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技术的军事应用

2024-06-18

识别技术的军事应用(精选十篇)

识别技术的军事应用 篇1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和发展。目前,RFID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汽车、火车等交通监控,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物品管理,流水线生产自动化,安全出入检查,仓储管理,动物管理,车辆防盗等等。同时,在军事领域,RFID技术已经在军事物流管理、仓库武器装备维护管理等方面体现出其独特的技术优势。RFID技术正以其方便快捷、稳定可靠的性能备受青睐,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2 RFID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RFID技术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RFID技术标准,世界各国都从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出发来制定标准,主要形成了美国的EPCglobal和日本的UID两大标准组织共存的局面。因此,由于系统购置的先后顺序以及产品厂家的不同,容易造成多个不同系统并存的局面,出现系统之间不兼容的现象。而我国也在研究制定自己的R F I D标准,近期,信息产业部已正式发布《8 0 0/9 0 0 M H z频段射频识别(R F I 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规划了800/900MHz频段RFID技术的具体使用频率,使得RFID设备在开环中应用成为可能。从长远来讲,应该制定统一的国际标准来规范全球R F I D产品的研发、生产等过程,真正实现全球通用的目的。

2.2 系统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大的应用场合需要将不同系统(或者多个读写器)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然后提供给使用者进行决策,需要进行RFID系统的网络化处理,并实现系统的远程控制与管理。特别是在军事物流管理中,后方物质仓库一般远离战场前方,且由于现代战争的全方位、全时域特征,要将战场数据实时返回到指挥中心,必须实现数据的网络高效传输。因此,R F I D系统必须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有专家认为,R F I D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可能会造就一个全球“物联网”,把人们身边的每个物体都加上标签实现上网,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信息获取利用效率,提高人类对事物的控制使用能力。

2.3 系统向高频化方向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频率在13.56MHz或以下频段的近距离RFID系统的技术已相对成熟,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各类校园卡、公交卡等,但其识别距离比较近,一般只有10cm左右,所以应用范围有限。远距离RFID系统有三个工作频段:840MHz~960MHz超高频频段、2.45GHz频段和5.8GHz频段。由于超高频RFID系统具有低频系统无可比拟的特性,例如:识别距离远、无法伪造、可重复读写、体积小巧等。因此,随着制造成本的降低,超高频RFID系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2.4 系统向大容量方向发展

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范围的扩大,未来RFID系统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但目前大多数公司使用的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有限,不足以处理大量对象返回的实时数据。因此,大容量是未来RFID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例如,Oracle公司在数据库与应用程序服务器软件中,纳入RFID数据处理功能,并酝酿在软件中嵌入一种称为装置驱动的特制程序,作为内建Oracle软件的计算机与RFID信号阅读机沟通的桥梁。

3 主要军事应用

3.1 军事物流管理

运用RFID技术进行军事物流管理是R F I D技术在军事领域最典型的应用。它主要是通过贴附于各类军用物资上的电子标签,来完成平时或战时军用物资在请领、运输、分发等过程中的自动识别和信息采集处理等功能,实时跟踪后勤物质在军队供应链中的位置,实现对军用物资运输的可视化、透明化、网络化管理。例如,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通过与美国SAVI公司合作,利用RFID技术建置了全球可视化后勤网络,极大地提高了美军物质保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运输管理经费,并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成功运用,成为帮助美英联军打倒萨达姆政权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图1,2)。

3.2 仓库武器装备管理

仓库武器装备的维修及出入库管理是武器装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军的仓储管理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还是人工管理,只有部分仓库实现了条形码管理。利用RFID技术实现仓库武器装备的自动识别和信息化管理,能提供一个对部队装备的发放、出入库、使用维护时的自动识别、智能管理的数字化平台。R F I D系统能有效、准确、智能地对进出库房的装备进行信息自动识别、采集、记录、上传,以及对装备的维护信息进行快速的查询、统计,从而建立起仓库装备物质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

3.3 营区、重要部门车辆管理

利用RFID技术在营区、军事要害重地等重要部门安装车辆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出入车辆的自动检查,在所属车辆上加装识别卡,同时根据保密级别设置不同权限,允许车辆进入不同区域。对于安装有假军牌、假证件的车辆,禁止驶入,同时对地方车辆或不知来源的车辆能够自动告警,待检查许可后方可进入,有效地保障了重要部门的安全。

3.4 人员身份自动识别、门禁管理

在军队机要、核心技术部门等重要部位安装门禁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的唯一标识性和难以伪造性,实现人员身份自动识别,只有配戴有射频卡的人才能进入,非法闯入会自动报警,保证了要害部门的安全。对于安全级别要求很高的部门,还可结合其它识别技术,将指纹、掌纹和颜面特征等存入射频卡。

3.5 军队医疗

RFID技术还可用于军队医疗领域,通过一张可以存储军人医疗和个人信息的电子病历卡,可为医务人员方便地获取病人的个人信息和病例记录,同时,由于电子病历卡的可读写性,系统能够自动对病人的病历记录进行归纳整理,保证病历信息的实时性和完整性。可以设想,在战场上当士兵处于昏迷状况或其他无法提供个人信息的紧急情况下,这种电子病历卡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R F I D技术在中国起步较晚,在我军的应用也才刚刚开始,但是它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军事应用前景非常诱人。RFID技术正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备受各国军队的普遍关注,但也有其局限性,例如技术标准不统一、安全性不强等,这些都是RFID技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RFID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普及,必定会大大提高部队保障能力和战斗力。

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然后指出了其主要军事应用。

关键词:无线,射频识别,发展,军事应用

参考文献

[1]游战清,李苏剑等编著.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0

[2]游战清,刘克胜等编著.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规划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9

[3]沈宇超,沈树群.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发展现状[J].电子技术应用.199(91)

[4]张益强,郑铭,张其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数据通信.2004(1)

通信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篇2

2011-11-11 19:51:44来源: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

关键字:激光 通信 军事

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人们寻找和发展更高频率、更大容量、能快速架设、隐蔽性更好的信息载体,以适应密集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激光通信技术由于其单色性好、方向性强、光功率集中、难以窃听、成本低、安装快等特点,而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1989年,美国成功地研制出一种短距离、隐蔽式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1990 年,又实验成功适用于特种战争和低强度战争需要的紫外光波通信;90年代初,俄罗斯随着其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件的研制成功,也开始了激光大气通信系统技术的实用化研究。随后,便推出了新型的半导体激光大气通信系统,并在莫斯科、瓦洛涅什、图拉等城市得以应用。俄罗斯有关专家普遍认为,半导体激光大气通信系统在一定视距内有效地实现全天候通信是完全可能的,很有军事潜力。

大气激光通信为无线通信的一种,它以光信号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在大气中直接传输。由于是无线通信,它可随意移动到任何地点并实现移动沟通,这是它最大的军用价值和优势。就概念而论,大气传输光学线路非常简单,即用发射机将激光束发射到接收机即可。然而,在实际的大气传输中,激光狭窄的光束对准确的接收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系统还应包括主动对准装置。在空间传输中,激光系统必须有很强的排除杂光的能力,否则阳光或其他照射光源就会淹没激光束。在实践 中,需添加窄通滤光片,可以选择接收激光波长而阻挡其他的波长。

目前而论,激光大气通信系统得以实用化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连续波大功率激光器技术;自适应变焦技术;光波窄带滤波技术;光源稳频技术;信号压缩编码技术;光学天线设计制作和安装校准技术等。目前,国外用于大气激光通信的半导体激光器和接收器件已实现了商品化。据报道,近年美国、日本及俄罗斯等国都相继推出了适用于半导体激光大气通信的大功率器件,连续输出光功率可从数十毫瓦到数瓦。

与传统的无线电通信手段相比,激光大气通信具有安装便捷、使用方便等特点,很适合于在特殊地形、地貌及有线通信难以实现和机动性要求较高的场所工作。此外,激光大气通信系统跟其他无线电通信手段相比,还具有不挤占宝贵的无线电频率资源、电磁兼容性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且不干扰其他传输设备、保密性强等特点,并且在有效通信距离和宽带等方面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与光纤通信相比,使用新技术光通信设备还具有建网和维护费用低廉;实际应用中线路建立快捷,特别适合快速抢通;运行安全,不易被窃听;可移动,可升级等优点。因此,激光大气通信可极大地提高光通信系统的通信能力,大大节省光―电―光中继器及光端机,使通信技术产生新的飞跃。

