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肌肉注射

2024-07-29

局部肌肉注射(精选十篇)

局部肌肉注射 篇1

1资料与方法

患者女, 39岁, 因做试管婴儿, 需肌肉注射黄体酮注射液60mg, 1次/d。在附近个体门诊注射约30d后, 注射部位出现明显红肿、硬结、疼痛, 并感发热、全身不适, 遂来我院就诊。观患者呈痛苦面容, 行走困难。查体:体温38.5℃, 脉搏90次/min, 呼吸22次/min, 血压125/78mmHg (1mmHg=0.133kPa) , 听诊:两肺呼吸音稍粗, 无干、湿性啰音。左右臀部外上侧, 针眼密集, 红肿明显, 直径均约8cm, 触之剧痛, 两侧硬结均为圆形, 左侧直径约4cm, 右侧直径约5cm。血液分析显示:白细胞总数1.3×109/L, 中性粒细胞85%。既往无特殊病史, 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医师根据患者主诉、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诊断为:肌肉注射致局部感染伴发热。给予静脉点滴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头孢呋辛3.0g, 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1次/d, 局部红外线照射30min, 2次/d。嘱患者每天在局部用温水热敷数次。第3天, 患者体温降至正常, 停地塞米松注射液5mg静滴。第7天, 患者臀部红肿、疼痛明显减轻, 硬结变软变小, 停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头孢呋辛3.0g静滴, 改口服头孢克肟片100mg, 2次/d。第12天, 患者症状消失。

2讨论

黄体酮是有卵巢黄体分泌的一种天然孕激素, 在体内对雌激素激发过的子宫内膜有显著形态学影响, 为维持妊娠所必需。黄体酮注射液为油性注射液, 其油分子颗粒表面张力大难以被溶解, 组织吸收慢, 易造成药液在组织内堆积[1]。长期反复注射容易发生注射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既给患者带来痛苦, 也影响药物吸收, 不能发挥正常疗效。近年来, 流产、不孕发生率不断上升, 黄体酮既是保胎时需补充的孕激素, 又是做试管婴儿必不可少的常规用药。因价格实惠、疗效确切而应用广泛。随之, 有关注射黄体酮致局部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陆续出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的红肿、硬结、疼痛为主要表现, 而该例患者除局部不良反应严重外, 还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比较少见。原因分析: (1) 部分个体门诊, 空气消毒不严, 环境有污染可能, 护士无菌操作不正规, 也可造成感染; (2) 注射深度不够, 仅达皮下组织或脂肪层, 未到肌肉层, 致使药物停留在脂肪层的时间较长, 刺激纤维组织增生, 形成硬结; (3) 推药速度快, 可引起组织撕裂性损伤, 出现局部肿胀、触痛; (4) 患者求子心切, 又缺乏医疗知识, 只知忍耐, 并未采取任何措施, 致使感染日益加重。

预防及处置: (1) 患者应到正规医院或社区门诊进行注射; (2) 护士可选用8号针头为患者做深部肌肉注射; (3) 护士采用改良式Z型肌内注射法配合留置气泡技术[2], 可有效减少局部不良反应; (4) 注射时, 推药速度宜慢, 拔针后按压时间稍长; (5) 告诉患者, 注射该药2h后, 可做局部热敷或用土豆片湿敷, 可减轻疼痛, 预防红肿、硬结, 亦有报道用紫皮茄子防止黄体酮肌肉注射硬结形成[3]; (6) 若有红肿、硬结, 及时用红外线照射、硫酸镁湿敷, 亦有报道用红外线照射结合中药敷贴治疗肌注黄体酮所致臀部硬结[1]; (7) 若出现严重感染, 须加用抗生素消炎治疗。

参考文献

[1]覃晓玲, 滕辉, 肖道梅.红外线照射结合中药敷贴治疗肌注黄体酮所致臀部硬结的疗效观察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7 (4) :334-336.

[2]罗丽娟, 周晓燕, 张颖, 等.黄体酮不同注射方法在IVF-ET黄体支持期局部不良反应比较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4) :25-26.

