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室外空间

2024-07-27

建筑室外空间(精选九篇)

建筑室外空间 篇1

关键词:救助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特征与方法

国务院2003年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细则,人性化与专业化的救助制度从此取代强制性收容遣送制度,城市收容所迅速调整为城市救助站[1]。2006年民政部发布施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 各地相继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分中心,及街头服务点、社区服务点。近年来各地城市社会救助管理工作把对受家庭暴力危害的妇女儿童的维权、庇护工作也纳入工作范围。因此城市社会救助建筑从救助功能方面可以分类为城市救助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家庭暴力援助中心等。为方便管理与资源共享,这些建筑在实际选址与建设中常常形成了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的建筑群体,救助建筑形成向功能复合型转变的趋势。随着救助建筑由封闭式管理模式向服务性模式的转变,救助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与提高;同时因为救助建筑没有专门的设计规范,对救助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特征的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建筑规模与选址的影响

1.1建筑规模对室外环境总体布局的影响

国内将城市社会救助站从低到高分为三个等级:国家三级、国家二级和国家一级。民政部2012年实施发布的《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标准》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均涉及到救助建筑室外环境的规模核定问题,调研发现新建救助建筑的人均室外活动面积指标接近10㎡/床,改扩建救助建筑的指标则明显偏低(表1)。因此设计中对建筑与室外环境的空间关系进行合理布局,充分拓展受助人员室外活动场地变得更为重要。救助建筑室外场地规模较小时,建筑形体与场地可呈嵌合关系,场地形成多个围合或半围合庭院,建筑底层可局部架空向场地延伸,同时通过场地的功能复合运用增加受助人员室外活动空间;救助建筑场地规模较大时,建筑形体布局可以相对松散,室外活动场地可较为集中,同时考虑根据受助人员类别对场地进行针对性分隔。

1.2建筑选址对室外环境总体布局的影响

救助建筑基地选址如位于城市环境中,基地不宜邻近喧闹的商业街区、城市重要标志性建筑、重要公共建筑,亦不宜邻接即将开工建设或正在建设的开发地段。如遇上述情况,可采取绿化、水体等手段减少噪声、扬尘对基地的影响, 并进行一定的视线遮挡。在救助站附近有游乐设施、开放公园,则可适当减少儿童活动器械和活动场地面积并且组织受助者到开放公园等进行活动,在基地附近有停车场、停车楼等,可适量减少基地内的室外车位数量。

救助建筑基地选址如位于乡村环境中,基地邻近山体、丘陵时,要避免雨水汇集对室外场地的影响, 场地设计和视线方向要配合山势,避免山体对受助者产生过于封闭的体验。救助建筑基地邻近开阔水面、 大型河流时,场地设计可以利用水面形成开放的景观,但同时要注意设计中安全防护措施的完善。

2.室外空间环境主要构成要素及设计特征分析

2.1室外空间环境主要构成要素包括:(1)道路:包括车行道路、人行道路。(2)空间围护界面:包括建筑外墙、栏杆、基地围墙、绿篱、树丛等。(3)室外场地:包括基地出入口广场、室外停车场、庭院、室外活动铺装地面等。(4)绿化景观:包括灌木、乔木、草地、水体、种植园地等。(5)景观小品及活动设施:包括雕塑、景墙、亭子、花架、器械活动设施、戏水设施等。

2.2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室外场地围护界面较为封闭;活动场地空间分隔不明确;不同人群使用的室外活动场地可识别性较低;场地内活动设施不齐全;室外空间形态过于单调等等。

2.3各个要素的设计特征分析:

在室外环境功能设置与空间布局方面,有别于一般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救助建筑在满足被救助者基本生活需求与人身安全的同时,还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公共活动空间。救助建筑必须考虑救助对象的心理行为规律,在防伤害设计、无障碍设计、 安全疏散设计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2.3.1道路:道路设计需保证救助车辆能在基地出入口就近停靠;道路系统应简明通畅,具有明确方向感与可识别性,以便于受助者识别与记忆;道路系统应避免人车混行,车行道不应穿越受助者生活区。

2.3.2空间围护界面:空间围护界面不应使用有尖锐突出物的做法,构筑物阳角部分须做圆角处理;基地围墙应具有一定的通透性,避免全封闭围墙以减少场地的封闭感,基地边界可以采取围墙与绿化、水体相结合的形式;建筑外墙与场地宜设置一些过渡空间,如采用底层架空、柱廊等形式;可以采用坡道联系建筑与室外场地,满足各年龄层使用人群以及残障人士需求。

2.3.3室外场地:基地出入口需保证其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灵活性,方便受助人员寻找; 不同受助人群的室外活动场地应具有场所感与可识别性;小型活动场地应选择运动强度较小、占用场地较少的项目(如羽毛球场、篮排球和网球等), 主要以愉悦身心为目的,以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身体撞击。老年受助人员室外活动场地应有利于老年人的自然交往,适应老人强身活动和娱乐消遣,有良好的日照与小气候环境,同时力求靠近老年受助者居住空间。未成年受助人员活动场地的位置应紧邻居住空间或有直接而不受干扰的通道,应与其他运动项目的用地分隔开来,与机动车道保持一定距离,距离不够时应加设围护隔离措施。

2.3.4绿化景观:绿色植物需选择无刺、无毒、 无刺激性气味的品种,有彩化、净化功能且富于季节变化,有助于缓解受助者情绪;为了夏季遮阴需要,可以在室外活动场地四周局部种植高大乔木, 下层配置耐阴花灌木,从而形成一定的绿化密度与层次;可将绿化与水景相结合,利用喷泉的水声可以起到掩蔽噪声的作用,水体形式可以分为线状与面状,面状水体可以分割场地,包括方形、弧形以及两者相结合等形式,其中弧形更具有凝聚力,对受助人员的心理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2.3.5景观小品及活动设施:对于未成年受助人员,需要引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知识的兴趣, 可以采用知识型(例如木质音乐矮墙)、科技型 (例如地球仪雕塑)以及趣味性的雕塑;固定的运动器械有助于促进平衡感与运动能力的提升,器械色彩以鲜艳醒目为佳,在布置时应注意器械之间的间距,间距太小可能会有危险;在光照充足的活动场地可以布置种植园地、玻璃温室等,培养受助人员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室外活动场地配备必要的市政设备设施时,设备设施的尖锐、突出部分需做弧形处理,设备设施无裸露电线和危险悬垂物,场地周围无明显持续噪声。

3.室外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受助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受助人员除流浪、乞讨成年人外,还包括老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大多持有既寻求庇护又追求自由的心理状态,有些受助者因心理、生理等各种原因,对工作人员提出无理要求或辱骂、殴打甚至进行自残。 救助工作完成后受助人员离开时心理与情绪状应该是稳定的,并且身体达到一定的健康标准,因此救助建筑需要创造多样化的室外空间环境以适应不同受助人员的心理要求与环境选择,需要室外活动场地动静分区以适用于不同人群,减少建筑构件或构筑物带给受助者的监禁感,通过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的更新给受助者带来亲切感,同时以促进受助者与社会工作者的交流为目的对场地进行合理规划, 灵活布置各种互动设施。

