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024-07-19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精选十篇)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篇1

(1)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 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 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 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 不重视实践教学, 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 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 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 且档次较低, 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 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 不愿意动手。

(2) 专业建设经费不足, 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 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 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 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 基础设施不完善, 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 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 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 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 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 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 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 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 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 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 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 不认真操作, 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 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 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 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 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 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4) 生源不足,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 生源质量较差, 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 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 生产力水平低, 农村经济落后, 农业工作条件艰苦, 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 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 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 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 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 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 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 如何扩大生源, 提高生源质量, 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 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 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 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 搞好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正确看待农业产业的发展, 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 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 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 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 课堂上提, 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出息在何处?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 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2) 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坚持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大生产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方向, 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沿着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轨道发展。

(3)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一个专业如果教学质量出了问题, 它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如此。因此, 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教教教学质量。

农业人才的培养、科技的推广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担负了重要的历史任务,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但是专业实践课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主要是理论与实际脱节, 缺乏实验教学及社会实践教学。面对这种局面, 我认为应当加大教学实验室建设, 引进实验器材, 切实有效地抓好教学基地的建设, 进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方式, 带领学生参观、生产实习等等, 切实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益。

摘要:实践教学是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农业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并在培养合格人才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目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分析了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的提出奠定基础。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篇2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针对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以增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促进学生参与科研、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强化生产实习为核心,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作 者:龚振平马春梅 杨亮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农学 实践教学 改革

浅谈农学专业课教学 篇3

农学专业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专业,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现代农业知识和相关的技术。能在农业生产一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能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农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决定着其在教学过程中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存的,这就对农学专业课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我们教师怎样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呢?

一、科学备课,有的放矢

对于教师来说,课上一分钟需要课下十年功,这充分说明了备课的重要性。新时期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改变过去教学备课单纯地备知识、备教材的单一方式。而是要从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来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充分从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现实出发,合理分解教学难度,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这样的备课过程才是科学的,应用到课堂上才是有效的。

二、用情感拉近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在中学阶段由于成绩差、习惯不好等原因,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这就使他们表面上排斥教师实际上非常需要教师的关怀和了解。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针对人的,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方面的情感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用我们的微笑、慈爱的眼神、情切的关怀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学。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大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一根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模式,能把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音乐……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可以多种角度和途径去展示、分解知识,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和了解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丰富课堂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农学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课堂的教学效果无形中大大削弱了。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弥补了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五、增加信息,提高思维密度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专业课中有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农学专业教师可以适当多加入一些案例分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试着解答,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解法,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找出多种解法。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篇4

关键词:农学,综合职业能力

众所周知, 现代的中职教学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 2000年, 教育部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界定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1) 事实上, 很多中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 只是针对培养第一线的中初级专门人才, 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 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目前, 尽管学术界不断地研究综合职业能力, 也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果, 但在其内涵的研究方面还没有一致的观点。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等学者认为, 职业能力的内涵涉及基本职业能力 (即指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实用性职业能力) 和综合职业能力 (即指对基本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 包括对新技术的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技术改造能力、质量与经济意识、市场运作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两个层次。

由此可见, 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的, 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技术的提高、学科知识的丰富等因素不断变化而不断更新的。

2 农学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现状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大多数人对中职教育一直存在着误解, 认为职业教育不是正规教育, 比不上大学学历教育, 一般是求学无望的同学才去学习中职, 且即使学习过也是徒劳无获。在这种认识误区下, 又学的是农学专业, 和农业生产相关联, 就更不容易被人接受, 因此, 农学类中职生的生源质量是比较差的, 中职农学专业的发展也比较缓慢。

