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建筑教学

2024-09-06

多媒体技术与建筑教学(精选十篇)

多媒体技术与建筑教学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 教学形式的逐步改革, 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当我们把多媒体课件引入到建筑教学中, 上述事实就可有所改观了。我们结合实践, 深入挖掘教材, 制作课件, 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图片、动画、模型和实物录像,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搞竞赛、提问题, 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 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 还能就自己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 结合建筑实践去创造、去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强创新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因其具有能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而愈来愈受到欢迎。实践也证明,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刺激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课件中的识读、认知、模拟、演示、问答练习等交互式训练, 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

其次, 多媒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 能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建筑学专业与建筑设计相关课程的信息量很大。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尽管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但仍然无法完善地展现建筑在本质上具有的空间和时间向度这一事实。用静态的二维方式来解说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历史, 来表述建筑制图过程和建筑构造特点、建筑声、光、热的优化和应用等确实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而巨大的网络资源尽会帮助我们解决。

然后, 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和实景于一体, 生动直观, 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 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 能改善教学环境, 优化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的认知实践机会更多了, 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提高。

最后, 把施工现场搬到教室, 足不出户便可纵览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 避免了带领学生到施工一线现场隐含的危险。

因此, 建筑课堂教学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建筑专业课的乐趣, 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筑专业课的教学重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 侧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大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动手, 充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形式多样, 充分操练, 从而使学生知识面扩大。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 变抽象为直观, 变难以理解为简单接受, 进而结合实验实习和必要的现场实践, 扎实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

现代素质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尤其是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 要求学了以后就能理论联系实际, 在工作岗位上得以运用, 从而培养“适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多了解实际、多看、多动手。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到苦练技能。在我们不能把教室搬到施工现场的情况下, 只能依靠多媒体教学辅助必要的现场教学来实现这一目标。

笔者在讲授《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中“安全文明施工措施”一节时, 开始计划把学生拉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教学, 可由于种种原因 (其中安全问题是主要的) , 没有联系到一家合适的工地。如果只在课堂上讲, 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文明施工标志牌”, 对于其他的一些措施做法更是无法理解, 课本上又没有详细介绍。于是笔者就利用照相机, 又找了一台简易摄像机把工地的实况拍录下来, 又在网络上搜到一些相关图片资料, 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尽管学生更愿意到施工现场学习, 但通过教学课件, 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轻而易举地完全实现了教学目标。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教学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以其声、情、图、像并茂并且生动、形象的优势逐渐走入了课堂,给传统的教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使人们认识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它丰富的表现力和灵活的交互能力使它必将成为引发教育革命的决定性力量。”[1]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进入了推广和使用阶段。各教育单位已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纷纷投入到多媒体的研制、使用中去,同时开展了各项竞赛活动,大大促进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广大的化学教育者也纷纷研制出大量优秀的课件,充实了课堂教学,优化了教学效果,为我国的CAI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同时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诸多实际问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去探讨。

一、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与思考

在化学教学设计中,不能把多媒体教学简单地看成是靠几个课堂演示实验+投影片+有关结构模型+多媒体音响画面资料的叠加,这样一堂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化学课成了一堆资料的剪切课。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课件,不是简单的动画设计,不是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板书设计和实验操作,也不仅是教师课堂语言的动画描述,更不能为了动画而动画。而是利用电教媒体优势,变静为动,把理论变为生活应用的优势,用各种形式或动画、或音响视频效果,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使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在以实验为基础的前提下,借助多媒体技术而更具无穷魅力。

二、如何让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发挥实效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境界,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关键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只要能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切有关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都可以发挥其最大效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如何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实效,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选择恰当的题材

多媒体虽然在诸多方面比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多优势,但我们不能用多媒体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模型展示等手段,在某些方面,传统手段比多媒体方便、明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巨大优势,解决传统方法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多媒体在化学中的主要优势在于它的强大的模拟功能,它可以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显示屏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象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4]比如下列一些内容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制作课件的:(1)物质结构,如有机分子模型、晶体结构(2)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主要是有机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过程,如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知道乙酸和乙醇中键的断裂和生成。(3)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如“布朗运动”、“白雾形成”、“电泳”等。(4)模拟和放大化学实验,对于大部分实验而言,模拟实验不能比真实实验更直观、科学。但有些实验由于毒性较大而不适合在课堂上演示,有些实验由于有较大的危险性而无法演示(如:水加入浓硫酸),还有些实验由于现象不够明显而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接受信息,等等,这样一些用多媒体来模拟则能够很容易的展示出来,并且可以反复观看,让动作分解或变快,变慢,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苯与溴的实验,由于溴有较大的毒性,并且反应中长导管的回流作用无法体现,而用多媒体可以实现反复、放大的观看,长导管中液体的回流非常直观,无须多讲,学生就能理解。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件的制作是为了方便教学,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因此不但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创意过程中,课件的创意应把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信息这一思想贯穿于始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高中以前学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而多媒体以声、图、像等多方面感官综合刺激强化学生的感知,促进思维的发展。”[5]因此在创意过程中应多采用声、图、像等多方面元素,特别是动画,在这些元素的集合过程中应能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同时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如:甲烷的取代反应,一个模拟反应历程的复杂动画对高中学生所起的作用肯定不如只表示键的断裂和生成的简单动画。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但上课不能长久集中注意力,我们在创意上就可以考虑让内容尽量活泼、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个工具,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是绝对不能被课件所取代的,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点。”