激光大气通信的应用在军事领域更是十分广泛,可以架在高山之间完成边防哨所和森林观察的通信;可以临时架设解决必要的通信及计算机联网或作为移动通信的转接站;可以架设在海岸、江河、岛屿或舰船上实现短距离保密通信;同时,其方便快捷和保密性好的优势,还非常适应战场移动指挥的通信需要。

军事上的声纹识别技术 篇3

语音识别技术主要有声纹识别、内容识别、语种识别、语音标准识别等几方面。语音识别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就像人们听语音时,并不把语音和语言的语法结构、语义结构分开来,因为当语音发音模糊时人们可以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对语言的理解过程,但是对机器来说,识别系统也要利用这些方面的知识,只是如何有效地描述这些语法和语义还有困难。

90年代初,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想用计算机技术促进通讯业的发展,于是组织人马研究出一种语音识别软件。1992年3月,世界上第一套语音识别系统在美国诞生。当时这套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公司向用户询问采用何种付款方式:诸如用信用卡还是现金等。

1997年,IBM推出了第一套中文语音识别系统,让我们看到人和机器用自然语言交流成为现实,为汉字输入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潮流。1999年底,IBM中国公司在北京举行了1999IBM中文语音技术大会,首次发布了其普通话版本的电话语音识别技术,让我们看到了语音识别技术在电话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前景。近些年,很多领域都已经成为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热点,例如电话通信服务领域(如电话转接中心或查询中心)、金融领域(如家庭银行或股票信息查询)、旅游服务领域(如飞机订票或旅馆预订)等。

进入2000年以后,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IBM公司新近推出的世纪版语音识别系统中,我们看到用户不仅可以利用该系统口述文档、口述电子邮件、使用语言进行文档格式编排,还能直接口述“网上冲浪”这样的命令来访问网页,还可以实现真正的网上“聊天”。同时,由于这个版本的语音识别系统具备“文章智能分析功能”,可以主动学习用户的语言模型、风格,从而可以实现完全“只动口,不动手”操作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梦想。

语音识别中的声纹识别技术;在军事保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据美国《华盛顿时报》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将声音识别技术当作研究重点。比如,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就是美国情报机构重点识别的对象,现在,只要卡扎菲利用利比亚的通信网络进行通话。声音识别系统就会立即提醒工作人员:“卡扎菲正在通话,请注意。”最近,美国前情报官詹姆士·巴姆福德在其新著《秘密》一书中透露的一些内幕消息也证实了这套声音识别系统的存在。书中说,美国情报部门开始声音识别技术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年了,最近几年,这套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具体的声音。巴姆福德指出:“监听员甚至可以说出被监听者是否感冒了。”他还透露,国家安全局拥有大量被监听者的资料,有时候,监听员在监听时,旁边就放着这些被监听者的照片。据报道,曾迫降在我国海南机场的美军EP-3侦察机中就安装了声纹识别侦听模块。这一声纹识别系统功能强人,只要被侦察者通过无线电进行对话,该系统便能查明通话者的身份,尤其是高层领导者的身份。美军正是靠着这套功能强大的系统,掌握了其他国家大量绝密情报。五角大楼曾专门邀请语言学家,对被侦察国家的语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开发出了一套独特的电子监听系统,只要美军截获到对方的通话,这套系统能立即识别出通话者的身份,从而判断出从中掌握到的情报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当截获到对方通话后,监听系统能自动删除杂音,通过与声音数据库相对照,准确识别出通话者身份。

另一方面,装备指纹识别系统,配合语音识别技术来查找国内隐藏的恐怖分子。目前,美国为每个美国人设计一张装在计算机芯片的监视识别卡,用于记录居民的情况。当有人使用这种卡时,就会在机场安检系统计算机里留下记录。这些卡片可以与指纹或者在今后几年的时间里与面部的特征协调起来,并被编成程序允许或禁止某人进入机场。在机场,使用驾驶舱门和行李箱搜索新技术,对机场休息室进行扫描,并对照数据库中可疑的恐怖分子检查旅客的外表形象。此外,使用一种专门照相机,可测出人体面部60~120种不同的变化,即使有人刮掉胡子或轻微整形登机,也难逃其锐利的“法眼”。再者,使用通过查验旅客的指纹和视网膜技术,以便能揪出恐怖分子。由于人的视网膜具有同指纹一样的特性,每个人的视网膜绝不相同,因而任何在册的可疑分子都无法逃过检查。采取护照加指纹措施,把流窜于世界各国的经常改名换姓的恐怖分子逮住。在接受检查时,护照与指纹同时证明持有者身份才有效。这样,即使罪犯改头换面也可辨认出真假。

在军事计算机系统和核心要害部位的封闭管理中,应用声纹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可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一些应用了声纹识别技术的新型计算机安全产品,可以在普通的USB加密钥匙基础上,增加声纹认证功能,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加密,保护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文件不被非法窃取、浏览、篡改、删除或破坏。在一些军事要地的核心部位,应用语音识别技术实施门禁管理,可以有效辨识合法进出者。保密管理系统根据输入的自然语音信号,进行声纹身份认证,并自动开启或闭合门禁设施。

射频识别技术在军事物流中应用研究 篇4

一、RFID技术简介

1、RFID技术工作原理

一般的RFID系统由标签 (Tag) 、读写器 (Reader) 和计算机 (Computer) 三部分组成,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其他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其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无线射频信号区后, 接收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 凭借标签 (PassiveTag, 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 线圈上的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 或者标签 (Act i veT ag, 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 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 读写器读取标签发射回来的信息并解码后, 送至中央计算机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最后得到标签的全部信息。

2、RFID的技术特点

RFID技术在数据处理、安全认证等方面具有如下优点:

(1) 非接触性

射频卡在读写时处于非接触操作状态, 阅读距离从几厘米到几十米。

(2) 高可靠性和耐用性

射频卡与读写器之间无机械接触, 避免了由于接触不良所造成的读写错误等操作。另外, 卡表面无裸露的芯片, 无须担心芯片脱落、静电击穿、弯曲损坏等问题, 卡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

(3) 操作方便, 读写速度快

由于非接触通讯, 读写器在几厘米至几十米范围内就可以对卡片操作, 所以不必像IC卡那样进行插拔工作。

(4) 可重复使用

由于射频卡为电子数据, 可以反复被覆写, 进行通讯。因此, 可以将回收的标签重复使用。如果是被动式射频卡, 不需要电池就可以使用, 没有维护保养的需要。

(5) 穿透性

射频卡若被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包覆, 不影响射频卡与读写器之间的信息通讯。 (铁质金属具有屏蔽作用无法进行正常的使用) 。

(6) 追踪定位性

可以对RFID标签所附着的物体进行追踪定位。如果把射频卡与GPS结合, 可以对带有射频卡的货柜车、货舱等进行有效地理位置的跟踪。

二、RFID技术在战时军事物流系统中应用的意义

1、RFID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战时军事物流系统可视化

后勤物资保障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把庞大繁杂的作战物资保障进行得迅速准确, 是目前战时军事物流的一大难题。以往在作战模式比较单一和资源较为充足的条件下, 是以建立大量的物资储备, 并提前向可能需要物资的地方运送。如今随着现代战争尤其是信息化战争的出现, 信息的掌控异常重要, 如何及时获取、处理、传输军事物流信息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R F I D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战时利用RFID与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 后勤指挥员可随时掌握物资运输与库存信息, 全程监控和协调物资流动, 实现联合库存, 消除超额库存, 避免战时物资的无效流动, 为作战部队提供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化保障。

