 增加新的服务内容, 如日常饮食营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常见病预防、早期教育、心智发育咨询和筛查等。增强与儿童家长的沟通, 了解家长对保健服务的需要, 尽量满足其要求, 进行相应改革, 实行综合服务体系。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行新的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之后, 家长参与儿童保健服务的人数增加, 依从性得到显著提高。

医院在实施儿童保健服务过程中, 重点是指导服务和监测服务, 实现系统性、全面性和整体性。除此之外, 要进行更深入、更专业的保健服务, 对儿童进行疾病筛查, 实行专门的指导和干预。因此, 这是对医务人员的一个新挑战, 医院要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医务人员实行专门的业务培训, 并经常开展学术交流会, 让他们学习学科新知识和边缘知识, 以培养专业的儿童保健服务人员。针对每一个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给予针对性的膳食营养指导, 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和早期干预技巧等。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参与新的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儿童家长的育儿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门诊儿童家长, 而且参保儿童的体格以及发育商均优于门诊儿童家长。因此, 新儿童保健服务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发育。

终上所述, 儿童保健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以及早期干预, 可操作性强, 而且效果良好, 可以有效减少儿童行为问题以及常见病的发生, 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潘惠妮, 陈少梅, 吴郁丽, 等.1200例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临床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0) :1339.

[2]毛美玲, 王秀玲, 张凤珍, 等.儿童保健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00, 12 (9) :1478-1479.

[3]肖素立.加强儿童保健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3) :44.

保健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校新入学的大学生430人为调查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183人, 女生247人。

1.2 方法

1.2.1 有关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和卫生行为教育干预方法 教师在教育干预前发调查问卷, 然后进行有关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和卫生行为教学, 教育内容涵盖了问卷内容, 主要包括口腔科学的一般知识, 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及方法, 龋齿及牙周病对健康的危害与防治、颞颌关节紊乱病症状调查及口腔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等。在教育干预结束后, 再次填写与教育前内容相同的“口腔保健知识调查问卷”, 以此进行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1.2.2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内容包括: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口腔卫生行为执行情况;颞颌关节紊乱病症状调查, 各提出6道知识题。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教育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 当场发卷, 当场收回。教育前发放430份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401份, 有效率93.26%;教育后发放410份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392份, 有效率95.63%。

1.2.3 统计分析 口腔保健知识教育干预前后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主要采用率的检验进行分析, 并进行X2 检验。

2 结果

2.1 教育前后大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教育干预前后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只有糖果对牙齿有害者无显著性差异, 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1。

从表1可见, 教育干预后口腔保健知识提高率 (依次为44.38%、67.39%、36.76%、72.88%和62.67%) 。

2.2 教育前后大学生口腔卫生行为改变比较 教育干预前后口腔卫生行为知识题, 答对率只有选择竖刷法刷牙者无显著性差异, 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从表2可见, 教育干预后口腔卫生行为改变提高率 (依次为7.48%、21.47%、21.02%、25.89%和61.54%) 。

2.3 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情况 被检查的430名大学生中有186名患TMD, 发病率为43.26%, 其中男生89人, 在男生中的发病率为48.63%;女生97人, 在女生中的发病率为39.27%, 男生发病率高于女生, 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 颞颌关节弹响、张口受限、夜磨牙, 紧咬牙习惯男生高于女生, 颜面部关节疼痛和咀嚼习惯女生高于男生, 经常头痛男女生无差异。

3 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社会交往日益频繁, 人们对口腔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3]。口腔保健知识及良好的口腔卫生保健行为是确保口腔健康的基础[4]。笔者认为, 在学校健康教育中, 采取多种形式, 针对学生的求知特点和对健康的需求,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口腔保健知识、技能传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教育内容、活跃的教学气氛, 突出重点, 切合实际, 循序渐进, 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 纠治不良口腔卫生行为, 保证口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颞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医学临床最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5]。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大, 颞颌关节紊乱病作为一种容易受到精神、情绪影响的心身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显著提高[6]。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 颞颌关节紊乱病好发于青壮年, 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7,8], 但我们的结果却发现男生高于女生, 可能与高考刚结束, 男生比女生更注重高考有关。

