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个性发展管理

2024-07-11

德育个性发展管理(精选四篇)

德育个性发展管理 篇1

一、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内涵

传统高校德育在内容和培养方式上强调“整齐划一”, 依照统一规范考核大学生, 培养相同规格受教育者。这种模式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 导致高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人格发展处于分离状态, 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个性化性格特征及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个性化的高校德育是相对于传统德育而言的, 是从人性出发培养受教育者德行的一种新型德育模式, 重将德育回归人性本源。个性化高校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本性及身心特点, 满足其个体需要、挖掘其潜能、促进其人格完善与全面发展, 使原本作为发展外力的德育与个体内化提升融为一体。这是未来德育的新趋向, 也是我国高校德育继续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作为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基础, 高等教育受教育者自身的个性学习特征在研究之初必须受到重视。它具体指的是, 身心发展基本成熟、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接受过基础德育熏陶的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学习阶段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总和, 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道德行为、精神面貌的总和[2]。具体到德育方面, 包括德育个体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基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独特兴趣, 其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的不同类型组合都基本定型。在这种条件下, 想使高校德育能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必须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有的放矢, 实施个性化培养模式。

需辩证看待的是, 提倡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 不是一味强调高校德育与学生个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却忽略社会需求, 而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的条件下, 在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这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 针对过往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偏差做出合理改进, 是量的调整, 非质的转变。

二、实施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 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 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下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关头, 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作为未来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 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走向社会、发挥作用的重要筹码。在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进程中, 遗传基因是先天基础, 教育因素是后天动力。德育作为教学中重要一部分, 其个性化发展在学生个性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受到重视。高校德育作为抽象性很强的科目, 其实施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培养手段, 使在校大学生体会道德情感, 增强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创新的实现, 其基本途径是不断实践, 但其根源有赖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 对高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德育培养是培养他们对未来竞争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2. 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物质与精神、经济工作与思想工作的关系, 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促进物质基础的不断发展。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还有人认为它也包含心理教育, 这些都属于上层建筑, 其对经济建设的反作用是巨大且不可估量的,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德育的个性化发展也是迫在眉睫的。高校学生虽然他们生理发育已经是成人状态或接近成人状态, 但其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却相对缺乏, 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此, 高校在组织德育工作时要有的放矢、因地事宜, 实施个性化发展的德育, 促进在校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发展, 从现实的、具体的个性出发, 做到有的放矢。因而, 实施高校德育的个性化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题中之意。

(二) 当前某些高校德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观念上的问题

观念上, 有些人的认识上仍停留在“为社会服务”层面, 不关注受教育者本身发展, 过分强调“社会本位”。这种指导思想之下的高校德育容易倾向于空洞的理论说教, 只单纯强调集体、社会利益而忽略个体追求、个人价值, 从而激起受教育者的排斥心理, 丧失了高校德育原本该有的引导大学生从个体的立场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的作用。

另一个不适宜观念是有人对德育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各项工作中所发挥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从纵向衔接上看, 不管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开设有德育相关课程。但是从每一阶段教育各项工作的横向比较看, 德育工作相对于智育工作来讲往往都被搁置在不受重视的位置上。这个问题在高等教育阶段尤为突出, 因为高等教育阶段与中小学时期家、校、社会三方合作的培养阶段不同, 高校受教育者基本已基本摆脱家庭环境, 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开展新一阶段的生活和学习, 德行的提升主要依靠学校德育课程熏陶, 高校德育承担的责任、所发挥的作用相对增大了。

2. 内容上的问题

我国高校德育工作, 内容始终紧紧围绕马列主义展开, 马列理论是其核心内容和主要来源这是正确的。德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党的热爱及拥护, 大力宣扬中国革命史, 而忽略中国古代文明史及世界文化史;着重对受教育进行人生观教育, 而基础的文明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另外, 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比较强, 但内容的层次性有所欠缺。高校受教育者是具有个性学习特征和创造性潜能的独特个体。若德育内容贫乏而又过分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 对学习者缺乏吸引力, 容易使已经有固定审美取向和兴趣爱好的受教育者产生心理厌倦, 不能真正促进其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3. 培养模式上的问题

