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趋势

2024-08-04

发病趋势(精选八篇)

发病趋势 篇1

目前流行的有2.3.2谱系变异株、7.2谱系变异株和2.3.4.6谱系变异株这三大分支。其中2.3.2谱系变异株在2009年全国性的尤其是南方开始流行,主要感染水禽和肉鸡,其对应的疫苗是Re-6。7.2谱系变异株于2011年下半年,在蛋鸡饲养区开始流行,主要感染鸡群,一般水禽不感染,对应的疫苗是Re-7/7.2。2.3.4.6谱系变异株于2013年下半年突然增多,在全国性和水禽养殖区域流行,主要感染水禽和鸡群,应用Re-2346疫苗效果较好。

2 不同分支间和同一分支间不同年代分离毒交叉保护力差

研究表明:从2005年到2013年2.3.2与2.3.4;2.3.2与第7分支;2.3.4与第7分支之间遗传距离变异显著。但是,2013年9月分离到的Re-2346 (H5N8)疫苗毒对近年分离的H5N1野毒:2.3.2、2.3.4和7.2的保护率分别为87.4~92.8%、96.5~99%和88.5~92%。同时通过流感疫苗交叉免疫保护试验也可以证实:Re-2346(H5N8)对H5N1和H5N8的保护率均达到100%。

3 禽流感毒株的变异趋势

禽流感主要发生于产蛋的鸡群,尤其是高峰前和高峰期的产蛋鸡,如果在流感野毒污染严重的鸡场或地区,其雏鸡和育成鸡的发病率会明显增加。同时饲养商品鸡的鸡场发病率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应重点关注水禽饲养较多的地方,流感发病概率较高,且多为Clade2.3.4.6。随着疫苗有效性的不同,感染鸡群表现不一,一般情况下死亡率在40%以下、产蛋下降5~70%之间。

4 选择禽流感疫苗应依据三个标准

(1)变异快且呈多样性,即选择有针对性的且多价的疫苗。(2)疫苗效力高,即高抗体高保护,因抗体与发病呈负相关,疫苗产生的抗体越高其保护力越强,鸡群感染流感的可能性就越小。(3)疫苗副反应小,即鸡群注射疫苗后对产蛋性能的影响较小。

5 建议免疫程序

鸡场应根据自己的饲养方式、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污染程度和季节不同等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建议免疫程序如下:

(1) 15d: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H5N1,Re-6株+Re-7.2株)0.3~0.5ml/只;(2) 50d: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0.5ml/只;(3) 100d: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0.5ml/只;(4)开产前2周: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0.5ml/只。开产后根据抗体检测进行免疫或2个月免疫一次,免疫剂量也是每只0.5 ml。

采用密集的免疫程序可以达到以下目的:消除低抗体易感鸡只;提升抗体的整齐度;避免检测抗体的不可靠性;减少鸡群的排毒量,降低环境病毒污染。

6 流感免疫监测

流感病毒存在相差异,针对性毒株监测相应抗体才有意义,所以最后用流行野毒抗原来监测相应抗体。不同抗原监测HI时有一定交叉,日龄越大免疫次数越多交叉越高。由于禽流感不同毒株都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所以免疫后抗体水平越高损失会越少,但不能保证不发病。免疫后疫苗可以起到:降低感染几率、缩短排毒时间、减少排毒量、减轻发病程度(死亡率由60%降低到10%,产蛋率由70%减少到30%)等重要作用。

7 环境病毒数量与发病的关系

养殖环境中病毒数量越多,鸡群发病的几率越大。在鸡舍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病毒数量会迅速增加,如果鸡场的生物安全工作做得较到位,再加上管理水平较高,就可以大大降低环境中的病毒数量。最好是在上述优势的基础上,再辅以科学的免疫接种,就可以进一步减少环境病毒数量,确保鸡群不发生流感。

8 降低环境污染的措施

8.1 管理方面

保证鸡群健康,将疾病防控于发生之前。首先每天定时观察鸡群的精神状况早晨观察粪便形状、颜色,晚上静听呼吸道声音,及时挑出病弱残鸡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其排毒量和对健康鸡群的污染。其次保持鸡群密度合理,密度较大是目前鸡场的一大通病,许多养殖者为了追求较高的利润,认为在水、电,尤其是人工费较贵的情况下,会尽量在一栋舍多养些鸡只。孰不知高密度是发生呼吸道病、腿病、肠道病和啄癖的主要源头,所以保持合理密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应加强舍内通风管理,众所周知,保持鸡群健康的妙方之一是空气新鲜,通风不仅能将污浊空气排出舍外,更主要的是将新鲜空气带入舍内,尤其在冬季为了维持舍内温度,我们很少能做到及时通风,这样致使舍内湿度加大、细菌增殖加快,从而导致病菌数量迅速增加,极易引起鸡群发病。