[6]因此,在课件中我们可以集合大量的素材,但不能把所有的讲解、说明都集合进去,否则,教师变成了播放者,学生变成了观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理论是完全相悖的,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繁杂,有的很抽象,难于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不同的化学内容进行模拟,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应用为动态、直观、简洁的,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养起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电教媒体的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总结和巩固训练等活动,若将预先写在投影胶片上的训练题适时投影,既省时、省力、便捷,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又加强了训练密度,提高效率。而且电化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又便于学得快的学生多学些东西。[3]

(三)可优化化学试验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实验引探法实施的前提,其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⑴反应装置规模小而课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⑵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因而感官刺激强度不足;⑶一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些的时间才能完成,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⑷演示实验时教师既要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操作,又要调控整个教室的学生注意力,因而无法组织他们同步思考讨论,所以,边实验边探索的气氛不浓;(5)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强,不益于在课堂上演示;(6)工业生产装置规模大,根本无法在课堂内演示。而运用多媒体可将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1.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

高一演示金属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在大烧杯中反应,而现在利用投影仪,可改在方型投影试管中进行,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入金属钠,学生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2.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

许多化学实验有毒,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而电教媒体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3.模拟化工生产过程

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加强感知,强化记忆。

4.模拟化学反应过程

模拟无机或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例,高二“化学平衡”一节,我采用三维动画模拟制作氮分子、氢分子、氨分子达平衡的动画过程,通过画面动静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分析了化学平衡的动、定、变三大特征,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

(四)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多媒体技术与建筑教学 篇3

关键词:建筑结构与识图;数据库;多媒体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相关教学硬件设备的不断完善,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模式(CAI)。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课程中抽象的文字信息转换成直观的多媒体信息,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多媒体技术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涉及大量的建筑结构图形、几何投影、结构形变等抽象信息,非常适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抽象概念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的特点

建筑结构与识图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基础。其主要任务一是让学生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力学知识和构造要求,具备分析实际建筑结构形式的能力;二是让学生掌握建筑结构图的表达及读图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中涉及较多的空间物体的平面表达及结构受力分析等,内容抽象

复杂,因此需要借助相应的多媒体技术辅导教学,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知识点及层次结构

1.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的基本知识要点

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主要涉及建筑基本材料、构件和结构以及相应的识图知识。其中,建筑材料主要知识点为钢筋、混凝土的物理特性、力学特性及钢筋混凝土的黏结作用;建筑基本构件主要包含梁、板、柱、楼梯、雨篷的设计、计算、制作、安装检验及相应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筑结构主要要求掌握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砌体结构的设计要求、构造要求及相应的平法施工图识读。

2.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中的知识层次结构

从知识层次结构看,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主要遵循从分到总,从个体到系统的结构层次。首先讲解建筑基本构件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然后讲由建筑基本材料构成的建筑构件,如,梁、板、柱等,最后讲解由建筑基本构件组成的建筑结构系统,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在多媒体信息收集时,也可遵循此层次结构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完整性及统一性。

三、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多媒体数据库构建

1.多媒体信息的收集

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不仅包含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建筑结构及相应的图纸标示和识图方法,而且涉及建筑结构设计计算、建筑施工、建筑抗震等相关知识点。因此,为了支持以上的教学内容需要收集相应的多媒体信息。在多媒体信息收集时,应以当前使用的教材为蓝本,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关教材附带的多媒体资料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下载相关信息。多媒体收集的形式主要包括:视频、动画、图纸和图片等资料。对于目前没有或不易收集的媒体信息,可以通过对实物现场拍照、录像、Flash软件制作等方式补充。

