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

2024-07-01

村规民约(精选十篇)

村规民约 篇1

目前农村一些地方为了加强村民自治,进一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本地秩序,制定了一些村规民约,这是农民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也有一些民约,在内容上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村规民约掺杂了浓厚的封建宗派色彩。动不动就罚款。还有一些条款与现行政策和法律、法规相抵触,如有的规定私人建房占地由村里说了算等等。

我们应该认识到,村规民约不具备法律效力,更不得与宪法及其他法律和党的方针政策相抵触,不得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和合法财产权。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享有罚款权的主体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依法受委托的组织。村民委员会属于群众自治组织,显然不具备罚款的资格。因此,村规民约里有罚款条款是不合法的。一些内容有问题的民约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性,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有一些村规民约对规定的惩罚措施没有完善的程序和手续,管理混乱,给个别人贪污、挪用甚至挥霍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在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的同时,对村规民约建立起登记和管理制度,加强检查和指导,使村规民约逐步完善和配套,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村规民约 篇2

社会秩序篇

守法遵规讲道德,文明行为倡导好。相信科学不迷信,黄赌毒邪抵制牢。主动沟通说难题,矛盾纠纷化解早。房屋出租要规范,来有登记走有销。

村风民俗篇

爱岗敬业守诚信,勤劳致富传家宝。陈规陋习全不沾,扶贫助困益不少。待人诚恳有礼貌,邻里和睦多关照。红白喜事从俭办,党员干部表率好。

家庭安乐篇

科学教子少溺爱,计划生育不动摇。敬老爱亲婆媳和,家庭美满欢声笑。平安出行多礼让,煤气中毒预防早。健康饮食新风尚,幸福生活步步高。

乡村建设篇

村规民约在现代法治社会的进路选择 篇3

关键词:村规民约;法治;村民自治

一﹑村规民约的定义与特征

1.村规民约之界定及规定

村规民约是村民依据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道德礼仪﹑乡土文化传统等总称。在不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经村民的一致同意表决制定共同遵守的一种民间社会规范。是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的有效手段,保障全体村民利益,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推动基层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肯定了村民自治行为并确立村规民约的地位。中共十七大报告将其“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为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对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制度意义,其实施效果对农村各方面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指示,也将成为我国经济﹑法治建设等方面发展的衡量标准。

2.村规民约的特征

村规民约有三个特征:自治性:不仅体现在村规民约的形成完全由村民参与制定,而且其具体实施的过程由村民依据其条约内容,主动选择适用。不与国家制定法冲突情况下,具有适用优先性;地域性:国家对村规民约的例外规定,考虑到不同地域背景下环境﹑习俗文化等差异,推行具有普适价值的现代法难以根除其长期嵌入一定地域人的意识;综合性,其内容涵盖婚丧嫁娶礼仪﹑纠纷冲突﹑土地租赁,甚至犯罪行为惩罚等方面,是习惯习俗﹑道德意识﹑宗教传统等经过普遍认可的杂糅。

二﹑村规民约与国家制定法的差异性

差异性表现在:规定的范围和侧重不同,国家制定法具有普适性,法律视域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接受法律的调控。村规民约的地域性很强,对团体之外的人不能适用;性质不同,国家制定法是基于陌生人之间的交互行为建立起来的法律行为关系。村规民约是基于农村熟人社会建立起来的礼治关系,这种礼法之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与社会道德高度融于一体,并不像现代法律一般拥有了自身的独立性。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规定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属性,同时也意味着彼此在文化认同方面的远距离;实施的不同,国家制定法依据国家强制力推进实施,时间、人力和经济成本巨大。而村规民约作为村民世代传承且深入生活的习惯行为,在村民遇到问题时,实施起来快捷简便,而且能够获得高度的心理认同。

三﹑村规民约发展的进路选择

法治文明作为推进现代社会进程有效手段,它基于“陌生人关系”而建立起来,较我国的农村社会属于一种典型外来文明,在逐渐消解礼治文明同时,它存在着因为文化属性不同而产生文化隔膜的现状。社会发展不可避免,但旧生活秩序祛除与新生活秩序建立需要时间与妥协,只有对旧有秩序进行很好地安顿才能使得新秩序日趋稳固。

1.加強农村法治宣传与法治设施配置

我们说乡村社会“无法”一定意义并不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农村社会土生土长的习俗礼治,使他们将法律潜意识作为舶来品,以水土不服选择排异。“生活上被土地所困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农村人避免用法律维权,某种意义上由于外在环境缺乏法律培育地,《秋菊打官司》体现了法律意识的觉醒和法律执行的不解,从秋菊最后对村长被拘留结果的困惑,看出法律在部分地区只是一种宣传口号,具体如何运行与操作并没有得到广泛宣传,正如功利主义学派所主张,人们只有认识到自己利益在法律中得到切实保障才会试图改变。《山冈爷的悲剧》普法的同时,揭露了由于法治设施缺乏,而人们急需秩序的情况下,一个“法律裁决者”应运而生,农村需要秩序,可如何保障却在现实中难以具体操作,配套设施的缺乏,使他们难以对一种宣传式口号深刻认识。两部电影体现由于缺乏法治宣传对执行效果带来困惑,另外缺乏配套资源而造就了悲剧。“人性中隐含着一种遵循某种准则的虔诚”法治意识的异地生根,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2.国家法不同领域区别对待

从现行法体现的取向,国家对公私领域在法律制定及执行所秉持的态度不同。在私领域,国家统一适用制定法时,允许采取意思自治达到更好社会效果,而公领域其涉及的主体与侵害的法益不同,国家必须严格监管,统一适用。由此可以将此推行为村规民约所坚持的立场。在私领域由于“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能性”。村规民约有关私领域的规定,国家法应适当妥协使纠纷得到很好解决。而公领域方面给私人以自由裁量权势必会危害到不同的法益﹑破坏社会秩序,不利于人们的生存发展。法治现代化社会这一行为即使确立,国家制定法都必须干涉限制危害社会行为,对有关内容予以绝对排斥。

3.保持与国家制定法整体同步性

法治现代化正如全球化一样,在改革开放的大势中我们将必然选择法治推进社会进步。权利意识的觉醒,权利观念的深入民心,农村人员的普遍流动,都强烈要求我们打破地域性的束缚去重新寻求秩序。乡土社会可以不用文化,通过礼治加以确立,甚至用他们的习俗度过一生。然而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需要新的知识与血液来发展自己。促使我们发生大踏步改变的屈辱历史也证明只有选择改变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法则。长远来看,这将是农村意识觉醒,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国家监督指导下村规民约应积极的寻求与国家法的吻合。