另外,保持有效的空舍时间,鸡场最好能做到全进全出,当鸡群全部淘汰后,及时清除鸡粪、彻底清洗消毒鸡舍,在鸡舍干净的基础上空置鸡舍。肉鸡舍一般空14d、父母代舍空1个月、祖代舍空2个月。但空舍时间也不能太长,因空舍时间太长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开始繁殖,鸡群也易发病。空舍的目的主要是对鸡舍内环境的清洗和设备用具的消毒,以清除鸡舍内的病原微生物,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链。

8.2 生物安全方面

最好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这样可以杜绝各个批次之间的疾病传播,尤其是上批鸡免疫后正处于排毒期,这时紧跟着进一批雏鸡,这样对新进的雏鸡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实在做不到全进全出,就应做到分区分段饲养,做好各区之间的防疫隔离工作。

切断传播途径,需要进入鸡场的工作人员必须洗澡更衣并隔离7d,进入场区的车辆、用具、饲料等也应严格消毒方可入场。淘汰的病弱残鸡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深埋,每天清除的鸡粪必须进行发酵沤制并妥善保存。定期对鸡场的道路、地面进行清洁、消毒,以降低病菌数量、切断传播途径。

8.3 防疫方面

在选择针对有效的疫苗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免疫程序,在免疫后定期对鸡群进行监测,确保免疫效果,促使鸡群获得高的抗体且抗体整齐一致,从而减少鸡群的排毒量和感染疾病的几率。

9 结束语

我国卒中发病趋势呈年轻化 篇2

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目前,我国65岁以下的卒中患者占了所有卒中患者50%以上,年轻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王陇德介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脑卒中防控形势,原国家卫生部于2009年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并于2011年4月正式成立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通过基地医院网络及三级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探索我国慢性病防治结合的新模式。截至今年8月份,全国已经有300多家医院成为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

根据“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的具体要求,年龄在40岁以上,具有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或既往有卒中等发作病史的,须纳入筛查范围,并对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早期临床治疗。“高血压、房颤、吸烟、血脂异常或未知、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运动、肥胖以及有卒中家族史都作为筛查的危险因素”,王陇德表示。

开原市重点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历史疫情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开原市甲、乙类传染病(年、月)统计报表。

1.2统计分析方法用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分段平均法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方法:将全部疫情在时序上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再将每部分各计算出1个平均数。该均数可视为所求趋势曲线上的一个点值,用该点值与时序均值计算趋势曲线的截距(b)和斜率(a)。理论上观察值(Y)与趋势值(YC)之间应存在Σ(Y—YC)=0,化简为(ΣY/n)-(bΣt/n)-a=0取任意二个t值可绘出发病趋势直线。

2结果与分析

2.1 HIV感染情况趋势力线YC=0.096+0.238t,斜率为正值,且斜率较大。我市从2005年开始发现HIV感染者,10年内感染率已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预计近年内仍会延续此快速上升的态势(见图1)。

2.2肺结核发病趋势曲线为:YC=138.238-2.623t,斜率为负值,但斜率较小。从20年来开原市肺结核的发病趋势上看,其发病趋势稳中有降,但下降趋势较缓,亦与实际相符,这与大年龄组的结核病人传播造成的散发病例很难在短期内消失有关,估计在近年内不会有较大的下降幅度(见图2)。

2.3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趋势曲线为:YC=4.98-0.015t,斜率亦为负值,但斜率较小。开原市是我省流行性出血热老疫区,30年来的发病统计显示,仅2005年有个发病高峰,其它年份发病率波动不大,整体发病趋势平稳,长期趋势显示有微小下降的趋势,发病率仍可在4-15/10万间波动(见图3)。

3讨论

在实践中,影响传染病发病率升降的因素很多,本文采用的分段平均法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际基本相符,可作为我地区科学掌握传染病发病动态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法也可作为传染病控制的效果评价。本文针对我市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HFRS)发病率及HIV感染状况进行了发病趋势分析,其中肺结核、HIV感染情况分析结果与国内总体流行水平一致,但我市的HFRS流行水平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下降,但也不会出现暴发疫情,有地域特点,短期内发病率仍可波动在4-15/10万之间。我市HIV感染情况上升较快,上升速度高于我省其它地区,这与当地医疗机构实施入院患者必检HIV有关,亦与近年来开原市外来务工人员增多和流动人口增加导致输入性感染机率增加有关。

参考文献

[1]曾青,张琦文应用分割法预测传染病发病趋势[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1).