高校德育培养工作承担着为未来社会建设输送高等人才的重大任务, 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并超越社会现实。只有具有超现实的作用与功能, 才能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引领和价值支撑的作用。而我国某些高校德育在培养模式上却一直沿用旧式的教学模式, 依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进行德育概念的灌输, 将学习者置于被动地位, “只见课堂而不见学生”的纯理教学忽视了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不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和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也不能很好地实现高校德育的育人作用。

三、推进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策略

(一) 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念的更新。

1. 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就是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重视人的作用, 肯定人的价值。唯有立足于以人为本原则, 才可能做到一切从人出发, 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 充分调动和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3]。在实施高校德育个性化的过程中, 德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需求、兴趣爱好、精神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一系列与其德行发展有关的问题, 并且要做到关注、正视每个人的个性, 体现出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肯定。个性化的高校德育必须将高校德育和大学生将来的人格、尊严、价值及自由幸福联系起来, 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2. 提升德育地位

要促进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 就要解决德育工作在高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地位不高的问题。在提倡市场经济的当今社会, 有人觉得各项发展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并且这种思想也慢慢渗透到高校内部, 德育工作被置于次要位置上。实际上, 在高校内抓紧德育工作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只有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政治问题、法制问题、道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精神层面的困扰解决了, 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物质方面的建设。不重视德育, 则会导致全民精神力量的缺乏和信仰危机, 反而影响经济发展目标实现。高校德育受到应有的重视, 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

(二) 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熏陶的载体, 要实现高校德育个性化发展, 先要在内容上有所突破。

1. 将德育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首先是将当前高校德育内容设置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积极的德育部分结合起来。要实现德育的个性化发展, 必须先了解德育传统及在这样的传统影响之下国人的民族性心理特质和接受取向。我国封建社会历时很久, 儒家文化基本一枝独秀, 所以它的影响根深蒂固。对历史反思之时也不能一味全盘否定, 一些影响深远的积极传统文化, 尤其儒家所提倡的礼仪之道, 对当今的基本文明建设依旧有极大借鉴启发意义, 必须大力发扬。只有从自身历史风俗与文化底蕴出发, 才能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道路, 实现我国高校德育在整体发展上的个性化。

2. 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在结合传统德育文化的基础上, 也要汲取外来先进经验。一些国家在高校德育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必须突出个人价值取向, 淡化浓厚的“社会本位”德育思想;减少抽象和纯理论概念的德育内容, 向学习者实际生活靠拢, 结合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和交友等日常过程中, 实现德育与成长的贴合;另外, 在组织德育内容时也要注重层次性, 将大学阶段的德育理论与中小学阶段的基础德育结合起来, 依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德行。但在汲取外来先进经验时要注意在本土文化传统基础之上把握德育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洋为中用”[4]。

(三) 改进德育方法和手段

改变在校大学生被动接受德育课程局面, 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实现德育主动权由学校、教师转移到受教育者手中, 尊重其主体地位, 构建学生主体性德育模式。高等教育受教育者, 其心理状态、社会经验及科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达到或接近成熟个体。德育不仅应使人感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 而且应当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5]。因此, 高校德育若想发挥作用就必须转变观念, 摒弃旧有的“只重德育传授, 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观念, 重新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受教育者, 使德育不仅是只作为学校、老师的工作呈现于学习者面前, 更是让学习者自己对自己负责, 发挥主人翁精神, 实现德育课程向个体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化。

另外, 要注重实践的作用, 倚仗实践活动巩固和检验德育效果,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健全个性特征, 改进行为方式, 实现理论传授与实践活动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陈晓力.教育个性化:现代教育思想的一种新境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7 (5) :31-34.