局部肌肉抽搐怎么办 篇2

①寒冷刺激。如冬天在寒冷的环境中锻炼.准备活动不充分;夏天游泳水温较低,都容易引起腿抽筋。晚上睡觉没盖好被子,小腿肌肉受寒冷刺激.会痉挛得让人疼醒。

② 肌肉连续收缩过快。剧烈运动时.全身处于紧张状态,腿部肌肉收缩过快.放松的时间太短,局部代谢产物乳酸增多,肌肉的收缩与放松难以协调,从而引起小腿肌肉痉挛。

③出汗过多。运动时间长.运动量大,出汗多,又没有及时补充盐分.体内液体和电解质大量丢失.代谢废物堆积.肌肉局部的血液循环不好,也容易发生痉挛。

④疲劳过度。当长途旅行、山、登高时,小腿肌肉最容易发生疲劳。因为每一次登高.都是一只脚支持全身重量,这条腿的肌肉提起脚所需的力量将是人体重的六倍,当它疲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痉挛。

⑤ 缺钙。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钙离子起着重要作用。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太低时,肌肉容易兴奋而痉挛。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很容易缺钙,因此就常发生腿部抽筋。

神经的自由放电,很多时候我们的运动神经是受意识支配的,也有部分神经是不受意识支配的,比如心脏的神经就不受我们自由支配心跳,那样自杀就简单了,总之机体有一部分保护自己正常运转的机制,比如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感到危险就逃避遇到美女就兴奋。就是这样一部精密的机器也会疲劳也会偶尔开小差,就比如你这种现象,只是运动神经元偶尔发放的无目的冲动,没有意义没有意识指导,它只是偶发的神经兴奋事件,比如你紧张这块肌群也会颤动,支配它的神经要更敏感更自主而已

肌肉痉挛是支配的神经持续发放收缩信号冲动,持续加强不会自发缓解,比如抽筋,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提示你必须休息,这是两种现象

怎样消除肌肉注射后的局部硬结 篇3

多数学者认为,肌肉注射后产生的局部硬结主要是由于药物的刺激、药物的吸收速度缓慢、注射深度不够、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局部细菌污染等多种原因造成的。那么,怎样消除肌肉注射后的局部硬结呢?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硫酸镁溶液湿敷法:用瓷碗装上100毫升的开水,再加入硫酸镁50克,并充分搅拌使硫酸镁溶解。使该溶液成为50%的硫酸镁溶液。然后将3块无菌纱布用此药液浸湿后敷于患处。也可把热水袋放在纱布上面热敷。每次敷药10分钟,每天敷3—4次。一般2—3天即可痊愈。

2.土豆疗法:(1)取新鲜土豆,把它切成薄片,放入适量的654—2注射液中浸泡片刻后取出。将土豆片敷于患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好,每天换药1次。一般2—3天可见效。(2)取新鲜土豆,把它切成0.5—1厘米厚的片。土豆片的大小可比硬结略大些。将土豆片直接敷在患处,然后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再用胶布固定好。每日换药1次,一般2—3天可见效。

3.伤湿止痛膏外贴法:将伤湿止痛膏贴在患处,再把热水袋置于伤湿止痛膏上热敷10分钟左右。每天换药1次,一般2—3天可见效。

4.冰片外敷法:取冰片2克,用75%的酒精将其溶解,然后用一块无菌纱布蘸取适量的药液轻轻地涂搽患处,每次涂搽5—10分钟。每天涂搽1次,一般3—5天可见效。

5.敷仙人掌法:根据硬结的大小,取仙人掌1片,拔去仙人掌表面的刺,用刀将其剖开,然后敷于患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每天换药1次。一般1—2天即可痊愈。

6.中药外敷法:临床上,多选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治疗肌肉注射后留下的局部硬结。(1)复方双香散:按照1∶1∶3的比例取乳香、没药、松香各适量,将其研成细末,再用75%的酒精将其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然后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每天换药1次,一般2—3天可见效。(2)散结止痛散:取丹参50克,降香10克,干姜、吴茱萸各5克,硫酸镁30克,将其研成细末,并用生理盐水将其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然后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每天换药1次,一般2—3天可见效。

局部肌肉注射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3例病人, 男1例, 女2例;年龄60岁~72岁;注射剂量:氯丙嗪、异丙嗪的各25 mg, 12 h注射1次。3例病人均在注射第4天后出现发热, 体温在38.5 ℃以上;查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增高;局部表现为红肿、发热, 疼痛中心部位有波动感。外科医生会诊后确诊为深部脓肿。3例病人均使用抗生素;行脓肿切开, 挤压排除脓液, 脓腔内放入橡皮引流条引流;每天换药, 更换引流条。3例切开引流者于第2天体温恢复正常;2例1周后局部症状、体征消失, 脓液全部排出, 伤口愈合;另一例因脓腔较大, 伤口于2周后愈合。