[2]吴锐敏.高州市55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动态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04-106.

发病趋势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资料来自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选择2008年1月-2013年2月青岛市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1.2方法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ARIMA模型的建模过程按以下阶段进行[3、4]:(1)序列特征及平稳化。应用时间序列图、自相关系数函数图(ACF图)、偏自相关系数函数图(PACF图)分析序列特征(趋势性、季节性)及平稳性。若序列平稳,进行平稳序列的时间序列分析;若序列不平稳,结合序列特征,采用合适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转换、普通差分和季节差分等,实现序列平稳化后进行分析。(2)模型的识别。根据ACF图、PACF图和SPSS拟合结果,进行模型的初步识别和定阶。(3)参数估计和模型诊断。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参数估计后,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用以判断ARIMA模型的适合性。根据标准化的BIC准则判定模型的拟合优度(BIC值相对较小的模型较好)。如不恰当则返回第二阶段,重新选定模型。通过调试比较,确定残差序列为白噪声、标准化的BIC值较小、模型较为简洁的为最佳模型。(4)预测应用。用选定的模型对2013 年3 月-12 月手足口病发病数做预测,预测效果评价指标为相对误差。

2 结果

2.1手足口病的发病趋势分析将2008 年1 月-2013 年2 月青岛市手足口病的发病数绘制成时间序列图(图1),图中显示各年手足口病发病数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每年的发病高峰大都出现在5-8 月。2008-2010 年手足口病发病数逐年递增,2011 年出现下降,2012 年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2.2 建立ARIMA预测模型

2.2.1 模型的识别2008 年1 月-2013 年2 月青岛市手足口病的发病数序列存在明显的季节性趋势,季节性周期为12 个月,为不平稳序列,需进行差分处理使其平稳化。对发病数序列进行1 次季节性差分,根据差分后的时间序列自相关分析图(ACF图,图2)和偏相关分析图(PACF图,图3)可见,滞次1 之后,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全部落入可信区间,且逐渐趋于0,可认为经一阶季节性差分后的新序列已经平稳。

2.2.2 模型的参数估计ACF图显示自相关系数在滞次1 处较大并拖尾,PACF图显示偏自相关系数在滞次1 后骤减,呈现1 步截尾。根据以上特征初步判断模型为ARIMA(1,0,0)(P,1,Q)12,季节模型的参数采取从低阶到高阶逐个进行尝试的办法(参数超过2阶的情况很少见)。根据模型的检验结果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调试、检验,按照标准化BIC值最小的准则得到最佳模型。模型ARIMA(1,0,0)(1,1,0)12的标准化BIC值=12.338,在拟合的所有模型中最小。采用Ljung-Box方法检验残差白噪声,残差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及偏相关系数均在95%CI以内(图4),残差为白噪声;Ljung-Box统计量为8.482,P=0.933,表明残差为随机性误差;且模型中的参数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因此,ARIMA(1,0,0)(1,1,0)12模型为最优模型。 模型数学表达式为:(1-B)(1-B12)Xt=(1-0.745B)(1+0.67 B12)αt。

2.2.3 预测分析根据所建立的模型ARIMA(1,0,0)(1,1,0)12对2008 年1 月-2011 年12 月手足口病分月发病人数进行回代拟合,结果显示预测值与观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49.08,平均相对误差为4.09%。绘制实际观测值和拟合值的序列图(图5),除2011 年和2012 年两个高峰值外,其他月份拟合的动态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且拟合值均位于拟合值95%置信限范围内,可见预测序列较好地拟合手足口病的实际发病趋势。2012 年1 月-2013 年2 月的实际值、拟合值及2013 年3 月-12 月的预测值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手足口病成为比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极大地威胁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手足口病的发病趋势进行连续的监测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用于疾病预测研究的模型有时间序列模型、微分方程和多因素模型等[5]。由于大多数传染病发病人数构成的时间序列具有长期趋势、季节波动、循环波动和随机波动等因素[6],使时间序列呈现出不平稳性,而时间序列分析可将复杂因素的综合效应统一蕴含到时间变量中,根据事物自身变动情况建立动态模型。此文中手足口病发病人数构成的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因此,选用博克斯- 詹金斯法(Box-Jenkins)[7]中最常用的ARIMA模型建立模型,进行预测。

发病趋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07年全国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情况的通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08年全国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情况的通报》《卫生部通报2009年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卫生部通报2010年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和2011年重点工作》《关于2011年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的通报》和《关于2012年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的通报》。

