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知识

2024-07-19

新课改知识(精选十篇)

新课改知识 篇1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在于, 语文是母语的学习与运用, 其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实践而习得。正是语文学科的这种独特性, 决定了语文知识在整个教学中的尴尬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可以取消它, 理由是一些人并没有学习写作知识, 文章照样写得生动感人 (例如古人) , 一些人甚至没有进过学堂, 没有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之类的语言知识, 但其表达却异乎寻常地流畅、自然、幽默、妙语连珠;高考语文得高分的, 语文的实际能力却并不怎么好 (曾有“高分低能”之说, 也曾被一些人强烈地抨击过) 。所以语文知识不需要教, 不需要学。

不能说上述观点一点道理都没有, 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反过来说, 不是没学过语文知识的人都能写出好文章, 写出好文章的人毕竟是少数;同样, 没学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的人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也毕竟是少数。如果用少数、个别现象来否认语文知识的作用和地位, 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对语文知识教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正视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的独特功能, 正视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助推器, 是学生形成强烈语感的催化剂。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完全必要的, 切不可一谈语文知识就色变, 一谈语文知识教学就是联想到应试教育。关键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语文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语文知识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有深厚的语文知识作铺垫, 就插上了语文能力提升的翅膀;反之, 如果只强调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熏陶、感染, 自然生成语文能力, 其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例进行说明:如果学生懂得了汉语造字的基本知识, 比如形声字的有关知识, 那么许多字就既好认又好记, 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反之, 如果不懂得形声字的基本知识, 许许多多的形声字我们要多久才能认识并且记住?

2.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力和领悟力。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要件, 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语感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 主要应在朗读、感受、体验、品味、交流和表达中形成。语文知识和语感培养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学习语文知识对语感的形成却有很大的帮助。比如, 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对语言的领悟力就会大大增强, 有助于形成语言的流畅感和形象感。所以, 语文知识是语感形成的催化剂。

3.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 语文能力 (听、说、读、写) 属于语文素养, 语文的学习习惯、方法属于语文素养, 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也属于语文素养, 文化视野、文化品位也属于语文素养, 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举一个例子, 如果连托尔斯泰、泰戈尔、巴尔扎克、歌德这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 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荷马史诗》《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世界名著一点都不了解, 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唐诗、宋词都不知道是何物, 能说他的文学素养好吗?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是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 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 才能达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 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 且不说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 而且在课程目标中也多次予以强调。比如, 关于文字,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关于词语,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关于表达方式,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关于文学作品,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等等。从这些表述来看, 课标很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 至于怎么教, 怎么学, 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梳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内容也比较广泛, 大体上包括:

(一) 语文基础知识, 主要有:

1.语音知识, 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因素、拼写等。

2.文字知识: (1) 书写知识:笔顺、笔画、结构;正楷字、行楷字; (2) 造字知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重点掌握有关形声字的知识。

3.词语, 除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外, 还有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谓、述宾、偏正、后补、并列;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

4.句子: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的构成;病句的类型及其修改;句式的变换;扩句、缩句、仿句等。

5.标点知识, 着重了解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二) 语法知识, 主要有:

1.词语的分类: (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 (2)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

2.短语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

3.句子: (1) 单句的类型:主谓句、非主谓句;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2) 复句 (限二重复句) 的构成:单句直接组合, 借助虚词组合;复句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三) 修辞知识, 主要有:

1.积极修辞:简明、连贯、得体。

2.消极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

(四) 文体知识:

1.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事件先后顺序;记叙的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2.说明文:说明的对象:事物和事理;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说明的方法: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诠释等;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语言: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3.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的方式:开篇直接提出、结尾总结提出、中间提出、用分论点的方式提出、蕴涵在议论过程之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 或曰:例证法、引证法等;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议论的语言:准确、严密。

4.实用文体, 常用的包括计划、报告 (主要是课题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 、请假条、留言条、介绍信、说明书、广告词等。

(五) 文学文化常识:

1.重要的作家作品。

2.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学流派及其主要的文学主张 (如明朝的公安派, 宋代词坛的豪放派等) 。

3.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化常识 (如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 。

4.文学史的基本常识 (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

5.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神话等。另外还有古代有名的文学体裁, 如赋、词、绝句、律诗、散曲等。

6.文学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

(六) 写作的基本常识:

1.内容:选材、立意、主题 (或称中心) 。

2.结构:起、承、转、合。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4.写作手法:如开门见山法、曲径通幽法、烘云托月法、托物言志法、铺陈法、设疑法、对比法、象征法等。

(七) 古诗文语言常识:

1.字音:多音字、异读字

2.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

3.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八) 语文学习方法性知识:

1.读书方法:朗读, 默读;精读, 浏览;跳读, 速读;诵读等。

2.检字、检词方法: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

3.解读文章的方法:对话、探究、体验。

4.词语理解方法: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自己的积累理解。

5.文学作品欣赏方法:联系时代背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6.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三.语文知识教学错误做法辨正

时下义务教育阶段高学段的语文教学中, 有这样一种不良的倾向:不重视语文知识教学, 视语文知识教学资源于不顾, 只就阅读教阅读, 就作文教作文。阅读课上, 一上课就是阅读文本, 感悟文本的内容和写法, 然后进行迁移与训练;写作课上, 往往是就作文题进行一下点拨就让学生写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错误地解读了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考试导向误导, 特别是中考很少考知识性的内容。

先看第一个原因, 确实课标也有误导的嫌疑。比如,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所以“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说“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在“教学评价”中说, “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文言文“不应考查词法、句法等知识掌握的程度”。这些阐述的确使人产生这样的误解:语文知识不重要, 教不教、学不学都无所谓。

第二个原因是指挥棒的问题。考什么教什么, 怎么考怎么教, 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心态和做法, 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潜规则。确实, 到了中考年级, 主要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 中考几乎不涉及诸如字词积累、作家作品、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语文知识。这也给人以误导:语文知识不重要。

语文知识究竟重要不重要?认识上的问题前面已经论述。这里我们着重解读一下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阐述, 以进一步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解读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 有这样几点值得重视: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必须要予以落实的, 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列于语文教学目标之中,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渗透, 融为一体, 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缺乏语文知识, 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缺乏语文知识的支撑, 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没有基石。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关系问题, “不必过多”不是说必要的都不教、不学;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不系统、不完整但“有用”的语文知识却是必要的。