2.多媒体信息的分类存储

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分类主要依据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知识要点的属性及多媒体信息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储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实体建筑物数据库、二维三维模型数据库、计算设计数据库、图纸图例数据库。其中,实体建筑物数据库包括与实际建筑相关的媒体信息如实体建筑照片、实体建筑施工过程视频等;二维三维模型数据库主要包括建筑材料模型、建筑结构构件模型、构件的受力模型;设计计算数据库中包含建筑结构设计原则、检验方法、强度形变计算校核方法、材料的配料计算等;图纸图例数据库则主要包含各种建筑基本材料、构件及结构的图纸图例和实际施工图纸资料。

3.多媒体数据库构建

收集到的多媒体信息在分类整理后需要借助计算机转化为能随时按需求进行访问的数据库。目前,广泛使用的数据库系统主要有Oracle、DB2、SQL、Sybase、MySQL、Access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多媒体信息数据库的系统。数据库构建好后需要放到校园网或互联网上以方便访问,同时数据库需要定期维护及更新信息。

四、多媒体数据库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多样化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延伸,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有利资源实现教学目的。目前,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的多元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安排:理论教学、实训教学、课后复习。理论教学主要以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如上所述,实训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对实际工程项目的模拟和再加工进行教学;课后复习,将多媒体数据放到校园网络中,学生可以在教室、机房、寝室等场所通过网络对数据库中的相关知识要点进行浏览学习。

2.通过多媒体数据库实现互动教学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与媒体相融合,充分利用媒体信息的多样性、开放性及人机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交互式信息平台并设置不同的学习场景,在场景中可以加入交互式问答、动画演练、实物识别、师生交流等交互式教学环节。在学习过程中,交互式信息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数据源中与当前所选知识点相关信息推送至学生学习场景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利用建筑结构多媒体数据库不仅可以扩充传统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从各个方面对知识点进行学习认识,而且在借助互联网的支撑下,可以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和移动教学模式,使学生能随时随地查看相应的信息,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论坛,2011,7(1):48-49.

[2]贾瑞晨,甄精莲,项林.建筑结构[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2.

[3]于琳华,殷秋菊,周超梅.多媒体技术在模具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4):50-51.

[4]王娟.谈利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9,8(6):149-150.

(作者单位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多媒体技术与建筑教学 篇4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建筑专业教学的整合是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1.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建筑教育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在建筑教学中的应用, 给传统建筑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建筑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建筑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如下:教材的难度增加, 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 着眼于能力, 特别是思维能力、运用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 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

2. 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筑教学目标整合

以能力为核心的建筑教学目标将成为主体。而这些能力包括:信息处理的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

3.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建筑教学组织架构的整合

随着建筑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45分钟一堂课, 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 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活动安排的分组上, 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 实行异质分组。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建筑专业教学整合的常用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引起了教育技术界的重视, 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等5类网络教学模式, 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教学模拟、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 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等4种数字化学习模式。这些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与建筑学科整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 信息技术与建筑学科整合模式的原则 (1) 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原则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建筑学科整合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取建构主义理论和奥苏贝尔等以“教为中心”的学与教理论之长, 认为在教学的展开进程中,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和指导等主导性作用, 使学与教有机的统一起来, 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2) 体现建筑特点的原则为建筑教学服务所构建的信息技术与建筑学科整合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建筑的特征、建筑教学的特点、原则以及建筑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的影响。

2. 信息技术与建筑学科整合模式

(1) 获得教学模式。模式程序:情景导入——呈现例子——提出假设——概括总结——应用概念。信息技术的作用:情景创设工具——例子展示、操练、表征观点工具——交流讨论工具——形成概念, 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操练工具。教师活动:说明教学目的——选择例子, 确定呈现方式——鼓励学生思考、发言, 收集学生提出的假设——参与讨论, 评价学生概括的概念——评价效果判断。学生活动:明确目的, 建立心理倾向——归纳概念属性——讨论——讨论, 互评——举例

(2) 应用——探究教学模式。模式程序:情景导入——分析问题——分组讨论——共享方案——汇报总结。信息技术的作用:情景创设、问题呈现工具——交流讨论工具——交流讨论、表征假设工具——评价筛选展示方案、交流讨论工具——反思、交流讨论工具。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建立心理倾向——引导, 总结讨论, 分析——分组, 设定讨论时间, 鼓励学生, 关注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发言情况——收集、呈现方案, 参与学生讨论汇报——引发反思汇报。学生活动:明确问题——确定应用的概念——讨论——讨论评价——讨论总结, 反思。

(3) 基于Internet的建筑应用模式。模式程序:情景导入——分析问题——小组学习——交流协作——成果汇报——反思。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工具——讨论工具——查找信息信息探索、记录工具——交流工具——展示成果工具——讨论工具。教师活动:创设情景, 阐明目的明确目的——帮助学生提取、复习——提供记录表、资源--引导, 启发讨论——参与讨论, 提出建议——引发思考, 参与讨论。学生活动:建立心理倾向——分析、讨论——查找、记录——讨论, 提出方案——汇报, 讨论、互评——反思, 讨论。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建筑专业教学的整合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