1.2 方法

收集和汇总2007—2012年我国职业病发病资料, 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EpiD ata 3.0双重录入检错后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历年职业病发病情况

见表1。

注:括号内数据为百分比。

2.2 尘肺病发病情况

目前, 尘肺病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 也是导致我国职业病报告人数逐年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2007—2012年我国新发尘肺病共110 706例, 占职业病发病总数的84.70%, 其中最主要的为矽肺和煤工尘肺。我国近些年矽肺和煤工尘肺的发病例数总体上仍在不断升高, 而且其所占尘肺的构成比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不断增加, 见图1。

2.3 职业中毒发病情况

2007—2012年我国急性中毒人数和病死率总体上保持稳定 (除2007年病死率较高以外) , 最容易发生急性中毒的化学物质为一氧化碳, 其发病情况见表2。2007—2012年我国慢性职业中毒人数排在前2位的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和苯, 其发病情况见图2。由图2可知, 铅及其化合物所致慢性职业中毒病例数波动幅度较大, 特别是在2008—2009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 2009年以后又迅速下降;苯中毒病例数波动幅度较小, 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2.4 职业性肿瘤

2007—2012年我国报告的职业性肿瘤总数是在逐渐增加的, 其中焦炉工人肺癌和苯所致白血病为报告职业性肿瘤病例数的前2位, 2010年第1次报告了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全社会职业病防治意识逐步增强, 大中型企业职业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但是, 当前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群发性职业病事件时有发生, 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卫生问题[1]。

本研究显示, 2007—2012年我国每年新确诊职业病人数逐年上升, 到2010年每年新发职业病人数首次超过了2万人, 可见我国职业病防控工作尚未取得显著效果;同时, 根据我国每年新增职业病人数增长趋势的预测, 未来我国职业病防控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尘肺病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包括13种不同类型, 给我国造成巨大损失, 是危害最重的职业病[2]。尘肺病是导致我国每年新发职业病人数逐年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占总职业病病例数的构成比由76.69%逐渐上升至88.28%, 其中最主要的为矽肺和煤工尘肺, 2011—2012年两者所占尘肺病的构成比已超过95%。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采矿业、基础建设 (修路、造桥、地铁等) 以及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国劳动者发生矽肺风险;另一方面, 我国目前仍以火力发电为主, 煤炭是我国使用量最大的能源, 这也无疑加重了劳动者发生煤工尘肺的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种新化学品问世,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 各类职业中毒事件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3]。近些年, 我国急性中毒人数、病死率总体上保持稳定, 窒息性气体尤其是一氧化碳和硫化氢为最重要的中毒原因, 且这些中毒事件多发生于冶金、煤炭、化工等行业, 这与过去研究结果一致[4,5]。据2000—2009年全国职业中毒状况分析[6], 急性职业中毒在中小企业中发生比例较高, 主要原因为中小企业设备简陋, 无任何防护设施, 管理混乱, 职业病防治观念淡漠, 应急培训比例较低等。

每年我国慢性职业中毒人数要显著多于急性中毒, 其中铅及其化合物所致职业中毒最为普遍。分析其原因是:首先, 因铅具有优良的延展性、较低的性价比、原材料较丰富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其次, 通信技术、新能源科技等产业蓬勃发展, 给以铅酸蓄电池为主的涉铅工业带来了一次飞跃;再其次, 部分规模较小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铅烟、尘防护, 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铅中毒。而职业铅中毒人数在2009年前直线上升, 而2009年后却大幅降低, 这与政府部门加强管理, 关闭一些产能小、污染重的小企业有关。

职业性肿瘤是指职业性接触致癌因素引起的肿瘤;2002年, 原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职业病目录中》定义了8种职业性肿瘤[7]。从表3的数据结合一些文献资料[7-8]可以得出职业性肿瘤存在以下特点: (1) 职业性肿瘤的发生与所从事的的职业密切相关; (2) 好发部位为皮肤和肺; (3) 相较于同类型的非职业性肿瘤, 发病年龄提前约10年, 且进展快, 恶性程度高。 (4) 职业性肿瘤人数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江苏作为经济强省、工业大省, 近些年来职业病报告数逐年上升, 位于全国前列, 可见职业病发病情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并且在未来的5年期间职业病形势仍不容乐观, 防控工作依旧艰巨[9]。更为严峻的是, 近年来我省已发生7次社会影响较大的职业病相关群体性事件, 严重影响了广大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由于长江下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铅酸蓄电池等上游产业因此获益, 江苏的苏中、苏北等部分地区, 铅酸蓄电池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全省涉铅群众达10万余人[10]。特别是部分小企业片面追求利益, 忽视职业卫生防护, 造成了我省铅危害如此严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上述职业病相关群体事件所涉及的主要产物为铅及其化合物。