在课堂教学上, 职业教育依然是传统教学法, 即注重学生理论专业知识的培养, 尤其是书本知识的教学, 很少有让学生动手实践的。究其原因, 其一是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经费及场地的局限性, 使得他们在专业建设上相对落后, 实验场地及设备不能适应新生知识的发展, 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其二是缺乏相应的校外实习机构, 这种实习机构可以是园林、农场及其他企业, 因为缺乏和相关机构达成互惠互利协议, 所以学生的实习机构是少之又少的, 加上学生身处的家庭及社会背景条件, 这种情况下, 专业实践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在学生培养方面, 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有部分教师认为中等职业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高中阶段的文化知识, 为专业技术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中等教育就是培养一技之长的学生, 只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 能让学生找到就业出路就行。这两种观点均和综合职业技能相偏离, 因为综合职业能力除了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3 农学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3.1 思想上应重视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职业能力的“综合”方面, 不是单一的方面, 因此, 在思想上要有准确的认识。首先, 要弄清农学专业主要是学什么的, 明确农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 要关注课堂培养效果, 既要重视文化课课堂教学, 也要重视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的作用, 在业务能力的锻炼方面, 突出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应坚持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

3.2 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校企结合

首先, 领导应充分重视, 增加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农学专业涉及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产、作物病害等各方面, 而实习实训不仅需要基地建设, 而且需要相应设备投入。因此, 学科建设要有长远发展, 学校就应该有战略眼光, 不因农学专业生源不好而就不增加投入。其次, 在吸引企业合作方面, 出台相关的合作与管理文件, 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合作模式, 既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 也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加强沟通与交流, 紧盯和农学专业相关的企业, 学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必要的风险与合作协议, 并派教师定期去企业学习、观摩, 企业也派员工定期去学校演示交流, 进而推动校企合作共赢模式的顺利开展。

3.3 调整教师结构

调整教师结构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 而且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准, 即不仅有教师资格证书, 也要有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等级证。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能力培训, 在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植物病虫害学的等主干课程上加强教师的基本技能培训, 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际操作、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教师综合方面的素养。此外多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技能培训, 也是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综上,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综合方面, 农学专业教育应围绕“综合”这一核心进行开展, 不断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观念,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农学职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 2000年3月21日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篇5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等学校都努力改进实践性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1、从教学方法上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

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必备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技术性强、实践性强,通过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促进理论课的学习。

改变以往的教学的方法。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传统的方式是首先讲授理论,然后进行实验和田间参观,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新的教学方式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作物栽培学的授课方法是根据作物生产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作物生产环节分解为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等环节,在每个生产环节出现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直接讲授;作物育种学也采取与栽培学相似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环节分为育种圃建设、杂交、田间选择、考种鉴评等环节,教师针对各环节在田间讲授。

2、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指导教师队伍水平,要求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而且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必须是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内容。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学期期末开始论文选题,首先由指导教师拟定研究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学生根据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与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论文题目后,学生进入指导教师的研究室,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完成开题研究报告,进行试验研究。毕业论文的试验在第六、第七两个学期进行,贯穿整个作物生长季节,在此期间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中期检查l——2次;第八学期完成论文的撰写和进行答辩,由农学院学科组分派老师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论文进行评阅,给出评定成绩,此成绩是学生能否参加答辩的重要指标,评阅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合格的论文,将论文返回给学生,学生对照评阅意见与指导教师进一步的进行交流、修改,申请答辩;由至少1名校外专家组成5人答辩委员会,严把答辩质量关,对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同学,一周后进行第一次答辩。农学专业建立了一整套涵盖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和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3、强化生产实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学完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通过毕业生产实习,把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这不仅是锻炼学生、使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得以提高的过程,而且可以对教育质量进行综合检验。农学专业在总结多年生产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等基本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生产实习与找工作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就业找工作方面。过去安排生产实习计划在时间上与找工作冲突,效果不好。为使生产实习不与找工作争时间,又能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明显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

第一,将实习环节分散到多个学期。如针对耕作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针对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以及制种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针对生产现场和社会调查的实习在第八学期进行。

第二,实习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如耕作实习、制种实习分别安排在1周里集中完成,春播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四周至第七周集中完成。

第三,第八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采用分次进行。现在将生产实习分为3——5个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集中3——5天时间集中完成,避开招聘会时间,提高了实习效果。

(2)面向社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

我们把社会义务咨询活动和社会调查,也列为实习内容。通过咨询活动,不仅增加了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及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让大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把自己切实地置身于民众之中,面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从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这不但是毕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的责任。

(3)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实习效果。

农学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单靠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实习是不够的。