1. 信息素养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高效有效地获取建筑信息;能够成功地、批判性地评价建筑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建筑信息。

2. 建筑素养

发展学生的综合建筑运用能力,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建筑意识。

3. 独立学习建筑能力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 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相关的建筑信息;能阅读建筑图纸和分析建筑CAD;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优秀。

4. 社会责任

具有信息素养, 能认识建筑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建筑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投入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

四、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粗浅认识, 今后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深化、提高。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中, 最终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多媒体课件与建筑软件在职校建筑专业的教学模式, 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建筑专业课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2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 篇5

[内容提要]:多媒体作为一项现代科技成果,在当今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解决重点难点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在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不能滥用多媒体,要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相配合,要在教学中注间节奏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

所谓多媒体,就是声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教学就是把这些媒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具体到历史学科,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化;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趣味化;使深奥难懂的历史哲理明晰化。这些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多媒体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推行,也可以成为初中历史教师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一把利刃。下面我仅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两方面来探讨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何重要作用呢?

1、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利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历史——作为初中时期的小学科,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上不重视,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以及单一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影响,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淡薄,历史成绩和素质能力也难以提高。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它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声音,及时有效的反馈,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使学生长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比如在课前开展一些活动,演播一些多媒体素材,如放一段歌曲、视频文件,或放一些与本节教学有关的片断,就能在短时间内平复学生兴奋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2、它是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好帮手。每门学科中都有学生较难理解的理论性或知识性的难点问题。历史学科中,如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与民族工业发展过程的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性概念等,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点击鼠标,通过软件中的视频文件和图形文件的动态演示,创设出形象的历史情境,提供出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再配以动听的音乐和老师的生动讲解,更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有效率地接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比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划划写写,更能实现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目的。

3、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法宝。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科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学习同一份材料,采取纯听觉讲授,学生在三个小时后能记住60%;采取纯视觉观看,三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并用,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由此可见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前二者之和。因此,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帮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新的多媒体教学能否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多媒体技术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静止的图像动起来,能够更加具体的反映历史思维过程,能够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多媒体教学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等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的状态。再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引导,就为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极佳的前提条件

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要做到“因材施教”而不应滥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初中历史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走入了这样的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不论教学内容是否恰当都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其实,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教师教育观念不更新,不论内容是否适合,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方式,就会“穿新鞋,走老路”,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旧式的教学服务,变“机灌”代替旧式的“人灌”,让多媒体只起到电子黑板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只有“适时、适当、适度”地加以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不应顾此失彼,有了多媒体技术就把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精华抛之脑后。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工具的教学。但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它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所有的工作,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必须与传统的、常规的历史教学密切结合,配合使用,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更不能使两者脱节,或互相排斥。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集体或个别提问学生、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划课本等传统方法。此外,教师要注意发挥身体语言的应有作用。如使用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配合课文内容的手势,更可以摆脱麦克风的限制,直接走到学生中间边走边讲,用眼光与学生接触,就好像与学生在平时聊天一样,给学生以亲切感,以提高和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总之,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3、应该“中心明确”。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来的课件仅仅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它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本末倒置,围绕课件来讲述教学内容,而应以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为中心,课件内容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来讲述,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历史知识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使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得到很好的优化。当然在这个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做到趋利避害,这样才能更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引文及参考文献:

(1)加 涅 《教育技术基础》

(2)谢幼如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

(3)李建平《会诊课改新课堂》 《中国教育报》

(4)刘 硕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5)张 扬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技术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中学化学实验

多媒体教学技术,一般包括摄影、实物投影、摄像、放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把文本、图形、图片、图像、影像、模型、装置图等多种信息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加以生动地再现,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不仅有利于化学实验的开展、学习环境的改善、实验效果的提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大胆尝试选择、组合使用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能重现实验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规律或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但是有些化学实验需要特定的反应条件,或者是因污染严重而无法在课堂上当场演示,如果只凭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挂图)很难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此时,多媒体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难以观察的实验现象,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如硫酸的工业制法、海水的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氯气的制备及性质等实验,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能使微观问题宏观化

抽象问题直观化化学的发展正在从宏观研究向微观领域纵深,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却显得无能为力。比如,原子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的排布就比较困难,单凭教师讲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以研究物质变化为基本内容,很多都是抽象的知识。如以离子为研究对象的离子反应等问题,离子在溶液中的反应观测不到,目前教学中通常采用一些手工绘制的教学挂图辅助讲解,其真实性较差且不能移动。在多媒体教学中采用flash 动画,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如电解质的电离问题直观化,借此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人的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媒体的出现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很多学校往往都是人满为患,学生无法一一动手做实验。因此,模拟实验变得很实用,教师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展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钢铁的腐蚀原理与防护方法等,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不但可以变枯燥的理论分析为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多媒体技术使实验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明显提高

