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特点

2024-05-26

生产特点(精选十篇)

生产特点 篇1

关键词:大众传播,点对面的传播,拟态环境,大众传播的功能,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

大众传媒包括书籍、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六类,实际运用“大众传媒”这个概念时,更多地是指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类大众传媒。

一、大众传播的传播特点

大众传播远没有人际传播那样无处不在,但在现代城市,大众传播是互联网传播形态普及之前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大众传播的显在和在社会中的影响而言,它远大于人际传播;在一定意义上,大众传播亦是一种以社会作为空间的最大规模的组织对外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三个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公开的社会性传播活动,大众传媒传播私密信息,属于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二,其基本传播路径是“点”向“面”的传播(图1),“点”即专事这种传播活动的大众传媒,而“面”是分散的、不确定的多数(大众),通常从几万受众到数百万,甚至数亿受众(例如全球性体育赛事的电视现场直播)。只有通过科学的受众调查,才可能了解媒体的受众群的大体情况。

第三,信息主要由“点”(大众传媒)单向流动或辐射到“面”,反馈是偶然的、延时的。

进入网络时代后,大众传播的概念受到挑战。网络传播是以个人通讯为基础的传播平台,提供虚拟界面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无组织的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叠加起来的整合传播。尽管如此,大众传播在目前的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大众传播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16世纪开始,社会信息需求逐渐规模化,印刷技术普及,交通、语言、文化等条件逐渐完善。19世纪中叶,廉价报刊作为第一种大众传播形态出现在世界上。20世纪内普及的电影、广播、电视等媒体形态,把大众传播发展到极致,从20世纪末开始,大众传播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迹象。

(二)大众传播提供了以真实环境为临摹的“拟态环境”

如何认识大众传播?我们可以看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关于“洞穴”的喻证。他谈到有一群人居住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出生时起就被铁链锁在固定地点,甚至连脖子也被锁住,不能回头或环顾,只能面壁直视眼前的场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人举着各种各样东西走来走去,火光将这些人的动作和拿着的东西投影在囚徒面对的洞壁上,形成多样的、变动着的影像。囚徒们一生都犹如在看皮影戏,他们不能相互观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也不能回头看到造成影像的原因,他们都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像就是真实的事物,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仿佛这些影像就是真实的人、动物和植物。[1]洞穴的环境可用图2表示:

撇开柏拉图赋予“洞穴人”的哲学寓意,从人们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情况看,大众传播时代人们的处境与那些“洞穴人”类同。我们看到的客观真实是通过传媒所框限的“传媒真实”。大众获取传媒发布信息时的状况,如囚徒们受到的种种束缚和限制。虽然有些传播学者强调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能动性及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但对分散的大众来讲,面对组织化的大众传媒,他们的主动性显然是苍白无力。

现在通用“拟态环境”来描述大众传播营造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媒通过对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它一方面向人们提供了新的信息,同时亦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麦克卢汉就此指出过受众的感觉假象:“读报纸的人不是把报纸看做高度人工制造的、与现实有对应关系的东西,他们往往把报纸当做现实来接受。”“对于看电视的人来说,新闻自动成为实在的世界,而不是实在的替代物,它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2]因此,强调大众传媒告知受众的仅为“拟态环境”,对于认识真实的世界是必要的。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Merton,1910-2003)认为,“文化事项是否都一致地对作为一个系统的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履行功能应是一个经验问题,而不是一个公设。实际上对不同的系统,社会或文化事项都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果。它们既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或者是无功能的。”[3]这一点对认识大众传播的功能不无启示。大众传播是社会大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信息系统,执行着黏结社会各系统的功能。作为系统必然存在着层次之分———这一点往往为论者所忽略。

作为社会系统之一的大众传播的功能不具有自足性,而是与社会各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的利益交合。因此,大众传媒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关于大众传播的功能需要较为辩证眼光和视野。

下面所述的大众传播的主要社会功能,较多地采用了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于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于1949年、传播学者查尔斯·赖特(Charles R.Wright,1929-)于1959年的论述。

(一)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特别是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其它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发挥。人们对目光所及和亲身感触之外世界的了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仰仗大众传播来提供,这就是大众传播的社会有用性,也即其功能。由于人们对这一功能的利用太过熟悉和依赖,所以反而熟视无睹,往往被人们忽略。现在互联网传播正在逐渐包融大众传播,但大众传播这种“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社会的普遍需求,因为即使传播技术给予了人们主动寻求信息的简便路径,人本能的惰性会促使多数人宁愿等待别人“喂食”。

(二)监测环境

大众传播每天都要把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告知周遭,有自然发生的,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层面的关涉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的事实。于是大众传播客观上起到了拉斯韦尔和赖特都提到的监测环境的功能。他们认为,大众传播能够对人们身处的世界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为人们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预警,为人们的决策应对提供信息支撑。因此有人把大众传媒比喻为社会的瞭望者。马克思也是这个意义上,把报刊视为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无处不在的眼睛。[4](图3)

小到白菜为什么涨了一毛钱,大到9.11事件、“伊斯兰国”在各地的暴行,人们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知道周围和世界发生了什么,百姓会受到什么影响,国家会受到什么影响。这个大众传播的功能像使命一样,激励着很多传媒的记者,用他们的笔和镜头,甚至用鲜血和生命作代价,为人们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一功能肯定了大众传播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正面意义。不过,“过度强调危险和威胁,便可能导致社会的恐慌。……过多地接触那些不寻常、不正常、极特殊的‘新闻’,还会导致受众毫不了解社会上平常、正常、普通状况的后果。”[5]这一点对于大众传媒如何把握报道的平衡具有警示意义。

(三)社会协调

拉斯韦尔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赖特则从社会学的角度使用“协调与规定”来定义这一传媒的功能。

人们需要传媒的信息来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调整。大众传播让人们纠结于更多的关系之中,同时也有效地协调着人们的关系。大众传播在社会中执行联系、沟通、协商的功能,因为除了信息告知外,它还要“解释”。对这一传媒功能的认识,已经渗透到日常的传媒工作中,特别在“新闻评论”、“解释性报道”等新闻文体的制作中,这种认识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前提。然而,大众传播有可能受到各种权力组织、利益集团直接或间接的操控。面对大众传媒对事实的报道和解释,作为接受者的大众需要具备媒介素养,警惕传媒的误导。大众传媒主观性的信息导向,长此以往不利于培育理智的公众,一定程度上压抑或弱化了受众的创造性。

(四)文化传承

拉斯韦尔和赖特对大众传播的文化传承功能从不同视角分别做出了“社会遗产传承”和“社会化”的界定。

文化通过传播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早期的家庭、教会、学校等是人类文化培育和传承的重要形式。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承担了社会表层范围的文化传承责任,相当程度上,大众传播代替了传统的社会化机构执行着文化传播和文化守护的功能,文化、礼仪、道德规范等通过大众传播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人们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大众传播具有大量复制和迅速处理信息的优势,可以满足信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再社会化”和“终身学习”的要求,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不过大众传媒按照工业流程生产,内容浅显,尤其是电视,为争取更多的受众而自觉削低文化准入门槛,任何高层次的文化作品要想适应大众传媒的传播,就得屈尊俯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大众审美能力的弱化。这意味着大众传播的文化传承功能有时反而可能销蚀整体的传统文化结构,因此专门的精英文化机构———诸如学校、科研机关和社会智囊团等———在继续其传统的文化传承功能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执行着对大众传播承载的大众文化的批评和监督职能。

(五)提供娱乐

娱乐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对娱乐的追逐属于“本我”层面,“本我”唯一的运行机制是躲避痛苦、寻求快乐。[6]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1902-1989)(图4)在《传播的游戏理论》(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1967)中提出,传播的目的不是完成任何事情而只是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的部分。[7]这些说法为大众传播从事娱乐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受众心理依据。另一方面,出于对娱乐生产的成本节约以及娱乐传播的政治机会主义考虑,统治集团也更倾向于发挥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总体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繁荣,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这些都为大众传媒娱乐功能的显现提供了条件。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赖特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娱乐的内容选项,是目前大众传播媒介集团赢利的主要路径,潜在地造成下面提到的“社会麻醉”的后果。

(六)赋予人和事物知名度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他们认为,事实、人物、商品、意见等一经大众传媒的报道(包括负面报道),就会获得一定的知名度或社会地位。这与大众传媒处于为数有限的信息源地位,以及大众对传媒内容生产的神秘感有关。正面的事物,会带来正统化的效果;负面的事物,虽然形式上被定义为“恶”,但恶名在现代社会却也有“明星”效应,而且对社会带来更大的威胁,因而传媒对恶人恶事的报道应适度,不要给他们造成“出名”的传播效应。

社会地位的赋予功能与大众以受到传媒关注为荣的心理有关,这是一种客观的传播效果,不过往往传媒出于操纵(往往以顺应的方式)大众的目的,通过聚焦和放大事实,有意识地制造出各种“明星”供大众追捧。因此大众也需要具备媒介素养,对传媒塑造的各种形象和典型保持一定的警惕。