与国外职业病防治工作重点关注的是人类工效学、工作有关疾病不同, 我国关注的仍然是尘肺、职业中毒等传统的职业病。我国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 新的职业病危害不断产生, 对劳动者健康构成新的威胁[11]。鉴于上述我国职业病防治形势, 首先, 政府部门应根据新形势, 及时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颁布各行业职业病防治规范、国标以供各类型企业开展职业病防控工作;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体, 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让劳动者掌握与自己休戚相关的防治知识和方法, 了解自身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及维权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徐敏.我国职业卫生管理现状的思考[J].安全.2011, 32 (7) :1-3.

[2]辛广龙, 王铁根.我国煤矿尘肺病发病现状和对策[J].中国煤炭.2005, 31 (2) :62-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2009—2015年) [Z].2009.

[4]张敏, 李涛, 王焕强, 等.1998—2003年全国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特征[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6, 24 (12) :707-711.

[5]裴雪松, 尹萸, 金连梅, 等.2004—2009年全国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 2010, 25 (6) :499-501, 508.

[6]徐桂芹.2000—2009年全国职业中毒状况规律分析和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5) :96-100.

[7]王胜.职业肿瘤及其防治[J].现代职业安全, 2010, (112) :96-97.

[8]吴世达, 刘美霞.职业性肿瘤的监测和预防措施[J].中国肿瘤, 2005, 14 (1) :18-21.

[9]白瑾, 张恒东, 丁帮梅, 等.“十一五”期间江苏省职业病发病情况及趋势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 30 (2) :103-105.

[10]胡飞飞, 周倩倩, 张恒东, 等.某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3, 26 (2) :114.

发病趋势 篇6

关键词:脑卒中,季节性,发病率,年龄,性别,预防

脑卒中(CA)是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据我国六城市调查,脑梗死(CI)年发病率93/10万,患病率459/10万;脑出血 (CH)年发病率81/10万,患者率112/10万[1]。我国每年发生CA130~150万[2]。探讨CA发病的季节性规律,对CA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A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CA发病季节性规律,为CA预防提供指导。

1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A病人。性别、年龄、发病日期、高血压病及入院血压。采用χ2检验,组成设计t检验。

2结果

2.1脑出血、高梗死病人发病季节性分布(见表1)

例(%)

2.2不同性别脑梗死病人发病季节性分布(见表2)

男性脑梗死发生于春季、冬季者占全年的60.11%, 女性占全年的61.7%,累计占全年的60.84%。男性脑出血发生于秋季、冬季者占全年的60.73%,女性占全年的62.57%,累计占全年的61.61%。

例(%)

2.3不同性别脑出血病人发病季节性分布(见表3)

例(%)

2.4脑出血与脑梗死高血压伴随情况CH组合并高血压者84.95% (1 998/2 352),CI组为62.98% (2 237/3 552),χ2=101.2,P <0.001。

2.5 2011年~2013年脑梗死、脑出血发病年龄变化 (见表4)

3讨论

某病的发病率指该期间新发生某病的例数与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该病的平均人口数之比。由于平均人口数相当稳定,所以不同季节所占的构成比差异反映了该病不同季节发病率的差异。

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之一,其生老病死的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界作用,而季节、气候的变化则是自然界作用于人体的重要因素。由于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小动脉张力增加,血压升高[3]。特别是当气温骤降,老年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超过其自我调节的极限时,可使血压迅速而明显升高,诱发脑出血。

本资料显示,CH、CI住院病人各季度的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CH病人在第1、4季度发病的占全年的61.61%,提示第1、4季度是CH的高发季节;CI在第1、2季度最高,占全年的60.84%,表明春夏季是CI的高发季节。这与王和平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CI病人在1、2季度的占全部病例的60.11%,3、4季度只占39.89%;而女性病人在1、2季度占全年 的6 1.7 0% ,3、4季度占3 8.3 0% (P < 0.05)。与周晓彬[5]、王慧伶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

三年度男性脑出血的发病年龄逐步提高趋势;女性平均发病年龄逐步降低,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可能与近年来对女性高血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今后应加强对女性高血压的监护和控制。男性脑梗死发病年龄呈降低趋势,而女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高血压是CA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I则与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关系更大。本资料显示,高血压与脑出血关系更密切,是脑出血的直接危险因素。积极而稳定地控制高血压对CA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女性高血压的控制需要加强。血压过高易发生CH,过低则易发生CI,血压控制在什么范围为宜目前尚无统一观点。血压高低与盐的摄入量呈正相关。本研究发现,1、4季度是CH的高发季节,可能与春节前后人们包括烟酒、食盐的摄入在内的生活方式有关,提示春节前后注意加强血压控制及生活方式调整,将有助于降低CA的发病率。