重视实验的考查,特别是重视实验原理的分析、科学实验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的考查是近几年理科综合试卷的一大特点。

化学网络实验室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化学网络实验室实现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的结合。中学化学实验室实现由远程虚拟仪器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也赋予化学网络实验室智能化特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进入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不但为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技术支持,还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通过化学网络实验室的计算机在网络中模拟一些实验现象,学生操作时能按照网络给出的步骤和现象在实验室的仪器上做出相应的结果。这样教学不仅仅能够提高效率,更加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甚至还可以指导异地的学生进行实验。

化学网络实验室使得处于不同位置的学习者可以同时对一个实验项目开展实验工作。教师可下载实验指导的网络课件,通过反复播放、中断、定点反复、定时反复、慢动作等不同的方式指导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讨论可以在小组中进行,也可以进行远程讨论。

五、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教材中实验内容,补充具体典型的例证实验,且例证实验的排列要具有探索意义,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方法,如有关各种新型陶瓷的网址可以链接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课件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思想,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如必修2和选修4中“原电池原理”中电子的转移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但可以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能够很清楚地说明电子的转移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果。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教学便于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联系,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接受信息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化学实验教学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通过多媒体模拟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过程,学生相对轻松地理解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相互关系。

多媒体技术与建筑教学 篇7

一、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科,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个特点, 即技术性和艺术性, 其知识的主体包含了造型艺术的法则, 又包含了工程技术的知识。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也具有双重性, 即形象性和逻辑性, 因此在建筑教学中也必须兼顾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个方面的培养, 尤其是形象思维的训练, 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另外, 建筑学是研究实体与空间、体块和体量、光与影的科学, 学生必须应该深刻了解空间与形体的关系, 才能学好建筑设计, 优美的作品才能产生。优秀的建筑师重要的专业素质就是在建筑设计方面体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是否有较强的形态思维能力。大学教育是开发、引导学生形态思维能力的主要阶段, 要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将三维空间展示给学生,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开放的思维, 建立正确的空间感和形态感, 具有超强的空间形体构思能力, 使其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是建筑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力

由于建筑学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空间感和形态感的培养, 故必须利用各种可以培养、增强思维能力的手段与方法, 让学生逐步建立由平面图形到立体空间, 再由立体空间到平面图形的空间感和思维方式[2]。而三维空间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 无法直观地通过二维图纸表现, 这就要求对学生的空间感的培养与塑造。要逐步培养的, 而且在现行的教育中, 学生从小接受的教学多为单向度 (语言文学、符号等) 和双向度 (绘画、摄影等) , 长期的单向度和双向度传统教学训练, 使学生习惯逻辑思维, 而不善于形象思维。大学建筑学教学在空间思维的培养上等于从零起步, 这就需要教师将形象思维方式、思维过程通过准确、明了的方式和语言传授给学生。传统教学模式要达到这一目的, 则侧重于灌输式的传授, 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一般都为挂图、投影仪和模型, 而学生在刚接触专业时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术语很陌生和不得其解,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无法完美地展示表达建筑本质上的空间感和形态感, 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自觉产生思维能力, 不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静态的二维方式讲授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特点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难以“登堂入室”, 导致学生产生厌课情绪。

三、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建筑在本质上具有空间和时间向度现象, 静态二维方式无法表现。目前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可将文字、图形、图像、数据、动漫等不同信息集成于一体综合展示出来, 以其灵活的教学方法, 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大容量的教学信息迅速运用于各种教学, 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 传统的板书教学中一切可以展示的教学手段和内容, 在现代技术教育中都能完美的体现出来[3]。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建筑教学中, 由于具有声容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 通过适度的形象刺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启发学生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动态展现, 丰富了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能将多种媒体集中到计算机的统一平台上, 图、文、声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融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实景于一体, 可以生动直观地表达和展示感性的建筑空间与理性的平面、立体、剖面之间演变过程, 通过演示可以将其理论由抽象变为形象, 由想象变为直观。如建筑设计原理课教学中, 传统教材由于篇幅限制, 建筑实例显示较简单, 加受经济条件限制, 学生往往很难直观地感受大师作品, 而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存储、编辑功能, 我们将建筑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实例进行收集并数字化处理, 动态地表达形态构成过程, 甚至包括对某一建筑建造过程的表现, 内部空间的赏析都能达到直观的视觉效果。