4 结论

大部分学生口腔预防保健意识比较低, 必须加强宣传口腔预防与保健知识, 使他们学到更多的口腔卫生知识, 建立健康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并指导学生有病及时就诊,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口腔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口腔卫生知识、健康态度和口腔卫生习惯及颞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我校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了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和卫生行为教育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及颞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症状调查。结果 教育干预前后口腔卫生行为6道知识题, 答对率只有选择竖刷法刷牙者无显著性差异, 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率为40%, 男女生发病率无差异。教育干预前多数大学生对口腔保健知识认识不足, 没有正确的口腔行为;教育干预后大学生多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 使他们学到更多的口腔卫生知识, 建立健康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关键词:口腔保健知识教育,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6.

[2]陈春英, 何红.某医学院专科应届毕业生口腔卫生知识与口腔保健行为调查[J].广东牙病防治, 2009, 17 (6) :262-264.

[3]刘雪楠, 张博学.牙刷消费情况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 1997, 8:13-15.

[4]马涛.口腔预防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

[5]邱蔚平.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05.

[6]刘斌钰, 马晓红, 马存根.大同大学医学院大学生颞颌关节紊乱征与SCL-90调查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9, 11 (2) :110-113.

[7]张静莹, 张引成, 谢中秋, 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人格特征[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7, 24 (4) :245-247.

保健干预 篇7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作用效果

在常规的体检中发现, 目前学龄前儿童视力疾病位居首位, 且呈现年龄下降, 发病率升高的趋势, 因此, 儿童视力保健工作受到了广大家长的重视, 尤其是年龄在3~6岁的学龄前儿童[1]。相关研究报道, 在学龄前是儿童完成眼功能发育的时期, 是争取视力健康发育的关键, 因此, 做好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保健至关重要[2]。为探究社区护理干预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作用效果, 本次研究共选取某社区两所幼儿园的35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具体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某社区一幼儿园的学龄前15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 选取同一时期该社区的另一所幼儿园的学龄前200例儿童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67例, 女83例, 年龄在3~6岁, 平均年龄在 (4.2±1.1) 岁, 观察组中男103例, 女97例, 年龄在3~6岁, 平均年龄在 (4.0±1.3) 岁, 两组儿童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幼儿园的老师和儿童家属对儿童行不定期的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合理饮食、预防龋齿、眼保健操等;观察组对儿童行系统性的社区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成立社区护理小组:由社区中心的医护人员组成, 所有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 按照预案进行开展工作。 (2) 建立儿童个人档案:所有学龄前儿童半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对于存在视力问题的儿童要严格按照医师的医嘱进行检查, 所有儿童的检查结果要严格进行记录, 观察儿童视力保健的问题, 并开展下一步的计划。 (3) 健康教育内容:为加强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保健, 要求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0.5 h, 眼睛与各种电子产品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屏面对角线的5~7倍, 看书时保持眼睛和书本的距离在30 cm左右, 每天进行一次眼保健操,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在手接触眼睛前, 要洗手, 保持手部的卫生, 不要用脏手揉摸眼睛。 (4) 向儿童和儿童的家属发放免费的视力保健宣传资料:可以采取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向儿童及其家属发放视力保健的宣传手册, 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特点, 可以在宣传手册上用有趣的图片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向儿童讲述长时间的玩游戏、看电视等对眼睛的伤害, 告知儿童经常用手揉眼睛的害处, 加强儿童对视力保护的意识, 对于配有文字的部分可以由老师或者家属陪同儿童共同阅读, 从而纠正不健康的用眼行为。 (5) 定期举办讲座:社区的护理人员定期对观察组幼儿园的儿童举行保护视力的讲座, 向儿童讲述正确的写字姿势、用眼环境等相关指导, 加强儿童家属对保护视力的教育, 间接的减轻儿童对视力的损伤。 (6) 电话随访:通过电话随访的形式, 了解患儿在家内对视力的保护情况, 告知其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予以纠正。

1.3 观察指标:

以两组儿童的用眼行为和视力下降情况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 分析社区护理干预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作用效果。

1.4 评价标准:

采取评分对学龄前儿童的用眼行为进行评价, 用眼行为主要包括正确的读写姿势、经常洗手、每天做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眼保健操, 每项行为总分为10分, 分数越高, 保护效果越好[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版本为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本次实验数据, 视力情况以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评分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龄前儿童的用眼行为评分比较结果:

经过比较结果显示, 对照组学龄前儿童的各项用眼行为评分均低于观察组, 组间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比较两组学龄前儿童干预前后的视力下降情况:

在干预前, 对照组学龄前儿童视力下降的有53例, 占总比例的35%, 观察组学龄前儿童视力下降的有62例, 占总比例的31%, 组间比较, P>0.05, 干预后, 对照组学龄前儿童视力下降的有41例, 占总比例的27%, 观察组学龄前儿童视力下降的有27例, 占总比例的14%, 组间比较 (χ2=10.478, P<0.05) 。

3 讨论

对于学龄前儿童由于其年龄较小, 自我约束力较差, 因此要求予以儿童健康用眼的相关指导教育[4]。社区干预主要通过成立社区护理小组, 对儿童的体检情况建立相应的档案, 并予以相关的用眼健康教育, 普及眼保健知识, 提高家长对视力保健的重视和了解, 改善儿童的不良习惯, 从而控制儿童视力下降。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注重手部卫生、定时做眼保健操可以刺激神经, 加强眼部的血液循环, 消除眼部的疲劳[5,6]。干预护理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用眼行为的养成, 减轻眼肌的负担, 从而有效的保护视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学龄前儿童的各项用眼行为评分均低于观察组, 干预后, 对照组学龄前儿童视力下降的有41例 (27%) , 观察组学龄前儿童视力下降的有27例 (14%) , 组间比较, P<0.05。综上所述, 应用社区护理干预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 效果显著, 有效的提高了学龄前儿童视力, 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小丽, 林毅容, 严冬梅, 等.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社区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 2011, 18 (2) :68-70.

[2]刘丹, 苗凤华, 秦波, 等.对儿童视力保护的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5) :199-200.

[3]赵玉珠.儿童近视眼早期的护理干预与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1) :223-224.

[4]应碧荷, 朱莉, 朱舜.社区护理干预降低小学生近视眼/沙眼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0, 15 (4) :82-84.

[5]陈小丽, 严冬梅, 陈云瑚.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儿童视力保健知识需求调查[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0 (11) :63-64.

保健干预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浙江中医药大学一、二、三、四4个年级任选男、女各75名, 共600名大学生进行亚健康筛选。对筛选的大学生总分≥35分作为亚健康状态的判定标准, 从中任意选取80名作为被试进行分组, 其中男生30名, 女生50名。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人, 其中男生15人、女生25人, 实验组实施传统保健干预, 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随其保持日常生活和学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查阅、网络检索等方法查阅收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对亚健康、大学生亚健康、传统保健体育与亚健康等为主题的文献和研究结果, 查阅了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 整理分析相关资料, 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访问相关领域专家, 征求具体要求和干预方法等意见。

1.2.3 调查问卷法

该研究采用首都医科大学研发《亚健康状况问卷 (SHSQ-25) 》自评量表, 闫宇翔等[6]对该问卷的拟定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问卷调查的效度已被国际认可, 作为研究亚健康广泛使用, 此调查问卷共25题, 分为疲劳症状、心血管症状、胃肠道症状、免疫力症状、精神症状5个维度, 采用Likert5级记分法, 分别赋值0~4分 (“完全没有”0分、“很少有”1分、“有”2分、“多数有”3分、“总是有”4分) 。亚健康状态的界定值≥35分。Chronbach’s系数为0.92, 且P<0.05,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实验前发放问卷80份, 回收80份, 有效率100%;实验后发放问卷80份, 回收80份, 有效率100%。