2、RFID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物流保障效率

R F I D技术能不受空间限制同时识别多个高速移动目标, 从而避免了人工录入或是逐个扫描条码的繁琐工作,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利用RFID和手持读取器组成的特定物品寻找系统, 几分钟内可查找到货场内的特定物品, 与人工查找有时需花费几天时间相比, 物品管理效率成倍提高;基于RFID技术的可视化信息系统, 为构建高效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搭建了信息平台, 借助计算机辅助决策, 指挥人员能够及时、科学、有效地计划、指挥、组织战时物流, 提高物流保障效率。

3、RFID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军事物流系统信息的统一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 信息是战争的核心资源, 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能成为克敌制胜的利剑;而冗繁、低效的信息则会影响信息筛选和处理, 甚至影响整个战争的结果。RFID技术作为先进的信息识别技术, 性能优势突出, 与其他信息技术有良好的兼容性, 可以作为统一的信息采集方式用于军事物流的各个环节, 其数据则可以作为各系统转换改造的参照标准, 形成自下而上的信息统一, 这样便于战时各个信息系统与后勤保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实现信息的无缝传输。

三、我军RFID技术应用研究重点

如今RFID技术已经被美军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保障领域, 如特定物品寻找系统.运输途中物资可见性系统.单兵电子病历卡.生理状态监测器和服装发放装置等, 极大的改革了传统物流跟踪方式, 通过采用RFID技术, 使美军的平均后勤补给时间大大缩短。而目前我军对RFID技术在军事物流系统的应用范围和潜力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总体水平还较低。我军对RFID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将集中于如下方面。

1、统一RFID技术标准

标准化是真正实现全面机械化、信息化的前提, 是实现军事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是建立军民一体化物流系统, 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关键。RFID技术标准不统一, 使用不同标准的产品就不能通用, 不同标准的系统之间的物资就无法识别, RFID技术的优越性也就成了空谈, 这将严重制约着军事物流保障平台的形成和军民物流一体化的实现。

目前, 还没有正式的关于RFID产品 (包括各个频段) 的国际标准。世界各国都从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出发来制定标准, 已形成了日本UID和美国的EPC两大标准组织互不兼容的对抗局面, 而我国也开始制定自己的RFID标准。对于我军军事物流建设而言, 目前的在R F I D技术标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成立全军RFID标准化工作委员会, 负责制定符合我军实际的军事物流RFID技术标准, 从全局的高度, 实现整个军事物流供应链的标准统一, 确保RFID建设的顺利展开。在制定我军标准的时候, 对于军民通用物资, 应该尽可能的注意与地方民用物流标准的统一, 以利于实现军民物流一体化;对于特殊的军用物资, 则要制定自己的标准。

2、RFID加密技术

没有可靠安全机制, 对于只读标签中的数据信息无法进行很好的保密, 对于可读可写标签, 还存在电子标签上的信息被恶意更改的隐患。如果电子标签中的信息被窃取甚至恶意更改, 将可能给军事物流保障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解决这些安全问题的一个途径就是研究RFID标签加密技术。加密技术可用来防止未授权的窥探者取得或篡改电子标签信息 (目前只有少数RFID芯片能够处理压入加密钥等较复杂的工作) 。此外, 能够处理这些工作的RFID标签, 都是市面上最昂贵的产品。因此, 目前的RFID技术要想在对信息有保密要求的军事物流领域展开应用还存在着障碍。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考虑, 我们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RFID加密技术, 而不能坐等别人研制相关的加密技术。

3、RFID数据管理平台

一旦RFID技术真正投入实用, 如何有效管理应用RFID技术带来的巨大数据, 真正提高军事物流保障效率是至关紧要的问题。军事物流系统需要一个R F I D数据管理平台, 它包括后端数据库, 应用程序以及正确的分析能力来处理由RFID系统生成的大量数据。该平台应具有能实现多个用户共同使用, 以及所有识别系统都能使用的通用语言;R F I D读取器和后台的信息支撑系统、认证系统、安全系统和涉及到军事物流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规格统一的公共标准接口。该平台在使用时应该设定不同用户所具有的相应访问权限, 并且能实现信息通讯的加密。该平台要能适应大通信量的读取支持, 能同时支持成千上万的电子标签识别, 并进行验证。

目前, 国际上许多大型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已经开始进军RFID软件领域。SAP、Manhattan Associates、IBM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都将推出各自的解决方案。而国内的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 很多厂商都将注意力放在RFID芯片技术上, 对RFID的后端应用软件以及对电子标签在流通中的管理软件的关注还比较少。这需要我们放眼长远, 时刻关注应用发展的进展及研究方向, 可以采取组织军内的专家共同攻关或者军地联合共同开发等方式, 将R F I D的推广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扎扎实实推进我军物流信息化建设。

4、RFID技术在战场物资指挥控制中的应用

我军现行的逐级请领的保障方式, 指挥机关在物资发出后便无法实时追踪, 很难了解在途物资的位置, 也不知道保障物资的状态, 更说不上根据战场形式变化对其进行重新配置。同样, 前线部队也不知所申请的物资是否发出, 往往造成重复申请。

R F I D技术在物资追踪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可以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战场在途物资管理系统, 给军用物资贴上电子标签, 在沿途设置射频信息读取点, 安装RFID信息读取器, 并与整个军事物流信息平台联网。当物资通过这些信息读取点时, 以固定的R F I D信息读取器从电子标签自动取得数据, 实时传入在途物资管理系统的数据库, 实现信息共享。让各级指挥员可以实时地取得正确的保障信息, 并追踪.记录及定位物资在整个供应链中的移动。同时, 利用电子标签来记录和储存保障物资详细的运输内容和信息, 也消除了很多需要人工处理的环节, 还使得整个军事物流供应链系统中所有程序及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传输的快速、准确、一致。

5、RFID技术在我军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军的仓储管理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 大部分还是人工管理, 只有部分仓库实现了条形码管理, 目前最先进的应用是二维条码系统。条码系统虽然先进, 但是与RFID技术相比, 它具有识别速度慢、信息携带量小、尺寸大、易损毁等缺点。因此, RFID技术应用于仓储管理, 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R F I D技术的应用, 能有效地解决对仓库物资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可以将RFID标签贴于仓库内的托盘、包装箱或元件上, 标签内包涵元件规格、序列号等信息, 当物资通过安装在预置地点的RFID识读器时, 便可以完成库存信息的自动盘点, 无线局域网将数据传输到后台管理信息系统中共享, 指挥中心便能够得到实时的物资储存信息。整个过程不再需要保管员使用手持条形码扫描器对仓储物资进行逐个扫描, 这将大大加快物资在物流供应链中的流通速度, 减少人工操作失误,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仓库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 RFID的使用可以使仓库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自身的库存水平, 防止由于货物的耗损和统计差错而可能导致的缺货。利用R F I D技术还能快速准确地从大量物资中迅速定位, 找到急需的物品。

参考文献

[1]、王爱玲等.RFID技术在战时军事物流中的应用构想[J].仓储管理与技术, 2005 (, 5) .

[2]、何阿毪.RFID技术应用前景[J].标准与技术追踪, 2006 (, 1) .

射频识别技术在酒类防伪中的应用 篇5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我国的酿酒行业在技术以及新品的研发上有了长足发展。酒类产品的制作工艺以及产销量也在不断提高。具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底酒类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2千亿元,其中白酒占总产值的65%红酒占到了总产值的30%以上,但是由于酒类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使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看到其中所存在的巨大利益,假冒伪劣的酒类制品屡禁不止极大地破坏了市场环境,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防伪管理技术来有效制止假冒劣质酒在市场的流通,建立起监管追溯一条龙的运营模式。而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该技术的优点在于为每一瓶酒加装一个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从原产品的种植,仓储,物流运输,到经销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记录并提供查询服务,建立起生命链防伪溯源管理从根本上杜绝假酒的产生。