2. 多媒体课件可使建筑学专业中的抽象内容变为具体化。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感, 大量的视觉效果易使学生对相关内容一目了然。如在建筑材料课程里, 许多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特点需要向学生讲授, 其中并无明显的深奥之处, 但由于找不到许多实物进行演示, 只能照本宣科, 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于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所需讲授的建筑材料集成于计算机中, 采用各种效果图呈现于学生眼前, 使其对材料方面有了很深刻的感性认识, 掌握了各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和性能。

3.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强师生之间互动。

传统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单向的教学为主, 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学。在建筑学中, 建筑艺术三维空间艺术或四维时空艺术是建筑学研究的重点[4]。但是却很难用抽象的语言来清晰描述和表达, 学生感到学而无味。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 与教师形成互动,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建筑设计课程中, 项目设计方案既无错对之分, 也无标准模式何答案, 只有优劣之分, 学生不能衡长论短。我们在毕业设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将学生的作品制成课件, 与优秀大师作品相对比, 共同探讨, 效果评价, 找出差距, 通过互动教学, 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何思维能力,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基础。

四、多媒体技术在建筑学教学中应用实践

1. 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建筑学教学的基础。

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 必须要掌握教学设计这一核心, 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文字、界面、色彩、图像、模型、动画等, 其设计原则应将培养学生空间和形象思维放在首位。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首先必须熟悉教材, 认真选材, 对教材加以选编, 切忌变为“原汁原味”的电子板书形式。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建筑设计原理课我们将建筑史上优秀经典作品图库用动态地表达形态过程, 加强学生对建筑秩序、组织、结构的理性认识。建筑构图则以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的融合, 直观地表达空间与理性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关系转换, 学生反映对空间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2. 合适媒体的选择可提高建筑学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其宗旨就是利用一切媒体形式的展示,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加强立体想象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首先选择重点和难点, 如建筑设计课程等不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建筑设计步骤中各个阶段内容和深度都应该借助媒体来表现。选择媒体要适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 如抽象的基本知识, 平面、立体、剖面、投影的讲解应以动画结合图片的形式表现;静态的空间构图、色彩构成等只要以图形文件的形式即可;而动态的空间序列和环境, 复杂深奥的表现技巧则运用视频文件来表达。只有图片和文字的课件只起到了板书作用, 不能展示多媒体的优势。

五、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确保建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进步, 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大量图形信息可以多媒体表示, 但其只是教学中一种辅助的工作。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优缺点, 我们认为,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 多媒体设备是无法完全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板书、讲解、示范等形体语言所具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尤其对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作深入浅出的板书图解分析以及一些知识、技巧的示范是很必要的。我们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亦用板书再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 合理地选择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5], 形成双向传播途径的教学模式, 把握各教学方式在课程中最佳作用点, 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板书等教学方式的运用, 切实提高建筑学专业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志峰, 梁献超.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建筑学专业中的效果保障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7 (4) :934-936.

[2]薛玉影.现代技术在建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 2009, (5) :76

[3]罗艳玲.建筑教学改革中现代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1) :114.

[4]何峰, 何缓.多媒体技术对建筑学基础教学的优化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 2005, (4) :102-104

多媒体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8

(1) 害怕写作, 缺乏写作的热情。 (2) 思维不活, 思路狭窄。 (3) 语言贫乏, 语言表达能力差。由于初中阶段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教师在写作训练上较多地在面对应试。久而久之, 学生对作文就会产生畏惧心理, 作文似流水账, 流于形式没有真情实感。

每次布置作文, 总有一批学生交不上来, 问起原因, 老一套的不会写, 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教师只能从题目到立意, 从内容到形式, 一点点讲解, 甚至有一次, 我拉着学生到花坛边观察, 看着他们点头答应完成任务, 就好像自己完成任务一样, 结果交上来的作业, 还是不尽如人意。

二、传统作文评改流于形式

传统的作文评改, 教师在台上读, 学生在台下听, 耳听为虚, 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高度集中, 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 效果很不明显。学生在欣赏佳作时, 也是毫无头绪, 不知道真正好在哪里。学生作文大部分有可圈可点之处, 才会被老师选中, 作为佳作欣赏。教师在读作文的过程中, 时间有限, 不可能一边读一边讲解佳处, 而往往读过之后又不能及时回忆起来。一堂课不能评讲几篇, 评讲过后又没有实效。