参考文献:

[1]谢秋红,乡村治理视阈下村规民约的完整路径[J].探索,2014(5):149-151

[2]肖娟,村规民约在法治实践中的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3(2):134

[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9-34

[4]吕瑛,法治视域下的村规民约[J].北方法学,2008(6):24-26

[5]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1

[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8-30

作者简介:

村规民约及法律监督 篇4

关键词:村规民约,监督,司法审查

1 村规民约的涵义

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民主管理制度, 是村民就本村事务制定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共同行为规范。村民自治是在农村基层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 使社会主义的直接民主体现在农村基层, 使广大农民在所在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农村制定村规民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农村的发展与稳定, 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 从而使人们在一定的规则中有秩序地生活。村规民约具有如下特征:

1.1 自治性

农村社区存在于多元规范体系中, 只有村规民约是村民自己直接制定的自治性规范, 村规民约的自治性表现在:它是广大村民基于自治权, 为民主管理本社区的事务而制定的;它既是实行自治的手段, 又是落实自治的的成果;它的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广大村民的共同意愿与利益, 它的的制定实施过程始终贯彻自治原则。

1.2 自律性

村规民约的自律性表现为:它是全体村民为了本社区的发展自愿制定的, 全体村民自愿接受它的约束, 它的实施主要靠村民的自觉遵守, 如果违反, 则自愿接受它的惩罚。

1.3 一定的强制性

村规民约的制定以保护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由于具体村民的个体利益和规约所代表的普遍性利益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 即使全体村民当初都参与了村规民约的制定并赞同其实施, 但是在村规民约的具体实施中, 部分村民仍有可能因为自己的个体利益而不遵守村规民约, 并且有可能进一步损害社区的整体利益。既然个别村民不遵守村规民约的现象在所难免, 为了维护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 保证村规民约能够得到执行, 村规民约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规定相应的措施。

2 村规民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村规民约虽然具有自治性, 但是它的制定和实施也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会员会组织法》第二十条规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法律、法规或国家的政策向抵触, 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性权利的内容。”然而, 目前在广大农村, 在村规民约的建设中, 违法的情形很多,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2.1 村规民约的制定程序违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会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制定村规民约必须由村民会议制定。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召开村民会议, 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 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 所作的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这就要求制定村规民约时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才能通过。然而, 在很多地方的农村, 村民委员会在制定村规民约时没有召开村民会议, 而是由村委会的干部讨论制定的。有的虽然召开了村民会议, 但决议的通过并没有达到法定人数。

2.2 村规民约的内容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会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 村规民约不得与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但是, 在实践中, 村规民约与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相违背, 违反法律的现象较为普遍。2.2.1村规民约的内容直接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向违背。具体体现为:第一, 在婚姻家庭方面, 有的村规民约规定:“本村男青年在婚姻上只要双方举行了婚礼, 视为正式结婚, 女方的责任田、福利待遇全部照发”。双方是否进行婚姻登记则在所不问, 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 只要不属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同姓的男女就可以结婚, 但是有的村规民约规定:“同姓一律不得结婚。”;第二, 在遗产继承方面, 有的村规民约规定:“丈夫死亡, 女方不改嫁, 才能够继承丈夫的遗产, 否则, 一律不得继承”。有的规定:“嫁出去的女儿不得继承其父母的遗产”;“老人与谁共同生活, 百年以后财产归谁所有”。这些村规民约严重侵犯了妇女的婚姻自主权和继承权, 违反了婚姻自由原则和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第三, 在责任田的分配上, 有的村规民约规定:“凡本村女村民与外地人结婚的必须将户口迁至男方家, 不迁者收回本人承包的土地, 不发给一切待遇。”还规定“男到女方家落户, 必须是独女户, 否则, 上门女婿不分给责任田”。这些规定违反了女方可以到男方家落户, 男方也可以到女方家落户的法律规定;第四, 在庄稼保护方面, 有的村规民约规定:“猪、羊到地里吃青打死不赔, 为保护庄稼、果树的安全, 可以在地里、果树上下毒药, 毒死人畜不管”等等。

2.2.2 乱设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 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才有权设定行政处罚, 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处罚。可是目前很多村规民约都设有处罚的内容。有的村规民约规定村民打架一次, 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 不参加会议的要罚款等等。此外, 还设有收回责任田、取消村民待遇、强制义务劳动等处罚。

2.3 村规民约执行过程中违法

村规民约本属于一个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 不能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向抵触。村民委员会应当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执行村规民约。可是, 在很多地方的农村, 土政策高于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执行时强调村规民约的约定, 忽视法律的效力。而且, 在执行的过程中, 有的村干部对村规民约如何发挥作用理解有偏差, 看不到村规民约的教育功能, 强化了其惩罚功能, 在工作中出现了方法简单粗暴、动作过激野蛮的行为。有的村规民约只是对普通村民有约束力, 对村干部和村里的“能人”、“强人”没有约束力, 甚至被一些村干部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3 建立和完善对村规民约的监督机制

村规民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不加以解决, 将会严重妨碍我国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 影响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阻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3.1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的指导和监督

3.1.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制定村规民约的指导和监督。

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重视村规民约的重要作用, 并向村民宣传, 号召村民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 实现自己的权利。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对制定村规民约的指导和监督, 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从程序上监督。也就是使村规民约必须要由村民会议制定, 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如果村规民约是由村民委员会提出议题的, 则必须提交村民会议讨论、表决。同时, 参与制定和表决村规民约的村民, 必须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人数;第二, 从内容上引导。在村规民约提交村民会议讨论、表决前, 则必须审视其内容是否全面、完整, 是否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吻合。对内容不够全面、完整的, 引导村民将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不符合甚至有悖于法律法规, 以及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不相符的条款, 引导村民进行修正。

