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诊疗

2024-07-11

肿瘤诊疗(精选九篇)

肿瘤诊疗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0例, 其中男24例, 女48例;年龄9~66岁, 平均32.5岁;病程为6个月~10年, 平均为2年。所有病例均以颈部肿物为主诉就诊, 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 吞咽困难2例, 伴吞咽不适30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20例。触诊甲状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 直径1.0~5.5c m。

1.2 诊断

甲状腺结节肿块突然迅速增大变硬;触诊甲状腺结节单发, 质地坚实, 可活动, 也可固定, 形态不规则, 无痛;B超显示实性结节, 并呈强烈不规则反射, 内部回声不均匀, 颈部淋巴结肿大;CT显示甲状腺不规则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像, 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坏死, 可显示甲状腺癌对周围器官组织的侵犯;甲状腺吸131I功能降低, 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扫描病变部位多显示为碘缺损区 (冷结节) 。PET检查显示甲状腺肿物吸收FDG象;血清降钙素升高有助于诊断髓样癌, 如持续增高, 可基本确定诊断;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证实。

1.3 手术治疗

手术后病理诊断,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48例, 甲状腺滤泡状腺癌6例,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并滤泡状腺癌6例。乳头状腺癌无淋巴结转移, 癌灶局限在一侧腺体内, 应将患侧腺体连同峡部全部切除, 对侧腺体大部切除, 不需同时清除患侧颈淋巴结;如癌已侵及腺体两叶, 需行甲状腺双叶及峡部全切除, 切除时至少要保留一侧的甲状旁腺;对已有颈淋巴结转移的要同时行颈淋巴结清除术。滤泡状腺癌早期手术基本与乳头状腺癌相同, 如颈淋巴结已有转移, 大部已经有远处的血行转移, 彻底清除淋巴结也不能提高手术疗效。髓样癌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 包括峡部, 同时清除双侧淋巴结。

2 结果

6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行腺瘤摘除术26例, 腺瘤摘除加部分腺叶切除术34例。所有患者全部痊愈。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是来自甲状腺滤泡上皮的良性肿瘤, 约占甲状腺上皮性肿瘤的60%左右。临床上所见的甲状腺结节中结节性甲状腺肿较腺瘤更为常见。单根据瘤细胞的多形性和核的异型性及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常不能作为判断恶性的可靠指标, 重要的是看肿瘤有无侵袭行为和转移[2]。乳头状癌是最多见的甲状腺癌, 约占甲状腺癌的60%~80%, 恶性程度低, 一般为单发病灶。主要转移至颈淋巴结, 多见于年轻人。滤泡状癌恶性中度, 多见于中年人。病灶多为单发。主要转移为血行转移, 约占甲状腺癌的20%。未分化癌, 恶性度高, 很早转移至颈部淋巴结, 也经血行转移到骨和肺。常见于老年人。发病率较低, 约占甲状腺癌的5%。髓样癌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 (C细胞) , 可分泌大量降钙素, 组织学虽呈未分化状态, 但生物学特性与未分化癌不同。

手术治疗是治疗甲状腺癌的首选方法之一。一旦确诊甲状腺癌如无明显手术禁忌证, 均应及时行原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灶彻底清除, 手术方式和范围可有多种选择, 但有二点已明确:部分和局部切除肿物是不合理的手术方式, 不应采用。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临床上已证实有颈淋巴结转移再行清扫并不影响预后[3]。乳头状腺癌对于未接受过辐射、无危险因素、直径<1cm的微小乳头状癌, 行单纯的腺叶切除即可。对于年龄15~45岁、无放射线照射史、无远处转移、无颈淋巴结转移、无甲状腺外侵犯、肿瘤直径<4cm、无甲状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可行全甲状腺切除术, 也可行腺叶加峡部切除术。对于年龄<15岁或>45岁、有放射线照射史、已知有远处转移、双侧病变、甲状腺外侵犯、肿瘤直径>4cm、颈淋巴结有转移、有乳头状或滤泡状癌家族史的患者, 应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对没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腺癌不需同时清除患侧颈淋巴结, 因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除不能提高治愈率, 但应强调术后随访。如果淋巴结阳性, 应行颈中部淋巴结清扫、侧方淋巴结清扫, 尽可能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对于微浸润滤泡状癌, 直径<4cm, 也只需行单纯的腺叶切除[4]。对于侵袭性的癌、转移癌或病人要求的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滤泡状甲状腺癌虽是低度恶性甲状腺癌, 但它的转移方式主要是血道转移, 淋巴结转移约占20%, 临床上无颈部淋巴结肿大者, 一般不做预防性颈清扫术。如淋巴结阳性的, 应行颈中部淋巴结清扫术、侧方淋巴结清扫术, 提倡功能性颈清扫。

参考文献

[1]吴孟超, 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37.

[2]林言箴.甲状腺疾病外科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9799.

[3]戴植本.甲状腺手术并发症及处理[J].实用外科杂志, 1993, 3:330.

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有关规定的通知 篇2

医院各部门、各科室:

根据国卫办医发〔2016〕7号文《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原卫生部下发的《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要求,进一步规范肿瘤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诊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经医院医 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成立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现就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书: 成员:

二、肿瘤需多学科联合诊疗的范畴

1、新发、初诊、初治的恶性肿瘤,如脑、乳腺、肺部、食管、胃、肝、肾、前列腺、膀胱、子宫、卵巢、直肠等恶性肿瘤患者。

2、肿瘤晚期和临床疑难病例患者。

3、肿瘤患者治疗出现严重副作用时。

三、肿瘤联合诊疗小组工作职责

1、在院长、业务院长领导下,负责对全院新发初诊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工作。

2、参加讨论的多学科诊疗小组专家必需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本次讨论内容,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提出科学的、最佳的治疗方案。

