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工作

2024-08-23

抢救工作(精选十篇)

抢救工作 篇1

1 扩大重点档案抢救的范围

国家财政部、档案局制定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中, 指定被抢救的重点档案是国家重点档案, 但不包括除办法以外的重点档案。我认为, 国家有国家的重点, 地方有地方的重点, 不同级别的地域和单位有不同的重点, 而就整个档案而言, 凡是永久保管的档案都应是重点档案, 都具有长远利用价值, 要尽可能地永久保存下去。作为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 重点抓好全国重点档案的抢救无疑是对的。但其它方面需要永久保管的重要档案的抢救也应重视, 应列入国家重点抢救与保护补助费的申报范围。

2 明确重点档案抢救的分工

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 是整个档案事业中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 全国档案部门都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 并且应有组织、有分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首先, 国家档案局作为国家档案事业的主管局, 对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应作出全面部署, 提出基本的要求, 并直接抓好全国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其次, 各级档案局, 特别是各省、市、自治区档案局, 除了抓好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外, 对本地区重点和永久保管的档案的抢救工作, 也应作出具体的安排。

3 分级解决抢救经费

关于这个问题, 国家档案局和国家财政部只提出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费的申报、使用和管理问题, 并未对管理办法中指定的其它重点档案抢救与抢救费的申报、使用和管理问题作出明确的要求。我认为, 如果按照国家档案局和国家财政部规定的抢救范围, 那么按此规定申报的资金, 只能用于《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 其它重点档案的抢救经费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对此, 我认为:

3.1 属于各机关、单位重点档案 (主要是需要永久保管的档案) 抢救的经费, 应由自己解决。

因为各机关单位抢救重点档案主要是为本单位利用, 自己出钱抢救自己的档案, 是天经地义的。

3.2 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保管的重点档案的抢救费, 应由国家财政来解决。

因为, 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本身就是国家全额拨款的文化事业单位。其经费全部来源于国家, 也全部用于国家的文化事业。它保管的重点档案的抢救费理所当然地应由国家拨款。关于这笔经费采取什么方式来解决。我认为有三种途径:

(1) 国家在每年给档案馆拨的事业费内增加重点档案抢救经费, 在拨款项目中明确列出专项。

(2)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费仍按现在的办法, 由国家档案局、国家财政部统一筹集、管理和组织使用。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重点档案的抢救费由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共同负责筹集、管理和组织使用。

(3) 国家所有重点档案的抢救费由国家档案局和国家财政部统一筹集, 统一管理和统一组织使用,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财政部门协助进行抢救与保护补助资金, 分重点、分层次、分清轻重缓急地逐步解决。

以上三种途径, 我认为第三种较为合适。因为它既可以解决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问题, 也可以同时解决不同层次重点档案的抢救问题。不过, 这样国家各级财政, 应增加对重点档案抢救费的投入。因为, 原来的办法没有把地方不同层次重点档案的抢救费纳入开支。现在范围扩大了, 增加经费理所当然。

4 抢救国家重点档案应以“页”为计量单位

国家档案局和国家财政部制定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中, 关于需要抢救的重点档案数量的统计和抢救补助费拨付时, 所用的档案计量单位是“案卷”。我认为这样计量不够准确。因为以案卷为单位计算, 误差比较大, 比较模糊。首先, 备档案部门立的卷厚薄相差悬殊很大, 有的几页为一卷;有的数十件、数百页为一卷;其次, 各级档案部门保管的档案中, 有很多是单份文件, 按现行的规定, 还得折合成卷进行统计, 比较麻烦, 而且笼统地将若干件作为一卷进行统计, 每件的页数也悬殊, 不易计算出准确的工作量和准确的经费支出。所以,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计量单位应以“页”为单位计量比较好。

5 各级档案部门应该做好应抢救重点档案的调查统计工作

据了解, 有些规模较大的档案馆, 由于档案数量比较多, 在上报要求调查统计应抢救重点档案数量时, 不够认真, 甚至为了多要抢救费, 就冒估造假上报, 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 把这件事办好。

6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应以抢救为主, 抢救与保护并重为基本原则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多, 特别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复制, 不但制作方便, 而且制作出来的复制件清晰、逼真。但复制品毕竟不是原件, 而档案特点就是强调它的原始性, 而且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如果只重视档案复制件的制作, 而忽略了对档案本身的抢救, 我们的档案馆室就都变成资料室了。所以, 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首先应以保持档案的原始性为前提, 采取以修裱加固为主, 和复制并举的方针。

7 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应全面规划, 分清次主, 长期进行

抢救工作制度 篇2

二、抢救时做到人员到位,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听从指挥,行动敏捷,有条不紊,分秒必争。在医生到达之前,护士不可离开患者,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根据患者病情予以吸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

三、参加抢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常规,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及时填写患者护理记录单,记录内容完整、准确。

五、严格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正确执行医嘱。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保留安瓿以备事后查对。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来不及记录的于抢救结束后六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六、抢救结束后及时清理各种物品并进行初步处理、登记。

七、认真做好抢救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烦燥、昏迷及神志不清者,加床档并采取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安全。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八、为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每班核对抢救物品,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各种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应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抢救物品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必须处于应急状态。无菌物品必须注明灭菌日期,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抢救工作 篇3