四川绵竹市救助站较好地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特点,室外空间环境设计较为出色。该建筑在平面功能上充分考虑受助者性别和年龄差异,将受助区的宿舍和餐厅按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和未成年区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庭院,通过建筑的围合、庭院空间形态的变化、植株的配置、墙面肌理的搭配来丰富使用者的感官体验。场地的围墙和防护栏一改以往类似监狱一样高墙铁丝网的冷酷形态,采用尺度宜人的深色陶土砖贴面,防护栏采用扁铁和不锈钢圆管编织成富于格网韵律的防护花格窗,结合建筑白色粉刷墙面,庭院郁葱的常青树,入口小巧活泼的月亮门,使人立即产生亲切感,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

3.2场地复合运用设计

当救助建筑室外场地较为紧张时,可以运用场地复合的方法达到提高用地效率的目标。场地功能的复合运用包括:消防回车场与室外活动场地的复合运用;消防水池与景观的复合运用;屋顶平台的综合运用;露天活动场所与交流场地的复合运用; 停车场地与绿地的复合运用等。 消防回车场在平时用作室外活动场地的典型案例有荆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屋顶平台的综合利用表现为利用低层建筑的屋面布置花坛、阳光房及休憩座椅,使受助者感受到类家庭式居住环境的亲切气氛。露天活动场所与交流场地的复合运用可以是以花架围合的半圆形露天剧场,具有很强的向心性和凝聚力, 同时剧场坡地上种植大片草坪可供受助者休憩并享受阳光,对受助者的心理康复有积极的影响,也可以促进受助者之间或受助者与工作人员的交流。

3.3创造多样化的室外空间

在满足空间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空间的变化宜有一定规律;空间尺度宜分别适应老人、未成年人和成人的生理要求;空间界面的设计可以形成开敞与封闭的变化、竖向高差变化、空间连接与分隔形式的变化;室外场地空间形态的形状不宜过于单一,空间形态组合可以形成叠加与交错、集聚与扩散、分离与吸引、重复与韵律等多种变化,以求营造活泼轻松的空间氛围,有助于安抚受助者的心理,空间形态也不宜过度地追求复杂的变化,避免使用者产生混乱感。

3.4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策略

在救助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受助人员室外活动场地调整建筑形体布局,采用半围合庭院、底层架空、浅水池等手段改善建筑的小气候,也提倡采用一些被动式太阳能的处理方式比如蓄热体、阳光房等。这些设计手法可以和救助建筑的具体功能结合起来,阳光房可以用作救助建筑的活动室,底层架空可以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留出大面积的场地作为活动空间,室外浅水池可以与建筑的景观结合并缓和受助人员对建筑环境的心理感受。例如美国达拉斯救助站采用底层架空的连接体,既适应了当地气候需求,又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4.结语

别墅室外空间设计浅谈 篇2

早期的包括现在的一些别墅规划设计更注重单体本身,户型本身,讲究它的豪华气派,室外空间质量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以为在庭院中有养花弄草、挖池叠石的余地就足够了。实际上这只解决了庭院有无的问题,还没达到庭院私密性的营造和使用功能细化的层面,更不用说上升到艺术性的高度了。在室外空间的设计中,更需强调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和渗透,既要照顾阳台、露台、庭院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庭院空间区域的使用功能和空间效果。再就是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同时,相邻别墅的室外空间之间互相影响,即便是私有庭院,也要与小区景观空间体系相协调。

而作为一个完整的别墅来讲,它的室内生活空间跟室外空间应该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可能室外空间看起来是足够的,但是要把别墅当做生活空间考虑,

Www.

而不是作为财富炫耀载体来看,它的室外生活空间相当重要,这样对它的设计,包括它的私密性,有效利用空间大小等方面的考虑更具有实际意义。

1 不同的使用人群对空间要求不同

别墅作为高端住宅的统称,从最高端至最低端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产品。这些产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决定别墅市场多样化,而且更多的划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的人群有迥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生活方式对户型的影响,在普通公寓和别墅产品中效果完全不同。普通公寓住宅是求大同、存小异。而别墅由于室内外空间的充足和灵活,则是求大异、存小同。人们选择别墅,也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样,开发设计别墅,也就是设计一个适应于新生活方式的容器。

别墅规划之初,应该详细研究其可能的客户群的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惯、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乃至精神追求等人文因素,还有使用特征、消费特征等诸多方面。如,在北京市高端别墅市场需求调研分析中,在针对度假物业使用时间的调查中发现,有83%的受访人群每月使用一次以上,其中,每周使用一次的受访者达到 28

和谐统一的室外雕塑与环境空间 篇3

关键词:室外雕塑;环境空间;和谐统一

引言:在现代社会,环境艺术作为文化定位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雕塑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件好的雕塑,不仅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环境显得更为优美,还能提升环境的文化内涵,显示当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一座城市的成就,首先由经济基础决定,而城市的精神面貌,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可以给经济基础带来巨大影响。室外雕塑是城市精神面貌的组成部分,是其他种类文化形式难以代替的。

一雕塑艺术与环境建设的兼容关系

雕塑艺术与环境建设密不可分。然而,在中国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能够把雕塑与环境建设关系处理好的例子并不多。环境意识在我们新的价值体系中尚未形成确切的观念时,很难获得普遍的认可和接受。即使意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因对其缺乏明确和足够的认识,仍不免囿于固有的思维方式来发展室外雕塑。现实中不少室外雕塑就其本身而言尚属佳作,但却和周围环境不协调,而被遗憾地留在我们生活的场所和城市环境中,甚至成为城市的垃圾,这反映出我国室外雕塑不成熟的一面。显然,创造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比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要单纯得多。因为环境所涉及的层面与内涵远远复杂于单体雕塑,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所以,单独着眼于雕塑自身来发展室外雕塑是错误的。只有将室外雕塑置身于公共环境、公共心理和大的社会背景中,才是室外雕塑发展的方向。

城市环境有道路、绿化、建筑式样与风格、空间尺度与色彩、质地等因素,还有人文环境,如城市历史、民俗风情、时尚文化、功能不同的商业区,工业区,科技区、学院区,文化区、民用区等,以及与城市性质相关的市政规划、市政建设,市政管理等一系列诸多因素。在三个层面中,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属于雕塑放置空间的硬环境,决定着城市雕塑体量,尺度,材质,形式和摆放位置等。人文环境涉及面很广,是构成城市雕塑文化品味,思想内涵,题材范围,赋予其存在活力与生机的软环境,具有难以估量的潜在价值意义。以下有几个例子说明:

乌兹别克斯坦小城纳沃伊建有27座水池,水池中央有雕塑家是巴斯维宁的三座雕像。其中一座叫《乌兹别克的河流》,塑造的是三位身着民族服装、头顶水罐的姑娘,清水从罐中潺潺而出,顺着披肩,衣褶,流到脚下,汇入池中。三位姑娘象征着乌兹别克斯坦三条主要河流:阿姆河,锡尔河、泽拉夫河。另一座雕塑名为《法尔哈特》。法尔哈特是希腊神话中一位英雄,他给人间送来水。作品中的法尔哈特正用丁宇镐凿地探水,一镐落地,水应击而出。第三座最惹儿童喜爱,是一条正在戏水,活泼可爱的游龙。三座有关水的雕塑一下子让这个干燥、高温的小城变得滋润,舒适,活泼起来,也就不难想象,居民们由此而生的欢快。

在罗马现代艺术馆外的草坪上,有两尊红、白两色的抽象雕塑,其造型风格使人联想到马蒂斯的剪纸装饰绘画和中国的透雕与民间剪纸。这种单纯,赋色明快的符号性雕塑作品,在以绿色草坪为背景环境烘托下显得十分妩媚动人,也与环境相得益彰。假如没有美妙环境的衬托与呼应,这些雕塑作品传达给人们的艺术魅力,将会失去很多。