3.1.2 加强对村规民约执行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村规民约制定出来后, 规范地执行村规民约, 是村规民约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农村党组织尤其也是村规民约规范对象的村党支部, 应针对目前村规民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不公平问题, 给予村规民约的执行以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保证村规民约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执行, 确保村规民约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 村党支部成员和党员在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的基础上, 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带领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其次, 要在村干部中树立这么一种意识:村规民约对群众的约束更多的是道德上的约束, 在执行村规民约的过程中, 更应该重视的是对村民的道德教化, 而不是直接的硬性处罚, 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方法简单、动作过激的行为。再次, 在执行村规民约的过程中, 要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 做到一视同仁。不论是村干部, 村里的“强人”、“能人”, 还是普通的村民, 凡是村规民约规定应该享受的权益, 都应该得以享受;凡是村规民约禁止的行为, 都应该遵守;违反村规民约的, 也要受到同样的处理。对于那些以村规民约为工具谋取利益, 甚至是侵犯村民合法权益的村干部, 农村党组织应对其进行教育, 引导其改正错误。屡教不改的, 可将其行为向村民通报, 并发动村民依照法定的程序将其罢免;对其中的党员, 应依党章党规的规定给予党纪处分;触犯法律的, 交司法机关处理。

3.2 乡镇人大应当加强对村规民约的监督

虽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没有明确规定乡镇人大对村规民约的监督, 但是由于法律赋予乡镇人大保证宪法、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的权利。因此, 乡镇人大应当监督和保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正确贯彻执行。一是监督本级人民政府正确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指导村委会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二是监督政府做好村规民约的备案工作, 审查村规民约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三是, 积极引导乡镇人大代表对村规民约的关注, 定期组织代表对本区域内的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工作进行检查。

3.3 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大村规民约的监督及审查备案力度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第二十条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所以对制定村规民约工作给予指导是法律赋予乡级人民政府应尽的义务。笔者认为, 乡 (镇) 政府的支持及指导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 保证在村规民约在制定中, 可以由村委会草拟, 但必须召开村民会议进行讨论表决, 而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第二就是对村规民约的内容加以引导, 制定或者修改村规民约提交村民会议讨论、表决前, 必须审查其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是否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利。审查主要组成人员建议由乡镇司法办 (所) 工作人员组成。第三就是加大对村规民约的审查备案力度。要从法律角度对村规民约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首先要审查村规民约是否是由村民会议制定, 不是村民会议通过的不予备案, 并且宣布其无效。其次对村规民约的内容进行审查, 如有不合法的内容应及时反馈, 村民委员会则必须交给村民会议讨论、纠正、完善。第四就是加强对村规民约执行过程的监督。村规民约对群众的约束更多的是道德上的约束。而在有的村委会中, 村规民约成了一些村干部谋取利益的工具, 使有的村干部在工作中出现了方法简单、动作过激的行为。因此, 乡镇政府应给予村规民约的执行以必要的监督, 保证村规民约在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执行。

3.4村规民约的司法审查

一种观点认为, 制定村规民约是村民委员会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所享有的自治权, 法院不应该过多干预。笔者认为, 法律赋予村民委员会自治权, 但这种权利并非是为所欲为的权利。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0条规定, 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并报乡镇政府备案。村规民约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相抵触, 不得有侵犯村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可见, 村规民约是否合法的问题应在法院审查的范围之内。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内, 对村规民约是否合法的审查在目前主要是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 如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人民法院可以对违法的村规民约不予适用并作出否定性判决。

参考文献

[1]张景峰.村规民约建设的几个问题[J].洛阳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12) .

[2]王忠心.村规民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2 (2) 。

村规民约 篇5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倡导村风文明,推进男女平等,促进村庄和谐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本村村规民约。

村庄事务

第一条

村两委成员积极学习、宣传、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带头遵守、执行本《村规民约》。

第二条

凡村内大事、要事及村庄集体资源分配,必须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讨论通过,由村两委依据职责分工进行落实与监督。

第三条

村两委成员应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处理村庄事务要公平、公正、公开,保障村民权益,为村民服务。

第四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村内空地、荒地、荒沟属集体所有,荒宅属集体所有,村两委根据实际土地用途情况进行规划和调配。无论何人均需与村委会签订合同后完善用地有关手续方可有偿使用,本村村民优先。所得租金与其他收入归集体所有,纳入村财务管理,用于村庄公共事业。

第五条

村两委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做到日清月结、公开上栏。村帐由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签字、盖章后交镇会计委托代理中心审理监管。杜绝挪用公款、白条顶库。村民有异议,可向村委会提出。村干部不得打击报复提意见的村民。

第六条

全体村民应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邻里、互帮互助、积极支持村两委开展工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抵制邪 教、禁止赌博,反对借酒闹事、打架斗殴等任何寻衅滋事行为。

第七条

村干部积极支持村民事调解委员会调解各类民间纠纷,努力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

第八条

不乱堆杂物、不乱倒垃圾、不乱排放污水,不在墙上乱写乱画,保证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第九条

保持村庄道路畅通。维护水、电等基本公共设施安全。爱护公共财物,损坏者照价赔偿。倡导节约水、电,偷用者按相关规定处理。

第十条

禁止焚烧秸秆、垃圾,防止空气污染,消除火灾隐患。违反者根据情节轻重,除批评教育外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

非农业户口不享受本村村民待遇。

男女平等

第十二条

支持、鼓励妇女参政议政。推荐的入党积极分子中女性不低于30%。换届选举中,女性入选村两委、村民组长及其他村民议事机构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第十三条

纯女户、有儿有女户婚嫁自由,男到女家、女到男家均可,享受本村村民待遇。

第十四条

婚出男女户口没有迁出,或者已经离开本村愿意返回并将户口迁回者,常年在本村居住,履行村民义务,接受村庄管理,可享受村民待遇。

第十五条

婚出男女离婚或丧偶将户口迁回本村,常年在本村居住,仍享受村民待遇;所带子女以有效法律文书为准。若再次婚出,其户口仍在本村的子女可继续享受村民待遇。第十六条

婚入男女离婚后愿意留村,户口仍在本村并常住者,继续享受村民待遇。若再婚,其配偶及所带子女将户口迁入者,可享受村民待遇。离婚或丧偶妇女招婿,享受男到女家落户的优惠待遇;若出嫁,一年后无论户口是否迁出,均不再享受村民待遇。

第十七条

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务劳动。第十八条

土地承包期内,妇女婚嫁外地,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承包地不得收回。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本村承包地不收回,妇女在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十九条

反对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严禁拐卖妇女儿童和遗弃女婴。村两委应积极干预和制止上述行为,情节严重者,送交公安机关处理。

第二十条

父母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亲属代为监护,增强责任,减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中如有14岁以下儿童父母双方应有一方在家抚养关爱子女,帮助其健康成长。