2.教学方式不需要集中。字、词、句、文学文体文化常识应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 写作知识也应融合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 口语交际知识应结合口语交际教学进行。语法修辞知识也应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进行, “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

3.强调理解和运用。应该说课标所反对的是名词术语类的概念性教学, 提倡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习语法修辞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练有用”, 对学生写作过程诸如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具有指导意义。标点符号“能正确运用”。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运用, 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偏重方法性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方法性知识, 课标强调很多, 几乎随处可见, 可谓达到了偏爱的程度。比如, 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阅读“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拓宽自己的视野”,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写作能“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 等等。在教学中, 各种各样的方法性知识必须进行强化, 达到学生能够自由运用的目的。

5.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不考, 考也是重在理解与运用。课标明确提出不考的语文知识有两类:一类是语法修辞知识, 另一类是文言文中词法、句法等知识。没有列入的有些知识也是不考的, 比如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等。除文学文化常识外, 其他的都是考查积累 (如字、词、名言警句等) 、理解 (如词语在句子和文章中的含义、句子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等) 和运用 (如修改病句、造句、仿句等) 。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 而不是名词术语上。

四.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

语文知识比较枯燥,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就必须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

1.游戏策略。游戏能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习得语文知识, 形成语文能力, 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比如, 谜语游戏, 可用于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和作家作品的教学;找朋友游戏, 可用于识字教学、词语教学、拼音教学、文学常识教学;接龙游戏可用于词语教学;对联游戏可用于语法、修辞教学……

2.竞赛策略。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 竞赛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进行单项教学竞赛活动, 比如对文学文化知识教学, 可开展“名家知多少”的教学竞赛;也可以进行综合性的教学竞赛活动, 比如语文知识应用竞赛。竞赛如果与游戏联姻, 则教学效果会更好。

3.实践策略。主要是指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 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又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效率, 可谓一举两得。比如, 利用黑板报、学习小报开辟语文知识学习专刊、专版;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趣谈语文知识”活动;开展成语故事会、名家名作报告会、语法修辞例话等活动, 让学生学习积累成语、学习文学知识和语法修辞知识。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比较牢固地学到语文知识, 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4.探究策略。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也是重要的学习策略, 适合于内容较深的语文专题性学习。在语文知识教学中运用这种策略,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又可以让学生深入地学习某一专项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和阅读与作文结合进行, 题目宜小不宜大。如,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后, 可以“烘云托月, 意趣无穷”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

新课改理论知识演讲稿 篇2

苏喜红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课改伴我成长》。2001年,20岁的我从平凉师范毕业,走进山大沟深的小山村,当起了孩子王。掐指算来已经近十二个年头。十二年来,回顾课改伴我成长的历程,有成功与挫折,也有欢笑与眼泪。是课改,让我学会了正视自我,反思自我,实践自我。

刚开始接触课改时,我对它的认识非常的短浅,总觉得课改很大,大到那是专家们研究的事儿,同时又觉得它很小,小到几乎和跟自己没有关系。我甚至都没认真思考过:课改要改什么?为什么要课改?如何改?当自己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被指出:师生定位不准,教师不敢放手,没有体现学生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教法与学法陈旧,没有体现课改精神;„„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残酷的摆在了眼前,这个时候,我才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我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正视课改,唯有潜下心来切切实实加强理论学习,接受课改的洗礼,转变思想观 1

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重新给自己定位。此后的几年里,我为了拉近与课改的距离,能让自己很快的成熟起来,我经常主动要求学校到外面去听课学习,看人家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怎样的,从2003年到2009年六年时间内,我先后参加了好多次有关新课改的培训,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什么是参与式教学,怎样进行小组讨论,怎样使用大白纸等等,以及后来推广的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杨思中学永威中学倡导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自主学习模式等,都让彻底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渐渐地,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每一次备课,我都

会进行反复的思考,找出与课改要求的差距,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一次次把新课程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更加明确了课改的要求与方向,领悟了课改的内涵与精神,体验到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魅力,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谦虚审慎的钻研态度,为我树立了榜样。对照专家的指引,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点滴的进步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记得有一次是在学习六年级《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体会,大部分同学都陶醉于俞伯

牙和钟子期知音难觅,此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情谊时,有一个叫万春梅同学站起来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我被孩子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震撼了。我立即当堂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鼓励其他的孩子们,也能够向这位同学一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学生们一下子激情高涨,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连平时不太主动回答问题的几个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这样的例子多得举不胜举。

课堂上,看着他们那一只只举得高高的小手,一张张渴求展示自我、稚气而自信的脸,听着一个个出人意料、富有个性的见解,感受着一次次惊喜与欣慰。我真正体会到是课改给课堂注入了生机,给学生注入了活力。当我与孩子们,我的同事们与孩子们,沉浸在课改的快乐中,沐浴着课改的阳光成长时,我终于明白了:课改气氛与环境的形成,不是靠学校与领导的指挥棒,而要靠我们自己的实践,我们教师才是课改实施的关键。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

器,不是知识收购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课堂不是老师的个人演讲基地,而是师生的共同合奏舞台,演奏主旋律的永远是学生,老师只是那个伴奏

者!亲爱的老师们,请允许他们的“针锋相对”,善待他们的“天马行空”,保护他们的“桀骜不驯”,鼓励他们的“各领风骚”吧,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是一位极其平凡的小学教师,同样我做的事也再普通不过,任何敬业的老师们和我一样默默地坚持着。站在这里,我恐慌、不安,但更多的是感谢,尽管这种感谢也是那样的平凡,但我还是要真诚地、郑重地重复这份感谢。

感谢命运,让我成为一名老师!

感谢领导、同事以及所有关心我的人,让我平庸的生命因教学而精彩!