尼斯位于法国南部,城市景观以繁茂的园林花草及公园,别墅组成,形成了赏心悦目的休闲度假环境。其环境雕塑极富情趣,在沿海不远的市区中间的绿地中,一座弧型钢雕拔地而起,直指蓝天。其巨大的尺度,简洁明快的造型,使整个平淡的空间有了一股活泼、变化的动感。

我国古代也有不少室外雕塑和环境非常协调,如霍去病墓的石刻群和秦川平原上的顺陵石狮等。这些雕塑置于大自然中,与庭园、起伏的山峦和树林浑然一体,其意境和现代西方艺术家追求的“自然式”、“岩石感”“及”人与雕塑的亲近”异曲同工。

二中外传统和现代雕塑语言的表达

就雕塑本身的空间语言而言,西方注重构图和形体穿插的空间关系,造型生动多变;中国则着重雕塑团块结构的空间关系,造型沉稳持重。西方的雕塑观念是理性为主导,而中国是感性化。

中国的现代雕塑是20世纪30年代从欧洲传八的,其间经过各种挫折,成绩斐然。但要创造出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感,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世纪特征的雕塑语言,还有待雕塑家们的不断努力,其中继承、借鉴、创新是必经之路。

罗丹把西方传统雕塑推向最高峰的同时,也开创了现代雕塑的方向。特别是在雕塑实体完善,和谐,均衡的处理上,把雕塑体量布局敞开,实体内部的空档间隔变得重要起来,使雕塑实体与围绕它的空间相互渗透,互为统一。这一变革,为现代雕塑形式开拓了新的天地,赋予雕塑的空间语言更为丰富、广阔,深刻的含义。中国现代雕塑深受其影响,这就是借鉴。

我国古代雕塑和绘画均以“似与不似之间”为美,重意念,重神韵的审美观念,给欣赏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挥雕塑团块语言的功能,同时让团块实体变为虚空的框架,让“虚”成为实体延伸的暗示和被占据的标记。虚实相生,就如中国传统国画中的空白意境的运用一样,奥妙无穷,给人更多的情趣和哲理。

对中外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语言进行探索,目的是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做到继承,借鉴和创新。在这方面,香港雕塑家文楼先生做得很成功。在创作《莲的联想》时,他从西方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吸取所需元素充实作品的内涵,即以中国文人思想的境界,并用西方的材料和手法加以制作,使人们在空气污染、人口稠密的环境中,看到姿态秀丽、含苞待放的“荷花”,如置身清晨的灿烂阳光下,吸入一股湿润的新鲜空气。

雕塑《珠海渔女》是一件成功之作。除本身的造型塑造得比较理想外,其主题和环境非常和谐。它被安放在珠海公园海边的大石头上,海浪在雕像四周翻滚,海鸥在雕像旁飞翔,此情此景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三室外雕塑与环境建设需要整体规划

笔者曾创作过一件雕塑作品《涛声》,塑造的是一位文静美丽的少女跪坐在海边拉着小提琴,海风吹拂的头发随音乐声飞舞着,少女也沉醉在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之中。这件作品如果安放在万绿丛中,能更好地体现椰风海韵南方城市特色,然而它却被安置在喧市的天桥旁,淹没在匆匆而过的人群和嘈杂车鸣中。

笔者另一件雕塑作品《饮水思源》坐落在海南大学内景色秀丽的东坡湖畔的图书馆旁。临湖而建的图书馆,由四座高低错落的建筑组成,雄伟、凝重,充满阳刚冷峻之美。此处很适合摆放一件宁静详和、温馨轻柔的雕塑,既营造氛围,又与馆外的湖水相呼应。《饮水思源》的造型婉转圆润,力造一种轻柔、流畅、飘逸的韵味,与图书馆的直线、直角造型构成了一种直内有曲,方中有圆、刚中有柔的和谐与互补之美;再雕塑本身点、线、面的结合,虚实对比,镂空的虚形和实体的圆球对比,曲线的雕塑和方型的底座对比,使整座雕塑变化万千,尤其是三颗不锈钢圆球如同三粒跳跃的水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整体造型,更增强了作品的自身感。雕塑与建筑及花园。相互包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成最佳的和谐效果,从而形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别墅室外空间设计要点分析 篇4

室外空间不同于普通住宅是别墅最大的优势, 因此, 也是别墅的规划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别墅市场的多样化。一个住宅楼的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各种比例使得房子的户外空间格局的丰富多样性。人们不要购买在城市别墅, 因为买不到的空间, 但享受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更健康, 更自然, 让他们真正接触到私人花园, 享受清新的自然美景。如何使别墅的户外空间, 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人, 更好地和室内空间, 以支持需要, 设计人员需要认真考虑。

早期阶段, 包括一些别墅, 现在更加注重规划和设计单位本身。注意它的豪华气派。在室外空间质量往往容易忽视, 认为有开花植物在花园弄草, 挖池叠石的空间就足够了。事实上, 只有解决了庭院, 院子里没有隐私的创建和使用功能的完善程度, 更遑论达到理想的艺术高度。景观价值的艺术美的原则, 诗意景观设计测量是最高的意境, 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艺术的设计者和工匠的哲学。户外生活, 包括在整个别墅区在自己的花园活动和户外活动, 已成为生活中的别墅业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室外空间设计, 更要强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扩展和渗透方向的需要。然后, 有室内和室外空间融合。

1不同的使用人群对空间要求不同

统称为高端之间从高端到最低端大部分住宅别墅, 应该有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这些产品是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 决定别墅市场多元化, 而且更是雕刻出不同层次。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在生活方式上的单位, 公寓和产品的整体效果别墅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普通公寓求大同, 存小异。因为室内和室外空间, 充分和灵活的别墅。正在寻求一个巨大的差异, 同时保留相同。人们选择别墅, 也就是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样, 开发和设计的房子, 这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 以适应新的容器。如果是联排别墅类别墅或经济别墅, 也许勉强接受一个小型私人庭院空间, 但对于豪华别墅而言, 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达不到奢侈的生活水准。

2别墅室外空间的私密性

过去, 很多别墅室外空间是规划后留下的空间, 隐私和本身的功能不考虑, 所谓的花园别墅, 别墅花园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别墅肯定有自己的花园。只有园区, 可以种花种草, 但往往不能保证这样的使用空间, 业主可避免干扰。在别墅的规划阶段, 应在户外空间统一考虑如何确保院子的隐私, 而且还要确保把视线好放, 在院子里。从设计, 分析自成一体, 在6米间距单位应当根据树木, 树篱和其他元素来改善隐私的适当扩大, 可以归结为一个适当的距离, 使相邻住宅窗位更清楚, 而且还可以改善隐私。设置单户住宅和宽敞的屋顶露台, 是发展的重要手段, 以增加卖点, 但过高和不合理的露台, 设计、生产单一家庭住宅的视线干扰线路走廊。单户住宅应放在“生命的地平线”的重点, 即地下生活空间集中, 过多的露阳台, 这种精神是一致的设置。设计应尽量保证室内和室外空间的生活隐私, 不要盲目效仿西方, 例如地下建筑, 而且还应该注意一个独立的居住空间的本质——地面。