2 原因分析

2.1 临床经验不足

对氯丙嗪、异丙嗪药物注射后局部刺激性大、吸收慢这一特殊性缺乏认知;选择注射器具不合适, 3例病例肌肉注射所采用的均为2 mL注射器, 注射针长度不够, 不能将药物注射到肌肉深部, 又因病人较肥胖, 臀部脂肪较多, 注射针长度不够。药物只能注射到深部脂肪或肌肉表浅部位、吸收更慢, 使注射部位发生炎性反应, 脂肪液化坏死形成脓肿。

2.2 注射部位皮肤观察护理不到位

肌肉注射操作要求长期行肌肉注射病人, 每次注射前, 均应评估注射局部皮肤情况。本组行药物注射的护士, 对注射部位的皮肤未进行认真的评估, 未发现形成脓肿前期红、肿、硬结的发生, 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仍在此部位继续注射, 导致脓肿形成。

2.3 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注射部位皮肤消毒不严

执行肌肉注射的护理人员, 在肌肉注射时所采用的皮肤消毒剂为0.5%碘伏, 但消毒方法不正确, 注射部位碘伏涂擦只涂擦了1次, 且没有待干, 致使牢固的寄生在皮肤表面细胞上或细胞之间, 细胞碎片或皮肤脂质中的可残留细菌未被彻底杀灭[1]。

3 预防护理

3.1 护士应熟练掌握用药注意事项

由于氯丙嗪、异丙嗪本身的理化作用, 对局部刺激性大、吸引慢, 易造成注射部位的红、肿、硬、结, 所以注射时应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与针头, 行深部肌肉注射。

3.2 护士应加强工作责任心

护士应认真执行操作规程, 加强注射部位观察护理, 预防脓肿形成, 长期行氯丙嗪、异丙嗪肌肉注射的病人应于每次注射前评估注射部位皮肤情况, 注射后, 局部行硫酸镁湿热敷, 如局部出现炎性反应, 可采用新鲜马铃薯切成薄片, 覆盖于患处, 30 min~60min更换1次[2], 也可采用喜疗妥行局部涂擦, 促进水肿与血肿的吸收, 控制血栓形成和生长,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刺激受损组织再生, 有抗感染、抗渗出和促进伤口愈合作用[3,4], 可消除炎症, 避免脓肿形成。

3.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规范进行注射部位皮肤消毒

注射部位皮肤消毒应遵照《基础护理学》及《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局部行0.5%碘伏涂擦2次, 以彻底杀灭皮肤表面的暂居菌和可残留细菌。

4 讨论

氯丙嗪、异丙嗪联合肌肉注射在神经内科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有重要作用, 能有效的缓解病人头痛症状, 预防再出血, 降低死亡率, 但长时间肌肉注射如注射方法不正确、无菌操作不严、局部皮肤护理不当, 易引起局部感染, 增加病人痛苦及医疗费用, 甚至造成医疗纠纷。因此, 熟练掌握用药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具及注射部位, 注意肌肉注射部位皮肤的观察, 及时发现处理早期感染灶至关重要。

关键词:氯丙嗪,异丙嗪,肌肉注射,局部感染

参考文献

[1]胡凤杰.需静脉采血肘部皮肤消毒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 2007, 11 (5) :70.

[2]王素梅, 白艳凌.马玲薯外敷治疗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23) :25.

[3]张文婷, 倪琼梅.喜疗妥预防静脉化疗病人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4 (3) :1162.

不同患者肌肉注射方法临床探讨 篇5

【关键词】不同患者;肌肉注射;相应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326-01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见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掌握肌肉注射方法是护士们最基本技能,但如何正确掌握不同患者肌肉注射的方法是临床护士长期探讨的内容之一,为了保证药物的有效吸收,延长注射部位的使用,促进患者康复,本人在门诊注射室于2011年7月~2011年12月,对不同患者采用的肌肉注射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1年12月门诊肌肉注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60例,年龄3~70岁,平均35岁,连续观察3~5天,采用随机抽样将100例肌肉注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体重、全身一般状况等无明显差异。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肌肉注射方法,选用针头6.5~7号,无菌注射器2、5、10毫升都可,针头和注射部分呈直角,进针深度为2.5~3厘米,注射时做到“两快一慢”;实验组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等不同分别给予相应的肌肉注射方法。