我特别要感谢的是课程改革,是课改让我成长,是课改让我的孩子们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最后我用《感恩的心》几句歌词来结束我的演讲。“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路漫漫兮久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改路漫漫,昨天、今天和明天他始终与我同行、伴我成长、催我奋进。在座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用心,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朱店课改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 篇3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在于,语文是母语的学习与运用,其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实践而习得。正是语文学科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语文知识在整个教学中的尴尬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可以取消它,理由是一些人并没有学习写作知识,文章照样写得生动感人(例如古人),一些人甚至没有进过学堂,没有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之类的语言知识,但其表达却异乎寻常地流畅、自然、幽默、妙语连珠;高考语文得高分的,语文的实际能力却并不怎么好(曾有“高分低能”之说,也曾被一些人强烈地抨击过)。所以语文知识不需要教,不需要学。

不能说上述观点一点道理都没有,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反过来说,不是没学过语文知识的人都能写出好文章,写出好文章的人毕竟是少数;同样,没学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的人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也毕竟是少数。如果用少数、个别现象来否认语文知识的作用和地位,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对语文知识教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正视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的独特功能,正视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助推器。是学生形成强烈语感的催化剂。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完全必要的,切不可一谈语文知识就色变,一谈语文知识教学就是联想到应试教育。关键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语文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语文知识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有深厚的语文知识作铺垫,就插上了语文能力提升的翅膀;反之,如果只强调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熏陶、感染。自然生成语文能力,其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例进行说明:如果学生懂得了汉语造字的基本知识,比如形声字的有关知识,那么许多字就既好认又好记,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反之,如果不懂得形声字的基本知识,许许多多的形声字我们要多久才能认识并且记住?

2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力和领悟力。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要件,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语感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应在朗读、感受、体验、品味、交流和表达中形成。语文知识和语感培养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学习语文知识对语感的形成却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对语言的领悟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助于形成语言的流畅感和形象感。所以。语文知识是语感形成的催化剂。

3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属于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习惯、方法属于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也属于语文素养,文化视野、文化品位也属于语文素养,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举一个例子,如果连托尔斯泰、泰戈尔、巴尔扎克、歌德这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荷马史诗》《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世界名著一点都不了解,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唐诗、宋词都不知道是何物,能说他的文学素养好吗?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是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达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且不说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而且在课程目标中也多次予以强调。比如,关于文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关于词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关于表达方式,“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关于文学作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等等。从这些表述来看,课标很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至于怎么教,怎么学,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梳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大体上包括:

(一)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有:

1语音知识,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因素、拼写等。

2文字知识:①书写知识:笔顺、笔画、结构;正楷字、行楷字;②造字知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重点掌握有关形声字的知识。

3词语,除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外,还有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谓、述宾、偏正、后补、并列;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

4句子: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旬、感叹句;句子的构成;病旬的类型及其修改;句式的变换;扩句、缩句、仿句等。

5标点知识,着重了解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二)语法知识,主要有:

1词语的分类:①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②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

2短语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

3句子:①单句的类型:主谓句、非主谓句;单旬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②复句(限二重复句)的构成:单句直接组合,借助虚词组合;复旬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旬、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旬、条件复句。

(三)修辞知识,主要有:

1积极修辞:简明、连贯、得体。

2消极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

(四)文体知识:

1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事件先后顺序;记叙的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2说明文:说明的对象:事物和事理;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说明的方法: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诠释等;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语言: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3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的方式:开篇直接提出、结尾总结提出、中间提出、用分论点的方式提出、蕴涵在

议论过程之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或日:例证法、引证法等;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议论的语言:准确、严密。

4实用文体,常用的包括计划、报告(主要是课题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请假条、留言条、介绍信、说明书、广告词等。

(五)文学文化常识:

1重要的作家作品。

2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学流派及其主要的文学主张(如明朝的公安派,宋代词坛的豪放派等)。

3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化常识(如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

4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5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神话等。另外还有古代有名的文学体裁,如赋、词、绝句、律诗、散曲等。

6文学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

(六)写作的基本常识:

1内容:选材、立意、主题(或称中心)。

2结构:起、承、转、合。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4写作手法:如开门见山法、曲径通幽法、烘云托月法、托物言志法、铺陈法、设疑法、对比法、象征法等。

(七)古诗文语言常识:

1字音:多音字、异读字

2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

3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4句式:判断旬、被动旬、省略旬、倒装句。

(八)语文学习方法性知识:

1读书方法:朗读,默读;精读,浏览;跳读,速读;诵读等。

2检字、检词方法: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

3解读文章的方法:对话、探究、体验。

4词语理解方法: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自己的积累理解。

5文学作品欣赏方法:联系时代背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6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三语文知识教学错误做法辨正

时下义务教育阶段高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不良的倾向:不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视语文知识教学资源于不顾,只就阅读教阅读,就作文教作文。阅读课上,一上课就是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的内容和写法,然后进行迁移与训练;写作课上,往往是就作文题进行一下点拨就让学生写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错误地解读了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考试导向误导,特别是中考很少考知识性的内容。

先看第一个原因,确实课标也有误导的嫌疑。比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说“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在“教学评价”中说,“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文言文“不应考查词法、句法等知识掌握的程度”。这些阐述的确使人产生这样的误解:语文知识不重要。教不教、学不学都无所谓。

第二个原因是指挥棒的问题。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心态和做法,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潜规则。确实,到了中考年级,主要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中考几乎不涉及诸如字词积累、作家作品、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语文知识。这也给人以误导:语文知识不重要。

语文知识究竟重要不重要?认识上的问题前面已经论述。这里我们着重解读一下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阐述,以进一步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解读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有这样几点值得重视: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要予以落实的。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列于语文教学目标之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缺乏语文知识,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缺乏语文知识的支撑,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没有基石。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关系问题,“不必过多”不是说必要的都不教、不学;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系统、不完整但“有用”的语文知识却是必要的。

2,教学方式不需要集中。字、词、句、文学文体文化常识应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写作知识也应融合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口语交际知识应结合口语交际教学进行。语法修辞知识也应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

3强调理解和运用。应该说课标所反对的是名词术语类的概念性教学,提倡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习语法修辞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练有用”,对学生写作过程诸如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具有指导意义。标点符号“能正确运用”。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偏重方法性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方法性知识,课标强调很多,几乎随处可见,可谓达到了偏爱的程度。比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阅读“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自己的视野”,“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写作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等等。在教学中,各种各样的方法性知识必须进行强化,达到学生能够自由运用的目的。

5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不考,考也是重在理解与运用。课标明确提出不考的语文知识有两类:一类是语法修辞知识。另一类是文言文中词法、句法等知识。没有列入的有些知识也是不考的,比如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等。除文学文化常识外,其他的都是考查积累(如字、词、名言警句等)、理解(如词语在句子和文章中的含义、句子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等)和运用(如修改病句、造句、仿句等)。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而不是名词术语上。