传媒报道事实,总要告知事实和事实中涉及的人物、事物是什么,这也是一种“赋予”或“命名”。如果不遵循客观性原则,会造成对大众对事实、人物、事物认识的偏差。例如2009年6月10日,一位88岁的美国二战老兵开枪打伤一位纪念馆的保安。仅根据这个纪念馆是“华盛顿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有的报纸便做出“88岁新纳粹华盛顿酿血案”的头版大标题。显然,这种对事实的命名是违反职业规范的。《人民日报》当时的标题做得很规范:“华盛顿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发生枪击案”。

(七)“麻醉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还提出了传媒的“麻醉功能”。大众传媒以庞杂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占有了大众有限的休闲时间,导致人们疏远了很多传统的社会关系,使他们没有时间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鉴于大众传播受到各种权力组织、利益集团直接、间接的控制或影响,加上“公共关系”技巧,传媒对现存社会制度基本是维护和宣扬的,从而给大众造成“存在即合理”的美好幻象,大众媒介持续不断的宣传会使听众、观众和读者完全失去辨别力并且不假思索的顺从现状。“先进的大众传播工具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8]

三、大众传播产品的生产过程

大众传播的产品是纸质的报刊或广播电视节目,形式上与一般商品生产过程一样,存在着生产流程。具体的传媒组织利用机械化或数字化的制作、复制技术,进行日常化的连续信息产品的制作发行(播出)活动。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的无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是大众传播生产的原料,传播者依照一定的业务规范对其进行筛选,制作成适合传媒传播的信息产品,然后传播出去。

大众传播产品的生产流程大致遵循这样的线性模式:对刚才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事件)的选择或选题来源(非新闻类节目)→确定新闻报道角度或选题抉择(非新闻类节目)→采访、调查或创作、策划(非新闻类节目)→写作或制作→编辑→多道审查(业务流程性质的,还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出版或播出的各种程序(出版包括发行和配送,播出包括接受器的设计、生产、销售和不断的技术改进等等程序)。

(一)影响大众传播生产流程的因素

大众传播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对大众传播的整体造成影响。

1. 显在的影响因素。

在大众传播的生产流程中,显而易见的影响来自传媒记者、编辑。在那些不足以影响传媒组织利益的常规新闻报道和节目创作中,他们拥有较大的自主性空间,属于他们个体的知识能力、文化背景、价值信仰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传播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即使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或同一类型的节目,也会有较大差异。

2. 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与社会其它系统之间存在不断的互动,来自大众传播流程之外的影响纵横交错,十分复杂。媒体对那些与传媒组织利益正相关事件的报道,往往与事件本身大体一致,反之则会出现遮蔽、简化甚至扭曲的情形,这里反映出的是传媒组织、社会各种利益集团、政治权力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3. 对大众传播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传媒组织。

传媒组织的利益取向决定了传媒的生产方式和内容的生产。传媒组织的架构设置也会对大众传播造成影响,商业化传媒组织往往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比如独立经营、连锁经营、集团经营、交叉经营等。每一种经营方式都对大众传播产生影响,比如对集团化经营的媒体来讲,利益一体化会不利于多元观点的共生。

4. 传媒之间的竞争影响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

一般来讲,传媒之间的竞争会提高新闻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整体大众传播业的服务质量。但过度的竞争可能导致新闻的进一步肤浅和琐碎。由于一味争抢新闻,传播者没有时间对新闻进行全面、深刻而理性地分析,不能在随后的新闻报道中对先前的报道进行反思和完善。传媒过度竞争造成的另一个结果是新闻的同质化。不同的传媒一窝蜂地追逐相近的新闻源,因而淡化了选择新闻的创新意识,瓦解了新闻应有的深度,新闻的多样化变成了同质化。

5. 传媒形态的特点也会影响大众传播的内容和传播过程。

报纸适合表现一些深度的、思想性的东西;而对电视而言,那些不具有情节性的事件就容易被忽略,从而造成电视传播内容的表面化和相对肤浅。

(二)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源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大众传播在150多年来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闻生产的业务规范,这些规范构成新闻生产中的各个必要环节。对事实进行选择是新闻生产的第一个环节,因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事实,大众传媒的版面或时间是很有限的。在实际操作中,传播者必然得有一个关于“什么是新闻”的认识,以及新闻价值或宣传价值等选择标准,以便对事实进行甄别和选择。这个选择过程很重要,对事实的新闻价值估量错误会直接影响传媒的正面影响力。

新闻价值的一些标准有利于记者迅速地判断事实,组织采访和制作新闻。不过这种选择标准不是唯一的,还会有宣传价值、法律、社会道德、职业规范和对整体形势的权衡等其他选择标准的考量。例如大众传媒关注重大事件是应有之义,但若所有传媒对同一个事件不约而同地过度关注,则可能损害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在那些划时代的政治事件或体育竞赛中,传媒集中几乎所有篇幅或时间来表现那些超凡魅力的政治人物或明星们,这类情形被传播学者统称为“媒介事件”。[9]表面看起来报道极大丰富,但其他关涉社会利益的重要事实,就可能在这样的“媒介事件”挤压下被人们忽略,实际上是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变得单调了。

显要人物身上出新闻,这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正因为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具有显著性,所以只要是领导者参加的活动就拥有了成为新闻的合法性。各种明星也具有显著性,所以他们几乎所有的行动和言论就有资格获得大众传媒的追逐。然而,一旦事情做过了头,特别的政治新闻人物充斥大众传媒,逆反效应不会产生。。

冲突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然而,若唯冲突才报,那些平缓发展而意义重大的新闻就会被忽略。美国纽约大学哲学系教授杰米森(Dale Jamieson,1947-)曾观察美国白宫记者采访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Hilary Clinton)讲解保健计划,即使她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并对反对者的论点加以说明,记者对此无意聆听,他们不断交头接耳或传递纸条,但当希拉里批评共和党某位政客时,记者们立刻振笔疾书,开始建构“第一夫人攻击政敌”的新闻文本。[10]

在新闻生产的环节中,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这就是新闻来源。记者的视野和活动能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历。在大众传播中,大部分新闻不是来自记者的独立发现,而是由新闻来源提供。台湾新闻学者郑瑞成就新闻来源专有一段分析:“广义的消息来源,泛指能作为新闻素材的任何资料。这些数据是新闻工作者透过人物访问、汇集之档和观察所得。其中人物访问(以口语资料为主)是最常运用,也是最重要的新闻来源。所以狭义的新闻来源,单指人物而言。”“其以角色可分为当事人(undertaker)、举事人(promoter)、评论人(commentator)……所以在整个新闻制造过程中,消息来源人物是原始的守门人(primary gatekeeper);他们最常藉近用传媒的机会,筛选、宣扬与己有利之信息。”[11]显然,新闻来源是人,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有利益追求,他们不会白白向记者信息,比如记者对官方新闻源的依赖就有利于政府对信息的控制。传媒的新闻生产中,不可忽视新闻来源的影响。但只要使用身外的新闻源,就可能受到它的影响,对此当事记者对新闻源的意图要保持警惕。

记者为了显示媒体的中立姿态,常在新闻的行文中使用“转述者”、“专家指出”、“调查发现”、“权威人士透露”、“消息灵通人士说”之类的托词。这可能是记者在使用匿名新闻源,或者是掩饰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或者是对自己采访作风差的遮掩。这样的表达是不规范的,只能在保护匿名新闻源的名义下偶然使用,专家要有姓名,调查要交代技术指标。

注释

1[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72-273.

2[2]埃·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7.

3[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57.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1卷179页、第一版6卷275页(译文有改动),人民出版社,1995,1961.

5[5]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48.

6[6]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18.

7[7]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7.

8[8]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传播学简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60.

9[9]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

10[10]Fallow,J.(1997:143).Breaking the news.New York:Pantheon Books.

生产服务班组特点简介 篇2

生产服务分公司现有职工280人,下设11个基层支部,班组 40 个,班组人员 431 人,班组类型包括施工作业、产品生产、服务型、生产保障型班组,今年以来,分公司继续以创建“五型”班组为重心,充分发挥班组在分公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 学习型方面

班组各岗位员工始终坚持学习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岗位工作,炼就过硬的岗位技能。把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心倾向于工作实际,年轻的新员工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更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把操作规程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工作实践,泥浆站配制班作为油田井喷失控抢险单位泥浆站的核心班级,担负着应急储备泥浆的生产和维护、销售等重要任务。他们多次改革创造新,为公司和协作单位共同研制出集搅拌、性能测量、倒阀、定量装罐、辅助泊车等多功能一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站里的工艺流程全部实现自动化。从原来60年代落后的生产工艺,直接提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与改造前相比,装车效率提高78%;每年节电46万度,节余17万元;节省人工成本62万,经济效益与上年相比提高了15%。

二 安全型方面 认真组织班组员工学习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将安全管理,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严格按照HSE体系要求,全员参与危害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做好安全应急预案,做到安全应急预案的演练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综合厂三个班组始建于2006年1月,产品生产班是为钻井队生产粘砂套管的班组。年生产能力70万米左右。综合厂三个班组本着安全生产“为公司钻井生产提供优质产品和最佳服务”的宗旨,综合厂班组员工把为公司钻井生产提供优质产品和最佳服务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三个班组共同努力下,没有出现一次安全问题。泥浆站司机班2007-2010年零事故车队。泥浆站建班50年来的历史记录,生产、销售泥浆质量合格率百分百,用户满意率百分百;在工作中,他们严格执行《反违章禁令》,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执行技术标准、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实现无人身伤亡事故、无重大质量事故、无重大机械事故、无重大生产事故和重大交通事故的“零事故”目标。