3、对住院患者已经明确病理诊断、临床分期,需进行预后评估、肿瘤治疗方案的商定等做出判断。

4、当有不同诊疗意见时,组长应当向医务处汇报,由医务处决定下一步的肿瘤治疗方案。

5、负责对诊疗小组通过的治疗方案的执行进行追踪,确保肿瘤患者得到科学、有效、规范化的治疗。

6、每月由组长召开小组工作会议一次,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7、秘书负责肿瘤联合诊疗小组相关记录和档案的保存。

四、工作流程

(一)门诊肿瘤患者联合诊疗

1、各科医师发现门诊肿瘤患者时,首诊医师完成病历,引导病人到肿瘤多学科门诊就诊。

2、门诊部主任及时向医务处申请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3、根据多学科诊疗小组意见,如需先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则收住外科相关手术科室先行手术;病人如需先行化疗或放疗的则收住肿瘤科治疗。

4、做好门诊肿瘤多学科诊疗病人登记,并请参加诊疗医师签全名。

(二)住院肿瘤患者联合诊疗

1、住院过程中发现的肿瘤患者或肿瘤患者入院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及针对性检查之后,治疗科室应立即向医务处申请肿瘤多学科诊疗,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经多学科诊疗小组确认需先手术治疗的安排手术;需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先化疗的安排化疗;需先放射治疗的安排放射治疗,确保患者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治疗。

3、外科手术系列住院肿瘤患者,必需经多学科诊疗小组讨论,确定实施辅助化疗后,原则上必须转入肿瘤科实施化疗。如果病人家属强烈要求保密不去肿瘤科化疗,则需请多学科诊疗小组制定化疗方案,追踪与指导化疗方案的实施。

4、肿瘤科以外的科室实施肿瘤化疗,必须进行多学科诊疗,在执行化疗方案前要排除放、化疗禁忌症。化疗结束后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防止化疗后并发症发生。

5、实施化疗护士要详细记录实施化疗后的左(或右)血管名 称,避免化学化学药物渗出血管外导致溃疡等并发症。

6、医师要将放、化疗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反应、处置等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四、工作措施督查

医务处每月检查一次,对符合联合诊疗的肿瘤患者是否有诊疗相 关记录、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计划的实施等,并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肿瘤的诊治水平。

五、处罚措施

1、各科室未认真遵守本规定要求收治病人,或未经本小组联合诊疗,一经查实按医院KPI考核要求扣除5分。

2、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七、本规定自下文之日起实施,由医务处负责解释。

放射性核素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篇3

临床应用放射性核素主要的依据是它有两个基本特性:1.放射性核素具有和同名稳定性元素相同的理化性质;2.放射性核素还具有同名稳定性元素所没有的放射性。由于这些特点,它可以和同名稳定性元素一样,单纯地或构成多种化合物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显示和同名稳定性元素一样的生化或药理作用。例如放射性碘-131,由于它具有和稳定性碘-127相同的理化性质,同样可以参与机体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加上由于其特有的放射性特性,可以从体外或抽取体内样本用仪器来测定甲状腺的功能处于什么状态,用作诊断之用;由于其特有的放射性也可以利用它来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或转移性甲状腺癌。

放射性核素在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

核素显像其方法是将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投入体内,由于放射性核素对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特异亲和性而聚集在那儿,然后用闪烁扫描机或γ-照相机在体外检测体内某些脏器或组织影像作诊断之用,目前常用于诊断骨、甲状腺、肝、肾、肾上腺、肺、胰、膀胱、脑、淋巴结等器官和组织的病变。

根据选用放射线核素是否为肿瘤组织所聚集而分为阴性显像和阳性显像两种。所谓阴性显像是指放射线核素能被正常组织集聚而不为肿瘤组织所集聚。如用碘131化钠作甲状腺显像,用胶体金-198作肝显像,用邻碘-131马尿酸作肾显像,都属于阴性显像;所谓阳性显像是指能被肿瘤组织集聚而不被正常组织集聚,用阳性显像剂(如镓-67、镱-169等)进行的显象称为阳性显像。如用作全身骨扫描检查(ECT)的99mTC(同位素锝)就是一种阳性显像剂,骨转移病人的转移病灶可被注入体内的99mTC所浓聚,通过闪烁照相机就可拍下被浓聚的部位,XC线底片上显示出黑色的斑点或斑块,临床医生就可用作诊断时的参考,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就可判断患者是否有骨转移。还有99mTC-PMT显像剂可使原发性肝癌呈阳性显像。99mTC-PMT在肝细胞癌中浓聚的机制是因为它是一种优良的肝胆显像剂,它能被正常肝细胞所摄取,也能被分化较好,部分保留了正常肝细胞功能的肝癌细胞摄取。但是后者的摄取量远较前者为低,故在早期时肿瘤显像呈放射性减低,谓缺损区。正常肝细胞摄取99mTC-PMT后迅速向胆道排泄,肝胆影像逐渐消退,而肝癌组织因胆小管缺如,致使99mTC-PMT滞留在肝癌组织,而在延迟相中呈阳性显示。有统计资料表明99mTC-PMT肝脏显像的准确率可达84.5%。用99mTC-PMT诊断肝癌时有其特有的临床价值。如有助于对小肝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可帮助对AFP阴性肝癌的定位诊断,AFP阴性肝癌约占肝癌总数的30-50%,临床诊断有时较为困难,而99mTC-PMT对AFP阴性肝癌的阳性率可达60%以上,从而为AFP阴性肝癌的定位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还有助于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因99mTC-PMT对肝脏延迟显像阳性的肿瘤可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有助于排除继发性肝癌的可能。

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McAb)制备技术的发展,肿瘤放射免疫显像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所谓放射免疫显像即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肿瘤抗原的抗体(单克隆或多克隆),如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肝细胞癌单克隆抗体等。由于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地与肿瘤结合,用γ-照相机或其他核素显像仪器即可作肿瘤定位显像。目前已应用在胃癌、卵巢癌、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癌症的诊断。