四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

语文知识比较枯燥。要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

1游戏策略。游戏能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比如,谜语游戏,可用于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和作家作品的教学;找朋友游戏,可用于识字教学、词语教学、拼音教学、文学常识教学;接龙游戏可用于词语教学;对联游戏可用于语法、修辞教学……

2竞赛策略。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竞赛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进行单项教学竞赛活动,比如对文学文化知识教学,可开展“名家知多少”的教学竞赛;也可以进行综合性的教学竞赛活动,比如语文知识应用竞赛。竞赛如果与游戏联姻,则教学效果会更好。

3实践策略。主要是指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又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效率,可谓一举两得。比如,利用黑板报、学习小报开辟语文知识学习专刊、专版;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趣谈语文知识”活动;开展成语故事会、名家名作报告会、语法修辞例话等活动,让学生学习积累成语、学习文学知识和语法修辞知识。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比较牢固地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4探究策略。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策略,适合于内容较深的语文专题性学习。在语文知识教学中运用这种策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又可以让学生深入地学习某一专项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和阅读与作文结合进行,题目宜小不宜大。如,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后,可以“烘云托月,意趣无穷”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类型和作用,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

5融合策略。是指把语文知识数学融会并整合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之中,收到整体的教学效果。阅读、写作教学融合语文知识教学。课标作了具体而深入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际上就是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时也可设计关涉语文知识的学习活动,如在作家作品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走进鲁迅》《对话(红楼梦)》等语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教学融合语文知识教学就更多了,如成语故事会、修辞例话等。

新课改知识 篇4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文体知识经历了漫长演变后, 定型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基本文体[1] , 这三大文体长期制约着阅读和写作教学。新课改以来, 阅读教学逐渐抛弃三大文体, 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明晰的真实文体。而作文教学则不然, 仍然囿于旧的文体知识,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 至今仍奉行所谓的‘基本文体’。”[2] 作文教学未跟上阅读教学文体知识更新的步伐, 缘由在于人们还未能对作文的文体知识达成共识, 存在着分歧。对这个问题代表性的看法有三种:

1.三大基本文体作为教学文体是合理的

第一种观点以章熊先生为代表, 他在《关于中学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中指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出现虽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但受到“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 更是“中学教学的需要”。三大基本文体的三种主要表达方式涵盖了各种文体胚胎, 中学生学会了“教学文体”, 将来不愁不会从事文学性写作和应用性写作。文中对站在社会实践写作立场批判中学写作的观点提出反驳, 指出了中学生写作区别于社会实践写作的四大特点:“它是一种教学行为, 目的是打基础, 为学生的将来做准备;它通过有计划的训练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它带有虚拟成分, 常常借助情境设计来诱发写作;为了提高效率它常常要采取局部性、分解性的教学形式 (例如扩写、续写、写片段、专题性语言练习等) , 这是与社会写作实践完全不同的。”作者认为不能用社会实践写作的标准衡量中学写作。总之全文从三大文体形成的历史渊源、三大文体的训练功能、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定位、中学写作教学的教学形式等方面论证了三大基本文体作为“学校语文教学这个特定阶段”的“教学文体”是合理的。[3]

2.作文教学的根本性病症在于错误的体式选择

第二种观点认为作文教学以三大基本文体为主是错误的体式选择, 作文教学要取得质的突破需进行文体重构。潘新和先生在《“写话”、“习作”与“写作”辨正》一文中指出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出现了“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种不伦不类的‘教学基本型文体’, 这三种‘文体’在实际写作中是不存在的。”中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学到的是“一种在他们将来的写作实践中根本不存在的文体。学习这三种‘教学文体’唯一的用处似乎就是完成‘习作’、应付考试。因此, 如果着眼于实际写作的需要, 在教学中实在没必要训练学生写‘教学文体’, 应该直接培养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或有实际效用的某一具体文体, 培养真实的‘文体感’”。[4] 潘先生是新课改以来较早较尖锐地动摇“三大基本文体”地位的学者,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学后时期的写作” (笔者命名, 指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 与中学时期的写作脱离是不争的事实, 反对“教学文体”与实际文体脱节很有警醒意义, 引起了有识之士对“教学文体”的功能效应的质疑。王荣生先生也指出:“基本文体的分类, 本来是从中小学作文训练着眼的, ……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了恶劣的后果。”“在我看来, 我国作文教学的种种难题, 很可能是文章体式的错误选择而造成的。要彻底改变 (学生作文) 说假话现象, 作文教学中的文章体式很可能需要做根本性的调整。”[2] 王荣先生对“三大文体”的内涵作了首次细致分析, 指出了每种文体的人为窄化, 更加鲜明地指出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文体知识的错误, 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于文体知识的除旧换新。随后曹建召先生梳理了三大教学文体的演变史后认为三大文体在演变过程中只是“原有术语的沿用”, 并未对原有术语的内涵继承和延续, 因而出现了概念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错位和漂移”;三大文体出于便于教学的考虑, 对文章的分类过于简单, “以至于不能明确文章的类别。”总之在曹先生看来, 三大基本文体内涵不清, 分类过于简单以至于缺少一个基本度, 这样的文体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写作。[1] 魏小娜从中西方作文文体知识开发的比较研究中指出:三大基本文体虽源自于西方, 但二者却名同实异;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通过多重途径, “使作文文体知识得到充分开发”, 从而避免了文体的僵化, 而我国的作文文体知识由于多种原因丧失了推陈出新的动力, 走向凝固和简单;针对这种情况, 作者建议“借鉴和融合古今中外的文体理论, 调整作文文体知识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开发途径, 开发出更加务实有效的作文文体知识。”[5] 以上四位学者立论角度虽有不同, 但批判态度是一致的, 都表达了要彻底更换中学作文文体知识的看法。