三、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作文课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激发出兴趣, 学生很少能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 而大部分学生把写作当作任务, 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利用多媒体技术, 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 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在学了《皇帝的新装》以后, 我要求学生续写一篇《皇帝的新装》, 而学生阅历尚浅, 所写文章都不尽合情理, 且想象也不甚丰富, 不符合主人公的性格。因此第一次成文都不尽如人意。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续写作文, 在第二次作文课之前, 我精心准备了一节多媒体课。我把动画《皇帝的新装》搬上了教室的荧幕, 让学生充分领略了主人公的风采。又结合当今时代特点, 下载了一些当代社会骗局现象中的人物让学生揣摩、比较, 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了思维积极性, 通过视频和图像的刺激,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质疑、思考之中, 再一次作文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 以“媒”相辅, 培养学生“会写”的能力。

中学生作文感到苦恼的首先是“没啥可写”, 其次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要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难点, 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及“迁移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充分发挥媒体群的整体优势。下面谈谈对作文的指导。

1.例文引路

教学开始, 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投影片将其重点片断、写作要点或写作提纲显示出来, 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让学生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 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 将例文中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直接迁移到作文中。例如:指导学生写绘景文《春》, 以《春》为范例, 引导学生边回忆、边展示, 并在投影片上归纳出“抓住事物特点, 用多种修辞手法, 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作文的思路即可开启。在这里, 例文是一个台阶, 帮助学生“跳一跳, 摘桃子”, 投影媒体等于给学生“一根拐杖”, 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 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 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中。

2.片断尝试

当学生通过观察指导产生“会写”的情感时, 抓住契机。在讲授《一双手》过程中, 细节描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所以对细节描写的练习必不可少。我找了几张具有典型性的手部特写,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并分析照片中情感的体现, 然后在自己的习作中力争传情达意。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进行评议。课堂上虽然被评议的作文只是极少数, 但面向全班集体评议、修改, 学生自改、互改, 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又能增强自信心, 提高习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正襟危坐, 这是习作个性化文章的障碍。多媒体刺激了感官, 增强了听觉效果, 将生活的大舞台搬进课堂, 让学生借助提示想象画面, 构筑意境, 进而作文。如《口技》一文对声音的精彩描绘,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这篇文章, 对声音的描写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通过网络找到了一段口技表演,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 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回忆, 构思相应的场面, 编写一组组情节, 从而形成配乐故事。

(三) 以“媒”相辅, 利用高效的反馈, 促进评价与修改。

“宝剑锋从磨砺出”, 文章需要一个精心打磨修改、加工润色的过程, 因此要加倍重视作文的评价。它不单单是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还涉及学生自身的评价水平, 使学生学会评价和修改习作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体现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更是学生作文水平的直接表现。通过收集学生习作中的优秀片段, 能找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 增强了学生写作文的自信, 变“不想写”为“想要写”。通过相互促进、学习, 提高作文水平, 变“不会写”为“我能写”。

由此可见, 多媒体技术辅助作文教学, 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然,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技术, 它的途径还有很多。实践证明, 将多媒体技术引进作文教学课堂,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效果是显著的, 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文教学如果能坚持不懈地运用这种形式进行训练, 那么对挖掘学生的作文思维潜力, 形成良性循环, 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年2月第1版.

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与教学创新研究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创新,非线性网状结构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多数学校在教学活动开始普遍引进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 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寻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

无论何种教学方式, 都需要在教学中实践一段时间,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检验, 并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让老师和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对这种媒体教学方式感到满意, 那么这种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才有存在与使用的价值、意义, 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赞同。

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先进的教学媒体, 会拥有一片广阔的空间让其发挥, 让其创作。如果简单地把人教知识改为电传知识, 则只能是大材小用, 对教学应用和创新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教育思想体制的改革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 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机构重点要做的工作。具体怎样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各种类型的人才, 这就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运用的过程中, 找出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道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智能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再结合现代发达的教育技术, 一定可以探索出更多新颖的、适用的教学方式。

2 多媒体的非线性网状结构信息组织特点对教育、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多媒体具有的非线性网状结构信息组织方式成为它在教学改革中最实用的一种特性。科学研究证明, 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 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就像蜘蛛网一样复杂, 既有抽象具体的, 又有声音、图像、色彩形式的, 也可以是以几何、动态静止的形式呈现给人们。线性结构在客观上限制了人类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多媒体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信息, 可以分成不同的思维单元, 符合人类记忆的规律。多媒体将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特性,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 也可以改变信息在各种媒介间的流通形式, 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与灵活性。在多媒体教学中, 把多媒体意识逐渐渗透到学生和老师的思想当中, 并增强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 让他们在多媒体教学和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中不断实践, 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平必然会得到很大提高。另外, 在课堂上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交流, 可以帮助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学生上课时的反应, 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并进行当场分析和答疑, 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灵活性, 使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1]。