一、酒类防伪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小酒制品企业30000多家,但是真正获取生产许可的只有不到1万家,而在2005年的酒类生产资格调查中显示通过率仅为百分之15%,这说明中小企业假冒伪劣侵权行为严重,并潜在食品安全性问题。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行业经营比较集中,传统名优酒类品牌知名度高,但行业防伪手段落后,使得不法分子选择对高端酒类造假成为其快速谋取暴利的手段。据《北京晨报》2010年12月23日报道,河北昌黎县周边少数葡萄酒厂家生产假冒伪劣葡萄酒,傍名牌一条龙造假行为尤为猖獗,给当地的知名葡萄酒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瓶成本几块钱的酒经过灌装,贴牌,包装后就成了知名品牌的酒,价格也翻了十几倍。尽管各知名酒商不断进行防伪措施的更新换代,但归根结底造成此类原因的问题在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大酒厂防伪手段落后;二是标签贴装工艺简单容易造假(通过标签生产商,回收等);三是标签可识别性差,消费者不能判断标签真伪。现有酒类商品防伪手段主要分为:数码防伪(短信防伪),光学防伪,化学油墨防伪,条形码防伪,包装防伪等。这些防伪手段在制作商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但都存在相似的缺点即;防伪信息肉眼可见。包装和防伪标签可被回收再利用或被仿制。而且仿制的产品其外观特征与原包装几乎相同,消费者能难辨别真伪。所以需要研发一种新型防伪技术改善这些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防伪管理水平。

二、国内外酒类RFID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一)RFID射频识别技术及工作原理: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是一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它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RFID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二)国外RFID发展现状

美国早在1970年酒开始了RFID的民用化推广,1980年末美国与欧洲的很多家公司开始生产RFID电子标签,如今RFID技术已被光放应用到各个领域,如门禁管理,城市一卡通,物流管理追溯等。2006年初美国的EJGallo葡萄酒公司率先应用了RFID标签,他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大范围的仓储盘点以及货物运输,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扩大,这种技术逐渐被运用于酒类的溯源防伪领域。近年来德国的伏特加假酒案,印度假酒案致143人甲醇中毒死亡案等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之下大部分国外知名酒商纷纷采用了RFID射频监测手段来进行有效的监管。直至2010年初RFID酒类溯源技术已经推广到了欧洲9个国家以及美国,印度等国。知名酒商如Jebson&Co,WolfBlassYellowLabelCabernetSauvignon等都率先采用这种技术。

(三)国内RFID发展现状

RFID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只有部分领域使用了这种技术,如公交一卡通,邮政包裹,二代身份证等,并且功能及作用范围十分有限。2006年科技部等15部委发布《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指出RFID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在重大项目尅申请指南中强调: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射频识别技术。我国酒类制品造假由来已久,早在1994年山西溯州假酒案造成十几人中毒死亡,使与本案无关的中国四大名酒之首山西汾酒从行业第一(“汾老大”)跌落20名以外,十余年不能恢复元气。当今假烟假酒盛行已是公开的事实。市场盛传茅台真假比例为1:9,五粮液真假比例为1:3,洋河真假比例为1:1,等等。这些是无法统计无法验证的。2009年末为响应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朔源的管理要求和提升行业品牌形象,五粮液、茅台、双钩、泸州老窖纷纷开始尝试应用RFID技术进行防伪管理,但由于方案设计不够成熟成本以及成本过高等原因,其实无法大力推广使用。

三、RFID酒类防伪追溯管理解决方案

(一)防伪需求分析

1.产品假冒:今年来各个知名白,红酒厂家均被假冒伪劣产品所困扰,年损失几千万,使用的防伪技术老旧无法从源头解决根本问题。2.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需求:消费者需要了解酒的质量,是否假冒,以及产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品种,等级是否与实务相符以及酒的原料成分,生长环境,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3.生产企业对防伪信息的需求:需要做到高度可靠,难以伪造,保证物流过程产品安全等。4.流通企业对产品信息的需求:做到使用方便,操作简单,防伪及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能够快速查询,投入的设施和费用企业能够承担。5.政府监管部门对信息的需求:酒类流通监管,结合管理制度建立产品履历管理体系,产品检验及鉴定信息等。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选择有市场基础和雄厚实力并且迫切需要此类技术进行产品完善工作的昌黎葡萄酒公司为试点,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酒类防伪综合示范的标准化基地,从酒的整个生产流程推行基于RFID技术的酒类防伪示范工程,开展酒类防伪综合应用试点,项目运营成熟后在逐渐推广到其他酒类企业。目前,酒类防伪系统在国内市场还处于导入期,需要广泛的宣传以及政府的支持。通过研究RFID在酒类防伪溯源中的应用,提出低成本合理化的RFID技术解决方案,实现RFID技术在酒类行业的推广,形成行业应用标准,带动我国RFID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也宣传了酒类防伪溯源的离你那,推动了传统名优白酒产业在“十一五”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出尽白酒产业向名优白酒方向的发展。在技术方面,传统的酒类防伪溯源技术存在着很多缺陷,如记载信息量太小,不能完整的记录涉及的所有信息,信息只读不支持写入,识读范围小,容易损坏,不能适应潮湿的环境等。而RFID则基于无线射频技术,可以完成对于标签内容的识读与数据集成,可以记载大量的商品物流信息等,并且可读可写式的记录方式可以有效的做到产品的追溯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此外,RFID标签具有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对环境要求低等优点,拥有条形码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等性能。近年来RFID技术发展迅速,我国的铁路,公交,邮政,物流,烟草,医药,公安等诸多行业都已经使用了RFID技术。由于其技术给人带来极大地方便,并且随着价格的下降技术的完善,RFID技术正向日常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快速渗透。RFID的普及为基于RFID技术的酒类防伪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通过研究RFID在酒类防伪系统中的技术应用,有助于探索酒类防伪标准中的关键技术标准规范,加快创新,推动RFID产业发展。企业方面,基于RFID技术的酒类防伪追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标准化的防伪规范和防伪操作流程,能够利用RFID技术优势实现自动数据采集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企业提高监管生产能力,扩展品牌质量优势。我国是酒制品生产大国,酒类企业众多,基于RFID的防伪溯源技术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消费者方面,消费者对于酒类的质量,卫生情况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RFID酒类溯源防伪能够提供给消费者一系列的酒类信息并且保证酒品的安全,并能消费者对于酒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消费者购买的更放心。(三)总体方案 1.方案概述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产品质量已经关乎到企业的生死,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企业必须加快技术革新,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减少投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质量管理对于企业是非常现实的需求,在实现质量的过程中,质量追踪起着重要的作用。系统覆盖了从生产至出入库至市场查询等流通环节,具有很高的完整性和灵活性。其与物流系统结合后,将具有强大的防伪防窜和全方位的追踪溯源功能。该系统采用自动化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以及信息加密技术,给每件产品赋予唯一的身份标签,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产品赋码及对流通销售信息的监管,实现对每件酒类产品的物流,信息流进行监督管理和控制。方案以RFID技术为数据管理手段,对企业生产分销等环节的作业过程进行自动识别实现信息化管理,以确保业务过程中对各种对象管理的正确性,准确性。信息化建设主要针对防伪,溯源管理,仓库管理,分销管理,流向追溯无方面开实施。在商品防伪领域内,防伪技术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企业利益的重要技术。然而目前市场上的防伪产品采用的防伪技术绝大部分仍然是纸质材料,这些材料和技术容易被复制和替换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RFID芯片内容无法被仿制。在生产环节中提前将RFID标签标签初始化并关联到相应的生产任务中,生产时将RFID标签缝制在红酒内,为以后的业务过程打下数据基础。生产环节根据企业需要还应对圆脸的采购,加工,生产的工序,公式等进行相应的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基本的入库,盘点管理外,还应明确货区货位,对产品的销售周期,库存成本,库龄周期,库存属性,库内业务效率等做相应的分析管理。分销环节中使用定制的线体对大型仓库的出入库数据进行采集,门店应用无线终端进行收发货操作。以此来实现总公司到分公司到代理商,加盟店店的数据共享。当企业的管理平台搭建成功后,就可以对从生产到销售终端的质量追溯,防伪防串,渠道优化整合等出具管理依据。2.整体技术方案 由上图所示该系统架构分为五部分组成:接入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表示层。

(1)接入层:主要的作用是通过读写器,传感器,无线网络等设备采集相关射频信号数据并发送这些数据层进行下一步操作。

(2)数据层:包括单位信息,产品数据,容器信息,事件信息等,并把这些信息发送到服务层进行解码转换等工作。

(3)服务层:包括注册编码解析,RFID信息服务,RFID发现服务,异常处理服务等,其作用是通过特定的编码解析把射频数据转换为数字数据并储存到中心服务器中以备后续调用;此外通过数据的交互可对RFID设备的运行请款进行管理,并能处理发生的问题。