3.作文教学应对三大文体有所突破, 实行两条腿或多条腿走路

第三种观点认为三大文体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又有不足, 需要增加新的文体尤其是文学文体, 作文教学要用教学文体和文学文体两条腿或多条腿走路。李乾明先生指出:“文章和文学的训练要并重、平行发展。在小学, 训练简单的记叙文时, 要训练以童话为主的儿童文学;在中学训练‘三大文体’、实用文体时, 要训练学生写诗、戏剧、散文、微型小说方面的能力。学段越高, 越要偏向文学的训练。”[6] 在与祝兆炬先生合写的另一篇文章里李先生除表达了上述意思外, 还指出了文章训练和文学训练的关系:“两类文体的训练是互相促进的, ‘文章’是基础, ‘文学’是升华。文学的训练, 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感情和文采。而文章训练是为学生未来谋生服务的, 文学为学生终身的审美需求提供生长点。”[7] 许建中、李明华认为中小学课程长期以来“只重实用写作、排斥文学写作”, 结果导致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文学细胞退化, 语文素养留下缺憾”。无论是从文学写作的独特功能还是从学情出发, “文学习作都应纳入语文课程目标”[8] 。这些学者都主张在三大文体之外增加文学文体, 作文教学需用两条腿走路。张伟忠先生认为新课程环境下的写作教学应该以“文体为经, 生活为纬”, 进行“课堂写作与教学文体”“考场写作与考试文体”“社会写作与实用文体”“个人创作与文学文体”“学科探究与论文文体”及“电脑写作与网络写作” [9] 六大版块的训练, 使用多条腿走路以突破教学文体的局限。这些学者虽未否定三大文体, 但认为其有严重缺陷, 要增加新的文体知识以突破旧文体知识的局限。至于开出的两条腿的药方 (三大文体与文学文体并行) 或多条腿的药方 (三大文体之外新增多种文体) 显得有些随意, 还需更深入的学理尤其是课程理论的支持。

二、启示

上述关于文体知识的分歧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 体现在:

1.写作一定要有文体意识

分歧各方有一个共识即作文教学不能没有文体意识, 反对淡化文体, 不能把“文体不限”理解为“无文体”式写作。新课改以来作文命题绝大多数不再限制文体, 通常表述为“文体不限”,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由选择文体。但由于部分教师把“文体不限”等同于不要文体或理解为提倡“无文体”式写作, 教学中出现了淡化文体的不良势头, 学生写作时“天马行空, 任意而为, 结果作文制造了一批批的‘怪胎’。”[1] 针对这种情况众多学者撰文论述文体的重要性, 反复强调文体是写作的基础和关键, 也是写作成功的保障。潘新和先生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 写作思维, 就是一种‘文体’思维。”[4] 这种看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文体不限”的含义人们一致的看法是:“‘不限’指你 (学生) 在选择某一文体时可以不受限制, 一旦选定好一定的文体后, 你就必须严格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进行写作。”[1] 这个共识说明写作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文体意识, 绝不能离体而行。

2.作文研究迎来了攻坚性任务

新课改以来有关作文教学的研究并不一定比阅读研究少, 但作文教学与课改前相比并没有太大进步, 也未能取得像阅读教学那样可喜的转变。由于长期不见起色, 作文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低, 阅读热作文冷是研究界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作文研究未能像阅读研究那样对现实形成良好的干预, 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本质性问题。所谓本质性问题指“这个问题”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 其他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对于作文教学而言, 文体问题就是一个本质性的问题。王荣生教授曾言“我国作文教学的种种难题”是“由于文章体式的错误选择而造成的”。[2] 这的确是真知灼见,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文体问题是作文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并且就此问题展开了争论。目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三大文体的评价上, 这也是各方分歧最大的地方所在。完全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屹然对峙。自语文设科以来就产生的“教学文体”是完全保留抑或部分保留还是完全废除, 假若废除“教学文体”又应该增加哪些文体。文体的增加或废除应该以什么为依据, 总之围绕文体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需要及时给出答案。这些问题都是作文改革的攻坚性任务, 解决好文体问题, 作文教学将会旧貌换新颜。

3.有歧见无争鸣的学术局面有待打破

新课改以来作文研究界在文体问题尤其是“三大文体”的评价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但分歧的双方各自鸣枪, 避免“有的放矢”, 出现了有歧见无争鸣的学术局面, 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解决作文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分歧的双方回答问题的立场各不相同。肯定三大文体合理性的学者多半从学情 (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形式等角度立论;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多半从三大文体的演变史、与社会实践写作的距离、与国外写作教学的距离等角度立论。双方意见不同, 但不针锋相对;彼此以立为主, 不互相驳辩。我们期待有见识的学者就此问题激烈争论, 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对话, 打破作文研究的瓶颈, 迎来作文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曹建召.论文体知识的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 :88-89.

[2]王荣生.从文体角度看中小学作文教学———从《国文百八课》说起[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3) :61-62.

[3]章熊.关于中学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 2006 (10) :3-6.

[4]潘新和.“写话”、“习作”与“写作”辨正[J].语文建设, 2002 (2) :14-16.

[5]魏小娜.中西方作文文体知识开发的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 :91-96.

[6]李乾明.作文教学的转型与动因[J].教育研究, 2006 (12) :66-71.

[7]祝兆炬, 李乾明.论作文教学中的文体训练[J].教育研究, 2008 (4) :80-82.

[8]许建中, 李明华.文学习作应纳入语文课程目标[J].语文建设, 2009 (6) :43-45.

新课改知识 篇5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 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

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

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

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

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1)酚:(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

一、物理性质

甲烷:无色 无味 难溶乙烯:无色 稍有气味 难溶 乙炔:无色 无味 微溶

(电石生成:含H2S、PH3 特殊难闻的臭味)苯:无色 有特殊气味 液体 难溶 有毒 乙醇:无色 有特殊香味 混溶 易挥发 乙酸:无色 刺激性气味 易溶 能挥发

二、实验室制法

甲烷:CH3COONa + NaOH →(CaO,加热)→ CH4↑+Na2CO3 注:无水醋酸钠:碱石灰=1:3 固固加热(同O2、NH3)无水(不能用NaAc晶体)CaO:吸水、稀释NaOH、不是催化剂

乙烯:C2H5OH →(浓H2SO4,170℃)→ CH2=CH2↑+H2O 注:V酒精:V浓硫酸=1:3(被脱水,混合液呈棕色)排水收集(同Cl2、HCl)控温170℃(140℃:乙醚)碱石灰除杂SO2、CO2 碎瓷片:防止暴沸 乙炔:CaC2 + 2H2O → C2H2↑ + Ca(OH)2 注:排水收集 无除杂 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饱和NaCl:降低反应速率