为降低CA的发病率,应通过卫生宣教使病人及其家属了解CA发病的季节性规律及其机制,在平时积极控制高血压的基础上,在有关高发季节特别留意天气预报,及时根据气温变化调整衣着。秋冬季外出, 特别是从温暖地区到寒冷地区时更应加倍注意。在第1、2季度易发生CI,可能与冬春季干燥,血液浓缩有关,应适当增加饮水量。老年人对口渴的敏感性降低, 养成规律性的饮水习惯至关重要。CI常发生于后半夜,其原因之一是睡眠后血压下降,血流缓慢,加上肾脏、呼吸道、皮肤排出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而使血液浓缩,所以,睡前、晨起适当增加饮水量将有助于减少CI的发生机会。

发病趋势 篇7

关键词:梅毒,发病率,灰色模型,预测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慢性传染病[1]。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多地梅毒发病率水平呈上升趋势,2009—2014年间始终居于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的第3位[2,3,4]。灰色模型(grey model, GM)是一种用于数据量较少且无分布规律但经过1次累加之后,数据分布呈一定规律,建立模型预测发展趋势的方法。亦被用于预测疾病未来趋势[5,6]。为了解我国梅毒发病率变化趋势,我们现对2005—2014年我国梅毒发病率序列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发病率水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5—2014年中国梅毒发病率序列来源于卫计委疫情公报[4]。

1.2方法采用excel 2010计算变化百分比(percentchange, PC),百分率的比较用SPSS 22.0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公式中x表示年份,r表示发病率。率的时间趋势分析用y表示率的自然对数,即y=In(r),以y作为因变量,x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公式为y=α+βx+ δ(α 为常数项,β 为回归系数,δ 为随机误差),从 β 可以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并用百分数表示APC=100×(eβ-1),而 β值的统计学显著性作为趋势判断的标准。

灰色模型建立步骤[7]:

(1)一次累加生成数据

(2)生成移动均值z(t)=1/2y(t)+1/2y(t-1), (t=1,2,…,n),

(3)计算D、α、u值:

将 α、u带入公式得到预测方程,即GM(1,1)模型。

(4)拟合原始资料数值:x(t)=y(t)-y(t-1),(t=1,2,…,n)

(5) 精度检验对实际值和拟合值进行拟合精度检验,计算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判定模型拟合精度及用于预测的准确度。后验差比值C=S2/S1,Se为误差数列标准差,Sx为原始数列标准差;小误差概率为判定标准:C越小越好,C小表示尽管原始数据很离散,但模型所得计算值与实际值之差不太离散。P值越大越好,表明拟合值(或预测值) 分布比较均匀。预测模型精度分布见表1。

2结果

2.1趋势分析人群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为13.99%,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PC—变化百分比;APC—年度变化百分比,β—回归系数。

2.2趋势预测对2005—2014年我国梅毒发病率序列建立灰色系统GM(1,1)模型,表达式为

模型平均精度为90.38%,后验差比值C=0.28≤0.35,故小误差概率p=100%,预测精度为1级,可以进行外推。见表3。2015—2017年我国梅毒发病率(/10万) 预测值分别为38.82、42.75、 47.07。见表4。

注:C为计算后验差比值。

3讨论

GM(1,1)灰色模型是一种随机模型,经过数据累加、 生成移动均值、参数估计等步骤构建预测模型,进行序列拟合、模型检验以评价模型精度,再用于预测。它对序列数量要求较低,概率分布无严格要求[8],应用较为广泛[5,6,7]。本研究运用GM(1,1)灰色模型对2005—2014年我国梅毒发病率进行拟合,结果较为理想。

梅毒是一种全身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造成全身多器官损害[1]。由于病程进展缓慢、潜伏感染状态常见、显性和隐性患者均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部分传染源在人群中持续传播扩散。自2009年开始梅毒发病率连续6年居于我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的第3位,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APC分析显示,2005—2014年间我国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APC为13.99%,上升速度较快。与近年来国内多地报道梅毒发病率快速上升结果相符[9,10,11]。近年来,由于监测报告工作质量提升,孕产妇检查、术前检查、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VCT)、美沙酮门诊等的普及开展促进了患者的发现,以及患者用不同姓名重复就诊等因素,可能致使梅毒发病率的增长速度被高估[12]。GM预测结果显示,2015—2017年我国梅毒发病率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应强化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打击消灭卖淫嫖娼等犯罪活动;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居民防病意识,推广使用安全套;规范梅毒患者治疗、追踪及随访, 控制梅毒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9-263.