[2]颜卫青.高校德育人性化发展[J].高教探索, 2005 (5) :49-52.

[3]续敏.浅谈高校德育个性化的特点[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6) :19-20.

[4]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16.

德育个性发展管理 篇2

促进个性发展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案例》开题报告

梅江区乐育小学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学校为了探索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案例,构建和谐班级,今年4月,我校德育课题《班主任工作教育案例研究》向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和广东省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申报并得以立项,列为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根据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要求,接到立项通知后,学校组织课题组的成员进一步认真研究、完善课题的研究工作,为顺利实施各项方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现将开题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缘由及研究现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以加强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小学班主任是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小学班主任工作,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2、目前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现状

在部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到,目前小学班主任老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要花费中小学班主任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常常教育效果不高,加之班主任津补贴参差不齐,普遍较低,客观上挫伤了一部分班主任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以致班级工作常常在低水平、低效率上徘徊。班主任工作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班主任对教育案例的研究很重要,通过研究可以改变目前班主任工作低水平、低效率的状况。

(二)课题提出的缘由

1、关于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简要回顾

1998年7月,原国家教委又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条例》,提出了中学班主任的8条职责,小学班主任的7条职责。总的精神是要求班主任应对他们所管理的一个班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学生的素质和班集体形成与发展承担重要责任。由此可见,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要比一般教师更加丰富,对班主任的专业化素质要求也肯定更高,这就决定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2、目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教育案例”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要把班主任由教书的“副业”变为育人的“主业”,他认为,要实现班主任从“副业”转变为“主业”的必由之路,那就是班主任专业化。(《德育报》2005-4-25)

梅州市、梅江区教育局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举办了班主任培训

班,并进行了两届的班主任能力大赛,提高了梅江区班主任的能力。

3、《课标》也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教育的角度看,班主任是培养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什么样的班主任就塑造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参与班级教育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其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要培养出赋有创造性的特色学生,必须构建有个性化的班级教育文化,让学生无条件,无时不刻地进行班级教育文化熏陶。在此背景下,有效开展班级教育文化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重点工程。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课程文化的一种颠覆和重新建构,班主任的教育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学生个性化成长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因此,在新课改情境下,进行“班主任教育案例”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期发展。班主任教育案例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良好的班级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再者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班主任教育案例能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未来社会要求培养新型人才,其不仅重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人才的潜能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

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多姿多彩的班主任教育案例活动,可以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同时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班主任教育案例现状

在现实中,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创建具有特色的学校班级文化的常规管理和建设,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命力,使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美好家园。这是我们课题组需要研究的内容,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政策依据:

1998年7月,原国家教委又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条例》,提出了中学班主任的8条职责,小学班主任的7条职责。总的精神是要求班主任应对他们所管理的一个班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学生的素质和班集体形成与发展承担重要责任。由此可见,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要比一般教师更加丰富,对班主任的专业化素质要求也肯定更高,这就决定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2、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教育案例”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要把班主任由教书的“副业”变为育人的“主业”,他认为,要实现班主任从“副业”转变为“主业”的必由之路,那就是班主任专业化。(《德育报》2005-4-25)

市、区教育局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举办了班主任培训班,并进行了两届的班主任能力大赛,提高了我区班主任的能力。

3、实践依据:

通过班主任工作个案的研究,能够团结班级各科任教师,通过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学生心理变化的研究,适时做好学生心态调整工作,注重学生心理发展及心理变化特征,满足其要求纠正其方向。通过班主任个案的研究在沟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过程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有得于使班主任成为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指导教学,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潜能,指导他们创造新生活,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2.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3.通过课题的研究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作为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管理的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学校行政领导的得力助手,汇聚各方面教育的力量的焦点,班主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社会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从学校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组织者、管理

者和实施者;从学生的角度看,班主任是他们身心健康的促进者,班主任的言行会影响到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从学生的家庭角度看,班主任是自己孩子在学校最可靠、最可信赖的人,是自己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和健康的主要信息源,所以班主任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班级的教育状况和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学习、掌握、研究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和工作技巧,就显得十分必要。