三 清洁型方面

生产服务四十班组都能做到:1 严抓现场管理,强调“水、电、气、门、窗”的检查防护,杜绝跑、冒、滴、漏现象。2 抓好物品和设备定位摆放,做到整洁、整齐、取用便捷。3 加强室内地面卫生管理,办公室规格化管理。杜绝乱摆乱放。4 机器维修、布线等工作,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四 节约型方面 鼓励提倡打印废纸张的回收利用。日常工作中培养员工勤俭节约的良好工作习惯,倡议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坚决杜绝现场长流水、长明灯等浪费现象 坚持修旧利废,对于工作中的设备、器材、原材料等避免盲目报废或丢弃,坚持维修和再利用,从实际工作中做到节约。严格控制材料领用发放,坚持按需按量使用,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节约效果。五 和谐型方面

信阳小麦生产特点及应变栽培的思考 篇3

摘 要:简要介绍了信阳小麦生产的特点,并对新形势下稻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灾害频发、增产过缓、技术推广受限等问题及当前发展小麦生产的技术需求进行了分析。针对信阳实际,提出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选用适宜品种、合理布局、利用科学化、确定适宜播期播量、规模经营等几条切实可行的应变栽培技术措施,以期为信阳小麦实现持续稳定增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阳;稻茬小麦;应变栽培;轻简化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9.028

Thinking about the Wheat Production Feature and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 Xinyang

ZHOU Guo-qin, LI Cai-li, YIN Zhi-gang, LI Gang, CHEN Jin-ping

(Xin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nyang, Henan 46400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production for wheat following rice in Xinya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questions of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yield slowly increas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wheat production were analyze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of farmland, selecting suitable variety, rational distribution, suitable for sowing date and sowing quantity and scale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al situation in Xinya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achieve wheat steady increasing yield in Xinyang .

Key words: Xinyang; wheat following rice;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light simplification

信阳稻茬麦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自然条件错综复杂,地理地貌迥异,光、热、水等自然因素年际间变幅大,气候、土壤、降水等呈明显的过渡性地带特征,以稻麦两熟为主。该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33万hm2左右,小麦商品率较高,而且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是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小麦产量的高低对全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有一定的影响[1]。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保护耕地、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税收、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面积有一定的恢复,单产、总产快速增长,粮食总产连续11年增产。纵观当前小麦生产特点,在现有高基数、高起点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粮食的增产难度较大,众多存在的限制粮食进一步增产的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1 信阳小麦生产的现状与水平

1.1 面积和单产

信阳地形复杂,平原、丘陵、山区均有,小麦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1.3万hm2左右,单产4 650 kg·hm-2左右,全市中低产面积较大,对小麦产量影响明显。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因小麦生长时间长、投入大、耗水多,生产成本高,效益较低,一些地区仍出现撂荒现象。八县两区单产最高的息县淮滨平均单产达6 000 kg·hm-2,单产最低的新县、光山单产仅3 000 kg·hm-2左右,相差一倍以上。如何增加小麦面积,缩小产量差距,尤其是与中低产田产量水平之间的差距已成为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点问题,也是切实提高信阳小麦总产量的途径。

1.2 生产条件差,农田基础建设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些农田基础设施长年失修,部分已失去应有的效能,遇到旱涝严重年份,就会造成严重减产。生产上稻茬麦撒播面积仍较大,有机肥使用少,耕作管理粗放,田间排水不畅,渍害重,技术落实到位率低,制约因素较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1.3 信阳小麦增产潜力大

2020年河南要增加50亿kg小麦,信阳小麦生产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面积潜力大。目前信阳“白茬”田面积20多万hm2,增加小麦生产面积十分可行,而河南省其他地区再增加耕地面积已不可能。二是产量潜力大。传统的重稻轻麦思想,加上土质黏重,机械化程度低,耕作管理粗放,信阳小麦产量较低,平均单产4 620 kg·hm-2,低于全省6 000 kg·hm-2平均水平。增产空间比河南省中北部地区小麦、玉米及豫南水稻等作物要大得多[2]。

1.4 粮食核心区面临灾害频发、增产放缓的严峻形势

1.4.1 隐性灾害频繁发生 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增多,小麦生产中隐性灾害类型多、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在豫南小麦隐性灾害主要表现为季节性干旱、低温冷害、倒春寒及晚霜冻害、连阴雨、寡照、干热风及病虫害,以及除草剂和农药使用不当所产生的各种药害等等。各种隐性灾害的发生造成大量病麦、芽麦、霉麦等低值受损小麦,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气候事件不可预知性大,温度和降雨的极端变化造成任何小麦生长发育阶段都可能遭受极端灾害的危害,栽培应变更加困难。

1.4.2 单产增加幅度放缓 从2010年4 453.7 kg·hm-2到2014年的4 597 kg·hm-2,信阳小麦单产5年间增加了9.6 kg,平均每年增加1.92 kg。单产增幅缓慢将成为制约信阳小麦不断增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单产的突破是信阳小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和可能途径。今后需要认真分析信阳小麦单产增加的主要障碍和技术途径,从技术上寻找突破口。

1.4.3 高产有所突破,需要稳定发展 目前河南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已经突破12 300 kg·hm-2,万亩连片也接近10 500 kg水平,但距光温生产潜力仍有一定差距(有关研究表明可达14 179.1 kg·hm-2。信阳小麦最高单产也接近600 kg(2013年马集原种场扬麦15实测单产达595 kg·hm-2),因此,如何在现有高产、超高产的基础上实现再高产的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将小范围的高产典型扩大到大范围推广应用,这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稳定发展,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将是信阳小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今后一段时期要想实现小麦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使产量不断提高,而且使产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产量的大起大落是不行的。

2 信阳小麦生产技术需求分析

2.1 品种特性需要高产多抗

在信阳小麦品种利用的历史上,很多曾经为小麦生产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品种,最终不是由于品种产量性状而是由于抗性出现问题而退出历史舞台,例如扬麦158、豫麦18、郑麦004等。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多发、重发、频发,对现代小麦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品种不仅要高产,而且要多抗[3]。因此生产上需要真正多抗的品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2 栽培技术必须应变创新

信阳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青壮年劳力常年外出务工,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严重不足;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变化,环境条件的改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迅猛发展,农民经济意识逐渐加强,对新技术需求强烈。这就要求小麦栽培技术应当与时俱进,适时创新。不仅需要创新现代的小麦栽培技术,更需要这些新技术的简化实用,以适应现代农村生产实际和机械化的需求,便于农民接受和利用。集成组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种增产潜力。

2.3 技术推广亟须打破棚架

目前我们的技术推广仍然是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单位为主渠道,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本身体制的约束和科研部门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技术的推广应用非常吃力。一项新技术的推广纵然磨破嘴皮也难以得到农民的认可,农民没有真正掌握防治要领,使得防治效果不理想[1-3]。技术的棚架问题必须彻底解决。

2.4 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目前一家一户的联产承包制的经营规模,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数量与素质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到小麦技术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据中央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目前全国户均小麦种植规模仅有0.3 hm2,规模过小不仅大大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制约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利于小麦产业实现现代化。因此,探索、引导与土地流转相结合的规模化经营问题,技术优势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抵抗灾害的能力才会更强,信阳小麦稳定持续的发展才会更有保障[4]。农业机械化迅猛发展的时候,农艺措施没有及时调整到位,农机农艺没有充分有效的结合。造成秸秆机械化还田后土壤耕作播种问题、跨区作业后病虫害的迁徙演变问题等,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高产稳产。农艺追赶农机步伐和农机农艺有效结合是保证信阳小麦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 信阳小麦应变栽培的若干思考

近几年全球变暖影响加剧,极端天气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技术、培育的优良品种构成严重威胁,并使技术效率降低、品种退化减产的风险加大。面对小麦生产中灾害频发、增产过缓、技术推广受限等新特点,推广创新应变栽培刻不容缓。只有研究革新并推广应变栽培技术,才能防患于未然,变被动为主动。

3.1 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提高保障能力

由于信阳中低产田面积大,多数田间工程年久失修,抗灾能力差。近几年全市上下全面动员,连续取得了抗特大干旱、抗持续低温等灾害的胜利,为实现小麦11连增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样的战斗同样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因此,如果能在基础设施、小麦生产的基础阶段采取一定的“避灾减灾”技术措施,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那么抗灾减灾也会变得主动自如[5]。(1)提高土壤肥力(加强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夯实提高单产的基础;(2)加强沟、渠、路等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利机械作业并确保土壤改良、旱涝保收;(3)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促进平衡增产。