在生产实习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指导教师必须是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参与者。刚入校门的大学生经历及阅历不足、可塑性大,思维较活跃,但又容易出现不切合实际的想人非非。特别是受社会上某些不正常因素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有些学生学农不爱农,不能牢固地确立专业思想。但是,通过生产实习过程,学生切实地与生产实践及社会接触,大量的社会信息将促使学生重新思考,特别是在面临毕业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需要感,实现思想和行动上的转变。因此,教师必须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谈心、谈专业、谈发展,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和帮助,树立正确择业观。

职高农学专业课教学的不足与对策 篇6

一、专业课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新课引入缺乏衔接,直奔课题

多数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节内容——××。很显然教师是想简单而直接入题,由于新课缺乏对旧知识的衔接性复习,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结果知识理解得一塌糊涂。

2.教学内容设计不当

这是一节“双带”培训课,课题是《金针菇栽培技术》。要求讲述金针菇出菇期的管理要点和注意事项,结果教师花了较大篇幅来讲述栽培的流程,这本来是上一科的内容,复习的内容过多,忽视了本课教学的重点,虽然教师的基本想法是好的,想通过复习让学员更好的掌握学过的知识,清晰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过多的充分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温故而知新固然重要,但知新才是目的,所以教师要掌握好这个度。

3.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任意拔高?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要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 多年来,职高农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一直是用的大学“精编”浓缩教材,相当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常出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大专”化的严重拔高现象,其表现有两种形式:(1)教学内容的随意提高;(2)教学要求过度拔高。

4.教学理念、模式陈旧,教学效果差

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命科学《植物的分科》时,完全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面对一本书、黑白图片、一块黑板和一个教师的传统模式、手段来完成的,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满堂讲解,没有一次和学生的交流,更谈不上学生信息的反馈。课后,我试着问了几位学生,结果他们都表示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不多、记忆不深。如果这节课我们教师能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到现场教学,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放点影像图片、资料,我想这节课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5.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滞后

职高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是在用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为标准,也只存在升学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先天缺失教学过程的评价。现在职业教育要服务“三农”,我们仍然沿用过去的评价机制和标准,这就严重地背离了职业高中“就业教育”的根本原则。单一的分数评价会忽视教学过程的要求,最终造就出的只能是有结果而无过程、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职高”学生。现在职高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都在转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化”评价理念,因此职高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价同样应该注重“职业化”,加重教学过程的评价,用就业需求的行业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二、搞好农学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1.精巧设疑,调动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分离现象”时,可巧妙将学生引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境地。筆者先对“分离现象”做解释,显隐性的特点让学生产生兴趣。此时设疑:都是双眼皮的人结婚后下一代有单眼皮,双亲之一是六指,其后代会出现六指吗?学生跃跃欲试,答案不敢肯定。渴望之际,下课时留下一句:这个答案在下堂课的“纯合体和杂合体”那里找吧。这样使学生欲知不能,欲罢不忍,自然引导他们自行去钻研一番。这样使课堂活动重点由教师讲清教学内容变为引导学生搞清教学内容,师生有目的地教与学,教学互动,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学、主动地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首要环节。每节课后,要告诉学生下节课要讲的章节及提出的问题、要求,并使学生面对提出来的问题产生弄懂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去预习,看哪些学生能把问题解决、预习得最好。下节课提问,要对预习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预习不好的提出希望。这样便于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也有效处理了从感知教材到理解教材这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3.采用多媒体教学,寓教于乐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很难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在看似娱乐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专业课教学效果会更好,这是提高农学专业课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篇7

一、石河子大学《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 借助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农事操作课程的学习, 石河子农学院 (石河子大学前身) 农学专业将其必备的教学环节——专业劳动, 改名为《农学实践基础》, 学时数50学时, 主要给各班配置1亩地, 种植新疆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 如棉花、甜菜、油料作物、小麦、玉米等, 学生负责从种到收的全部农事操作环节, 最后的产品也归自己。另外, 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大, 自由度高, 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了20年。2009年, 农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为了达到“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目的,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农学实践基础》课程增加到64学时, 依据作物四大部门九大类别分类标准种植不同类型作物, 观察和了解大田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情况, 由浅到深逐步加深理解, 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 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起初这一设想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但随着棉花种植经济效益的持续稳步提高, 棉产业逐渐成为新疆种植业的主产业, 目前为该课程分配的实验田只种植棉花这一种作物, 64学时的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纯粹成了学生挣班费的场所, 达不到“认知实践”的目的。