2.1心理护理

对待来诊病人态度和蔼可亲,服务热情周到,注射前介绍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注意事项,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给病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的患儿要鼓励和积极诱导,分散其注意力,同时要重视病人的隐私,操作前用屏风遮挡。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以利肌肉放松,与患者轻松交流,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配合做好注射,严格规范操作,常规消毒,注入部位准确,采用无痛注射技术,推药速度要均匀,对患者采用盲法,提高语言询问技巧,避免肌注后疼痛诱导与非诱导询问[1]。

2.2 不同患者的肌肉注射方法

2.2.1肥胖患者 当人患病时目标为臀部的肌肉注射是一种经典的医疗方法,但因肥胖患者脂肪层较厚,肌肉注射时应防止药液注入脂肪组织,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该类患者应选用较长的针头,行深部注射,进针深度为针头的2/3-3/4。

2.2.2儿童和消瘦患者 注射应选用小型号的针头,进行深度较常人稍浅,或者角度改在50度-80度,防止针头刺到骨骼,避免出现弯针、折针现象,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治疗效果。对尚不能走路的幼儿,因其臀部肌肉尚未发育好,不宜在臀大肌处进行肌肉注射,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3岁以下不配合的幼儿,应将其两腿夹在家长的大腿之间,防止因进针时两腿乱动,影响进针,进针、推药、拔针时速度要快,以防因哭闹,肌肉紧张引起弯针、断针现象[2]。

2.2.3 水肿患者 该类患者肌肉注射都应选用较长的注射针头,要行深部注射,进行长度为针头的3/4,注射前先用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按压,將水肿液推向一侧后再注射,目的是让穿刺点不在各层组织的同一个位置,注射后错开的皮肤回到原来位置,以防止药液和水肿液在拔针后反溢或外渗,注射后要按压数分钟[3]。

2.2.4 保胎孕妇和不孕患者 保胎孕妇注射的药物多数是孕激素之类的药物,如黄体酮,因该类药物是油剂,抽吸药物和注射药物时应选用粗长针头,行深部肌肉注射,拔针时按压针眼时间2~3分钟,勿按揉,直至针眼处药液不外渗,不出血;不孕患者使用尿促性素(HMG)时,使用不同溶媒稀释该药后肌肉疼痛的程度有极显著差异,因灭菌注射用水为低渗溶液,呈弱酸性,可刺激神经末梢,使用疼痛加剧[4],而生理盐水注射液是等渗溶液,与局部组织细胞的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稳定[4]。经过临床实践观察,使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能减轻患者肌肉注射的疼痛,且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可提高患者满意度[5]。

2.2.5性病患者 为该类患者注射长效青霉素(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时,一般剂量为240万单位,分臀注射,因此药极易堵塞注射针头,稀释药液时要充分摇匀,使成混悬液4-5ml,抽吸药液后立即肌肉注射,动作要准确迅速,注射时要三快,即进针快、推药快、拔针快,以免给患者增加反复注射次数和不必要的痛苦。

2.2.6出血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该类患者的肌肉注射,应选用较细的针头,目的是减少组织损伤,治疗时(在无配伍禁忌情况下)尽量集中用药,减少创伤次数,注射后拔针按压至拿走棉签后针眼不出血时为止。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按压时不要揉擦针眼处,以免造成局部皮下渗血。

2.2.7 其它 如大面积烧伤皮炎患者,注射时不能在发炎、化脓感染、瘢痕、硬结、创面等处进行。对需做长期肌肉注射的病人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并用细长针头,以减免和减少硬结的发生。否则经多次注射药物后,臀布肌肉纤维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引起肌肉痉挛[5]。对青霉素等易产生硬结的药物注射后,可选用热水袋热敷和土豆片贴敷。对刺激强的药物,针头宜粗长些,且进针更深,否则易造成硬结和疼痛。如果同时注射几种药物,应先注射无刺激性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同时推药速度宜更慢,以减轻疼痛。

3 结果

疼痛程度:应用文字描述,每次肌肉注射后请患者感觉自身疼痛程度,对照组患者疼痛明显,并且5例患者注射部位有红肿硬结占10%;实验组患者疼痛较轻,1例患者注射部位有红肿硬结发生占2%。

4 讨论

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起到治疗作用。综上所述,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对不同患者肌肉注射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肌肉注射的方法,此种肌肉注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护理操作工作中,要不断观察和总结经验,肌肉注射的方法要因人、因病情而异,对不同患者肌肉注射只要掌握适合于疾病的相应方法,就能避免药液反溢、外渗或局部红肿现象的产生与硬结的形成,也能避免组织和骨骼损伤,有利于药液的充分吸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护理技能、服务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敏,林华.使用不同溶媒稀释尿促性素后肌肉注射的疼痛观察与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3(3):22.