3.2 选择适宜品种,合理布局,利用科学化

3.2.1 品种利用不合理 目前品种特性的描述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表述模糊,造成春性品种越区种植、旱薄地种植高肥水地品种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品种利用不合理现象引起冻害、倒伏、病虫害多发重发等诸多问题,给小麦生产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品种特性标准化和根据品种特性进行生产利用,是目前解决信阳小麦品种“多乱杂”、“盲目求新求异”、生产用种不对路等问题的首要条件[6-9]。

3.2.2 播种方式、播期、播量 豫南小麦生产上撒播仍占有相当大的面积,撒播田块不仅很难控制播量,而且不利于田间管理,品种潜力难以发挥,必须改撒播为条播,大力推广机械化。播期播量一直是讨论热烈的话题之一。播量上一方面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另一方面农民实际播量越来越大。播期上有些人提出推迟播期,但随之而来的是口墒不足、出苗不好、苗期抗寒抗旱性差等问题,播期播量调控应根据区域生产生态环境结合品种特性合理确定,不能因近几年的气候和生产实际武断地提出推迟播期和减少或加大播量,一些弱春性和春性品种及小麦-玉米两熟区可以适当推迟播期[7]。

3.2.3 实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种粮积极性 随着农资价格上涨及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的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出现大量闲置土地,“白茬田”面积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政府部门通过巩固、完善、强化各种强农惠农财税政策,实施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最低收购价保护等各种措施,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投入增加、人工成本大幅提高、小麦价格提高幅度低于农资上涨幅度,小麦的种植收益仍在持续下降。所以政府仍应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民种麦收益,调动种粮积极性。

3.2.4 规模经营,产量和效益才能上去 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增产的绝对效益有限,对新技术产生的效益缺少热情,农民种粮(浇水、排渍、施肥)积极性不大,保障粮食丰收的难度加大。农业行政和科技人员深深体会到只有规模经营产量才能上去,所以均表现出对规模经营的热切期盼和对科技兴农的迫切需求。只有当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取得与打工相当的规模效益,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种粮上,从而想方设法提高产量,粮食的产量和种粮的效益才能上去。因此,探索、引导与土地流转相结合的规模化经营问题,我们的技术优势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抵抗灾害的能力才会更强,信阳小麦稳定持续的发展才会更有保障。

3.3 栽培技术突出及时应变、简单实用化

3.3.1 改“三分”种“七分”管为“七分”种“三分”管 在栽培技术的理念上,由原来的“三分”种“七分”管转变为“七分”种“三分”管,抓好小麦播种质量,强化中期管理,增加穗粒数简化后期管理技术,以适应现在小麦生产和农村劳动力实际[6]。

3.3.2 早晚适期播种 播期问题近几年争论较多,温度升高使得早播容易出现旺长、冻害、倒伏,晚播又出现出苗不好、寒旱交加等灾害,老百姓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在适期内根据品种、看墒情、看天气适期播种,而不能武断地提出早播或晚播[6]。

3.3.3 精稀播种改为适量播种 在精细整地和土壤墒情良好的情况下推行精量、半精量播种,严格控制播量。但在秸秆还田和旋耕、土壤塇松翘空的地块,要根据整地质量定播量,应该在研究出苗率的基础上加“足”播量,保证足够的基本苗。

3.3.4 预防为主,防治为辅 在我们的生产实践上,田间管理大部分基本上以防治为主,真正落实预防为主的并不多,导致病虫害发生后再去防治效果不佳。另外,生产上前些年发生较轻的一些次生病虫害,近几年也大面积发生,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因此,应从土壤处理、药剂拌种和苗期药剂喷洒、“四沟配套”等预防手段着手,变被动为主动,方能减少病虫害、渍害等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

3.3.5 科学利用肥水和农药,确保生态安全 施肥很不科学,“一炮轰”、表层撒施的施肥方式利用率低,既增加了成本,又浪费了资源,还对生态造成污染,应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中、后期针对性地进行叶面喷施多元微肥;科学及时防治小麦病虫草害,保证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

4 应变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

4.1 药剂拌种技术

在小麦播种前,用广谱杀虫剂和杀菌剂复合拌种。既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又可防治锈病、全蚀病、纹枯病、黄矮病等在苗期发生的病害。

4.2 “一喷三防”技术

在豫南传统的“重稻轻麦”思想,使小麦生产耕作管理都很粗放。选用对路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做好“一喷三防”,既可防病治虫,防早衰,又可抵御“干热风”等自然灾害,不仅省工节本,而且增产保收。

4.3 稻茬小麦轻简化栽培技术

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的原因除了由于水稻茬口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给小麦的生长发育与耕作带来不利影响外,一些传统的栽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小麦产量潜力的发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退耕还林与结构调整的深入,对稻茬小麦适应性栽培的轻简化栽培技术要求越来越迫切,各地应从农机配套入手,根据茬口和土壤墒情强化机械匀播、晚播、少免耕机条播、秸秆还田、播后镇压、稻麦套播等适应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解决稻茬小麦不能播种、播种偏晚、播量过大、播种不匀等诸多问题,保持并实现稻茬小麦的大幅度增产[4]。

参考文献:

[1] 方保停,何盛莲,邵运辉,等.当前河南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作物杂志,2009(4):97-99.

[2] 张军,张洪成,戴其根,等.稻田套播和氮素对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173-177.

[3] 周国勤.信阳稻麦轮作区小麦高产障碍因子及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63-65.

[4] 周国勤,罗延志,潘红,等.稻茬小麦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2(12):93-96 .

[5] 任洪志,郑义,周继泽.河南小麦生产技术新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6] 朱云集,崔金梅,郭天财,等.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商榷[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54-57.

[7] 彭贵生,李德红.豫南地区小麦持续增产的原因分析与技术对策[J].农技服务,2014,31(8):79-80.

[8] 朱云集,崔金梅,彭文博.不同萌发状态的小麦种子在干旱逆境下的生理特性及恢复能力[J].华北农学报,1999,14(2):73-78.

生产特点 篇4

1 血液制品产品的组成和工艺特点

1.1 组成

从国内外历届的“血浆制品生物技术会议”上了解到, 越来越多的血浆蛋白制品被开发出来[1], 见表1。

注: ++ 已用于临床 (++) 未上市 + 临床试验 0 临床前期开发或通过DNA重组、转基因已表达 — 未开发

由表1可知, 国外已经从人血浆中分离出19种血浆制品用于临床治疗, 并新开发出7种血浆制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有两种血浆制品处于临床前期开发阶段。而我国[2]目前能够生产并正式获准使用的只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FVIII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数种产品, 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有抗凝血酶III、补血康等, 处于研究阶段的有α2巨球蛋白 (α2-M) 、高密度脂蛋白 (HDL) 、FVII因子、FIX因子等。

随着医改的全面进行, 对于药品价格的限制越来越多 (如血液制品中的白蛋白产品价格国家就进行了限价销售) , 而血源的管制, 造成原料紧张和涨价也越来越明显, 这对于以血液制品为主要产品的企业, 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都存在着相当大的挑战。而我国人均白蛋白消耗与发达国家相比有2.86—7.14倍的差距, 详见表2。故此白蛋白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和潜力还相当可观, 在追求高品质和好品牌中, 应以规模效益化解各类风险。

如何规划好血液制品的结构, 使单位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使企业能面对市场的考验, 这就需要在产品规划和成本控制上进行优化设计, 避免血液制品生产车间建设中只考虑白蛋白生产常常出现规划不到位, 厂房由于可扩展的空间有限不得不异地重建, 整个项目建设的前瞻性不足、规划不到位造成的浪费是难以现象, 表3、4是我国上市公司白蛋白等血液制品生产销售相关数据, 表5是全球血液制品销售情况表, 从下表中我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小制品的产值和利润都在逐渐走高, 国外小制品的产值已超过白蛋白产值, 国内小制品加丙球的产值也达白蛋白产值的三分之二强, 且逐年走高, 趋势发展方向明确, 这也为以白蛋白为主要生产的车间规划设计指明了方向:一手抓白蛋白、一手抓小制品。

1.2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特点

血液制品是从原料血浆中分离纯化出来的多种特殊功能性蛋白, 血浆中含有几百种蛋白, 其中含量比较多的是白蛋白 (Albumin) 和丙种球蛋白 (Immune Globulin) , 其余为微量蛋白。国内已能生产出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 (PCC) 、FVIII因子、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胶等产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这些产品临床应用的扩大, 使血液制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血液制品的生产主要采用低温乙醇沉淀分离法并部分结合柱层析纯化的方法, 我国的低温乙醇法已经走过了蛋白沉淀采用离心机分离 (简称离心分离工艺) 到采用板框式压滤分离 (简称压滤工艺) 的历程。在1998年国家先从血液制品车间实施GMP认证, 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车间第一次完成GMP改造时, 多数血液制品生产厂采用的是离心机分离蛋白沉淀的方法, 在转换到采用板框压滤分离蛋白沉淀方法的过程中, 生产车间已进行了部分改造。我所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水平的压缩过滤工艺工艺分离血浆蛋白的企业, 在1996年进行了从瑞士Octapharma公司压滤工艺的车间改造, 用进口的压滤机取代了离心机。由于原料血浆直接来源于人体, 虽然对献浆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 但原料血浆中仍然有存在已知或未知病毒的风险。因此,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对原料血浆的管理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并在2007年开始推行原料血浆“窗口期”的管理方法, 同时要求对每袋血浆进行病毒检测。血液制品的生产工序可以简单概括为:采血、病毒检测、冷冻储藏、放置90天、再次病毒检测、破袋融浆、血浆蛋白组分分离、产品精制、产品病毒灭活、产品除菌分装、产品包装。