会上,第一副会长徐承云宣读了《关于成立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决定》,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会长张宝康作了《〈关于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工作实施意见〉的几点说明》;观看了采访新四军老战士的录像;并进行了热烈讨论,各地研究会代表踊跃发言,汇报了各自目前的抢救工作成果,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最后,朱文泉会长作了重要讲话。

朱文泉会长强调,对健在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影像资料的抢救工作,“是我们新四军研究会当前最紧迫的重要工作”。首先,要认清一个“紧”字,大家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救工作时间紧、任务紧、人手紧、经费紧,做好这一系统工程是不容易的,但同时也是一件创举,做成后是对新四军历史研究宣传工作的贡献。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革命史的史料宝库,为研究并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提供基础。第二有利于研究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个新四军战士乃至一个高级指挥员亲历的事情都是局部,但把若干个局部联结起来,并在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甄别与补充,就可以成为一个较为全面的整体。抢救工作要把“死”档案变成“活”材料,变为对社会有用的材料。第三也是对国家安全、政治外交斗争的支持。如今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不承认侵略历史,我们的工作不单单是为了抢救资料,更是为了支持国际斗争的大局,包括政治、外交斗争的大局。

朱会长指出,抢救工作时不我待,老战士们年事已高,而且每年都有老战士因病逝世。在这样的严峻现实下,我们特别要将他们的子女作为重要的抢救力量。

朱会长强调,史料抢救工作要突出一个“抢”字,要比别人快,要和时间赛跑,和老同志赛跑;要抢得全面,抢得准确;要尽可能采访更多的人,不能以一人的回忆、亲述为准。要辩证地处理“全”与“准”的关系,先抢救再研究。快抢、抢全是基本要求,抢得准确是最后结果。同时要“抢”“证”结合,“抢”“收”结合,要将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多发并举,各显其能。

朱会长说,史料抢救工作要抓好一个“合”字,各地研究会要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各地研究会各有任务,又可以适度联手,事半功倍,研究方法可以交流借鉴,资料成果可以力求共享、互通有无。经费可从多方面保障,主要是积极向政府申请,还要依靠企业家的赞助。抢救活资料本身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把这项工作放在最紧迫的位置抓紧抓好。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若干问题探讨 篇4

一、项目申报问题

首先, 把握国家重点档案的概念和抢救范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中对国家重点档案概念作了明确规定, 即“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 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国家需要永久保存的珍贵档案”。所以申报国家级项目, 应按照《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的规定, 其重点界定在如下4个方面:一是1949年以前, 反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组织、革命根据地、革命政权, 以及革命活动家的档案。二是1949年以前, 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权机构、社会组织和著名人物的档案。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档案。四是经省级以上档案部门鉴定确认的, 并报国家档案局批准的其他重点档案。申报省级项目, 要按照《黑龙江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细则》中所界定的抢救范围进行:一是1949年以前, 反映我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组织、革命根据地、革命政权, 以及革命活动家的档案。二是1949年以前, 反映我省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权机构、社会组织和著名人物的档案。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级领导人在我省和各市地活动的档案。四是保存在我省各级国家档案馆形成满50年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急需抢救的珍贵档案, 以及反映各市地县重大活动、重大事项、重点人物等经省档案局审核批准并报国家档案局备案的重点档案。

其次, 注意突出重点, 突出特色。一是申报抢救项目的档案全宗要尽量单一, 不能过多。要选择档案数量多、重要程度高、历史影响大、有较大研究和利用价值的项目进行申报。二是选择抢救档案的内容要具有较明显的地方特色,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再次, 摸清底数, 有针对性地采取抢救措施。抢救措施主要有3项:一是档案修复, 指档案修裱、去污、加固、字迹恢复和更换卷皮、卷盒以及编制目录、张页号、著录标引等。二是档案复制, 指档案复印、缩微、数字化、翻译、汇编出版、高标准仿真件的制作等。三是档案征集, 指用于征集散失在民间、省外或国外的, 属于本实施细则规定的抢救和保护范围的档案所发生的费用。无论采用何种抢救方式, 事先都要进行深入调查, 做到心中有数, 修复、复制的档案数量要精确到张 (页) , 征集散失在民间或国外的档案, 要想方设法弄清具体地点、档案内容和档案数量, 决不能虚报、谎报。

二、抢救和保护经费问题

档案修复、复制、征集所产生的费用为档案抢救费用, 以保存和保护国家重点档案为目标的特藏库改造、装具更换、设备购置等所产生的费用为档案保护费用。经费来源一是国家投入, 二是地方政府匹配。国家投入的资金仅占档案抢救和保护费用中的极小部分, 大部分要靠地方政府投入。因此, 要把争取经费的重点放在当地政府上, 通过积极主动地向本地区党政领导汇报, 争取他们对档案抢救工作重视与支持, 将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确保经费渠道畅通。在经费使用上, 无论是修复、复制, 还是征集、缩微和现代化保管、保护, 都必须符合国家档案局的规定, 做到专款专用, 不得用于规定范围以外的项目, 不得抵顶单位行政、事业经费。

三、技术及设施问题

人才是保证档案抢救工作质量的关键, 技术是保证档案抢救质量的前提。档案抢救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 需要必须的设施设备。目前, 运用到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中的技术, 一是传统的成熟技术, 如修裱、去污、加固、字迹恢复、仿真复制等;二是新开发的技术, 如扫描刻录、数字化抢救、全息存储等。笔者曾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天津图书馆进行过参观考察, 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 一方面选派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到上级部门参加培训;另一方面请专家指导, 根据抢救档案的状况, 购置相关设施设备。对于珍贵历史档案, 在技术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宁可暂缓抢救, 也不能冒然行事。