放射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是综合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放射性核素的灵敏性而进行的一种核素体外测量法,其基本原理是依据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竞争性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竞争性蛋白分析或竞争抑制分析法。临床上常用的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激素受体(ER)、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测定都是用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放射性核素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外照射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治疗不包括天然放射性元素(如镭-226)及治疗机(钴-60、铯-137治疗机等)的外照射,常用的有锶-90和磷-32敷贴治疗。锶-90和磷-32均为β放射线,其组织穿透力仅数毫米,故常用于治疗皮肤、黏膜的一些疾病,如口腔白斑、外阴白斑、外阴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毛细血管瘤等。

内照射是把放射性核素引进体内进行照射。

1口服:磷-32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亚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的远处转移等。

2腔内注射:如用胶体金-198或胶体磷-32注入胸腔或腹腔内,以治疗癌的胸膜转移引起的癌性胸水或腹腔内广泛性转移癌(如卵巢癌)等。

3静脉注射某些同位素治疗广泛的骨转移癌等。对缓解疾病和控制转移灶有很好的功效,起到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作用。

近年来放射免疫治疗,肿瘤导向治疗在核医學中很引人瞩目,此法是以亲肿瘤物质单克隆抗体作“导向载体”,以有细胞毒作用的物质(如放射性碘)为“弹头”,构成所谓的“生物导弹”。应用于人体后载体可定向地把放射性物质集中带到肿瘤部位,发挥其内照射的作用,且大大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害,此法已在胃癌、肝癌方面应用。如上海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用抗人肝癌铁蛋白抗体标以碘-131于1985年起就进入临床试用治疗肝癌,至今已有多次报道,使原来不能切除的肝癌转变为可以切除,手术标本显示肿瘤大多已坏死。

中子浮获治疗(NCT)

一例犬阴道肿瘤的诊疗报告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例来自我院就诊的松狮,5岁半,体重3.5 kg。

1.1.2 药品

麻醉药:速眠新;舒泰50。

常规药物:止血敏,青霉素,头孢,生理盐水等。

1.1.3 手术器具

止血钳、手术刀、针线、创巾钳、手术剪等。

1.2 方法

1.2.1 发病情况

患犬为松狮犬,年龄5岁半,未绝育。主述发现爱犬近2个月外阴逐渐变得肥大,排尿不受影响,在附近医院注射消炎针,大约7 d后,精神食欲正常,排尿频繁,并在排尿过程中可见阴道处有子弹状肿块,阴门处可见红色肉状物,有脓血排出,时而回头舔外阴部。

1.2.2 临床检查患犬精神状态良好,就诊时温度为39.3℃,外阴异常增大,眼观可见一肿瘤硬物位于阴门内,表面光滑,呈淡粉色,圆球状,稍突出于阴门(如图1),手指伸入阴道内探查有一团块硬物,触之较硬。

1.2.3 诊断结果

根据临床症候和实验室检查所见,初步诊断为上壁阴道肿瘤。

1.2.4 手术疗法

1.2.4. 1 麻醉静脉注射舒泰0.1 m L,随后立即肌肉注射速眠新0.1 m L,数10 s后进入麻醉状态。

1.2.4.2剪毛、剃毛及消毒手术部位剪毛、剃毛,常规外科消毒,术部覆盖创巾。

常规外科消毒,术部覆盖创巾。

1.2.4. 3 术式首先切开肛门至阴门上裂的皮肤,用手触摸肿瘤的大小和厚度及所处位置,然后用手固定肿块,缓慢的用力向外牵引,使阴道壁外翻。在肿瘤根部插入两根长针加以固定,然后沿肿瘤基部做环形切口,干净完整的切除肿瘤。彻底止血后,阴道侧壁做连续内翻缝合,随后闭合创口。

1.2.4. 4 术后护理:

术后紧食8 h,连用5 d抗菌消炎药,具体药物如下:0.9%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80 m L,噻呋头孢15 mg,地塞米松3.5 mg,每日一次静脉注射。

2 结果

2.1 固定阴道肿瘤

用两根长针将阴道肿瘤加以固定,使其充分暴露于阴门之外(见图2)。

2.2 摘除的阴道肿瘤

经手术成功摘除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样组织(见图3)。

2.3 术后恢复情况

第1天,患犬精神状态较差,食欲不振,术部疼痛,排尿困难。

第3天,患犬精神状态及食欲恢复正常,排尿基本正常。

一个月后随诊,已痊愈,未再复发。

3 讨论

阴道肿瘤初期病症不明显,多在发情前期或发情期发病,由于肿瘤扩张使阴门水肿。畜主经常因病犬精神状态佳不予重视,或是当作病犬不孕前来求诊。当阴道肿瘤扩张压迫生殖道妨碍病犬排尿,外阴红肿时才使畜主注意。肿瘤扩张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尿毒症、膀胱破裂等疾病。若成为恶性肿瘤易发生扩散,手术治疗将会失去意义。

对于阴道肿瘤的治疗,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摘除为主,抗癌药物为辅的方法,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在宠物诊疗中,要多运用实验室诊断。例如生化、病理切片、血常规等,可以更好使宠物医生把握疾病的发展。阴道肿瘤位置在阴道前庭,应从肛门切开至阴门上裂约5 cm,可用肉眼直视便于手术进行。轻触肿瘤感受其厚度和位置,用手缓慢的拉出肿瘤,用两根长针加以固定,防止肿瘤缩回,然后在基部做环形切口切除病灶。术前应备好足量的血液,若是发现含有丰富血管和血液的肿瘤及时输血。因为切除后便会引起病犬失血,进而发生失血性休克死亡。需要注意的是,肿瘤切除要彻底,防止复发,手术过程中注意从基部开始缝合并闭合阴道壁,不留死腔。缝合要注意尿道口,以免将其缝合引起病犬排尿障碍。麻醉对于手术结果十分重要,根据临床经验,采用舒泰和速眠新注射,在安全剂量麻醉时间内,麻醉深度较好,安全系数较高,苏醒平稳。