《农学实践基础》课程虽然被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列为必修课程, 但学生学习《农学实践基础》课程之后, 很多教师发现, 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 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 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 使得学生对学习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 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 同时, 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 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 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 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 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 也大大影响了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 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提高《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举措

(一) 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形式和操作内涵上高度重视, 编写课程指导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以便教师 (特别是新教师和对专业不熟悉的教师) 和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要求和内容, 增强教与学的知情权和透明度。要求教师按2~4学时编写教学日历和教案, 任课教师按照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环节安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如播前土地准备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播期选择、精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标本制作等, 以便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计划性。

(二) 规范教学内容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是为了保证教师易于教, 学生易于学。主要包括对作物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新型农具、新型灌溉技术及农业信息新技术等讲授和参观学习, 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知,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适应新疆现代农业要求的作物播前准备工作, 如规模化生产下的工程性整地技术、精量播种下的作物种子包衣技术、作物GPS导航精量播种技术等;结合专业劳动课和农学实践基础课程, 把作物形态学观察纳入到农事操作环节中, 创新“农事操作”环节, 这样, 在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 均安排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 而不像现在《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50%的学时为作物形态观察类的验证性实验;建立“作物形态学观察实验室”, 有计划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 (如包括作物形态辨识, 种植主要作物高产田等) , 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有个大致了解, 使学生能结合一年级植物学综合实习所掌握的技能, 对作物的形态学进行系统了解, 实现实践教学从植物学到作物学的科学对接;在实验田种植大面积难以见到的一些小作物, 制做作物标本, 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 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 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同步提高。

(三) 以学生为中心, 着力推行自主式学习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 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形式, 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 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面向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挂图与实物有机结合认识作物形态器官、解剖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实验内容、记载标准、操作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利用教学片直观动态介绍生长发育、演示操作过程;教师充分准备教学材料, 使学生通过讲述与观察, 掌握作物特征特性与动态;教师演示后, 学生现场实地动手实际操作, 并进行观察与记载, 学生通过全过程的操作, 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 并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

按兴趣和能力组成科研训练小组、高产创建小组、标本制作小组等, 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业或讨论课。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 再通过和组员协调完成从资料收集、内容组合、幻灯制作及内容的讲解等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即是听众又是点评者, 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为有益的实战锻炼机会。

(四)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

农学实践基础课由于其上课时间长、持续的周期也长 (4~8月) , 上课的环节多、实践形式多样化, 而且多数是在实验站进行。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 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 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 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 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 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农学实践基础考核方式应包括4部分: (1) 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 占总成绩的20%。 (2) 作物营养器官或生殖器官标本制作, 占总成绩的20%。 (3) 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 占总成绩的20%。 (4) 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2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 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 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 提交课程论文, 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三、结语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整个农事环节的参加, 可学会常见作物的播种、管理技巧;通过对作物的观测记录, 可以训练学生记录数据, 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课程论文, 学生可以学会撰写科技论文, 提高电脑办公软件应用水平;通过拍摄实践环节图片及制作标本, 可提高学生标本制作水平, 丰富教学内容。

摘要:从《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着手,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 对学生倡导自主式学习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 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确保农学专业认知实践质量, 提高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篇8

一、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农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很多专业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得到深入了解。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 增强综合素质的各种教学模式的统称。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提高学生专业认知,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科研素质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不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而且还能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热爱“三农”, 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生产的纽带, 农学专业学生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达到的, 必须通过认知实践、生产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的培养训练才能达到, 才能真正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目前, 农学专业学生普遍不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从而造成农村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只有通过农学专业实践教学, 才能提高学生对农学专业的专业认知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当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认知不够。

实践教学部分培养目标已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 造成学生知识面窄, 综合素质不高, 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不少高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只重视于理论教学, 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 主要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水平则无足轻重, 造成学生缺乏独立生产能力的培养, 而很难提高创新试验能力。