计划生育

第二十一条

认真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夫妻双方共同负有计划生育责任。

第二十二条

按计划生育有关规定,自觉接受本村计生管理。育龄妇女应积极参与生殖健康服务活动,参加定期康检,无故不参加并未及时补检者,将取消村的各项待遇。第二十三条 按照计划生育有关规定及时兑现计划生育家庭的各项奖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优先救助。第二十四条

反对非法鉴定和人为选择胎儿性别,违反者由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违反政策生育者,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后,子女方能享受本村各项待遇。

村风村貌

第二十六条

夫妻应平等对待双方老人,子女有共同赡养老人的义务,并享有同等继承家产的权利。每年定期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和“五好文明家庭”并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七条

子女不得强迫将老人分养,不得干涉老人再婚,不得虐待遗弃老人。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村组干部对其批评教育,督促其履行赡养义务。虐待遗弃老人者交相关部门处理,并取消夫妇双方本村福利待遇,直至悔改。

第二十八条

注重维护和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九条 优抚对象军烈属、高龄老人、残疾人、遭遇大病大灾的村民及其他困难户,村两委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给予相应救助。

第三十条

为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和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成立“双拥工作站”、“双拥志愿者队伍”和“妇女健身队”。

第三十一条

成立“村民议事会”,促进村庄文明新风。1.提倡姓氏改革,子女随父姓、母姓或父母双姓均可。2.关爱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女童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利。父母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虐待未成年子女。3.推进婚居制度与婚俗改革,鼓励男到女家落户。凡男到女家的婚礼由村民以事会主持,村两委给予经济奖励,年终挂匾并向男方家庭寄送喜报。

4.提倡文明节俭办婚礼和集体婚礼,凡举办新型婚礼者,村民议事会给予表彰及经济奖励。

5.五保老人的安葬,由村委会提供资金,村民议事会负责操办,村干部出席追悼会。

6.纯女户老人的葬礼,由村民议事会主持,村干部出席追悼会。

第三十二条

实行殡葬改革,村民去世后火化,葬礼节俭,推进葬俗的男女平等。纯女户老人的葬礼,村两委给予支持和帮助。

也谈批评严复《〈民约〉平议》 篇6

《〈民约〉平议》发表于《庸言报》一九一四年二月十五日的二十五、二十六号合刊。一九一四年五月十日创刊的《甲寅》第一期上,章士钊就写了《读严几道民约平议》(署名秋桐)一文批评严复观点。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与严复针锋相对,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自由平等乃普世价值观,并不能说是某一人某一类国家所特有,更非卢梭之独有思想。第二,肯定卢梭对天赋人权的贡献,“天赋人权之说,得卢梭而始大张于世 ”。第二部分中,章士钊指出《〈民约〉平议》最大的一个问题,即“严先生之平议,全出于赫胥黎《人类自然等差》一文。所列 ‘民约之大经大法 ’三则,亦即赫氏所举,其比论郝伯思洛克两家,与夫诠释自由平等诸义,并皆本之 ”。这是傅正先生文中未曾提及的。傅先生文中主要引用了《〈民约〉平议》中最关键的一段文字,即所谓为严复批判的卢梭三大观点:

今试举卢梭民约之大经大法而列之:(甲)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为平等而皆善,处于自然,则常如此。是故自由平等而乐善者,其天赋之权利也。(乙)天赋之权利皆同,无一焉有侵夺其余之权利。是故公养之物,莫之能私。如土地及凡土地之所出者,非人类所同认公许者不得据之为己有也;产业者皆篡而得之者也。(丙)群之权利,以公约为之基:战胜之权利,非权利也。凡物之以力而有者,义得以力而夺之。此段正是严复文章的核心,也是批评卢梭的靶子所在。虽然章士钊很客气地说严复观点全出赫胥黎《人类自然等差》,而事实却是严复直接翻译原文。只要比对赫胥黎原文与严复译文,这一点便一目了然。

章士钊在文章注中指明《人类自然等差》原题为 “On the Natural Inequality of Men ”,见于赫胥黎文集 “Method and Results”。今查见一九一七年 New York and London D.Appleton and Company出版的 Method and Results,共收录赫胥黎文章九篇,写于一八九○年的“On the Natural Inequality of Men”为第七篇 (原文见于一九一七年版 304—305页,见下图 )。可以肯定的是,《〈民约〉平议》主要观点确实是赫胥黎的而非严复本人的。

章士钊随后依据《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一篇四章 ”的原文说明卢梭是如何论述 “民约 ”起源的,以及卢梭 “约 ”之本意。最后总结说:“严先生所为,在平反民约之说,而于民之所以Method and Results 304页为约,与约字之义解,未能 求之卢书,细加体会,故虽号曰攻卢,其实于卢无与。”之后,章氏文章的第三部便主要针对赫胥黎而言,并非严复。

第三部分,章士钊不仅逐一批评赫胥黎的三条,而且结合赫胥黎原文指出严复翻译中的问题。比如,卢梭所说的 “自由 ”与赫胥黎所言的自由不同。

“卢梭曰:人生而自由者也,此特以示自由之性,出于天生,不出人造已耳 ……于生育之事无与也。今赫氏攻之曰:‘吾为医,所见新生之孩为不少矣。纍然块肉,非有保赤之勤,为之时其寒饥,历十二时寡不死者。是呱呱者,安得有自由之能力乎。’(原注:语依严译)是由天生之生,转入生育之生,并为一谈,以欺庸众。”再比如 “平等 ”。“赫氏之论平等,其说从体智身分而入,谓智愚强弱贵贱贫富之不同,自然而然,无法齐之,其言不为无理。然当知此种不同,卢梭非无所见,且尝标题著论,说明其所以不同之故矣。然则以此间执卢梭,宁非无谓之尤。”

至于严复翻译赫胥黎的不恰当之处,章士钊也有所指正。如: “(乙)……产业者皆篡而得之者也。”章士钊注曰:“末语仿佛卢梭竟不认有产业然者,此于赫意稍失。赫原语乃谓 ‘产业由他道而得者皆篡也 ’,即产业非经人类同认公许而得之者曰篡。”又如,章士钊认为严复的 “丙款 ”中将赫胥黎的 “Right of conquest”翻译为 “战胜之权利 ”易生误解,在自己引用时则改为 “征服之权利,非权利也 ”。总之,在章士钊看来,一旦从卢梭原文出发,无论是赫胥黎还是严复的观点都或多或少是误解卢梭的,也都是难以驳倒卢梭的民约论的。而傅正先生文中所提到的卢梭的两个 “契约 ”,卢梭和霍布斯、洛克契约论上的区别,章士钊文中也有所论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维吾尔族农村社会的村规民约研究 篇7