[2] 孙爱华.浅谈肌肉注射技巧与体会。中华中医杂志,2005,6(18):23.

[3] 张丽华.特殊患者肌肉注射方法。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年1(3):21.

[4] 杨血华,靳建卉,白玉梅.创伤患者使用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时不宜用注射用水为溶媒100例分析[j].中国骨伤,2002,15(7):426.

肌肉注射定位器 篇6

1“肌肉注射定位器”的结构图和实物图

肌肉注射器的制作是依据光线的等比例放大与平行光源光斑大小不变的两种原理。模型的主要部件是一个LED灯和四个激光灯。(如图1、图2)

2“肌肉注射定位器”的原理分析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成人而言肌肉注射最常用的部位是臀大肌,“十字定位法”是其中一种比较常用的来确定臀大肌注射部位的方法。具体方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选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后即为注射部位。(如图3模型所示)

我们这项研究基于光的等比例放大以及平行光不变的性质,利用光线定位手段实现定位。(如图3、图4)

3“肌肉注射定位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用LED灯珠作为点光源,在前方安置凸透镜,聚焦后产生平行光,由塑料管导出平行光,照射处形成的圆形亮区域作为指示可注射区域。

根据人体可注射区域和髂肌最高点、臀裂顶点的几何关系,设计用红色激光器照射到髂肌最高点、臀裂顶点,此时平行光源照射处即为定位可注射区域。

激光器固定在直杆的前段。两个直杆的尾端接触并固定,前段可绕尾端转动,通过调节支撑物的位置改变两直杆之间的张角,得到激光器照射点的不同比例,以适合不同体型的人。

4“肌肉注射定位器”的性能及前景

4.1“肌肉注射定位器”的性能

整套装置利用独特巧妙的结构设计解决了肌肉注射定位的难题,具有使用简单、生产成本低、经济实用等特点。

仪器小巧,方便携带。我们的定位器体积小巧,日常的放置,携带都很方便。同时,定位器的重量相对轻便,不会给我们携带造成不便。

经济实用,通过此实验项目的研制,然后制作模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该装置本身廉价,且推广度高。

光线定位,现阶段为人们打针注射时,医务人员不得不接触患者的臀部进行定位。我们利用光的等距离放大以及平行光不变的性质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用时无需触碰。

4.2“肌肉注射定位器”的前景

该作品具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首先在日常的家庭护理中,可以应用于长期患病在家的特殊人群。另外,护理专业新生能通过这仪器的辅助更快掌握肌肉注射的技能,对学习及以后的就业都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这一产品能使肌肉注射成为一项简单的家庭护理措施,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疾病,人们也不必花那么多时间到医院挂号排队接受治疗了,通过专业咨询便可自己在家中进行简单的护理操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方便。

5相关拓展知识

医疗健康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事情,健康是千百年来人们永恒的追求,到了21世纪,医疗健康相关产业更是高速发展。我们的肌肉注射定位器能很好地推广肌肉注射这项基础护理手段,促进人类健康。

摘要:我们所研发的肌肉注射定位器既是医学教育辅助仪器,能帮助非专业人员迅速准确地找到肌肉注射的区域,也是家庭日常护理设备,它使肌肉注射成为慢性病病人居家护理的易于掌握的一种护理技术。该装置简单易懂,运用方便,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浅谈无痛肌肉注射的体会 篇7

1 注射前的准备

1.1 注重与患者的沟通

在工作中态度要和蔼亲切, 关心体贴患者, 了解一下病情及患者心理, 给予适当的安慰, 这样可以赢得患者的高度信赖。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使其对护士有信心, 相信护士能以最熟练的注射技术为其医治疾病, 解除痛苦。进针、推药及拔针时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与其亲切交谈, 在患者不知不觉中注射完毕。

1.2 根据需要采取不同体位

根据患者情况可采取不同的体位, 使注射部位放松, 尤其容易晕针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一般患者可采取坐位[1]。