2. 实践教学计划有待完善, 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强。

农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往往按照课程计划进行安排, 而实践教学不仅受教学计划的影响, 还受各种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往往实践教学安排仅仅能让学生了解极少部分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诸多其他内容只能借助图片、标本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的东西, 缺乏对作物生产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3. 实践教学基地基础设施差, 部分内容难以开展。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教学基础建设严重滞后, 实验设备条件跟不上, 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特别是实践教学基地缺少生产科研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 学生无法将毕业论文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4. 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紧密,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大, 不能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设置教学内容, 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有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高, 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做好农学专业实践教学采取的对策

1.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促进综合化、现代化建设。

实践教学应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 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有创新能力、能独自承担工作任务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由于农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 老师应当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摒弃传统教学以理论学习为重的老观念, 应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本出发点, 不照本宣科, 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理论知识, 来明确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及学生所需掌握的技能。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应相互学习交流,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了解不同作物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不单单是本专业的学习。同时, 还应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在栽培、育种、种子生产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 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

2. 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的思想为指导[2]。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 以学生为出发点, 能力培养为中心, 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任务的可完成度, 内容上要确保通过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突显实践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内容还需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 保证实践教学的内容能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由于农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 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上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不能单一片面, 既要符合本专业的特点, 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由于作物生长有很强的季节性,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置。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把课堂到实验室再到田间生产实践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科研项目融入其中, 介绍前沿的科学技术, 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参与田间生产, 增加社会实践内容, 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 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 包括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完成实践任务情况、教师和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建议等。

3. 增加经费投入, 改善实践教学场所。

随着学生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 学校的实践教学场所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严重滞后, 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一个重要平台, 能提高学生的试验热情和动手能力。基地建设的起点应该高, 最好能具备一定的生产水平, 可以与有关单位展开长期的稳定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 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3]。因此, 学校应当加大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投入, 以校内基地建设为主, 校外基地建设为辅。校内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可以同时进行, 同时也方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在基地建设中应完善基本的基础设施, 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 校外基地应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 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要求。学校对基地的建设还将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展开, 让学生参与其中,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很好的提高。

4.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严格考核实践教学内容。

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积极性越高, 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在实践教学时, 应该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包括改善教学内容与形式, 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紧密联系, 开展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 改善老师授课的方式方法,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等, 其中,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定期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核, 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要点, 发现自己的不足。

5.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农学专业学生的优劣, 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实践能力强才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与内容, 布置实践任务, 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除了加强实践能力外, 实践课程还应当有社会实践的环节。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让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毕业能尽快地融入社会中, 促进农学专业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四、小结

总之, 在农学专业中,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当前社会的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急需大批高素质农学专业的人才, 推动农业的发展。农学专业教学实践是学生了解、掌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重要机会, 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农学专业教学实践的特点, 明确教学实践的目标, 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地对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达到培养出新型农业人才的目的, 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鑫华, 邹德堂, 王敬国, 宁海龙.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 (9) :106-109.

[2]叶素梅.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农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篇9

1教学过程中注意大学与中学有机化学的衔接

目前我院有机化学课程教学采用以官能团为主线,以有机化合物及其反应为基本框架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方式便于学生理解,也对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的益处。综合近几年有机化学高考题,我们认为高考中有机化学考查的核心内容在于有机反应类型的概念、结构式、方程式,这也是中学有机化学的教学要点。那么,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与中学生所掌握的有机化学知识的结合点为:(1)正确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形式,即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2)反应概念的辨析,即哪些是反应类型,哪些是反应本身的名称,反应类型基本是取代、消除、加成、氧化还原、重排等,在此基础上讲述有机反应中的电荷性质,指出亲核反应和亲电反应的区别,将反应的电荷性质与反应类型结合,使反应类型更加具体化。如取代反应可分为亲核取代、亲电取代和自由基取代等,然后再配以各种反应物,如卤代烃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芳香烃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烷烃易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重点突出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3)如何正确表达有机反应,即将注意力从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转向反应主产物和反应机理。

2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改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1]。