(4)应用层:包括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跟踪追溯等应用系统。这些管理系统跟服务层的中央数据库相连并调用数据库中的数据,了解事实储存的信息进行生产,物流仓储等方面的管理。

(5)表示层:是企业网站和相关部门的网站入口,现有的企业ERP或信息系统可以在应用层通过接口集成。使各个监管部门可以有效的进行管理并执行检查的工作。

此整体技术方案目的是通过RFID电子标签的特性把酒类防伪应用中遇到的防伪技术仿造问题解决,彻底解决防伪标签防伪码被再利用的问题通过防止回收使用的电子标签封转技术解决,解决电子标签在酒类瓶装封装环境下的自动写入,可识读适应性问题,解决酒类产品全程追踪溯源问题。在产品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找到出问题的环节。3.流程设计思路

系统在一台服务器的平台上运行,其功能主要由五个模块组成:单件酒类防伪管理模块;酒类跟踪管理模块;自动化生产管理模块;酒类仓库管理模块;酒类物流管理模块。追溯体系包含如下环节:

(1)原料储存环节:原料库RFID分类管理,先进先出,原料等级分区。(2)生产管理环节:生产线赋予每瓶酒RFID标签并进行生产工位计件。(3)成品中心库管理环节:生产完的酒瓶通过RFID自动感应上传入库信息;并实现库存酒RFID手持机快速盘点

(4)异地库管理环节:异地库可通过RFID手持PDA进行收货,确认货物是否完整被调换过,从何处发货等。

(5)经销商管理环节:经销商通过RFID手持PDA可查到此货物的发货运输信息。

(6)终端用户管理环节:终端客户通过RFID终端查询机可以查到每瓶酒的原料生产过程,仓储,物流,经销商所有信息,起到全程追溯的作用。4.应用方案(1)防伪瓶盖的设计:瓶盖的内嵌RFID电子标签与瓶盖的热塑膜封口相连,当撕开热塑膜封口后机械结构会把RFID芯片破坏从而达到开盖即损,无法回收的效果。

(2)电子标签数据信息

EPC编码结构标准包括:EPC-64,EPC-96,EPC-256。考虑到酒类产品出货量为中等,选择64b进行EPCID编码。现有条形码的主要数据信息为商品身份,其他包括生产厂家、产地、规格、生产日期等。EPC标签存储的信息要远大于条形码,但数据信息影响标签的读取速度,用RFID防伪是根据EPCID码进行数据库的检索操作,射频标签的数据格式关键在数据库的检索码DSC(DataSearchedCode)。出于上述考虑,酒类EPC标签数据信息设计为APC+PTC+ATC+UID,每块分配16b数据,也可根据需要分配。其中,APC为生产厂家代码,PTC为产品类型代码,ATC为产地、生产日期,UID为单个产品的惟一序列标识码。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频率:925MHZ 适用温度:-40°至150° 通信速率:≥260kbps 存储容量:≥512kbits 康液体环境(3)防伪识别器

防伪识别器是检测产品真伪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视频显示消费者需要的真伪信息。其主要分布在各大酒类销售场所,超市街头等,消费者可以很容易找到。(4)防伪识别器硬件架构:

读写器,用来读取酒类EPC标签信息并传送到处理平台。

工业计算机(IndustryComputer,IC),实现数据处理、传送、查询、显示。中间件,转换不同标准读写器和防伪识别器的连接 图6.防伪识别器硬件架构(5)防伪识别器软件架构:

读写器控制模块:发送读写器控制指令实现射频标签的数据读取与传输。用户操作平台的搭建:提供完善直观的界面,操作简单,可快速查询酒类信息。

产品数据库:管理酒类产品的信息查新,更新,删除。数据传输:负责与监管中心进行数据交换。(6)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频率:925MHZ 通信协议:ISO180006C 输出功率:+20dBm-+30dbm 调制方式:100%ASK调制 最远读取距离:3米,最远写入距离:0.5米

多标签读取速率:≥300个每秒 工作温度:-20°至60° 酒类产品生命周期流程追踪设计

(1)黏贴射频电子标签:通过自动化的方法在产品的相应位置放置RFID防伪射频标签。

(2)生产线上安装固定式读写设备,向标签内写入数据,并自动记录该信息酒类在包装生产线的末端放置有读写设备,电子标签通过读写区域时,读写器自动读出标签ID号,并写入酒类的EPC代码,同时在用户数据区内写入其他信息如产品下线时间等;同时,读写器可以根据一定的算法为每一个标签设定不同的访问密码,防止有人企图修改标签内部的数据。另外,服务器记录该标签信息,为每瓶酒建立档案以便查询。完成数据写入工作后将酒类装入包装箱准备入库。(3)仓储管理:在每瓶出产的酒的瓶颈上运用EPC的电子标签,记录摆放位置、产品类別、日期等数据;而透过在酒瓶上的标签,则可根据每个产品特有的编码,随時掌握货品状态、包括温度是否适合、酒的质量情况等,以便仓储管理,也能立即了解需要补货的项目,方便于缺货管理。而且在退换货的情况时只要倒入系统里,便可以对数据进行修改。

(4)配送物流管理:通过RFID读取包装箱上的标签数据进行快色货物盘点,了解货物种类并进一步录入数据,如配送地点配送时间及配送的酒类数量等。(5)经销商、零售商配备手持机检验酒的真伪:在消费者购买酒类产品时零售商用手持机当场检验酒类的真伪,如果可以顺利读到数据,表明该瓶酒是真酒,如果不能读出标签内数据,消费者可以拒绝购买。以此方式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假酒的产生。电子标签不可能做到重复利用,可以排除不法分子回收旧酒盒后,将电子标签拆下再次使用冒充真酒的可能;此外,假酒生产厂商伪造仿冒RFID系统的代价太过于高昂基本不可能实现。

四、结语

数据链技术的军事应用研究 篇6

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到来, 极大地刺激了各国军方对数据链技术的开发研究。它能够实现海、陆、空等多种平台间的信息交换, 共享态势感知, 方便各战区内指挥控制系统与火力单元的协同作战, 并在战场上取得先机。

国外从20世纪初期就开始了数据链技术的应用研究, 并在海湾战争以来的多次高科技局部战争中得到检验, 大幅提高了战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精确打击临时目标的能力, 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战争的认知。国内数据链技术研究起步较晚, 该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业务能力相对单一, 数据传输速率不高、实时性不强, 不具备抗干扰能力等。

因此, 我们需要集中技术力量, 积极探讨数据链技术对未来战争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发展方向, 并结合我军武器装备实际, 选准研发重点, 攻克关键技术, 尽快缩短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2 军事应用

数据链系统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应用, 加快了各种监视信息的传递进程, 扩大了战场控制范围, 增强了战术协同能力, 缩短了“攻击链”时间, 有效提高了武器平台的作战效能。从某种意义上说, 数据链技术是现代化战争的产物, 同时又促进了现代化战争的进程。

2.1 人在回路, 提高目标打击精度。

由于复杂背景下的目标识别比较困难, 因此大部分精确制导武器都加装了数据链系统, 希望通过“人在回路”捕控作战模式, 提高目标打击精度。该方式要求将弹上导引头产生的目标区图像实时回传到指挥控制中心, 由操作手进行搜索、辨认, 并将新的控制指令实时上传至导弹, 直至导弹击中目标。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随着自动目标识别 (ATR) 技术的发展, 该技术被多种空地制导武器采用, 已成为空地制导武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2 信息保障, 提高战场态势感知力度。

通过数据链技术, 可以融合来自侦查卫星、侦查飞机、预警机或地面侦察部队获得的各种目标信息, 同时结合战术地理、战区气象等信息形成战场综合态势数据, 并实时地提供给作战人员和各武器平台, 使其可以洞察战场全局态势, 以实现更快捷、更高效的作战响应。例如, 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共动用了100多颗侦查卫星, 这些卫星与各种预警机、有人/无人侦察机等配合, 将战场态势数据实时地传送给战区各级指挥所、控制中心、武器平台乃至单兵, 使其可以清晰地看到己方部队的运动轨迹、到达的准确位置和推进速度。