导管口放棉花:防止微溶的Ca(OH)2泡沫堵塞导管 乙醇:CH2=CH2 + H2O →(催化剂,加热,加压)→CH3CH2OH 注:无水CuSO4验水(白→蓝)提升浓度:加CaO 再加热蒸馏

三、燃烧现象

烷:火焰呈淡蓝色 不明亮 烯:火焰明亮 有黑烟 炔:火焰明亮 有浓烈黑烟(纯氧中3000℃以上:氧炔焰)

苯:火焰明亮 大量黑烟(同炔)醇:火焰呈淡蓝色 放大量热

四、酸性KMnO4&溴水 烷:都不褪色

烯、炔:都褪色(前者氧化,后者加成)苯:KMnO4不褪色 萃取使溴水褪色

五、重要反应方程式 烷:取代

CH4 + Cl2 →(光照)→ CH3Cl(g)+ HCl CH3Cl + Cl2 →(光照)→ CH2Cl2(l)+ HCl CH2Cl + Cl2 →(光照)→ CHCl3(l)+ HCl CHCl3 + Cl2 →(光照)→ CCl4(l)+ HCl 现象:颜色变浅 装置壁上有油状液体 注:4种生成物里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 三氯甲烷 = 氯仿 四氯化碳作灭火剂 烯:

1、加成

CH2=CH2 + Br2 → CH2BrCH2Br CH2=CH2 + HCl →(催化剂)→ CH3CH2Cl CH2=CH2 + H2 →(催化剂,加热)→ CH3CH3 乙烷 CH2=CH2 + H2O →(催化剂,加热加压)→ CH3CH2OH 乙醇

2、聚合(加聚)

nCH2=CH2 →(一定条件)→ [-CH2-CH2-]n(单体→高聚物)

注:断双键→两个“半键”

高聚物(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 炔:基本同烯。。苯:

1.1、取代(溴)

◎ + Br2 →(Fe或FeBr3)→ ◎-Br + HBr 注:V苯:V溴=4:1 长导管:冷凝 回流 导气 防倒吸 NaOH除杂

现象:导管口白雾、浅黄色沉淀(AgBr)、CCl4:褐色不溶于水的液体(溴苯)

1.2、取代——硝化(硝酸)

◎ + HNO3 →(浓H2SO4,60℃)→ ◎-NO2 + H2O 注:先加浓硝酸再加浓硫酸 冷却至室温再加苯 50℃-60℃ 【水浴】 温度计插入烧杯

除混酸:NaOH硝基苯:无色油状液体 难溶 苦杏仁味 毒 1.3、取代——磺化(浓硫酸)

◎ + H2SO4(浓)→(70-80度)→ ◎-SO3H + H2O

2、加成

+ 3H2 →(Ni,加热)→ ○(环己烷)醇:

1、置换(活泼金属)

2CH3CH2OH + 2Na → 2CH3CH2ONa + H2↑ 钠密度大于醇 反应平稳 {cf.}钠密度小于水 反应剧烈

2、消去(分子内脱水)

C2H5OH →(浓H2SO4,170℃)→ CH2=CH2↑+H2O

3、取代(分子间脱水)

2CH3CH2OH →(浓H2SO4,140度)→ CH3CH2OCH2CH3(乙醚)+ H2O(乙醚:无色 无毒 易挥发 液体 麻醉剂)

4、催化氧化

2CH3CH2OH + O2 →(Cu,加热)→ 2CH3CHO(乙醛)+ 2H2O 现象:铜丝表面变黑 浸入乙醇后变红 液体有特殊刺激性气味 酸:取代(酯化)

CH3COOH + C2H5OH →(浓H2SO4,加热)→ CH3COOC2H5 + H2O(乙酸乙酯:有香味的无色油状液体)注:【酸脱羟基醇脱氢】(同位素示踪法)碎瓷片:防止暴沸 浓硫酸:催化 脱水 吸水 饱和Na2CO3:便于分离和提纯 卤代烃:

1、取代(水解)【NaOH水溶液】

CH3CH2X + NaOH →(H2O,加热)→ CH3CH2OH + NaX 注:NaOH作用:中和HBr 加快反应速率 检验X: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 观察沉淀

2、消去【NaOH醇溶液】

CH3CH2Cl + NaOH →(醇,加热)→ CH2=CH2↑ +NaCl + H2O 注:相邻C原子上有H才可消去

加H加在H多处,脱H脱在H少处(马氏规律)醇溶液:抑制水解(抑制NaOH电离)

六、通式

CnH2n+2:烷烃 CnH2n:烯烃 / 环烷烃

CnH2n-2:炔烃 / 二烯烃 CnH2n-6:苯及其同系物 CnH2nO2:一元醇 / 烷基醚 CnH2nO:饱和一元醛 / 酮 CnH2n-6O:芳香醇 / 酚 CnH2nO2:羧酸 / 酯

七、其他知识点

1、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燃烧公式:CxHy +(x+y/4)O2 →(点燃)→ x CO2 + y/2 H2O CxHyOz +(x+y/4-z/2)O2 →(点燃)→ x CO2 + y/2 H2O

3、反应前后压强 / 体积

不变:y = 4 变小:y < 4 变大:y > 4

4、耗氧量:等物质的量(等V):C越多 耗氧越多 等质量:C%越高 耗氧越少

5、不饱和度=(C原子数×2+2 – H原子数)/ 2 双键 / 环 = 1,三键 = 2,可叠加

6、工业制烯烃:【裂解】(不是裂化)

7、医用酒精:75% 工业酒精:95%(含甲醇 有毒)无水酒精:99%

8、甘油:丙三醇

9、乙酸 酸性介于HCl和H2CO3之间 食醋:3%~5% 冰醋酸:纯乙酸【纯净物】

10、烷基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专业知识 获得途径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上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一门专业,因为它需要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方能获得与维持”,很显然这是以一种非常正式的形式宣告教师的专业地位的确立。既然教师是专业人员,就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要求的基础知识,这是最基本的。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研究中开始较早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中,较具影响的当首推舒尔曼所构建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舒尔曼把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法知识;课程的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情景的知识以及其他课程知识。随后许多学者都对教师知识的类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教师知识的分类不同,但都共同认为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以及关于情景的知识是教师所必备的。