2 血液制品生产车间的平面设计

根据上述的血液制品生产特点, 血液制品生产车间应包括如下生产区域:血浆存储区、融浆破袋区 (包括冷沉淀的分离和PCC吸附分离) 、血浆蛋白组分分离粗制区、小制品精制及分装区、免疫球蛋白精制和分装区、白蛋白精制和分装区、产品包装区。下面就每个分区的设计要点进行讨论。

2.1 血浆存储区

实行原料血浆“窗口期”的管理方法后, 根据血浆的投浆量, 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血浆存储区。该血浆存储区可以设置在主车间内, 也可以设置在厂区内离主车间较近的地方, 其功能在于储存三个月的投浆量, 该血浆存储区由冷库组成, 冷库的温度要求为-25℃~-30℃。冷库的制冷机组采用双台 (一开一备) 活塞式制冷机或多台 (含一备) 活塞制冷机并联式的机组, 采用并联式制冷机组有较好的安全节能效果。

2.2 融浆破袋区

我国普遍采用塑料袋采集血浆, 每袋装血浆580ml。每25袋血浆放置在一个塑料框内, 存放在冷库内。根据生产工艺的安排, 投浆前一天将血浆领出, 放到预融血浆库, 该冷库的温度为2℃~8℃。根据GMP的要求, 融浆破袋区应设计预融血浆库、血浆袋清洗间、血浆破袋融浆间、冷沉淀分离间、PCC吸附分离间、器具清洗间、称量配制间、废物处理间、相应的更衣、洗衣、洁具和物流缓冲间等。考虑到原料血浆存在的潜在病毒污染的风险, 该区应设置独立的人流和物流进出口, 从该区域移出的物品均应经蒸汽高压锅消毒灭菌, 该区域的净化空调器也应独立设置。

2.3 血浆蛋白组分分离区

血浆蛋白的组分分离主要采用低温乙醇沉淀法, 低温乙醇法是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即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根据各种血浆蛋白理化性质的差别, 加入不同浓度的乙醇, 通过改变形响蛋白质稳定性的条件, 而分别沉淀提取。乙醇引起蛋白质沉淀反应主要在于它能显著降低蛋白质水溶液的介电常数, 亦即增加蛋白质自身及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的相互作用, 乙醇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 而其它溶剂在大生产中几乎没有实用价值。环境介电常数大, 蛋白质溶解度越大;环境介电常数低, 蛋白质的溶解度就越低, 低温乙醇法分离人血浆蛋白质就是应用了这个特性。因此, 血浆蛋白组分分离粗制区应设计蛋白沉淀反应间、压滤间、器具清洗间、配液间、中间检测间、组分沉淀库、监控室、辅料库等。为了避免蛋白的变性, 压滤间的温度为0℃ ~ 5℃, 国外的部分血液制品厂将其设为0 ℃~ -6℃。蛋白沉淀反应间的温度为8℃~12℃, 组分沉淀库的温度为-25℃~-30℃。该区域设置一台低温净化空调, 并将蛋白沉淀反应间和压滤间设计为防爆区, 进入该区域的人物流通道应设计防爆门斗。

2.4 小制品精制和分装区

小制品是指从血浆中分离出来的少量且具有临床功能的蛋白, 有代表性的产品是指PCC、FVIII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胶等。其中FVIII因子的原料是血浆冷沉淀, PCC的原料是采用凝胶直接从血浆中吸附并洗脱下来的洗脱液或组分III沉淀, 纤维蛋白原的原料是组分I沉淀。这些产品具有工艺复杂、分离纯化难的特点。在设计上应将该区分为粗制 (病毒灭活前) 、精制 (病毒灭活后) 和分装三个区域, 粗制区具体的功能房间有溶解间、离心间、超滤间、层析间、S/D灭活间、称量配制间、器具清洗间、废物处理间、相应的更衣、洗衣、洁具和物流缓冲间等;精制区具体的功能房间有超滤间、层析间、离心间、称量配制间、器具清洗间、试剂库、废物处理间、相应的更衣、洗衣、洁具和物流缓冲间等;分装区的功能房间有上瓶间、分装间、冻干室、清洗灭菌间、配制间、除菌过滤间、后巴氏灭活间、相应的更衣、洗衣、洁具和物流缓冲间等。粗制区的人流和物流通道应独立, 其净化空调应单独设计, 精制区和分装区可以共用一台净化空调, 有特殊温度要求的房间可采用单元式空调实现, 由于小制品发展趋势和其价值功能的体现, 建议在设计时按上述功能划分, 可实现单元组合、平面可扩展的设计布局。

2.5 免疫球蛋白精制和分装区

免疫球蛋白的产品种类较多, 主要有静注丙球、肌注丙球、乙肝特免、狂犬特免、破伤风特免等。该类产品的原料都是FII+III沉淀, 其制作工艺基本相同。设计上将该区分为粗制 (病毒灭活前) 、精制 (病毒灭活后) 和分装三个区域, 粗制区具体的功能房间有蛋白沉淀反应间、压滤间、超滤间、层析间、除菌过滤间、低pH值放孵间 (或巴氏灭活间) 、器具清洗灭菌间、称量配制间、相应的更衣、洗衣、洁具和物流缓冲间等;精制区具体的功能房间有超滤间、纳米除菌过滤间等;分装区的功能房间有上瓶间、分装间、冻干室 (若为液体剂型则可以不设该房间) 、清洗灭菌间、配制间、除菌过滤间、相应的更衣、洗衣、洁具和物流缓冲间等。粗制区的人流和物流通道应独立, 其净化空调应单独设计, 精制区和分装区可以共用一台净化空调。

2.6 白蛋白精制和分装区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 也是血液制品的主要产品。在血浆蛋白组分分离粗制区分离出的组分FV沉淀是该产品的半成品, 设计上将该区分为精制 (病毒灭活前) 和分装区。精制区的功能房间主要有溶解间、压滤间、超滤间、巴氏灭活间, 器具清洗灭菌间、称量配制间、相应的更衣、洗衣、洁具和物流缓冲间等, 分装区的功能房间有上瓶间、分装间、清洗灭菌间、配制间、除菌过滤间、后巴氏灭活间、相应的更衣、洗衣、洁具和物流缓冲间等。精制区的人流和物流通道应独立, 其净化空调应单独设计, 分装区单独采用一台净化空调。

2.7 产品包装区

产品包装区的功能房间主要有37℃孵房、灯检间、产品待检库、合格产品库、不合格产品库、标签库、包装室等。库房的温度为2℃~8℃, 其余区域采用非净化的舒适性空调。

3 车间平面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1) 由于血液制品生产的原料来源特殊而及其宝贵, 展望国外发达国家血液制品行业的生产现状, 在规划血液制品生产大纲时应尽量多规划几个品种, 为血浆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2) 确定产品大纲后, 应首先进行工艺流程设计, 需然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主要为低温乙醇法, 但基于Cohn氏或Kistler and Nitschmann法的工艺细节上仍然有较大差别, 所以应根据具体的工艺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并根据投浆规模进行工艺计算;

(3) 由工艺流程和工艺计算确定设备选型, 此时应结合投资规模决定关键设备 (如沉淀反应罐、压滤机、分装机、制水设备、制冷机组等) 是采用国外设备还是采用国内设备, 从而确定设备的尺寸;

(4) 平面设计开始应先进行大区域划分, 决定总的人物流走向, 然后逐步对大的区域进行细分, 成分考虑扩展性;

(5) 根据工艺生产特点, 对公用功能房间进行合并, 并调整空调系统, 使空调系统的数量达到最优;

(6) 功能房间的布置应根据工艺流程的物流走向顺序布置, 使物流的转运路线尽量短;

4 结论

随着我国GMP认证规范的修订和完善, 各区域设置独立的人物流通道和独立的空调净化系统, 尽量避免交叉, 从而更好地保证工艺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产品的质量, 保证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Jan Over, Plasma protein products, opportunities forthe future[M].A report from the third Plasma Prod-ucts Biotechnology meeting, Ntherlands, April 22~26, 2003.