2 操作要求

2.1 前期准备

首先, 要细心检查注射器及针头有无漏气、漏液, 针头是否锋利、是否带钩等, 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无痛注射成败的因素, 所以护士在给每一位患者注射时一定要细心检查, 否则会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其次, 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 (十字法、连线法) , 同时检查注射部位的皮肤, 避开破损或生疮处, 按压注射部位肌肉深处有无硬结, 应避开硬结部位。待局部消毒液干后才能进针, 否则消毒液带入针眼可造成疼痛。进针时要绷紧皮肤, 用食指及拇指绷紧皮肤可以减少进针时的阻力, 如用拇指向下拉紧进针更为优越[2], 因为此法拔针后可使皮肤覆盖皮下的针眼, 而使针眼错开, 避免药液外溢。

2.2 二快一慢

2.2.1 进针要快

进针不但速度要快, 而且用力要得当, 进针时应用手臂带动腕关节的力量, 向注射部位垂直进针, 进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 可将针头变换方向, 患者感觉无痛时再推药。

2.2.2 推药要慢

根据药物的性质决定推药的速度, 如刺激性强的药物必须慢注, 而混悬液则不宜慢注, 避免沉淀凝集而堵塞针头, 如注射药量较大时, 则可拉长注射点 (即深部注射部分药液后, 逐步拔针, 边拔边推药) 。另一种方法是在原来的深度缓缓旋转针筒, 边旋转边推药, 使药液呈放射状注入注射点周围, 以便于吸收。推药速度应平稳, 不宜时快时慢, 左手要固定好注射器, 不要晃动。

2.2.3 拔针要快

拔针时应绷紧皮肤, 快速将针拔出, 以免牵拉皮肤而引起疼痛感。按压针眼应采用干棉签以免消毒液刺激而致疼痛, 按压片刻, 观察无溢液出血即可, 不必揉搓, 以免皮下出血。

综上所述, 无痛注射的要领是“两快一慢”,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必须做好每一个细节, 这样才能提高无痛注射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杨霞.肌肉注射体位与疼痛的临床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2, 16 (5) :52-53.

鸭、鹅疫苗肌肉或皮下注射操作要领 篇8

肌肉或皮下注射是将稀释好的疫苗用注射器注入鸭、鹅的大腿外侧肌肉、胸部肌肉、翼根内侧肌肉或颈部皮下、胸部皮下和腿部皮下等部位。该方法剂量准确、效果良好, 但劳动强度大, 应激反应强。

二、操作要点

1.疫苗注射量适宜。疫苗的稀释和注射量应适当, 量太小则操作时误差较大, 量太大则操作麻烦, 根据不同日龄应控制在0.2~1.0毫升/只为宜。

2.注射量准确。使用连续注射器注射时, 应经常核对注射器刻度容量和实际容量之间的误差, 以免实际注射量出现偏差。注意注射器及针头的用前消毒。

3.注射部位准确。皮下注射的部位一般选在颈部背侧, 肌肉注射部位一般选在胸肌或肩关节附近的肌肉丰满处。

4.注射操作正确。在颈部皮下注射时, 针头方向与颈部纵轴基本平行, 插入深度雏鸭为0.5~1.0厘米, 日龄较大的鸭为1~2 厘米。胸部肌肉注射时, 针头方向应与胸骨大致平行, 插入深度雏鸭为0.5~1.0厘米, 日龄较大的鸭为1~2厘米。将疫苗推入后, 应缓慢拔出针头, 以免疫苗液漏出。在注射过程中, 应边注射边摇动疫苗瓶, 力求疫苗均匀分布。

5.注意接种顺序。在接种过程中, 应先注射健康群, 再接种假定健康群, 最后接种患病鸭群。

肌肉注射胸腺肽致过敏反应1例 篇9

患者, 男, 24岁, 于2009年12月21日在门诊肌肉注射室肌肉注射胸腺肽, 患者突然出现摔倒, 抽搐, 两眼凝视, 双手紧握。无口吐白沫, 无尿失禁, 无发热。立即给予吸氧, 给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患者过去无过敏史、无癫痫病史。当天在门诊注射同一药厂生产、同一种批号的药物有3例, 其他2例未发生过敏反应。体格检查:体温36.5℃, 脉搏90次/分, 呼吸18次/分, 神志朦胧, 面色苍白, 轻度紫绀,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迟钝, 无口吐白沫, 无牙关紧闭, 心肺正常, 腹软, 肝脾不大。四肢震颤, 肌张力高, 腱反射亢进。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正常, 血红蛋白98g/L, 中性粒细胞0.83, 淋巴细胞0.34。诊断为胸腺肽过敏反应, 急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点, 5%葡萄糖200mL加维生素C2.5、维生素B6100mg、辅酶A100单位, 静脉点滴, 治疗30min后, 症状缓解, 3h后上述症状及阳性体征完全消失。