[2]胡冰雪,曲波,刘洁,等.中国1990—2011年梅毒流行特征分析与趋势预测[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6):961-971.

[3]龚向东,岳晓丽,滕菲,等.2000—2013年中国梅毒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5):310-315.

[4]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梅毒[DB/OL].http://www.ncmi.cn/info/69/1567.

[5]夏志贵.采用GM(1,1)模型预测我国非恶性疟流行省份输入性恶性疟发病[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6):1744-1746.

[6]黎健,吴寰宇,李燕婷.应用EXCEL实现上海市乙肝发病灰色模型的预测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2):109-110,118.

[7]陶长余,倪倬健,肖静.2003—2012年海门市居民损伤和中毒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J].职业与健康,2014,30(24):3546-3548,3551.

[8]赵晓芬.灰色系统理论概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152-154.

[9]覃碧云,陈曦,陈碧云,等.湖南省1995—2009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2001-2003.

[10]刘志涛,李琼芬,王荣华,等.灰色模型GM(1,1)预测云南省梅毒发病趋势[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0):860-862.

[11]李蔚,张弘.沈阳市2001—2010年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0):146-148.

发病趋势 篇8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发病率,统计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来我国的IBD发病率明显增多,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此本研究统计了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0~2014年住院患者资料以及2004~2014年内镜检出率情况,旨在评估嘉兴地区IBD的发病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我院病历数据库,检索主要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或克隆病的住院患者,出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同时于内镜中心数据库检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或克隆病的结肠镜检查患者,检查时间为200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临床诊断及内镜诊断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的UC及CD诊断标准[1]。选择同期476例出院诊断功能性胃肠病且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患者的实验室资料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所有住院患者的临床、内镜检查以及影像学资料等录入微软公司Excel 2003电子表。同时统计了2000~2014年15年间我院14岁以上住院患者的年住院人次。肠镜检查患者资料包括:检查时间、性别、年龄、肠道病变部位、病变范围、病灶表现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患者一般资料

在15年研究时间内有411例UC及119例CD患者住院治疗。UC患者年龄15~87岁,平均(55.1±15.3)岁。CD患者年龄15~85岁,平均(43.3±17.4)岁。UC及CD患者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1.09及1∶0.65。有18例最初诊断为UC患者最后确诊为CD,纳入CD研究。

2.2 各年IBD患者住院人次、占全院住院总人次比例

15年间UC及CD患者住院人次、占全院14岁以上住院总人次比例见表1。UC、CD住院人次及占全院住院总人次比例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73,P=0.000;χ2=77.764,P=0.000),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0,P=0.487;F=0.467,P=0.831)。

2.3 各年IBD肠镜检出率变化趋势

近11年来结肠镜检查诊断为UC及CD的检出变化趋势见表2。UC及CD的检出人次逐年上升,UC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058,P=0.073),但CD检出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87,P=0.032)。

注:UC:溃疡性结肠炎;CD:克罗恩病;“-”表示无数据

注:UC:溃疡性结肠炎;CD:克罗恩病

2.4 IBD的主要症状和确诊时间

411例UC患者及119例CD患者的常见症状见表3。UC、CD首诊患者从发病至确诊时间分别为(7.2±11.6)、(18.3±16.5)个月。

注:UC:溃疡性结肠炎;CD:克罗恩病

2.5 IBD的实验室检查

UC及CD患者的常用实验室检查数据与对照组比较见表4。

2.6 IBD的内镜、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IBD的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结肠镜是最主要的检查方法,530例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是次要的检查方法,共有118例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UC患者主要累及左半结肠和全结肠,分别占34%(140/411)及66%(271/411),未发现回肠病变。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CD患者病变呈跳跃式分布,主要受累部位常见于回肠末端、回肠末端+结肠、小肠、全消化道,分别占39%(47/119)、12%(14/119)、21%(25/119)、28%(33/119),伴肛瘘者为28.6%(34/119)。UC和CD的病理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病理报告最多为黏膜慢性炎、炎症细胞浸润、隐窝脓肿、淋巴滤泡及肉芽组织形成,但都无法给予诊断明确的支持。由于目前内镜医师缺乏内镜诊断和活检的正确意识,尚无多点以及病灶部位与非病变部位病理结果对照。125例UC以及21例CD患者行钡灌肠造影检查。56例UC患者行小肠造影检查,6例报告回盲部变形。51例CD患者行小肠造影检查,39例小肠黏膜结构紊乱,肠腔狭窄,充盈缺损。小肠CT是近5年来才在我院开展,13例UC和43例CD患者行小肠CT检查,35例CD患者发现小肠病变。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CD组比较,#P<0.05;UC:溃疡性结肠炎;CD:克罗恩病;Hb:血红蛋白浓度;PLT:血小板计数;CRP:C-反应蛋白;ESR:红细胞沉降率;ALB:血清白蛋白浓度;ALB:血清球蛋白浓度;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7 IBD的诊断、治疗、病程与预后