[2]王鸿利.血浆和血浆蛋白制品的临床应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生产类型的分类及其特点 篇5

1、按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批量划分

从大的分类看将制造业分成两种:离散制造和流程工业。离散制造是指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流程工业是指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流程制造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下面主要介绍有关离散制造的几种生产组织方法及其特点。

单件生产(Project Manufacturing )

产品的生产从客户订单开始,包括:按订单设计、技术准备、生产、安装、售后服务等,

产品很复杂,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一般情况都是按项目进行跟踪和管理,如重型机械、造船/飞机等。一般的单纯MRP方法不能全部解决生产管理问题,其中项目设计、技术准备、网络计划、关键资源排序、报价、项目预算和结算等很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Job shop Manufacturing)

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产品的需求来源是预测/订单,这种企业一般具有固定的供应链体系,具有明显的上下游之间的协作关系。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进行,具有传统的专业加工和装配车间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和配置控制。

大批量生产(Repetitive Manufacturing)

生产特点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安全;管理

引言

当前,虽然国家对建筑安全工作高度重视,也相继颁布实施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行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建筑施工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建筑安全事故频发,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建筑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下面就针对建筑施工特点探讨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一、建筑施工及安全管理的特点

1建筑施工特点

1)手工劳动及繁重体力劳动多。建筑工程大多数工种是手工操作,容易使人疲劳、分散注意力、误操作多,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2)露天作业多。建筑物的露天作业约占整个工作量的70%,受到春、夏、秋、冬不同气候以及阳光、风、雨、冰雪、雷电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危害。

3)高处作业多。按照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分,建筑施工中有 90% 以上是高处作业。4)立体交叉作业多。建筑产品结构复杂,工期较紧,必须多单位、多工种相互配合,立体交叉施工,如果管理不好、銜接不当、防护不严,就有可能造成相互伤害。

5)临时员工多。目前在工地第一线作业的工人中,农民工约占50%-70%,有的工地高达95%。

2建筑安全管理的特点

1)流动性。首先是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固定性,这决定了建筑工程项目的生产是随项目的不同而不断地流动的,施工队伍流动性大,生产周期长,作业环境复杂,可变因素多。其次是人员的流动。由于建筑企业绝大部分工人是农民工,人员流动性也较大。

2)复杂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建筑企业数量众多,其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情况的复杂使得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也变得复杂起来。另外,工程建设有多个参与方,管理层次比较多,管理关系复杂。

3)密集性。目前,建筑业工业化程度较低,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建筑业集中了大量的农民工,很多都是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给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以上特点决定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个危险大、突发性强、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生产过程,如果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不好、衔接不当,发生安全事故是必然的。因此,保证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做好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有效方法

1.注重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策划工作

做好安全管理策划工作是关键。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目标,对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责任人;二要根据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分别编写基础、主体、装饰施工阶段详细的安全管理技术保证措施;三是要编制项目在整个施工周期中安全专项资金费用投入和分配计划表,确保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人、财、物的及时投入。这是项目安全管理策划工作的基本条件,如果不能满足,现场安全管理就无从谈起。

2.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第一责任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员及项目班组长(兼职安全员)为成员的项目安全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整个施工期间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条例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专职安全人员须具备以下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技能,能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对突发事件有一定的应急能力。二是要责任心强,在工作中就是要勤跑现场、细致检查。三是要以服务的心态对待工作。

3.建立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核心和中心环节,简单而言,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对各职能部门、各级负责人以及各类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当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各级各类人员及部门在安全工作中的责、权、利必须明确界定,必须根据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制订、并逐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并按要求追究相关责任。项目部还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订各项管理制度,以便项目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理有据,“以章办事”,避免出现“个人意志化”管理。

4.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施工现场作业工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多都是昨天在家种地,今天在建筑施工工地干活的农民工,他们安全意识差,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三违”现象时有发生。“兵马末动、粮草先行”,要确保安全,培训须在先,要坚持上岗先培训,未经考试合格不得上岗的原则。尤其是农民工,更要上好安全培训这一课。因此对新工人进场的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安全教育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坚决杜绝“假、大、空”等条款式内容。有些施工项目负责人思想上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往往心存侥幸,得过且过,认为事事“杯弓蛇影”大可不必,施工时认为安全就那么一回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农民工的流动性实在太大,有时一个工人同时在几个施工工地流动作业,没有相对的稳定,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对新工人进场安全教育工作开展极为不利。所以本人认为现阶段大力开展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和班组安全活动是减少“三违”现象的最有效手段。安全技术交底应与班组安全活动相结合,严格按照班组活动制度坚持班前教育,保证天天讲安全,时时刻刻有安全,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消除职工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按章办事,一丝不苟,才能时时、处处、事事保证安全,营造出“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现场的作业人员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

5.开展安全检查工作

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工作现场,不论项目部对安全多重视,管理制度多严格,安全教育多完善,在日常的施工作业当中依然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及发生“三违”现象,所以安全检查在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相关人员必须每天对现场进行细致的检查,检查尺度要“严”和”准”,发现隐患后应立即按规定要求提出整改,整改要求应根据有关规范标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商定。同时要对整改负责人进行必要的讲解,避免出现整改后仍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情况出现。

6.定期做好现场安全考核工作

施工项目部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考评小组,针对现场层层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定期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考评,考评内容为管理人员岗位责任的完成情况及安全目标的落实情况,考评成绩可以与物质奖励挂钩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班组也可进行相应的考核活动,考核内容要尽可能量化,能如实地反映被考核班组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表现好的要进行奖励,反之进行处罚。目的在于对班组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和约束,增强其安全管理班组作业人员的意识,最终提高班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作业班组整体安全意识,减少“三违”现象发生。

生产特点 篇7

液晶显示器主要分为3类,第1类为TN型液晶显示器,黑白单色;第2类为STN型液晶显示器,伪彩色,响应速度较慢;第3类为TFT型液晶显示器,真彩色,响应速度较快。超薄浮法玻璃产品正是用来做TN和STN型液晶显示器的基片的,目前我国已是全球TN和STN型液晶显示器的主要生产国和输出国。这2种显示器由上下两片基板玻璃组成,基板玻璃上先镀SiO2膜再镀氧化铟锡薄膜即ITO膜,制成导电玻璃,再与液晶、偏振片、控制电路等一起组成液晶显示器。由于技术所限,国内市场上超薄玻璃的大部分仍然依赖进口解决。

近年来,国内超薄浮法玻璃生产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先后建成了数条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目前已经能够成批稳定的生产1.1~1.6 mm厚度的超薄玻璃,并可生产0.55 mm厚度的产品。为便于总结和提高超薄玻璃生产,现对作者曾参与设计的某厂400 t/d超薄生产线的基本概况和创新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1 设计基本概况

目前世界上采用浮法技术生产超薄玻璃,大多吨位在50~200 t/d之间,而选择规模400 t/d级生产线成批稳定的生产超薄玻璃尚不多见。该生产线的建成填补了国内空白。

1.1 生产线主要工艺技术指标

1)熔窑熔化能力:

400 t/d

2)非冷修年玻璃产量(按5

mm计算):221万重量箱

3)冷修年玻璃产量:

166.5万重量箱

4)平均年玻璃产量:

214万重量箱

5)玻璃原板宽度:

2 800~3 300 mm

6)玻璃厚度:

1.1~6 mm

7)产品品种:

无色透明玻璃

8)熔窑冷修周期:

8年

9)成品率:

78%

10)机组利用率:

97%

1.2 熔化工艺及熔窑

1) 重油燃烧系统

采用底烧式喷枪,每个喷枪设有流量计及调节阀以实现流量定值自动控制,每对小炉的助燃风量与每对小炉的油量进行比例调节,以确保燃料的充分燃烧及窑内气氛的控制。

2) 助燃空气

采用中央烟道形式,每对小炉支风管设有流量计量和自动调节及换向装置。烟气与助燃风采用交换器进行支烟道换向。每个支烟道设转动式调节闸板,以控制废气流量,总烟道设等双翼调节闸板自动控制窑压。

助燃风机采用交流变频调节技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 冷却部微调风

采用变频风机控制风量,使流道玻璃液温度波动范围为±1 ℃。

4) 在卡脖处设置水平搅拌器,同时在卡脖处设置结构新颖的水包。

5) 在热点附近设置鼓泡装置。

6) 玻璃熔窑

(1)主要技术指标

熔化能力:400 t/d

窑龄:8年

热耗:≤1 750×4.187 kJ/kg玻璃液

熔化率:1.95 t/(m2·d)

小炉对数:6对

一侧小炉口总宽占熔化带比例:51%

熔化部面积:205 m2

冷却部面积:114.75 m2

全窑池深:1.2 m

小炉间距3.1 m

一侧格子体换热面积:8 000 m2

(2)熔窑结构特点

①采用新型前脸吊墙,配有高压风冷却系统,延长前脸使用寿命,提高熔化能力,改善熔化操作条件。

②设计中尽量加大1#小炉至前脸的距离(本次设计为4.0 m),充分发挥1#小炉强熔化作用,并可减轻飞料对格子体侵蚀和堵塞。

③全窑采用平底浅池结构。

④采用窄卡脖形式,并在该处设有可调式小吊墙结构,隔断了熔化部与冷却部的火焰空间,可减少熔化不稳对成型的影响。

⑤合理优化小炉口结构设计,一方面有效的增大小炉口火焰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满足熔窑的“双高”热负荷操作。