2.3 目标指示及在线任务修订。

面临日益复杂的战场环境, 针对时敏目标或临时变更目标等, “发射后不管”、“人在回路”等传统作战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未来作战需求, 主要表现在导弹发射后不能重新选择目标, 即使目标已经转移或消失, 也只能对准发射前确定的位置进行攻击。随着数据链技术的发展, 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实现目标指示和在线任务修订等功能成为了可能, 通过该技术既能指引导弹攻击预定的活动目标, 又能使导弹在飞行过程中重新选择攻击目标。

2.4 目标毁伤效果评估。

进行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是实现“精确打击”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它为导弹的攻击规划提供作战依据, 并对整个作战任务成败进行评价。进行目标毁伤效果评估的前提是导弹达目标前能够将有关图像信息通过数据链系统进行回传, 以辅助地面任务进行攻击效果推演, 决定是否进行再次打击。

2.5 跨区域作战指挥协同。

数据链的产生是源于战术协同需要, 通过建立区域通讯控制中心, 部署当量地空数据链终端, 可将作战指控系统产生的指令和态势数据发送到相应作战单元上, 使指挥人员可以更加透明、准确地指挥各区域的作战单元, 从而实现跨区域的作战指挥协同。

3 关键技术

3.1 数据管理技术。

信息化战争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场情报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的实时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数据网络中链路具备强大的信息交互能力, 很高的数据资源利用率, 并能适应不同链路的数据传输需求。但战时数据链系统往往会收集到大量相互矛盾的、空间和时间关联性差的数据, 使数据网络系统部分瘫痪, 如何从巨量的数据中提炼实时有效数据, 提高信息利用率和资源共享, 实现数据和任务同步协调处理, 已成为数据网络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3.2 链路互连技术。

随着现代战争作战指挥协同的需求, 不同数据链间的互连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不同数据链系统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不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站型以及不同的信息格式, 想要直接互连是非常困难的。该问题目前有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要求所有希望交换信息的单元必须采用相同的数据链标准, 该办法是最理想的, 但也是最难解决的;另一途径是采用协议转换, 这是最可接受的, 但不是最优的, 特别是对于在技术和操作属性等方面不兼容地数据链之间进行协议转换。因此, 在数据链路的规划与研制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向上和向下兼容问题, 在不增加硬件投资或放弃已有链路的条件下, 充分发挥后续发展先进链路的效率。

3.3 动态快速捕获与跟踪技术。

为了适应导弹高速运动环境, 弹载数据链终端必须采用高动态快速捕获技术, 以消除因载体的运动而产生的多普勒频移, 减小频率搜索范围和环路跟踪带宽, 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对卫星信号的捕获速度, 快速建立通讯链路。

3.4 抗干扰和安全保密技术。

战时有大量的数据需要收集、处理、传输, 而无线传输又是战时的主要通信手段, 如果传输系统不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生存, 将严重影响战争的成败。因此, 无线通信抗干扰和安全保密技术已成为战时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常用的手段有直序列扩频、跳频、节点认证和加密等技术, 使得数据链路在保密性和抗干扰等方面的性能得到很大提升, 具有更多可选择的抗干扰和组网方式。

结束语

数据链技术是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打击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对提高导弹战场感知能力、精确打击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数据链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结了国外数据链技术的军事应用, 明晰了面临的关键技术, 可为建立基于数据链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打击体系和深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本文介绍了数据链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结了该技术在国外精确制导武器中的军事应用和发展趋势, 阐述了面临的关键技术, 为我军建立基于数据链技术的精确打击体系和深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军事通信中超宽带技术的应用分析 篇7

一、超宽带的基本内容及特点1.1超宽带技术的定义

超宽带技术是指利用在军事通信中以极低功率在短距离内快速传输数据的一种无线技术。

1.2超宽带技术的特点

超宽带技术是军事通信中最具有作用的通信技术。超宽带技术具有扩频通信功能, 在接受信号上是比较高技术的功能了, 还利用无线短波进行传输数据功能, 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传送数据的完整性等作用。超宽带技术发源于以100多年前的波波夫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时代, 当前, 超宽带技术已经运用在军事、灾难救援等方面上[2]。

1.2.1传输速度快

如今, 超宽带技术是以1Gbps以上的速率进行传输, 远比传统的无线通信快的多。传统的军事通信频带很窄, 传输速度很慢。

1.2.2信号强度较强, 穿透力好

超宽带技术采用激励天线直接对发送信号的一方发送电波, 从而直接减少了消耗的电量。

1.2.3定位精确度高

因为超宽带技术采用极短窄的脉冲, 所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使发送的数据及文件不容易重叠, 从而实现超宽带技术的识别能力。超宽带技术还可以在室内和室外进行定位追踪与导航功能, 它精确的距离可以缩小到厘米, 而且在超宽带技术的费用上也远远低于其他的定位系统成本[3]。

1.2.4保密性

我国在军事通信方面具有相当严格的保密要求, 而超宽带技术刚好满足了在我国军事通信中的要求。在超宽带技术的发展下, 它所传输的数据或文件对窄带系统的辐射是很小的, 甚至没有。所以, 在UWB中是很难检测出有文件或者数据的传输信号。

二、超宽带技术在我国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由于超宽带技术具有传输速度快, 信号强度较好, 穿透力较强, 定位精确度较准, 保密性等作用, 所以, 超宽带技术在我国军事通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且, 超宽带技术是应用以军事方面较早的方面, 还运用在抗灾救援当中。因为超宽带技术具有特殊的作用, 例如, 战术组网、保密数据、定位追踪、定位导航等作用[4]。

衡量一个军事通信技术的好坏就是衡量一个军事通信中的超宽带技术的优劣, 然而在超宽带技术的发展进步的时代, 超宽带技术具有非常多的特性, 例如, 耗能少、成本低、保密性强、定位精准、灵活性较好、传输速度较快等特点。

三、超宽带技术的发展

近几年来, 超宽带技术发展在各个领域上都已经收获了重大的表现成果。所以, 目前超宽带技术已经慢慢走近了商业时代。国外已经从超宽带技术的应用潜力和面临的未来挑战进行研究了, 从而想在传输距离上、传输时间上、传输的内容上进行研究。

四、结语

在超宽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 超宽带技术已经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了。但是在超宽带技术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优点。但是, 超宽带技术在军事通信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要想超宽带技术继续发挥作用, 我们应该从超宽带技术的传输距离上、传输时间上、传输的内容上等进步, 才能更快地带动我国军事通信上的方便与快捷。

摘要:文章主要根据在军事通信中的超宽带技术的使用和超宽带技术的发展趋势, 分析在我国军事通信中的作用以及超宽带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然而在我国军事通信中的超宽带技术中提出对策。为我国军事通信中的超宽带技术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词:军事通信,超宽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

参考文献

[1]何翔宇, 吴昊博, 陈超.空间信息系统通信干扰仿真研究.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2010 (05) :101-102

[2]韩星哗, 王宇翔, 徐文婷.军事通信抗干扰工程发展策略研究及建议.中国工程科学, 2010 (10) :45-49

[3]姚富强, 苟彦新.通信系统中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科技广场, 2009:51-52

军事物流外包风险识别与防范 篇8

关键词:军事物流,物流外包,风险识别,风险防范

安雅琴,王亚军,高文伟,何松柏

(军事交通学院,天津300161)

kinds of risks because it is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all kinds of factors such as political,social,natural,economical and technical factors.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the forming mechanisms of risks in politics,morality,economy and information which are derived from military logistics outsourcing are analyzed.And four precaution countermeasures about insisting on the determinacy principle by military,establish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and consultation mechanism,establishing evaluation monitoring system and dredging information transferring channel are put forward.In the end,the forward priority fields of study about risk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asures ar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focuses in military logistics fields Putting military logistics outsourcing into practice faces al