四、工程质量问题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但此项工程的质量隐患不可忽视。为确保质量, 需要从计划入手, 边实施边改进, 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在各个环节上提供保障。一是纳入规划, 完善制度。要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规划》, 在保证资金、人才、技术三到位的情况下, 按照“统筹规划、确保重点、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及“濒危优先”的原则, 组织实施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同时, 要制定《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管理办法》、《档案修裱技术质量标准》、《档案抢救修裱工作流程》及相关的各项制度, 并严格监督执行, 为重点档案抢救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二是细化任务, 分级负责。把工作任务层层分解, 落实到人, 明确修裱数量和质量标准, 把抢救工作落到实处。三是统一标准, 强化管理。抢救工作要做到高标准, 严要求。对污染严重的档案要先去污后裱糊;对破损严重的档案要先复制后裱糊;对叠痕严重的档案要先平整后裱糊。同时, 要统一外观标准, 裱后文件统一按A4标准裁切、折叠, 按顺序排列装盒 (卷) , 填写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归档号、年代、备考表等, 经过逐件逐页检查验收后, 做好出入库登记和裱件登记。

五、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开发问题

国家重点档案是档案宝库中的珍宝, 一旦损毁, 历史的记忆将会留下空白, 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 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事关重大。档案部门抢救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安全保管, 使其延长寿命, 保留历史记忆, 还要从开发利用、放大其服务功能效用的角度出发, 加速信息化建设, 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为此, 一要启动数字化抢救工程, 将扫描之后的档案进行全息存储, 建成重点档案全文数据库, 进而实现馆际联网, 达到档案资源共享。同时, 将扫描后的电子版刻录光盘, 异地备份。二要建设国家重点档案特藏库, 对这些重点档案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和利用。三要将国外征集的档案资料或历史遗留的外文、少数民族文字的档案资料进行翻译研究, 将成果编辑成册 (书) 。四要加强档案编研工作, 将抢救后的档案进行研究、整理、汇编, 把可以向社会公布的成果出版发行, 实现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抢救工作制度 篇5

一、各科室的抢救工作由有临床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和护士承担,各科室的抢救工作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遇重大抢救应立即报医务处、护理部、并上报院领导,根据病情提出抢救方案,凡涉及法律纠纷要报告有关部门。

二、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做到“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三、各级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抢救技术和抢救用药,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四、参加抢救人员应全力以赴、分工明细、紧密配合、听从指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用药、处置正确无误。

五、若遇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在通知医生的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时测量生命体征,实施给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措施。

六、对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搬动,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实施特别护理,及时评价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

七、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用药种类要进行详细交接。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医生应及时据实补写医嘱。药品空安瓶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弃去。

八、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记录应准确、及时、完整,因抢救病人未能及时书写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九、抢救工作进行同时,要通知病人家属并做好安抚工作。如家属不在,应及时与病人家属联系或通知有关部门。

十、抢救完毕,及时清理用物,补充药品、器材,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等。篇二:抢救工作制度

抢救工作制度

1、抢救工作在科主任、护士长领导下进行。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护理人员对重危病人进行抢救护参加人员必须全力以赴,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

2、如遇重大抢救,护士长应及时向护理部汇报,并接受护理部的组织、调配和指导。

3、当抢救病人的医生尚未到达时,护理人员应立即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根据病情及时给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止血等,并为进一步抢救作准备。

4、抢救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执行者必须口头复述一遍,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并将使用后的空安瓿、药瓶或者相关包装等物品保留备查。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抢救用药等要详细、及时记录和交班,抢救后请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5、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器械、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6、各护理单元应备有抢救车,抢救车内抢救物品、器械、药品应统一规定放置,标记清楚。定位、定量放置,定人保管,以保证应急使用。用后必须及时补充、清点、检查。

7、做好抢救登记及抢救后的处置工作。做好患者与家属的解释及安抚工作。

8、认真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字迹清晰、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全面,能体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确保护理记录的连续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来不及记录时,应在抢救结束后的6小时内补记。篇三:抢救工作制度 抢救工作制度

(一)参加抢救人员必须全力以赴,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 行各项规章制度,医生来到之前,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时给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止血等。并及时提供诊断依据。

(二)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用药处理要准确,对危重患者就地抢救,待病情 稳定后方可移动。

(三)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要详细交班 及记录,所有药品的空安瓿,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弃去,口头医嘱在执行时,应加以复核。

(四)及时与患者家属及单位联系。

(五)抢救完毕,做好抢救记录、登记、抢救器材用后及时消毒、及时补充、定位放置,定量储存,定人保管,以保证应急应用。患者识别制度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 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三)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将“腕带”作为辨识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 能力的重症患者的手段。

(四)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保对 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五)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分级护理制度

(一)特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2)重症监护患者。

(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4)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的患者。

(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证的患者。

2、护理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道护理等。

(5)保持患者舒适和肢体功能位。(6)实施床旁交接班。

(一)一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手术后或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2、护理要点

(1)每1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医嘱,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道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三)二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2)生活部分能自理的患者。

2、护理要点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护理。(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三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2)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2、护理要点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处理流程