3别墅室外的邻里空间

邻里关系应该是建立一个灵活的布局, 现在买家可以要求使用我们自己的风景, 简单地说, “既可远观, 又可近玩”。不仅要好看, 而且也让我们可以在人的本性和热闹中强调。平行的街道不会太接近。和独立的房子围在一起, 在一个共享空间。形势变了, 只要处理好视角和角度的关系, 他们觉得附近密切。因此, 社会不是从一个别墅相继分裂, 一个纯粹的私人土地的集合, 但应该是整个社会的概念。

4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在所有的建筑类型中, 别墅是室内空间和室外最佳结合的空间。因为有机会, 建立一个过渡丰富多彩的室内和室外空间, 而由于空间复杂, 别墅室内和室外空间也是最难处理的过渡类型。由于许多规划和独立别墅设计、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由不同的人完成, 许多缺口形成一个盲点。因此, 这次推出的项目有别墅规划景观和建筑设计装饰, 甚至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确。环境行为的研究显示, 人们愿意把半公开, 半私人空间留下来, 让他既可以体会公共空间的参与感, 而且还看到外面的人群或各种活动的性质。良好的过渡空间设计, 大大提高了空间和灵活性、可用性。

5结语

随着别墅的市场不断增长, 别墅产品的要求之一已变得更加复杂, 从以往简单炫富的一个生活质量的更高层次追求目前的精神。规划和别墅设计也趋于人性, 室外空间也更大范围的引起客户同样的注意, 现在许多户外空间的设计理念融化到设计, 不仅仅是在文本的口号, 更详细的设计要求研究, 从基本问题——人的需求带动, 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摘要:分析了在别墅规划设计中室外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从几个方面探讨室外空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如私密性、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等, 从设计的角度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筑室外空间 篇5

笔者结合此类超大空间建筑体空间体量巨大的特点, 分析其在消防方面对现有规范提出的挑战, 引入“准室外空间”的概念研究超大空间建筑体的消防安全性。针对超大空间建筑体在排烟方面存在的困难, 采用CFD模拟其在火灾时的排烟能力和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 研究超大空间建筑体作为“准室外空间”的可行性。

1 准室外空间

“准室外空间”指在空间容蓄能力足够大的情况下, 不利火灾产生的烟气能够快速被空间稀释, 空间内烟气的特性参数与室外空间大气参数接近, 空间内人员活动面上长时间内不会受到烟气的侵害。

由于超大空间建筑体具有巨大的体积量, 蓄烟纳热能力强, 在有合理的防排烟系统设计的情况下, 具有类似室外空间的特点, 具备作为“准室外空间”的可能性。保证“准室外空间”安全的重要原则是:大空间不垮塌、不发生横向和纵向的火灾蔓延, 使大空间连通的各个区域能够各自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另外, “准室外空间”应具备与室外空间相似的消防扑救条件, 因此, 应保证消防车辆能够进入空间内部展开灭火救援。

2 成都海洋馆排烟设计

超大空间建筑体消防设计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地排除烟气, 保证人员活动面上不受烟气侵扰, 人员在超大空间内行动时与在室外空间相似。由于成都海洋馆体积量巨大, 如采用机械排烟, 按照GB 50045-95 (200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将得出相当大的排烟量。

由于成都海洋馆空间最高点达98 m, 可能会在顶部出现“热障”现象, 烟气不一定能够到达顶部。因此, 根据大空间的形状特点, 分为高区和中区排烟, 地面设补风口。高区排烟设于大空间中央顶部和两侧起翘位置, 中区排烟设于空间壳体的中部, 如图2所示。同时, 考虑自然通风排烟方式会受到室外环境和排烟口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为减小室外风向对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 自然排烟口在各个方向均匀布置。

3 烟流模拟及分析

采用“准室外空间”解决超大空间建筑体消防安全性的首要目标是要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由于海洋馆大空间防火分区面积巨大, 人员众多, 最远疏散距离超过100 m, 对大空间内的人员疏散模拟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其人员疏散所需时间RSET达1 231 s, 这就要求火灾工况下空间内烟气层应长时间维持在人员活动面之上。

3.1 初始条件设置

笔者采用美国NIST开发的经典烟流模拟软件FDS对海洋馆大空间火灾工况下的烟气流动进行分析。模拟初始条件设置如下:

(1) 环境情况:计算区域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 风速为0 m/s, 室内外温度均为29 ℃;

(2) 开口情况:在火灾模拟过程中, 大空间自然排烟窗全部开启, 进行自然排烟;

(3) 模拟时间:考虑到人员疏散时间较长以及消防队的到达扑救, 模拟时长选为1 800 s。

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海洋馆大空间内可燃物的分布特点是:既有直接裸露在空间内的游艺设施, 也有与大空间相连通的酒店内的家具、窗帘和装饰等, 火灾危险性均较高。因此, 分别选定直接裸露在空间的可燃物和与空间相连通的酒店起火, 分析烟气流动对大空间内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

3.2.1 豪华木马起火

根据海洋馆的游艺设计和火灾荷载分布状况, 将着火点选取为休闲广场的豪华木马, 豪华木马含有大量塑料、木料等可燃物, 火源功率较大。为保守起见, 模拟过程中火源热释放功率设定为20 MW。

通过模拟得到海洋馆大空间火灾工况下的烟气蔓延特性参数, 如烟气温度、CO2体积分数、CO体积分数、能见度等, 各参数到达人体耐受极限的时间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各烟气蔓延特性参数均未达到人体耐受极限条件, 由此可以得出, 海洋馆大空间火灾工况下的人员疏散可用时间ASET大于1 800 s。

图3、图4分别为豪华木马起火时300、 900、 1 800 s的烟气灰密度图和烟气温度图。

从图3、图4以及表1可以看出:

(1) 各时刻烟气分层较明显, 烟气没有受到明显的扰动, 烟气分界面以下空间的烟气状态有利于人员疏散逃生。烟气主要蓄积在海洋馆穹顶中央, 大空间起到了良好的蓄烟效果;

(2) 自然排烟口的排烟效果明显, 烟气沉降速度缓慢, 900 s后烟气层高度趋于稳定, 直到模拟结束, 烟气层分界面一直维持在酒店顶部 (36 m之上) 较高的位置, 烟气不会侵扰到与大空间相连通的酒店, 酒店处于清洁空气层内, 与大空间相连通的人员活动面均没有受到烟气的侵扰, 温度没有升高, 人员在大空间内所处环境与室外大气环境相似。因此, 可将大空间视为“准室外空间”;

(3) 自然排烟口的设置位置、开口的设置是合理的, 能够满足海洋馆大空间的排烟要求。

3.2.2 大空间周围酒店起火

大空间周围的酒店客房与大空间之间开敞连通, 选定酒店二层的一个客房靠大空间一侧起火, 烟气通过阳台涌入大空间内部。火源热释放功率设定为6 MW。

表2为酒店起火时海洋馆大空间区域烟气蔓延特性参数。可以看出, 各参数在模拟时间内均未达到人体耐受极限, 人员疏散可用时间ASET大于1 800 s。

图5、图6分别为酒店起火时300、 900、 1 800 s的烟气灰密度图和烟气温度图。

从图5、图6以及表2可以看出:

(1) 酒店客房起火后, 烟气通过与大空间连通的窗户进入大空间内部, 进而缓慢上升至大空间顶部, 由于大空间体积巨大, 具有很好的蓄烟纳热能力, 烟气没有在大空间内形成浓厚的烟气层, 而是弥散开来, 仅在大空间顶部形成了稀薄的烟气层, 顶部烟层的温度为30 ℃左右;