1.村规民约的内涵

乡规民约起源于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乡村社会 (以村落为主要形态) 形成之后, 协调超越家庭、家族关系的社区社会秩序的需要,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维护乡土社会的基本秩序。乡规民约是自治的一种体现。由乡民们自动、自发地制定, 处理众人生活中面临的治安、经济、社会、教育、礼俗等问题, 是乡民们“自觉地”建立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规则。从村规民约的本质来讲, 就是指村民们共同商量, 共同讨论, 共同制定, 且每个乡民都必须遵守和执行的行为规则。这种村民自发形成的管理方式中, 蕴涵着巨大智慧。我们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必须了解、学习村民的创造, 注重从其中吸取营养。

2.村规民约的分类

成文村规民约和不成文村规民约是村规民约最为常见的分类方式。成文村规民约是指以书面文字为载体的村规民约。在笔者调查的村都将制定好的村规民约印制成册, 发到各家各户, 这样的文本是当代村规民约的主要载体, 也是研究村规民约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村规民约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成文村规民约具有典型的民间法性质, 都体现为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变迁, 成文村规民约越来越多, 不成文村规民约越来越少。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不成文的村规民约大都属于民间法, 在市场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适合民间法生存的社会土壤越来越少。同时, 由于传统的民间法无法用于调整新的市场条件下的人际互动, 村民也就逐渐将其弃置不用。

3.村规民约的嬗变

我国的乡规民约由来已久, 其传统形态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清末直至民国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传统乡规民约从最初的口耳相传、约定俗成逐渐发展为后来的系统化、成文化。在维吾尔族社会中乡村士绅阶层作为主要的倡导者和领导人, 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哪个时期的乡规民约, 他们对协调乡村社会关系、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维护传统的乡村秩序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从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针对农村基层民主化、规范化的政策, 为了改善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能力及提高村规民约的社会效果, 进一步沟通法律与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达到情理法的融合, 促进司法和谐, 在制定村规民约的程序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南疆维吾尔族村规民约的内容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笔者在实地考察 (个案研究) 过程中选择文化程度较高的、无文盲的几个村干部从村规民约、禁忌习俗、村民自治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访谈。

个案:被采访者是库如克铁热克6村村主任, 长期以来担任村委员, 女, 53岁, 高中毕业。主要的访谈内容如下:

一是继承问题:父母去世后, 一般来说财产平分, 如有续子用遗属形式来分配。离婚时, 如果房子是婚后盖的要分给女方, 若父母供给的, 且无子没有继承权, 这样子女也心安理得, 无大怨言。禁止多妻。这样的内容一些家法族规, 习惯法或宗教法里面也大量存在。

二是禁止乱伐树木问题:规定损坏树木者罚款50元。森林由国家直接管理。把红枣、杏子等经济林规模化, 加快红枣的大规模种植, 目的是使农民受益。

三是风俗习惯问题:近年来, 提倡在村宴会厅举行集体婚礼, 减少支出。婚礼上, 形成以十二木卡姆为主, 跳刀郎舞的良好气氛。反对婚姻由父母包办, 提倡自由恋爱。

从调查过程来看, 这样的村规民约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 是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有着浓厚的传统信仰, 追溯其精神根源, 是维吾尔族有史以来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各种禁忌习俗。谈到村民中常见的禁忌习俗, 有些禁忌起着调整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作用。为了使社会关系合理化, 除了采用鼓励教育的形式外, 还采用一系列限制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道德虽然是抽象的一种概念, 但它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人们进行交往时, 在禁忌的一定压力下可防止相互欺诈, 相互欺负, 背信负义, 力图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可信和互利的社会秩序。

在法律产生之前禁忌有过社会契约功能并能控制人的行为, 在法律产生之后也起一种补充的约束作用。禁忌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变成了习惯法。禁忌习俗的社会控制和保护环境的作用具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显而易见, 维吾尔族许多民间禁忌演变成民族道德观念, 在社会交往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南疆维吾尔族农村社会村规民约社会价值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在1956年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所谓的“大传统”是指一个社会里上层的绅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 多半是经由思想家、宗教家反省深思所产生的精英文化;而“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 特别是乡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在学术界, 杨庆坤先生提出, 中国社会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结构, 一个是全国性的科层制度的上层结构;另一个则是庞大的无数异质性的地方社区。大传统文化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和要求, 小传统文化则反映了乡村和乡民的利益、需求和感受。

从这个角度出发, 首先, 我们必须认可现代维吾尔族乡规民约的存在价值。从大小传统的互动互补的关系中, 应该看到的是现代维吾尔族乡规民约的一个作用———为国家法制提供基本素材。当代维吾尔族乡规民约是习惯法和当地规章制度的基本素材, 对形成南疆的乡村治理理念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 在南疆维吾尔族农村社会中, 现代乡规民约的存在, 同时体现出了国家法与这些少数民族乡土办法之间存在的断带。具体说来, 在农村社会生活的私域化领域, 小传统文化构成农村文化的深层结构, 乡规民约的规制作用是强于国家法的。

南疆维吾尔族农村作为一个小型社会的优势表现在社会同质性高、社会关系简单, 所以它的内部联系较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 当代维吾尔族乡规民约作为小规模社会自己制定的规则, 能够适应该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 更贴近村民的实际生活, 从而体现了维吾尔族优良传统道德习俗的当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结论

南疆维吾尔族村规民约是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 按照村民自治, 依法为民, 逐步完善, 因地制宜, 与时俱进的原则, 根据社会秩序, 公共道德, 村风民俗, 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制定出来的, 规范和约束群众行为的一种规则。它与国家法一致, 无相互排斥的内容, 而且大多数是村委会中讨论来通过的。显而易见, 大部分内容涉及到当地维吾尔族的家园文化、宗教观念、禁忌习俗、民族风情和村务管理, 反映了维吾尔族传统习俗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起到发展促进的作用。

从大、小传统的角度切入来研究当代维吾尔族乡规民约, 可看出, 一方面不能忽略当代维吾尔族乡规民约的存在价值, 应认可它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国家法的影响;另一方面, 国家法若要在乡村社区得到有效实施, 一定要注意乡规民约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不仅靠国家强制变革, 还要多方考虑乡村社会现实存在的内外因素, 破除或者缩小城乡之间的断带, 逐渐实现共通。

摘要:南疆维吾尔族村民有一些长期以来相沿成习不成文的村规民约是自治的一种体现, 大部分内容涉及到当地维吾尔族的家园文化、宗教观念、禁忌习俗、民族风情和村务管理, 反映了维吾尔族传统习俗对当地农村社会, 治安和促进地方发展的作用。现代维吾尔族乡规民约在传统的互动互补的关系中的存在价值。当代维吾尔族乡规民约和当地规章制度, 对南疆的乡村治理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村规民约,民俗传统文化,禁忌,乡村治理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 1948.