1、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立即更换液体和输液器,同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抢救过程。

1、及时向感染管理科、消毒供应中心、护理部和药剂科汇报。

2、保存撤换下来的液体及输液器,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检验科和药剂科化验,并取同批号的输液器、液体送检验科和药剂科化验。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的注入。

回抽:可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漏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抬高肢体: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避免患者局部受压。

冷热敷:

1、冷敷:须在6小时内进行。

抢救工作 篇6

地方“救市”背后,是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滑。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环比下降1%,房价涨幅环比首次出现负增长。而各地交易量更是进入“冰河时期”,很多城市已不到去年同期一半的水平。在楼市重镇长三角的两大城市,杭州和上海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刺激成交陷入“冰点”的楼市。而放眼全国,已有10多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出手“拯救”楼市,方式各异、力度不一。

事实上,在今年上半年,各地政府针对楼市的激励性政策就已经陆续出台。如南京市取消商品房“一套一价”管理方式;补贴按现行财政体制分担,在办理产权证时发放,出台了《关于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共20条房产新政,其中还表明将适当调整普通商品住房税收优惠政策标准,合理认定二手住房交易税收征收时点,进一步降低居民购买和转让房屋过程中的税收负担。沈阳市于5月份将市内五区普通住宅标准上调至6700元,平方米,使得大部分商品住房的交易契税从4%降至1.5%,之后又启动购房补贴政策并提高公积金贷款的年限和额度;西安市政府9月出台《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购房者提供1.5%、1%、0.5%三个等级的财政补贴。

我省的两个重要城市,福州和厦门也是采取了相关的各项措施。在今年8月4日,福州市颁布了契税减半、放宽预售的政策。所谓契税减半的《意见》规定,2007年1月1日后通过公开出让方式取得商品住宅用地的项目,同时具备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140平方米以下(包括140平方米)、单套成交价格在7000元/平方米以下(包括7000元,平方米)3个条件的,可享受契税减半征收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而放宽预售许可证门槛,此举放宽取得预售证的“门槛”,缩短了开发商回笼资金的周期。更为重要的是,《意见》还表示将搭建银企对接的互动平台,增加有效的信贷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正常合理的信贷需求。之后又有调整公积金贷款规定,对于公积金的高效使用标准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公积金贷款金额上限,延长贷款最长期限至30年,并增加公积金贷款承办银行,简化公积金贷款楼盘备案流程。

从今年8月1日起,厦门市降低了购买商品住房入城镇居民户口的政策门槛,调整了普通住房标准。新政策规定,在厦门岛外同安、翔安两区购买商品住房的,除享受原有“购房入户”政策外,新增“购买70~80平方米商品住房可办理不超过2人的常住户口”的政策。调整普通住房标准后,可让更多买岛内房者少交1.5%的契税。厦门不仅放宽了普通住房标准,还调整了购房入户政策,对“购买7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可办理不超过2人的常住户口”。通过厦门业内人士分析,厦门房地产市场是外需型的,近几年厦门市场有一半买家是外地人,实行入户政策的调整,对外地买家有拉动作用。而高档住宅定义的放宽,则明显是降低买房契税。

在今年这个“金九银十”时期,对整个房地产市场而言应是最为不寻常且不乐观的。一方面,在浓厚的观望气氛中,楼市度过了最冷的一个“金九”,“银十”也不被看好;另一方面,政府发出“救市”信号,上到一个月内两次降息,下到地方纷纷出台激励楼市的方案。可是各项措施的颁布和实施,对整个市场的回暖度也不见好转,观望和守候的气氛依然存在。

据相关报道,尽管政策刚出台时个别楼盘出现排队购房现象,但是总体上仍然较为平静。9月以来,全国楼市成交量持续在低位徘徊,同比去年连五成都不到,上海等城市的多个楼盘甚至出现整月“零成交”;十一长假,京沪深穗等一线城市的成交量不约而同降至历史新低。在金融海啸的大环境影响下,中国楼市跳过金秋,直接堕入“寒冬”。

数据显示,“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一手房市场销情不佳。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成交量较去年同期下降近4成,而在销出的1,988套住宅中,限价房占781套,另有622套是经济适用房,商品房实际销售仅为585套,日均销售不足84套;二手房成交仅47套,比去年同期急跌六成多。

房源成交有所上升但并未出现“井喷”现象,今年上半年重庆主城区商品房成交面积近6007Y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减少20.3%,预计此趋势还将持续。南京一手房在国庆7天假期仅认购609套和成交38套,分别约为去年国庆7天假期的35%和14%。为什么南京救市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一是购房者认为利好出尽是空,继续观望等待。二是仅凭房款1%的财政补贴,显然对购房者缺少一些吸引力。

最近,《上海证券报·地产投资》联合“和讯网”房产频道进行了相关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逾七成受访者选择“购房补贴”或“减免税费”。这些都是明显上的价格上的缩小,但不论是逾七成购房者选择“购房补贴”或“减免税费”,还是上海市再次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将每户家庭购房总贷款额度提高到60万元,目的是促成更多的成交量,保障更多的民众达到“居者有其屋”,以此拯救不景气的楼市。可实际上,按各地政府给予购房者1%~0.5%的购房补贴费的上限,再加上购房减的免税费,按全国各地楼房出售的平均价格来算,购房者购买一套住房至多超不过2万元的优惠,对于动辄需要几十上百万的购房款而言,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上限,那钱依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终究还是得让购房者一分钱、一分钱的去偿还。虽然政府部门在减免购房税费及购房补贴上花费了财力、物力,但其起到的只是一个救楼市的作用,最终埋单的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购房者,得救的是楼房开发商。此种做法只是治得了楼房不景气的标,根本难治本,只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已。而真正让不景气的我国楼房能“回暖”,让更多的底层民众不为购房而头痛,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调整我国当前楼价,以促成成交量。