2.1 培养兴趣教学法

结合农学专业讲授相关知识点,如苯酚易氧化,而叔丁基、甲基均为供电子基团,因而2,6-二叔丁基羟基甲苯更易氧化,可作为抗氧化剂被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油脂、化妆品、合成橡胶、塑料以及医药等不同行业。通过这一实例的介绍,既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相关知识点对其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

2.2 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芳烃时,可复习1,3-丁二烯的1,2和1,4-亲电加成,那么,在苯环结构中存在的闭合共轭体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反应,由此引出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在讲授完苯的化学性质后,提出“苯具有芳香性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芳香性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不具有苯环结构却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引出休克尔规则,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逐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深刻内涵。

2.3 类比式教学法

讲授不饱和醛酮的性质时,可与单烯烃和共轭二烯烃作类比,引导出不饱和醛酮的性质,进而引导出不饱和酸酯的性质,以及Michale加成、Perkin反应等,使这些反应的机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2.4 逻辑推理教学法

讲授烯烃的结构时,π键由p电子云肩并肩交盖形成,交盖程度较小,易断裂,π电子受核约束力弱,具流动性,易极化,因而烯烃能够发生亲电加成反应。这一逻辑推理过程可以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不断推进,使学生既掌握了烯烃的结构特点和相关化学性质,又逐步培养起自学能力。

2.5 归纳式教学法

课程的总复习时,可根据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将有机化学反应的反应历程归为3大类:一类是共价键均裂成带单电子的基团而引起的自由基反应。包括自由基取代反应和自由基加成反应;另一类是共价键异裂成带正负电荷的基团而引起的离子型反应,如烯烃、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芳环上的卤代、硝化、磺化、傅-克反应等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烃的亲核取代,炔烃、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以及各类消除反应等;第三类是协同反应,如D-A反应、光环化反应等。通过以上的归纳总结,借助反应历程作为贯穿有机化学内容的主线索,进一步加深对反应本质的理解。

3 打造精品课程,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将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任务分解立项,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2]。我们重新修改制订了有机化学教学大纲,在农学、化学、化工、生物、环境、制药等专业全面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课,将部分授课录像上传网络,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新机制,同时把各种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和电子教案再版、升级。

课程考核的题目对知识点考察全面,重点突出课本讲授内容,并设有有机化学在农学中的应用部分。试题内容不求面面到,但求题目新颖;不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但注重解题思路上的创新。同时考试中某些题目与实际联系紧密,风格轻松活泼。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为50%~60%,一改学生在期末考试前采取突击复习来应付考试的弊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起到平时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题组一直重视有机化学教学,精心组织以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的学科带头人为首的骨干教授与副教授直接参与教学与辅导。课题组根据教学大纲与学科发展方向,组织全体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根据农学专业学生特点,组织教师研究农学有机化学的教学重点、难点,集体修改作业、命题和改卷。共同研究管理与检查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掌握知识的程度。经过持之以恒的集体教学活动,课题组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年富力强、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队伍。目前,讲授有机化学课程的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课题组所有教师共获得过省级和校级科研与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研究工作,获得了系列成果,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0多篇。课题组注重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年轻教师,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和校教学督导团帮助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刚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从事1~2年的教辅工作并随堂听课,使青年教师熟悉教材教法,了解了学生实际情况。通过传、帮、带,青年教师能够胜任教学重担,教师相互学习,老带青,青帮老,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5 培养优秀人才

在精品课程、优秀师资与良好教育方式的系统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实际动手能力大幅提高。有机化学成为我系学生考研的首选课程,我系连续几年考研率居全校第一。同时,学生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就业率达到95%以上。这是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好肯定。

有机化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后续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华山,王红.注重教学组织模式,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J].大学化学,2012,25(4):11-15.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篇10