肿瘤诊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临床症状为风湿症状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资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为恶性肿瘤组和风湿病合并恶性肿瘤组, 每组5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符合国际相关疾病分类标准, 风湿病诊断也符合国家风湿病相关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进行详细记录分类。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情况

患者年龄多不低于40岁, 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风湿症状 (肌肉疼痛、消瘦、皮疹等)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多以淋巴结肿大为常见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据国外相关资料显示, 恶性肿瘤在风湿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尤其是干燥综合征与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淋巴瘤等, 这与本实验结果 (伴发风湿病的肿瘤主要是淋巴瘤) 相符[3,4]。

目前, 临床对于风湿病易并发恶性肿瘤的机制还无法完全了解, 目前认为与如下因素有关[5,6,7]: (1) 两者致病因素相同 (药物、病毒等) ; (2) 治疗风湿性疾病中的免疫抑制剂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 (3) 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4) 风湿病激活致癌基因。本研究选取来我院就诊的临床症状为风湿症状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资料,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性别、年龄等。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临床风湿症状 (肌肉疼痛、消瘦、皮疹等)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多以淋巴结肿大为常见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有26例采取2次以上活检 (26.00%) 。结果表明, 即使患者出现肌肉疼痛、消瘦、皮疹、肝肿大、骨痛等症状, 也应考虑恶心肿瘤或者是合并恶性肿瘤, 尤其是对常规肿瘤疾病的排除。对于无法确诊的患者要做相关病理检查, 多部位活检, 以便最终确诊。

综上所述, 两组以风湿症状为主的中老年患者不能排除肿瘤的可能, 且多以淋巴瘤为多见疾病, 只有多次活检才能最终确定。

参考文献

[1]马新美, 张华, 侯娜莉, 等.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2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7) :121-122.

[2]Robak T, Windyga J, Trelinski J, et al.Rozrolimupab, a mixture of 25recombinant human monoclonal Rh D antibodies,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Blood, 2012, 120 (18) :3670-3676.

[3]吕昊哲, 张春霞, 潘昉等.以风湿病症状为突出表现的恶性肿瘤22例临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3) :522-524.

[4]戚婷.以风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骨髓转移癌32例临床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13.

[5]浦建文, 高春英, 吴平乐, 等.以风湿样症状为首发表现卵巢癌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5) :189-190.

[6]张文, 刘晓萍, 史群, 等.以风湿病症状为突出表现的恶性肿瘤28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07, 1 (2) :180-184.

肿瘤标志物在诊疗活动中的应用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用于协助诊断肿瘤的标志物越来越多, 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合理。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肿瘤相关的标志物, 才能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实验检测的不同, 将肿瘤标志物分为血液 (主要指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 肿瘤标志物和细胞组织肿瘤标志物, 两者均可用于肿瘤诊断、类型鉴别、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但前者多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监测复发, 后者多用于肿瘤类型的鉴别、肿瘤预后的判断。由于同一肿瘤可表达多种肿瘤标志物, 不同肿瘤又可表达同一肿瘤标志物, 因此人们常将几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1血液肿瘤标志物在诊疗活动中的应用

1.1 协助诊断肿瘤

初诊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 结合肿瘤标志物的定性、定量检测, 可协助诊断肿瘤, 如胃肠道包块, 通过血液中的CA-199、癌胚抗原 (CEA) 、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TSGF) 等的联合检测, 任何一项或多项大量升高, 则支持肿瘤的诊断;肝脏有结节增生, 通过血液中的甲胎蛋白 (AFP) 、γ-谷氨酰转胎酶 (γ-GT) 、碱性磷酸酶 (ALP) 等联合检测, 超过正常范围过多的, 则支持肝癌的诊断[2];前列腺病变, 若联合测定血液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SPA) 、CA-199, 升高则支持前列腺癌的诊断[3];卵巢肿块, 若测定血液中的CA-125、TSGF等, 它们增多则支持卵巢癌的诊断;神经元烯醇化酶 (NSE) 、癌胚抗原 (CEA) 、脂肪酸转移酶 (LTA) 等升高, 则支持肺癌的诊断等等[4]。

1.2 疗效观察及监测复发

在肿瘤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或随诊追查过程中进行肿瘤标志物定量检测并比较, 若肿瘤标志物降低, 则说明治疗有效;若肿瘤标志物含量无明显减低, 则说明治疗无效;若肿瘤标志物含量减低后又逐渐升高, 则说明肿瘤复发或转移。随访检测时间可参照国际关于肿瘤标志物随访的推荐方案: (1) 术后或放化疗结束后第6周开始第一次复查; (2) 3年间每3个月1次; (3) 3到5年间每半年1次; (4) 5到7年间每年1次, 7年后可停查。期间如发现升高, 1月内再复检一次, 两次升高确诊肿瘤复发或转移, 及时追加治疗, 将有效延长患者寿命。

2细胞组织肿瘤标志物在诊疗活动中的应用

2.1 鉴别肿瘤的类型及组织来源

细胞组织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完成的, 它是免疫学与病理形态学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实现了组织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能够有效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 鉴别肿瘤类型, 使病理诊断更加精确, 例如:如果用免疫组化对肿瘤组织进行角蛋白 (CK) 、上皮膜抗原 (EMA) 、桥粒蛋白等检测, 阳性则支持该肿瘤为上皮来源的诊断, 即属癌而非间叶组织来源的肉瘤, 如鼻咽部低分化鳞癌, 尤其梭形细胞为主时与肉瘤的鉴别;如果用免疫组化对肿瘤进行嗜铬粒蛋白 (Cg)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突触素 (Syn) 等检测, 阳性则支持该肿瘤为神经内分泌来源的诊断, 如肺小细胞癌与淋巴瘤的鉴别;如果用免疫组化对肿瘤进行波形蛋白、结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等测定, 阳性则支持该肿瘤来源于纤维、肌肉等软组织的诊断, 如果用免疫组化对肿瘤进行HM45、S-100测定, 阳性则支持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等[5]。