进入2008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我国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内重大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下,经济发展出现了减速的态势,各地方经济同样出现经济下滑的态势,有的地方还非常严重,尤其是房地产市场非常不活跃,成交量出现急剧萎缩。

近几年来,各地方房地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房地产确实对各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房地产市场急剧萎缩,将会拖累地方GDP的增

长。因此,各地方政府频出援手救楼市,旨在通过房地产这个龙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从而达到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一定幅度的目的。此外,房地产业对各地方的财政收入影响重大。例如,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南京市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占1/3强。如果因楼市危机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受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一两家企业。业内分析师指出,一些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会引发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其他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环环相扣,有可能引发某个城市的区域金融危机,并对一些中小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造成致命性的打击。这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链,其中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就可能导致全系统连锁反应。

对此,政府在颁布各项救市措施时,要顾虑到很多的相关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对于政府本身而言,其处境也是尴尬。一方面,过分的降低房价,必然会对开发商和相关行业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若是微小的调整房价,那楼市的市场依然是继续的观望。

有人说,楼价没有深度回调到应有的价位,也就是还没有回复到最底部的位置上?楼价的“底”是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不仅一般人难以看清,就是最厉害的投机老手也未必看得清。虽然在过去长达将近一年的楼价回调过程中,一些楼盘的价格的确有了较大幅度的回落,但由于投资者受到较大的政策限制,而那些自住型购房者也轻易不敢接盘,不知何时是底。不少人总希望自己是抄底的才心甘情愿,但这样的机会很少而且稍纵即逝,即使最高明的投资家也很难把握。

可见,楼价高涨的时候,穷人买不起房;楼价回落的时候,穷人一样买不起或不敢买房,甚至还有可能因宏观经济恶化导致失业。因此,楼市的健康不能以普通人是否买得起房为标准。

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副主任、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副院长陈晟表示,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化成世界性金融危机,经济衰退阴影笼罩全球。在这一背景下,楼市调控就不仅仅是房地产一个行业的问题,而应立足整个宏观经济来看待。

据测算,房地产业每减少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会影响30万人的就业,钢材需求减少2万吨,门窗减少8万套,卫生洁具减少2万套左右。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已达1/4左右,且上下游共涉及50多个行业,在出口萎缩、消费不足的背景下,如果房地产业出现剧烈下挫,我国经济迅速下滑的风险将加大。

众多专家表示,“拯救”楼市并非拯救房价。陈晟说:“救楼市应该是救交易量,不是救房价,更不是救开发商。当前楼市调整,有外部调控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其内在规律的表现,是前两年房价过快过猛上涨的必然结果。”

我国楼市调控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本来,政府的初衷是要将楼市从投资者增长和房价上涨两个“过快”的泡沫中拯救出来,使之回归健康轨道。在目前楼市尚未完全回归到健康轨道上来的情况下,如果出手救市,不仅与楼市调控初衷背道而驰,而且楼市泡沫将会被进一步吹大。分析人士指出,在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通货膨胀压力未减、CPI高位运行之时,贸然出台救市措施,不但将导致房价反弹,政府之前银根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近年为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暴涨所出台的所有调控政策,都将功亏一篑。最为重要的是按照中央既定方针,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楼市泡沫越吹越大,楼市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专家认为,2005年以来不断加大力度的楼市调控,基本已将投机性需求挤压出市场,当前各地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作出微调,对刚性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松绑,是可以理解的,也有利于楼市消费结构的优化。

抢救工作 篇7

一、优化抢救修复工作流程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工作对象是馆藏重点档案, 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而且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的研究周期、实施周期都较长, 国家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 各级档案部门也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精力。虽然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修复时间紧迫, 但不能盲目追求进度, 一味讲究抢救速度而忽视质量。因此, 需要重新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目标认识清楚, 把抢救保护重点档案的安全和抢救质量放在首位, 不以修复数量论成败, 把修复质量控制作为关注重点,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抢救速度。没有绝对把握决不可冒然实施修复。

为确保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工作顺利完成, 必须深入贯彻工程化管理思想。对抢救修复工作的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与严格管理, 以最合理、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保证重点档案抢救修复工作的顺利完成, 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在实际工作中, 要确保工程化管理思想落实到抢救修复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首先, 抢救项目的审批。要求各地各馆在申请抢救项目时要上报重点档案的修复方案, 由国家档案局统一组织保护技术专家进行方案的鉴定, 只有科学、合理的方案方可进行经费审。其次, 抢救项目过程的工程化管理。对于抢救工程中修复工作流程、技术路线、修复环境、抢救人员素质要求等工作应以《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实操指南》为依据, 在保护技术专家的帮助下进行统一监督和管理, 发现问题, 及时制定计划, 进行整改。再次, 抢救修复项目结束, 由国家档案局组织专家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标准进行质量量化评估与验收。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 保证国家重点档案得到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二、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与质量检验标准