3 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特性有助于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 对信息实现快速高效和大量的传播, 并能利用多种手段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多媒体对信息进行集成控制的特征, 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在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首先, 多媒体通过信息集成控制, 使各种教学信息的加工、存储、使用和传递效益大幅提升, 进而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使学生能够充分吸收教材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操作灵活、控制方便的特点, 使信息具有更好的呈现效果, 且不管是声音、文字、图像, 还是视频、动画, 都可以随时进行调用和组合, 实现讲课内容的生动形象, 进而达到情境教学的效果。例如, 讲授高尔基的《海燕》, 可以搭配一些大海和海鸥的图片或视频, 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另外, 在多媒体教学中, 利用对信息的集成控制, 教师可以把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 补充学生的课上课下学习内容, 节省教学时间, 进而达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的目的。

4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结合有助于实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结合对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学习的相互协作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能够将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 缩短各个大学之间的距离。多媒体教学对协作学习提供了大力支持, 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也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理念。学生通过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 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 开拓学习思路, 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未来学生可以与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硕士、博士及研究生等进行交流, 向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经验, 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多媒体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 可以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 通过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要求, 了解学生具体学习需求, 这就如同商家通过问卷调查去分析市场、分析客户的想法和需求是一样的。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方式非常适合于实验、操作练习、模拟等交互性比较强的科目或教材, 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2]。

5 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有助于增强技能、智能的训练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基础特性, 交互性可以使多媒体技术的其他特性更加具有优势, 功能更加强大。一本教材能否在多媒体上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是否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就要看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但能够对信息进行组织和传递, 而且还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像绿叶进行光合作用一样, 进行分解、加工和转换等操作, 然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信息形式和内容, 并将其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其他媒体不具有的功能和特性。把多媒体的交互性运用在教学改革中, 对学生进行各种技能训练,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它的优点和优势都可以在进行技能训练和实验课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因此,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寻找教学改革中的突破口和创新点。

在进行技能实践课的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原理复杂、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此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全面讲解教学内容, 并配以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能够进行虚拟动手操作, 从而帮助他们相对容易地理解复杂的知识, 最终实现强化实践效果, 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践能力。

6 结语

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和教学创新中的多方面研究, 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找出提高多媒体技术帮助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方法, 加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和效益。在多媒体教学中逐渐强化多媒体意识, 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 启发创新思维, 开拓学习思路。

参考文献

[1]于秀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2 (10) .

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 篇10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新颖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促进个性化学习, 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

一、借助媒体技术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 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传统的课堂往往是由“黑板+粉笔”构成, 课堂教学过程略显枯燥, 学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 而自控力弱的学生就容易开小差, 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创设出的是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环境, 可以把书本上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的文字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例如, 在教授颜色那一课时,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设计了一个画面:美丽的农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画面上。接下来告知学生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参观这个农场, 学生对这个任务充满了好奇, 紧接着画面里出现了动物的叫声, 每种动物都带有特征性的颜色, 如:a yellow duck, a brown elephant, a black cat……, 除了有相应的颜色之外, 还有动物的叫声, 真正做到了声色俱全, 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这给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从感官上给学生强烈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整合信息技术,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驾驭学生的思维, 根据学生的思维进程, 来调控自己的教学速度。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 将多媒体优化组合, 视听相兼, 就能更充分发挥其表现力。这样, 可以使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生动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 6A中有一单元Ben’s birthday, 我设计的课件中关注了以下4个情景。 (1) 利用主人公Ben和David正兴高采烈地又蹦又跳的动画, 设置悬念, 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学源于思, 思起于疑。”通过恰当的问题, 引起学生思考。 (2) 屏幕上飞出一些物体:cake, CDs, candles等, 接着Ben拿出生日蛋糕, 创设情景, 解开悬念, 复习单词。 (3) 用卡通动画的形式, 模拟生活情景。Ben, David和同学们插生日蜡烛, Ben和同学们之间的对话。 (4) 动画飞入Happy birthday, 同时响起生日歌曲, 营造氛围, 引出新授内容“Happy birthday to you”。通过课件的展示, 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强化了视听训练, 感受了生活, 了解了西方文化,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英语学科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学科, 它不单传授知识, 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特别是创新性思维。例如, 在讲授“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时, 我在设计课件时, 从网络上下载了多个国家、地区的小朋友的自我介绍的片子, 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点时播放。不同国家的小朋友都拿着各自国家的国旗挥舞着向同学们打招呼:“Hello!I’m from England./I’m from America……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很自然就会说出:“I’m from China./I’m from Jiang Su……此后教师加强双边活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这种信息量大和效率高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动眼、动脑、动口, 对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一篇:评价语言下一篇:公务卡支付结算