2.2 帮助寻找转移癌的原发病灶

病理诊断时经常遇到淋巴结或其他部位的转移癌, 往往经组织形态寻找原发灶, 如肿瘤出现许多印戒细胞, 常考虑胃肠道来源;肿瘤出现许多透明细胞, 常考虑肾脏来源;肿瘤出现窦样结构或条索状结构, 常考虑肝脏来源。但有时有的肿瘤仅凭组织形态不能解决问题, 必须借助肿瘤组织中的肿瘤标志物, 例如癌组织中的甲状腺球蛋白 (Tg) 阳性则支持甲状腺癌转移、癌组织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阳性则支持前列腺癌转移、肿瘤组织中的CA-125阳性则支持卵巢癌转移等, 从而提示医师在相应部位寻找原发病灶[6]。

2.3 肿瘤的预后判断

肿瘤的预后判断以往用得最多的是肿瘤细胞增生活跃程度、浸润和转移状况, 肿瘤细胞增生越活跃、浸润越广泛、转移越远, 肿瘤的恶性程度就越高, 预后就越差, 但这些会不同程度地受病理工作者的人为影响。后来发现一些肿瘤增生性抗原如肿瘤核增殖抗原 (PCNA) 、KI-67等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若肿瘤组织中PCNA或KI-67阳性细胞越多, 肿瘤的恶性程度就越高, 预后就越差, 尤其淋巴瘤、乳腺癌较明显。另外一些激素受体和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也能较好地反应肿瘤的预后, 如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阴性者, 而且阳性者的内分泌治疗反应也更优;前列腺癌可表达雄激素受体, 抗雄激素治疗可控制前列腺癌生长;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RF) 的肿瘤患者治疗后的无瘤生存期明显延长。通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这些肿瘤标志物的定位、定量检测, 能有效判断肿瘤的预后[6]。

3使用肿瘤标志物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治疗中虽然有许多的用途, 但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3.1 肿瘤标志物不能独立诊断肿瘤

因为肿瘤标志物在诊断肿瘤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尚不高, 且“临界值”存在个体差异, 所以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超声、CT、内窥镜、MRI, 尤其是病检等综合分析。

3.2 不提倡对无症状人群进行普查

因为目前很少有报道肿瘤出现痕迹时即明显升高的肿瘤标志物, 因此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还不理想, 所以不能盲目、随意、无根据地挑选肿瘤标志物对健康人群进行筛查, 那样不但劳而无功, 反而会造成误导和增加人们的经济负担。

3.3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会提高肿瘤的阳性诊断率

在临床或其他检查结果可疑的基础上, 合理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会提高肿瘤标志物的应用价值。因为单一肿瘤可表达多种肿瘤标志物, 而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又存在个体差异、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又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因此单独检测某一种肿瘤标志物可能出现漏检;再有某一部位出现肿瘤, 因组织来源不同, 表达的肿瘤标志物不同, 比如肝脏恶性肿瘤时, 肝细胞癌血中AFP会升高, 而肝内胆管细胞癌AFP可能不会升高, 如果协同其他肿瘤标志物如γ-谷氨酰转胎酶 (γ-GT) 、碱性磷酸酶 (ALP) 等的联合检测, 得出正确诊断的概率将会大大提高, 因为随着肝脏肿瘤的增大, 压迫附近胆小管使之阻塞, 并刺激周围的肝细胞过多地产生碱性磷酸酶 (ALP) 和特异性的γ-谷氨酰转胎酶 (γ-GT) 的同工酶[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肿瘤标志物在临床诊疗活动中的应用还会不断拓宽, 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的定位诊断和导向治疗方面有了大量的研究和初步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健民.对肿瘤标志物的再认识[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5, 28 (1) :11.

[2]叶应妩, 王毓三.血清碱性磷酸酶 (ALP) 活性测定, 血清L-γ-谷氨酰转胎酶 (γ-GT) 活性测定, 肿瘤标志物测定[M].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1:415, 421, 689-694.

[3]陈正林.血清CA-199、PSA、FPSA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临床诊断的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 2007, 25:384.

[4]罗素霞.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5, 28 (12) :1266.

[5]史景泉, 陈意生.外科病理学中常用的辅助诊断技术与方法[M].现代外科病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9:15-18.

[6]万文徽.肿瘤标志临床应用与研究[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9:144-148.

肿瘤诊疗 篇7

1 磁共振造影剂

肿瘤的临床诊疗最关键的是对微小肿瘤做早期诊断, 获取它们的分子及生理层面的个体化信息, 但常规的影像学手段很难对的微小肿瘤及其转移病灶进行定位和成像。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构建多功能、智能化的磁共振分子影像探针的选择材料[4]。以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为基础构建的造影剂在疾病诊断中已得到成功的临床应用, 它能提供优良的检测信号、增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和生物分布度, 大大提高了造影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从而提高了诊断效率。磁性氧化铁纳米造影剂一般主要由3部分组成[5], 由内向外依次是:纳米粒子核, 来增强造影效果;包被壳层, 如聚乙二醇等, 来提高溶液稳定性;生物活性分子, 如蛋白、多肽和抗体等, 来提高靶向性。

现如今, 磁性氧化铁纳米造影剂已成功商品化, 依据其流体动力学直径 (40-50 nm) 的不同, 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6], SPIO (small particle of iron oxide) 和USPIO (ultrasmall particle of iron oxide) 。SPIO类注射后, 能迅速被吞噬细胞吞噬, 分布到肝、脾及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 临床上主要用于肝部损伤的临床诊断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7]。USPIO类是超小型纳米颗粒, 它能在血液中循环较长时间, 注射后, 其中一部分会从血液系统进入淋巴系统, 临床主要用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它的构建, 扩大了氧化铁纳米造影剂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范围[8]。氧化铁纳米造影剂可大大提高肿瘤的早期检出率, 其中对前列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表明, 氧化铁纳米造影剂可做到非侵入性的检测, 其不仅可以检测出前列腺癌病人体内微小的淋巴结转移, 还能检测出隐藏的淋巴结转移[5]。