(2) 直到模拟结束时刻, 大空间内仍然只有少量的稀薄烟气, 烟气没有对人员活动面形成侵扰, 人员活动面处于清洁空气层内。与大空间相连通的人员活动面均没有受到烟气的侵扰, 温度没有升高, 人员在大空间内所处环境与室外大气环境相似。因此, 在酒店起火的情况下, 可将大空间视为“准室外空间”。

4 结 论

成都海洋馆体积量达数百万立方米, 属于超大空间建筑体。笔者引入“准室外空间”的概念, 利用超大空间建筑体蓄烟纳热能力强的特点, 解决成都海洋馆大空间的排烟问题。烟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1) 超大空间在火灾工况下, 火灾烟气分层较为明显, 自然排烟效果较好, 模拟后期烟层高度趋于稳定, 烟气层分界面高度始终高于人员活动面高度, 疏散人员一直处于清洁空气层内, 人员在大空间内所处环境与室外大气环境相似。因此, 将超大空间视为“准室外空间”是合理的;

(2) 自然排烟口的设置位置、开口的设置是合理的, 能够满足海洋馆大空间的排烟要求;

(3) 模拟过程中, 超大空间内的烟气温度较低, 完全依靠自然排烟难以将烟气排尽, 还应设置相应的冷烟清除系统, 采用机械排烟系统将火灾后残留的烟气排除。

参考文献

[1]GB 50045-95 (2005年版)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兰彬, 钱建民.国内外防排烟技术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方向[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1, 20 (3) :17-18.

[4]刘方.中庭火灾烟气流动与烟气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2.

[5]李辛夷.大空间建筑火灾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3.

现代陶艺与室外空间环境的契合 篇6

众所周知, 不论是内部狭小的封闭空间, 还是外部广阔的开放式空间, 独立的公共艺术品是最能主导气氛, 活跃环境构成的积极形式, 而作为公共艺术形式重要代表的现代陶艺究竟在环境构成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 起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下面仅就个人的浅见, 谈谈我对此的认识。

“现代陶艺”这个名称是为了与传统陶艺有所区分的一个模糊念。它在我国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 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 但却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这里面当然有一个宣传运作的问题, 但我认为更为主要的原因是迄今为止大部分陶艺创作者的现代陶艺作品仍局限于室内环境, 而以现代陶艺为主体的室外空间形式太少了。在人们的思维观念当中, 由于几千年来传统陶艺根深蒂固的影响, 陶艺的外部环境好象只局限于室内,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一提起陶艺, 人们首先想到的要么是一套宜兴的紫砂泥壹, 要么是一个造型圆润丰满的“玉壶春”花瓶……, 都是局限于室内封闭空间内的, 且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形式, 这种庄重规整、平衡对称的, 且注重器物装饰的传统实用陶艺形式已在人们心里形成了一个种定式, 而作为现代陶艺来讲, 它已经脱离了传统陶艺的羁绊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种种抽象变形的、残破不整的、甚至是用塘泥乱垛起来的“几不类物象”的作品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觉和理念冲击, 它们所强调的是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和对人生的领悟, 追求的是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个人情感方式的表达, 绝大多数作品都减弱甚至是抛弃了传统陶艺所原本具有的实用功能, 更多的是提供一种纯欣赏性的艺术品。因此, 要打破这种定式, 现代陶艺就不仅要在室内空间艺术形式中占有优势, 更应取得公共艺术品的形式, 拓展到更广阔的室外空间, 为更大范围内的人群所认识接受, 这就涉及到现代陶艺这种新的公共艺术形式与室外空间环境的关系问题, 它能否在雕塑、壁画、广告、建筑等储多室外公共艺术形式的夹缝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就要靠现代陶艺本身所具有而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优势。

现代陶艺由于其本身材质的特点以及它的手工特性而更具自然魅力, 更能体现环境与人的亲和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 人类逐渐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工自然,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 现代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新型人工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 金属、玻璃、混凝土、化学纤维……种种代表现代工业文明的, 毫无人情味的物质充斥看整个人类的生存空间, 使人们对生活感到一种压抑厌倦情绪, 深深感到对大自然的疏远, 这时, 以回归大自然的基调为重点, 人们的复自然性增强, 对环境艺术, 特别是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现代陶艺本身材质的特点决定了它能胜任这样的要求。我们都知道, 陶艺是火与土艺术, 这两种介质伴随着人类的产主、发展, 一直走到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仍然离不开它们, 可以说它们与现代人内心的复自然性情感有一种潜在的对应性。泥上是成物的本原, 且一直是人类母亲的代名词。这种陶艺创造主要是语言媒介本身恰能表达人们心理上对大自然的渴望与眷恋, 有胜过其它材料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 泥工具有质朴、沉实的品格, 与金属、塑料、混凝土等冷冰冰的物质材料相比较而言, 更易使人感到亲近。其次, 泥土本身肌理的自然美感是其它任何材料所不能替代的。在中国几千年的陶艺发展历程中, 釉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釉面的好环甚至代为评价一件陶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泥上本身肌理的自然美感得不到充分展现。一直到现代, 由于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 促使人们对传统陶艺进行反思, 才使有别于传统陶艺的现代陶艺得以产生, 釉在陶艺表层的装饰作用逐渐退居于次要地位, 以注重对泥土上本身自然美感表达的现代陶艺作品逐渐占至上风, 使得现代陶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有了相通共融性, 在这一方面有很多突出的例子, 象挪威陶艺家托比思·克日斯伯的作品《碑·妃》就是以一种自然的泥土作形, 然后“乐烧”而成, 作品丰富的肌理变化以及朴素自然的泥上本色与空间环境有一种浑然天成之趣。而当今城市中的一些雕塑, 多以不锈钢、青铜、铁等物质材料制成, 虽然它们也置于人工环境或是自然环境之中, 也能由于本身材质的特点能与自然环境产生对比, 但却难于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联想及亲近情绪, 这主要是由于材料本身的缺陷引起的。由此可见, 注重泥上本身自然美感表现的现代陶艺作品比其它材质的公共艺术形式在环境构成当中更易唤起人们对自然的依恋情绪, 火是现代陶艺除泥土之外的另外一种语言媒介, 它的催化作用使泥土由一种软介质变成一种坚硬的, 持久不变的类石质材料, 使某自然肌理变为永恒, 再由于它的变幻莫测性, 更赋予现代陶艺作品以丰富多变, 自然天成的色彩, 而当前人的环境意识使公共艺术品的色彩成为对环境十分重要的因素, 现代陶艺除了本身具有的泥土本色之外, 尚有多姿多彩, 磅薄淋漓的各种釉色。再加上本身材质的自然美感, 使得现代陶艺作品或斑驳皴裂, 或光洁鲜明, 或士拙朴实, 或抽象前卫使其能与多种室外空间环境形成相协调。

当独立的公共艺术品被置于环境之中时, 与其发生联系的除了空间本身之外, 尚有处于环境空间之内的, 作为欣赏者而存在的人, 当欣赏者与环境中的艺术品发生关系时, 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在形式美感, 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内涵意蕴是否也能与整个环境空间相协调一致。古人云“放于山水之间, 与物与竞”就指与空间环境的协调, 如果其韵味, 内涵与环境气氛相协调, 就很自然地诱导人们引起更深的联想, 达到情与境谐, 假物抒怀的境地, 这样的范例, 古今中外, 不胜枚举, 象我国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艺术就是艺术品与自然界相结合的典范。现存霍去病墓前石刻, 取材全部都用天然花岗岩, 然后稍加雕凿, 刻划而成, 充分体现了石材的天然美感以及粗犷、雄健、豪放的内蕴, 与周围“为冢钟爱祁连山”的丘陵, 亭亭如盖的绿荫相合。当我们进入那空旷之野, 不期然而然地淋浴着一种恒久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当神游于八荒之外。不禁产主了对这位年青将军的敬重之情, 也就是说, 由于艺术品与空间环境的完美结合, 而使我们欣赏者受到陶冶, 产生了审美共鸣。