村规民约的实然性和应然性探究 篇8

应然性是法律上的专业概念, 其对应的法律术语是实然性。应然性所表达的法律核心内容是指, 法律应该是怎么样?而实然性则是指,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是怎么样?前者主要侧重价值判断, 是与法律目的和价值关涉性极强的元素, 后者主要侧重事实判断, 是与法律的实施和状况关涉性极强的元素。所以在法律的表达中, 如果法律的应然性和实然性合二为一, 则说明文本法律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是高度统一的, 说明文本的法律在人们的社会实际生活中发挥的比较彻底, 说明文本的法律实施的很到位, 运行的状态很符合立法者的初衷和意图。然而两者的绝对合二为一毕竟只是法学家的美好幻想, 两者高度统一才是理性的法学家所追求的境界, 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所理想的状态。

村规民约在历史的变迁中, 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村规民约作为被官方正式认同的乡村治理术在村民社会生活中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村规民约作为法律规范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制度层面上其应该是怎么样呢?在村民村落的实际生活中又是怎么样的呢?村规民约的应然性和实然性是高度统一的状况, 还是两者非常严重地脱离状况呢?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村规民约的必要研究范畴和内容, 它能恰当回答诸如村规民约是否合宪、是否符合公平正义、是否合情合理合法等多重问题。

二、村规民约实然现状分析

村规民约是我国农村多元规范体系中的一种, 对封建村落传统治理术有较全面的承接和继承, 是现代法治社会之农村自治管理中的新术语新表达, 然而村规民约究竟是怎么样的?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是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呢?这些问题的回答关涉村规民约的实然性方面。在对村规民约的搜集、归纳和整理中, 表现出许多的实然性的共性特征。

(一) 村民之间仍存等级差别

许多村规民约中明文规定村民的等级差别和男女等级差别, 有的按照家族势力来划分, 有的按照姓氏来划分, 排挤异姓在村落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有的按照男女性别来划分, 对孤、寡、老乡村妇女的生存空间存在很大的威胁。村民的不同等级, 在村中的实际待遇和话语权都不相同, 如分田、分水、分塘、分树、分林、分荒、分山的数量有的是按人口来平均分配的, 但是其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 等级高的村民, 话语权大, 所分配到的资源是质量优越的, 而等级低的话语权小的村民, 所分配到的资源恰恰相反, 且这种做法被很多的村落普遍接受和认同。这一做法导致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贫富差距加大。

(二) 核心内容被国家政策取代

大多数村规民约的内容集中在结婚与计划生育、农村宅基地、农村其他土地三个问题上, 忽视了村民村落生活的其他许多必要方面, 更像是在传播国家的婚姻和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 从而失去了其本身的核心内容, 也慢慢失去了各个村落的特色文化习俗。

大多数村规民约兼顾普及和传播一些农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农村生产发展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 诸如种油菜行距多少, 种植山茶行距是多少等等, 这些规定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规范性作用, 但这些问题并不属于村规民约本身的根本性质和内涵。

村民委员会等类似的村民自治管理组织的法律用语在村民村落的实际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称谓, 诸如村民理事会、村民董事会、村民协调会、村民管理委员会等等, 其组织人员的称谓亦有所不同, 有理事长、副理事长、执行理事、理事会成员、董事长、执行董事、会长、主任等等。

有些村规民约还对农村中的礼貌礼仪、卫生清洁等问题加以规定, 诸如保持农村主要干道的干净和畅通, 不得在路上路边堆积杂草杂物、建房材料等, 不得在公共场所系养家畜等等。还对违反者规定了各种惩罚措施, 比如, 堆积杂草者必须亲自排除通行的障碍, 或是数额不等的罚款, 或是在一个月内不被允许通行等。

(三) 乡村传统治理术退化

过去的村规民俗几乎都对偷盗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规制, 但最近几年的村规民约对偷盗行为的规制明显下降, 甚至处于空白状态, 这跟村民的生活水平上升有关。

村规民约中对各种行为模式的惩罚措施由及其残酷苛刻到现在的相对文明化, 大多不再以身体罚、体力罚、名誉罚为主要内容, 代之以金钱罚和实物罚等。

随着国家政策的有力实施, 很多的村规民约都由原来的口头形式、或碑石篆刻形式转化成纸质形式或碑石油墨形式, 油漆形式甚至是现代的装潢形式, 过去的很多村规习俗的规定处于抛弃损毁的边缘。

过去的村规民约大多会对村中某一特定或某几种特定的“神物”进行保护式规制, 多以排除人们对该“神物”的靠近和探寻等, 严厉惩罚亵渎“神物”的不敬不尊行为和语言。这些村规民俗更增添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神秘色彩, 使得人们内心充满对“神物”的畏惧之心。但随着教育的普及, 人们对自然世界认识的提高, 这些规定多数以被抛弃。现在的村规民约多以土地、山林、荒涂、水域等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加以规制, 实则反应了一种利益分配制度的确立。

大多数村规民约中道德的约束和制衡因素明显降低, 迷信色彩的内容也日渐淡出, 甚至消除, 但是村民的各种行为有加剧相互之间的矛盾, 利益决定立场的对抗仍在持续。比如变卖古树、古碑、古石雕等, 村中的老者多以反对, 青年一代多以支持, 导致老年人与青年一代人发生对抗, 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立场, 老者认为要维护古物, 是对先人或历史文化文物的尊重和认同等, 然而青年一代则更追求能立刻兑现的经济利益等。

随着国家新农村政策的深入实施, 许多村规民约的内容日渐丰富, 开头多以介绍本村的地理位置、人口状况、生活生产情况等, 而后辅以本村“整治规划图”, 有的还增加了流传下来的村歌村谣, 从这些村歌村谣中可以追溯其源头等。有些村规民约的条款并没有直接适用的价值只具有指引的功能, 指引适用宗祠家法等。