目前的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存在较多问题, 对于抢救修复使用的设备工具、修复的操作流程与技术、修复人员选择、修复的管理制度、修复的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 而且修复技术以手工为主, 操作随意性大, 直接导致抢救质量的良莠不齐。据此, 仅有修复原则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质量管理, 而质量管理的依据就是一套可靠完善、可操作性强的国家重点档案的操作规范与质量验收标准。由于标准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适应性、一致性以及通用化、系列化的特征, 因而制定和推行质量验收标准是提高国家重要档案抢救修复质量的前提与保证。而我国目前恰恰缺少这样的标准, 因此, 目前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阶段性、全程性的质量标准, 并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十分必要, 只有这样, 才能使抢救工作的监控有章可循, 进一步客观化、规范化, 以标准促质量, 从而保证抢救修复工作顺利地进行。

三、加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经费的管理

在目前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中, 经费使用的重点不明确, 采用抢救经费单位分配方式, 各档案馆平均分配经费, 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为加强抢救经费的应用管理,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加大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的科研投入, 解决全国重点档案抢救修复工作中有代表性的问题, 加大科学化、创新化的修复工艺研究, 使修复过程集成、优化, 提高抢救工作的效益。第二, 增加重点档案修复、保护环境改造的投入。如购置恒温恒湿设备、安全监控设备等, 保证抢救硬件设备的先进性与基础需要, 既利于提高修复质量, 又利于抢救后档案的长期保存。第三, 从全国不同的档案馆和不同层面的国家重点档案收藏单位中选择一批作为国家重点档案经费重点资助对象, 建立试点单位, 摸索出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工作经验, 为积极、稳妥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计划打好基础。第四, 建立抢救保护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对抢救保护工作完成质量高、资金使用效果好、地方配套及时的地区或部门加大补助力度, 反之作适当核减, 以更好地发挥抢救保护资金使用效率, 改变各单位平均分配的方式。

四、重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人员的培训与资格认定

“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 灵慧虚和, 心细如发, 充此任者, 乃不负托”。档案修复是一门技术, 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抢救修复档案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修复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 有必要对抢救修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培养其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踏实细致的工作态度, 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学习, 增加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设立上岗资格认证机制, 根据修复人员的水平和经验划分等级, 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分层次开展国家重点档案修复工作。笔者建议, 人员的培训需要全国档案保护技术专家的指导与支持, 国家保护技术有关部门与专家应早日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人员资格标准, 建立资格认证机构, 使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早日规范化、职业化。

参考文献

[1].郭莉珠.张美芳.张建华.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抢救工作 篇8

一、提高认识, 摆正位置, 是实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基本前提

档案作为不可再生资源, 一旦损毁, 将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2008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特别提出了“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档案保护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重大突破, 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档案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档案部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替未来着想的高度, 充分认识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意义, 做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加强领导, 成立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领导机构以及抢救和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档案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任务, 把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建立健全绩效考评等各项规章制度, 从重点档案抢救保护经费配套与抢救保护工作完成情况两个方面考核, 层层分解任务, 把档案抢救任务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重点档案重点管理、专项经费专项应用。

二、加大投入, 加强监管, 是实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有效保障

社会的关注、政府的投入是档案抢救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为此, 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服务, 大力开展教育宣传工作, 围绕党政中心工作、重大纪念活动和社会热点问题, 以举办各类档案展览等方式发挥重点档案的作用, 扩大档案社会影响力, 以争取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更多的财政支持。同时, 坚持“专款专用”原则, 严格控制使用资金, 让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第十五、十六条明确规定, 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将要对全国补助费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凡有截留、挪用补助经费, 地方承诺资金支持不到位, 因主观原因经费不能及时拨付到用款单位等情况的, 将停止核批所在地区的补助项目, 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省财政厅和省档案局要对各市、地补助费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管理和监督。对不按规定进行配套资金投入和资金使用出现不规范的单位将进行严肃查处, 并限期整改, 以保障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正常健康地开展。

三、创新方法, 改进技术, 是实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抢救与保护工作是一门科学, 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作支撑, 仅就传统纸质档案抢救的技术来看, 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各种有害因素对档案危害时的防护技术;二是研究去污、去酸和已损坏档案的修复技术;三是包括手工复制、静电复印和缩微复制等复制技术。这些传统的技术与方法, 是目前档案抢救与保护的常用技术与方法。重点档案的防护技术、修复技术与复制技术是必须继承和发展的, 不可轻易地以一种新技术新模式来代替传统的原则框架。但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又必须迅速学会与应用, 使之服务于档案抢救工作。重点档案文献扫描与数字化处理, 档案缩微影像和数字影像的制作, 缩微影像与数字影像相互转换及其整合技术等都是档案抢救和保护技术的新方法新成果。各级档案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既要熟练传统的抢救和保护技术, 又要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新技术, 传统与创新结合, 才能提高抢救工作质量, 达到预期的抢救效果。在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中应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大力加强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力度, 开展珍贵、濒危档案仿真复制工作, 提供数字化档案和复制件利用,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珍贵档案的利用需求。