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要长身体、长知识、增长独立生活的能力,班主任的专门指导能够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班主任不仅能够教会学生去适应社会生活,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开发潜能,指导他们去创造新的生活。其实人的潜能很大,优秀的班主任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真正的教育”是促使灵魂的转向,并用力将灵魂往上拉,引导达到高处的真实境界。这种心灵的提升,实际上就是人生态度的转变,人生境界的升华,而成功的班级文化建设好比一艘船,载着我们的学生乘风破浪、悠然自得地到达幸福的彼岸。

四、课题实施过程的设计和主要措施

(一)、课题实施过程的设计

(1)通过对班主任的研究,形成校本课程。

(2)通过班主任个案研究,培养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加深对工作的热情,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通过班主任个案研

究,使其成为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学生和家长的联络者。班主任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来更新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

(3)通过班主任工作个案研究,使用权他们形成经验丰富,令人尊重的教师,近而影响学生朝着健康向上、乐观的道路发展,潜移默化的教育他们,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4)使班主任朝着专业化发展,提高化们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

(5)班主任个案研究促进班主任和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审美观,身教胜于言教,以身作则。)

(6)班主任个案研究,提高对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学生观点和提高专业技能等等。

(二)课题实施的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运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分层进行研究与调查,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及时矫正、完善提高。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2年4月)

1、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选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根据所选教师和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内容。

3、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做好实验教师的动员和培训工作。

4、拟定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的开题工作。

5、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进行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方案,了解班主任在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专业化特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3年4月)

1、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的研究计划做好相关的工作:布置教室,设计班级标志,完善班级规章制度,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2、做好过程性的指导、评价和反馈。

3、做好阶段性的研讨工作。

4、文献检索研究。充分了解班主任工作教育案例的相关理论知识。

5、搜集、整理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班主任作为主业及相关培训实践活动,搜集和整理班主任工作案例,能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形成指导性和研究性理论与实践性的材料,使班主作更好的工作,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有作为的好学生。

6、各课题小组开展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深入阶段和课题结题阶段(2013年4月—2014年4月)

1、以校、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培训等实践试点工作。

2、各课题研究小组交流、观摩、展示成果

3、整理前期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主件和附件。

4、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研究资料,拟写好课题结题实验报

告。

5、拟写课题结题实验报告和整理课题核心成果资料。

6、做好结题申报,迎接课题专家组的验收、评估。

五、研究对象的选择

实验班级不作特殊的选择,以增强实验的可借鉴性、可模仿性和说服力。选取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研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富有工作热情的老师担当实验教师。

五、课题的研究和分工

课题《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案例》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使学生的言行举止、品行修养螺旋式上升,从而达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低年级:习惯与兴趣,由邹衍芬老师负责,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中年级:礼仪与自律,由蔡闻老师负责

高年级:诚信与自信、感恩与目标,由黄利清老师、张群新老师负责

六、预期的研究目标

1、中期成果

班主任的地位、作用和专业特征性论文,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对

教育案例的可行性、科学性、实效性进行对策研究。

2、最终成果

①搜集本校和其他学校的班主任案例,形成校本课程《班主任案例集》。

②开展课题探索研究活动,积累研究素材,总结课题经验,进行班主任工作课例展示。

③班主任结合本校本级本班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学生活动和作品集》。

④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班主任个案研究在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成长中的作用的研究》,通过德育科研的开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品位,达到创建学校德育教育特色的目标。

3、期望成果

以校本课程《班主任案例集》为切入点,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水准,形成本校办学特色,努力成为梅江区具有德育教育特色的示范性学校,并争取本课题研究成果在梅江区推行。

七、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课题组由李占锋校长亲自主持,由曾利华副校长和教育骨干黄利清老师具体负责实施,成立完善的课题组。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李占锋