讨论:

胸腺肽是一种免疫调节剂, 能促进和调节肌体免疫功能, 增强肌体抵抗力[1]。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性病、癌症患者等。少数患者注射后可有局部轻度红肿, 皮肤瘙痒, 头痛头晕现象。本例患者肌注胸腺肽后出现抽搐, 查体肌张力高, 腱反射亢进等神经系统症状在临床上少见, 其原因不明。可能与特异性体质有关, 神经系统症状以及阳性体征可能是脑血管短暂性痉挛、脑细胞缺血、缺氧、水肿所致。提示: (1) 医生在使用胸腺肽时要分咐做过敏试验, 如用此药增加免疫功能的, 可通过增加户外活动, 补充营养等进行调节。 (2) 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3) 若使用胸腺肽后出现抽搐, 脑膜刺激征阳性可给予吸氧、抗过敏、镇静、脱水加强心利尿, 营养神经等药物进行抢救。

局部肌肉注射 篇10

1 肌肉注射产生硬结的机制及主要原因

1.1 硬结产生的机制

中医理论认为, 肌肉注射后硬结是因经脉运行受阻、气滞血瘀所致[1];由于肌肉内注入大量药液, 导致血行不畅, 久而久之则形成血瘀而成硬结[2]。西医理论认为, 在注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致肌纤维受损、变性、萎缩, 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形成硬结[3]。

1.2 硬结产生的主要原因

硬结的形成与药物因素、操作因素、患者的机体因素及其心理因素有关。

1.2.1 药物因素

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很小, 如普鲁卡因青霉素油剂、黄体酮油剂等药粘稠度大、不溶于水, 难以扩散吸收, 常在注射处因吸收缓慢形成硬结;氯喹、地高辛等药在注射部位极易析出药物结晶, 难以吸收, 形成硬结。若将青霉素钾盐溶解于苯甲醇 (现已淘汰) 内, 肌肉注射后容易形成硬结, 引起肌肉萎缩。另外, 有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如青霉素钾盐、氯霉素、链霉素、林可霉素、氨茶碱、硫酸阿托品、治疗贫血的铁剂等, 肌肉注射后局部容易出现硬结、疼痛。由于肌注药物的理化性质、p H值、剂量、浓度以及个体对药物的吸收不同, 肌肉注射时深度不够或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等因素, 都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药物吸收速度越慢, 则在局部越容易形成硬结。

1.2.2 操作因素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 动作粗暴;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注射, 针头的刺激, 使肌纤维逐渐萎缩、变性。有关资料表明, 即使药物注入肌层, 若反复、连续在同一处注射超过14次, 可致肌纤维受损、变性、萎缩, 同样易形成硬结[4]。注射深度不够, 药物注入脂肪层而未到达肌层, 脂肪层内血管分布少, 药物在此停留时间长, 结晶析出刺激组织引起组织增生, 包绕结晶体形成硬结。注射过程中若带有微粒, 如玻璃屑、橡皮粒、纤维、蜡粒, 尤其是肉眼可见的颗粒更容易导致硬结的产生[5]。这些微粒作为异物刺激机体防御系统, 引起巨噬细胞增殖而形成硬结[6]。注射时迅速推药, 致使组织间隙承受不了较大的压力引起撕裂性损伤, 造成硬结[7]。

1.2.3 患者的机体因素

长期卧床患者, 由于血液循环差, 注射时也易形成硬结。患者体质差、营养不良也是形成硬结的原因之一。躁动不安的患者, 尤其是患儿, 注射时针头来回移动, 注射深度不够, 易形成硬结。肥胖患者也易发生皮下硬结, 因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丰富, 在注射时由于进针深度不够而将药液注入脂肪层中, 脂肪层中毛细血管较少, 不利于药物吸收, 所以肥胖患者较身体消瘦、长期锻炼、皮下脂肪薄的患者易发生硬结。

1.2.4 患者的心理因素

患者恐惧、精神紧张造成肌肉紧绷, 药物不易吸收, 形成硬结[8]。

2 预防措施

在临床操作中, 针对以上硬结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避免非规范操作, 防患于未然。

(1) 了解肌注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对肌肉组织的结构、生理、生化、内环境的不良影响, 避免滥用肌注法。必须肌注时, 宜避免或少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对难以吸收的药物应限制注射用量。

(2) 掌握好准确的肌注深度, 以保证药物注入肌层。一般情况下, 应根据患者的体型选择针头。此外, 避免连续在同一处反复、多次注射。

(3)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肌注操作技术, 增强无菌观念, 防止肌注时微粒污染。