一、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农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理论教学如果没有实践教学的配合, 学生学得往往会不扎实。当然没有理论教学作为基础, 实践教学也无法顺利进行。所谓实践教学, 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 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综合素质,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2], 包括多种教学形式。它在整个农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具有其他的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在学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 为了对理论知识得到实际论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实习教学是通过相关理论学习以后,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 使学生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 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科研活动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课余时间, 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 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 这一实践活动可为继续进行研究生的学习打下很好的科研基础;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是指在作物生产现场, 进行实际训练和操作, 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接受基本技能训练和进行职业能力综合实践,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等。[3]以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实习为例, 它是在学生完成昆虫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各项实践技能的严格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定、保存等一整套技术, 在正确认识昆虫标本的同时还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从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过渡, 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今后毕业生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时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科技生产发展和体制变化, 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制中不少问题浮现出来。

1. 教学计划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窄, 造成学生就业面受到限制, 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不够。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上属于已知领域的知识验证和重复, 缺乏独立从事试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而很难形成创新试验研究能力。因此, 学生虽然理论课程学得很好, 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造成了培养的学生偏离社会需要, 无法适应企业和农村对人才的需求。

2. 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材

教材内容多是从教材到教材, 不能及时跟踪迅猛发展的农业科学技术, 更不能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不能有效结合起来, 造成在校学的许多知识用不上, 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中又没有学到。

3. 学生毕业实习 (论文) 质量不高

学生毕业实习 (论文) 可以说是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它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所用时间也比较长, 做好毕业论文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和科研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现有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看, 与实习教学有一定的重复性, 缺乏新意, 内容上多存在雷同与抄袭, “换汤不换药”也较常见。毕业论文答辩在整个学生毕业实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也是对学生论文综合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明显存在着对毕业答辩重视不够, 走过场, 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经常出现照着幻灯片念, 回答问题时出现答非所问等现象。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大部分学生采取应付的态度, 在毕业实习期间经常是忙于找工作, 去工作单位实习, 觉得在学校做毕业论文还不如到工作单位去实习, 导致没用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 从而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4. 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由于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一, 导致对实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教学方式方法不一样, 从而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中各做各的, 很不规范。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和实习时,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按部就班地照方抓药, 根本不用去思考, 更谈不上创新。学生经常处于一种为了取得学分而学习的状态, 严重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校教师评职称、考核的压力下, 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如何加强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如何开设有效的实践学习, 而只年复一年的重复, 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因此导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差、缺乏应变能力, 在就业中竞争力不强。

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1. 认知性实践教学——基本教学

由于目前农学专业大学生有的来自城市, 对农村、农作物根本就不了解, 看到的也基本上是书本、电视上的图形图像;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来自农村, 但几乎都是出校门又进校门, 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多, 实践性的感性认识少。因此, 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加入认知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认识农村, 让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农村去考察实际情况, 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学生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 既能看到农村富裕的一面, 也能看到农村贫穷落后的一面, 以及农业、农村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使他们对我国农村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增加了学习的动力。二是认识农作物, 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可能是“五谷不分”, 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的认识。教师可以把主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在专门的实验田中, 从作物的播种到收获, 都由学生来管理。学生从作物的种子萌发成苗再到成熟, 可以随时随地观察作物的生长过程, 并记录好这些作物的特征和特性, 从而增强对这些作物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很好的培养专业兴趣, 为以后上好专业课奠定基础。

2. 科研性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农学专业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 应该在固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参加到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中, 通过查阅资料, 可以让学生对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现状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熟悉科研工作中的基本操作技术, 通过参加研究生组织的课题研究讨论活动, 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通过半年的学习,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科研题目, 这个题目就是毕业论文的题目。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科研题目, 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 并制定技术路线、试验方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 遇到问题查找资料, 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 解决不了的问题与指导教师积极沟通, 在教师的指导下, 解决好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选题, 查找国内外文献, 了解自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拟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 后期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最终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写方面, 要了解学校对论文格式的要求, 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论文的撰写, 在这方面指导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在这两年的学习时间里, 由于得到了科研性实践教学的锻炼, 学生在科研思维、实验方法以及论文写作等方面已经基本入门, 这对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 为他们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考取研究生在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 则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科研基础。

摘要:农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本文指出了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重要性, 提出了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通过认知性实践教学的基本教学和科研性实践教学的培养能力教学, 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克军, 王玉凤.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5) :60—62.

[2]张细荣.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J].宜春学院学报, 2002, 24 (6) :70—73.

上一篇:本科语言类下一篇:IPO募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