0 引言

军事物流是指军事力量在平时和战时所需要的军事物资经由筹措、运输、包装、加工或生产、仓储、供应等环节,最终抵达部队而被消耗使用,实现其空间转移的全过程[1]。军事物流承担着军事物资保障的重要任务,是军事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保障有力”,确保“打得赢”的基础实力之一。因此,树立现代军事物流观念,优化军事物流系统及其运作,对于提高军事物流效益,支持和保障军事行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物流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行业,军事物流风险不可避免。但是军队目前还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分析国内外关于物流风险的研究成果[2],物流风险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军队)选择第三方物流运作的风险,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风险。本文的研究领域仅限于军队选择第三方物流运作的风险,即军事物流外包的风险。

1 军事物流外包风险识别

物流外包是指物流服务外包方(军方)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如战斗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运作[3]。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也即人们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4]。物流外包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军事物流外包风险既有来源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也有来自物流提供商或军队自身的,无论它们源于何处,以何种方式出现,均有可能影响军事保障能力,造成军事行动的失败。所以,军事物流外包风险进行分析与管理是军事物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1.1 政治风险

在多民族、多党派地区,由于敌对力量和势力的阻碍、破坏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另外,物流提供商职员之间、物流提供商与被服务对象之间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的不同,会减弱物流提供商保障能力的发挥,甚至阻碍、破坏军地双方的合作,从而导致军事行动的失败。

1.2 道德风险

军队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由于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上存在着的差别,在合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风险。由于军方无法观测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行为和自然状态,只能观测到最终结果,就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1.3 经济风险

军队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合作中,有时合作双方不能达成共识,物流服务商因为承诺过高而最终无法履行或者是物流服务不能满足军队需求,另外在协议导致军方利益损失时缺乏终止条款等都给军方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目前在物流外包运作过程中,还没有有效的服务绩效测评机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绩效不能进行客观地评价。

1.4 信息风险

军队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泄露引发信息风险。军事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军队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沟通不畅、信息反馈滞后、信息失真等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物流外包合作的信息不对称性。一旦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不愿信息共享,或者与军队个别人内外勾结,将导致整个物流外包合作的信息不顺畅,以及在信息共享过程中的信息泄露,信息风险随之形成。

2 军事物流外包风险防范

基于对物流外包风险的识别,我们应该制订出科学、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以便能够充分发挥物流外包的优势,全面提升后勤保障能力,降低后勤保障成本。具体的防范措施有:

2.1 始终坚持军事决定原则

军事决定原则是指在军队进行方案决策、物流服务提供商选择、合同签订、监督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能否满足军事需求、实现保障目标作为判定的唯一标准。只有那些能够胜任军事物流职能、完成军队合同的商业企业才有可能成为选择的对象。坚持军队决定原则,能够有效地防止地方物流企业的进入而致使军事保障力下降,减少面临的政治风险。

2.2 建立完善的法制法规体系和友好的协商机制,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要建立完善的法制法规体系来有效地规范和约束第三方物流的运营和管理,科学地界定双方的责、权、利和物流提供商的运用范围和深度,减少机制冲突、管理冲突的冲击,从而实现对军事目标的有利保障和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

另外,一旦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外包合同,那么双方就进入到了正式业务的合作。为了一开始就可以有效地进行合作,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信任,加强合作中的信任机制,协商机制,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可以减少物流企业企图通过违规操作谋取额外收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2.3 建立完善的监控评估体系

要有效地防范军事物流外包风险,还必须建立相关的监控评估机制,才能使已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契约合同能够切实有效地得到遵守和实行。

建立监控评估体系,首先要明确和约评估体系,确立物流外包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物流费用指标和服务质量指标;其次军队不仅要对直接物流提供商进行监控和评估,还要对其上下游的制造商或供应商进行监控,以便出现异样时能够有利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减少经济损失;第三,随着监控体系的建立,还要加强第三方物流合作中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那些质量优良与军队合作良好的物流提供商,以稳定和优化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队伍,最大限度地规避合作过程中的风险。

另外,军队要降低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要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机制,保持在联合外包过程中的独立性,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2.4 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促进信息共享,加强保密机制

在物流外包过程中,最普遍的风险因素是由信息不对称所致的决策风险。在物流外包过程中,为了避免潜在的问题,合作双方应该提倡信息共享机制。在物流外包过程中,合作双方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系统,一些关键指标双方应该易得,并且这些信息应该及时、准确。合作双方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应做到互相保密,如果一旦泄露对方的机密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总结与展望

军事物流外包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要正确看待风险的出现,既不能人为夸大风险的程度和破坏作用,也不能有意缩小任何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应该对军事物流风险进行科学地识别、评估和防范控制,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做到既要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潜力,又要最大限度地限制其可能带来到风险。

下一步研究重点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确定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进而估测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最终制订出可操作性好的风险控制方案,实现军事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赢”,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丰,姜大立,彭亮.军事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盛立新,匡兴华,张志勇.物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军事物流,2007,26(4):1-4.

[3]陈晓蜂,朱霞,马武彪.军事物流外包风险的量化分析[J].军事物流,2007,26(4):113-115.

物联网技术及其在军事中的应用 篇9

1 物联网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参照2010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有关“物联网”注释,可以认为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约定的协议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交互和融合,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主要特征是“感知世界、网络互联、信息融合、智能控制”,即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1.2 物联网的主要特点

物联网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的主要基础设施,能够帮助人类对世界进行透彻的感知,适应自然的变化环境,控制物体的运动,实现人与世界的最佳和谐共存。相对传统的互联网和传感网,物联网主要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更透彻的感知能力,即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定位器和二维码等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手段,实时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二是具有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性,即通过各种通信网、互联网有效地实现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从而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三是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即通过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和手段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的信息,以更好地支持决策和行动,实现对数以万计的各类物体的实时动态控制和管理。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2.1 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类型

关于物联网的实现,ITU在2005年的物联网报告中重点描述了物联网的四种关键性应用技术:标签事物的RFID技术、感知事物的传感器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也有人具体提出了包括互联网、RFID、读写器、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名称解析系统、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六大物联网基础技术要素以及电子数据的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物联网基础技术;文献[1]则提出了编码与寻址、搜索与识别、网络管理、自治体系、无线组网、无线通信、数据处理、硬件制造、软件设计、网络存储、安全保密以及标准化十二大支撑技术;还有人则提出了统一标识和标准网络接入技术、物理化网络系统技术、自主网络技术、网络化物理系统技术、网络数据融合和决策技术五种技术。

2.2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

鉴于目前物联网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标准和规范还有待统一,国内物联网技术的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传感器、RFID、云计算及普适服务等领域,综合上述物联网的概念及其相关技术的不同分类,笔者感到文献[2]提出的由感知与标识、网络与通信、计算与服务、管理与支撑四类技术构成物联网的技术体系还是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状况的。其中,感知和标识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负责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实现外部世界信息的感知和识别;网络是物联网信息传递和服务支撑的基础设施,通过泛在的互联功能,实现感知信息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传送;计算与服务技术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支撑,负责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与处理,实现物联网服务和应用的最终价值体现;管理与支撑技术是保证物联网实现“可运行-可管理-可控制”的关键,通过测量分析、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等多种手段,确保在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承载业务的多元化条件下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网络可靠、安全工作。

3 物联网的军事应用

3.1 国外发展概况

物联网作为继互联网后信息技术新的制高点,已引起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2008年11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将物联网发展上升为美国国家发展战略; 2009年6月,欧盟也制定并公布了包括标准化、研究项目、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等14个方面的物联网行动计划;2009年8月,日本则制定了EPC(电子产品编码)系统国家发展战略,将传感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项目之一;韩国计划2012年建成物联网基础设施。

3.2 国内发展现状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国务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等都在研究制定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由此,推动了中国物联网建设从概念推广、政策制定、配套建设到技术研发的快速发展。

物联网的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涉及部门多、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应用领域广等特点,为了降低风险、科学决策、摸索建设和运用规律、稳步推进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可以针对军队这个特殊部门,结合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采用军民共建的方式,选择相关项目(如后勤精确化保障)现行试点,再全面推广。