综上所述, 作为新公共艺术形式的现代陶艺作品不仅要与客观空间环境在材质色彩上, 更应在内容及空间效果整体效应上达到和谐一致, 作品要适应环境条件和人文要求, 体现其内的品格, 在整体效应上要与具体的空间形式以及欣赏者的文化精神素质发生关系。这样才能为环境增景添色, 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共鸣。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一种陈陈相因的风格去适应多样的室外空间环幸境, 而应在继承传统陶艺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创作出具有时代新意的陶艺作品来, 以适应现代人的环境意识。

摘要:作为新公共艺术形式的现代陶艺作品不仅要与客观空间环境在材质色彩上, 更应在内容及空间效果整体效应上达到和谐一致, 作品要适应环境条件和人文要求, 体现其内的品格, 在整体效应上要与具体的空间形式以及欣赏者的文化精神素质发生关系。

少年宫室外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 篇7

少年宫建筑作为中国校外教育类建筑的主体, 既是作为辅助学校来培养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场所, 也是强调个性发展、兴趣发展以及造福青少年儿童未来的天堂。然而, 当前国内的少年宫类建筑逐渐发展成学生的“第二校园”, 家长们只重视给孩子培训课程, 忽略了孩子的身心需要, 导致少年宫外部活动空间的利用率不高, 久而久之, 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忽视了它的功能。虽然少年宫在我国很早就有, 但存在的问题也一直有待解决。在外部空间利用上的研究范畴更是很少, 目前国内针对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相对广泛, 大部分从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区外部空间两个方向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相反, 国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相对重视, 实际落实的项目也比较多, 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2 少年宫室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要素分析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游戏是一种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教育”[1], 对于儿童来说, “玩乐”是他们的天性, 所以相应设计以少年儿童为服务主体的建筑时, 有必要考虑户外活动的场所。

2.1 户外空间多样性设计

通过对哈尔滨市少年宫的调研发现, 建筑对于外部空间的合理利用上存在一些问题, 外部空间过于空旷, 可以依稀看到孩子们在空旷的地面上用粉笔涂涂画画的现象。只在临近少年宫室内入口处设置一些零星的座椅供家长和孩子休息 (见图1) 。

由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为代表的教育家坚信环境能够刺激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兴趣[2]。所以, 少年宫建筑合理设计户外空间, 既是培养少年儿童丰富的情感, 也是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设置室外活动空间的益处在于可以在开敞的空间让儿童更好地接触自然环境, 呼吸外面的空气, 适量的儿童户外活动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少年宫也同样, 家长可以在等待开放的空闲时间或者培训课结束后带着孩子放松一会儿, 劳逸结合。但当代的儿童游乐设施过于传统化, 墨守成规, 对此, 增添户外游戏的创造性是未来少年宫设计的必然。外部空间的设计应尽量减少简单的滑梯、秋千、跷跷板等千篇一律的游戏设施, 应考虑带给儿童多种创意性功能的户外活动空间。

2.1.1 科技空间

在少年宫成立天文爱好活动的组织, 搭建可拆卸的室外观测星象的平台, 孩子们可以通过望远镜进行观测, 建造这样的户外空间, 既满足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也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1.2 节能环保空间

环保理念要从儿童开始建立, 可以将一些风力发电的装置模型设在户外, 或是在室外直接设置小型发电装置, 像太阳能板等, 儿童通过亲身体验和了解, 既加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又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 东北有些地区就可以建造风能知识教育的少年宫。

多样性空间对于少年宫外部空间研究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 根据不同规模的少年宫进行不同的户外创意空间设计, 可以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 使他们对少年宫不再抵触, 让孩子释放天性, 发挥动手能力, 培养探索精神, 为他们的活动提供了多种选择。

2.2 生态景观设计

儿童在成长阶段对外界事物处于敏感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视觉、听觉以及嗅觉等都接收到不同程度的刺激, 对外界有种独特的新鲜好奇感。一段有关儿童户外场地状况的文章表述是“大部分现有的儿童游乐场地都还停留在沥青铺面阶段, 游戏设施也为五金店里的器材, 这里很少看到草坪、树木、鲜花、动物以及其他美好的事物, 儿童越来越多地生存在这种粗糙、荒凉、硬质表面铺成的荒漠之中, 这种安静整洁的方式扼杀了玩耍的乐趣。”[3], 在室外引入自然因素, 草丛、灌木、水体、树木是丰富儿童感知能力的最好方式, 这些自然景观会在不同的气候、季节、温度下产生相应的变化, 是儿童最好的自然教科书。然而现在有些少年宫虽都满足相关的绿化景观要求, 但设计者以成人的角度用以往的绿化模式进行生搬硬套, 缺少吸引力。

对调研的案例可以看出, 外部空间在景观设计上考虑人文意义, 大面积的种植丁香花, 丁香花是哈尔滨市的市花, 在植物物种搭配上也比较合理, 灌木较多, 乔木高度适中, 符合儿童尺度设计。

有趣的生物会更吸引儿童, 一些形状奇特、习性特殊的植物引入到室外景观中, 会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儿童在不同季节观察不同生物的习性特征, 会对大自然更加亲切和爱护。在植物配置上按照植物生态与造景相结合的原则, 达到草坪、灌木、乔木搭配;丰富植物种类, 使植物群落复杂化, 有利于维持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另外, 挑选植物的同时, 避开那些根茎带刺, 绒毛较多, 味道刺鼻的植物, 并且考虑设计一些低矮的景观小品进行装饰, 利于儿童攀爬、活动。不同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 在考虑当地气候变化的同时, 应结合儿童视角的景观分析要素进行设计, 有效地避免了现代少年宫所出现的诸多问题。

2.3 色彩丰富性

色彩对于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适当使用色彩的搭配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他们甚至会对色彩产生联想, 比如红色会想到苹果, 黄色会想到香蕉, 蓝色会想到天空等。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色彩, 不宜太过花哨。依据儿童的色彩心理研究表明, 色彩与儿童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关联, 色彩环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情绪、心理, 甚至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与发展[4], 可见色彩对于儿童的重要性。

根据调研发现, 哈尔滨市少年宫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外部空间上都没有色彩突出的地方, 因建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属于砖木结构,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华丽的装饰线条和雄伟的柱式更博人眼球, 不合适有过多鲜明的色彩, 但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上也缺失属于儿童类建筑本该有的明亮颜色, 放眼望去, 与其他办公、商业等建筑无异。对此, 应在不打破建筑整体协调性的同时, 点缀一些色彩亮丽的标志物, 例如在主入口不够明显的大门处设置一块带有纯色色彩的标志指向;设置有颜色的室外休息座椅;添加尺度较小但有明亮色彩的小品等, 都起到了增添少年宫活力的作用, 也不会破坏整体建筑的协调感。

2.4 安全性

其实, 大部分类型的建筑都强调其安全性的作用, 但儿童类建筑的安全性对于设计的要求上更加重要, 他们对安全意识较成人弱, 稍不注意甚至会发生自行性行为的伤害。研究表明儿童不适当行为也是正式场所事故的重要原因, 李 (Lee, 1979) 提出, 21%的事故是由于儿童不正确地使用设施造成的[5]。