1.2.4 实验法

将筛选出的80名医学院校存在亚健康状态的学生, 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对照组) , 对照组不进行传统保健干预, 实验组进行有组织的传统体育保健干预, 传统保健内容为太极拳, 锻炼时间为每周一、三、五3次, 时间为60 min, 为期三个月, 三个月后再对两组统一进行亚健康状况问卷调查, 以检测实验前后亚健康状况的变化。

1.2.5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将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t检验, 以显著性水平P<0.05为差异性检验标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问题, 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2 结果

2.1 实验条件的控制

控制各种实验条件, 使实验组、对照组影响结果的外因尽可能减少, 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对比性, 教学实验前严格进行了教学实验分组, 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 对两组实验对象用《亚健康状况问卷 (SHSQ-25) 》收集数据, 经T检验, 结果P>0.05, 表明干预前总分及各项因子无显著性差, 见表1。

2.2 大学生亚健康实验前和实验后比较

大学生亚健康经过三个月的传统保健体育干预后, 对照组总分值50.4±6.55, 实验组总分值38.45±6.02,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间总分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对照组疲劳症状值17.23±4.62, 实验组15.2±3.46,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间疲劳症状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对照组心血管症状值2.18±1.43, 实验组1.80±1.32,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间心血管症状的变化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对照组胃肠道症状值7.88±2.72, 实验组5.88±2.00,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间胃肠道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对照组免疫力症状值6.80±1.45, 实验组4.62±2.27,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间免疫力症状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对照组精神症状值16.45±3.44, 实验组10.78±3.61,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间精神症状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大学生亚健康的原因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体质较差, 身体素质差, 身体容易出现疲劳状态;二是免疫功能低下, 大学生学习任务重, 自我要求高, 精神压力大, 饮食作息时间不规律, 容易生病, 导致生理功能失调;三是家庭、社会交往问题,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家庭、性格情况各不相同, 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出现营养不良, 会产生自卑心理, 羞于与同学交往, 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社交能力, 容易产生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状态;四是生活习惯差, 缺乏体育锻炼。长期以往, 机体将处于亚健康状态。

3.2 传统保健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从表2得出:为期三个月的太极拳练习对亚健康的总分及疲劳症状、胃肠道症状、免疫力症状、精神症状均值都有下降趋势, 且P<0.05达到显著水平, 对心血管症状没有太大的改善。太极拳融合儒教、中医和医学为一体。练习太极拳时讲究的是刚柔相济、能使人的心态平和, 精神高度集中, 为了保证每一个动作做到缓慢均匀而且轻柔缓和, 必须要把身体每一个部位的运动神经系统调动起来, 达到身心合一, 让学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神经系统得到有效锻炼。其次, 太极拳对循环系统也有调节作用。学生在练习太极拳时, 要有深长均匀的呼吸, 调动膈肌和腹肌, 能有效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 有效改善胃肠道功能, 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变大学生不良习惯导致的消化系统紊乱。其三, 太极拳具有调节心理作用。大学生在各种压力的情况下, 容易产生焦虑、郁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 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其身体和精神逐渐放松, 起到调身、调息、调心的作用, 修身养性, 在练习过程中, 逐渐领悟太极拳的深奥之处, 汲取精华。太极拳能强健五脏、改善五脏功能, 起到调整人体不良情绪, 调节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是机体全面调养的传统保健体育。

4 结语

传统保健体育太极拳练习是一种相互配合的运动, 体动、意动、气动三者合一, 内练筋骨, 外练身体, 具有改善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庆辉, 彭再如.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成因及运动处方干预探讨[J].黑龙江医学, 2013, 37 (8) :105-107.

[2]李庆辉, 王天明, 范才清, 等.处方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改善效果评价[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3 (5) :231-233, 252.

[3]解保童.82%受调查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N].河北日报, 2010-11-18.

[4]王合义.特定人群健康状况系统模型及分析[D].天津大学, 2008.

[5]闫宇翔, 徐娟, 刘佑琴, 等.健康状态评价问卷的拟定及其信度、效度检验[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6) :579-582.