根据近期的研究我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多、更深的体会,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递者、知识的创造者、蜡烛、园丁等,他们有了自己的新定位。我认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所教学科内容知识

(一)所教授学科的有关知识,如:概念、原理、事实等。

(二)其它学科知识,新世纪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但具备本学科知识,还应掌握尽量多的其它学科的知识。

(三)有关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这是教师主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具体表现,新世纪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是难以满足学生知识需求和与时俱进的教育)。

(四)有关本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动态的知识。

二、一般教学方面的知识

是指超越了具体的学科内容,适用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郝宁先生认为所谓的一般教学知识包括:教学技术、教学测量与评价、班级组织与管理、心理辅导技术、教育研究方法等。

三、关于课程方面的知识

(一)教师应尽量了解各种课程材料的内容。不仅掌握所授教国家、学校规定的课程资源,还应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资料、资源库,尽量多的涉猎广泛的课程资料。

(二)关于课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如: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设计与实施及课程评价等。

四、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一)教师对学科内容、学科现状、学科发展、学科趋势、学科教学法等理解。

(二)对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将这些原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三)教师认知结构中的教学经验,这种经验的积累也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并应该更好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五、关于受教育者的知识

作为教师应充分的了解自己学科教学知识,但不拘泥于此,了解了这些只能是教死书,死教书,如教育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具体现状了解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关于学生的知识包括对学生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了解的基础上,任何教育都是无意义的。具体来说关于受教育者的知识包括:

(一)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了解。维果斯基提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经过学习所能够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叫做最近发展区,他指出教育应尽量的缩短这个区间,在这个区域内发生作用。

(二)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心理发展阶段知识。如各个阶段、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各年级学生认知方式的特点等;还包括对生理、心理方面不健全的儿童的心理的学习、认知方式的认识。

六、教师自我认知方面的知识

有关教师自我的知识,是指教师对自身的看法和认识。这是教师教育教学中应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目前教师普遍忽略和缺乏的知识。有关自我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动力源泉。具体包括:教师的自我意识、自我监督的知识、自我反思的知识。

七、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知识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不但应有课程每个环节、每一课时、一个单元的短期目标,还必须有教育长期目标意识,这对于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如:国家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等;

(二)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三)关于学校组织和运作情况;

(四)关于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认识。

总之,教师专业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其实质就是教师知识结构不断的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应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教师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0.

[2]黄埔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J].教师专业发展,107-169.

[3]洪明.内隐知识理论及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4]刘捷.论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中国教育学会编,32-35.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J],教师的专业素质,51-67.

新课改知识 篇7

数学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和导向是什么? 如何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理论如何指导实践? 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知识的传授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数学知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已成为教育的主流思想和根本导向。新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到基本理念都有了新的变化。新形势下,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数学教育以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这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必然成为现代数学教育研究的主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认为 : “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 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

2.现代数学观认为 :数学是一种活动 ,它不同于印在书上和记在头脑里的东西。既然是活动,它首先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这种活力表现在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一种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发展欲。

3.主体教育观认为 : 主体性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灵活性为前提的,是培养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主体人格的教育,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过程的教学。

4.终身教育需要 :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研究和探索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现代教育重视的是年轻一代才能的发展和人格的成长,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有创造潜力、执著敬业、面向社会的人才。

三、课题的假设

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数学知识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以知识教学的理论为指导,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驾驭,力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本课题预测: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层的理解,思维能力、自控能力、学习能力等得到稳步提升。

四、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数学知识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态度的树立,不可能单纯地依靠数学老师的单向灌输,更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而是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在实践中摸索。

2.差异性原则。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智能 、经历、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不同,因此对相同的内容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必须关注这些差异性。

3.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和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思路得以激活,方法得以优化,实践能力得以提高;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良好品质。

五、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1.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在新课改背景下 ,通过数学知识教学的理论指导, 着重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尝试与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进而学会学习知识。

2.实施的措施和途径。根据我们的实践 ,数学知识教学应结合正常的数学内容进行切入, 把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达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学生学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六、结论和思考

1.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经一年多的具体实践 ,初步得出以下结论:该课题的提出和策略构想,出于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总结出一条能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至自主学习的途径,而实践研究已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

2.在实施教学的实践中 ,我的体会和思考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主动参与和教师适当引导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量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减少为追求表面效应而设置无效参与的现象, 如何提高参与的质和探究的度,应在理论的指导下,再作进一步实践研究和探索。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已日渐被广大数学教师接受,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改革之路 任重而道 远 ,它是一个 不断发展 、永不停歇 的过程 ,有收获、有困惑、有思考……相信只要每一位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新课改定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要求“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素质教育,成为当今学校教学的一个主旋律。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新的知识教学理论,并对具体教学实践进行剖析。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基础知识教学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基础知识教学

现在, 全国各地都在不断深入进行新的课程改革,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许多教师都误入了课改的歧途。他们都追求新颖的教学方法, 不结合实际, 盲目崇拜、模仿;注重了花哨的上课方式, 而把一些原有的教学方式抛得一干二净, 特别是不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导致教学效果明显下降。在新的课改实践中, 我认为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因为万物以基为重。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扎实, 怎能建起万丈高楼呢?没有好的基础知识, 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在工作中, 常听到有些教师课余时间抱怨:“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难教, 连最简单的字都写不会, 不会用, 真急人!”可他们又何曾反省过自己:在40分钟的上课时间里, 他们又留给学生多少时间去写, 去练呢?学生的书写在课堂上都得不到练习实践, 课后机械式地完成作业任务又如何能让其掌握?这样连最基础的字、词学生都不能很好的掌握, 更不用说更难的遣词造句和习作了。

曾记得我县举办“教坛新秀”赛教活动, 我先后共听取了二十多位语文教师的讲课, 其中低年级的有十几位。这十几位教师的授课风格迥异, 方法时尚, 课堂轰轰烈烈, 气氛非常活跃。但令人遗憾的是, 竟没有一位教师叫学生动笔写字。试想, 40分钟的课堂学习, 学生只是在听、说的过程中渡过, 这样学生如何能掌握好生字, 又如何能写好字呢?他们在课堂上对基础的字、词只是在听说中得到了认识, 至于下了课或过了一段时间会不会认, 会不会写, 会不会用笔写, 还真值得我们商榷。