四、发掘资源, 延长寿命, 是实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

目前, 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仅局限于档案实体的修复, 部分档案馆拟写和著录了案卷题名, 绝大多数档案馆未编制卷内文件目录和更未进行全文数字化处理。然而, 抢救不仅只是修裱。根据《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 抢救范围应包括修裱、去污、加固、字迹恢复、更换卷皮卷盒、复印、数字化、汇编出版、征集、改善库房条件、恒温恒湿环境、安全监控、特殊装具, 等等。因此, 要全面理解“重点档案抢救”的内涵, 按照“发掘资源, 谋求发展;保证利用, 延长寿命”的原则, 全面推进重点档案抢救工作。所谓“发掘资源, 谋求发展”, 就是在抢救过程中注意发掘和发现精品档案, 利用在网上开放档案的优势来扩大利用领域和范围, 使之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保证利用, 延长寿命”, 就是在抢救过程中把破损、褪变档案加以抢救和修复, 力争实现档案利用全部计算机检索和阅读, 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经过抢救的档案, 不仅应保留档案形成时的全部信息, 而且应外观整齐美观、保管条件良好, 使其处在一个利于永久保存的环境中, 延长保存寿命。为了便于利用, 案卷题名必须认真修改和全部著录, 有条件的尽量做到文件级著录, 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当前, 要逐步将工作重心从单纯的对档案的实体抢救, 扩展到编制检索工具, 扩展到全文数字化, 逐步实现全文计算机网络检索, 促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纵深、全面发展。要采取多种方式, 深入挖掘重点档案信息资源, 对查找频繁、有利用需求的重点档案开展编研;对重点档案进行全面开发利用, 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力量联合开展深度研究, 并以此为契机, 切实提高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重点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走出一条抢救保护、开发利用、深化服务并举的发展之路。

五、开展培训, 提高技能, 是实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后续保证

抢救工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1-12月共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 其中男36例, 女20例;年龄16~82岁, 平均年龄 (42.3±3.6) 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呕血、腹痛及便血, 均在6 h内出血量超过600 ml, 所有选取对象临床病症确诊标准均与消化道出血标准相符合;其中因食管、胃部静脉曲张破裂导致出血患者人数13例, 胃癌出血2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31例。另外, 对2012年1-12月收治的消化道出血52例患者的抢救工作进行总结, 这52例患者中, 男31例, 女21例;年龄33~82岁, 平均年龄 (41.4±3.5) 岁;其中因食管及胃部静脉曲张破裂、胃癌、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人数依次为12、1和39例。两时间段患者年龄、性别、出血原因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中两时间段收治患者的抢救工作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在2012年1-12月时间段, 由护士长对参与所有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常规管理, 并对管理效果进行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 查阅多方面关于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的研究文献,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2], 在原有管理措施的基础上, 提出“三培两化”的管理模式, 并于2013年1月实施, 主要管理内容如下。

1.2.1“三培”管理模式

“一培”:加强护士在抢救护理程序制定方面的培训。通过查阅文献, 发现消化道出血的抢救成功与否和护理程序的有序制定及抢救前的充分准备有直接的联系[3]。因此, 护士长分析和总结消化道出血休克的临床特点, 总结抢救经验, 以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术前准备和抢救为目标, 借助统筹法的原理, 及时制定出抢救护理程序, 并号召和组织每位参与到抢救工作中的护士统一学习, 并于平时护理查房中, 加强复习演练, 且在每一次抢救过程中, 都要检查和记录护士的执行情况;另外, 每年组织统一考试, 敦促护士熟悉并掌握护理程序, 做到抢救过程中不慌乱、各司其职、抢救措施实施有序、配合默契, 达到有效、快速地完成抢救工作的目的。

“二培”:加强各护士在抢救操作技术上的培训。在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抢救时, 护士对抢救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抢救的顺利展开, 同时熟练的操作手法能大大缩短抢救时间, 提升抢救成功率;因此, 护士长应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抢救工作, 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 提升护士的抢救操作技术水平。首先, 应加上护士静脉穿刺的培训;对于因消化道大出血而引发休克的患者, 及时、快速的搭建静脉通道, 及时给予输血, 保证患者血循环量对整个抢救而言是非常重要[4];同时, 护士长还应加强在静脉采血、吸氧、留置导尿管等方面培训, 尤其是如何默契配合医师进行紧急胃镜检查和血尿标本收取等方面的培训, 并定期做好考核, 对护士的静脉穿刺、行胃镜检查时与医生的默契配合等指标进行评价。

“三培”:加强护士在病情观察能力及知识上的培训。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接受急救后, 及时抢救成功也不意味着患者完全脱离生命危险, 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患者, 其易并发窒息、低血压、脉搏细速、继发性出血、继发性腹膜炎等症状[5], 这加重患者的病症和痛苦;因此, 护士长应加强“关于休克患者病情观察”的培训, 应定期或经常组织科内小讲课, 可通过讲解某个典型患者的临床表现, 加深护士的认识, 也可以通过护理查房业务进行复习或宣讲。主要观察内容: (1) 患者的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脉搏细速或脉率超过90次/min时, 应引起重视, 及时确认患者是否存在血压异常等症状, 避免低血压发生; (2) 观察神志表现:如兴奋多语或表情淡漠, 此时护士应查看患者脸色是否苍白或蜡黄, 皮肤是否表现出明显湿冷症状, 若存在护士应警惕继发性出血或贫血的可能, 应及时通知医师。病情的观察往往通过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指导才显得更加具体, 效果更加明显。