1.3 成型工艺及锡槽

1)主要技术指标

生产规模:400 t/d

产品厚度:1.1~6 mm

原板宽度:2 800~3 300 mm

玻璃带出锡槽温度:590~600 ℃

生产周期:8年

锡槽电加热最大使用功率:4 200 kW

锡槽电加热区:38个区

锡槽保护气体用量

氮气:2 400 Nm3/h

氢气:80~160 Nm3/h

锡槽冷却风量:约340 000 m3/h

2)锡槽结构及特点

(1)选用适合生产的喇叭型深池流道,其顶部设有隔断窑炉出口空间的吊墙装置,胸墙上预留有LPG喷火孔及电加热元件。流道上设有2道调节闸板。

(2)锡槽支撑钢结构采用框架式结构,槽底钢结构为纵向滚动式,槽顶用钢结构密封,为吊挂式结构。

(3)槽底砖结构按成形工艺要求,沿锡槽纵向分为几个不同的深度区,并在关键部位设置石墨挡坎,以减少纵向冷锡液流返回高温区。

(4)槽顶采用全组合式吊挂平顶结构,并在锡槽进、出口设置隔墙。顶部电加热元件采用三相硅碳棒。

(5)采用17对悬挂式拉边器,有利于稳定生产及改变玻璃板的厚度。

(6)采用保护气体导流技术,设置2对导流装置。

(7)为减少锡液横向温差和玻璃带厚薄差,锡槽宽段设置两对直线电机。此外在锡槽尾部配有1对诱导式扒渣机。

1.4 退火工段

1)技术指标

生产能力:400 t/d

原板宽:2 800~3 300 mm

原板厚度:1.1~6 mm

玻璃板进窑温度:600±20 ℃

玻璃板出窑温度:≤70 ℃

玻璃板进窑横向温差:≤15 ℃

玻璃板出窑B区温度波动:≤±3 ℃

6 mm玻璃残应力:≤8.76 kgf/cm2

2)主要设计尺寸

总长:105.1 m

内宽:4 600 mm

保温段长:64.3 m

非保温段长:40.8 m

加热功率:1 165 kW

风机装机功率:415 kW

风机实际使用功率:346 kW

3) 火窑的分区及加热见表2

1.5 冷端

冷端选用国外设备,分别设置了应急、质量检测、切割掰断、防护、堆垛包装及成品转运等功能区。

主要技术参数

原板宽度:2 800 mm

玻璃厚度:1.1~6 mm

在线切割最大尺寸:2 440 mm×3 000 mm

在线切割最小尺寸:914 mm×1 220 mm

横掰前辊道速度:75~1 200 m/h

2 生产基本概况

超薄玻璃从厚度2 mm开始依次生产1.6 mm、1.3 mm、1.1 mm。生产2 mm时,熔化量为400 t/d,随着玻璃生产厚度的减薄,熔化量逐渐减小,其他生产指标也随之相应的调整,见表3~表5。

生产主要技术指标:

总成品率:87%

一级品率:95%

切裁率:85%

光学变形:60°~64°

气泡:无≥0.3 mm

夹杂物:无≥0.3 mm

点状缺陷密集度:无

划伤:无

对角线差:小于对角线平均长度的0.2%

尺寸偏差:-1~+1 mm

厚薄差:<0.3 mm

弯曲度:<0.2%

3 超薄技术特点

1) 配方调整

配方调整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超薄玻璃在实际生产中降低R2O和Al2O3的含量,并提高CaO的含量,满足超薄玻璃高速拉引的特性。

2) 选用优质硅质原料

超薄玻璃产品主要用于电子信息产业,因而对玻璃质量和透光率要求更高。选用海砂替代石英岩粉磨砂,超细粉含量从10%几乎降到了零,提高了熔化质量。Fe2O3含量从0.15%降至0.05%,降低了玻璃成分中Fe2O3的含量,使超薄玻璃透光率达到91%以上。

3) 优化熔窑结构设计

(1)400 t/d普通浮法线熔窑的熔化率通常为2.03~2.05 t/(m2.d),而超薄浮法线为得到更高的玻璃液质量,熔化率设计为1.95 t/(m2·d)。同时将1#小炉中心线到前脸距离由通常的3.5 m增加到4 m,加强了玻璃的预熔。

(2)生产超薄玻璃时需减产,因此,为保证成型特性的要求,熔窑澄清带应适当缩短,使其即能满足2 mm以下的超薄玻璃的生产,又能满足生产2 mm以上的普通玻璃。

(3)熔窑热点处设置鼓泡系统,以强化玻璃液的均化,减少换料的时间,稳定热点温度、加强玻璃液对流。同时对提高熔化能力,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有明显的作用。

(4)冷却部备有液化石油气加热系统,可根据实际生产状况决定是否使用,以满足生产不同规格超薄玻璃产品的要求。

4)锡槽特点

(1)400 t/d超薄线锡槽平面尺寸几乎与600 t/d规模的锡槽相当,这是综合考虑超薄玻璃生产特点及设置更多拉边器等因素所决定的。超薄线锡槽氮气用量2 400 m3/h,较相同规模的锡槽增加了40%,一方面减少了锡耗,另一方面提高了槽压,避免了锡滴和光畸变等缺陷。

(2)电加热分区更细致,电加热功率适当增加。当生产超薄玻璃时,因拉引量降低,玻璃的成型温度得不到保证,此时,一方面提高流液道温度(提高至1 200 ℃),另一方面可全部开启锡槽电加热,以满足成型区温度的自由调节,保证拉薄成型区的温度制度。

(3)设计中增加了宽段的长度,取消了成型区后的冷却器,提高了玻璃的表面质量,使1.1 mm超薄玻璃的光学变形提高至60°以上。

(4)根据超薄玻璃生产特点,各区段不同程度的加深锡液深度,较一般锡槽深5~20 mm。石墨挡坎由普通浮法线的二道增加到四道,位置分别位于:末对拉边器~收缩段之间二道;收缩段出口和锡槽出口前段各一道。同时在高温区和中温区各设置一对直线电机。上述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锡液对流,减少锡液横向温差,使玻璃的平整度达到0.15 μm/20 mm。

(5)依据拉薄成型区的温度制度确定拉边机的布置区域,根据拉边机对超薄玻璃的作用效果确定拉边机的间距。拉边机间距为1 200~1 500 mm,有的超薄线甚至为900 mm,较一般生产线拉边机间距1 800 mm相比要小许多。

5)退火窑采用热风工艺。常规玻璃生产线退火窑A、B、C区一般在边部设置加热元件,中部不再布置电加热,而超薄线生产由于拉引量降低,玻璃板带入的热量减少,同时由于玻璃板薄,散热快,因此,在退火窑A、B、C区的中部必须设置电加热。另外,在D区(Rt区)还为冷风预热设置了加热器,当玻璃板带入的热量不够时可提供热量。

6)退火窑辊道的辊子间距较常规生产线要小,以防止玻璃翘曲变形。

磷酸二铵生产的工艺特点探讨 篇8

关键词:磷酸二铵,生产工艺,特点

最近几年, 磷酸二铵这一物质特有的制备流程, 正在拓展原初的规模;大型化架构下的制备装置, 也在不断递增。成套架构之下的制备工艺, 可以分出双管特性的反应流程、单管架构中的一次氨化、带有中和特性的反应路径。新近添加进来的喷浆造粒, 吸纳了多重工艺独有的优势。企业应依循拟定出来的产出指标、现场范畴以内的真实条件, 选出最适宜特性的这种工艺。只有这样, 才会适应更替着的市场需求, 不断调和预设的操作工艺。

1 氨洗涤器特有的堵塞疑难

1.1 明辨根本成因

依循调研得来的数值, 可以发觉氨洗涤特有的容器, 惯常被阻塞。这种管路阻塞, 添加了拟定好的氨耗, 耗费掉了偏多能量。氨洗涤器特有的阻塞成因, 可以分出如下的层级:

第一, 是洗涤器衔接的喷管阻塞;第二, 是洗涤器架构以内的气液分离, 阻塞住了固有的管路。尾气没能被完全抽走, 没能完善洗净, 造成耗费掉的氨增添;第三, 进到容器范畴以内的磷酸没能足量, 造成尾气夹带着的氨气, 没能充分洗涤;第四, 洗涤器配有的管路, 遇到偏多杂物, 也阻塞住了导管。

1.2 摸索化解的路径

为化解掉这样的阻塞疑难, 添加了某规格下的过滤器。容器夹带着的这些杂物, 在管路固有的过滤之处, 有序予以隔离。实际上, 制备出来的磷酸量, 若没能达到预设的水准, 可能由于体系配有的管路, 涵盖着偏多弯头。除此以外, 若酸质偏多, 会造成安设好的管路结垢, 添加了固有阻力。

磷酸进到固有的容器以内, 若添加进来的酸液没能足量, 就造成潜藏着的结垢状态;析出来的多重结晶, 就会阻塞这一配件。为此, 若要化解这样的疑难, 还可安设专用特性的磷酸管路, 预设双管供酸特有的新颖路径。如上的办法, 能满足惯常的产出需求。经由改造得来的数值可知, 体系架构以内的喷管阻塞, 逐渐被限缩至零。磷酸二铵特有的制备中, 耗费掉的氨含量, 也限缩至每吨221千克这一最低水准。这样做, 确保了高层级的竞争实力, 与拟定好的市场目标契合。