保健干预 篇9

1 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 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 膏粱厚味, 损伤脾胃, 致脾胃运化失职, 积热内蕴, 化燥伤津, 消谷耗液, 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 :“此肥美之所发也 ,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糖尿病患者饮食应该是平衡膳食, 所含的营养成分要全面, 比例要适当, 要求食用低盐、低热能和低脂肪食物, 限制淀粉的摄入量, 可适当吃些粗粮如荞麦、玉米、小米等, 戒烟限酒, 忌食肥甘, 饮食宜清淡, 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对糖尿病的康复非常重要。

2 适当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 , 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 , 多者千步, 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 稍畅而坐”。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的, 以不疲劳为度, 不能强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快速行走、太极拳、游泳、老年广场舞等。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 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合并冠心病、肾病者, 更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

3 药物治疗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 以西药为主, 控制病情的发展, 待血糖控制稳定以后, 可改用中医药治疗。一般根据本病的症状, 舌苔, 脉象, 归纳本病临床演变为以下四个阶段。

3.1 燥 热炽盛

疾病初期, 多食, 消谷善饥, 口渴多饮, 咽干舌燥, 形体消瘦, 小便频数色黄。大便秘结。舌苔薄黄腻, 舌质红, 脉滑数。药用沙参12 g, 生地30 g, 枸杞子15 g, 麦冬10 g, 当归10 g, 五味子15g, 花粉30 g, 葛根30 g。

3.2 气 阴两虚

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明显, 倦怠乏力, 心慌气短, 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 五心烦热, 形体消瘦, 尿频色黄, 大便干。苔薄白或少苔, 舌质红少津, 脉沉细或细数。药用花粉30 g, 葛根30 g。党参30 g, 黄芪30 g, 麦冬15 g, 生地15 g, 五味子10 g, 茯苓15 g。

3.3 阴虚火旺

多见于病久不愈。咽干口燥, 口苦, 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伴五心烦热, 骨蒸潮热, 盗汗, 心烦失眠, 形体消瘦, 尿频量多, 大便干燥。舌苔薄白或薄黄, 舌质干少津, 脉细小数。药用熟地30 g知母15 g, 山茱萸10 g, 茯苓20 g, 泽泻10 g, 丹皮10 g, 葛根30 g五味子15 g。

3.4 阴阳两虚

多见于疾病后期。病症迁延日久, 怕冷, 面色恍白或黧黑, 浮肿头晕乏力, 耳鸣, 腰酸腿软, 夜尿频, 大便溏希, 多伴有并发症, 舌苔薄白, 舌质淡胖, 脉沉细无力。药用附子10 g, 肉桂10 g, 熟地15 g, 茯苓15 g, 山萸肉10 g, 山药15 g, 丹皮10 g, 葛根30 g。

4 健康教育干预

糖尿病健康教育之所以重要, 由糖尿病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 若缺乏患者和家属的的密切配合, 医生单方面的努力, 很难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以此, 加强健康教育是防治糖尿病的必要措施, 为此, 我们社区医务人员定期对糖尿病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 糖尿病的基础知识、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运 动治疗、低血 糖、糖尿病足、中医保健等相关知识, 使患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增加配合治疗的主动性, 减少并发症。

5 自我监测血糖

自我监测血糖, 是对糖尿病人管理方法重要进展之一, 利用便利小巧的血糖测定仪, 可以及时观察和记录血糖水平。有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

6 结论

社区健康教育干预适应现代医学模式, 医护人员走上社会走进家庭, 开展社区中医保健及健康教育干预, 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医学知识, 促使患者更好地配合相关治疗, 能够主动进行自我保健, 积极预防合并症的发生,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社区卫生人员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采取群体教育培训、个别指导、跟踪随访等形式进行强化指导, 帮助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管理, 经过社区医务人员干预指导, 社区的糖尿病患者, 形成了自我参与意识, 获得了多方面的信息, 提高了自我控制疾病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从而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保健干预】相关文章:

中医保健干预08-25

联邦干预05-01

术后干预05-02

干预咨询05-05

宣教干预05-08

教育干预05-09

适度干预05-17

识别干预05-20

细节干预05-25

家庭干预06-12

上一篇:司机室钢结构下一篇:保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