副组长:曾利华

组员:黄利清、张群新、蔡闻、邹衍芬、2、制度保障。课题组有较健全的科研制度,将参与活动情况和科研成果纳入课题组成员的年度考核。

3、师资保障。课题研究队伍年富力强,既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又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4、理论保障。课题组聘请专家为课题的专业引领团队,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德育个性发展管理 篇3

【关键词】发展个性;面向全体;内在动力;发展空间

一、发展学生个性必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个性是包含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内的。两者并不矛盾。发展其个性就是为了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教育和引导有个性的学生在突破某种均衡发展中,去努力实现自己发展的最高目标。

一个班级的学生各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成绩、体质、家庭情况是各不相同的。班级活动中,除进行一般的教育外,对有些学生就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来进行教育、提高。有的学生能讲善辩,反应快,发言能力强,就让他(她)多抛头露面,做小老师;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就让担任文娱委员,组织文娱节目,开展文娱活动;有的学生爱好运动喜欢打球,就让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参加体育比赛;有的学生自尊心较强,教育时重表扬、鼓励;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教育时避免太啰嗦,说到要害,让其多思考就行了;总之,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班集体的形成,师生融洽、信任、团结、奋进的氛围,为班级在校内外的各种竞赛活动中都获得好成绩创造了条件。

二、发展学生个性要面向全体并与发展学生的特点、闪光点相结合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生活环境不同和个人遗传素质的差异,造成了个人之间智能的差异。有些学生虽然某一门功课成绩不够好,但并不能排除他们在其他方面发展得非常出色的可能,反过来,那些门门全优的学生也未必是个性发展达到了最佳状态的人。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能厚此薄彼,只注意“尖子生”、“优等生”的培养,对所谓“差生”、“后进生”放任不管,厌弃鄙视。相反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努力做到既要充分发展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才能,又要帮助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社会适应行为不良的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条件。

班级里成绩好,工作积极,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得到表扬鼓励的机会是多的,一般来说,他们越干越起劲,越学成绩越好。但是在先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不能让后进学生掉队,应注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班学生面前突出他们的闪光点。

三、以学生的自身素质特点和内在积极性为动力发展个性

个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组织的整体,表明了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与其他事物一样,个性的发展既有一定的外因又有一定的内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个性的培养应利用学生自身素质的特点和内在积极性为发展个性的动力,通过多种渠道以及多种形式去实施。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是人们行为的动力之一,无疑培养高效能的兴趣,对掌握知识技能促进个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进行前途理想教育、三个面向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2)对于学生的任何一点成绩和点滴进步都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的表扬,鼓励他们上进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3)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他们去探求,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4)组织学科兴趣小组;研究一些问题,学习一些方法,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的过程中,要进行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做了以下工作:

(1)入学教育,介绍关于学校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校风方面的人和事,各种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2)每学期开学,要求学生根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制订“学习计划”,明确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提出切实措施保证计划的实行。

(3)每学期举行小型经验交流会,请成绩优秀的学生具体介绍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请单科成绩突出的学生讲取得成功的原因;请有显著进步的学生谈体会;请成绩徘徊不前的学生讲自己的教训,使每位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4)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努力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理解,后记忆;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动笔即四先四后。抓住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环节”。这些要求是容易做的,但要坚持持之以恒。懂得了道理,掌握了规律,学习就比较自觉,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成绩就会逐步提高。

(5)家访(主要是电话交谈或面谈)、谈心(每学期每人至少一次)。

(6)坚持班级常规日评比,每周定期开主题班会课,进行周总结,适时地鼓励先进和优秀生,激发班级里同学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不断调节同学的学习情趣,使每位同学都有颗热爱集体的心。

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全面发展必须是基于个体差异的全面发展。由于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仍是班级授课制,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该有民主作风,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情感。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

尊重学生,核心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才成为可能。教师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以形成学生的独创性。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上,要把个性的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的未来。