CHEN Y等人[9], 构建了PEG-g-PEI-SPION复合物, 其能很好的结合 (sc Fv (CD44v6) 抗体和si RNA, 既能实现了靶向治疗, 又可以利用SPION的造影剂功能将肿瘤的诊断和基因沉默结合起来, 大大提高了肿瘤的治疗效果, 为攻克肿瘤带来了新的希望。

2 磁转染辅助技术

磁性转染是一种新型的助基因转染技术, 其靶向性强、转染效率高。磁性纳米颗粒和某些生物大分子通过化学共价键或物理粘附作用结合, 形成具有磁感应性的微粒, 磁性微粒可直接与功能基因相结合, 也可利用其表面活性与传统的病毒或非病毒载体耦联, 再与目的基因相结合, 构成负载基因的磁性微球, 外加梯度磁场, 磁性微球会随着磁场力的导向在靶位器官或组织富集, 在细胞的胞吞作用下, 磁性微球进入细胞内, 目的基因释放, 从而发挥高效靶向治疗作用[10]。

体外条件下, 可在细胞培养瓶或皿底部外加磁铁, 借助静态磁场作用, 可加快复合物的沉积速度, 使其快速接触细胞膜并进入细胞质, 提高转染速率。体内条件下, 通过磁转染的方式可将载体定向输送到靶部位, 克服了载体聚集缓慢以及靶部位载体浓度过低的问题, 提高了基因载体的靶向性和基因转染效率[11]。

体外基因转染中, CHEN D等人[12]用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连接含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质粒p GL2, 转染到不同的细胞系, 将Nd-Fe-B磁铁放于培养板底部, 结果显示, 不同细胞的转染效率不同, 但转染效率是脂质体对照组的5-10倍, 而且转染后细胞增殖活性及功能优于脂质体的对照组, 侧面证明了其细胞毒性低于脂质体的细胞毒性;SAPET C等[13]人还将磁性纳米颗粒与腺病毒结合, 通过磁转染导入细胞内部, 结果显示, 磁性纳米颗粒可以促进腺病毒的转导, 还可以利用磁场对细胞进行分拣。体内基因转染中, PLANK C等[14]将超顺磁性纳米颗粒与含Lac Z报告基因的质粒连接后, 通过内腔注射到小鼠胃或者肠血管, 并将矩形的NdFe-B磁铁直接接触目标组织, 结果显示, 基因转化表达被限制在磁铁形状所在的区域, 说明磁场介导的胃肠道和血管体内局部转化是可行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初步显示, 磁性转染做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转染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其在靶向性、转染效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

3 磁感应热疗

磁感应热疗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手段,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在交变磁场存在时, 如果强度和频率合适, 可吸收能量使自身温度升高, 这些热量会均匀的释放到肿瘤组织, 由于肿瘤组织自身供血不足, 热量扩散较慢, 会使局部温度升高, 对热敏感的细胞会被趁机杀死, 而对正常组织细胞产生的影响较小[15]。尽管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产生的热效应会随着体外磁场振幅和频率的增加而相应提高, ZEISBERGER M等[16]研究指出,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发挥热疗效能的合理磁场值应设定频率为400 k Hz, 振幅为10 k A/m。有研究表明, 肿瘤细胞在高温的环境下对放射线更为敏感, 因此, 热疗有望与放疗结合来共同治疗肿瘤。

KIM K Y等[17]将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溶液经会阴注射入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内, 并将患者置于一个高频交变磁场中, 由于肿瘤组织对纳米颗粒的清除率较低, 磁性铁氧化纳米颗粒能持续发挥热疗效应。通常患者的热疗周期为每周一次, 每次60 min, 连续6周为一个疗程, 借助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测组织样本中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含量。结果表明, 通过治疗, 90%的前列腺癌组织热疗中位温度超过43℃, 最高可以达到55℃, 说明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介导的热疗是切实可行的。YANG C L等[18]构建了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脂质体复合体, 在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复合体能够靶向目标组织, 发挥其潜在的热疗作用。人们还将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磁性基因联合作用于机体, 结果表明, 除了颗粒本身的磁感应热效应外, 热疗还可以增强抗癌基因的细胞毒性, 提高机体免疫力[19]。另外,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 外加磁场也可以抑制肿瘤组织生长, 其机制是影响癌组织的生物磁场, 扰乱其供血、供氧, 使癌细胞胞膜功能发生改变, 影响其物质交换,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

4 临床应用的前景与挑战

近年来,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已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 包括生物分离、磁共振造影、磁靶向药物、肿瘤的磁热治疗等诸多方面, 在作为肿瘤基因诊疗的应用研究中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离具体的临床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终极目标是实现在生物体内应用, 目前为止, 还存在着许多瓶颈。生物体内应用要求磁性纳米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 同时还要具备表面功能性, 利用磁性纳米材料表面功能基团与可识别病灶的功能分子进行耦联, 是实现磁性纳米晶体在疾病鉴别诊断中应用的最可行的手段之一。

首先, 由于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粒径小, 相对表面积大, 且本身又具有磁性, 容易发生团聚, 如何提高颗粒表面功能基团的活性, 以增强其主动靶向性而抑制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如何提高颗粒的载药量, 防止其在传送过程中基因的渗漏, 以及在病灶区域的基因释放量、速度等问题, 将依然是今后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其次,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和相容性仍有待继续考察, 其在体内积累所应有的安全剂量以及引起的不良反应等问题尚需要长期的深入研究;另外,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在体内转染研究中对磁场的敏感性和靶向性表现得并不突出, 因此在偶联基因片段的同时, 可尝试再连接特异性的配体或抗体, 即将多种运输方式结合起来应用, 可以起到双重或多重靶向的作用。还有许多困难, 如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可控性, 磁共振造影的可调性、磁转染中磁场的选择和定位、靶向热疗的温度控制等, 这些困难的克服, 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共同努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可作为磁共振造影的造影剂, 能将肿瘤的诊断和基因治疗成功结合起来, 促进了基因诊疗的诞生, 其还可以借助磁转染和热疗等技术, 大大的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信不久的将来, 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成熟, 其必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在肿瘤基因诊疗方面将掀开新篇章。

参考文献

[1]SHEN M, GONG F, PANG P, et al.An MRI-visible non-viral vector for targeted Bcl-2 si RNA delivery to neuroblastoma[J].Int J Nanomedicine., 2012, 7:3319-3322.