2 干燥及造粒特有的整合

喷浆造粒特有的干燥配件, 融汇了惯常的造粒流程、关联着的干燥流程。把两种特性的分支流程, 有序整合在一起, 创设了肥料产出依托的新颖设备。喷浆造粒这一范畴的干燥机, 安设了某规格下的中和槽;在这种槽体以内, 把制备出来的料浆, 经由泵体喷射在细微特性的料幕之上。这样一来, 均匀态势的布设微粒, 以及表层范畴以内的料浆层级, 即可被经由的偏热气流予以烘干。

喷洒出来的浆液, 会借助配件固有的压缩空气, 借助配件之内的喷嘴, 快速予以雾化。在安设好的造粒机以内, 零散布设着的这些配料, 就会粘合得来多重的样式。经由彼此作用, 这样零散布设的物料, 会凸显互补的总状态。这种态势下, 应审慎辨识拌合的比值;只有这样, 才会保障制备出来的微粒, 能合乎拟定好的规格指标。

3 氨化特性的中和流程

磷酸二铵经由预设的中和流程, 在预备好的中和槽以内, 妥善予以制成。转鼓氨化依托的特有工艺, 会用到某规格下的中和槽。这样的槽体, 带有上侧偏大、下侧偏小这样的总形状;槽体固有的中部, 被设定成扩大段特有的槽体。夹带着磷酸这样的洗涤液, 应当经由槽体固有的顶侧, 缓慢予以添加。

添加进来的液态氨, 会被布设于固有的槽体底侧;顺延体系以内的切线, 缓慢加入制备好的这种液体。为调和产物之中的养分比值, 还可在固有的中和槽之中, 添加数目偏少的硫酸。然而, 硫酸带有腐蚀隐患, 阻碍到了接续的检修。应当分出段落, 把预备好的硫酸, 添加至固有的洗涤系统。

夹带着水分的、某规格下的磷铵料浆, 经由泵送运送直至造粒机。通过安设好的喷嘴, 这样的浆液, 还会洒在体系以内的料床中。料床之上的二次氨, 会经由后续时段的深入转化, 提升原初的氮含量。这样做, 预设的造粒形式, 就被更替成转鼓氨化。

4 管式架构下的反应构件

管式架构的这种构件, 可分出多重的段落。具体而言, 把调和成的某比值磷酸、某比值之下的氨, 运送至固有的反应器以内。配料会依凭自身特有的高压, 均匀喷射于固有的料床。拟定好的反应流程, 可分出细化特性的混合段、关联的反应段、体系架构以内的输送段。管式特性的这种反应器, 应审慎安设它的混合头。这是因为, 混合头固有的距离偏短, 然而很易阻塞。若要规避这一配件的阻塞, 就应审慎考量惯常遇到的腐蚀、偏高的温度、管路特有的密闭问题。管式架构之中的反应器, 不宜预设得偏大。依循真实情形之下的产出能力, 选取适宜特性的这种管路。预设的输送段, 还应考量筒体长度、接续的卸压流程。

5 结束语

比对管式架构下的反应工艺, 带有综合特性的产出工艺, 能接纳浓度偏低这样的磷酸。经由稀释得来的磷酸, 用于接续的尾气洗涤, 缩减了耗费掉的制备成本。企业应能明晰市场需求, 适时更改既有的操作路径。例如:可以添加拟定好的产出负荷;提升管路原有的反应能力, 或添加原有的圆润程度。中和工艺这一范畴的关联工艺, 也应被着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沈浩.磷酸二铵生产的工艺特点[J].磷肥与复肥, 2006 (5) .

[2]王玉训, 赵建勇.含硼磷酸二铵的生产工艺与控制[J].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13 (6) .

生产特点 篇9

一、畜牧业生产是以第一性植物生产为基础的第二性生产

第一性生产是草料生产, 第二性生产是畜禽生产。畜禽主要是以植物产品为食料, 通过其生理机能, 将植物性的物质能量转化为动物性的物质能量。为此, 搞好畜牧业生产, 首先要建立巩固的饲草饲料基地, 以草料来确定畜群发展规模和速度 (尤其是草原畜牧业) , 并根据各种畜禽生存和生产的需要, 经济合理地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同时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各种饲草饲料资源, 坚决防止掠夺式的利用, 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畜禽既是生产资料, 也可转化为生活资料

畜禽既是一部生产的“机器”, 为人们生产各种生活资料, 同时又是可以更新的资源, 不断为本身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的畜禽, 如生长发育不好, 或衰老病残, 可淘汰育肥作为生活资料。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制定饲养畜禽政策时, 必须注意其合理性和稳定性, 否则易于引起大量屠宰畜禽现象, 影响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三、牲畜一般生长周期较长, 产品畜禽具有生产间歇性和饲养管理连续性的特点

比如, 母畜发情、怀孕、产仔有间歇期, 奶牛有干乳期, 蛋禽有停蛋期等, 在停产期间仍须按时投劳喂养, 不像农作物那样投资投劳有中断性。根据这一特点, 就应该研究如何选用适合当地条件的饲养周期短的优良品种或停产期短的畜禽品种, 或研究如何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疫病防治, 让其健康成长, 尽量缩短停产期。

四、畜牧业生产受益于自然又受控于自然

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 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是很大的。若外部环境条件适合畜禽生长发育的要求, 其生产率就高, 若不适合, 轻者影响畜禽产品产量, 重则引起畜禽大量死亡。当前我国控制外界环境条件的力量薄弱, 畜禽受外界恶劣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 所以畜牧业至今还是一个不稳定、较脆弱的生产部门。尤其我国牧区自然气候条件差, 经常受风、雪、严寒、酷暑的侵袭, 造成畜牧业生产不稳定。对此,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必须掌握各地区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 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地组织生产。

五、畜禽产品多为生产分散的鲜活商品

佳木斯市秋菜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 篇10

1 生产特点

1.1 总面积下降, 个别品种面积增加

2007年全市秋菜面积为2.8万hm2, 比2006年减少2 673 hm2, 下降了8.6%。其中:大白菜面积下降, 马铃薯面积持平, 大葱面积上升。具体情况是:2007年大白菜的面积为8 540 hm2, 比去年的种植面积减少了2 133 hm2, 减少了20%。马铃薯面积达到了1.678万hm2, 与去年的1.730万hm2基本持平。大葱面积达到3 093 hm2, 比去年的2 487 hm2增加606 hm2, 增加了24.4%。

1.2 绿色、无公害面积比率扩大

尽管2007年的部分秋菜品种面积有所下降, 但无公害的蔬菜面积和比例却有所上升。全市种植绿色蔬菜和无公害秋菜70%以上。一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蔬菜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人们除了对蔬菜营养成分的追求外, 对绿色无公害蔬菜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另方面, 广大菜农生产无公害蔬菜意识也在加强, 认识到了只有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蔬菜, 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 秋菜面积下降的原因

近年来佳木斯市的秋菜面积除了2006年有所增加外, 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每年大约以5~10个百分点下降, 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2.1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膳食结构发生改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蔬菜的需求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由过去保证蔬菜数量向注重质量方向转变, 由过去的冬季蔬菜以大白菜、马铃薯、萝卜“三大样”为主向精细菜方向转变, 由过去的满足市场供应向无公害、营养型方向转变。

2.2 购买秋菜的消费者在悄悄改变

过去家家户户成百上千斤的储存秋菜, 而如今购买秋菜的住户已经不多了, 即使购买也是少量的, 这就大大降低了市场消费量。现在的购买群体主要集中在储存大户和为冬季营业储存的大型餐饮业, 还有一部分秋菜销往外地, 2007年在沿江乡种植的大白菜就销往上海、山东等地。

2.3 蔬菜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

市委、市政府对蔬菜生产高度重视,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蔬菜产业发展政策, 并在资金投入上给予了适当的投入, 使佳木斯市的蔬菜保护地面积发展很快, 大大缓解了淡季蔬菜供应紧张的局面。

2.4 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

随着各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在增加, 生产单位产量蔬菜的成本下降, 在能保证向市场供应充足蔬菜的同时, 也降低了蔬菜销售的价格, 使平民百姓都可以接受, 相对降低了对秋菜的需求。

3 今后蔬菜生产的发展趋势

3.1 大力发展产业化, 实行订单蔬菜生产

应跳出老传统、老观念, 发展蔬菜的储存保鲜、加工产业, 延长蔬菜的产业链。这是解决蔬菜市场淡季不淡, 实现蔬菜增值的有效途径。面向市场, 生产出适销对路的蔬菜, 生产者和购买商以合同的方式确立供需关系, 以实现增加蔬菜生产效益的目的。

3.2 加大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蔬菜生产是集约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都比较高的产业, 我市蔬菜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科技水平, 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的一茬种植向多茬次综合利用种植转变, 淡季蔬菜生产得到发展, 只有科技含量高, 才能获得较高的效益。

3.3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蔬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无公害、绿色

和有机蔬菜将越来越受欢迎, 推广蔬菜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 既保证蔬菜污染物不超标, 又使蔬菜品质优良, 真正实现了提高蔬菜质量, 促进农业产业化, 增加农民收入, 也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蔬菜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佳木斯市无公害蔬菜从无到有, 2007年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0.7万hm2,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3.4 向外向型方向发展

上一篇:缺素补救办法下一篇:模拟市场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