(4) 改善局部血运, 肌注后嘱患者及其家属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防止感染。对长期卧床患者, 必要时给予局部按摩或热敷, 以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肌注药物的吸收, 防止硬结形成。

(5) 操作时宜选用锐利的针头, 注射点要尽量分散, 遇有长时间注射的患者可选用臀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等部位交替注射。推药时要缓慢, 并且用力均匀, 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6) 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主动与患者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 使患者身心放松。

3 硬结的治疗方法

(1) 在60~70℃的100ml热水中加入50g硫酸镁充分搅拌使之溶解, 将纱布或毛巾放在药液中浸湿、拧干, 热敷于硬结处, 每3~5分钟更换一次, 持续20~30分钟, 每天3~4次。配合按摩效果更好。因为硫酸镁能使肌肉松弛, 血管扩张, 有利于组织软化和药液吸收, 比单用热水袋热敷效果更好。

(2) 将一个新鲜土豆洗净切开, 削成0.5~1.0厘米厚的比硬结处略大的片, 敷在硬结处, 然后用2条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 硬结可明显缩小。次日再同法贴一片, 一般1~2片土豆可使硬结缩小。

(3) 将新鲜的白萝卜洗净, 横切成3毫米厚的平整薄片, 贴敷在硬结部位, 上盖塑料薄膜或尼龙膜, 再用胶布固定。每天一次, 坚持数日必有效果。

(4) 将新鲜鸡蛋清倒入消毒的脱脂棉球上 (吸饱满) , 敷于硬结处, 再盖上纱布并用胶布固定。每天一次, 数日见效。

(5) 取冰片2g, 加入75%酒精200ml溶解, 用干净布蘸药液轻轻擦患处, 每次5~10分钟, 连续用药3~5天见效。

(6) 根据硬结大少, 取鲜仙人掌一片, 去掉表面小刺, 用小刀剖开, 贴于患处, 用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 一般贴1~2次即愈。

(7) 取生大黄、芒硝适量, 研成细末, 按1∶1比例用食醋调成糊状备用。用时取少许涂在消毒纱布上, 敷于患处, 外以塑料纸包裹, 胶布固定。每4小时换药1次, 每日2次, 一般3天左右硬结可消失。

(8) 取紫草10g, 浸泡于100ml麻油 (或其他食用植物油) 中, 放置6小时后将紫草油涂敷在硬结处, 面积超过硬结周围1~2厘米, 用塑料薄膜覆盖, 纱布固定包扎, 每天2~4次。若早期用药, 24小时内可使硬结消失。

(9) 用独角膏外敷硬结处, 每天1次。

(10) 用伤湿膏外贴硬结处, 再用热水袋热敷10~15分钟, 每天1~2次, 一般3~5天 (孕妇禁用) 。

(11) 用云南白药、米汤、醋调成糊状, 敷料包扎, 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2次, 连用3~5天。

(12) 取七厘散适量, 加白酒少许, 调成稀糊状, 外敷患处, 敷料包扎, 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一次, 连用5~7天。

(13) 取中华跌打丸6g, 用75%乙醇3~5ml制成膏状, 外敷硬结处, 胶布固定, 48小时换药1次, 一般换药2~3次即愈。

(14) 用艾叶30g, 加水400ml煎煮, 煮沸稍冷后, 趁温热时用纱布浸湿, 敷于硬结处, 每隔3~5分钟重新浸湿纱布, 每次热敷30分钟, 每日2次, 连用3~5天。

关键词:肌肉注射,硬结,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鞠敏.用马铃薯片治疗臀部肌注后硬结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02, 18 (13) :39.

[2]何荣兰.中药外敷治疗注射性皮下硬结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 2003, (4) :69.

[3]黄可, 李平阁.云南白药加白酒调制治疗肌注硬结73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05, 13 (2) :46~47.

[4]张丽君.鲜土豆片外敷治疗肌注硬结40例[J].中国社区医师, 2003, 19 (9) :30.

[5]尹贤岚.肌注后硬结产生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1 (1) :49.

[6]李修荣, 刘红光.CT扫描臀肌、三角肌肌注后硬结、钙化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 2000, 32 (2) :147.

[7]高虹, 王耀芳, 陈萍, 等.肌内注射后引起局部硬结的预防及治疗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0, 13 (11) :698.

上一篇:技能课程下一篇:交互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