新课改知识 篇9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催生了中考数学命题的历史性革命,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我们触摸到了中考数学命题改革的脉动,探索到了中考数学命题的焦点,突出了考察学生能力的发展轨迹。

一、初中数学新改革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的新信息与新变化集中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科学引入新课,既重视解题结论又关注解题过程。初中数学新教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每一章节导入新知识的时候,突出了对新知识的来源的重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使学生充分明白要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就必须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比如教学有理数引入时,教材从温度、海拔高度以及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方面和角度,对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进行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引导和说明。这样学生对有理数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同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方法也既重视解题的结论又重视解题的过程。

二是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数学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何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教材中的实验课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几何图形的实际操作实践中归纳出其初步的概念。学生自己动手既使他们对学习几何图形兴趣盎然,更重要的是培养与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考试卷中类似这样的题目也屡见不鲜,例如:用相同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多少个?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只要用笔在纸上或用手指在桌面上比划一下,结论就会很快得出。

三是强化对语言理解、正确书写和流畅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是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有效发展的关键。当前,初中学生由于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例如要想证明:两组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这样的结论几乎对于所有的同学都没有什么难度。然而如果要求学生把完整的证明过程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他们就感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无法正确地表达,也不知如何书写,直接导致学生在中考中拿不到分。初中数学新课程明显加大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力度,主要是要求学生更清晰、流畅、正确地复述定义和概念等,强化了对这方面的要求。

二、最近几年来中考数学命题出现的新变化透视

1.命题的重点聚焦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全面审视分析最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从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发生的变化。中考是中等学校招收学生最具权威的选拔性考试,因此,考题既注重考查学生掌握“双基”的能力,又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分析、思维、应用、运算等能力,试题的一个鲜明亮点是试题带有很强的开放性,强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试题新颖,时代感很强。

例如:(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移动通信公司新近推出了两种通信业务,使用“全球通”需缴20元月基础费,之后每一分钟通话费需0.10元;使用“神州行”免基础费,每一分钟通话费为0.2元。如果一个月的通话时间为X分钟,这两种通信业务的费用分别为X和Y元。①分别写出两种通信业务的函数关系式;②如果两种通信业务费用相同,那么一个月中的通话时间是多少分钟?③一客户计划一个月中使用话费100元,哪种业务对其比较合算?

(2)2007年中国女子足球队展现了“铿锵玫瑰”的靓丽风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足球亚洲区预选赛中,她们昂首挺进决赛。预选赛的6场比赛中她们表现勇猛,取胜的场次是平局场次与负局场次之和的4 倍,而且平局与负局的场次一样。已知胜、平、负一场各得3 分、1分、0分,求中国女子足球队的总积分为多少?这样的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就出现在学生们的生活中,学生们对此不感陌生,而且考查的都是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知识 篇10

一、用真诚的心聆听学生的心声,调动中职学生的积极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计划是组织和有效实施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必要环节。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授课计划的科学制定同样必不可少。既然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那么和学生一起制定授课计划,是有效组织教学的开端。让学生在语文课本里选择想要上的那些课文,当然也可以是课本外的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而这样的教学计划定下来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还记得在担任10机电(1)班语文课程教学的时候,正好学校要开展“红五月”朗诵活动,学生们就临时提出要求,改变教学计划,为了鼓励学生的这种积极精神,我当即答应学生的要求,临时插入了《这一跪》的教学,并且应学生的要求,在全班开展朗读比赛,选出最佳朗诵学生,并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同时还与学生一起设计怎样在“红五月”活动中把《这一跪》更好地展现在全校师生面前,从服装、道具、背景音乐以及走台等都与学生一起参与。当学生以饱满的情感、优异的表现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后,我感觉到后来的语文课,学生们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引导、调动,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和学生一起制定授课计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任何强制力都无法比拟的。

二、用责任的心教学生想学的知识,突显中职语文的专业化

努力为社会和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每一位中职教师的责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突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化,让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感觉是真实能用的。因此在决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应首先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实用文体的教学一定要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商讨中,可以帮助教师在语文学科与专业内容的整合上做到更有效地有的放矢,不学纯语文,而要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语文。

例如在上《产品说明书》一课的公开课时,我与学生就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商讨。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根据他们所学专业,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变化,让学生了解到语文课是可以与自己专业相结合的、变形的、有生命力的学科。而学生也给这堂公开课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特别是内容上的筛选:比如让学生上讲台向同学进行实习工具的说明,还有请实习教师对同学的工具说明进行纠正等等。综合大家意见,最后形成了这节公开课的教案。课后的评课阶段,参与听课的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职业语文的专业化,要求中职语文教师能够全面应对学生的专业定位及需求,为学生选择具有专业相符性的教材文章以及教学手段等展开教育,以专业的素质需求为本,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素养的基础之上,真正获得参与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也是中职学生感兴趣、想学的知识。

三、用细致的心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彰显生本教育理念

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职校课程改革。中职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与普高学生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且他们中的大多数曾经是中小学时期的“后进生”,厌学情绪严重。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方式能够适时地作出调整,根据中职生特殊的需求、特殊的心理状况以及特殊的学情,选用恰当的形式来进行,以适合中职学生、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这才是中职语文“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有效彰显。

在《产品说明书》一课中,我首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导入新课,对产品说明书的相关知识进行预习检查,重点是产品说明书的结构。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对自己熟悉的实习工具做一个简短正确的产品说明,请实习指导老师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强调说明书的作用。结合职业教育重点工程的开展和我校在历届创新比赛中的优异成绩,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产品说明书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13数控(4)班大部分都是男生,因此以讨论、演示法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产品特性的敏感性,感知和把握产品的特性。

改善教学方法,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能够得到学生们积极的响应,学生再也不觉得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那么漫长,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课改知识】相关文章:

贴近新课改 走入新课改05-01

课改试卷体现课改新理念09-11

课改心得--新课改音乐教学体会08-05

新课改新三观07-04

新课改07-03

新课改论文05-26

新课改环境04-11

化学新课改08-05

新课改教案08-05

新课改指导05-11

上一篇:新视觉艺术中心下一篇:石油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