1.2.2“两化”管理模式

“一化”:抢救前准备工作程序化。护士长应做好平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制定好准备工作程序, 在每次抢救工作中身先士卒、亲历参加并对各医护人员的准备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并长期坚持下去, 形成习惯, 这样不仅能增加团队凝聚力[6], 也能提升护士对抢救准备工作的熟悉度和掌握度, 促使抢救准备工作越来越程序化。具体做法为:当门诊在接到急诊电话, 通知病房有失血性休克患者入院接受抢救治疗时, 护士长应机制指导各医护人员有序进行抢救准备工作, 按分工准备抢救工作, 保证准备充分;同时, 预先备好输液用品, 如注射器、抢救药品、血交配试管等物品[4];另外, 责任护士应备好吸痰、吸氧、心电监护等设备, 并及时通知胃镜室护士准备好胃镜。“二化”:抢救护理程序化。为保证抢救全程有序进行, 形成一套程序化的抢救护理模式, 对于减少不必要措施, 缩短抢救时间, 减少忙乱有着重要的意义。护士长应依据消化道出血的抢救特点, 做好相应的培训, 使得各个医护人员各司其职、默契配合, 保证抢救有序进行;具体为:由责任护士迎接需要抢救的患者, 及时将患者去枕平卧于诊查床上, 及时检查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 及时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护理;同时, 静脉抽血进行血交配, 并备好急需送检的标本, 及时搭建静脉通道, 搭建通道时选取粗直的血管, 保证输液、输血的畅通;在进行抢救的过程中, 护士长应亲力亲为, 参与到整个抢救过程中, 依据患者病况的严重程度, 调整抢救节奏, 并协调决策抢救护理工作, 随时解决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并冷静处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并协调好医师、患者、家属及相关科室之间的关系, 促使抢救功能快速、有效、稳定的完成[7]。

1.3 调查指标

对2012年和2013年两阶段的抢救工作进行总结, 对管理效果进行调查, 主要调查内容为:该阶段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

护理服务满意度:由护士长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调查, 分为很满意、良好及较差三个层次, 总满意率为很满意率和良好率之和[8]。

护理服务质量:由护士长制定相应的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 对各个护士在抢救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记录, 护理质量采取1~100分评分制度进行评定, 分数越高, 护理服务质量越优良[9]。

观察和记录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窒息、继发性出血、贫血、低血压等并发症情况, 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2013年阶段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率均较2012年时间段有明显提升,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抢救成功率对比

2012年5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8.3±1.2) d, 9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低血压5例, 窒息1例, 贫血2例, 继发性出血1例, 发生率为17.3%;52例患者中, 49例抢救成功, 成功率为94.2%, 另外3例因失血过多窒息而亡, 其中2例为胃癌患者。2013年56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5.1±0.6) d, 3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低血压2例, 贫血2例, 发生率为5.4%。56例患者中, 55例抢救成功, 成功率为98.2%, 另外死亡患者为胃癌患者。两年间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性休克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出血症状, 若不及时进行抢救, 会导致患者失血过多、缺氧窒息而亡[10]。因此, 每次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工作, 都是对消化道内科整体护士护理质量及技能水平的一次检验。而护士长作为整个抢救工作的核心, 其负责抢救工作的准备、指导及监督等方方面面, 因此护士长的管理能力及采取的管理模式, 对于保证抢救工作正常展开, 提升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11]。

本文研究发现, 通过对2012年抢救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对抢救流程进行分析, 制定专门的“三培二化”管理模式, 并于2013年实施;发现2013年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护理服务质量较2012年有明显提升, 且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满意度也较2012年明显提升;另外, 实施该管理模式后, 护士的护理技能及操作水平明显上升, 这大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这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抢救工作 篇10

为最大限度地延长国家重点档案寿命,减少对原件的磨损,开发国家重点档案信息资源,用重点档案数字化的成果促进两个资源体系的建设。今年,营口市档案馆加大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抢救和保护国家重点档案工作力度,对馆藏5万余卷国家重点档案进行文件级数字化加工。

这次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有五个特点:一是搞好数字化工作前期调研。了解馆藏国家重点档案全宗划分、形成年代、历史沿革、档案内容及实体状况等;学习掌握民国档案目录中心数据采集标准,即《民国档案著录细则》、《民国档案主题标引细则》、《民国档案分类标引细则》、《民国档案机读目录软磁盘数据交换格式》,为下步数字化工作奠定基础。二是按照“重点全宗、利用频繁档案”优先数字化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文件数字化加工方案。三是成立了数字化加工中心,招聘9名中文专业本科毕业大学生专门从事整理和著录工作。四是购置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全息存储与转换设备。五是严格工作程序,结合文件级数字化工作进行“小”整理。建立各种登记簿,即:档案实体调、还卷登记簿,特殊载体档案登记簿,重要档案登记簿,破损褪变档案登记簿等,并结合数字化工作进行“小”整理,即逐卷逐件除尘、编页、去金属器(将去除的民国时期铜制书钉做实物档案保存)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抢救工作】相关文章:

简述护理抢救工作制度05-22

ICU抢救工作制度07-09

抢救工作中基层医院护理论文04-28

急诊抢救工作中的护理论文04-26

抢救物品06-22

抢救07-26

急诊抢救06-02

手术抢救06-11

产科抢救06-18

临床抢救06-19

上一篇:德育教育初中地理教学下一篇:民族预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