在崇尚个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关键在于潜能被发现、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如何。在这个意义上,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心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情地去帮助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我们才有可能给所有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否则,我们的学校教育只能按一个模式培养人才,不仅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权利和发展可能,而且也抹杀了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德育个性发展管理 篇4

邓南小学 屈文

[摘要]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由于集中办学,我校乡镇小学已经全面步入“小班化教育”中,而且是小小班。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什么是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有什么优势?小班化教育班级如何管理?希望通过有效班级管理,转变教师观念,总结出有效经验,寻找小班额潜在优势,“盘活”班级、“盘活”学生,进一步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业成长和个性发展,适应家长的教育需求。

[关键词] 小班化建设

优化小班化班级管理

学生个性发展

一、小班化教育班级管理现状

以本人所在的小学为例,班级规模呈明显小班化,本学年共有6个教学班,学生97名,班级学生数在12人--22人之间,十几个学生的班级占绝大多数,从情理上讲,在班级学生人数非常少的情况下,老师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给每个学生以关心和个别辅导,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成绩和个性发展却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教师将小班化的班级管理等同于大班班级管理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而进行划一性的高压管理。如何促使班级学生数量上的“劣势”转化成实施素质教育上的“优势”,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小班化教育。

什么是小班化教育?我认为,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固然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特征,但绝不是本质特征。小班化教育的真谛是通过小班化教育组织形式,充分运用小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环境等教育影响发生充分作用,从而加速学生化的进程,促进学生朝着“六个学会”发展目标更好前进。

二、优化小班班级管理方法

鉴于小班额与大班额在属性和形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小 学亟待提升质量,为学生人生“第一步”不输在起跑线上奠定基础,灵活高效地开展班级建设,应该是积极应对的关键和突破口。一般来说,班级管理任务有三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2)建设班级文化,强化班级影响力。(3)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加速班集体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学校要求,分析学生情况,设计并组织合理的班级活动体系,在小班化教育理念的初步落实的过程中中积累了一些策略与方法。

(一)强化学生“自我管理”

比较小班化教育与传统的大班化教育相比,更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我的班主任管理观念升华到了另一种境界: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会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潜力。新学期,我会首先在班级中提出“慎独”从“七个一样”开始,即:有人看见和没人看见一样,有人管理和无人管理一样,有人检查和无人检查一样,老师在和不在一样,有人监督和无人监督一样,校内和校外一样,在家和在校一样。其次我会对班级管理层次和制度做重大改革:增设“值日班长”一职,处理班级事务以“值日班长”为首的班委决定。我会由平时的发号施令的角色转变成班级管理主流思想的引导者。我相信通过思想和制度的改革,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调动起来,作为班主任的我就不必天天监督、督促了。

(二)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

面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21世纪,我在思考:新世纪的班主任,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我得出的结论是: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深厚情感,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生活、实践的主人。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从小处做起,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用班级接力日记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增强班级主人意识;实行班干部值周制,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做班级主人,提高学生做班级主人的能力。

第二、从活动着眼,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一百次空洞的说教,不如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因此,我会协助正班主任坚持从不同形式的活动入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认为学习活动不仅指课堂教学,还包括一些竞赛活动。如征文、科技小制作、文体活动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将会重视主题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我的角色是策划者、参与者、学习者,学生则是地地道道的实践者,活动的主人。活动中我会把握教育性、主体性、整体性、系统性几个原则,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活动中体验生活实践,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设计、深入过程、评价结果,达到学生全方位发展与完善的目的。