3.3 物联网在军事上应用——军事物联网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实现智能化感知、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的全新理念。其军事应用主要包括:战场感知、智能控制、精确作战保障等各系统要素的有机融合。

一是战场态势感知实时化。建立“从传感器到射手”的自动感知→数据传输→指挥决策→火力控制的全要素、全过程战场综合信息链。实现全方位、全频谱、全时域对敌方兵力部署、武器配置、运动状态的侦察和作战地形、防卫设施等环境的侦察和监视,对己方阵地防护和部队动态等战场信息的实时感知,以及大型武器平台、各种兵力兵器的联合协同、批次使用等,实施全面、精确、有效的控制。

二是武器装备控制智能化。建立联合战场军事装备、武器平台和军用运载平台感知控制网络系统,动态地感知和实时统计分析军用车辆和武器平台等定位、分布与聚集地、运动状态、使用寿命周期、武器装备完好率、保养等情况;对联合作战信息系统,实现宏观监控与管理。

三是后勤综合保障精确化。建立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军用物资在储、在运和在用状态自动感知与智能控制信息系统,在各类军用物资上嵌入统一的相关信息电子标签,通过读写器自动识别和定位分类,可以实施快速收发作业,并实现从生产线、仓库到散兵线的全程动态监控;在物流系统中利用射频识别与卫星定位技术,可以准确进行重要物资的定位、寻找、管理和高效作业,有效地实施作战保障力量适时适地适量的综合运用与智能感知动态管控。

4 发展军事物联网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军事物联网建设的顶层设计

从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战略高度对军事物联网建设与发展做出科学论证和总体规划。保证军事物联网建设成体系、有重点、分步骤、协调发展。

4.2 加强军事物联网的军民融合式发展

借鉴我军光纤通信建设经验,将军事物联网纳入国家物联网建设计划中,走军民共建道路。

4.3 加强军事物联网技术标准规范建设

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保证军事物联网建设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

4.4 加强军事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

有重点地搞好军事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提高使用效益和示范作用,推进物联网、传感器、传感网、射频RFID等技术在自动识别、安全防范、通信指挥、多媒体视讯、目标定位、物流仓储、智能交通等领域应用。

4.5 加强军事物联网信息网络建设

着眼联合作战的实际雪球,加强军事信息网络的一体化、栅格化、智能化建设,有效提高其体系作战保障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军事物联网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管理和人才队伍培养等工作。

摘要:文中首先解析了物联网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方法,对比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及其功能,讨论了物联网技术在军事上的主要应用,提出了发展军事物联网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化,军事物联网

参考文献

[1]邬贺铨.物联网的应用与挑战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5):526-531.

识别技术的军事应用 篇10

信息隐藏技术是一门诞生于上个世纪末的新型技术, 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除了与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加密技术等相关外, 还包含心理学的一些内容, 主要应用于数字水印 (Digital Watermarking) 和隐蔽通信 (Covert Communication) 等领域。因为利用该项技术可以在公开网络中传递秘密信息, 从而实现隐蔽通信, 所以使得其在军事通信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军事通信领域, 需要被隐藏的信息可以是文本信息 (如战场态势报告等) , 也可以是图像信息 (如兵力布置图等) , 还可能是音频信息 (来自指挥官的命令等) , 而这也造成了信息隐藏技术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因为所重点针对的信息类型不同, 所以造成各种信息隐藏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方式也存在差异。本文针对音频信息隐藏技术在军事通信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2 音频信息隐藏技术

所谓音频信息隐藏技术就是指将某一秘密信息隐藏在另一公开的音频信息中, 然后再借助于公开的信息网络来传递秘密信息。采用这种技术一般先要对秘密信息进行加密处理, 然后再将信息隐藏在可以公开传递的音频信息中, 从而实现高级别的军事通信。具体而言, 首先需要发送端对秘密信息进行加密处理, 这个阶段一般需要使用到音频信息加密算法, 目的则是为了提高秘密信息的安全性。然后将经过加密处理的音频信息嵌入到可以公开传输的音频信息中, 以实现借助于公开网络来达到传递秘密信息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考虑到秘密信息可能会受到噪音或其他干扰, 进而导致包含秘密信息的音频信息出现失真, 所以一定要特别重视传输网络信道的质量。一般而言, 军事专业通信网络就可以胜任对秘密信息传递的任务, 当然也可以利用Internet、移动通信网等公开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最后, 接收端在接收到内嵌秘密信息的音频信息后, 可以根据秘密信息的嵌入原理, 通过利用相应的分离算法来实现将秘密信息从公开音频信息中的分离, 然后再将分离出的秘密信息通过解密算法来达到还原秘密信息的目的。

通过对以上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 秘密信息的嵌入和分离算法是隐蔽通信过程的关键。好的信息嵌入与分离算法, 具有良好的不可感知性和鲁棒性。前者指被隐藏的秘密信息与公开传输的音频信息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人们很难感知二者之间的区别, 而这对于军事隐蔽通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后者主要指包含秘密信息的公开音频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即使发生一定程度的失真 (可能是干扰造成的, 也可能是被攻击造成的) , 也可以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来将秘密音频信息进行恢复, 这为成功完成隐蔽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保障。此外, 秘密信息的嵌入容量在一些军事通信场合也是需要保障的。因此, 要实现秘密音频信息的成功传递, 就必须确保秘密信息的嵌入和分离算法在不可感知性、鲁棒性以及嵌入容量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 要尽量实现这三个方面性能的平衡。

3 音频信息隐藏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实际应用

3.1 在数据保密方面的应用

随着当前Internet和移动通信网的高速发展, 当前人们利用这些公开网络来进行信息传递的频率也空前增加。事实上, 利用这类公开网络来传递信息不仅具有快捷性和简便性, 而且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也比传统的信息传输方式要安全。但是作为对信息保密性要求非常高的军事通信领域来说, 在利用此类网络进行音频等信息的传输时, 还必须对信息的隐藏能力进行充分考虑, 为了确保所传输的音频秘密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引起敌方的注意, 还有必要采取音频信息隐藏技术。

3.2 利用该技术进行伪装欺骗

音频隐藏技术中带有的一项扩频技术, 能够在确保信息传输安全与保密的同时, 通过制造出各类虚假信息来干扰敌方指挥员的思维, 甚至利用一定的手段来给敌人传递错误信息, 进而有效地减少敌方侦察出正确信息的几率。并且, 信息的传输者还可以利用信息隐藏技术带有的伪装性能, 对敌方的指挥者进行误导, 通过发送一些不利于敌但利于己的虚假军事机密信息, 从而诱导敌方指挥者制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 进而为快速赢得战场胜利奠定基础。总之, 军事战争的发展已经证明, 未来的军事通信工作除了需要做好隐真之外, 示假也同样重要。如何综合性的应用多种信息隐藏方案, 在做好有效隐真的同时再给敌人展示伪装假象, 对及时掌握战场先机并获取最终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3.3 攻击敌人通讯的侦察系统

音频信息隐藏技术作为一种集信息隐藏与信息干扰于一身的新型现代化技术, 其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不仅在于可以有效地隐藏信息, 它还可以在敌方对我方军队发出的机密信息进行截留和窃取的同时, 将计算机病毒投入到敌方的通信设备当中, 并在必要的时间激活存在于敌方信息系统中的病毒, 从而实现对敌方通信系统的瘫痪, 进而促使我方军队取得完美胜利。

4 结语

总之, 随着音频信息隐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在军事隐蔽通信过程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也必将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摘要:信息隐藏技术是一门诞生于上个世纪末的新型技术, 因为利用该项技术可以实现隐蔽通信, 所以使得其在军事通信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音频信息隐藏技术在军事通信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随着音频信息隐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在军事隐蔽通信过程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也必将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军事通信,音频信息,信息隐藏技术

参考文献

[1]郑毅.基于音频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进展[J].商情, 2012, (49) :247.

[2]马秀芳, 时晨, 赵洪钢.具有广泛军事应用前景的信息隐藏技术[J].电信快报 (网络与通信) , 2013, (12) :11-13.

[3]刘智涛.基于信息隐藏技术研究综述[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5, (3) :13-15.

上一篇:残疾损害赔偿标准下一篇:组织工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