[2]DEGEN C L, POGGIO M, MAMIN H J, et al.Nanoscal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 106 (5) :1313-1317.

肿瘤诊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患者, 男性12例, 女性6例;年龄34~72岁;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4例, 肾癌出血2例, 肠系膜平滑肌肉瘤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 鼻咽癌引起鼻腔大出血6例, 肺癌大咯血2例, 宫颈癌大出血3例。出血量300~3000mL, 4例患者有持续出血, 3例患者有反复大出血病史;所有患者经过临床对症、支持和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 通过病史特点、影像资料和血管造影都诊断明确。

1.2 诊疗方法

18例患者运用Seldinger`s技术于患者床旁经过右侧股动脉逆行穿刺置入鞘组, 运用肝素封闭鞘组后, 再将患者送入介入室重新消毒铺巾等, 运用导丝导管技术选择性和超选择性插管, 必要时用微导管技术, 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DSA) 进行造影, 诊断明确后通过导管灌注化疗药物或止血药物, 必要时酌情对出血靶血管进行栓塞达到诊疗目的[1]。

1.3 诊疗结果

18例患者DSA造影见新生肿瘤血管、肿瘤染色、血管浸润、动静脉瘘形成、出血等征象, 2例肺癌患者和1例鼻咽癌患者因为头臂动脉迂曲右侧颈外动脉常规导管难以超选择插管运用微导管技术通过线段栓塞。患者栓塞材料运用无水酒精、明胶海绵粒、线段等, 栓塞术后出血停止, 无1例复发出血[1]。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常规护理

2.1.1. 1 保持静脉开放

由于患者病情危急, 常规选择患者左侧肢体用留置针输液, 这样有利于快速补充血容量和药物治疗, 同时不影响术中操作[2,3]。

2.1.1. 2 完善有关检查

主要是患者的血型测定和心电检查, 由于患者为急性大出血, 部分患者需要术中输血;必要时进行CT、B超、内镜等相关检查, 主要目的是尽可能通过相关辅助检查明确急诊介入的必要性, 了解病变部位和性质, 缩小检查范围, 为介入诊疗提供参考。

2.1.1. 3 相关药敏试验

主要包括碘、抗菌素过敏试验等。

2.1.1. 4 常规备皮和导尿

会阴部皮肤的清洁;避免患者术中、术后小便造成污染、引起穿刺点出血或血肿形成。

2.1.2 术前心理护理

完善一般护理的同时, 强化术前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介入治疗的优越性, 对患方存在的疑虑和不理解要反复沟通, 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取得家属的合作和支持[1,2,3,4,5,6]。

2.2 术中护理

2.2.1 术中常规护理

术中严密观察患者各种管道连接和通畅情况, 严格记录患者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液体出入量和术中用药;术中给予氧气吸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和护理, 预防患者由于呕吐引起窒息[4]。

2.2.2 术中心理护理

对神志清醒的患者术中要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 对造影和栓塞引起的不适症状要给予语言等安慰, 给患者以心理支持,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消除紧张感, 取得患者的支持和配合, 使手术能顺利进行。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常规护理

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重观察患者的穿刺点、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避免穿刺点出血和血肿形成。术后持续心电监护24h, 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心率、血压, 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4,5,6]。神志欠清和难以合作的患者, 穿刺侧下肢运用骨科长甲板固定。

2.3.2 术后心理护理及指导

术后护士要主动介绍介入手术治疗效果、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情况, 指导患者进食、康复等注意事项, 对病情稳定的患者, 要通过沟通和讲解, 协助医师指导患者完成急诊介入诊疗术后的专科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一旦大出血, 病情都很危重, 临床保守治疗和外科急诊手术效果常常不佳, 病死率较高;急诊介入诊疗就是运用微创技术快速、准确诊断出血部位和原因, 同时对局部出血病灶进行超选择性栓塞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放射介入具有对患者干预少、显效快、临床效果明显等特点[1]。急诊介入需要护士配合医师快速完成术前准备, 同时要求护士围手术期临危不乱, 为患者提供高效的服务系统, 使患者在最快的时间内接受及时的治疗和服务, 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降低患者病死率[3]。

通过对18例恶性肿瘤大出血急诊介入诊疗护理经验的总结, 形成了患者快速多通道建立、急诊心电监测、血型检查、过敏试验、床旁股动脉鞘组置入、生命体征记录、强化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以及术后康复指导等序贯护理和流程, 达到了快速反应和绿色通道的目的, 为抢救患者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种护理流程和经验值得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麟荪.临床介入放射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51.

[2]黄树芬, 赵秀英.急诊介入手术的护理31例[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2) :7-8.

[3]吴惠玉, 钟海, 吴泳钧.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9上半月版) :79-80.

[4]邓颖平, 胡晓平.恶性肿瘤并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21) :3382.

[5]洪剑, 黄沁, 王小野等.介入栓塞治疗严重鼻腔大出血32例的术中配合[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3) :5736.