有些少年宫场所是相对封闭的, 有些是近乎开放的, 像哈尔滨市少年宫, 对整个场地是围合状的, 对于儿童来讲起到一定的安全作用, 一般在少年宫外进行的活动, 要有家长的陪同, 要把儿童游戏的场地设计在家长可以看到的区域, 也就是说, 可以在设置户外休息座椅的时候考虑围绕游戏场地来设计, 保持孩子的一举一动出现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另外, 在考虑设计室外活动空间多样性的同时, 要遵循相关规定和条例, 满足安全方面的要求。

3 结语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儿童的良好教育, 少年宫充当着一个协同学校进行基础教育的场所, 兼具文化性、娱乐性、科技性、艺术性及创造性的空间, 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尤为重要。然而, 国内正在使用的少年宫还存在很多问题, 相关少年宫建筑的理论研究还有所欠缺, 本文通过对此类建筑的调研, 偏重于室外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 分析并总结了解决方法, 在此仅作为抛砖引玉。

总之, 摒弃对少年宫仅仅做为“培训学校”的观念, 全方位地发展活动空间, 以儿童的视角出发, 关注儿童的室外活动, 创造一个真正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少年宫室外活动空间, 是未来少年宫外部环境建设的目标。

[ID:003483]

参考文献

[1]彭畅琳.城市儿童公共活动场所的环境行为研究[J].山西建筑, 2008, 34 (20) :42-43.

[2]毛晨悦.从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公园谈儿童室外活动空间要素[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3 (4) :28-31.

[3]蒋玲, 潘明率.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小尺度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 2015, 33 (8) :75-78.

[4]陆歆.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少年宫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1.

建筑室外空间 篇8

1.1 空间环境单一且与社区景观不协调

社区室外体育设施基本上在社区绿化中隔离一块地块, 设置简单的金属或者钢结构的体育器械, 如跷跷板、扭腰器械、腿部器械、臂部器械等。场地无景观设计, 缺乏空间层次, 与社区绿化景观不协调。

1.2 空间环境无防护设施

2/3社区的室外体育设施场地未铺设塑胶, 无防滑设施;儿童游乐设施无安全防护, 如防护墙面、沙堆等;球类设施无安全护网, 无法防止球砸人;体育设施标识不清。设施场地建在路边且无安全隔离和围护, 小孩易受过往车辆的伤害。同时, 社区室外体育设施场地无噪声隔离设施, 扰乱社区低层居民的生活。

1.3 空间环境缺少精细化设计

社区体育设施空间环境缺少精细化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无障碍设计缺少, 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不便;

2) 未根据使用者身心需求精细化设计, 如儿童游乐场, 缺少趣味性, 环境色彩灰暗, 不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3) 室外体育设施空间位置不精细, 如老年人活动场地距离住宅较远, 路线不畅, 光照条件差;

4) 空间环境辅助设施设计不精细, 如90%的社区室外体育设施无夜间照明设备、无休息座位、垃圾桶等。

1.4 空间环境管理维护不到位

据调查, 由于过度使用, 设施场地和器械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如地面铺装缺失、垃圾桶被盗、照明设施损坏和卫生差等。

2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城市社区室外体育设施类型丰富、种类繁多, 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性别、职业背景等, 在体育设施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在社区体育设施空间环境中, 重点考虑老人和小孩的安全性需求, 提供可感知的安全环境, 在位置选取、空间营造、设计细节上, 从人最基本的身心需求设计。

2.2 无障碍原则

为了使老年人和残疾人能够拥有便利的体育锻炼健身环境, 在进行体育设施空间环境塑造时需进行无障碍的设计, 通过特殊的设计手法来减少老人和残疾人的行动障碍。

2.3 易于交往的原则

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时, 在大的活动空间的边缘设置小型、半私密、静态的空间以满足老年人闲聊、打牌, 父母在看护孩子玩耍的同时交谈的需求。

2.4 景观观赏原则

社区室外体育设施空间环境是社区人居环境的一部分, 是社区内为数不多的开敞空间, 亲近自然可以带来身心的释放。如社区体育设施空间环境设计更加接近自然, 利于景观观赏, 将是每一个居民的幸福。

3 城市社区室外体育设施空间环境设计要点

3.1 布局选址

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和儿童的游乐设施可以安置在楼与楼之间的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可以选择近住宅的地段, 考虑有一定私密性。儿童游乐设施应布置在相对远离住宅的地段, 避免噪声危害居民。青年人体育设施设置在社区的边缘地段, 主要强调体育活动的内容、配套设施的档次。

3.2 空间构建

社区室外体育设施的空间构建着重研究“人的个体需求”与“对应设施空间”的互动关系, 充分了解人的活动行为特征、人的活动规律以及对设施的要求, 综合考虑社区体育设施的空间构建。

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结构, 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可分为儿童期、青少期、中青期、老年期、情侣等, 针对不同的群体的行为特点提出相应的空间设计策略 (见表1) 。

3.3 构成要素设计

社区室外体育设施空间环境的物质要素有:底面、围合物、环境主体标志物, 这些物质要素构成的空间具有尺度、形状等空间要素。

3.3.1 构成物质要素设计

1) 底面。

底面指的是地面或者屋顶的楼面, 是活动或者驻足的基础, 它对空间有限定的作用, 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对运动性较强的体育设施场地如球类设施, 地面需要平整的软质材料来铺装, 以防止运动伤害。儿童游乐空间可以利用沙堆、色彩鲜艳的塑胶、草坪来铺装。老年运动场地地面需要铺装平整的软质材料。

地面高低的起伏变化, 可以界定不同的空间领域, 增加空间的层次和韵味, 如果能够在场地中遇到自然的地形, 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 可以大大简化儿童游乐空间和中青年休闲空间的塑造。

2) 围合物。

社区室外体育设施景观环境的围合物主要有:绿植、水体、道路、起空间限定作用的小品。

a.绿植。

绿化是社区室外体育设施空间环境必不可少的设计要素, 设计中不但可利用绿植作体育设施、游戏设施、休闲座椅、景观小品的背景, 还可创造自然状态的体育运动环境, 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在植物的配种过程中, 不但要选择不同高度的植物进行错落地布置形成丰富多彩的立面效果, 还要根据设施使用对象的尺度和心理进行不同树种的选择, 如儿童游乐场地可以选择体态中等的果树, 冬天接受到阳光, 夏天遮阳, 可体验四季交替生命成长。树种选择上, 不能选择有刺、有毒或者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 要合理配置, 营造出色彩丰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自然环境。同时, 在接近住宅的体育设施周边, 种植一定数量的高大乔木以防止噪声对于居民的影响, 起到改善空气的质量、营造接近自然的健身休闲环境, 净化空气、调节温度湿度的作用。

b.水体。

在社区景观的设计中, 水体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社区室外体育设施空间环境的营造, 可以通过人工的溪流、沟渠、池塘、水池和喷泉来实现, 形成逼真的自然水环境。

3) 环境主体标志物。

社区室外体育设施空间环境的主体标志物包括:纪念碑、雕塑、水景及绿景等。主体标志物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色彩不同、材质不同, 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所以必须根据其形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来设置, 注重趣味性、娱乐性的有机结合。

3.3.2 空间环境要素设计

1) 空间环境的尺度。

社区室外体育设施空间尺度是否适当是其空间营造的关键问题之一。如果一个大空间里放进一个小尺度的设施或者小品, 会使得空间变得不亲切和空洞, 比如较大的空间里放进儿童游乐设施, 这会使儿童的心情不能放松, 甚至产生恐惧感。

2) 空间环境的形状。

空间环境基本是围合物与地面形成的, 主要是地面形状, 其次是立体剖面。圆形有聚集感、围护感和安全性, 通常使用在儿童游乐场地和老年人活动场地。不规则体育锻炼空间使人感到刺激、兴奋, 可以使用在轮滑运动场地。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健身和保养, 一味强调体育设施数量的建设, 却忽略了质量建设。一个人体育锻炼是否愉快有效, 往往取决于社区室外体育空间环境的质量。社区室外体育空间环境的影响因素众多, 要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特性及使用要求进行分类, 塑造符合使用者身心需求的、健康的、舒适的体育锻炼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柏, 马库斯·卡罗琳, 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王建国, 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 2001 (7) :41-46.