18例患者疾病初期病灶仅位于结肠,诊断为UC,但在随后的病程中发现小肠等病变而确诊CD。362例IBD患者获得了治疗药物的信息;133例患者出院后在我院随访,具体情况见表5。

注:UC:溃疡性结肠炎;CD:克罗恩病;5-ASA:5-氨基水杨酸

3 讨论

IBD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最高患病率位于北半球工业化国家,如北美、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2]。估计美国CD的发病率在6/10万~8/10万之间,患病率为100/10万~200/10万之间;而UC的发病率为9/10万~12/10万之间,患病率为205/10万~240/10万之间[3,4,5]。近几十年来我国的IBD发病率明显增多[1],据1989年1月~2003年12月共15年文献统计,我国共报道了143 511例IBD患者,其中UC患者140 114例,CD患者3397例[6]。而2004~2007年4年文献统计,我国共报道了132 385例IBD患者,其中UC患者124 142例,CD患者8243例,并显示IBD呈逐年上升趋势[7]。基于多家医院病例统计推测,UC与CD的患病率分别为11.6/10万和1.4/10万[8]。朱振华等[9]调查2011~2012年广东省中山市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IBD粗发病率为3.45/10万,标准化后发病率为3.14/10万;UC粗发病率为2.23/10万,标准化后发病率为2.05/10万;CD粗发病率为1.22/10万,标准化后发病率为1.09/10万。我院IBD的发病率与文献报道一致,正逐渐增加并向西方国家靠拢[10,11,12]。本研究显示,UC患者平均年龄高于CD患者,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一致[13],但IBD患者的平均年龄均高于其他文献的报道[7],可能与本地区人口老年化有关。IBD患者男、女性别差异不大[1],本研究发现CD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这与男性的CD患者增加明显有关[14]。

发病时间有学者报道以冬季发病人数最多[15]。IBD的症状以腹泻、腹痛、黏液便、血便、乏力、消瘦、腹部包块为主,UC以腹泻、腹痛、黏液血便为多见,而CD以腹痛、腹泻、消瘦、腹部包块多见,并常伴有肛瘘。但仅凭症状是无法区分UC或CD的。IBD的肠外表现以肝胆病变、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皮肤损害、眼病变及生长发育受阻较为常见,亦可见有关内分泌、血液、呼吸、泌尿、心血管等系统病变的报道[16,17]。本研究中IBD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出现多项异常,如PLT增高,HB、ALB下降,ESR、CRP升高等,但这些变化均无特异性,可能与患者并发感染、处于疾病活动期、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IBD患者PLT和纤维蛋白原升高,表明IBD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的风险[11]。

UC结肠镜检查累及部位最常见的是左半结肠,与大部分文献报道一致[9],但全结肠肠受累仍较常见。CD病变部位以回结肠型最常见,与大部分学者报道一致[18]。从统计资料发现,早期行结肠镜检查者,由于内镜医师缺乏对IBD的认识,内镜常不进入回肠末端,从而造成部分回肠病变患者漏诊。另外,部分医师发现了结肠病变,而未发现回肠病变,结果造成误诊。炎症性肠病发病逐渐增加也需给病理科医生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目前病理诊断率仍较低[19]。建议内镜医师与病理科及影像科大夫组成小组,加强会诊,从而提高IBD诊断的准确率[20]。

本研究早期患者药物治疗以柳氮磺胺吡啶为主,常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004年以后5-ASA制剂得以广泛使用。但目前在我院随访的患者中,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生物制剂治疗CD者尚较少,与我国其他地区相似[19]。随着CD患者人数的增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21,22,23]。IBD的预后差距甚大,轻症UC患者预后最佳,在治疗缓解后可长期停药,部分CD患者最终需行手术治疗[2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发病趋势】相关文章:

发病因子06-09

社区发病06-27

发病诱因07-30

发病条件08-03

发病情况分析04-09

临床发病特点07-18

传染病发病05-07

猪瘟发病机理08-20

糖尿病发病09-04

严重精神障碍发病05-25

上一篇:创意思路下一篇:产后出血疾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