肿瘤诊疗 篇9

如今传统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医学专科或亚专科的划分越来越细, 病人常需要一次到几个专科诊治;专科医师在某种单一学科中长期工作与学习, 往往习惯于单纯从本专业角度思考或处理临床问题。而以有限的单一专科知识来分析整体复杂的临床病情, 难免会造成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局限性, 甚至出现错误处理, 既不利于病人诊疗, 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又阻碍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医学中心不断涌现出针对重要恶性肿瘤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1~4], 是由外科、影像、放疗、介入、化疗、营养、疼痛控制、麻醉、心理等相关专科构成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这种MDT模式代表了当前恶性肿瘤治疗的国际趋势。英国的医疗卫生部门早在1993年就将MDT模式应用于社区医疗卫生保健, 英国NH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于1996年将该模式写入改善乳腺癌预后指南[5], 随后1997年开始在消化道肿瘤 (如胃癌和结直肠癌以及肺癌) 的规范诊疗中进行推广, 于2007年又颁布了关于肿瘤治疗MDT模式的法律文件。最新数据表明, 超过80%的英国结直肠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接受过MDT诊治[6,7], 像德国、英国、法国、瑞士及意大利等医疗中心相对集中的国家, MDT模式已成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MDT模式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肿瘤治疗模式, 近些年国外多个MDT中心总结报告了在不同肿瘤治疗中引入MDT模式后的效果。在我国, MDT模式也日趋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通过建立多学科协作服务, 实现了医疗信息及资源的共享, 促进了肿瘤治疗的规范化[8~10]。

针对目前传统医学教育因单一专科教育导致的“先天不足”, 让学员参与多学科协作小组, 结合多学科协作小组培养模式, 使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处理策略抉择、操作基本功、临床经验、与病人沟通技巧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既可改善教学效果, 又可提高教学质量。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 肿瘤科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实习生、研究生、进修医师、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生等多个等级的学员。由于肿瘤科尤其是肿瘤外科专业性强, 且肿瘤专科近年来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速度极快, 到肿瘤专科进行临床学习的学员普遍对肿瘤学基本理论掌握不足, 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如何在短时间内帮助学员全面掌握肿瘤外科相关理论和技术, 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直是肿瘤专科医师在教学中需要探索并解决的问题。

1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LBL教学 (Lecture-based Learning) 、CBL教学 (Case-based Learning) , 还是PBL教学 (Problem-based Learning) , 都避免不了专科的局限, 所培养的医学生都存在因学科局限性导致的“先天不足”。许多医学实习生甚至年轻的医学专业人员, 在肿瘤病人诊疗过程中存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片面、临床思维局限且狭隘等问题, 不符合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要求。

2组建MDT团队及实施

由医院肿瘤专科协调并逐步建立MDT团队, 包括肿瘤外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内科、医学影像科、消化内科、病理科等科室。按学科分为肿瘤专业领域成员 (核心成员) 和其他相关医学专业成员 (扩展成员) ;按职能分为牵头人、讨论专家和协调员/书记员。同时, 组建MDT团队还需争取医院管理部门的支持, 医院除投入必需的基础设施外 (如会议室、影像设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视频会议室、扫描仪、网络播放接收系统等) , 还必须给予必要的经济、人力支持, 协调科室间的安排。

3 MDT运作在肿瘤科实习医生培养中的运用

在MDT团队运作过程中, 相应各肿瘤专科的学员可参与到MDT讨论中。主要参与流程如下: (1) 由各自带教教师带领学员采集病人的信息, 完善各种必要的检查, 将病人资料予以归纳和整理。 (2) 带教教师负责教授学员与病人交流的技巧、病史采集、查体操作、CT或者MRI阅片知识等, 同时根据病例实际情况提出相关问题。 (3) 根据学员的不同业余时间, 安排其查阅相关资料和专著, 完成作业后与带教医师进行讨论交流。 (4) 通过讨论与交流, 根据每位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初步治疗方案, 并制备多媒体幻灯片, 准备在多学科专家讨论会上进行汇报。 (5) 参加讨论会的专家在完成多学科讨论后, 还负责为学员答疑并讲授相关知识。 (6) 由专家选取典型病例, 学员参加这些病例的术前评估、手术知情同意书谈话、手术 (包括外科手术、介入、射频消融等) 以及术后管理等医疗环节, 使其对疾病治疗过程有系统认知, 在增加临床实践的同时学会沟通技巧、病患管理以及医学伦理相关知识。 (7) 指导学员对出院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和健康知识教育, 了解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并予以书面总结。

我们认为, 这一教学方法可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的短板与不足, 明显提高学员医学综合素质及专科知识, 还可以完善学员的知识体系, 使其临床认知实现不同专科之间理论、技术和经验的全方位融合, 大大改善当前医学临床教学效果, 提高肿瘤专科教学质量[11,12]。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诊疗,肿瘤科,临床实习

参考文献

[1]Collins J, Skilton K.Low vision services in South Devon:a multiagency,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J].Ophthalmic Physiol Opt, 2004, 24 (4) :355-359.

[2]Taylor C, Shewbridge A, Harris J, et al.Benefits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work in the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2013 (5) :79-85.

[3]Sharma A, Sharp D M, Walker L G, et al.Colorectal MDTs:the team's perspective[J].Colorectal Dis, 2008, 10 (1) :63-68.

[4]Glynne R, Mathur P, Elton C, et al.The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Multimodal treatment of rectal cancer[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07, 21 (6) :1049-1070.

[5]Richards M A, Baum M, Dowsett M.Provision of breast services in the UK:the advantages of specialist breast units[M].London:British Breast Group, 1994.

[6]Mc Ardle C S, Mc Kee R F, Finlay I G, et al.Improvement in survival following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J].Br J Surg, 2005, 92 (8) :1008-1013.

[7]Haward R A.Using service guidance to shape the delivery of cancer services:experience in the UK[J].Br J Cancer, 2003, 89 (1) :12-14.

[8]叶颖江, 王杉.多学科专家组诊疗模式的组织和规范实施[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1) :22-24.

[9]于琳, 张华.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现状和建议[J].循证医学, 2009, 9 (1) :53-55.

[10]徐茂, 尤明春, 马万兵.多学科专家组诊疗模式在肿瘤诊疗活动中的实践[J].东南国防医药, 2013, 15 (2) :157-159.

[11]郑成中, 余红亚, 牛杰, 等.综合性医院多学科整体诊疗模式的构想[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 (6) :509-510.

上一篇:体育电视下一篇:VaR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