[3]托马斯·古德尔, 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建筑室外空间 篇9

空间在叙事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作为一种叙事文学的小说,在构成其文体特征的诸要素中,故事情节与人物是最主要最活跃的部分,但不论是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展开,还是人物的各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2]同样,空间元素在电视节目的叙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环境本身构成节目看点

在室外进行节目的拍摄和制作,那么场地的选择就尤为重要。场景是构成空间复合体的一个基本单位,与地质层面相关的场景就成为地点。“时空包含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而其中的空间场景,在阅读效果上给读者的印象往往超过了时间。空间场景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作为小说情节结构要素之必不可少,而且其本身往往也具有特殊的意味。”[2]我们从室外真人秀节目中不难看出,编导对每期节目的地点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尤其是野外体验类节目中的自然风景地,本身就构成了观众视域内值得欣赏的点。比如最近备受欢迎的《爸爸去哪儿》中,每一期的活动地点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二期拍摄地灵水村,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第三、四期拍摄地宁夏沙坡头,沙漠浩瀚、骆驼成群,风景自是令人心旷神怡。第五、六期拍摄地云南文山普者黑,山清水秀,处处充满着彝族古老原始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样的景致选择本身就给观众带来向往,更别说携着可爱的宝贝,体验天伦之乐。

电视是以图像和画面作为表达手段的媒介,以优美、丰富的环境内容作为节目背景不仅能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画面美感,同时也能扩展受众的认知空间。因此,空间或者说某一个独特的区域空间也给予了真人秀节目策划者或编导以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2 空间转换促成系列叙事

“系列剧是指每一集中的主要人物都相同,但每一集要完成一个不同的故事……连续剧的主人公虽然也相同但是故事情节是连贯的,一般有多条情节线,一集一集地接下去。”如果在不改变节目参与嘉宾的情况下来维持节目的生存,就可以在空间上下功夫。像《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爸爸去哪儿》这些室外真人秀节目呈现的就是类似于系列剧的的叙事模型。因为电视节目的播出受到时长的约束,所以,虽然一集节目有时候会分多期播出,但总体来看,《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爸爸去哪儿》这类室外真人秀节目可称为系列节目。节目每期基本上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暂时达到一个叙事终结,下期节目又出现新的任务和场景,但参与人物不变。

可以说,空间运动与变化的方向和轨迹构成了语言及其传达的信息在叙述过程中的先后次序,即文本的线性时序,使得节目能够一集连续一集的发展下去。例如《爸爸去哪儿》,节目每换一个地点都可以此构架一集节目内容,空间内容给节目提供了大量发展元素,不断扩展题材广度。而在封闭的演播室内,参与主体的活动主要限定于特定舞台之上,观众视点主要集中在舞台之上,除此之外,视域内没有其他丰富的内容。所以若没有空间内容做支撑,节目就仅能靠人物和游戏等文本内容来吸引观众。

3 原生态空间环境使“秀”更真实

电视真人秀节目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人物活动范围也是在事先框定好的空间内。虽然游戏场景都是经过加工的,但所谓的加工只是在原生态的自然或生活空间基础上为游戏需要而进行的简单改造,并没有影响全局空间的性质。比如在《爸爸去哪儿》中,每到一个新环境,节目组都会对嘉宾们的住所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和布置,以满足游戏进行的需要。在这种几乎保持原生态的空间环境中,人物的活动不受舞台、灯光、观众等演播室元素的影响,可以在身体和心理双方面得到放松,因此其表现也更真实。虽然面对摄像机时,人物心理总会产生一些压力,但这种情绪在习惯之后会慢慢减少甚至消失。

原生态的生活空间或自然空间是人们最易于适应的环境,即使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一旦熟悉之后,仍可以参照个体之前所处生活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和思维逻辑来活动。而这在演播室内、在舞台上是无法做到的。舞台提供给嘉宾的就是一个“表演秀”的地方,着装、行动、言语等都要符合“舞台”场合。这种舞台意识往往会使选手或因紧张或因隐瞒而不能真实表露自己。相反,室外空间的开阔和自然使选手挣脱束缚,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忘却背景因素,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

4 空间文化与人物相互激化

人是属于特定空间内的人,空间“会将它随身携带的价值强行赋予每一个被该空间框架、被该空间胁持的人。具体地说,就是要将这种特定的价值安放在每一个的‘自我’内核之中,强迫每一个人对这种性质的‘自我’进行认同。”而一旦人离开该空间进入另一空间时,其“自我”认同便被瓦解,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和磨合,才能重新建立在陌生空间的“自我”认同感。这种“自我”与空间的磨合交锋,就是空间与人之间的矛盾建构。《变形计》中,就运用了人物与空间的置换来建立矛盾,使节目叙事情节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例如在《阳光的背后》一集中,城市少年李鑫初到山村,对湘西山村风景的好奇以及少年吴龙生家与吴爸爸一家因相互不理解而出现冲突,给接下来的节目制造了悬念。对同样被置换到城市的山村男孩吴龙生来说,城市的空间文化与“自我”形成强烈矛盾,在他眼里,处处充满新奇。活泼有趣的课堂、琳琅满目的商品、丰盛可口的菜肴等,已在主人公的视域里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效果。

“当处于熟悉的环境中时,我们知道应该怎样行事。我们对待非常熟悉的人的方式与对待陌生人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爸爸去哪儿》的第一期中,初来到农村的张亮儿子天天不习惯农村的环境,一度要“离开”,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人物反应成为节目看点,展现出孩子们的天真和可爱。空间与人物就这样相互激发起一系列矛盾点,推动着节目叙事不断进行。

室外真人秀节目之所以容易受到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有效突出了空间叙事的部分,使节目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具有立体感的作品,这样,受众的视域点可以得到调和,避免视觉疲劳。

摘要:之前热播的两档综艺节目——大型商战真人秀《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及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在中国荧屏掀起了户外纪实类真人秀的热潮,并以冠军级的收视率佐证了受众的热情度。不管是早前受到好评的《变形计》,还是日前受捧的《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及《爸爸去哪儿》,户外空间元素对真人秀节目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关键词:室外,电视真人秀,空间叙事

参考文献

[1]刘利群,傅宁编.美国电视节目形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3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筑室外空间】相关文章:

室外建筑09-09

建筑室外环境07-05

室外公共空间06-26

构建和谐居住小区室外空间05-03

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设计论文04-28

室外管网06-20

室外工程06-23

室外婚礼流程04-10

室外联谊策划07-10

室外环境优化07-04

上一篇:奥运经济背景分析下一篇:技术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