(三)班级环境的精美化: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乡镇小学来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活动。我们经过多方考虑研究,把教室定位成“孩子们成功的学园、开心的乐园和温馨的家园。”班级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班级环境,遵循小班化环境布置原则:①富有教育意味;②讲究整体效益;③注意安全方便;④具有独特风格;⑤注重动态变化;⑥力求环保节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让教室的墙面、四角都能“说话”。在学习园地墙上展示学生的各种作品,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应该是学生最引以为豪的。如:学生的优秀作文,学生合作的小报,学生收藏的作品,学生的理想蓝图等,我们相信学生在这么多的作品中一定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可以向大家展示的作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当然,教室还可以发挥心理疏导的功能。对于高段学生,我们还可以在墙上辟出一块天地,名曰“心灵花园” 或“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我的座右铭”,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高兴事或难过事都可以写成三言两语加以展示,快乐与大家分享,苦恼可以宣泄。班级座右铭它涵盖了学生的一种意向,涵盖了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期望,既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也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提醒和自我约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让教室的四角得到充分利用。教室里可设置教师办公角、学生阅览角、卫生角、生物角等。教室里设立教师办公角,有利于老师与学生的全面接触,与学生打成一片;有利于老师与学生作业的面批面改,零距离的与学生交流;教室里教师的小小办公角(往往是学生的小书桌),给老师摆放教具、学生作业、班主任谈话记录等物品。这样的安排明显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及时,师生关系也就更为融洽。教室里有了办公桌,学生的作业大部分可以面批,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各自知识上的缺陷,并给予辅导,这样一来对学生更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无疑效果是明显的。教室阅览角,由于各村小都是原来的完小,各校图书室的藏书量足以满足各班学生借用与充实各班图书角,根据学校图书室的存书情况,各班可精选适合班级学生实际的图书向学校借阅,这样可大大提高学校图书的利用率。也可由学生自己带书不停更换,每人挑选自己最好的几本书,借给班级图书角,一学期归还。班级同学就可以在一个学期内阅览到班级学生数几倍的好书,有效地利用了班级自身的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同时班级的学习氛围在无形中自觉形成,班级学生都自觉主动地去找自己喜爱的书,培养了学生有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的品质。教室里设立生物角能给教室带来生机,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给花浇水、如果天气好还要把花搬到外面沐浴阳光,尤其是生态瓶里的小动物更要精心照料。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丰富多彩,促使学生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够促动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珍爱和美化校园环境。教室里设立卫生角,既是对班级卫生工具的整齐摆放,又是对学生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良好教育

(四)班级评价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结构本身就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长处和天分,但由于传统教学和评价体系以言语-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使许多在其他天赋的学生的长处得不到发展,那些考试并不优秀的学生,也是有智慧,小班化的班集体,班主任更容易关注和了解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特点都应给予充分的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特点的优势智能和兴趣爱好。

多元化智能理论的提出,就要改变以往的一元评价观,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过程化和情境化,着眼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首先,评价目标要具体和差异化,针对学生的个体的差异,不强求所有的人掌握同样的知识,有的学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用,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可用分层试卷来考查学生的做法比较有效,能对学生做较为客观的评价,且能较好的起到评价激励的作用。其次,评价的主体多元化,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在班级中采用了较为灵活和多元的评价主体,如自身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家长评价,这种评价的多元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整体呈现,有利于学生个性更好的发展。再次,评价方式要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否则将压抑学生个人特长和兴趣发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要实现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的个性化教育功能,管理者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坚持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统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统一,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的统一。²让学生能发现自我优势,充分调动潜能,实现个性发展,从而保证班级个性化教育功能的有效发展。

(五)班级活动的多样化

小学班级活动的类型主要有:主题班会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文体娱乐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班级活动的多样化。选择班级活动和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培养,它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很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

在重视参加学校活动的同时,我也重视开展班级活动。因为班级活动意义也不言自明,它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三八节,母亲节,儿童节开展“小手牵大手,幸福童心促真情”活动,让学生为父母做家庭服务。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活动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他们的胆识和意志,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更加奋发向上,在积极的参与中进行着自我教育,在共同的活动中增进了友谊,使班级成为一个更富有凝聚力的、同舟共济的文明集体,一个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味的大家庭!

上一篇:会计监督存在问题下一篇:钢支撑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