三、村规民约应然性探究

作为法之规范的一种, 从法律属性的角度来审视, 村规民约具备法律的本质属性, 是人们行为模式的规范标准, 尽管其适用于极其有限的特定空间和特定对象, 但其具备法律的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然而, 作为规范村民生产生活的村规民约除了具备法律的属性之外, 它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从村规民约的形式角度来分析, 其一, 村规民约实际上就是特定群体内部人员的一个共同合约, 共同遵守、共同履行、共同监督。村规民约是小群体内发型的协商产物, 这有别于根据现代法治的民主精神由专门的立法机关来制定的国家法。其二, 颁布的方式也区别于国家制定法, 且各个村落的颁发方式都不相同, 在法律上也不宜规定统一的村规民约颁布形式。其三, 村规民约的稳定性比较高, 由于村规民约的适用范围很明确且极其有限, 条文一旦达成, 其不易改变。其四, 村规民约的生效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具体根据该村的风俗习惯而定, 应该是全体村民都可以直接感观的。其五, 由于村规民约更趋向于是一种村民之间的约定俗成, 所以应当由全体村民共同协商且签名, 而不应该仅仅由村民组织或其负责人来签署。

从村规民约的内容来分析, 其一, 村规民约的本质是一定范围的村民集体组织利益的外在表达, 其代表或反应了以村落为单元的集体诉求, 同时也兼顾村落内部的分配和调理机制, 它应该是村民积极行使权利保护自我最大利益的行为规范。其二, 村规民约承接或继承了历史文化习俗和传统、宗教礼法、道德信仰、忠孝观念等, 一定区域的村民无以完全摆脱时空上的局限性, 接受平等、自由、民主等新思想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中, 新旧两种思想同时存在, 但是村规民约应该在村落村民可接受的前提下进行最大化的注入新思想元素, 以便更快更好地代替其中的陈旧思想。其三, 村规民约应当从古代的宗族势力、伦理秩序、道德规范、风俗陋习、面子人情、血缘、亲缘、姻缘传统习俗中积极地摆脱出来, 村民与村民之间权利义务应当平等视之, 不应该以家族等势力挤压弱小和外姓村民的生存空间, 更不应该存在性别不平等和姓氏不平等。其四, 村规民约应当集中于规制村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组织形式与任免方式等、村民的行为模式等, 明确区分出国家土地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政策、村干部廉洁自律规则、婚姻政策和农村科学种植与养殖技术的推广等, 应当分栏进行规制。其五, 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不应当违背宪法法律的宗旨和基本精神, 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指引功能, 不仅仅是将村民生产生活映照在村规民约里, 同时也可以通过村规民约对乡村社会生活进行再塑造, 彰显制度与秩序交互发展的规则力量。其六, 村规民约的内容应当更具有直接性, 直接适用于村落内部的村民之间, 除了必要的观念表达、规则的训诫, 更可重塑村民的美德和社会品性, 引导和说服人们追求向“善”的价值生活。

四、结语

村规民约 篇9

一、两者的现实语境下的冲突、摩擦

乡规民约作为一种村民自治规范的诞生, 在中国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某些领域内对制定法具有补充的功效, 源于制定法具有滞后性, 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无法提供文化上以及制度上的保障机制。但是,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 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也必然日趋增多。

( 一) 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浓厚封建色彩的农业大国, 在多民族、多文化的现实里, 国土地形及其复杂, 使得每个被分裂的区域形成相对比较独立、封闭的系统, 尽管历史上对于这些地区“政权”的力量有所触及, 但实际控制能力偏于薄弱, 独立区域内的习惯、约定, 便逐步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乡规民约自有乡村组织存在就开始产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已现端倪, 但历史成立的乡规民约发轫于宋, 推行于明清, 明末民初曾在一些地区盛极一时, 《吕氏乡约》 ( 又名《蓝田乡约》) , 成为第一部成立的乡规民约”。[1]历代政府对于中央集权的不断推动, 更使底层的乡土社会中有关婚姻、财产、人身权利等相关领域被区域内的乡规民约所“治理”。此外由于制定的国家法缺乏基层土壤, 难以根植并适用于乡土社会, 先天性的渗透能力不足也成为两者相冲突的缘由。

( 二) 自身利益结构造成冲突的根源

乡规民约与国家法的冲突并非单纯因各自的客观功能相异而造成。乡规民约的出现往往都带有一定区域内民众自我的一种利益观和思想存在, 它在规范乡民的行为中所体现出的利益划分方式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效能并不一定与国家法所体现的利益结构相同。譬如: 乡规民约大部分内容都在规范某一群体内个体与该群体的关系, 其中不乏大量的禁止性规范, 正如学者张静所言“乡规民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规范村民个体与村集体的关系, 而不侧重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保证村集体的财产权及权威不受侵犯, 规范多以‘禁止’形态表达, 强调‘内外’有别, 加深村民对集体的认同、依赖而非对抗”。[2]因此, 当国家法的触角伸向这一区域内的民事、刑事 ( 主要为民事关系) 时, 乡规民约出于保障区域内的自治权威及背后利益, 必然会有意抵触国家法的推行和落实, 难免在生活实践中造成两者的冲突和摩擦。

( 三) 地缘、血缘关系下的必然性

乡规民约的诞生大多是由在该区域内较有威望的人带头号召全体成员形成的约定和规范, 其中并不必然是全体民意的体现和落实, 某一家族、某一姓氏甚至某种血缘关系的存在都是其诞生和存在的不可测因素和变量。因此, 长久以往该地区的治权, 主要体现在乡规民约中的“罚款权”也被其中一股势力或几股势力所掌控, 加之因维护地缘、血缘关系所形成的族群关系稳定的需要以及长期保持某一族群或者谱系在该区域内权威和威望的现实需求, 乡规民约对于国家法的对抗和抵触再所难免。

二、新时期实现两者良性互动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题中之义

在国家大力推行法治的大背景下, 尽管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冲突频现, 但是并不代表乡规民约是一种落后的、过时的行为规范。在中国的法治追求中, 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复制西方的法律制度, 而是重视中国社会中那些起作用的, 也许并不起眼的习惯、惯例, 注重经过人们反复博弈而证明有效有用的法律制度, 否则的话, 正式的法律就会被规避, 无效, 而且可能给社会秩序和文化带来灾难性的破坏。[3]经济的大发展, 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普世化并未使其退出历史舞台, 更能说明其在我国乡土社会存在着广阔的生存土壤和生长空间, 我们应着力去发现乡规民约中的当代价值和功效, 进而将其与国家法有效的融合、衔接, 使之相互配套共同完善我国的法治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我国将依法治国作为主体进行专题讨论是对国家制定法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注入强劲的动力,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依法治国并不排斥乡规民约的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很好地将两者进行衔接, 有效融合两者各自具有的优势, 用法治精神将其有效统一起来, 更好地服务于司法实践。

( 一) 坚持以国家法为主, 乡规民约从旁辅助的大方向

法治精神的贯彻和落实, 促使国家法会更加全面和接地气, 也更加适合我国广大农村的社情民意, 因此, 树立法治精神, 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日益发展的大环境下, 正视乡规民约赖以生存的乡土环境发生变化, [4]坚持以国家法为主, 杜绝乡规民约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出现, 不能单纯、粗暴地违反基本人权或者侵害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对于国家法尚未触及的领域, 发挥乡规民约的辅助功效, 依靠其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均衡体制实现空白领域的秩序化。

( 二) 侧重领域突出乡规民约的前瞻性, 实现良性互动

乡规民约起着传承乡土文化, 调整乡土社会秩序的功效, 大多来自民间, 深深根植于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民心间,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在“乡土社会中, 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我国的乡土社会与城市社会并没有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而日渐消退。[5]对于其中符合国家法, 同时在特殊领域具有长远功效的情况下, 我们应在贯彻落实国家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乡规民约的作用。譬如: 在环境保护领域, 乡规民约所体现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传统应该被极大的认可和推广。2006 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的实施意见》规定“在依法严格保护的同时, 鼓励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 切实保护好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 正是这一态度的体现。只有在特定的领域实现国家法与乡规民约的良性互动, 才能使国家法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事半功倍, 同时也可以使乡规民约在与国家法的互动中更加丰富、立体, 使我国的法律渊源日趋多样和充实。

总之, 国家法的落地缺少不了乡规民约的有效支撑, 乡规民约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要以国家法为依托和条件, 要正视国家法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必要性, 同时, 对乡规民约在个别领域发挥积极性的作用更不容忽视。我们应将国家法和乡规民约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既当成国家法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也应将其视为乡规民约在当代环境下的生存调适途径。通过促进乡土社会的和谐、平稳发展, 共同营造未来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刘建荣.乡规民约的法治功用及其当代价值[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 2008 (1) .

[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35.

[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161.

[4]龙圣.乡规民约与乡土社区建设论坛综述[J].民俗研, 2014 (4) .

从传说到乡规民约鹤城古村保护 篇10

据村干介绍, 村落古已有之, 村民一直以当地保留着众多的参天古树为骄傲。自推行新安江源头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来, 当地政府倾力保护三江源大小河流, 实行封河禁渔、生活垃圾集中焚烧、增殖放流等一系列措施, 不计其数的小河鱼自在地穿梭在新安江源头小溪中, 再现“青山绿水人家, 小桥竹排鱼虾”,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令人陶醉其中的美丽画卷。

神奇的传说

关于这片神奇古村的来历, 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传说。当地山民认为, 安徽省茶叶发源地鼻祖就住在新安源村的一座大山上。相传多年以前, 李世民的一族后代为躲避战乱, 辗转来到山清水秀的鹤城乡新安源村结庐而居。为防兵匪发现这个隐居世外桃源的村落, 李氏后裔在小村入口处两条小溪交汇三角地带栽种了一批水口林, 以图起到隐蔽伪装作用。李氏后人自此在此繁衍, 以砍伐木材下山入市换取生活物资为生, 而水口林在阳光雨露滋润下也逐渐长大成林。某日, 村中一妇女得怪病身子每况愈下。家人请来郎中久治无果, 遂取村前大山上野茶树叶煮饮用后竟日渐康复。自此, 茶叶的保健功效被流亡的村民发现, 并引种驯养直至发展成皖南山区主导产业。岁月消逝中, 水口林的保护也一波三折历经坎坷。文革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 有人大举进山要砍伐, 被村民冒死竭力喝阻;改革开放后当地木材加工厂也看中这片古树, 再度被村民保了下来, 一切只因当地人已把古树林看作家庭和睦广开财运幸福安康的“庇护神”。

古树成群, 建生态村

走进古木参天绿色阴翳凉风习习的古林, 空气变得至纯, 徜徉在绿色仙境与生态天堂中, 饱受城市雾霾窒息荼毒的肺一下子得以自在清新呼吸, 大脑也骤然亢奋灵动起来。

新安源古林公园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树龄最长的水口林, 面积达100亩, 名贵树种有枫香、红豆杉、银杏、栾树、香榧等达192棵, 其中受国家一级保护、500年以上古树达100棵, 占安徽全省10%。

在古树群农民公园入口处, 一尊重达10吨, 刻有“新安源”三个红漆大字的巨石豁然矗立眼前, 豆褐色巨石体态飘逸, 形如六股尖山峰状, 神似烈焰浑然天成。公园入口有两条小河水质清冽, 铺满卵石的河中三五十尾石斑、红肚鱼活力无限逆水嬉戏。

园内有一对姊妹枫香已寿逾1500年, 最大的一棵枫香树高35米胸围400厘米。这些古树根深枝繁, 雄奇挺拨华盖如云直插云霄, 在岁月的经久年轮中笑傲风霜雨雪。信步园内, 只见在东边泉水潺潺小溪旁, 一棵巨大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枫香树由于根基腐朽破败倒塌, 还砸断另外一棵香榧树, 令人扼腕叹息。

据村干介绍, 这棵1200多年的老枫香属“寿终正寝”自然死亡, 因为该树种越老树心越空, 很难在风雨中支撑。因百年以上的保护树种自然死亡后依旧受法律保护, 外运也要通过严格审批, 须报安徽省林业厅同意, 国家林业局备案后方可处置, 即便是树干枝桠也不例外, 山民和当地政府无权自行处置。

文化的生动体现

由于新安源古林在华东地区是绝无仅有, 在全国也是不可复制的生态旅游资源, 鹤城乡投资100多万元完善古林公园基础设施, 修建了河道护岸、拦水坝、引水渠、思源亭和致远亭, 对古树逐一登记造册进行挂牌保护, 并安装24小时在线监控设备, 让深藏大山的生态遗产成为众多山民游客的“快活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村规民约】相关文章:

上一篇:母婴同室病房下一篇:高职语文教育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